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政府的緊急搶救措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參、政府的緊急搶救措施 "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1999 年 921 地震的危機管理活動探討

第一節 危機爆發時的回應活動

「國土安全」是美國「911 事件後」出現的新名詞1,主要是針對「恐怖份子」, 但也結合了應付人為與天然災難的國家安全觀念。事實上,大型的天然災害也如 同傳統戰爭所產生的「戰災」一般;而「戰災」的後果管理,也如同大型的天然 災害一般,並無兩樣。大型的天然災害,如同 921 地震,若政府未能及時有效處 理,則會引起民怨,傷害政權穩定,影響國家安全。因此,本論文將之列為影響 國家安全的危機案例。

壹、921 震災與災情

台灣位於歐亞與菲律賓板塊狹縫中,地層屬年輕不穩定地質,地震頻率極 高,1999 年 9 月 21 日的大地震更屬百年來罕見的大地震,中北部災情慘重,不 僅震毀許多建築物,也造成極大傷亡。為因應這突然的災變,政府結合行政院系 統,國軍及民間力量投入救災,進行復原及其他善後處理,動員之人力、物力,

亦前所未有。事後,政府開始全面檢討我國的災害防救體系與危機管理活動作 為,迅速修訂「災害防救法」草案相關條文,於 2000 年 11 月 25 日行政院會通 過,立法院 2000 年 6 月 23 日三讀通過,並由總統於 2000 年 7 月 19 日公佈施行。

回顧 921 地震的災情與政府回應震災的狀況,如下:

一、921 地震的發生

1999 年 9 月 21 日清晨 01 時 47 分 12.6 秒,以南投縣的集集為中心,發生芮 氏 7.3 級之全省有感世紀大地震,集集地震為中部車籠埔斷層錯動(北自大甲溪南 自濁水溪)所引發之內陸淺層地震,斷層地表破裂在主斷層長約 83 公里,東北斷 層延長約 22 公里,全長約 105 公里。這次大地震造成地表斷層最大垂直錯動量 達 11 公尺,最大水平錯動量達 10 公尺以上,平均錯動量約 4 公尺,破壞力相當 大。斷層線上,從大安溪北岸由北而南,包括卓蘭、東勢、石岡、豐原、大坑、

太平、霧峰、草屯、中興新村、名間、竹山、桶頭及緊鄰車籠埔斷層線地區的結 構物,幾乎均遭嚴重破壞。除在震央(斷層)附近的南投縣、台中縣市造成極大災

1 美國是在遭受「911 事件」後,提出「國土安全戰略報告」,成立「國土安全部」。美國的國土 安全戰略目標有三:1.預防恐怖份子對美國本土的攻擊;2.降低美國面對恐怖主義的脆弱性;3.減 少美國遭受恐怖份子攻擊後的損害,並迅速復原。(陳明通,2005:207)

(2)

害外,甚至遠在震央 150 公里外的台北地區,也發生了不小的震災。而至 10 月 5 日,二周內有感地震也達 125 次之多,其中規模超過 5.5 者,詳如下表 4-1-1。

表 4-1-1:921 集集大地震主震與規模超過 5.5 的餘震

日期 時間 深度(公里) 芮氏規模 南投震度(級) 相 當 於 廣 島 原 子 彈 威 力 (顆)

9/21 1:47 1 7.3 6 45

9/21 1:57 3.7 6.3 4 1

9/21 1:58 6.1 5.8 3 0.3

9/21 2:16 2 6.8 5 8

9/21 3:40 1.1 5.7 2 0.2

9/21 4:02 2.9 5.6 4 0.1

9/21 5:46 5 6.4 3 2

9/21 6:22 2.5 5.5 1 0.1

9/22 8:14 7.5 6.8 6 8

9/22 8:49 6.3 6.2 5 1

9/22 20:17 20.9 6.0 5 0.5 9/25 16:43 5.7 5.6 4 0.1

9/26 7:52 7.5 6.7 6 6

資料來源:林永和(2000),《風險管理季刊》,第 3 期,頁 5。

集集大地震震央在日月潭西南方 6.5 公里的位置,深度約 1 公里,南投縣、

台中縣與台中市民眾遭受嚴重損失。全台灣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總共 2,405 人死亡,11,306 人受傷送醫,搜救出 5,004 人,房屋全倒 9,909 棟,半倒 7,575 棟(詳如表 4-1-2)。

在公共設施方面,交通建設包括鐵、公路、橋樑、港口碼頭等,尤其中部公 路受損最為嚴重,可說柔腸寸斷。同時,興建中的國道工程也損失重大,預力樑 倒塌,橋墩支承座破損、橋墩位移。鐵路因停電而交通受阻,尤其山線鐵路因隧 道崩埋及落石淹埋軌道無法行車。政府辦公廳倒塌,多所學校夷為平地。公營事 業中以台電損失最大,中部的德基、青山、谷關、天輪等大甲溪水力發電設施全 部受損,多處輸配電設施亦遭破壞,除財產巨額損失外,影響電力供應問題更為 嚴重;日月潭水庫發生龜裂,石岡水壩整個壩堤全震垮(估計修復費用將耗費 6 億元),200 萬公噸的蓄水,傾洩而出,不僅造成下流災害,更影響台中地區供水

(3)

問題。(黃嘉華,2000:38)

表 4-1-2:921 集集大地震人員傷亡與房屋受損統計 縣市 死亡 受傷 失蹤 救出 房 屋 全 倒

(棟)

房 屋 半 倒 (棟)

台中縣 1170 6109 8 1402 4728 3018 南投縣 889 2421 10 2144 4197 3509 台中市 113 1112 155 496 516

雲林縣 80 423 628 256 250

台北市 71 316 22 149 3 20

台北縣 39 145 7 192 1 2

其他縣市 43 699 4 334 228 260 合計 2405 11306 51 5004 9909

(44,976 戶)

7575 (37,153 戶)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截至 1999 年 10 月 23 日之統計)

二、921 地震的損失

在 921 大地震前,各界原本看好台灣的經濟表現;1999 年第二季的實質經 濟成長更高達 6.45%,海關商品出口更在 7、8 月連續出現兩位數字以上的成長(以 美元計價表示),不但高居四小龍之冠,甚且超過中國大陸2。但因 921 集集大地 震的發生,造成出口挫折,民間消費轉趨保守,尤其震災之後,政府龐大的租稅 減免、安置與重建等支出,促使政府財政陷入困境。(彭素玲,1999:46-49) 在各行各業方面,其所遭受直接、間接損害,更無法明確計算;僅概略依各 行業、公會及工業區自行估算並公佈之資料簡述如下:(黃嘉華,2000:38-39) (一)南崗工業區:位於南投縣內,為中部最大工業地區,區內有 400 多家廠商,廠 房、辦公室、宿舍全倒或不堪使用共 28 家、房屋倒垮 30 棟、廠房損毀 57 家;

受損金額為 9 億 5,640 萬元,為國內受損最嚴重的工業區。南投縣境內另一全興 工業區,廠商受損金額約 5 億 5,000 萬元。

(二)服務業:如餐廳、美容、美髮、遊樂區、電影院、KTV 等,因苗栗以北之限 電措施,電力間斷供應,造成門市營運不便,影響消費者光顧之意願,業者估計

2 例如,當年(1999 年)的景氣對策信號已連續三個月出現綠燈,領先指標更連續 6 個月向上攀升;

外銷訂單也已連續 6 個月突破百億美元;7、8 月份更有近 10%的高成長。國內生產,如工業生 產年增率,累計 1-8 月成長 7.84%,製造業累計成長 8.05%;資訊電子工業的生產年增率,更有 近 20%的高成長表現,這些都顯示出國內經濟正處於景氣向上攀升的回春階段。(彭素玲,1999:46)

(4)

5-10 日的限電時間至少損失 10 億元以上。

(三)基層金融機構:中部地區許多基層金融機構本身都是受災戶,包括鹿谷及中寮 等農會都夷為平地;處於震央位置的集集農會,房舍雖無損毀,但高達七成的房 貸擔保品已成危樓,追索債權不易,面臨崩解命運。3

(四)銀行業:房貸債權損失逾 280 億元,其中土銀及合庫分別逾 100 億元。台中商 銀指出,該行多家分行位於地震最嚴重地區,包括南投、埔里、東勢及太平等地,

估計債權損失高達百億元。

(五)旅遊業:由於景觀資源的損毀及交通不便,多數觀光旅遊飯店多暫時停業。以 國際觀光客為主的飯店,在 921 地震發生後,接獲取消訂房通知大增;以商務旅 客為重心的飯店業,住房率也明顯衰退,連同中秋餐飲訂席轉為賑災,飯店業營 收約減少三成。

(六)產險業: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初步估計,經濟損失約為新台幣 3,000 億元,保 險業的初步損失,人壽保險約台幣 22 億元,產物保險估計 216 億元。產物保險 的損失中,火險附加地震與營業中斷損失險最大,約有 178 億元,其次工程險有 36 億元,商店綜合險有 1.3 億元。另外住家綜合險與商業動產流動險分別有 3,600 萬元及 3,500 萬元,汽車保險僅有 540 萬元的損失。(林永和,2000:18)

(七)上市上櫃公司:依據台灣證券交易所、櫃檯買賣中心,截至 9 月 29 日止,股 票上市、上櫃公司之震災受損情形如表 4-1-3。

表 4-1-3:我國上市上櫃公司申報震災受損金額

總家數(已申報家數) 估計受損資產 營業損失 營收短少

上市公司 456(451)家 1,813 3,489 10,957

上櫃公司 232(229)家 668 1,136 4,167

合計 688(680)家 2,481 4,625 15,124

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櫃檯買賣中心(截至 1999 年 9 月 29 日);轉引自黃嘉華,2000:39。

貳、我國當時的防災體系

我國遲至 1994 年間,鑒於美國洛杉磯大地震與華航名古屋空難的經驗與教

3 台灣省農會及財政部於 9 月 28 日初步統計台中縣東勢鎮、南投縣埔里鎮仁愛鄉、中寮鄉、信 義鄉及鹿谷鄉等農會信用部,逾 90%放款無法收回,20 餘家基層金融機構債權損失達數十億元,

連同供銷等三部損失逾 200 億元。另截至 10 月 4 日統計顯示,包括台北縣新莊市、苗栗縣卓蘭 鎮、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等 8 個縣市,超過 35 家之農會及信用合作社,債權損失達 160 億元。(黃嘉華,2000:38-39)

(5)

4,才開始發展全國性的災害防救計畫與組織。1994 年 5 月 12 日,行政院擴大 修正「天然災害防救方案」為「災害防救方案」,以因應國內各種天然災害及人 為災害之防救措施。該方案最後在同年 7 月 28 日行政院會議通過,8 月 4 日函 頒院屬各機關辦理。(黃季敏、張建興,2000:4)1995 年 1 月 28 日,「內政部消 防署組織條例」正式公佈,同年 3 月 1 日「內政部消防署」成立;7 月,台北市 消防局也成立。

根據「災害防救方案」所規劃的災害防救體系,依照當時的行政體制設立中 央、省(市)、縣(市)、鄉(鎮、市、區)四級「防災會報」,平時訂定相關防災計 畫,推動防災業務。有災害發生之虞或災害發生之時,設立四級「災害防救(處 理)中心」,且各參與防救(處理)中心的單位亦同時於單位內部成立緊急應變小 組,執行各項預防災變措施。該方案包括災害預防、災害應變及災害善後三大部 分,主要計畫內容,包括:(黃季敏、張建興,2000:5-6)

一、災害防救方案範圍

包括風災、水災、地震、旱災、重大火災爆炸案件、廠礦區意外事故、重大 交通事故、化學災害、建築工程災害及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災害。

二、組織基本架構

依據行政體制,設立中央、省(市)、縣(市)及鄉(鎮、市、區)四級防災會報;

並於災害發生時,設立對應之救災指揮組織。為落實防災業務之執行,提昇災害 應變能力,由中央防災會報訂定「防災基本計畫」;指定地區、行政機關及指定 公共事業,依「防災基本計畫」就其所掌業務或事務訂定「防災業務計畫」;並 於有發生災害之虞時,須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執行各項應變措施。

三、防災計畫

由中央防災會報訂定「防災基本計畫」;指定行政機關及指定公共事業訂定

「防災業務計畫」;省(市)、縣(市)及鄉(鎮、市、區)防災會報訂定「地區防災 計畫」。各防災計畫的內容,如下表 4-1-4:

4 1994 年元月,美國洛杉磯地區發生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及財產的重大損失。行政院隨即指 示相關政府機關就預防地震的措施、編組、演練、宣導及教育等,以及發生重大災害時的醫療救 護體系,乃至食衣住行等各方面如何因應,研擬具體可行計畫以資防範。當時,由政務委員黃石 城邀集了內政部等相關部會及省市政府研擬強化天然災害防救體系,有關風、水災之防救措施由 內政部,地震防救由國科會,旱災防救由經濟部,同時指示內政部研擬防災體系建立,並使法制 化,草擬「災害防救法草案」,隨後考察日本防災體系之後,責成內政部匯整國科會、經濟部之 措施,研擬「天然災害防救方案」草案。(王一飛,1995:117-118)

(6)

表 4-1-4:我國各級防災計畫主要內容比較表

計畫名稱 主要內容 訂定單位

防災基本計畫 一、 防災之長期綜合計畫。

二、 防災業務計畫及地區防災計畫應規定之重要事項。

三、 防災業務計畫及地區防災計畫之訂定標準。

中央防災會報

防災業務計畫 一、 關於所掌事務或業務應採行之防災措施。

二、 關於所掌事務或業務之地區防災計畫訂定基準。

指定行政機關 指定公共事業 地區防災計畫 該地區有關防災措施、災害預防、情報收集傳達、預警、災害應變復舊

對策等計畫及防災設施、設備、物資、基金之整備調度、分配、輸送、

通訊等相關計畫。

各級地方防災會報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第一屆全國防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四、防災會報

中央防災會報設在行政院,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主要職責包括,(一) 決 定防災基本方針;(二)訂定及推行防災基本計畫;(三)綜合調整重要防災措施及 政策;(四)訂定及推行全國緊急災害應變措施計畫;(五)核定中央災害防救中心 之成立及防災業務計畫;(六)其他依法令所定之事項。召開會報的時機,原則上 是每年召開一次。另外,由行政院長或 2 位委員提出時;或者重大災害發生時或 災害終止時,由主管部會首長報請院長召開。

各級地方防災會報(省精簡後改為二級),其職責為:(一)訂定及推行地區防 災計畫;(二)災害發生時收集有關災情資料;(三)災害發生時,與相關機關採取 災害應措施,並從事災害善後處理;(四)訂定及推行地區災害應變措施計畫;(五) 其他依法令所定事項。

五、防災中心

(一)中央災害防救中心的職責與成立時機

行政院於災害發生時,得成立中央災害防救中心。其任務為-根據防災計畫 所實施之災害應變措施,綜合調整各有關機關;執行處理緊急災害之應變措施;

在災害區域內需要迅速適當實施災害應變措施時,對有關機關首長及機關做必要 的指示;其他依防災計畫或法令所定事項。

在成立時機方面,當災害發生時,經認定為重大災害,有必要由中央推動該 災害之緊急應變措施時,由行政院院長召開中央防災會報,或諮詢中央防災會報 執行委員意見後,於行政院內成立「中央災害防救中心」。其次為,發生重大災 害時,主管業務部會得立即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同時向行政院院長報告後,

得不經中央防災會報程序,於行政院內成立「中央災害防救中心」。 (二)地方災害防救中心的職責與成立時機

地方有發生災害之虞或發生災害時,得設災害防救中心。其任務為:綜合調

(7)

整所轄地區之防災計畫;實施各該地區防災計畫所定之災害預防、應變與善後措 施;其他依防災計畫或法令所定事項。

地方災害防救中心成立的時機,係在轄內災害發生時,如認為有必要採取預 防措施或應變對策時,經地方行政首長諮詢防災會報意見,設置「災害防救中 心」。指揮官由地方行政首長擔任,副指揮官由消防、警察機關或相關機關首長 擔任;天然災害(颱風、豪雨)時,可視實際情形成立防救中心;重大事故時,則 陳報地方行政首長後,得不經防災會報程序,成立災害防救中心。

六、重要工作項目

(一)災害預防方面:包括建立防災體系、防災教育訓練器、氣象業務整備、防洪 業務整備、防旱業務整備、防震業務整備、防風業務整備、災害救濟、救急物資 儲備、防救設施整備、都市防災規劃、易生災害危險區域劃定管制、古蹟文物災 害預防、推動農林業防災、災害防治研究及防災法規之研議等。

(二)災害應變方面:包括災害預報、警報、災情蒐集及通報、避難疏散、災害搶 救、受災建築物及其他設施之處理、動物及飼料安全衛生管理、災區防疫與居民 保健、災區病蟲害防治、災害時危險物品管理、維持交通運輸通暢、災區治安維 護、乾旱期緊急供水、支援救災規劃、罹難者服務等。

(三)災害善後方面:包括災情彙整及復舊、災民救助、救濟及資金通融、災害後 環境汙染防治等。

從前文觀察,我國的災害防救體系可說發展甚晚,而以最主要的消防部門而 言,因長期隸屬警政體系之下,無論人力、經費及專業發展均受限,直到 1995 年才得以獨立。另一方面,全國性的災害防救體系,也遲至同一時期才有所成果。

「災害防救方案」雖然奠定了災害防救工作的基礎和災害防救體系的基本架構,

但其執行成效與情況仍欠周全。尤其在 1999 年的 921 集集大地震災害中,除了 造成災區生命、經濟、社會的重大傷害外,並使得「災害防救方案」受到空前考 驗。中央與地方政府在 921 地震時的緊急搶救措施,探討如下:

參、政府的緊急搶救措施

我國的災害防救體系,從 921 地震的災變運作中,突顯政府災變管理能力的 不足。在整個應變過程中,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等,無不全 體動員,而民間也積極投入人力、物力的救災救難。但是,政府的救災作為,卻

(8)

不斷遭受媒體的嚴厲批評與民眾的強烈不滿。如前文所述,我國政府推動防救災 工作起步較晚,雖已建立初步防救災體系,但仍缺乏大規模災害之搶救與災後重 建實際運作經驗。針對 921 大地震時,全國的政府公務人員、國軍部隊和民間團 體,投入搶救工作狀況,確實有檢討改進的空間:

一、政府的緊急搶救措施(9 月 21-25)

09/21:震後 15 分鐘內,前行政院長蕭萬長便趕往中央防災中心瞭解全國災情狀 況,就地震災情處理做 9 項指示及 15 項重要決定,請相關部會儘速辦理。

09/21:中央銀行決定,提撥郵政儲金轉存款 1,000 億元,供銀行辦理災民重建融 資,貸款利率為固定年息 3%,期限 20 年;另除多家金融機構提出賑災優 惠貸款外,受災戶已辦理擔保借款部分,本金將展延 5 年,利率減 4 碼,

利息展延 6 個月。

09/22:李前總統決定於中興新村設立「921 地震全國救災督導中心」,由前副總統 連戰出任召集人;財政部宣佈股市延至 9 月 27 日開市;行政院緊急撥款 53 億至受災縣市,包括台中縣、南投縣及其他縣市;交通部協調台灣太銥 公司提供手持式銥衛星電話 20 部,協調摩托羅拉公司提供 800 具中功率無 線電對講機,供災區救難使用;並組成專案小組,對災區聯外替代道路、

橋樑、隧道及區域間重要交通幹道進行檢測評估作業。

09/23:連前副總統於中興新村主持全國救災督導中心的第一次會議,就相關救災 工作提出具體裁示。

09/23:在行政院整體規劃下,決定成立救災行動小組,並提供勞退基金以貸款方 式,供各級政府或公營事業機構,辦理有償性或分年編列預算償還的經濟 建設或投資支出。

09/24:連前副總統向李前總統建議發布緊急命令,以利災後復建工作,李前總統 裁示同意。

09/24:行政院宣布由工程會與營建署,提出的災區民眾緊急安置計畫,包括:(一) 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採購帳篷提供災民使用;(二)發放租金及提供臨時 屋等;核定 921 震災安置計畫,在受災嚴重七縣市,開放 4,446 戶國宅,

以公告出售價格,由受災戶承購。。

09/25:李前總統發布緊急命令,內容 12 條,期限 6 個月,至 2000 年 3 月 24 日 止;條文訂定中央政府「在 800 億限額內發行公債或借款,由行政院依救

(9)

災、重建計畫統籌支用」,且「不受預算法和公共債務法之限制」。(吳俊鴻,

2002:81-85)

二、政府相關部門的搶救情形

由於政府官僚體系的特點,在於如果沒有上級的統一指揮監督或協調整合;

以官僚體系依法行政的保守性質,很難自動自發採取救災行動,發揮整體功效,

甚至無法達成救災任務。然而災害發生的初期,是救人最寶貴的時間,這時政府 救災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多少人的生命安全。然而可惜的是,921 地震後初始的 最急迫 48 小時,政府無論是縱向的指揮或橫向的聯繫,均未能立即整合與運用,

以致失去不少先機。

(一)成立應變小組,緊急搶救災民

內政部在震災發生後,隨即配合中央政策指示,成立緊急應變小組5,並在 苗栗縣、台中縣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等嚴重災區設置聯繫小組,指派專 人進駐內政部中部辦公室,進行協調聯繫6;各受災縣市也立即動員所有消防與 義消人員,結合國軍、國際救援隊及民間團體投入救災,從倒塌的房屋中救出 3,934 名受困災民,在黃金存活時間 72 小時(21-23 日)內計救出 4,286 位存活者。

(陳國彥,2000:156)營建署則動員北、中、南重機隊調運人力及各式工程機具設 備,配合受災縣市災害防救中心作業,進行災區搶救。

國防部在震災初始,立即於參謀本部成立「救災應變指揮中心」,統籌三軍 全力投入救災作業。為統一事權及發揮組織功能,率由陸軍總部設置「前進救災 指揮部」,納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指揮作業。7三軍的救災資源以災區為單位劃分 責任區域;另調集通信、工程、醫療、化學兵部隊,優先支援中部主要災區。基

5 對於重大地震災害,內政部訂有「地震中央處理中心作業要點」。當台灣地區地震造成重大人 命傷亡時,內政部即由相關司、署,成立緊急應變小組,並由指揮官(即內政部長)召集國防部、

教育部、交通部、經濟部、農委會、新聞局、環保署、衛生署等機關代表,在消防署成立重大地 震中央處理中心,統籌指揮以為應變。同時在「內政部防災業務計畫」中亦包括「內政部緊急應 變小組編組作業要點」「地震中央處理中心作業要點」「震災後建築物危險分級及其使用評估基 準」及「風災、震災、火災災情蒐集通報指導要點」等相關災害緊急應變規定。(黃季敏、張建 興,2000:9-10)

6 地震發生後不到 20 分鐘,內政部消防署立即通會各直轄市及縣市消防局成立災害處理中心,

並於當日清晨以直升機飛抵南投成立前進指揮所全力動員救災。(陳國彥,2000:156-157)

7 集集大地震發生之後,當時的國防部長唐飛及參謀總長湯曜明即刻下令國軍各部隊「不待指 示,主動投入救災工作」,依國防部於 1999 年 11 月 1 日在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會議所提出之「國 防部震災工作要項」所述,當日凌晨 01:47 時震災發生後 40 分鐘,國軍衡山指揮所即按危機處 理程序,發佈救災命令;凌晨 6 時,成立「國軍救災指揮中心」,陸軍總部並於南投、新社、松 山、新莊四個主要災區開設「前進救災指揮部」。參見立法院公報(1999),第 88 卷第 47 期,頁 157。

(10)

於台中、南投多山地區道路交通中斷,空軍海鷗救難機中隊、陸軍航空部隊、直 升機全部投入支援救難、醫療後送及空中運輸,以爭取時效。各救災部隊駐地及 空置營區,即規劃災民收容中心,主動提供食宿並協力災區治安維護,以安置災 區民眾。(吳俊鴻,2002:81-85)

921 震災期間,國軍除戰備值勤、基地訓練、營區警衛及後勤保修等部隊外,

全力投入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自 9 月 21 日震災發生,迄至同年 10 月 30 日止,

軍隊投入的兵力總數計 44 萬 9,849 人次;各型飛機計 3,084 架;使用各種重型機 具 1,778 部。(羅正南,2002:47)

(二)設置中央災害處理中心及前進指揮所

為協助地方政府加強災區之統籌指揮救災,前行政院長蕭萬長指示在南投縣 設置前進指揮所,由內政部前次長林中森負責,架設衛星通訊系統,設置中央災 害處理中心與南投前進指揮所之視訊會議系統,使地方狀況得以迅速反映,經過 中央各編組作業機關立即協調,得使整體災害防救體系從中央貫徹到地方。但由 於震災影響程度及範圍過於龐大,遠遠超過地方政府所能因應,中央災害處理中 心乃經協調,調派其他縣市之救災資源,協助搶救工作。

內政部同時調派屏東縣、桃園縣、台南縣市、高雄縣市、苗栗縣、新竹縣、

宜蘭縣及台東縣消防局人員,駕駛救助器材車並攜帶救災機具裝備支援受災較嚴 重的南投縣及台中縣,全力參與救災工作,合計動員各類救災人力共計 273,310 人次;車輛機具 181,235 輛次。在動員民間資源方面,亦徵調、租用民間可用之 救災設備及機具,發動民間救難團體參與搶救工作。(黃季敏、張建興,2000:10-11)

(三)衛生署啟動緊急醫療救護工作

震災發生後,重大傷亡人數不斷激增,衛生署於震災當日首先成立醫療救護 指揮中心,啟動社區緊急醫療網,連絡醫院相互支援,發揮緊急救護功能。除緊 急動員北部、南部醫療人員及救護車前往災區展開緊急醫療救護工作外,亦連絡 軍方、醫院及民間單位調度緊急救傷包、外科手術用(藥)品等物資,並收集全國 民眾熱心捐血前往救災。

國防部亦立即成立救災應變指揮所,整合三軍救災資源,協助災區消毒、廣 設沐浴站供民眾使用,支援人命救助、搶修橋樑、維護治安,同時派巡迴醫療組 45 組,支援傷患醫療救護,設立災民收容中心 24 處。由於災情慘重,罹難人數 眾多,法務部所屬地檢署相驗人員全數前往災區,不辭勞苦,日以繼夜驗屍,以

(11)

簽發相驗屍體證明書。國防部則提供 2,500 個遺體安置袋,先行送往災區。法務 部並在網路上建立罹難者資料庫,以供擔心親人安危的民眾查詢。

(四)工程單位實施交通、民生及電信設施搶救

1.交通: 921 大地震造成西部縱貫線路及鐵路集集支線嚴重受損;中部地區公路及 橋樑多處阻斷,損毀狀況十分嚴重。除鐵路局、高速公路工程局及公路局同仁全 力投入搶通外,國防部災區工兵部隊亦就近全數投入,協力搶修各主要災區的重 要道路和橋樑。地震造成台電公司中寮、天輪兩座超高壓變電所嚴重損害,以致 中寮以北地區停電。

2.電力:台電公司動員 12,000 餘人次,日夜搶搭臨時電路。原能會則於 21 日清晨 即派員前往各核電廠,檢視重要設備的完整性,基於安全考量,僅核三廠受影響 較為輕微,可以繼續運轉。

3.供水:自來水供應方面,由於石岡水壩四座閘門溢洪道塌陷,經濟部緊急調配鯉 魚潭水庫及抽用地下水,以供應大台中地區災後用水。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於台 中、南投等三縣市,供水設施幾已全面癱瘓,為維護居民供水,除設立供水站和 派駐送水車,並全面搶修水庫、備用水源、淨水廠和輸送管線。

4.石油及天然氣:至於災區各加油站,於震災當日便以自備發電機恢復營業,充分 供應民生及救災需求。但為避免瓦斯外洩造成火災、氣爆等第二次災害,經濟部 建立緊急連絡電話通報系統,主動聯絡各公用氣體燃料事業停止對災區供氣。

(五)民間慈善團體協助救災及善後

921 地震發生以來,在每個災區,總有慈濟人站在第一線為災民奉獻服務。

他們在最快的時間裡送來物資,為亡者禱念,為生者撫慰。慈濟經年累月建立的

「社區關懷救難系統」,在這次地震中發揮了最大功效,也建立了急難救助的典 範。慈濟在最短時間內,使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區分會全都動起來,四大分 會幹部一面掌握災情,一面展開救援。但奇怪的是,慈濟執行救援工作並非由上 而下的指揮,反而是從下往上的通報和協調,慈濟在基層設立的一萬多位鄉鎮社 區委員會,平時就建立完整的「社區關懷救難系統」,所以在此次緊急震災中能 發揮最大效果。其他如,佛光山、法鼓山等佛教團體、天主教、基督教等團體,

全部組織動員積極投入救災的行列。(陳國彥,2000:158) (六)國外救援團體投入協助救災工作

震災後,日本救援團第ㄧ個抵達台灣,接著美國、新加坡、德國、土耳其、

(12)

南韓、英國...等國家或地區亦陸續趕來支援。由外交部、內政部消防署以及國科 會協調國外搜救隊支援搶救工作,第一梯次於地震當日下午 4 時即趕抵國門,隨 即加入搜救行列,前後合計 21 個國家(含聯合國)、38 個團體(外交部有案者),728 人及 103 隻搜救犬參與救災,成功救出 6 人。8各國搜救隊之裝備與經驗,其中 以美國、日本、新加坡搶救技能較具現代化,可資借鏡。

肆、小結

從前述觀察我國政府於 921 期間的表現,當時的執政當局曾自豪的說:「救 災過程盡心盡力,表現可圈可點,即使日本政府對於阪神大地震的處理也差我國 甚多」。但當時的在野人士則謂:「整體救災過程中,軍隊效率高於中央政府,民 間動員能量高於政府」。然而以學術界的嚴格評論言,只能說:「政府確實盡心盡 力,苦民之苦,使災區很快的恢復平靜;但這種高效率並非政府的救災速度過快 或行政效率甚高,而是 5 分運氣加上 5 分的『選舉壓力使然』」。其實,此次震災 若非軍隊與民間團體的全力投入,在如此毫無任何災難預防與準備狀況下,以當 時政府的災害防救體系,恐難達成救災任務。

災害防救為全世界各國都必須要面臨的問題,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會為該國的 自然災害投入為數可觀的經費與人力,以之提昇災害防救的能力,以減少災害發 生時的損害程度。我國政府推動防救災的工作起步較晚,在 921 震災直前雖已初 步建立防救災體系,但因缺乏大規模災害之搶救與災後重建實際運作經驗,導致 在搶救與災民安置過程中,受道路與交通設施遭受嚴重損害,以及災情資訊無法 有效整合等影響,因而未能迅速採取適切因應措施,使災民眾與救援團體受到諸 多損傷與困擾。

處理重大天然災害或突發事件之有效性及速度,是考驗政府運作機制系統是 否達現代化的指標。921 地震當時,我國政府的救災工作,確實有諸多值得批評 與改善的地方;但若我國政府及全國民眾,仍不能將 921 的震災當作是最寶貴的 經驗,並記取教訓,以「危機管理」的態度,預防下一次災變的話,災難終究會 再次重創我們家園,而歷史的災難也必將會重演。

8 有關各國搜救隊之人數、所攜裝備、專長、支援搜救情形,請參閱(陳國彥,2000:155-177)

(13)

第二節 危機處理與復原之檢討 壹、對政府緊急回應活動的檢討

921 地震的浩劫,充分曝露出台灣整體救災體系的混亂,中央與地方政府危 機總動員能力明顯不足,從中央至地方的縱向指揮,無法貫徹;政府各部門之間 橫向協調,幾無章法,以致延誤救災的時間和效能。我國行政部門的緊急應變體 系,無論是法制面、體制面,乃至裝備技能都顯得相對匱乏,而其中以法制面部 份最為關鍵,不但法條缺乏整合,且其支離破碎的程度,恐怕連各部會法制室也 難瞭解全貌。9

對國家整體防災體系的建立而言,「災害防救法」應只是防災體系的一環,

其他如「國防法」關於緊急命令權部分,「全民防衛動員法」關於支援救災部分,

「民防法」關於民防組織動員部分等法令規章,都付之闕如。關於 921 大地震政 府的救災過程的缺失,大致包括如下:10

一、欠缺天然災害的危機意識

1994 年 3 月內政部消防署成立後,就積極推動「災害防救法」的立法工作,

但歷經了四年半後,在 921 地震的衝擊與震撼下,才促使政府在隔年的 2000 年 7 月 19 日頒布「災害防救法」。就災害防救而言,長期以來,執政者或一般人民 都把災害定位為「天災」,且認為天災是不可控制的,也不是必須要經常面對的 問題,而且動用一套資源去建立防救的體系,也不見得能解決問題。因此,「災 害防救法」就在立法審查過程中不斷被質疑,也無法獲得正面積極的支持。

我國的「災害防救法」幾乎都在每年固定的 7-10 月颱風季節,行政單位抓 住「政策窗,policy window」時機,動員政治支持力量,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完 成合法化的審理程序。以「災害防救法」的立法過程來說,該法案第一次於立法 院院會審查(85.10.23),即是在 1996 災情慘重的賀伯颱風之後;第二次審查會 (87.3.4)卻是在一年半之後,中油瓦斯爆炸等數起重大公安事件之際;第四屆立 法院第一次審查會(89.1.3)則是在 921 地震後的 2000 年 1 月。(林水波,1999:35)

因此,可以說,921 地震雖然重創台灣社會,卻也為我國「災害防救法」的催生

9 參見蘇紫雲,《行政革新-法制面》危機管理先搶救權責混淆的法令,聯合報(台北),2001 年 3 月 2 日,民意論壇。

10 921 大地震後,我國政府行政機關也提出自行檢討缺失,包括 1.救災層級體系方面,有待調整;

2.救援技術方面,有待提昇;3.慰問金的發放,公平性受到質疑;4.防震措施方面的檢討,並針 對以上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本文轉引自(吳俊鴻,2000:94)。

(14)

補上一腳。

二、危機回應的組織

(一)危機的決策組織-中央災害防救中心

從 921 地震救災過程觀察,我國災難危機管理組織的設立,確實有所爭議。

例如地震後中央政府首先在內政部消防署成立「中央防救指揮中心」11;之後,

又成立「地震救災督導中心」,由副總統坐鎮指揮;然後再成立「災後重建推動 委員會」,由行政院長蕭萬長擔任主任委員,於是救災與重建工作形成三頭馬車,

連傷亡人數與災情資料都有不同數字。

行政院的決策和救援行動也無法發揮救災效能,總統府於災後第三日,決定 在省政府設置救災督導中心,由連戰擔任指揮官,整個救災的指揮中心移往中興 新村。從發布緊急命令的建議,提高撫恤金額度和興建臨時住宅等各項政策,都 是由連戰對外宣佈後,才交由行政院背書通過。救災督導中心成為「太上行政 院」,在處理災變過程中,副總統取代行政院長權責,難免有違憲之議。

平實而論,依據危機管理活動模式來觀察,首先我國當時的危機管理活動雖 有全國性的災害防救組織架構,但卻無專責的危機管理機構(如美國的 FEM 組織) 以統籌事權。例如,要有專業的智庫、專家組成危機管理小組,進行危機應變計 畫的模擬演練,有知識庫及資源管理系統、情境評估監測系統及危機通通網絡等 軟硬體設備,並在危機爆發時組成危機處理小組進行應變等。總言之,也因為是 當時政府於事前的不重視,才會有危機來臨的嚴重教訓。

(二)危機的執行組織-危機指揮中心(緊急應變中心、現場指揮所)

依據「災害防救方案」規定,救災應由地方首長擔任指揮官,中央基於協助 支援立場,提供所須之救災支援。但 921 震災發生時,中央災害處理中心立即指 派高級主管在災區成立前進指揮所,負責調派救災資源與協助救災行動,造成中 央與地方災害防救權責發生混淆。按權責言,上級機關指派之官員應扮演協調角 色,協助地方首長處理各項災害防救事宜,而非直接指揮救災行動,如此才能發 揮統籌指揮功效,而非淪為多頭馬車、令出多門之弊。

11 內政部於 9 月 21 日凌晨地震發生後,於 01:50 在消防署成立「內政部緊急應變小組」,並召集 編組成立「921 地震中央處理中心」,以及通報各地震災區之縣市政府成立災害處理中心,全力 動員搶救。前行政院蕭院長於 02:30 抵達消防署的災害處理中心,在充分瞭解震央及災情概況後,

立即宣佈 9 項緊急應變措施,動用一切資源全力救災;連前副總統於 03:10 到達災害處理中心,

要求各相關機關盡全力搶救,並儘速動員全國消防、警察、國軍及救難團體投入救災行列。(黃 季敏、張建興,2000:10)

(15)

另外,由於各單位均設現場指揮所,且各單位均有其指揮體系及內部運作規 則,各自為政,造成指揮體系混亂,縱向的指揮領導或橫向的調度、聯繫也都出 現失序的現象。因此,縱然及時成立緊急應變中心,卻無法發揮救災效能,且參 與人員已習慣於官僚行政體依法行政的作風,做事缺乏彈性,遇事層層請示回 報,不敢負責,如果缺乏上級的指揮監督或協調整合,成員很難自動自發採取救 災作為,更使緊急應變中心失去迅速回應的效能。(梁杏绢,2002:126)按理言,

每一個災變現場都應僅要有一個現場指揮官;然不少災變現場亂成一團,不知要 聽鄉(鎮)長的,或是警分局長的;要聽消防分局長的,還是軍方的指揮。

在鄉、鎮地方層級的地震災害處理中心方面,雖係由鄉、鎮長擔任救災指揮 官,但 921 震災後部份鄉、鎮長,可能因災情嚴重、認知不足或本身也是災民,

根本無法發揮預期功能。在災情不明且研判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縣(市)政府及中 央政府因此無法從鄉、鎮地方災害處理中心掌握資訊,也因此無法統籌分配救災 資源,投入災區搶救工作。

三、情報資訊管理系統

震災發生後,9 月 21 日凌晨直到天亮前,由於搶救行動尚未展開,設於消 防署內的中央災害防救中心,似乎還能相當程度的掌握相關資訊,並藉由廣播媒 體迅速告知國人。例如氣象局即能及時研判出正確的地震資訊;而在地震發生 時,南投消防局長即時通報台北,震央所在的埔里酒廠發生爆炸。但是在天亮後,

開始進行緊急搶救階段,所有災區的資訊傳播和救災通報系統全都失靈。雖然前 行政院長蕭萬長於巡視災區後做成「15 項決定」,立即責成交付內政部蒐集災情,

即「負責隨時提供最新資訊,送交各相關機構辦理。」但台北的災害救助處理中 心卻始終提不出及時的災區傷亡、受損、需要什麼支援的正確資訊。(孫曼蘋,

2000:166-167)

由於受災區屬偏遠山地,欠缺無線電通訊裝備,地震後遂完全與外界隔離,

無法向外界通報實際災情與需求,以致影響後續救災進行。12加以受限於斷訊、

斷路、斷電等,致救援單位無法掌握實際傷亡情形,救援人員及物資也因缺乏運

12 防災體系首先要做的是防災通訊網,即必須準備一套有別於民間通訊的無線電通訊設備,並 把設備送到最基層的村里長,警政系統則縮小到各地派出所,消防系統縮小到各地消防小隊。經 過完整而精確的通報,中央防災指揮中心才有詳實的根據,做有系統的救災行動,因此基層的通 報網絡是防災中心的耳目。然而,921 震災因為缺乏良好的通訊設備,而錯失了通報與救難的黃 金時刻,也造成指揮系統的一片混亂。(朱愛群,2002:333)

(16)

輸工具,無法及時抵達現場,所幸國軍及時提供直升機及無線電進行緊急支援。

四、危機溝通網絡系統

協調是緊急應變中十分重要的功能,各級政府之間、政府與政府各部門間,

由於平時缺乏聯繫、溝通,造成彼此的隔閡、不信任,在災變發生時,更是雪上 加霜,導致延誤或妨礙處理時效。

(一)政府的對外溝通聯繫

921 集集大地震發生初期,政府救災措施中對災區資訊服務幾乎完全空白 (雖有青年日報發行的重建快報,僅以國軍救災為主的文宣資訊)。雖然新聞局在 後來才和中國廣播公司協調,由中廣台中台在固定時段播出新聞局提供的政府救 災復建資訊,還有中部其他 27 家電台和有線電視台也比照辦理,同時也製作巨 幅報紙廣告及大批復建政策小冊子送給災民,但是這些都是 10 月 9 日以後,進 入安置階段的事了。可見,震災最緊急的階段,只有救災中心,沒有新聞中心,

因此流言、抱怨、指責,以及負面消息滿天飛,更不用提及政府的救災形象和人 民對政府的救災信心了。

(二)政府各部門間的溝通聯繫

例如,台中縣政府批評軍方救災行動過於消極,每次都派不同的人來開協調 會,凡事都得請求上級指示;災變前幾天,軍警都未實施交通管制,致經常發生 交通阻塞,耽誤救援隊伍與物資運送時間。雖然行政院於災後提出 15 項因應措 施,但在沒有律定優先秩序情況下,等於沒有因應措施。地震之後,災民最需要 的是「如何維生」,但因應措施卻是集中在與重建相關的補助金事項上,對於災 區指揮體系的運作與救災物資如何分配籌劃等一籌莫展。(朱愛群,2002:342-344) (三)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聯繫

至於中央政府,似乎未能瞭解地方災區政府已經失去行為能力,或不同政府 的受災縣市缺乏合作基礎。災後不到五天,中央政府開始針對慰助金發放、房屋 鑑定等問題指責地方政府;因此,包括政府資源通路和救災權限的界定,中央多 半直接跳過縣市政府層級,直接授權鄉鎮市長執行。13

13 當時的立委陳定南就認為:「縣市政府雖然也是受災戶,但仍有執行公務的能力。何況,從法 律層面,現行法律有關地方的執行權責,幾乎都明訂為縣市政府;明訂為鄉鎮市政府者,僅有廢 棄物清理一項。」又說:「依據總動員法,各縣市平時就有動員督導會報機制(縣市長主持,團管 區執行),一旦進入戰時或緊急狀態,地方就有權力強制執行徵用該縣市各種人力物資。若總統 在災後立即宣布緊急命令,縣市長自可有效動員;震災初期部份縣市面臨的物資和人力、機具不

(17)

此後,中央和縣市政府、縣市和鄉鎮之間,甚至中央各部門均開始發生公開 或透過媒體對罵的情形。爭執的內容,包括救援行動與資源分配缺乏統籌的指揮 體系來進行運作,致延誤救災和未能合理分配震災物質;國際搜救團體找不到提 供災區訊息的中心,而所分配的搶救地點,不是重複就是分配不當等。

五、資源的管理與運用

緊急災難爆發時,災難管理者主要的任務為如何整合救援的人力、物力資 源,提供緊急的救難設備與協助,以儘速降低災害的衝擊。(丘昌泰,2000:20) (一)人力資源的運用

我國的災害防救體系,對於後備動員體系、民防機制與民間團體,均未規劃 納入「災害防救方案」中,而且缺乏動員救災經驗與設備,尤其號稱百萬雄兵的 後備動員能量,可說僅有數量,沒有能力。而除了人力資源沒有做好規劃外,人 力資源的運用也形同浪費。例如,在災情嚴重的南投縣和台中縣救災指揮中心,

很多源源不絕的救援團體和義工團體趕至災難現場救援,然指揮中心確實不知如 何指派任務。多國的國際救援團隊來到南投前進指揮所,指揮所也不知如何分配 救援任務,有的在現場苦等,經常一個災變現場同時出現數個國際救援團隊。

(二)物力資源的調配

當時,全省各地的醫療團體紛紛趕赴災區協助,支援的醫療資源充足無虞,

但調度指揮中樞卻無法有效的指揮,以致醫療無法適時適地給最需要的人。從以 上觀察,此次震災所曝露的不光是緊急醫療網的應變能力太差,還包括政府橫向 聯繫的不足,造成人、物力資源無法達到有效配置。此次救災,在救援物資供應 方面,埔里、南投的救災物資過份充裕、堆積如山;而中寮、仁愛鄉之部分原住 民山區卻苦候不至。(李宗勳,2000a:6)

在地震後,各地救援物資已陸續湧入災區,中央政府才決定採取統一配送方 式,要求各縣市政府統計物資的品名、數量,再依災區鄉鎮需求分配送往災區。

此時,物流管理已經失控,地方彙報的物資數據、中央的統計數量及實際數目都 已造成落差,而也造成有些物資送不出去,有些災區卻等不到救援物品的混亂現 象。(朱愛群,2002:353)

足等問題,自可立即獲得解決。」本文轉引自,(朱愛群 2002:341)

(18)

(三)專業技術與設備

消防署曾在 1997 年擬定 5 年計畫,提議設立特種救難總隊,集訓專門人員,

配置先進器材裝備,但這個計畫卻被行政院予以緩議。然而,921 地震所突顯的 重要缺失,就包括專業技術人員的不足及先進救難設備闕如。因此,即使是消防、

義消及民間救難組織努力投入,卻苦於人力不繼、技術不足和設備不夠等,使救 援行動事倍功半。當時,我國消防救災人力嚴重不足,救災設備短缺,甚至沒有 添購,徒增救災人員無力感。民間雖積極協助救災,但苦於救災設備不足,而政 府方面又無法充份提供,影響救災效率。(梁杏绢,2002:126)

大地震發生後的 24 小時內,已有日本的救難隊伍攜帶大批器材和搜救犬抵 台,不久多個國家搜救隊亦相繼加入救援行列。這批熱心的義勇軍均紀律嚴謹、

訓練有素,配備器材先進,且專業經驗豐富。這些救援專家手持生命探測器,有 效率的繪製及預測受困於倒塌大樓的人數與位置;反觀國內救災工作人員,概都 使用圓鍬一鏟一鏟吃力的挖掘,形成「專業」與「土法煉鋼」的強烈對比。(連 經宇,2000:140-141)茲列舉美國救援團隊之組織、設備與救援重點如下表 4-2-1:

表 4-2-1:美國搜救隊組織裝備表 美國

1.指揮部有 Mr. DickOwens5 指揮官 1 人、副指揮官 1 人、通訊官 1 人及相關安全人員 6 人,

指揮部共有 30 人。

2.搜索分隊共 4 隊,每隊有正副分隊長各 1 人,技術性專家 3 人及搜救犬專家 1 人,並配 有搜救犬 1 條,搜索分隊共 24 人。

3.救援分隊有分隊長 1 人,救援班 6 班,每班有班長及救援專家共 6 人,共計 37 人。

4.醫療分隊共 2 隊,每隊分別有隊長與醫療專家,醫療分隊共計 4 人。

5.技術分隊有正副分隊長各 1 人,結構專家 2 人,危險物專家 2 人,一般地質專家 1 人,

起重裝備專家 2 人,技術資訊專家 2 人,通訊專家 2 人,後勤專家 2 人,技術隊共計 15 人。

1.發電設備:5000watt 發電機 2 台、3000watt 發電機 6 台及其他附屬裝備。

2.水動力設備:水動力機 1 台,油壓機 1 台。

3.氣動力設備:氣動力機 2 台。

4.機械設備(救援分隊皆有一套):超音波生命探測器、電鋸(含直鋸、圓鋸、鏈鋸與線鋸)、大 小型鑽孔機、大小型切割機(含電力式、曲壓式與水壓式)、敲擊機(鏙型與鍥型)、電力定釘 機、通風機及其他器具。

4.人工攜帶設備:個人防護衣(含頭盔、頭燈、護鏡、護肘、護膝、防護衣、背心、長統靴、

手電筒及皮手套等)、麻繩、塑膠繩索及螢光膠帶、面罩、氧氣面罩、氧氣鋼瓶、氣壓舉高 機、一般電工及土木工具。

1.利用搜尋犬及聲納等來搜尋人員,確定有生還人員,才會深入搜救。

2.除救災外,對災區建物安全之監測亦十分重視,先對救災現場進行勘查與資料蒐集、人 員佈置、指揮系統建立與安全維護。

3.不躁進、謀定而後動,尊重專業,注意安全。

資料來源:行政院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參見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

「從 921 震災看國內現行災害防救體系研討會」資料,1999:23。

(19)

六、危機處理的機制運用 (一)國軍部隊的支援

在國軍支援救災方面,也曝露了我國危機處理與動員機制的若干問題,其中 包括憲政與國防體制的權責混淆、軍政軍令夾纏不清、防救災法制付之闕如等。

(張國城,1999:31)例如,在 921 震災前,我國並無專為天然災害定義、處理與善 後的法律,14且地方政府若欲動用軍隊救災,必須依據 1982 年所頒之「台灣地 區天然災害申請國軍支援辦法」,且該辦法亦限制申請國軍支援「以地方政府能 力不及為限」,並不得影響國軍戰備。15

此次震災,由於軍隊的使用係在總統發布緊急命令及國防部加入中央防災緊 急應變小組之前,又地方政府也未依據前述辦法申請國軍支援,顯見此次軍隊的 使用並無法源依據,而係由軍隊自行判斷與處置。16另國軍「衡山指揮所」係國 軍作戰指揮及國軍戰情傳遞之中心,其裝備設施係以國軍的指管通情(C4ISR)為 核心,並不適用於「救災行動」的人物力派遣與指揮,且有與「中央災害防救中 心」疊床架屋之嫌。

(二)民間組織與慈善單位

在震災發生後,民間的宗教、志工團體、醫療團體(計 108 個救難團體),均 以第一時間迅速進入災區救援。高效率的動員能力,掌握了救災如救火的時效,

例如,前述的慈善團體慈濟功德會,在 9 月 24 日慈濟證嚴法師提出 5 個後續救 災的重點後,即進行搭建簡易屋、運送物資,以及災區消毒、防疫、除臭等,受 到民眾極大好評。17在震災後數星期內,據慈濟估計投入的人力超過數十萬人 次,成為民間的最大救援組織。(汪士淳、梁王芳、劉在武、王超群,2000:12)

14 如前所述,我國在 921 震災前,有關救災之系統、程序、處理方式乃至範圍,係由行政院於 1994 年以行政命令頒行之「災害防救方案」,建立至中央到地方四個層級「中央、省(市)、縣(市)、

鄉(鎮),惟精省後已成為三個層級」的防災體系,方案規定四層級政府都必須由其首長(中央為行 政院長)擔任召集人之防災會報。中央防災會報必須研擬「防災基本計劃」,並依此指定各種災害 之主管機關,其他各層級會報則訂定所轄區域之「地區防災會報」,同時中央各部會亦須依據防 災基本計劃,擬定防災業務計畫,以推動防災業務。在重大災害發生時,行政院得設中央防救或 處理中心,由各該主管機關首長擔任指揮官,負責統籌,協調事宜;至於其他層級政府則成立由 其首長擔任指揮官之災害防救或處理中心,以有效採取緊急應變措施。(羅正南,2002:48)

15 參見立法院公報,第 88 卷 47 期,立法院公報處發行,1999 年 11 月 17 日,頁 157。

16 國軍在 921 震災中,於第一時間迅速投入救災,並發揮極大功效,應是必要且合理的,但主 要出現在國內災害防救的法令不夠完備,未能賦予軍隊迅速反應之法源。(羅正南,2002:48)

17 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在 23 日深夜抵達台中,在看過幾個災區後,決心儘快協助災民解決洗淋 如廁的問題,由於大型流動廁所不可能開進山區,24 日起慈濟人便在幾個重點災區動手挖起最 傳統的糞坑,搭建臨時廁所,還遠從台北開來兩輛原本供街頭遊民洗淋用的外展服務車到災區;

另外,慈濟也在部分災區現場噴灑消毒水和石灰粉,以免滋生病源。(陳國彥,2000:158)

(20)

貳、復原工作的加速進行

災難復原係指災難發生後,如何進行重建與恢復,使災區儘速回復到平時的 狀態;重要的活動包括為罹難者提供適切的支持系統與策略,以免遭遇二度傷 害。工作重點則應包括救難搜索與救援的賡續進行、災後重建工作的推動、民間 捐獻的妥善處理、心理健康與危機諮商、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及災難補償經費的核 發等。921 地震的第 5 天,政府即發布緊急命令,除了賡續救災工作的推行外,

並成立復建推動委員會,推展各項復原工作。

在救災工作告一段落,進入重建工作階段之初,李前總統於 9 月 26 日晚上,

在總統府召集高層會議決定,由行政院於 9 月 27 日成立「行政院重建推動委員 會」並進駐災區。由蕭前行政院長擔任主任委員、劉副院長擔任副主任委員兼執 行長,並設置三位副執行長及 13 個組,相關部會首長及參謀總長為委員18,相 關縣市長及鄉鎮長也參與工作小組。

迄 11 月 29 日,主要的賑災內容包括:建立通報及指揮系統;建立中央與地 方政府、災區直接對話窗口;建立行政體系、國軍、民間組織、學者專家合作關 係;救助與善後:鑑定、發放慰助金、拆除危險建築、清運廢棄物;庇護安置:

興建組合屋、發放房租津貼、國宅安置、修繕諮詢服務、臨時屋及軍營安置。以 及包括 17 項專案,如斷層調查專案、原住民特別方案、文化重建方案、學校救 災專案、維生搶救專案、產業救災專案、環保專案、衛生專案、交通專案、貸款 專案、農業專案、就業專案、集合式住屋重建專案、緊急復建優先計畫專案、公 共建設重建專案、重建新聞報導專案及偵辦違法建商專案等。(黃季敏、張建興,

2000:12)其中關於總統府及行政院各部門的救災與復原工作及政策措施,概述如 下:

一、總統府

09/25:副總統連戰在「921 大地震督導中心」第 3 次會議後宣布,將建議行政院 將災區死亡民眾撫恤金提高至每人 100 萬元。

09/27:副總統於中興新村邀集台灣省主席、省府委員及一級主管協商震災相關救 助事項。

18 國軍的災後重建工作,係在國防部層級成立「國防部災後重建協調支援小組」;陸軍總部則成 立「國軍災後重建指揮部」,下設台北市、台北縣、南投地區、台中地區等 4 個災後重建指揮部,

進行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參見立法院公報(1999),第 88 卷第 47 期,頁 158。

(21)

10/02:李前總統指示,第一階段救災工作完成,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災民的 安置,以及如何進行災民的心理重建。

二、行政院

09/26:財政部宣布自 9 月 27 日至 10 月 8 日止,調整集中市場、店頭市場、期貨 市場股票及受益憑證之日跌幅度,為 3.5%。

09/27:行政院成立「921 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由行政院長蕭萬長擔任主任 委員,副院長劉兆玄任副主任兼執行長;另救災督導中心也將改為災後重 建督導會報。

09/30:發佈「徵租用民間車輛與工程重機命令」,分三梯次下達徵租令,共徵用民 間 1,417 輛重機械車輛與人力,經費逾 1 億元。

10/04:行政院決定,災後重建應在震災發生五年內完成,並分三階段進行,以在 民國 93 年 9 月 20 日前完成更新事業計劃的實施。重建範圍界定在災區內 人口密集的都市地區或聚落,並須以都市更新方式重建。

10/05:勞委會勞保局決定,放寬震災中被裁減資遣勞工繼續參加勞保的規定。

10/07:公佈「921 震災災民臨時工作津貼申請辦法」。

10/14:行政院長蕭萬長表示,受災屋全倒半倒鑑定在周五完成,周六發放慰助金;

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表示,災民申購國宅條件將放寬,只要有「災屋」即 可申請。

10/18:內政部部務會議通過「兵役替代法草案」,使替代役可以優先投入災後重建 工作。

10/18:中央健保局宣布 921 地震全民健保的優惠方案,自 11 月至次年 3 月,災民 可享免費醫療費、部分負擔與住院膳食費用等項優惠。

10/19:行政院發布「行政院所屬各級人事機關支援 921 震災災後重建因應措施」。 10/27:行政院蕭院長邀請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籌組「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由 47

位民間專家組成,分成工程與防災等 6 組,提供專業建議,由李遠哲擔任 召集人。

11/08:內政部營建署發佈震災後暫時禁建令,範圍包括位於車籠埔斷層經過的兩 側 50 公尺,禁建令至 12 月 31 日止為期兩個月。

11/09:完成首波民間認養 921 震災國民中小學校園重建計畫的簽約儀式;計有 33 個民間單位及個人認養 85 所災區學校。

(22)

11/09:行政院災後委員會通過經建會提報的「災後重建計劃工作綱領」草案。

11/17:大學招生策進會決議,以各校聯合專案推甄方式優惠地震災區高中考生。

11/25:內政部兒童局確定「大地震孤兒所托育作業原則」。

從以上政府對 921 地震的救災與災後重建各項工作與政策看來,政府確實苦 民之苦,一切均以人民生活及安居樂業作為其施政的最高考量。但政府災後重建 工作,仍免不了遭受民怨及專家學者的批評,歸咎其原因是政府過度急於趕建臨 時屋與發放慰助金(房屋倒塌賠償金)。反觀日本政府於阪神大地震時,則於前一 年以收容安置、重建為要,相關賠償於一年後始發放,即使迄今仍在進行重建工 程。因此,救災應講求「急」、重建重視「宜」,以免本末倒置,浪費公帑。19

參、政府部門的評估與檢討

危機發生過後,最主要的工作,應包括加速復原工作的進行、檢討危機管理 活動的過程及應變的缺失,以及在危機解決後應邀請專家學者成立任務編組,依 據檢討報告,修正各種危機應變計畫。921 震災後,我國監察院針對行政院的救 災過程疏失,以及行政院針對本身的救災缺失,糾正及檢討如下:

一、監察院的糾正案

(一)88.10.4 第 880770884 號函改善案:經濟部地質研究所 1997 年間,曾針對車龍 埔斷層進行研究調查。該報告結論與此次 921 大地震發生的規模落點高度相似,

類似的專案建議與研究報告不乏其例,但政府單位均未重視,顯有未當。

(二)88.10.8 第 880708042 號函改善案:921 大地震造成全台一萬多棟建築物損害或 倒塌,上萬人死傷,台灣建築物在建築許可、施工管理、使用管理等建築主管機 關有否疏失?相關建築法規是否健全?應深入了解修訂。

(三)88.10.25 第 880709169 號糾正案:行政院未依災害防救法有效建立防災體系,

各項預防、搶救及善後計畫流於形式,疏於實地演練,各級災害防救(處理)中心 形同虛設;功能不彰,緊急通報系統建置多年,亦未能有效運作,顯有未盡責之 失。

(四)88.10.25 第 880709170 號函改善案:有關政府機關與民間社團平時互動與 921

19 實際參與救災行動的台大城鄉所教授陳亮全指出災區重建涵蓋面廣,小至社區道路,大致跨 縣市的公共建設、居民的生活、社會福利與教育、心靈復建等,都須整體規劃。最好從基層社區 做起,再擴及縣市;然居民亦不能全仰賴外界,外界的幫助有限,唯有社區居民的覺悟與意願才 是社區重建的動力來源;同時,政府應邀請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共同研討,為災區增添「新思 維」、再造「新風貌」。參見中央日報(台北),1999 年 11 月 18 日,版 5;李宗勳,2000b:7。

(23)

地震救災配合,有無違失?如非常救災時期與民間團體聯繫機制,指揮體系建置,

有何因應對策?對民間團體投入救災有無實質補助或獎勵等。

(五)88.10.25 第 880709170 號函改善案:有關 921 集集大地震之災後房屋損毀,鑑 定、慰問金及補償費發放,行政機關有重大違失。亟待改進事項:1.內政部及公共 工程委員會行政命令紊亂;2.重建委員會對於相關行政命令,未統一研擬,即由 各行政機關發布,造成災後各項安置工作亂象叢生,重建委員會難辭其咎。

從以上觀察,921 地震後,監察院對行政院的危機管理疏失提出嚴正的糾正;

而政府的行政部門,以及地方政府也開始重視災害危機管理體制的建立。

二、行政院本身的檢討

(一)災害防救體系:中央與地方的三級體系,各有各的防災中心,在事權不統一的 情況下,災情的傳遞與通報顯得問題重重,各級政府雖然積極投入救災,但災情 無法有效而即時的傳遞,影響救災時效。另救災物資的協調與運送,也因此遭遇 到相當困難。第一線的救災單位面對龐大的救濟物資,顯得難以管理。大地震發 生三天內,初期從災情通報,到緊急救助體系的紊亂,突顯各級政府之間縱向與 橫向聯繫,均顯不足。

(二)救援的技術:各國救援隊伍抵台支援救援,帶來了生命探測器,特殊金屬破壞 剪等裝備及訓練有素的救難犬。反觀我國內,救災人員在大地震發生後,奮不顧 身投入救災留下許多感人事蹟,但是各種救災裝備、器材及技術則嚴重欠缺,無 法因應 921 地震這種大規模的重大災害。

(三)慰助金的發放:主要在公平性遭受質疑,例如僅在災區租賃與宿舍的學生與 全家租同一受災房屋的民眾也同樣受補助,有失公平。

(四)防震措施的檢討:例如有關地震層活動的監測,斷層帶範圍內的禁限建問題,

以及建築物設計施工的監督等,均待切實管制執行。

如前文所述,在「災害防救方案」實施之前,並沒有全國性的災害防救計畫;

也沒有全國性的災害防救組織架構。而在災害防救方案頒佈之後的災害防救組 織,包括省(市)、縣(市)、鄉(鎮、市、區)等,皆屬於臨時任務編組,任務終了時 裁撤。除了消防、警察、公務及其他少數單位,有針對災害做應變處置與進行編 組作業之外,大部分單位皆是除了派員至災害防救中心外,其他人員都未對災害 防救工作確實編組,因此造成災害處理協調、聯繫及動員上的極大障礙。

因此,綜合監察院的糾正案與行政院自行的缺失檢討,筆者認為我國當前在

(24)

災害防救方面,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危機管理專責機構」的建立。當前我國在 危機管理的專責機構方面,僅有消防業務尚能稱為災害防救的專責機構,但如前 所述,我國消防署是到 1995 年 3 月 1 日才從警政系統中分出來,獨立成立「內 政部消防署」,而在人力、物力、經費及專業技術上,都仍不足以應付大型之災 難。因此,惟有建立專責的機構,才能擬定、督導,以及有能力執行全國性大型 的災難事件;並能指導、監督,以及支援地方性的小型危機事件。

肆、小結

從前述觀察,我國政府在 921 地震的應變過程中,突顯了應付大型災變的危 機管理能力不足。雖然在整個應變過程中,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縣市政府、鄉鎮市 公所,無不全體動員,為降低地震災害損失而努力,民間也積極投入,但政府的 救災作為仍不斷受媒體的嚴厲批評與民眾強烈不滿。基此,筆者依據危機管理活 動模式的標準觀察,呈現出政府的危機管理活動作為須要改善的問題,如下:

首先,從負責情報偵測、評估與感應的情報資訊管理系統觀察,由於 921 地 震破壞了通訊基礎網路設施,加上震央位置與受災地點都屬偏遠災區,因此突增 情報資訊蒐集的困難,而且政府平時也疏於添購通訊新裝具。因此,政府的整個 危機管理系統即使「看得見」也「看不清楚」;而在危機溝通網路系統方面,由 於政府對大型災難疏於演練,因此在政府對民間、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及政府部 門間的協調、溝通都出現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指揮體系之橫向與垂直指揮關 係,也就是中央與地方、危機管理小組(決策、統籌、協調)與危機處理(現場指揮 與執行)之間的權責關係未能徹底釐清等,以上均造成我國災難危機管理體系的 主要缺點。

其次,921 震災也曝露了我國在動員機制上的若干問題,主要在於憲政及國 防體制權責混淆,軍政軍令夾纏不清及防災法制付之闕如等;而且動員機制及能 力徒具形式,未能從現代戰爭型態、共軍威脅、社會現況及實戰要求著眼,因此 後備部隊在 921 震災中毫無作用。依據國軍設「中央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 報」,國軍列管後備軍人達 387 萬人,其中包括「三軍動員部隊」(約 80-100 萬) 及依鄉鎮(市、區)為範圍、戶籍為基礎之「管區後備部隊」(約 35 萬人),(張國 城,1999:35)都成為「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其三是,921 震災,我國並未以任何方式動員師、團管區內之後備軍人參與,

數據

表 4-1-4:我國各級防災計畫主要內容比較表  計畫名稱 主要內容  訂定單位  防災基本計畫 一、 防災之長期綜合計畫。  二、 防災業務計畫及地區防災計畫應規定之重要事項。  三、 防災業務計畫及地區防災計畫之訂定標準。  中央防災會報  防災業務計畫 一、 關於所掌事務或業務應採行之防災措施。  二、 關於所掌事務或業務之地區防災計畫訂定基準。  指定行政機關 指定公共事業  地區防災計畫 該地區有關防災措施、災害預防、情報收集傳達、預警、災害應變復舊 對策等計畫及防災設施、設備、物資、基金之整備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臨疫情之下經濟衰退危機,東協各國政府機動提出因應措施。印尼總統佐科威表示,政府應更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本館以數字表現出921地震救災、安置到重建的總體樣

03 集體創作 洪慶桐 建國科技大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彰化縣私立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03 集體創作 張建雄

當地主管機關對期 滿續聘之雇主實施前項 規定檢查時,應以外國 人最近一次經其本國主 管部門驗證之外國人入 國工作費用及工資切結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發源自唐古拉山,沿途滙集了 700 多條大小河川,全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