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讀「秦漢史」的基本工具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研讀「秦漢史」的基本工具書"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研讀「秦漢史」的基本工具書

陳文豪

在介紹研讀「秦漢史」的基本工具書之前,我們必須先對「工具書」這一名詞 的定義加以說明。

簡單的說,「工具書」是根據社會某種需要,廣泛收集資料,採用一定方法 加以編排,以供人們查閱的書籍。故也有人將之稱為「參考書」。工具書按其文種 可分為中文工具書、外文工具書、雙解或多解工具書;按選收範圍,可分為全國 性工具書、地方性工具書;按學科內容,可分為綜合性工具書、專科工具書;按 工具書的作用,還可分為參考工具書和檢索工具書。目前一般對工具書的劃分,

是按其性質,有百科全書、年鑑、手冊、字典、詞典、類書、政書、圖譜、目錄、索引、

文摘等。1

研究「秦漢史」的基本工具書,是專科工具書,主要有百科全書、詞典、目錄 索引。茲分項敘述之。

壹、百科全書

所謂「百科全書」,是匯集人類一切門類知識或某一門類知識完備的工具書

2本文所介紹者,類似於後者,其內容包含門類較廣,但並非完備。較重要者只 有一本。

周天游編著:《秦漢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0 月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25 頁。

本書為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學術研究指南叢書」之一。全書由五大部分組 成:第一部分〈緒論〉:主要談秦漢史研究的範圍、對象和特點;秦漢史研究的 目的和意義;秦漢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秦漢史研究概述〉:分三個方 面來介紹,首先是「秦漢史研究的歷史回顧」,就 1911 年以前的秦漢史研究 、 1911 年至 1949 年的秦漢史研究及 1949 年後的秦漢史研究概況加以說明。其次,

以「秦漢社會性質問題」「秦漢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漢時期的經濟」

「秦漢時期的階級與階級鬥爭」、「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思想和文化」、「歷史 人物評價」、「當前秦漢史研究的新趨勢及應注意的問題」等八個專題介紹1949 年以後的秦漢史研究成果。最後為「國外秦漢史研究概況」,主要介紹日本及歐 美國家秦漢史研究概況。第三部分〈秦漢史研究書目〉:有四個重點,(一)歷 史文獻書目:介紹《史記》、《漢書》等基本史料;《楚漢春秋》、《東觀漢記》等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秦漢史學科委員

1 胡振華主編:《中文工具書辭典(文科版)》(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 年 9 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工具書」條,頁 5-6。

(2)

要史籍輯本;《鹽鐵論》、《淮南子》等專題史料;經學類、文學類、小學類的史料。

(二)考古資料書目:介紹秦簡、漢簡、漢碑、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封泥、璽印、

金文等考古資料相關書籍。(三)近現代秦漢史專著:“綜合性”、“經濟史”

“政治史”、“農民戰爭史”、“民族史”、“宗教史”、“社會史”、“思想史

”、“歷史人物傳”、“論文集”、“工具書”等十一項,介紹近現代學者研究 秦漢史的專著。(四)國外重要秦漢史專著選目:擇要介紹日本、歐美學者研究 秦漢史專著。這一部分介紹的書目,多數都附有提要,可以簡單了解各種著作的 內容。第四部分〈秦漢史論文索引〉,選刊1900 年至 1986 年間發表的秦漢史研究 論文。其中1900 年至 1980 年部分,係就張傳璽等人所編《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

中摘錄。

與本書相關的著作,還有白壽彝總主編,白壽彝、高敏、安作璋主編的《中 國通史》,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甲編‧序說〉。3高明士主編《中國史 研究指南‧1‧秦漢史》部分。4陳高華、陳智超等著《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第三章〈秦 漢史史料〉(吳樹平執筆)。5蕭黎、李桂海主編《中國古代史導讀》的〈秦漢史部 分〉(林劍鳴撰寫)。6高明士主編‧宋德熹、甘懷真、沈明得編著:《戰後臺灣的 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三冊‧秦漢至隋唐》。7

貳、詞典

詞典又稱辭典。是匯集語言或事物名詞等詞語,解釋詞義和用法的工具書。

詞典的種類很多,可分為語言詞典、專科詞典、百科詞典。8這裡所介紹的是與研 讀秦漢史有關的專科詞典。

1.《中華秦文化辭典》編委會編:《中華秦文化辭典》,西安:西北大學出版 社,2000 年 1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725 頁。

本辭典編委會成員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研究人員,由袁仲一擔任主編,

撰稿人除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人員外,其餘西安地區研究秦漢史學者。本辭典所 收辭目以類相從,為:“綜合”、“歷史事件”、“制度文化”、“法律與法制”

“軍事文化”、“歷史人物”、“地理文化”、“遺址遺物”、“萬里長城與交通

”、“秦始皇帝陵”、“經濟”、“科學技術”、“音樂藝術”、“建築文化”、“

民族關係”、“社會風俗信仰”、“刻石印璽”、“語言文學”、“學術研究”等 19 個門類。

書前有二篇序及前言。序,為:袁仲一:〈從考古資料看秦文化的發展和主

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1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 1-124。〈序說〉共有四章:

〈文獻資料〉、〈考古資料〉、〈研究概況〉及〈本章編撰意圖〉。

4 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 79 年 4 月初版,頁 279-438。《中國史研究指南‧1》的內容為“總論

‧上古史‧秦漢史”。每一部分均有臺灣、香港及日本山根幸夫主編《中國史研究入門》的中譯。

臺灣秦漢史研究概況由邵臺新執筆,香港部由黃約瑟撰寫。《中國史研究入門》中國大陸也有 譯本,由田人隆、黃正建等翻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319 頁。

5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年 1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 87-128。

6 北京:文匯出版社,1991 年 9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 77-136。

7 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年。

8 同注 1 引書,頁 9。

(3)

要成就〉及林劍鳴:〈幾回魂夢與君同〉;前言是張文立寫的〈崛起中華黃土地 文化影響兩千年〉。書後尚有“辭目筆畫索引”頗便查考。

2.林劍鳴、吳永琪主編:《秦漢文化史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第一版第印刷,841 頁。

本書係林劍鳴於 1987 年 11 月邀請西北大學、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寧夏大學、

寶雞師範學院、寶雞市博物館、寶雞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單位21 位學者專家進行編纂,定稿後於1995 年送交出版社,但因故而延滯出版。

本書共收錄秦漢時期的“制度文化”、“軍事文化”、“民族文化”、“區域 文化”、“科學文化”、“體育文化”、“宗教文化”、“考古學文化”、“語言 文化”和“文化事業”等有關辭目15000 餘則,辭目不分類,按筆畫順序排列,

非常方便查考。

3.中國歷史大辭典‧秦漢史卷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秦漢史》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年 6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497 頁。

本書為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的《中國歷史大辭典》秦漢史分卷,分卷主 編為林甘泉,副主編為田餘慶、林劍鳴,撰稿者多數為大陸研究秦漢史之專家學 者。

本卷所收詞目限於、前漢、新莽、後漢範圍,時限自西元前221 年至西元 220 年。有詞目3634 條,內容包括“國號”、“年號”、“帝號”、“王號”、“官制

”、“軍制”、“法制”、“社會經濟制度”、“人物”、“事件”、“行政建置”

和“文化典籍”,酌收“科技”、“宗教”等。

本卷的編排體例為前言、秦漢史卷說明、凡例、詞目表、正文;附錄:秦世系 表、前漢世系表、後漢世系表;秦紀年表及漢紀年表。詞目按筆畫順序排列,查 閱非常方便。此外,尚有「秦疆域政區圖」、「西漢政區形勢圖」、「東漢政區形勢 圖」及出土文物彩色圖版十三幅。

4.倉修良主編:《史記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年 6 月,第一 版第一次印刷,854 頁。

本書是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組織人力,進行編輯的二十五史辭典叢書之一。

所收辭目範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正文為準,凡《史記》正文中出現的“人 名”、“地名”(包括古國、都邑、山川、澤藪、關隘、水利、工程、宮觀亭臺等)、

“民族”、“職官”、“著作”、“名物典制”、“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天文 曆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字和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礦產,均 予以收錄。

詞目按筆畫順序排列編排,為方便讀者查閱編有〈索引檢字〉和〈詞目索引〉

查找詞目時,可根據詞目的首字,先查〈索引檢字〉;依照〈索引檢字〉所標頁碼 再查〈詞目索引〉。也可根據詞目首字的筆畫、筆順,從〈詞目索引〉中直接查找。

(4)

書後附有選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西周時期全圖」、「春秋時期全圖」、

「戰國時期全圖」、「秦時期全圖」、「西漢時期全圖」。

5.倉修良主編:《漢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年 11 月,第一 版第一次印刷,1160 頁。

本書亦為二十五史辭典叢書之一,編排方式與《史記辭典》同。所收辭目範 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正文為準,書後附錄除「西漢時期全圖」外,還有

「西漢年表」及「西漢帝系表」。

6.張舜徽主編:《後漢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年 8 月,第 一版第一次印刷,757 頁。

本書亦為二十五史辭典叢書之一,編排方式與《史記辭典》同。所收辭目範 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1965 年版《後漢書》為據,書後附錄除「東漢時期全圖」外 還有「東漢年表」及「東漢帝系表」。

7.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年 4 月,第 一版第一次印刷,729 頁。

本書亦為二十五史辭典叢書之一,編排方式與《史記辭典》同。所收辭目範 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1985 年版《三國志》為據,書後附錄除「三國時期全圖」外 還有「三國年表」及「三國世系表」。

8.袁仲一主編:《始皇帝陵兵馬俑辭典》,上海:文匯出版社,1994 年 8 月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39 頁。

本書是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研究的專門辭典,採錄最新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成 果編成。辭典所收辭目的範圍,包括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坑的文化遺址、出土文 物以及由其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研究狀況、文化交 流文物保護等。人物、事件、地名、制度、著述的收入原則,是按其與秦始皇帝陵 及秦兵馬俑有關者方收入,無關者不收入。辭目的分類,有“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秦始皇帝陵銅車馬”、“歷史人物”、“典章制度”、“

重要事件”、“地理沿革”、“文物保護”、“學術研究”、“主要著述”、中外 文化交流“、“名人評價”等十二類。書前有彩色照片十八張及袁仲一所撰代序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書後有附錄:主要參考書目及論文索引、秦始皇帝陵區 文物分布示意圖。

參、目錄

目錄主要是指圖書目錄,它記載圖書的名稱、作者、卷冊、出版者等項。也有部 分書目會進一步介紹書的內容和作者生平、以及版本的考證、存佚等情況,例如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書目按四部分類排列,書中並有總序及解題,遂成為

(5)

此後目錄的典範。9類似前者的秦漢史的圖書目錄,現在一般都編在索引書中,

這裡要介紹的是屬於後者的解題性質目錄書。

1.賀次君著:《史記書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年 10 月,第一版第 一次印刷;臺北:地平線出版社(署名本社編審),民國61 年 5 月初版,

234 頁。

本書雖名為書錄,實際上是一本解題著作,作者自稱「是專為目錄和校勘方 面參考用的」,故可視為研究《史記》的一本書目。本書收集六朝至民國間有關

《史記》的鈔本、刊本、校刊本、排印本64 種,就其版式、殘存狀況、版本優劣、內 容譌字等進行論述。

2.池田四郎次郎著、池田英雄校訂增補:《史記研究書目解題(稿本)》:

東京:明德出版社,昭和53 年(1978)10 月出版,286 頁。

本書收集中國、日本、韓國刊行的《史記》版本及研究著作,並進行解題。 書將相關著作分成:“諸本「版本」”、“總說”、:校訂注釋 其一 全書に涉る もの“、“校訂注釋 其二 部分を限るもの (イ)紀 傳‧ (ロ)書 表”、“校 勘”、“文字 音韻”、“文評”、“佳句 名言”、“史 漢異同”、“太史公年 譜”、“地理”、“國字解の部(イ)校訂注釋 (ロ)口語譯 (ハ)解說 評論

戲曲”、“稗史”、“史記研究關連圖書

(イ)校訂 注釋 (ロ)年表類

(ハ)目錄書 (ニ)解題書 (ホ)版本の研究書 (ヘ)雜考 (ト)圖錄

(チ)索引類 (リ)物語 (ヌ)補遺”、“附錄 史記佚書十九種”。書前另 有“所收書目錄”及〈史記の版本と其參考書〉一文,書後有諸文獻圖版、俣野 太郎:〈後記〉、池田英雄:〈校訂增補を終えて〉及“索引”。

3.陳延琪、薩莎主編:《西域研究書目》,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0 年 12 月第一版,1991 年 5 月第一次印刷,614 頁。

「西域」名稱早出現於《漢書‧西域傳》,書中所指的範圍是葱嶺,烏孫以南 的地區。現今,狹義的「西域」指新疆一帶;廣義的「西域」還包括中亞、西亞和印 度。自漢武帝派張騫鑿空後,漢朝開始經營西域,因此,西域研究也是秦漢史的 研究範疇。十九世紀末葉,歐洲學人紛紛東來,在中亞展開探險,西域研究成為 顯學。

本書目收錄自秦漢至1989 年間出版的有關西域研究的漢文、少數民文字和 外文圖書共計6734 種。由漢文、少數民族文字、西文、俄文(含蘇版斯拉夫字母 的少數民族圖書)及日文五個部分組成。其中雖有部分非研究秦漢時期西域者,

但仍可提供研究秦漢時期西域史者參考。

編排方式以漢文書目為主,分成:“總論”、“宗教與哲學”、“人口”、

“政治法律外交”、“軍事”、“經濟”、“文化科學教育體育”、“語言文字”

(6)

“文學”、“藝術”、“民族”、“地方史“、“地方志”、“考古”、“風俗”、

“地理”、“輿圖”、“人物”、“中亞”、“書目與索引”及“著作索引”。

少數民族文字書目,則以維吾爾文、哈薩克文、蒙古文、柯爾克孜文、錫伯文 次序編排,最後有“著作索引”。其中柯爾克孜文、錫伯文不分類。維吾爾文分 成:“總論”、“宗教與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語言文 字”、“文學”、“藝術”、“歷史”、“考古”、“民俗”、“地理”、“人物傳 記”十三類。哈薩克文分成:“總論”、“政治”、“經濟”、“語言文字”、“

文學藝術”、“歷史”、“人物”、“其他”八類。蒙古文分成:“總論”、“哲 學與政治”、“語言文字”、“文學”、“歷史”、“人物”、“民俗”七類。

西文部分所收錄的書目,除英文著作外,還有法、德、土耳其等國著作,但 並未依文字別分列,而是混合編排。共分成:“宗教”、“政治”、“經濟”、“

文化”、“語言”、“文學”、“藝術”、“民族”、“地區研究”、“考古”、“

地理”、“人物”等十二類。

俄文部分有“總論”、“哲學與宗教”、“政治”、“經濟”、“文化”、“

語文”、“文學藝術”、“民族”、“歷史”、“考古”、“習俗”、“地理 游記

”、“人物”、“書目索引”等十四類。

日文部分有“總論”、“宗教”、“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

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民族”、“歷史”、“考古”、“地理”、“探險”

“游記”、“人物”、“中亞”、“書目與索引”、“其他”等十七類。

少數民族文字著作,以漢文譯名著錄。西文、俄文及日文著作書名均有漢譯 對讀者查檢非常方便。

肆、索引

索引又名引得,我國古時稱為通檢,它是為人們提供學術研究的資料和線索 的工具書。索引按材料來源,可分為書籍報刊資料索引和其他專題資料索引。書 籍報刊資料索引還可細分為書語索引、類目索引、篇名索引、人名索引。書語索引 係將原書逐節、逐句、甚至逐字地摘錄下來,按筆畫或按類目加以編排,以供檢 索原書之用。書名索引、類目索引則是將一書或群書的書名、類目編成的索引。編 名索引是將一書或群書的篇目或論文篇目分類集中編製的索引。人名、地名索引 則是把書中有關的人名或作者名、有關的地名匯集編成的索引。10這些類型的索 引在與秦漢史研究有關的索引中均可見,於此不依此分類介紹,而以較常用者 為優先,以次排列。

1.張傳璽主編:《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1900-1980)》,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1983 年 8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478 頁。

本書由張傳璽、胡志宏、陳柯雲、劉華祝等四人編輯,張傳璽主編。收錄1900 年至1980 年間發表在 1240 多種中文報刊中有關戰國秦漢研究的論文篇目。 全 書分為18 類,分別是“戰國秦漢史概況”、“政制和法律”、“經濟和財政”、

10 同注 1 引書,頁 9。

(7)

“社會”、“階級鬥爭和農民戰爭”、“少數民族和民族關係”、“中外關係”、

“地理”、“軍事”、“經學”、“諸子”、“語言文學”、“文化”、“科學技術

”、“宗教”、“傳記”、“歷史文獻”、“考古與文物”;類下有目和子目。

本書為大陸學者編輯,因此在史觀上難免有所不同,同時受客觀環境影響,

發表在臺港地區刊物上的論文,也收錄不全。11

2.張傳璽主編:《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92 年 11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826 頁。

本書是《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1900-1980)》的續編,但所謂的續編是指論 文部分而言。因本書在編輯體例上和《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1900-1980)》稍為 不同,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集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1981 至 1990 年 間發表在中文報刊上有關戰國秦漢史的論文和資料目錄,而對臺灣1949 至 1980 年間有關的論文目錄,在《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1900-1980)》中未收錄者,本 書也兼收。

3.張傳璽主編:《戰國秦漢史論著索引三編 1991-2000》,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2 年 10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811 頁。

本書編輯體例,與《戰國秦漢史論著索引》及《戰國秦漢史論著索引續編》相 同。編者在〈前言〉中亦指出「三本索引為一個完整的世紀索引系列」,意含為二 十世紀秦漢史研究留下完整的記錄,故進而以1993 年所寫〈秦漢史研究九十年 述評〉為代序。唯本書所收臺、港、澳研究論著,亦非僅局限於1991-2000 間出版 發表者,而此前有未收者,此次均設法予以所追補。三本索引所收論著,容或尚 有所缺,但並不影響其價值,為研究秦漢史者所應必備之參考書。

4.田靜編:《秦史研究論著目錄》,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653 頁。

本書收集研究秦史的論著目錄,上限起自秦人的傳說時代,下限止於西元 206 年秦亡。所收目錄的範圍為 1900 年至 1999 年 4 月,兼收 5、6 月資料,是 目前所見較全面的一部秦史論著索引。1999 年 4 月以後的論著目錄,編者仍繼 續編輯,並在《秦陵秦俑研究動態》上發表。

本書,共分成「專著」及「論文」兩部分,專著部分分為11 大類,分別為:

“歷史概述”、“政治和法律”、“經濟”、“社會”、“軍事”、“民族”、“地 理”、“諸子”、“文化學術”、“人物傳記”、“考古與文物”等第11 類;論 文部分有18 大類,分別為“通論”、“政治和法律”、“經濟和財政”、“社會

”、“軍事”、“民族”、“地理”、“諸子學術”、“語言文學”、“文化”、“

楚漢戰爭和農民起義”、“中外關係”、“科學技術”、“宗教”、“人物傳記“

“歷史文獻”、“學術綜述與動態書訊”、“考古與文物”,部分大類之下設有

11 對本書的評介,可參考吳福助:〈《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評介〉,《中國文化月刊》,第 122

(8)

有子目,頗便查考。12

5.馬先醒編:《漢史文獻類目》,臺北:簡牘社,民國 65 年 6 月初版,368 頁。

本 書 先 以 〈A Classified Catalogue of Articles and Books on the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漢史材料與漢史論著綜合目錄)為題,

《Chinese Culture》(中國文化季刊)第 5 卷第 3-4 期及第 6 卷第 1-2 期連載

13 後結集成《漢史材料與漢史論著綜合目錄》,列為中華學術院史學研究所目錄 2 種,於 1970 年 9 月由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出版。

《漢史文獻類目》為《漢史材料與漢史論著綜合目錄》增訂本。二者在分類上 相同,僅次序有所調整。《漢史材料與漢史論著綜合目錄》的分類為:

甲、近代期刊論文之部

1.總論 2.政法 3.軍事 4.財經 5.社會 6.教育 7.文化與生活 8.交通 9.民族 10.中外關係 11.歷史地理 12.歷史人物 13.史學 14.文學 15.語言文字 16.學術思想 17.宗教信仰 18.藝術音樂 19.金石考古 20.自然科學 21.目錄版本

乙、歷代文集、隨筆、雜著之部

1.總論 2.政法 3.軍事 4.財經 5.社會 6.教育 7.文化 8.中外 關係 9.歷史地理 10.歷史人物 11.史學 12.文學 13.語言文字 14.學術思想 15.金石考古 16.自然科學 17.目錄版本

丙、書籍之部

1.總論 2.政法 3.軍事 4.財經 5.社會 6.中外關係 7.歷史地理 8.歷史人物 9.史學 10.文學 11.語言文字 12.學術思想 13.宗教 信仰 14.藝術音樂 15.金石考古 16.自然科學 17.目錄版本

丁、著、譯者綜合索引

《漢史文獻類目》的分類為:

甲、近代期刊論文之部

1.總論 2.政法 3.軍事 4.財經 5.社會 6.教育 7.文化與生活 8.交通 9.民族 10.中外關係 11.歷史地理 12.歷史人物 13.學術 思想 14.宗教信仰 15.史學 16.金石考古 17.語言文字 18.文學 19.藝術音樂 20.自然科學 21.目錄版本 22.雜輯

乙、歷代文集、隨筆、雜著之部

1.總論 2.政法 3.軍事 4.財經 5.社會 6.教育 7.文化 8.中外 關係 9.歷史地理 10.歷史人物 11.學術思想 12.史學 13. 金石 考古 14.語言文字 15.文學 16.自然科學 17.目錄版本

12 對本書的評介,可參考陳文豪:〈田靜《秦史研究論著目錄》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

第 41 期,頁 315-312。

13《Chinese Culture》為中華學術院出版刊物,第 5 卷第 3-4 期及第 6 卷第 1-2 期出版時間分別為 1969 年 9 月、12 月,1970 年 3 月、6 月。

(9)

丙、書籍之部

1.總論 2.政法 3.軍事 4.財經 5.社會 6.中外關係 7.歷史地理 8.歷史人物 9.學術思想 10.宗教信仰 11.史學 12.金石考古 13.

語言文字 14.文學 15.藝術音樂 16.自然科學 17.目錄版本 收錄的時限,始自劉項競起,迄於曹氏代漢。同時本書第二部分「歷代文集 隨筆、雜著之部」收集漢代至民國間編者所見之文集、隨筆、雜著目錄,為他書所 未見,故雖已出版一段時日,但對讀者仍有很大的幫助。

6.陳麗桂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 1912~1996》,臺北:漢學研究中 心,民國87 年 4 月出版,630 頁。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民國92 年 9 月出版,324 頁。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 1912~1996》係主編在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講 授「兩漢諸子研究課時帶領學生蒐集編輯而成。收錄資料以兩岸三地學者的研究 成果為主,旁及國內所能收集之日文、西文論著,間亦有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 館、耶魯大學圖書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圖書館所收藏者,共計六千餘種 本書的編排,分成二十五個單元,在每單元中將專書與論文混合排列,而依 時間先後為序。二十五個單元分別為:“兩漢學術思想通論”、“陸賈與《新語》

”、“賈誼與《新書》”、“晁錯”、“公孫弘”、“劉安與《淮南子》”、“司馬遷 與《史記》”、“董仲舒與《春秋繁露》”、“劉向與《新序》《說苑》《列女傳》”、

“桑弘羊、桓寬與《鹽鐵論》”、“揚雄與《太玄》《法言》”、“桓譚與《新論》”、

“王充與《論衡》”、“王符與《潛夫論》”、“鄭玄”、“荀悅與《申鑑》《漢紀》

”、“徐幹與《中論》”、“仲長統與《昌言》”、“《黃帝內經》”、“《白虎通義》

”、“《太平經》”、“《周易參同契》”、“黃老思想”、“陰陽五行”、“讖緯”。

另有附錄:“收錄期刊一覽表”、“收錄報紙一覽表”、“收錄論文集一覽表”

“收錄外文期刊、論文一覽表”及“作者索引”。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收錄的資料有三千餘筆,收錄的論著範 圍及編排方式與《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相同,但在編排次序上做 了一些調整,將“桑弘羊、桓寬與《鹽鐵論》”移至“劉向與《新序》、《說苑》、

《列女傳》”之前,同增加了“嚴遵與《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想爾注》”三單元,前者排列在“劉向與《新序》、《說苑》、《列女傳》”與

“揚雄與《太玄》《法言》”;後二者排列在“《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

之間

這 兩 本 索 引 可 在 國 家 圖 書 館 漢 學 研 究 資 訊 網 查 閱 , 網 址 為 : http://ccs.ncl.edu.tw/topic_2.html

7.早苗良雄編:《漢代研究文獻目錄─邦文篇─》,東京:朋友書店,1979 2 月出版,177 頁。

(10)

本書收集日本學者自明治初年迄1975 年間研究中國漢代及周邊國家的相 關論著編輯而成。編排方式分成論文及單行本兩部分,分類均相同,共有“歷史

”、“地理”、“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法制史”、“宗教”、“

學術思想”、“科學”、“文學史‧賦”、“美術”、“考古學”、“金石學”、“

民俗學”、“語言文字學”、“學界動向”等十六大類。每類視需要而再作分類 繁簡各異,例如:經濟史類再分成八小類,其產生業項又分成五項。另有“收錄 雜誌一覽”及“著者索引”。

8.楊燕起、俞樟華編:《史記研究資料索引和論文專著提要》,蘭州:蘭州 大學出版社,1989 年 5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588 頁。

本書由〈史記研究資料索引〉〈《史記》研究論文提要〉〈《史記》研究專著提 要〉三部分及附錄〈所收港臺報刊一覽表〉組成。

索引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57 年編印的《史記研究的資料和論文 索引》為基礎,增補編成,有十二大項,分別是“版本”、“目錄索引”、“解 題”、“關於史記‘全書’的研究”、“關於史記‘各個部分’的研究”、“司 馬遷的學術貢獻”、“司馬遷的生平事跡”、“稿本和未見傳本目錄”、“有關 史記的非專門著作目錄”、“和史記有關的戲劇、小說”、“唐宋元明筆記中有 關史記的文字條目”、“外文學術期刊中有關史記的論文及專著目錄”。

“版本”部分介紹‘漢簡’、‘敦煌唐鈔本’、‘日本藏古鈔本’、‘宋刊本

’、‘元刊本’、‘明刊本’、‘清刊本’、‘現代印本’、‘日本活字本’、‘日 本史記抄、選本、譯本’、‘非專門史記選本’等各種《史記》殘本、版本的出處、

版式、流傳情形、典藏處,並對重要版本做簡要介紹。“關於史記‘全書’的研 究部分”,分為‘考證’、‘校勘’、‘體例’、‘評議’、‘注釋’、‘增補’、

‘取材’、‘史漢異同’、‘三家注及史記會注考證’、‘序跋’、‘評介’。“

關於史記‘各個部分’的研究”,則按‘本紀’、‘年表’、‘書’、‘世家’、

‘列傳’次序分列。“司馬遷的學術貢獻”,分為‘史學’、‘經濟學’、‘文 學’、‘其他’四項 。“司馬遷的生平事跡”,有‘傳記’、‘著作’、‘圖像’、

‘祠墓’、‘家世(附論六家要旨)’五項。值得一提的是,有關《史記》選本,

均列出所選篇目;與《史記研究》有關的專著則列出章節,頗便查檢。

第二部分〈《史記》研究論文提要〉係選取124 篇今人研究《史記》、司馬遷的 論文撰寫提要。第三部分〈《史記》研究專著提要〉,就《史記》三家注及今人有關 專著六十八種撰寫提要。

9.徐興海主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專題索引》,西安:陝西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5 年 1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531 頁。

本書收集自《史記》傳播以來至 1994 年 10 月間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專著目錄 計有4076 則。

全書分為十一大類,分別:“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司馬遷思想研究”、

(11)

“行年、家世與祠墓”、“《史記》與他書的比較研究”、“《史記》體例”、“校刊 考證、增補”、“注釋、譯本”、“普及讀物”、“《史記》各部分研究”、“《報任 安書》與其他著述研究”、“有關史記的非專門著作目錄”。各大類之下或再分 子目或細目,可謂鉅細靡遺,為節省篇幅,子目及細目不再贅述。但每一大類中 專著均附有提要,可略知該書的主要內容。

此外,書前有〈前言〉一篇及書末有“著者索引”。〈前言〉由主編徐興海執筆 就本書收集的論著及作者,進行分類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的概況,值得參考。14

11.李波、李曉光主編:《史記索引》,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 年 10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155 頁。

本書以中華書局1985 年標點本《史記》為底本編纂而成。索引以《史己》正文 為主,不包括三家注。全書分“單字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援 引著作索引”、“專有名詞(包括‘天文名詞語’、‘年號名’、‘神仙名’、‘

學派名’)索引”、“補遺索引”、“衍文索引”等部分。

索引的全部內容以《辭源》部首筆畫的順序為序排列。並附有“部首檢字表”、

“拼音檢字表”、“四角號碼檢字表”、“人名檢索表”、“地名檢索表”、“援 引著作檢索表”、“專有名詞檢索表”、“補遺檢索表”、“衍文檢索表”等補 助檢索表。

12.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4 月,第一版第 一次印刷,267 頁。

本書根據中華書局 1959 年出版的《史記》點校本進行編製,由於目前二十四史 較通行的版本是點校本,因此,與點校本有關的工具書特別予以介紹。

本索引以姓名或曾用稱謂作為主目,其他稱謂如別名、字、號、封號、謚號、

綽號等附注於後。至於同名者,如無其他稱謂可資區別,則用括號分別注明時代 族屬或事蹟等,以便區別。同時也對一人異名異稱、數人同名稱、《史記、中的王 侯稱號,究係何人做了一簡單的考證。由於索引採用四角號碼檢字法編排,書後 附有筆畫部首索引。15

13.段書安編:《史記三家注引書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6 月,第 一版第一次印刷,95 頁。

本書根據中華書局1959 年出版的《史記》點校本進行編製,就《史記》三家 注(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引書,按四角號碼檢字法編 排,供讀者查考三家注引書。書後附有筆畫索引。

14 《史記》的研究論著目錄,還有王民信編:《史記研究資料與論文索引》,臺北:學海出版社,

民國 65 年 7 月初版,114 頁。

15 《史記》索引尚有哈佛燕京社編《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715 頁、黃福鑾編:《史記索引》,香

(12)

14.陳家麟、王仁康編:《漢書地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4 月,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60 頁。

本書根據中華書局1962 年出版的《漢書》點校本進行編製。凡《漢書》中屬於 行政區畫和聚落性質的州、郡、國、侯國、縣、邑、道、鄉、亭、里、關津、倉、宮殿、陵 園;自然界的山、川、湖泊、海洋;以及道路名、地區名等均予以收錄。一地名有 其他稱謂,如簡稱、別稱、異稱者,則以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作為參見 條目,括注於主目之後。同名異地、異類的地名,分別列目,並於其後注明性質 索引採用四角號碼檢字法編排,故書後附有筆畫部首索引。

15.王天良編:《後漢書地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1 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223 頁。

本書根據中華書局1965 年出版的《後漢書》點校本進行編製。凡屬於政區的 州、郡、國、郡國、屬國、縣,以及城邑、鄉、亭、聚等縣級以下的地名,山川、湖泊、

海洋、洲、陂澤、池塘、津渡、關隘、塞、坂、嶺、橋、宮、殿、門、臺、苑、陵、園、觀、閣 廟、祠、地區及道路等均予以收錄。一地名有其他稱謂,如簡稱、別稱、異稱者,

則以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作為參見條目,括注於主目之後。同名異地、

異類的地名,分別列目,並於其後注明性質。同名同類而其分屬不同的地名,則 分別括注其性質及所轄政區的名稱。索引採用四角號碼檢字法編排,故書後附有 筆畫部首索引。

16.李波、李曉光、趙惜微主編:《漢書索引》,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628 頁。

本書以中華書局 1987 年標點本《漢書》為底本編纂而成。索引以《漢書》正文為 主,不包括顏師古注內容。全書編排方式《史記索引》相同,唯將附錄之“部首 檢字表”、“拼音檢字表”、“四角號碼檢字表”移至卷首,較方便檢索。據本 書書衣所刊,知作者尚有《後漢書索引》及《三國志索引、之編輯,但在書肆尚未 見諸。16

17.程湘清、楊克定、馮春田、張鴻魁、張普、楊健霑、盧元孝編:《論衡索引》,

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4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572 頁。

本書以明通津草堂刻本為底本,以宋乾道三年紹興府原刻、元明遞修本參校 同時參考黃暉《論衡校釋》、劉盼遂《論衡集解》、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等 諸家說法編輯而成。對底本有所校改,均在篇後出校記,因此,其價值不僅限於 檢索。

本書內容包括序、前言、凡例、檢字、《論衡》索引正文、《論衡》原文、附錄和

16《漢書》索引尚有哈佛燕京社編《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846 頁、黃福鑾編:《漢書索引》,香 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遠東學術研究所,1966 年出版。哈佛燕京社還編有《後漢書及注釋綜合 引得》,918 頁、《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478 頁。

(13)

後記。檢字部分有“漢語拼音檢字”、“部首檢字”、“筆畫檢字”和“四角號 碼檢字”四種。索引以《論衡》一書出現過的全部字、詞(包括單音詞、複音詞)

和固定詞組為條目,各條下列出使用該條目的所有的句子。附錄為“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18.大庭脩主編:《居延漢簡索引》,吹田市:關西大學出版部,平成 7 年

(1995)3 月出版,420 頁。

居延漢簡在漢代居延地區(今額爾濟納河流域一帶)出土者,共有兩批。一 為民國19 年(1930)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所發現者,一般通稱「居延漢簡」;另 一為1972-1974 年間甘肅考古工作人員發掘者,稱之為「居延新簡」。二者的內容 主要是漢代邊郡障隧遺留下來的公文書,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史料。17

本索引將居延漢簡、居延新簡及相關研究論著綜合編輯,分為“地名”、“

人名”、“官職名”、“物品”、“語句考證論文”五大部分。

地名索引由吉村昌之負責編輯。其分類為:州郡、縣、鄉、里、都尉、候官、候、

隧(居延都尉府管轄下隧、甲渠候官管轄下序數隧、肩水都尉府管轄下隧)、農 政關係、交通關係。

人名索引由鵜飼昌男編輯。分成:第一部 A 8 を中心とした人名索引、第二 部 A 32,A 33,A 35 、出土地不明簡人名索引。

官職その他索引由松岡伸太郎、吉村昌之、鵜飼昌男編輯。其分類為:官職 名索引、實名候長、序數候長、實名候史、序數候史、實名隧長、序數隧長 、實名隧 卒、序數隧卒、その他索引。

物品索引由来村多加史編輯。其分類為:戰鬥、作業、起居、衣料、食料、畜產 流通、運輸、防衛、醫療、簿籍。

語句考證論文索引由門田明編輯。

最後有一字索引。

19.深圳博物館編:《中國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文獻目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5 年 5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33 頁。

本書收集二十世初至1993 年底發表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資料和有關圖書 編輯而成。全書共分成八部分:“考古文物資料”、“綜論”、“社會”、“科學 技術”、“文化”、“美術”、“其他”、“圖書”,另有附錄“漢代壁畫文獻目 錄”。

“考古文物資料”依省、區、直轄市之序排列,省之下再分地區以發表順序 排列。收錄山東省、江蘇省、河南省、北京市、山西省、陝西省、四川省、安徵省、浙 江省、湖北省、江西省、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畫像石、畫像磚出土 簡報。

“綜論”的編排與“考古文物資料”相同,但跨地區或不易按內容歸類的,

17 關於秦漢簡牘的介紹,請參拙作〈二十世紀出土秦漢簡帛概述(上)〉,《空大學訊》,第 269

(14)

都收入‘總類’中,各省分別為:山東省、江蘇省、河南省、山西省、陝西省、四 川省、安徵省、湖北省、江西省、雲南省。

“社會”有‘概況’、‘商業’、‘宗教’、‘神鬼’、‘奇禽異獸’五類。

“科學技術”分‘農業’、‘手工業’、‘建築’、‘天文’、‘交通’、‘醫 療’六類。

“文化”有‘教育’、‘樂舞百戲’、‘體育、游藝’三類。

“美術”為‘概論’、‘造型藝術’、‘其他’三類。

“其他”則為‘考釋’、‘論評’、‘展覽、會議’、‘書刊序和評介’、‘雜 記’五類。

“圖書”分成‘圖集’、‘專著’和‘其他’三部分。

“漢代壁畫文獻目錄”有‘文物考古資料’、‘論著、圖集’二類。

20.林幹編:《匈奴歷史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9 月,第一版第一 次印刷,319 頁。

匈奴是戰國迄北周時期活躍於中國北部的一個重要遊牧民族,其最勢力強 盛時為戰國末至後漢初,漢武帝派遣張騫通西域的目的為欲斷匈奴右臂,所以 研究秦漢時期的歷史,不能忽略匈奴對秦漢帝國的影響。

本書作者為著名匈奴史專家,在著述之餘,將散見於正史、別史、漢簡及金 石中的匈奴歷史資料,收集、整理,刪繁就簡,綜合編纂而成。編排方式係按年 月次序排列,其斷限上起戰國,下迄北周。全書分為三篇,上篇為戰國、秦、漢 時期紀事;中篇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紀事; 下篇為雜編。凡不能或不宜按年編 排的資料,概收入雜篇。所有資料均注明出處。書後有:“匈奴單于世系表”、

“金日磾家系表”、“鐵弗匈奴(劉虎)世系表(一)”、“鐵弗匈奴(赫連勃 勃)世系表(二)”、“匈奴獨孤部劉庫仁世系表”、“匈奴族簡介”等附錄,

及輔助索引:“本《年表》徵引書目及其版本”、“匈奴及匈奴人物專傳篇目”、

“匈奴族支分部索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事學術研究如果能夠充分掌握和利用工具 書,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節省時間和精力。研讀秦漢史的基本工具書還有很多 由於部分圖書目前不在手邊,故未能介紹,俟將來有機會再予增補。18

2005 年 9 月 18 日第三次增補

18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教授主編《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

之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因卷帙龐大,人手邊無書,故暫未介紹,同學可自行參閱。

(15)

研讀秦漢史的基本史料

一、文獻中的基本史料

(一)《史記》

司馬遷著。有一百三十卷,記載五帝至漢武帝時史事,分為十二本紀、十表 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形式,並述及周邊諸民族。是為紀傳體的史書,列 為正史第一部,原稱《太史公記》或《太史公書》。司馬遷原稿,自〈景帝本紀〉開 始約有十篇殘缺,乃由褚少孫等人增補。

《史記》的版本、注釋有很多。注釋以三家注為代表,即裴駰的《集解》、司馬 貞的《索隱》、張守節的《正義》。這些注釋,本來是單行本,從北宋以後到南宋間 始將本文與此三注合刻刊行。現存最古老的本子是北宋仁宗景祐監本;但正確而 可信賴的,是南宋慶元元年建安黃宗仁所刻,而由明代王延詰翻刻的震澤王氏 本。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記》是根據南宋黃善夫本,現在一般引用《史記》以點校 本為主,但黃善夫本在研究上還是有其價值。其他應必備的本子還有明代凌稚隆

《史記評林》及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

《史記》研究的論著非常多,無法一一詳述,欲了解概況,可參考徐興海主 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專題索引〉(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 月),本書以是在楊燕起、俞樟華編《史記研究資料索引和論文專著提要》(蘭 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 年 5 月)的基礎上增補而成,為最新的一本《史記》

研究論著目錄工具書。目前在電腦上有幾個網站可以查詢二十五史,利用電腦檢 索很方便,但是手邊準備一、二本索引也是必要的。較重要的有哈佛燕京社編

《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黃福鑾編《史記索引》、李曉光、李波編《史記索引》、鍾 華編《史記人名索引》、段書安編《史記三家注引書索引》、倉修良主編《史記辭 典》等。

(二)《漢書》

班固撰。一百二十卷。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例如:補立《惠帝紀》,補 敘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等傳,還將張騫 事跡自《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

此外,在賈誼、晁錯、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不少詔令奏疏。大量完整地引用 詔書、奏議,是《漢書》的特點之一。

在表志方面,班固也有所突破。〈百官公卿表〉是現存最早的秦漢職官大綱。

〈刑法〉〈地理〉〈五行〉〈藝文〉〈食貨〉五志,為《史記》所無,卻對秦漢法制、

地理沿革、天文氣象和生物變異、先秦秦漢典籍源流、財政經濟狀況的重要資料。

(16)

除《史記》外,班固還參考班彪的《史記後傳》,及劉向、劉歆、揚雄、馮商等 人的研究成果。

《漢書》體例仿《史記》,有十二帝紀、八年表、十志、七十傳,唯八表與〈天 文志〉並未完成,或謂由其妹班昭與馬續完成。

《漢書》多古字古訓,較難讀,故為之作注者甚多,但多數亡佚,現存較精 核者為唐代顏師古注。顏注以其叔父游秦的《漢書決疑》為基礎,集後漢以來二 十三家之說,總為《漢書》注,成為歷來最流行的《漢書》注本。

《漢書》的考訂著作,以王先謙《漢書補注》最著名,此書集六十七家考訂之 作的精華而成,是閱讀《漢書》最基本的參考。

《漢書》的研究在宋代以前淩駕《史記》,以後情形逐漸改觀。今人研究較重 要的有楊樹達《漢書窺管》、陳直《漢書新證》、施之勉《漢書補注辨證》、陳其泰

《再建豐碑─班固和〈漢書〉》。王利器《漢書古今人表疏證》、金少英《漢書食貨志 集釋》、岑仲勉《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陳國慶《漢書藝 文志注釋彙編》、吳福助《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工具書有哈佛燕京學社引得 處編纂《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黃福鑾編《漢書索引》、《漢書辭典》等。

(三)《後漢書》

范曄撰。九十卷。《續漢志》,司馬彪撰,三十卷。

范曄撰《後漢書》之前,已有十部左右有關後漢歷史的著作,即《東觀漢記》

謝承《後漢書》、薛瑩《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華嶠《後漢書》、謝沈《後漢書》、

張瑩《後漢南記》、袁山松《後漢書》、袁宏《後漢紀》、張璠《後漢紀》等。范書以《東 觀漢記》為基本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採頡諸書之長,刪繁補闕,整齊故 事,後來居上。至唐代,就取代《東觀漢記》殘本,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

而東觀諸史,除袁宏《後漢紀》外,相繼散亡。

范曄《後漢書》以「正一代之得失」為宗旨,多用合傳形式以明褒貶。例如:

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人合為一傳,表彰三位思想家以布衣針貶時政的事跡。郭泰 符融、許劭為一傳,以突出三名士的識人之鑒。鄧彪、張禹、徐防、張敏、胡廣為一 傳,以譏刺五位庸碌圓滑官僚的苟合因循。又別立〈孝義〉〈黨錮〉〈文苑〉〈獨 行〉〈方術〉〈逸民〉〈列女〉〈宦者〉諸類傳,分述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類型的 代表人物。

范曄《後漢書 》無志 ,後人取司馬彪《續漢書》之志三十卷補入,故《後漢 書》之志,一般以《續漢志》稱之 。《續漢志 》以〈百官〉、〈輿服〉、〈郡國 〉三志最 重要。〈百官志〉可補《漢書‧百官公卿表》略而不詳之弊,以劉秀定制為準,以 上公、將軍、諸卿、郡國官屬為序,將各級主吏、屬吏的員數、職掌和源流,條理 爬梳,並附百官受俸例,為研究秦漢官制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但略於秦官之沿 革,可取沈約《宋書‧百官志》以為彌補。〈郡國志〉可以和《漢書‧地理志》相對 照,以明地理沿革。〈輿服志〉為《史》、《漢》所無,源出於《東觀漢記‧車服志》,

是研究秦漢服飾、車輿制度的主要依據,對研究秦漢文化史和社會史具有特殊的 意義。

(17)

最早為《後漢書》做注的是劉昭,劉昭並將《續漢書》八志,析為三十卷,注 以並行。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再為范書做注,因《續漢志》非范曄所撰,棄而不注 劉注隨李注的風行而大部分散亡。北宋乾興元年(1022 年)孫奭建議把李賢所 注范書紀傳和劉昭所注《續漢志》(佚〈天文志〉卷下注及〈五行志〉卷四注)合併 成書。此後《後漢書》就形成今天通行的一百二十卷本。

李賢後對《後漢書》的研究較重要者有惠棟《後漢書補注》及王先謙《後漢書 集解》。王氏《集解》是在惠氏《補注》的基礎上綜合清人數十家之成說而成,頗益 學者。但《集解》收集成說雖多,仍有所遺漏,故閱讀《後漢書》除參考《集解》外,

還應參考宋劉攽《東漢書刊誤》、清沈欽韓《後漢書疏證》、清李慈銘《後漢書札記》

清沈家本《後漢書瑣言》及《續漢志瑣言》、近人劉盼遂《後漢書校箋》、楊樹達《讀 後漢書札記》、張森楷《後漢書校勘記》、施之勉《後漢書集解補》等。其中以李慈銘 張森楷及施之勉之作創獲較多。

范書不僅無志,同時也有無表。後人為補闕者,以清人居多。這些表主要見 諸《二十五史補編》及《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

關於後漢書的工具書,有哈佛燕京學社引得處編纂《後漢書及補注綜合引 得》、李裕民編《後漢書人名索引》、王天良編《後漢書地名索引》、張舜徽主編《後 漢書辭典》等。

二、其他文獻史料

(一)綜合性史料 1.《漢紀》

荀悅撰。三十卷。是中國第一部編年斷代史。

漢獻帝以班固的《漢書》文繁難省,於建安三年(西元198 年)命荀悅按

《左傳》體例,刪略《漢書》,重新編撰。經過三年悉心抄撰,於建安五 年(西元 200 年)成書。時人雖稱美此書「辭約事詳,論辨多美」,「省約易習,有便於用」

但因所用史料,係以《漢書》為主,其餘鮮採錄,故史料價值不高。不過《漢書》

精華大體被吸收,且以年繫事條理清晰,頭尾連貫,重點突出,不失為一部前 漢簡明大事記,可作研究前漢史的入門書來讀。此外,荀悅立意「勸善懲惡」,

除有意通過後漢中興前一代的歷史的評述,探究其成敗得失之機,供獻帝及其 後繼者們能「有監乎此」,獲得「撥亂反正」,振興漢室的啟示外,並在《漢紀》中 撰寫大量論贊,約占全書二十分之一篇幅,其中不乏佳作。因此,利用《漢紀》

應以研究荀悅史論為重點,並與《申鑒》合併觀之。

《漢紀》的版本,以《四部叢刊》本為佳。最近北京中華書局將之與《後漢紀》

合輯標點,稱《兩漢紀》,是一比較方便閱讀的版本。

2.《後漢記》

袁宏撰。三十卷。為漢魏南北朝諸家後漢書之一,成書後大行於世,在此前 的諸家《後漢書》都受到冷落,等到稍後范曄《後漢書》問世,諸家《後漢書》逐漸 湮沒失傳。袁宏《後漢紀》與范書並存而保存下來。袁紀成書早於范書,所記有不 少材料更接近原始資料,故史料價值較高。袁紀精實之語,也有不少范書尚未吸

(18)

取之處,故可以訂補范書的錯誤和不足。例如:〈順帝紀〉記載左雄整頓選舉,

大批選舉不實的二千石官吏被免職,「時郡國守相坐舉者百餘人」(《後漢紀》卷 十六)。順帝漢安二年紀,記載死罪可以徙邊二歲贖,「十二月辛丑,死罪不能 入贖者,遣詣臨羌,居二歲。」此外,還有許多重要的疏、詔,如岑宏〈樂成王萇 罪議〉、張酺〈荐太子侍從疏〉、魯丕〈舉賢良方正對策〉、尚敏的〈陳興廣學校疏〉 這些都是研究後漢史的重要史料,但均未見諸范書。

雖然《後漢紀》是一部優秀的史學著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受體例 的限制,對制度的記載不夠詳細,其次某些地方行文、史料欠精審。

《後漢紀》還有一個大特色,為其史論。它的史論不是每卷都有,也不是放 在每卷之末,而是與記史正文放在一起,遇事隨感即發,屬夾敘夾議的形式。多 則一卷三、四則,全書近五十則,一萬多字,幾占全書的十二分之一,為歷代史 書所僅見。這些史論有些內容可供參考,但袁宏受名教思想影響,不免有務飾玄 言,迂腐之說。

《後漢紀》由於缺乏整理和研究,在傳抄、刻行中文字訛奪、錯、漏簡處很多。

近人周天游為之進行整理,成《後漢紀校注》一書,周氏用力甚勤,校注甚詳,

是一本重要的《後漢紀》新版本,可惜的是,本書在校對上亦未見精審,錯漏之 處仍多,在徵引時仍需小心。最近北京中華書局將之與《漢紀》合輯標點,稱《兩 漢紀》,可與周氏校注本相互對照閱讀。

3.《東觀漢記》

班固、劉珍、蔡邕等人撰。約一百四十三篇。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當代史。

《後漢書‧班固傳》載漢明帝命班固為蘭臺令史,令其與前睢陽令陳宗、長 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等共撰《世祖本紀》。後來又完成光武功臣和平林、新市、

公孫述事,完成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是《東觀漢記》的發端。

《周書‧蕭大圓傳》載漢章帝撰修〈顯宗紀〉,也可能成為《東觀漢記》的一部 分。

漢安帝永寧元年,鄧太后詔劉珍與劉騊駼、劉毅、李尤等撰《漢記》,著中興 以下名臣列士傳及儒林、外戚等類傳。記事時間起自建武,迄於永初。至此,《東 觀漢記》開始具備一代國史的規模。

漢順帝時,伏無忌、黃景奉命續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

〈南單于〉、〈西羌傳〉和〈地理志〉。

桓帝元嘉元年(西元151 年)命太中大夫邊韶、大將軍司馬崔寔、議郎朱穆 曹壽作孝穆、孝崇二皇傳及〈順烈皇后傳〉,又於〈外戚傳〉增入安思等后,〈儒林 傳〉增入崔篆等人。崔寔、曹壽又與議郎延篤撰〈百官表〉和孫程、郭鎮、鄭眾、蔡 倫等傳。《東觀漢記〉至此有一百一十四篇。

《東觀漢記》最後一次續修在靈帝、獻帝時。由光祿大大馬日磾、議郎蔡邕、楊 彪、盧植主其事,完成〈靈帝紀〉及列傳四十二篇。此次續修雖使《東觀漢記》的撰 寫告一段落,但補撰的工作並未結束,在後漢之後仍有人對此書進行補作。

《東觀漢記》非成於一時,參預撰寫的人員很多。但貢獻最大的是班固、劉珍

(19)

和崔寔、蔡邕。值得重視的是蔡邕和十志的關係。蔡邕在未入東觀之前,就據其 師胡廣傳授給他的「舊事」草成十志初稿。進入東觀後即與張華等人分工力,同 撰十志,首先與郎中劉洪撰寫〈律曆志〉,不過在十志撰寫中蔡邕獲罪髡徙朔方 故其志未能得償。十志篇名目前可考者僅有七篇,分別為:,〈曆律志〉、〈禮樂 志〉、〈郊祀志〉、〈天文志〉 、〈地理志〉 、〈車服志〉、〈朝會志〉。

《東觀漢記》成於眾人之手,且經幾代人不斷遞修才成書。直至後漢以後,

仍有續補。沒有一人對之從頭至尾進行整理加工,形成「著述無主,條章靡立」

的現象,所以各篇之間,詳略不一,筆調不一。

但由於《東觀漢記》是官修當代史,修史者擁有豐富的材料來源,從起居注 到私家著作,都可以直接取材,故保留大量原始材料,成為後漢史的史料寶庫。

除此外,在中國史學發展上,《東觀漢記》也有重要的影響。在三國時代,

將之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華嶠《漢後書》均與之關係密切。而 紀傳體史書設立〈列女傳〉也源《東觀漢記》。

《東觀漢記》散佚後,長期無人輯集。清康熙時姚之駰首次網羅斷簡殘篇,

勒為八卷,共得八百四十餘條。因收羅不廣,掛漏殊多,且編排雜亂及考證不精 所以不是善本。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利用《永樂大典》、《太平御覽》等書重輯,

釐為二十四卷,內容較姚輯本多出十分之六左右。但四庫本《東觀漢記》仍然存 在內容不夠完備、擅自連綴遺文,或增或刪,有失原 、不注出處及失於考訂等 不足之處。

吳樹平吸取前人成果,擯棄渠等不足之處,重新翻檢大量古類書、史書和古 注,輯得遺文數百條。並利用各種資料比勘互校,釐訂歧異舛誤文字,在每條遺 文下注明了出處,且有注釋及以新式標點斷句排印,而成《東觀漢記校注》一書 是目前較好的版本。

4.《風俗通義》

應劭撰。原有30 卷,今存 10 卷。

應劭博聞強記,著述甚豐。除撰《風俗通義》外,還撰有《中漢輯錄》、《漢官 儀》、《禮儀故事》等,共11 種,136 篇。又曾集解《漢書》。就其所著各書內容而 言,應劭特別熟悉兩漢典章制度,後人對此亦特別推崇,認為漢代「朝廷制度,

百官儀式,所以不亡者,由劭記之」。

《風俗通義》,或作《風俗通》。王利器認為是應劭「自以通為言,而六朝承 之」,此書實已具《三通》之雛形,而為後代「通書」之祖。

應劭認為「為政之要,辯風正俗最其上」,所以撰寫《風俗通義》的目的,

「在辯風正俗,觀微查隱,於時流風軌,鄉賢行誼,皆著為月旦,樹之風聲,於 隱惡揚善之中,寓責備求全之義」。

應劭欲以「辯風正俗」來挽救後漢政權的目的並未達成。但從歷史研究的角 度來看,《風俗通義》還是有重要的價值。在許多有關後漢社會風俗的記載,透 露了當時社會的問題,有些篇章記述當政者的「過譽」、「衍禮」行為,反映當時 的虛偽和腐敗的社會生活狀況。例如:《後漢書¡E 周景傳》及《三國志¡E 吳書¡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董事長未依規定召 集,經現任董事三分之 一以上以書面提出會議 目的及召集理由請求召 集董事會議時,董事長 應自受請求之日起十日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捐贈財產清冊及證明文 件、董事名冊、戶籍謄本 及印鑑;設有監察人 者,其名冊、戶籍謄本 及印鑑、法人登記書影 本及法人印鑑、董事會 議紀錄、直接監機關同

--coexistence between d+i d singlet and p+ip-wave triplet superconductivity --coexistence between helical and choral Majorana

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明帝時大司農弘農董

當職員申報利益衝突後,校董會/法團校董會應視乎情況,作 出適當的決定及安排,以處理有關衝突,例如:不讓有關職員參與可能 引起利益衝突的工作、或准許該名職員繼績處理有關工作(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

董少華 在伊春公安局工作的董少華 1975 年就開始偷聽鄧麗君的歌曲了。現年 60 歲 ( 按: 2013 年 ) 的 董少華說,自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