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明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大明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明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62

No. 2062 大明高僧傳敘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如惺識

  釋迦世尊自周昭王甲寅降生西竺成道涅槃。垂千餘載而至漢明帝。摩騰竺法蘭始 入中國。帝為首創白馬寺以居之。自是佛法興而僧徒漸盛。於是則有吳之康僧會晉之 釋道安寶誌僧倜支遁無讖。神僧名釋靈軌芳踪遍於天下。微言道韻高論良謨盈於簡牘

。作史者豈容己哉。故六朝廬山遠公唐宣律師宋贊寧輩乃修僧史及高僧傳。各若干卷

。又達磨大師遙知震旦機熟。不遠數萬里而來。特授教外別傳之旨。六傳而至曹溪其 道大振。載傳而至青原南岳馬祖石頭。其枝分 布派溢源深。可謂魯一變而至於道矣

。然後百丈出叢林備則。有開堂入室竪拂拈椎一千七百則葛藤蔓延寰宇。首以道原禪 師學士楊大年附馬李遵勗輩作傳燈諸錄。各若干卷。入我  國朝 成祖文皇帝於萬 機之暇。乃於僧史傳燈錄間採諸靈異者。別曰神僧傳。又若干卷。於戲可謂盛典矣。

夫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太史公作史傳天下不肖者恥。今吾釋氏而有是書。則使 天下沙門非惟不作師子身中蟲。而甚有見賢思齊。默契乎言表得免亡 者。詎可量哉

。然僧史始於漢明。傳燈遠遡七佛皆終於宋。惟神僧傳迄于元順而止  明興 太祖 高皇帝開國以來。國家之治超于三代。佛法之興盛于唐宋。獨僧史傳燈諸書尚寥寥無 聞。良可歎也。然吾儕有力者不以為念。有志者無以為緣。而我  國朝人物其果不 若唐宋乎。予於庚子校刻前代金湯編。今歲又緝  國朝護法者以補其缺。間於史誌 文集往往有諸名僧載焉。因隨喜錄之。自南宋迄今略得若干人。命曰大明高僧傳。以 備後之修史者採摭。云爾

  大明萬曆丁巳仲夏吉旦書于嘉興楞嚴之般若堂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譯經篇第一(正傳一人附見二人)

元燕都慶壽寺沙門釋沙囉巴傳一(剌溫卜迦囉思巴)

  釋沙囉巴西國積寧人。總丱即依癹思巴帝師薙染。習諸部灌頂法。又從著栗赤上 師學大小乘。時有剌溫卜。善通焰曼德迦。密教為世所稱。投之盡得其道。所以善吐 番音說諸妙法兼解諸國文字。後因迦囉思巴帝師薦于世祖。命譯中國未備顯密諸經。

各若干部。其辭旨明辯。特賜大辯廣智之號。其時僧司雖盛而風紀寢弊。官吏不能干 城遺法抗禦外侮。返為僧害。世祖每論至此切憂之。乃選能者整維其失。故特授師為

(2)

江浙等處釋教都總統。帝親勞送之。既至江南盡削去煩苛務從寬大。故遐邇僧寺賴以 安之。隨改統福廣。因師之氣正德莊嚴峻不倚。是以多忤同列。甞自歎曰。天下何事 耶。吾人自擾之耳。朝廷設官愈多。則天下之事愈煩。況釋教乎。今僧之苦無他。蓋 官多事煩耳。所謂十羊九牧可勝言哉。遂建言以聞。得旨盡罷諸路總統。天下快焉。

師即遁迹壟坻。築室種樹將欲終老。至大中復召至燕京。拜光祿大夫大司徒。皇太子 諸王甞問法要。詔給廩館於慶壽寺。所譯之經朝廷皆為刊行。延祐元年十月五日示疾

。賜鈔萬緡。勅太尉瀋王視醫藥謝却之。竟面佛端坐而化。帝悼之哀賜給葬。遣使馳 驛送歸故里。建塔  系曰。譯經之盛莫過於六朝盛唐鳩摩什實叉難陀輩。及入五代 北宋則漸漸寢矣。況自康王渡江胡馬南飲。鑾輦馳遁淳熙之後。雖有一隙之暇。烏能 於是哉。至元世祖而華夷一統。始復有譯經之命。入我  國朝。洪武建元以來以三 藏頗足摩滕不至故止是例。今於元史僅得此人。庶不虛此首科亦幾希矣

解義篇第二之一(正傳三十九人附見九人)

松江興聖寺沙門釋淨真傳一

  釋淨真未詳姓氏。從松江興聖寺若平法師薙染習賢首宗。嘉熙三年遊浙江諸剎。

因錢塘江壩毀江濤泛溢災民。師以偈呈安撫使趙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連。民居衝蕩 益憂煎。投身直入龍宮去。要止驚濤浪拍天遂投身於海三日而返。謂居民曰。我在龍 宮說法龍神聽受。此塘不復毀矣。語訖復投於海。趙端明感其德具聞於朝。勅賜護國 淨真法師。立祠於杭之會祠

眉州中巖寺沙門釋祖覺傳二

  釋祖覺別號癡庵。嘉州楊氏子也。聰頴夙發獨嗜佛乘。精究賢首宗旨盡得其奧。

後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巖。四方學者雲委川騖而至。日於開堂弗倦誨示。汲引後學曲盡 慈悲。清涼一宗至師可為鼎盛矣。而於拈椎之外。古今書史諸子典謨無不該研。一覽 成誦。甞修北宋僧史併華嚴集解金剛經註水陸齋儀等。行世

臨安上天竺沙門釋若訥傳三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 河。實為當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禮大士。訥迎。高宗問曰。朕於 大士合拜不合拜。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問歲修 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曰。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後世祖師 立為懺法。令僧每於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 錢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僧五十入內觀堂修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 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訥左街 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歲歲此日入內修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 內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3)

台州白蓮寺沙門釋了然傳四

  釋了然號志涌。出家郡之白蓮寺。講演天台教觀二十餘年。精勵後學白業潛修。

日惟一餐常坐達旦。一夕夢。二龍雲中交戲空際忽然化為神人。從空而降謁師。且於 衣袖出一書示曰。師七日後當行西歸。了然既寤知是往生之應。乃撾鼓集眾。登座說 法遺囑後事。已而書偈曰。因念佛力得生樂國。凡汝諸人可不自逸。即索浴更衣。命 眾同聲誦彌陀經。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一眾皆聞天樂之音盈空。祥光燭於天表

明州寶林寺沙門釋了宣傳五(善榮)

  釋了宣四明人。肄業於寶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觀十乘之旨。閱大藏教 無不知其大義。修法華懺法二十七年。與釋善榮為同志相善。凡所修進必偕榮甞金書 法華楞嚴淨名圓覺等經。宣亦為助。或遇西資會則施人手畫水墨觀音像。二人結誓往 生。每說法則諄諄勸人皆求生安養。從之念佛者眾。一日宣詣榮之室默坐。榮故問之

。對曰。我西歸有期矣難忘若道義。與若淨土重會也。榮曰。正所幸願。宣即集眾告 別。命誦經念佛號。端坐書偈曰。性相忘情。一三無寄。息風不行。摩訶室利。合掌 而逝時正炎暑。停龕七日。顏色紅潤口角有微涎。觀者以帕裛之則異香噴人。傾城士 庶來裛香涎愈滋。闍維舍利無算。宣入寂三年。榮忽取經像分施親故。諷普賢行法經 小彌陀經。令眾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為赴宣公之約。言畢蛻然而化

元杭州上天竺沙門釋性澄傳六(雲夢澤)

  釋性澄字湛堂號越溪。紹興會稽孫氏子也。父滿母姜氏。夢日輪從空而墮。既覺 日光猶照其榻遂生師。四歲常戲拈筆為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誦若宿習焉。元至元丙 子投石門殊律師祝髮受具。石門謂。三世諸佛戒為根本乃教探律藏。而通其遮性雙單 止持作犯之義。乙酉依佛鑒銛公習天台教觀。謁雲夢澤法師於南竺普福。澤一見深加 器重。歷居清班要職。因天台國清實台宗講寺後易為禪。乃不遠數千里走京師。具奏 寺之建置顛末舊制之由。元世祖賜璽書復之。已而欲東渡鴨綠游高麗求天台遺書。聞 其國有事遂寢。大德乙巳出住杭之東竺丁未吳越大旱師率眾說法禱雨格應歲饑民死無 以斂。乃為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至大戊申遷南竺之演福。至治辛酉驛召入京

。問道於明仁殿。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賜無量壽佛等經各 若干卷。事竣辭歸特賜金襴衣。將行俄有旨即白蓮寺建水陸大無遮會。時丞相東平忠 獻王請升座說法。事聞寵賚尤渥。賜號佛海大師。泰定甲子住上天竺。九年至順壬午 六月朔忽撾鼓告眾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無益世緣有限。雖愧不敏古德風烈 猶或可攀。竟拂衣歸天竺之雲外齋。歲餘還越之佛果。篤志淨土修一心三觀者七晝夜

。屢感瑞應。一日月旦眾以常儀問訊。師遽揖曰。老僧向非急於退步。一十二年幾在 半途矣。今日則有明日恐無。光陰其可把玩乎。煩點視衣鉢用表無常。眾為念佛。止 曰。佛須自念。明晨却送別。黎明眾集遂端坐而逝。閱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

龕留七日顏貌如生。全身窆於清泰塔院。所著有金剛集註心經消災經註彌陀經句解及 仁王經如意輪呪經科。並行世

(4)

杭州下竺寺沙門釋蒙潤傳七(古源竹堂傳)

  釋蒙潤字玉岡。嘉禾之海鹽人。姓顧。父敏隱君子也。母孫氏實古源清法師之甥 女。母娠及誕俱感異夢。潤年十四依古源於郡之白蓮。方禮伽藍神土偶皆仆。一眾驚 異。古源授經輒成誦。遂命從祥公祝髮進具。古源見其銳敏授以天台止觀金剛錍十不 二門諸書。即能了大意。會古源歸寂乃事竹堂傳法師以卒其業。因苦學嬰奇疾。修請 觀音懺七七日。既獲靈應疾愈。而心倍明利。遂得分座於南竺演福。湛堂澄公來蒞其 席。潤居第一座。無何出世主海鹽之當湖德藏。夏講法華。眾甞千指屠酤。為之易業

。瑞應之迹不可勝紀。遷演福宗風益振。六年退院事。高臥於龍井風篁嶺之白蓮庵。

專修念佛三昧。依者日眾。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強起之。寺方災。惟普賢殿巋然荊棘瓦 礫中。因慨然謂眾曰。茲寺成於慈雲。今殿尚存則祖師之願力有在矣。乃為次第葺治 而新之。昕夕演說無倦率眾修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現諸瑞相。居三 。一日呼門弟 子實法明策等示止觀安心之旨。已而告曰。吾生緣殆盡茲惟其時驟稱佛號數百聲。泊 然而化。潤生平力修晝夜無怠。甞修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者七。修法華金光明大 悲淨土。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數。故其潛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淺窺之也

杭州上天竺寺沙門釋真淨傳八(無極度)

  釋真淨字如庵。雲間華亭姚氏子也。母朱氏夢月自海昇墮於懷。覺而有娠。及誕 時瑞光滿室。有異僧過指謂其母曰。此兒海月法師之再來也。九歲依化城寺明靜志法 師。授法華經歷耳成誦。十六得度。博究諸乘夙慧頓發。乃以性學自許。首謁杭之廣 福雲夢澤公。聞無極度法師化聲大振。遂造其室盡得其學。元大德間出住海鹽德藏。

法嗣無極。其寺方圮。淨竭力扶樹。眾散復聚。田為豪門所奪復歸。不數年翕然成舊 式也。至治遷松江超果。泰定乙丑元相脫驩舉住下竺。居七 。講席不倦。闢寺前之 徑高大其門。書佛國山以揭之。至順辛未上竺湛堂澄公以老告休。舉淨自代。先是淨 因疾晝寢。夢白衣大士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勿憂非久自愈矣。叩以未來休咎。示云

。汝却後二年當避喧大樹之下。覺疾果差。竊疑避喧樹下非入滅之讖耶。及乎澄舉住 上竺。至見寢堂西有大樹堂匾曰靜處。始悟夢之所示。由是殫心弘法。學者常數千指

。元主慕其道。賜佛心弘辯之號及金紋紫伽黎衣。淨素簡重有古人風。舉止不妄言笑

。夙興默課法華經。寒暑不輟。癸酉冬預告終期。乃命舟亟歸於受業。未幾示疾書偈 而逝。閱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六夏。闍維得舌根頂骨不壞舍利五色

杭州慧因寺釋盤谷傳九

  釋盤谷號麗水。海鹽人。師貌不揚而志氣超邁。博覽經史性耽山水之樂。至元中 遊五臺峨眉伏牛少室名山勝地。甞云。足迹半天下。詩名滿世間。時附馬高麗瀋王聞 師德望。具書聘講華嚴大意於杭之慧因寺。師展四無礙辯七眾傾伏。王大悅師聲價益 重。後至松郡搆精舍。勤修淨業日課彌陀佛號。年七十餘無疾預告以時。端坐而寂。

有游山詩集三卷行世

(5)

紹興雲門寺沙門釋允若傳十(大山恢。天岸齊。我庵無)

  釋允若字季蘅號浮休因雲門之傍有若耶溪後又號若耶。郡之相里人。年九歲能通 春秋大義。父母鍾愛之。稍長翛然有絕塵之趣。遂依雲門元和尚。十五祝髮為大僧。

隨渡濤江。首謁大山恢法師於杭之興福。山授以天台四教儀金錍十不二門指要鈔諸書

。一覽而知大旨。聞湛堂主南竺往依焉。凡法智所結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蛣蜣理毒性 具等文靡不精究。至於思清之兼業昭圓之異說齊潤之黨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

。於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賓客。元至治初湛堂奉詔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業錫以 慈光圓照之號。即命出住昌源淨聖院。其院頗頹弊。乃力為經度。田蕪者闢之。室圮 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剎。湛堂復招之。徠歸命居第一座攝眾規範。泰定中復出主杭之 興化。時與天岸濟我庵無玉庭罕三公。道望並峙湖上。世稱為錢塘四依。未幾退居越 之雲門。又與斷江恩休耕逸。臨風吟咏不知夕陽在樹。世又稱為雲門三高。至正住越 之圓通遷上竺。其山舊有纓絡泉涸久。若至持錫叩巖禱曰。苟吾緣在是泉當為我一來

。不然則涸如故。言訖泉涌出淵冷漸盈。時戶部尚書貢師泰稱比慈雲之重榮檜。命之 曰再來泉。復退隱雲門。築精舍專修法華三昧為暮年淨業。會天下大亂干戈紛擾。眾 欲擁若避去。若斥曰。難可苟免乎。吾對將至。待以酬之。眾遁若獨危坐。賊眾入其 舍。若毅然不為屈。辭色俱厲。賊首知為有道者約退。一賊獨怒直前揮刃中之。白乳 溢出於地。實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賊退眾歸荼毘

。舍利如菽無算。若平生風度簡遠不妄言笑。趙孟頫稱為僧中御史。得法弟子集慶友 奎演福良謹延慶如瑩隆德法讓淨聖圓證等若干人。所著內外集黃溍為敘

杭州演福寺沙門釋必才傳十一

  釋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臨海人。父哲明大經為科目之儒。母趙氏嗜善崇佛惟 謹。才娠十月母一夕夢。梵僧振錫入堂內。覺而生。甫能言輒記孝經一卷。七歲善屬 句脫口而就。聲文諧協宛有思致。時有江西瞿法師居越之報恩。實剡源暹公諸孫。通 天台教觀。才年十二乃挾冊從之。未幾為祝髮進具戒。十六出游虎林謁湛堂澄於南竺

。湛堂與語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時玉岡潤法師居第一座。學者歸之如 雲。才亦執經入室。雖至流金之暑折膠之寒。足不踰戶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觀之 要一經指授。意釋心融靡不臻其閫奧。玉岡歎曰。此子非靈山會上業已習之。烏能至 此哉。一時儕輩如我庵無絕宗繼。皆英聲偉望超出時流。至於剖決宗旨議析教章。必 推才為上首。玉岡出主海鹽德藏。命才分座講演。其辯若雨注河翻縱橫無礙。聽者稱 之。泰定元年玉岡遷演福。宣政院請才繼德藏。當是時湛堂聲譽喧播中外。眾意其必 願為其弟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岡。君子謂其知義。至正二年遷杭之興福。三年補演福

。元臣康里常咨決心要。先因寺燼於兵。才為次第新之建萬佛閣。其高一百三十尺有 奇。才之為人凝重沈默觀行精勵。孜孜修進無斯須懈怠。接人以慈。誨人無倦。門弟 子據猊座者百人。順帝特賜佛鑑圓照之號。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稱彌陀佛號。盡一晝夜又告眾曰。汝等勿謂修持無驗。吾淨土緣

(6)

熟三昧現前矣。即索浴更衣為書以別相識。遂合掌而逝。輿龕荼毘。有五色光自龕中 發。火餘不壞者二。舌根如紅蓮華。齒牙若珂貝。舍利滿地眾競取之一時俱盡。最後 至者乃穴地尺許。求之亦有得者塔於寺南。閱世六十有八。座五十六夏。著述有妙玄 文句止觀增治助文法華涅槃講義章安荊溪法智禮文詩偈等。並行於世

天台薦福寺沙門釋善繼傳十二

  釋善繼號絕宗。越之諸暨婁氏子也。母王氏夢神僧授白芙蕖遂姙。生即能言。或 見母舉佛號便能合掌和之。稍長從季父於山陰靈祕寺治春秋傳。因竊窺佛經乃喟然歎 曰。春秋固佳特世法耳。莫若求出世法。況吾身如泡聚。官爵奚為哉。於元大德即請 於父母師恭和尚祝髮。明年進滿分戒。尋從天竺大山恢法師習天台教。恢公見其慧解 卓倫甞囑曰。吾輪下數百人。而堪繼大法者惟子耳。當自愛勉之。會大山遷雲間之延 慶。即往南竺謁湛堂澄。澄一見便問曰。入不二門屬何觀法。繼對曰。三種觀法對屬 三部。此文既與止觀同成觀體。的是從行。澄又問。諸經之體為迷為悟。繼曰。體非 迷悟。迷悟由人。亦顧所詮經旨何如耳。澄公喜溢顏色謂眾曰。法輪轉於他日將有望 于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玉岡潤補其席。亦居第一座。天曆乙巳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日講金光明經。夜夢四明法智謂曰。爾所講之經與吾若合符節。自是益加 精進。至正壬午元臣高納璘請主天台薦福。無何遷能仁。闡法華妙玄文句。又釋五章 奧義。甞示眾曰。吾祖有云。止觀一部即法華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觀即法華三昧之正 體。汝等須解行並馳正助兼運。則圓位可登。而不負祖師命宗之意也。元季會天下大 亂。遂東還華。徑專修淨業繫念彌陀晝夜不輟。一日忽告眾曰。佛祖弘化貴乎時節因 緣。緣與時違化將焉托。吾將歸矣。乃端坐而逝。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世壽七 十有二。僧臘六十有三。荼毘舌根不壞。塔於靈祕之西。得法弟子有靈壽懷古延慶自 朋崇壽是乘廣福大彰雷峯淨昱演福如玘報忠嗣璡車溪仁讓香積曇胄若干人

明州寶雲寺沙門釋子文傳十三

  釋子文字宗周。四明象山人也。即北溪聞法師之上足。出主寶雲寺。淹博教觀律 規甚嚴。常與人言則蹇訥若不出口。至於升座滔滔如建瓴之水莫之禦也。臨終時講十 六觀經。終即欲就座別眾入滅。或有啟曰。和尚後事未曾分付。奈何遽爾告寂耶。文 曰。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漢伎倆為兒女計。而有後事。眾懇益切。於是下座。復歸 方丈一一條畫之。即合掌稱西方四聖號。回向發願畢遂入滅。闍維舍利燦然無數。異 香襲人彌日而止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7)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解義第二之二(正傳十三人附見九人)

松江延慶寺沙門釋融照傳一

  釋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歲受業於華藏。刻意修習天台教觀於台之安國 山及杭之天竺。後從淵叟湛法師居華亭延慶寺。力精教乘勤修禪定。燃膏繼晷旦夕無 間。故學由志臻。表於叢席職躋眾右。四十祀矣名聞京師。詔嘉獎賜師號。每歲元日 率眾修金光明懺祝釐君上。說法之外力事懺摩。與諸眾生掃除塵翳攝入善根。既老而 彌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簡曰宗榘曰宗權。皆法門之龍象也

杭州普福寺沙門釋弘濟傳二(舜田滿)

  釋弘濟字同舟別號天岸。越之餘姚人。姓姚氏。幼孤。從里之寶積寺舜田滿和尚 出家。丱時駿發絕倫。滿授以法華經輒成誦。年十六為大僧。日持四分律。躓步之間 不敢違越繩尺。已而歎曰。戒固不可緩。而精研教乘以資行解。又可後乎。於是往鄞 依半山全法師習台教。久之悉通其旨。甞修法華金光明淨土等懺。一日於定中彷彿覩 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辯日溢若河懸泉涌。而了無留滯。元泰定元年出世 住萬壽圓覺。明年鹽官海岸毀。居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鼈之宅。元丞相脫驩甚憂之。乃 禱觀音大士於上竺。命濟即海岸建水陸大齊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誦大悲陀羅尼。帥眾 遍撒其處。凡足跡所及岸皆復固。人稱神焉。天曆遷集慶顯慈二寺。適當歲儉退處別 室。蘇人聘興大德萬壽寺。閱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請主會稽之圓通。居四載

。還寶積專修念佛三昧。七年濟以年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濟堅臥不起。

門人法航等進曰。和尚自為固善。其如斯道何。濟不得已遂強起受詔赴之。無何竟拂 衣復歸舊隱。開清鏡閣以蟄焉。因楞嚴經諸註繁簡失當。將欲折衷其說為之疏解。俄 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淨土之旨惓惓為勉間有未解其意。濟乃厲聲曰。生死難處生死 難處。遂書偈而逝。時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閱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 日顏如生。眾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塢。亦濟自卜之所。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 淨琛普光允中圓通有傳天宮明靜五人。所著有四教儀紀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行於世   系曰。濟有大過人者三焉。內外書史過目則終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

學兼華梵世無敵者。請濟用高昌語譯小止觀。而頓見文彩煥發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 平以流通教法為己任。凡講法華一百十會。而感天雨寶花繽紛者再三也。嗚呼人或有 一不愧於生。濟備此三。可謂世之優曇也歟

四明延慶寺沙門釋本無傳三

  釋本無號我庵台州黃巖人。幼從方山寶禪師於瑞巖薙髮進具戒。次依寂照禪師於 中天竺命司箋翰。寂照每深加錐劄亦有省處。後有舅氏。本習天台教。挽之更衣。見 湛堂澄於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從教入禪今古有。從禪入教古今

(8)

無。一心三觀門雖別。水滿千江月自孤。師後出世既為澄公法嗣。仍爇一香以報寂照

。蓋不以跡異二其心也。寂照將入滅時師方主延慶。照乃遺書囑其力弘大蘇少林二宗

。餘無他說。師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傳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門。等閒觸著肝 膽裂。氷雪忽作陽春溫。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氣息今猶存。天風北來歲云暮。掣電討 甚空中痕。師後晚年遷杭之上天竺最久。一日無疾端坐而蛻於白雲堂。諡曰佛護宣覺 憲慈匡道大師

天台佛隴修禪寺沙門釋行可傳四

  釋行可號宜行。博綜台宗精修止觀。履踐確實悟理圓融。一夕因聽雨述偈曰。簷 前滴滴甚分明。迷處眾生喚作聲。我亦年來多逐物。春宵一枕夢難成。未詳其所終

五臺山祐國寺沙門釋文才傳五(迦羅斯巴)

  釋文才號仲華。清水楊氏子。其先弘農人世官壟坻。父靜義為清水主簿遂家焉。

師少孤。事母盡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於古今墳典史籍無不精究。尤邃於理學。好 古作善吟咏。然所稟敦朴若無所知。或對客討論。如河漢莫窺其涯涘。自受具後遍游 講肆盡得賢首之學。甞曰。學貴宗通。言必會意。以意逆志則得之矣。其語言文字糟 粕耳。豈能開人之慧目乎。初隱成紀築室樹松將欲終焉。故人稱曰松堂和尚。元世祖 特降旨命主洛陽白馬寺。學者川奔海會。聲譽日馳。成宗建萬聖寺于五臺。詔求開山 第一代住持。時帝師迦羅斯巴薦之。成宗即鑄金印署為真覺國師總釋源宗兼祐國住持 事。帝師齎旨起師。師辭曰。山僧荷蒙國恩居白馬寺亦過矣。何德敢主祐國。越分以 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煩。為我辭。帝師曰。此上命也。上於是寺心亦勤 且至矣。非師孰與。此係教門事。師善為之。於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來而大弘清 涼之道。雖至老無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說法辭眾端坐而寂。年六十 有二。闍維舍利數百粒塔于東臺之麓。嗣法有普寧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秦州景福寺沙門釋英辯傳六(栢林潭)

  釋英辯號普覺。俗姓趙。垂髫為驅烏沙彌。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傳于栢林 潭法師之學。未三 出世於秦州景福寺。其道大震聲馳四表。摧伏異見樹正法幢。辯 之資性真純如玉含璞。不加雕繪人愛重之。至於悍卒武夫亦能敬其為無佛世之佛也。

每得襯幣悉以剏梵剎食僧伽施貧乏。元世祖聞其高風降旨旌異。至延祐元年六月庚戌 無疾辭眾坐寂。煥異景於易簀之夕。標於迹於火葬之餘。塔於普覺寺之後。閱世六十 有八。臘六十有一

京都崇恩寺沙門釋德謙傳七

  釋德謙號福元。姓楊氏。寧州定平人也。幼為勤策嗜誦佛書。稍長即游秦洛汴汝

。逾河北齊魏燕趙之邦諮訪先德。初受般若於邠州寧公。習瑞應於原州忠公。受幽贊 於好畤仙公。學圓覺於乾陵一公。究唯識俱舍等論於陝州頙公。聽楞嚴四分律疏於陽 夏聞公。凡六經四論一律皆辭宏旨奧窮三藏之蘊。而數公並以識法解義聲名遠聞。謙

(9)

皆親熏炙之而必臻其道。後至京都受華嚴於大司徒萬安壇主。初詔居萬寧寺。遷崇恩 前後十紀。道德簡于宸衷。流聲揚於海外未甞以榮顯寵遇改其志。甞曰。畦衣之士抗 于世表。苟不愧于朝聞夕死。尚何慕焉。自以重居巨剎久佩恩榮。唯恬退為高尚。乃 讓師席與弟子。自居幽僻謝絕人事括囊一室。以明其明樂其樂。處世而遺世者也。元 延祐四年正月二十有六日示寂。帝賜鎡五十緡賻葬。勅有司備儀衛。旛幢音樂津送荼 毘。獲舍利數十顆建塔于城之南隅。世壽五十有一。臘四十有三

京都慶壽寺沙門釋達益巴傳八(綽思吉)

  釋達益巴未知何國人。少為苾芻事帝師。十有三年侍聽言論。陶熏滋久欝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論及祕密部皆得乎理之所歸。帝師西還。送至臨洮命依綽思吉大士。十 有九年聞所未聞。道益精萃。秦人請居古佛寺。其六波羅蜜靡所不修。兼通賢首之教

。於是名譽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踐祚召問法要稱旨所賜雖厚辭不受。未久乞歸許之

。將謀以終自許。俄而復召還京。大宣法化。帝親臨聽特賜弘法普濟三藏之號。命鑄 金印及紫方袍以旌異之。勅王公大臣皆咨決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無疾端坐而 化。壽七十有三。帝命兩宮賜幣助葬。皇太子宰輔致奠勅有司衛送全身建塔。諡曰祐 聖國師

京都寶集寺沙門釋妙文傳九(大德明)

  釋妙文蔚州孫氏子也。九歲出家十八受具。已而遊學於雲朔燕趙之境。二十一抵 京師。依大德明和尚學圓頓教。遂陸沈于眾十有一年。眾請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縱 無礙辯若峽倒川奔。及乎閒居簡默言不妄發。其涵養冲挹無欲速。不躁進大類如此。

年四十八住薊之雲泉勤儉節用。老者懷其德。少者嚴其教。故眾睦而寺治。廩有餘粟 以賑饑民。薊人稱之。世祖召見顧謂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詔居寶集。自爾教乘法席益 盛。性相並驅僧俗溥濟。斯時海內講席紛紛方膠錮於名相凝滯於殊途。文獨大弘方等 振以圓宗。使守株者融通於寂默之表。龍象蹴踏競駕一乘。年逾八十專修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預知時至誡諸弟子。高聲稱彌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結三昧印泊然而蛻。塔于 平則門外

五臺山普寧寺沙門釋了性傳十

  釋諱了性號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後以諡為姓。少即好學聰叡天啟。初依安 和尚薙髮登具戒。歷諸講席精究三藏。後遇真覺國師啟迪厥心。既而周遊關陝河洛襄 漢。訪諸耆德從而學焉。如栢林潭關輔懷南陽慈諸公。皆以賢首之學著稱一時。性悉 造其門領其玄旨。及歸復參真覺於壟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茲矣。乃從真覺至五臺。

未幾真覺化去。遂北遊燕薊晦迹魏闕之下。優游江海之上與世若將相忘。成宗徵居萬 寧。聲價振蕩內外。至大間太后剏寺臺山曰普寧。延居為第一代。師之為人剛毅頗負 氣節。不能俛仰媚悅於人。故足跡不入城隍不謁權貴。人或忌之。性聞甞曰。予本以 一介苾芻蒙天子處之以巨剎。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圖報國恩不暇。餘復何求。雖有臧 倉毀鬲之言。其如青蠅止棘樊耳。顧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則納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

(10)

。時元世因尊寵西僧其徒眾甚盛。出入騎從擬若王公。或頂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 名德諸師莫不為之致禮摳衣接足丐其按顱摩頂。謂之攝受。師惟長揖而已。顧謂眾曰

。吾敢慢於人耶。吾聞君子愛人以禮。何可屈節自取卑辱。苟為之屈。非諂則佞。吾 自為道。於彼何求。識者高尚其義。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諡曰弘 教

玉山普安寺沙門釋寶嚴傳十一(大林性)

  釋寶嚴字士威。幻堂其號也。成紀康氏季子。因罹喪亂與弟同薙髮為僧。後參真 覺得傳賢首宗旨而嗣其道為人淳朴無偽。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覺三坐道場。嚴與 弟皆從而佐之。真覺入滅乃繼其席。無何奉詔住普安祐國二寺最久。而與大林性公表 裏大弘清涼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寂。世壽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金陵天禧寺沙門釋志德傳十二(海聞法照禧)

  釋志德號雲巖。山東東昌鎦氏子也。十二受經於順德開元寺海聞和尚。聞真定法 照禧法師大弘慈恩宗旨於龍興寺。徑從之學而盡得其蘊。至元二十五年詔江淮諸路立 御講三十六所。務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之。德被選世祖召見賜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 旌忠二剎。日講法華華嚴金剛唯識等疏三十一年。特賜佛光大師之號。每與七眾授戒

。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無犯。至于然香然頂指為終身誓。居久盡出衣鉢新其殿廡樓閣

。或歲儉乃煮糜食餓殍數萬人。建康流俗尚醪醴好結官吏。德獨以律繩自。徒眾謹飾 出止。若互用常住物者誤一罰百。故犯者擯之。居天禧三十餘年。一衲一履終身不易

。午過不食夜則危坐達旦。以苦誦喪明。忽夢梵僧迎居內院高座。空中散花如雨。因 示微疾。至治二年二月七日猶誦經不輟。頃之辭眾安坐而化。世壽八十八。龕留二十 一日。顏貌紅潤如生。闍維舍利無算。會者數萬人。塔江寧張家山。學士趙孟頫為銘

鎮江普照寺沙門釋普喜傳十三(無念端)

  釋普喜號吉祥。山東人也。身偉面黑而瘠脫類梵僧。早歲懇父母出家。父母責以 無後為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為沙門。精究慈恩相宗研習唯識師地因明等論。元 至元二十五年薛禪皇帝剏立江淮御講之所。普照居其一也。詔師主之。升座外日誦華 嚴大經。以十卷為常課。而素與雲南端無念相善。端為唯識之巨魁。天下無出其右。

每與師論辯理趣。或有少失師以正言救之。端亦為誠服而稱之。入滅荼毘舍利甚夥。

其門人留其靈骨。貯以髹函奉藏二十餘年。始建塔于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際啟視之。

但見舍利霑綴函袱若蜂屯蟻聚。觸之熠熠然也。鎮江之民多有圖像。隨處祠之。稱為 吉祥佛云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11)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解義第二之三(正傳一十四人附見十四人)

蘇州嘉定淨信寺沙門釋祖儞傳一(石室英竹屋淨)

  釋祖儞字日章別號用拙。蘇州常熟張氏子。祝髮後東游四明。時我庵無公住延慶

。石室瑛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後嗣法于竹屋淨法師。出世永定教寺。繼遷崑山廣 孝嘉定淨信。而主教吳下垂五十年。洪武初預選高行。有  旨就天界寺說法  上 數召入  禁中。奏對稱允加賜慈忍法師之號。後賜歸故里終焉

寧波普陀寺沙門釋行丕傳二

  釋行丕字大基。寧波鄞縣人也。宗說兼通行解相應。蔚為時之名僧。初由天台佛 隴。昇主寶陀。匡眾說法恢復產業而振興叢席。洪武庚戌春正明部使者 州劉君承直 與師抱杖西東遊。使者曰。此清淨境也。蓋為亭。師乃建清淨境亭于寺之南嶺上。從 三十尺衡如之。左倚山右入潮。音洞學士宋景濂為記

松江興聖寺沙門釋原真傳三

  釋原真號用藏。松江上海朱氏子也。出家受具興聖寺傳天台教觀。戒行高潔博極 群書。精修法華彌陀懺法。暇則書法華諸經。隨緣演說禪坐達旦。洪武乙丑微疾。索 浴書偈告眾曰。四十二年。無作無修。有生有滅。大海一漚。真歸無歸。心空淨遊。

趺坐泊然而終

杭州上天竺寺沙門釋慧日傳四(栢子庭)

  釋慧日號東溟。天台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戍師尚幼。志求出 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數年落髮受具戒。年二十二聞栢子庭講台教於赤城師趨座 下。未幾能領大義。子庭歎曰。投丸於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 天竺乎。於是渡錢塘謁竹屋淨法師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之。竹屋見詩謂 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茲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 尋掌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器師延居後堂。年餘出主吳山聖水。元至正 四年住薦福。歷三 下天竺災。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 上竺。師知緣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

併金襴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 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  皇明太祖洪武二年  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   上親問昇濟沈冥之道。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游沈 薶歲月。如金剛楞伽心經皆攝心之要與。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質諸白眉法師

(12)

。自後召見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甞與別峯同法師金碧峯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  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即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於鍾山建水陸大齊。命師說毘尼戒  太祖親率百僚臨 聽。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淨業。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 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淨土之祥見矣。於人間世殆不遠乎。後四日趺坐合爪 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峯妙應塔院。師生軀幹脩 偉。眉長寸餘。目睛閃閃射人。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爭 持香花以散其上。師面嚴冷言不妄發。甞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至於誘引後學其 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鑑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 若干人

杭州集慶寺沙門釋土璋傳五(天心瑩絕宗繼)

  釋士璋字原璞。郡之海寧王氏子也。生即伏犀貫頂。目炯炯黑如點漆。幼即羶葷 弗御。父母或陰試之輒嘔不止。喜讀佛書。隣有寺僧。請其父曰。此釋氏種也。盍乞 師我。父怒曰。吾兒如芬陀花。非若倫也。遂捨入傳法寺受五戒。時翰林侍制柳貫甞 憩寺舍。愛師乃授以經史。親為敷繹奧義。師聞迎刃即解。年十九薙髮為大僧。我菴 無法師主上天竺。師將擔簦趨侍。忽夢遊寶所。有大菩薩教其胡跪作禮口宣懺文。覺 而思之乃普賢淨行品偈文。果見我庵刮目視之。凡天台教觀一家章義以次授師。而志 慮專一力學無怠至忘寢食。我庵陰鑒其勤常以遠大期之。時有天心瑩素亢不服人。故 世稱義虎。亦豔師行約共燈火。日與磨切詰難極於毫芒。眾曰雙璧。久之我庵化去。

東溟日公補其席陶冶學者。選師為開科。命知賓客繼領懺摩事。元至正十三年受命住 持棲真。而寺與南竺演福二剎相隣。時有大用才絕宗繼二老居之。師尤以學未足日往 扣焉。凡教觀之奧偏圓本跡之微一一無不條柝。所以甞對眾歎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

。固非獨善所能究盡。使吾自畫而不進。其能免於孤陋之誚乎。二十年移主旌德。元 季天下兵戈大亂。人咸計自藏。師獨專心寺事。不以世難自易厥志。其彰善癉惡風彩 為之改觀。日納淨眾講演經疏。時無虛晷。至我  皇明洪武集慶虛席。郡守李公請 就提唱教乘。未幾中書被旨。俾浙之東西五府名剎住持咸集京師。共甓天界立善世院

。以統僧眾同監董其役。諸方耆德皆莫知所為。師獨出方略具有條敘。時十萬之眾咸 倣法之。是年六月既望預知時至。召弟子囑以後事。至十七日安然坐蛻。壽四十六。

臘二十八。闍維其弟子圓覺一印昇元克勤等函其骨。建塔于龍井辯才法師塔南。師之 器局瀟灑論議慷慨據直道而不狥流俗。每徵諸剎而樹徒植黨者皆為怨府。師乃誓不薙 畜弟子。學者謁欲依附。必勵言拒之。不妄錄一人

杭州演福寺沙門釋如玘傳六

  釋如玘字具菴別號太璞。得法于文明海慧繼絕宗公。師學冠群英才逸三教。非但 十乘三觀九經七史。凡世間所有名言祕典無不博綜。我  太祖高皇帝賜旨命住天界

。日與諸耆德闡揚教乘以備召問。命同宗泐訂釋心經楞伽金剛。奉  旨頒行天下

(13)

紹興寶林寺沙門釋大同傳七(春谷。古懷肇。繼江恩。晦機天岸濟。古林茂)

  釋大同字一雲。別峯其別號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姙師十月父晝 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崑崙山。竟排闥趨內急追

。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辭章翩 翩大有可觀。於是父以纘承家學屬之。母獨歎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

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髮。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 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於麁執。

但益多聞縛於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於是命出錢塘見 晦機熈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 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峯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 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讚清涼像付以遣 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侍春谷且 告中峯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郡守 范公某憐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 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後學。苟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

。使我陷於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元延 祐初出主蕭山淨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 國師肄業之地。人咸榮師。師亦高臥不赴。於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 倣終南草堂故事。闢幽舍招徠俊又。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 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 心慈濟妙辯之號併金襴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於玄 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師奮然謀復新之。至我  太祖高皇帝御極設 無遮大會於鍾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庫白 金數鎰并珍物榮其歸。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 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鑕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 少顧。惟誦華嚴經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斷江恩 少林之學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師遊閩。時古林茂主福 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於公府。師偶遇旅邸。乃設豐食從容餉之 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 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師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母純 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甞無闕。且求名儒撰行實樹石於墓側

。師持律甚嚴一鉢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餘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示微疾。次年季 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闍維徵異甚多

。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臯亭之善現高 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 道儞法雲之道悅淨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14)

松江上海安國寺沙門釋紹宗傳八(靜庵鎮)

  釋紹宗別號遂初。上海陳氏子。年十三父母捨入里之安國寺。得法於靜庵鎮法師

。天資頴悟戒行精嚴。初出說法於杭之長慶寺。大展玄風緇素嚮化。次遷吳興慈感寺

。時金陵長干守仁法師延居第一座。一眾傾伏。洪武癸酉應召有事廬山。奏對稱   旨賜金縷僧伽黎。擢右講經。無何陞右善世。丁丑正月五日示微疾端坐而化  上聞 勅遣中使致祭。荼毘日送者數千人徒眾奉收舍利遺骨塔于安國寺

松江普照寺沙門釋居敬傳九(東源)

  釋居敬字心淵別號蘭雪。學通內外善屬文精嚴律部。禮金陵大報恩寺一雨和尚職 知客。後參杭州集慶寺東源法師。於懺摩堂居第一座。從而講周易。永樂初奉

  詔校大藏經預修會典。已而住持上海廣福講寺。遷松江普照大開法席一十三載。

建大雄殿海月堂三解脫門。廊廡重軒精舍香積煥然新之。七眾瞻仰道風大扇

杭州龍井寺沙門釋普智傳十

  釋普智字無儗別號一枝叟。浙江臨平禇氏子。出家於錢塘龍井寺。依東溟日法師 授天台性具之學。優於講說。歷四大道場門風大振。晚年開演於松江延慶寺。遂為終 老專修淨業寒暑不輟。永樂戊子正月二日微疾。會眾端坐面西念佛而逝。甞集註阿彌 陀經一卷

蘇州延慶寺沙門釋善啟傳十一

  釋善啟字東白別號曉菴。姑蘇長洲楊氏子。世為宦族。甫能言即通釋典如舊熟。

父母異之。知是法器捨入永茂院出家。無幾薙染受具。屏跡龍山研窮大藏。百氏諸史 無不精究。永樂戊子出世郡之延慶寺。明年應召纂修永樂大典併校大藏經。賜金縷僧 伽黎。一時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錢原溥輩皆為方外交。或辯儒釋之異。師曰。無論聖 人理同且各為其教。又曰。東魯垂道西竺見性皆莫先於厚本。故吾儕雖離父母而養生 送死率皆從厚。與兄弟極友愛。正統癸亥示寂。塔於龍山

廣西橫州壽佛寺沙門釋應能傳十二

  釋應能偽姓楊氏。實建文君也  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諱允炆

。生時頂顱頗偏  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及讀書甚聰頴。一夕懿文太子與侍  太 祖命詠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鈎。誰人移上碧雲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 清光遍九洲。太孫吟云。誰將玉指甲。搯作天上痕。影落江湖裏。蛟龍不敢吞  太 祖覽之不悅。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  太祖大漸。乃授以一 小篋。封鑰甚密。戒於急難方開。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

。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變更  太祖舊制。於是諸王多不遜 服。乃曲加恩禮。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謀者先燕。命侍郎張 昺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 門  帝縱火焚宮。啟  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髮自御

(15)

溝出遁雲遊四方。自湖湘入蜀。雲南復閩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陞座演 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復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雲集師為隨緣 開示。一眾歡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道值知州出。從者呵之。師言。我是建文皇 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巡按御史聞於朝賜號老佛。命驛送 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 水自流。長樂宮中雲影暗。昭陽殿裏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及 至京  朝廷未審虛實。以太監吳亮曾經侍膳。使審之。師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

。曰不是。師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於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 慟。已而取入西內供養。竟卒於宮中  系曰。建文君既繼大統之二。應與賢佐之臣 兢兢格守  太祖之成法而補其未逮。則  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烏有靖難兵破金 川門哉。為其一旦誤用方黃輩。講周官行井田。變更舊制威逼親王  文皇烏能坐視 大寶隳於侏儒而束手待縛耶。今數百年國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誠賴靖難之一旅耳。

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難必無出家之理。既出家必無還宮之事。楊應能牒是冒之也

。斯據國朝典故皇明通載及憲章錄思恩誌等說錄之。固於僧傳是不可缺。君子詳焉

隰州石室寺沙門釋圓鏡傳十三

  釋圓鏡汾州臨縣人。早歲出家游心賢首講肆。得悟諸經密旨。常遊平陽府隰州妙 樓山石室寺。隨緣為眾說法。一日至北門瓦窯坡。土鑿搆一菴。如龕燕默其中。忽囑 其徒曰吾將歸矣。眾請其期。曰來日耳。晨興沐浴更三衣。焚香趺坐說偈而逝

蘇州華山沙門釋祖住傳十四(大章)

  釋祖住字幻依麓亭其號也。丹徒人。姓楊氏。母朱氏夢。梵比丘入其室。覺而誕 師。少沈密不貪世緣。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捨入龍蟠山。依朝陽和尚受法華華嚴諸 大部經。十七薙染十九受具。通曉諸經大義。自謂。覺識所依非關真際。遂擔簦游少 室。依大章和尚五載復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後所得二師印可。次游都下謁松秀二 法師。盡得清涼宗旨。淮安胡給事延住鉢池山。造大藏經作水陸無遮會。至南京訪無 極法師居第二座。犍槌之暇即入眾作務。事竣往京口萬壽寺演華嚴大鈔。至入法界品 地震天雨甘露寶華。時無極率徒與焉。妙峯承印二禪衲亦居座下。自是道價欝跂叢林 傾挹。師智崇禮卑如常不輕。提獎唱誘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寶坊。師演四十八願時。

有異人頂白冠。冠有蛇。四足來聽說法。人怪問之。對曰。吾乃法冠而乃境觀。忽不 見。萬曆甲申憩錫蘇之蓮華峯下。建精舍居之。丁亥九月忽示疾。語眾曰。二十二日 不作離散。便可再展華嚴。但老僧不得曲狥人情。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說偈曰。虛空 無面目。無位強安排。話頭不話頭。處處是如來。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麼。

咦諸人著眼。看這箇消息。佛祖到來也。用他不著。言訖而逝。異香積時不散。奉全 身三日。顏色自若生。荼毘斂遺骨塔於蓮華峯之陰。壽六十有六臘五十有四。王世貞 作銘

(16)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解義篇第二之四(正傳四人附見六人)

北直羊山秀峯庵沙門釋明龍傳一(大光)

  釋明龍淮南宿遷姚氏子也。俗諱東陽。甞補邑庠諸生。居常好修嗜內典。二十年 不問家人產。雅從善知識遊隆慶改元。澹然為居士。而北探諸名勝巨剎訪有道耆德。

寓清苑越三寒暑。登銀山法華寺從大光和尚祝髮進具。尋居羊山秀峯庵。名德日起。

鶉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諸陵。中貴人多檀施弗之顧安七十二眾期千日。親為說法闡三 教宗旨。時休寧汪司馬道昆奉

  詔行邊。道出諸陵期督府法華寺。聞師高德乃趣。一沙彌逆至。見師敞衲曾不掩 祁寒無所侵。汪與督府避席禮之。携入洞中。坐石床與語。師略舉西來意。督府灑 然信服。汪問千日畢能作常住乎。曰無常無住。明日辭歸。越旬有五日立春。羊山放 光五色。又越七日除夕集眾告曰。元年元日吾當行矣。汝等識字者用耳聞經。不識字 者用心念佛。務禪定智慧務濟物普心。即此是佛慎弗他求。汝等勉之。除夜既半命弟 子視中星曰。夜午乎。曰午矣。師曰。未也。日午乃行。元日羊山復放五色光如嚮。

至日中師辭眾坐化。越七日闍維復放光如嚮。大眾與諸中貴人望光對師羅拜曰。佛耶 佛耶。願以此光普照下土。已而舍利纍然。督府治塔藏之。汪公為之銘。賞萬曆元年 正月也

應天棲霞寺沙門釋真節傳二

  釋真節號素庵。襄陽人也。少為郡弟子。忽宿根內萌即辭割親愛。禮明休和尚祝 髮。既而北遊京師。遍參講席。居秀法師座下饜餐法喜深得賢首之印。師之學富內外

。諸方每以龍象推之。久之負錫南還金陵。出主攝山棲霞。眾逾三百教備五乘。據師 子座撾大法鼓三十餘年。檀施之餘拓地為廬。時殷宗伯得琅琊大士像。五臺陸公亦鑄 金像。悉歸師供奉。羅參知署曰圓通精舍。句曲李石麓學士盟為方外交。師闡大法不 以期限。甞講法華經至多寶塔品。空忽現寶塔于座前一如經言。四眾跂觀灑然希覯。

中使張某奉  慈聖皇太后命至同覩聖瑞。乃出尚方金縷僧伽黎衣一襲。宣  慈旨 賜之。即於講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記其事

嘉興東禪寺沙門釋明得傳三(百川海妙峯覺)

  釋明得號月亭。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故又號千松。湖州烏程周氏子也。師生即頴 異岐然不凡。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遂指壁間畫羅漢像問父曰。僧耶俗耶。父曰僧也

。師慨然曰。吾願為是矣。於是力求出家。父母不聽。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

。從僧真祥習瑜珈教。越四載祝髮。聞有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公。不契。因而單衣芒 屩遍遊叢席。匍匐叩請備歷艱辛。自念般若緣薄。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值明師。

(17)

道經中竺。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萬松問曰。大德何來欲求何事。對曰。欲叩普門求 良導耳。松竪一指曰。且去禮大士却來相見。師泫然再拜求決生死大事。松曰。子欲 脫生死。須知生死無著始得。師聞罔然。依受具足戒。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松不 得已授以楞嚴大旨。於是苦心研究。至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恍然若雲散長 空寒蟾獨朗。遂作偈呈曰。楞嚴經內本無經。覿面何須問姓名。六月炎天炎似火。寒 冬臘月冷如氷。松頷之囑曰。汝既悟教乘。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向上大事藉此可 明。松住徑山。師為眾負米採薪不憚勞苦。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師卓錫而前。虎遁 去。甞閱棗伯合論至十地品。中宵隱几而坐。夢遊兜羅綿世界。登座闡華嚴奧旨。至 于結座乃說偈曰。從本已來無。今日何曾有。一毛頭上現。虛空笑開口。咄一咄下座

。寤白松。松撫之曰。此聖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將行。清涼一宗亦大振矣。無何 松化去。師懸鐺守塔三載。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祇園亦默識而愛重。

其弟子沙泉頗自負不籍師名。師遂掛錫報先寺。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故晨則持鉢。

午則聽講。夕則與同參十餘人敷其義趣。於是眾日漸益香積不繼。師陰禱于伽藍神曰

。倘吾與聖教有緣。神其無悋訶護。移時有外道自雲間來施米百石。自是報先之盛過 于佛慧。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而謝還之。瓣香為萬松拈出。已而孑身復徑 山凌霄峯。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一夕初夜趺坐。豁爾心境冥會疑滯氷釋。乃躍然 說偈曰。千年翠竹萬年松。葉葉枝枝是祖風。雲嶽高岑棲隱處。無言杲日普皆同。趨 禮萬松塔曰。老漢不我欺也。自此道譽益隆學者輻輳。四方交聘歲無虛日。開堂靈隱

。門庭嚴峻無賴。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竟以不測事誣師。不終日事白天然坐誣 遁。餘黨笞死者二十人。師南遊赤城。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台郡教乘之被實師始也 闡玄談于大中菴。三日菴災。獨師之丈室巋然無恙。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產白蓮華

。紫芝生於廁。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蓮。師居東禪夜夢。文殊跨獅出。乃遺獅乘空 而去。獅忽化為童子。師故問曰。爾方獅今童耶。試開口。童子啟頰口如丹硃。師撫 其背曰。爾猶獅也。童曰。師口何如。師張口示之。童踊入咽。師驚覺而汗。且喜曰

。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不數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大鈔。眾常千指妙峯覺法師入 室弟子也。遙宗四明弘天台教觀之道。以師闡賢首未諳台衡故。質六即蛣蜣之義。師 曰。天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則十界皆名字。我證究竟則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非蛣蜣上別有六即。覺曰。不然。天台六即不論世出世間 有情無情。物物皆具隨舉一法六即在焉。何必以我迷悟觀彼優劣哉。師曰。聖人設教 誠為汲引迷塗。若云隨舉一法六即在焉是為惟談世諦成於戲論。學人何有哉。前五即 置所弗論。如云究竟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如金出鑛。似璧離璞。是故如來初成正覺 觀於九界。一切眾生同時成佛。非惟九界正報。全體遮那則九界依報無非寂光。所以 歎云。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證得。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其究竟蛣蜣永無成佛日矣。一切眾生而無一人發菩提心。所謂十法界都 為一隊無孔鐵鎚。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如來何日復迷而作眾生金重為鑛其失孰大

(18)

。覺曰。究竟蛣蜣非是說也。以其心體本具故曰理即。色相已成方稱究竟。一界既爾

。界界總然。當界而論。六即自備。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師笑曰。子去做一個 究竟蛣蜣也。聞者無不高其論。吳俗尚崇事玄武。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禮者。師見故 逆而問曰。汝奚為而來。曰禮祖師也。師叱曰。汝身為比丘心實外道。其玄武北方一 水神耳。教中所謂毘娑門天王是也。彼以神力為佛外護。稱其為祖師。乃披七佛衣拜 之。不亦謬且倒乎。遂毀其像易事達磨之像。謂其僧曰。此爾祖師也。凡所過名蘭精 舍有事玄武三官盡去之。俾學人專心正道。其護教概如此也。師為人脩幹孤高性度剛 毅。以傳法為已任。故禍患不避其身而欣慼不形乎色。至于登座則慈雲靄然。七眾無 不渥其沛澤。白椎則三千炳著八萬森嚴。室中雖不橫施棒喝。聞毒鼓而心死者眾矣。

萬曆丁亥秋告眾曰。吾為汝等轉首楞嚴法輪作再後開示。無復為汝更轉也。冬示疾。

尤諄諄囑以教乘事。明年正月望後二日吉祥而逝。世壽五十有八。臘四十有六。荼毘 塔于徑山

天台慈雲寺沙門釋真清傳四(寶珠荊山月溪)

  釋真清。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也。生而頴異脩幹玉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 誦經史數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 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嶽伏虎巖依寶珠 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遊金陵探禹 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護。珠以年高自普陀棲 隱于下天竺。時內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  張太后賜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珠 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數日不聞動定。師密窺 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 鹽官古蹟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雲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於 吉祥。豔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眾扣師室。師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

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 上安頭。實際却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 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 退。師乃南遊天台窮搜勝絕。懷無見覩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 社。偕師至毘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荊山歎曰。某所講經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 誠出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千日之期。已而復歸天台古平田寺

。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峯。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 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者戶外之履常滿。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 參差見彌陀三聖。師方展拜。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薰修。寤知中品往生之 象也。蓋師日勤五悔。密持梵網心地品及十六觀經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甞示眾 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範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 解。遂令後學不遵佛制輒犯規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

(19)

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萬曆丁亥八月蒙  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遣使降旨 褒崇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內艱。請師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 日為期。時台郡王理邢某親登雲嶠而設供焉。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師之室

。 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芙蓉之席見招。辭不赴忽謂眾曰。桃源之慈雲實懶融四世孫 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雲居山曰安國。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 髮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韶公常領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台 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所。竊思  朝廷千數百年 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遂罄衣鉢贖歸之。將謀興建。俄雲間陸宗伯平泉 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於桐川。再畢返棹嘉禾龍淵。欻抱疾告門人曰。夜 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遂付衣鉢遺囑弟子。如法闍維。盡發長物

。於五臺雲棲西興五處飯僧。有勉服藥石者。師謝曰。生死藥能拒乎。吾淨土緣熟聖 境冥現。此人間世固不久矣。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而已。期於二十九日告 終。每日雖米漿不入於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別眾曰。

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眾請曰。和尚往生淨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眾 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

手足溫軟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荼毘日天色霽明淨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雲。

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點。烟焰起時異香充塞。內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 種隨力不同。火餘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琅竿猶香氣 郁郁。師生於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於萬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

。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初建塔慈雲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 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明高僧傳卷第四

(20)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習禪篇第三之一(正傳十六人附見七人)

明州天童寺沙門釋正覺傳一(枯木成丹霞淳)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母趙氏。誕師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 七歲日誦書數千言。十三通五經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無生法。依郡之淨明寺本宗和 尚薙髮。受具戒於晉州慈雲寺智瓊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明大事誓不 歸矣於是渡河首謁枯木成公於汝州。久之無所入。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 焉入門。霞便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對曰。井底蝦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簾

。霞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師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 取一句。師曰。某甲今日失錢遭罪。霞曰。未暇打爾。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

。師亦從焉。宣和二年霞遷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金粟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

。真歇了公住長蘆。招師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州之太平。遷江 之圓通能仁。次補長蘆。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師獨危坐堂中。但 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餽金贍眾僧。於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 州禮補陀大士。天童虛席。郡守馳檄請師住持。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 有神衛。遂斂兵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師居天童三十年。

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 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後事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擲 筆而逝。詔諡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燕都慶壽寺沙門釋教亨傳二(普照寶)

  釋教亨字虛明。濟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濟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 白業緇素仰重。一日赴齋于芒山村。乃倚樹化去。是夕示夢于女弟馮自彭村。見其乘 白馬而下曰。我生于西陳村王光道家。馮覺語母。及其子三人夢皆同。詰旦至光道家 詢之。其母劉氏先夕亦夢。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誕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 而未笑。次日有同業僧福廣福堅。聞而來謁見即呼云。安兄無恙耶。亨熟視舉手伸指 而笑。其母甞臥師于室中。若有人誦摩訶般若之聲。及睟或以佛經酒杯試之。竟取經 卷。素不茹葷血。見僧喜從之遊。人皆呼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師事碑於石紀其異

。年七歲出家依州之崇覺寺圓和尚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兒他日 坐道場。必領僧萬指。年十五遊方。聞鄭州普照寶和尚法席之盛。於是荷錫自汴發足

。寶公夜夢。慶雲如金芙蕖繽紛亂墜。因語眾曰。吾十年無夢矣。今有此。是何祥也

。翌日亨至。寶獨異之。師朝夕參叩。寶亦痛劄之。一日往睢陽。忽馬上憶擊竹因緣

。凝情不散。如入禪定。將抵河津渾無知覺。同行德滿呼曰。此河津也。亨驚遂下馬 悲喜交集。及歸涕以語寶公。寶曰。此僵人耳。切須更甦轉動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

(21)

。否曰。兒時已念得。寶公笑曰。我只教爾參諸方掉下底禪。但再參去。自有得力處

。一日亨於雲堂靜坐。忽聞打板聲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閃電。若更 遲疑。面門著箭。咄寶公曰。我謾汝不得也。師後出世乃五坐道場。若嵩山之戒壇韶 山之雲門鄭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覺嵩山之法王。次因金國丞相夾谷清臣請主中都潭柘。

遷濟州普照。未幾忽方丈後叢樹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餘。而群鴉以次來巢。狀若浮圖

。上下十二級。眾賀曰。和尚佛法愈大振乎。不十日詔住慶壽寺。眾常萬人。三年繼 主少林。法席大盛。無何師引去乃徜徉於嵩少之間。或放歌或長嘯。如是數年。一日 忽覺四大絃緩。杜門堅坐謝絕賓客。至金興定已卯七月十日誡其眾曰。汝輩各自勤修

。索浴說偈端坐而逝。享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闍維焰如蓮華開合。牙齒目睛不壞

。舍利無算。師自兒時額有圓珠涌現於皮間。至是爆然飛去。弟子分設利羅以建塔焉

臨安府徑山沙門釋宋杲傳三

  釋宗杲。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宣州奚氏。即雲峯悅之後身也。靈根 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無雲齊公。十七薙染。初遊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 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 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蹰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 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

值悟開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

。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後際斷。悟曰也不易。爾到這田地。

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 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於是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

。一日悟與客飯次。師不覺舉筯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師 曰。如狗舐熱油鐺。後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 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麼。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

。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 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 數段因緣詰之。皆酧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 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菴以居。後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 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鉢救產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 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 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 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飢餐洋銅渴飲鐵 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 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其形服放還。

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師再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眾見一星殞於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

(22)

五鼓手書遺表併囑後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秖麼死也秖麼。有偈無偈 是甚麼熱。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諡曰普覺。塔名寶光

平江府虎丘沙門釋紹隆傳四

  釋紹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 夏而後遊方。首訪長蘆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禪師語至。隆讀之 歎曰。想口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寶峯依湛 堂。次見黃龍死心。然後參圓悟。一日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悟忽舉拳曰。還見麼。隆曰見。悟曰。頭上安頭。隆聞脫然契證。悟曰。見個甚麼

。隆對曰。竹密不妨流水過。悟首肯之俾掌藏鑰。有僧問於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 此。烏能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後因圓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聖。宋建 炎結廬於桐峯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遷虎丘。道大顯著。因追繹白雲端立祖堂 故事乃曰。為人之後不能躬行遺訓。於義安乎。遂圖像奉安題讚其上。達磨讚曰。闔 國人難挽。西携隻履歸。只應熊耳月。千古冷光輝。百丈讚曰。迅雷吼破澄潭月。當 下曾經三日聾。去却膏盲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風。開山明教大師讚曰。春至百花觸 處開。幽香 旎襲人來。臨風無限深深意。聲色堆中絕點埃。蓋白雲以。百丈海禪師 創建禪規之功宜配享達磨。可謂知本矣。隆能遵行而為讚。又且發明其道。亦為知禮 者歟。紹興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並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無畏床師子吼 者又不下十餘人。獨後法嗣之繩繩直至我  明嘉隆猶有臭氣。觸人巴鼻者妙喜與瞌 睡虎之裔耳。他則三四傳便乃寂然無聲。然此二老可謂源遠流長者也。當時稱二甘露 門。不亦宜乎

慶元育王山沙門釋端裕傳五

  釋端裕。號佛智。吳越錢王之裔也。六世祖守會稽因家焉。師生而岐嶷眉目淵秀

。十四驅烏於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淨慈一禪師。未幾偶聞僧繫露柱曰爾何不 說禪。裕忽有微省。去謁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以頴邁見推。晚見圓悟於鍾阜。一 日悟問。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却。即今是滅不滅。曰請和尚合取口好。悟曰。此猶 未出常情。裕擬對。悟擊之裕頓去所滯。侍悟居天寧命掌記室。尋分座道聲藹著京西

。憲請開法丹霞。次遷虎丘徑山。謝事狥平江道俗之請菴于西華。閱數稔勅居建康保 寧。後移蘇城萬壽及閩中玄妙壽山西禪。復被旨補靈隱慈寧。皇太后幸韋王第。召裕 演法賜金襴袈裟。乞歸西華舊隱。紹興戊辰秋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德山入門便棒。

多向布袋裏埋蹤。臨濟入門便喝。總在聲塵中出沒。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風生超 越古今途轍。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秖這個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喚 作棒喝。未識德山臨濟。畢竟如何。卓一下曰。總不得動著。僧問。如何是賓中賓。

裕曰。爾是田庫奴。僧曰。如何是賓中主。曰相逢猶莽鹵。僧曰。如何主中賓。曰劍 氣爍愁雲。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敲骨打髓。裕蒞眾色必凜然寢食不背眾唱道無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即譬四倒也。若小乘觀人即觀身不淨破於淨倒。觀受是苦破於樂倒。觀心無常破於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但證以順用入體即無不覺。故得驗知心體本無不覺。但凡是違用一體謂異。是故不得

  釋曰。此亦名心者。復引餘教安立異名。令此堅固。第二染污意者。由四煩惱薩

九者菩薩解真俗諦。悟法王法。將有所襲。名法王子住。十者此位菩薩如王太子堪受

。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

。晝眠。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鎮。黃既眠覺。見二物具存。私密異

。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諸寺緇伍具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