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題"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0年指考國文科非選擇題解析

寬與深

◎王 道

(資深國文教師)

第一題

一、題目全文

◎文章解讀(占18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回答問題,文長限200字~250字﹙約9行~11行﹚。

途中是認識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車中、船上同人行道可說是人生博覽會的三張入場 券,可惜許多人把他們當作廢紙,空走了一生的路。我們有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 路。」所謂行萬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覺得換一個解釋也可以。一 條路你來往走了幾萬遍,湊成了萬里這個數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懂得人 生的人了。俗語說道:「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們不幸未得入泮(入泮:就學讀 書),只好多走些路,來見見世面罷!對於人生有了清澈的觀照,世上的榮辱禍福不足以擾 亂內心的恬靜,我們的心靈因此可以獲得永久的自由;所怕的就是面壁參禪,目不窺路的人 們,他們不肯上路,的確是無法可辦。讀書是間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 生,一落言詮,便非真諦,所以我覺得萬卷書可以擱開不念,萬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改 寫自梁遇春〈途中〉﹚

雖然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梁遇春卻主張:「萬卷書可以擱開不念,萬里路非 放步走去不可。」他的理由何在?請你解讀他的看法,並加以評論。

二、注釋

○通都大邑:四通八達的繁華大都市。

○入泮:古代學宮之內有泮水,故稱學宮為「泮宮」,童生初入學為生員則稱 為「入泮」。《儒林外史.17》:「捷報貴府相公匡諱迥,蒙提學御 史學道大老爺取中樂清縣第一名入泮。」

○觀照:以心靈深刻的觀察來品味人生。

○參禪:佛教徒依禪師的教導修學佛法。

○言詮:對文字解釋或指解釋的文字。詮:解釋、評說事理。

○真諦:真實的意義。諦:道理、義理。如:妙諦、真諦。

明道文藝 426

106 詳見426期明道文藝

(2)

三、解題

此文的內容梳理如下:

(一)主張一——途中(車中、船上、人行道)是認識人生最為便利之處―→

擁有清澈的觀照―→內心恬靜―→心靈擁有永遠的自由―→

不染世俗之氣,不受榮辱禍福之亂。(梁氏認為路途中是認 識人生最為便利之處,而認識人生的前提在於擁有清澈的觀 照,以心中的靈眼觀察,因而能使內心恬靜,進而使心靈擁 有永遠的自由。)

(二)主張二——讀書無法代替行走,因為讀書並非像途中那樣直接去接觸人 生,而且書中文字有其局限性,無法傳達行萬里路後那種周 密完整而幽微深細的感受。

(三)前 提——「真用了你的眼睛」,亦即心眼,靈眼。

(四)定 義——「行萬里路」並不意謂真要走遍名山大川,將同一條路重複 行走,湊成萬里之數亦可。

四、參考解答

(一)解讀

1、讀書不像行萬里路那樣,可以直接地接觸人生,因此讀書無法代替行走。

2、文字無法完全掌握想要表達的意義,甚至會有所偏向或扭曲,因此讀 書一事可以擱開。

3、唯有行萬里路,才能使內心恬靜,進而使心靈擁有永遠的自由。

(二)評論

1、贊同之處——行萬里路,古稱「壯遊」,可充實見聞,放寬視野,壯 闊心胸,深化情思,涵蘊情操,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超卓 深廣的人生觀。

2、反對之處——

(1)觀照能力無法立刻提升到超凡的清澈境界。

(2)同一條路走到爛熟後,就會因審美疲勞而不會多加注意。

(3)「行萬里路」可以達到「心靈自由」,兩者之間從文中看不出能 推論出這樣的結果。

107

寫作祕笈

詳見426期明道文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 是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 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 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 為 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 彼岸是不可知

心中常存「我是佛」三個字,在待人處事上也可以產生很大的 提示作用。每當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我想到是佛在說話,所以我要

在人類古代哲學思想史上,東西方都出現了「中道」或「中庸」的思想,被公認為是中

共同基金的投資方式簡單,適合小額投資人,像是剛出社會工作 的人或是有在打工的學生,共同基金都是很好的理財方式。不過共同

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 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 個人的。眾生眼中的「律儀」和佛陀眼中的「律儀」 ,是有深淺的不

陌生人 生疏、不相識的人 展覽 陳列物品供人觀看 售貨員 售賣貨物的工作人員. 救護站 援助傷病人員使得到適時治療的地方 視力

每一個泰國年輕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做一次僧人,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