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 鄭成功與佛教淵源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 鄭成功與佛教淵源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 ―"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

─鄭成功與佛教淵源

闞正宗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漢人大規模移民台灣,以鄭成功

(1624-1662)驅逐荷蘭人入台為始。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1 成功之父鄭芝龍(1604-1661)原是海 盜,後為明朝、荷蘭買辦,而鄭芝龍

「十八芝」武裝海商集團成員之一的 劉香(?-1635),為佛郎機(西班牙、

葡萄牙)買辦。

南 安 屬 泉 州 管 轄, 為 閩 南 之 一 部分,閩南佛教自古興盛。崇禎二年

(1629),鄭芝龍降明,劉香拒絕,

兩人因而決裂,據《海上見聞》載,崇

禎八年(1635)四月,鄭芝龍弟芝虎、芝鵠與劉香大戰於廣東虎門,

雙雙陣亡,「(鄭芝龍)大痛哭芝虎、芝鵠身亡,令人廣撈屍首,

五日不可得。停甲子所,延僧建七晝夜梁皇寶懺,祭奠二人暨陣亡

1. 清.鄭亦鄒:《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第 67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 年,頁 51。

台 灣 博 物 館 典 藏 的 鄭 成 功 畫 像,經文建會指定為國寶。

(2)

諸將士,然後班師」。2鄭芝龍延僧舉行梁皇法會,以祭陣亡官兵,

時鄭成功12 歲,必然有所知悉。

順治三年(1646),清軍自浙江下福建,鄭芝龍認為復明無望,

「撤仙霞關守兵不為備」,清軍師次泉州後,「書招芝龍,芝龍率 所部降,成功諫不聽」。3鄭芝龍要鄭成功歸降,但鄭成功不願臣屬 滿清,苦勸鄭芝龍未果後,遂儒冠儒服祭拜孔廟後率部出海。

學者大都認為,鄭成功乃是以一「儒將」而領軍抗清,因鄭成 功15 歲「補弟子員,試高等」,4考取南安縣學生員後,入貢南京 太學,及清兵南下,父芝龍降清,「方其諫父不聽,被貝勒王挾北去,

又痛母死於非命;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衫赴文廟 焚之,(四)拜先師,仰之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

各有作用。謹謝儒服,惟先師照鑒之。』」。5

那麼,出身儒家系統的鄭成功與佛教的關係為何?從史料中發 現,據守金廈抗清的鄭成功,曾與黃檗隱元禪師及萬五道宗和尚有 所交往,本文將從鄭成功與這兩位方外之交身上,了解鄭成功與佛 教的淵源。

二、「萬姓集團」道宗和尚

1644 年清兵入關,在諸多抗清集團中,以鄭成功領導的大軍持 續最久,影響最深遠。抗清團體彼此合作亦是常態,其中,由萬禮

2.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60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 年,頁 40-42。

3. 同註 1。

4. 同註 1,頁 2。

5.《鄭氏關係文書》,臺灣文獻叢刊第 69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39。

(3)

領軍的「萬姓集團」為其中之一。

萬禮原名張耍,又名張禮,明萬曆四十年(1612),生於和平 琯溪,幼家貧,被九甲富商張子可(紹安長林寺緣主)收為養子,

自幼練拳習武,廣交朋友。他們化異姓為同姓,「萬人同心,以萬 為姓」,建立一支民間武裝集團,占據官陂二都一帶,張耍被推為 首領,稱萬禮、萬一、萬大、萬九澤。6清.江日昇的《臺灣外記》

記載:「(萬)禮即張要(耍),漳之平和小溪人。崇禎間鄉紳肆 虐,百姓苦之;眾謀結同心,以萬為姓,推要為首。時率眾統踞二 都……。」7

南明永曆三年(順治三年,1649),鄭成功「遣其將施琅等陷 漳浦,下雲霄鎮,進次詔安」;8永曆四年四月,鄭成功為籌糧餉,

親往廣東揭陽,攻新埠寨;五月,命左先鋒鎮施琅(1621-1696)招 撫萬禮,《臺灣外記》載:「詔安九甲萬禮從施郎(琅)招,領眾 數千來歸。」9永曆七年(順治十年,1653),因攻海澄,萬禮被封 為「建安伯」。10其中,為「萬姓集團」運籌帷幄正是其弟,排行 第五的萬五道宗和尚(1613-1701)。道宗又稱達宗,明末抗清政治 人物金門盧若騰(1600-1664)在〈贈達宗上人〉文稿中,透露了道 宗與鄭成功的關係:

建安伯春宇萬公之弟,原住長林寺。春宇萬公即萬禮,原

6. 湯毓賢:〈「明朝遺老」張士良研究―兼談「萬姓集團」與天地會起源〉,《漳 州職業大學學報》,2003 年 4 月,頁 70。

7.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頁 112。

8. 清.鄭亦鄒,《鄭成功傳》,頁 52。

9. 同註 7。

10. 清.彭孫貽:《靖海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35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年,頁 29。

(4)

姓張、名安,平和小溪人。崇禎間,鄉紳肆虐,百姓苦之;

眾謀結同心,以「萬」為姓,推安為首,率眾踞二都。至 永曆三年,歸鄭國姓;永曆封為建安伯。11

詩中還稱達宗為「君家兩俊傑,異道卻相謀;以爾津梁法,為 人幃幄籌。心惟存選佛,骨不羨封侯。軍旅喧闐處,長林未改幽」。12 從上文「永曆三年,歸鄭國姓」看來,道宗和尚隨「萬姓集團」歸 入鄭成功麾下就是在永曆三年。

最能體現鄭成功乃至鄭軍與萬五道宗之關係者,為〈長林寺 記〉。1993 年,福建詔安官陂長林寺遺址出土了〈長林寺記〉碑文,

清楚交代鄭成功與道宗的關係,其碑文如下:

夫棲真匡徒,則叢林著規,談空證有,

亦義林開教者。叢林之鼎襄也,禪門攸 宗也。是故獨居寶林曹溪,開五葉之花;

鼎建少林跋陀,操一怒之指。□□□□長林 與西林,聯壤靈隱靈鷲;武林追洹林,

爭勝亙古迄茲。夫焉惠德,則未可替。

□□□亦長林寶剎,實緣第五和尚道宗創 造也。地在於詔萬山深處,佛天鍾靈,

機緣湊巧,得大檀樾藩府拓其基,緣首 永安伯黃暨列勛鎮諸公奠其成。經始於 癸巳年臘月,竣事於甲午年葭月。予乃

1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詩鈔》卷 1,臺灣文獻叢刊第 280 種,台北: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年,頁 18。

12. 同註 11。

長林寺石碑

(5)

邀中賁弟與道宗弟共承葉之,則又以長之一言為禪弟志慶,

兼為之勸勉。慶則慶之,于見在修六道,證四象,曰:長 發其祥;勉則勉之,以徹夜悟八正,入三昧,曰:永言配命。

未審有協於禪弟否?□□建立精舍,吾云有小隱,銅陵有九 仙,隨地喜捨,到處生蓮,如是功德,不可思□,□□□□,

配於林也。

計開緣主張子可捨寺地並田種廿五石……陳氏子廖、子和,

捨田種一石七斗……開山主自置田種三石……助緣列勛鎮 爺:黃山、張進、萬禮、洪旭、蔡祿、林勝、余新……信 士……信官……。

甲午年臘月八日兄髮僧士良思元甫頓拜首書。13

文中所云「大檀樾藩府」即指鄭成功,因為永曆三年(1649),

鄭氏於銅山受南明政權封延平公建藩。14又云「經始於癸巳年臘月,

竣事於甲午年葭月」,得知長林寺始建於1653(癸巳)年,竣工於 1654(甲午)年農曆十一(葭)月。從上述碑文可知,詔安官陂長 林寺之建立,鄭成功曾參與其事。

道宗雖未從軍,但卻為「萬姓集團」運籌帷幄,其生平大概如 下:俗姓張,原籍詔安二都九甲,少年習佛,修文習武,明崇禎四 年(1631)應知州吳燮文之請,任雲霄白塔龍湫岩住持;崇禎八年

(1635),到銅山(五都)改建興教寺舊址為初來寺;崇禎十二年

(1639),駐錫金門太文岩,後返詔安九甲,與堂兄萬禮創「萬姓

13. 湯毓賢:〈「明朝遺老」張士良研究―兼談「萬姓集團」與天地會起源〉,

頁68。

14.【日】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68 年,頁 32。

(6)

集團」;永曆五年(1651,順治八年),住銅山九仙岩;永曆六年,

於詔安官陂九甲建長林寺化蓮堂;永曆八年(1654,順治十一年),

回九甲擴建長林寺;永曆九年,應鄭經之請,卓錫廈門萬石岩附近 之碧蓮寺。15

道宗和尚獲得鄭成功的信任,從以下故事可知一二。順治十二 年(1655),鄭成功入漳浦,擄因病歸鄉的東昌府推官蔡而烷,囚 禁於廈門乞輸餉,其子蔡祚達「急走廈門願代父繫,不得」,這時,

「有長林寺僧萬者,鄭所善也;憐之,為達之鄭,如所請」。16 正如前述,長林寺為鄭成功捐緣所建,由道宗和尚住持,故「長 林寺僧萬者」必然指道宗和尚,道宗

因為憐憫蔡氏父子之遭遇,特地為蔡 祚達拜訪鄭成功,鄭成功最後應道宗 所請而釋放蔡而烷。可見鄭成功入台 前,與福建地方的佛教僧人是有接觸 的,特別像是道宗和尚等反清僧人。

三、黃檗隱元禪師

鄭成功與佛教人士交往最著名的 另一位,則是福清黃檗(蘗)寺僧隱 元隆琦(1592-1673)。

明清之間,天下大亂,東渡日本 僧人不乏其人,永曆八年(1654,順

15. 同註 13,頁 70。

16. 清.陳衍:《福建通志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 195 種,台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64 年,頁 115。

隱元隆琦像,十七世紀江戶時代 喜多元規所繪,京都萬福寺藏。

(7)

治十一年),隱元應日本長琦福興寺住持逸然性融(1601-1668)之 請,前往住持新建之崇福寺,根據《海上見聞錄》17之記載,鄭成 功於順治十七年七月,「命兵官張光啟往倭國借兵,以船載黃蘗寺 僧隱元及其徒五十眾;時倭人敦請隱元,故載與俱往」。18事實上,

隱元禪師東渡日本時間為順治十一年,與《海上見聞錄》所載之順 治十七年,有6 年的差距。

據《普照國師年譜》所載:「(順治)十年癸已,日本興福 寺住持逸然,奉王命,差僧古石齎書帛聘師東渡。……十一年甲 午,師六十三歲,上元日,兩序仝眾護法,以師有東應之事,詣 方丈哭留,師憫眾誠為躊躇久之,但法語已出,欲踐其言,遂有 決應之意。」19雖然借兵之說為大陸學者所否認,但是,鄭成功確 實派兵護送隱元師徒一行赴日,20「普照」即是日皇敕封隱元之國 師號,故從《普照國師年譜》可得知鄭成功與隱元禪師交往之經 過。21

永曆八年(1654)五月十日,隱元離開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後,

南下會晤鄭成功,「是日汶石晃法姪迎宿資福,經上生抵蒲城,寓 鳳山,駐駕五天……二十日至泉州,木首座迎入開元寺……六月初 三至中左,寓仙岩」,22二十餘天的行程,終於見到鄭成功,「藩

17.《海上見聞錄》為記載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世延平王的編年體史書,是研 究明鄭的重要史料,作者為阮旻錫。

18. 清.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24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8 年,頁 36。

19.【日】性派:《普照國師年譜》(上),(出版者、時間不明),頁 26。

20. 參見胡滄澤:〈鄭成功與隱元禪關係略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7 年第 4 期,頁 98。

21. 同註 19。

22. 同註 19,頁 1-2。

(8)

主(案:鄭成功)送齋金為供,建國鄭公(案:鄭彩,1605-1659)

暨諸勳鎮絡繹參謁,師以平等慈接之,各盡歡心」。隱元及徒眾一 行在中左(廈門)盤桓二十天後,六月二十一日,「藩主備舟護送」,

七月五日抵長崎。23從《旅日高僧隱元中土來往書信集》中得知,

隱元赴日後,鄭成功曾致隱元信函:

得侍法教,頓開悟門,執手未幾,忽又言別,唯有臨風神 想耳。但日國之人雖勤勤致請,未知果能十分敬信,使宗 風廣播乎?抑虛慕其名而姑為此舉耶?倘能誠心皈依我 佛,自當駐駕數時,大闡三昧。不然,不必淹留歲月,以 負我中土檀那之願。況本藩及各鄉紳善念甚殷,不欲大師 飛錫他方,所以撥舟護送者,亦以日國頂禮誠深,不忍辜 彼想望之情也。要之,法雨均沾,龍天實相,弘道誠莫分 於彼,審勢自不無後先,唯大師慧炤之。其黃檗叢林弟子,

自當杖佛力保護,無庸致慮也。盈盈帶水,神注徒深,屈 指歸期,竟知何日?謹啟。法駕榮行,本藩不及面辭,及 次早聞知,甚然眷念,愈以失禮為歉。貼回拜,謹即附聞。

名單具。24

因清兵騷擾黃檗山,加之受日方邀請,隱元率徒眾赴日,只能 走水路,故在東南沿海活動,若無鄭氏之助,貿然出海是極其危險 之舉。隱元禪師等人最後從廈門出海,雖然與鄭成功直接接觸不過 二十天,但備受禮遇卻是事實。另,《臺灣外記》的記載雖有傳說

23. 同註 19,頁 1-2。

24. 引自胡滄澤:〈鄭成功與隱元禪關係略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頁98。

(9)

成分,但不失為參考資料:

成功踞金廈,震動濱海。有問黃蘗寺隱元禪師曰:「成功 是何星宿投胎?」元曰:「東海長鯨也」。再問:「何時 得滅?」元曰:「歸東即逝。」辛丑,成功攻台,紅毛望 見一人峨冠博帶,騎鯨魚從鹿耳門遊漾而入。後功諸船果 從是港進。癸卯年四月間,功未病時,有副將楊明夢成功 寇帶騎鯨魚,由鯤身之東出於外海。覺而大異,與人述之。

不數日,而成功卒。正符隱元「歸東即逝」之言。按隱 元住黃蘗寺,德行精修。曾遣其首座報師過日本國。至 港口,舟覆而死。越歲,元往。將至港口,夢首座領眾 來迎。次日,風浪大作,群魚千萬。船眾咸恐慄,共請 於元。元曰:「毋慮!」令侍者出紙筆書「免朝」二字 於水仙門外焚之。頃而風息魚散。元居日本,國中人奉 如活佛。25

順治八年(1651),日方來邀隱元禪師東渡時,他並未允諾,

而是指派他的法子也懶性圭前往,但也懶不幸「至港口,舟覆而 死」,至1654 年隱元東渡,「應日本一段因緣,實基於此」。26隱 元決定東渡後,即透過鄭成功船艦的護送,成功東渡日本,為江戶 初期的日本佛教注入養分,其影響至深且鉅。

連橫(字雅堂,1878-1936)談到台灣佛教時謂:「佛教之來,

已數百年,其宗派多傳自福建。黃蘗之徒,實授衣缽……徽音古德,

25.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頁 405-406。

26.【日】性派:《普照國師年譜》(上),頁 14。

(10)

代有所聞。而黃蘗寺僧尤特出。」27黃檗僧人不僅在清朝收復台灣 後有極大影響力,在日本更是動見觀瞻。黃檗弟子持續東渡,比如 高泉性潡(1633-1695),原是代他師父慧門催促隱元回國,但最後 卻留在日本。28史載:「高泉禪師,本朝初閩人;後居日本黃蘗山;

著有『洗雲詩集』、『佛國詩偈』、『藏林集』。其弟天池,閩僧,

能書。國禁僧不得渡海入中國,惟至日本參學者有之。」29續東渡 之「遺民僧」有之。

順治十八年(1661)五月,高泉與曉堂、未發、柏巖、惟一四人,

東渡日本,高泉卓錫於長崎崇福寺後,寫信送往隱元所在之古黃檗,

信載:

茲遠召老人(隱元),併承本師(慧門)之重委,為負群 公命來。……一遵老人之嚴旨,一代本師上壽。意一舉兩 當。然後,欲勸老人歸駕,此又其大事。若再越數年,老 人老矣,安有回山日?某之志在此,非為助揚行化而來。30 雖然高泉主要目的在規勸隱元回國,不是為了協助隱元弘法,

但顯然隱元不為所動。翌年,高泉乃決定與曉堂回中國,但因國內 戰亂只能留在龍溪,無法回國。31高泉等人賡續隱元乃至臨濟宗法 脈於日本,隱元臨濟一系在日本的影響逐漸壯大。

27.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年,頁 576-577。

28.【日】木村得玄:《初期黃檗派の僧たち》,東京:春秋社,2007 年,頁 88。

29. 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306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72 年,頁 217-218。

30. 同註 26。

31. 同註 26。

(11)

四、鄭成功退守台灣

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1659)春,「成功遷魯王於澎湖。

桂王出奔緬,大清盡取雲南地。夏六月,成功北舉,克鎮江、圍南 京」;32同年七月「成功潰歸」,33進入守勢的鄭軍「外則置兵守金 門、廈門兩島,與相犄角;又通使斐律賓群島,求聘問於西班牙總督,

欲以得海上之應援」。翌年正月,鄭成功「議取台灣。……海邊貧 民流寓者,種蔗煮糖為業,殆數千戶。時紅夷亦恐海上動兵,故於 庚子(1660)春復遣通事舍人何斌及其酋長再來議貢。何斌密進地 圖,勸賜姓(案:鄭成功)取之」。34

清廷知道鄭成功終究不降,乃於順治十八年,「誅其父芝龍,

並誅鄭氏子弟在京者,而詔徙福建沿海三十里內之居民於內地,禁 漁舟商船出海,將以堅壁清野之法困之」。35 高泉東渡日本之際,

也正是鄭成功攻台的一年,史載:

(鄭成功)乃於辛丑三月百艘泊澎湖,次鹿耳門,潮水驟 漲高丈餘,揚帆直達。夷人驚怖莫措,遂克赤崁城;進逼王 城(城為荷蘭所居),久不下。冬十月,我朝棄芝龍於柴市;

鄭氏子孫之在京者,無少長皆伏法。十二月,成功悉力攻 荷蘭城;曰:「斯為先人故土;所志在城,餘以歸汝!」36

32. 清.邵廷采:《東南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 96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 年,頁 34-35。

33. 同註 32,頁 34-35。

34. 清.阮旻錫:《海上見聞錄》,頁 36。

35. 清.汪榮寶:《清史講義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221 種,台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66 年,頁 55。

36. 清.徐鼒:《小腆紀傳》,臺灣文獻叢刊第 138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 年,頁 462-463。

(12)

1661 年 3 月,鄭成功「泊澎湖,至鹿耳門,引兵登岸,克赤崁城。

荷蘭戰不利,退保王城」。到了12 月,「成功復攻王城,因風縱火,

燒其夾板」,荷軍雖敗,但荷蘭台灣長官揆一(1615-1687)敗而不 降,成功使告之曰:「此地迺先人故物,珍寶不急之物,悉聽而歸,

地歸我,兵始罷。」

雖然鄭軍已圍困荷軍,但「半載不下,乃絕水源以困之」,最 後「荷蘭棄台灣,以大舶遷去,鄭氏遂有台灣,與金、廈兩島相犄 角」。37鄭成功因改「台灣(台南)為安平鎮、赤崁城為承天府;

總曰東都。設府曰承天,縣曰天興、萬年」。38鄭成功「既克台灣,

制法律、定職官、興學校、修武備,大起池館,延納名流。以赤崁 城為東都,曰承天府;縣曰天興、萬年」。39

雖然鄭成功於1662 年 5 月 8 日病逝於台灣,「迺立興法、辟刑 獄、起學宮、計丁庸、養老幼、恤介特、險走集、物土方;台灣之人,

是以大集,鄭氏遂安」,40其所制訂長治久安之計,迨鄭經(1642- 1681)繼位後,政權得以延續 22 年之久。

鄭經主政後,改東都為東寧,在承天府及天興、萬年州逐步發 展,佛教寺院至少有六座建立,即竹溪寺、法華寺(元漳州人李茂 春搆茅亭以居,名「夢蝶處」)、觀音堂、準提室、觀音亭、龍湖巖。

下期將述及鄭氏三代統治時期在今台南地區所建立的寺院及僧侶的 活動。

37. 清.王之春:《清朝柔遠記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126 種,台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61 年,頁 4。

38. 清.鄭亦鄒:《鄭成功傳》,頁 21。

39. 同註 36。

40. 同註 38,頁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佛教新報》創刊於 1925 年 9 月,當時報導載:「萬華 龍山寺覺力、寶月兩上人,因慨本島道德宣傳力之缺乏,乃邀集同

除來自福建、江蘇、浙江三省的僧侶外,台籍僧侶參學雲遊多到江 蘇天寧山、浙江普陀山等處。雖說多半在鼓山出家或受戒,但擁有 戒牒者為數甚少。 20

1938 年善慧從海外回台, 35 隨即於 1939 年 8 月初,受上海曹洞宗 長德院院主成田芳禪師的招聘, 8 月 7 日由基隆出港前往上海,並

曹洞宗佐佐木、鈴木身先士卒,集合各宗僧侶,以及菊地慶治 郎、鹿山豐、內藤無一庵、小躓和夫等有志之士,創立「大日本臺 灣佛教會」,目的是「開放自家信仰之志念,維持社會道德,進而

付住持僧奉祀。」 4 同書另記載:「關帝廟:一在府治鎮北坊。康 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重建。因舊址而增擴之,棟宇加麗;後 構禪室,以住僧焉。又一在鎮北坊。」 5

語」政策的助成,直到 1915 年「西來庵事件」之後,總督府啟動 全台宗教調查,與本島佛教具有歷史淵源的禪宗系統臨濟宗與曹 洞宗,幾乎在同時投入興辦教導台籍僧侶、齋友的正式機構,其中

清世祖順治年間或更早也傳入日本,於民間普遍傳誦。日本江戶時代 的臨濟宗大師─白隱慧鶴禪師於七十五歲時 ( 1760 年 )

1624 年夏,荷軍撤出澎湖移往台灣後,開啟了全島 37 年的統 治。天啟五年( 1625),「海寇顏思齊入臺灣,鄭芝龍附之,而荷 蘭猶盤踞臺灣;思齊引倭人剽掠海上,與荷蘭共有臺灣之地,以為 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