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盛唐詩歌的文化精神
以王維、李白、杜甫三家詩為例
招祥麒編
唐詩的發展及其特色
唐朝(公元 618 年–907 年)二百九十年間,為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
詩壇上雲蒸霞蔚,名家輩出,無論在詩的體裁、風格與寫作技巧上,均能震古爍 今,影響深遠。
清(公元 1644 年-1911 年)康熙(公元 1662 年-1722 年)年間編纂的《全唐 詩》,收錄二千二百多詩人的作品四萬八千餘首,再加《全唐詩補選》、《補全 唐詩》、《全唐詩續補遺》,以及敦煌殘卷所存的,數量多達五萬首。
唐朝建立後的最初三十多年,詩壇上仍彌漫著梁(公元 502 年-557 年)陳(公 元 557 年-589 年)餘風。1武則天(公元 624 年-705 年)當政時期,王勃(公元 649/650 年-676 年)、楊炯(公元 650 年-692 年)、盧照鄰(公元 636 年-689 年)、 駱賓王(公元 640 年?-684 年)、沈佺期(公元 656 年-713 年)、宋之問(公元 656 年?-713 年?)和杜審言(公元 648 年?-708 年)等陸續登壇。經過他們的努力,
唐詩的題材和主題由宮廷的淫靡改為都市的繁華和正常的男女之愛,由台閣應制 擴大到江山之美和邊塞之情,風格較為明快清新。2同時,陳子昂(公元 661 年- 702 年)從漢魏風骨中汲取素養來開闢唐詩的疆域。他把握住對超現實的嚮往和 對現實的執著這一基本矛盾,用新的語言和形象在詩中加以表現,上承阮籍(公 元 210 年-263 年)、曹植(公元 192 年-232 年),下開李白(公元 701 年-762 年)、 杜甫(公元 712 年-770 年)。3
從玄宗(李隆基,公元 685 年-762 年,公元 712 年-756 年在位)即位起的半 個世紀為盛唐時期。這一時期,因不同的生活道路與不同的生活態度,詩人們或 者成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公元 689 年-740 年)、常建(生卒年不詳)、儲 光羲(公元 707 年-760 年)等4,或者成為熱情的進取者,如高適(公元 706 年- 765 年)、岑參(公元 715 年?-770 年)、李頎(公元 690 年-751 年)、王昌齡(公
1 斯時作品,文辭艷麗,但內容空洞。舉如蕭綱〈詠內人晝眠〉:「北窗聊就枕,南簷日未斜。
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夢笑開嬌靨,眠鬟壓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夫婿恆相伴,
莫誤是倡家。」
2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3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4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
元 698 年-756 年)等5,或者因時變化,兩者兼之,如王維(公元 692 年-761 年)
等。
安史之亂(公元 755 年-763 年)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界標,也是唐代文學發 展的一個轉捩點。亂前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亂後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 雙峰並峙,在詩歌創作方面,顯示了盛唐之所以為盛。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 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則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牢 籠但不願意接受,反過來卻想征服現實的態度,是後代人民反抗黑暗勢力與庸俗 風習的一股強大精神力量。這也就是李白的獨特性,和杜甫始終以嚴肅悲憫的心 情注視、關心和反映黎民百姓命運的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相成的。杜甫以 積極的入世精神,為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哀樂而歌唱。這就是後人尊李白為詩仙,
尊杜甫為詩聖的理由。
代宗(李豫,公元 726 年-779 年,公元 762 年-779 年在位)大曆時期(公元 766 年-779 年)的詩人,生活在一個遭受了極大破壞以至物質精神都貧乏的社會 裏。這一時期,錢起(公元 710 年-782 年)、李端(公元 743 年-782 年)、韋應物
(公元 737 年-792 年)、司空曙(公元 720 年?-790 年?)、盧綸(公元 748 年?
-798 年?)、戴叔倫(公元 732 年-789 年)、李益(公元 748 年-829 年)等的作品,
著力於時序的遷流、節物的變化、人事的升沉離合等方面的描繪。其中,韋應物 之澄澹、李益之悲慨,尤為後人所稱賞。6憲宗(李純,公元 778 年-820 年,公元 805 年-820 年在位)元和時期(公元 806 年-820 年) ,一度中衰的詩壇重又興盛。
此時期有兩個源出於杜甫的詩派:一派以白居易(公元 772 年-846 年)為首,元 稹(公元 779 年-831 年)、張籍(公元 766 年?-830 年?)、王建(公元 767 年-830 年)、李紳(公元 772 年-846 年)等為羽翼,對杜甫的繼承側重於正視現實、抨 擊黑暗,並努力使自己的語言更通俗流暢、生動感人。7另一派以韓愈(公元 768 年-824 年)為首,孟郊(公元 751 年-814 年)、賈島(公元 779 年-843 年)、盧仝
(公元 795 年-835 年)、李賀(公元 791 年?-817 年?)等為羽翼,繼承了杜甫 在藝術上刻意求新、富於創造性的精神,多寫險怪、幽僻、苦澀、冷豔,且以散
5王昌齡〈從軍行〉(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 吐谷渾。」
6韋應物〈寄李儋元錫〉:「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 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又〈調笑令〉: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
7白居易〈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 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 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官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李紳〈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3
文句法入詩。8文宗(李昂,公元 809 年-840 年,公元 826 年-840 年在位)到宣宗
(李忱,公元 810 年-859 年,公元 846 年-859 年)的三十餘年間,最為活躍的詩 人是杜牧(公元 803 年-852 年)、溫庭筠(公元 812 年-870 年)和李商隠(公元 813 年-858 年?)。杜牧出於杜、韓。他將清新峻拔熔為一爐,表達詩中較為豐富 的政治抱負和激情。9溫庭筠精通音律,詞的成就更高於詩,其詩辭藻華麗,濃艷 精致,多寫閨情。李商隱長於七律,他以精心的結構、瑰麗的語言、沉鬱的風格 發抒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國之哀。10懿宗(李漼,公元 833 年-873 年,公元 859 年 -873 年)即位至唐亡 (公元 860 年-906 年),詩人不少,成就不大。到了北宋,五 七言古今體詩才又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11
所謂盛唐文化,是以唐玄宗開元、天寶朝(713-755)為主,空間分佈涵蓋開 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陽為中心向外呈輻射狀的文化。這時,唐代文化發展已有 百年,在繼承唐初相容並包、開放多元文化政策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文化基礎建 設,通過不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高峰。
綜觀盛唐文化對詩人的影響,主要表現於兩方面:
一、南北文化與中外文化交流、融和,帶給盛唐詩人無窮的養分。
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方和北方的學風、文風,都呈現出顯然不同的狀態。
南方喜莊老、尚清談,注重抽象名理的論辯。北方流行漢儒的經學,注重人的 行為準則。南方文風華靡,北方文風質樸。唐朝詩人經過近百年的摸索,特別 在「初唐四傑」和陳子昂的努力下,這兩種文風開始較好地融合起來。南朝的
「文」融入北朝的「質」,北朝的「質」充實南朝的「文」,這種文質相待的要 求和發展,促使盛唐的詩歌創作邁向新的領域。
當時中外文化交流活動,遍及廣州、揚州、洛陽等主要城市,而以首都長 安最為集中和繁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宗教、音樂、舞蹈、美術等,都能 廣泛吸取了外來的成分,大大豐富了盛唐詩人的寫作題材。
二、國家昌盛,國力提振,造成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提高,盛唐詩人創 作時,多具有推陳出新的特質,並流露積極、樂觀、進取的風貌。
盛唐時期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強大,使得詩人的精神面貌發 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躊躇滿志,充滿自信,急切地渴望展示個人的社會價值和
8韓愈〈利劍〉:「利劍光耿耿,佩之使我無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侶,持用贈我比知音。我心如冰 劍如雪,不能刺讒夫,使我心腐劍鋒折。決雲中斷開青天,噫!劍與我俱變化歸黃泉。」
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9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0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11參傅德岷( 公元 1937 年 - )、盧晉:《唐 宋詩 鑒賞辭典 》(武漢,湖 北辭書出 版 社),
2005 年,前 言,頁 1-2。
4
人生價值。這種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對於生命理想的樂觀進取的精神 狀態,就成為盛唐文化精神的主流,也造就盛唐詩歌特有的風貌。
5
山居秋暝 王維
一 、 作 者 簡 介
王維(公元 701 年-761 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縣),
從他父親處廉(生卒年不詳)開始,遷居到蒲(今山西永濟縣),遂為河東 人。年青時有才名,曾任太樂丞,後貶官濟州。曾在淇上、嵩山一帶隱居,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 年),任右拾遺。曾出使涼州。天寶年間,在終南 山和輞川閒居。安史之亂後,篤志奉佛。官至尚書右丞。他在繪畫、音樂、
詩歌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山水田園詩的成就尤其突出。
王維的詩善寫靜中之趣,五言尤勝。性既好佛,又工繪畫,所以他的 詩亦兼具禪理和畫意。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
畫中有詩。」
二 、 背 景 資 料
〈山居秋暝〉12是王維居於終南山輞川時所寫,「山居」就是他所住的
「輞川別墅」,王維晚年在此處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詩中描寫了清新、秀 美的秋晚山景,亦寫出詩人對山中恬淡生活的嚮往。
三、文本探究
空 山 新 雨 後 , 天 氣 晚 來 秋
13。 明 月 松 間 照
14, 清 泉 石 上 流 。
12暝,《廣韻》莫經切,平聲青韻,讀若「明」,昏暗的意思;又莫定切,去聲徑韻,讀若「命」,
日暮,夜晚的意思。這裡應讀去聲,音「命」。
13空 山 新 雨 後 , 天 氣 晚 來 秋 : 清空的山野,經過雨洗,又是晚涼風天氣,秋意更濃了。(參 劉逸生主編,王福耀選注:《王維詩選》,香港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年,頁 54。)
《王右丞集》中另有三處用「空山」:〈送神曲〉:「作暮雨兮愁空山,悲急管,思繁絃」;〈玄 冬〉:「空山暮雨來,衆鳥竟棲息」;〈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張說(公元 667 年-730 年)詩:「空山寂歷道心生」,宋玉(公元前 298 年?-前 222 年?)〈高 唐賦〉:「遇天雨之新霽兮」及〈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或為兩句所本。
14明 月 松 間 照 : 宋 之 問 〈 下 山 歌 〉 : 「 松 間 明 月 長 如 此 , 君 再 遊 兮 復 何 時 。 」
6
竹 喧 歸 浣 女 , 蓮 動 下 漁 舟
15。 隨 意 春 芳 歇
16, 王 孫 自 可 留
17。
四 、 賞 析 與 延 伸
此詩描寫秋天傍晚雨後的山村風景,是一首五律。全詩以空山開篇,
王維的詩中多次出現這個「空」字,這裏帶有佛教的影響。從佛教的教義 來講,「空」作為世界萬象的本質,並不是空無一物,其根本的含義是去除 執著的「無我」,它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並無實有的自性。這 首詩中的空山,並非空無一物、空無一人,其間有明亮的月光和潺潺的山 溪,有嬉鬧的浣女,有蓮花中順流而下的漁舟,但人在山中,沒有塵心俗 慮,沒有妄念與執著,這就是使山所以為空山的真正含義。就在這一片空 山之中,剛下過一場雨,又正是傍晚秋涼的天氣。簡明的十個字,與山中 秋色同樣清新疏淡,令人直接呼吸到雨後清爽濕潤而略帶涼意的空氣。
第二聯以概括的筆墨描繪山中夜景,很能見出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 在構圖取景方面的功力。「明月松間照」從天上寫,通過月和松的關係,畫 出這幅圖畫的背景:山上松林間露出一輪皎潔的明月,深藍色的天空襯出 剪影般的墨綠的松林。「清泉石上流」從地下寫,泉水流過山溪中的白石,
令人想見水的清澈,以及流過石縫間激起的清響。這類寫景最難之處在於 構圖,既要選取能表現山間秋暮最有特徵的景物,又要準確地傳達作者心 中清新暢快的感受,同時要使這些景物構成有機的聯繫,一望便能想像出 一幅畫面。這一聯的成功之處,在於用最簡單的構圖,概括了山中秋夜的 主要特徵,並且在鮮明完整的畫面上,突出了清朗爽淨的基調。因此成爲 王維的名句,而且經常被後世的山水畫家用來題畫。
第三聯則是在第二聯勾出的背景上再作一些動態的、富有生趣的描寫。
「竹喧歸浣女」從岸上寫,與「清泉」句暗中相扣。這句就聽覺落筆,因 聽到竹林裏傳來的喧鬧聲,再點出一大群嘻嘻哈哈洗衣歸來的女子,是聞 聲而見人。雖然只用五個字,但竹林的深密,山村女子的活潑天真和無拘 無束的性情,都烘托出來了。「歸」字又與「晚來秋」相呼應,浣衣女子晚
15竹 喧 歸 浣 女 , 蓮 動 下 漁 舟 : 竹林裏一陣喧鬧,那是洗衣姑娘們穿林笑逐而歸的聲音;蓮葉 不自然地搖動起來,那是漁舟從這裏順流而下所致。
16隨意春芳 歇:隨意:這 裏是「任由 」之意。春 芳:春天的 花花草草。歇:停息,指 花 草 的衰謝。
17王孫自可 留:王孫:原 意是貴族 的 後裔,後為 貴家公子 的 通稱,這裏 指像詩人 一 樣的隱 士。劉安〈 招隱士〉:「王孫遊 兮 不歸,春 草 生兮萋萋。」「王孫 兮 歸來,山 中 兮不可 以久留。 」 這裏反用 其 意,說任 憑 春芳凋謝 , 秋色仍然 很 美,王孫 自 可留在山 中 。
7
歸,正是山村秋暝的特徵。「蓮動下漁舟」是從水裏寫,就視覺落筆:只見 清溪中的蓮花蓮葉搖動起來,原來是歸來的漁舟順流而下,可見水中蓮荷 的繁密。這兩句從句子結構和捕捉動態的方式來看,應是直接受到北朝詩 人庾信(公元 513 年-581 年)「竹動蟬爭散,蓮搖魚暫飛」(〈詠畫屏風詩〉
其二十二)的啟發。但王維更進一步融入了自己的心理活動,使句子的結 構與一般人感知事物的自然順序相切合:先聞竹喧,而後再聽出那是洗衣 女的嘻笑聲;先見蓮動,而後才看到漁舟從上流下來。這種按照心理感覺 順序構句的方式,把先聽到的或看到的放在句子開頭,然後把分辨清楚的 景物放在句子的後部,可以不露痕跡地將詩人的審美心態化入景物描寫之 中,表達也更加曲折有致。由此也可看出從南北朝到盛唐律詩構句方式發 展之一斑。王維這兩句詩的好處還在於極富情趣,如果沒有這種熱鬧的動 景相映襯,前兩聯靜景描繪就過於冷清平淡。有了這一聯繪聲繪色的名句,
全詩便在豐富的色彩和聲響的交織中顯現出自然而多樣的動態美。
詩人把山間的秋夜寫得這樣優美,實際上反映了他對當時官場生活的 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所以最後一聯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隨意」即自然而然地。「春芳」指春天的芳草。這兩句說任憑春天的芳草 自然凋謝,秋色仍然很美,王孫自可留在山中,不必歸去。這是反用楚辭
〈招隱士〉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 可以久留」等句的意思。典故的原意是寫山裏的環境寂寞可怕,不能久留,
要招那裏的隱士回家。所以說春草已經生得很茂盛了,王孫為什麽還不歸 來?春天往往被看作表現歲月更替、思念遠人的最好季節,現在詩人是見 秋色而希望隱居,足見山中美景是令人多麽留戀。常見的典故經詩人如此 活用,便覺得格外新鮮。
明人胡應麟(公元 1551 年-1602 年)稱王維的詩是「清而秀」,這首詩 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不僅完整地表現了空山秋夜清秀明淨的意境,而且聲 情並茂,生趣盎然,讀來猶如一首優美的山村抒情小夜曲,體現了王維在 詩歌、繪畫和音樂方面的深厚造詣。18
五、彙評
馬茂元(公元 1918 年-1989 年)、趙昌平(公元 1945 年-)《唐詩三百首新 編》:「這詩寫景不黏著於實相,而從光影、聲響,與作者的感覺印象著以 淡墨,有畫筆所不能到處,故境界空明澄澈,尤切秋晚空山新雨景象。」
(頁 103)
18據教育局《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山居秋暝》而略加修改。
8
高步瀛(公元 1873 年-1940 年)《唐宋詩舉要》卷四:「隨意揮寫,得大自 在。」
傅如一(公元 1943 年-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 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 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劃,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中描繪寄 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見蕭滌非、程千帆、馬茂元等:《名家鑑賞 唐詩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4 年,頁 155。)
六、附錄
招祥麒〈遊美國猶他州錫安國家公園即興用王維山居秋暝韻〉:「巖巒奇險 絶,峽谷萬千秋。澄宇連雲靜。碧溪映瀑流。群生尋逆旅,百載寄歸舟。
幽徑青松獨,丹山我欲留。」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 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19
王維〈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 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20
19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他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 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20 王維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 年)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 途中所見所感。
9
月 下 獨 酌 ( 其 一 ) 李 白
一 、 作 者 簡 介
李白(公元 701 年-762),字太白。其籍貫異説紛紜,或曰隴西,或曰山東,
或曰蜀。其出生地尚無定論,主要有生於蜀和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 的托克馬克市)二說。家世不詳,據李白自言及相關材料,其九世祖先為涼武昭 王(李暠,公元 351 年-417 年)之後,其先於隋末流寓西域,至其父李客(生卒 年不詳,據《舊唐書》記載,曾為任城尉)才「逃歸於蜀」(李陽冰〈草堂集序〉), 四歲的李白亦隨之遷居劍南道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市)。
李白少穎慧,有逸才,十歲通詩書。喜任俠,輕財重施。或訪道四方,以鍊 丹求仙爲事。天寶(公元 742 年-756 年)初,入會稽,與道士吳筠(公元?年- 778 年)友善。筠被召入京,李白也隨著到了長安。賀知章(公元 659 年-744 年)
讀了他的詩,歎為天上謫仙,薦之於玄宗,召為翰林供奉。二年餘,求放還山。
天寶十四載(公元 755 年),安祿山(公元 703 年-757 年)反唐,李白轉徙 宿松(今安徽省西南部、長江北岸)、匡廬(即江西省廬山)間,永王璘(公元 719 年?-757 年)爲江淮兵馬都督,辟爲府僚。璘敗,白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得還。代宗(李豫,公元 726 年-779 年)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病死在當塗,
年六十二。
李白意氣豪邁,好酒任俠,其詩壯浪雄麗,擺落一切。凡神仙游俠奇山異水 名酒美人,無不爲其歌詠之材料。沈德潛(公元 1673 年-1769 年)稱其「落想天 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濤浪自湧,白雲舒卷,從風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力 也。」故杜甫(公元 712 年-770 年)亦有「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之句。世 稱「詩仙」。21
李白流傳下來的詩九百餘首。其族叔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為李白遺作編成
《草堂集》十卷,序云:「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傳 者,皆得之他人焉。」清人王琦(乾隆時人,生卒年不詳)窮半生之力,在前人 收集和注釋李白詩的成果上,輯成《李太白集輯注》三十六卷,最受研究者重視。
22
21招祥麒〈題李太白〉:「飛揚跋扈謫仙人。玉山自倒態絕倫。平生四海為胸臆。沈吟俯仰筆底 真。五七言絕體高妙。古風樂府尤稱神。桃花潭畔踏歌處。會有出水芙蓉新。金陵酒。峨眉月。
天姥峰頭。梁王宮闕。杖劍走馬如閒雲。一生貴賤何飄忽。恩承帝主親調羹。翰林供奉驚一鳴。
酒醉恐言溫室樹。白首肯著太玄經。可憐淪作永王客。夜郎萬里愁遷謫。是非留得後人爭。千秋 長養詩魂魄。」
2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琦字琢崖,錢塘人。注李詩者,自楊齊賢、蕭士贇後,明林兆珂有
《李詩鈔述注》十六卷,簡陋殊甚。胡震亨駁正舊注,作《李詩通》二十一卷。琦以其尚多漏略,
乃重為编次箋釋,定為此本。其詩參合諸本,益以逸篇,釐為三十卷,以合曾鞏序所言之數。别
10
二、背景資料
〈月下獨酌〉四首,宋本題下注「長安」。《太平廣記》卷二 0 一引《本事詩》
云:「白才行不羈,放曠坦率,乞歸故山。玄宗亦以非廊廟器,優召許之,嘗有 醉吟詩曰『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即〈月下獨酌〉第二首。」根據上引 材料判斷,本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公元 744 年)供奉翰林時,受到小人的毀謗,
心情苦悶,寫下四首〈月下獨酌〉的第一首,屬五言古詩。23
三、文本探究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4月既不解
25飲,影徒隨我身。
26暫伴月將
27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28,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以序、志、碑、傳、贈答、題咏、詩文、評語、年譜、外紀為附錄六卷。而繆氏所謂《考異》一 卷,散入文句之下,不另列焉。其注欲補三家(楊、蕭、胡)之遺闕,故采摭頗富,不免微傷於 蕪雜,然捃拾殘剩,時亦寸有所長。自宋以来,注杜者林立,而注李詩者寥寥僅二三本。錄而存 之,亦足以資考證。是固物少見珍之義也。」
23附其餘三首。「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 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盃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 趣,勿為醒者傳。」「三月咸陽時,千花晝如錦。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窮通與脩短,造化 夙所稟。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窮 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辭粟卧首陽,屢 空飢顔回。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24舉杯邀明 月 ,對影成 三 人:李家瑞(公元 1765 年-1845 年)《停雲閣詩話》:「李詩:『舉 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東坡喜其句之工,屢用之。予讀《南史˙沈慶之傳》,慶之謂人曰:
『我每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李詩殆本此。然慶之不及李詩之妙耳。」
25不解:不懂。
26《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迹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迹,愚亦甚矣。」
27將:和,偕。
28我歌月徘 徊:魏武帝〈 短 歌行〉:「 對 酒當歌。」曹 植詩:「明 月 照髙樓,流 光正徘徊。」
11
永結無情遊
29,相期邈雲漢
30。
四 、 賞 析 與 延 伸
此詩主旨是李白透過自己邀月亮和身影共飲的描寫,表達他心中孤獨之感,
以及對月和酒的喜愛。就內容而言,全詩可分成五個部分:首二句「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為第一部分,點出李白獨酌的處境,無人伴飲。接二句「舉杯邀明 月,對影成三人」為第二部分,寫李白忽發奇想,邀月亮和身影共飲,以消孤悶。
次二句「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為第三部分,雖有月和影相伴,但月畢竟不 解飲酒,影畢竟只懂隨身而動,故情感又復歸孤獨。「暫伴月將影」至「醉後各 分散」為第四個部分,月、影雖不解飲,但暫時與之一同行樂,以不負春日良辰;
「我歌月徘徊」,於是李白高歌,月亮也好像聽到歌聲而在身邊徘徊;「我舞影零 亂」,他又忽然興起,跳起舞來,身影因而變得散亂。未醉時是「醒時同交歡」, 與月、影共樂,已醉後則是「醉後各分散」。此部分前面寫與月、影共歌共舞之 歡愉,「醉後各分散」一句又復歸與月和影分離而依然孤獨之悲情。緊接着最後 兩句「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是第五部分,作者筆鋒又一轉,雖然醉後與月、
影分離,但卻可以相約在遙遠的銀河上共續無情之遊,也就是月不解飲、影徒隨 身,而前者但隨李白歌而徘徊,後者但隨李白舞而散亂之無情共遊。見出李白善 於自我紓解、不為現實所阻的積極精神。五個部分,是以悲己之獨、喜成三人、
悲月之不解飲、喜月影隨歌伴舞而又轉入悲、終以喜結的情感布置,構成全篇,
這悲、喜、悲、喜而悲、喜的情感轉折,都圍繞着題目的「獨」字來寫,但讀者 又能感覺到李白不為此「獨」所囿,而能歸於釋然。
李利、許可、雪崖:〈飛鴻有響音——談李白《月下獨酌》詩境的超越美〉
一文指出:「詩人運用超越具像形象的創作表現孤獨這一主題,不是直舒胸臆,
而是「餘味曲包」,其內涵至少有以下幾層意蘊:(1)月夜獨酌,借酒消愁是孤 獨。(2)舉杯邀月,月生人影,『對影成三人』實際還是孤獨的一個人,孤獨到 與月、影為伴,足見孤獨之甚。(3)夜深人靜更 顯孤獨,又不甘心孤獨,於是自 歌自舞,對月當歌,把酒邀月,與影對舞,以聲音動作營造熱烈氣氛,襯托之下 更顯孤獨。(4)明知明月不能伴飲,人影徒隨自身,可是即便是這樣還不能夠 長 久,還要在『同交歡』之後『各分散』,剩下的還是只有孤獨。(5)生怕幻夢消 失,於是把酒問月,與影相約,期待著去雲漢做無情閑遊。心裡明明知道是無 望 的期待還要去期待,等待的必然還是永遠的孤獨。」31其分析細致,頗足參考。
29無情遊:無情,一指忘情之交遊;一指月、影等沒有知覺情感的事物。李白與之交遊,故稱無 情遊。
30相期:相約;邈:遙遠;雲漢:天河。
31李利、許可、雪崖:〈飛鴻有響音——談李白《月下獨酌》詩境的超越美〉,《瀋陽大學學報》,
12
除了孤獨之外,此詩也流露了李白對酒和月的一貫鍾愛,如陳習傑在《李白
〈月下獨酌〉賞析》一文中所言:「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 伴侶,是李白於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無論 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酣暢淋漓之作:『且就洞庭 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 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通過這些膾 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 這酒月情結發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32酒和月在李白處於孤 獨心境時,其作為知己好友的角色尤其重要。
以上所談是內容,從藝術技巧的層面,此詩值得欣賞的地方亦甚多,茲從五 個方面析述之:
其一是構思精奇,這在上面內容部分已見一二。清人孫洙(公元 1711-1778)
《唐詩三百首》云:「月下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 獨。」可見李白不僅在孤獨時構想出月和身影作伴是精妙之思,而且反覆推進,
將孤獨心情寫得淋漓盡致。傅庚生(公元 1910 年-1984 年)在《中國文學欣賞舉 隅》中亦評道:「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
聚散似無情,情淡得永結。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謂此詩寫 月聽歌、影伴舞、醒同歡、醉分散,意思愈轉愈奇,但雖奇而不離寫「孤獨」之 宗旨。
其二,意轉而韻不轉。詩中共用兩韻,前八句押平聲真韻,後六句押去聲翰 韻。一般詩人在「行樂須及春」一句會開始轉韻,所謂韻隨意轉,因為這已是寫 到與月、影共樂;但李白不是這樣,他在此句仍用真韻,在「我歌月徘徊,我舞 影零亂」才轉翰韻,形成了意轉而韻未轉的狀況。但是,此安排甚妙,因為「我 歌」二句開始才是唱歌、舞劍的高潮,故用仄韻極寫其樂,突顯其與前面八句的 思想掙扎不同,最末二句寫永結無情之遊,本是全篇總結,理應再轉另一韻,然 而李白卻仍用翰韻,以承行樂後之分散而寫自己的冀願,形成嶺斷雲連之勢,看 似不連貫,而意實貫之,是更巧妙的用韻安排。約言之,此詩表面上是意轉而韻 不轉,實際上又是配合情感而作聚焦安排,所以更妙於一般韻隨意轉的用韻法。
其三,層遞寫景的構圖美。此詩首二句描寫一個人在花間獨飲,形象鮮明,
這是第一個層次;「舉杯」二句寫主人翁李白邀月、對影,構成一幅有人手持酒 杯,向月作邀,並對着身影自說自話的邀飲圖,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
是「我歌」二句,寫李白與月徘徊,與影共舞,遂成三人同樂圖。這三幅圖與孤 獨情感的變化相配合,亦可謂情景交融。
1999 年第 1 期,頁 84-85。
32陳習傑:〈李白《月下獨酌》賞析〉,《文學教育》,2011 年 4 月,頁 97。
13
其四,語言淺近如話,但又不乏精煉的字詞。全詩幾乎沒有艱深字,語言近 於口語。沈德潛(公元 1673 年-1769 年)《唐詩別裁》云:「脫口而出,純乎天籟。」
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一氣呵成,不必 注解。而且「月」、「影」、「我」三字多有重複而不覺其重複,反覺其率真如話,
但卻充滿感情,意境高遠。雖然用字淺白,但其中又不乏經過細意推敲的字詞,
如「暫」字甚妙,因為李白深明暫時邀影邀月共樂,也只是暫時的解脫,但就是 因為短暫,卻更見這暫得的歌、舞、飲之樂之可貴,可見這是錘鍊過後的詩眼,
卻用得毫不經意。再如「無情」一詞,與「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相呼應,
蓋月不懂飲酒,影也不懂飲酒而只能隨身而動,這就是不諳人事,就是無情,然 而這無情只月和影,我卻有情,故在我看來,月能因我之歌而徘徊、影能因我之 舞而零亂,這他者的無情,卻因我而變得有情,是以才邀月和影再次共遊,此無 情實是有情,正是「多情卻似總無情」。
其五,修辭豐富。全詩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首先是擬人,全詩在「對影成三 人」後基本上全以擬人寫成,將月亮、身影人格化,說月「不解飲」、聽歌而「徘 徊」,說影「隨我身」、共舞而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及「永結 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諸句把月和影寫得有感情、有生命。其次是對比,如「獨 酌無相親」與「對影成三人」是孤獨與熱鬧的對比,「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是喜與悲、合與離的對比。還有對偶,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 交歡,醉後各分散」,使詩歌更具對稱美。33
林東海評說:「這首詩以樂寫愁,以鬧寫寂,以物為友,以群寫獨,把帶有 稚氣的童話構思與非常老練的反襯手法結合在一起,在藝術上獲得巨大的成功,
因而成為古今傳誦的佳作。」34
五、彙評
《唐宋詩醇》:「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陶潛云:『揮杯勸孤影』,白意本此。」
沈德潛《唐詩別裁》:「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
孫洙《唐詩三百首》:「月下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 其獨。」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
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 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
33據教育局《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月下獨酌》而略加修改。
34見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 年,頁 63。
14
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聚散似無情,情深得永結,雲漢邈相期,相親慰獨 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 必苦修能接耳。」
六、附錄
招祥麒〈乙未元日倫敦華埠 China Exchange 開幕,英皇儲伉儷主持儀 式,中國駐英大使伉儷及眾多華商名人到賀。賦詩記一時之盛,用李白
《月下獨酌》韻:〉:「珍此元正日,天涯共親親。獅舞鼓雷動,華街聚 萬人。簇擁儲君來,盡是綺羅身。嘉禮宜接古,拱手賀芳春。廈屋倡交 流,豪想安世亂。情義一脈在,人生有聚散。不惜同歡樂,相對亦河 漢。」
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十步 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 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 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35
李白〈戰城南〉:「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蔥河道。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 雪中草。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匈奴以殺戮爲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 田。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鬥 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 爲。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36
35 李白此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 744 年)游齊州之時。唐代遊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 與全國經濟繁榮、城市商業興旺、西域交通發達的盛唐時代有關,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 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當時少年喜劍術、尚 任俠的風氣。
36 本詩當作於唐天寶(公元 742 年-756 年)年間。根據新舊唐書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輕動 干戈,逞威邊遠,而又幾經失敗,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宗宗嚴酷的事實,彙聚到詩人胸 中,同他憂國憫民的情懷產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憤,內心的呼喊傾瀉而出,鑄成這一名 篇。
15
登樓 杜甫
一 、 作 者 簡 介
杜甫(公元 712 年-770 年),字子美,祖籍襄陽,後遷居鞏縣(今河南 鞏縣)。青年時科舉不第,曾在長安困守十年。安史之亂中他和人民一起流 亡,曾被安祿山軍俘至長安。逃出後任肅宗朝左拾遺,不久貶官華州。後 辭官經秦州同谷入蜀,在成都營建草堂,獲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 在夔州旅居二年,五十七歲時出川,在岳陽一帶漂泊,最後病死在湘水上。
自 來 論 詩 者,對 杜 甫 評 價 甚 高。元 稹 謂:「 上 薄 風 騷,下 該 沈 宋,
言 奪 蘇 李 , 氣 吞 曹 劉 , 掩 顏 謝 之 孤 高 , 雜 徐 庾 之 流 麗 , 盡 得 古 今 之 體 勢 , 而 兼 人 人 之 所 獨 專 , 詩 人 以 來 , 未 有 如 子 美 者 。 」
杜 甫 身 經 喪 亂 , 尤 多 記 事 之 作 。《 新 唐 書 》稱 其 :「 善 陳 時 事 , 律 切 精 深 , 至 千 言 不 少 衰 , 世 號 詩 史 。 」杜 甫 天 才 與 學 力 並 擅 , 性 情 真 摯 , 才 力 雄 厚 , 各 體 皆 工 , 古 體 詩 縱 橫 變 化 , 波 瀾 宏 闊 。 律 詩 亦 復 聲 情 頓 挫 , 格 律 精 嚴 。 晚 年 所 作 小 詩 , 別 饒 風 趣 , 開 宋 人 絕 句 之 先 。 他 小 李 白 十 一 歲,詩 與 李 白 齊 名,後 世 尊 為「 詩 聖 」,著 有《 杜 工 部 集 》。
二 、 背 景 資 料
登樓遠眺,睹物興懷,古今歷此境界,寫其心情者,不知多少。漢末 王粲,傷亂離而悲不遇,遂賦〈登樓〉,歷來傳誦。
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 763 年),杜甫還在成都。這一年朝廷發生了許 多事,西邊有回紇登里可汗(公元?年 -780 年)歸國時部眾一路殺人搶劫;
南邊有浙東袁晁(公元?年 -763 年)領導的二十萬農民起義被鎮壓;而直 接威脅朝廷的是吐蕃掠取了河西隴右的全部土地,隨即入寇涇州,率領黨 項、羌、氐、吐谷渾二十多萬部眾直逼長安。唐代宗毫無防備,逃奔陝州,
六軍四散。吐蕃將長安搶掠一空,還重立新帝,改了年號,設立了百官。
在當時幾乎等於第二次安史之亂。幸有郭子儀整頓軍隊,才將吐蕃趕出長 安。唐代宗復歸其位。是年底,吐蕃又破松、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 繼而再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當時朝廷外有吐 蕃之亂,內有宦官專權。程元振(公元?年-764 年)作威作福,陷害有功 將領。吐蕃入寇,因為他沒有及時進奏,才使代宗狼狽出逃。朝廷內外切 齒痛恨,大臣上疏請斬其首,但代宗卻以為程元振保護有功,只削去官職,
放還田里,後來因他私歸長安才判其流放。此詩寫於廣德二年(公元 764 年)
16
春,詩中所詠嘆的時事主要指代宗出逃和復位之事。
三、文本探究
花 近 高 樓 傷 客 心 ,
37萬 方 多 難 此 登 臨 。 錦 江 春 色 來 天 地 , 玉 壘 浮 雲 變 古 今 。
38北 極 朝 廷 終 不 改 , 西 山 寇 盜 莫 相 侵 。
39可 憐 後 主 還 祠 廟 ,
40日 暮 聊 為 梁 甫 吟 。
4137客,詩人自謂。陳師耀南(公元 1941 年- )《唐詩新賞》:「客何以見花而傷心?故鄉之花,
想亦此時而發,『今日園中卉,閨中只獨看』,一也。就情感言,物我為一,『感時花濺淚』,
二也。就理智言,物我為二。人世有滄桑,花卉自枯榮,不必問『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姜 夔〈揚州慢〉),三也。」清人吳曾 ( 約公元 1127 年-1160 年) 《能改齋漫錄》謂杜此句:
「本屈原目極千里傷春心。」
38錦 江 春 色 來 天 地 , 玉 壘 浮 雲 變 古 今 : 錦江:岷江的支流。從四川郫 縣 流經成都 城 西 南。玉壘:山名。四川有兩處玉壘山,一在理番縣東南新保關,一在灌縣西北。這裏指理番縣的 玉壘山,是蜀中通往吐蕃的要道。
《九家集注杜詩》:「師(師尹)云:言錦江春色自天地以來,常如此;而玉壘浮雲則變態,古 今不同。趙云:兩句可謂雄麗含蓄之句,乃傷時多難,而景物不移也。」
39《九家集注杜詩》:「趙(趙彥才)云:北極者,北辰而衆星拱之,則朝廷之尊安如此。寇盗,
指言吐蕃。蓋去年十月,吐蕃陷京師十五日,聞郭子儀軍至,衆驚潰;子儀復長安,則朝廷似乎 改矣。而車駕已還,此其終不改也。而十二月,吐蕃陷松、維、保三州,成大震,則來相侵矣。
故公告之以朝廷如北極終不改移爾。吐蕃特盗盗耳,無用相侵犯也。以此相應頷聯兩句見登樓時 望全蜀氣象如此。」黃希原本,黃鶴補注:《補注杜詩》:「洙(王洙)曰:時崔旰起兵於西山。
師曰:此二句諷崔旰反,成都不能為朝廷之害。」
40後主:蜀漢的劉禪(公元 207 年-271 年,公元 223 年-263 年在位)。據《能改齋漫錄》:蜀先主 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挾即武侯祠,東挾即後主祠。後主雖庸,但對武侯全心信賴,故得撐持,
武侯既逝,不久亡國,後人仍有祠廟祀之。後來蔣堂在蜀為帥,認為劉禪不能保全國土宗廟,才 除去後主祠。
41《九家集注杜詩》:「趙云:按《資治通鑑》廣徳元年十二月丁亥,車駕發陝州,左丞顔真卿 請先謁陵廟,然後還宮。元載不從,真卿怒曰:朝廷豈堪相公再壞耶?載由是銜之。所載如此而 已,代宗竟謁陵廟與否?無所考也。……諸葛作〈梁甫吟〉,意在譏罪晏子之為相,今公以諸葛 自處,而為其吟,所以罪元載乎?〈梁甫吟〉之詞曰:步出齊城門,遥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
纍纍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拂南山,文能約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補注杜詩》:「鶴曰:公正以代宗還京,而李光弼死,故以比後 主之失孔明也。」
《晏子春秋》卷二《內篇˙諫下第二˙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臣之義晏子諫第二十四》: 「 公孫接、
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見公曰:『……今君之 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可以禁暴,外不可以威敵,此危國之器也,
不若去之。』……因請公使人少餽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公孫接仰天而歎曰:『……
接一搏特,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田開疆曰:『吾仗兵而 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從君濟於河, 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當是時也,冶……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
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 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古冶子曰:
17
四 、 賞 析 與 延 伸
此詩借登樓所見,感慨時事,是一首後世傳誦的名作。
題為登樓,而登樓所見,遠遠超出視野之外:花近高樓使人傷心,是因為春 光再度,而詩人依然客居在外。在天下多難之際登臨此樓。心情不言而喻。開頭 兩句起勢極其高遠。首句雖是眼前之景,但次句以「萬方」作為登臨的背景,立 即拓出遠勢,將整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都拉到了眼前。有此起勢,下面才能展開更 加壯闊的境界:錦江的春色鋪天蓋地而來,玉壘山的浮雲自古至今不斷變化。這 兩句以江水和山雲、天地和古今相對,囊括時空,筆力雄壯,不但以「俯視宏闊、
氣籠宇宙」(王嗣奭(公元 1566 年-1648 年)《杜臆》)的氣象為後人激賞,而且蘊 含着深刻的寓意:天地春來,與「花近高樓」照應,是亙古常新的江山;古今浮 雲,與「萬方多難」照應,是變化不斷的時事。玉壘山在蜀中和吐蕃的交通要道 上,浮雲飄游不定,是寫實景,也是象徵捉摸不定的時勢變化。就當時而言,剛 收復長安,吐蕃又新陷三州。就長遠來看,從初唐以來,唐與吐蕃以及周邊民族 的關係也一直處於反覆不定的狀況。但是詩人沒有因此失去春色常在的信心。因 此下面再以「北極朝廷」和「西山寇盜」作一層人事的對比:最近的勝利說明儘 管吐蕃不斷相侵,朝廷如北極星永遠不會移動,春色照常會降臨人間,其實又隱 含着對今後局勢的深憂。以上六句,一、三、五句就朝廷春色而言,意脈相連;
二、四、六句就寇盜侵擾而言,互相生發;利用七律的嚴格對仗形成同一意思的 三層對比,而這三層的藝術表現分別採用興、比、賦三種手法,詩人登樓是興起 傷感之情、登樓所見是景中寓比、聯繫時勢是直陳其事。這就使縱向的兩排對仗 又形成橫向的層次變化。
結尾從遠觀收束到眼前:後主的祠廟就在武侯祠近旁,應是登樓所見。「還 祠廟」一句費解。有的注家解為可憐後主還有祠廟,這樣講,潛台詞就是代宗連 後主還不如。不但「還」的字意與「祠廟」的配合不符合古詩句法,意思也與前 面「北極朝廷」句矛盾。或認為「還」應作「回還」解,劉禪死於洛陽,而且樂 不思蜀,但他的祠廟卻在蜀中。這裏是因見後主祠而感歎劉禪亡國的下場,並由 此想到蜀亡就是因為諸葛亮已死。如果聯繫現實來看,固然有批評代宗信任宦官 程元振、如劉禪信任宦官黃皓之意,但恐怕更多地還是哀歎現在已經沒有諸葛亮 這樣的人物。〈梁父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時所吟。詩人日暮時吟起這首詩,一 方面是懷念孔明,另一方面也有希望朝廷能起用賢才之意。作於此前不久的〈傷 春〉說:「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賢多隱屠釣,王肯載同歸?」就是批 評代宗不肯除掉亂政的程元振,不能起用隱藏在民間的賢人。可以與本詩互相參 照,但此詩寫得更為含蓄。42
『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之言,而誇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亦反 其桃,挈領而死。」
42據教育局《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登樓》而略加修改。
18
全詩感時撫事,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語壯境闊,寄寓深遠,
予人以深重的沉鬱頓挫的感受。
五、彙評
仇兆鼇(公元 1638 年-1717 年)《杜詩詳註》:「王嗣奭曰:『首聯寫登臨所 見,意極憤懣,而詞猶未露,此詩家急來緩受之法。錦江玉壘二句,俯視 弘濶,氣籠宇宙,人競賞之,而佳不在是止,作過脈語耳。北極朝廷如錦 江春色萬古常新,而西山寇盜如玉壘浮雲倐起倐滅,結語忽入後主,深思 多難之故,無從發洩而借後主以洩之;又及梁甫吟傷當國無諸葛也,而自 傷不用亦在其中。不然登樓對花,何反作傷心之歎哉?』朱瀚曰:『俯視江 流,仰觀山色,矯首而北,矯首而西,切登樓情事,又矯首以望荒祠,因 念及卧龍一段,忠勤有功於後主,傷今無是人,以致三朝鼎沸,寇盜頻仍,
遂傍徨徙倚,至於日暮,猶為梁父吟,而不忍下樓,其自負亦可見矣。』……
葉夢得《石林詩話》:『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 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常恨無復繼者。韓退之筆力最為傑出,然每 苦意與語俱盡;〈賀裴晉公破蔡州回〉詩:「將軍舊壓三司貴,相國新兼五 等崇。」非不壯也,然意亦盡於此矣。不若劉禹錫〈賀晉公留守東都〉云:
「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語遠而體大也。』」
浦起龍(公元 1679 年-1762 年?)《讀杜心解》卷四:「聲宏勢闊,自然傑 作。」
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三:「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方回(公元 1227 年-1307 年)《瀛奎律髓》卷一,紀昀(公元 1724 年-1805 年)批點:「何等氣象,何等寄托!此種詩如日月終古常見而光影常新。」
陳師耀南《唐詩新賞》:「發端悲壯沉鬱,繼之以氣象博大,悲天憫人之句,
中間兩聯對偶精工而情文兼茂,收結感慨深遠,向推名作。」
六、附錄
招祥麒〈謁北京文丞相祠用杜甫登樓韻〉:「雖死猶存集義心,斯仁祠廟我 初臨。北風凝冷長思往,東日微明暫惜今。宋祚已移終難復,元戎相逼豈 能侵?劇愁青史無人鑑,一念詩魂不住吟。」又〈祠中有孤樹〉:「祠中有 孤樹。佝僂訝來客。葉落剩杈枒,軀幹憐瘦脊。風霜八百年,或言丞相植。
丞相居三年,凜然抵橫逆。大宋已云亡,求仁終所得。茲樹方稚弱,滋長 詎無識?冥冥歲月間,亭亭指南默。正氣本浩然,陰陽不能賊。生命有所 歸,獨存千秋魄。見樹如見人,邈然五內熱。」
19
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 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 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 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 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 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寃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43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 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 下襄陽向洛陽。」44
43 歷代注家多認為此詩因哥舒翰(公元?年-757 年)用兵吐蕃而作。宋代黃鶴(生卒年不詳)和 清代錢謙益(公元 1582 年-1664 年)則認為是因天寶十載(751)唐玄宗的外戚楊國忠(公元 700 年-756 年)令鮮于仲通(公元 693 年-755 年)征南詔事而作,因為《資治通鑒》裏關於這次徵兵 的記載與〈兵車行〉開頭的描寫很相似。詩歌當作於天寶十一載(公元 752 年)前後,其時戰爭 頻仍,抽丁拉夫之事常有。詩中揭露黷武戰爭帶給人民和社會的巨大災難。題目不用〈從軍行〉
等樂府舊題,而自創新題,句法長短參差,三、五、七言雜用,揮灑自如,氣勢充盈流蕩。
44 本詩作於代宗廣德元年(公元 763 年)春天,時杜甫 52 歲。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冬,唐軍 在洛陽附近的衡水贏得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 領薛嵩(公元?年-773 年)、張忠志(公元 718 年-781 年)等紛紛投降。翌年,史思明(公元 703 年-761 年)的兒子史朝義(公元?年-763 年)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公元 705 年-779 年)、
李懷仙(公元?年-768 年)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20
思考題舉隅
甲:〈山居秋暝〉1. 〈山居秋暝〉中「竹 喧 歸 浣 女 , 蓮 動 下 漁 舟 」兩句,除了運用對偶手法 外,還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2.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詩,其中頷聯和頸聯的對仗非常工整,試分別寫 出來,並稍加說明。
乙:〈月下獨酌〉(其一)
1. 〈月下獨酌〉(其一)前四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 月,對影成三人。」既言「獨」,又言「三人」,前後是否出現矛盾?
2. 〈月下獨酌〉(其一)一詩出現「月」和「影」各四次,你覺得是否太重複 累贅?何以見得?
3. 古體詩的用韻比較近體詩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中途轉韻。〈月下獨 酌〉(其一)屬於哪一種?試找出詩中所有韻腳出來。
丙:〈登樓〉
1. 〈登樓〉詩中「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兩句,既然「花 近高樓」,詩人何以寫出「傷客心」?既是「萬方多難」,詩人何以
「此登臨」?試加解釋。
2. 〈登樓〉一詩,杜甫抒發出怎樣的情感?
3. 七言律詩的用韻有一定的要求,試加說明。並找出〈登樓〉一詩的韻 腳。
丁:綜合題
1. 〈山居秋暝〉、〈月下獨酌〉(其一)和〈登樓〉三詩都有一「春」字,
試寫出是哪三句詩?三首詩是否都在春天寫成的?
2. 試解釋以下詩句中的粗體並畫有底線的字。
(1)竹喧歸浣女 (2)隨意春芳歇 (3)暫伴月將影 (4)相期邈雲漢 (5)萬 方 多 難 此 登 臨
21
( 6) 日 暮 聊 為 梁 甫 吟
3. 試 把 下 列 詩 句 譯 成 白 話 文 。
(1)天 氣 晚 來 秋
(2)蓮 動 下 漁 舟 (3)獨酌無相親 (4)行樂須及春 (5)錦 江 春 色 來 天 地
( 6) 西 山 寇 盜 莫 相 侵
戊、
寫作練習(字數由教師按學生的能力設定)1. 古語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遇到不如意事時,有些人選擇 逃離現場,有此人選擇借酒排遣,有些人選擇迎難而上。假如你在某次考 試遭遇挫敗,你會怎樣面對?試寫一篇文章,抒寫你接獲考試結果時的心 情和往後的打算。
2. 我最欣賞的詩人
參考書目
專書
1. 仇兆鰲:《杜詩詳註》,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年。
2. 方回選評,紀昀刊誤,諸偉奇、胡益民點校:《瀛奎律髓》,合肥:黃山書社,1994 年。
3. 毛水淸選析,陳光堅審訂:《俱懷逸興壯思飛 : 李白作品賞析》,臺北市 : 德威國際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2003 年。
4. 王從仁、葛傑:《王維孟浩然及其作品選》,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5. 王琦:《李太白集注》,上海:上海 古 籍出版社 ,1992 年。
6. 皮述民:《王維探論》,臺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年。
7. 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 年。
8. 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9. 郁賢皓:《李白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10. 孫洙:《唐詩三百首》,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 年。
11. 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大通書局,1974 年。
12. 秦似:《萬里悲秋常作客 : 杜甫作品賞析》,臺北 : 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年。
13. 馬茂元、趙昌平:《唐詩三百首新編》,長沙:岳麓書社,1985 年。
14.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香港:文海書局,1970 年。
15. 乾隆欽定、御選、御評,冉苒校點:《唐宋詩醇》,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 年。
16. 張寶坤編:《名家解讀唐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7. 郭知達集注:《九家集注杜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068 冊,1985 年。
18. 陳伯海:《唐詩匯評》,杭州:浙江敎育出版社,1995 年。
19. 陳耀南:《唐詩新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20. 陳耀南:《陳耀南讀杜詩》,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 年。
21. 陳鐵民:《王維詩選》,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
22
22. 陶文鵬:《王維詩歌賞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
23.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 年。
24. 傅德岷、盧晉:《唐宋詩鑒賞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 年。
25. 程雲青:《杜甫詩選講》,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2 年。
26. 賀新輝:《唐詩精品鑑賞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27. 馮至編,浦江清、吳天五注:《杜甫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年。
28. 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年。
29. 詹鍈:《李白詩文繫年》,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年。
30. 裴斐、劉善良:《李白資料彙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31. 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 年。
32. 劉逸生主編 ; 王福耀選注:《王維詩選》,香港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年。
33. 劉寧:《王維孟浩然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34. 蕭滌非、程千帆、馬茂元等:《名家鑑賞唐詩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1984 年。
35. 閻奇、房日晰、安旗、薛天緯:《李白全集編年注釋上中下》,成都:巴蜀書社,1990 年。
36. 霍松林、霍有明:《唐詩精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 年。
37. 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論文
1. 毛海英:〈淺析《山居秋暝》中的禪意及其生成〉,《讀與寫雜誌》,第 10 卷第 10 期,2013 年 10 月,頁 77。
2. 吳從倫:〈那一杯唐朝的酒——李白《月下獨酌》教學手記〉,《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
頁 57。
3. 李元洛:〈月光下的獨舞——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新賞〉,《中學生閱讀(初中 版),2013 年 12 月》頁 24-25。
4. 李文淵:〈寂寞的詩意書寫——李白《月下獨酌》賞讀〉,《內蒙古教育˙理論版》,2015 年 8 月,頁 90。
5. 李利、許可、雪崖:〈飛鴻有響音——談李白《月下獨酌》詩境的超越美〉,《瀋陽大學學 報》,1999 年第 1 期,頁 83-85。
6. 李炎〈語壯境闊,寄慨遙深——杜甫《登樓》賞論〉,《咸陽師專學報(綜合雙月刊)》,第 12 卷,1997 年第 2 期,頁 29-33。
7. 李華珍:〈淺析《山居秋暝》的意境美〉,《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 年 4 月,頁 41。
8. 杜延霞:〈《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 年 11 月,頁,32- 33。
9. 袁安琪:〈杜甫《登樓》詩尾聯的讀解〉,《寧波教育學院學報》,第 13 卷第 5 期,2011 年 10 月,頁 73-76。
10. 陳習傑:〈李白《月下獨酌》賞析〉,《文學教育》,2011 年 4 月,頁 97。
11. 陸思晴:〈以《山居秋暝》為例淺析優美風格〉,《美與時代》下,2015 年 4 月,頁 102- 103。
12. 喬陽、邢那、湛瑩瑩:〈從隱色詞的運用本分析詩歌《山居秋暝》〉,《長沙鐵道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15 卷第 2 期,2014 年 5 月,頁 50-51。
13. 趙曰北:〈心是一朵無塵華花——讀王維《山居秋暝》〉,《中學時代》,2015 年 1 月,頁 25- 27。
14. 韓大偉:〈知人論世,披文入情——杜甫《登樓》詩新探〉,《杜甫研究學刊,2000 年第二 期,頁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