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景觀建築設計課程之跨域學習與在地實踐 景觀建築設計五、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景觀建築設計課程之跨域學習與在地實踐 景觀建築設計五、六 "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附件三】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格式(系統端上傳 PDF 檔)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封面)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Cover Page)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

PSR1090244

學門專案分類/Division:大學社會責任(USR) 執行期間 /Funding Period:1090801~1100731

景觀建築設計課程之跨域學習與在地實踐 景觀建築設計五、六

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陳湘媛 共同主持人 (Co-Principal Investigator):

執行機構及系所 (Institution/Department/Program):中華大學景觀 建築學系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立即公開延後公開 (統一於 2023 年 9 月 30 日公開)

繳交報告日期(Report Submission Date):

(2)

景觀建築設計課程之跨域學習與在地實踐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Local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s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景觀建築專業非常強調實務能力,但是近年來卻見到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產生落差 的問題,引發業界提出加強實作訓練的建議。在教育目標上,本校景觀建築學系旨在培 養兼具人文、生態關懷,以及景觀實質規劃、設計能力的學生,以改善環境與生態、創 造優質景觀,同時必須符合景觀產業發展之所需。然而,要達到前述教育宗旨,在教學 上勢必需要理論與實務並重,讓學生除了具備論述的能力外,還能夠操作實質環境的規 劃設計甚至施工,本研究即是針對景觀系的專業核心課程—設計課之操作模式,以三年 級學生為對象進行跨域學習與在地實踐的學習訓練及成效評量,希望改善學用落差的困 境。以下就人才供給、市場需求與社會責任三方面闡述本研究計畫之動機與目的:

(一) 人才供給面

目前國內每年培訓之景觀建築設計科系畢業生高達 400 人以上,從課程架構檢視,

這些系所的設計課都是串聯所有課程的教學主軸,亦是驗證理論課程教學成效的重要指 標。在課程安排上,設計課分配在大學四年八個學期的教學中,是所有必、選修課程中佔 學分最重、學習時數最長的課程,也是最可能影響學生修業年限的科目,在過去,景觀系 設計課的安排會依年級而有初階與進階之分,場域的規模亦依訓練目的由小而大,以便滿 足不同階段訓練的目標。然而,這樣的學習模式卻隨著資訊多元與網路普及而面臨考驗,

近幾年,景觀業界回饋學校的意見常是學用落差的問題,業界對於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必須 花費很長的時間從頭訓練,造成專業界的困擾,系所課程委員會討論時,業界與外部諮詢 委員亦不約而同提出學用差異的問題,亟需納入系所課程討論,修正課程訓練架構。

(二) 市場需求面

隨著都市的快速發展與擴張,台灣許多蘊藏豐富的地理、人文與歷史資源的地方城鎮 與社區地景風貌也快速的改變中,縱使公部門積極推動城鄉風貌計畫、農村再生計畫、社 區總體營造計畫,社區與地方鄉鎮的實質環境卻往往在缺乏適用之專業人才的窘境下持 續崩壞。在實務界現場,許多實質環境問題的複雜度涵蓋環境、社會與經濟層面,早已超 越傳統課程訓練之內容,因此,如何讓學生學習系統性思考,將設計課的訓練內容與地方 事務相關的實質環境與產業議題掛勾,甚至跨域合作,讓學生的學習更為落實、多元、更 為符合業界的人才需求,亦為本研究之動機。

(三) 社會責任

有鑑於大學教育除了應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還有一項被強調的重點就是「社會實 踐」,為了善盡在地大學的社會責任,景觀系這幾年來的做法就是將場域的環境問題與設 計課程結合,透過學校端的訓練課程為社區、小學或產業解決實質環境的問題,同時積極 參與教育部

USR 計畫操作。基於景觀系三年級的設計課擔負承先啟後的角色,往下銜接

大一大二創意訓練與小尺度庭園設計,往上則是為大四畢業專題做準備,因此,本研究以 大三設計課為例,進行跨域學習與在地實踐的研究,並從供給與需求兩個向度出發,找出 既能有利於社區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又能讓學生獲得完整專業訓練,滿足就業市場 需求並建立學生自信心的學習模式。

二. 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3)

基於前述研究背景與目的,在文獻回顧方面分為五個部分,包括:問題導向式教學、參 與式教學、學用落差研究、地方創生與參與式設計,前三者係為帶領學生從問題出發,找出 問題,並能夠利用專業能力尋求解決,改善學用落差的困境,在教學策略上重視學生的學習 歷程表現,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從發現問題到研擬課題與對策。後二者係為讓學生的學習成果 能夠在地實踐,因此特別蒐集相關研究做為操作典範。

(一) 問題導向式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 簡 稱 PBL)

早期PBL目的在改 進傳 統 醫 學 教育並 培 養 學 生 面 對問 題的 解 決能力與 決策 判 斷 能 力(李翰理,2013;徐靜嫻,2013;張德銳、林縵君,2016),目前已成為高教場域強調 鏈結理論與實務的重要教學方式(劉豫鳳,2020)。PBL強調以「 問 題 」 引 起 學 習 動 機,

學 生 循著 問 題 的 架 構, 探 究 和 學 習 以 建 構 知 識 基 礎,過程中悉 以 學 生 為 中 心, 引 導 學 生 從解 決 問 題中 主 動 學 習, 進 而 提 升 學 習 成 效、建立批判思考的能力(黃志雄、田育 芬,2016;閻自安,2015;Schmidt, Rotgans & Yew, 2011;Taylor & Miflin, 2008)。

在PBL 教學模式中,學 生 是學 習歷程的主角,教師為引導者,透過學習社群的共同協 商解決問題(張德銳、林縵君,2016;Barrows, 1996;劉豫鳳,2020),亦 透過 自我導向學 習 解 決 問題,最 後 反思自己的學 習歷程,基本上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模式。PBL 在操作上有四 部分,包括:問題設定、 個 案 研 究、、 深 度 學 習與 團 體 合 作,老師的角色為引導思考與交 流。透 過 團隊 的互動 討論, 培養 具 備 探 究 、 反 思 與 整 合 資 訊 的 能 力。相關研究中亦強調 問題導向 式的教學與行動學習整合,有助於大學端協助社區發展、推展公民教育服務(高 浩容,2007;閻自安,2015)。本研究強調場域實踐,最重要的就是訓練學生找出場域的 問題,並透過資料蒐集、同儕討論、場域訪談等過程找出問題的根源並解決問題,可以提 升學習的動機與專業知能。

在評鑑工具方面,PBL 可分為問題 評 鑑 檢 核表、學習狀 況自我 評 估表及教 師 表 現 評 量 表三種,其中「 問 題 評 鑑 檢 核 表」主 要 在 瞭 解 PBL 中所提供 的問 題 案例 是 否能 配 合 學習 程度、激 發 學 生 的 學 習 興趣、 提 升 批判 思考之能 力 和解 決問 題的能力(張德銳、林 縵君,2016),研究亦參酌這些評鑑工具作為設計課學習前後評量問卷的參考。

(二) 參與式教學(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傳統的教學多是單向式知識傳遞,對於學習企圖心較低的學生而言,填鴨式的被動學 習成效一直很低,而參與式教學強調參與者為中心(participant- centered),以學生為主體,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願望建構教學模式,主張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強調師生間的交流 互動、討論與合作,讓學生成為更主動的學習者(吳上榕,2008;張廣兵,2009)。參與 式教學在學習上讓學生自訂學習進度,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學習並自我管理,是一種合 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將參與式教學法應用於設計課的學習,可以依學生個別的程度調 整作業進度,對於高成就學習表現的學生可以有更彈性的發揮空間,對於低成就學習表現 者則可提高其學習的動機。

(三) 學用落差(education-job mismatch)

學用落差指的是學校所學與職場需求產生落差,根據吳虹霖彙整的資料,台灣具高 等教育學歷的人口比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高學歷順利就業的比率卻低於其他教育 程度者(呂虹霖,2019),面對高學歷卻高失業率的現象,人力銀行曾在 107 年進行調 查,發現台灣竟然有高達57 %的上班族認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用非所學」(李佩璇,

2018),高比例的「學用不符」亦呈現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與困境。在教學現場,反思 究竟是怎樣的學習環境造就出高比例學非所用或學用落差的學生,已是刻不容緩的議 題。

(四) 地方創生(place making)

(4)

「地方創生」源自於日本,係透過建構地方經濟,產生自立共生的模式,以解決城鄉 與區域不均衡發展、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問題。地方創生之關鍵在於打造地方經濟樞紐、

吸引人才回流,最終目標則是永續發展。其經濟樞紐的擬定重點在於設定關鍵績效指標,

貫徹PDCA循環(plan-do-check-act cycle),讓計畫持續執行獲得成果(神尾文彥、松林一 裕,2018)。在台灣,為因應人口持續負成長與區域人口失衡、鄉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行政院在107年核定了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隨即將108年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計畫 中指示大學端透過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以鄉(鎮區)為單元,協助發掘地方特色 DNA,訂定創生願景(行政院,2018)。本研究目的之一即在於善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透過相關地方創生案例的分享與理念學習,更能達到場域實踐的目標,亦符合國家發展策 略。

(五) 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

參與式設計主張在設計的過程以及結果加入「使用者參與」(鄭晃二,2002),此為一 相互學習的過程,設計者可以透過模型、手繪設計等技巧與使用者溝通,藉由「聆聽」了 解使用者的需求及建議,嘗試將參與過程中居民的想法「轉化」為設計(楊君儀,2010)。 為落實「社區總體營造」,曾梓峰提出「區域學習創新」概念,以活化社區空間為基礎,

以人為核心發展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曾梓峰,2003)。王琇婷也提到透過區域的創新及 利用經濟發展的建構模式,訓練社區居民主動關心社會事務,並了解社區內外的資源,以 建立「永續」為目標的社區型態(王琇婷,2009)。而為提升社區整體生活品質,社區營 造常藉由居民之設計參與激發社區之活力(林世淵,2008),因此,居民在設計過程中的 參與度是推動永續社區最大的動力來源。對於三年級學生而言,與場域使用者建立夥伴關 係非常重要,在使用者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從相互討論彌補生活經驗與專業能力的不 足,從互動中找出設計場域的問題,據以研議具體方案,增加方案的可行性。而從研究也 發現,充分的使用者參與能夠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建立議題解決策略的共識,有助 於降低後續場域環境改善的疑慮與阻力。

三. 研究設計與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一) 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內容為景觀建築設計課,以偏鄉社區為教學實踐場域,比較課程學習前後 之差異。教學端依設計課程訓練的目標設定學習成效、學年教學主題、基本能力達成指標

(表1、2),並由老師帶領學生,因應各主題特性與居民共同完成環境調查分析與議題研 擬,因此,社區的環境、文化傳統與耆老、意見領袖也是學習的對象,歷次設計的總評與 成果發表則是操作成效的評鑑。至於社區小空間的改善設計係交由工程課程執行,讓學生 學習訪價、編列施工預算、施工,操作實質環境的改善,屬於做中學的學習模式。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景觀建築設計課程之跨域學習與在地實踐模式,為建立教學實踐的 操作模型,研究藉由文獻回顧、現地環境調查、焦點團體法、結構性問卷調查法及社區 產業深度訪談等,帶領學生利用景觀專業協助社區與產業找出環境議題,並研提課題與 對策,以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

為準確掌握設計場域各利害相關者的想法,課程期間以舉辦「公民論壇」方式,邀請 地方耆老、產業負責人以及公部門共同討論社區與產業發展的困境及願景,從聆聽地方的 想法建立共識,學生則從中學習民眾參與的理念與操作方法。而為掌握設計課學習成效,

依基本能力指標檢核以及學習評量標準設定課程學習前後問卷,並進行統計分析,以便回 饋到課程作調整。

(5)

表1、景觀系三年級學生預期達成之學習成效

核心能力 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評估標準

1-1 能精準地識圖與準確完成 圖面繪製(60%)

能快速且熟練地辨識專業圖面,並能精 準繪製完成設計圖說的能力

1-2 能以模型或電腦模擬圖說 準確對應圖面並能獨力製作 完成簡報(40%)

具良好平面轉換空間能力,能以合適材 料精準製作完成模型或完成電腦模擬圖 說的能力

2-1 能針對設計題旨設定的目 標,擬定議題與對策,發揮 理性的規劃與創意的設計構 2-2 能明確表現自然與人文關 懷並統合於設計能力(50%) 3-1 能具備景觀相關專業知能 及一定的實作能力(60%) 3-2 具備基本工程管理知識 (40%)

4-1 能確實執行植栽調查分析 並利用繪圖軟體呈現(50%)

能有系統地執行基地與周邊的植栽調查 及分析,並將結果反映於學習成果 4-2 能確實執行材料調查分析

並利用繪圖軟體呈現 (50%)

能有系統地執行設計主題與基地周邊的 材料調查及分析(含案例) ,研提因地制 宜的方案

5-1 課程實施過程中,能培養 並具備對內與對外之溝通能 力 (40%)

能確實執行課題與對策的有效溝通,透 過民眾參與、社區營造等課程之專業口 語,與學習夥伴及社區互動與分工協調 5-2 課程實施過程中,能培養

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60%)

能確實執行課題與對策研擬,可藉由民 眾參與及多面向溝通與專業圖說互動的 方式,獲致解決問題的能力

核心能力1:景觀專業 表達能力 (25%)

核心能力4:景觀資材 與科技應用能力 (15%)

核心能力5:溝通與團 隊合作能力 (20 %) 核心能力2:環境規劃 與設計能力 (20%)

能完整地發展並提出有系統的規劃報告 與創造性的設計概念,並能轉換為設計 構想與圖說的能力;能掌握題旨且熟練 地表現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關懷的能 力

能熟練地以圖面、報告、模型或工程實 作等呈現景觀實作的能力。能繪製施工 圖、編列預算書、施工規範及工程進度 表

核心能力3:景觀實作 與管理能力(20%)

註:核心能力標註的百分比為設計課程對應核心能力的關聯性 表 2、三年級景觀建築設計課程之學習重點與基本能力指標檢核

(三) 教學評量與學生學習成效檢測:

本研究採行之教學與評量工具包括:

基本能力指標 (達成度)

1/150~1/1000之 1.加強基本專業訓練,並著重設計演練 預期應達成之基本能力: 大一課程:

空間比例 之邏輯分析與理念說明能力 1.研擬計畫流程 生態學 基地規模小於 2. 增加處理之空間規模與環境複雜度 2.蒐集上位/相關計畫資料 景觀施工材料 5ha 3. 著重專業課程之縱向與橫向聯繫 3.彙整相關法規 景觀植物學

4. 相關法規與相關計畫之蒐集與分析 4.基地分析 設計表現法 5.使用者分析 大二課程:

三年級設計課依課程選修先後順序 6.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 敷地計畫 分成四項教學主題,即: 7.研擬空間配置準則 植栽計畫 1. 簇群住宅區景觀規劃與設計 8.土地使用分區 植栽設計 2. 文化地景保護區景觀規劃與設計 9.檢討整地排水 社區營造 3. 都市景觀規劃與設計,包括: 10.動線系統安排 景觀測量與整地 • 都市空間設計 11.景觀硬體設施配置 排水

• 中大型公園規劃設計 12.植栽計劃、植栽設計 大三課程:

4. 自然地區景觀規劃與設計,包括: 13.地景復育技術之考量 景觀生態學 • 水岸空間規劃設計 14.計畫書撰寫 都市設計概論

• 廢棄跡地之地景復育 景觀工程

景觀規劃 基地尺度與

類型 學習重點 配合課程

(達成度)

(6)

1. 網路教學平台 E-campus、CHU-Moodle 之使用:利用學校的網路平台進行教材資料、

學生學習心得上傳、作業發送、收件以及精華文章分享(附件1、2)。

2. IRS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數位學習即時反饋系統:於演講課中利用 IRS 即 時回饋回應問題,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效率及理解程度,同時提高學生聽講時的專 注力。

3. 教學問卷設計與檢測:依據設計題目與教學目標設定學習前後的問卷問項(附件 3),

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對於反應較差的問項結果則回到課程內容進行調整。為掌 握學生的學習成效,於課程前後實施問卷調查,依基本能力指標檢核以及學習評量 標準設定問項,最後進行統計分析,對於反應不佳的問項將回饋到課程內容作調整。

由於本課程之操作場域多以社區居民與產業為對象,為了解其對各議題與設計構想 的理解程度與想法,亦搭配成果發表時進行座談會民眾的問卷調查,分析結果亦反 饋至課程進行內容檢討。

4. 訂定評分標準:於設計課課程大綱中清楚說明課程內容、訓練重點、教學方法、進 度與評分標準(附件4)。

四. USR 場域介紹

(一) 場域背景

新埔舊稱「吧哩嘓」,原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位於新竹縣東北方,佔新竹縣總面積 之5%,主 要 為 丘 陵 地 形。十九世紀初期,新埔已經成為蔗糖、茶葉和樟腦三大經濟作 物的集散地,商業極盛程度與竹塹城不相上下。在產業結構方面,新埔鎮以農業為主,有 七成人口從事農作,六成土地面積以耕地為主,兩條主要幹道115 縣道北通楊梅、118 縣 道西往竹北,總人口約三萬五千人,人口成長緩慢(新埔鎮公所全球資訊網,2016)。

本研究基地配合中華大學 USR 計畫,位於新埔鎮大墩山竹 13 道路沿線,屬於大墩 山休閒農業區預定範圍,大墩山休閒農業園區位於新埔鎮東北部,涵蓋南平里、北平里、

旱坑里及上寮里,劃設面積共約 572.013 公頃(圖 1),原以栽種茶葉及柑橘為主,近年來 轉為以水梨、柿、蔬菜為大宗,境內擁有豐富的人文產業及自然資源,如:柿餅、水梨產 業、景觀古道,但因缺乏系統性的觀光資源整合,因此人口與產業發展遲滯。為帶動地方 發展,包括金漢杮餅教育農園、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福祥仙人掌園、高接梨、千和景觀 藝樹坊等產業乃組織大墩山休閒農業發展協會,並在水保局的輔導下爭取設置「大墩山休 閒農業園區」,希望能藉此改善經濟條件,在過去一年計畫團隊曾多次與發展協會協商,

建議將這幾處位於北平里及旱坑里竹13 線兩側的地方產業與景點串聯,與先前的清水社 區、霄裡溪沿線規劃為中小學課程行銷的戶外學習教室以及親子共學的場域。

圖 1、

場域產業據點分佈(資料來源:內政部地政司,2019,本研究繪製)

(7)

(二) 自然環境概況 1. 氣候

新埔鎮屬於副熱帶氣候,年均溫約為22 度左右,在降雨方面,每年二到九月為 主要濕季,降雨量集中在五、六、八、九月。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新竹地區 相對於其他縣市要高溫且乾燥,選種上須考量耐旱植栽。

2. 風

新埔鎮西臨台灣海峽,東北季風盛行,素有「新竹風」及「九降風」之稱。東 北季風由鳳山溪口直灌內陸,由於受新埔山勢阻隔,其威力不大,反倒自東北高地 而至的季風較猛,自照門、大屏山及關西北二高一帶,多吹落山風,造就了新埔曬 柿餅與米粉之在地產業特色,也成為新埔重要的產業地景,旱坑里的金漢柿餅與味 衛佳柿餅工廠更因此發展出以柿餅為主題的觀光休閒活動。

3. 水文

本研究基地北平里與旱坑里,主要的水系為大平窩溪與旱坑溪,福祥仙人掌園 區與柿染協會以及目前已停業的大平製茶廠均位於大平窩溪沿線,而金漢柿餅教育 學園與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園則是在旱坑溪周邊(圖 1)。

4. 土壤

新埔鎮原本多為沖積土壤,但因氣候高溫多雨,土壤大多化育為含大量鉛質與 鐵質的紅壤或黃壤(李鹿苹,1984),由於新埔地區產業均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因此 土質對當地產業有相當大的影響,也會影響地表逕流排放。紅壤排水良好但質地相 對偏酸貧脊,也因此讓大墩山地區因應土壤質地而以栽植相思樹、柿樹、柑橘與茶 葉等作物為主,卻也因此形成特殊的產業地景如曬柿餅與茶園景觀等。

5. 生態環境

新埔地區跨越中、低海拔,因為受周邊工業化影響不大,自然環境得以保全其 生態多樣性,區內的獨角仙、台灣鳳蝶、螢火蟲及當地植栽,造就了獨特的生態樣 貌,各社區校園內及山間路徑隨處可見白頭翁、大冠鷲、畫眉、小白鷺、樹鵲等鳥 類,至於爬蟲類則常見青竹絲、錦蛇及雨傘節等穿梭林間。

(三) 產業發展現況

新埔鎮一級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目前全鎮仍有將近七成的農業人口,耕地面積佔全 鎮面積的六成。農產則以稻米、茶葉、柑橘、水梨、柿、草莓、蓮藕、蔬菜為大宗。根據 訪談,大墩山休閒農業園區的多家產業,已有共識推展有機農業與觀光,鑑於各產業規模 均有限而無法與周邊大型觀光產業互相競爭,因此,係透過產業聯盟方式對外招募輕旅行 活動,計畫團隊在過去一年,配合108 課綱的單元主題,協助部分產業規劃特色課程、辦 理營隊活動、開發特色產品與建立產業logo,提高產業識別性,試圖打造在地的「社會企 業模式」,將柿餅園區、中小學、農場、茶場、種豬養殖場、宗祠、老頑童傳家寶、福祥 仙人掌與養雞場等多元產業整合為人文與生態教育體驗教室。

五. 社會實踐議題

本研究期間帶領學生至基地踏勘、座談、辦理階段性成果發表,過程中除了與社區共同 盤點資源,亦邀請地方意見領袖組成合作夥伴團隊與在地工作坊,採取參與式設計模式,就 實質環境現況與社區願景詳細討論,整理出霄裡溪沿線聚落主要面臨的人文、生態、產業與 空間發展議題,並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跨領域 合作研議解決方案。三年級設計課的學習係運用問題導向式教學與參與式教學,針對各議題 研提景觀因應策略,相關議題包括:

(一) 人文議題:聚落面臨傳統文化斷層的問題、如何處理霄裡溪水域環境復育問題、如 何面對聚落人口老齡化問題。

(8)

(二) 生態議題:如何於環境發展策略中兼顧環境承載量、如何應用與推廣傳統生態知識 於聚落環境之經營。

(三) 產業發展議題:產業轉型的折衝與創新、如何建構網路平台與產業logo 提高產業 識別性、如何輔導霄裡溪沿線社區發展社企經營、如何將霄裡溪沿線景點與其他旅 遊市場區隔。

(四) 空間發展議題:如何善用霄裡溪沿線社區在地資源提升社區自明性、如何解決公共 運輸系統服務不足的問題、如何打造安全的生活環境。

六. 場域與課程之合作機制

(一) 對應景觀系的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

經由校內外委員組成之課程諮詢會議討論,設定景觀系的教育目標為景觀專業素養、

跨領域知能應用與良好的工作態度,而為因應就業市場需求,設定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 力包括:景觀專業表達能力、環境規劃與設計能力、景觀實作與管理能力、景觀資材與 科技應用能力,以及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完整的專業培訓,而 計畫場域則得到最適切的專業協助,設計課程的規劃與本計畫場域和設計課程之間的合 作機制乃是建立在前述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上,以期讓人才培訓與業界需求能夠彼此契 合,整體課程實施架構如圖2。

圖2 景觀系課程實施架構(註:紅字部分為工程相關課程) (二) 課程與社區端的合作機制

本計畫團隊於確認研究場域後,隨即與場域組織合作夥伴,包括大墩山休閒農業園 區團隊與四個社區:北平、南平、旱坑與新北社區。帶領由234 年級的學生組成的大專 生農村洄游團隊寒暑假駐村與辦理營隊活動。在設計課方面則於授課期間依進度安排社 區座談、環境調查、成立工作坊,逐步完成以下各階段工作:

1. 確定社區的角色定位 Where are we now?

2. 分析未來之發展趨勢 Where are we going?

3. 陳述社區居民之願景 Where do we want to be?

4. 研提社區永續行動計畫 How do we get there?

5. 行動(Let’s go!)

環境生態/地景藝術

中小尺度環境 規劃設計

中大尺度環境規劃與 設計(初階) 環境規劃與設計(進階)

友善(生態)環境研究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所

景觀學概論、景觀 建築史

敷地計畫、生態學、

創意思考、環境保 育、社區營造

植栽概論、苗圃學、

景觀植物學、施工 材料、繪圖軟體

理論課程 技術課程

植栽計畫、植栽設 計、植栽工程與維 護管理、景觀測量 與整地排水 景觀規劃、都市設

計概論、文化地景 概論、景觀行政與 法規、景觀生態學

景觀工程、景觀施 工圖預算與規範、

地理資訊系統

環境影響評估

景觀專題、景觀專 業實習、灌溉照明 水景

設計課程

設計與實作整合 通識—竹塹踏查 竹苗古蹟與藝術文化 跨域課程工作坊

(9)

以上設計課程與社區合作機制操作如圖3:

圖3 場域與課程之合作機制操作模式 (三) 學校端的人才培育機制

1. 舉辦專題講座大補帖:為讓學生進入場域能夠活用專業知識,並發揮最大效益,在 進入場域之前、操作過程中除了常態式的課程學習,亦會導入校外學者專家就設計 相關主題提供演講(附件 5) 。

2. 案例參訪:辦理校外教學讓學生參觀相關案例(附件 6),要求撰寫學習心得訓練文 字書寫能力與邏輯能力(附件 2)。

3. 跨域課程整合:鼓勵學生選讀通識中心開授的「竹塹學」系列課程,109 學年度有 17 人次選讀,佔設計課人數 68 %。

4. 成立工作坊與社區互為夥伴,進行環境調查與議題研擬。

5. 利用工作坊培訓實作能力,進行場域小規模基地之實作施工(附件 7)。

6. 跨域合作:與建築系及工設系跨域整合,針對同一場域的不同議題提出對策與創新 構想。

7. 社區成果發表:期末舉辦成果發表會,由社區檢視學習成效。

8. 籌組大專生農村洄游團隊,訓練計畫書撰寫、環境調查分析與辦活動的能力(附件 8)。

9. 積極參加競圖與聯展:為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與激發學習企圖心,教學過程中均鼓勵 學生參加國內各式競圖,例如:109 學年度參加全國景觀競圖與新竹六燃「活的歷 史.消逝的地景」六校工作營與聯展,提供學生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附件 9)

七. 學生場域實作之教學成果與評量

(一) 場域實作成果

1. 翻轉角落—城市街巷的遊戲空間設計行動

景觀建築設計課程之 跨域學習與在地實踐

成立工作坊、社區座談

研提部門方案策略

理論/方法建構

確定議題

環境調查與訪談 工作坊--社區參與

場域議題 產品議題 行銷議題 教育議題

學生依議題分組

各部門活動設計

成果發表

工作坊--社區參與 工作坊--社區參與

學習成效問卷與反思

調

修改設計課課綱

通識竹塹踏查 竹苗古蹟與藝術文化

組織跨域課程團隊

跨域課程支援

跨域課程支援 跨域課程支援

(10)

(1) 課程設計背景

台灣都市缺乏自明性一直是大家詬病的事實,不友善的人行空間、紛亂的市招 與天際線、新舊雜陳的建築語彙、生長狀態不良的行道樹、高低不平破碎的鋪面等 等,都讓我們的都市環境惡化雪上加霜,然而,寄望大刀闊斧改變都市樣貌無異緣 木求魚,是否能夠從一些小空間的改善引起大家對都市環境的關心呢?仔細觀察我 們生活的都市,常有許多被忽略的隙地空間,如果善加設計並利用街道家具翻轉社 區內的閒置角落,是否也能局部改善都市景觀,甚至成為可以遊戲的都市地景?本 次的設計課學習就是希望以頭份市區四處據點為操作對象,在維繫交通運輸前提下,

利用巧思美化街道景觀,同時適度提供居民在公共空間中短暫休息、遊戲之處、活 化社區的閒置角落,更長遠的目標則在於讓更多人關心並參與都市環境的改善,善 盡大學的社會責任。

(2) 課程操作模式

本次設計作業操作步驟為基地調查、使用者訪談、相關文獻與案例蒐集、都市 設計相關法規討論、議題研擬與研提設計構想、分區設計,過程中採取PBL 的教學 方法與參與式學習,包括問題設定、 個 案 研 究、、 深 度 學 習與 團 體 合 作,學生面對真 實的場域與使用者,無論是從找問題、尋策略、提構想,都是做中學的學習模式(圖 4)。

圖4、翻轉角落課程操作 (3) 工作坊培訓與實作

為改善學用落差的問題,本研究之設計課操作與先前最大的不同在於增加工作 坊人才之培訓與實作,在完成翻轉角落設計案後,特別與苗栗社規師培力學會合作,

由其編列30 萬工程款讓設計案具體實踐。在進入施作現場前,利用模矩讓學生熟悉 泥作裝修工法,然後至施作現場與泥作師傅共同完成翻轉角落作品(圖 5、6;附件 10、12) 。

(11)

圖5、工作坊培訓與實作

圖6、街道藝術共創計畫成果 2. 客家工藝園區規劃設計—以舊仁愛之家閒置空間為場域

(1) 課程設計背景

本設計基地為一處廢棄的安養院--仁愛之家老人照顧中心,位於新埔鎮旱坑里,

為新竹縣政府社會處列管財產,距離新埔市區僅5 分鐘車程,基地北方為新埔鎮第 三公墓。現有 5 棟硬體建築(含入口處警衛室),部分硬體空間承租給燈籠協會與新 竹縣柿染文化協會使用,入口警衛室目前由玄奘大學整理為工作室,其餘建築物均 已閒置多年,無人維護管理,周邊雜草叢生,擬藉由同學們的專業與創意,從規劃 工藝園區的角度思考,賦予全區空間不一樣的使用機能。

本次設計在空間上應考量建築系的設計成果研提空間規劃構想,建立能展現地 方文化特色的空間使用形式,例如染藝工坊、背包客棧、客家美食開發工作室、工 藝教室等,以展現新埔地方文化與產業上特色,同時請以新埔為場域,結合周邊的 柿餅產業、水梨與養蜂業,規劃具在地特色的活動與路線。

(2) 課程操作模式

本次設計採取跨域合作模式,除了與通識中心竹塹學相關課程之連結,在設 計操作上亦擴大到設計學院內相關科系的整合,例如:建築系負責閒置建築物再 利用的創意構想,景觀系負責園區整體開放空間規劃與設計,工設系負責產品研 發,在設計總評時互相觀摩學習,老師也互相參與兩系的評圖活動,是初步嘗試

(12)

跨系、跨域整合。操作流程主要為會勘、座談、議題盤點、跨域合作與成果發表 對話(圖7)。

圖7、跨域協作成果 (二) 學習成效評量

設計課的學習成效評量包括平時成績表現(每周進度掌握情形、小組討論參與度)、

每次設計結束後總評、成果發表、學習心得、作品集等,對於中高年級學生,常鼓勵其 參與校外競賽,可以與其他學校做專業訓練之比較,而為機動式調整學習進度,每次設 計前後均會召開授課教師會議,討論內容包括:

1. 檢討設計時程規劃是否適當?適度修正學習進度及內容。

2. 檢討設計成果是否符合學習議題? 學生專業訓練要求是否符合基本能力指標?

3. 檢討學習狀況不佳的學生並安排課後助教補助教學。

為掌握學習成效,另於學習前後進行問卷調查,從表3 中可以看出,受測學生在學 習後對於操作場域的熟悉度、地方事務、環境調查方法、環境導覽、規劃設計、工程實 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均有提升,但是卻自認為在溝通技巧上並無長進。研判由於設計 後期因疫情緣故無法與往常一樣至社區發表,讓本期設計課的學生期末採取線上總評,

少了籌備座談會以及跟社區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學生因此覺得學習後自己的溝通能力並 無進步。

(三) 建置社區文史檔案資料庫做為鄉土教材

1. 辦理寒暑假駐村,帶學生進行社區百工臉譜故事記錄,讓更多人得以認識社區產 業達人。

2. 整理社區閒置空間為生態學習教室。

3. 規劃輕旅行遊程內容與動線,配合中高年級小學課程單元規劃戶外體驗教室行 程,辦理生態探索營隊活動。

4. 在設計課程中,期望學生擔任偏鄉的守護者,協助社區文史記錄建檔、產業串聯 與扮演導覽人員,建置社區文史檔案資料庫做為鄉土教材,為沒落的偏鄉社區找 回足以讓大家引以為傲的「小鎮印記」。

(13)

表3、學習成效調查

註:問卷施測時間分別為學習前(20201015)與學習後(20210618) (四) 人才培育—組織農村洄游團隊、栽培偏鄉創業小老闆

109 學年,四位參加大專生農村農村洄游的學生參加教育部的校園創新創業計畫,

成立「生態圈股份有限公司」,以本研究衍生的營隊活動與課程為行銷內容,學習企劃 書撰寫、簡報行銷、財物管理等知識,預期將成為進駐偏鄉的青年種子(圖8)。

圖8、景觀系創新創業團隊

八. 建議與省思(Recommendations and Reflections)

(一) 教師教學反思

大學是個學術自主的機構,基於對學術的尊重,在過去各系許多教學科目都是老師各 自設計課程大綱、編訂教材,未必清楚其他老師或外系老師的專長與教學內容,透過教學 實踐研究,學校老師有了對話的管道,從歷次的社群交流討論與研討會中,可以看到許多 跨領域合作的契機,提高研究的能量與專業視野(圖9、附件 15)。至於設計課操作場域的 合作夥伴與實質環境,也讓師生得以從實作成效檢討課程操作的模式與適切性,進一步回

題號 題目 學習前 學習後

1 我對本次操作場域非常熟識 2.68 3.76

2

我平常就很關心地方事務,也對社區實

質環境的改善有參與的興趣 3.48 3.96

3

我瞭解基地環境調查的方法,能夠獨立

操作人文與自然環境調查與紀錄 3.44 3.80

4

我懂得與社區居民溝通的技巧,熟悉座

談會之籌備與執行 4.08 3.84

5 我具備環境導覽的能力 3.28 3.72

6

我能夠配合團隊執行閒置空間再利用規

劃設計,有助於協助社區提案 3.56 4.00

7 我具備工程實作之能力 3.44 3.80

8

我相信自己能從操作中認識新埔地區,

能夠以創新創意協助新埔社區轉型與提

升,培養解決問題與統籌規劃之能力 3.48 4.00

(14)

饋調整教學內容,走出學術象牙塔,是更接地氣的教學相長。

然而,研究過程中仍面臨許多瓶頸,以設計課的進度安排為例,在前期基地分析的時 程安排必須有更大的彈性,讓學生從基地踏勘、訪談與座談中找出社區的問題,進而以問 題為導向尋求解決策略。但是多數學生對於資訊蒐集與彙整的能力不足,必須有其他課程 輔助其文史資料的擷取與深化思考,但是跨域整合在課程進度與時間安排上卻也待更多 的磨合調整,以通識課程竹塹學為例,要說服授課老師依本系設計課需求彈性調整課程大 綱並非易事,有賴多次誠懇的溝通與討論。此外,在跨域整合方面,學生與他系學生之間 因專業領域差異的對話仍須加強,並須建立環境經營共識,才有可能共同推動在地實踐與 創新。

研究過程中,面臨社區期待更多人力與資源的投入,必須在教學之餘協助其爭取政 府部門橫向資源的整合分配,也是教師額外的壓力。

圖 9、教師成長社群參與(109 學年共參與 36 場次座談、演講與工作坊)

(二) 學生學習回饋

景觀建築系的設計課學習在過去多以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成效前提下訂定設計 題目、基地尺度與設計內容亦隨著年級逐年加大、複雜化,設計題旨預設使用對象,不一 定有真實的基地或使用者,但是這種訓練模式往往造成學用落差,因應此一困境,近年來 配合教育部的USR 計畫,將學生帶進計畫場域,學習與使用者對話,從基地場勘過程中 找出問題並與使用者一起想辦法解決乃成為教學實踐研究的重點。

從教學成效看出,做中學與跨域整合的學習模式確實可以讓學生在專業上有所成長,

同時也協助操作場域實質環境改善。而歷次累計的環境調查、訪談資料,則可整理為中小 學的鄉土教材,學生從成果發表中看見景觀專業的價值,多次媒體報導也因此提高了學習 的興趣,因此可說是教學端、學生端與社區端三方皆受益的結果(附件16)。

本研究旨在探討景觀建築設計課程之跨域學習,強調問題導向式(PBL)教學、參與式學 習、參與式設計與在地實踐,改善學用落差的問題與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過程中以學生為 主體,強調參與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教學成果證明,經由跨域學習設計的課程模式,確 實能夠讓學生從互相交流與做中學、學中做獲得專業學習的訓練,社區與產業場域則獲得實 質環境的改善、產業創新的構想與特色產品設計成果。學生在課程操作過程中,從訪談、籌 備座談會、溝通議題到成果發表,實踐自己的專業價值,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心,103 級畢業生目前94.1 %順利就業、就學(資料來源:景觀系 107 年度評鑑報告)。而在社區方面,

從 106 年的 6 家合作產業增加為 109 年的 27 家,越來越多產業與社區主動要求加入產業聯 盟,印證了此一教學模式對學生或是社區、產業甚至景觀專業界都具正面意義。

(15)

鑑於許多場域的問題均須進行系統性思考,採取跨域方式解決,未來將深化跨院系課程 整合,加強不同專業領域學生之間的對話互動、資訊共享,更待進一步跨域學習操作模式的 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Barrows, H. S. ( 1996). Problem-based lear ni ng i n medici ne and beyond: A br ief over v iew. Ne w Dire ct ion 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3-12.

2. Schmidt, H. G., Rotgans, J. I., & Yew, E. H. J. (2011).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works and why. Medical Educational, 45(8), 792-806. doi:10.1111/j.1365- 2923.2011.04035.x

3. Taylor, D., & Miflin, B. (2008).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ere are we now? Medical Teacher, 30(8), 742-763. doi:10.1080/01421590802217199

4. 王琇婷(2009)。推動農村社區經濟發展組織的研究—農會、合作社與非營利組織之比較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5. 吳上榕(2008)。探討「參與者為中心」教學模式之成效—以哈佛式個案教學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6. 呂虹霖(2019)。台灣高等教育「學用落差」之探究(已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臺北市。doi: 10.6814/NCCU201901049

7. 李 翰理(2013)。問題 導向學 習中教 師 提 問之探 究-以 國 小師 資 培 育 教學實 習課 程 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8. 李 佩 璇 (2018 ) 。 上 班 族 學 用 落 差 調 查 。 1111 人 力 銀 行 網 站 , 202108 取 自 https://www.1111.com.tw/news/jobns/115881

9. 李鹿苹(1984)。台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國立編譯館,台北市。

10. 林世淵(2008)。社區營造推動社區產業-以南投永興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11. 徐 靜嫻(2013)。PBL融入師資培育教學實習課程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8(2)

, 91-121。

12. 神尾文彥、松林一裕(2018)。地方創生2.0—以「地方經濟樞紐」及「廣域都市圈」重現 地方繁榮(王榆琮,譯)。臺北市:時報出版。(原著出版於2016年)

13. 高浩容(2007)。評論:José A. Amador, Libby Miles, C. B. Peters: The practic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 guide to implementing PBL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哲學與文化,34(9),

131-136。

14. 張廣兵(2009)。參與式教學設計研究(已出版之博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市。

15. 張德銳、林縵君(2016)。PBL在教學實習上的應用成效與困境之研究。師 資 培 育 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期 刊,9(2),1-26。doi: 10.3966/207136492016080902001

16. 曾梓峰(2003)。學習型區域作為新故鄉地方營造的一種模式-地方產業交流中心的發展 策略。發表於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17. 黃志雄、田育芬(2016)。大學 教師 參與 問題 導向 學習 之專 業發 展社 群個 案研 究。教 育 研

究 與 發 展 期 刊,12(1),147-172。

18. 楊君儀(2010)。以參與式設計探討學習歷程及校園介面設計—以亮綠校顏規劃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19. 劉豫鳳(2020)。全球移動之創新教學設計:走出去、活下去、教保活動真有趣。教學 實踐與創新,3(1),1-43。doi: 10.3966/261654492020030301001

20. 鄭晃二(2002)。友善空間-創造對話的參與式營造。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21. 閻自 安(2015)。問題導向式行動學習的整合應用:以高等教育為例。課程研究,10(1), 51-69。

九. 附件(Appendix) (請勿超過 10 頁)

(16)

附件 1、

數位教學平台CHU-Moodle 使用情形—以 109-1 設計(五)為例

附件 2、

校外教學學習心得

(17)

附件 3、

學習成效問卷調查(以20210618 為例)

(18)

附件4、設計課課程大綱摘錄

附件5、109 學年專家講座

電子郵件地址

1.我對本次操作 場域非常熟識

2.我平常就很關心 地方事務,也對社 區實質環境的改善 有參與的興趣

3.我瞭解基地環境 調查的方法,能夠 獨立操作人文與自 然環境調查與紀錄

4.我懂得與社區 居民溝通的技巧

,熟悉座談會之 籌備與執行

5.我具備環境 導覽的能力

6.我能夠配合團隊 執行閒置空間再利 用規劃設計,有助 於協助社區提案

7.我具備工程 實作之能力

8.我相信自己能從操作中 認識設計場域,能夠以創 新創意協助本次場域轉型 與提升,培養解決問題與 統籌規劃之能力

levi8890518@yahoo.com 4 4 5 5 4 4 4 4

peipei560@yahoo.com 4 4 4 3 3 4 4 4

24511009ren@gmail.com 5 5 5 5 5 5 5 5

wasd113210@gmail.com 3 3 3 3 3 3 3 3

scotthsu1313@gmail.com 3 3 3 3 3 3 3 3

zlai32927@gmail.com 4 4 4 4 4 4 4 4

ypuvi21@gmail.com 4 5 4 5 4 5 4 4

stanley881108@gmail.com 4 4 4 4 4 4 4 4

xxxxxxxxx090190@gmail.com 4 4 4 4 3 4 5 4

jasonctc0904@gmail.com 4 4 4 4 5 5 5 4

tiffany100517100517@gmail.com 4 4 4 4 4 4 3 4

yx17@kimo.com 4 4 4 4 3 4 3 4

nnn1208nnnnnn1208nnn@yahoo.com.tw 3 4 3 3 3 3 4 3

pk890608@gmail.com 3 3 2 3 3 3 4 4

p120286249@gmail.com 4 5 4 5 5 4 5 5

inves59420@gmail.com 3 4 4 4 4 4 4 4

cocoirene34@gmail.com 4 4 4 4 4 5 3 5

s0939602220@gmail.con 4 5 4 4 5 5 4 4

aa097656021809@gmail.com 4 4 3 4 4 4 4 4

wuyaojun0@gmail.com 2 3 3 3 3 4 3 4

donut73112@gmail.com 4 4 4 4 3 3 4 4

jacky23088@gmail.com 4 4 4 4 4 3 3 3

las76889@gmail.com 4 3 4 3 3 4 3 4

chues95027@gmail.com 4 4 4 3 3 5 3 5

jimmy3141224341@gmail.com 4 4 4 4 4 4 4 4

3.76 3.96 3.8 3.84 3.72 4 3.8 4

(19)

附件 6、109 學年校外教學

附件 7、109 學年工作坊培訓

場次 時間 地點 演講者 公司名稱 演講題目

1 20200923

10:20~12:00 A309 林煥堂 新綠主義股份有限

公司 苗栗頭份中央路都市人本環境設計理念

2 20200930

10:20~12:00 A309 楊蕉榕 合圃股份有限公司 翻轉角落小空間設計 3 20201021

10:20~12:00 A309 林煥堂 新綠主義股份有限

公司 台灣的石油產業與六燃

4 20201026

15:10~17:20 A309 黃居宗 合圃股份有限公司 互動式手繪表現法 5 20201102

15:10~17:20 A103 王鈴玲 拓觀規劃設計顧問

有限公司負責人 重現消失的地景 6 20201106

13:30~17:00 A203 蘇瑞泉 六國景觀股份有限

公司 業師協同教學:都市空間設計

7 20201109

15:10~17:20 A309 黃居宗 合圃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手繪上色表現 8 20201116

15:10~17:20 A104 文耀興 艾力肯創意生活有

限公司 漫談自然步道在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

9 20201130

15:10~17:30 E204 黃筠舒 時境設計顧問有限

公司主持人 產業建築活化再利用

10 20201214

15:10~17:20 A103 戴立婷 可及性環境設計協

會秘書長 可及性設計於景觀環境之設計案例

11 20210421

15:10~17:00 A203 林鈴釧 鼎翰建築師事務所

負責人 業師協同教學:小學校園規劃設計

12 20210430

15:10~17:00 A203 呂兆良 築境景觀設計有限

公司負責人 業師協同教學:景觀建築師的專業實踐

項次 時間 地點 參與人數

1 20200916 苗栗頭份中央路街道空間調查 24 2 20201011 新竹六燃工業地景踏查 24

3 20201113 故宮南院特展 14

4 20201122~23 洲仔濕地與大東濕地參訪 25 5 20210224 大庄國小校園踏查 25 6 20210424 舊仁愛之家環境調查 25 7 20210502~03 宜蘭、大溪山豬湖景觀設計參訪 25 8 20210505 大庄國小設計發表 25

項次 時間 地點 工作坊內容

1 20210731~

0802 新竹縣新埔鎮 主人翁職涯體驗營 2 20201021~

20210109

新竹市公二公園 新竹風livehouse

《活的歷史.消逝的地景》新竹六燃場域活化

跨校系工作營與聯展 附件9

3 20210116~18 新竹縣峨眉鄉

大地旅人。森林體驗共創學習計畫--景觀實作 工作營大地旅人。森林體驗共創學習計畫--景 觀實作工作營

附件10

4 20210224 新竹市大庄國小 校園共創工作坊 附件11

5 20210425~

0507 頭份中央路 RT麵包坊前人行道空間翻轉角落共創設計施作 附件12

6 20210703~04 線上課程 設計工作坊 附件13

7 20210828 新埔鎮南平社區 乾砌卵石工作坊 附件14

(20)

附件 8、大專生農村洄游組團參賽、駐村 附件 9、新竹六燃工作營

附件 10、109 學年景觀實作工作營

(21)

附件 11、大庄國小校園共創

附件 12、翻轉角落計畫

(22)

附件 13、109 學年設計工作坊

時間 課程名稱 授課老

備註 1. 20210703

9:00~10:30

如何訂定題目/報告書 撰寫架構擬定與編輯

葉慈青 2. 20210703

10:40~12:10

基地調查方法/表現法 林煥堂 基地調查方法 3. 13:00~15:00 工作坊線上操作 葉慈青 基地分析演練 4. 20210704

9:00~10:30

案例蒐集/參考文獻蒐 集與摘錄

優秀畢業設計專題介紹

陳湘媛 問卷擬訂/課題與 對策

5. 20210704 10:40~12:10

法規整理/設計階段報 告書撰寫

沈介英 文獻蒐集與法規 探討設計階段報 告書撰寫 6. 13:00~15:00 工作坊線上操作 陳湘媛 課題與對策實作

演練

(23)

附件 14、南平社區「友善環境工法概念與操作」:乾石砌工作營

附件 15、教師成長團體參與

項次 時間 地點 活動類型 活動名稱 講座

1 20201022 M206 教師社群 教學實踐研究經驗分享 中華大學 2 20201110 A309 教師社群 USR教師成長社群討論會 中華大學 3 20210203 M104 教師社群 教學實踐種子教師培訓營籌備會議中華大學 4 20210223 M104 教師社群 教學實踐教師成長社群 中華大學 5 20210309 M206 教師社群 教學實踐教師成長社群 中華大學 6 20210331 A309 教師社群 USR教師成長社群討論會 中華大學 7 20210406 M206 教師社群 教學實踐教師成長社群 中華大學 8 20210504 M206 教師社群 教學實踐種子教師籌備會議

(研討會籌辦) 中華大學

9 20210618線上 教師社群 USR教師成長社群討論會 中華大學 10 20200817~18 靜宜大學 演講/座談/工作坊 108教學實踐成果發表

11 20200821~23 高雄大學 演講/座談/工作坊 2020 ICKII國際創新研討會發表

12 20200828台中市南屯區 演講/座談/工作坊 農村共創成果發表 農委會水保局 13 20200908 L803 演講/座談/工作坊 教學實踐研究說明會 中華大學 14 20201020 M206 演講/座談/工作坊 專題演講:教學實踐計畫撰寫

指南與拆招解密 東海大學巫博翰

15 20201026創新聽 演講/座談/工作坊 教學實踐提案說明會 中華大學

16 20201029清大旺宏館 演講/座談/工作坊 清大USR計畫成果發表 清大林福仁、高雄大學連興隆 南華大學李坤崇

17 20201109 M206 演講/座談/工作坊 教學實踐專題講座--PBL問題導

向課程經驗分享 聯合大學陳美玲教授

18 20201114交大賢齊館國

際會議廳 演講/座談/工作坊 交大教學實踐研究跨校教師社 群成果交流會

陳俊太、邱佳慧、

李雪甄、吳碧純 19 20201117 A222 演講/座談/工作坊 從服務學習開始的大學社會責

任 中央大學賴振民

20 20201120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USR SIG議題交流:國際鏈結 吳俊毅、許清雲等 21 20201130創新廳 演講/座談/工作坊 學習中探索USR 聯合大學王本壯 22 20201213台大法學院霖

澤館 演講/座談/工作坊 農村共創成果發表 農委會水保局

(24)

附件 16、媒體報導

202101 USR 成果發表媒體報導

20210123~24 冬令營活動報導 20210115 商周報導

23 20210113新埔文昌祠 演講/座談/工作坊 中華大學USR計畫成果展 中華大學 24 20210419 M104 演講/座談/工作坊 教學實踐種子教師工作坊 中華大學

25 20210601 演講/座談/工作坊

USR線上工作坊:國家、城市、

大學創新治理中實踐USR角色與 功能

許耿修、陳訓祥、吳英明、曾梓峰

26 20210610高雄大學 演講/座談/工作坊 多元評量 致理數位中心張淑萍

27 20210624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教育部SIG議題交流系列活動 北科大原住民族永續發展黃光廷、

原委會章文正、中央大學蕭述三 28 20210628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USR培力課程:中山大學主辦 蔡敦浩、游銘仁、翁裕峰、吳亦昕、

杜嘉玲、方慧臻、伊藤佳代 29 20210629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教學實件研究計畫撰寫全攻略 東海大學巫博翰

30 20210630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靜宜大學教學實踐工作坊:場 域USR

與教學議題的融合

黃鼎豪、顏炘怡

31 20210713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教學實踐研討會 中華大學

32 20210730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USR III共培課程 暨南大學鄭健雄、成大黃仲青、

高科大宋威穎 33 20210803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教學實踐工作坊 東海大學巫博翰 34 20210820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USR IV共培課程USR的社會影

35 20210824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USR V共培課程:USR右轉彎 顏炘怡、陳千佩、張力亞、謝子涵 36 20210824~25 線上 演講/座談/工作坊 109教學實踐成果發表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投資成本約較模板式光電板高一倍,主要原因在 於目前設計都是Case by Case的生產,再配合與 建築本體的接合填縫、承載、隔熱設計、安全耐

(四)增加展能節競賽之基礎家具製作 (Furniture Making- Basic Course)、產品設計 (Product Design)、角色設計 (Character Design)、資源回收材料設計 (Waste

參、技術士技能檢定建築物室內設計乙級術 科試題.

十二、實施容積管制前已 取得建造執照之建 築工程,原建照核 發時建築基地都市 計畫未有應送都市 設計審議規定,惟 現擬依建築技術規

翠亨堡公園建於 1935 年,由 Frederick Law Olmsted Jr.設計,,他的父親老 Olmsted 是美國 景觀設計的一代宗師,也是紐約中央公園和 Prospect

營建工程系 不限系科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不限系科 應用化學系 不限系科 環境工程與管理系 不限系科 工業設計系 不限系科. 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高等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 (Advanced 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