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章就研究對象陳老師的觀察與訪談資料,加以分析、歸納,並與文獻探討 之結果對話、討論研究之發現。以下一至四節分別針對陳老師之國文學科教學知 識、課程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學習者知識等面向分析其教學專業知識內涵,並 呈現具體實例加以說明;第五節綜合討論之處,乃將其教學專業知識內涵加以歸 納,並與文獻探討的部分分析比較。
第一節 國文學科教學知識
根據資料分析之結果,本節乃就陳老師之國文教學信念、掌握教學目標、技 能知識──國文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清晰有條理等面向,探討陳老師之國文學 科教學知識。
壹、 國文教學信念
國文教學信念是指對國文科的教學觀,此乃影響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方法 等諸面向。本部分根據資料分析之結果,歸納陳老師在國文教學信念上的展現,
可分為:文化傳承是國文教學的首要目的、教學是價值觀念的傳遞、國文教師的 責任、積極追求專業成長、全力以赴、熱愛教職。
一、文化傳承是國文教學的首要目的
陳老師對於國文教師所背負的文化使命感,是很強烈的。陳老師相當重 視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尤其是國文科的教學更是如此,「這個你在其它課,
除了歷史課之外,其它課可能很難,但國文課是最主要(訪 92010826)」; 所以,不論是教師或是學生,透過國文的學習,能對中華文化產生相當的認 同。
T:國文教學的目的第一個是文化傳承,二個是實用,因為語文教學就是 語文的運用如作文、閱讀能力等,至於文化傳承是跟英文有很大的不同,
英文只要會運用就好,但教國文不只是這樣,因為你是本國人,對於本國 文化的了解是有必要的,就是文化的傳承(訪 92010822)。
至於,陳老師秉持文化傳承的原因,乃是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進 而陶冶學生對文化保持敬意,可以說是極具使命感的信念。
T:不要說西方文化一來,就全面都西化;當然西方好的文化我們可以吸 收,但是本國的也不能把它扁得一無是處。例如羅家倫寫的那個《新人生 觀》,那個是五四運動的產物,你看他舉的例子,只要是中國的都是不好 的,講西洋文化一定是好的,〈論道德勇氣〉、〈運動家的風度〉等文章,
裡面舉的例子說外國人打足球都多麼規矩,但中國都是暗箭傷人的。其實 你看現在外國人打足球真的是那麼規矩嗎?可是那個時代的人都認為外 國都是規規矩矩的、很有風度,那種舉例就很有偏差。今天我們當一個國 文老師有必要把這些導正過來,第一個是能培養民族自信心,第二個就是 他講的那些不見得是事實,我們中國人當然有很多劣根性要改,但不能把 它否定掉,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文化都沒有一點敬意,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教 國文?當一個國文老師有什麼意義?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一點敬 意,這是不對的(訪 92050528)。
然而,文化傳承是相當抽象的概念,要如何才能確實落實於教學之中,
陳老提供了他的想法:
(一)從日常生活經驗中融入
T:文化傳承本身就很難,但老師一定要做一個榜樣,例如說文化教材,
你能不能把它和日常生活中融入,說最近發生的一些時事,能不能融入國 文之中,這個要跟學生提一下(訪 91112625)。
T:例如說要向學生說明待人處世的法則時,可引用范仲淹的使命感—-
先失下之憂而憂來加以說明;也許學生當時不能體會,但我們可以儘量去 引伸;等到後來有一天學生們長大了,對時代有一種使命感,這就是一種 文化的傳承啦(訪 91112626)。
T:譬如說紀念屈原,我們會划龍舟,如果你說吃粽子有什麼意思,那天 不吃粽子吃麥當勞也是一樣啊,但如果只吃麥當勞,到後來我們就會不知
道吃粽子有什麼意義了。這就是一種文化,很生活化的,這個也可以這樣 講(訪 91121829)。
(二)形成融會貫通的思想
陳老師的文化傳承理念,是一種使命感使然。不過,他也強調,文化 的傳承不是吊書袋,更不是固守過去、不知變通,也不是一味地批判,而 是一種文化思想融會貫通的概念。
T:例如說我們近代五四運動以來,對傳統都保持一種批判的態度,這個 到底對不對?……學國文一定是學那些老古董的東西嗎?我認為不是,要 看你學得通不通,如果學得通的話,國文教學會讓孩子一輩子都受用不 盡。這種文化的傳承最難的,但如果真的能夠傳遞下去的話,對孩子來說 一輩子都受用不盡(訪 92050526)。
(三)模仿偉人的典範
另外,陳老師也提供了一些偉人的典型,供國文教師教學時的參考:
T:我們談到中國人有幾種典型,如孔子是一種典型,陶淵明是一種典型,
莊子也是一種典型,還有法家的(代表),對這種要學生想想自己的個性 屬於那一種,我們中國人曾經有這種典型,那對一個民族的自信心一定有 幫助,對我們的文化也會喜歡(訪 91112627)
總而言之,陳老師對國文教學有著強烈的認同,並懷抱著熱切的時代使 命感,文化傳承的可以說是國文教學的首要目的;然而,令人憂慮的是,這 種襟懷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已逐漸消失退卻,整體環境也不再加以重視,藉由 此項研究,研究者再次體會到此種時代的使命感,陳老師的理念常讓研究者 感動不已。
二、教學是價值觀念的傳遞
陳老師認為,「仁是儒家裡面最根本的,是抽象的概念(訪 91112632)」,
而仁是道德的根本,統攝所有德目(如:忠、恕、信、勇……),對於教學 而言,便是一種價值觀念的傳遞。就陳老師在教學信念所展現的仁的意涵而 言,可就「與人相處之道」、「善待他人」、「服務大眾」、「堅持善念」、「盡人 事就是盡天命」,以及「推己及人」等諸項加以討論。
(一)與人相處之道
陳老師表示,「仁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兩個人的相處之道,就是倫理,
一方面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另一方面是我們在社會中如何與人 相處,簡單的說就是倫理,對人要有善意,能夠關心別人,這就是一種 仁(訪 92050533)」。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是十分重要的,而「仁」便 是與人相處時可依循之規則。就教學而言,便是師與生、教師同儕、行 政人員、家長、社區之間的相處之處,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需要學 習的。
(二)善待他人
至 於 「 如 何 運 用 到 日 常 生 活 裡 面 , 這 個 仁 就 是 善 待 別 人 ( 訪 92050532)」。仁的表現就是善待別人,吾人細想,平時對待周遭人是否 秉持善心?這並非一句空話。陳老師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實踐。例 如教師若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不注重學生努力的過程,這便不是一種 將心比心的體現,更遑論達到仁的實踐;教師必要先了解學生為什麼會 有諸類行為,並且關心他們、體貼他們,如此一來,便是善待他人、便 是仁。舉例來說,
T:我們以前教過一課就是孫叔敖打兩頭蛇,這個就是一種愛心的表現,
孫叔敖認為我自己受害就算了,不要連別人也受害,這種想法就是一種 仁心。後來孫叔敖當了宰相之後,《說苑》裡面說『未治,而民信其人』,
他還沒有開始治理國家,人民就已經相信他是個好人、是個仁者,這便 是一種教化(訪 91112635)。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弱者時,對他表示同情,這就是仁;
看到一些社會現象,我們不會覺得活該,而是『哀矜而勿喜』,這都是 仁的表現(訪 91111438)」。陳老師所謂的「善待他人」,其實就是一種
「同理心」的表現,也就是對待他人時,能夠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運 用輔導的概念,便是「理情諮商」,從關心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想法 和行為,並進而替他人設想達成該想法的方式,以達成幫助他人的目的。
針對此點,研究者有著很深的體悟,「這樣我回憶起上學期開始至 學校從事觀察、每次來到辦公室找陳老師時,陳老師都會很主動地幫我 倒茶,幾乎每次都是這樣。原本以為是陳老師為人很客氣,現在終於了 解到陳老師平常就是這樣待人和善,這是日常生活中就能體現的。所以 這段話所言不假啊(札 92050503)」。
(三)服務大眾
陳老師認為,只要有能力,便應服務大眾。能力大者,就要為大多 數人服務;能力小者,就要盡己之力,為少數人服務。舉例來說,
T:例如說這次 SARS 事件,王永慶就說我要提出一億元出來,從事研 究,這就一種仁的作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每個人的能力不同,
但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如說我是一個清潔工,我好好地打掃,讓環境不 污染,這不也是一種愛心的表現嗎(訪 92050541)?
T:如果你有更高的位置,就應該做更多對人民有利的事,不要被利益 團體所壟斷,必須有所堅持。「仁者無敵」,不管別人怎麼說,只要認為 這是對百姓好、對多數人好,就要堅持;即使當時被罵、被砍頭,也要 去做,這就是仁(訪 91111440)。
(四)堅持善念
陳老師雖然強調要為他人服務,但「仁也不是指那種懦弱的婦人之 仁,應該堅持的就要堅持,我們說『長痛不如短痛』、『一路哭不如一家 哭』,要從大的方面來看,要選擇最好的(訪 92050542)。」所謂「擇 善固執」,個人在堅持自我的原則時,首先便要思考此原則是否屬「善」?
若是,則固執之、堅持之;若非,則應修正之、改進之。再者,面對善 念,若不能有所堅持,則善念僅只於個人當下之念頭,不足以啟發他人、
服務大眾,誠屬可惜。故而,起心動念若是善,便應加以實踐、外發,
如是一來,此善念才能成為大愛,推廣而出。
就教師的角色而言,善念便是「以學生為中心」之信念,若能時時 為學生著想、關懷學生,則此信念便是善念;再者,教師要堅持善念,
也就是只要是對學生好的,就應有所堅持,不應受到外在環境或其他團 體的阻力就放棄。以近日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事件為例
40,教育單位便是未能以學生之立場著想,以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的題 型和相關配套措施朝令夕改,這便是未能對善念有所堅持的一個實例。
(五)盡人事就是盡天命
仁的實踐是盡己之力而為,不論是善待他人或是服務大眾,能盡己 之力者,便是仁的體現。
T:任何一件事情,當別人在努力時,你要看得到;不忌妒別人、不忮 不求、不貪求任何職務,踏踏實實地做,這就是命。人家講說天命玄之 又玄,但我覺得什麼叫做天命?就是盡人事,盡人事就是盡天命。因為 一旦盡人事了,如果有命就能夠當官,如果沒有那個命,至少可以影響 周遭的人;如果能夠影響人,這樣的生命就是有意義了。這不是口號,
要看你生活裡面怎麼去影響別人(訪 91111455)。
(六)推己及人
除了個人的修養之外,陳老師也希望藉由個人的作為,能影響他人 的想法,進而促使他人跟從而做。不過,在推己及人的當下,有個兩難 的問題,就是到底是要先愛身邊的人,再推及其他陌生人?抑或如墨子 所言之「兼愛天下」?對此,陳老師認為事有輕重緩急,
T:儒家強調推己及人,我們當然要先照顧身邊的人,有能力再去照顧 其他人,但事情有急迫性啊,例如說居住在非洲的人都已經沒東西吃 了,我們當然要先救助他們,這就是事有緩急。不要一味死守觀念,認
40 「SARS」即所謂之「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於民國九十二年年初開始於中國大陸、香港、
東南亞一帶傳染、流行,造成相當多人死亡;臺灣亦於三月至五月期間由境外傳入,亦對國人的 健康造成極大之影響。
為我們只能先把國人照顧好,再去照顧外國人,畢竟事有輕重緩急(訪 91111462)。
T:推己及人、照顧好身邊的人,的確是一個基本原則,但如果有些人 沒有房子住了、冬天到了沒有衣服穿了,我們先去照顧他們,是沒有關 係的(訪 91111463)。
簡言之,推己及人的概念便是儒家強調的「愛有差等」之「親親之 仁」,也就是個人應視自己的能力,先幫助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再推 廣至其他群體;就教師的角色來說,便是先照顧自己指導之班級或任教 之學校的學生,再推廣至其他學生群體。但是若遇到緊急的狀況時,親 親之愛便應修改為「事有輕重緩急」,也就是若當吾人遇到他人危及性 命、亟需幫助時,即使是陌生之人,亦應立即伸出援手;以數年前發生 之九二一地震事件來說,便是很好的例子,面對災區的民眾,應立即施 於援助,不論是否與我們有血緣之親;就教師的角色來說,只要任何學 生發生緊急狀況,立即施於援助是必要的。
三、國文教師的責任
身為國文科教師,陳老師的態度是很謹慎的,他認為國文教師背負的責 任是很重大的,「任重而道遠」,不能有所輕忽。至於國文教師的責任,可分 為以下三點說明:
(一)成為榜樣
陳老師認為,國文教師的責任,以成為「榜樣」為首要。
T:國文教師的責任第一個就是做一個榜樣,而不是只是販賣知識而已,
我們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講起來好像是蠻八股的話,
但是除了國文老師,有那一科可以做到傳道、授業、解惑(訪 91121827)?
此處的榜樣其實可包含成為學生及其它同儕教師,甚或是成為社會大眾 的榜樣。要成為他人的楷模,當然是一位對自我有所要求的人,這也涉及到 人格的修養與學識的涵育,陳老師在此二者的表現是深獲學生與其他教師認
同的。然而,對於只有國文教師才能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之事,研究者則 不能全然認同。研究者以為,一位合宜的專家教師,若能時時三省其身、充 實自我、關懷學子,不論是任教於什麼科目,均可達成傳道、授業、解惑的 目的,這也是各科教師應自我期許的部分。不過,陳老師能自信地說出這段 話,也代表著其對國文科教師肩負重大責任的期許。
(二)關懷學生
其次,國文科教師的第二個責任便是要懂得關懷學生。
T:我覺得最好的輔導老師應該是國文老師,因為第一個國文課堂數很多,
另外一個就是大部分都是導師。輔導老師是很專業的,但我們(國文老師)
也要有這種專業。我們跟學生相處的時間比較久,所以不管其他人怎麼 看,你都要好好地做,那麼別人會打從心裡敬重你,這就是國文老師的責 任(訪 91121808)。
陳老師認為,國文教師的第二項責任,就是要成為最好的輔導老師,除 了因為國文科教師在同一班級的課堂數很多之外,也常常擔任導師的工作,
所以輔導學生的工作由國文教師來擔任,是十分自然的。不過,研究者以為,
雖然外在條件造成國文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增加,但若國文教師未能學習 心理輔導相關的課程或技能,是否能夠勝任,是需要思考的。另外,輔導工 作講求「同理心」的運用,而國文教師若要達到擔任學生之輔導者的要求,
則應體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涵。
(三)關注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陳老師表示,從事教職的人,常常只專注於教書,而忽 略了自身與整體社會的關係,這容易造成與社會脫節的危機,甚或與社會脈 絡割裂。所以,國文教師對整個社會、整個時代應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是 陳老師希望吾人能多加思考的。陳老師認為國文科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便 是可以著力之處。
T:……文化教材,如果你真的教得好、融入生活當中,這個影響是學生 一輩子的事情。教科書中提到很多成仁取義、人的生活態度,或是老子、
莊子、儒家的,我們讀到這些東西之後,一定會覺得這個跟我們的生活是 有關的,那麼以後我們要怎麼生活,我們對這個時代、對我們個人、對家 庭、對整個世界,應該抱持著怎麼樣的態度,我想這是我們國文老師應該 有的責任(訪 91121830)。
四、積極追求專業成長
教師法第二十二條中明定:「各級學校教師在職期間應主動積極進修、
研究與其教學有關之知能;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由教育部定之。」對教 師而言,積極進修、追求專業成長,是義務也是權力。陳老師表示,國文教 師的專業成長,是很重要且刻不容緩的:
T:你要讓學生真的覺得你很有專業,不能只是照教師手冊、參考書來教,
那是不可以的,你一定要有些深度,如果沒有深度的話,要學生喜歡你的 課大概很難。還有一點是大學畢業以後仍要不斷地充電,這點是我非常強 調的,在周遭發生的事情要經常去關心,像我們教國文的都常常只知道說 教自己的書,對整個社會的體制變動都不知道,這也不好,你要了解,還 要了解現在青少年的環境、他們的文化是怎麼樣子的,這樣子才能把它融 入到你的課文裡面(訪 92050505)。
國文教學的內容很龐大,除了文學的訓練之外,尚有文化的傳遞,若國 文科教師沒有兩把刷子的話,如何能使上課變得有趣?如何能展現國文的精 髓?所以,不斷地充電是達成專業成長的不二法門。
至於追求專業成長的充電方法,陳老師也提供了一些良方:
T:不斷地充電除了讀研究所之外,最主要的是要針對課程用心地去收集 資料,圖書館要經常跑,不然書要買得多,這樣子的話你會發現自己也在 成長;不要學生成長,自己卻沒有成長,活到老學到老,一直不停的看書。
課文中有時提到的東西只是點到而已,但是你最好都要去接觸一下(訪 91121806)。
不論是進入正式的學術機構參與進修,或是自行獨立研究,多讀書都是 最重要的。而國文教師應讀的書除了《東周列同志》、《史記》等書之外,陳 老師表示,當然應多研讀自身有興趣的書,除此,只要是課本中所提到的相
關書籍,都是他涉獵的範圍。
T:我看的書非常雜。譬如說講到胡適,我就把《胡適文選》、《胡適文存》、
《胡適思想常編》等那一整套書十幾本全都看完;例如說講到《資治通 鑑》,我把《資治通鑑》、《績資志通鑑》,那兩套全都看完。不管東方的、
西方的、史書、心理學、社會學,相關的都要涉獵,涉獵愈廣你的教法就 會愈活潑。(訪 91120507)」就是因為陳老師博覽群書、學識豐富,所以 才能自信地站在講臺上,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尊敬。
因此,陳老師笑著勉勵研究者擔任教師後,也要努力追求專業成長,「老 師不要自我設限,能夠多學一點,講的課也會比較精采(訪 91120508)」。
五、全力以赴
教職只是一碗飯嗎?也有很多老師不認真,還不照樣領薪水?對於研究 者提出這樣的疑問,陳老師秉持著他一貫的教學信念,娓娓道出:
T:有些人認為教國文很簡單,任何人都可以教,但如果說你沒有專業、
沒有投入,國文絕對教不好,那種在打混的、耍嘴皮的(老師),是不對 的(訪 92050524)。
T:所謂要投入就是說不要只是把它當作一碗飯吃,要把學生當作是你的 孩子,你很用心帶他們,如此一來,學生在畢業後會懷念你曾經和他們共 度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也許當時他們不懂事,但畢業後學生心中有一把 尺,他們很清楚的(訪 92050515)。
T:我發現你只要投入,經驗的問題是每個老師都必經的過程,當然有時 會有錯誤,但你慢慢修正。帶放牛班有放牛班的帶法,帶升學班有升學班 的帶法,要了解學生的需求,注意到他們的品性、學問兩方面都能兼顧,
不管是帶放牛班或帶升學班都只有一個原則——全力以赴(訪 91120515)。
六、熱愛教職
當然,不論每個教師的想法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要喜歡、熱愛教師的身
份,「我喜歡教書,教書比較愉快(訪 91120518)。」在陳老師閃耀的眼神 中,研究者也感染到那份對教育的熱情。
貳、掌握教學目標
課程的安排不論是目標導向、過程導向,抑或是其它,最重要的在於掌握教 學目標。透過正確的教學目標,才能將教師之教學信念、對仁的概念,傳遞予學 習者。以下,分別就陳老師在教學目標中的表現,分別針對認知、技能、情意等 面向加以探討。
一、認知目標
就認知目標而言,以賈誼〈過秦論〉為例,其教學認知目標乃是「以秦 由興至亡、轉攻為守的歷史事實為依據,指出秦朝速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
而攻守之勢異也』,目的在使漢文帝戒秦之失,愛惜民力,實行仁政」。陳老 師就此文之認知目標,說明仁義的實施,對國家興亡、政治安定而言,具有 舉足之關鍵地位。
T:……你看(秦朝)十五年就完了,還有什麼秦二世、秦三世,根本沒 有三世,「何也」,就是為什麼呢?答案就在最後兩句,第一個,你已經把 天下打完了,你卻不施仁義,「仁義不施」是不對的,你不能用像以前一 樣用法家來發展國家,應該要實施仁義;第二個,「攻守之勢異也」,是第 二個因素,而且呢,你以前對六國採取攻勢,現在呢,你已經統一天下了,
你只能夠守啊,挨打的成份,這情勢已經改變了。最後這兩句話才把答案 點出來,歷代都說這寫得很好,畫龍點睛啊,就是這兩句話來的(觀 91102322)。
「仁」與「義」,就孟子的說法來看,乃是政治的基本網要,施行仁政,
國家才能強盛。就認知目標而言,陳老師較常運用直接講述的方式,直接講 說範文所表達之主要旨要,讓學習者能立即認知。
二、技能目標
技能目標方面,陳老師則是強調「實用」的目的,他認為:
現在考試的方式不是以課本為主,而是以能力,這個我是讚成的,但是出 題不能太偏,不能說連課本都沒有,因為課本也是答題的依據,上課的時 候不要只就這一課講,要儘量去引伸,讓學生覺得國文很生活化,很有用
(訪 91121823)。
以成語的運用為例,陳老師會利用現有的測驗題目,讓學生實際加以運 用。舉一成語題目來說:
下列「」中的成語運用,何者最恰當
(A) 體恤民情、「視民如傷」的政府,必定會受到人民擁戴
(B) 楊貴妃的美豔,卻成為唐明皇「傾國傾城」的罪魁禍首
(C) 他熱心服務,常常「摩肩接踵」地為人犧牲而不求回報
(D) 項羽「暴虎馮河」的氣勢,不敵劉邦的陰柔狡詐的手腕
(文 91121905)
對於成語類型的題目,陳老師第一個步驟會利用直接講述法或問答的方式,
說明以上成語的意思,如「視民如傷」就是愛民如子的意思,「摩肩接踵」
就是形容人潮擁擠的樣子,「暴虎馮河」就是有勇無謀之意;或者是引用成 語的出處和典故說明,如「傾國傾城」乃是出自於「絕代有佳人,一顧傾人 國,再顧傾人城,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一文,表示女人容貌之 美的意思。當學生們對於這些成語的意思能夠掌握後,第二步驟便是利用問 答和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能利用這些成語,實際在課堂上造句加以運用。這 個步驟便是陳老師所強調「實用」,也就是要能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
三、情意目標
針對情意目標,陳老師較常利用國文範文的內容加以引伸,再援引實際 的例子,讓學生能體會其深層的內涵與精神。
以諸葛亮〈出師表〉一課為例,諸葛亮在此文中乃以勸諫蜀漢劉後主尊
賢納諫為主,並推薦朝中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讓劉後主能做到親賢遠佞,
以促進國家興隆。陳老師在說明以上的主旨之後,便援引歷史上的接納雅言 之例,如:漢高祖劉邦因接納謀臣張良的建議,故而能在鴻門宴中全身而退,
並在楚漢相爭中獲勝,建立了漢朝;唐太宗李世民時常接納大臣魏徵之意 見,自省施政作為,唐太宗並將其比喻為自己立身處世的一面鏡子。並再以 歷史上不接納雅言之例,如:徐志摩不接納老師梁啟超的意見,執意與陸小 曼結婚,以致聲明受到損害等諸例,正反例證相互對照之後,再運用問答法 與學生討論,最後達成引發學生「培養接納雅言、自我修養的處世態度(文 91112003)」的情意目標。
參、技能知識----國文教學方法的運用
陳老師對國文科的教學是肯定的,但他也表示──國文難教:「我發現一件 事就是國文這科比其它科都難教,舉英文來說,你只要能夠一般的運用就好,可 是中文不能只是一般的運用,你還要對文化背景有了解(訪 91122503)」。即便 如此,陳老師仍肯定的認為,學好基本工夫是很重要的,「例如說經、史、子、
集,還有文字、聲韻、訓詁,如果說你沒有相當的程度的話,課大概都教不好,
這些基本功夫真的很重要(訪 92010903)。」換句話說,國文教師除了培養適當 的教學信念、掌握教學目標之外,對於國文科之教學方法,亦要能視教學情境而 靈活運用。
陳老師認為,「大學裡面教的都是一些基本的,但是如何應用於教學中、與 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融合,你必須要再下功夫;大學只是把老師引進門,但之後 能不能夠去運用就是靠個人(訪 92050504)。」俗語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 個人」,如何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是必須由教師個人親身於教學中加以揣摩、不 斷地練習,才能愈益精熟。以下歸納陳老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展示陳老師在國文 學科教學知識中之技能知識部分:
一、問答法
問答法乃指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回答,或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回答,
不論是前者或後者,問答後教師均應給予回饋與補充。
在講解課文時,陳老師是以相當詼諧的手法陳述,並時常援引課外例子
或歷史故事,因此聆賞陳老師的課,是相當精采而豐富的。他十分擅長以三 國演義中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傳遞合於仁的價值概念,使學習者能主動反 思現實生活當中的道德實踐。
T:……當時呢,劉備都比紀靈兵力還少,所以劉備很害怕,就向呂布求 救,說呂布幫個忙,我現在快被打垮了,呂布幫個忙吧!呂布這個人很好 大喜功啊,於是他說好,就把兩人(紀靈和劉備)都找來,說,這樣好不 好給點面子,我們把那個【聽不清楚】放在那邊,上面掛一個靶,如果說 這一箭射過去,射中靶心的話呢,那你們就給點面子,你們就不要打啦,
那劉備就說好好好、好好好,反正是來幫他忙嘛;那個紀靈就想,射得中 嗎?距離這麼遠?就好啦,給你點面子,看你射不射得中,射中不要怪我 啊。結果那一箭射過去就正中紅心,劉備就很開心說好ㄟ好ㄟ,厲害厲害,
那個紀靈只好摸摸鼻子走啦,不然怎麼辦,他也不敢得罪呂布嘛,對不對。
可是最後呢,呂布被曹操抓起來的時候,劉備說什麼?
S:殺了他。
T:簡直沒良心啊。
S:無恥。
T:劉備怎麼講呢?曹操問劉備這個呂布應該如何處理啊?這個劉備說應 該殺應該殺。所以呢那個呂布臨死前,最痛恨的就是劉備,他罵他大 耳……
S:賊。
T:大耳兒。
(觀 91102315)
可以看出,在課堂的討論中,陳老師藉由歷史故事的內容,由學生主動 歸納出故事的主旨、了解個人應具備的德行修為,是相當有用的教學方式。
並且,就此例而言,陳老師亦運用了國文基本功夫中的「史」,歷史故事與 問答法兼具,教學方法靈活。
二、直接講述法
直接講述法由教師直接講說學習之內容,是國文科相當常見的教學方 式,其優點是可直接將教學目標傳達予學生明瞭。陳老師除了使用上述的師 生互動問答之外,亦時常使用直接講述的方式,講說範文主旨。
T: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是劉邦,接下來就是劉裕,靠自己把天下打下來,
這個真的是超強,他沒有背景,就靠自己把天下打下來,而且還有北伐的 計畫,但是呢這個人的家教不是很好。中國在南朝宋啊,非常沒有文化氣 息,男盜女猖、人倫上不堪之事都做得出來,所以沒有文化氣息是很糟糕 的事情。
(觀 91102334)
「沒有文化氣息是很糟糕的事情」,乃是一種價值概念的傳遞,利用直 接講述法教學,較為直接、快速。
三、實例故事法
國文教師要很會說故事?是的,陳老師常常隨手拈來便是一例。陳老師 不僅會說故事,更能把故事說得很生動活潑,引人深思。
T:為什麼這個叫作「表」呢?這個是在墳墓旁邊樹立的一個碑上面寫的 文字,裡面當然都是贊美啊。有一個人叫作韓愈,韓愈是當時(唐朝)有 名的人,替死人寫文章後,然後向他的家屬要很多錢,因為他的名氣很大,
有人請他寫,他就說沒問題,錢來就可以啦,那個錢都很大包喔,因為他 的名氣很大,那麼這種就叫作「諛墓」。拍死人的馬屁,所以叫作諛墓。
這還發生一個很有趣的故事,韓愈有個學生啊,有一次跟韓愈借錢,那韓 愈幫人家諛墓嘛,撈了很多錢,所以他【此指學生】就想,嗯,這是不義 之財,取之不嘗也,所以他【此指韓愈的學生】就跟他【此指韓愈】借錢 之後就不還了。然後韓愈就派人向他要錢,結果他居然大喇喇的講,韓愈 這個老先生都是拍死人的馬屁而取得的不義之財,那我拿一點來用又有什 麼關係。
(觀 91111322)
T:(譬如說)跟信義有關的例子,為什麼信義為立業之本?我想到一個例 子,「晉文公攻原得衛」,這《韓非子》裡面的故事,晉文公跟士兵們約定 十天去攻衛,可是十天到了都還沒攻下來,晉文公就退兵了,其他人說再 一天就攻下來了,晉文公說:「不行,我們要守信用,十天就是十天。」
結果原就投降了,那衛國說:「哇!這個國王好守信用。」結果也投降了,
你看,攻原結東得衛。信義有的時候看起來會吃虧,再舉一例,譬如說齊 桓公被曹匱挾持,暫時被迫簽合約割地,後來卻想要反過頭來想把土地拿
回來,這時管仲說:「不行,我們是大國,一定要守信。」於是就把土地 退回去,畢竟土地可以慢慢再要啊,可是信用卻是很重要的,大國要有大 氣魄。這又是一個例子。
(觀 91112004)
以上展現的例子,均與國文基本工夫之「史」有關,前者在乃說明「表」
這種文體的功用,並以擅長寫「表」之文學家韓愈的趣事,增加趣味性;後 者是以「信義」這個主題,傳達守信、守義對個人、對國家,都是很重要的,
乃是利用實例故事傳遞價值觀念。
實例故事法的使用包括歷史的故事、生活週遭的事例、社會上發生的新 聞……等,古今中外、各行各業均可為例,這些實例故事的引用,乃是考驗 國文教師對範文所提及之相關議題的掌握,是否兼具廣度與深度,是國文教 師相當需要具備的能力。
四、批判性思考法
所謂批判性思考,乃是針對教師對於教材範文能否加以「新詮」。所謂
「新詮」包含兩種概念,一是對於範文的詮釋與他人不同,能有自己的看法;
二是能夠鑑古知今,也就是將範文與現今的時事議題配合,針砭現今時事之 優劣。不論是前者或後者,均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的訓練。對於範文的「新詮」, 陳老師有其過人之處,他認為要透過多元角度的說解,一方面展現教師獨有 的批判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亦可訓練學生擁有批判性的思考,如此才能對人 文的概念有更為深入的體悟。以下展示二例,分別說明以上二種「新詮」之 法:
(一)新的說法:
S:<陋室銘>
T:那個是屬於頌揚功德還是警惕自己?那個是吹牛。
S:(此起彼落)吹牛。
T&S:「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T:最誇張的是最後一句,「子曰:『何陋之有?』」如果你去查一查《論語》, 上面一句是什麼?……上面《論語》裡面,說孔老夫子周遊列國也累了,
就想說「承莩浮於海」,別人就說蠻夷之地不好吧?孔子就說,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那個劉禹錫很謙虛,只說「何陋之有」,但其實呢,他的意思 是,在他的陋室裡面住著一個君子,就是區區在下劉禹錫啊。
(觀 91111317)
一般的教師手冊或是相關參考資料中,對於劉禹錫「陋室銘」一文的解 釋,均是在稱揚劉氏的品德修養很好,即使居於簡陋的房屋之中,亦不改其 志。不過,陳老師認為此種說法只是看到文章表面的意義。其實,劉氏之文 末:「何陋之有」一句,乃省略自《論語》孔子所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一語;即便劉禹錫表面上並未說出自己乃是一位君子,然透過孔子之稱讚,
吾人仍可推敲而出。陳老師表示,這種思考方式,是必須透過大量閱讀、融 會貫通之後,才能有的過人見解!
(二)鑑古知今:
《論語•里仁篇第一章》:「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陳老師表示,講解此章時不要只舉用古代的「孟母三遷」的例子。他認為現 今臺北市最具房地產價值的地段就是在信義區,乃是因為信義區具有「學 區」,因為文教區比較單純,而且接觸到的風氣也比較好,所以房價必定較 為昂貴,地價與該地的社會風氣是有關係的。
不過,在使用「新詮」的方式作解說時,教師們也要考量到學生的吸收 能力,以及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的題型。尤其「新詮」的第一種方式,對範文 的詮釋與他人不相同,固然是一種批判性思考,但若以評量的角度來看,未 給予學生一個標準答案,可能使其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這是應注意的地 方。
五、寫作訓練
對於寫作訓練,陳老師乃累績多年的教學經驗,編輯了一份教學講義,
包括論說文、抒情文、記敘文、應用文等文體,均有其獨到的教學方式。陳 老師認為,寫作訓練一方面當然是要培養學生對於「寫」的基本能力,這是 國文語文訓練的基礎(王熙元,1983),另一方乃是針對學生參加考試(包 括每學期的段考、模擬考,以及高三參加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等諸項考試), 讓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以下先就寫作訓練的「審題」部分作說明,再 引用一實際作文題目,並舉出陳老師在學生作文上的評語,加以分析。
(一) 審題
所謂「審題」,乃是指綜觀題目、切中其發展的方向,使題目的定 義能夠明確(高秋鳳,1996)。對於指導學生如何審題,陳老師以兩個 題目為例,一是「懶惰的人啊,你去觀察螞蟻的動作,便可以得到智慧
(文 911218A1)」,一是「不做無益事,一日當三日;人活五十歲,我 活百五十(文 911218B1)」。
針對第一個題目,陳老師說明,螞蟻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如:團 結、分工、勤勞……,但是此段文字前面是針對「懶惰的人」而言,因 此只能就螞蟻的「勤勞」這一點發揮,才算切題。有人喜作翻案文章,
一再強調螞蟻只是傻傻地做事,是盲動,並不足取,但這樣寫是不適當 的,因為這個題目有針對性,即針對懶人而言,故應強調「寧拙毋巧」
或「勤有功,嬉無益」才是。
至於第二個題目,陳老師說明,題目的字眼是「無益事」,應強調
「善用時間,就從不做無益事開始」,而不應只是泛論珍惜時光的重要。
至於什麼是無益的事?「凡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做不適當的事情,就是 無益之事。」這篇題目在寫作時,有的學生會在「無益事」上大作文章,
有的學生則是認為人不可能時時都在做有益之事,反而說明應注重休閒 活動等等。陳老師認為,以上二者都是未能掌握題旨。第二題目的題旨 乃是在勉勵人善用時間,故宜指出:
一般人常抱怨時間不夠用,其實每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何以有人能 做很多事,有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就在是否能夠善用時間。人花在無益 之事實在太多了,如:青少年上網咖的時間、大人花在應酬……。倘強 調「善用時間,專注在本分上應做的事,就能有更大成就」。這便是合 宜的內容了(文 911218B2)。
(二) 實例分析
本部分舉用一個實際的作文題目「一條線的聯想」,來說明陳老師 如何訓練寫作能力。陳老師說明,在看到「一條線的聯想」的題目時,
應思考「從線的種類(自然到人為、有形到無形)功用(束縛、規範)
等去拓展思路(文 91121001)」,這便是審題。然後,陳老師建議吾人 可以就以下幾種角度來撰寫此篇文章:
1.可從自然界的線,如:地平線、海岸線等,引伸到人為的線,如:
經線、子午線等,再闡發人為的線之作用、是否會造成束縛、若
「越線」了該怎麼辦……等方向加以寫作。這種寫法涵蓋層面 廣,文章四平八穩。
2.以小故事喻大道理的方式,如:從風箏拉緊或放鬆,說明情感(親 情、愛情、友情)的線。這種寫法以感動人為取向。
3.以「散列式」為書寫方式,描述讓人印象深刻的線。這種寫法較 為隨性自由,但要注意內在的聯繫,即看似鬆散,但必須扣住主 題、要有寓意。
(三) 作文評語
在學生寫作完成後,陳老師會利用課餘時間,仔細批閱學生的文 章,並給予評語。陳老師表示,他在學生作文上給的評語,不會受到一 般作文評語用法的限制,如:「文句通順」、「結構完整」等,而是會視 學生寫作的情況,給予最適當的評語,所以較能對學生產生影響。以下 舉二例呈現:
1.題目:我最喜歡的顏色。
給學生的評語:(1)字變大了,很好!(2)為什麼寫得這麼感性?—因 為心境如藍一般湛深,真是美的文字呀!(3)題目改寫為「那一片 藍—」,似較好!
(文 91111441)
2.題目:鞋子。
給學生的評語:你真的把鞋子寫活了,真好!新鞋的自信,舊鞋的堅忍,
賦予鞋子生命,你這支筆真是出神入化呀!
(文 91111442)
可以看出,陳老師在給予學生作文評語時,亦有其獨到之處。
六、於其所不知,蓋厥如也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不知如何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但 卻又必須在當下做出判斷(單文經,1994),大部分的教師會傾向於給予某 一單一的答案,不管它是否正確,研究者本身也有這種問題;少部分的教師 會以否定的態度,表示此問題不重要、或下課再來問等。研究者發覺,陳老 師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處理方式,是相當不錯的:一 方面待課堂過後查出正確資料時,再給予答覆,才能避免錯誤;一方面這種 教師勇於承認自己不足的勇氣與肚量,是最值得學習之處。
S:老師,活死人和死活人有什麼不一樣?
T:活的死人是行屍走肉,死的活人是死去仍活在心中。
S:那也可以說活的死人是死去仍活在心中
(三秒鐘討論聲)
T:……不管你怎麼解釋,就是要我們活得有意義,有價值,……這個要 去查一查。
(觀 91101603)
肆、教學清晰有條理
教學清晰有條理,是陳老師授課的特色,他能將所舉出的例子,運用簡單而 條理的歸納方式,對學習者陳述。
T: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好了。那個……抗戰勝利時,那時候想想,啊,天 下太平了,可是呢抗戰勝利是民國三十四年對不對?注意看啊,到民國三 十八年大陸淪陷了。才幾年的時間,不到十年的時間啊,大陸就淪陷(手 的舉動變大),怎麼想都想不到,已經抗戰勝利、打了八年了我們都撐得 住,怎麼完了以後整個被趕到台灣來啦,才四年的時間而已,為什麼?
第一個,人心厭戰;還有一點呢,貪污太嚴重了,很多人藉抗戰勝利之後 想來撈一筆,那個汪精衛政權、偽政權之下,多少肥缺啊,那個撈啊撈的,
人心都死掉了,不到四年整個大陸淪陷;而且呢,國軍和解放軍的軍隊比 例多少?我們還是占優勢啊,可是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結果呢,才四年 不到,就完了。 這個說明什麼現象?我們說創業維艱,守成也不易啊。
打天下需要有打天下的人才,可是呢,守天下也要另一種人才,如果說你 不適應,那就會被歷史淘汰。
(觀 91102325)
第二節 課程知識
本部分以課程的水平與垂直聯結,及國文課文、文化教材的運用二面向,討 論陳老師所呈現的課程知識。
壹、課程的水平與垂直聯結
課程知識乃指對課程設計過程的了解、對教科書的熟悉度,以及能選擇良好 教科書的知識、補充教材的選擇等。本部分乃透過觀察的方式,分析陳老師在國 文科所展現的課程知識。
一、 垂直聯結
不論是國文科或其它科目的教學,教師適時聯結學生的先備知識,乃是 引發學習動機的不二法門。以國文科的課程為例,先備知識的聯結包括垂直 式聯結(指聯結不同年級的課程內容)與水平式聯結(即聯結同一年級的課 程內容),此二種聯結均涉及教師對課程的熟稔程度,以及課程統整的能力。
以下展示陳老師垂直聯結的課程統整能力:
T:如果老師現在叫你背唐詩三百首裡面隨便五首,你們一定沒問題。沒 問題吧?
S:【一片混亂】
T:有問題嗎?詩歌比較容易背起來嘛。例如:春眠不覺曉,一首。
S:處處聞啼鳥。
T:白日依山盡,兩首嘛。還有哪一首呢?
S:月落烏啼霜滿天。
T:月落烏啼,呃,那個是楓橋夜泊嘛。還有,千山鳥飛絕。
S:萬徑人蹤滅。
T:為什麼詩很容易背,就是因為它唸起來很順,然後呢,文字比較華美 一點。如果說老師叫你講長恨歌裡面比較有名的句子,比如說,在天 願……。
T&S:(與 T 一同背)在天願作比羿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T:這個你為什麼會知道?就是因為它對仗工整。然後你又會想到哪一句?
S: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T:這個句子唸起來順口,而且比較美麗。
(觀 91111326)
「白日依山盡」為盛唐邊塞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的句子,「月 落烏啼霜滿天」為中唐詩人張繼<楓橋夜泊>的詩句,此二首詩均為國中一 年級的課程(國立編譯館版本,國民中學國文第一冊);而「春眠不覺曉」
詩句乃是盛唐浪漫派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之詩句,「千山鳥飛絕」為中唐 詩人柳宗元<江雪>一詩之詩句,以及中唐社會派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
等,此三首詩雖未納入國、高中國文課程內,但因通俗易曉,故學生也極易 朗朗上口。不論是國中已教授過的課文,或是生活中能接觸到的詩句,對課 程的垂直聯結而言,均具有其重要性。
二、水平聯結
水平聯結也常在陳老師的課程中展現。以下展示的例子是研究者經歷的 一個十分有趣的經驗。該次經驗乃是研究者首次現身於觀察班級的場域之 中,陳老師一方面以實習教師的身份介紹研究者,一方面就研究者的姓名與 相關的國文課文內容加以援引,讓三年甲班的學生們對於研究者的現身能順 利地接受。
R:(在黑板寫下名字)請問這個字(指著中間的「韶」字)唸什麼?
S:韶……韶珊。
R:非常優秀。(下台回到座位)
T:好,那個韶字有什麼典故,各位同學還記得不記得?
S:韶樂。
T:對,很好。
(T 在黑板上寫下: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韶山Æ地名)
T:這個韶樂呢,是指舜的音樂對不對,孔子聽到那個音樂,連吃肉都沒 有感覺啦,被那個音樂陶醉,所以指音樂很感動人,就可以說三月不知 肉味。
(觀 91101606)
「韶樂」一詞乃出於戰國時期李斯所著「諫逐客書」一文,文中之「韶 虞」乃為「舜樂名」,指華美的音樂,是為翰林版高中國文課本第五冊第二 課的內容。陳老師就研究者的名字聯結學生的先備知識,是水平聯結的極佳 例子。
貳、國文課文、文化教材分析
本部分以實際的國文課文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內容,援引陳老師應用於教 學上的例子,說明陳老師在國文科教材的知識。
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內容包括《論語》、《孟子》以及《大學》、《中庸》,
研究者透過訪談(《論語》的部分乃是高中一年級及二年級的課程,故以採 用訪談的方式,《大學》及《中庸》部分雖乃屬於高中三年級下學期的課程,
然研究者該時已逐漸退出觀察場域,故亦以訪談方式補足)與觀察(《孟子》
的部分以觀察和訪談兩種方式交替使用)的方式,歸納陳老師教授中國文化 基本教材時,實際引用的例子,俾使文獻與實際的教學作為能有所聯結。中 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內容雖龐雜,然其精神一貫,此處研究者乃舉用較為有趣 的例證作為說明。
《論語》一書乃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與弟子、與時人的談 話,故作為孔子言仁之代表,「孔子雖然講了很多抽象的觀念,那把它整理 出來,就是怎麼善待別人,這就是仁(訪 91122601)」。以下,先以陳老師 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的課程知識作討論,見表 4-1。
表 4-1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之教學實例分析表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 教學實例分析
<學而篇>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陳老師認為學生在聽到這一句話時,可能 不會有特別的想法,畢竟這句話的意義乃是眾 人皆知的:「講話講得甜的、臉色很好的,這都 很少仁心(訪 91112113)。」
然而,一般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因為好 聽的話是很吸引人的。陳老師分享他曾聽過一 個教授的講說,那位教授表示:「做人成功的第 一步就是嘴巴要甜、腰部要軟、臉要笑。(訪 91112118)」陳老師認為這的確是成功的一種方 式,但這是不是一定對呢?
T:嘴巴雖然要甜,可是我們講話不要到一種諂 媚的程度;腰要軟,但不要到卑恭屈膝、唯唯 諾諾的地步,與人溝通時,言詞可以很平和,
但是要有所堅持。所以說,嘴巴要甜、腰部要 軟、臉要笑,這一定是對的嗎(訪 91112121)?
質言之,合乎仁義的當然要堅持,不合乎 仁義的就必須有所捨棄。
T:為人必須要合乎仁義的標準、要有原則,不 要刻意去討好人家,要不亢不卑,孔老夫子講 的就是這樣的話。如果說討好人家而當官,這 不是很羞恥嗎?行不由徑嘛(訪 91112112)。
<里仁篇>第一章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 得知?」
陳老師引用一句俗諺加以闡釋:「千金買 屋,萬金買鄰(訪 91112125)」,吾人用千金買 了一棟房子,但是如果比鄰的居民是相當好的 人,不論是品德修養或是學問造詣均為可觀 時,「那是無窮的寶啊(訪 91112127)」,因為 吾人可以跟他們請教。所以說,里仁為美的確 有 其 重 要 性 ─ ─ 「 環 境 真 的 很 重 要 ( 訪 91112131)」。對此,陳老師舉出一個例證:
T:譬如說你在一個教室裡面,旁邊的人都很用 功、品行都很好,你要變壞都很難啊;如果處 的地方是龍蛇雜處的,那就會「一傅眾咻41」啊
41出自於《孟子滕文公下第六章》:「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 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 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
(訪 91112128)。
對此,研究者提出了疑問:「所以這個里仁 為美就不限定是在居處之地,也包含整個周遭 的環境(訪 91112132)?」陳老師的回答是肯 定的,而且對學生來說,尚包括了整個學校的 環境,所以說「交朋友要交一些實實在在的,
不要交一些阿貓阿狗的,這個真的很重要(訪 91112135)。」
<里仁篇>第二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 利仁。」
本章的意涵乃指:一個不仁的人很厭惡窮 困,心裡總是覺得不平,總是覺得說我應該過 著快樂的生活;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如果說他不能安貧樂道,那心裡面就會有不 平,不平就會不擇手段,這是很令人擔心的事。
安於仁就是死生有道,富貴在天,能夠實實在 在盡自我之本份,不妄求。
本篇提出仁與智的概念,就仁的意涵來 說,乃是將仁與智視為道德的分項,將仁置於
「一德之名」來闡發。而此處的「仁」和「智」,
在概念上是有所差別。陳老師認為可以舉用較 淺顯的例子來向學生說明:
T:例如我們看到地上有垃圾,於是我們把它撿 起來。如果說是我們是因為可以記嘉獎才把垃 圾撿起來,那就是智;如果說是因為我愛這個 環境,所以我就去撿,而不是因為獎勵的緣故,
這樣的話就是安於仁(訪 91121807)。
T:安於仁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說早上來擦 桌子,也順便幫同學擦一擦,是因為我們感情 很好,大家愛這個環境,這樣的境界就比較高
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 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了(訪 91121812)。
T:至於智,若我們因為可以記功所以打掃很努 力、所以社會服務幾小時,這樣的話參加大學 甄試就可以加分,這就是利仁(就是智)。當然 這樣做也沒有錯,但是境界就比較低了(訪 91121811)。
正如慈濟正嚴法師所言:「甘願做,歡喜受」
因為愛這個環境,所以就「甘願做,歡喜受」,
我們做起來很甘願、很高興,助人為快樂之本,
而不是說助人有什麼利我才去做,這樣講才是 真正合乎仁的意涵。
<里仁篇>第三章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乃是因為仁者秉持公 正,這是陳老師一再很強調的概念,他認為身 為教師的角色,公正處世的態度是絕對必要 的。陳老師認為,教師也是人,當然也會對某 個學生很喜歡,某個學生很不喜歡,但在處理 事情上都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愛之就欲其 生,惡之就欲其死,這樣是不可以的,卻但是 我們常常容易犯這種毛病。
T:人都容易有偏見,所以要有反省功夫。例如,
班上學生說某位同學有偷東西的嫌疑,但教師 卻不能因為某位同學平常比較壞,就對他說你 老實給我召來,不然我打你什麼的。這是不可 以的。說不定最後事實得證,反而是一位乖同 學做的,這也是很有可能。所以教師一定要很 公正的看待人(訪 91121817)。
這就是一種審慎而公正的態度。
然而,研究者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 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教師也有喜怒哀樂,有時 遇到自己比較喜歡的學生,教師就會很容易用
和譪可親或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他;對於比較 愛搗蛋的學生,就會以較嚴厲的態度對待他。
關於此點,陳老師認為這並非是不公正的表 現。身為教師,當然都希望維持合宜的生活常 規,對於學生表現不佳之處,教師就應針對此 不佳的行為,而不是針對一切的行為。教師不 能因為此位學生平常表現太差,就認為該學生 一無是處,反而應該要針對其不當行為加以勸 導;另外,也不宜將該學生的陳年舊事一併扯 出,如果這樣,反而是教師處理方式不恰當。
T:要針對某個事情,並且就情、理、法上來勸 講,而不要說:『你看,你就是壞胚子。』這樣 是不對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好學生犯錯,也 不要說這個沒關係。錯就是錯,你只要很公正 的處理就是了(訪 91121820)。
<里仁篇>第四章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本章的意旨是指有仁心的人,就不會去做 惡事;仁者愛人,是不會去傷害他人的,因為 有仁心之人會將心比心。陳老師舉出一例說明:
T:惻隱之心人人都有的,如果說你被一個飆車 族撞傷了,你會很難過、很痛苦,但如果你也 去飆車、也把人撞傷了,那就是不對的。不要 認為自己是青少年就要發洩,想想到自己不能 忍受別人撞傷我們,反過來我們也應該要想到 別 人 , 如 此 一 來 , 就 不 會 去 做 壞 事 啦 ( 訪 91121831)。
簡言之,說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考慮,
要去設身處地去思考,如是一來,壞事便無由 所生矣。
<顏淵篇>第三章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 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
本章所提到的概念,除了仁的意涵之外,
應用於教學上,便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概念。
司馬牛問仁,孔子告知「其言也訒」,「其言也
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 得無訒乎?」
訒」當然只是仁的其中一個部分,並不是仁的 全體,「就像邏輯上說 B 屬於 A,但 A 不見得等 於 B(訪 91121834)。」然而,孔子所強調的是 希望司馬牛好好地將「訒」做好,說話要謹慎;
這雖然不是仁的全體,但對司馬牛來說,卻是 很重要的,只要其徹底實行,為仁又有何難?
T:孔子在這裡似乎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照理 來說,當司馬牛問:「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
之時,孔子應該回答「是的」或是「不是的」,
相反的,孔子卻是再次強調訒是很重要的。可 以 看 出 , 說 話 謹 慎 也 是 仁 的 一 部 分 ( 訪 91121835)。
從這段文字簡潔的文字中,可以看見處世 的大智慧。對於學生,教師是否能做到因材施 教呢?
<子路篇>第二十七章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陳老師認為,講話講得漂亮大家都喜歡,
但這往往是缺少仁的。例如有些學生很沈默 的,看起來似似沒有什麼問題,但其實這樣的 學生才是真正要關心的。反而是:
T:像那種動不動就說「老師英明」的學生們,
對待他們必須就要小心,因為他們往往不是很 誠心誠意的。譬如說學生對教官說「教官英 明」,讓教官聽到覺得很高興,但原來他的目的 是要請假,希望對教官說好話,比較容易通過。
那這種學生怎麼會有仁呢(訪 91121837)?
陳老師表示,喜歡討好老師、講些冠冕堂 皇的學生,都要保持適當距離,因為學生對老 師的態度應是尊敬,而不是花言巧語;至於那 些規規矩矩的學生,反而是教師應多花些加以 關心的。
<里仁篇>第五章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 是,顛簸必於是。」
本章談到貧賤與富貴的問題,對個人的修 養而言,便是一種樂天知命的態度。陳老師表 示,富貴不見得人人得得到,富貴也不見得和 你的能力有關;當然,貧賤和個人的運氣可能 有所相關,譬如說四年級生和七年級生42就不一 樣,這乃涉及到時代背景的問題,不須抱怨或 感到不平。「我們當然希望時代不斷進步,但就 個人來講,富貴也好、貧賤也好,素其位而行43, 我很自在嘛(訪 91121845)。」只要自在、坦 然無所懼,就是一種符合仁的表現。
陳老師舉例說明:有些人窮但窮得很開 心,但有些人卻整天睡不著覺,這是什麼道理 呢?
T:我們可以讓學生想一想:「什麼是真正的快 樂?」這雖然沒有一定的答案,但顯然可知的 是,個人的良心上一定要很安,睡覺睡得很安 穩,這就是一種快樂啊。那些不合法的企業家 整天忙東忙西,怕被抓漏稅、逃悅,說實在的,
他們也是很痛苦的;表面上他可能很享受,但 那 只 是 世 俗 的 快 樂 , 不 是 內 心 的 滿 足 ( 訪 91122649)。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以上分析討論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的部分,可以看出,論語的內 容大部分乃以個人之修為為主要探討,就教師的課程知識而言,必須先對文 本內容有充份的掌握,了解仁的意涵之後,教學上才能得心應手。訪談時,
研究者發現陳老師對論語的內容相當熟悉,即便每一章之內容很簡要(《論 語》的特色即是言簡意賅),但陳老師必能以適當的例子加以引申,並要求 學生多加思考。此部分在研究進行時,雖未能實際聆賞陳老師授課,但於訪
42 此為目前流行用語,四年級生表示出生於民國四十年次的人,七年級生表示出生於民國七十 年次的人,依此類推。
43 《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談過程、從陳老師詳盡說明當中,研究者似乎看見至聖先師從歷史之中走了 出來,面對著我微笑呢!
接下來,研究者兼以訪談和觀察的方式,針對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孟子》
部分,分析陳老師若干有趣的教學實例,見表 4-2。
表 4-2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孟子》之教學實例分析表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孟子) 教學實例分析
<告子上>第六章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 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
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 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 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
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 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
不能盡其才者也。」
乃若其情,就是順著自己的本性,順著自 己的本性就是善,至於有人會不善,那不是本 性的問題,可能是後天失察。
<公孫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 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 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 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 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 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
賊其君者也。」
研究者檢視此篇與告子上第六章時,發覺 孟子在「禮」的部分,本章乃講辭讓之心,而 在上一章則是強調恭敬之心,不明瞭為什麼會 有不相同的狀況產生,便以此詢問陳老師。陳 老師則笑著反問研究者:「恭敬和辭讓不是有相 通之處嗎(訪 91120501)?」見研究者仍有所 疑惑,陳老師便更細心說明:
T:恭敬就是禮讓,這本來就有相通啊,孟子在 講話時也許沒有背得那麼熟,但這意思是一樣 的,並沒有矛盾的地方,因為這都等於「禮」
(訪 91120503)。
本章若加以引申,其實仍歸結到孟子強調
「性善」的概念,故而孟子時常表示,仁、義、
禮、智是由個人的內心發展出來的。針對「性 善」的部分,陳老師提出了與孟子不相同的看 法,他認為人性其實是非常複雜的,人性的善 惡如果真正要加以探討,必須援引心理學的研 究加以說明,內涵較為複雜。所以,以教化的 角度來看,強調人性是有為善的可能性,如此 一來,教育才能有其著力之處。
T:如果以教育的角度來說,人性本善的說法是 很好的論點,因為人都有善性嘛,例如像陳進 興這樣的壞人,都應該有善性,善性把它發揮 出來,這個世界就會更好(訪 91120509)
但陳老師也認為,人性裡也包含了惡的部 分,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對此點亦有其發現與討 論的,所以就有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說,
以及荀子的「性惡」說。前者認為牽涉個人採 性的問題,可能有人惡多一點、善少一點,有 人惡少一點、善多一點,但是不會說什麼都沒 有。後者的性惡說講究「隆禮」,禮是一種道德 的規範,藉由禮來約束人性本惡,然而,這種 約束是比較薄弱的,所以說「禮」再進一步就 變成為「法」。
針對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說法,陳老師引 用白曉燕案的主犯陳進興之例來加以說明。
T:例如陳進興他對他的兒子很好,讓他當馬 騎,像這部分就是表示他有善性,所以如果他 能夠發揮這部分的善性,想到別人的孩子就會 想到自己的孩子時,怎麼會把白曉燕害死呢?
這就是說明陳進興不懂得推己及人的仁愛之 心,沒有把善性發揮出來。可是,在他死以前,
卻懂得把器官捐贈出來,對於這部分的行為,
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善性,如果說他沒有善性的 話,他大可以說我不要捐,但最後他還是捐出 來了(觀 91120519)。
陳老師認為人性善惡這個部分其實很難 談,學生們也不見得會同意這些說法。所以對 於這部分的教學,除了可以把荀子的性惡,以 及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等二種說法,傳達予學 生了解之外,更可以詢問學生的看法,透過學 生們的討論,讓他們更具判斷與思考的能力。
針對此點,陳老師表示,若就整體環境脈 絡而言,從事教育工作者當然是希望把人的善 性發揮出來,而不是惡性。所以,若以教化的 目的來看,孟子的說法是較可採行的,具有勉 人為善的目的。
<梁惠王上>第一章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 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 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 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 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 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 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
『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 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研究者以為,文獻中對於孟子談及「仁」
的內涵,大多強調政治的問題,亦即「仁政」,
故而教師如何將政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 貫,乃是考驗教師功力所在。關於此點,陳老 師認為:
T:其實政治就是追求人民的利益,「計利當計 天下利,求名當求天下名」,既然名與利都是天 下利、天下名,這又有什麼不對?但是孟子為 何講義而不講利,因為他認為只要做到義,自 然就會有利了(觀 91122625)。
陳老師更舉出數例來說明:
1.如果建河道可以使人民有利,這沒有什麼不 對,但是如果是以利為出發點,就會忘了義,
所以不要過份強調利(觀 91122626)。
2.班級中的整潔秩序比賽,這本來就是希望達
到環境的整潔,但是為了得到第一,大家不 擇手段,反而去把人家弄髒,這是不對的。
為了考試高分而作弊,也是不對的。有利益 的事情但是如果方法不對,就是不好的,得 到的名聲只是虛榮而已(觀 91122628)。
3.學校為了鼓勵讀書,而舉行借書比賽,可是 有的班級為了得名,強迫每個人每個禮拜要 借多少書,借期到了書沒看完就還回去,這 就是不好。這活動的目的是要你看書,可是 你沒有看書就去領書,又把它送回去,這不 就是本末倒置、捨本逐末嗎(觀 91122629)?
4.美國去攻打伊拉克,控制人家的石油,卻又 說自己是仁義之師。這表面上有利,可是事 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歐洲和其他反戰的國家 都會覺得這很是可怕的行徑,反而使美國招 致不好的名聲。(觀 91122633)因為連什麼 是利都是有所爭議的。打人的國家、佔人的 土地,表面上有利,可是百姓被打死了,還 有,攻打他國也可會被別人唾棄。這樣真的 有利嗎?(觀 91121630)
所以說,如果吾人只追求利,就容易有不 擇手段的情況產生,但如果秉持求義的本心,
自然就不會有諸類情況發生。這是秉持的角度 不同,孟子並沒有反對利,但是不要過份強調,
徹底去實行便可。因為利的本質就是要合乎 義,只要行義,時日一久自然會有利。利的本 質並不是看表面的作為的。
不過,陳老師也樂觀地表示:
T:教育經費現在正逐漸恢復為行政院預算的百 分之四十,我想一旦教育經費多的話,國民就 會好啊,畢竟教育是立國之根本,有建全的教
育才有爭氣的國民,有爭氣的國民就會有爭氣 的國家(訪 91122609)。
<盡心上>第三十三章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謂尚志?」
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 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 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本章意旨談及尚志。
T:尚志就是要有理想、有抱負,將來立志是要 服務社會,而不是要住洋房、娶漂亮老婆,那 跟一般世俗人有什麼不同?這不是一個讀書人 所 應 有 的 志 。 對 社 會 有 貢 獻 那 才 是 志 ( 觀 91122514)。
所以當吾人讀到「入則孝,出則悌」44、「得 志澤加於民,不得志則獨善其身」45、「守先待 後」等名言時,不要把它視為空話,這些句子 都有其意涵所在。
陳老師舉例說明:「譬如說我要成為企業 家,我才有更大的能力服務社會,那是要服務 社會,而不是個人享福(觀 91122508)。」還 有,再以歷史上相當有名的鄭板橋及范仲淹為 例,
1. 當官的這麼多,為什麼我們會說鄭板橋是個 好 人 ? 實 在 是 因 為 他 受 到 儒 家 文 化 的 影 響,他真的把百姓當作是自己的責任(觀 91122516)。
44《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 學文。」
45《孟子、盡心上第九篇》:「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 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 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
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