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中國傳統繪畫與人文環境的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中國傳統繪畫與人文環境的關係 "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中國傳統繪畫與人文環境的關係

滬尾雖處於中西文化交匯的環境之下,但在人文藝術上以中 原漢文化為主的時空裡,並未因西方或日本文化的融入而改變其 根本的形態,原因是當時的人民均以漢文化為主。歷史的演變脫 離不了它的人文藝術根基,尤其清朝統治將近二百年,在文化上 已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我們探討滬尾的人文藝術必得先就中 國傳統繪畫與人文環境的關係做一分析。

中華文化因象形文字的演化而成長不輟,經由指事、會意、

形聲、轉注、假借的組態,一連貫長期歷練形成的書法體系自然 而然發展表達思想於所見所聞的繪畫方面,加上人文環境的推 動,造就十分雄厚的基礎。所以中國文化是以大自然為體、人文 環境為用的基本架構。

一、政治導向

春秋戰國時代的中華民族,正是百家爭鳴、各顯神通以期能 使自己的理論學說能被統治者所重用,作為其擴展政權的工具。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制定許多規章典範、齊一各種律法,中華

文化的歷史從此步入另一新的紀元「帝王政權集中制」,在有形

的方面來說;加強行政體系的確立、軍權系統的控制、經濟生產

的統籌等等以確保其政權鞏固,在無形方面來說;焚書坑儒,箝

(2)

制人民思想,使百姓徹底服從其統治,為之效命。這種帝制式統 治模式雖然略有變更,但是基本上並沒有變化,只是後來的帝王 在思想上較為懷柔,改為尊重儒家思想、道家學說、佛教理論來 控制規範百姓的思想。所以自漢朝以來的各個帝王掌控之下,繪 畫藝術幾乎可認為是受到利用做政治的工具。中國傳統水墨也就 是在這種人文環境之下成長發展的,因此之故,每一朝代政治良 莠關係著水墨繪畫藝術的發展。

自隋唐以來帝制之下的行政系統逐漸形成文官制度來推行 其政令,統治國家,在這樣的環境裡,政府官員均為文人,對於 整個社會文化風氣產生根深柢固的影響。而踏入仕途是人們求取 功利的最佳途徑,人人趨之若騖,造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 高」的社會價值觀。文人們因此主導了整體社稷,尤其在繪畫方 面更是影響深遠,因為畢竟文人是國家社會的主導人物,俱權威 性與審核標準。所以他們握有權力時,深俱侵略性,而一旦失勢 時卻成為好發議論的騷人墨客。繪畫也就成為他們得意或失意 時,用來發抒心情意境的工具。

二、哲學思想的引導

基本上中國的人文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佛教與道家思想這三

種融合的思想正是適合在中國這樣的環境裡滋長存在。首先從儒

(3)

家思想談起,大學經文第一章裡開宗明義說道:「大學之道在明 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在使自己本來的德性清靜光明,

不受私慾所蒙蔽。要推行這種清明德性,使他人也都革去舊習而 自新起來。從以上可以想到我們在繪畫創作上有所心得,有所感 應時,就想要推己及人讓大家也一起來感受一樣的心理狀態,儒 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推行是因它的主旨之論適合了統治者的口味,

利用它可以容易馴服百姓,不做無謂的抗爭,可以鞏固政體不受 挑戰,而儒家的主論正是給予百姓在生活上有可依循的法理。兩 相契合,所以就一直流傳到今日。我們在學校所背誦的四書,孔 孟之道正是儒家的正統思想,它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

道家思想即老莊思想,雖然是中國人文思想之一大支柱,但 是他的普及性不及儒家,多數人都認為他是一種出世的思想,比 較消極,不進取,且崇尚自然,也就因為表相的消極思想,較不 受統治者的青睞,又且其思維在生活上的法理不那麼現實可見,

人文思想是處於理論狀態,當然一般人的接受度不高,其實老莊

思想,雖然強調順其自然,但其本質是與自然為伍,才能長長久

久存活。在道德經裡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4)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用,故去彼取此。」

(

1)

這裡所說的都是以 相互對比的人文思想。其意即身外之物與內心世界的較量,而在 傳統水墨畫上意境的啟發,應該是這樣的,除去心中雜念與身上 外物懸掛,確保固有的天真,才能在繪畫創作上有所突破與進展。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 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

2)

說明天地萬物之所生為自然之實體,道與自然是 一體的,道也說明,中國人文思想,對應於外物都一視同仁,所 以在繪畫方面表達的也是容於大地與外物為伍,把意境及實體同 時存於思維之中。

佛教在唐朝興盛於中國之後,文人士大夫以儒家的修身正心 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融合了佛教的慈悲為懷主張,形成 禪學的禪宗。宋代理學之風因而成熟 ,早期儒、老的對立,後 來儒、釋、道對立的三種思想勢力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經 過漫長的鬥爭融合終於趨向於一致,而成為三教合一。儒、釋、

道三教的調和和合一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的各方面

(

3)

。 這正說明了禪宗集合三教,除去佛教繁文縟節的教規,省去儒家 的禮教束縛,主張“頓悟成佛”,在修行上就不限制身份地位,

(1)

張默生 《老子新釋》台南 大廈出版社 1992 年 5 月 頁 22

(2)

張默生 《老子新釋》台南,大廈出版社,1992 年 5 月 頁 31

(3)

敏澤 《中國美學思想史》第2卷 山東,齊魯書社,1989 年 頁 263

(5)

所以給予士大夫提供精神上方便之門,也因此在文人繪畫上逐漸 有另一番不同的景象。

三. 書畫論與文人畫影響

中國繪畫由畫家寫實風格轉變為文人寫意畫,是由於文人書 畫論的著作中,大都以老莊佛道禪哲學思想、美學觀為作畫的標準, 而留下不少作畫的詩詞文章,為依歸。畫論可分為三類,(一)理 論篇如韓拙、郭若虛等。(二)畫家論畫:郭熙、郭思合撰《林 泉高致》其中有最重要的幾章<水山訓>、<畫意>、<畫訣>。

(三)文人論畫:有蘇東坡、黃庭堅、歐陽修、米芾…等人

(

4)

。 文人們承接了老莊哲學觀和宗炳的繪畫觀,其中以歐陽修的「蕭 條淡泊」「閒和嚴靜」《鑑畫》,蘇軾的「肅靜簡遠」米芾的「平 淡天真」在畫論中不謀而合,對繪畫要求柔淡。立論中藉佛、道、

空、無,山林野性,逃避現實。對於反映民情,進諫君王,較有 責任感的詩給予「不正」的看法。對於社會寫實的描寫,落在職 業畫家,但士大夫認為是匠體,繪畫導向個人精神層次,是個人 閒暇時的自娛,作為個人發洩與表現的途徑,也提昇個人心靈的 修養與品格。「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 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年,頁 418

(6)

兩幅,疏淡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蘇軾《書鄢陵 王主簿所畫折枝兩首》之一

(

5)

蘇軾的論述改變了宋代以前的繪 畫觀念,文人繪畫形象思維不在事物的外物,而是其本質。「似」

與「不似」之間,畫家基於表象,通過藝術形象,於是塑造藝術 的同時,寄託自己的情感、意境。

文人畫家重視學養、人品,而不重視寫生,因此影響了中國 繪畫明清時代之創作,文人寫詩,移情於繪畫中,蘇軾說:「味 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化中有詩。」

(

6)

對王維稱讚 有加,文人畫心中藝術的表達形象,以書法來增加其藝術形象的寫 意和象徵,文人必須具備,能詩、能書、能畫。

第一節:繪畫對象的感情投射

一、陶冶性情的山水畫

「山水畫之產生,究其根源,實因愛好自然的民族特性所 致。而其真正的形成,嚴格說來是始於六朝,因其北方胡人入侵,

原居住北方的漢族被迫南遷,由於北伐不能致勝,回鄉無望,心 理消極之餘,又受老莊哲學與佛教思想的影響,於是文人雅士大 都隱居於幽美的江南山林中清靜談玄,山林文學與山水繪畫興

(5)

阮璞《中國畫史論辯》大陸,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頁 154

(6)

蘇軾〈東坡論山水畫〉編入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頁 629

(7)

起。自此歷經各朝代,山水畫家每隨著時代背景與不同的生活環 境,創出多采多姿的獨特風格。」

(

7)

自漢、唐時期佛教文化次 第傳入中國並深深地融和在各個階層當中,結合儒家、道家的人 文思想,活化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等的動力,對於當時的繪畫 增添許多色彩。因佛教文化頗受到統治者的喜好,文人們隨之而 起來附和漸次深入社會基層面,影響了民間畫的發展,增加許多 佛教方面的彩繪資料;反映出樸拙、約束思想行動的繪畫,雖然 民間畫比文人畫的勢力大,但是其長處亦多為文人畫所吸收。至 於文人畫是文官科舉考試下的產物,唐朝科舉以詩為舉才的標 準,唯文人才能做官,因此影響後來文人山水畫詩、書、畫一體 的格式。

佛教文化、儒家理論、道家思想這一成型的模式深刻的嵌入 文人畫的體系裡面而成為主體,也影響中國文化的成長。六朝宗 炳(375—443)所著的《山水畫序》成為中國水墨中山水畫論的 創始人即是例證之一;他終生遊山玩水以求道,認為得道者是至 高無上的聖賢,他依此而繪畫所遊歷的山水,提高了繪畫的格調 與價值。當然,這是他從佛教、道家、儒家中體會領悟得來的成 就。尤其道家的「道法自然」論點。

(7)

羅振賢《中國山水畫風之地域因素》台北,中國美術出版社 頁 109

(8)

山水畫在中國的演進,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甚巨,在改朝換 代時,均有一階段性的改變,唐代文教武功鼎盛,統治者崇尚文 教,自然而然在繪畫風氣跟著蓬勃興起。社會繁榮安定生活富 裕,在技法創作上比較自由開放,總體的思想磨練時間多且廣 泛,安定繁榮的社會必定有很多時間,很多頂尖人物來鑽研它,

使之精緻頂尖化。

宋朝主國之三百多年間,重文輕武,在文風思想上深受老莊 哲學思想的影響,繪畫逐漸與現實脫節,崇尚理想意境,宋人范 寬的(谿山行旅圖)不只創造了距今一千多年山水畫的傑作,他 的成就足以傲視古今。他說:「無師於人者,為若師諸物也,吾 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正是其一生成就的寫照。宋代山 水畫在內容上的差異,起因於南宋國戰亂的大遷移,大量的文 物、人才往東南方向避難,造就與北方不同的氣勢與格調,究其 原因有(一)地理上的不同;(二)氣候上的不同;(三)人文 環境的不同。茲分述如下:

(一)地理上的不同:

北宋時,文人畫家所處的北方自然景色綠意盎然,生氣蓬勃

的景物少而多高山峻嶺,貧瘠土地,其畫自然表現出粗礦、嚴峻

氣勢、陽剛之美。而南方因多平原、多河流,土地肥沃,所顯現

(9)

出來的就比較柔和和客觀。

(二)氣候上的不同:

北方氣候多嚴寒多風雪,在山水景物上亦有剛毅不屈的氣 勢,比較嚴肅謹慎。南方則因氣候暖和、物產富饒、生活閒逸,

對事物的觀感就比較柔和,在畫作上就顯得多采多姿、秀麗清新。

(三)人文環境的不同

生存條件嚴苛的地方,人事物的表現均較強悍,獨立務實,

具有領導的氣勢與風格在畫題上顯現霸氣。而南方生存容易,自 然較圖安樂,表現的就靈巧、陰柔富創造理念。

綜合上述,山水畫在北方有嚴峻氣勢的風格,在南方則有華 麗柔和、富創造性的風格。宋亡之後,由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前 朝遺臣以亡於異族而在繪畫上表現得不願面對現實的思想,而沉 湎於前人的成就,漸漸地形成復古風,藉繪畫來消恨意。這時期 的代表人物是趙孟頫,其繪畫主張尊古,有「書畫同源」之論。

明取元之後,政權重歸漢人治理,在繪畫的體制方面,盡量恢復 到宋朝時代,惟獨在思想上加以控制,以防藉此作出不利執政者 的掌控,所以程度不如前朝,至於到了清代仍沿襲舊制,沒什麼 多大的突破,畫風反而日漸沒落。

清朝收併台灣之後,江南福建江浙一代的繪畫流派慢慢地隨

(10)

台灣移民的開發而輸入台灣,在台灣落地生根,但是其發展是緩 慢的,尤其甲午戰爭,日本據台,對當時的人文畫有相當的阻力,

因為日本較中國早受西化的影響,所以在繪畫方面摻入了西畫的 理念,以膠彩畫為主體,開拓寫生風氣,為台灣本土培育不少人 才,國民政府遷台後,隨之而來的中原水墨畫家,亦對本土新生 代加添現身說法式的直接教學。如此的融合,山水畫以本土景色 為主,形成水墨發展的地方化,也因為媒材、技巧的多元性,傳 統水墨比從前更加活潑、豐富。

二、意境與移情的山水、花鳥畫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繪畫創作思想、手法各有不同,但是 將自己情感、意念移注於山水或花鳥是藝術家的理想境界。水墨 畫常與詩詞結合,達到最好的境界,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 詩」更顯突出。蘇東坡也認為這句話是指「意」字而言,「落花 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更是被畫家們所津津樂道的。

(

8)

表達主觀意識和創造意境,須 將山水、花鳥作為感情轉移的對象。歷代許多畫家藉繪畫抒發感 情或發洩心中不滿,以達移情作用。

花鳥畫也常給文人畫家在題材上賦予個性、生命,表達自己

(8)

羅叔子《談中國繪畫特點》香港,館香港商務書,2001 年 5 月,頁 7

(11)

的思想情感。常以梅、蘭、竹、菊四君子表現氣節、意念和個性。

表現出的意境已在畫外,常有象徵與人格化的移情表現。八大山 人與揚州八怪的寫意畫將鳥、花、樹石借助於孤寂、抑鬱和不滿 的情緒轉移畫面,情感昇華。

第二節 反映時代與人文環境的作用

傳統水墨畫,雖然是畫家們情意投射的表現,在整個社會的 供需價值觀上卻也顯現出創作的生命力,一方面生活環境賦予創 作的題材,另一方面思想、學問、品德也是作畫的原動力。這是 中國傳統水墨繪畫在世界畫壇上有其獨特且深切意涵的地位。

唐代張彥遠所著《歷代名畫記述論》中曾述:「及董卓之 亂,山陽西遷,圖畫、縑帛、軍人皆取為幃囊。所收面西七十餘 乘,遇雨道艱,半皆遺棄。魏晉之代,因多藏蓄,胡寇入洛,一 時焚燒---。」

(

10)

及說明水墨在歷史潮流每一個朝代的社會裡,

其生活習俗、政治良瓢,除了時代改變外,環境因素如氣候、地 理、人文等亦關係深遠,無論各家水墨畫的評價如何?站在供需 的經濟條件來講,必得有所需求方有供應,所以漢、唐以來畫作

(10)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編入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1984 年,頁 29

(12)

的創作產生有因生活利益之所需而作,因此如果在飢荒、戰亂之 下,焉能潛心作畫?可見人文環境左右著水墨畫作的發展,而水 墨畫作的發展亦反映出時代的文化歷史。從歷史的趨勢來看水墨 變革,在宋朝南遷為一階段。再來就是近代資訊全球多元化的時 期,以台灣目前發展的狀況可看出水墨畫所受到的衝擊十分劇 烈、深遠,其原因有四:

一、日治時期的美術培養教育,因日本明治維新受西畫的方式、

思潮影響深遠,固以西畫方式來培養教育台灣的美術人才,在基 本思維上,對傳統水墨與西畫有判斷比較的標準,而且以利膠彩 畫為基本的架構,就有更豐富的繪畫創作題材,至於日本的膠彩 畫在光復初期與傳統水墨作家起了很大的爭論,即膠彩畫是否為 國畫之辯?事實上「日本在唐宋時期學習了中國丹青彩繪之後,

將其保存下來並發揚光大,台籍畫家雖然到日本習畫,其實是學 習在中國已接近失傳的古法,不能說它就是日本畫。」

(

11)

加上 光復後由大陸來台的水墨畫家主導台灣美術界, 影響更為深廣。

二、書法教育的提倡與普及化,使基層國民對畫作有深切的認 知,在水墨繪畫的鑑賞助益不小,且從事此項的工作人口更多。

三、 台灣經濟近年來高速發展成長,國民所得快速增加,對於生

(11)

《中國巨匠美術周刊》 中國系列林之助 1994 年 頁 32

(13)

活的品質、品味也因此大幅提昇,尤其資訊透明化與多元化,更

加深人們對精神形而上的享受。

四、 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均可即時知悉,所以對傳 統水墨畫的型態則有更高的品味與更嚴謹的標準,來審視與比 較,因此無形之中有一股力量推動傳統水墨的求新求變來因應市 場經濟框架下的需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普濟重於獨修;佛光淨土不僅承繼傳統,而且適合時代朝

「多元適性發展」是教育的核心價值,蘭潭國小有優良的學習 風氣與開放創意的學習環境,每一項特色課程都非常「特殊」

合流(confluence)或混淆 :自我與環境的 分化,無法有清楚的知覺,導致內在經驗與外在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