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只管打坐與生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只管打坐與生活"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只管打坐與生活

黃書琅

法光寺是曹洞宗的道場,而曹洞 宗的禪法主要是「默照禪」;但是為什 麼我們學的是「只管打坐」而不是「默 照禪」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師父如學禪 師到日本留學,將日本曹洞宗倡導「只 管打坐」的這套禪法帶回台灣宏揚,我 們才有機會學到這「只管打坐」的法 門。

「只管打坐」的由來是在宋朝時 期,當時日本有一個修行人名叫道元法 師,到中國親近天童寺如淨禪師,在他 的座下學禪。有一天晚上,如淨禪師巡 堂的時候,見到一位禪僧在打瞌睡,於 是瞪大眼睛,高聲喝斥:「參禪是要身 心脫落,怎麼只顧著打瞌睡!」這位禪 僧被如淨禪師這麼一喝,猛然驚醒。這 時道元禪師在一旁,聽到這一聲喝斥,

當下身心脫落,開悟了。隔日,恭敬的 穿好衣服,捧著香到方丈室向如淨禪師 頂禮拜謝。

古時候,做弟子的沒事是不能隨便 拿香進入方丈室,如淨禪師看到道元捧 著香進來,便問道元怎麼一回事,道元 回答說:「身心脫落來!」如淨禪師聽 了,確定道元已打破漆桶了,很歡喜地 說:「你已經大徹大悟了!」

所謂漆桶,指盛裝漆物之桶,或指 黑色之桶。由於使用日久,桶身及桶內 之顏色皆渾濁不堪;於禪林之中,大多 轉為表示吾人由於無始以來所累積之 無明煩惱而隱覆本具之真如佛性。一旦 解脫煩惱,泯滅妄想,而得全面大悟之 情形,即稱打破漆桶。

道元回日本後,把中國禪法「默照 禪」傳到日本,開創日本曹洞宗以「只 管打坐」的獨特門風。在福井縣興建永 平寺。流傳至今的永平寺,仍然堅守道 元禪師的宗風,日本人又稱為「道元 禪」。

這個「只管打坐」的意思就是「打 坐只是打坐」,心念只是照見身心的各 種現象,不論酸麻、痛癢,或喜樂、燥

動,不論身心如何變化,一切不管,一 切都不為所動,只是默默照著,不忘不 失,名為「只管打坐」。

廿 七 年 前 我 在 一 位 朋 友 的 引 見 下,來到法光寺,當時禪光師父正在教 打坐,此外還教一小時的梵唄,這兩樣 我都非常喜歡。當時師父給我一套如學 禪師講述的「普勸坐禪儀」錄音帶,聽 後非常喜歡,也非常受益。

學「只管打坐」一段時間後,第一 次的體驗非常深刻,當時是十一月的天 氣,在美國加州的早晨氣溫較低,清晨 六點鐘,從家裡散步到海邊,走在沙灘 上,耳聞隆隆的海浪聲,心中有一股說 不出的喜悅,心想何不脫下鞋子,感受 一下讓腳底接觸到沙灘上的滋味,當腳 底接觸到沙灘的那一剎那,一股冷冽的 寒氣冰凍了整個腳底,勉強走了幾步,

已寸步難行了,趕緊找個最近的小矮 牆,坐下來抹去腳上的細沙,頓感一股 暖流通暢全身,舒服極了。行走在沙灘 上比行走在柏油路上倍感吃力,剛開始 還覺得好玩,走不到十分鐘就覺得身心 俱疲,心想好好的路不走,卻硬要走在 沙灘上,這豈不是自討苦吃?想著想著 就朝著靠內陸的柏油路上走去,走到一 半,心裡又想「我不是來運動的嗎?怎 麼碰到一點辛苦就退轉了」,想到這 裡,毅然的往回走,仍然走在沙灘上,

十分鐘後,心裡又想「走在沙灘上及走 在柏油路上都是運動,又何必那麼辛苦 的走在沙灘上呢?何不在平坦的柏油 路上走,效果一樣且又輕鬆,不是很好 嗎?」,想著想著又朝著靠內陸的柏油 路上走去。走不到一半,心中又想「難 行能行才是真功夫,既然要運動,就應 克服一切困難,鍛鍊耐力才對」,於是 又回頭走在沙灘上。

學打坐後,對這種內心掙扎的音 聲,感受非常清晰,漸漸的發現到,做 任何事情內心經常會出現這樣不同的 見解,自我爭論。這種感覺使我想起如

(2)

學禪師,講解《普勸坐禪儀》裡的一段 話,師父說:在我們心中「有兩隻牛經 常在打架」,也就是說在我們心中有一 個佛心與一個眾生心常常在打架,佛心 說這樣比較好,眾生心卻說那樣比較 好,當我們在懶惰時,佛心會告訴我們 不要懶惰、要精進,但是眾生心會提出 很多理由來推辭。譬如我今天身體不 好,或說氣候不好,或說昨晚沒睡好,

或說事情太多了,所以我才會懶惰,總 之我們會找出很多理由來解釋懶惰的 原因,但是誰在責備我們呢?就是我們 的佛心。

所以當佛心在告誡我們時,我們就 應該將眾生心去除,來聽佛心的話,常 常這樣訓練,這叫做「真如熏習」,也 就是「佛心熏習」。

雖然佛心常常在責備我們懶惰,但 是我們根本就不聽他的,為什麼不聽他 的呢?因為我們不相信他,而經常保持 眾生心,隨心所欲,只要我高興有什麼 不可以。這種習慣養成後,當不能隨心 所欲時,或者是想要做什麼,卻做不到 時,痛苦就會隨著來,這叫做「妄心熏 習」,也就是「眾生心熏習」,這是痛 苦的根源。

那麼我們要如何修行才能做到「真 如熏習」,如何才能去除妄心呢?師父 說:「以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佛性;

而人人有個佛性,每個人都是佛,我們 本來就是佛,我們的佛性本來是自由自 在的。」如果本來就是佛,又何必費功 夫來修行呢?何必去拜佛、念佛、誦 經、打坐呢?不必!『不必要這樣做』,

但是在這『不必要這樣做』的當中,卻 告示我們說『必要這樣做』,為什麼呢?

因為佛告示我們,人人是佛,但確確實 實我們還沒有成佛,那麼為什麼不會成 佛呢?因為我們還有一個眾生心在。

很多經典告示我們,我們有一個佛 心,這個佛心是無始劫來常存的。雖有 一個佛心,但無始劫以來卻還有一個眾 生心,也就是無明。人一出生,佛心就 跟著來,但是又有一個眾生心(也就是 無明)也跟著來了。佛心是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的,本來如是;而無明是生 滅、污染貪瞋痴慢疑的,我們要修行,

就是要將這個無明去除,而使佛心顯現 出來。

經過這次內心掙扎的體驗後,再回 去看道元禪師《普勸坐禪儀》時,更能 體會其中的一段很重要的話﹕「思量箇 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 量!此乃坐禪之要術也。所謂坐禪非習 禪也,唯是安樂法門也,究竟菩提之修 證也。」

在《坐禪箴》中,道元禪師提到唐 代 藥 山 惟 儼 禪 師 與 一 位 學 禪 僧 的 問 答:有一天藥山禪師正在坐禪,有一位 僧人來問:「您思量著什麼呢?」(你 一直坐著不動,到底在想什麼?)。藥 山答:「思量箇不思量底。」(正在思 考無法思量的事情)。僧人問:「不思 量底如何思量?」(既然無法思量,又 怎能去思量呢?)藥山答:「非思量」

(超越思量)。

從上述公案可知,坐禪中有三種心 境:1.思量,2.不思量,3.非思量。所謂

「思量」就是對事物去思考、去衡量;

那麼「不思量」就是一種沒有思慮、空 空洞洞的,如枯木一樣,是一種思想停 頓、迷糊的狀態。

現代人講求什麼事都要說得「清楚 明白不含糊」,要求要有理性的思考,

這就是思量。但是過度「思量」會產生 起起伏伏的情緒,會影響我們身心的平 衡,所以坐禪要求內心要達到沒有起 伏、沒有躁動的精神狀態,但也不是迷 糊、空空洞洞、不清不楚等不思量的狀 態,而是透過禪修達到清楚、明朗的境 界,這就是「非思量」。所謂「清楚、

明朗的境界」,是擺脫了個人狹隘心胸 的思想境界,達到沒有分別心(思量)也 沒有迷糊(不思量)的境界,這就是佛心 的心態。

道元禪師在《坐禪箴》中又提到坐 禪的境界:「水清徹地兮,魚行似魚;

空闊透天兮,鳥飛如鳥。」這就是在坐 禪的境界中,一切骯髒的東西是完全不 允許存在的。在這樣的境界中,魚鳥隨 其天性自由地生活。這正是一個嶄新的 世界,是從骯髒、陳舊、躁動的舊道德 世界中、舊思想中超脫出來達到沒有被 這些舊習所束縛的自由境界。

(3)

禪門除了「默照禪」及「只管打坐」

外,就是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禪師大力 提倡「參話頭」。所謂「參話頭」是在 自己心頭上提一句問話,如「念佛的是 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 麼?」這句話是一個疑問句,所以當我 們提話頭時,絕對不要動第二念去想,

而是當下、直接去體會它本身所帶來的 那份疑問的感覺。那種沒有辦法解答、

不知道答案的「疑問」,當專心致意在 這話頭上,對外境不起分別作用的這種 狀況稱為「疑情」。我們會在疑情之上,

提起一種要去追究的覺照的力量,這是 一種在沒有妄念下的覺照力。這股覺照 力,一直衝向心源深處去追究答案,這 就是「參」。剛開始用功時妄想多,疑 問的感覺很容易就跟著妄想走了;慢慢 的,話頭提穩了、綿密了,妄想不容易 打進來,疑問的感覺也就能持續,參的 力量就會慢慢增長。

「只管打坐」與「參話頭」不同在 於「只管打坐」直接告訴我們「思量箇 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 量!」也就是說思量心、妄想心、眾生 心來了,不理它;不思量心、枯木心、

迷糊心來了也不理它;直接安住在非同 尋常的清楚明朗「非思量」佛心的境 界、坐見本性。

學「只管打坐」後,漸漸的在行、

住、坐、臥中,對內心起起伏伏的的思 慮,就會進一步的去觀察。譬如有一天 我到台北重慶南路一家書局買書,算帳 的小姐沒用收銀機,而以一般計算機計 算,總共貳仟多台幣,且沒開發票,這 使我內心生起了一連串的思潮。首先我 想到用一般計算機計算,算錯機會很 大,又沒給收據,有漏稅嫌疑,就這樣 一邊想一邊往外走。走到門口,心想我 應該回去要收據,當我一轉身,心中又 起了一個念頭,「事情都已過去了,算 了吧!何必跟人家斤斤計較呢?」走出 書店,內人在路邊小攤買拖鞋,只見小 攤 的 老 太 太 將 拖 鞋 一 雙 二 雙 三 雙 四 雙,一邊數一邊將拖鞋裝入帶子裡,我 忍不住的說,可以了!不要買那麼多,

那位攤販的老太太很不客氣的說:「買 四雙送一雙,你不要嗎?」聽了這樣不 客氣的話,馬上察覺到心中非常不高

興,當場雖然沒有發脾氣,卻覺得很不 是味道。

另外,有一天早晨散步,看見有位 婦女在溜狗,她所牽的那隻小狗撒一泡 尿在馬路上,不久另外一隻狗走來,嗅 嗅那一泡尿後再用舌頭嚐嚐,再嚐嚐,

好像很好吃的樣子。在狗的心中,沒有 尿尿這個名詞,也沒有人教他尿是髒 的,在狗心中沒有這些觀念,所以狗子 會去試試味道。人就因為有先入為主的 觀念,而這些觀念使我們猶疑不決或驟 下結論,以致於很多真相都被忽略掉,

而不能覺察到事情的真實相。我們之所 以會痛苦就是我們有太多的思量、太多 的觀念,這些觀念用習慣了就變成習 氣,習氣用久了就變成業力。

我們生活在二元對立的社會裡,有 好就有壞,有對就有不對,有應該就有 不應該。但是不論好壞、對與不對、應 該不應該,都是以我們自己的觀念來判 斷。這些「我的觀念」其實不是「我的 觀念」,這些「我的觀念」都是學來的,

都是從我們生長的環境,父母、親朋好 友、師長、社會風氣、國家概念、民族 觀念、宗教觀念等等學習來的,其中有 好的觀念也有不好的觀念,不論觀念的 好、壞,都會令人產生喜、怒、哀、樂、

恐懼、憂愁等等不同的情緒變化,這些 複雜的情緒變化,使我們身心不得安 寧、不得自在,有時候為了決定一件事 情,因太多的觀念,反而不知如何抉擇 才好。

其實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並沒有什 麼自己的觀念。觀察嬰兒在肚子餓的時 候,或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哭,但 是吃飽了、身體舒服了,他不是睡覺就 是靜靜地躺著,看東看西,這時候他的 念頭還沒有起分別。但是如果給他玩 具,當他玩得正高興時,將玩具拿走,

他就會哭,為什麼會哭?因為他已經感 受到不順意、不舒服,他喜歡的東西、

擁有的東西被人拿走了,他不想失去玩 玩具時的那種快樂的感覺,這就是貪愛 的形成,這個貪愛多少是受大人影響 的。

有些小孩一定要人抱,我有一親戚 他是長男又是長孫,倍受寵愛,到九歲 為止一直都是被人抱著從不落地,為什

(4)

麼會這樣呢?還是大人養成的。天之驕 子,脾氣大,動不動就生氣,是誰養成 的?還是大人養成的,父母喜歡吃什麼 就餵小孩吃什麼,結果小孩挑食,是誰 養成的?還是大人養成的。父母是什麼 的體形,大部分小孩都會有同樣的體 態,父母講話的口氣、肢體動作大都是 如出一轍,個性、觀念等等都是這樣子 無形中傳承下來的。

當然也有好的觀念,但還是有許多 負面的觀念深植人心,這些觀念影響我 們的思考、行為,以致於在日常生活中 執著自己的觀念,產生許多顧慮、猜 忌、恐懼、懷疑、防犯等的憂慮,久而 久之形成業習,擾亂情緒,這些情緒的 養成與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如小孩子跟苛求、挑剔、愛批判的 人生活在一起,他們就學會責備及責 難。如小孩子跟愛鬥爭、含敵意的人生 活在一起,他們就學會爭吵及打架。如 小孩子跟害怕、恐懼的人生活在一起,

他們就學會憂慮及恐懼。如小孩子跟愛 嘲笑人、愛戲弄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們 就學會嘲笑人、愛戲弄人。如小孩子跟 愛妒忌、愛猜忌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們 就學會妒忌和猜忌。如小孩子跟有寬 容、有耐心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們就學 會寬容和耐心。如小孩子跟會鼓勵、會 獎勵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們就學會有信 心。如小孩子跟明朗、平靜的人生活在 一起,他們就學會內心安詳。可見生活 環境影響人一生的個性、自在、幸福與 品德。

從小到大,我們就像小孩子一樣,

在順意及不順意中,培養了許多觀念,

同時也制訂了許多規則,譬如做人應該 要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等,然後就 依照自己所制訂的觀念及規則,處理生 活中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合他的規 則,他就高興,不合他的規則,他就生 氣,人就是這麼苦惱,人的喜、怒、哀、

樂、憂悲、苦惱完全受到觀念的控制。

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其實所有事 情都是觀念驅使我們去做的。如硬要説 是我們自己決定這麼做的話,也只能説 是我們選擇用那個觀念去做而已。有時 會聽人說:「這就是我做人的原則,我 絕對不會改變我的原則,今天就是做錯

了,我也要錯到底」,卻疏忽了那個「我 的原則」還是學來的。

有時候我們的觀念,跟人不合的時 候,往往會想儘辦法讓對方了解,尋找 共識,也就是希望大家都跟他一様的見 解,但是對方如聽不懂或不認同,就會 不歡而散。因為他固執他的觀念是對 的,在那個當下,他的思想已鈍化,不 會活潑,過多的思慮就不會活潑,過少 思慮會昏沈也不活潑。

觀念對坐禪有影響,恐懼也是ー 様。年輕時參加超覺靜坐的訓練,其中 有一位學員,小時候走過一條黑胡同,

看到二顆亮晶晶的貓眼,嚇得大叫,以 為見鬼,從此晚上睡覺都要開著燈才敢 睡,因怕黑暗。依他的敘述,學打坐時 不敢閉著眼打坐,也不敢關燈,會害 怕。如有恐懼的觀念存在時,會影響坐 禪及日常生活,但這種會使我們恐懼的 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會上演,很 難避免。

記得在初中的時候,隨一位老太太 外出,行經萬華小街時,老太太突然驚 恐失措的大叫:「歹事、歹事(台語)」,

隨即拉著我的手往回快走,這突然的動 作使我大吃一驚,急忙問道:「怎麼了,

怎麼了」,老太太頭也不回,邊走邊說:

「你沒有看到對面那一家門上貼一張 白紙嗎?快走不要直冲」。我回頭一 看,在對街有一家門上貼著一張白紙,

上面寫著「忌中」二字,我明白了,老 夫人認為「喪事即歹事」,不敢直沖,

以免被「煞到」。老夫人沒被「煞到」,

反而我先被煞到。從此以後每當我遠遠 的看到出殯行列,心裡就會浮現老太太 驚惶失措的表情以及「快走不要直沖」

的語氣,頓起的恐懼心使我全身僵硬,

毫不猶豫的轉身繞道而行,不敢正面直 沖。老太太這句「歹事、歹事(台語)」

以及「快走不要直沖」的觀念,無形中 變成我的觀念了。我想我的這種舉動,

當時如有小孩跟在身傍的話,他們也會 受影響,我們就是這様在不知不覺中將 恐懼,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而不自知。

又有一次参加親戚的告別式,途中 接一位長輩,這一位長輩一上車即每人 分一片桃花葉,說可以避邪。我本來就 有點怕,接到這片桃花葉,心中更不自

(5)

在。拈香後回到家,已身心有點疲累不 堪,頭脹、血壓高起來。

像這種無形的傳達恐怖的觀念,深 深的影響我們周邊的人至深,所以我們 在生活中的擧止、言行要非常小心,以 免 無 形 的 傳 播 負 面 的 觀 念 而 讓 人 不 安、讓週圍的氣氛低迷。其實事不怕 人、人自怕,小孩夜看貓眼以為見鬼而 害怕,見人往生怕被沖煞而害怕。為什 麼會害怕,因害怕被傷害、害怕會死 亡,這是人之常情。

學 佛 後 參 加 多 次 告 別 式 及 助 念 後,也能面對亡者而不恐懼。但是我發 現每次參加告別式或助念以後,不是頭 痛就是血壓升高(這是因為緊張或壓力 的影響),可見那份恐懼的心只是表面 伏住而已,小時候那一種心無罣礙的心 境已經不存在了,可見觀念影響有多深 遠。

後來親近懺公,懺公的「放蒙山」,

在佛教界非常有名,懺公鼓勵在家居士 放蒙山,一方面憐憫鬼道眾生,一方面 培養慈悲心,為了要改善怕鬼的觀念,

跟隨懺公學習放蒙山,從此以後不論在 家裡,或出外住旅館裡只要時間一到,

我就準備七粒米開始放蒙山,這時再也 不怕這些孤魂野鬼了,就這樣一放就是 八年。

大家都知道每寺院裡在早晚午供 都有出食,但懺公不一樣,不論懺公走 到那裡,只要他用早餐、午餐時,他都 會就地出食。所謂「出食」就是吃飯時 拿一些飯放在「臨時做的」紙盒上,再 念些咒語,招請過路的孤魂野鬼用餐。

我親近懺公幾年後,這種「隨餐出食」

也養成習慣了,所以不論我走到那裡,

早餐、午餐都會學懺公一樣「出食」。

有一次,一對夫婦從台灣到美國找 我們,我們一起在一家餐廳吃飯,我照 例拿一點飯出食,那位朋友問我在做什 麼?當他們知道我在出食招待過路的 弧魂野鬼時,嚇得臉色發青,那頓飯吃 得很不自在,從此以後我請吃飯時就不 再出食了。另外,放蒙山時亦因親戚從 台灣來住在家裡,看我們在放蒙山,害 怕得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敢出來。為了 不讓人害怕,也就停止放蒙山了。我深 深的體會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

覺的在傳播負面的觀念讓人不安、讓氣 氛低迷,這是多麼可怕的ー件事。

以上的經歷看來,小時候不怕鬼是 因為在腦海裡沒有「鬼」的觀念,會怕 鬼完全是聽信大人說「鬼故事」及老太 太那句「歹事、歹事(台語)」、「快走 不要直沖」,會被「煞到」等等觀念影 響,從此四、五十年間都活在恐懼中。

跟隨懺公學放蒙山,學會以慈悲心對待 鬼道眾生,這又是另外以一個觀念取代 怕鬼的觀念。

我們就是這樣,無意中學習了很多 觀念,其他譬如:「為了面子,認為家 醜不可外揚」,有事情也不敢請教別人 怕被人笑。有的人因為小孩子不乖,無 奈的說:「生到壞孩子,有話無處說,

只好自己忍受,不然要怎麼樣」,或者 是「唉!這是我的命啊!講出來也沒有 用,自己暗自怨歎」,或是「醫院不乾 淨,不敢去醫院看醫生或探望病人怕被 煞到」,「燒金紙給祖先」,「有燒香 有保佑」等等很多很多講不出理由的觀 念,這些觀念普遍的存在我們這個社會 裡。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觀念,外國人有 他們執著的觀念,譬如小孩子在家裡不 能撐傘、看到黑貓要快閃,否則壞運上 身,但是他們沒有怕祖先沒錢用,必須 燒金紙給祖先的觀念,所以他們就沒有 這種罣礙,但是我們有這種觀念的人,

如不燒金紙,他就會起煩惱,覺得對不 起祖先,祖先留那麼多遺産,怎麼連個 金紙都不燒。

我們有很多「觀念」及「禁忌」也 是這樣不明就裡只能照做,不做就會被 指責。明知有很多「觀念」已經不適合 時代,但還是一成不變的傳下來,不敢 違背。只好說「新例無設,舊例無滅(台 語)」來安慰自己。

幾年前我回台省親,走訪幾間廟宇 拜拜。適逢農曆春節朝拜人潮,只能以 人山人海來形容,而且人手一把香,隨 著擁擠人潮,緩慢的環繞廟宇,尋找香 爐插香,香煙瀰漫整座廟宇。環保署環 境檢驗所檢驗五種巿售香品,發現香品 燃燒時都產生致癌性、揮發性有機物 質,如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丙酮、

氯甲烷等成分,會造成民眾致癌的風

(6)

險。苯中毒輕則頭昏眼花,嚴重時呼吸 麻痺、昏厥甚至傷害中樞神經導致死 亡,不只是燒香,燒紙錢一樣會產生苯 這種致癌物。

焚香和燒紙錢,這種習俗在我們的 社會裡已是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慣,雖經 勸導,但是因「有燒香就有保庇(台語)」

的觀念,如不燒香就好像缺少什麼似 的,如不幸因而得病,可謂得不償失,

徒增懊悔、遺憾。

我們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薰習了很 多這樣的觀念,最可怕的是這些觀念是 廿四小時跟在我們的心裡,隨時都會跑 出來,甚至在夢中也會出現。人有了觀 念,就會受觀念的牽制,就像被繩子纏 住一樣,不得自由。每一個人的心情就 是 這 樣 受 到 自 己 的 觀 念 及 規 則 所 影 響。這些觀念及規則,都是建立在貪、

瞋、痴的立場上,而這貪、瞋、痴又建 立在自我為中心的基礎上,有一個自 我,就有個你,就會形成對立,這些都 是思量心的作用,痛苦也就由此産生,

這是衆生心的顯現,與佛心無緣。

那要如何才能不起眾生心、不用觀 念去比較呢?有位修行人見到佛陀在 托鉢,散發出不可思議的平靜安詳的氣 氛,便向佛陀頂禮説:「聽説你已經完 全解脱了,而且在教導解脱的方法,請 您把這個法傳授給我。」佛回答:「是 的,我在教導這方法,我可以傳授給 你,目前時間、地點不恰當,等托缽完,

回去後再教你。」修行人説:「不,聖 者,我不能等!可能在半小時後,我會 死去或你會死去,也許半小時後,我對 你的信心完全消失,那麼我就學不到這 方法了,請你現在教我吧!」

佛陀只説了幾句話,這幾句話包括 了所有的教導。佛陀説:「當你看時,

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 嗅、嘗、觸時,就只是嗅、嘗、觸;當 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在眼、耳、鼻、

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

觸、法六塵時,不要有價值判斷,也不 要有因循舊習的分別心。

當我們開始判別某一個經驗是好 或壞時,過去盲目的反應,會使我們以 扭曲的角度來看事情。為了讓心從各種 束縛中解脫,我們必須學習不經由過去

的習性反應來判斷事情,而只是保持覺 知,不作價值判斷,不起習性反應。」

這幾句話的關鍵在於如何不要起 有價值判斷?如何不因循舊習的分別 心 ? 如 何 不 去 造 新 習 ? 當 感 受 生 起 時,好惡隨之而來,如沒有覺察而隨習 氣去分別(就等於將習氣養大、使習氣 更強壯),習性反應就會在心中一再重 現,最後形成愛、恨、情、仇等情緒。

我們會被這些情緒所控制,無法做出正 確的判斷,而做出傷人害己的行為。如 能在起習性反應的那一剎那,對自己的 感受念念分明,不起反應,就可以作 主,不讓習性反應重覆發生或增強。

如果我們能夠達到不讓習性反應 重覆發生或增強的話,久而久之,習性 反應就會減弱,甚至消失(舊習就會清 除乾淨)。這時,分別心起來之前的那 個無分別心就會顯現,就能坐見本來的 面目。這個狀態是不能用推想可以達 到,不能用思量心去思量,而是當思量 心、不思量心不起時,非思量心自然顯 現的。這就是道元禪師所說的從骯髒、

陳舊、躁動的舊道德世界、舊思想、舊 觀念超脫出來達到沒有被這些舊習、舊 觀念所束縛的自由境界。

黃書琅 2013 年 1 月 4 日於美國洛杉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布於中國沿海的鱟於每年 11 月開始由淺海游向深水區越冬,翌年 4~5 月再向

意,原在引運人們深思 所以,「嘆茶去」這句話的用 們都要做自己的主人。 、坐、臥,每一個行動當下,我 引生命的力量,進而不論行、住 ,播種到我們的識田中,成為牽

到了初四,學習更加緊張,放學 時,總能在辦公室裡看見蘇老師的身 影,早上來到學校時,蘇老師也早已坐 在辦公桌前了,彷彿要中考的不是我

那個時候太上老君鬚髮皓白,出生之後一下地馬上就能行走,所走的每一步 都能生出蓮花,共生出九朵蓮花。並且左手指著天,右手指著地而對人說:

通規是按最小極限尺寸設計的,作用是防止孔的作用尺寸小於

18   狐狸說:「假如你馴服我,我的生活將如充滿了陽光般。我

小學一年級的學校生活很快就會結束了,我 在這所學校裏度過了快樂的一年。令我最難忘 的,就是我在這裏結識了一位好朋友。1.

在山上,課輔是一個媒介,有了課輔班,孩子找到下課可以 去的地方,也因為透過課輔,聯繫起部落裡大家的情感「山上的 孩子真的很皮,很難教……」、「……就算小孩問 ( 家長 ),他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