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戰 後 臺 灣 「 國 畫 發 展 」 的 過 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戰 後 臺 灣 「 國 畫 發 展 」 的 過 程"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問 題 意 識 - - 起 於 「 正 統 國 畫 」 之 爭 的 迷 思 ?

今 日 對 於 臺 灣 水 墨 畫 與 膠 彩 畫 的 發 展 情 形 , 已 確 立 因 材 料 的 表 現 性 殊 異 而 有 分 門 的 現 象 , 此 一 發 展 趨 勢 反 應 在 1983 年 臺 灣 省 全 省 美 術 展 覽 會 ( 以 下 簡 稱 省 展 ) 將 國 畫 部 與 膠 彩 畫 部 各 成 獨 立 畫 部 的 共 識 。 回 顧 五 O 至 六 O 年 代 省 展 國 畫 部 的 發 展 情 形 , 必 會 論 及 喧 騰 多 時 的 「 正 統 國 畫 」 論 爭

1

。 戰 後 臺 灣 「 國 畫 發 展 」 的 過 程

2

, 一 直 以 來 包 含 水 墨 畫 與 膠 彩 畫 交 軌 並 行 的 情 形 , 此 一 論 爭 立 於 戰 後 臺 灣 國 畫 發 展 的 重 要 起 端 , 也 根 本 性 地 顯 示 臺 灣 國 畫 發 展 不 同 於 中 國 現 代 美 術 的 發 展 體 質

3

對 於 廣 被 畫 壇 討 論 的 「 正 統 國 畫 」 論 爭 , 基 本 上 其 浮 出 檯 面 的 起 因 , 最 早 可 溯 自 1946 年 省 展 國 畫 部 展 出 作 品 之 後 , 展 覽 會 後 評 論 性 報 導 而 產 生 的 言 論

4

。起 因 於 臺 灣 與 大 陸 畫 家 在 國 畫 創 作 方 面 , 視 覺 風 格 迥 然 不 同 的 表 現 , 後 來 形 成 國 畫 界 議 論 紛 紛 的 課 題 ; 1951

1 今日處理戰後臺灣五、六 O 年代有關水墨與膠彩畫之間,所面臨的調適與障礙,多以「正統國 畫之爭」作為描述之主體,經常看到以「正統國畫之爭」一題作成系統的年表整理,置入發言者 的報導、省展國畫部省籍的評審委員比例的資料,以此作為論爭陳述的觀點。可見於黃冬富〈從 省展看光復以後臺灣膠彩畫之發展〉《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雄獅美術,頁 95-117,。

倪朝龍著,〈唯美主義的膠彩畫家-「膠彩畫導師」林之助〉《臺灣美術全集 20》,藝術家出版社,

1993,頁 49-50。另有相關論爭討論者,參考蕭瓊瑞、林伯欣著,《臺灣美術評論全集 劉國松卷》 藝術家出版社,1999 年。梅丁衍著,《臺灣美術評論全集 何鐵華卷》,藝術家出版社,1999 年。

2 回顧臺灣戰後各類公辦美展中有關國畫部的發展,與今日涵蓋多元材料、技法為命名的現代彩 墨、水墨等種種名詞,本文所稱的國畫發展一辭,定位在戰後具有變遷性以及時代性的廣義概稱。

本文希望將國畫放在歷史線性軌道發展為主要架構,進一步理解戰後所謂「臺灣國畫」是如何進 行轉換、再發展乃至現代化的過程。

3有關在戰後臺灣「地方性」風格的持續成長與臺灣不同於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之分析,可參見 蕭瓊瑞〈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與臺灣地方性風格的形成-一個史的初步觀察〉《臺灣美術史研究 論集》,伯亞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1 年 2 月出版,頁 1-29。文中提及『如果我們不把臺灣近代 化美術發展,完全獨立於中國大陸美術傳統的脈絡之外,我們仍不得不承認:在「中國美術現代 化運動」的過程中,臺灣美術的確表現了極為顯著的「地方性」風格。此「地方性」風格形成的 原因及其意義,值得研究者給予最大的注目與關懷。』黃冬富在〈從省展看光復以後臺灣膠彩畫 之發展〉,文中指出:「光復以後的膠彩畫風格,基本上仍以延續日據時期的台展和府展之風格為 主,不過也由於日本殖民政權文化支配力的消退,緊接著面對中原文化的接駁,是以光復來臺灣 膠彩畫的風格基本是循由三條主要途徑而發展。一筆墨趣味的融鑄導向、二西畫理法的攝取、三 戰前日本膠彩畫風格之傳遞與發揚。」《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雄獅美術出版,1990 年,頁 101-107。

4 有關當時省展初期國畫部畫風或調適的報導資料,將放在本書附錄一供作參考。

(2)

年 《 新 藝 術 》 這 份 雜 誌 正 式 以 「 國 畫 與 日 本 畫 的 區 別 性 」 為 議 題 , 集 結 各 方 藝 文 人 士 展 開 座 談 會 加 以 討 論

5

:內 容 涉 及 國 畫 與 日 本 畫 的 區 別 性 在 哪 裡 ? 並 進 而 探 討 臺 灣 現 代 國 畫 的 新 路 向 。 後 者 「 現 代 國 畫 」 議 題 , 於 1955 年 1 月 下 旬 《 聯 合 報 》 展 開 連 載 , 以 筆 談 會 持 續 研 討

6

。目 前 針 對 國 畫 論 爭 的 專 文 研 究,主 要 仍 以 蕭 瓊 瑞 所 作 < 戰 後 臺 灣 畫 壇 的「 正 統 國 畫 」之 爭 - - 以「 省 展 」為 中 心 >

7

, 得 以 初 步 了 解 當 時 論 爭 言 論 之 梗 概 。 該 篇 論 及 臺 灣 與 大 陸 兩 方 省 籍 不 同 的 畫 家 , 如 何 面 臨 戰 後 初 期 彼 此 之 間 的 文 化 衝 突 與 調 適 困 境 , 以 及 描 述 論 爭 參 與 者 針 對 論 爭 曾 經 作 出 的 言 論 。 至 於 攸 關 國 畫 論 爭 發 展 性 探 索 , 蕭 瓊 瑞 以 「 省 展 」 評 審 制 度 的 人 事 為 主 要 論 述 , 提 示 當 時 省 展 初 期 國 畫 部 所 面 臨 的 困 境 。 但 是 對 於 臺 灣 正 統 國 畫 之 爭 所 衍 生 出 現 代 國 畫 路 線 的 延 伸 課 題 , 缺 乏 連 線 的 探 討 。 也 就 是 說 回 顧 戰 後 膠 彩 畫 與 水 墨 媒 材 並 行 的 繪 畫 歷 程 當 中 , 鮮 見 以 在 臺 國 畫 家 及 其 現 代 性 的 進 程 為 研 究 基 礎 , 針 對 此 一 現 代 國 畫 課 題 , 一 般 研 究 者 幾 乎 將 1 9 6 0 年 代 的 繪 畫 大 勢 偏 於 五 月、東 方 成 員 與 西 方 國 際 潮 流 等 回 歸 東 方 的 討 論 , 忘 失 了 這 群 在 臺 國 畫 家

8

恆 持 前 進 的 斑 斑 畫 痕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初 期 省 展 臺 籍 評 審 委 員 林 玉 山、郭 雪 湖、陳 進 、 陳 慧 坤 、 林 之 助 , 這 批 在 日 治 時 期 已 屬 東 洋 畫 的 菁 英 份 子 , 面 臨 戰 後 畫 部 名 稱 的 「 替 換 」 現 象 , 臺 籍 畫 家 能 立 即 應 聲 展 出 , 針 對 論 爭 論 述 卻 未 發 一 語 ? 可 以 確 定 的 是 , 他 們 持 續 積 極 創 作 。 筆 者 對 於 臺 灣 戰 後 美 術 粗 淺 的 認 識 之 中 , 急 欲 瞭 解 的 一 段 過 去 , 即 是 戰 後 畫 壇 如 何 迅 速 以 國 畫 部 的 名 稱 , 坐 穩 於 省 展 正 當 性 的 權 威 ? 若 僅 光 憑 當 時 藝 文 所 報 導 國 畫 與 日 本 畫 爭 論 的 內 容 , 這 之 間 所 顯 示 的 文 字 資 料 , 不 足 以 解 釋 問 題 的 癥 結 與 發 展 。 細 究 為 何 論 爭 發 聲 者 多 半 是 臺 灣 畫 壇 的 新 面 孔 ? 經 由 臺 籍 畫 家 創 作 之 不 輟 , 得 以 證 明 絕 非 受 制 於 美 術 的 內 在 因 素 , 那 麼 , 如 何 詮 釋 與 處 理 這 段 新 時 代 國 畫 的 變 動 歷 程 , 成 為 一 個 值 得 探 究 的 問 題 。

1 9 4 9 年 中 央 政 府 正 式 遷 入 臺 灣,有 鑑 於 政 權 的 穩 定 轉 移 與 大 陸 敗 退 的 過 失 , 為 求 有 效 樹 立 中 國 正 統 系 脈 的 迫 切 需 求 下 , 國 家 政 策

5 《新藝術》的筆談會記錄參考本書附錄二。

6 連載內容大要可以參考本書附錄二。

7 該篇收錄於蕭瓊瑞著,《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伯亞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1 年 2 月出版,頁 45-68。該文原發表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第一屆當代藝術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臺北,

1989﹒12,頁 9-10。

8 有關「在臺國畫家」 之名詞定義,將於第三節進行定意義的解釋。

(3)

透 過 官 辦 類 型 的 美 術 展 覽 會 與 教 育 系 統 的 管 道 , 欲 建 立 具 有 正 統 政 權 典 範 的 形 象 , 在 繪 畫 方 面 ,「 國 畫 」 尤 其 是 挾 著 中 國 筆 墨 權 威 的 優 勢 特 質,成 為 當 時 國 民 政 府 宣 導 形 象 的 重 要 藝 術 媒 介 之 一

9

。例 如 1 9 6 0 年 代 享 譽 國 畫 界 的 重 要 經 典 - - 《 故 宮 名 畫 三 百 種 》, 此 出 版 品 選 取 中 國 歷 代 名 畫 , 以 圖 錄 方 式 介 紹 故 宮 藏 品 , 國 民 政 府 也 藉 此 宣 示 臺 灣 亦 承 接 中 國 傳 統 藝 術 文 化 的 正 脈 。

再 者 , 由 誰 來 執 導 藝 術 治 國 的 政 策 與 理 念 的 推 動 ? 有 關 於 國 家 文 藝 政 策 與 國 畫 之 間 的 推 展 關 係 , 這 一 直 是 戰 後 臺 灣 美 術 與 時 代 大 環 境 關 係 懸 而 未 理 的 部 分 。 舉 凡 戰 後 初 期 具 體 可 見 的 省 展 國 畫 評 審 委 員 制 度 : 省 展 於 首 屆 1946 年 起 直 接 沿 襲 日 治 以 來 台 、 府 展 評 審 委 員 制 度 , 聘 臺 籍 評 審 委 員 林 玉 山 、 郭 雪 湖 、 陳 進 、 陳 慧 坤 、 林 之 助 等 為 評 審 委 員 , 又 1948 年 首 位 大 陸 籍 政 府 官 員 馬 壽 華 順 利 擔 任 省 展 的 評 審 委 員 , 有 關 省 展 的 評 審 制 度 與 任 用 條 件 未 有 說 明 , 緊 接 1 9 5 0 年 將「 渡 海 三 家 」的 黃 君 璧 、 溥 心 畲 擢 為 省 展 評 審 委 員 之 列 , 並 派 任 兩 位 至 當 時 美 術 教 育 的 最 高 學 府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美 術 學 系 ( 當 時 稱 為 臺 灣 省 立 師 範 學 院 藝 術 系 ) 任 教 。 上 述 評 審 委 員 的 舉 任 事 實 , 具 體 顯 示 當 時 國 民 政 府 於 初 期 省 展 國 畫 部 的 競 賽 機 制 之 中 , 借 用 權 勢 之 力 安 排 重 要 大 陸 籍 畫 家 進 入 美 術 界 , 兼 顧 評 審 制 度 與 美 術 教 職 , 雙 重 身 份 的 加 護 。 透 過 特 殊 的 人 事 任 用 , 大 陸 來 臺 畫 家 也 逐 步 形 成 一 股 畫 壇 勢 力 。

承 上 所 述 , 倘 若 以 評 審 委 員 及 省 展 國 畫 部 具 體 的 參 賽 作 品 , 作 為 觀 察 雙 方 藝 術 風 格 的 展 現 , 以 及 當 時 雙 方 創 作 的 意 涵 與 既 有 風 格 的 關 係 , 並 無 法 清 楚 看 到 戰 後 初 期 國 民 政 府 藉 此 形 塑 代 表 中 華 文 化

「 國 畫 」 的 理 想 版 圖 , 礙 於 初 行 省 展 十 三 屆 皆 無 圖 錄 印 行 。 若 從 畫 家 作 品 意 涵 的 調 整 或 創 作 模 式 的 變 遷 來 考 量 , 將 臺 籍 畫 家 於 戰 前 是 戰 後 作 品 作 一 異 同 之 比 較 , 或 是 部 分 大 陸 畫 家 來 臺 後 作 品 風 格 的 轉 變 , 作 為 初 期 繪 畫 調 整 現 象 的 重 要 參 考 。 不 可 否 認 , 因 應 戰 後 國 畫 部 繪 畫 風 格 的 消 長 與 轉 變 之 勢 , 臺 籍 國 畫 家 兼 具 長 期 在 地 的 性 格 與 身 分 , 確 實 有 利 於 具 體 陳 述 臺 灣 戰 後 國 畫 現 代 化 的 過 程 以 及 與 國 家 政 策 之 間 的 互 動 關 係 。

近 來 臺 灣 課 題 的 研 究 成 果 豐 富 , 例 如 相 關 學 科 在 社 會 、 政 治 、 經 濟 、 國 家 建 構 、 國 民 認 同 以 及 臺 灣 文 學 等 基 礎 研 究 的 奠 基 之 下 ,

9 參見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 組碩士論文,1992 年 7 月,頁 39-45。提到當時有國樂、國粹等「國」字輩藝術的推廣,早已可 見文化與政治的特殊關係,充分溶解於政治的操作之中。

(4)

本 文 欲 論 述 臺 灣 國 家 政 策 與 藝 文 交 互 關 係 , 藉 此 透 過 國 家 機 器 與 文 化 論 述 的 支 持 , 不 僅 能 為 藝 術 家 創 作 本 有 的 獨 立 特 質 之 外 注 入 時 代 氣 氛 的 聲 息。1950 年 代 起 強 勢 的 國 家 文 藝 與 重 大 政 策 之 於 美 術 界 的 影 響, 得 以 檢 視 國 家 政 策 之 於 國 畫 發 展 的 實 質 關 係。 五 O 年 代 起 不 論 在 文 藝 史 或 政 治 上 是 瀰 漫 「 反 共 思 想 」 的 風 潮 , 如 1952 年 「 文 化 改 造 運 動 」 、1954 年「 文 化 清 潔 運 動 」 、1955 年「 戰 鬥 文 藝 運 動 」、

1 9 6 6 年「 中 華 文 化 復 興 運 動 」等 明 確 的 口 號 , 在 在 表 示 當 時 文 藝 表 現 與 國 家 意 識 的 絕 對 關 係

10

。 反 觀 大 陸 來 臺 畫 家 常 以 原 有 的 技 法 或 格 套 的 表 現 方 式 , 如 松 、 竹 、 梅 等 象 徵 題 材 的 選 擇 , 或 多 半 以 傳 統 山 水 畫 、 以 故 國 山 河 、 懷 鄉 意 識 為 題 入 畫 、 或 是 中 國 傳 統 仕 女 畫 的 再 現 , 如 此 創 作 形 式 的 原 因 為 何 ? 有 待 詳 加 探 討 ; 基 本 上 , 大 陸 來 臺 畫 家 在 既 定 的 風 格 上 不 論 是 持 續 保 有 , 或 者 有 些 畫 家 在 筆 法 或 題 材 上 有 所 改 變 、 創 新 , 這 與 在 臺 國 畫 家 歷 來 所 強 調 的 寫 生 、 時 代 意 識 的 實 質 創 作 態 度 雖 是 大 異 其 趣 卻 互 有 影 響 。 因 此 可 以 說 在 臺 國 畫 家 的 持 續 創 作 以 及 面 對 論 爭 的 銷 聲 匿 跡 , 這 一 段 在 臺 國 畫 家 的 失 聲 行 為 與 富 有 政 治 意 涵 的 1950 年 代 反 共 或 民 族 思 想 必 然 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關 連 性 , 這 也 是 本 文 擬 探 討 的 問 題 之 一 。

在 這 裡 也 希 望 透 過 這 些 問 題 的 提 出 , 以 數 位 重 要 在 臺 國 畫 家 的 畫 作 風 格 作 為 討 論 , 並 適 時 略 為 比 較 戰 後 臺 灣 與 大 陸 畫 家 作 品 風 格 的 相 異 之 處 。 筆 者 站 在 臺 灣 美 術 史 與 創 作 者 的 觀 點 , 欲 穿 越 1950 至 1960 年 代 國 家 文 藝 對 於 創 作 行 為 上 的 支 配 程 度 , 從 中 瞭 解 究 竟 戰 後 臺 籍 畫 家 如 何 因 應 國 家 政 策 及 其 支 配 , 畫 家 的 創 作 態 度 如 何 並 容 兼 蓄 、 或 是 轉 換 、 或 是 超 越 ? 本 文 欲 指 向 現 代 國 畫 的 發 展 性 為 課 題 。 即 使 面 對 現 代 , 若 將 國 畫 一 詞 並 置 看 待 , 國 畫 一 詞 經 常 令 人 湧 現 一 股 陳 年 的 認 知 概 念 。 事 實 上 , 時 間 與 新 觀 念 的 推 進 , 以 及 國 家 文 藝 政 策 下 的 配 套 措 施 與 時 代 潮 流 思 想 的 緊 密 關 連 , 國 畫 的 定 義 必 然 隨 之 被 賦 與 新 的 內 涵

11

。 對 於 新 生 代 的 美 術 創 作 者 而 言 , 幾 乎 都 曾 對 「 國 畫 」 一 詞 的 使 用 沿 革 、 所 指 的 風 格 , 心 生 迷 惘 。 對 於 本 文 命 名 為 「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 是 為 了 追 尋 戰 後 臺 灣 畫 壇 「 國 畫 」 變 遷 的 始 末 , 即 臺 灣 國 畫 家 如 何 渡 過 國 家 政 策 之 配 合 期 乃 至 今 日 創 作 媒 材 多 元 的 開 放 局 面 。 換 言 之 , 本 研 究 進 行 上 述 動 態 變 貌 的 考 察 時 ,

10 在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8 月。頁 37-41。

11 在謝理發〈臺灣東洋繪畫的第五度空間〉一文指出,繪畫除了本有的三度空間之外,尚有進入 美術史必要注入的時間因素,他稱為第四度空間,而第五度空間即是宗教、政治、經濟和倫理道 理等外力的約制。他稱為命運的空間。《雄獅美術》東洋畫特輯,72 期,1977。

(5)

不 僅 得 以 釐 清 當 時 「 正 統 國 畫 之 爭 」 的 時 代 意 義 , 同 時 此 一 研 究 方 向 的 積 極 意 義 大 過 論 爭 字 詞 的 定 義 與 釐 清

12

。 透 過 戰 後 較 長 時 期 藝 術 創 作 的 發 展 研 究 , 得 窺 國 畫 發 展 在 國 家 意 識 當 中 如 何 運 作 的 情 況 , 在 臺 國 畫 家 因 應 之 道 與 題 材 選 擇 的 趨 向 , 對 於 公 領 域 的 政 治 議 題 , 在 1950 年 代 有 其 面 對 的 必 要 。 1960 年 代 起 , 隨 著 美 援 而 來 的 國 際 抽 象 繪 畫 是 否 闖 入 這 群 在 臺 國 畫 家 的 創 作 ? 抽 象 水 墨 又 是 如 何 誕 生 ? 1970 年 代 的 本 土 美 術 又 因 中 美 斷 交 再 度 喚 起 了 自 我 定 位 的 意 識 , 從 國 畫 正 統 之 爭 到 臺 灣 現 代 國 畫 的 定 位 , 當 時 第 一 代 的 在 臺 國 畫 家 是 如 何 渡 過 這 條 國 際 洋 風 與 亞 流 抽 象 表 現 主 義 的 風 潮 , 不 能 忽 視 畫 家 操 作 之 手 與 心 眼 獨 具 , 筆 者 欲 探 在 臺 國 畫 家 們 一 路 艱 辛 走 來 的 藝 術 創 作 力 與 堅 持 力 。

第 二 節 相 關 研 究 回 顧

針 對 戰 後 臺 灣「 國 畫 」議 題 的 研 究 者 甚 多,本 文 研 究 方 向 將「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 以 戰 後 長 時 間 為 觀 察 , 並 置 入 文 化 政 策 與 社 會 環 境 互 動 的 變 遷 , 借 此 探 討 在 臺 國 畫 家 的 創 作 與 時 代 環 境 中 互 有 影 響 與 牽 動 的 關 係 。

平 心 而 論 , 過 去 在 臺 國 畫 家 以 膠 彩 為 媒 材 的 創 作 一 度 處 於 萎 縮 之 態,不 太 可 能 得 到 所 謂 中 華 文 化 的 認 同

13

,至 於 獲 得 重 視 的 事 實 , 應 當 是 近 十 年 來 學 界 發 展 的 事 了 ! 例 如 1994 年 與 1995 年 由 臺 灣 省 立 美 術 館 前 後 分 別 以 「 現 代 中 國 水 墨 畫 」 以 及 「 膠 彩 畫 之 淵 源 、 傳 承 及 其 影 響 」 為 題 主 辦 學 術 研 討 會 , 分 別 以 媒 材 的 相 異 予 以 展 開 討 論 , 由 於 在 臺 前 輩 國 畫 家 均 曾 面 對 兩 種 不 同 媒 材 的 際 遇 與 調 適 , 本 文 主 要 以 林 玉 山 、 陳 慧 坤 、 陳 進 、 郭 雪 湖 、 林 之 助 等 長 期 的 創 作 表 現 , 當 是 為 觀 察 戰 前 跨 至 戰 後 臺 灣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絕 佳 穩 健 的 例 子 。 更 能 看 出 個 人 創 作 上 的 調 整 情 形 及 其 創 作 與 時 局 之 間 互 動 , 探 討 真 正 所 反 映 的 意 識 形 態 , 而 不 致 過 度 泛 政 治 或 是 孤 立 作 品 於 大 環 境 之

12 林惺嶽在〈我看東洋畫〉一文基本上對於文化道統與傳流的問題,他建議採取藝術傳遞中應有 的蛻變現象,問題在於畫家獨立的意志與突破的創造力。提到「…繪畫的創作,一但落實到創新 與蛻變的切實面上,畫派的名稱與門戶的爭執會顯得虛浮與無聊。」摘自《雄獅美術》72 期,

頁 54-5。

13 施叔青,〈典雅.豔麗—訪林玉山談東洋畫〉,。《雄獅美術》東洋畫特輯,72 期,1977,頁 73-6。

(6)

外 的 現 象 。

溯 及 1977 年 72 期 的《 雄 獅 美 術 》 ,該 期 標 題 即 為 東 洋 畫 特 輯 , 出 刊 的 主 要 目 的 , 在 於 檢 討 一 再 退 縮 甚 至 到 自 生 自 滅 的 膠 彩 畫 並 為 此 做 一 系 列 的 報 導

14

。 繼 而 在 《 雄 獅 美 術 》 77 期 , 謝 里 法 將 臺 灣 水 墨 、 膠 彩 畫 彼 此 消 長 扣 緊 社 會 環 境 的 關 係 , 並 依 此 省 思 臺 灣 美 術 的

「 現 代 」在 那 裡 ? 他 在 該 期 雜 誌 已 簡 扼 點 出 臺 灣 戰 後 東 洋 畫 退 縮 的 現 象 與 1950 年 代 支 配 權 的 轉 移 有 關 , 膠 彩 畫 因 此 喪 失 生 機 , 仿 古 傳 統 文 人 畫 的 水 墨 畫 也 暴 露 困 境 。 然 而 讀 者 卻 無 法 得 到 在 1950 至 6 0 年 代 兩 者 面 臨 困 境 的 具 體 說 明 。 接 著 他 馬 上 論 及 1 9 6 0 年 代 雙 雙 面 臨 萎 縮 的 情 形 下 , 轉 向 西 洋 畫 學 習 色 彩 , 就 此 中 西 打 破 界 線 , 此 時 臺 灣 社 會 與 國 畫 推 移 的 基 本 動 力 扣 緊 國 際 間 局 勢 , 當 時 為 尋 求 國 際 認 同 確 實 促 使 藝 術 家 一 心 嚮 往 國 際 性 的 前 衛 思 潮 , 進 軍 國 際 以 求 得 掌 握 「 現 代 」 的 行 情 。 但 在 這 群 「 東 方 」、「 五 月 」 畫 會 成 員 追 趕 現 代 的 同 時,謝 里 法 評 價 雙 雙 對 於「 水 墨 」抱 持 著 深 淺 不 同 的 態 度 。

「 東 方 」 透 過 水 墨 畫 找 到 創 作 的 方 位 , 當 中 含 有 自 我 反 省 與 考 驗 ;

「 五 月 」 急 切 地 企 圖 將 水 墨 畫 帶 向 中 西 的 大 結 合 , 兼 負 中 華 文 化 復 興 的 使 命 感 。 謝 里 法 認 為 後 者 忘 了 自 問 自 己 文 化 體 的 「 現 代 」 ? 又 西 方 因 何 現 代 ? 這 個 重 要 的 關 鍵 問 題 , 因 此 最 終 造 成 自 我 迷 失 的 悲 劇 。

謝 里 法 在 〈 六 O 年 代 臺 灣 畫 壇 的 墨 水 趣 味 〉

15

一 文 中 , 針 對 臺 灣 美 術 對 於 「 現 代 」 的 反 省 , 他 明 白 指 出 「 現 代 」 之 路 該 有 的 在 地 精 神 :

「 現 代 」 終 於 在 七 O 年 代 的 國 際 逆 流 下 , 從 國 際 藝 壇 移 植 來 的 「 現 代 」 和 古 塚 中 挖 得 的 「 中 國 」 的 誤 解 裡 覺 醒 , 覺 醒 後 亮 開 的 眼 睛 , 看 到 了 所 謂 的 「 現 代 中 國 水 墨 畫 」 原 來 只 是 「 臺 北 人 」 的 水 墨 畫 。 這 時 自 憐 無 根 的 一 伙 人 似 已 放 逐 , 進 軍 「 國 際 藝 壇 」 的 一 批 人 也 「 成 仁 」, 一 片 乾 淨 的 土 地 就 要 展 現 , 那 時 人 們 不 必 在 印 象 派 裡 的 光 裡 找 「 現 代 」, 不 必 在 野 獸 派 的 彩 裡 找 「 現 代 」, 也 不 必 在 「 國 際 藝 壇 」 上 找 「 現 代 」,「 現 代 」 就 在 我 們 所 踩 到 的 泥 土 上 , 在 為 著 這 泥 土 而 汗 流 浹 背 的 人 群 裡 , 每 天 每 天 他 們 都 在 拓 展 著 一 個 新 的 「 現 代 」。

14 針對東洋畫的發展與時代背景有詳細的描述,並將東洋畫所面對戰前戰後遭逢的時代困境,另 外,謝里法則以第五度空間「命運的空間」稱東洋畫發展的命運。參見謝理發,〈臺灣東洋繪畫 的第五度空間〉,《雄獅美術》72 期,1977 年 1 月,頁 28-42。

15 本文原載《雄獅美術》月刊第 78 期,1977 年 8 月。

(7)

找 尋 在 這 泥 土 上 「 汗 流 浹 背 的 人 」, 今 日 筆 者 讀 來 深 覺 應 當 可 指 向 於 戰 前 戰 後 創 作 從 未 歇 息 的 臺 籍 前 輩 國 畫 家 , 他 們 拋 開 水 墨 與 膠 彩 的 材 料 差 異 , 有 些 在 臺 國 畫 家 兼 容 兩 者 不 同 表 現 的 技 法 與 媒 材 , 當 可 視 其 為 時 代 中 的 繪 畫 產 物 , 皆 可 顯 示 戰 後 臺 灣 國 畫 部 展 示 過 的 歷 史 圖 像 之 一 , 從 中 體 會 畫 家 作 品 個 人 風 格 在 時 代 中 的 意 義 。 透 過 前 輩 畫 家 們 堅 毅 靜 默 的 步 伐,以 內 省 力 找 到 臺 灣 自 己 的「 現 代 」 在 哪 裡 ? 輔 之 以 大 陸 來 臺 與 第 二 代 國 畫 家 的 內 在 意 識 創 作 , 大 陸 來 臺 畫 家 在 臺 灣 如 何 進 行 中 國 化 的 繼 承 , 其 第 二 代 又 如 何 化 裝 對 傳 統 的 態 度 。 上 述 謝 理 法 對 於 1950 年 代 起 到 1970 年 代 前 的 水 墨 與 現 代 關 係 做 一 概 要 歷 時 性 的 分 析 , 他 一 再 提 出 社 會 國 家 時 局 與 國 際 認 同 的 緊 緊 相 依。謝 理 法 雖 留 下「 現 代 」的 反 省,但 是 藉 著 謝 理 法 對「 現 代 」 作 出 的 反 省 , 他 所 採 取 國 家 時 局 與 國 際 互 動 的 廣 泛 視 野 , 啟 發 了 筆 者 欲 進 一 步 再 向 前 細 推 到 戰 後 1945-1951 年 初 期 國 民 政 府 接 收 與 重 建 的 過 程 , 在 臺 國 畫 家 畫 創 作 困 境 的 產 生 因 素 , 1950 至 1960 年 代 期 間 在 臺 國 畫 家 畫 作 表 現 與 文 化 政 策 、 時 代 變 遷 的 關 係 ? 1970 年 代 國 家 重 要 的 中 華 文 化 復 興 運 動 與 朝 向 現 代 性 的 國 畫 該 如 何 銜 接 與 兼 顧,1980 年 代 風 潮 具 本 土 與 國 際 的 雙 重 性 格,如 何 共 同 打 開 定 於 一 尊 的 國 畫 而 走 上 多 元 媒 材 , 以 達 今 日 開 放 路 線 的 形 成 ?

由 上 述 從 戰 後 初 期 至 今 整 個 看 來 , 方 具 足 中 華 民 國 的 國 畫 發 展 的 構 成 條 件 與 變 貌 特 性 , 從 時 間 的 分 期 為 經 , 重 大 政 策 為 緯 , 代 表 性 的 舉 出 在 臺 國 畫 家 作 品 表 現 為 風 格 分 析 , 本 文 欲 呈 現 在 臺 國 畫 家 作 品 於 戰 後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的 因 應 之 道 。

與 本 題 相 關 的 碩 士 論 文 , 筆 者 以 臺 灣 國 畫 和 大 環 境 相 關 之 主 題 為 搜 索 對 象 , 以 往 一 般 多 偏 向 以 省 展 國 畫 部 為 研 究 中 心 : 如 有 黃 冬 富 的 《 光 復 後 臺 灣 省 展 國 畫 部 的 研 究 》

16

, 偏 重 省 展 國 畫 部 制 度 與 人 的 省 籍 為 討 論 主 軸 。 以 及 其 單 篇 論 文 《 光 復 以 來 臺 灣 膠 彩 畫 風 格 之 發 展 》 ,偏 重 膠 彩 畫 演 變 現 象,但 缺 乏 為 何 產 生 演 變 原 因 的 探 討 。 對 於 國 畫 寫 生 觀 的 探 討 有:1994 年 楊 宗 坤 的 碩 士 論 文《 光 復 後 臺 灣 國 畫 寫 生 論 之 研 究 》, 文 中 對 於 正 統 國 畫 之 爭 有 年 表 式

17

的 整 理 , 但 相 關 論 爭 的 資 料 討 論 , 多 以 發 聲 者 的 對 話 交 流 互 動 為 模 式 , 易 使 關 心 本 事 件 者 陷 入 爭 執 的 言 論 思 考 系 統 之 中 , 當 時 對 於 論 爭 的 理 解 仍

16 黃冬富,《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國畫部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碩士論文,

1985 年。

17 本文附錄論爭記事的年表,收錄該文部分的大事記。

(8)

處 於 誰 說 了 什 麼 ? 對 於 文 化 與 美 術 之 間 互 動 的 關 係 以 及 國 畫 論 爭 的 時 代 性 意 義 未 被 發 掘 。

與 本 題 論 文 較 有 開 拓 視 野 的 專 書 研 究 , 有 黃 光 男 所 著 《 臺 灣 水 墨 畫 創 作 與 環 境 因 素 之 研 究 ( Creation and Context: A St udy on Ink P a i n t i n g o f Ta i w a n )》一 書 , 以 水 墨 畫 創 作 為 中 心 , 其 中 該 文 對 水 墨 畫 構 成 條 件 的 界 定 , 明 確 指 出 囊 括 中 國 美 術 史 上 多 種 類 型 的 表 現 並 適 時 加 入 中 國 傳 統 畫 論 的 分 析 : 如 青 綠 山 水 設 色 的 重 彩 形 式 , 水 墨 為 上 的 淺 絳 設 色 法 ; 以 膠 粘 著 色 彩 方 法 , 或 為 雙 鉤 工 筆 、 或 沒 骨 寫 意 。 然 而 在 該 書 所 選 擇 的 畫 作 少 見 以 膠 和 墨 彩 合 用 的 畫 作 。 該 書 以 大 原 則 大 方 向 為 臺 灣 水 墨 畫 家 創 作 與 環 境 的 關 係 進 行 數 篇 的 分 類 探 討,從 社 會 現 象、創 作 美 學、文 學、以 及 形 態 學 等 角 度 切 入 分 析 , 以 下 分 別 茲 舉 該 書 數 篇 論 文 的 幾 個 角 度 :

( 1) 社 會 發 展 與 美 術 創 作 : 他 指 出 1945-1965 年 國 畫 形 式 受 大 陸 來 臺 畫 家 的 主 導 , 在 師 承 、 筆 墨 、 章 法 、 立 論 難 脫 傳 統 形 質 的 制 約 。 他 認 為 , 山 水 畫 表 現 有 自 由 度 , 花 鳥 畫 則 停 留 在 規 格 化 。 美 術 創 作 亦 深 受 審 查 委 員 的 態 度 影 響 。

( 2 ) 畫 題 與 造 境 之 研 究 : 指 出 作 品 不 是 技 巧 的 問 題 , 而 是 觀 念 是 否 能 符 合 美 學 創 作 原 則 , 畫 中 要 在 自 我 體 認 下 完 成 意 境 的 呈 現 ,「 意 在 筆 先 , 名 在 畫 前 」 的 原 則 下 , 表 現 水 墨 畫 的 時 代 性 、 環 境 性 與 個 性 方 為 創 作 之 主 軸 。

( 3 ) 技 法 表 現 : 書 法 、 筆 墨 與 傳 統 記 憶 , 創 作 經 驗 、 戶 外 經 驗 、 視 覺 現 實 , 資 訊 應 用 、 文 化 交 集 。

( 4 ) 美 學 中 審 美 態 度 的 差 異 : 著 重 於 文 人 畫 與 新 文 人 畫 的 探 討 , 因 此 產 生 四 個 分 期 , 還 原 、 發 展 、 比 較 、 實 驗 。 這 些 分 期 純 以 美 學 概 念 而 分 。

筆 者 認 為 臺 灣 戰 後 在 臺 國 畫 家 將 膠 、 彩 與 墨 以 及 現 代 寫 生 觀 念

的 匯 聚 , 將 中 國 傳 統 各 類 型 的 材 料 畫 法 、 內 涵 、 意 境 、 題 材 , 可 以

說 嘗 試 作 了 總 集 合 的 發 揮 。 因 此 戰 後 國 畫 發 展 未 能 只 限 於 水 墨 作

品 , 取 樣 當 更 需 考 慮 戰 前 戰 後 有 關 膠 彩 的 作 品 , 乃 至 戰 後 膠 彩 與 傳

統 國 畫 的 繪 畫 交 流 過 程 。 戰 後 在 臺 國 畫 家 以 具 有 長 期 創 作 能 力 的 優

勢 , 作 為 觀 察 繪 畫 發 展 關 係 , 利 於 連 接 出 臺 灣 國 畫 時 代 性 的 發 展 軌

跡 。 此 外 , 面 對 戰 後 當 代 的 國 畫 創 作 者 作 品 , 若 以 文 人 或 新 文 人 畫

為 分 類 界 限 , 其 周 延 性 需 要 再 加 以 考 慮 , 例 如 文 人 與 非 文 人 的 課 題

在 已 進 入 現 代 化 教 育 的 臺 灣 , 或 其 文 化 背 景 的 勘 定 等 等 有 待 更 詳 細

(9)

的 界 定 。 更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倘 若 以 「 色 墨 互 不 礙 」 的 畫 論 觀 點 , 來 反 觀 膠 彩 畫 是 否 一 定 缺 乏 「 筆 趣 墨 ( 色 ) 韻 」, 抽 象 和 寫 意 的 膠 彩 是 否 有 條 件 與 水 墨 、 水 彩 爭 衡 , 當 可 以 從 這 個 畫 論 觀 點 的 角 度 , 重 新 去 思 考 材 質 、 色 墨 層 面 的 突 破 性 詮 釋 。

第 三 節 關 鍵 字 詞 與 分 期 的 界 定

一 、「 臺 灣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 字 詞 說 明 :

對 於 本 文 「 臺 灣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 一 詞 的 使 用 , 以 下 分 別 闡 述 : 首 先 必 須 說 明 本 文 對 於 「 國 畫 」 一 詞 的 使 用 概 念

18

。 戰 後 「 國 畫 」 所 指 , 歷 經 多 種 說 法 。 不 可 否 認 , 就 今 日 「 國 畫 」 繪 畫 發 展 的 實 況 而 言 , 已 是 一 個 過 去 式 的 命 名 。 就 時 間 的 推 序 而 言 , 它 承 載 著 臺 灣 藝 術 分 類 上 一 個 舊 傳 統 畫 名;就 戰 後 初 期 的 畫 展 而 言,這 個 取 自「 國 畫 部 」 的 「 國 畫 」, 它 意 味 著 1950 年 代 國 家 以 筆 墨 權 威 樹 立 正 當 性 的 形 象,因 此 意 涵 著 黨 政 軍 推 動 相 關「 國 家 意 識 」的 藝 文 活 動 之 一 。 因 是 之 故 , 觀 察 這 一 時 期 國 畫 家 作 品 的 風 格 , 有 利 於 瞭 解 此 時 期 作 品 與 國 家 文 藝 政 策 的 關 聯 性 。 本 文 為 深 化 1950-70 年 代 的 國 畫 風 格 與 在 臺 國 畫 家 創 作 之 間 的 動 向 , 勢 必 透 析 各 階 段 的 結 構 變 化 , 掌 握 其 中「 現 代 」一 詞 變 遷 的 內 涵 , 從 中 分 析 臺 灣 國 畫 進 程 的 動 態 , 「 現 代 國 畫 」 便 有 這 一 意 涵 在 內 , 分 期 的 觀 念

19

是 為 便 於 梳 理 出 畫 家 作 品 與 各 時 期 之 間 綿 密 相 連 的 歷 史 關 係 。

可 賀 的 是,到 了 1990 年 代 水 墨 與 膠 彩 的 共 榮 發 展,突 破 往 日 偏 重 傳 統 水 墨 發 展 的 論 述 , 進 而 走 向 多 元 並 置 的 時 代 , 時 局 的 轉 變 之 下 , 日 治 時 期 的 膠 彩 畫 終 獲 肯 定 。 跨 越 戰 前 與 戰 後 的 在 臺 國 畫 家 一 路 創 作 行 為 的 堅 持 , 至 今 回 顧 「 國 畫 」 一 詞 , 戰 後 因 時 而 有 所 變 化 的 構 成 條 件 , 今 日 看 來 形 同 一 個 不 合 時 宜 的 稱 呼 , 但 選 擇 「 國 畫 」 一 詞 命 名 , 也 才 能 突 顯 臺 灣 戰 後 以 來 面 臨 此 番 變 動 的 繪 畫 歷 史 意

18 單純以國畫為稱,避免出現「東洋畫」「日本畫」「中國畫」等字詞的意識混淆,因此畫種淵 源在此不列入討論重點。本文聚焦在戰後臺籍畫家,透過畫展的國畫部作品,如何展現自我的風 格以及與國家政策之間的應對關係,重點在這些的變遷因質中觀察國畫如何展示現代性,直到膠 彩、重彩獲得一席之地。期望所進行的「國畫」論述放在變遷的焦點上。

19此處筆者對於分期所牽涉的因素,以下稍作立意上的補充:現代國畫需經由較長時期的觀察,

為展現臺籍畫家跨越戰前走向戰後其創作意義與時代變因的關係。至於分期的概念將於下一小節 將有詳細的說明,藉由時間的分期方便解讀臺灣現代國畫運動如何由壓抑步上多元風格的形成。

(10)

義 。 筆 者 曾 有 的 親 身 體 驗 是 , 於 1980 年 代 初 由 南 部 北 上 赴 考 大 學 美 術 學 系 術 科 考 試 , 面 對 國 畫 或 水 墨 一 科 , 心 中 一 直 自 問 的 疑 慮 ,

「 國 畫 會 考 什 麼 ? 要 不 要 上 色 ? 畫 什 麼 才 會 得 高 分 ? 」 此 外 , 普 遍 為 當 時 學 子 們 共 同 疑 惑 的 所 在 。 因 此 可 以 確 認 的 一 點 , 穿 越 了 戰 後 四 、 五 十 年 的 歷 史 , 儘 管 當 今 藝 術 學 界 對 於 水 墨 畫 、 或 是 彩 墨 、 或 是 膠 彩 畫 的 分 途 研 究 已 形 成 風 潮 , 我 們 對 於 在 畫 材 多 元 接 納 之 前 , 形 構 國 畫 作 品 的 標 準 條 件 至 今 仍 是 模 糊 不 清 , 借 由 各 分 期 而 掌 握 其 變 化 這 是 值 得 深 思 的 課 題 。 直 到 近 日 達 到 水 墨 與 膠 彩 創 作 同 步 與 時 代 對 應 的 變 化 關 係 。 為 避 免 說 詞 的 混 淆 , 在 此 選 擇 以 「 國 畫 」 涵 蓋 創 作 之 稱 。 之 所 以 稱 之 為「 運 動 」 ( movement), 主 要 著 眼 於 戰 後 臺 灣 畫 壇 以 國 畫 為 名 的 運 作 下 , 創 作 者 作 品 不 輟 地 的 嘗 試 與 努 力 , 以 具 體 、 持 續 的 行 動 等 特 性 , 迄 今 仍 在 進 行 之 中

20

一 般 論 及 1950 到 1960 年 代 相 關 「 國 畫 」 主 題 ,「 正 統 國 畫 」 經 常 列 席 而 被 提 出 討 論 , 至 今 回 顧 當 時 討 論 的 內 容 , 仍 無 法 知 道 什 麼 樣 的 國 畫 風 格 會 被 選 取 。 本 文 著 重 國 家 政 策 下 在 臺 國 畫 家 畫 作 風 格 的 時 代 意 義 。 因 此 「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 的 考 察 , 也 以 在 臺 灣 持 續 發 展 的 國 畫 家 為 主 要 對 象 , 輔 之 以 大 陸 來 臺 畫 家 的 作 品 作 一 比 對 , 借 以 顯 示 在 臺 國 畫 家 對 於 現 代 化 國 畫 的 新 義 與 詮 釋 。

特 別 注 意 的 是 , 這 裡 所 用 「 現 代 」 一 詞 的 標 準 與 界 定 , 筆 者 不 想 抬 舉 成 一 個 魔 術 般 的 字 眼 , 內 涵 仍 必 須 言 明 欲 設 的 目 標 ; 如 果 我 們 仍 需 考 慮 現 代 的 歷 史 性 , 以 回 應 時 代 的 變 化 , 那 麼 戰 後 臺 灣 國 畫 發 展 過 程 與 現 代 國 畫 的 現 代 觀 , 就 必 須 重 新 予 以 審 視 。 在 臺 灣 戰 後 現 代 國 畫 與 傳 統 國 畫 的 分 界 在 哪 裡 ? 如 何 重 畫 ? 筆 者 以 為 戰 後 臺 灣 國 畫 界 「 正 統 國 畫 之 爭 」 正 代 表 現 代 國 畫 興 起 的 重 要 階 段

21

。 在 臺 國 畫 家 與 大 陸 來 臺 傳 統 畫 家 , 因 彼 此 對 於 國 畫 現 代 化 的 觀 念 脫 節 而 形 成 。 雖 五 月 與 東 方 繪 畫 精 神 的 出 現 , 已 譜 出 各 種 國 畫 現 代 化 的

20 舉 1965 年臺南市有臺南國畫會的設立為例,當時會長由蔡草如擔任,今日會長由蔡國偉擔任,

他個人表示在中南部一直來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國畫家們,最早有春萌畫院等,願意在傳統的基盤 上研究如何揉合膠彩與水墨的特質。特舉該會自成立以來每屆皆有作品展出者,即是楊智雄老 師,至今認真於國畫創作。該口訪於 2003 年 5 月 11 日下午三點至五點於蔡草如臺南寓所進行,

當時蔡草如先生稍有中風不能言語,遂由其子蔡國偉接受訪談。另外,本次訪談感謝由蔡應利先 生大力幫忙,及其尊大人蔡賜松先生以宗親會交遊關係之便得以達成。在此一併致謝。

21 蕭瓊瑞在<「現代水墨畫」在臺灣戰後的生成、開展與反省>一文中即指出:『這段被日後史 家稱作「正統國畫之爭」的歷史,表面上看,是一次狹隘的省籍之爭,深入而論,則是一個代表 不同文化理念下的「美學之爭」:但就整個中國繪畫發展的歷史看,這段論爭,仍可歸結為中國 美術現代化過程中的一次探索與討論。』該文收錄在《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 討紀錄》,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民國 83.3.25-27,頁 158。

(11)

可 能 方 式 之 一 。 不 過 這 些 表 現 題 材 縱 有 新 意 , 卻 因 後 來 都 相 繼 出 國 而 懸 置 著 , 而 被 認 為 是 「 負 面 」 的 標 新 立 異 不 足 為 法 。 這 樣 的 看 法 顯 然 是 妄 自 匪 薄 , 但 卻 構 成 了 戰 後 這 群 大 陸 來 臺 畫 家 在 臺 灣 追 尋 國 畫 現 代 性 一 個 新 的 特 殊 層 面

22

直 到 今 日 現 代 國 畫 的 定 義 因 媒 材 由 一 尊 走 向 多 元 混 雜 的 發 展 , 現 代 國 畫 的 基 本 條 件 再 度 需 要 被 界 定 ? 或 者 膠 彩 走 向 油 畫 風 格 難 以 分 別 , 或 者 水 墨 風 格 過 於 格 套 的 形 制 ,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中 的 在 臺 國 畫 家 承 載 臺 灣 地 方 在 地 的 泥 土 芳 香 與 接 續 傳 承 、 開 創 新 視 界 的 使 命 仍 在 燃 燒 。 透 過 因 應 時 代 的 畫 作 表 現 , 筆 者 從 各 時 代 進 程 分 別 掏 挖 臺 灣 國 畫 家 創 作 中 的 菁 華 與 獨 樹 一 幟 !

二 、「 在 臺 國 畫 家 」 字 詞 的 界 定 :

對 於 「 在 臺 國 畫 家 」 的 定 義 , 本 文 選 擇 以 跨 越 戰 前 戰 後 歷 來 持 續 有 作 品 發 表 以 及 戰 後 具 有 「 國 畫 部 」 評 審 資 格 的 前 輩 在 臺 國 畫 家 , 作 為 主 要 作 品 的 取 樣 , 即 以 林 玉 山 、 陳 進 、 郭 雪 湖 、 陳 慧 坤 、 林 之 助 五 位 為 代 表 。 其 主 要 目 的 為 : 指 出 戰 後 臺 灣 屬 於 穩 健 型 的 在 臺 國 畫 家 如 何 渡 過 國 家 政 策 ? 以 及 無 聲 地 渡 過 「 正 統 國 畫 」 之 爭 , 表 面 上 國 畫 界 膠 彩 發 展 一 度 呈 現 萎 縮 的 現 象 , 透 過 作 品 風 格 的 檢 取 與 審 思。事 實 上,五 位 對 於 膠 彩 和 水 墨 作 品,各 有 不 同 的 因 應 態 度 : 有 交 融 、 有 兩 者 材 料 來 回 的 嘗 試 者 、 有 選 擇 膠 彩 而 進 行 水 墨 趣 味 者 、 有 執 於 一 端 的 膠 彩 唯 美 色 彩 者 , 甚 至 突 破 材 料 進 行 西 方 色 彩 與 中 國 筆 線 的 實 驗 者 ; 膠 彩 與 水 墨 因 創 作 特 質 不 一 , 或 有 合 而 為 一 , 或 一 分 為 二 , 或 無 一 與 二 之 別 。 本 文 將 以 上 述 五 位 在 臺 國 畫 家 對 於 材 料 與 表 現 的 不 同 態 度 , 以 五 位 作 為 在 臺 國 畫 家 因 應 態 度 之 縮 影 概 念 加 以 因 不 同 時 期 分 別 敘 述 。 陳 進 以 戰 後 女 性 之 姿 持 續 創 作 的 意 志 , 更 代 表 著 臺 灣 第 一 位 女 畫 家 的 完 整 歷 程 。 至 於 民 間 創 作 者 尚 有 多 人 , 本 文 暫 時 免 去 民 間 具 有 影 響 力 的 國 畫 畫 會 的 考 量 , 實 因 舉 樣 的 成 立 條 件 , 亟 待 更 多 的 民 間 實 訪 與 互 動 網 絡 關 係 的 普 察 , 此 處 不 足 之 處 容 筆 者 於 第 六 章 結 論 作 為 未 來 研 究 的 重 要 工 作 與 建 議 。

三 、 本 文 分 期 的 概 念 :

以 下 稍 對 本 文 的 分 期 概 念 作 一 描 述 :

首 先 以 倪 再 沁 《 百 年 來 臺 灣 美 術 的 斷 代 與 展 現 》 一 文 , 對 於 美 術 分 期 當 中 常 見 的「 進 化 的 史 觀 」 , 他 曾 指 出 為 分 期 而 分 期 的 疏

22 謝里法認為這是一種嚮往幻想國際公認的真理。

(12)

漏 :

「 撰 史 者 , 很 難 免 於 自 我 肯 定 的 本 能 , 因 之 , 一 部 錯 綜 複 雜 的 臺 灣 美 術 史 , 可 能 被 歸 結 為 循 序 漸 進 、 逐 步 躍 升 的 標 準 歷 史 。 … 而 北 美 館 常 設 展 曾 採 用 的 萌 芽 、 生 發 、 茁 壯 是 最 為 鮮 明 的 薄 古 厚 今 論 , 臺 灣 現 代 美 術 本 是 從 落 後 「 逐 漸 」 發 育 長 成 的 嗎 ? 從 現 代 藝 術 的 觀 點 看 來 , 臺 灣 美 術 當 然 是 日 益 進 化 , 但 就 藝 術 的 本 質 而 言 卻 未 必 如 此 , 臺 灣 最 早 的 劉 錦 堂 和 黃 土 水 , 就 風 格 之 成 熟 、 感 染 力 之 強 , 近 百 年 來 的 臺 灣 雕 塑 和 油 畫 , 能 超 過 兩 位 先 驅 者,能 有 幾 人 ? 不 同 的 媒 材 及 不 同 的 風 格 應 該 沒 有 的 優 劣 之 分 , 從 此 刻 往 回 溯 , 也 應 該 跳 脫 當 下 的 時 空 限 制 , 給 每 一 段 歷 史 應 有 的 合 理 位 置 。 」

上 述 提 及 跳 脫 史 的 進 化 論 和 相 異 媒 材 與 風 格 的 優 劣 論 , 此 一 觀 念 的 啟 發 , 是 否 可 以 給 予 戰 後 臺 籍 國 畫 家 身 兼 膠 彩 畫 家 們 應 有 的 合 理 位 置 , 這 正 是 筆 者 期 待 有 所 發 現 的 地 方 。

過 去 對 於 臺 灣 美 術 的 分 期 相 當 龐 雜 多 樣 , 倪 再 沁 在 《 百 年 來 臺 灣 美 術 的 斷 代 與 展 現 》 以 附 表 二 作 一 番 整 理 , 透 過 分 期 的 綱 目 有 利 於 陳 述 變 化 與 特 色 , 以 下 以 蕭 瓊 瑞 、 林 惺 嶽 兩 人 的 分 期 與 本 文 現 代 化 國 畫 運 動 議 題 作 一 檢 視 。 蕭 瓊 瑞 側 重 水 墨 發 展 以 1946 年 、 1949 年 、 1962 年 、 1988 年 四 個 變 點 , 指 出 各 分 期 的 特 色 : 傳 統 技 法 的 復 甦 、 保 守 風 格 的 確 立 、 現 代 水 墨 的 開 展 、 從 鄉 土 出 發 的 寫 實 風 格 出 現 。 但 不 可 否 認 , 由 於 臺 灣 國 畫 發 展 有 別 於 西 畫 , 戰 後 很 長 一 段 時 期 扮 演 著 國 家 正 統 性 形 象 指 標 型 的 藝 術 形 式 , 有 必 要 將 國 畫 發 展 與 國 家 社 會 等 重 大 文 化 政 策 置 於 一 條 時 間 線 上 來 思 考 , 以 完 整 呈 現 國 畫 發 展 內 、 外 部 的 現 象 與 互 動 。 除 了 藝 術 內 部 的 因 素 之 外 , 尚 有 外 部 的 國 家 政 策 如 何 介 入 並 與 之 聯 繫 , 而 在 臺 國 畫 家 如 何 在 時 代 之 中 應 變 政 令 之 宣 導 並 保 持 獨 創 性 , 國 畫 現 代 化 運 動 如 何 在 戰 後 狀 似 民 主 的 國 家 機 器 壓 抑 中 求 出 路 , 又 國 府 曾 視 圖 以 軍 中 文 藝 的 保 守 、 戰 鬥 、 效 忠 的 特 質 帶 動 畫 壇 的 趨 從 性 , 當 時 仍 難 抵 來 臺 第 一 代 與 第 二 代 以 五 月 、 東 方 畫 會 , 展 開 現 代 主 義 的 熱 烈 追 求 並 接 受 美 國 支 援 。 雖 然 1972 年 五 月 、 東 方 畫 會 結 束 , 打 破 媒 材 技 法 的 現 代 性 已 見 抬 頭 。 加 以 1975 年 中 華 文 化 復 興 運 動 推 行 委 員 會 的 虛 名 化 , 改 以 反 向 姿 態 輔 助 政 府 現 代 化 政 策 推 展 , 此 一 正 當 性 基 礎 消 弱 , 改 以 強 調 現 代 化 , 以 應 付 1970 年 代 以 後 臺 灣 國 際 間 認 同 的 動 搖

23

23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1,7 月,頁 123-26。

(13)

林 惺 嶽 以 四 次 革 命 來 說 明 , 而 且 所 採 的 分 期 沒 有 時 間 表 。 第 一 次 革 命 是 由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下 的 先 進 文 化 體 制 所 主 導 , 第 二 次 革 命 是 由 戰 後 隨 美 國 力 量 湧 入 臺 灣 的 西 方 現 代 主 義 催 生 , 第 三 次 革 命 是 由 積 極 反 應 臺 灣 政 、 經 劇 變 挑 戰 的 文 學 及 社 會 運 動 所 帶 引 。 第 四 次 革 命 則 全 然 由 本 土 美 術 工 作 改 革 的 腳 步 , 進 行 自 主 性 的 引 導 。 筆 者 以 為 林 惺 嶽 「 四 次 革 命 說 」 已 簡 約 點 出 臺 灣 美 術 運 動 現 代 性 與 時 代 變 局 的 互 動 性 格 。

大 體 而 言 , 從 1950 年 代 國 畫 為 政 權 正 當 性 宣 傳 的 藝 術 工 具 到 1 9 6 0 年 代 此 一 功 能 受 西 方 現 代 藝 術 的 吹 襲。西 方 風 潮 的 影 響 本 文 以 劉 國 松 作 品 與 在 臺 國 畫 家 作 品 的 對 比 之 下 , 後 者 的 主 體 直 到 1970 年 代 才 獲 得 彰 顯 的 時 機 。

因 此 本 文 的 分 期 以 戰 後 國 家 政 策 發 展 的 時 間 為 經 , 社 會 環 境 與 國 家 藝 文 政 策 互 動 為 緯 , 分 期 的 重 點 不 以 風 格 作 分 類 、 不 以 特 性 下 定 義 , 而 是 從 臺 灣 戰 後 的 歷 史 分 期 中 , 從 國 府 文 化 政 策 、 經 濟 、 國 際 問 題 , 織 入 社 會 發 展 的 脈 絡 , 以 利 為 戰 後 的 臺 灣 國 畫 現 代 化 運 動 找 尋 定 位 的 游 標 。 分 期 的 時 間 不 具 絕 對 的 分 野 , 乃 配 合 本 文 欲 對 臺 灣 重 要 歷 史 事 件 與 美 術 活 動 之 間 找 出 互 相 關 聯 , 從 長 期 再 分 成 各 時 期 國 畫 表 現 , 找 到 相 對 變 異 性 的 特 點 , 進 而 從 變 遷 的 概 念 探 知 臺 灣 國 畫 家 創 作 的 現 代 性 特 質 。 在 這 裡 必 須 再 重 申 一 次 , 分 期 旨 在 於 年 限 的 概 括 分 述 之 便 利 性 , 未 有 意 含 射 分 期 之 下 的 意 識 形 態 , 祈 願 讓 國 畫 發 展 與 大 環 境 的 國 家 文 化 政 策 相 互 對 話 , 從 中 觀 察 國 畫 現 代 性 的 運 作 情 形 。

第 四 節 研 究 限 制

以 長 時 間 觀 察 戰 後 臺 灣 國 畫 發 展 , 其 現 實 意 義 在 於 , 將 戰 後 初 期 慣 稱 國 畫 部 的 作 品 放 進 國 家 機 器 與 歷 史 時 間 的 脈 絡 。 一 般 容 易 忽 略 屬 於 1950 年 代 特 有 的 政 治 氛 圍 , 反 共 或 中 華 文 化 倡 行 之 下 , 當 時 國 家 意 識 強 力 籠 罩 於 社 會 環 境 當 中 , 在 臺 國 畫 家 的 藝 術 作 品 與 技 巧 如 何 面 對 「 國 畫 」 之 名 , 繼 而 1960 年 代 與 之 後 各 時 期 的 作 品 有 何 趨 向 。 除 了 1950 年 代 政 治 性 的 公 領 域 探 觸 , 基 於 在 臺 國 畫 家 對 於 國 畫 繪 畫 不 同 的 運 作 , 如 何 因 時 制 宜 的 被 推 動 。

以 史 的 研 究 而 言 , 討 論 的 時 間 既 長 又 所 涉 及 的 畫 家 較 多 , 難 免

(14)

不 易 為 群 體 作 出 結 論 , 因 此 本 文 傾 向 在 臺 評 審 委 員 與 國 畫 家 兼 具 的 身 分 為 優 先 考 量 , 如 此 所 呈 現 的 因 應 態 度 必 然 無 法 達 到 接 近 事 實 的 全 貌 。 又 , 民 間 國 畫 發 展 , 更 是 一 個 不 可 忽 略 的 大 眾 視 覺 空 間 的 總 集 合 。 民 間 的 組 成 國 畫 會 的 研 究 力 量 與 流 通 之 所 需 , 必 然 與 本 文 所 指 出 有 不 同 偏 好 的 發 展 意 義 。 這 是 本 文 未 及 開 發 之 處 。

本 文 欲 達 成 的 研 究 目 的 :

﹙ 一 ﹚ 針 對 戰 後 初 期 , 系 統 整 理 1946 年 起 論 爭 形 成 之 前 的 報 導 , 並 蒐 集 1950-60 年 代 有 關 論 爭 討 論 的 文 字 報 導 , 以 利 掌 握 當 時 討 論 的 內 容 。

﹙ 二 ﹚ 在 國 畫 論 爭 的 年 代 織 入 省 籍 畫 家 作 品 的 風 格 分 析 , 從 其 繪 畫 風 格 或 題 材 、 技 法 的 改 變 , 探 究 戰 後 臺 籍 畫 家 於 國 畫 發 展 之 中 所 作 出 的 具 體 回 應 。

﹙ 三 ﹚ 在 臺 畫 家 因 應 大 環 境 的 改 變 因 素 , 從 國 畫 部 的 建 立 到 反 共 文 藝 宣 傳 下 的 作 品 表 現 、 以 及 現 代 國 畫 議 題 的 倡 導 , 繼 之 而 起 的 本 土 風 潮 , 大 環 境 的 主 導 者 , 從 強 勢 的 國 家 機 器 轉 至 國 際 風 潮 的 鼓 吹 , 到 本 土 意 識 的 萌 芽 興 起 , 上 述 不 同 階 段 的 風 潮 , 國 畫 作 品 如 何 因 應 文 化 政 策 的 改 變 。

﹙ 四 ﹚ 戰 後 國 畫 現 代 性 的 推 展 如 何 被 接 納 , 其 條 件 要 素 為 何 , 借 此 與 國 家 文 化 政 策 又 如 何 互 動 。

﹙ 五 ﹚ 從 時 間 的 分 期 為 經 , 透 過 戰 後 在 臺 國 畫 家 作 品 參 與 的 創 作 媒 介 , 得 以 從 時 代 階 段 性 的 分 期 考 察 臺 灣 國 畫 現 代 化 的 變 遷 情 形 , 及 其 與 國 族 認 同 乃 至 國 際 交 流 、 本 土 意 識 的 緊 密 結 合 。

本 文 章 節 概 念 , 主 要 以 分 期 階 段 為 主 。 戰 後 1945-1952 年 為 第 一 階 段,由 於 1952 年 國 畫 論 爭 正 式 被 討 論 與 形 成 之 前 的 調 適 過 程 , 進 入 第 二 階 段 五 O 年 代 國 家 以 反 共 文 藝 運 動 活 絡 展 開,第 三 階 段 主 要 以 中 華 文 化 復 興 運 動 展 開 之 下 , 即 1966-1975 年 , 從 第 二 、 三 階 段 考 察 在 臺 國 畫 家 如 何 以 「 國 畫 作 品 」 因 應 國 家 文 化 運 動 的 需 求 。 最 後 因 「 國 畫 作 品 」 面 對 「 正 統 性 」 的 崩 解 乃 至 今 日 的 多 元 路 線 。 主 要 借 由 「 在 臺 國 畫 家 的 作 品 」 呈 現 各 階 段 「 現 代 性 」 特 質 , 觀 察 如 何 推 演 與 為 何 而 變 動 。

下 列 圖 示 , 此 一 現 代 國 畫 運 動 的 過 程 , 以 時 間 為 主 軸 。 左 為 國

家 政 策 , 右 為 外 部 西 方 繪 畫 風 潮 的 交 流 , 同 時 主 要 以 在 臺 國 畫 家 作

品 為 各 時 期 之 風 格 分 析 , 並 以 論 爭 為 一 戰 後 國 畫 發 展 的 起 點 。

(15)

國 家 政 策 1991 1 9 9 0

軍 主 體 意 識 的 探 索

1 9 8 0

後 殖 民 與 後 現 代 理 論

1 9 7 5

化 1 9 7 0 西 方 鄉 土 寫 實 興 起 、 西 方

復 藝 方 媒 材 對 國 畫 的 影 響

1 9 6 5

1 9 6 0

現 代 主 義 與 西 方 思 潮

共 文 藝

新 面 孔 1 9 5 1

形 成

1 9 4 5

日 治 時 期 東 洋 畫

本 文 概 念 簡 圖 正統國

畫論爭 1951 渡臺者言說

作品 發表

在臺國畫家失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Berkeley: Pub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ho is this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5.計畫書的子計畫 A 為發展 107 新課綱課程,原本的子計畫 A、B、C 名稱則改變為 子計畫 B、C、D。. 6.各子計畫所需填寫的表單、子計畫 A 範例檔案與詳細計畫書簡報會在會後再提供給

• 教師若於領域學習或彈性學習 課程進行跨領域/科目之協同 教學,提交課程計畫經學校課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之整合及阿里山觀光軸線延伸發展計畫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4 雲林縣 臺灣宗教旅遊及宗教文化園區之規劃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5 臺南縣 雲嘉南農業經濟發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