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30年代臺灣與上海的心理衛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930年代臺灣與上海的心理衛生"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Soochow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指導教授:劉士永 博士

Advisor: Dr. Shi-Yung Liu

1930 年代臺灣與上海的心理衛生

The Mental Health in 1930s Shanghai and Taiwan

陳奕橋

I-Chiao Chen

中華民國 一 ○ 三 年 七 月

July, 2014

(2)

2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民國 1930 年代的心理衛生觀念與精神病院

第一節 何謂心理衛生與其內涵……….. P.17 第二節 心理衛生在中國的發展……….. P.20 第三節 心理衛生在上海的發展………. P.25 第四節 《申報》裡的心理衛生………. P.30 第五節 心理衛生中的精神疾病與病院–以上海為例 …………. P.38 小結 ………. P.49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心理衛生問題與精神疾病

第一節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政府對精神疾病的態度 …………P.53 第二節 臺灣日日新報裡的精神病 ………. P.55 第三節 精神病裡的心理衛生………P.67 第四節 《臺灣日日新報》裡的精神病院………. P.75 小結………P.81

第四章 結論

……….……..……P.84

(3)

3

參考書目

………..P.88

致謝

………P.98

摘要

本論文主要討論 1930 年代以來心理衛生在臺灣與上海的的發展過程,

兼論與其伴隨的精神疾病問題。一般對於心理衛生的了解往往以為類似心 理衛生的觀點無所不在,隨處都可見到相關的訊息,卻鮮少知道心理衛生 原先是用來專門探討精神疾病的問題。

心理衛生顧名思義便是在討論內在心裡的健康,不論是民國初年的知 識份子或是日本治臺時期的醫學者,都接受了將外在環境衛生內化到心裡 的概念,這種將身體外在衛生與身體內健康融合的過程與方法便被稱為「心 理衛生」。這樣的概念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現代化的象徵,因此不論是被公 認已進入現代化或是尚未進入的國家,都積極的開拓在這方面的經驗,故 此政府能否以強大的力量推行這些觀念,也呈現在當時的報雜誌裡。

本文便以兩個不同政權在接觸到心理衛生時所表現出的反應來進行討 論:其一,上海的國民政府在經歷內戰後獲得短暫的安定,因此積極的希 望將國家推向現代化的行列,對於心理衛生的推廣不但能表現出文明大國 的氣度,也能展現出國民水準的提高,但在現實層面上政府無力去推廣這 些富有現代化象徵的工作,因此默許由知識分子著手。但民間難以有媲美 政府的巨大力量,因此經由合作與分工的方式,聚集了當時各領域的專家 學者一起推廣心理衛生,故而也成了多元面向發展的「中國式心理衛生」。 其二,臺灣在日人的治理下,比國民政府早了近三十年開始推行外在環境 衛生的工作,但是在政府權力強大的壟罩下,知識份子不但無法推動與心 理衛生相關的工作,甚至被日本政府強力的干涉,也因此在臺灣見到的是 政府巨大的身影,不論在報誌或是雜誌裡見到的相關資料都顯得更加單一

(4)

4

化,即使如此心理衛生的概念還是隨著日人推廣「身體健康」與「環境衛 生」這些概念的同時,滲入了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

關鍵字:心理衛生、精神病院、精神病、醫學史、健康、衛生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ntal health(心理衛生) since 1930s, in Taiwan and Shanghai. I was used Taiwan Nichi Nichi Shin Bo(臺灣日日新報) and Shanghai Shun Pao(上海申報).

At the same time also touch some questions about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The first, mental health only use in Psychiatry. It is say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an American youth, U.W.Beers who had suffered in mental hospital and eventually brought the cases to public attention. Until 1930s in china some people were used it in the life. To the intellectual in early Republican Shanghai, mental health is a trendy term. In fact, authorities and scholars believes that mental health is a sensitive term dealing with regular mental illness among the citizen. But in Taiwan not like Shanghai, it only say Psychiatry.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mental health is talk about many people when they feel bad, how can they solve question. We know everyone have human emotions, like happiness, love, anger, fear, sadness, hate and desire. So the mental health is very important, if someone can’t solve Negative emotions who can use it have fun.

The gray area between psychotic person and non-psychotic person, mental health is in there. I want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Shanghai, they use different Methods see the Psychiatry.

In the fact, mental health history of Taiwan and Shanghai are not the same. In there the govern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xample the R.O.C government first brought the deleg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ental health. The case reveal the republican government already the importance to link to the development abroad.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is focuses on Japanese nationals in Taiwan and Psychiatry.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1. The intellectual in Shanghai how was introducing the latest knowledge of mental health abroad.

(5)

5

2. In Taiwan Colonial government had done investigations on patients of mental illness on Meiji, Taisho, and Showa. And why do they have this paper.

3. I hope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Shanghai government how can they were used the different methods to see the mental health.

(6)

6

第一章 緒論

心理衛生是預防精神疾病促進心理健康的學問。由於以往對於心理衛生的 忽略,以致精神疾病像春潮一般急流而且泛濫著。這些心理上的疾病,使 社會受到許多有形的(如經濟)或是無形的(如道德)可怕的損失;為要 免除這些損失,使社會有較現在更大的進展,心理衛生的提倡已是迫於眉 睫了。並重地用著積極的與消極的方法,同時由醫生、父母、教師等作為 實施心理衛生的先驅者。如此,讒能獲得實際最大的成效。1

—章頤年

古者有云:「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自古以來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會有 心理上的問題,特別是凡遭逢戰亂與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人們在調適的過程裡 難免會出現精神上的困頓。1930 年代的中國和臺灣,雖分屬不同政治體下的居 民也因此或多或少受到心理壓力的威脅,這些問題一但長久累積不能改善,往往 變成了現在常見的精神疾病。罹患這些精神疾病之前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去 改善狀況,而心理衛生的目的就是在這個時候協助人們去預防與改善自己內心的 精神狀況。

現今一般民眾所認知的心理衛生,大多以為是 1949 年以後接觸美式醫學所 帶來的概念,但在這之前已經有了一套中國式的心理衛生觀念存在於國人心中,

最遲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的中華民國,已經有學者開始專門討論心理衛 生所包含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進而將之昇華為因地適宜的心理衛生並實用化。關 於這些過程的蛛絲馬跡都可從當時的報刊《申報》以及專書著作像是章頤年的著 作《心理衛生概論》見到期發展。藉由這些資料不但可以了解心理衛生一詞的由 來與內容,也能看出心理衛生的出現最早是因於精神疾病的問題,故此初到中國 時的心理衛生大多侷限於精神疾病的討論。但這些訊息傳入中國以後,短短的數

1章頤年,《心理衛生概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10 月),頁 9。

(7)

7

年之內已經成為中國式的心理衛生,此時包含的項目已不侷精神疾病,從日常的 起居生活到專業醫師的用藥治療都囊括於此。重要的是眾人也認為要是能夠遵守 心理衛生內容的規範,便能夠預防精神疾病。

因此本文試圖分析心理衛生在 1930 年代所包含的內容以及在進入中國與臺 灣兩地呈現出的不同樣貌,進而討論心理衛生與精神疾病關係。而之所以選擇以 上海與臺灣為比較的原因在於,上海是中國當時主要的大城市,其現代化與資訊 的流動可謂國內首屈一指,可惜當時政府的權力無法完全掌握此地。如此行政力 不彰與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出現的各種醫療資源問題,使得上海此地在心理衛生問 題的解決上,依賴民間自救的力量遠大於政府所給予的幫助,像是上海重要的精 神病院都是私人所設立,主要由當時的富商、教會以及民間學者合作才得以經 營,因此推廣心理衛生時呈現出的樣貌便包含了各種領域的專家學者。相較之 下,當時臺灣在日人政權之下所呈現出政府的色彩就顯得濃厚許多,單就以心理 衛生傳播的方式就可以見到日本政府在臺灣的控管程度就比上海市政府嚴格許 多,因此在臺灣出現的型態則是具有權威性的醫學專家來領導,從早期重視研究 精神疾病的專門論文和臺灣環境的分析,並記錄下氣候長時間演變的資料統計,

到統治末期的居民關懷的工作,無一不是精神醫療專家所主持,因此難以見到如 在上海有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和法律專家投入心理衛生工作的情形出現。

心理衛生的問題在成為精神疾病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可以進行改善,如果 能遵行一些守則的話或許不需要完全依賴專業醫療的介入便能夠痊癒,這個觀念 是民初知識份子在接受心理衛生這個新知識時得到的感想。也很恰好的適用於當 時資源缺乏的時代,在國民政府沒有進一步推動相關方面的動作時,上海一地的 知識份子似乎普遍的使用如此的方法,進而成立心理衛生相關的協會。那這種方 法的詳細內容應該包含了哪些條例?或者應該說心理衛生的守則究竟包含了哪 些項目?關於這些問題最早由章頤年所著《心理衛生概論》有系統的分析出心理

(8)

8

衛生涵蓋的項目包括了醫學、家庭、教育、法律以及日常生活,2可見其包含的 範圍非常廣闊,凡是牽扯到人類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被心理衛生所涵蓋,也因此我 們可以針對當時主要以心理衛生在日常生活方面所訂下的守則來分析其內容。如 果加以整理陳果夫在《衛生之道》所提出的養生看法以及在《申報》幾位醫師與 學者提出的觀點來看,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衛生守則大致包含了:

一、保持生活環境的衛生。

二、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鍛鍊身體。

四、時常擷取與心理衛生相關的新知識並遵行專業醫師的建議。

之所以會有這些守則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學者似乎相信,經由遵守這些「中 國式」的心理衛生的守則後,能改善國人的心理壓力甚至能夠預防精神疾病,並 能在改善日常生活環境的同時達到身體內外的衛生,事實上在傳播這些觀念的同 時,確實也給予了民眾一個有機會改善心裡狀況的道路。3

上海這些知識份子的努力確實在政府權力不彰的情況下,協助了當地居民在 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情緒問題。反觀臺灣一地的臺灣總督府,其權力延伸與掌控 遍及全臺,為何就沒有提出類似心理衛生守則的方法來解決當時民眾的問題,從

《臺灣日日新報》在治臺初期的資料可見到,當時日人尚以為臺人的生活充滿了 迷信與不良風俗,沒有具備現代文明的該有的特質,因此不以為臺人會有「文明 病」的出現,可能因為如此而沒有推普及廣類似心理衛生的內容,甚至沒有出現 心理衛生的相關名詞,僅有的則是精神病、神經病上的研究。

2章頤年,《心理衛生概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3《申報》於 1930 年代後期到 1940 年代中後,經常出現討論自殺以及生活中要注意的心理衛生 的新聞,並有民眾投書反映接受到這些知識的自我感受,因此雖然無法看到推廣心理衛生守則 的具體成效,但確實能幫助民眾解決了一些心理衛生上的問題。

(9)

9

若同樣以知識份子關懷人民的角度看待,以上海大廈大學所創的《心理季刊》

為例,4中國這一群推廣心理衛生工作的知識份子為的就是破除當時國民的迷信 心理以及改善不良的環境衛生。臺灣的部分不但已經有數個城市單進入現代化的 文明世界,一樣有知識份子組成社團來破除迷信與傳播新知,不同的是臺灣的知 識份子是在政府刻意忽視下肩負起推廣的工作,像是杜聰明、翁俊明、蔣渭水以 及賴和都選擇以各自認定的方式來幫助臺灣民眾,特別如蔣渭水與林獻堂共同主 持的臺灣文化協會,便是希望破除臺人的迷信觀念,聚集民眾傳播新知的同時,

也教導國民如何生活,傳達出我們已經進入現代化社會的意念,也難怪蔣渭水會 認為臺灣人罹患了「痴」和「愚」的疾病,然而重要的是這些疾病是可以經由知 識的傳播進行治療的。

如此看來臺籍知識份子在推動傳播知識的努力確實不亞於當時中國知識份 子,其共同目標都是希望能幫助各自的國民獲得更健康的心理,這時候政府又再 度扮演了重要的位置。民國初期的國民政府雖然無力推廣這些有助於國民的心理 工作,但基本上抱持著樂觀與協助的態度,因此知識份子在推行心理衛生運動時 雖難接受到政府的資源卻也不會受到打壓;約略同時期的臺籍知識份子在進行這 些工作的時候,卻往往遭到臺灣總督府的限制與關注,再加上雙方政府對於西方 醫學系統接受的脈絡有所差異,因此同樣接受到西方傳來的心理衛生概念時,卻 出現了兩種決然不同的態度。

因此筆者進一步以《申報》、《臺灣日日新報》和《臺灣醫學會雜誌》等相關 的資料作比較,發現當時的中國對精神疾病的專門研究稍落後於臺灣,但是在對 國民推廣新知與提供解決途徑的行動上,卻比臺灣的情況積極許多,可見得雖然 當時中國主要的推行者以知識子為主,但持續推行心理衛生觀念的動力卻沒有停 歇,而臺灣卻是在總督府掌控下進行主導的工作,大多專止於專業醫學上的探

4編者,〈創刊話〉,《心理季刊創刊號》,(上海:上海大廈大學心理學會發行,1936 年 4 月 30)。

(10)

10

討,很少見到知識份子推廣心理衛生觀念的例子。如此呈現出不同的樣貌除了政 府背景以外也可歸因於統治政府的態度,國民政府儘管無力給予資源,但心理衛 生的工作畢竟能改善國民的生活品質,國民身體與心理都健康的話國家進而也會 強大。因此以上海為例,此地雖從二十世紀初以來有許多區塊在西方勢力下,但 國民政府對國民的態度是有所期待的,在資源不足下會願意與這些西方勢力合 作,當地的知識份子也主動積極將精神疾病的預防知識傳播給民眾,使國民不會 有所畏懼造成精神上的困擾,大眾也會認為心理上的問題可以藉由心理衛生的方 法解決不再是不治之症。在中國出現這樣的情形或許可以離解為一種比馬龍效 應,政府希望將國人當成已經進入現代化的國家行列,也希望國人如此的看待自 己,因此樂意藉由知識份子的推廣將租借區的西方醫學心理衛生成果運用在自己 的國家。臺灣總督府的立場則是以新統治者身分殖民臺灣,對殖民地居民的反抗 和不信任感還保有高度的警戒,因此選擇研究學術性的精神疾病並且從環境衛生 的規畫著手,一直到 1930 年代後期才有官設的精神病院。由此可見臺灣不論在 醫療或是對知識份子的控管都掌握在總督府的手裡,對於精神疾病的研究與處置 也幾乎是依臺灣總督府的規畫進行,如此一來政府要是刻意不用心經營精神疾病 方面的醫療行為,又少了心理衛生守則的保護,臺灣人民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解 決的管道就更顯的貧乏,日子一久累積而患的精神疾病便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此時此刻就只能依賴各地仕紳的募捐以及教會成立相關的收容所,但臺灣總督府 不但控管臺籍知識份子的團體,也壓縮了教會醫院在臺的協助空間,因此當時的 私人收容所很難聘請到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是引入日新月異的治療方法。

若單從各種相關的文獻刊載的資料看來,總督府對於精神疾病的了解應該比 當時的中國政府更加專業,例如單是精神醫學的專業論述就涵蓋許多種項目,但 為何沒有對當時臺灣的國民加以灌輸預防心理疾病的觀念?觀察其他疾病像是 鼠疫、霍亂與性病上的處理方式,都會以醫學專業人員配合警察的方式來對民眾 進行防治工作,但對於精神疾病卻少有類似的醫療行為出現。在 1930 年後期成

(11)

11

才立的官方精神病醫院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於中國政府,像是類似的病例在臺灣會 被診斷為精神疾病但在中國卻會視為心理不健康,雖然兩者的差異在於醫療專業 的介入程度,但也凸顯出雙方政府對於治下民眾的角度不同。由此可見總督府的 政策是堅持優先解決會造成生命危險的疾病,因此治臺初期所關注的項目沒有精 神與大眾心理問題的項目,僅有的是派遣專門學者在進行資料統計的紀錄以及論 文的研究。

先暫且不論兩地的居民在民智上有無落差以及在精神疾病治癒的成果,單就 以兩地政府對待民眾的態度就有很大的差異,關於兩地如此不同的劃分心理衛生 與精神疾病,可以概略的如此看待:

中國(上海)→精神疾病

心理衛生(包含精神疾病)

臺灣→精神疾病(包含心理衛生)

若以此為切入的角度,大概也不難理解總督府對精神疾病的處理態度,同時似乎 也解釋了臺灣在皇民化運動以前一直難以被日本政府視為同胞或是國民的問 題。臺灣總督府的態度相較之下偏為高壓,儘管在醫療資源方面不少於中國政 府,故而出現了一種現象:總督府對於精神疾病有專門的研究但對一般民眾鮮少 使用,中國政府醫療資源不足,但對國民有期待,因此推廣出心理衛生的概念來 協助民眾改善生活。

本文將主要以 1930 年代後期為主要討論的時間,進而涵蓋前後時期的重要 訊息,以便釐清心理衛生與精神疾病的問題與臺灣和上海的發展狀況。在中國的 部分藉由幾個專門的重要著作、教科書以及上海《申報》作主要依據,同時期的 臺灣則以《臺灣醫學會雜誌》與《臺灣日日新報》和所刊載日本政府頒佈的相關

(12)

12

法令與設立醫院的消息為主要史料。探討兩地在不同政權下處理心理衛生與精神 疾病的方式,將特別針對心理衛生一詞作討論,分析中國特有的心理衛生包含項 目與精神,比較日本治理下的臺灣對於心理衛生內容的認知。進一步討論兩地政 府面對精神疾病時的解決方法以及知識份子扮演的角色,這些觀念是否影響到現 在我們對於心理衛生還有精神疾病的認知。

關於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這方面已經有許多專門的著作與論文,因此筆者也 希望藉由這些專門學者所討論出來的方向做一些延伸,像是學者王文基針對精神 病院的討論、民國初年大眾對於心理衛生的看法、精神疾病在臺灣的發展概況以 及精神病與社會的關係,5這些討論已經很詳細的研究精神病院與精神醫學的密 切關係,同時進一步延伸討論像是教會在其中的相關性與民間觀點。再者又有林 富士討論中國疾病、醫療與宗教的相關議題、6祝平一研究的醫病關係7、以及李 尚仁對中國教會醫療、英國熱帶醫學與痲瘋病的相關重要研究。8這些重要著作 藉由前人完善的整理後出現許多清晰而有條理的面向,也使得筆者在整理與閱讀 相關的資料訊息時能更加清楚了解近代以來醫學發展的歷程,以及在這些時代背 景裡臺灣與中國近代醫療的發展。

章節安排方面,筆者在第二章將討論 1930 年代心理衛生在上海一地的發

5「西風與我」:民國時期大眾心理衛生論述中的自我〉, 精神醫學、歷史與社會研討會, 國立 陽明大學, 2010。〈知行未必合一:顧頡剛與神經衰弱的自我管理〉,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 65-99。〈中國近代的心理衛生〉,「近 代華人社會公衛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 社會研究中心,2008 年 12 月 26-27 日。〈痲 瘋與台灣近代公衛史:以日據時代的樂山園與樂生院為例〉,「回首痲瘋百年: 樂生院歷史與 空間國際研討會」,台灣,台北﹐2004。

6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林富士,〈瘟疫、社會恐慌與藥 物流行〉,《文史知識》,2013:7,頁 5-12。

7〈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集刊》68 (2010.6):1-50。

8《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2)。〈傅科 的醫學考古學與醫學史〉,《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 (1997):209-234。〈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 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3 (2003):445-506。

〈健康的道德經濟:德貞論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衛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3 (2005):467-509。〈萬巴德、羅斯與十九世紀末英國熱帶醫學研究的物質文化〉,《新史學》17.4 (2006):145-194。〈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科技、醫療與社會》8 (2009.6):9-75。

(13)

13

展,分別論述了心理衛生的內容、定義與在中國的發展,進一步探討心理衛生在 上海的發展以及《申報》裡的心理衛生。主要史料將以《申報》為主軸來探討心 理衛生的傳入與發展,並觀察于上海成立的幾個與心理衛生相關的協會,進而討 論這些協會運作的功能、活躍程度以及如何藉由報紙與民眾互動。再藉由《申報》

的依據找出這些在報中推行心理衛生運動的知識份子分別涵蓋了哪些領域,並加 以抽離出精神科醫師所扮演的腳色,以及觀察當時的幾個重要病院與住院病患的 狀況。除了《申報》的使用以外,筆者也加入了當時討論心理衛生重要的專書與 檔案,像是探討心理衛生發展始末可參考章頤年在民國二十五年所出版的《心理 衛生概論》,其中詳細記錄了心理衛生的源由與在中國發展的概況,另外還有丁 瓚的《心理衛生論叢》9、王震輝的《國民戰時心理衛生》10以及鄭小傑和李為合 編的《心理衛生概論》11等專書,筆者於此鑑於章頤年其著作較早也較為完整,

因此在論述的時候將其為主要使用的參考史料並與其他專書共同對照。

接續《申報》所呈現出的訊息進而從上海市圖書館和上海市檔案館找出相關 的人物、事件與醫院,像是以當時的大學叢書、雜誌刊物和教師用書來探討心理 衛生在教育與心理學上的發展。加以尋找當時《申報》見到推廣心理衛生的醫師 各自的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在的醫院發揮的功能,找出普慈療養院在上海 市檔案館的資料,依此比較《申報》所呈現的異同,藉此探討心理衛生在中國傳 播的狀況。12

本文在第三章探討臺灣史料的部分,將主要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要的資 料,並同時參考其他重要報刊,如《臺灣民報》和《臺灣時報》,但是由於其他 各報的涵蓋範圍都不如臺灣日日新報來的廣,或者過於侷限,所擁有的史料無法

9丁瓚,《心理衛生論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年 6 月,上海市圖書館藏。

10王震輝,《國民戰時心理衛生》,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 年 4 月,上海市圖書館藏。

11鄭小傑、李為,《心理衛生概論》(正中書局,1947 年,上海市圖書館藏,編號:

A54121200018521B)。

12筆者於 2031.04.10 前往上海市檔案館時正當建檔資料維護中,因此有數筆資料尚未列入編號和 條目,但在內容整理上筆者希望能求完整,因此酌量使用。

(14)

14

滿足本文題目所能夠探討,因此採集史料的主軸將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以 便進一步與上海《申報》比較。

由於《臺灣日日新報》可見當時日人常在討論精神疾病的同時,常會一併探 討犯罪與自殺的問題,因此除了在精神疾病藉由具專業醫學背景的《臺灣醫學會 雜誌》之外,再加以配合幾個當時重要的雜誌,像是、《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 灣警察時報》與《臺灣婦人界》作為討論精神疾病的史料,藉此觀察當時臺灣居 民的心理狀況以及臺灣總督府對於精神疾病的處置。

本文之所以會希望分析臺灣與上海的心理衛生,在於兩地接受一樣來自西方 現代醫學的思潮,但接受的卻是不同的醫療體系,再加上因為政府力量強弱的懸 殊與對居民的態度不同,造成了心理衛生在兩地的差異。很明顯的日本政府在中 華民國建國以前便開始精神疾病的研究,但治臺之後開始著手的確是醫療專業的 統計與精神疾病論文的著作;反觀因為物資與醫療經驗都嚴重不足的中華民國,

似乎被迫以較樂觀的態度面對精神疾病,反而是在知識份子推動心理衛生下出現 了較近似於現今醫學的預防觀念,以現代普遍對精神疾病的概念看來,這樣的心 理衛生方法確實也能舒緩一般人的心理,減少壓力與精神恐懼。若加以從現代的 角度看待過去,似乎很明顯的發現現今與當時的中國都將心理衛生融入在各種領 域裡,這種情況是意外或是因為中國將當時的經驗帶到臺灣的緣故?便是本文希 望探討的幾個要點。

(15)

15

第二章 民國 1930 年代的心理衛生觀念與精神病院

「心理衛生」這一名詞最早開始被使用,是 1910 年代美國用來稱乎精神病 患者的精神狀況,原來的名稱為「Mental Hygiene」意思大致上是指內在心理的健 康,而關於相關的資料綜觀民國初期的報刊雜誌可得知,近代中國最遲在 1920 年代已經接收到「心理衛生」的相關訊息,雖無法明確地點出當時為何選擇以衛 生來代替健康的翻譯意涵,但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應該是接受當時西方環境衛生 的概念以及日人在翻譯西方名詞時對於健康與衛生的解釋。13而傳播心理衛生的 管道則主要透過了報章雜誌的方式傳遞這個新知,只是觀念不夠深厚,大多還是 在報導國外的訊息為主,鮮少中國本身知識份子與民眾的討論。一直到了 1930 年代後,才漸漸有許多的記者與知識份子投書報章雜誌,或甚著作書籍討論相關 的問題,至此「心理衛生」的概念才真正開始流行,此時大眾關注的內容偏向於 心理衛生意義的討論、實用性與推廣活動,開始重視追朔發展的源由與討論日後 在中國的發展目標。到了 1940 年代以後,更是確定成一套適合於中國的「心理 衛生」概念,逐漸有別於當初從美國傳入的意涵。而經由數十年吸取西方各國以 及日本的西方醫學知識後,中國的知識份子開始力圖透過自身經驗與所學到的知 識做結合,將「心理衛生」這個概念做不同領域的結合與發展,衍生出一個因地 制宜的理論,此時也不再侷限使用於精神病,而擴展到心理學、教育、家庭以及 日常生活。

重要的是在這過程裡,中國當時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並沒有因為結合 自身領域或是接受其他領域專業的同時,捨棄「心理衛生」原來所涵蓋的西方醫

13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 灣史研究》,2001,第 8 卷第 1 期,頁 41-88。

(16)

16

學精神,甚至會將近代醫學裡的預防、治療以及衛生的觀念加入自己專長的領域 裏。因此當時中國所稱呼的「心理衛生」概念,不但是建築在西方醫學的理論基 礎上,更結合了其他各種不同領域的專業加以併用。

本章便希望在這氛圍下,試著討論當時國內對於「心理衛生」這一概念的看 法與發展,以及延續至今臺灣的「心理衛生」有著如何的演變,並選擇以上海一 地的「心理衛生」發展情況為代表性的討論,有如此的選擇大至是因為上海地處 國際窗口,所能接受到的新知比其它地還來的快速,在立場上雖屬於國民政府,

但又有租界區與其他勢力並存,如此之下知識份子所能夠發言的空間反而較為寬 鬆。而不論國內如何戰亂,知識與財富始終會流入上海這個港口,故而特別擷取 上海《申報》之報導探討的材料,同時也會列舉了數個當時代表性的著作、報紙 和雜誌,來做為代表政府與知識份子所呈現的面向。而由於資料太過龐大必須需 有所捨取,像是南京為當時國都的所在地,常駐於此的衛生機構以及當地的刊物 就雖能充分表現出政府的立場態度,但這些部份無法詳盡的全部含括論述,只能 暫且擱置了。

第一節:何謂心理衛生與其內涵

民國初年所有論及「心理衛生」發展原由的資料,幾乎都指向同一則由美國 青年(C•W•Beers)被西方醫學判定罹患精神疾病,14於二十四歲到二十六歲 間經過治療後康復在 1908 年著書述寫的回憶錄,書名譯為《精神病復原記》(A

14〈心理衛生運動〉,《申報》(上海),1940 年 3 月 16 日,13 版。莫名在所記的版本記為 U.W.Beers,但在〈現階段的心理衛生運動〉,《申報》(上海),1948 年 6 月 20 日,6 版。黃嘉 音所提到曾提到推廣心理衛生運動的重要人物(C.W.Beers),章頤年在 1936 的《心理衛生概論》

則記為 Clifford. W. Beers,在其他西方文獻資料紀錄為 Clifford Whittingham Beers,現存台灣大學 總圖所藏 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an autobiography/by Clifford Whittingham Beers 一書,也記為如 此,故 1940 年那篇應是因為字體模糊或是排版上的問題。應改為 C.W.Beers。

(17)

17

Mind That Found Itself)。15約略簡述本書的內容,大抵是描述了 Beers 這位青年從 幼年時期性格就比較害羞,到了求學階段經常遇到與同學相處方面的問題,常會 因為莫名的原因與同學發生爭執與打架,面對師長的態度也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 並掩蓋自己的想法,但比爾斯的學習能力、體育以及智商各方面的表現都頗為優 秀,直到高中要畢業時發現自己的兄長腦部有所病變,常有癲癇(epilepsy)的 問題,此事對 Beers 影響極大,自述常擔心自己以後也會如此,而開始不斷的恐 懼自己會不會像兄長一樣。在上了耶魯大學後雖過了一段較平穩的生活,但從畢 業之際到進入職場,Beers開始不斷意識到自己是有病的人,在工作上常感到精 神衰弱,到後來甚至想自殺。即使是在現代,企圖自殺的人都很可能都會遭到警 方的關注,Beers 接下來也無法避免這樣的困境,不但在警察的審問之下加重了 原來內心的恐懼感,甚至開始出現幻覺,又因為自殺未遂的原因,伴隨而來的是 失去以往在耶魯大學累積的地位以及被送往精神病院的處置。在精神療養院待了 三年後,16好不容易出院的 Beers 便開始立志推行各種心理衛生運動,包括尊重 病人的權利與各項建議。17

其中特別重要的是,Beers 紀錄下了在療養院期間對於病人的態度與治療方 式,以及他在出院後面對自己和回顧這段經過的感受,這些在當時可能被認為是 有效且重要的療程,在現今看起來卻成了虐待與折磨的象徵,這也是日後他推動 心理衛生運動和相關協會成立的主要目的。

Beers 首 先在 1908 年 推行 了“ 康奈 狄克 州 心理 衛生 運動 協會 ” ( The Connecticut Society for Mental Hygiene) ,這個組織初創之時規模非常的微小,沒

15章頤年,《心理衛生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10 月初版),頁 10-14。莫名,〈心 理衛生運動〉,《申報》,13 版。

16 根據 Beers 的自述,最後能夠出院的詳細情形並無說明,但大至是經由不斷的陳情與家人的協 助。

17 本文採用古騰堡電子書 2004 年 4 月 8 號的版本,已開放使用無版權(Free ebooks - Project Gutenberg)。網址: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1962/11962-h/11962-h.htm。使用時間 2012 年 4 月。另外在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皆有此書。

(18)

18

有固定經費也沒有太多成員,18但同年出版的著作《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受到當時許多心理學、精神病學家與醫學專家注意,影響力也逐漸擴散,進而擬 定了五點工作目標:「(一)保持心理健康;(二)防止心理疾病;(三)提高 精神病人待遇的標準;(四)傳播關於心理疾病正確的知識;(五)與心理衛生 有關係之各機關合作」。19藉著這股迴響 Beers 希望能按最初的計畫,順水推舟 的將心理衛生運動推廣到全國各地,繼續宣導大眾以友善的態度對於精神病患 者,接著在 1909 年成立“美國全國心理衛生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Mental Hygiene),20這個組織雖然依舊是小規模,但加入者已包含了一些具有代 表性的專業人士和當時著名的學者、醫師以及律師。經由各基金會的協助與私人 捐款,各州開始加入美國心理衛生委員會,同時也立定協會發展工作要點:「(一)

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二)文字宣傳;(三)口頭宣傳;(四)診察兒童;(五)

訓練精神病醫生。」21這裡所提及的各項要點其實是從“康奈狄克州心理衛生運 動協會”的目標延伸而來,反觀日後中國的知識份子在接受到這些訊息,大致上 也將這些條目融入於相關心理衛生協會的章程中。在這情況之下,Beers 希望推 行心理衛生的面向是更積極的由美國推行到國際,因此有了在 1930 年代華盛頓 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心理衛生會議,其後在美國發展的狀況於便不在此細說了。此 時值得重視的是,中國也在這場會議派遣了代表前往參加會議並一同宣讀目標,

就此機會也將其機構的宗旨帶回中國。22

接續上述所言故此民國初年剛開始接受到來自西方的「Mental Hygiene」(心 理衛生)這個觀念時,理所當然的將焦點著重放在 Beers 當初所追求:「重視改 善精神病患待遇與治療的各點項目」;延續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 看待「心理衛生」這一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便是它在現代醫學所處的位置,從

18章頤年,〈心理衛生運動的起源和發展〉,《心理衛生概論》,頁 13。

19章頤年,〈心理衛生運動的起源和發展〉,《心理衛生概論》,頁 12-13。

20莫名,〈心理衛生運動〉,13 版。章頤年,《心理衛生概論》,頁 10-20。

21章頤年,〈心理衛生運動的起源和發展〉,《心理衛生概論》,頁 14-16。

22 當時中國的國民政府也派遣代表參加。可參考〈心理衛生會議議案〉,《申報》(上海),1930 年 8 月 7 日,4 版。

(19)

19

Beers 的回憶錄裡,我們能了解到美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誕生是源於精神病的問 題,然而精神病一直是西方醫學所困擾的問題,因此幾世紀來精神病緊密的與醫 學、科學結合在一起,但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依舊困擾著西方醫學,直到 Beers 以 一個精神病患者過來者的身分,才漸漸對精神病患的待遇與治療有了明確的方 向。然而傳入中國之時,原來也擁有精神義涵的 Mental 則被翻譯成心理層面來 解釋,這或許這是在翻譯過成中選擇的結果,卻也無意中透露了中國知識份子所 選擇的方向,不是純粹以精神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名詞,而現今國內外普遍使用 的心理衛生一詞也由早期的「Mental Hygiene」演變為「Mental Health」似乎也是 經過類似於當年中國知識份子無意的選擇結果。

第二節:心理衛生在中國的發展

粗略的搜集相關的報刊書籍資料,能發現早期心理衛生主要是由報刊、雜誌 的方式開始流傳,像是 1924 年開始便有上海《衛生季刊》所刊的〈心理衛生〉

一文,23但此篇文章是以英文論述,所記之內容也不完全是在探討心理衛生的相 關問題,大抵上只是在介紹相關的概念。其他報刊雜誌介紹的相關內容大致上也 都趨於簡略,沒有足夠的資料詳細紀錄說明心理衛生的來由,更鮮少討論「心理 衛生」在中國現在的狀況與往後的發展趨向。如同章頤年在《心理衛生概論》裡 所提到的回憶,24認為心理衛生的觀念很早就傳入中國,在 1930 年以前便已接 受到,但僅僅只於報紙與雜誌有零星的介紹與簡單的討論。

要到 1930 年代後期,才真正開始普遍流行「心理衛生」的推廣,報刊上開 始使用特別報導與專題的方式來著文,甚至有學者和出版社專門著書說明「心理 衛生」的意涵以及當時與國外的銜接,並詳細記述了其發展的始末過程。報刊的

23編輯,〈心理衛生〉,《衛生季刊》,1924。

24章頤年,〈序〉,《心理衛生概論》,頁 1。

(20)

20

部分可以由上海《申報》一則在 1930 年 8 月 7 號的〈心理衛生會議議案〉為起 始:

南京 衛部派往華盛頓出席第一次國際心理衛生會議代表孫潤烈等返 國、報吿大會决定辦法六項、一、促進並協助各國心理衛生之發展、二、

關於心理衛生之高深研究、三、統一病名以利統計、四、注重治療精神病 人及改善社會狀况、以消滅精神病之病源五、普及心理衛生敎育、六第二 次會議擬在巴黎舉行、六日專…25

本文不僅代表了南京的國民政府積極想與國際接軌的態度,故積極派遣特使出席 美國第一次的心理衛生會議,同時也將大會期望的各點列出,也藉由這次出訪將 會議的心理衛生目標正式帶回中國,而細觀此篇可發現這裡列舉出來的各點,其 實與當初 Beers 早期成立協會的宗旨目標大同小異,主要是達到推廣心理衛生的 國際化,因此傳入中國後初期的活動也主要以此各點為主要推廣的目標。進一步 觀察《申報》在此篇之後陸續報導的相關資料,發現到中國不論政府或是知識份 子,在面對心理衛生這個問題的態度表現上是積極的,朝野皆希望朝著這些目標 來達到國民的健康保健;像是《申報》紀錄了當時成立心理衛生相關的各個協會,

中國政府在 1936 年左右即成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上海民間知識份子在 1938 年成立了「上海心理衛生委員會」,之後改組為「上海心理衛生促進會」。26這個 改組後的心理衛生促進會爾後便積極的在《申報》裡推廣心理衛生的訊息以及廣 播、演講和解決讀者疑問的組織。

這些協會在成立之初理所當然的承繼了 Beers 當初所立定的推廣目標,但隨 著傳入的時間漸長,體會到中國本身的需要以及現實上資源的問題,開始因地制 宜的有所調整,但依舊持續推廣原有的目標,像是以 1940 年一則由莫名所介紹,

25〈心理衛生會議議案〉,《申報》(上海),1930 年 8 月 7 日,4 版。

26 上水沫,〈心理衛生促進會〉,《申報》(上海)1940 年 7 月 17 日,10 版。

(21)

21

名為〈心理衛生運動〉的報導為例,便能夠用來探究其目標的延續性,27其中有 一段說明了當時針對心理衛生所定的注意事項:

心理衛生運動的目標除應用科學方□改良精神病人的待遇外,還有四點:

㊀保持公理健康;㊁防止心理疾病;㊂傳播關於心理疾病正確的知識;㊃ 與心理衛生有關係之各機關合作。…28

等等數篇的記述,流露出的訊息是承接了 Beers 當初所提倡的要點,但國內學者 已不滿足於片面的資訊傳播,而是希望更進一步的讓民眾感受到心理衛生的用處 並融入於生活中。此外像是莫名、黃嘉音已及上水沫等等這些知識份子,在 1940 年代《申報》的刊文,除了描述心理衛生在美國發展的來由,更重視的是將重點 放在探討心理衛生在中國境內的發展,以及國人要如何能妥善的運用心理衛生帶 來的經驗,以便預防精神疾病、人際關係以及教育上等等的問題,甚至用來治療 一些簡單的心理問題,乃至於是已經發病的精神疾病,由此可見心理衛生在中國 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逐漸結合了其他相關的領域,爾後甚至被用來解決與治療在 其他像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方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專書資料的部分,大致可以 1936 年章頤年著作的《心理衛生概 論》為代表,此書最早有系統的將「心理衛生」整理成一門學問並廣為推行,並 於其序論當中,記述了民國初期接觸到心理衛生的概況,同時說明了作者其著書 原因,而此書的序論大致也將當時心理衛生的發展做了簡略的介紹:

民國十九年的秋季,著者在國立暨南大學首先開設了「心理衛生」的課程,

當時國內對於心理衛生的認識還很淡薄,沒有適當的課本可以採用,因此 由自己編成講義,分散給學生應用。…等到民國二十四年的春季,著者又 回到暨大,重新擔任心理衛生的功課,同時又在大夏大學開設了這門學

27莫名,〈心理衛生促進會〉,13 版。

28莫名,〈心理衛生促進會〉,13 版。

(22)

22

程,但是很失望的,在這五六年之中,雖然心理衛生已經漸漸引起了大眾 的注意,雜誌中也常常有這方面的文字發表,可是要找一本完全的課本,

仍不可得,因此祇得不顧自己學問的淺陋,再寫成了這本書。29

由此可知,作者在民國十九年便在國立暨南大學開設專門為「心理衛生」的制定 課程,但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少有能當成教授課程使用的材料,更沒有一套讓學生 專門學習的書籍,雖然有一些報紙的報導與雜誌的刊文,但都無法用來當成高等 教育的教材。或許可以從另一方面這樣理解,當時雖然已經接收到心理衛生的相 關知識,但鮮少有人做有系統的整理,乃至於做成教科書,當時的學生若希望能 進一步了解心理衛生的相關問題,似乎也很難找到專門探究的書籍,只能從外文 書籍中汲取知識,如此一來傳播的速度也必定會受到限制。而會有如此的問題筆 者原先以為,主要的原因在於剛結束的軍閥割據以及接連而來的對日抗戰,因此 造成資訊的不流通以及人力的消耗,使得心理衛生的相關資訊難以在中國傳播開 來;但反觀 Beers 的自述以及章頤年的記述後發現,雖然早在 1908 年便已經開 始傳播的「心理衛生」,但仍舊處於在艱苦的草創階段,儘管在 1930 年順利展開 大會制定了目標,但觀察當時的目標各點,經歷了近二十年後的努力,所有的目 標都顯示出一個問題:就是精神病在過去累積數百年的問題,似乎無法在短短二 十年內得到完全的改善,眾人所期望的各點也還在改善與累計經驗中,最大的改 進是社會在面對精神病患時能夠以更專業醫學的方式來治療,30不再備受歧視與 打壓,進而督促美國政府面對這些問題。反觀過來看假若當時的民國政府處於盛 平時期,接受到當時還在努力中的「心理衛生」經驗,是否就能夠給於國內的精 神病患足夠的治療,甚至能完全的協助國民在預防上的知識傳播?如此一來應該 就可以解釋,為何當時心理衛生的概念傳入中國將近十年仍沒有一套完整的推廣 方式了。

29章頤年,〈序〉,《心理衛生概論》,頁 1。

30 統一病名的相關問題代表中國與國際的接軌,影響到當時在國內的中外醫師和精神病院的設 置。

(23)

23

如同上述所言,不論從《心理衛生概論》、《申報》所呈現的資料,或是其它 幾個重要的刊物與文章的討論,幾乎都集中在 1930 年代後半段以後,由此才真 正見到「心理衛生」的相關議題開始流行。同時也是中國化的開始,可以從幾個 專書與報導來觀察作者對於心理衛生的理解,像是章頤年在《心理衛生概論》續 論後半段的著文以及陳果夫在《衛生之道》的自序與自訂的衛生十大守則,皆可 得到一些蛛絲馬跡。若以章氏之作《心理衛生概論》的序論為例:

本書底目的,是供大學課本之用,但亦可作為師範學校及普通家庭的參考 書。全書共分上下兩編:上編泛論心理衛生底基本原則,以及破壞人格底 幾種主要勢力;下編卻講到心理衛生在各方面的應用。誠然,要想增進大 眾底心理健康,單知道了原理,還是不夠;必須把這些原則充分地應用到 人們底實際生活上去,纔能有效。倘如教師、父母,以及醫生、法官、實 業界的領袖們,能够因這本書而注意到久經忽略的問題,使大眾底心理健 康,有一些增進,那末著者所得到底報酬,時在太大了!31

可見得心理衛生已經跳脫出與精神病劃為等號的刻板,章氏將心理衛生整理成教 科書是希望將此當成一門專業,同時也明言到要融入於生活中,甚至可用於各個 領域,這樣的言論在現今可謂在平凡不過,但在當時可謂一種流行!

分別由專書與報紙兩種角度,似乎已經能大致的了解「心理衛生」在國內外 發展的源由,並討論傳入至中國後發展所需要注意的項目,至此也發現許多重要 的書籍與報紙都在上海發刊發文,會有如此的原因在於民國初年的上海進入 1930 年代後,開始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不論在經濟、醫療以及教育上都較之 前來的蓬勃發展。而各國勢力的角力開始逐漸疲乏,國民政府在此的政權逐漸穩 固,能夠開始推行各種國家政策,其中心理衛生之所以受到朝野的關注也表現的 如此重要,是因為不論在精神病上或是教育、心理上,都象徵著一個國家的進步

31章頤年,〈序〉,《心理衛生概論》,頁 1。

(24)

24

與否,代表著這個國家有無力量去解決這問題,最重要的是國民有無重視心理衛 生又會表現在教育、經濟以及社會上,綜合這些因素最後乃是呈現一個國家的國 力如何,就如同國民政府在肇始之初便積極的派員參與的的一次心理衛生大會。

因此雖然心理衛生所包含的項目不如其他傳染疾病與衛生問題來的迫切危險,但 在實質上與心態上又無法置之不理,下個部分便希望進一步深入的探討,上海朝 野在面對心理衛生的種種應對態度。

第三節:心理衛生在上海的發展

國民政府在確定南京為首都後,上海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從原來以商業為 主要的城市逐漸轉型成政商並重的大城,許多今天常見的各種西方新知與商品,

像是可口可樂以及西方各類的菸酒飲料便於此傳入中國,心理衛生的相關知識也 藉由這股浪潮被推進黃浦江內。特別是在 1930 年代末期到 1940 年代以後,有關 心理衛生的著述如雨後春筍般的一一發表出來,與其相關的代表人物方面有章頤 年、陳果夫和黃嘉音等人,雜誌報紙和協會方面則有上海大廈大學的心理協會、

上海心理衛生委員會、《大上海教育》、《心理季刊》,《西風》、《申報》等等,同 時有許多大型出版社在此開設門市印製相關書籍,可見心理衛生所受關心的程度 似乎不亞於可口可樂所受的歡迎。

一個觀念或是一樣商品,要能受到一般消費者的接受或是歡迎,除了能面對 排斥性之外,必定是要能滿足人們在一些方面上的需求,像是早期可口可樂傳入 上海時,因為口感以及配方中可能造成的藥性,滿足了民眾對這新鮮飲料的好奇 感,同時也因為廣告與中上層社會的接受而廣受民眾歡迎,於是成為一種新潮、

新時代的代表。相同的,心理衛生剛傳入中國時也面臨到類似的情況,因為可以 用來治療精神疾病的原故而受到知識份子注意,因此醫療資源不甚普及的當時,

被進而用來當作一般民眾居家的預防、照護與治療方法,並藉由這些中上層的知

(25)

25

識分子來達到宣傳的效果。這些在上海當時著名的人物經常是跨足於政治與學 術,像是陳果夫與王雲五等人都有相關著書問世,同時也經營著頗具規模的出版 社,甚至在國府中身兼要職。因此上海的知識份子在這種政商急速發展的情形 下,吸收新知時也希望能傳播傳播出去,首先需要面對的似乎是來自於政治上的 壓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應該是陳果夫在 1942 年寫的《衛生之道》為代表,

此書在自序中就提起了一些蛛絲馬跡:

近百年來由於西洋醫藥的輸入,同時固有的醫藥,又為能昌明改進,於是 就非仰賴外國不可了。現在國際的路線中斷,國門被人封鎖,一般向來請 教中國醫藥的老百姓,倒無所謂;而住居都市過慣現代生活學過科學的 人,反而起了恐慌。…總之,我是中國衛生教育社的社員,我寫這本書,

是想盡我作社員的一些責任,我們中國衛生教育社的社員很多,專門研究 衛生和教育的尤眾,他們將來對於衛生教育,會各有各的方法,盡其所能,

來適應現時代的需要,這是我個人,也是一般人的期望吧。32

到了 1940 年代,心理衛生已經是一般民眾大致有觀念的名詞,至少在上海之類 的大型都市已是普遍如此,因此從這篇自序裡不難看出陳果夫當初成書的背景與 緣由,都市裡的知識份子與民眾面對於各種不安的情緒,直接聯想到的是希望藉 由科學與醫學的知識來達到解決(或可說是治療)的效果,可惜在政治因素的問 題下,一些像是藥品的物件難以隨處可得,所能接觸到西方醫學的知識也因為原 文著述的關係不見得能使用於普羅大眾。33諸如此類的情形更明顯的出現在面對 精神疾病上,往往難以給予患者直接藥物的使用和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以上 海普慈療養醫院為例,幾則在 1940 年代的檔案資料顯示出,醫院內的物資與藥 品的使用並不是非常充裕,34就連醫師本身的薪水、生活補助也常需要醫院與政

32 陳果夫,〈序〉,《衛生之道》上海:正中書局,1947 滬四版。

33 陳果夫,〈自序〉,《衛生之道》,頁 2,

34 這部分可以參考上海市檔案館在 1943.6,〈日偽上海特別市第八區公署衛生處關於商討上海普 慈療養院撥發補助費一事與該公署等的往來文件〉。1946.6.20〈為據呈積欠普慈療養院款項事

(26)

26

府的資助。這或許和陸怕鴻當初創立普慈療養院時希望以濟貧的立場有所相關,

但儘管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醫藥的不足,在這種困境下,過去數十年累積 西方醫學帶來的心理衛生經驗,成了當時上海知識份子首選使用的利器,這些原 本用於精神醫學的目標,不只成了當時中國知識份子用來解決國內精神病患的問 題,也進而與其他領域結合,融入於一般民眾的生活中,於是展開了陳果夫所謂

「對於衛生教育,會各有各的方法,盡其所能,來適應現時代的需要」的對應方 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一套中國式的心理衛生方法。

觀察心理衛生中國化(或是說中國特有的心理衛生)的過程中,能連結知識 分子與一般民眾的最佳管道便是報紙,各方政治因素在衝撞上海這面國際窗口 時,同時展現並紀錄當地朝野態的應可以《申報》為代表,因為這些足跡往往留 存於報刊上的發文裡,能從中找出相互呼應的問題。延續上述所言,從《申報》

裡觀察心理衛生的發展過程大抵上可以從幾個方向來了解,分別是醫學、心理 學、教育以及科學。醫學方面從清末就一直持續有著介紹西方醫學新知與新聞,

像是 1937.04.09 介紹用胰島素治療精神病的會議,35或是 1940.10.15〈追念奧國 精神病專家 華格納葉雷克敎授〉一文等等,36而同時也包含了醫院訊息的部分,

像是當時上海有開設的精神病院、瘋人院、或是一些有看精神病的醫院與診所,

經常會報導這些醫院的訊息,其中特別明顯的是普慈療養院的紀錄,自 1935 年 來一直持續有報導相關的訊息。普慈醫院是上海實業家陸伯鴻所設立的醫院,其 主要宗旨是在於治療與協助一些經濟能力較差的民眾,又特別對針對精神疾病這 一項目耗費心力的推廣,因此當時國內外有所成就的醫師經常受聘於此,37這部 分可以從 1935 年一則在《申報》的報導做進一步的了解:

宜〉。1948.3.27,〈令將留置瘋人轉送普慈療養院住院治療以便繼續收容仰遵〉。等數篇檔案紀 錄,在 1911 年到 1949 年當中約有 40 例皆涉及到相關的資訊。

35〈精神病學 胰島素療法〉,《申報》(上海),1937 年 4 月 9 日,11 版。

36〈追念奧國精神病專家 華格納葉雷克敎授〉,《申報》(上海),1940 年 10 月 15 日,10 版。

37 醫護人員師包含醫師與護士,當中國人與洋人皆有,病人也一樣華洋皆收容,尤其是是外國 人特別喜愛這間醫院,或許因為此院為當時最先進的醫院吧。

(27)

27

普慈療養院昨開幕 需費共五十萬元 專門醫治神經病

上海普慈療養院、係由天主敎慈善家陸伯鴻所發起、得公敎進行會之籌 辦、及上海巿政府公共租界工部局及法租界工董局之贊助、經二年之經 營、始於昨日下午三時、…計參加典禮者、計有巿長吳鐵城代表李廷安、

國貨銀行董事長宋子良…由吳巿長代表李廷安偕同該院院長陸伯鴻、惠主 敎、及該院醫務主任奧國韓芬女醫師…該院處地幽靜、空氣新鮮、實為精 神病療養最適宜所在、全院佔地一百五十畝、建築費及儀器設備共五十萬 元、由十海巿政府及公共租界工部局各捐十萬元、法租界公董局捐助五萬 元、其餘二十五萬元、由陸伯鴻負責向敎會及慈善家募助…醫師看護…該 院院長為陸伯鴻、副院長陸隱耕、院務主任沈曾怡、醫務主任韓芬女醫師、

(上海國立醫學院神經心理系敎授)護十則有法德天主敎男修士及美國女 修士各十二人、彼等均為歐洲各精神病院中服務多年之敎友、醫生亦多為 專家、對病人則中外兼收云。38

本則報導的內容在硬體的方面,介紹了醫院的外觀與設備,像是有完整的病院房 屋,男女病房分開的設置,這些病房約可容納約兩百名左右的病人,必要時醫院 的設備:像是儲水、飲食和居住等等,甚至能容納到六百名病人,但平常時期會 以病人的居住環境為考量,提到病房內的情形:「四壁裝有彈簧墊、地下則鋪以 橡皮、可容四十人、病房一切設備、均為大中華鋼鐵廠特製之鋼鐵克羅米者、即 牆壁及用具色澤、亦分紅黃藍黑等各種不同顏色、以便病人隨意選擇、每座屋前 均有大地草地、週植花木、以備病人遊息」,這些醫院所重視的項目應該已經達 到當初 Beers 所提倡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治療環境項目。反觀另一地的臺灣總督府 還在苦於解決安置病人的問題,雖然設立了養神院但對於民眾也沒有推廣預防精 神疾病的問題,至少當時上海普遍的輿論已經認為罹患精神病的患者應該受到適

38〈普慈療養院昨開幕 需費共五十萬元 專門醫治神經病〉《申報》(上海),1935 年 6 月 30 日,

14 版。

(28)

28

當的醫療安置,對其態度便是:「精神病院尚付缺如、除過去一般人對神經病患 者、頗不人道、其實神經病患者、實與普遍病人無異、陸伯鴻先生以二十餘年之 經騐、創立此院、實為神經病患者之福音、希各界領袖予以援助、俾得發揚而光 大之…」。39軟體的部分對於醫療人員的招募條件,著重於具有專業的西方醫學知 識為主要,並強調對精神病的了解與經驗,此後在《申報》其他延續的報導不難 發現普慈療養院依舊持續照著初衷在經營,後來更成為國府認同的典範,關於類 似的討論將會在第五節做較為詳細的討論。40

其他像在心理學與科學的部分則大至被放至於科學的部分來處裡,像是蕭孝 嶸在 1935 年《申報》的〈科學叢談 心理學的應用〉就談到這類的問題:

心理學和心理衛生(Mental Hygiene)的關係亦很重要。人的人格容易 感受腐化的影響。一個健全的人格是靠着好惡得其均衡,自然的衝動能有 適當的滿足,社會和經濟的價值能有正確的認識。心理學對於人格的修養 可有許多貢獻。它在這方面的應用就是所謂“心理衛生”。41

《申報》中其他類似報導對於心理衛生的觀念大至也是如此,知識份子對於科學 的了解被直接運用在心理學與教育上面,其中自然會有重疊的部分,但不影響心 理衛生的運用,反而民眾使用這些心理衛生的方法時更能自然的融入生活當中。

故此心理衛生除了原來具有專業醫學色彩的精神疾病部分,也擁有心理學討論人 格或是與社會相關的面向,在教育方面也涵蓋了學童到大專教育的討論,對於融 入日常生活中方面便會想起前述所提起到陳果夫的《衛生之道》,而在《申報》

39〈普慈療養院昨開幕 需費共五十萬元 專門醫治神經病〉,14 版。

40〈本市新聞 普慈療養院近訊 已醫愈瘋人十餘人〉《申報》(上海),1935 年 11 月 17 日,11 版。

〈普慈療養院補助費 市府准撥補助費〉《申報》(上海),1936 年 3 月 6 日,9 版。〈上海普慈療 養院近况 已治愈中外宿疾百餘人〉《申報》(上海),1936 年 7 月 12 日,17 版。〈中央衛生署醫 務考察團 參觀普慈療養院 譽稱國內第一〉《申報》(上海),1937 年 4 月 10 日,12 版。這些相 關的訊息一直延續到 1948 年以後,普慈醫院一直都維持著接收精神疾病患者並給予治療。

41蕭孝嶸,〈科學叢談 心理學的應用〉,《申報》(上海),1935 年 11 月 24 日,6 版。

(29)

29

裡更明顯的則有 1940 年〈兒童心理診療所 楊同芳〉42、申報記者參觀普慈療養 院的專題報導、431948 年的〈普慈療養院黃醫師談話〉44等等,這些貼近一般民 眾的報導皆是當時臺灣少見到的面向,尤其是在解決民眾疑問的醫病問答更是少 見,明顯的區別兩地政府對於心理衛生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這部分筆者將在後 半部再去分析。

第四節:《申報》裡的心理衛生

《申報》可謂記錄了整個中國近代以來的大小事件,因此受到許多學者的青 睞進而觀察期記錄的項目,筆者也希望從中探討心理衛生的發展狀況,因此擷取 了 1930 年代以來關於心理衛生的各種資料,希望能找出當時對於心理衛生的定 義與其包含的項目,以及在實際上運用的功能如何。

心理衛生首次在《申報》裡提到與醫療相關的議題是在 1930 年南京政府派 遣專員到到美國華盛動參與國際心理衛生的會議,也開始了心理衛生在中國的旅 程。在政府開始關注心理衛生相關問題的同時,民間也已經有學者開始相關議題 的討論,但切入的角度並不局限於醫療這一區塊,常會以醫學、法律、教育與兒 童等等不同的領域一起討論,以章頤年的《心理衛生》一書便能清楚的了解到在 1930 年以前歷經過大小戰爭的中國並不常見心理衛生的推廣與訊息,也少見到 關於心理衛生的專業論文,更少見到精神疾病上的治療與專論,一直到了中華民 國的黃金十年以後才開始流傳許多相關的資料,因此在這一節特別針對黃金十年 的上海《申報》探討關於心理衛生的推廣。

42楊同芳,〈心理雜感 兒童心理診療所〉,《申報》(上海),1940 年 5 月 4 日,13 版。

43〈滬閔公路上參觀普慈療養院〉,《申報》(上海),1946 年 11 月 11 日,5 版。

44〈普慈療養院黃醫師談話〉,《申報》(上海),1948 年 4 月 1 日,4 版。

(30)

30

1930 年到 1940 年是民國初年以來最為安定的時段,因此也是心理衛生最流 行的時代,從《申報》、《心理季刊》和《西風》都見到被重視的程度,而在中國 有著與《臺灣日日新報》相同重要性的《申報》更可見到許多關於心理衛生的宣 導與醫院訊息,筆者便大致將這個時期的心理衛生分幾個項目,分別為醫學專 業、教育以及日常生活,這三個項目大致也包括了這個時期常被被關注的心理衛 生問題。

首先從專業醫學的角度來看待,心理衛生的本質從一開始進到中華民國是被 分類為精神疾病的領域,前述所言中華民國代表參加心理衛生大會後回國所公布 的消息,就是要推廣心理衛生的觀念並在於預防與遏止精神疾病的發生,進一步 給予精神病患者人道的對待,既然如此政府接下來的工作應當是建立完善的精神 病院並且改善原有病院的設備,或是進一步在各大報刊上推行心理衛生的條例,

但可惜的是只可惜中華民國政府當初雖有意參與卻無力實施,在這條相關的訊息 出現以後,政府在《申報》裡關於心理衛生的身影似乎消失滅跡,繼續推行心理 衛生工作的轉由一群關心國民的知識份子接手。由一份 1940 年心理衛生促進會 的會員名單可得知:

心理衛生促進會

下水沫

上海心理促進會的委員和職員,是:

會長 Dr.H.C.Weatbrook(滬江大學敎授)

副會長 黃嘉音(西風編輯)

(31)

31

書記 Dr.A.W.Sherriff(聖約翰大學敎授)

會記 His Van Hengel(國際女靑年會幹事)

醫學顧問 Dr.F.G.Halpern(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敎授)

Dr.O.A.Cater(仁濟醫院醫生)

委員 丁光訓(靑年會學生部幹事)

李卓姣(工部局兒童保障科)

曾景臣(虹橋療養院醫生)45

從這份名單可以發現這群關注心理衛生的知識份子有著各自專長的領域,為了推 廣心理衛生的目標而組成團體,比起《臺灣日日新報》裡時常可見專業醫療學者 主持活動或是某病院院長的調查活動,相較之下兩者有著極大的不同,筆者以為 中華民國當時之所以沒有普遍出現巨大的專業醫療學者身影可能原因有二,一是 政府推廣的態度不夠積極,可能是因於戰亂剛結束財政各方面資源都不足,政府 沒有能力也無力以國家的力量在大力推廣或是研究精神疾病的問題,從今所能見 得當時與心理衛生相關的重要部門也只有中央衛生實驗院,46國立設置的精神病 醫院的方面到了 1948 年還只有廣州與北平兩所而已,47如此一來比起臺灣當時的 狀況政府介入的色彩應該淡薄許多,但也因為如此當時的學者不得不自力救濟,

以成立集會和播報演說的方式來推行心理衛生的建設,如此一來所需要的人力與 物力想必嚴重不足,故此在當時有一同志向的學者便能夠不分領域的來推行心理

45 下水沫,〈心理衛生促進會〉, 8 版。

46〈中央衛生實驗院心理衛生諮詢辦法 1943 年 1 月〉,上海市檔案管《中央衛生實驗院》,檔 案編號:Q240-1-672-8。

47劉效曾經經紹過在南京的精神病防治院可參考:劉效曾,《醫潮月刊》,〈介紹南京精神病防 治院〉,(1948 年 第 2 卷 第 3-4 期),頁 41-42。此篇討論到當時國立醫院設立精神病能收納病 人的人數嚴重不足,加上教會設立的精神病醫院不過只能收納千名患者,並進一步討論精神疾 病分科的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按「下載11月1日財產資 料進行申報」鈕進入申報 軟體,並以11月1日為申報 基準日進行申報,不可更 動申報基準日,因申報人

A:公務人員強制休假(14 日以內)補助費,每人全年最高補助總額為 16,000 元;未具休假 14 日資格者,其全年最高補助總額按所具休 假日數依比例核發,以每日 1,143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1966 年,星雲大師又在高雄市設立普門幼稚園,慈惠法師再 度擔任創園園長。 1970

 民國98年10月17日聲請人承攬相對人「台北市立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98年度醫療大樓七樓空中花園

(三)一般規劃設計案件補助上限以新臺幣 200 萬元為原則;全

十、成績複查:請於 107 年 7 月 17 日 (星期二) 09:00-11:00 止,持新式國民身分證、准考證及成績複查 申請表 (如附件 8)親自向本校學務處申請複查,複查手續費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