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九─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九─"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三、官方機關報

(一)《南瀛佛教》月刊(1923.7~1943.12)

1915 年爆發了與民間宗教有關的「西來庵事件」,日本統治者 驚覺此一事件與宗教信仰不可分,謂曰:「對於本島人之本島固有 之宗教,在宗教信念的深厚,實出意料之外,不僅關乎社會福利公 安甚大,往往奸黠之徒乘之利用其迷信,是否是統治上不能忽視的 呢?故體認此調查時勢,說明適當的措施是必要的。」1這是台灣 宗教調查政策的緣起,其中,總督府社寺課課長丸井圭治郎在1919 年3 月完成的《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最為人所熟悉。

宗教調查之後新設立的社寺課,有鑑於台灣僧侶齋友知識的

「貧乏」,而肩負起教育之責。1921 年 4 月,在社寺課的指導援助 下,設立了「南瀛佛教會」,2「以在住本島人僧侶、齋友、有志 者及外護者,竝寺廟、齋堂、神明會其他宗教團體而組織之,涵養 會員之智德,連絡內地佛教,圖本島佛教之振興,開發島民的心智

1.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大正 8 年度),轉引自蔡錦堂:

《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頁54-55。

2.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頁 71。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九─

殖民時期佛教文教事業之二: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所辦期刊(下)

闞正宗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2)

為目的」,首任會長丸井為社寺課長,其後歷任會長均由總督府文 教局長擔任,副會長則由社會課長擔任。3南瀛佛教會以台籍宗教 人士為核心,但會長、副會長均為日本人,看似「半官半民」的組 織,但其實總督府掌握了宗教政策的走向。

1923 年 7 月,《南瀛佛教會會報》正式發行;1927 年 1 月,

改名《南瀛佛教》;1940 年 6 月 26 日,「南瀛佛教會」改名為「臺 灣佛教會」;1941 年 2 月,再將《南瀛佛教》改名為《臺灣佛教》,

最終在1943 年 12 月 20 日發行第 21 卷第 12 號(終刊號)後正式 停刊。4

作為總督府宗教機關報的《南瀛佛教》,不光是政令宣導及傳 播理念的刊物,其所舉辦的歷屆講習會,更達到「教化」僧侶、齋 友的功用;而出身講習會的僧侶、齋友所發揮的影響力,也不亞於 臨濟、曹洞宗所創辦的「鎮南學林」及「臺灣佛教中學林」。更重 要的是,1922 年「鎮南學林」合併於「臺灣佛教中學林」,並改名 為「曹洞宗臺灣中學林」,以普通教育機構再出發,顯示正規的佛 教教育走入瓶頸,而1921 年成立的「南瀛佛教會」及其講習會,

就有效地銜接「提升」僧侶、齋友的工作。

(二)《南瀛佛教會報》的歷史

(1)會員與發行

《南瀛佛教》會報是在「南瀛佛教會」成立2 年後所創辦,由 於佛教會設於總督府內務局社寺課,所以會報的編務亦在社寺課內 進行,編輯工作由台籍佛教學者江木生負責,時間從創刊號至1929

3. 〈卷頭辭:特告會員各位〉,《南瀛佛教》9 卷 9 號,1931 年 10 月,頁 1。

4. 江木生:〈“臺灣佛教”二十年〉,《臺灣佛教》21 卷 12 號,1943 年 12 月,

31。

(3)

年10 月。1926 年秋,有鑑於雜誌名稱發展性 薄弱,相關人士討論後,決定自1927 年 1 月(第 5 卷第 1 號)起改為《南瀛佛教》;1941 年 2 月,

再將《南瀛佛教》改名為《臺灣佛教》。起初

《南瀛佛教》全採用中文,但自1926 年 7 月

(第4 卷第 4 號)起,則中、日文交雜;1937 年,為了促進皇民化運動,普及日語之所需,

台灣所有媒體的漢文欄一律取消,《南瀛佛教》

自同年4 月(第 15 卷第 4 號)起,除漢詩外,

中文一律廢除,目的是「獎勵日語」、「顯揚 國民精神」。5

《南瀛佛教》創刊時的頁數平均為35 頁,1926 年 7 月增加日 文文章後,頁數也逐漸增加,至1927 年 7 月止,平均發行 65-70 頁;

後來因為經濟問題,而將印刷轉往相對便宜的台中刑務所,頁數也 減為原來的一半;1932 年 1 月起,再次回到台北印刷,又增加一些 頁數;1933 年至 1937 年,平均約 55 頁;1937 年中雖一時曾超過 60 頁,但是 1938 年又再次減頁,平均還是 55 頁。1939 年以後,

隨著「時局重大」,須節約一切物質與用紙,一時間減少15 頁,

一直到終刊號為止,平均為45 頁。6

當時創刊,財務並不豐厚,加上創刊時間短,會員不多,往往 隔月發行,如此約6 年之久。到了 1930 年 1 月,為回應輿論的要 求而變更為月刊,但隨之而來的是會內經濟日益困難,遂以減少頁 數因應,更從原來的免費贈閱轉為定價發行。根據1933 年 4 月調

5. 江木生:〈“臺灣佛教”二十年〉,《臺灣佛教》21 卷 12 號,頁 31-32。

6. 同註 5,頁 33。

南 瀛 佛 教 》 於1941 年 2 月改名為《臺灣佛教》

(4)

查,南瀛佛教會會員約有千人,因此發行份數必須超過1,000 份,

但由於經濟不景氣,配送會員之後根本沒有多餘的能力多印。創刊 時因會員少,又匆促發行,每期約發行 500 份,其後隨著會員增 加,在1928-1929 年間,每月發行量雖突破 900 份,但社會經濟不 佳,也影響了南瀛佛教會的事業。1932-1933 年左右,月刊的配寄 不再是全體會員,而限於最近有繳納會費的,故1933 年時,每期 發行量不超出6 百份,大約是每 2 位會員一本。此一情況促成部分 會員開始繳費,至1934 年左右,發行量達 700 份,而從 1935 年至 1940 年止,平均每期發行 800 份,1941 年更達 900 份。1941 年以後,

因為時局的影響,退會者比入會者多,故發行量至1943 年止平均 約為750 份。7

(2)編址之異動及歷任編輯

月刊的編址幾乎是隨著南瀛佛教會事務所的異動而異動至停刊 為止,其中又與總督府社寺課休戚與共。創刊當時的編輯部設於府 內務局社寺課,一年多後,即1924 年 12 月,總督府官制調整,社 寺課遭廢除,編務工作改隸廢合後的文教課社寺係;1926 年 10 月,

文教課獨立出來,改稱文教局,社寺行政改隸社會課,雜誌編務也 轉移該課。1929 年 10 月起至 1930 年 11 月止,約 1 年的時間,轉 移至林德林主持的臺中佛教會館編輯,但由於與南瀛佛教會聯絡 不便,1931 年 1 月再度遷回社會課社寺係,約有 12 年之久。直到 1943 年 10 月,總督府文教局鍊成課官制成立,將原有的社會課分 為社會課與鍊成課,隨著宗教部分從神社分出,並與社會課教化係 合併,雜誌編務也一起轉到了教化係。8

7. 同註 5,頁 34-35。

8. 同註 5,頁 35。

(5)

創刊後至1929 年 10 月止,首任主編為江木生,前後任編務約 6 年餘;第二任主編為林德林,時間從 1929 年 10 月起至 1930 年 11 月止,約 1 年時間;第三任主編為李添春(1898-1977),任主 編約1 年 4 個月,後轉任台北帝大任助教;第四任主編為駒澤大學 出身的高執德(1896-1955),從 1932 年 4 月至同年 8 月,僅為期 4 個月,即轉任員林永靖產業組合之專務理事;第五任主編為江木 生,僅一期,該期第10 卷第 8 號為「臺灣佛教改革號」;第六任 主編曾景來,自1932 年 9 月就任至 1940 年 2 月止,之後轉往海南 島某雜誌(按:《瓊海潮音》);第7 任主編江木生,編輯 1940 年3、4 月號;第 9 任主編為田村智友,畢業於東大印哲系,曾任 教於台南商業學院、台北中學,從1940 年 5 月至 1943 年 3 月,前 後任期約3 年,最後與其父前淨土宗台北別院院主田村智學一起回 日本;第10 任主編為江木生,這是他最後回鍋,編輯 1943 年 4、

5 月兩期;最後一任主編為竹中英貴(黃英貴),也是畢業於駒澤 大學,原任職於中壢郡,從事寺廟整理運動,編務時間從1943 年 6 月至12 月。9

表1:南瀛佛教會刊歷任編輯人員一覽10

編輯時間 期  別 主 編

1923.7~1929.7 創刊號至第7 卷第 4 號 江木生 1929.10~1930.11 第7 卷第 5 號至第 8 卷第 5 號 林德林 1931.1~1932.2 第9 卷第 1 號至第 10 卷第 2 號 李添春 1932.4~1932.8 第10 卷第 4 號至第 10 卷第 7 號 高執德

9. 江木生:〈“臺灣佛教”二十年〉,《臺灣佛教》21 卷 12 號,頁 35-36。

10. 資料來源:〈本誌各號の編輯者〉(自創刊至終刊),《臺灣佛教》第 21 卷 12 號,頁 39。

(6)

1932.10 第10 卷第 8 號 江木生 1932.12~1940.2 第10 卷第 9 號至第 18 卷第 2 號 曾景來 1940.3~1940.4 第18 卷第 3 號至第 18 卷第 4 號 江木生 1940.5~1943.3 第18 卷第 5 號至第 21 卷第 3 號 田村智友 1943.4~1943.5 第21 卷第 4 號至第 21 卷第 5 號 江木生 1943.6~1943.12 第21 卷第 6 號至第 21 卷第 12 號 竹中英貴

南瀛佛教會刊從創刊號至終刊號(21 卷),共發行 196 期,其 中曾發行多次專號,分別是第3 卷第 2 號的「臺灣佛教振興策」專 輯、第5 卷第 2 號的「釋尊降誕號」專輯、第 10 卷第 8 號「臺灣 佛教改革號」專輯、第11 卷第 7 號「創刊十周年紀念號」專輯、

第21 卷第 12 號「終刊號」專輯,總共 6(5 ?)次專號。

由於《南瀛佛教》是根據臺灣出版規則第二條發行,內容被限 制在學術研究、宗教信仰的範圍內。1941 年 12 月 18 日,殖民當 局為了強化戰時取締,在「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臨時取締法」施行 的同時,不再受理新聞紙發行許可,所幸《南瀛佛教》在1942 年 2 月16 日向總督府提出新聞紙發行許可申請書,同年 3 月 17 日獲「警 圖秘第五百九十二號」許可,在有關宗教學術之外,只要不觸及防 諜關係,可自由刊載,但也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停刊了。11

四、本土法師創辦之刊物

(一)《中道》月刊(1923.11~?)

《中道》月刊創於1923 年 11 月,屬臺中佛教會館住持林德林

(1890-1951)所獨立發行之刊物,創刊主旨為:「在矯正在來之 迷信,宣揚通俗之佛教,使世人普知真正之信仰,而藉以促進一般

11. 同註 9,頁 37。

(7)

道德之向上。」12

《中道》之創辦繫於臺中佛教會館之完成,1920 年 10 月,台 中人士聘請林德林於市內各地演講,頗受好評,而有建立永久道場 之構想,最後在林烈堂的支持下,於台中市敷島町建立講堂,1921 年12 月提出申請獲許可,翌年 2 月 15 日動工,同年 7 月 25 日完工;

1923 年 1 月 6 日舉行佛像安座,自此以後定期傳教,並在同年 11 月發行《中道》漢文雜誌。13

《中道》創刊主旨之一是提倡佛化家庭,從創刊號林德林親 撰〈 家 庭 道 德 講 話 〉 連 載9 期(第 2 卷 12 號),以及許多談論 佛法與家庭關係的文章可看出;另外,駒澤大學校長忽滑谷快天

(1867-1934)是林德林所崇拜的禪僧,《中道》也自第 18 號(1925 年4 月)起翻譯並連載忽滑谷的《正信問答》,前後凡 15 期(至 第33 號,1926 年 7 月),最後並出版該書,對於推動忽滑谷的思 想具有一定作用。14

《中道》發行14 期後,自 1925 年元月起不再以「卷」稱,直 接稱「號」,故為第15 號。151926 年 12 月,月刊發行至 38 期時,

可能是財務出現緊張,於刊中發出〈本會啟事〉,說明僅收取雜誌 代金每月6 錢,希望能每百人有一本,即可發行 3 萬本。161929 年 7 月初,林德林赴大陸及朝鮮參觀,故當年 7、8、10 月號暫停,11

12. 林德林:〈創刊之辭〉,《中道》1 卷 1 號,1923 年 11 月,頁 2。

13. 林超英:〈臺中佛教會館第一回總會報告事項〉,《中道》第 17 號,1925 年 3 月,頁 14-15。

14. 釋慧嚴:〈忽滑谷快天對臺灣佛教思想界的影響〉,《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 集(上)》,台北:華梵大學,2002 年,頁 382-383。

15. 臺中佛教會:〈謹告(乞一讀)〉,《中道》第 15 號,1925 年 1 月,頁 15。

16. 臺中佛教會出版部:〈本會啟事〉,《中道》第 38 號,1926 年 12 月,頁 16。

(8)

月繼續發行第70 號。17至此《中道》發行滿6 週年,其持續發行至 何時並不清楚。

(二)《臺灣佛教新報》(1925.9~?)

《臺灣佛教新報》創刊於1925 年 9 月,當時報導載:「萬華 龍山寺覺力、寶月兩上人,因慨本島道德宣傳力之缺乏,乃邀集同 事,創刊臺灣佛教新報,每月三回,欲宏示各宗派學說,以為道德 的運動,援助布教普及,使島民精神咸歸於慈善。」18〈臺灣佛教 新報創刊序〉說:

嗟夫!沈沈風雨,慨念靈雞啼破,幻幻噩夢,何當獅子吼 醒?前因雖杳後果須提,爰是高建法幢,重磨慧劍,何以 摧邪顯正?渡世救生振吾道之將喪,謀人間之進步。敝社 同人,有鑑及茲,不揣謭陋,繫一髮千鈞之任,竭盡蟻悃。

故編出叢書,旬刊一次,名佛教新報,為作暗室燈,藉以 闡揚真如妙諦,解釋迷信疑問,宏開覺路,共證菩提,分 門十二類,議論堂皇,默正人心,哲理融通,智識互換,

促人類之文明,植吾生之幸福。19

《臺灣佛教新報》為一旬刊型雜誌,從其分類來看,大致分為 10 類:法幢、宗教、哲學、衛生、論說、格言、講演、小說、詩壇、

記事。20內容傾向於儒佛會通,其中佛教方面的作者,中國大陸的

17. 臺中佛教會會計係:〈謹告十萬的愛讀諸君(乞一讀)〉,《中道》第 70 號,

1929 年 11 月,頁 2。

18. 〈龍山寺佛教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夕刊)》,1925 年 10 月 6 日,

4 版。

19. 〈臺灣佛教新報創刊序〉,《臺灣佛教新報》創刊號第 1 卷,1925 年 9 月,頁 1。

20. 黃坤維:〈編輯餘話〉,《臺灣佛教新報》創刊號第 1 卷,1925 年 9 月,頁 20。

(9)

緇素占有一定的比例,是中國佛教傳統復古型的雜誌。報社主事工 作人員為:社長林覺力、副社長兼專務取締陳寶月(煥琳),編輯 主筆為黃坤維與鄭逸林,記者則有陳智光、陳神妙、釋玠宗。21

發行至第7 期後,1926 年 2 月變更組織。22同年2 月 20 日,「佛 教新報發起人會議」在萬華龍山寺召開,寶月法師被推為創立委員 長,認股工作尚稱順利。23改組期間曾停刊數次,1926 年 7 月由旬 刊改為週刊。241927 年 5 月,社長寶月(圓光)至台中地區視察,

打算在台中市設立新報分社,同時在全台各地聘任委員。25或許可 以得知,《臺灣佛教新報》至少到1927 年 5 月時還持續發行中。

(三)《靈泉月刊》(1926.4~?)

《靈泉月刊》創刊於1926 年 4 月,當時有關創刊的報導謂:「基 隆月眉山靈泉寺住職江善慧,提倡佛學素稱熱忱,近糾合同志創建 靈泉月報社,每月一次出板(版),定四月八日發行,俾佛化普及。

聞編者即中華大佛學家恒漸(慚)、梅夫二氏,該報出刊後,必使 中外學者耳目一新。」26

恒慚、梅夫是中國大陸人士,其中,恒慚尚無資料可稽,只知 其為出家法師。1925 年恒慚法師曾遊日本東京,他自己表示:「因

21. 《臺灣佛教新報》1 號 2 卷,1925 年 10 月 1 日,頁 19。

22. 〈佛敎新報變更組織〉,《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26 年 2 月 14 日,

4 版。

23. 〈佛敎新報發起人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26 年 2 月 24 日,

4 版。

24. 〈變更週刊 臺灣佛敎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26年7月17日,

4 版。

25. 〈臺灣佛敎新報社將設支部於臺中〉,《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27 5 月 6 日,第 4 版。

26. 〈靈泉寺刊月報〉,《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3 月 2 日),第 4 版。

(10)

水上不適,賤疾發作,轉而來臺,適共會,不勝歡幸。」27恒慚法 師與印光法師有諸多書信往來,被收入《印光大師文鈔》中,可見 他極可能是一位淨土行人。至於梅夫,原名鄭濤,浙江永嘉縣人,

1925 年 9 月辭掉大陸工作隨妙吉法師來台灣,28其「博學多聞,善 論說及韻語,尤精通英語,曾任上海官立學校教授,在職多年,盡 瘁多年,公門桃李,受其栽培者殆有其人矣」。29

善慧法師聘請恒慚、梅夫二人來台編輯《靈泉月刊》,主要目 的還是要與中國大陸佛教接軌,創刊號除廈門閩南佛學院院長常惺 法師與南普陀方丈會泉法師發來祝賀文外,中國大陸的著名佛教大 家歐陽漸與印光、諦閑、道階等法師,皆在首刊上有文稿書信,而 台灣除了畫家李雪樵的〈畫贅序言〉,30幾乎不見其他台灣緇素文稿。

由於《靈泉月刊》僅第一年第一期問世,故無法知曉其發行情 況,但從《臺灣日日新報》在1926 年 3 月之後即無《靈泉月刊》

發行的消息,恐怕月刊發行壽命極短。

(四)羅妙吉與《亞光新報》(1927.10~1930?)

(1)羅妙吉生平與佛教事業

羅妙吉(1903-1930)為苗栗法雲寺派新竹客籍僧人,1903 年 生,俗名瑞祥,字健豪,311917 年禮覺力法師出家,1921 年於鼓山

27. 編者(恒慚):〈靈泉寺之禪之紀略〉,《臺灣佛教新報》第 1 號第 2 卷,

70。

28. 〈記事〉,《臺灣佛教新報》1 號 2 卷,1925 年 10 月 1 日,頁 18。

29. 同註 28。

30. 《靈泉月刊》第 1 年 1 期,1926 年 4 月。

31. 施德昌:《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臺灣佛教名蹟寶鑑.新北投曹洞宗布教所

(法藏寺)》,台中:民德寫真館,1941 年,無頁碼。

(11)

湧泉寺依振光和尚受具足戒,321925 年從 太虛法師所創辦之武昌佛學院畢業,回台 後,與同留學安徽佛教學校(安慶佛學院)

的徒弟輩達玄法師,於同年10 月籌建佛 學院,3311 月參加在日本東京增上寺所舉 辦的「東亞佛教大會」。「東亞佛教大會」

結束後,協助覺力法師邀請大陸代表道階 法師(1870-1934)及佛化新青年代表張宗 載(1896-?)、甯達蘊(1902-1942)來台 訪問。34翌年4 月初起,隨即展開全台巡 迴演講,並積極籌辦佛教事業,包括成立

「臺灣阿彌陀佛會」、佛教唯心大學與《亞 光新報》等等。1930 年 4 月 20 日,病逝於台北馬偕醫院,於三板 橋葬儀堂火化後,歸葬苗栗法雲寺,35年僅28 歲。

(2)《亞光新報》的創辦

1927 年 6 月,羅妙吉開始籌辦《亞光月報》,內定連雅堂

(1876-1936)為編輯主任,預計同年 7 月中發行,36同月他發表〈阿 彌陀佛會亞光月刊募集基金啟〉,表示「專以弘揚佛法,啟導人心,

對島內巡迴講演,藉以公開議論,互助思想,上承絕學,下挽狂瀾,

32. 法雲寺:《觀音山法雲禪寺菩薩同戒錄》,苗栗:法雲寺,1928 年,頁 1。

33. 〈法雲寺設佛學院〉,《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5 年 10 月 15 日,第 4 版。

34. 〈來臺中華僧一行〉,《臺灣日日新報》,1925 年 11 月 27 日,第 4 版。

35. 〈臺灣宗敎革新會長羅妙吉師〉,《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夕刊)》,1930 4 月 23 日,第 4 版。

36. 〈大湖法雲寺 籌刊亜光月報〉,《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7 年 6 月 9 日,

4 版。

羅妙吉與外籍神父,約攝 1925 年前後。(資料來 源:《亞光新報》)

(12)

並擬建學社,培養人材」。37《亞光月報》

以改革社會風氣、佛教弊習為目的,而其 背後所運作者為「阿彌陀佛會」。

《亞光月報》組織完備,社址設於大 湖法雲寺,發行事務所則設於龍山寺,臨 發行前夕,為了讓人廣為周知,羅妙吉偕 曾真常(1900-1945)、呂大椿(1890-?)、

劉達玄等人巡迴全島演講。38首期的《亞 光月報》於1927 年 10 月底正式發行,39 後更名《亞光新報》面世。

《亞光新報》發行後,羅妙吉為了擴 大影響力,隨緣到處演講,1927 年 11 月 20 日,桃園街役場(市鎮政府)在公會

所主辦演講,羅妙吉主講「亞洲道德」,同時說明《亞光新報》創 立宗旨,並籌設「桃園亞光新報支局」。401928 年元月,呂大椿奉 派到台中沙鹿設立新報支局,由陳銓濬承辦一切業務。41

前述,雖然《亞光新報》成立並至少發行一期,但是直到1928 年3 月 29 日才在萬華龍山寺舉行創立總會,由羅妙吉報告創立經 過,最後選出高雄市陳啟貞為社長。1928 年 7 月 12 日,《亞光新報》

召開第二次總會,羅妙吉以主任身分報告將來社務四大方向:(1)

37. 羅妙吉:〈阿彌陀佛會亞光月刊募集基金啟〉,《臺灣日日新報(夕刊)》,

1927 年 6 月 16 日,第 4 版。

38. 〈亜光報組織就緒〉,《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7 月 21 日,第 4 版。

39. 〈亜光特刊發行〉,《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7 年 10 月 25 日,第 4 版。

40. 〈桃園/亜報支局〉,《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7 年 11 月 26 日,第 4 版。

41. 〈大甲/設置支局〉,《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8 年 1 月 18 日,第 4 版。

《亞光》月報第2 卷第 3 號 封面

(13)

聯合全島詩社,振興漢學;(2)組織演講團,巡迴宣傳道德真理;

(3)設立孤兒院;(4)聘各地慈善家為委員。42

1928 年 3 月 29 日,「臺灣阿彌佛會」於艋舺龍山寺舉行創 立總會,高雄陳啟貞不僅任該會會長,亦同時任《亞光新報》社 長。431928 年 4 月 12 日,《亞光新報》於屏東東山寺設立支局,

由吳錦和居士任支局長,44至此,《亞光新報》共設14 處分支,如下:

表2:《亞光新報》全台支局長一覽45 序號 地方支局 成立時間 支局長身分背景

1 基隆郡支局 - - 2 桃園郡支局 1927.11 -

3 大溪郡支局 - 江普乾(?-1939),大溪齋明寺第五代 住持。(《臺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

4 中壢郡支局 -

邱石養(1877-?),中壢人氏,幼年入 平鎮東道書房學漢學,後畢業於中壢 公學校。1900 年任台北縣巡查 10 年,

卸任後經營鴉片請負小賣人、代書業、

牛皮買賣;1922 年任中壢庄協議會員;

1924 年任中壢奉公會會長;1929 年再 度出任中壢街協議會員。(《自治制 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志》)

5 新竹郡支局 1928.4

陳福全,新竹市西門人,為地方宗教 家、慈善家,1930 年 2 月,與地方人 士籌設博愛團濟貧施藥。(《臺灣日 日新報》,1930 年 2 月 16 日)

42. 〈亜光報次囘總會〉,《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8 年 7 月 14 日,第 4 版。

43. 《亞の光》第 2 年 3 號,1928 年 4 月,無頁碼。

44. 《亞の光》第 2 年 4 號,1928 年 5 月,無頁碼。

45. 資料來源:《亞光新報》1928 年 3-7 月、《臺灣日日新報》。

(14)

6 竹東郡支局 -

羅享增,竹東地區代書,1936 年 11 月 23 日當選「竹東郡代書人組合會」組 合長。(《臺灣日日新報》,1936 年 11 月 26 日)

7 沙鹿支局 1928.1 -

8 溪湖支局 -

楊昌泉(1895-?)員林溪湖人氏,在溪 湖經營老復益製米公司、楊益發吳服 商社,1920 年任溪湖庄聯合壯丁團長,

1926 年出任溪湖庄協議會員。(《自 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志》)

9 豐原郡支局 - - 10 嘉義郡支局 - -

11 台南市支局 - 鄭啟東(1890-?),台南書畫家,台日 社台南駐在記者。(《臺灣實業名鑑》)

12 高雄市支局 -

林祉臣,高雄市「苓雅寮同善社主筆」

(《臺灣日日新報》,1932 年 10 月 7 日)

13 鳳山郡支局 -

顏木養,宗教家、鳳山郡漢藥種商組 合成員、鳳山宣講社社長、鳳山街漢 學 報 社 長。(《 臺 灣 日 日 新 報( 夕 刊)》,1924 年 7 月 11 日)。

14 屏東郡支局

1928.4

( 最 後 成立)

吳錦和,新竹地區望族,號智慧居士,

19 歲時於鼓山皈依振光法師;1924 年 7 月倡建屏東臨濟宗布教所(後之東山 寺);1925 年 8 月,出任臨濟宗高雄 州第二支部長,在屏東經營研文堂印 鋪、研文堂活版所。(《亞光新報》

第2 年第 6 號,1928 年 6 月)

(15)

綜觀《亞光新報》所聘請之支局長皆為地方士紳或宗教家,這 對推動雜誌的弘化工作有積極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與羅 妙吉理念契合者及其人脈的廣闊。

(3)《亞光新報》的內容

《亞光新報》並沒有留下完整全貌,筆者以所掌握的第2 年第 2 號至第 6 號(1928 年 3-7 月)的內容,來探討該報的理念與思想。

《亞光新報》的撰稿者,大陸的佛教緇素占頗重比例。從其發 行認可是在1928 年 1 月來看,前述,該報是 1927 年 6 月籌辦,同 年10 月發行首期,看來在獲發行認可之前,至少發行過「試刊號」

1-3 期,而正式發行則是在 1928 年元月或 2 月(第 2 年第 1 期)。

無論如何,羅妙吉有留學中國大陸的背景,從僅有的5 期月刊的內 容來看,可以看出他深受太虛大師為首的中國佛教改革派緇素的影 響。綜觀羅妙吉受太虛大師影響及啟發者主要有兩項,一是籌建佛 敎唯心大學,一是宗教改革。

首先,羅妙吉籌建的佛教唯心大學,其重點有二:(1)以佛 教模範教育統一世界為和平眾國;(2)於北京、上海、台灣及日 本東京,各建佛教唯心大學校一所。這種理念與太虛大師的世界佛 學苑「完全以研究世界的佛學,建立世界的佛教為目的的」類似。

世界佛學苑欲與印度摩訶菩提會所發起的佛教國際大學合併後在世 界各地遍設學院,「總辦事處可設在印度,歐、美、亞洲諸國,都 可以遍設學院」。46太虛大師的想法是在歐、美、亞洲設國際佛教 大學的分院,而羅妙吉則希望在兩岸及日本設佛教大學,最終目的 為以佛教教育實現世界和平統一,這與太虛大師主張「佛法應謂之

46. 太虛:《文叢.史傳.我的佛教運動改進略史》,《太虛大師全書》第 19 編,

印順教基金會2005 年光牒版,頁 114-115。

(16)

曰五乘之共通教義,為學佛之最低限度也。……若能以之普及於今 世之人類,則雖不倡世界和平而世界必趨於和平矣」,47頗有異曲 同工之妙。

其次,在於宗教改革方面,羅妙吉有7 點主張:(1)打破不 合時勢的迷信;(2)宣傳真正的大乘法理;(3)肅清敗類的教徒;

(4)養成科哲的人才;(5)進行有益民生的主義;(6)喚醒島 民的癡愚大夢;(7)實踐大同平等的幸福。而太虛大師的佛教改 革主張:(1)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設教的迷信;乙、家族化 剃派、法派的私傳產制。(2)革改:甲、遯隱改精進修習,化導社會;

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資生服務人群。(3)建設:甲、依三民主 義文化建由人而菩薩、而佛的人生佛教;乙、以人生佛教建中國僧 寺制;丙、收新化舊成中國大乘人生的信眾制;丁、以人生佛教成 十善風化的國俗及人世。48

兩者都強調「破除迷信」、「宣傳大乘思想」、「有益民生之 主義」(三民主義),從各方面跡證可知,羅妙吉留學武昌佛學院 受太虛大師佛教改革派的影響十分深遠。

47. 太虛:《佛法總學.判攝.佛法悟入漸次》,《太虛大師全書》第 1 編,頁 351。

48. 同註 46,頁 92-9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38 年善慧從海外回台, 35 隨即於 1939 年 8 月初,受上海曹洞宗 長德院院主成田芳禪師的招聘, 8 月 7 日由基隆出港前往上海,並

曹洞宗佐佐木、鈴木身先士卒,集合各宗僧侶,以及菊地慶治 郎、鹿山豐、內藤無一庵、小躓和夫等有志之士,創立「大日本臺 灣佛教會」,目的是「開放自家信仰之志念,維持社會道德,進而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1 原著於 1994 年 8 月,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將此文收入於 1998 年出版的《1993 年佛學研究論 文集——佛教未來前途之開展》之中,此後刊載於 2002 年《普門學報》第 8 期,在 2003 年

據《普照國師年譜》所載:「(順治)十年癸已,日本興福 寺住持逸然,奉王命,差僧古石齎書帛聘師東渡。……十一年甲

九月,台灣的天空亮起來。二○○二年九月一日,由佛光衛視、人間福報以及國際佛光

付住持僧奉祀。」 4 同書另記載:「關帝廟:一在府治鎮北坊。康 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重建。因舊址而增擴之,棟宇加麗;後 構禪室,以住僧焉。又一在鎮北坊。」 5

特別於詩後加註「城外有黃蘗寺」。 14 陳輝的詩文收在范咸( 1696- 1771)於乾隆十年(1745)起修、十二年完成的《重修臺灣府 志》, 15 故可知黃檗寺在約 1738-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