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鄭氏三代與東寧寺院 〈台灣佛教新史〉之三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鄭氏三代與東寧寺院 〈台灣佛教新史〉之三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佛教新史〉之三

―鄭氏三代與東寧寺院

闞正宗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前言

1661 年,鄭成功(1624-1662)將荷蘭人逐出台灣,開始了鄭 氏三代的經營,然明代以來與荷蘭人交手這並非第一次,早在鄭和

(1371-1433)下西洋即有經驗。

船堅炮利的的西方殖民者覬覦與中國通商的高獲利,以巨艦大 砲強行開港之心未曾稍熄,促使荷蘭人千里迢迢從巴達維亞(印尼 雅 加 達 ) 來 到 中 國 東 南

沿 海 尋 求 商 機, 分 別 在 1604 年 及 1622 年 占 據 澎湖,並於1624 年攻占 大 員( 台 灣 ), 最 後 於 1662 年為鄭成功所驅逐,

開 啟 鄭 氏 三 代 統 治 台 灣 22 年之始。

鄭 成 功 於 台 南 設 承 天府,曰東都,立天興、

萬 年 二 縣。 然, 鄭 成 功

不 及 半 年 而 歿, 其 子 鄭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

(2)

經主政,改東都為東寧,府城佛教逐步發展,鄭氏三代至少有七座 佛教寺院建立,即竹溪寺、龍湖巖、法華寺、觀音堂、準提室、觀 音亭、彌陀寺。

一、鄭成功驅逐荷蘭人

1624 年夏,荷軍撤出澎湖移往台灣後,開啟了全島 37 年的統 治。天啟五年(1625),「海寇顏思齊入臺灣,鄭芝龍附之,而荷 蘭猶盤踞臺灣;思齊引倭人剽掠海上,與荷蘭共有臺灣之地,以為 巢穴」。1荷蘭人雖盤據台灣,但海盜顏思齊(1586-1625)及部下 鄭芝龍(1604-1661)也時常來台補給及貿易。

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後,作為孤臣孽子的鄭成功,

以金廈為基地抗清。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1660),「鄭成功 寇江南敗績」,2「用黃梧議,從濱海居民入內地,增兵守邊。成 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 取臺灣」。3鄭成功進攻江南軍事失利之後,採納部將黃梧(1618- 1674)的建議,計畫驅逐荷蘭人,以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荷蘭人築城與鄭成功圍城,情況如史載:

荷蘭築城二:曰赤崁,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門。荷蘭人 恃鹿耳門水淺不可渡,不為備。成功師至,水驟長丈餘,

舟大小銜尾徑進。紅毛人棄赤崁,走保王城。成功使謂之

1. 邱文鸞:《臺灣旅行記.臺灣旅行記(一)》,臺灣文獻叢刊第 212 種,台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年,頁 1。

2. 清.陳雲程輯:《臺灣輿地彙鈔.閩中摭聞》,臺灣文獻叢刊第 212 種,台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年,頁 29。

3. 清.鄭亦鄒:《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第 67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60 年,頁 55。

(3)

曰:「土地我故有,當還我;珍寶恣爾載歸」。圍七閱月,

紅毛存者僅百數十;城下,皆遣歸國。4

1661 年 4 月 30 日拂曉,鄭成功率數百艘戰艦,載約二萬五千 名官兵,進入鹿耳門水道,不到兩小時,即完成數千人登陸,大 批船艦停留在熱蘭遮城與羅民遮城之間。5開戰三天後,普羅民遮 城守將萬倫坦(Jacobus Valcutyn),因彈盡援絕投降,但與熱蘭遮 城的談判破裂,雙方持續對峙。到了翌年的一、二月間,熱蘭遮城 的守軍亦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鄭成功發動總攻擊,荷軍損失慘 重,城內守軍僅剩六百人左右,荷蘭在台灣的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1615-1687)知大勢已去,終於答應有條件投降。6

圍城七個月,荷蘭人戰敗撤離台灣,鄭成功「乃號臺灣為東都,

示將迎桂王狩焉。以陳永華為謀主,制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臺 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闢草萊、興屯聚」。7 鄭成功定法律、立學校,招來福建四府民眾前來開墾,以謀長 治久安。然不數月,鄭成功病卒,享年僅39 歲。鄭成功歿後,子鄭 經(1642-1681)繼位,後傳鄭克塽(1670-1707),三代在台經略 凡22 年。

二、佛教寺院的建立

從史料記載得知,鄭氏三代時期,現今大台南地區約有七座佛

4. 清.鄭亦鄒:《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第 67 種,頁 55-56。

5. 【荷】揆一著,甘為霖英譯,林野文中譯:《被遺誤的臺灣》,台北:前衛出 版社,2011 年,頁 113。

6. 戴月芳:《明清時期荷蘭人在臺灣》,台北:臺灣書坊,2013 年,頁 -338。

7. 同註 4,頁 56。

(4)

教寺院建立,即:竹溪寺、龍湖巖、觀音亭、觀音堂、準提室、彌 陀寺、法華寺,概述如下:

(一)竹溪寺

根據盛成(1899-1996)

與 盧 嘉 興(1918-1992)考 證 沈 光 文(1612-1688)詩 作「州守新構僧舍於南溪,

人多往遊,余未及也」後,

判定此詩係沈光文逃禪之 前( 永 曆 十 九 年、 康 熙 四 年,1665)所作。

鄭 成 功 入 台 後, 以 台 灣 為 東 都, 並 設 天 興、 萬

年二縣,史載:「紅夷既平,改臺灣為東都;王城號安平鎮,赤崁 為天興府。以鄭省英為府尹(省英,芝莞長子也)。」8又說「克 臺之歲,改臺灣為東都,置承天府,以楊朝棟為府尹,祝敬為天興 知縣,莊之列為萬年知縣,設安撫司於澎湖。」9省英於永曆十五 年(1662)十二月繼楊朝棟為承天府尹。天興州守為莊文烈,永曆 十五年五月任,萬年州守為祝敬,同時任。10盧嘉興認為:

8. 不著撰人,《閩海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23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 年,頁 16。

9.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年,頁 134。

10. 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收在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 論集(八)―臺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年,頁 241。

台南竹溪寺舊照,攝於1933 年。

(5)

成功於永曆十五年五月二日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 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及萬年縣。楊戎政(即 楊朝棟,經任五軍戎政)為府尹,委莊文烈知天興縣,祝 敬知萬年縣事,改大員為安平鎮。那個時候的建制是萬年 縣而非萬年州,於十八年三月鄭經返臺始改東都為東寧,

改二縣為二州的記載,以這一首詩的詩題所記的州官是改 制後來講。光文於改州的翌(十九)年就因寓諷的詩被讒 而逃禪。就這一點來看,這一首詩之作最遲也應在永曆 十九年,所以竹溪寺最遲也應在永曆十九年所建。11

據此,永曆十九年(1665)之前所建之「僧舍」,如果為寺院,

肯定是台灣最早的佛寺,但學者楊惠南認為:「在李茂春『尋卒』

之後,為了方便做為佛寺,州守和僧人合作,在夢蝶園中增搆新的 僧舍,也未嘗沒有可能。」12李茂春逝於1675 年,即使如此,此「僧 舍」仍是明鄭最早的佛教建築之一。

(二)龍湖巖

根據史載:「龍湖巖,在諸羅縣開化里,偽總制陳永華建.環 巖皆山也,前有潭,名龍潭,潭左右列植楊柳、緋桃,亭內則碧蓮 浮水,蒼檜摩空;又有青梅數株,眾木榮芬,晚山入畫,真巖居之 勝地也。」13

11. 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收在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 論集(八)―臺灣佛教篇》,頁241-242。

12. 楊惠南:〈竹溪寺創建年代的再商榷〉,http://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

TAIWAN/md/md03-04.htm,2019 年 4 月 5 日瀏覽。

13.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 年,頁 121。

(6)

鄭成功「克臺灣,築東都安平鎮城,成功居焉,而使陳永華為 總制,與成功子鄭經居廈門」,14鄭成功克台後,封陳永華(1634- 1680)為「東寧總制」,龍湖巖是陳永華隨鄭經從廈門退守台灣後 所建,史載:「(鄭)經歸,永華築龍湖巖居,種碧蓮以自娛。常 撫蒼檜,臨龍潭,眺遠峰,歎曰:『吾開此絕境,可稱幽僻矣。嗟 乎!吾乃以此終老哉』!自是退休不豫事。」15

龍湖巖為陳永華隨鄭經退守台灣後,所建的退隱終老之所。史 載,明永曆十八年(1664)三月,鄭經從金廈退往台灣,輔佐鄭經 的陳永華,在鄭經退敗台灣後,萌生退隱之心,選擇遠離政經中心 的東寧,在赤山建道場退隱。故龍湖巖建立當在1664 年之後。

14. 清.鄭達:《野史無文》,臺灣文獻叢刊第 209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5 年,頁 173。

15. 同註 14。

(7)

(三)觀音亭

位於鎮北坊,史載:「偽時建。中奉大士,左右塑十八羅漢。

康熙三十二年,居民重修,並建後堂。」16觀音亭為閩南普遍的寺院,

全台所在多有,唯台南最早,可惜不明其創建年代,康熙三十二年

(1693)重修。

(四)觀音堂

寧南坊「觀音堂,偽時建。原為五帝廟,今改祀觀音」,17原 是供奉三皇五帝,後改為奉祀觀音,並改稱觀音堂,建寺年代亦不 詳。

(五)準提室

寧南坊「準提室,偽時建。康熙四十六年,道標守備婁廣修」,18 是明鄭時期少見的準提信仰道場,稱為「室」表示當時可能規模不 大,康熙四十六年(1707)官方修建。

(六)彌陀寺

1694 年高拱乾編纂的《臺灣府志》載:「彌陀室在附郭之東,

庭宇幽靜,佛像莊嚴;傍植檳篁,名花芬馥,可供遊詠。」19沒有標 明創建年代。而1752 年王必昌所修的《重修臺灣縣志》載:「彌陀

16. 清.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03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61 年,頁 210。

17. 同註 16。

18. 同註 16。

19.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65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 年,頁 220。

(8)

寺,在大東門內永康里。偽時建,歲久傾圮。康熙五十七年,監生 董大彩鼎建中堂。五十八年,武彝僧一峯募建西堂及僧房,監生陳 仕俊倡建西堂。」20連橫亦說:「東寧初建,制度漸完,延平郡王 經以承天之內,尚無叢林,乃建彌陀寺於東安坊,延僧主之,殿宇 巍峨,花木幽邃,猶為郡中古剎。」21可見彌陀寺最早稱「彌陀室」,

顯示可能為一小道場。

盧嘉興根據立於今彌陀寺山門外兩方嘉慶十年(1805)的〈重 建彌陀寺碑記〉載:「考昔擅樾洪公布施捐造,歷今百有餘年」,

推斷彌陀寺應建於明鄭時期。22

清 復 台 後, 首 任 諸 羅 縣 令 季 麒 光( 生 卒 年 不 詳 ), 於 康 熙 二十六年(1687)與沈光文(1612-1688)及諸官員過彌陀室吟詠唱 和,23此距鄭克塽1683 年降清不過 4 年,彌陀室建於明鄭時期可能 性甚大。

(七)法華寺

1744 年,范咸之《重修臺灣府志》載:「法華寺,即李茂春夢 蝶處;後僧人鳩眾改建法華寺。」24書中未註明法華寺改建年代;

20.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13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61 年,頁 200。

21.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頁 576。

22. 盧嘉興:〈臺南古剎彌陀寺〉,收在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八)―

臺灣佛教篇》,頁262。

23. 清.季麒光:〈同沈斯庵、陳都督、鄭副使過彌陀室看春,值王參戎暨宰贊天、

韓震西兩都護小飲竹下,即事漫賦和斯庵韻〉,《蓉周詩文稿選集.東寧政 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46。

24. 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05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61 年,頁 545。

(9)

而1870 年謝金鑾之《續修臺灣縣志》則載:「法華寺,在永康里。

舊為夢蝶園,康熙二十二年改為寺。」25

法華寺之前身為明末遺臣李茂春之「夢蝶園」,據清代台灣第 一部方志,1695 年由蔣毓英(生卒年不詳)與季麒光等所修之《臺 灣府志》載:

李茂春,字正青,漳州府龍溪人,登明隆武丙戌科鄉榜。

遯跡至臺,偽藩延以教其子經。其為人好吟詠,喜著述,

日自放于山水間,跣足岸幘,旁若無人。知經非令器,素 不加禮。搆一禪宇,扁曰「夢蝶處」;與住僧禮誦經文為娛,

自號李菩薩。尋卒于臺,因葬焉。26

25. 清.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61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62 年,頁 342。

26.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頁 219。

台南法華寺為三級古蹟。(王双全/ 攝於 1962 年)

(10)

蔣 毓 英 稱 李 茂 春「 搆 一 禪 宇 」, 可 見 是 以 寺 院 視 之。 康 熙 二十二年(1683),「蔣毓英知臺灣府,捐己俸,邀同官紳中之有 志者,鳩金改園為寺,於寺後壙地貳甲零分,充作香火齋費」。27 由於「改園為寺」乃出自蔣毓英之手,從「禪宇」擴大為「寺」,

某個程度亦可視法華寺(夢蝶園)為明鄭時期寺宇。

結語

1604 年,荷蘭人首度占領澎湖百餘日後,為總兵施德政令都司 沈有容勸退;1622 年,荷蘭人再度據澎湖以求互市,前後兩年一個 月,最終在福建總兵俞咨皋、守備王夢熊的圍剿下,於1624 年 8 月 退往台灣。1660 年,鄭成功攻打江南之役敗北,欲以台灣為反清復 明基地;1661 年 4 月,率百餘艘戰艦、官兵二萬五千餘人,經七個 月鏖戰、圍城,荷蘭台灣總督揆一終於投降,開始鄭氏三代22 年台 灣統治。

鄭氏三代時期,台灣佛教的傳布不甚明朗,僅知其治台期間約 有七座佛寺創建,有官寺,如龍湖巖;有文人自娛道場,如夢蝶園;

亦有庶民所建,如觀音亭、觀音堂、彌陀室等,顯示明鄭時期的台 南地區的信仰狀況,大約以觀音信仰為最,其次有彌陀及準提信 仰。

2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私法人事編》,臺灣文獻叢刊第 117 種,台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年,頁 307-30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身為島國的台灣當然不能置外,教 育部 2007年出版的《海洋教育政策白皮 書》中開宗明義提出「海洋是生命之起 源」,強調「我國位處海洋要地,『海

1938 年善慧從海外回台, 35 隨即於 1939 年 8 月初,受上海曹洞宗 長德院院主成田芳禪師的招聘, 8 月 7 日由基隆出港前往上海,並

1936 年底,即寺廟整理開始之前,台灣全島所統計的寺廟齋堂 共計 3,649 座,到了 1942 年底,也就是寺廟整理過後一年,寺廟 齋堂數為 2,551 座,其間遭整理的有 1,088 座,約三分之一被整理、.

(二)大天后宮與施琅 前文〈清初台灣府天后宮 與海會寺僧侶〉已述及,乃康 熙二十三年( 1684)施琅改寧 靖王朱術桂宅邸為台灣府天后 宮,「將軍侯施同諸鎮以神有

臺灣的年輕人該何去何從?張教授 以為,臺灣既需在地打拼者,亦同時 需要能從本土出發、於國際為臺灣爭取 機會和發展空間的人才;即便「在地打

十三、 CCNA R&S 組第一名與第二名取得代表台灣參與 2016/9/17(六)於台灣思科 舉辦之大中華區

據《普照國師年譜》所載:「(順治)十年癸已,日本興福 寺住持逸然,奉王命,差僧古石齎書帛聘師東渡。……十一年甲

• A2: 黑水指的是臺灣海峽,俗稱黑 水溝。以前的人要冒險渡過臺灣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