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 「世第一法」之探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 「世第一法」之探源"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

「世第一法」之探源

/宋雲鳳

一、前言

《阿含經》集成以後,對於佛陀隨 機廣說的一切法,當時在罽賓的阿毘達 磨學者們的研究方法,是先隨順纂集,

再分別各法門而成為不同的部類,如法 救集成《法句經》。然後依此法門的纂 集,分別論究,以期得到佛法的真確意 義,如《舍利弗阿毘曇》,就是最早的一 部古型的論。當時部派對佛法義理解說 分歧有限,此論可說是許多部派共同的 論典;尤其南傳於錫蘭赤銅鍱部的論,

也深受《舍利弗阿毘曇》的影響。

阿育王時期,主張分別說者和說一 切諸法 實有 的上座 部已 經存在 。但 當 時,二派還都以上座部自居。等到迦旃 延尼子造《發智論》,廣開三世論門,分 別成就、不成就等,三世有的立場更明 朗化, 才以 說一切 有部 為名而 發揚 起 來。在當時的說一切有部論宗中,都認 為論也是佛所說的,而由迦旃延尼子所 纂集傳佈。

《發智論》在第一章即為「世第一 法」正名、定位,並闡述此法的內涵:

「心、心所法,為等無間,捨異生性,

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 生,故名世第一法。」將世俗法和出世 法,分通於有漏和無漏。《大毘婆沙論》

乃以《發智論》為藍本而造,在此論題 上廣集各派論點,一一仔細分析並加以 評破。

像世第一法如此臨界於世與出世間 的重要修行階段,《大毘婆沙論》自稱此 乃引契經之所說加以發揚闡述,而所謂 的「契經」,到底是由那一部經典所出?

其內容是什麼?首先論述世第一法的是 那一部論?向上溯源時,導生世第一法 此一名相,可以從那些相關論典看出端 倪呢?這其中的許多疑問,以下將逐步 的一一加以探究。本文的大綱如下:

第二節尋找最早出現世第一法的論 書。從早期的論典中,看看首先引用「世 第一法」此一名相的論書是那一部?內 容如何?

第三節探討世第一法的由來。本文 以各論書出現的關鍵名相為引修行過程 為輔,找尋此法的起源。並以漢傳和南 傳藏經對讀,互為印証,以為此法找到 確切的法源根據。第四節是結論。

二、最早出現「世第一法」的論書 實際上,《阿含經》中並沒有出現所 謂「世第一法」的名稱。既然如此,那 究 竟是 那一部 論首 先收羅 此一 論題的 呢?比《發智論》還早完成的論書,有

《舍利弗阿毘曇》、《法蘊足論》和《集 異門足論》。

《舍利弗阿毘曇》和《法蘊足論》

這二部最早期的論,也未提到「世第一 法」。只有《集異門足論》的第四卷、第 十六卷中,首次出現「世第一法」的名 相,引文如下:

1.《集異門足論》第四卷:「從世第一 法趣苦法智忍時,有梵行求非有梵 行。……八支聖道說名梵行。」

2.《集異門足論》第四卷:「由勤觀察 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 故,便於後時後分,修得世第一法,

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

3.《集異門足論》第十六卷:「先凡位 中稟性多思惟,多稱量多觀察多簡擇 多推求。……得遇如來或佛弟子……

以無量門分別開示,苦……集……

滅 … … 道 … … , 我 於 今 者 應 自 審 知,……作是念已便自審察,諸行無 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由自審 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 我故,便於後時後分,修得世第一 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乃至

(2)

2 未 起 道 類 智 現 在 前 , 爾 時 名 隨 法 行……。」

「世第一法」的名稱雖是在本論首 次出現,但從修行的方法上可以看到,

第一段 文, 由世第 一法 可直趣 苦法 智 忍。第二段文,不僅直趣苦法智忍,並 以「無間」為時間上的銜接。第三段文 更將這一段的修行過程稱為「隨法行」。

由「世第一法」、「無間」生「苦法 智忍」是名「隨法行」,這一前一後就有 了四個關鍵名相,依此在心法上構成這 一完整的修行階段。以下將由這些關鍵 名相來做尋根的探討。

「無間」、「苦法智忍」和「隨法行」

不是陌生的名相,在《阿含經》之「隨 法行」是否完全相等於有無間之苦法智 忍呢?在《法蘊足論》和《舍利弗阿毘 曇》中,也多少論及,這提供了我們上 溯源頭的線索。

三、世第一法的由來

印順導師指出,說一切有部的迦濕 彌羅論師們,以《法蘊》等的六論為六 足論。《法蘊足論》在六足論中是最古的 論,其次是《集異門足論》,內容為解釋

《長阿含經》的《集異門經》。

《舍利弗阿毘曇》和《法蘊足論》,

都未引用「世第一法」的名稱。如果修 行過程上承契經,以思惟四聖諦、五聖 善法等來敘述這一階段的修行方式,原 則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雖然《集 異門足論》為最早出現「世第一法」名 相的論書,但這不是憑空出現的。

在《集異門足論》的第三段引文中 說到:「修得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 智忍,……未起道類智現在前,爾時名 隨法行。」,這「隨法行」顯然是此一修 行階段的總稱。

以下便由「隨法行」上溯到《法蘊 足論》和《舍利弗阿毘曇》,看看此二部 論中有什麼相關的敘述。

(一)《法蘊足論》第二卷:

「云何名為法隨法行?謂彼旋環如理 作意,審正觀察深妙義已,便生出離、

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 念、定、慧。……脩習堅住,無間脩習,

增上加行,如是名為法隨法行。精進修 行,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

「要先親近供養善士,方聞正法,聞正

法已,方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 妙義已,方能進脩法隨法行,精進脩行 法隨法行得圓滿已,方得趣入正性離 生。」

這二段文中的「法隨法行」,看來和

《集異門足論》一樣,是本階段修行的 總稱。以這二部論的選文看來,其內容 是一致的,雖然此時尚未出現世第一法 的名稱,其修行過程並沒有差別。如此

《集異門足論》隨法行的法源,和《法 蘊足論》本段的法隨法行是可以劃上等 號的。

其中「無間」和「法隨法行」再往 前追尋,以此法源的關鍵名相,我們再 看看更早期的《舍利弗阿毘曇》有沒相 關的論述。

(二)《舍利弗阿毘曇》第三十卷:

「何謂無間定?比丘思惟無常、苦、

空、無我涅槃寂靜,得定心住;得定已,

得初聖五根;以得初聖五根故,上正決 定,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

「若比丘定親近多修學已,得無間定向 須陀洹果,若此定無間滅已,得須陀洹 果,是名無間定。……若此定無間滅 已,得阿羅漢果,是名無間定。」

《舍利弗阿毘曇》全文並沒有發現 與「隨法行」相關名相的引用論述,而 卻引用了大家更熟悉的「無間」一辭, 但

「 無間 」在此 處不 是一個 形容 用的詞 彙,是定的階次,稱為「無間定」,就是

《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心心所無間」

緣五善根而證入世第一法。

以 得 初 聖 五 根 後 , 向 上 到 「 正 決 定」,離開凡夫地,如果更精進修學,可 得「無間定」向須陀洹果位。以這樣的 修行過程,和前面《集異門足論》、《法 蘊足論》所論述的過程雖少有差別,仍 然可以在此一段文中看出,這和前二部 論是在同一階段的修行上。以「隨法行」

為名的修行法,在此是以「無間定」的 姿態出現。

但「隨法行」的引用到此已經找不 到更早的起源了嗎?在《阿含經》中有 否相關的經文作為起源的根據呢?

(三)《雜阿含》:

1. 六一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 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

行、識受陰……彼色是無常、苦、變 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

(3)

3 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一 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 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 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

必得須陀洹果。」

2. 九三六經:「復次,摩訶男,聖弟子 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 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 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 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在四部阿含中,僅在《雜阿含》中 找到二則與修行世第一法相關的「隨法 行」經文。這其中的修行過程,和前述 所引三部論的觀點是相對應的,通則是 勤修四諦、五善根,是為隨法行,能入 正性離生。我們以此認為這是世第一法 所可找尋到最早的起源了。

但是僅是如此斷言,說服力仍是不 足,因為早在阿育王時代就已經南傳於 錫蘭的赤銅鍱部,也有自己所傳誦的經 典—《南傳大藏經》,其中的《相應部》

即等於《雜阿含》在不同部派的誦本。

但因部派各自主張思想不同,所以或多 或少添加了自派的思想於其中,雖然如 此,畢竟還是同一根源。二者在相互對 比之下,或仍可還原佛陀原始教法的形 貌。

上述《雜阿含》的二則經文中,只 有第一則找到南傳《相應部》中,足堪 對應的經文。引用如下:

(四)南傳藏經《相應部》三、五八經: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 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說未說 之道,知道,覺道,悟道。諸比丘!如 今諸弟子,隨於道,隨從而成就。」

在《相應部》中,只出現一則與本 文所討論的修行法門相對應的經文,雖 然簡短但寓意深遠,和《雜阿含》比較 之下,「隨於道」和「隨法行」以及「隨 從而成就」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

互相呼應。

如此看來,從《阿含經》找尋世第 一法法源的任務,到此似乎已經有了完 整解答。從原始聖典到部派思想,雖然 外表經過精嚴的分析,其內涵仍有其一 貫性的傳承的。

四、結論

由《法蘊足論》和《舍利弗阿毘曇》

一直到《雜阿含》,甚至是南傳藏經的《相 應部》,「隨法行」、「定心住」和「隨於 道」在欲界修行路上,似乎扮演著和世 第一法類似的角色。

我們從原始聖典循著歷史的足跡回 顧上述的經論:

《相應部》:「隨於道,隨從而成就。」

《 雜 阿 含 》:「 於 此 法 增 上 智 慧 思 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

越凡夫地。」

《舍利弗阿毘曇》:「得定心住,得 定已得初聖五根,以得初聖五根故,上 正決定。」

《法蘊足論》:「精進脩行法隨法行 得圓滿已,方得趣入正性離生。」

《 集 異 門 論 》:「 由 勤 觀 察 諸 行 無 常……便於後時後分,修得世第一法。

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

《發智論》:「若五根為等無間,入 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上述經論共通的地方,以修得五勝 善根,得「隨法行」或「定心住」之後,

即 可超 出凡夫 地, 跨入色 界或 得到初 果,趣入正性離生。由此看來,「世第一 法」相對於「隨法行」和「隨於道」,應 該是可以這樣論斷為異文同義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應部》在這 裡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藉著比對南、

北傳的藏經,一窺佛陀教法的樣貌。由 於南傳藏經早在分別說部時,就南下傳 到斯里蘭卡的赤銅鍱部,沒有經過印度 大陸阿毘達磨論師們的洗禮,雖然也添 加了些許自派的思想,但經典仍舊保有 大部分原始佛教的樣貌。因此,世第一 法間接找得到與其相對應的經文,來自 契經之說,或可說也算其來有自。

本文至此,已經完成世第一法之起 源的探究,如果以此一滴水,而知大海 的話,可以推論,雖然佛陀時代傳誦下 來的法,都是簡潔、直接的,法門不出 四念處 等的 三十七 道品 。修習 這些 法 門,依 成就 的大小 而有 不同的 階位 出 現,例如四向、四果等。但到了部派時 期,從《舍利弗阿毘曇》起的論書,大 都是論師們以《阿含經》為根本,纂集 並廣為申論而衍生出的論著,雖然論說 比原始聖典法相分別條理明晰、解說精 細,而且各部派間的思想互有差異,論

(4)

4 說的根據總是不出《阿含經》的範圍,

阿 含聖 教的精 神藉 此也得 以一 直延續

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天阿蘇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爾時婆誐鑁  住無礙大悲   心大陀羅尼  自在力三昧   演說阿利耶  大曼荼羅相 

形成了禪宗哲學的迷失論;禪宗運用不二法門,將一切對立予以超越,形成了禪宗哲學的開

導師五十八歲時, 自認因緣已了, 無話可說。但更博大精深的學術鉅著,卻都 完成於六十歲之後,例如六十二歲撰成《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作為「人間佛教」最早的提倡者太虛法師,一九三五年就呼籲著「世界和平」,在其《建 設現代中國佛教談》有一節專門闡述「世界和平的渴望」中說:「世界和平的渴望,亦成為 時代趨向之要素。」 [註

不論是禪宗的「人間佛教」,還是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都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即 主張不離世間求佛法,強調即世間法是佛法。惠能就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 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

有人說《雜阿含經》是一部禪修的經典,剛開始時總覺得這是什麼道理?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讀到《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