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七年級學生座位安排與段考成績關係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七年級學生座位安排與段考成績關係之探討"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曾世杰 博士

七年級學生座位安排與段考成績關係之探討

中華民國一○七年八月

研究生:江承謹 撰

(2)
(3)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曾世杰 博士

七年級學生座位安排與段考成績關係之探討

中華民國一○七年八月

研究生:江承謹 撰

(4)
(5)
(6)

誌 謝 辭

時光荏苒,猶然記得三年前的暑假,魏公說三年很快就過去了,當時的我 難以置信,現在想想的確三年很快就過去了。台東的一切與台北很不一樣,步 調慢了,空氣清了,心放鬆了…人與人之間相處,少了一層隔閡,多了一層人 情味。2016 年碩一時就遇上了重創台東的尼伯特颱風,宿舍、校園、街道眼前 一切的一切幾乎被破壞殆盡,台東市區宛如一夜之間變成災區,那幾天停電的 夜晚雖無法體驗輕羅小扇撲流「螢」,但可體驗輕羅小扇撲流「蠅」,也許是因 為在台東才能體會到這裡的人遭臨巨變時坦然的幽默,才令我不忍離開這裡。

這本論文得以完成,首要感謝指導教授-曾世杰教授給我的諄諄教誨,總 會在我快沒靈感時給我很棒的建議,曾老師除了暑假被我們「糾纏」,開學時遠 從台東到台北開會,還要擠出時間指導我們論文。有一次甚至在飛機上上演了 驚魂記。那一次曾老師為了要與在台北的我們幾個研究生碰面,還特地將飛機 票時間延後,沒想到卻因此遇上了強風暴雨無法順利降落,飛機上上下下,老 師胃裡的食物也跟著上上下下,我們的心也跟著上上下下,於是飛機又折返飛 回台北…還好真的是虛驚一場!另要感謝口委高師大方金雅教授,遠從高雄來 給敝人建議。更要感謝王明泉教授在統計上的指導與大力幫忙,您的專業與敬 業態度,真的是太令我敬佩了!

感謝系上的教授-魏俊華教授幽默又精闢的指導,劉明松、陳志軒、林珮 如教授的關懷。感謝特暑碩 105 級班上的每一位同學,讓我在大學畢業後還有 瘋狂玩樂的機會!也感謝學校裡的同事與學生參與訪問、國中同學志煌的幫 忙、大學同學廷鵬的建議,最感謝的是我愛的家人,在我想放棄時有你們在我 身邊的支持與鼓勵,才讓我得以順利繼續將碩士學業完成,謝謝你們!

承謹謹誌

(7)

i

七年級學生座位安排與段考成績關係之 探討

作者:江承謹

國立臺東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 342 名七年級學生,他們入學 後第一次段考之前的座位主要是隨機安排的。本研究探討學生的座 位分區與學習成效(以段考分數為指標)之間的關係。除了以 9 種 座位分區方式分析各分區段考平均分數的差異外,研究者並採實地 訪查的方式收集教師上課時是否進行行間巡視,以及學生對於不同 座位的感受等相關資料。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指出,除了英語文 外,學生各分區的各科平均分數,並無顯著差異。英語文老師因為 需要操作電腦與 CD 音響,經常站在教室特定位置,無法行間巡 視,靠近該特定位置的學生可能因此較能受益於老師的教學,使得 段考成績顯著優於其他分區。本研究分析了研究結果的意義,並提 出幾個在教學上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座位安排、學習成效

(8)

ii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ting Arran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Grade 7 Students

Jiang, Cheng Jin

Abstract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in which 342 grade 7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home room teachers knew very little about their grade 7 students who were admitted in the beginning of September. Before the midterm examination taking place in mid October, the seating arrangement of the students were mostly random and accordingly gave the researcher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ting loc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seating locations and midterm test scores of the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verage scores of 9 seating zones, the researchers also conducted field visit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whether the teachers walk among lines in the classroom or not during the class and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opinions about their seating locations.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subjects in each division except the English subject. Because of the need to operate computers and CD players, English teachers often need to stand in a specific loc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s who are close to the specific loc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scores than other student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poses possible ways in teaching applications.

Keywords: seating arrange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9)

iii

目次

摘要 ... 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詮釋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教室座位安排各種影響因素... 5

第二節 座位與專注力之間的關係 ... 11

第三節 座位安排會影響學習成效相關文獻 ...13

第四節 座位安排不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相關文獻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2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2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4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2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33

第二節 討論 ...53

(10)

iv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0

參考文獻 ...62

附錄 ...66

附錄一 實際訪查教師上課狀況紀錄表 ...66

附錄二 導師訪談大綱 ...67

附錄三 各教師教授的科目 ...68

附錄四 教學設備的使用 ...70

附錄五 平常講課時習慣站的位置 ...72

附錄六 上課時巡視學生學習狀況的習慣 ...74

附錄七 上課時同學反應較熱絡的區域 ...76

附錄八 七年級導師班級座位狀況訪談紀錄 ...78

(11)

v

表次

表 1 不同的座位安排方式對學生課堂表現有影響之研究 ... 9

表 2 普通班教師在物理環境的調整內容 ...12

表 3 座位安排會影響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16

表 4 座位安排不會影響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18

表 5 有效樣本人數性別資料統計表 ...23

表 6 安排座位方式統計表 ...24

表 7 教師授課時行間巡視的比例 ...25

表 8 教師上課時使用電腦、黑板人數及百分比 ...26

表 9 馬蹄形兩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卡方分配表 ...34

表 10 馬蹄形兩組 t 檢定結果表 ...35

表 11 馬蹄形三區低、中、高分群卡方分配表 ...36

表 12 馬蹄形三組 ANOVA 分析結果表 ...37

表 13 各排分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卡方分配表 ...38

表 14 各排分區 ANOVA 分析結果表 ...39

表 15 各列分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卡方分配表 ...40

表 16 各列分區 ANOVA 分析結果表 ...41

表 17 前兩列後三列分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卡方分配表...43

表 18 前兩列後三列分區 t 檢定結果表 ...43

表 19 前三列後二列分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分配表 ...44

表 20 前三列後二列分區 t 檢定結果表 ...45

表 21 前一列中三列後一列分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卡方分配表 ...46

表 22 前一列中三列後一列分區 ANOVA 分析結果表 ...46

表 23 前一列中二列後二列分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卡方分配表 ...48

(12)

vi

表 24 前一列中二列後二列分區 ANOVA 分析結果表 ...48 表 25 六分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卡方分配表 ...51 表 26 左前區、中前區、右前區、左後區、中後區和右後區,共 6 區 ANOVA 分

析結果表 ...52

(13)

vii

圖次

圖 1 行列式座位排列方式 ... 8

圖 2 馬蹄型式座位排列方式 ... 8

圖 3 小組式座位排列方式 ... 8

圖 4 研究架構圖 ...21

圖 5 兩區馬蹄形示意圖 ...27

圖 6 馬蹄形三區示意圖 ...28

圖 7 各排分區示意圖 ...28

圖 8 各列分區示意圖 ...29

圖 9 前二列後三列分區示意圖 ...29

圖 10 前三列後兩列分區示意圖 ...30

圖 11 前一列中三列後一列共三區示意圖 ...30

圖 12 前一列中二列後兩列共三區分區示意圖 ...31

圖 13 六分區示意圖 ...32

圖 14 馬蹄形兩區平均分數折線圖 ...35

圖 15 馬蹄形三區平均分數折線圖 ...37

圖 16 排分區平均分數折線圖列分區 ...40

圖 17 列分區平均分數折線圖 ...42

圖 18 前二列後三列平均折線圖 ...44

圖 19 前三列後二列平均折線圖 ...45

圖 20 前一列中三列後一列分區平均分數折線圖 ...47

圖 21 前一列中二列後二列分區平均分數折線圖 ...49

圖 22 六分區平均分數折線圖 ...53

圖 23 教室等比例平面配置圖 ...56

(14)

viii

圖 24 教師上課狀況照片...57

(15)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班級座位安排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間的關係。並將座位以 9 種分區方式,以統計方式檢驗各種分區間學生的學習成效-各科段考平均成 績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章共有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 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說明於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Hoover 與 Patton (2005) 指出,教學現場中教師為了因應學生不同的學習 需求,必須調整課程設計以提供個別化的課程,其中課程設計調整包含了四個 向度:課程內容、教學策略、學生行為(或介入工具)與教學環境。這裡的第 四個向度指出教學環境是課程設計調整中很重要的一環。學生在教室裡有許多 時間在自己的座位上度過,學習也大多數時間在自己的座位上進行,所以「跟 誰坐」與「坐在哪裡」一直是學生十分在意的問題,也可能是影響學成就其中 一個重要的因素。在班級經營中座位安排是教師很常用的調整教學環境的方 法,座位安排常常考驗著教師們的智慧,安排得當則班級經營會比較順利。

一直以來座位的安排方式有許多教師抱持著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主張,

到底哪一種座位安排方式才是最適合學生學習?但教室內學生座位安排方式主 要是依教學活動進行方式來決定,若是以個人為主的學習任務,則常以行列式 的座位安排方式進行教學。以行列式座位方式進行教學活動的優點有很多,例 如會增加國小學生的專注程度,減少同學們之間私底下交談的機會 (Hastings &

Schwieso, 1995)。若教師採用分組座位則因為學生在課堂中私下交談的機會增 加,也多了非言語方式的溝通,例如言語、眼神或是舉止間的互動,容易影響 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使學生專注力降低 (Michelini, Passalacqua, &

Cusimano, 1976)。學生座位安排會不會影響學習呢?這個重要的問題老師各有 不同的信念,有些教師認為,行列式的座位安排讓授課教師比較容易掌握學生

(16)

2

的學習狀況,並能有效控管班級秩序。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學生要互相討論 比較不方便。另一些教師則認為,倆倆並肩而坐的座位安排有利於學生遇到任 何學習困難,就可以直接跟鄰座的同學進行討論。當然,倆倆並肩的缺點是授 課教師很難分辨學生究竟是在討論還是在聊天。目前人數眾多的班級主要以講 述式為主進行教學活動,故教室的座位安排方式仍以行列型、排排坐的方式居 多(張民杰,2010),其他也有圓桌型、馬蹄型、小組型的排列方式。這些常用 的座位安排方式,老師顯然相信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但有沒有研究支持這樣的 信念呢?

過去國內也有相關的研究指出教室內座位安排會影響學生學業成就。鄭明 痕等人(1989)收集了師大附中高一 290 位學生的學年成績,算出不同座位區 域者的平均成績,以 t 檢定檢驗各兩組間的平均,結果發現教室座位在前三排 和中三排的學業成績優於後三排者。之後再對學生實施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 部分同學認為座位對學習狀況及學業成績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其中同學們認為 最好的位置是中間的座位。但該研究並沒有說明學生的位置是如何安排的,也 沒有考慮這些學生在一學年之間是否有換位子。所以,除了鄭明痕等人所稱的 座位效果,是否還有其他干擾變項影響學業成績?仍未可知。

座位安排影響學習成就這個重要的問題並不容易研究,過去筆者在大學時 觀察到,因上課沒有強制安排學生座位,因此通常上課態度較積極的學生會主 動選擇坐在教室的前排座位,然而其他大多數的學生幾乎都是由後排坐起,坐 在教室前面位置的學生學業成績較好,就可能是因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比較強烈 造成的,而不是坐在前排所致。以觀察目前教室裡的實際情況,坐在前排的學 生通常會因為教師在教室前面授課,走動時會增加自己在課堂上的專注力,後 排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就比較少。例如在教師甄試考試試教過程中,上課時的行 間巡視也是試教項目中評分的重點項目之一,此外在新北市教師專業評鑑中,

觀課的互評表項目中也有一項是授課教師是否有在教室行間巡視(教育部,

(17)

3

2011),由此更可以看出上課時老師和學生間的距離是普遍受到看重的。可惜甚 少有實證研究說明座位安排或行間巡視是否真的會影響學習的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將以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教室座位安排(9 種分區方式)與 入學後第一次段考(國文、英語、數學、自然、社會)成績間的關係。

二、 待答問題:

(一) 座位以行列式安排,在馬蹄形分區下,坐在不同分區的七年級學生其 國文、英語、數學、自然、社會段考平均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座位以行列式安排,以各排或各列比較,在不同分區的七年級學生其 國文、英語、數學、自然、社會段考平均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座位以行列式安排,前後不同分區方式,在不同分區的七年級學生其 國文、英語、數學、自然、社會段考平均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座位以行列式安排,以 6 分區的方式劃分座位區,在不同分區的七年 級學生其國文、英語、數學、自然、社會段考平均成績段考成績是否 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名詞詮釋

一、 學生座位:

本研究所在的國中教室大小,一個班級教室可容納 30 人左右,學生座 位皆採用行列式座位排法,也就是各個學生獨立整齊排列座位的方式。

二、 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通常指的是階段性的形成性評量,在本研究中,學習成效的 操作性定義是以全校性實施的第一次段考成績作為學習成效的指標。

(18)

4

三、 行間巡視:

在此行間巡視指的是授課教師在課程進行中會在學生座位區間巡視,

觀察並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而非只在講桌前講述課程。本研究以教師問 卷輔以研究者實際訪察教學現場教師上課行間巡視的習慣作為收集資料的 方式。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運用班級行列式座位表以及學校段考成績之間的比較,對 106 學年入學的七年級學生進行座位分區對段考成績影響之探討。並收集相關 資料,釐清授課教師在上課時行間巡視的重要性。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僅對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外在效度中的 母群體效度不佳,研究結果較難推論到外校的七年級學生。此外,本研究 是一個事後回溯設計,邏輯上較難得到因果結論。

(19)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學生在學校學習有將近八成的時間在自己座位上度過,因此學生的座位安 排,一直以來是教師在班級經營中很重要的部分(張民杰,2010)。而且學生座 位附近有哪些同學?坐位安排的依據,是依據身高或是視力因素?還是教學活 動的性質?班級經營的哲學?在在都考驗著老師們的智慧。此外,座位安排還 要考慮學生的反應,因為學生對於不同的座位有不同的偏好,座位安排不當,

教師還可能遭受「不公平」的質疑。有時教師在現場處理學生問題時,其中一 種方法便是將學生座位調整到教室前面,而有時學生為「報復」而產生不當行 為,例如某學生不滿被老師調到前面座位,而一直以捉弄隔壁的同學為報復手 段(林信志、劉藍芳,2011),為什麼教師和學生都如此看重座位安排?這可能 是因為座位會影響學習,以下本章將探討各種教室安排的方式。

第一節 教室座位安排各種影響因素

雖然教室的座位安排不是一個新概念,但是多位教育工作者皆認為,座位 安排對於學習表現非常重要。大部分文獻中探討的干擾因素大多牽涉到室溫、

室內照明及教室聲音傳遞等方面問題 (Conners, 1983 ; Granström, 1996),較少研 究針對教室座位安排,研究對學生行為和學習的影響。由一些實際執行調查的 結果發現,教室座位配置必須要經由有效設計,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表現。換 句話說,若學習環境沒有適當和有效的座位安排,座位安排可以對學生的表現 產生消極的影響。例如,進行實驗課程時,教室會設計成自由移動的椅子和雙 人桌,而會議室需要環狀排列成圓形或正方形的座位型態 (Haghighi & Jusan , 2012)。座位安排對學生互動的程度和模式有明顯影響,也就是說教室裡的座位 安排,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成效。

(20)

6

壹、教室座位安排要考慮的物理環境因素

Black (2007) 指出不好的座位安排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這個研究在一 所高中進行,學生被分配到長寬約 40 英尺(12 公尺)實驗室中。根據音量降 低與聲源距離平方成反比的物理公式中,當學生座位被安排在 20 英尺(6 公 尺)或更遠的距離,學生上課時聽到教師講課的音量或是看到前方投影的學習 效果將會降低 50%。Richards (2006) 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這兩個研究都指 出物理層面的因素—距離—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況,但他們並未提到對各 種分組教學的情況是否會影響學習。

座位安排常伴隨著許多不同的干擾因素,Burke 與 Burke-Samide (2004) 報導了美國紐約市教育局關於教學物理情境的政策,其具體的要求包括舒適學 習環境的安排、噪音的規範。他們也注意到教室內正式的區域可以包含桌子與 椅子,非正式區域包含沙發與地上的軟地毯,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另外其他 會影響學生注意力的東西,比如像是學生上課時敲鉛筆,都有可能會使部分學 生分心,由此可以見得班級控管抑是教師教學成功與否的因素之一。另外 Burke 與 Burke-Samide (2004) 指出教室內的照明光線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有 一些學生對於光線很敏感,雖然明亮的螢光照明是最便宜又方便的選擇,但卻 並非最有利於學生學習,故最好的選擇是使用天然或是白熾燈照明。教室的溫 度也會影響學生學習,太悶熱的環境容易造成學生昏昏欲睡,由此可見影響學 生學習的因素有很多,最好的控制便是鎖定同一時期,及相同環境的教室,便 可去除這些干擾因素。

許慧玲(1999)對於教室座位以及環境列出四種須考量的因素如下:

一、視覺因素

教室內不同地方的照明情形,依自然與人造光線的程度而定。其次則為教 室內學生座位的安排方式,例如教師的目光是否能注意到全部的範圍?學生是 否都能很容易的看到教師在黑板所寫的內容?

(21)

7

二、聽覺因素

噪音是多數教師覺得困擾的一項。教室內受到噪音干擾的情況,不僅和學 校設計有關,也和班級組織、教學方法有關。除了噪音會影響學生學習外,距 離講桌遠近,也會影響學生聽課時教師講解的音量。

三、溫度因素

英國對學校內溫度和空氣流通情形有相當的要求與規定,但在校內溫度調 節系統上教師的影響力並不大,比如說台灣教師個人無法決定是否可在教室內 裝設空調系統,氣候的變化更是超乎教師能掌握的部分,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所 能做的是盡可能使環境舒適,間接地影響學生的表現與成績。

四、空間因素

近些年來,學者專家一再提出調整改變學校設計和安排教學區域的建議,

充分反應出經濟、社會和教育實務上的轉變。優秀教師的技能之一是使教室發 揮最大的效用,使建築物本身的障礙減到最少。

總之,許慧玲(1999)列出座位安排可能影響學生表現的四大因素,可惜 她並未說明本研究關切的主題—坐在不同的座位分區的學生,學習表現是否真 的有所不同?

貳、各種的座位安排方式

受限於教室空間限制,傳統的教室設置一般受限於三種座位編排方式-行 列型、馬蹄型和小組型(Weinstein, 1992) 編排方式見圖 1、圖 2、圖 3。實際上 有許多有關座位安排的研究皆在這三種排列方式之間,為了支持這三種座位排 列方式的意義,其他研究人員 (Bonus & Riordan, 1998) 得到結論,當課堂座位 安排支持教學目標時,學生們的注意力會增加。不同的座位排列學生們會有不 同的互動關係,例如像馬蹄型的桌椅排列方式 (Gump, 1987),增加了學生面對 面的機會,上課時就會增加學生之間的討論參與度,因此教學目標若是需要學

(22)

8

生間的討論,馬蹄型的編排方式就會相當合適,但若以個人目標為導向的教 學,這樣子的編排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在私底下講話互動,學習效果將會不彰。

圖 1 行列式座位排列方式

圖 2 馬蹄型式座位排列方式

圖 3 小組式座位排列方式

(23)

9

綜上,過去的研究者均指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座位的編排方 式也會有所不同。座位安排會影響教學、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也可能會影響學 生的學習成效。Atherton (2005) 指出,課堂上座位配置若為行列安排,較適合 由教師傳遞知識給學生的教學方式,但在這種教室配置中,學生的個別行為較 容易被教師看到,但卻不易表達學生自己的意見。在這樣的教學互動中,學生 是被動式的學習者,教與學之間的互動較偏向於單向的灌輸。Atherton (2005) 接著指出課堂環境若是改變成圓圈或是分組的方式,學生將會轉變為主動學習 者。座位安排確實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模式,過去國內外針對座位安排方式對 學生課堂表現有何影響的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1:

表 1 不同的座位安排方式對學生課堂表現有影響之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結果

Sommer(1967)

美國 中學生

座位與 口語互動

行列型座位師生課堂互動的口語活絡度前面較後面 高,中間較兩側高,呈現 T 字型

Adams &

Biddle(1970)

美國 大學生

座位與 口語互動

1.課堂口語的交流集中在教室前方與中央。

2.將口語活動活絡地區命名為「活動區」。

Koneya(1976)

美國 大學生

座位與 口語互動

1.發現口語活動區集中在教室前面與中間。

2.上課參與度較高的學生,更有意願選擇前面與中間 的座位

Wulf(1976)

美國 大學生

座位選擇與 口語互動

關係

1.自由選擇座位的方式,活動區明顯集中在中前區域 2.指定座位方式,活動區不明顯

Marx, Fuhrer, &

Hartig (1999)

美國 10 歲 四年級

學生

座位安排對 學生課堂提 問的影響

學生坐在半圓形座位發問問題,比坐在行列式座位時 來得多。

Hastings &

Schwieso (1995)

英國 9-11 歲

學生

教室座位對 任務參與的

影響

1.學童坐在行列式的座位會提升守秩序的行為;分組 座位有利於需要討論的作業。

2.英格蘭地區目前多以小組座位完成獨立任務的作業

鍾元欽(2002) 嘉義縣某 國小學生

座位安排對 班級互動、

學業成就之 影響

1.研究得到的活動區集中在中前區與右前區呈現「長 方形」狀

2.老師指定座位或是學生自由選擇座位參與次數前排 都明顯比後排多

(續下頁)

(24)

10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結果

Kaya &

Burgess(2007)

美國 大學生與

研究生

領域性探討 座位偏好

1.行列式排法可區分出領域性,有高領域性座位的學 生,偏好教室後方的座位。

袁紫菁 &

王明志(2010)

臺北市 國小五年 級學生

教室座位安 排對班級互 動之影響

1.男女學生相互比較,女學生明顯偏好佔據特定座位 2.不同座位排列方式對師生互動影響有限。

3.群集式比分散式的座位排列有更多的同儕互動

Fernandes &

Jinyan(2012)

中國 中學教師

教師座位知 覺對 學生的影響

1.中國教師了解教室座位安排會影響學生課堂參與。

2.中國教師認為學生課堂參與是被要求出來的,而非 自願。

3.座位安排影響學生教室參與,在年齡與教學課目顯 示出統計的顯著性。

Haghighi &

Jusan(2012)

文獻回顧

學生在學習 環境受座位 安排影響的

行為

1.現階段的研究都著重在教室座位安排和學生的行為 表現。往後的研究可以帶入學生的文化背景。

2.建議往後研究者使用方法目的(MEC)檢驗學生的文 化背景,增加學習目標的達成。

參考資料:修改自(陳慧芳,2015)。教室座位安排對學童社交及學習成效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26-28)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由表 1 可以發現,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在座位安排與學生在課堂上口語互 動間的關係,在課堂上前排學生或是自願坐前排的學生與授課教師有較多口語 互動,再由口語互動較多來推論在學生在學業表現比較好。在這些研究結果 中,卻很少以學業表現作為依變項來討論。行列排法雖然是較為被動的學習模 式,但仍然是目前台灣國中常見的座位安排方式。行列式排法既然如此常見,

探討座位的不同分區位置是否會對學生學習有不同的影響便更顯出其價值。綜 觀這些不同座位安排的形式,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要增加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 的口語互動,增進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

表 1 不同的座位安排方式對學生課堂表現有影響之研究(續)

(25)

11

第二節 座位與專注力之間的關係

課堂上專注力與學習成效有密切的關係(林玉雯、黃台珠與劉嘉茹,

2010)。然而教室空間那麼大,教師只有一個人要與台下將近三十個學生進行互 動時,要如何面面俱到、兼顧教室裡的每一位學生?前面的文獻已經提到,愈 靠近老師,學生的學習活動愈是活躍,教師在教學時,若想要維持每一位坐在 不同位置學生的專注力,授課時的行間巡視,讓老師不斷變換位置,以靠近每 一位學生,便是教師可以運用的策略之一。然而行間巡視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注 力,那麼是否還有其他可以使用的教學策略呢?

壹、即時回饋與專注力之間的關係

上課時師生間的互動為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而學習中有任何問題可以立 即向教師詢問,此舉可增加學生的學習專注力。林凱胤(2014)在教室互動中 運用教室回饋系統 (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 CRS) 中之即時回饋機制,發 現即時回饋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專注力。但在教育現場的教師並不是皆有教 室回饋系統可運用,故教師便可運用在課堂提問或與學生互動,以增加上課時 給學生的即時回饋。然而在一般教室中,通常是一位教師面對台下將近 30 位學 生,教師要兼具課程內容進行,又要給學生即時回饋,實有分身乏術的困難。

若是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少,或是互動的範圍有限,那麼學生座位安排 的因素將有可能會顯現出來。

貳、教師與學生間物理距離與學生課堂參與程度之間的關係

Becker, Sommer, Bee 與 Oxley (1973) 發現,大學生學習成就與教師距離呈 現反比關係,也就是說距離老師愈近,學生學習學習成就愈高,距離教師愈 遠,學生學習成就愈低。在物理距離關係上,距離教師越近的學生,通常互動 的關係也較密切,坐在教室前排的學生較座位位於後排的學生與教師互動較密 切(鍾元欽,2002)。先不論其他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單純只探討座位 距離講桌遠近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可發現座位距離教師越近,學生的參與

(26)

12

程度就會比較高,進而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然而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程度較高真 的能增進學習成效嗎?

學生課堂上參與程度對於課程表現也有正向的直接關係。因此教師授課時 多與學生互動,增加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程度,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前 排座位的學生正好因為距離教師較近,他們學習參與課程程度的機會會比較 高,因此座位在前排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有機會比較好。然而在教室前方座位是 否真的能有效增加學生的課堂上的專注力,這個答案或許我們可以從注意力缺 陷的特殊學生座位安排的策略中找到答案。

參、教師針對特殊學生座位安排策略

特教教師常為了提升特教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座位安排便是他們常用 的策略之一。例如特教教師藉由評估特殊學生的屬性後,安排最有利於特殊學 生學習的教室座位,用以提升特教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若特教生的能力特性與班級課程之間的差異越大,課程教學與座位安排就愈需 要調整(柯雅齡,2012)。由此可見座位安排對於特殊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調整策略之一。在邱上真(2001)的研究調查中指出,普通教師在特殊學 童融合教育中,在物理環境上有將近五成的教師肯定座位安排的成效如表 2:

表 2 普通班教師在物理環境的調整內容

調整項目 已實際使過 實施後有效用過 實施時有阻力 國小 國中 國小 國中 國小 國中 透過座位安排 120 111 72 60 15 10

80.5% 74.5% 60.0% 54.1% 12.5% 9.0%

提供安靜的 個別學習空間

49 45 23 24 18 13 32.9% 30.2% 46.9% 53.3% 36.7% 28.9%

其他 1 1 1 0 0 0

0.7% 0.7% 0.7% 0.0% 0.0% 0.0%

註:國小教師人數=129;國中教師人數=149 參考資料:邱上真(2001)

(27)

13

由表 2 可看出在國小與國中階段教師皆有將近八成的教師有實際使用座位 安排在特殊學童融合教育上,且在國中階段教師透過座位安排有效提升特殊學 生學習表現的人數達 54.1%,整體而言有將近六成的教師認為實施後有效果,

更可以看出大多數現場的教師的信念-座位安排可以提升特殊學生課堂的專注 力。

因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容易受到干擾,常因為外在事物分心,就像是 教室外的蟲鳴鳥叫皆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林玉華(1995)、傅秀媚(2002)、

侯禎塘(2002)以及 Briggs (2008) 都建議可將過動症學生的座位遠離窗戶,避 免有其他會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座位,盡可能的安排距離授課教師近一些的座 位,以吸引 ADHD 學生的注意力。侯雅齡(2002)的研究中以兩位 ADHD 的 學生最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並以教室為本位的多元介 入方式。實驗結果顯示教室的環境調整搭配其他作法,的確有助於學生減少在 課堂上衝動性的語言、擅自離座、不專心的行為、干擾的行為等負向行為,且 介入後抽離也有維持的效果。由此可發現教室內的座位安排,可以有效吸引學 生的注意力而不易被教室外的其他事物影響,不同的座位安排確實會影響學生 在課堂上的專注力。

由以上可以歸納總結出座位安排與學生專注力有一定的影響關係,但有沒 有相關的研究可以證明座位安排確實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呢?

第三節 座位安排會影響學習成效相關文獻

在實際課堂中可以觀察到,通常座位在教室前方的學生,視野會比較好,

另外在與授課教師互動也會比較頻繁。而且坐在前方的學生,上課也會比較守 規矩,不容易有做自己的事情或是睡覺打嗑睡等分心行為。Stires (1980) 做了 一個有關於座位與學習成效之間的關係實驗,研究中作者將受試的學生分成兩 組,一組的學生按照自己姓名的字母順序入座,另一組學生依照自己的個人喜 好選擇座位,研究結果顯示座位在前方的學生成績高於教室後方學生的學業成

(28)

14

績,雖然研究結果在統計上未達顯著差異。研究中也比較以字母順序排座位的 學生與自由選擇自己偏好座位的兩組學生,比較是否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好的 座位,學習成效是否會比較好,實驗結果這兩組學生的成績並沒有差異。此研 究結果與沈維育(2006)相同。這些研究結果教室座位在前方的學生成績高於 後方座位的學生成績,但其中有許多因素未考慮,比如教師的授課方式以及各 科間學習的差異,另外只分教室前方與後方的區分方法有點太過單一,而且教 室前區與後區的界線在哪裡也是一個問題,或許還有其他更多的比較方式。

Pedersen, Polson 與 Hintze (1987) 發現,通常坐在教室前面位置的學生,

常被視為是領導者或是學術較有成就的人。另一位國外學者 Vander Schee (2011) 在一所大學中,以 373 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小型營銷課程做為研究場 域(對象少於 35 名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學生選擇座位的偏好可以展現學生 對座位選擇和學業成就的看法,其中座位位置也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表現。這項 研究比較了學生座位選擇與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但多數的學生認為,座位不 影響整體學業成績或課程表現,但事實上前排的學生的成績卻是高於坐在後半 部分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其中在小型的課堂上進行課程時,程度在中間的學生 隨著座位距離而影響學業成績影響最明顯。由此可見學生上課的學習效果,跟 座位距離是有關的。那麼在大型的演講教室中座位的影響會如何呢?

Benedict 與 Hoag (2004) 調查了大學生在大型演講教室中經濟學課程的數 據,其中探討學生的座位偏好、座位安排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靠 座位越靠近教室前方的人分數得到 A 的比例較高,而在偏好坐教室後方的人分 數得到 D 或 F 的比例提高了 23%。若是強制要求這些喜歡座教室後方的學生往 前坐,大多數的人會獲得更好的成績,從這個研究設計中可看出座位的位置,

確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探究其中因素,大型演講廳的授課模式,演講者 通常只會站在台前,很少機會會走下台,況且教室空間更大,教師便更難做到 行間巡視的功夫,因此座位安排前或後的因素更可以明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

(29)

15

學生學習動機與座位安排互相比較,到底哪一個才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 呢?

大學學生與中學生不同,在課堂上大學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座位,Burda 與 Brooks (1996) 便著手大學學生選擇座位上的相關研究,研究中發現選擇坐 在教室前面座位的學生通常會有較高的學習動機,而選擇教室後方座位的學生 學習動機就逐漸減少,Mercincavage 與 Brooks (1990) 也發現相同的結果。但 若是直接認為坐在前面的學生,學習表現就會比較好,這樣的推論便有瑕疵,

因為自願坐前面的學生成績較好,通常是因為內在動機較高,導致學習成就較 好。因此若想探討座位因素是否會影響學習成效,最好的方式還是用隨機分派 學生的座位,不考慮學生對座位的偏好。然而還有其他的干擾因素嗎?性別差 異是否也會影響座位安排的結果呢?

Brooks 與 Rebeta (1991) 研究了在大學課堂男性和女性學生的座位偏好以 及座位因素如何影響成績。他們發現,女大學生最常選擇坐在前四列,而男學 生最常選選擇最後四行。調查結果顯示,女學生的學習表現最終比男學生優 異,他們也發現表現最好學生通常坐在班上的第二列。顯然不同的性別也會出 現座位選擇偏好的問題,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仍是「隨機編排座 位」。Hammang (2012) 在一所大學的生物課程中,針對 88 名大一至大三學生進 行實驗研究,對照以學生自行選座位以及教師了解學生狀況後進行安排座位,

結果發現針對中高程度的學生,教師安排座位對於學生學習成效明顯優於學生 自己選擇座位。至於對低成就的學生而言,教師安排座位的方式,並不會對他 們的學習成效有影響。研究結果證明若是教師了解學生的狀況後來安排座位,

將會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Haghighi 與 Jusan (2012) 也認為座位安排中 應該要考慮學生的文化背景,如此才能提高座位安排的效益。以下表 3 呈現出 一系列座位安排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研究資料。

(30)

16

表 3 座位安排會影響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變項 研究結果

Becker et al.

(1973)

美國大學生 座位與成績表現 的研究

1.座位在前面與中間的學生成績較優異。

2.坐在教室前方的學生比教室後方的學生更喜歡 授課者。

Rosenfield,Lamb ert, &

Black(1985)

美國小學 五至六年級

學生

座位安排對學生 學習行為的影響

1.圓形座位與行列座位相比,圓形座位有利於學 生互動。

2.分組座位能夠讓學生增加舉手次數,增加學生 課堂參與度。

3.座位安排影響課堂參與、學習思考,這些影響 都會間接造成學習成效較佳。

Holliman &

Anderson(1986)

大學生 座位與學生成績 的關係

1.在前排的學生成績較高

2.教室中央、學生座位分布的密集度和接近走道 的座位與成績無關

Benedict &

Hoag(2004)

大學生 座位偏好與學業

成就之間的關係 座位越靠近教室前方得到 A 的比例較後排學生多

Perkins &

Wieman(2005)

大學生 隨機分配座位與 學業成就之關係

1. 坐在前排的學生的物理成績比後排學生好。

2. 學期中將後排學生座位調整至前排,但是成績 沒有進步。

沈維育(2006) 嘉義縣 國中生

教室座位對座位 知覺、學業成就

的影響

1. 學生座位知覺和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2. 前列中央排的學業成就較其他區域佳。

鍾佳穎(2010)

嘉義縣 國小四年級 低成就學生

座位處置、同儕 提問對低成就 學童社會科

學習成效

1.正面中間前排活動區位置有利於低成就學童學 習。

2.鄰座友伴的特質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

3.場地依賴型學生較易受座位因素影響學習。

Vander Schee (2011)

大學生 座位選擇和 學業成就

1. 前排的學生的成績比那些坐在後半部分的學生 的學業成績要高出許多。

2. 程度在中間的學生隨著座位距離而影響學業成 績影響最明顯。

綜合以上文獻中發現,絕大多數研究結果皆顯示坐在教室前方的學生學業 表現比坐在後排的學生好,其中大多是著重在與教師間的距離對學生學習的影 響,或是坐後面或座窗邊的座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學習表 現。然而這些文獻中,皆未提及授課教師上課時是否有行間巡視學生的學習狀

(31)

17

況,雖然前排學生表現比後排學生好,但或許是授課教師沒有行間巡視的原因 所造成這樣子的結果。這些研究也沒有提到,學生的座位安排是如何決定的,

如果學生是自行選擇座位,則很可能坐在教室前方的學生,都是動機比較高的 學生。

第四節 座位安排不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相關文獻

在前一節中,探討了許多實驗驗證座位安排對於學習成效確實是有影響 的,但仍然有一些文獻顯示,學生座位安排對於學習成效是沒有影響的。過去 文獻中的研究方法,部分採用學生選擇自己想坐的座位,通常學習態度及各方 面條件較佳的學生會選擇教室前排的座位,因此學業成就就會比較好 (Benedict

& Hoag, 2004; Holliman & Anderson, 1986)。Armstrong 與 Chang (2007) 研究發 現,學生座位與學習成就沒有關係,尤其是在空間較大的教室中,座位安排的 因素更不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因為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自己會選擇坐在教室前 方,並不是因為前面的座位使這些學生成績變好,但真的比較小間的教室就可 以明顯看出座位安排的差異嗎?

以教室規模大小中比較,在 Kalinowski 與 Toper (2007) 的研究結果卻的到 相反的結論,研究結果發現進行實驗在比較小的教室中,座位不會影響學習成 就的因素,正因為教室較小,教師較能夠掌控教室內每一位學生,座位與授課 者的距離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效果就不明顯。另外一個干擾因素就是參與研究 的學生背景,大多是對進行研究的課程具有足夠的專業背景,因此在學生的程 度較佳的情況下,座位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效果就更小了。故研究者選擇在常 態編班的國中環境,並以相同的教室大小作為實驗場所,更可以彌補實驗者數 據不均的情況,另外研究結果也不會被學生的學習起點知識影響。

早期學者 Wulf (1976) 發現學生自己選擇座位的情況下,在行動區(教室前 方)的學生在口語互動上明顯優於其他座位區的學生,在成績表現上明顯較其 他區域學生好,隨後將這些學生隨機分配座位,結果卻發現行動區與其他區域

(32)

18

的學生成績表現上沒有差異,也就是說教室前方的行動區是因為較強的學習動 機學生自己選擇座前方而產生,教室前方的行動區的學生學習成就比其他區好 也就是因為學習動機導致,而不是因為座位安排的影響。雖然實驗結果顯示隨 機分配座位後各區學生的成績沒有差異性,顯示座位安排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不大。但這個研究中只有在兩個班上進行,且教師在上課時是否有行間巡視也 並未在文中提及,因此若能有更多班級以隨機的方式安排座位,再收集教師行 間巡視等相關資料,也許能比較出座位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下表 4 呈現出一 系列座位安排不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研究資料。

表 4 座位安排不會影響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變項 研究結果

Delefes

&Jackson (1972)

美國小學生 座位與 口語互動

後方座位學生的參與並不比前方座位來得 少。

Wulf(1976) 大學生

學生自選座位 與 教師指定座位

學生自選座位在行動區的學生成績優於其他 區域學生,但隨機分配座位學生成績沒有差 異

Stires(1980) 大學生

座位對成績 與學習態度

的影響

自由選擇座位與指定座位方式,雖沒有達到 統計上顯著差異,但前方和中央的學生都能 得到較好的成績。

鍾元欽

(2002)

嘉義縣國小 學生

座位安排對班 級互動、學業 成就之影響

1.研究得到的活動區集中在中前區與右前區 呈現「長方形」狀。

2.老師指定座位或是學生自由選擇座位參與 次數前排都明顯比後排多。

3.沒有發現前排學生學業成就比後排佳

Armstrong &

Chang(2007)

美國大學生

座位安排是否 影響學生在 大型教室表現

1.大型教室座位遠近,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成 就。

2.自由選擇座位時,成績較好的同學會選擇 坐在前方。

Kalinowski &

Toper(2007) 大學生

隨機分配座位 與學業成就

之關係

座位安排不會影響生物學習成就。

(33)

19

在這節中發現仍有許多研究指出座位安排並不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但我 們能因此而認定座位安排對學生學習就沒有影響嗎?除了在物理層面上座位的 安排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還有其他非物理層面的因素,例如學生的座位知 能,由此可見座位安排可以說是相當複雜且難以說明清楚的問題。既然座位安 排在教室空間大小、環境燈光、性別、座位選擇權、學習動機、學生程度、學 生社交互動上皆會影響座位安排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效果,其中讓座位影響學 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力降低的關鍵因素是甚麼?以上研究都有其限制,研究進行 中學生也會一直換座位,也不見得會一直固定坐在特定位置上,所以也很難明 確指出座位對學生的學習影響究竟是如何。

本研究場域選擇在新北市一所常態編班的國中,教室的大小及教學設備配 置皆相同的教室,研究以甫從國小畢業剛進入國中就讀的七年級國中學生為對 象。通常剛入學時,老師都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安排座位,因為全校七年級的學 生達 342 人,這樣大數目的隨機座位安排,保證了各座位區學生的各種特質都 是相同的,例如,座位不是由學生主動選擇的,所以前排學生的學習動機就不 會高於其他座位的因素。隨後在一個多月後統一實施全校性的段考,段考成績 便可作為這些學生在這段期間的學習成效,本研究結果將可檢驗座位安排對學 生的學習成就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34)

20

(35)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共分成五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假 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與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事後回溯法設計,以作者服務的學校 106 學年入學學生為研究對 象,扣除途中轉學與特殊學生後共 342 名。自變項以行列式的座位排列分組,

七年級第一次段考國文、英語、數學、自然及社會成績為依變項,之後實際進 入各班教室中蒐集教師是否有在課堂進行中進行行間巡視,觀察行列式座位的 不同分區對學生段考成績是否存在影響。本研究之架構圖如下:

圖 4 研究架構圖

七年級第一次段考自然成績 七年級第一次段考國文成績

七年級第一次段考數學成績

七年級第一次段考英語成績

七年級第一次段考社會成績 隨機分派行列式座位

依 9 種不同的分區方式

(36)

2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與國內外文獻資料,本研究研究假設如以下幾點:

假設 1:以馬蹄形兩區的分區方式中,靠近講桌的中前分區,學生段考平均成 績較高。

假設 2:以馬蹄形三區的分區方式中,靠近講桌的中前分區,學生段考平均成 績最高,其次是中外圍分區,最外圍的分區最低。

假設 3:以各排分區的分區方式中,靠近講桌的三、四排分區,學生段考平均 成績最高,其次是二、五排分區,靠近兩側的一、六排分區最低。

假設 4:以各列分區的分區方式中,最靠近講桌的第一列分區學生段考平均成 績最高,之後會隨著距離而成績遞減。

假設 5:前三列後兩列的分區方式中,靠近講桌前三列分區學生段考平均成績 高於後兩列分區。

假設 6:前二列後三列的分區方式中,靠近講桌前兩列分區學生段考平均成績 高於後三列分區。

假設 7:前二列中二列後一列共三區的分區方式中,最靠近講桌的前二列分區 學生段考平均成績最高,之後會隨著距離而成績遞減。

假設 8:前一列中二列後二列共三區的分區方式中,最靠近講桌的前一列分區 學生段考平均成績最高,之後會隨著距離而成績遞減。

假設 9:分右前三列、中前三列、左前三列、右後二列、中後二列和左後二列 共六區,最靠近講桌的中前三列分區學生段考平均成績最高,之後會 隨著距離而成績遞減。

(37)

2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一、 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為新北市一大型國中,地處於住宅與商業混合的學區,班級數 42 班,學生人數約有 1000 人。學區附近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居住,

學校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屬於新住民之子,相較於鄰近學校校風較為保守。本 學年 7 年級的教室恰好安排在同一棟樓中,其中每間教室的大小、桌椅配置、

講桌台位置大小、電腦位置、投影珠光螢幕等教學設備皆相同。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七年級剛入學的國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106 學年度入學七年級 總人數 352 人,扣除中途轉出或轉入的轉學生以及各班的特殊生共 10 人,有效 樣本數共 342 人,其中男性 173 人,女性 169 人,詳見表 5。本研究選擇七年 級剛入學的學生,學期初導師尚未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與相關背景,安排 座位時多以高矮順序安排座位,其他方式也多以隨機方式編排,故在座位編排 上皆可視為隨機分派,固可排除許多其他因素造成的影響,例如補習、智商、

努力程度、性別等其他會影響成績的因素,以檢驗座位前排學生與座位後排學 生在各科段考表現上是否存在差異。

表 5 有效樣本人數性別資料統計表

性別 人數 百分比

男性 173 50.6%

女性 169 49.4%

合計 342 100%

(38)

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 各班座位表:

本研究場域 106 學年度七年級共 13 班的座位表,各班座位皆以行列式方式 安排座位,時間間隔為剛入學時至第一次段考間,約間隔 5 週。

本研究在 106 學年度學期初時向七年級導師說明本研究進行的方式,希望 七年級導師協助配合安排學生座位時務必採隨機方式,但因各班的學生組成及 身材各方面等因素,導致導師們採用安排座位的方式有些不同,也有班級是不 同方式一起混用,比方像是抽籤、按照身高高矮順序、男女間隔隨機分配或依 照座號等方式編排座位。除抽籤與依照座號是最直接的隨機編排模式,然而身 高高矮順序也和成績沒有關聯,故這些安排座位的方式皆可視為隨機的座位編 排方式,各班安排座位方式如表 6。

表 6 安排座位方式統計表 安排方式

班級

抽籤 依身高順序 男女間隔分配 按照座號

701  

702  

703    

704    

705   

706    

707   

708    

709  

710    

711   

712 

713  

(39)

25

二、 全年級統一的段考試題:

由本校各科教師所編製的階段性評量,在開學後約五周後全校實施學習成 果檢測,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以作為學生在入學後的學習成效。

三、 輔助工具:

(一) 錄音機:訪談各班導師時,使用錄音的方式,填補訪談中來不及記錄 或有遺漏之處。

(二) Floorplanner 線上空間設計軟體:藉以畫出接近真實教室比例的平面 圖。

四、 實際訪查教師上課狀況紀錄表:

各科教師上課時的巡視習慣紀錄於表中(詳見附錄一),經實地訪查後發現 大多數教師皆會進行行間巡視。本研究場域教師上課時主要使用板書進行課程 的比例佔將近 8 成,其他行間巡視比例如表 7 所示。

表 7 教師授課時行間巡視的比例 行間巡視

講課

使用電腦或黑板 有時會行間間巡視

坐在講桌 較少走動

合計

人數 2 26 2 30

百分比 6.7% 86.6% 6.7% 100.0%

教師因授課時書寫板書的緣故,經常是站在板書書寫到的位置講解課程內 容,雖然在座位間巡視的時間較少,但會在講台上來回走動。整體而言教師巡 視學生的學習狀態比例偏高。在 30 位教師中,其中有 2 位教師抄寫完黑板後,

會一邊講課一邊在台下巡視學生學習狀況。有 14 位教師因使用黑板的緣故,長 時間會在講台上來回走動,有時停留在講桌前面講課,有特殊的狀況才會進行 行間巡視。

另外有 12 位教師上課時有時會使用電腦並輔以投影機,上課時也會在講台 與學生座位間來回走動。其中只有 2 位教師因身體狀況微恙較很少使用黑板,

(40)

26

坐在講桌前用講課的方式進行課程,偶爾會因為需要用到板書而站起來,教師 上課時使用電腦、黑板人數百分比如表 8 所示。

表 8 教師上課時使用電腦、黑板人數及百分比 科目

習慣

國文

人數(百分比)

英語

人數(百分比)

數學

人數(百分比)

自然

人數(百分比)

社會

人數(百分比)

使用黑板 6 (75.0%) 0 (0%) 5 (100%) 1 (25.0%) 4 (44.4%) 主要使用黑

板輔以電腦

1 (12.5%) 1 (25.0%) 0 (0%) 1 (25.0%) 3 (33.3%)

主要使用電 腦輔以黑板

0 (0%) 3 (75%) 0 (0%) 1 (25.0%) 2 (22.3%)

皆較少使用 1 (12.5%) 0 (0%) 0 (0%) 1 (25.0%) 0 (0%) 總計 8 (100%) 4 (100%) 5 (100%) 4 (100%) 9 (100%)

五、 七年級導師訪談大綱:

主要在確認導師是否有在入學與第一次段考期間約 4 至 5 週,是否有調整 過學生座位,以及導師平常在編排學生座位時的參考依據,訪談大綱詳見附錄 二。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一、 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用事後回溯法探討國中七年級學生進入國中階段座位編排與第一 次段考成績之間的關係。運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 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分析各座位分區之間學生各科段考平均成 績是否達顯著差異。

(41)

27

二、 資料處理分區方式:

收集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七年級第一次段考成績以及七年級各班的座位表 使用不同的分區方式,分析不同座位區域之間的成績差異。分區方式如下:

(一) 馬蹄形兩區:

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成效,可能會因為周遭環境以及座位距離講桌 距離較遠而使學習效果較差 (Black,2007),例如坐在窗邊座位的學 生,在上課時常常會從窗外有其他的景物影響學生的注意力,而教室 後方的座位,則因為距離授課教師距離較遠,在課堂中比較有機會可 以做課堂以外的事情。比較這兩區座位學生的學習成效,確認教室中 央前方是否屬於教室中的最佳學習區域。馬蹄形分兩區如圖 5:

圖 5 兩區馬蹄形示意圖 (二) 馬蹄形三區

Becker, Sommer, Bee 與 Oxley (1973) 發現距離授課教師愈遠,學 習效果愈差,鍾元欽(2002)發現在教室前方座位的學生,在課堂上 與教師的互動較密切故學習效果較佳。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力,也與

(42)

28

授課教師的距離有密切的關係。故本分區方式以講桌為中心,比較學 生的學習成效是否會因為距離授課教師愈遠而變差,如圖 6 所示:

圖 6 馬蹄形三區示意圖 (三) 各排分區共 6 分區比較

若假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專注力的影響在教室前後沒有差別,

比較教室內各排之間學生的成績是否存在差異,分區方式如圖 7:

圖 7 各排分區示意圖 (四) 各列分區共五分區比較

假設在教室中各排之間沒有差別,在許多文獻結果中顯示在教室

(43)

29

前方座位學生的學習成效較後列的學生佳,故比較前後各列學生之間 的學習成效是否存在差異,分區方式如圖 8:

圖 8 各列分區示意圖 (五) 前兩列後三列共兩分區比較

在許多文獻結果中顯示教室前方的座位優於後方的座位,但其中 皆無明確指出教室的前方與後方的分區界線在何處,Richards (2006) 提到在教室後方 6 公尺之後的學生,聽到授課教師講課時的音量以及 看到投影幕的光度將會較前方減少 50%。故本研究以教室前後分成兩 區,探討教室座位中,是否真的存在前方座位學生的學習成效優於後 方座位學生的學習成效的結果?而若真的有顯著差異,這條界線是在 第二列與第三列之間還是在第三列與第四列之間?示意圖如圖 9:

圖 9 前二列後三列分區示意圖

(44)

30

(六) 前三列後兩列共兩分區比較

為確立前後分區的界線為第二、三列之間還是第三、四列之間,

故此分區方式將再以前三列作為前分區,後二列作為後分區,比較前 區與後區之間比較學生段考平均分數是否存在差異,示意圖如圖 10:

圖 10 前三列後兩列分區示意圖 (七) 前一列中三列後一列共三分區比較

由於最後一列距離講台最遠、第一列距離講桌與受可教師最近,

故這兩列皆有其獨立性,因此將第一列與最後一列獨立分為一區,與 中間三列作為一區,比較學生段考平均分數是否存在差異,分區示意 圖如圖 11:

圖 11 前一列中三列後一列共三區示意圖

(45)

31

(八) 前一列中二列後二列共三區比較

在部分文獻中指出坐在教室前方第一列的學生,也許會因為太靠 近黑板而使視野受限,某些角度看不清黑板上呈現的文字。或者是因 為距離教師較近,第一排位置的學生反而變成授課教師在講課時的視 野死角,反而不容易注意到坐在第一列座位學生的上課狀況,故分成 前一列中二列後兩列探討這三區學生段考平均分數是否存在差異,分 區示意如圖 12:

圖 12 前一列中二列後兩列共三區分區示意圖

(九) 分右前三列、中前三列、左前三列、右後二列、中後二列和左後二列 共 6 區:

許多文獻結果中顯示座位在前列中間的學生,學習成效較其他區 域佳,再加上依照 6 區分類方式,恰與分小組坐的區域雷同。以 6 公 尺的較佳距離中,以前三列作為分區依據,以分成右前三列、中前三 列、左前三列、右後二列、中後二列和左後二列六個區域,比較在這 六個區域中,學生段考平均分數是否存在差異,分區方式如圖 13:

(46)

32

圖 13 六分區示意圖 三、 分析數據方式:

本研究資料取得採用多種方式進行,主要以量化的數據輔以質性訪談 的方式取得資料。配合上述之分組方式,分別計算出各種分組各科目平均 分數、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資料,並以卡方檢定檢驗 9 種分區方式中各區 之間學生低、中、高分群的分散情況。再使用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ANOVA F 檢定),比較各組之間的分數是否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 差異。接著訪談七年級導師,確認編排座位的方式以及在開學與第一次段 考間是否有調整過學生座位。另外收集任課教師在課堂上授課時行間巡視 的資料,比較並分析教師行間巡視對於座位分區中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47)

3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先以卡方檢定檢驗各分區間學生之低、中、高分群學生分布是否有 差異,做以座位安排是否為隨機分派的判斷基準。後以獨立樣本 t 檢定,檢驗

「馬蹄形兩區」、「前三列後二列」與「前二列後三列」等二組的分區方式中,

二區之間七年級學生在「國文」、「英語」、「數學」、「社會」及、「自然」等五科 平均成績是否達顯著差異。另外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馬蹄形三區」、「各排分 區」、「各列分區」、「前一列、中三列、後一列」、「前一列、中二列、後二列」

與「右前三列、中前三列、左前三列、右後二列、中後二列和左後二列 6 區」

等三組以上的分區方式,檢驗各區之間七年級學生在「國文」、「英語」、「數 學」、「社會」及、「自然」等五科平均成績是否達顯著差異。之後以教師問卷及 實地訪查等方式收集教師在教室上課的行間巡視習慣以及訪談學生對於座位的 感受等質性資料,分析不同座位分區間學生各科段考成績的關係。

第一節 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 9 種分區方式分析,以國文、數學、社會、自然 4 科中各區之間 比較皆無差異,英語科在 6 種分區方式中亦無差異,但在「前一列、中三列、

後一列」、「前一列、中二列、後二列」與「右前三列、中前三列、左前三列、

右後二列、中後二列和左後二列 6 區」的比較中出現顯著差異,數據呈現詳如 以下九點:

一、馬蹄形兩區

Becker, Sommer, Bee 與 Oxley (1973) 提到座位靠近中央位置的學生,注意 力較佳,在課堂中與教師互動也比較多,而坐在教室兩側靠窗戶與後排的學 生,則因為窗外有較多干擾因素而容易分散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首先使用 交叉分析表分析兩區之間學生依據其學習成績分成低、中、高分群三組,檢驗

(48)

34

學生程度分布狀況,結果如表 9 所示,另以卡方檢定皮爾森相關值為.165,各 區之間高中低分群未達顯著差異,這兩區之間可視為隨機分派。其中中前區與 外圍區在低分群、中分群學生的比例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中前區的高分 群的學生區內百分比較低。

表 9 馬蹄形兩區低、中、高分群人數卡方分配表

區別 計數 低分群 中分群 高分群 總計

中前區 人數 26 52 77 155

區內百分比 16.80% 33.50% 49.70% 100.00%

外圍區 人數 29 47 111 187

區內百分比 15.50% 25.10% 59.40% 100.00%

整體 人數 55 99 188 342

整體百分比 16.10% 28.90% 55.00% 100.00%

兩區比較結果,變異數相等 Levene 檢定中顯著性皆大於.05,採相同變異 數解釋,但各科比較均未達顯著差異。但就描述性統計資料來看,並沒有出現 像是坐在中前區的座位學生,成績表現較佳的情況。國文與自然科而言,兩區 平均並沒有差到一分。國文、英語與數學這三科,反而是在外圍的學生成績比 較高,但未達顯著差異,在基礎學科上,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看出學習成效 上的差異。而在英語這科平均在 t 檢定的結果中,發現 p 值為.06,接近.05 的顯 著差異,但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本實驗分析結果並沒有如同沈維育(2006)的研究結果-前列中央排的學 業成就較其他區域佳,也沒有呼應本實驗的假設 1,在各科平均分數沒有達顯 著差異。訪談學生 S33 表示坐在教室兩側位置常常會因為反光而看不清楚黑 板,而坐在教室最後一列的位置反而視角最廣,可以清楚看到全部的黑板。教 室最後一列的座位區不見得不好,也有坐在教室兩側沒有的優勢。詳細結果如 表 10 所示:

(49)

35

表 10 馬蹄形兩組 t 檢定結果表

科目 變異數相等 Levene 檢定

區別 人數 平均 標準差 平均數

差異 t 值(單尾)

F 顯著性

國文 2.69 0.102 中前 155 68.7 18.8

-2.1 -1.15 (p=.13) 外圍 187 70.9 16.68

英語 2.07 0.151 中前 155 73.1 26.46

-4.2 -1.55 (p=.06) 外圍 187 78.1 23.76

數學 2.48 0.116 中前 155 62.1 27.94

-3.5 -1.21 (p=.11) 外圍 187 65.6 25.60

社會 1.475 0.23 中前 155 67.3 19.3

0 -.01 (p=.45) 外圍 187 67.3 17.2

自然 0.228 0.63 中前 155 65.7 20.5

-0.66 -.30 (p=.38) 外圍 187 66.3 19.7

圖 14 馬蹄形兩區平均分數折線圖

國文

數學 社會

自然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中前 外圍

馬蹄形兩區

國文 英文 數學 社會 自然

段 考 平 均 成 績

(

)

(50)

36

二、 馬蹄形三區

馬蹄形三區與馬蹄形兩區比較分區方式分得更細,數據處理先使用交叉分 析表分析三區之間學生依據其學習成績分成高中低三組,檢驗學生程度分布狀 況,結果如表 11 所示,另以卡方檢定皮爾森相關值為.121,各區之間未達顯著 差異,這三區之間可視為隨機分派。

表 11 馬蹄形三區低、中、高分群卡方分配表

區別 計數 低分群 中分群 高分群 總計

中前區 人數 14 13 25 52

區內百分比 26.9% 25.0% 48.1% 100.0%

中區 人數 20 51 83 154

區內百分比 13.0% 33.1% 53.9% 100.0%

外圍區 人數 21 35 80 136

區內百分比 15.4% 25.7% 58.8% 100.0%

整體 人數 55 99 188 342

整體百分比 16.1% 28.9% 55.0% 100.0%

表 11 中可以看到各區間低分群、中分群、高分群學生的比例皆相近,但 是在中前區低分群的學生與其他兩區比較,中前區低分群學生區內百分比是最 高的。

各班中央講桌正前方學生的成績,並沒有如實驗開始前所預期的教室正前 方的學生學習成效較佳。此結果卻呼應了早期學者 Wulf (1976) 所提到隨機分 配學生座位後,中央區域的行動區學生學習成效與其他區域學生相同。在各科 表現中,中前行動區位置的學生成績都是最低如圖 15,但未達顯著差異如表 12 所示。受訪學生 S35 表示坐在前面中間的位置,因距離太靠近黑板,感覺壓力 過大,有時反而會因壓力過大而無法思考老師上課的內容,上課的效果反而會 不好。也有學生認為座前面的座位比較容易專心,受訪學生 S9、S15、S29 皆表 示坐在前面的位子上可以比較認真,不容易做出分心的行為,比如看小說或是 畫圖之類的事。

數據

圖 24  教師上課狀況照片......................................................................................57
圖 24  教師上課狀況照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a) the respective number of whole-day and half-day kindergarten students receiving subsidy under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PEVS) or the Fre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