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師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師說"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1

。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 乎 吾 前 , 其 聞 道 也 , 固

2

先 乎 吾 , 吾 從 而 師 之 ; 生 乎 吾 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先後生於吾乎

3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 所存也

4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

其出人也遠矣

5

,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

6

聖人也亦 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 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7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8

!彼童 子 之 師 , 授 之 書 而 習 其 句 讀 者

9

, 非 吾 所 謂 傳 其 道 、 解 其 惑 者 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 未見其明也

10

巫 、 醫 、 樂 師 、 百 工 之 人 , 不 恥 相 師

11

; 士 大 夫 之 族 , 曰 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12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 若也,道相似也

13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14

。嗚呼!師道 之不復,可知矣

15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16

,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7

聖人無常師

18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19

。郯子之

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20

。」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21

如是而已。

(2)

李氏子蟠

22

,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

23

,皆通習之,不 拘於時

24

,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25

,作《師說》以貽

26

之。

一、作者簡介

韓 愈(公元 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 稱祖 籍 昌 黎 , 故世 稱 韓 昌 黎 ; 官 至 吏部 侍 郎, 故 又 稱 韓 吏 部 。 唐德 宗 貞 元 十九 年 , 因 關 中天 旱 , 他 上 書 請 求 寬減 民 眾徭 役 , 免 民 眾租 稅 ,被 貶 為 陽 山令 。 後 又 因 諫 唐 憲 宗迎 佛 骨 入 宮 ,被 貶 為潮 州 刺 史 。 唐穆 宗 即位 後 , 奉 旨回 京 , 歷 任 國子 監 祭 酒 、 兵 部 侍 郎、 吏 部侍 郎 、 京 兆 尹兼 御 史大 夫 等 職。後因病去世,卒謚「文」,故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

韓 愈 自 幼 刻 苦 力 學 , 通 曉 羣 經 ; 及 長 , 潛 心 古 道 , 研 究 古 文 而 漸 有 所 成 , 為 唐 宋 古 文 八 大 家 之一 。 與 柳 宗 元 同 是 唐代 古 文 運 動 的 倡 導 者, 合 稱

「 韓 柳 」 。 蘇 軾 稱 讚 他 ︰「 文 起 八 代 之衰 , 而 道 濟 天 下 之 溺, 忠 犯 人 主 之 怒 , 而 勇 奪 三 軍 之帥 。 」( 八 代 ︰ 東 漢 、 魏 、 晉 、 宋 、 齊 、 梁 、 陳 、 隋 ) 他 反 對 六 朝 以 來 之 駢 偶 文 風 , 提 出 「 古 文 」 概 念 , 主 張 「 文 以 載 道 」 、

「 詞必 己 出 」 、 「 唯 陳 言 之 務 去 」 , 繼 先 秦 、兩 漢 以 來 的 散文 傳 統, 對 後 世 產生 深 遠 影 響 。 其 詩 亦 極 有 名 , 清 代 方 東 樹謂 ︰ 「 韓 公 詩文 體 多。 而 造 境 造言 , 精 神 兀 傲 , 氣 韻 沈 酣 , 筆 勢 馳 驟 , 波瀾 老 成 , 意 象曠 達 ,句 字 奇 警,獨步千古。」著作收入《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資料

根 據 清 代 方 成 珪 所 編 之 《 昌 黎 先 生 詩 文 年 譜 》 考 證 , 韓 愈 《 師 說 》 一 文 作於 唐 德 宗 貞 元 十 八 年 。 當 時 韓 愈 三 十 五 歲, 任 國 子 監 四門 博 士, 是 一 個 從七 品 的 學 官 , 官 位 不 高 。 他 這 篇 文 章 是 針對 當 時 「 恥 學於 師 」的 門 第 風 氣而 寫 的 。 唐 代 以 官 位 高 低 為 區 分 門 第 之 標準 , 當 時 的 士大 夫 ,普 遍 對 從 師有 「 位 卑 則 足羞 , 官 盛 則 近 諛 」 的心 理 。韓 愈 寫 此 文 ,就 是 為 了 反 對 這 種錯 誤 風 尚 , 提出 「 古 之 學 者 必 有 師 」 , 「道 之 所 存 , 師 之 所 存」 的 主 張,以匡正時弊。

三、注釋

1. 所以:用以、用來。道︰道理,主要指儒家之道統、學說。受業︰講授 經書課業。「受」,後來多寫作「授」。

2. 固︰本來。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豈用理會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庸知︰豈知。庸︰豈、難道。

(3)

4.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5. 其出人也遠矣︰他們(的學問)遠遠超出一般人。

6. 下:低於、及不上。

7. 其皆出於此乎︰大概都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吧。其︰大概。此:指前文提 到的「從師而問」和「恥學於師」。

8.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對於自己本身卻把從師學習視為羞恥,實 在是糊塗啊!

9.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教授小孩子文句基本知識的人。句讀︰古人指文 辭 停 頓 處 。 文 辭 語 意 已 盡 處 為 句 , 未 盡 而 須 停 頓 的 地 方 為 讀 。 讀︰○[豆],[dau6];○[dòu]。

10.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句讀不懂,就向老師求教;疑難不解,卻不向老師請教。小問題願 意從 師 ,大 道 理 卻 遺 漏忽 略 , 我 看 不 出 他 的 明智 之處 。「 或不 焉」 之

「不」,通「否」。

11. 百工之人:各種工匠。相:互相。師:學習。

12.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士大夫一類有官職的 人 , 聽 到 叫 「 老 師 」 、「 弟 子 」 等 稱 呼 時 , 就聚 在一 起來 嘲笑 。族︰

類。

13.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某人與某人年齡差不多,懂得的學問也接 近。

14.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拜地位低的人為師會感到羞恥,拜地位高的 人為師則認為有諂媚之嫌。諛︰諂媚、奉承。○[愚],[jyu4];○[yú]。

15. 師道之不復︰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

16. 君子︰這裏指士大夫。不齒︰不屑,指不屑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並列。

17.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現在士大夫的才智反不如他們,這真 是奇怪啊!

18.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語出《論語‧子張》:子貢曰: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19. 郯子︰春秋時郯國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的名稱。郯:○[談],

[taam4];○[tɑ́n]。萇弘︰周敬王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音樂。萇:姓 氏。 ○[詳],[coeng4];○[chɑ́nɡ]。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曾 跟他學琴。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問禮。聃︰相傳為老子之名。 ○ [耽],[daam1];○[dɑ̄n]。

20.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可以作為我學習 的對象。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1. 術業有專攻︰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專攻:專門研究。

22. 李氏子蟠︰李蟠,唐貞元十九年進士。蟠︰○[盤],[pun4];○[pɑ́n]。

23. 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 書。經︰六經原文。傳︰注釋六經的文字。

24. 不拘於時︰不受時俗(不從師)所拘限。拘:拘限、拘束。

(4)

25. 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讚賞他能夠踐行古人從師之道。嘉:讚許、讚賞。

26. 貽︰贈送。○[兒],[ji4];○[yí]。

四、賞析重點

《 師 說 》 一 文 圍 繞 師 道 論 述 , 以 古 之 學 者 從 師 的 行 為 , 與 今 之 眾 人 恥 於從師作對比,諷刺今人愚昧,帶出從師之必要。

韓 愈 在 篇 首 開 宗 明 義 提 出 「 古 之 學 者 必 有 師 」 的 中 心 論 點 , 指 出 老 師 的 角 色 是 「 傳 道 、 受 業 、解 惑 」 , 即 傳 承 儒 家道 統 、 講 授 儒家 經 典、 解 決 學 生 求 學 及 為 人 的 困 惑 。進 而 提 出 「 道 之 所 存, 師 之 所 存 」, 指 出能 領 略 道 理 先 於 我 的 , 就 可 以 作為 自 己 的 老 師 , 這 與年 紀 、 貴 賤 都沒 有 關係 。 然 後 指 當 時 師 道 不 傳 , 抨 擊士 大 夫 恥 於 從 師 的 不良 風 氣 。 作 者舉 出 古之 聖 人 猶 有 師 , 今 之 眾 人 竟 謂 可 以 無 師 ; 今 之 士 大 夫 擇 師 教 子 , 而 自 身 卻 不 從 師 ; 「 巫 、 醫 、 樂 師 、 百工 之 人 , 不 恥 相 師 」, 而 士 大 夫 都以 從 師為 恥 三 項 論 據 , 證 明 師 之 不 可 或缺 , 以 及 不 從 師 之 愚昧 。 之 後 強 調聖 人 沒有 固 定 的 老 師 , 而 且 「 弟 子 不 必不 如 師 , 師 不 必 賢 於弟 子 」 , 並 指出 「 聞道 」 是 擇師的唯一標準。最後讚揚十七歲少年李蟠,好學尊師,遵從古道。

本文在內容上有以下兩項特色:

首 先 是 立 意 高 遠 。 本 文 旨 在 論 證 「 古 之 學 者 必 有 師 」 ; 「 是 故 無 貴 無 賤 ,無 長 無 少 , 道之 所 存 , 師 之 所 存 也 」 ; 「弟 子 不 必 不 如師 , 師不 必 賢 於 弟子 」 三 方 面 的道 理 。 韓 愈 看 到 世 俗 人 恥 於 從 師 , 借 李 蟠拜 自 己為 師 , 跟 從自 己 學 習 , 發表 議 論 。 韓 愈 的 年 紀 比 李 蟠大 很 多 , 卻 不 敢 以 年長 自 居 賢 位, 反 而 說 出 「弟 子 不 必 不 如 師 , 師 不 必 賢 於 弟 子 」 ; 「 無 長 無少 , 道 之 所存 , 師 之 所 存也 」 等 話 , 足 見 師 的 重 要 , 以 及 師 其 道 而 非 師 其年 長 的 道 理 。 韓 愈 提 出 「 師 者 ,所 以 傳 道 、 受 業 、 解惑 也 」 ; 「 彼 童 子 之師 , 授 之 書而 習 其 句 讀 者, 非 吾 所 謂 傳 其 道 、 解 其 惑 者 也 」 , 見 解 非 常 新穎 , 他 將 師之 角 色 重 新 定義 , 使 老 師 由 作 為 「授 之 書而 習 其 句 讀 」 的 普 通層 次 , 提升到「傳道、受業、解惑」的更高層次,可見其立意高遠。

其 次 是 說 服 力 強 。 柳 宗 元 《 答 韋 中 立 論 師 道 書 》 中 云 ︰ 「 由 魏 、 晉 氏 以 下, 人 益 不 事 師 。 今 之世 , 不 聞 有 師 , 有 輒 譁 笑 之 , 以 為狂 人 。獨 韓 愈 奮 不顧 流 俗 , 犯 笑侮 , 收 召 後 學 , 作 《師 說 》, 因 抗 顏 而 為 師 。 」可 見 由 魏 晉以 至 韓 愈 所 處之 中 唐 時 期 , 世 俗 多輕 視 師道 , 為 師 者 都被 譏 笑 ; 惟 獨 韓 愈不 受 時 俗 左 右, 無 懼 別 人 取 笑 、 侮辱 , 招收 學 生 , 並 作《 師 說 》 , 以 師 自命 , 抗 擊 當 時社 會 之 歪 風 。 在 這 種背 景 下, 韓 愈 提 出 師道 問 題本 已 很 切 合社 會 需 要 , 取材 上 已 甚 具 說 服 力 。而 文 章的 中 心 論 點 是 「 古 之學 者 必 有 師」 , 他 認 為 師 的 角 色是 傳 承 儒 家 道統 , 講授 儒 家 經 典 , 解 決 學 生 面 對 學 問及 人 生 的 困 惑 , 師 的作 用 的 確 如 此重 要 ,令 人 難 於 辯 駁 。 韓 愈進 而 提

(5)

出 「道 之 所 存 , 師之 所 存 」 , 指 出 人 學習 的 是道 理 , 最 先 能 領 略 道理 的 人 就 可 以 為 師 , 這 與 年 紀 、 貴 賤 都 無 關 係 , 能 力 優 勝 者 自 可 在 某 一 範 疇 為 師 ,這 更 是 難 於 質疑 的 看 法 。 接 着 , 韓愈 舉 出古 之 聖 人 猶 有 師 , 今之 愚 人 竟 謂 可 以 無 師 , 今 之 士 大 夫 擇 師 教 子 , 而 自 身 卻 不 從 師 , 「 巫 、 醫 、 樂 師 、百 工 之 人 , 不 恥 相 師 」 , 而 士 大 夫們 都 以從 師 為 恥 三 項 論 據 ,有 力 地 證 明師 之 不 可 或 缺 , 以 及不 從 師 之 愚 昧 。 作 者進 而 引 申 說 明「 弟 子不 必 不 如 師, 師 不 必 賢 於 弟 子 」的 道 理 , 並 以 萬 世 師表 孔 子 轉 益 多師 為 例, 說 服 力 自 然 毋 庸 置 疑 。作 者 最後 說 明 本 文 寫 作 動 機, 引 師 事 自 己的 十 七歲 少 年 李 蟠為 例 , 證 明 自己 就 是一 位 躬 行 師 道者 。 在全 文 多 重 論 證 下 , 「古 之 學 者 必有 師 」 ; 「 道之 所 存 , 師 之 所 存 也 」 ; 「弟 子 不 必 不 如師 , 師不 必 賢 於弟子」等核心論題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從寫作手法而論,本文特色亦甚多。

首 先 是 章 法 縝 密 。 全 文 共 四 部 分 , 互 相 呼 應 , 結 構 嚴 謹 。 第 一 部 分 由 文 首 「 古 之 學 者 必 有 師 」 至 「 師 之 所 存 也 」 , 正 面 指 出 從 師 學 習 的 重 要 性 ,師 的 作 用 和 擇師 的 準 則 , 是 全 文 的中 心 論點 及 總 綱 。 第 二 部 分 由 「 嗟 乎 !師 道 之 不 傳 也久 矣 」 至 「 其 可 怪 也 歟 」 , 承 接 中 心 論 點 , 從 反面 批 評 眾 人及 士 大 夫 不 從師 的 想 法 奇 怪 , 明 確 指 出 當 時 師 道 不 傳 ,並 抨 擊 士 大 夫 恥 於從 師 的 歪 風 劣習 。 「 聖 人 無 常 師 」 至 「 如 是 而 已 」 為 第三 部 分 , 以 孔 子 的言 行 為 例 , 論證 「 弟 子 不 必 不 如 師 , 師 不 必 賢 於 弟 子 」的 道 理, 並 指 出 「聞 道 」 是 擇 師的 唯 一 標 準 。 最 後 一 段 由 「 李 氏 子 蟠 」 至「 作 《師 說 》 以 貽之 」 為 第 四 部分 , 以 十 七 歲 少 年 李 蟠 師 事自 己 為 例 , 讚揚 李 蟠好 學 尊 師 的精 神 , 重 申 師道 之 重要 , 並 提 倡 從師 學 道 的 風 尚 , 照 應文 首 ,收 結 全 篇。以上四部分環環緊扣,論述嚴密。

本 文 善 用 對 比 手 法 。 作 者 先 慨 歎 古 代 優 良 的 師 道 傳 統 不 能 流 傳 下 來 , 然 後 透 過 三 層 對 比 以 作 說 明 : 「 嗟 乎 ! 師 道 之 不 傳 也 久 矣 」 一 段 為 第 一 層 , 以 超 越 常 人 甚 遠 的 古聖 人 尚 且 「 從師 而 問 」 , 與 「 今 之 眾 人 」 反 「 恥 學 於師 」 作 對 比 , 指 出 「 聖 益 聖 」 、 「 愚 益 愚」 的 關 鍵 所 在。 「 愛其 子 , 擇 師而 教 之 」 一 段 為 第 二層 , 以 士 大 夫們 擇 師 而 教 其 子 , 而自 身 「則 恥 師 焉 」作 對 比 , 指 出當 世 士 大 夫 行 為 的 矛盾 , 從而 諷 刺 他 們 「小 學 而 大 遺 」 的 愚昧 。 第 三 層 作 者 借 「巫 、 醫 、 樂 師、 百 工之 人 」 的 「 不恥 相 師」 , 與 士 大夫 們 對 相 師 之 人 「 羣 聚 而 笑 之 」 對 比 , 批評 當 世 士 大 夫 及 不 上百 工 之 師 。這 三 重 對 比 層次 分 明 , 以 事 實 為 根據 , 深 刻 有 力 地 抨 撃當 世 士大 夫 恥 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本 文 句 式 多 變 , 使 文 氣 跌 宕 多 姿 , 文 章 富 有 節 奏 感 , 有 助 增 強 說 理 的 氣 勢。 感 歎 句 如 「 聖 人 之所 以 為 聖 , 愚人 之 所以 為 愚 , 皆 出於 此 乎 」 是 推 斷 語氣 , 「 小 學 而 大 遺 ,吾 未 見 其 明 也」 是 肯定 語 氣 , 「 巫醫 、 樂 師 、 百 工 之人 , 君 子 不 齒 , 今 其智 乃 反 不 能 及, 其 可怪 也 歟 」 是 驚詫 語 氣 , 各 有

(6)

特 點, 能 加 強 表 達 的 感 情及 文 氣 , 盡 顯作 者 對當 世 恥 於 從 師 的 不 滿 。 交 錯 句 如 「 句 讀 之 不 知 , 惑 之 不 解 , 或 師 焉 , 或 不 焉 」 , 句 式 奇 特 , 出 人 意 表 ; 若 改 成 「 句 讀 之 不 知 , 或 師 焉 ; 惑 之 不 解 , 或 不 焉 」 , 句 意 雖 然 一 樣 ,但 語 氣 則 變 得 平 淡 , 不 及 原 句 生 動 了 。 頂真 句 如 「 古 之 學 者 必有 師 。 師 者, 所 以 傳 道 、受 業 、 解 惑 也 」 , 「 人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 孰能 無 惑? 惑 而 不 從師 , 其 為 惑 也終 不 解 矣 」 , 使 文 氣 連 貫 , 產 生 迴 環 往 復之 美 。對 仗 如

「 生乎 吾 前 , 其 聞道 也 , 固 先 乎 吾 , 吾 從 而 師 之 ; 生 乎 吾 後, 其 聞道 也 , 亦 先 乎 吾 , 吾 從 而 師 之 」 , 「 無 貴 無 賤 , 無 長 無 少 , 道 之 所 存 , 師 之 所 存 」, 「 位 卑 則 足羞 , 官 盛 則 近 諛 」 , 使 文 章 顯 得 工 整 勻 稱, 朗 讀時 更 具 節 奏感 , 富 有 氣 勢。 反 問 句 如 「 人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 孰 能 無 惑」 , 「夫 庸 知 其 年之 先 後 生 於 吾乎 」 , 用 疑 問 方 式 表 達 肯 定 意 思 , 使 感 情強 烈 , 重 點 突 出。韓愈善於運用不同的句式和語調,有效增強抒情和說理效果。

本 文 亦 多 引 用 古 人 的 話 以 增 強 說 服 力 。 例 如 明 引 孔 子 「 三 人 行 , 則 必 有 我 師 」 。 暗 引 如 「 人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 和 「 聖 人 無 常 師 」 , 前 一 句 出 自

《 論語 ‧ 述 而 》 「吾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 , 後 一 句出 自 《 論 語 ‧ 子 張 》「 夫 子 焉 不學 , 而 亦 何 常師 之 有」 。 無 論 明 引 或 暗 引, 都 使 文 章 內涵 更 豐富 , 更 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誤差放大倍數(Error magnification factor)是相對前向誤差(relative forward error)與相對後向誤差 (relative backward

數學是嚴謹的科學, 在長期發展下, 領 域 林立, 各個分支之間說著不同的語言, 不 但一般人不懂, 彼此也不見得能懂。「數學傳 播 」 試著做為一道橋, 一扇窗, 以淺近的

Ba 切 EaHBphNhHGJ 、失淘息吧 -gh 可 UUE 品 (H 。斗∞ )UM ∞趴 FEMCM 缸里抽、白 N』rNWE 丸叭 hhwEH 詢問~晶 HEOF 咕咕 -HH 凶 tHNPωFOFMNmzmg 口自此 切。 nzq ﹒ 3.EMEEB 門戶口 VE 苟同

不可以人而賤道也。傅云。道人梟皆是貪逆之惡種。此又不思之言也。夫以捨俗修道

在與人類日常生活有關的科學技術中的應用也日趨廣泛。我們相信,為了

In this project, we discovered a way to make a triangle similar to a target triangle that can be inscribed in any given triangle. Then we found that every triangle we’ve made in a

[r]

課輔師資人力的不足,往往也成為學童持續學習的重大問題。也因此我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