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Copied!
1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 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 之研究. 研 究 生:郭明義 指導教授:林琮智.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2)

(3) 謝誌 感謝上帝,讓我有這樣的機會及感動報考研究所,藉此提升體育教學知能,使自 己在教學現場上有理論的輔助,來提升體育教學的成效。感謝神也保守我在這學習的 兩年當中,給予我好的學習環境,以及足夠的智慧得以在許多的事情上有很好的調 配,不至於失去重心。在研究的過程中,首先感謝筆者的指導教授林琮智老師,感謝 琮智老師不時給予筆者在論文寫作上一些叮嚀和建議,並且總是在第一時間回應我在 研究上的疑惑,實在感謝琮智老師如此盡心盡意的引導筆者在學術上的研究,使本研 究能夠更嚴謹和完整。此外,也非常感謝口試委員林新龍教授及蔡秋豪副教授,在口 試時對本研究提供的寶貴建議及明確指導,使得本研究進行時有更清楚的脈絡和進行 的方向,提升本研究的完整性。再來,感謝系上授課老師細心的指導,提供在學術研 究上相關的知識,奠定了筆者學術研究的基礎,在此向各位師長致上最崇高的謝意。. 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難得可貴的是班上如親人般的同學們,開學初李榮家班代 的親力親為,就感染著全班同學,彼此甘心樂意的相互扶持,讓人備感溫馨。大家如 同在同一條船上,沒有落單的,每個人的手都是緊緊互相牽引著,一同向前邁進,完 成學術研究。也感謝任職學校的行政工作團隊,願意在筆者就讀研究所期間,分擔我 在行政上的工作,並多方的鼓勵,使筆者更能無後顧之憂,如期順利的完成論文。也 感謝校長給予很大支持,願意讓筆者參與許多校外體育相關研習,提升體育專業素 養,不只利於推動校內體育教學工作,也成為筆者在學術研究上助力。. 最後,二年來對於家庭實在是疏於照顧,仰賴內人Veneng全力支持,不只白天要 辛苦的上班,晚上回到家中後又得細心照顧家中Kual及Lavaus這年幼的兩兄妹,再加 上此時第三胎Zepulje也才剛出生不久,這辛勞的程度不是三言兩語可形容的。也感謝 父母親幫忙內人照顧孩子,減輕了我們在養育上的勞苦,若沒有他們,我根本無法完 成學業,對他們的虧欠,往後將更用心的陪伴,將加倍的全都補回來。當然尚有許多 曾經給予支持、鼓勵及幫助的好友,無法逐一詳列,在此一併致謝,感謝你們!. I.

(4)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 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屏東縣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國小柔道運動代 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差異及相關,以屏東縣設有柔道運動代表隊學校之柔道隊選 手為研究對象,研究以自編的「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為量 表,將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因素分為「教師教學」、「運動發展」、「環 境影響」、「團隊支持」、「成就需求」五個因素;阻礙因素分為「個人內在阻礙」、 「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礙」等三個因素。共計回收12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將搜集來的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19.0 版,進行統計分析,採用的統計方法有 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one-way MANOVA )、皮爾森積差相關 ( Person`s Product-Moment ),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Analysis),本研究所有統計考 驗的顯著水準均定為α= .05,結果發現: 一、在比較參與動機差異情形時,不同族群選手在「教師教學」、「環境影響」、「團 隊支持」、「成就需求」四個因素層面皆達於顯著;不同訓練時數的選手在「教師 教學」、「團隊支持」、「成就需求」三個因素層面皆達顯著。不同成績表現的選 手在「教師教學」、「運動發展」、「環境影響」、「團隊支持」、「成就需求」 等五個因素層面皆達於顯著。 二、在比較阻礙因素差異情形時,不同族群、不同訓練時數、不同成績表現選手阻礙因 素在「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礙」三個因素層面皆未達於 顯著。 三、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間呈現負相關,且有典型相 關存在,參與動機越強則阻礙因素越弱,反之亦然。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進行討論,得知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 機對運動參與阻礙有預測性,故提出針對提高參與動機與降低參與阻礙以及未來研究相 關具體建議,來作為學校發展柔道運動代表隊參考之依據。. 關鍵字:柔道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阻礙因素. II.

(5) The Study of Judo Contestants'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and Obstructive factorsbetween Pingtung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Primary Schools Abstract The major aim of this study was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relevancies, under distinct influential circumstances, of Judo contestants'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between Pingtung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primary schools. Research targets were the Judo contestants from Pingtung primary schools which had Judo representative teams.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a self-edited scale, Differences and Relevancies of Judo Contestants'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between Pingtung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Primary Schools, which separated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into five perspectives which included “Tutor's Instruction”, “Moto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Team Support” and “Achievement Need”; furthermore, obstructive factors also had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erspectives, “Intrapersonal Obstruction”, “Interpersonal Obstruction” and “Structural Obstruction”. There were 122 valid questionnaires had been retrieved, and retrieving percentage was 100%. Research data was analysised by SPSS for Windows 19.0 version with the analysing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Person's Product-Moment and Canonical Analysis.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all statistics in this study was α= .05. The result as the following: 1. While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the factors of “Tutor's I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Team Support” and “Achievement Need” reached to a significant level between th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tribes; moreover, the factors of “Tutor's Instruction”, “Team Support” and “Achievement Need” reached to a significant level between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training hours. The factors of “Tutor's Instruction”, “Moto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Team Support” and “Achievement Need” reached to a significant level between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hievements. 2. While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obstructive factors, the factors of “Intrapersonal Obstruction”, “Interpersonal Obstruction” and “Structural Obstruction” didn’t reach to a significant level between th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tribes, and with different training hours and achievements. III.

(6) 3. The research illustrat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do contestants'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in Pingtung primary schools; furthermore, there was a typical correlation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more strong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were the more feeble obstructive factors were, and vice versa.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tudy show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Judo contestants’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in Pingtung primary school was predictable. Therefore, the proposal of this study will aim for raising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 ,reducing obstructive factors and applying a specific suggestion for future studies, then take it as a basis for schools to develop Judo representative team. Key word: Judo, Representative team,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Obstructive factor. IV.

(7) 目錄 謝誌……………………………………………………………………………………… 謝誌………………………………………………………………………………………I ………………………………………………………………………………………I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II …………………………………………………………………………………II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III …………………………………………………………………………………III 目錄……………………………………………………………………………………… 目錄………………………………………………………………………………………V ………………………………………………………………………………………V 表次……………………………………………………………………………………… 表次………………………………………………………………………………………VII ………………………………………………………………………………………VII 圖次……………………………………………………………………………………… 圖次………………………………………………………………………………………VIII ………………………………………………………………………………………VIII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 ..........................................................................................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 8 第一節 柔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 8 第二節 參與動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12 第三節 阻礙因素的意義與相關理論研究 .......................................................................... 23 第四節 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相關之研究 ........................................................................... 30 第五節 研究假設 ....................................................................................................................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四節 研究實施過程 ............................................................................................................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52 第四章 結果 ................................................................ ................................................................................................ ........................................................................................... ........................................................... 53. V.

(8) 第一節 樣本資料描述分析 .................................................................................................... 5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之比較 .................... 5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之比較 ................ 59 第四節 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分析 ................ 63 第五章 討論 ................................................................ ................................................................................................ ........................................................................................... ........................................................... 68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之比較 ................ 6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之比較 ................ 71 第三節 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分析 ................ 7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7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 ............................................................................... ............................................... 75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 ................................................................................................ ................................................................................................ ................................................................ 80 中文部分 ................................................................................................................................... 80 英文部分 ................................................................................................................................... 85 附錄 ................................................................ ................................................................................................ ................................................................................................ ........................................................................ ........................................ 86 附錄一:預試問卷 .................................................................................................................. 87 附錄二:正式問卷 .................................................................................................................. 93. VI.

(9) 表次 表 3-1.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項目分析摘要表 ............................................................................................................................................40. 表 3-2.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因素分析摘 要表..................................................................................................................................43. 表 3-3. 屏東縣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球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項目分析摘要表 ............................................................................................................................................46. 表 3-4.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阻礙因素分析摘 要表..................................................................................................................................48. 表 3-5 預試問卷之樣本摘要表...................................................................................................50 表 3-6 正試問卷之樣本摘要表...................................................................................................51 表 4-1 樣本背景結構分析統計表(N=122).................................................................................54 表 4-2.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分析摘要表 ............................................................................................................................................55. 表 4-3. 不同族群選手參與動機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表 4-4. 不同訓練時間選手參與動機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7. 表 4-5. 不同成績表現選手參與動機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8. 表 4-6. 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分析摘要表 ..........................................................................................................................................59. 表 4-7 不同族群選手阻礙因素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 4-8 不同訓練時間選手阻礙因素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表...................................61 表 4-9 不同成績表現選手阻礙因素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表...................................62 表 4-10. 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積差相關矩陣分表.............................................................64. 表 4-11. 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表.............................................................65 VII.

(10) 圖次 圖 2-1 需求理論層次關係圖.....................................................................................................17 圖 2-2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25 圖 3-1 研究架構圖......................................................................................................................37 圖 3-2 研究流程圖.......................................................................................................................38.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 與阻礙因素。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 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幾年來, 我國許多運動選手在國際舞台上大綻光芒, 台灣之光曾雅妮獲得球后頭 銜, 外號網球鬼之切謝淑薇在四大滿貫賽屢獲得佳績,更在2014年5月12日,謝淑薇正 式登上雙打排名第一,成為第32位與台灣第1位雙打第一的選手,而單打最高排名第23 名也是台灣選手最高紀錄。 他們優異的表現不僅為臺灣在國際上增加許多曝光度, 在 國內也大大地影響了國人對於體育運動的觀點, 也成為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良好模 範。體力即國力,世界各先進國家在體育施政上都有良好發展,要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不管是學校或是全民體育的加強是當務之急。目前國內正快速邁入“少子化"的社會, 每個家長都強烈要求自己「唯一」的孩子必須是「優質」的,更造成小小學生身心不得 不背負沉重的期望壓力。然而二十一世紀又是個資訊的時代,運用電腦查詢資料及網路 風潮,使得眾多學子沉迷於線上遊戲、網路交友,因此這些生活方式的急遽改變,坐式 型態的生活方式也普遍發生在國內兒童身上,更改變青少年拋棄過去的最愛—參與運動 之觀念(王同茂,2003),以致於從小孩至大人都出現因缺乏運動所造成的健康問題。 學生乃是國家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因此擁有優質的身心狀態對於他們面對肩負社會責 任與人生挑戰是必備基本條件。適宜的運動不僅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也能獲得工作以外 的滿足,亦可擴展生活經驗,更能積極促進生長與發展。從事規律運動到運動員的競賽 運動,甚至學校的活動課程,乃至民眾的休閒娛樂活動,對每個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 展都有重要的助益。 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現場中都肯定運動代表隊對學校教育的推展有一定的貢獻,也擁 有很多重要的功能,例如:透過運動訓練的參與,培養對運動的興趣;建立責任感、自 1.

(12) 信心和團隊合作等未來社會所需的技能(Coakley,1994)。張大昌(2003)也指出學校運 動代表隊是代表學校參加對外比賽,加入校隊不但可藉此提升運動技能、增加學生信 心、促進其身心體魄發展;同時對於學生的生活、人際關係及學業都有幫助。國小階段 可塑性高,在學校的運動經驗,對未來的運動習慣的養成、身心發展及運動觀念的建立, 影響可謂深遠。 如何增強選手運動參與的的程度,這一直是許多從事運動代表隊組訓致力研究的課 題,動機之所以和個體的行為活動有密切關係,乃是因為有了動機,個體得以保持對活 動的熱誠,並能持續進行該活動;反之,個體沒有了動機,則會對活動失去興趣就可能 進而中止該項活動。陳淑芬、章宏智(2010)指出運動參與動機關係著參與者的興趣, 更驅使其持續參與的動力;個體的運動行為,為何選擇參與該項運動、其努力程度、持 續時間、甚至於退出體育團隊,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有些運動心理專家認為動機對運 動員來說,是一種從事競技訓練的內在燃料(盧俊宏,1995),唯有了解參與者的需要 和參與動機,我們才能為參與者提供更合適的教學。而且,在教學活動歷程中,引起學 生的參與動機是正式教學活動的首要步驟,而在教學活動進行之中,教師仍須隨時維持 學生的參與動機,甚至於要能激發學生更強烈、更高昂的動機。因此,透過對參與動機 的瞭解,能幫助教學者找出參與者的真正需要和差異性。所以,瞭解參與者的參與動機 並加強其參與動機,實為教學成效課題之一(洪輝宗,2004)。並且研究運動參與動機 可以瞭解為什麼有些人選擇或不選擇運動,教育現場從事運動代表隊組訓人員可以藉此 擬定行動研究方案, 規劃不同的運動策略與需求來增進參與者的動機,維持運動興趣 並持續運動行為。每個人參與運動的動機各不相同。運動行為可能是由內部需求引起, 也可由外在環境因素引起,其中內因是主要的,外因則會透過內因而起作用,之間的關 係是強烈需求構成強烈動機,而強烈動機決定人的行為(林貴福、盧淑雲,2008)。盧 俊宏(1995)認為對於所有運動參加者來說,運動帶給他們快樂、放鬆、興奮等感覺, 藉由運動轉換和調整情緒、舒洩壓力等作用是參與運動的重要動機。 基於以上之論點,動機是誘發運動行為之原動力,動機就是使你開始行動、使你繼 續行動,以及決定你行動的力量。參與運動是基於某些需求,而運動參與者的需求程度 2.

(13) 越強烈時,動機強度亦會隨之增強。而本研究經由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的調 查,深入瞭解運動代表隊選手的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以強化選手之參與動機與需求, 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對於研究個體運動參與的決策過程,除了瞭解動機以外,還有另一個關鍵就是阻 礙的因素。運動時的阻礙也是個體參與運動高低的指標,個體參與運動時,主要的阻 礙因素是什麼?值得我們關心考量。已有許多的運動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阻礙因素 是瞭解參與者運動行為主要的變數,且越來越多研究者投入在運動行為者阻礙因素的 研究上,瞭解這主要變數後,才可以進一步的探討並提升其運動行為。Francken and Van Raaij(1981)是最早提出休閒阻礙分類想法的學者,以概念性的方式將阻礙分為 「內在阻礙」與「外在阻礙」。前者是指個人能力、知識及興趣等,後者是指時間、 金錢、地理距離及設施缺乏等。Searle and Jackson(1985)認為,當個人願意參與一 項活動,但有一項或一項以上的因素影響其參與意願,就稱為阻礙。運動阻礙會抑制 或減少休閒運動的參與次數或愉快感的種種因素,也就是在休閒運動行為過程中,阻 止個人參與的頻率、持續性及參與品質的因素。而影響運動的阻礙因素非常的多,例 如:時間、經費、工作壓力、體能、個人能力、興趣、同伴等,這些是佔較高比例的 休閒運動阻礙因素。由於個人在從事運動過程中遇有阻礙因素時,可能會產生影響或 改變運動行為與運動經驗之結果,所以將這個關鍵因素做整體的瞭解後,規劃出一個 完善的策略,才可能使其運動項目有更好的發展。 基於上述之論點可知,運動參與者的運動參與情形被各種不同的阻礙因素所影響。 許多運動心理學研究結果指出,瞭解運動參與阻礙因素後,藉以移除運動參與阻礙,增 加運動參與機會,也可以培養學生規律運動習慣,進而增進體適能與調劑身心,放鬆課 業壓力,達成全人健康的目標。為了減少運動阻礙影響程度,本研究經由運動代表隊選 手運動參與阻礙的調查,欲瞭解選手阻礙因素的差異情形,並做為發展運動代表隊之依 據,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近幾年柔道運動逐漸普遍為國人所重視,且本次的奧運我國也有選手獲得參賽資 格,雖未獲得佳績,但也吸引國民的注意,瞭解柔道也是國內重點發展的項目。屏東縣 3.

(14) 內許多小學柔道運動代表隊的選手畢業後,都吸引了縣外發展柔道特色的中學前來選 才,培育出了許多優秀的選手,甚至在研究者所任職的學校裡,參與柔道運動代表隊的 選手畢業後,被外縣市中學吸收培育成國手,也在國際上為國爭光。然而,在各項探討 柔道的文獻中,大多僅限於是柔道的技術和發展,或者是現況分析與檢討等,關於柔道 運動代表隊的文獻甚少。其中,就研究者蒐集有關探討屏東縣柔道運動代表隊的文獻寥 寥無幾,且在研究者所任職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的行政業務需求上,故盼望能夠從本研 究中得知其國小柔道代表隊選手主要的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給予屏東縣欲發展柔道運 動項目的學校一些建議及努力方向,打造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使眾多的屏東柔道體育 人才願意根留本地,帶動並提升屏東縣柔道的體育風氣,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三。.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歸納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參與動機的差異情形。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阻礙因素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間之關係。. 5.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歸納出本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參與動機上之差異情形何? 1-1不同族別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參與動機上是否有差異? 1-2每週不同訓練時數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參與動機上是否有差異? 1-3不同成績表現國小柔道代表隊選手在參與動機上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阻礙因素上之差異情形為何? 2-1不同族別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阻礙因素上是否有差異? 2-2每週不同訓練時數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阻礙因素上是否有差異? 2-3不同成績表現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阻礙因素上是否有差異? 三、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間關係為何?. 6.

(1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原住民族國小學童 係指102學年度就讀於屏東縣境內的國小原住民學童。本研究中所指的原住民之界 定係依據內政部八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台內民字第八三八四七七三號令「原住民身分認 定標準」:只要父親或母親任何一方具有原住民身分,其子女得視其意願登記為原住民 之規定,辦理原住民學童身分之認定。. 二、非原住民族國小學童 係指102學年度原住民族以外的屏東縣國小學童,即認定為非原住民族國小學童。. 三、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 本研究之柔道運動代表隊,係指於學校正式成立,經選拔或自願參加柔道運動,由 具有專長之教練擔任訓練工作,並代表學校參加對外柔道比賽之團隊。本研究之柔道運 動代表隊選手是指參加學校柔道運動代表隊之選手。. 四、參與動機 係指引起個體參與運動,導使其維持下去並往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張春 興,1999)。本研究為受試者在「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 手參與動機量表」上之填答得分情形,得分越高者代表參與動機越高,得分越低者代表 參與動機越低。. 五、阻礙因素 係指造成個體主觀感受上無法喜歡或參與活動的影響因素(Godbey,1987)。本研 究為受試者在「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量表」 上之填答得分情形,得分越高者代表阻礙越強,得分越低者代表阻礙越弱。. 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本研究之動機及目的,本章擬探討屏東縣原住民族和非原住民族國小柔道代表 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國內外文獻,將資料彙整後做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此章 將內容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柔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第二節為參與動機的意義與相關理 論研究;第三節為阻礙因素的意義與相關理論研究;第四節為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相關 之研究;第五節為研究假設。將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柔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一、柔道運動的起源: 柔道是以柔術、柔和、體術為基礎的一種徒手格鬥的武術。柔術的歷史悠久, 當初在日本,柔道被稱為『體術』,又改稱為『柔』,或稱『柔術』,此柔術即柔 道之母體,是一種徒手格鬥的武術,日本『古書記』上記載『比力』,和『日本書 記』上記載『捔力』,被稱為是柔道、相撲更早的名稱。明治維新以後,柔術曾被 取締,柔術家淪落街頭以賣藝為生,柔術日漸衰落,直至十九世紀中葉,一位日本 東京大學學生嘉納治五郎,決心挽救日本的國技---柔術,他博採眾家之長,起初從 武術家福田八之助學習「天神真楊流」派拳術。福田氏歿後又向同派的磯正智氏深 造,磯正智氏歿後,再向飯久保恆年氏學習「起倒流」拳術。嘉纳氏經過精心研究 之後,盡得其中奧妙,他又進一步潛心的研究其他流派的武術,捨短取長,作一科 學性的改革(黃滄浪、李佐治,1963),創立了以投技、固技、當身技 為主的新柔 術,為區別舊柔術,他改名為"柔道"。 柔道創始人為嘉納治五郎先生,被日本人尊稱為「柔道之父」。嘉納先生出生 於西元 1860 年,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後,嘉納治五郎先生將其統合彙 整起來,強其「道」的精神意涵之後,在西元 1882 年嘉納治五郎以「柔能制剛」與 「精力善用」為宗,創設「講道館」傳授「柔道」,奠定柔道運動傳承基礎。,接 8.

(19) 著又擴大推展到世界各國,1951 年成立國際柔道聯盟(International Judo Federation, 簡稱 I.J.F.),總部就設在東京的講道館,由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先生的公子嘉納履 正先生擔任第一任主席。世界七十多個國家所組成的國際柔道聯盟,在組織規章第 一條明記 「國際柔道聯盟承認由嘉納治五郎創始的運動為柔道。」不過 120 年的歷 史,便成為各國的「世界 JUDO」 所謂「柔」,是「柔能制剛」之柔,順應對的力量與技術,利用對手的力量與 技術來制勝的意思。所謂「道」,指形而上的實存者,是指一種規律、一種理則、 指標或典範。柔道是一種著重反應速度、敏捷性、肌耐力及瞬間爆發力的戰鬥式運 動,嘉納治五郎先生將柔道的意義解釋為:「柔道是以心身之最善活用為信條之道。 其修養以攻擊防禦之練習來鍛鍊修行身體與精神兩方面。藉以探求斯道之真髓,完 成自己能貢獻國家社會為柔道修行之目的(黃武雄,1987)。」柔道運動是經改造 蛻變而成,萃取練武之人的倫理道德、禮節精神,轉變為強身的教育理念,所以柔 道運動精神,才能夠推展至學校體育正規課程,加強倫理道德之教育。所謂柔道即 是使用全身性力量獲得最大效用的一種武術。柔道包含捉襟搶手、脫手、關節技、 勒頸、力量、體力、智力等攻守技術,以達成馴服對手為目的的一種武術。「柔道」 是一種借力使力,以柔克剛的對抗性運動,是一種修身養性兼具健身之運動,透過 國際性運動競技的方式,期能達到鍛鍊健全體格、培養高尚道德,並建立起國際間 的友誼,進而創造幸福和平的大同世界之目的(湯銘新,1981)。 柔道運動項目開始在世界發光發熱始於 1956 年東京舉辦第一屆世界柔道錦標 賽(女子 1980 年開始舉辦),1964 年日本東京舉辦第 18 屆奧運會,男子柔道列為 正式比賽項目,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女子柔道亦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張維志, 2009)。由上述資料可以得知柔道運動是已受到世界各國所重視,並已成為國際熱 門運動賽事。. 9.

(20) 二、柔道運動在台的發展 西元1985因滿清政府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柔道運動就是在這個時期傳入台 灣。當嘉納治五郎在日本創立柔道運動後,為使柔道運動能夠推廣為全民運動, 將其 往下紮根,便將柔道運動推廣至學校課程當中, 經過一連串努力後1931年柔道運動成 為必修課程之一, 奠定柔道運動於日本深厚之基礎(施佩均,2009)。日本是非常重 視運動的國家,台灣接受他們的統治之後,也積極在台海提倡各種運動。早期日人在台 提倡的運動項目,偏重於軍人及警察所必備的練武功夫,如弓箭、騎馬、相撲及傳統的 柔道、棒球、田徑運動、軟式網球等等。日人據台之前,台灣的體育除一些老百姓,以 自衛為目的學習國術外,並沒有其他有系統之近代體育存在。日人佔領台灣之後,一些 運動自然由日本傳到台灣(陳信安,1999)。 日據時代時期,隨總督府而進駐臺灣的日本警察, 藉機鼓勵臺灣人民學習柔道運 動, 成為臺灣柔道發展初期「種子教官」。日據時期臺灣柔道運動因在學校課程中有 必修課外, 民間與官方有武德館、武德殿等訓練場所提供練習,在台灣為柔道運動奠 定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政府為了避免台灣反日情緒再度高漲,因而實施 所謂的皇民政策,將台灣是為本島的一部份,而並非只是殖民地。因此台灣人有機會至 日本內地留學,在學校或講道館裡學柔道,這使柔道得以在台灣紮下穩固的根基(呂耀 宗,200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回歸中國政府,因為當時認知上的差異,造 成了無法挽回的遺憾,228事件。民國38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戰敗,蔣介石退守台灣, 統治上實施中國話,嚴禁說母語及日語,有關與日本的事物受到抵制,臺灣社會教育之 主要任務為移除日本殖民地教育之影響, 柔道運動以是排日項目之一。 呂耀宗(2001)提到無人提倡柔道,於是柔道運動慢慢的沒落。在日據時代柔道運 動傳入臺灣之初, 因柔道運動練習技巧性高, 在技術層面上臺灣人仍遠差於日本人。 但由於柔道運動在日據時期在臺灣本土已有相當的發展,柔道人口也有相當的數量, 在 此階段臺灣柔道運動有相當成熟度。這樣沒落的情形一直到有「台灣柔道之父」之稱呼 的黃滄浪先生,由日本學成歸國,便展開柔道運動的推廣。柔道運動才慢慢受到民眾的. 10.

(21) 重視,進而逐漸普及,甚至成為日後台灣警察養成教育中的必修的技能。台灣柔道之父 黃滄浪先生與諸位柔道前輩歷盡艱辛奔走下於1953年10月30日正式成立臺灣省柔道協 會,並於1954年第九屆台灣省運動會將柔道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呂耀宗,2001)。此後, 臺灣省柔道協會陸續舉辦各層級運動賽會,來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國內大型賽會以全 國中正盃和台灣區柔道錦標賽更是選手必爭之地。. 11.

(22)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參與動機的意義: 「動機」這個概念是由伍德沃斯(R.Woodworth)於1918 年率先引入心理學,他 把動機視為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孟昭蘭,2002)。動機(motivation)一詞,源於拉 丁語動詞「Movers」的字根,意思是(move),隱含著「運動」(movement)或「激 發」 (activation),表示動機被高度引發的狀態 (Willis & Campbell,1992;1997);意 指to motive(激動)或 to set in motion(引起動作),是一種與需要有關且有目的的行 為(陳顯宗、戴遐齡,1994)。根據張春興(1989)指出,一般而言是指個體活動, 維 持已引起的活動, 並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 是心理學家們對個 體行為的原因及其表現方式的一種推理性解釋。王財印(2009)也提到參與動機是個體 行為的原動力,亦即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引起之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 在心理歷程。國內外許多研究學者對動機有不同的論點,茲將就國內外諸多學者對動機 的定義彙整如下表2-1所示:. 表2-1 國內外研究學者對動機的定義 學者 Maehr、Meyer (1997) Robbins (1997). 動機的定義 指出動機乃是可使個體充滿精力、具有方向性、並使個體保持行 為或維持活動的一種內在狀態。 「動機」乃是個人自願且盡力持續一種高度努力以完成有組織的 目標並滿足個人需要。. 盧俊宏. 指出動機(motivation)乃是讓運動員從事運動競賽與訓練的一種. (1998). 內在燃料,它可以讓運動員和一般人願意付出精力和時間從事運 動。 (續下頁) 12.

(23) (接前頁) 學者 許樹淵 (2000). 動機的定義 提出動機是一種意識、一種驅力,人的行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其 動機,激勵他去從事某項活動。. 王財印、吳百祿、周 動機是被高度引發的一種狀態。因此,它是個體行為的原動力, 新富 (2009). 亦即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引起之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 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文獻得知,動機的定義隨著每個學者的見解和概念不同稍有差異。動機為 一種心理內在歷程,是一種引發行為的內在趨力,並促使個體有所行動的過程;它也是 個體生理的動因或能量,它促使個人產生活動並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直到身心滿足為 止,其程度的大小與完成目標後所能獲得的報酬或滿足感強弱而定。馬啟偉、張力為 (1996)指出,動機的作用為始發作用--引起和發動個體的活動;指向或選擇作用-指引 活動朝某一目標進行或選擇活動方向;強化作用--維持、增進或抑制、減弱活動的力量。 動機是活動過程的推動力,在活動過程當中,除要有個體的需要外,還要有滿足這種需 要的目標,成為學習動機的重要構成因素。. 二、參與動機的種類: 不同分類標準形成了不同的動機型態,根據盧俊宏(1998)的標準來分類,分為生 理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兩大類:. (一)生理性動機: 生理性動機是指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一切動機而言,即所謂的原始性動機或生物性 動機。從基本上來看,生理性動機都是起因於生理組織缺乏某種物質(需要)所引起, 所以生理性動機符合行為論「需要→驅力→行為」的順序。因此,心理學家們在習慣上 多稱此類動機為「驅力」 (drive),而稱心理性(或社會性)的動機為「動機」 (motive), 13.

(24) 合而言之,則統稱之為「動機」(motivation)。. (二)心理性動機: 心理性動機係指一切非以生理變化所形成的需要為基礎的動機而言。在這個原則 下,心理性動機包含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較為原始的三種驅力,即好奇、探索與操弄。 屬於這個層次的心理性動機,雖已超越生理性基礎的限制,但仍具較為原始,不含社會 性的意義。另一層次包括人類特有的成就動機與親和動機,屬於這個層次的動機,完全 是經學習獲得的,而且都與別人有關,所以具有社會意義。在運動心理學範圍內,探討 動機的研究,多與成就動機有關。至於親合動機(affiliation motive)係指人類社會中一 種需要與人親近的內在驅力,在運動心理學範圍大多數與團隊凝聚力有關的心理研究。. 有人把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以外,張春興、林清山(1985)則把動 機分為內發動機與外誘動機,認為此分類方法具有教育意義。. (一)內發動機: 所謂內發動機是指某些行為動力是個體自動自發,內發動機未必是與生俱來的, 也可以經由學習歷程養成。凡是屬於習慣、嗜好之類的行為活動,其動機都是學來的 內發性的。看武俠小說及信宗教兩種行為動機,都可以說是內發的,由內在力量促動 行為。. (二)外誘動機: 所謂外誘動機,是指環境中刺激的外在力量促動個體的行為。最常見的就是學校 採用考試、計分、排名次、發獎品等,有意造成迫使學生不得不讀書或不敢不讀書的 環境氣氛;在此種情形下學生讀書行為的動機,就是外誘動機。. 14.

(25) 三、參與動機相關理論: 從以上的論述來看,參與動機定義及種類會隨著每個人自我能力感受及需求目標而 有所不同,因此關於動機的概念極為複雜,而且也無法直接觀察測量,許多研究學者所 提出的動機理論概念與取向,也不盡相同。茲就國內外之文獻,整理出以下幾個關於參 與動機之理論, 探討及瞭解學童可能的參與動機,作為本研究有關動機的理論依據。. (一) 社會交換理論(Conceptaul model of sport drawl, Smith 1986): 此派理論為主要關係是一連串的社會交換, 當行動者認定行為所帶來的獎賞勝過 付出的成本時, 行為才會繼續。換言之, 將人與人之間的活動, 視為一種利益的過 程, 當運動參與者認為參與運動時能帶來比付出成本還高時,會持續參與動機。行為 的動機是希望正面經驗的機會達到最大, 而負面經驗的機會減至最小,如果正面經驗 的機會逐漸減少,那從運動團隊退隊的行為就會出現。以認知、情感的模式,主張社會 行為受到擴大正面的經驗及縮小負面經驗的趨使,只要結果是個體所想要的,行為便可 能會持續。. (二) 能力動機理論(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 Harter 1978): 此種理論認為:個體會有想要體驗或表達社會行為、認知或身體等三方面的慾望, 此種動機通常又與自我認知有關,尤其是能力自我知覺與控制自我知覺。因此,當兒童 自認為有足夠的能力及能控制環境某些因素而達成目標時,兒童就會參與該方面的活 動。個體傾向在能力較強的領域,努力表現自己的專長,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增進技能, 如此一來表現成功會帶來自我效能和正面的肯定,會表現出比較努力和願意持續追求成 就,使得個體的參與動機增強。從這個動機理論看出,參與運動的兒童屬於自認較有能 力及控制力來完成某項技能;相對的,不參加或中途退隊者,持相反的看法(張豐盛, 2004)。. (三) 需求層次動機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1970): 張春興(1976)指出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有關人類所有行為均係由需求所引起,. 15.

(26) 行為受到各種需求的控制,人類的需求是有層級性,當需求漸漸獲得滿足時,較高層次 的需求將隨之增強。「需求層次論」不僅能用來解釋人格,更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 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則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在 各種需求間則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並且環環相扣。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包括三個基本觀念: 第一、動機是內發性動機:是人類身心生長發展的內在力量,人類本來就有積極努 力追求向上的內在傾向,凡事正常的人,只要順其自然生長,他就會達到完美的發展。 第二、人類各種動機有層次的關係:每當較層次低的需求因目的達到而滿足時,高 一層次的需求就會產生。其間次序不能改變,層次更不能躐等而進。 第三、人類的各類需求鍾,愈是居於低層次者,其普遍性愈大,其彈性愈小,人與 人之間的差異也愈小。需求層次高者則反之(張春興、林清山,1985)。馬斯洛的層次 需求理論敘述如圖2-1所示,: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屬於本能的需求,包括食、衣、住、行等屬 之。.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免於生理上的傷害與心理上的恐懼,身體、感情的安 全、安定與受保護感。. 3.. 愛與隸屬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在團隊中,滿足的重點則是團 隊內的向心力、團隊的歸屬感、彼此之間的情誼。例如:愛與被愛、家人、愛人、 朋友、參與團體活動等的歸屬感及參與感。. 4.. 尊重需求(Self-esteem Needs):指自我尊重及被人尊重的需求,為地位、信心及 權威的表徵。. 5..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最高的需求層次,指個人有追求成長的 需求,將其潛能完全發揮,以達自我理想之境界。例如:充實自我、持續成長 與學 習、不斷創新激與個人行為反應之間的一個中介歷程,也就是說,學習動機乃是學 習者對於學習事物的看法,並因看法產生求知的需求。. 16.

(27) 圖 2-1 需求理論層次關係圖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7)。心理學(P.431), 台北市:東華書局。. (四)認知論 張春興(1997)指出,學習動機認知論者認為,學習動機乃介於環境刺激與個人行 為反應之間的一個中介歷程。即學習動機乃是學習者個人對學習事物的一種看法,因看 法而產生求知的需求。張春興並提出學習認知論的兩個理論: 1.. 溫納的歸因論:. (1)個人對自己在某種情形所表現的行為,有自我瞭解的動機。 (2)解釋自己行為後果時,個人所做的歸因是複雜而多向度的。 (3)個人以後類似行為動機的強弱,將決定於他對以前行為結果所作的歸因解釋。 17.

(28) 以上三個假設,經由實證研究結果,溫納發現一般人對從事過有關勝敗(如考試) 的工作之後,多將自己行為結果之所以成功或失敗,歸結為以下六個原因:a.能力,根 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b.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是否盡力而 為;c.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d.運氣,個人自認此次的工做 成敗是與運氣有關;e.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當時個人的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 成效;f.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之外,有任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 影響因素。 2.. 卡芬頓的自我價值論:. (1)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2)個人視成功為能力之展現,而非努力的結果。 (3)當個體發現成功難追求時,會改以逃避失敗來維持自我價值。 (4)學生對能力與努力的歸因會隨著年級而轉移,高年級學生認為努力而有好成績者, 是因為其能力較低。 由上述眾多的動機理論可以得知,「需求」是個體動機的來源。有了需求才會引發 動機,因為有了動機才發展出了各家不同的學說,而且動機是內在的,是心理的,必須 透過活動行為的表現才能觀察得到。但也有動機的來源是屬於認知上的,是受到外界影 響和個人所產生的反應的一個歷程,這個動機的強弱都取決於個體所認知的價值觀。一 個行為表現可能是數個的動機結合產生的,所以某個動機理論只能解釋某些行為動機, 所以在此研究提出眾多動機理論以瞭解人在行為表現上的動機為何。. 四、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相關研究 近年來不管國內外,為了提升民眾在運動參與動機,無不積極的推展各項運動,以 提升國家競爭力。關於參與動機的的研究,一直都是運動心理學的熱門主題。根據Deci and Ryan(1991)的看法,認為決定參與運動動機的因素有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 考量。生理因素包括個人能力、身高、體重和健康情形;心理因素包括自尊、情緒和樂. 18.

(29) 趣;至於社會因素包括競爭訓練設施和環境等。許多專家研究運動參與動機,並且歸納 出參與動機因素,以瞭解運動參與者動機為何?因此,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有越來 越受到重視的趨勢,研究者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2-2:. 表 2-2 國內研究者運動參與動機因素構面表 研究者 謝鴻隆. 研究對象. 參與動機因素構面. 臺北市國小學童. 技巧發展、自我挑戰、運動樂趣、同儕. (2004). 關係、團隊氣氛、健康適能. 張伯謙. 臺北市國小學校. 運動發展、成功/成就、挑戰/競爭、精. (2005). 運動代表隊學童. 力釋放、環境影響、活動、友誼. 臺北市國小扯鈴運. 團隊訓練、成就需求、運動發展、. 動代表隊選手. 運動樂趣、競爭挑戰、環境影響. 臺北市國小羽球. 團隊氣氛、挑戰競爭、健康適能、精力. 運動員. 釋放、運動發展、友誼、他人建議與鼓. 廖燕燕 (2006) 鄒瑞嬋 (2007). 勵 王智賢. 臺北市國小田徑. 運動發展、成就需求、運動樂趣、人際. (2008). 運動代表隊選手. 關係、環境影響. 黃文賢. 全國中華盃排球錦. 獎賞稱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成就感、. (2008). 標賽之國小組選手. 調適身心. 廖文偉. 臺北縣國小學童. 運動發展、運動樂趣、競爭挑戰、環境影. (2009). 對民俗體育舞龍. 響、成就需求、團隊訓練. 活動 鄧瑞芳 (2008). 臺北市國小排球運. 運動樂趣、教練領導、友誼獲得、運動發. 動選手. 展、重要他人、滿足需求、環境影響 (續下頁) 19.

(30) (接前頁) 研究者 莊武龍 (2009) 鄭國隆 (2009) 丘前峯 (2010) 趙鋅國 (2010) 陳慶宜. 研究對象. 參與動機因素構面. 臺北市國小籃球. 運動發展、社會需求、成就需求、心理. 選手. 需求、師長期望. 臺北市中正區國小. 健康適能、成就需求、技巧發展、運動樂. 學童. 趣、環境影響. 臺北地區巧固球代. 環境影響、成就需求、人際關係、運動發. 表隊選手. 展及運動樂趣. 臺北縣國小樂樂棒. 訓練情境、滿足需求、獎賞稱讚、自我成. 球選手. 就、人際關係. 臺北市高年級學童. 運動發展、環境影響、滿足需求、教師教. (2011) 陳信勳 (2012). 學 屏東縣棒球運動選. 健康適能、運動發展、環境影響、成就需. 手. 求、運動樂趣、人際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彙整以上相關研究文獻得知影響運動參與動機的因素不盡相同,而不同背景變項在 運動參與動機,可能會因內在心理變化和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有差別而有不同的結 果。由上述文獻可發現,在參與動機的構面上最常見的是運動發展及成就需求因素,說 明運動參與動機中選手追求運動的認知、情意及技能的發展,以求能創造更加優越的運 動表現,以及提升自我認同和滿足自我成就佔了很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參考競技運 動類別,如棒球、排球、籃球..等研究另外歸納成環境影響、運動樂趣、教師教學等三 個構面,再加上運動發展及成就需求,本研究擬從「運動發展」、「環境影響」、「成 就需求」、「運動樂趣」、「教師教學」五項參與動機因素構面進行研究的角度。進一 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的影響。希望藉由研究所獲得的 結果, 來提升學生參與柔道運動團隊的動機,唯有瞭解學生的參與動機,才能提供學. 20.

(31) 生更適當的學習方式。. 五、不同背景變項之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一)不同訓練時間之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廖燕燕(2006)研究台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後指出,在參與動機之「環境影響」 因素構面達顯著差異,訓練量多者得分高於訓練量低者。鄒瑞嬋(2007)台北市羽球運 動員之參與動機時,發現高訓練量選手因已學習一定程度的運動技能,會比低訓練量的 選手有較高的參與動機,達於顯著差異。除此之外,在陳慶宜(2011)研究中亦有相似 情形,推測是因能接受長時間辛苦訓練的選手,通常是因為有不錯的成績表現,因此也 會有較高的參與動機。但也有研究呈現相反的情形,如張伯謙(2005)針對台北市國小 運動代表隊選手研究後發現不同訓練時間選手,在「環境影響」因素構面達顯著差異, 訓練量低者高於訓練量高者。該研究推論,應是其研究對象組隊多為臨時性質,因此訓 練量低者參與動機較高。比較以上研究之差異,不同項目且不同屬性的運動會影響到參 與動機研究的結果,故本研究想更深入的瞭解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在參與 柔道運動時,是否會因為不同的訓練時數,而在參與動機上產生差異. (二) 不同成績表現之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陳信勳(2012)在屏東縣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研究中發現在不同成績表現整體 上有顯著差異,且「人際關係」、「運動樂趣」、「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環 境影響」、「運動發展」等六個因素層面皆達於顯著。且在以再以薛費法進行事後比較, 發現在這六個因素構面中,獲得「全國性比賽前八名」者高於「縣賽前三名」者;「縣 賽前三名選手」也高於「未獲名次」選手。同樣的林曉怡(2005)針對台南市國小游泳 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中發現,獲獎名次越高的選手有越高的參與動機,這點與 楊紋貞(2006)、陸義淵(2009)、林建興(2009)的研究雷同,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向 不同成績在運動參與動機上是達顯著差異,推測是因為成績表現越佳之選手也能獲取相 當多的獎項,相對的也能得到更多動機。但在許惠英(2004)之研究中則發現,不同成 21.

(32) 績表現在參與動機上並無顯著相關。因此本研究想進一步瞭解,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 表隊選手是否會因不同的成績表現,而對參與動機有所差異。. (三)不同族群之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李孟齊(2011)在屏東縣國小躲避飛盤隊選手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指 出,原住民族學童對於運動參與動機比一般人還要高,因為他們可以藉由運動獲得較好 的地位、成就或是高超的技術,進而獲得他人的認同。相反的羅竟倫(2009)在原住民 族與非原住民族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程度研究中發現,不同族群學童在運動參與程 度上有達到顯著水準,且整體得分非原住民學童顯著高於原住民學童。有關不同族群的 背景變項研究甚少,盼望藉由此研究能夠更加釐清不同族群在運動代表隊參與上的情 況。. 綜合以上有關參與動機之相關理論及研究文獻得知,每個人參與運動的動機非常多 元,而其主要的動機因素有:追求自我實現、提升身體適能、提升技術、增進人際關係、 享受運動樂趣與成就、調劑身心與宣洩壓力、環境的影響等。參與動機關係到參與者的 興趣,也影響人們朝向某特定目標而發起行動,其行動的熱烈程度以及努力維持時間的 長短,皆取決於動機的強弱,亦是趨使其持續參與的動力。人們參與運動的動機往往不 只一個,參與動機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也會因不同背景變項而產生差 異。因此,根據本研究需求從三個背景變項「族群」、「訓練時數」、「成績表現」, 來分析探討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運動發展」、「環境影響」、「成就需 求」、「團隊支持」、「教師教學」等五個構面,求其是否達顯著差異?. 22.

(33) 第三節 運動阻礙因素的意義與相關理論研究 一、阻礙的意義: 所謂「阻礙」,有影響、妨礙發展之意(陳炳楓,2006),Jackson(1988)將阻礙明 確的界定在凡偏好一項活動,但受到干擾以致於無法參與此項活動的任何因子,皆視為 阻礙,換句話說,阻礙是指不去從事某些特定行為的一群理由。阻礙因素係指個人主觀 知覺無法喜歡或無法投入參與活動的影響因素(白貽修,2008)。休閒阻礙係指抑制或 減少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和愉快感的種種因素,也就是在休閒行為過程中,任何阻止或限 制個人參與休閒的頻率、持續性及參與品質的因子(謝鎮偉,2002)。 Crawford and Godbey(1987)則認為,人們原本就存有休閒的偏好,由於運動阻礙因素的介入,才 使得此運動偏好無法實現(參與)。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運動阻礙的介入,人們的運動偏 好便可以繼續維持。茲將國內外學者對休閒運動阻礙定義所提出不同的論述,做彙整如 表2-3所示。. 表2-3 休閒運動阻礙之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Jackson (1988). 阻 礙 定 義 休閒阻礙是指「不去從事某些特定行為的一群理由,阻礙會在休 閒的決策過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中形成影響的中介因 子。」. Jackson & Dunn (1988) 張少熙 (2003). 凡干擾一個喜愛休閒者無法參與所喜歡與想參加的活動,無論任何 原因, 皆可視為休閒阻礙 休閒運動阻礙係指願意參與休閒運動,然因受某些因素的影響,而 很少或無法參與休閒運動的原因。.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3.

(34) 根據上述相關文獻得知國內外學者對休閒運動阻礙所下的定義,可以發現阻礙休閒 運動參與是會受到個人生理、心理、時間、環境、同伴、壓力…等因素所影響。因此, 本研究者認為運動參與阻礙係指「任何造成個人很少或無法繼續參與運動的影響因 素」。所以,藉著對運動參與阻礙的瞭解,來消除阻礙,進而提升運動參與動機和行動。. 二、運動阻礙的種類: Francken and Van Raaij(1981)是最早提出休閒阻礙分類想法的學者,以概念性的 方式將阻礙分為「內在阻礙」與「外在阻礙」。前者是指個人能力、知識及興趣等,後 者是指時間、金錢、地理距離及設施缺乏等。 Boothby、Tungatt and Townesend(1981)將休閒阻礙分成個人的阻礙(個人的體 能、興趣)和社會的阻礙(設施安全、休閒場所不足、交通不便)。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將影響休閒運動參與之因素分為三大類, 有個人因素、 社會和生活狀況因素,以及參與機會因素。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個 人觀念、經濟能力、興趣、運動技能、體力及教育背景。社會和生活狀況因素:則包含 職業、可利用之時間、愛好朋友群、交通狀況、家庭環境、社會地位、大眾休閒偏好。 參與機會因素則包括:運動設備、運動資訊、服務品質、組織和領導、交通工具、運動 項目的選擇、運動消費。. Crawford and Godbey(1987)整理各類研究將阻礙定義為個體主觀知覺或影響個體不 喜歡或投入參與活動的理由,將個體阻礙休閒的喜好與休閒參與等影響因素歸納為三 類: (一). 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 是指個體因內在的心理狀態或態度, 而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因素,如興趣、信 仰、壓力、憂慮、沮喪、焦慮、自我能力及對適當休閒活動之主觀評價等。亦指個人的 24.

(35) 心理狀態以及歸因與休閒偏好相互影響, 進而在偏好與參與之間形成了阻礙。 (二). 人際間的阻礙(Interpersonal constraint):. 是指個人特質或是人際間的互動關係影響的結果, 這種人際間的阻礙可能相互影 響偏好與繼續的參與, 也有可能影響穩定參與的休閒活動, 例如: 夫妻或親友之間 的喜好、沒有適合的同伴或身分不宜等, 皆可能受到影響。 (三). 結構性的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 係指影響個體參與休閒運動偏好與阻礙之間的外在因素, 如: 季節、氣候、資源、 設備、時間、金錢及休閒機會等。 Crawford, Jackson, and Godbye(1991)認為休閒阻礙因素間具有層次的決策關係,意 即休閒阻礙的層次是從最初的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的阻礙到最後的結構性的阻礙階 段,因此依據上述三種阻礙因素而發展出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個體必須先克服個人內在 的阻礙,然後克服人際間的阻礙,最後則須面對結構的阻礙;個體如能克服結構性的阻 礙就可能參與休閒活動,反之則影響個體無法參與休閒活動。也就是說個體會因為外在 的阻礙因素而限制對活動參與的意願和行為。這三種阻礙階層是先後階層性的,是依序 相碰的,休閒阻礙的出現如何開始影響這些休閒喜好與引導,其模式如下圖 2-2所示:. 目前國內廣被使用的「休閒阻礙量表」(Leisure Constraints Statement)就是依據上述三種構 面所發展出來的,最早是由張玉玲(1998)翻譯使用,後來陳藝文(2000)亦進行量表 的翻譯,以探索性因素分析修定量表,並運用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其建構效度。. 圖 2-2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 資料來源:Crawford, Jackson, & Godbey, (1991).. Leisure Science, 13 ,p.312. 25.

(36) 三、阻礙因素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廣被使用的「休閒阻礙量表」(Leisure Constraints Statement))就是依據 上述三種構面所發展出來的,最早是由張玉玲(1998)翻譯使用,後來陳藝文(2000) 亦進行量表的翻譯,以探索性因素分析修定量表,並運用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其建構效 度。運動參與阻礙上。所以,本研究所探討的「運動參與阻礙」乃依照此休閒阻礙理論 建構,構面上分成「個人內在的運動參與阻礙」、「人際間的運動參與阻礙」、「結構 性的運動參與阻礙」等三個層面。. 三、運動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 每個人運動參與上的差異,往往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而這些影響因素往往伴 隨著阻礙個人繼續參與運動。當個人無法從參與運動的過程中獲得愉悅及滿足的心 情,進而就會影響到個人整體的生活品質。因此,在運動參與日益受到民眾重視的 情形下,運動阻礙的研究也就愈來愈受到注意。為了便於更清楚的呈現在運動參與 上的阻礙因素,以下將國內外學者對運動參與阻礙因素相關研究做彙整如下表 2-4 所示。. 表 2-4 國內研究者運動阻礙因素構面表 研究者 鄒瑞嬋 (2007) 楊啟昌 (2007) 白貽修 (2008). 研究對象. 阻礙因素構面. 臺北市國小運動代. 參與態度、個人因素、外在環境、重要. 表隊教練. 他人. 臺北市國小羽球運. 人際關係、自我成長、責任感、成就感、. 動員. 反應他人期望. 臺北市公立國小運. 外在環境、他人支持、能力勝任、內在心. 動代表隊選手. 理因素 26. (續下頁).

(37) (接前頁) 張志豪 (2008) 王智賢 (2008) 鄧瑞芳 (2008) 莊武龍 (2009) 陳慶宜. 臺北市國小田徑選. 學業問題、教練素質、生長發育、環境設. 手. 備,體能問題. 臺北市國小田徑運. 個人勝任、外在環境、內在心裡、團隊支. 動代表隊. 持. 臺北市國小排球隊. 團隊支持、課業壓力、內在心理,外在結. 選手. 構. 臺北市國小籃球選. 內在心理、外在阻礙、成就支持、課業. 手. 阻礙. 臺北市高年級學童. 勝任能力、內在心理、重要他人、外在環 境. (2011) 陳信勳 (2012). 屏東縣國小棒球運. 個人勝任、外在環境、內在心理、團隊支. 動代表隊. 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運動阻礙因素的相關理論及研究文獻發現而運動的阻礙因素有可能影響 個人的參與意願,如「外在因素」、「課業因素」、「個人因素」、「內在心理」、「團 隊支持」、「勝任能力」… 等。上述研究運動阻礙因素的構面當中發現在選手的內在 心理:個人的價值觀、愛好、壓力等心理因素相關情形;外在因素:選手被外在的事、 物所影響的情形;重要他人:選手受到對其態度、價值與行為的形成,極具影響之人物。 以上三個運動阻礙因素構面幾乎在運動阻礙因素的研究中都成為探討的方向,再深入這 些阻礙因素構面的依據,發現這三個阻礙因素的內容,並非單獨的對個體造成參與阻 礙,通常是不分彼此交互影響著個體的參與,並且這三種阻礙因素都可能同時存在個體 內。個體如果沒參與喜好或動機,就無法選擇自主性的活動,而形成內在阻礙的問題, 克服或去除基本的個體內在阻礙後,接著進入人際間的阻礙階段,這階段的阻礙經過調 整、適應後,個體就能再面對下一個階段外在阻礙,也就是說個體會因為外在的阻礙因 素而限制對活動參與的意願和行為。由以上研究可知運動阻礙因素「內在心理」、「重. 27.

(38) 要他人」、「外在因素」其理論依據就類似休閒阻礙模式,大致上都包含在這三大構面: 1.「個人內在阻礙」:指個體內在心理狀態及喜好因素,如興趣、個性、學業、壓力、 自我能力;2.「人際間阻礙」:指個體沒有適當獲得足夠友伴支持的因素;3.「結構性 的阻礙」:個體外在環境的阻礙因素,如資源、指導人員、設備、時間、金錢等三大範 疇。運動參與的阻礙因素很多,根據以上學者調查研究之結果顯示,各因素間也有不同 之分量,而其中哪些是阻礙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運動的主要因素,有必要作進一步 的研究來瞭解。.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阻礙因素相關研究 (一)不同訓練時間之阻礙因素相關研究 王智賢(2008)在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中發現: 運動阻礙因素在每週不同訓練時間的比較,以「內在心理」、「團隊支持」、「外在環 境」三個因素達顯著差異,訓練時間少者阻礙程度高於訓練時數低者。作者推論其原因, 由於學校不重視導致每週訓練的時數偏少, 選手可能利用非訓練時間去參加其他團隊; 由於訓練時間少的緣故, 所以團隊份子之間的相處時間不多, 缺乏情感與支持; 而 且時間過少會有訓練不足的情形發生, 導致選手的興趣自信心降低, 進而排斥參與訓 練。所以訓練時數少的選手阻礙程度會高於訓練時數多的選手。莊武龍(2009)的研究 也顯示,訓練時間較短者,阻礙程度高於訓練程度較長者。作者推論其原因,訓練時間 較短之選手,較易受到外來的因素影響,而阻礙其想繼續參加的意願。而訓練時間較長 的選手,對團隊已經產生認同感,且同儕間也已建立革命情感,因此,訓練時間較長的 選手阻礙程度低於訓練時間較短之選手。然而在不同訓練時間與阻礙因素之相關上也有 未達顯著差異(鄒瑞嬋,2007、鄧瑞芳,2008)。探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為國小學童 不管其每週訓練時間的多寡,訓練的時間過短,仍有其新鮮感,也能從運動中獲得成就 感及運動的樂趣,導致阻礙的程度很低。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每週不同訓練時數對於 運動參與阻礙的程度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想進一步瞭解,屏東縣國小柔道運動代表隊 28.

數據

圖  2-2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Tests of an American Option Pricing Model on the Foreign Currency Options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2, No.. Bogle on

Good Data Structure Needs Proper Accessing Algorithms: get, insert. rule of thumb for speed: often-get

但原住民族尚不知利用茶樹產製茶葉。荷蘭人據台期間,從事稻米與甘蔗生產,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