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網"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是藝術還是時尚?

時尚是否為藝術?藝術是否能轉變成為流行 時尚?這個問題困惱了許多人,然而,不管結果 如何,從過去愈來愈多資料顯示,服裝設計進入 藝術最高的殿堂 — 美術館,也成為時尚圈的一 股潮流。比如2011 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 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展覽 — 亞歷山 大 • 麥昆:野性之美(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2012 年 丹 佛 藝 術 博 物 館(Denver Art Museum)的伊夫 • 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巡迴回顧展,以及尚 • 保羅 • 高緹耶:從人行道 走向舞台(Fashion World of Jean Paul Gaultier: From the Sidewalk to the Catwalk)作品回顧展,2013 年 范倫鐵諾:高級定制服大師展(Valentino: Master of Couture)在倫敦薩默塞特宮(Somerset House)隆

藝術作品 VS 創作者及觀賞者

首先,對於藝術作品在創作者及觀賞者之間關 係如何?我們可以藉由美國英語教育學者艾布拉姆斯

(Meyer Howard Abrams, 1912-)在《鏡與燈 — 浪漫主 義理論批評傳統》一書中提出了作品、藝術家、世 界、欣賞者等文學四要素的說法1,並且建立起以作 品為中心的三角形文 學理論架構,圖示於下:

世界

作品 謝維合 Wei-Her HSIEH

亞洲大學時尚設計系助理教授

蒙德里安「紅藍黃的構成」之形式美感

The Aesthetic Form of Mondrian’s

“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

「真正的實在的造型表現,要通過平衡裡面的力學來達到。新的造型藝術表明:人類的生活,雖然經 常屈服於時間和不協調之下,但仍然建基於平衡之上。」

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 -1944),荷蘭畫家 205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205

(2)

艾布拉姆斯從作品與宇宙的關係導出「模仿理 論」,從作品與欣賞者的關係導出「實用理論」,從 作品與藝術家的關係導出「表現理論」,從作品本 身導出「客觀理論」,並對西方文學理論批評史中 上述四大理論的盛衰演變情況有清晰的說明。2

雖然他是針對西方文學理論的藝術活動來探 討,然而這四大要素不僅僅對於當代文學理論架構 提供一個新的視野,若從藝術作品範疇來看,它更 大大提升了當代藝術作品中純粹美學欣賞視野,延 伸了美學的理論範疇,經過半個世紀的藝術實證是 一個開啟新概念的美學理論基礎,雖然後來類似藝 術美學理論都多多少少考慮到這四個要素,然而從 他的理論來看,這四個要素相互之間關係,顯而易 見地是一種單一方向影響。

後來文論家劉若愚在《中國的文學理論》中,

以艾布拉姆斯所奠定的基礎,將整個藝術家藝術創 造過程(artistic process)進一步利用上述四要素之 相互關係,調整成環形之概念,並圖示如下:

他同時解釋:我所謂的藝術過程,不僅僅是指 作家的創作過程和讀者的審美體驗,而且還指先於作 家創作的過程和讀者審美體驗之後的活動。在藝術創 作過程中,第一階段是宇宙萬物變化直接感染作家,

作家瞬間情緒感動,間接反射至宇宙萬物;基於這種 反應,作家創作了作品,這是第二階段。當作品與欣 賞者內心互動產生共鳴,直接投射於欣賞者,是為第 三階段。在第四階段,欣賞者對於宇宙萬物的反應,

因他對作品有一番新的體驗而改變。3

北京大學陳旭光教授認為劉若愚的圖式,忽略 了客觀上立體意義上某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尤 其是藝術發生過程中,某些隱藏式要素之間的潛在 關係。他在《藝術為什麼》中,更指出除了這四個 要素之間互相影響而形成一圓形環形結構外,世界 與作品之間、欣賞者與作者之間,還同時發生不可 忽略的隱性相輔相成的關係,並非兩兩相互制約關 係,而是循環相互影響4。因此他進一步將劉若愚 的圖式修正如下:

宇宙

欣賞者 作者

作品

世界

欣賞者 作者

作品

14

Focus Issue

(3)

從上述三位學者之主張,可歸納出宇宙、藝 術家、藝術品及藝術欣賞者是藝術美學之四個構成 要素,彼此之間共生共存,相互循環影響且缺一不 可。對此四要素相互之間關係的研究與探索,可大 大提升藝術美學涵養及創作能量,無論藝術創作者 或欣賞者,若不重視這四者之間之隱藏式對應關係 及相互影響,而僅執著四要素之某一方,間接將造 成藝術、人文美學與宇宙關係的疏離。透過這樣理 論,我們就可以合理解釋,藝術作品如何經由本身 影響力,進一步跨越現在、過去及未來的時間和空 間藩籬,最後影響到其他創作者及世界。

創作者如何忠實自己?

從古至今,恆久不變的道理,藝術一開始所 要表達的是創作者最原始的意念,不拘任何表現形 式、材質、工具,創作者不管在美學、意念或是形 式表達上,似乎都有追求一種真實內心想法,透過 任何藝術形式或「新科技」來表現。而「新科技」

一詞,我們留待下文中再一一說明。

首先,藝術家要如何忠於自己內心?或許從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藝術的 精神性》5 論文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強調畫面上任 何元素與構成的決定,均來自藝術家內在心靈的震 撼,亦即「內在需要」(the inner need),不論是色 彩、造形或是畫面構成之和諧,必須建立於心靈的 需要上,此即內在需要的原則,他說:「對立與矛 盾 — 就是我們的和諧。以此為基礎產生的構成是 將素描和色彩、形合併,這些形各自存在,被內在 需要取來用,共同塑成一個整體,叫做圖畫。」康 丁斯基在《藝術的精神性》中說明:「內在需要主

2. 每一個藝術家是時代的孩子,他表現出時代所特 有的(時代的元素)。

3. 每一個藝術家都是藝術的僕人,表現藝術一般所 特有的(純粹、永恆藝術性的元素)。

「個人及時代這兩個元素是主觀的。藝術家選 擇他所喜歡的形式,表現他個人和他的時代」,每 位創作者生長時代及背景不同,藉由他選擇表達方 式來傳達藝術作品中純粹、永恆的客觀元素,最後 成為一種超越時間及空間的藝術力量。然而,藝術 家要如何忠於自己內心?這個形要取自於何處呢?

康丁斯基說:「藝術家可以用任何的形表達,唯一 的是,這個形必須取自於大自然。」康丁斯基重申 藝術創作形體、色彩須取自於大自然,所以,在

〈純粹的藝術 — 繪畫〉6 一文中也說:「藝術作品 和大自然的作品一樣,服從於同一法則:構成的法 則。」就構成法則來看,點是所有繪畫藝術的最原 始元素,康丁斯基在《點線面》7分析點的特性之 餘,他跳脫以往人類眼光,提到宇宙當中基本元素 也是由點構成的:「整個宇宙,可以視之為一個封 閉的宇宙構成,由許多永遠獨立的、完整的點構成 結成起來的。」所以,在〈繪畫基本元素分析〉一 文中又再一次強調:「構成的法則,在藝術裡和自 然裡,根源都是一樣。」就構成法則而言,康丁斯 基視藝術與自然同出一源,但是,他也強調一個藝 術創作者,如果過分注重自然等物象的話,最後將 導致「是物體的形象妨害了我的繪畫。」8 因此,

後來他開始學習抽離自然型體,從事一些抽象繪畫 或純粹繪畫等實驗性創作。他曾呼籲:「藝術家應 從物象解放出來,因為物象會阻礙他,使他無法透 過純粹繪畫的方式,來獨特地表現自己。」康丁斯 基認為藝術家可以採用自然的形體來表達創作概

205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205

(4)

種刻板的印象。他說:「我們必須發現一個形式,

不會給人童話幻覺的,而且不妨礙色彩力量的。為 此,借助自然形體(不管寫實或非寫實)的形、運 動、色彩,外在不能給人一種敘述的印象。如果它 愈能遠離這些表象的東西,它的影響力就愈純粹,

也更深刻、更內在。」也因此他開始發展抽象繪畫 藝術,因為「抽象的思想,可以使人離開實際生活 的事物,而專注到內在的東西。」

雖然努力發展抽象形式繪畫,但是,他堅信

「形式基於內在需要」的信念,所以,對於康丁斯 基來說:「一個藝術家用的是抽象或寫實,原則上 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基本上,這些只是表現技巧 上的差異,一切創作最高原則及準則 —「一切依 內在需要而定,只有它可以決定正確的形式。」所 以,他進一步解釋「抽象和物象結合,在無限的抽 象形式和物象形式裡,應讓藝術家依自己內在需 要,在這兩個領域裡做選擇。」

新科技興起

今天我們提到科技一詞,可能在一般人腦中 浮現的是手機、平板及電腦等工具,但若把時間再 拉回到19 世紀中葉,相機剛發明年代,現在我們 可以合理解釋,新科技必將導致新的創作領域及形 式,攝影剛發明時,先影響到寫實主義(Realism)

等 純 繪 畫 的 藝 術 家 創 作 型 態, 最 後 造 成 寫 實 主 義(Realism)沒落及另一波新的藝術型態 — 印象 派(Impressionism)、 立 體 派(Cubism) 及 抽 象 派

(Abstractism)等興起。自從 1839 年相機發明以來,

它不但在人類生活上掀起一股熱潮,而且許多藝術家 也開始利用相機作為靈感的來源,並提供個人形象 意念的工具或構圖試驗方法,因此,從德加(Edgar Degas)、高更(Paul Gauguin)等印象派畫家以至羅 丹(Auguste Rodin)、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9, 莫不如此,正如《藝術家與照相機》這本展覽畫冊

— 論文集所詳細討論和顯示。所以,該書主編科辛 斯基(Dorothy Kosinski)認為10:「在世紀之交,發 展中的攝影術已經遠遠不止於高效率技術工具或者某 種視覺方式或範式了;它毋寧更表現為一種思考觀 感、時空等現象的方式 — 也就是有關心理或者感情 狀況的理性觀念。」所以,二十世紀所帶來的,不但 有科學上革命,還有藝術風格上革命和其他人文領域 之革命。這正好回應到前文中,艾布拉姆斯藝術美學 之四個構成要素,彼此之間相互循環影響且密切相關 的,而這一波巨大變化,正好由科學改變所引起,科 學新發現澈底改變了人們對自己存在世界及宇宙的看 法,而這樣新觀點、新意念,無可避免會發展形成新 形式的藝術風格和內涵。然而弔詭的是,這一波由 科學所激發的運動被藝術家戲稱為「反實證主義」

(Anti-Positivism),一種新的藝術風格正在逐漸形成,

明顯的,立體派藝術創作形式,可以說是進入了與印 象派完全對立的風格表現,而且無疑更是走到與16 世紀文藝復興理念對立的藝術型態。誠如陳方正所說

「畢卡索對西方藝術大傳統的反叛,並不下於哥白尼 對托勒密天文學傳統,或者愛因斯坦對牛頓力學傳統 的反叛。」11

二十世紀初年的各種科學新知不斷出現,慢 慢促成立體派興起,然而這並沒有為藝術未來帶來 真正出路,科學可以提供人類合理解釋大部分問 題,但是更多未知的世界,卻無法以人類的目光來 描述,而藝術需要創作者提供一個長遠發展潛力,

而且是藝術家共同接受的原則 — 即是如何提出 一個新視野、新概念。因此,在1912 年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發表了他劃時代,也充滿神智 學12(theosophy)色彩的《論藝術精神》,對不斷 推陳出新的科學進步表示高度懷疑並極度煩厭,他 譏諷高級知識分子「視任何(不可測度的)其他事 物為可能有害的無稽之談 — 那些也就是他們昨日 曾稱為已經『證明』之理論者」,並且宣稱:「從這 些(實證性)原則得到的理論不能指出未來路向,

16

Focus Issue

(5)

那是屬於非物質領域的。— 能夠帶領我們進入明 日之都的精神,只能通過感覺尋找,而這就有賴於 藝術家的才華了。」13不過,論文當中,康定斯基 一開始還在懷疑藝術是否就是「顏色和形式」,但 是,不久他就完全接受這個概念:全然抽象的藝術 是可能的了,這些論述在前文已有說明。

根據康定斯基1913 年的回憶,轉變的關鍵是:

「一個科學發現,除掉了我路途上最大的障礙,那 就是原子的再分割(further division)。在我的靈魂 中,原子的毀塌(collapse)是和全世界的毀塌相 同的。— 科學像是毀滅了:它最重要的基礎只是 幻象,只是學者的錯誤,他們……在黑暗中茫然 摸索真理,盲目地把此物錯認為彼物。」14 陳方 正說:使他受到那麼大衝擊的所謂原子「分割」,

自然不是原子的裂變(fission),而只可能是盧瑟 福(Ernest Rutherford) 在 1911 年 基 於 一 連 串 α 粒子散射實驗結果而提出來的「核原子」(nuclear atom)觀念,那完全推翻了前此十多年間廣被接受 的「葡萄乾布丁」(Plum pudding model)模型15, 使科學界為之震驚16。無論如何,從這時期開始,

康定斯基就開始轉向「非具象畫作」創作,這樣我 們可以宣告,抽象藝術的時代真正來臨了。

抽象藝術的兩大脈絡

抽象主義並非由單一事件或個人所發明,它直 接或間接承接立體派及周遭各種藝術運動而形成,

主要分成兩大分流:一是以高更(Paul Gauguin)的 理論為出發,透過野獸派(Fauvisim),而到達了抽 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帶有感性的抒 發、有機的型態,傾向自發性的並帶有浪漫色彩的表 現;以康丁斯基為代表的抽象派,又稱「抒情抽象」

或「熱抽象」(abstract chaud)。另一主流則是以塞

展出幾何學、至上主義(Suprematism)與構成主義

(Constructivism),帶有理性嚴肅的幾何型態與建築式 的結構,傾向觀念性的意識;以蒙德里安為代表的理 性抽象派,又稱為合理的 (rational)「幾何抽象」或

「冷抽象」(abstract froid)17

藝術 vs 設計界線

最後,我們再利用荷蘭的畫家,皮特 • 蒙德 里 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 -1944)的作品

「 紅 藍 黃 的 構 成 」(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為例子,來說明藝術如何跨越設計界線,從 單純平面畫布,影響至工業設計師里特維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他設計了著名的「紅藍椅」

Red-Blue Chair),至最後時裝設計師伊夫 • 聖羅 蘭(Yves Saint Laurent)在 1965 年巧妙地應用藝術 概念設計出蒙德里安裙「robe Mondrian」。

205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205

(6)

蒙 德 里 安 所 提 倡 的 藝 術 理 論 為 風 格 派(De Stijl),又稱作「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原 文字義是「世界之新影像」,為荷蘭神智學家蕭恩 梅克斯(M. H. J. Schoenmaekers)所引用之詞,他 提倡一種經由內在理想的形式而追求外在純粹和共 通的物質,「一種新的造型之實現」,以及一種超越 自然並簡化之後,所呈現的藝術形態之完美。蒙德 里安以新造型主義中利用幾何圖形中理性而平衡的 構圖,簡化了自然形體,創造出更極致的內在抽象 精神,並讓畫面上的幾何線條呈現一種平衡和諧的 現代感。後期他更專注於幾何線條間的視覺動線,

使用水平與垂直線條加上畫面中最基本、最單純的 色塊,藉由色彩、大小等比例關係的巧妙安置,產 生一種令人著迷的動態節奏。簡單的說,蒙德里安 追求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當你思考人的存在價 值的時候,神智學為你提供有關未來世界新形象的 衝擊,透過直覺沈思,聆聽大自然,如此可以明白 現實世界的結構和秩序。18

風格派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幾乎 是與德國包浩斯(Bauhaus)齊名的現代藝術設計運 動,期中成員包括許多當時非常傑出並在設計思想

上崇尚創新的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和理論家。

如特奧 • 凡 • 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 1883- 1931)、范東傑洛(Georges Vantongerloo, 1866-1965)、

里特維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他們的作品帶 給後人一種全新的視野,擺脫了我們以往對於繪畫 上的視覺習慣,將畫面上深度、廣度,藉由線條及 色彩的精密計算,經由透視處理而獨立於簡單的平 面畫面當中。

1911 年,蒙德里安移居巴黎後,開始接觸到 畢卡索和布拉克等立體派的作品,內心感受到極大 的震撼。立體派的豐富色彩表現及對於物體詮釋方 式,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標。受到立體派影響 後,他的作品開始以抽象的形式來呈現,並加入 了自我本身的風格,最後脫離了立體派,並且超 越了立體派。我們可以從他早期作品來說明,起 初,他畫樹木或房屋,幾乎全是用寫實方式來呈 現,後來漸漸地我們可以發現,樹木具體形象痕跡 慢慢消失,最後只留下單純線條的構成。他在《造 型藝術與純粹造型藝術》一文中說:「我感到『純 粹實在』只能通過純粹造型來表達,而這純粹造 型在本質上是不應該受到主觀感情和表象的制約 的……」。然而,雖在繪畫風格上迥異,對於造型 藝術的觀念與想法,他與康丁斯基是沒有不同的,

兩人對於立體派風格雖仍不滿意,但其目的都是為 了達到藝術中「純粹實在」。1913 年,蒙德里安就 對色彩展開實驗,蒙德里安終身追求所謂藝術創 作中「純粹實在」和「純粹造型」,為了達到這目 的,他在繪畫造型上力求簡潔、單一,不斷強調色 彩和形狀的統一、和諧。

那麼,如何利用藝術創作中「純粹造型」來達 到「純粹實在」呢?蒙德里安進一步解釋說:「真 正的實在的造型表現,要通過平衡裡面的力學來 達到。新的造型藝術表明:人類的生活,雖然經 常屈服於時間和不協調之下,但仍然建基於平衡 之上。」如何將這一理論具體化,即是透過造型

2 皮特 ‧ 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 -1944) 紅藍黃的構 成(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 1930

18

Focus Issue

(7)

藝術中,以形狀、色彩的動態平衡來表達藝術創 作之「純粹實在」。1930 年他來到倫敦,創作了著 名的「紅藍黃的構成」(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並以「新造型主義」強調自己的畫作 特色,他認為藝術應該超越個人,他所追求的是一 種宇宙、世界間的和諧與平衡。 這正好回應到前文 中所談論到艾布拉姆斯藝術美學之四個構成要素。

風格派家具

而在現代設計運動中,同屬「風格派」的里 特維德開啟了許多創新的設計構思,例如,他是有 史以來創造第一件現代家具的設計師,並於次年成 為荷蘭著名的「風格派」藝術運動的第一批成員,

1917-18 年設計了著名的「紅藍椅」(Red-Blue Chair),成為他工業設計上傑出代表作。這件作品 最初被塗以灰、黑色,而著色的版本則出現在1923 年。從整體結構上來看,他為了防止椅子整體結構 遭到破壞,各木條間利用螺絲拴緊,而非傳統的榫 接方式,最後使用十三根木條相互垂直構成,強調 空間結構美感。然而,就現在人體工學來說,紅藍 椅坐起來或許不太舒適,但它從整個結構到色彩或 造型,都在彰顯風格派抽象幾何的特徵,給了我們 未來家具設計的一種創新思維。

而這樣簡潔的設計風格,不僅符合當時工業生 產大量製造,而且深刻地影響了日後的設計界,甚 至對包浩斯(Bauhaus)也產生極大的影響,當然 也就影響現今整體設計教育發展。

在形式風格上,他將風格派藝術從平面延伸至 立體空間,我們可以說它是蒙德里安的作品「紅藍黃 的構成」的立體化轉譯,里特維德巧妙利用色彩關係 來達到視覺與空間上平衡。里特維德認為「結構應服 務於構件間的協調,以保證各個構件的獨立與完整。

這樣,整體就可以自由和清晰地豎立在空間中,形式 就能從材料中抽象出來。」我們可以說里特維德創造

出一種屬於開放性的空間結構,而這樣開放性設計是 一種整體性或全面性構思,他抽離了單純材料的設計 風格,產生與眾不同的現代形式,最後擺脫了以往傳 統風格家具的影響,預言了未來的現代主義的趨勢,

甚至影響整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帶動時尚趨勢

最後我們再把焦點移至服裝設計,法國時尚 設 計 師 伊 夫 聖 羅 蘭(Yves Saint Laurent),以個人 超強的藝術感受性,利用許多藝術概念來創作。在 1965 年設計出一系列蒙德里安風格女裝,結合紅、

黃、藍平面色塊,重新剪裁於身體線條,震驚了時 尚界,其靈感便源自蒙德里安的作品「紅藍黃的構 成」,許多服裝設計師都喜歡利用藝術與服裝結合 點子,但是「蒙德里安裙」— 紅、黃、藍三原色

3 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蒙德里安裙「robe Mondrian」 1965 205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205

(8)

的。這種風格在今天引發了時尚與藝術跨界設計的 風潮,從服裝設計角度來說,幾何線條較自然花紋 表現更自由,無拘無束,主要表現為視覺上畫面切 割、比例、協調、規律的理性美,現代服裝設計中 的幾何圖案也被大量應用到印花布上。可見,在現 代的時裝設計中,由蒙德里安所啟發的幾何圖形的 運用,已漸漸被廣泛地應用,也成為服裝設計師表 現個人風格的方式之一。

「蒙德里安」的百年風潮

蒙德里安曾經就自己繪畫中的水平線、垂直 線與色塊解釋說:「這些垂直線與水平線是表示兩 種對立的力量:垂直線=男性=空間=靜止=調 和,水平線=女性=時間=動的=旋律。這兩種 直線的交叉關係,啟開了永恆生命與純粹的實在 門扉。」

在現在21 世紀初,蒙德里安誕生後一個世紀 多以來,以其為代表的風格派的藝術潮流,中心 思想「在藝術中賦以精神的力量」,已經發展成為 一種不可抑制的跨界風潮,現今許多新銳設計師 透過各種新形態的創作呈現,向蒙德里安致敬,

不斷地在平面、藝術、設計、建築等領域嘗試新 的作品,以及對其他像產品設計與時裝設計等相 關設計領域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這股風潮可 說至今仍未完全退燒。因此,我們可以說蒙德里 安是所謂藝術影響到文創及時尚美感並且跨越到 不同領域最好的例子,我們確信這股藝術風潮也 將會不斷一直持續下去。

5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T.H. Sadler, in Wassily Kandinsky.

(1977).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中譯本:康丁斯基: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1998)。台北:藝 術家。

6 康丁斯基: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悧譯,1998)。台北:藝術家。

7 Wassily Kandinsky. (1979).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中譯本:康丁斯基:點線面(吳瑪悧譯,2000)。台 北:藝術家。

8 何政廣(1996):康丁斯基 — 抽象派繪畫先驅,75-78。台北:藝術家。

9 Dorothy M. Kosinski. (1999). The Artist and the Camera: Degas to Picasso. Dallas, Tex.: Dallas Museum of Art. 然而,Wilenski 則認為,這 是藝術的墮落,見上注所引書,105-32

10 The Artist and the Camera, 14.

11 陳方正(2004):在科學與藝術之間 — 從達文西到畢卡索。二十一世 紀雙月刊,2 月號,第 81 期。

12 神智學是綜合宗教、科學與哲學來看宇宙和生命關係的學說,是經由內 在生活的深入而對神的認識之學問修煉。

13 Translated as On the Spirit of Art in Kandinsky: Complete Writings on Art (1912). Edited by Kenneth C. Lindsay and Peter Vergo ( 1982), 140-41.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4 Translated as Reminiscences in Kandinsky: Complete Writings on Art (1913). Edited by Kenneth C. Lindsay and Peter Vergo ( 1982), 364.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5 約瑟夫 ‧ 湯姆森(Joseph John Thomson)的論文發表於哲學雜誌

Philosophical Magazine)1904 年 3 月刊,當時是最權威的英國科學期 刊。

16 陳方正在《科學與藝術之間》論文解釋:事實上,盧瑟福一直等到 1913 年 10 月的 Solvay Congress 才初次公開討論他的新創見,但康定 斯基當時正在物理學中心的柏林,所以他敏銳的觸角很早就得到這新發 展的消息,且不足為奇。

17 劉其偉(2002):現代繪畫基本理論,110-111。台北:雄獅圖書。

18 羅婉儀(2013):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 21 封信。南方 家園。

延伸閱讀

吳瑪悧(2000):譯者前言。點線面,7。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康丁斯基: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悧譯,1998)。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李玉臣(2010):對藝術第五要素的再討論。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 年,

6 期。

蔡淑麗(2007):藝術倫理與藝術專業倫理初探,1-12。全人教育的理論與 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陳麗華(2011):從世界在變系列探討 ― 郭東榮與康丁斯基的關係。空大 人文學報,第20 期。

詹杭倫(2005):劉若愚及其比較詩學體系。文藝研究。

網站資料

左立新(2012):感受蒙德里安(三)— 不可抑制的「蒙氏風潮」。http://

blog.artintern.net/article/308867

左立新(2012):感受蒙德里安(一)— 直線與格子。http://blog.artintern.

net/article/308640

詹 杭 倫(2005): 劉 若 愚 及 其 比 較 詩 學 體 系。 文 藝 研 究。http://www.

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1210

吉 瑞 特 ‧ 托 馬 斯 ‧ 里 特 維 德。http://tc.wangchao.net.cn/baike/

detail_1355066.html

二十世新造型主畫家蒙德里安。http://heiyu1.diandian.com/post/2010-11- 02/6394846

圖片來源

1 http://www.icollector.com/Gerrit-Rietveld-Red-Blue-chair_i8513387 2 https://humanities31.files.wordpress.com/2012/12/composition-with-

red-blue-and-yellow-1930.jpg

http://www.lemodalogue.fr/site3/des-freres-sternberg-a-lart-cinetique- en-passant-par-la-datavisualisation/

注釋

1 艾布拉姆斯:鏡與燈 — 浪漫主義理論批評傳統(1991 版),9-10。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同上注,11-44。

20

Focus Issu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模里西斯具備市場經濟模式,世界銀行公布之 2019 經商環 境報告(2018 Doing Business Report),模里西斯再度在非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芬蘭猶瓦斯庫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Finland)心理系教授

生命及 品德教 育科 英文科

簡稱馬蒙(或譯麥蒙、邁蒙等,阿拉伯語:نﻮﻣﺄــﻤﻟا ,拉丁化: A l-M a’m ūn ),是阿拉伯帝 國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任哈里發(813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南亞島國斯里蘭卡在 21 日發生復活節連環爆炸案,當時一共有三座羅馬天主教 堂以及四家飯店同步遭炸彈攻擊,22 日的報導指出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