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四"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四

─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二)

闞正宗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前節談到台灣本土四大法派之一的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崛起,

本節續談同樣是位於北台灣的台北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凌雲禪寺 與超峰寺歸屬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而靈泉禪寺與法雲禪寺則歸屬 曹洞宗,在彼此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中,逐漸成鼎足之勢。

觀音山凌雲禪寺,開山者雖為寶海和尚(?-1910),但卻成於 本圓和尚(1883-1947),下面探討觀音山派在日本殖民時代崛起 與弘傳過程。

二、凌雲禪寺的創建

五股觀音山上有兩 座寺院,凌雲寺與凌雲 禪寺,一前一後。乾隆 四 年(1739), 有 閩 人 來山建寺,名曰凌雲寺,

因地處深谷盡處,又稱 內岩寺。清末,傳地方

匪亂,有宵小盤踞,劉 觀音山凌雲禪寺

(2)

銘傳(1836-1895)撫台時,乃以火焚之。1數十年後,於1927 年在 舊址上重建。

凌雲禪寺則是1909 年由三重埔菜寮寶海和尚與大稻埕富豪劉 金波創建。文獻載其創建緣起與過程:

寶海俗名林火炎,明治二十九(1896)年歸依佛門,授戒 於皷山湧泉寺,歸臺後以自宅充為佛堂,宣布教義,教化 道理,竭力傳道因缺基金,雖有開山之念,難遂所願。至 明治四十二年,適大稻埕劉金波氏喪父,寶海勸其助力,

以供養亡父。金波商於母,得諾,於是摘地於此處也。時 工事費三千圓,悉由劉金波、劉清標醵出,林知義、邱連 永、劉緝光等援助萬端。自明治四十二年十二月起工,至 翌四十三年十一月完竣,嗣因前住職遷化,僧侶沈本圓師,

受信徒之招請,乃襲其後。2

上述日本殖民時期針對凌雲禪寺所作的調查,寶海和尚的開山幾乎 成為「定論」,過去研究觀音山派的學者都沿用此說。但是,1956 年,凌雲禪寺首度在戰後的傳戒同戒錄中,對於「開山者」有不同 的說法:

五十年前福建鼓山理明禪師蒙觀音大士,示夢遊茲勝地,

並指示建寺修行。理明公,飛錫來臺,果見圓頂高峰恍如 夢境。如得至寶,并約同戒寶海禪師協助,披荊興建,略

1. 臺北文獻委員會:《臺北名勝古蹟志》,台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55 年,頁 111-114。

2.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附錄:凌雲禪寺〉,《臺北州下に於ける社寺教會要 覽》,台北: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1933 年,無頁碼。

觀音山凌雲禪寺

(3)

具規模,此開山之特殊因緣也。3

也就是說,當初開山是起於理明禪師。不只如此,寶海和尚為本圓 和尚的戒兄,當初凌雲禪寺初開山,本圓並非不曾預聞,甚至是由 他所「主導」,據〈本圓和尚傳記〉載:

十六歲披剃於福建鼓山湧泉禪〔寺〕,學習毘尼,念〔廿〕

齡受具,時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冬期也。旋慰母 思子泣盲,駐錫於清寧宮,應靈泉寺開山善智禪師商邀,

就林居士施地,創建道場,大致就緒,攜徒覺淨歸住湧泉,

復請法兄寶海,同其戒兄理明兩和尚來臺,創建凌雲禪 寺。4

如 上 引 所 述, 本 圓 在 基 隆 月 眉 山 建 寺 大 致 就 緒 後, 與 弟 子 覺 淨

(1892-1963)回到鼓山,禮請寶海、理明兩法戒兄來台開山,創 建凌雲禪寺。而根據日本殖民時期的說法,凌雲禪寺的初開創,除 了寶海之外,理明與本圓都有參與。

三、本圓和尚克紹其裘

寶海和尚創建凌雲禪寺未及見到竣工,即於1910 年冬圓寂,

善信於是聘請當時還在鼓山湧泉寺修行的本圓和尚回台任凌雲禪寺 住持。5本圓和尚為基隆市人,關於其出家修行的經歷,史料記載:

3. 律航:〈觀音山凌雲禪寺千佛大戒緣起〉,收到悟明主編:《臺北觀音山凌雲 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觀音山凌雲禪寺,1956 年,頁 6。

4. 寂光:〈本圓和尚傳記〉,收在悟明主編:《臺北觀音山凌雲禪寺護國千佛大 戒同戒錄》,頁10。凡有〔〕符號者為筆者所加或推測。

5. 施德昌:《臺灣佛教名蹟寶鑑:觀音山凌雲寺》,無頁碼。

(4)

氏自幼攻漢學,明治三十(1897)年,入基隆 玉田清寧宮住持釋元精之門,修學經典道理,

明治三十五(1902 年)渡支〔中國大陸〕,於 皷山湧泉寺,研究佛學,修行數年,修了首座 職,大法嗣承之資格。明治四十四(1911)年 歸臺,入該寺為住職。6

綜合各家說法:1902 年本圓和尚卓錫於鼓山湧泉寺禪堂;71906 年,

往浙江就學歸山後,任都監及東堂要職;1910 冬歸台任凌雲禪寺住 持。8

本圓和尚接任凌雲禪寺住持最初幾年,並沒有與善慧所領導的 月眉山分道揚鑣,畢竟在1917 年 4 月 1 日,曹洞宗台灣佛教中學 林正式創校時,善慧為學監,本圓還為副學監。9 而李添春(1899- 1988)認為,這項人事安排,引起本圓和尚的不滿,因此與開元 寺一起脫離曹洞宗,「在圓山臨濟寺另起爐灶,創辦一個『鎮南學 林』」。10

其實早在台灣佛教中學林開學前的至少4 個月,本圓和尚就已 有和台南開元寺一同脫離曹洞宗而加盟臨濟宗的動作,增田福太郎

(1903-1982)在其〈南島寺廟探訪記〉一文中說:

6.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附錄:凌雲禪寺〉,《臺北州下に於ける社寺教會要 覽》,無頁碼。

7. 同註 5。

8. 徐壽:《臺灣全臺寺廟齋堂名蹟寶鑑:沈本圓師略歷》,無頁碼。另見施德昌:

《臺灣佛教名蹟寶鑑:觀音山凌雲寺》。

9. 釋慧嚴:《臺灣佛教史論文集》,頁 370-371。

10. 一峰:〈心源老和尚與臺灣佛教中學林(現泰北中學)〉,收在《禪學論叢 續集》,北投:中和禪寺,1970 年,頁 11。

觀音山凌雲禪寺

(5)

本〔凌雲禪〕寺原本因沈住持〔本圓〕與曹洞宗江善慧氏 有深交之故,屬於同宗,大正五年,臺北圓山臨濟護國禪 寺長谷川住持,說明本寺是屬於臨濟宗的結果,在信徒總 代的決議上,完成了宗派變更的手續……。11

大正五年是西元1916 年,也就是說,本圓和尚改宗的變更,應該 不會是李添春說的1917 年,而應是心源和尚(1881-1970)12 說的 1916 年 11 月 4 日之前,為台灣總督安東貞美(1853-1932)以指令 1237 號通過曹洞宗佛教中學林之申請案前後。13

本圓和尚自1910 年冬繼任凌雲禪寺住持之後,積極地投入 觀音山建設工作,1914 年 8 月第一次增建,翌年(1915)2 月完 工。141916 年 6 月,大客堂建成;15又過2 年,即 1918 年 5 月,正 式進行第二次增築,16這些都是在加盟臨濟宗後的大進展。

11. 【日】增田福太郎:〈南島寺廟探訪記〉,收在《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

東亞法秩序說》,台北:南天書局,1942 年初版,1996 年重刊,頁 226。

12. 心源和尚,俗名孫保成,生於 1881 年 10 月,今台北永和地區人氏,28 歲於 曹洞宗布教所萬華保安堂研讀佛典,1910 年皈依日僧大石堅童;1910 年 2 月,

前往中國大陸佛教名山參學,回台後於1914 年創建觀音禪堂(今東和禪寺);

1917 年 4 月,與大石堅童發起創建曹洞宗佛教中學林。光復後歷任中國佛教 會理事、台北市佛教支會理事長、泰北中學董事、《臺灣佛教》月刊發行人、

東和禪寺住持等,1970 年 3 月圓寂。參見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2015 年,頁 144-145。

13. 一峰:〈心源老和尚與臺灣佛教中學林(現泰北中學)〉,收在《禪學論叢 續集》,頁11。

14.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附錄:凌雲禪寺〉,《臺北州下に於ける社寺教會 要覽》,無頁碼。

15. 施德昌:《臺灣佛教名蹟寶鑑:觀音山凌雲寺》,無頁碼。

16. 同註 14。

(6)

四、獲承臨濟宗妙心寺派承認後的各項建設

1918 年 5 月,凌雲禪寺進行第二次的增築,在取得大本山臨 濟宗妙心寺派管長承諾後,1920 年 4 月 12 日,受總督府許可,變 更為正式寺院,名為「臨濟宗妙心寺派觀音山凌雲禪寺」,17同年

(1920),本圓和尚被任命為大本山西堂職。181923 年 2 月,開山 院動工,19同年冬,即1923 年 11 月 17 日起,凌雲禪寺首開四眾戒 會,大部分為同派弟子,暨凌雲禪寺與台南開元寺派下。20觀音山 凌雲禪寺在日本殖民時代的崛起,1923 年冬的傳戒當是一個指標。

之後山寺的建設有加速之勢。

1925 年 9 月 26 日,開山院落成舉行開院式,21圓山臨濟寺住 持天田策堂親臨主持,22當時媒體有大篇幅的報導。從天田策堂親 臨主持儀式可看出,本圓和尚頗獲日方的奧援與重視。

凌雲禪寺完成此「全島一大法堂」後,為繼續其他的建設工程,

特別在1926 年元月,請連雅堂(1878-1936)撰成〈募建觀音山凌 雲禪寺啟〉。231927 年 4 月,圓通殿動工;241932 年春,諸殿堂大 修膳,同時啟建大悲殿。1934 年 1 月 14 日,大悲殿落成啟用,25

17. 同註 14。

18. 同註 15。

19. 同註 15。

20. 《觀音山凌雲禪寺同戒錄》,台北:凌雲禪寺,1923 年。

21. 〈凌雲禪寺の開山院開院式〉,《臺灣日日新報》,1925 年 9 月 25 日,5 版。

22. 〈觀音山凌雲禪寺開山院の開堂式〉,《臺灣日日新報》,1925 年 9 月 27 日,

5 版。

23. 連雅堂:〈募建觀音山凌雲禪寺啟〉,《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 月 11 日,

8 版。

24. 同註 15。

25. 〈凌雲禪寺大悲殿の入佛式〉,《臺灣日日新報》,1934 年 11 月 12 日,2 版。

(7)

這是日本殖民時期凌雲禪寺最後的大規模建設工程。

開山院落成之後,約在1926 年 5 月前後,凌雲禪寺開始在沿 途山路上安置49 尊佛像,讓朝聖者「以種福田」。261927 年 5 月 28 日,林本源商號耗費數萬圓鉅資,在大橋町設立「臨濟宗布教 所」,而「凌雲禪寺事務所」即設於其中。27同年(1927)9 月,

在台北圓山臨濟寺召開的「臨濟宗北部聯絡寺廟會議」上,有志者 提議在全台設立33 座觀音靈場,28凌雲禪寺後來名列其一。

除此之外,1931 年新春起,台北到成子寮(今二重疏洪道附近)

的汽車道開通,同年(1931)6 月 22 日,成子寮至觀音坑道路拓寬 為一丈八尺,並可通行汽車。29由於成子寮至觀音坑是通往觀音山 必經之路,隨著汽車道的開通,有利凌雲禪寺整體的發展。至少在 1935 年之前,觀音山凌雲禪寺已有八景之說,即空谷閒雲、山樓晚 眺、林間晚霞、內岩夕照、淡水孤舟、大屯積雪、絕頂晴嵐、禪窓 明月等,30其名山名勝之勢已成。

光 復 後 的1946 年 2 月,本圓和尚被推舉為台省佛教分會理 事 長, 但 卻 在1947 年農曆 6 月 8 日圓寂,徒弟覺淨及徒孫玄妙

(1899-1967)受到重託,並由玄妙手記遺言。31同年8 月 10 日上 午於凌雲禪寺舉行告別式,由妙禪、德融、證光三師主祭。32

26. 〈觀音山凌雲禪寺浴佛會期〉,《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5 月 15 日,4 版。

27. 〈臨濟宗布教所入佛式二十八日舉行〉,《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5 月 27 日,

3 版。

28. 〈臨濟宗北部聯絡寺廟會議〉,《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9 月 29 日,4 版。

29. 〈臺北觀音山間自動車開通〉,《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 6 月 28 日,4 版。

30. 彭祝堂:〈觀音山凌雲寺八景〉,《臺灣日日新報》,1935 年 10 月 27 日,8 版。

31. 玄妙(記):〈本圓和尚遺言〉,《臺灣佛教》第 3 號,1947 年 9 月,頁 25- 26。

32. 〈本圓和尚告別式〉,《臺灣佛教》第 3 號,1947 年 9 月,頁 33。

(8)

五、結語

本 圓 和 尚 勇 於 任 事,住持凌雲禪寺後,

首 先 改 宗 臨 濟, 借 助 與 臨 濟 宗 妙 心 寺 本 末 寺 之 關 係, 與 其 緊 密 結 合, 除 一 方 面 獲 得 奧 援 外, 在 鎮 南 學 林 的 創 辦 及 後 來 的 佛 教 專 修 道 場, 凌 雲 禪 寺 都給予資金上的支援。

而從1923 年冬凌雲禪

寺的同戒錄中得知,受戒的四眾弟子以凌雲禪寺及台南開元寺為 多,可以看出,1923 年是本圓和尚所領導的觀音山派崛起的重要一 年,並且持續到其1947 年圓寂為止。

日本殖民時代台灣的佛教四大法脈,其特色是皆承自福建鼓山 湧泉寺法系,而所創建之道場皆位於山林間,此為中國佛教叢林之 傳統。凌雲禪寺雖然加盟臨濟宗妙心寺派,住持任免必須經過日本 本山,但經濟上卻完全獨立。33凌雲禪寺的擴建,乃至讓觀音山成 為台北風景名勝,都可看見本圓和尚不懈的努力,到了1929 年時,

凌雲禪寺已成為台灣的叢林巨刹。34

33. 【日】增田福太郎:〈南島寺廟探訪記〉,收在《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

東亞法秩序說》,頁226。

34. 玉鶴峰:〈觀音山遊記(上)〉,《臺灣日日新報》,1929 年 10 月 11 日,4 版。

1923 年 12 月 23 日,觀音山凌雲寺奉迎「御尊牌」

7 週年紀念奉贊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文永十二年 (乙亥) 正月中旬之候。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暫栖息栂

一番 竺和山靈山寺一乘院 德島縣鳴門市大麻町板東京塚鼻 126 二番 日照山極樂寺無量寿院 德島縣鳴門市大麻町字桧の上 12 三番 龜光山金泉寺釋迦院

後數年,任凌雲寺副寺,深為覺力禪師所賞識。覺力返閩 時,因挈之行。民元( 1912),受具戒於鼓山湧泉寺。後

到大崗山後,義敏法師於台灣中南部四處雲遊勸募,開創派下 分支道場彰化二水碧雲寺、嘉義清華山德源禪寺、彌陀寺、高雄白 雲寺、屏東映泉寺等。永定法師則專注於大崗山之各項建設,1907 年

後有機會為懺雲法師於水里建築蓮因寺磣因 蒙懺雲法師攝受而於 1984 年出家磣同年於慈雲 寺受戒。旋到此處繼續建設磣每項工程均親自參 砮。 1985

  著有《台灣佛教一百年》、《重讀 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 篇)》、《台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台 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台灣—.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