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勸學(節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勸學(節錄)"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勸學(節錄) 荀子

君子

1

曰︰學不可以已

2

。青,取之於藍

3

,而青於藍

4

; 冰 ,水為 之

5

, 而寒 於水

6

。木直 中繩

7

,輮

8

以為輪, 其曲中 規

9

;雖有槁暴

10

、不復挺

11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

12

則 直,金就礪

13

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14

乎己,則知明

15

而行

16

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

17

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18

也;吾嘗跂

19

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 風而呼,聲非加疾

20

也,而聞者彰

21

。假輿馬者

22

,非利足

23

也,而致

24

千里;假舟楫

25

者,非能水

26

也,而絕江河

27

。君子 生非異

28

也,善假於物

29

也。

積土 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

30

,蛟龍

31

生 焉;積善成 德,而神明自得

32

,聖心

33

備焉。故不積跬步

34

,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35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36

, 功

37

在 不 舍

3 8

。 鍥

3 9

而 舍 之 , 朽 木 不 折 ; 鍥 而 不 舍 , 金 石 可 鏤

40

。螾

41

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

42

,下飲黃泉

43

,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44

,非蛇蟺

45

之穴無可寄託

46

者,用心 躁

47

也。

一、作者簡介

荀 子(生卒 年 不 可確 考 , 或 說公 元前 316

公元前 237),名況,被尊 稱 為荀 卿 , 因 避 漢 宣 帝 名諱 , 又 稱 孫 卿。 生 於 趙 國 , 是 戰 國末 期 儒家 的 代 表 人物 , 與 孟 子 齊名 。 曾到 齊 國 講 學 ,又 輾 轉遊 說 趙 國 、 秦國 君 主 , 然 皆 失 意 。 後 得 楚 國 春申 君 賞 識 , 出 任 蘭 陵 令 , 春申 君 逝 世 後 ,他 被 免職 , 繼 而 著 書 立 說 , 終 老 於 蘭 陵 。 法 家 的 韓 非 和 李 斯 都 是 他 的 弟 子 。《 荀 子 》 一 書,後世多以為是荀子及其弟子之作。

(2)

二、背景資料

荀 子 傳 承 孔 子 的 學 說 , 遊 說 諸 侯 , 希 望 改 變 戰 國 的 紛 亂 狀 態 。 他 與 孟 子 齊 名 , 同 是 儒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 但 兩 者 的 理 論不 同 。 孟 子 主 張 性 善論 , 着 重 個 人 內 在 的 道 德自 覺 , 主 張 民 貴 君 輕, 致 力 遊 說 當 權 者 行 仁 政 。至 於 荀 子 則 主 張 性 惡 論 , 認 為 沒 有 經 過 聖 賢 之 道 教 化 的 人 會 對 社 會 帶 來 負 面 影 響 。 他 從 管 治 實 效 角 度 肯定 禮 教 的 意 義 , 而 且認 為 法 令 規 管是 有 效的 統 治 方式。

荀 子 的 《 勸 學 》 原 本 約 二 千 字 , 本 文 節 錄 其 中 三 段 , 約 四 百 字 。 題 目

「 勸學 」 是 勸 勉 求學 的 意 思 。 文 中 「 學 」 的 內涵 不 單 指 知 識 的 吸 收, 還 包 括性情的淬鍊和品格的成全。

三、注釋

1. 君子︰品格崇高的飽學之士。在篇中可理解為荀子心目中的聖哲先賢,

或荀子弟子對荀子的尊稱。

2. 已︰終止、放棄。

3. 青︰靛青色顏料。藍︰植物名稱,其葉可製作顏料。

4. 青於藍︰指經提煉出的靛青色顏料,比原本藍草的青色要青得多。這個 比 喻包 含兩 方面 的意 思:在 知識 上, 不斷 學習可 以提 升我 們的 學養 識 見;在人格上,不斷學習可以提升我們的性情品位。《荀子》原文側重 於後者。

5. 冰,水為之: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

6. 寒於水:比水更低溫。

7. 木直中繩︰指樹木的枝幹本來長得筆直。中:符合、合於,動詞。 ○ [眾],[zung3];○[zhònɡ]。繩,沾上墨的線,是古代工匠繪畫直線的工 具。

8. 輮︰通「揉」,屈曲。一說通「煣」,指用火烘木材,使它彎曲。 ○ [由],[jau4];○[róu]。

9. 其曲中規︰它的弧度合乎圓規畫出來的圖形。規:圓規。

10. 有:通「又」。槁︰枯乾。暴:通「曝」,曬乾。○[僕],[buk6];○ [pù]。

11. 不復挺︰不能回復筆直的樣子。

12. 受繩︰被工匠以墨繩校正。

13. 金:金屬,泛指刀劍等利器。就礪:在磨刀石上磨。就:接受,動詞。

礪,磨刀石。

14. 參省︰檢討反省。參:檢視、審察。○[攙],[caam1];○[cɑ̄n]。省:省 察 、 反 省 。 ○[ 醒] ,[sing2] ; ○ [xǐnɡ] 。另一解,楊倞注 ︰「參 , 同 三」。「參省乎己」,即《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之意。

(3)

3

15. 知明:智慧清明,「知」通「智」。一說「心思明智」指「知」即個人 的心思,與下文的「行」相應。

16. 行︰行為。

17. 吾嘗終日而思:我曾經終日思量(聖賢教化和人生禍福的道理 )。

18. 須臾之所學︰片刻的學習。

19. 跂︰踮起腳跟。○[企],[kei5];○[qǐ]。

20. 聲非加疾︰聲量沒有提高。疾:猛烈,這裏指聲音宏亮。

21. 彰︰明顯、清晰。

22. 假:假借,憑藉、利用之意。輿馬:車馬。

23. 利足︰跑得快。利:便利,迅疾。

24. 致︰達到。

25. 楫︰船槳。○[接],[zip3];○[jí]。這裏借代為船。

26. 能水︰善於游泳。水,作動詞用。

27. 絕江河︰橫渡江河。絕:渡過,作動詞用。

28. 生非異︰即與眾人沒有分別。生:通「性」,指天賦。

29. 善假於物︰善於借助外在的條件。物:外物,即「外在條件」。

30. 淵︰深水之處。

31. 蛟龍︰蛟、龍是兩種動物,相傳蛟能引發洪水,龍可翻雲覆雨。

32. 神明自得︰自然得到智慧。

33. 聖心︰聖人的精神境界。

34. 跬步︰跬同「蹞」,半步。古人以一腳踏出為一蹞,兩腳各踏出一次為 一步。跬︰○[規之陰上聲],[kwai2];○[kuǐ]。

35. 騏驥︰駿馬。

36. 駑馬十駕︰縱使是質素低劣的馬,憑着十日的努力,也可以完成駿馬的 行程。駑馬︰劣馬。駑 ○[奴],[nou4];○[nú]。十駕︰十日之程。

37. 功:成效、功勞。

38. 舍︰通「捨」,放棄。

39. 鍥︰雕刻。○[揭],[kit3];○[qiè]。

40. 鏤︰雕刻。○[漏],[lau6];○[lòu]。

41. 螾︰同「蚓」,蚯蚓。

42. 埃︰細土,指土壤。

43. 黃泉:地底深處的水源。

44. 蟹六跪而二螯︰「六跪」或作「八跪」。跪:足,名詞。螯:蟹鉗。○ [熬],[nɡou4];○[ɑ́o]。

45. 蟺︰同「鱓」,今作「鱔」。

46. 寄託:寄居。

47. 躁︰浮躁、不專心。

(4)

四、賞析重點

本 文 旨 在 勸 勉 讀 者 專 心 致 志 地 不 斷 學 習 , 既 鑽 研 聖 人 的 學 說 , 也 學 習 禮 樂教 化 , 並 時 刻 自 我 反 省 , 以 明 智 的 心 思 ,點 點 滴 滴 地 積學 與 修 德 , 達 致 完美 的 人 格 修 養。 荀 子認 為 人 性 本 惡, 人 能行 善 守 禮 , 乃 後 天 改造 的 結 果 。因 此 , 荀 子 特 別 重 視學 習 , 強 調 要通 過 教育 , 讓 人 學 習禮 義 法度 , 提 升個人修養,改變本性,終而向善。

首段第一句即提出「 學不可以已」,勸勉 讀者要不間斷、持之以恆地學 習 。 這 既 是 本 段 重 點 , 也 是 全 文 中 心 思 想 。 之 後 連 用 五 個 比 喻 作 形 象 說 明 。「 青 出於 藍 」 與 「 冰生 於 水 」, 其 共 性 在 質 變 , 作者 通 過 這 兩個 比 喻,

說 明 學 習 足 以 改 變 本 性 ,讓 內 在 的 潛 質得 以 彰顯 , 以 成 就 高 尚 的 人格 ; 再 以 「 輮 以 為 輪 」 作 比 , 指 樹 木 本 來 長 得 筆 直 , 經 過 加 工 , 可把 它 屈曲 成 車 輪 ,其 弧 度 合 乎 圓 規 畫 出來 的 圖 形 , 即 使 又 再 曬 乾 了 , 木 材也 不 能回 復 筆 直 的樣 子 , 這 是 後天 的 改 造 作 用 , 從 而 說 明 學習 可 造 就 人 才 ; 最 後 用 「 木 受 繩則 直 」、「 金 就 礪 則 利 」 兩 個 比 喻 , 說 明 「 博 學 」 與「 修 身 」 是 改 造 人 才的關鍵,鼓勵讀者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以聖賢之道為依歸,以禮 樂 教 化 為 規 範 , 積 學 修 德, 再 三 檢 討 與反 省 , 達 致 心 思 明 智 , 行 為無 過 的 境界。

第 二 段 反 復 借 「 善 假 於 物 」 的 效 果 , 說 明 學 習 的 重 要 。 荀 子 指 出 「 終 日 而 思 」 不 如「 須 臾 之 所學 」, 就 像 「 跂 而 望」 比 不 上 「 登 高 之 博 見 」, 因 此 要 善 於 假 借 外 物 , 不 要 單 靠 一 己之 力 。 其 後, 荀 子 以 「 登 高 而 招 」、「 順 風而呼」能達致「見者遠」、「聞者彰」,以及利用車馬、船舶能讓人「致千 里」、「 絕 江 河 」 為 例 , 說 明 只 要 借助 外 在 條 件 , 就 能 超越 自 身 的 能力 ,擴 大 原有 的 效 能 , 這 好 比 人 透 過 學 習 而 成為 君 子 。 荀 子 指 出 君子 並 非天 生 異 稟,只是「善假於物 」,即懂得通過學習來求取知識,提升個人修養,從而 勸勉讀者要努力學習。

最 後 一 段 提 出 學 習 要 持 之 以 恆 , 點 滴 積 儲 , 鍥 而 不 捨 , 專 心 致 志 , 與 首 段「 學 不 可以 已 」 遙 相 呼 應 。 荀 子 以 「 積 土 成 山 」、「 積水 成 淵 」 為 喻 , 從 正面 說 明 「 積 善 成 德 」 的 道 理 , 指 出 只 要 努 力 學 習 , 不 斷 修 煉 , 就 能 使 心 智 澄 明 , 達 至 聖 人 的 精神 境 界 。 再 從反 面 入 手 , 以 「 不 積跬 步 , 無 以 至 千 里 ; 不 積 小 流 , 無 以 成 江 海 」 為 喻 , 指 出 如 不 點 滴 積 儲 , 就 難 學 有 所 成 。之 後 連 用 六 個比 喻 , 構 成 三 組 對 比而 各 有側 重 的 例 子 , 說 明 對學 習 的 看 法。 以 「 騏 驥 」與 「 駑 馬 」 作 對 比 , 說 明 知 識 累 積 , 不 在於 先 天質 素 之 優 劣, 而 在 於 後 天 努 力 之多 少 ; 以 「 鍥而 舍 之」 與 「 鍥 而 不舍 」 作 對 比 , 說 明持 之 以 恆 , 方 能 有 成; 以 「 螾 」 與「 蟹 」作 對 比 , 說 明專 心 致志 , 方 能將勤補拙。

本 篇 三 段 文 字 , 雖 為 節 取 , 但 內 容 和 結 構 完 整 。 首 段 提 出 要 不 斷 學 習

(5)

5

與反省的原因;次段勸勉讀者要像君子那樣「善假於物」,借助學習來積善 修德;末段回應首段「學不可以已」,提出「持之以恆,點滴積儲」及「鍥 而 不捨 , 專 心 致 志」 兩 種 學 習 態 度 和 方 法 , 主題 明 晰 , 條 理井 然 。通 篇 聯 類博喻,卻始終緊扣「勸學」的主題。

荀 子 善 於 以 日 常 生 活 的 事 物 和 經 驗 設 喻 , 具 體 地 說 明 抽 象 的 道 理 。 例 如 以 「 青 出 於 藍 」 和 「 冰生 於 水 」 為 喻 , 說 明 在 積 學 與 修 德後 , 可以 完 善 人格 , 變 化 氣 質 ; 用 「 登 高 而 招 」、「 順風 而呼 」 能達 致 「見 者 遠 」、「 聞 者 彰」,「 假輿 馬」、「 假 舟楫 」能 讓 人 「 致 千 里 」、「 絕江 河 」 作 比 ,說 明君 子 並 非 天 生 異 稟 , 只 是 「 善 假 於 物 」; 又 借 蚯 蚓 無 爪 牙 與 筋 骨 , 而 能 上 吃 埃 土 ,下 飲 黃 泉 , 有廣 闊 的 遊 走 空 間 , 相反 螃 蟹 多 足 兼 有 大 鉗, 本 可 大 展 拳 腳 , 卻 只 能 寄 居 於 蛇 蟺 之 穴 , 空 間 侷 促 , 凸 顯 「 心 一 」 與 「 心 躁 」 的 分 別 ,並 以 此 為 喻 , 說 明 學習 要 專 心 致 志 的 道 理 。 通 篇 所 舉 事物 , 涵蓋 物 質 之 變化 , 如 藍 之 變 青 、 水之 成 冰 , 木 之受 繩 規 、 受 輮 槁 而 直而 彎 , 金 之 就 礪 而 利 ; 人 之 活 動如 登 高 招 手 、 順 風 呼喊 , 致 千 里 、 渡 江 河, 雕 朽 木 、 鏤 金 石; 自 然 景 物 的 形 成 ,如 積 土 成 山 、積 水 成 淵 、 積 小 流 以成 江 海 ; 以 至 於 動物 的 活 動 , 如 騏 驥 飛躍 , 駑 馬 行 走, 蚯 蚓 遊 走 埃 土 與 黃泉 間 , 螃 蟹 寄 居 蛇蟺 之 穴 等 等 。 這 些 比喻 都 能 對 準 主題 而 展 開 , 說 理 透 闢 之 外 , 更 展 現 無數人事活動與自然風貌,意趣盎然,令讀者目不暇給。

論 者 多 評 荀 子 善 於 說 理 , 予 以 「 諸 子 大 成 」 美 譽 。 細 心 咀 嚼 其 文 , 不 難 發現 , 荀 子 說 理 之 強 實得 力 於 他 觀 物 入 微 , 然 後 以 生 動 之筆 描 摹 , 帶 出 背 後 道 理 。 此 等 例 子 , 篇 中 俯 拾 皆 是 , 例 如 要 展 現 視 覺 、 聽 覺 之 清 楚 明 晰 ,頗 為 抽 象, 然 荀 子 卻 能 用 「 招 臂 」、「 呼 聲 」 具 體 呈現 , 顯 出 登高 、順 風 之 助 力 , 說明 善 用 外 在 條 件 的 重要 。 又 例 如 先 以 「 無爪 牙 」、「 無 筋 骨」

與 「 六 跪 而 二 螯 」 簡 潔 勾 勒 蚯 蚓 與 螃 蟹 天 生 形 體 之 強 弱 , 再 以 「 上 食 埃 土,下飲黃泉」與「 非蛇蟺之穴無可居」,具體呈現兩者活動空間之懸殊。

兩者形體與際遇的反 差,荀子一語道破,原因在於「心一」與「心躁」,叫 人恍然大悟,明白專心致志的道理。

古 典 散 文 句 式 變 化 多 端 , 或 對 偶 , 或 排 比 , 或 駢 散 互 用 , 造 成 鏗 鏘 的 節奏美,同時加強文意的表達。本篇就是 典型例子,首兩段「君子曰:『學 不 可 以 已 』」 與 「 君 子 非 生 而 異 , 善 假 於 物 也 」 兩 個 重 點 句 子 , 是 眾 多 對 偶 、排 比 句 式 中 的唯 一 散句 , 如 此 安 排能 巧 妙 地 突 出 重 點 。整 篇 的 偶 句 , 有 整齊 互 對 者, 如 「 木 受繩 則 直 , 金 就 礪 則 利 」,「 鍥 而 舍 之 , 朽 木不 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些句子句駢字偶,厚重而典雅;有似對非對的,

如 「 螾 無 爪 牙 之 利 , 筋 骨之 強 , 上 食 埃土 , 下 飲 黃 泉 , 用 心一 也 。 蟹 六 跪 而二螯,非蛇蟺之穴 無可寄託者,用心躁 也」,句子意思成對,但文字不兩 兩 相 對 , 造 就 更 為 跌 宕 多 變 的 文 氣 。 至 於 排 比 句 式 的 應 用 , 如 「 積 土 成 山 , 風 雨 興 焉 ; 積 水 成 淵 , 蛟 龍 生 焉 ; 積 善 成 德 , 而 神 明 自 得 , 聖 心 備

(6)

焉」,則為文章帶來層層推進,一瀉千里的氣勢。

細 讀 本 文 , 能 見 素 材 源 於 生 活 , 用 筆 華 實 兼 備 , 文 章 脈 絡 清 晰 , 句 法 奇偶參差,充分體現荀子沉穩而雄奇的風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簡報中「D 藍色」常備用來跟沉思與耐心聯想在一起,是一個安全的顏色。 (P.87)A.

三、不同色系的花青素拓印在紙上 不同色系的花青素拓印在紙上 不同色系的花青素拓印在紙上 不同色系的花青素拓印在紙上, , , ,當 當 當 當溫度越高 溫度越高 溫度越高 溫度越高, ,

面對全球化的趨勢,學生應具備 全球視野以提升國際競爭力,此 工作已成為首要之任務。隨著學 習形態的改變,讓青少年在學習 經驗中注入國際面向,改善他們

刺青的風險,在於刺青的工具是否衛生、刺青師的

(1)老師拿出一裝滿600毫升紫色藥水的量 杯,請各組運用剛發下的紅毛石水和藍色眼 淚,調出「變身水」 ,對的小組加分。 (提示比

Mayer(2001)提出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是以學習到的材料(事實性 知識,factual

青年大使的守護神林志庭老師,是兩年多前認識的,當時就是青年大使的第一年

其中,眼根所對的境— 色,專指青、黃、紅、白等顏色 (顯 色) 、長短等形狀 (形色) 及行住坐臥等動作形態 (表色) 這三類視覺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