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學三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社會學三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社會學三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授課者: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連絡電話:02-27822791(O)

上課時間:週二13:40-14:30

討論時間:週三 15:30-:14:30(上課前預約)

網址:

034739@mail.fju.edu.tw

一、課程目的

社會學做為一門科學如何協助了解與分析台灣社會?此為社會學者共同思考的 問題。所有理論皆來自社會現象抽象化而來,而社會學做為一種輸入的「舶來品」,

如何落實於本土社會現象,如何提供台灣社會現象的種種解釋?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即是一門將社會學觀點應用於本土社會分析的理論—實踐訓練課程,目的在培養同 學活用社會學理論分析經驗現象的基本能力。

二、課程安排

本課程的特色有二:一是以台灣社會做為分析的對象,增加同學對於台灣社會 的理解;二是從日常生活實踐來解析社會學議題,結合日常生活的實踐來了解社會 學的視野與觀點。在每個單元會盡量附上同一主題的最新台灣的經驗研究論文,做 為輔佐同學進入台灣社會經驗現象分析之參考。

每個單元以二小時的演講為主,搭配一實際的社會現象調查研究。修課的同學 會可以主動提出期末口頭報告(但須事先完成研究報告的內容),做為最終成果的練 習。

三、課程要求

(1)期中考試 30%

(2)期末考試 40%

(3)平時成績 30%=10%出席成績+10﹪助教成績+10﹪自評。

四、教材

◎主要教材

**上課講義,自行影印。

**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2006)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其他參考書目

*Allan G.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做為 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出版社。

*張苙雲主編(1999),《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芳玫等作,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性主義經典,台北:

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甫昌(2002),《當代臺灣社會的群想像》,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邱淑雯(2005),《性別與移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2)

*高承恕(1999),《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台 北:聯經出版社。

*張維安與高承恕(2001),《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

聯經出版社。

*陳明通(1995),《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出版社。

*台灣的都市社會

*楊國樞,瞿海源(2005),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2002,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五、課程進度

第一部 基礎:社會學與方法 主題一 導論:社會學的視野

**教材ch1,頁3-18。

**蘇國賢(2004),社會學知識的社會生產:臺灣社會學者的隱形學群,台灣社會學 第8期,133-192。

*Allan G.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做為 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出版社。

主題二 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量化與質化研究

**教材ch2,頁25-50

**Neuman, W. Lawrence.2000. Ally & Bacon【王佳煌、潘中道中譯】,研究 的面向,當代社會研究法第二章,頁38-72,學富文化事業公司。

第二部 個人與社會 主題三 文化與社會

**教材ch3,頁51-74

**王志弘(2002),技術中介的人與自我:網際空間、分身組態與記憶裝置,資訊社 會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3期,頁1-24。

*顏玉雲(2003),從後現代主義到後殖民的臺灣文化研究,人文藝術學報第2期,頁 55-76。

主題四 社會化

**教材ch4,頁75-100

**陳陸輝與黃信豪(2007),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臺灣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意識和 政治參與,東亞研究38(1),頁1-48。

**李玉瑛(1999),實現你的明星夢-台灣婚紗的消費文化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36期,頁147-186。

主題五 團體與組織

**教材ch5,頁101-126

(3)

**陳家倫(2006),臺灣新時代團體的網絡連結,臺灣社會學刊,36期,頁109- 165。

*張苙雲主編(1999),《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出版社。

主題六 偏差與犯罪

**教材ch6,頁127-160

**瞿海源(2006),遏止犯罪、生命價值與死刑:臺灣民眾對廢除死刑的態度,臺灣 社會學刊第37期,頁133-167

第三部 階層化與社會不平等。

主題七 社會階層化

**教材ch7,頁161-190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期, 頁11-54。

**林大森(1999),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

「公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第8期,頁35-77。

主題八 性別

**教材ch8,頁191-214

**張晉芬與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 持續與解釋,19(2),頁203-229。

*林芳玫等作,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性主義經典,台北:

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主題九 族群關係

**教材ch9,215-248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臺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第4期,

頁75-118。

**李廣均(2004),內外想像與族群關係:評王甫昌著《當代臺灣社會的群想像》,

第33期,頁249-261.

*王甫昌(2002),《當代臺灣社會的群想像》,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第四部 社會組織與制度 主題十 家庭社會學

**教材ch10,頁249-280

**伊慶春與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第12 期,頁291-232。

*邱淑雯(2005),《性別與移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高承恕(1999),《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台 北:聯經出版社。

主題十一 教育社會學

**教材ch11,頁281-302

**汪宏倫(2006)從「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管窺臺灣公民社會之未來:試論群體

(4)

生活的當代困境,台灣社會學刊,第26期,頁1-64。

主題十二 宗教社會學

**教材ch12,頁303-330

**丁仁傑(2007),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產?--以臺灣佛教慈濟 功德會的社會實踐模式為焦點,臺灣社會學刊第38期,頁1-55。

主題十三 醫療社會學

**教材ch13,頁331-358

**蔡友月(2004),臺灣癌症患者的身體經驗:病痛、死亡與醫療專業權力,第33 期, 頁51-108。

**張苙雲(1993),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剖析醫療照顧的儀式性與迷思,中央 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74期,頁63-93。

主題十四 經濟社會學

**教材ch14,頁359-392

**柯志哲(2006)協力外包制度新探:以一個鋼鐵業協力外包體系為例,第37期,

頁33-78。

**李隆生(2006)經濟全球化對臺灣所得和就業的影響,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31期,

頁57-69。

*蔡明璋(2006)工作消失了嗎?--臺灣就業安全的長期分析 (1978-2004) , 國立 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8期,頁89-110。

*張維安與高承恕(2001),《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

聯經出版社。

主題十五 政治社會學與社會運動

**張茂桂(1994),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研事的理論志 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頁33-66。

*陳明通(1995),《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出版社。

**教材ch15-16,頁393-452.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89),《台灣新興的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瞿宛文(2007)臺灣戰後經濟發展與民主運動,臺灣社會研究第65期, 頁183- 189。

主題十六 都市社會學

**教材ch18,頁447-504

**陳東升(1997)都市政治與都市政策分析,收錄於蔡勇美、莊英章主編,《臺灣的 都市社會》,頁475-513。

**王志弘(2003)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臺灣社會研究第52期,頁121- 186。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2002,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5)

主題十七 社會問題

**教材ch20,頁531-558

**顧忠華(2006),評《臺灣的社會問題2005》,臺灣社會學刊第37期,頁237- 242.

*楊國樞,瞿海源(2005),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

主題十八 全球化與社會學的新視野

**教材ch19,頁505-530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建構,臺灣社會研究 第34期,頁69-112。

**陳信行(2005),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市民社會與跨國階級政治--從臺灣支援中美 洲工人運動的兩個案例談起, 臺灣社會研究第60期,頁35-1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規準=自省的方向 觀課=互學的策略 檔案=教學的分享 社群=團隊的增能.. 1.教學前會談與共同備課的學習之路

課程分為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進步的科技 對台灣看世界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及來講好聽話

並且,今年五月,集結有志之士,於台北府開設大日本台灣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三) 台灣真是個可愛溫馨的社會,網路上流傳「Suspended Coffee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專業選修 至少應選修28學分(含模組選修10學分) 模組類別 社會照顧服務、兒少與家庭社會工作 自由學分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