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西洋美術史中所呈現的 西洋美術史中所呈現的 西洋美術史中所呈現的 西洋美術史中所呈現的

英雄主義作品類別 英雄主義作品類別 英雄主義作品類別 英雄主義作品類別

第 第 第

第一節 一節 一節 一節 神話英雄的傳唱 神話英雄的傳唱 神話英雄的傳唱 神話英雄的傳唱

西洋的神話故事,多來自於古希臘詩人的創作及聖經故事,其 中隱含著西洋的哲學觀和教化的功能,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古希 臘詩人以神為創作題材,卻不曾有太多的歌誦,反而描繪出各種不 同人性,為提升故事的可看性又以英雄及愛情為主,眾多的故事成 為歷代畫家的表現題材;而聖經裡也不只記述著耶穌的真理,同時 也加入了一些聖者的英雄故事,以引人入勝;受到心理分析學家佛 洛依德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啟蒙時代以前,畫家得以表現的題 材,雖受制於教會、政府及貴族富商,但他們總可以從中找出自己 渴望表現的片段,最後成為經典的作品,即從自我的個體潛意識出 發,又得以符合集體潛意識的需求。因此這些經典從未被視為依附 於故事的插畫,而是充滿獨立意念與時代意義的偉大作品。

(一) 拉斐爾的神話表現

聖喬治與龍的故事(圖 1、圖 2),是取自於基督教傳說,故事的始 末是:古羅馬帝國時期,在皇帝戴克里仙統治下,對基督教圖進行 瘋狂的鎮壓,有一位羅馬軍隊的將軍,名叫喬治,他非

(2)

圖 1 拉 斐 爾 聖 .喬 治 鬥 龍 1505 油 彩 、 畫 板 25.5x29.5cm

但反對鎮壓政策,更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教徒,當然招受到迫害及 殺害。而後許多基督教國家便尊他為守護神,並且衍生了兩個故事:

傳說,聖喬治在世時經過小亞細亞的迦巴杜斯,聽說有一之惡 龍在城外為患,當地人每日要獻上一隻山羊為祭品,最後羊吃光了,

更以城民輪流抽籤,最後輪到國王的女兒,所幸聖喬治前往相助,

殺了惡龍,拯救了公主和全城百姓。(註 1)

註 1 拉 斐 爾 吳 澤 義 .吳 龍 合 著 藝 術 圖 書 公 司 1997 年 出 版

另一個故事,則是聖喬治死後成為天國軍隊的首領,是天國的

圖 2 拉 斐 爾 聖 .米 加 斬 龍 1505 油 彩 、 畫 板 25.5x29.5cm

圖 3.拉 斐 爾 聖 .喬 治 與 龍 1504-06 油 彩、畫 板 21.5x28.5cm

圖 4. 拉 斐 爾 聖 .米 雪 爾 1518 油 彩 .畫 布 160x268cm

(3)

守護神,曾經與反叛的天使戰鬥,並取得勝利。(圖 3)(註 2)

前三張作品都是在拉斐爾二十歲出頭的時候畫的,雖然是小 品,技法上也不夠成熟,但是這樣的題材,相較於同時期的文藝復 興作品,顯得相當特出,裡頭既沒有他著名的聖母,也沒有耶穌和 老邁的聖者,出現的卻是一個秀氣無比的騎士,而那位英雄俊秀的 臉龐,與刺殺惡龍的刺激場面,在筆者認為是最大的對比。第四件

作品(圖 4),正式描寫聖喬治戰勝了天國反叛的天使,不但是一件大

作,同時技法、比例、透視、體感等,都更較十年前進步許多而達 到高峰。

拉斐爾在題材受限的文藝復興時代裡,成功的藉由基督教傳 說,表現出繪畫上的英雄色彩,這個舉動不只滿足了他的渴望,更 滿足了集體潛意識下的需求,這系列作品的問世,就好像世間上的 惡都被展除殆盡一樣,讓人好不痛快。

筆者認為,拉斐爾大致上是個內傾直覺型的人,因為早年即受 到環境的肯定,才散發出較多外傾的性格。他畫裡的英雄因為面容 秀氣,所以不免聯想是他將自己化身為英雄,在內心裡將自己放大 到能與外界相抗衡的形象,以增強自己的勇氣去面對社會,這是一 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容易有的想法;另外,他在短短的生命裡,

跟隨了包括他父親在內的三位畫家,又取法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 大師,年紀輕輕就畫下前所未見的題材,可知他一生當中不斷的在 追求新的感覺,而且發展極為快速。

註 2 http://www.abcgallery.com/saints/michael.html 2007/3/22

(4)

(二)

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的神話題材

圖 5 魯 本 斯 聖 喬 治 與 龍 1606-1607. 油 畫 .畫 布

圖 6 魯 本 斯 戰 爭 與 和 平 1629-30 油 畫 .畫 布 204x298cm

(5)

魯本斯和拉斐爾同樣畫了一幅聖喬治與龍(圖 5),一樣的故事內 容卻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魯本斯此作如以往將人物幾乎要塞滿畫 面了,而顯得有氣勢多了,人物表情、肢體動作與光線安排等也都 顯現出一貫戲劇張力。魯本斯畫這件作品時已經接近三十歲了,以 騎士為題材,或許和他曾經做過見習騎士有關,所以無論馬匹及人 物肢體的表現,都較拉斐爾有過而無不及,在這裡他暗示了自己將 透過繪畫抵抗世界的動盪,而成為不可一世的英雄。

魯本斯是典型的外傾感覺型,從他精力充沛、作品散發無限的 熱情、遊遍歐洲、甚至跨足外交界,可以看得出來他就是這樣的類 型。他忠誠的面對自己的感覺,世界的動盪曾讓他發覺自己的無力 和無助,內心顯得空洞而脆弱,因此他選擇作更多的努力去填滿心 靈渴望。從他放棄成為騎士這個最接近進官封爵的機會,便可知道 他很早就找到成功方式,以他創造出來繪畫世界與現實世界相抗 衡。事實證明魯本斯做到了,他不但讓自己成為一位藝術大師,擁 有豐厚的生活,更成功的調停了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以他的 作品成為一位喚來和平的英雄。

<戰爭與和平>(圖 6)即是他在 1629-30 年間,代表西班牙至英 國調停,獻給英國國王的作品。畫裡背景是智慧女神推開戰神,及 破壞女神慌張的引導著戰神撤退,而前景用和平女神的授乳,來象 徵和平的到來,並帶來財富與歌舞昇平的景象(註 3)英王查理一世也 是位熱愛藝術之人,一看便知道魯本斯的用意,加上國務財政吃緊,

便欣然接受的魯本斯所帶來的提議。

在<戰爭與和平>這作品當中,魯本斯成功的地方是,他以入 時的審美觀,透過令人神往的神話故事,將自己的想法植入觀者的 心靈,足以見得他親切的創作態度,與至高的智慧。

註 3 許 麗 雯 總 編 你 不 可 不 知 道 的 藝 術 小 點 心 高 談 文 化 2004 年 出 版 p41

(6)

((((二 二 二 二)))) 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用神話激勵人心

7 大 衛 歐 哈 斯 兄 弟 的 宣 誓 1784 油 畫 畫 布 330 x 425cm

圖 8 大 衛 掠 奪 薩 比 努 的 女 人 1799 油 畫 .畫 布 385 x 522 cm

(7)

大衛是法國在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時代最偉大的見證者,因為 出生於巴黎,身處這樣的政治中心,熱情的大衛當然不會置身事外,

還不時以極大的作品激勵革命情感,歐哈斯兄弟的宣誓(圖 7)就是這 樣象徵革命英雄之勇氣的作品。

故事大要為,古羅馬與亞爾伯人決議各派出,歐哈斯與丘拉斯 家族各三名男子決鬥,以取代兩國間的戰爭,最後僅有歐哈斯兄弟 其中一人生還。(註 4)畫面主題即是三兄弟向父親宣示的畫面,他們神 情篤定不移,展露出堅定的勇氣,大衛畫面上穩定的構圖,不但是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也暗示革命情感的堅定;然而,筆者認為角落 三位神情痛苦而明顯扭曲的女子,才是大衛潛意識的顯露,因為他 父親在其十歲時和人決鬥而亡,最深知那樣失去親人的痛苦。

掠奪薩比努的女人ㄧ作,描述古羅馬與薩比努的戰役(圖 5),起 因於古羅馬因缺少女人而至薩比努掠奪,三年後薩比努發動大軍,

要奪回原本屬於他們的女人,但女人們因以在羅馬生兒育女,而挺 身阻止這場戰役,背景是兩邊大軍在慌亂之中,看見被高舉的嬰孩 而停止戰鬥。(註 5)

這樣的情節,表現出大衛出獄時,內心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矛盾。

畫面中央,大衛首次破例以女人作為主角,以一個真正痛苦、矛盾 而難以抉擇的角色們,成為阻止這場戰爭的英雄,使得畫面上最具 英雄姿態的鬥士,都變得像是混亂的罪源。

註 4 溫 蒂 .貝 克 特 修 女 著 繪 畫 的 故 事 台 灣 麥 克 1998 年 p253 註 5 胡 永 芬 總 編 藝 術 大 師 世 紀 畫 廊 -大 衛 格 林 國 際 圖 書 p24-5

(8)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革命與戰事英雄的歌頌 革命與戰事英雄的歌頌 革命與戰事英雄的歌頌 革命與戰事英雄的歌頌

對於戰爭英雄的描繪,雖然作品不勝枚舉,但是在美術史上卻 極少被拿來討論,因為這樣的作品常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見,內容上 又容易只是將某人的事蹟再講一遍,難以與畫家的心智作連結,同 時更容易流於社會主義,這樣在藝術創作上的客體與主體的倒置,

較缺乏討論的價值。而在我們所熟知的美術史裡,就只有大衛筆下 的拿破崙與革命烈士較常被討論。

(一)大衛筆下的革命烈士

圖 1 大 衛 馬 拉 之 死 1793 油 畫 .畫 布 165x128.5cm

圖 2 大 衛 巴 拉 之 死 1793 年 油 畫 .畫 布 46×26cm

大衛一生描繪過不少死亡的題材,如<蘇格拉底之死>、<搬 運布魯特斯之子>以及<馬拉之死>(圖 1)和<巴拉之死>(圖 2)等,其 表現這些題材的用意與手法,令人對他的創作內容深感興趣;他將 斯格拉底描繪的如從容就義,將長相原本較為凶惡,令人望之生畏 的馬拉,描繪得如此安祥,甚至將十三歲就因革命而犧牲的巴拉,

(9)

褪去衣著以達到一種理想美,這些畫面上的舖陳,都顯得那麼神秘 而在特別不過。

大衛其<馬拉之死>的靈感來自於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99 年完成 的<聖殤>(圖 3)一作。

著名藝術學教授蔣勳曾在一次的電 視演講提到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兩件聖 殤,第一件聖殤在他二十四歲時就完成 了,當時他以創造了完美的形式來歌誦 死亡,將耶穌之死刻畫得無限唯美,然 而他在七十五歲時再做一次聖殤,其中 卻顯露了對死亡的恐懼,以及面對必須 接受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無奈與無力。

這使得筆者認為,大衛畫下馬拉與巴 拉之死時,分別 45 與 46 的年紀,此時已 經成熟的他,不只想單純描繪極富美感的 死亡意象,而是他自革命烈士的犧牲,發 現他們的犧牲帶來革命運動產生了更大的 鬥志與意義,因此,大衛認為偉大的英雄,

在死去的同時建立起偉大的真理,這才是 大衛歌誦死亡的用意,和米開朗基羅早年 所做的聖殤有所不同。

(二)大衛筆下的拿破崙

我們可以發現大衛是個標準的外傾直覺型的人,只要覺得對的 事他便義無反顧的向前衝,他對外在環境的熱情,使得當時法國不 管發生何事情他都參與其中,繪畫即是他參與的工具,以為歷史作 出見證。

圖 3 米 開 朗 基 羅 聖 殤 1499 年

圖 4 米 開 朗 基 羅 聖 殤 1550 年

(10)

當大衛與拿破崙第一次見面時,拿破崙所提出的共和政府概念 便深深的打動了他,並且對拿破崙的大動作視為大刀闊斧的英雄作 為,因此便畫下了<攀越聖貝爾南角的拿破崙>(圖 5),其中他筆下 的拿破崙,神情堅定而無畏的面向觀眾,單手指著要去的前方,仔 細觀察他描繪的馬毛與披風,感覺上好像連風都住他一臂之力,這 樣的作品能十足的激起觀者的熱情,建立的英雄崇拜作品的典範。

這位典型的外傾感覺型的大畫家,讓他沒能在法國大革命成功 後,卻沒參與新政府的建立,當他的一絲理智提醒他要離開拿破崙 時,卻也為時已晚,使他晚年顛沛流離,終年無法回到故鄉法國。

圖 5 大 衛 攀 越 聖 貝 爾 南 角 的 拿 破 崙 1800

油 畫 .畫 布 260 x 221 cm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虛擬的英雄 虛擬的英雄 虛擬的英雄 虛擬的英雄

隨著藝術家慢慢的建立其高尚的地位,而脫離畫匠的束縛,藝 術家不斷展現自身的想法,也使得在社會上獲得獨立的認同。因此,

(11)

在十八世紀開始,藝術家便不再依附神話情節來展現英雄主義。藝 術家藉由創造新的形象來取代眾所皆知的英雄人物,或著將自己當 做最接近苦難的第三者,將最深沉的苦難公諸於世,同時化身成拯 救心靈的英雄。

(一)哥雅

(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的英雄主義

在哥雅為數眾多的作品裡,大致 上可以分為王室肖像畫,以及接近道 德畫的隱喻式創作。我們可從他的肖 像畫裡發現他對王室的不滿,甚至覺 得他們不識人間疾苦、腦滿腸肥,部 分作品裡哥雅就好像是為了愚弄他 們而畫;哥雅所扮演的角色就像中間 分子,他能不斷追求心理滿足而創 作,又不曾離開王室作為宮廷畫家,

可見在外在與內心有不同的追求。

哥雅完整的見證拿破崙在 1808 年的入侵,而<巨人>(圖 6)畫在 那之後不久,使得後人對其產生諸多聯想:畫面地下人物慌張逃跑,

暗示著戰爭即將到來,但巨人的出現終究是代表者禍源還是救星,

一直是討論的焦點,而筆者認為,從巨人的背對觀眾、直視反方向 的遠方、甚至擺出攻擊狀態等構圖來看,猜測是代表著一個渴望能 夠抵抗侵略的希望。這件作品裡也有英雄出現,但卻是個虛構的形 象,是感慨拿破崙大軍來到時,西班牙王室竟然毫無抵抗,便和拿 破崙妥協,讓百姓任人宰割,如此巨人的形象便是誕生於意識的補 償作用,也強化其精神力量。

圖 6 哥 雅 巨 人 1810-12 油 畫 .畫 布 116 x 105 cm

(12)

圖 7 哥 雅 1808 年 5 月 2 日 1814 年 油 畫 .畫 布 266 x 345cm

圖 8 哥 雅 1808 年 5 月 3 日 1814 年 油 畫 .畫 布 266 x 345cm

這兩幅作品接著畫於 1814 年,當時拿破崙的勢力已經逐漸潰散 了,而哥雅將累積於拿破崙侵略的不滿,沉積了五年多,才藉由兩 張超過五百號的畫布加以宣洩。

雖然這兩幅畫面並未出現英雄人物,但筆者仍然將其視為英雄

(13)

主義作品之一,畫家在這裡頭提出了一項疑問:「英雄在哪裡?」當 一個國家發生戰亂時,原本趾高氣昂的王室為何不挺身而出?與龐大 的軍隊對抗的竟然是平凡老百姓,哥雅在這兩幅作品裡非但紀錄拿 破崙軍的暴行,更歌誦了百姓反動的勇氣。

哥雅在繪製除了肖像畫以外的作品時,大多沒有參考模特兒,

憑藉著自己的感覺去完成,當然也留下更多潛意識的痕跡。在<1808 年 5 月 2 日>(圖 7)這幅作品裡,畫面的中央是反動的人民,將一名 軍官拉下馬而加以刺殺,感覺上像恨不得將所有邪惡勢力都加以消 滅。而騎士與百姓的比例大約一比一,馬匹已不顯得高大,反動的 勇氣顯得略大於邪惡的力量,在此作品裡反動幾乎就要就要勝利了。

然而手無寸鐵的人怎麼抵得過不長眼的槍砲,<1808 年 5 月 3

日>(圖 8)是事件的完結篇,拿破崙軍隊最後壓制了反抗的百姓,並

且在馬德里四處執行槍決,天空轉為一片黑暗,此刻是馬德里最黑 暗的一頁。哥雅在此作品裡不再放置個人色彩與眼光,畫面裡除了 法國軍隊與西班牙百姓沒有任何的大人物,描述的角度已沒有任何 立場,所揭露的是:士兵像被操控的人偶失去人性,行刑隊身處陰 影之中,代表著黑暗的力量;左下角的屍體彷彿衝向觀眾,強化了 暴行的可怕;而主題人物,那全白的襯衫格外的鮮明,高舉的雙手 使人聯想到耶穌的形象,以死亡來訴控暴行,其餘的人物皆有其不 同的面對死亡的神情,如堅定地反抗到最後、選擇高傲的死去、憎 恨、恐懼與無奈等等,哥雅雖然在這幅作品沒有任何準確的結構,

但是反而透過忠實的筆調希望能喚起人類的理智。

(二)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的救贖

德拉克洛瓦大致上是個內傾感覺型的人,因為他的一生大多因 為外界的刺激而引發創作上的轉變,年輕時他至學院接受新古典主 義的訓練,反覆的人體練習使他感到無聊,理想美的訓練也讓他感 到無法滿足內心的熱情,直到他的同學傑利柯創作出梅杜沙之筏,

(14)

德拉克洛瓦才找到新的方向去努力,以拋棄他對新古典主義的不滿。

因為德拉克洛瓦可以說 是接力於傑利柯之後浪漫派 的代表,而非一手開創,因 此他只被定位為浪漫派的舵 手。德拉克洛瓦在梅杜沙之 筏問世後兩年,才創作出但 丁神曲,在而後兩年才創作 出巧斯島的屠殺(圖 9),完整 的建立起其浪漫派的風格。

這幅畫與哥雅的 1808 年 5 月 3 日有異曲同工之 妙,描繪的是希臘

獨立戰爭中,希臘的巧斯島因被認為支持希臘解放軍而進行屠殺,

而德拉克洛瓦將自己化身為將暴行公諸於世的英雄,雖然事件是透 過新聞而傳至法國,但是德拉克洛瓦創造慘烈的形象,讓當時獲得 短暫和平的法國,認識戰爭的可怕,也透過繪畫使當時的難民們,

彷彿獲得救贖。(註 1)

圖 9 德 拉 克 洛 瓦 巧 斯 島 的 屠 殺 1824 油 畫 .畫 布 417x354cm

(15)

圖 10 德 拉 克 洛 瓦 自 由 引 領 民 眾 . 1830 油 畫 .畫 布 260x325cm

<自由引領民眾>(圖 10)是德拉克洛瓦真正為人津津樂道的大 作,儘管作品剛問世時並未受到廣大的迴響,但完成幾年過後,他 的努力便受到回報,連政府都向他收購這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當時的革命是由巴黎市民發生暴動,以反對當時的國王,雖然 革命成功了也有新政府的成立,但是整個過程並沒有領導人,甚至 也沒有一個如「法國大革命」那樣響亮的名稱。德拉克洛瓦或許在 畫室附近目睹過幾次事件發生,但他並沒有親身參與,選擇了以畫 筆建立起一位虛擬的英雄,以彌補事件沒有領導人的

註 1 藝 術 大 師 世 紀 畫 廊 德 拉 克 洛 瓦 p22

(16)

事實,同時也把自己畫進畫面裡頭,增加自己的參與感。雖然事情 發生的當時,德拉克洛瓦因為沒真正實際的參與,而未獲得極佳的 評價,但是成功的表現手法,的確得以激勵人心,在此作品裡他也 建立了永恆的理想美。

(三)畢卡索 Pablo Picasso 的格爾尼卡

筆者認為我們不可不知道的是他創作了一幅曠世巨作「格爾尼 卡」(圖 11)

1937 年西班牙共和政府委託畢卡索,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 牙館創作裝飾壁畫,當畢卡索還在思索如何進行時,西班牙發生了 戰亂,勾結德國法西斯主義份子的佛朗哥,為了測試新式炸彈而瘋 狂轟炸西班牙古都格爾尼卡,人在巴黎的畢卡索聽到故國發生這樣 不可思議的慘劇時,決定以在巴黎事業博覽會的機會,將暴行公諸 於世,以一個人的力量反對佛朗哥和法西斯主義。

就在 1940 年,巴黎也被希特勒佔領,而德軍的領袖們喜歡相邀 前往畢卡索美術館,以證明自己的藝術素養;有一天,畢卡索甚至 站在門口,親自發送格爾尼卡的複製畫給那些軍官,當時軍官們不 了解畫中涵義,只知那是一幅名畫,還對畢卡索「親切」的舉動感 到受寵若驚;此一行為立刻引來大批記者,其中一位德國的蓋世太 保問到:「畢卡索先生請問這是你的名畫嗎?」而畢卡索神色冷峻的 說:「不!這是你們的傑作。」此言一出,雖然為畢卡索引來可能的 殺生之禍,也終生無法回到故國,但是而後格爾尼卡至世界各地展 覽無不引起強烈迴響,畢卡索也被是視為反對法西斯的英雄。( 註 4)

註 4 許 麗 雯 總 編 《 你 不 可 不 知 道 的 藝 術 小 點 心 》 高 談 文 化 2004 p153 至 155

相較於哥雅、德拉克洛瓦,畢卡索更成功地透過繪畫將自己化 身為反對戰爭的英雄。畫面上,絕對的黑白色調,暗示戰爭所帶來

(17)

的絕對冷酷,簡潔利落的筆觸,表現出他堅定的意志,畫中角色的 呈現,並沒有陷於恐懼與無奈,反而作出最劇烈的吶喊,筆者更認 為,畢卡索將上方舉蠟燭的女人,作為自己的化身,將微弱的光明 帶到黑暗的地方。

圖 11 畢 卡 索 格 爾 尼 卡 1937 年 油 畫 .畫 布 351x782cm

(18)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新時代英雄的誕生 新時代英雄的誕生 新時代英雄的誕生 新時代英雄的誕生

圖 1 安 迪 沃 荷 超 人

圖 3 安 迪 沃 荷 毛 澤 東

圖 2 安 迪 沃 荷 瑪 麗 蓮 夢 露

現代主義以降藝術家大多以展現個人風格為要務,英雄主義則 大量的出現在大眾文化裡,近代藝術家裡以安迪沃荷的英雄造像,

為最顯著的表現。

安迪.沃荷有著慘澹的童年,而外傾感覺型的他,在隨著全家移 民到美國時,慢慢發現自己的天份足以戰勝外界環境,一步步將自 己推向他所夢想的成名世界。

(19)

他的作品裡包含英雄主義的作品可分為三類,1、直接表現大眾 文化裡的英雄主義,2、偶像巨星的複製,3、表現美國境外的英雄:

安迪沃荷對環境有極高的敏銳度,從美國漫畫所創造出來的超 人,他以再呈現的手法(圖 1),標示出人們對正義的信念,以偶相巨 星的造型刻畫人類的崇拜心理(圖 2),甚至表現過毛澤東(圖 3)、格瓦辛 與史達林這些美國境外的英雄。其表現的共同特點在於表現什麼是 深植人心的意象,說明人們的嚮往、渴望、憤怒、恐懼等種種心理 因素,都得以藉由崇拜而獲得精神力量,而崇拜便成為英雄主義的 主要架構。

(20)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五百多年前,拉斐爾所表現的英雄主義,是滿足個人完成英雄 崇拜的渴望,一位能夠獨力對抗怪獸,拯救城市,最後獲得美人歸 的完美理想角色。魯本斯畫中的英雄其表現定義在能夠帶來和平的 人,他也透過神話的隱喻與藝術的力量,使自己成為喚來和平的英 雄。大衛的英雄主義,表現著豐富的革命情感,說明能夠開啟新時 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哥雅、德拉克洛瓦與畢卡索,他們在藝術 表現裡,已經不再相信英雄誕生於戰鬥,戰爭與動亂皆是罪惡,得 以平息罪惡的不再是一位如神一般的英雄能夠做到的,而是大眾的 力量,更將藝術行為轉變為引領民眾的思潮。後現代主義以降的藝 術家,選擇與大眾結合為一,在現代與當代的世界裡,英雄早已經 不是實體,是接近虛構的,化身在由次文化建立起的世界裡,偶像 崇拜也取代了英雄崇拜,被崇拜的偶像並非全然的實體,而是不斷 被塑造、貼金與捏造的形體。

數據

圖 7 哥 雅 1808 年 5 月 2 日  1814 年  油 畫 .畫 布 266 x 345cm  圖 8 哥 雅 1808 年 5 月 3 日  1814 年 油 畫 .畫 布 266 x 345cm            這兩幅作品接著畫於 1814 年,當時拿破崙的勢力已經逐漸潰散 了,而哥雅將累積於拿破崙侵略的不滿,沉積了五年多,才藉由兩 張超過五百號的畫布加以宣洩。          雖然這兩幅畫面並未出現英雄人物,但筆者仍然將其視為英雄
圖 10   德 拉 克 洛 瓦   自 由 引 領 民 眾 . 1830 油 畫 .畫 布  260x325cm           <自由引領民眾> (圖 10) 是德拉克洛瓦真正為人津津樂道的大 作,儘管作品剛問世時並未受到廣大的迴響,但完成幾年過後,他 的努力便受到回報,連政府都向他收購這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當時的革命是由巴黎市民發生暴動,以反對當時的國王,雖然 革命成功了也有新政府的成立,但是整個過程並沒有領導人,甚至 也沒有一個如「法國大革命」那樣響亮的名稱。德拉克洛瓦或許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備註:依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參加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 某一藥品進口商想引入一種新藥,但須經過 衛生署一定的審核程序之核准,而這藥品進

可口可樂 黑松汽水 黑松汽水 七喜汽水 七喜汽水 七喜汽水 百事可樂 百事可樂 百事可樂 百事可樂 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 黑松汽水 可口可樂 七喜汽水 七喜汽水 可口可樂 百事可樂

翠亨堡公園建於 1935 年,由 Frederick Law Olmsted Jr.設計,,他的父親老 Olmsted 是美國 景觀設計的一代宗師,也是紐約中央公園和 Prospect

在現行的 99

 真值表必須在關鍵字table table table table及endtable endtable endtable之 endtable 間。. 

第四章: 中學報稅的設計 第五章: 初中諒程主建議 第六章: 高中諒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