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本章共分對團體治療僵局的討論、治療師面對治療僵局的討論、
研究者的學習及反思、研究歷程對治療師的影響以及研究限制與建議 等五部份來說明。
第一節 對團體治療僵局的討論
依據研究結果在日間留院治療師的團體僵局經驗,以及精神病患 團體互動上展現的特徵,呈現分裂、無意義感及行動化三個主軸僵局 經驗,團體內的互動,成員分裂及投射認同的使用,成員之間的隔離、
競爭、控制、害怕受傷等等現象一致於文獻中的探討。其中有關互動 方面,成員形成主要跟治療師互動為主的形態,依據治療師的敘說是 成員經常使用分裂防衛機轉,理想化治療師,貶抑成員彼此的貢獻,
而參與的一部份成員,因為團體成員只重視治療師,不重視成員彼此 的現象,造成成員彼此難信任,加上成員本身的不穩定,發病就發病,
離開團體就離開,彼此連結少,更形成成員間有困難彼此相信及支 持,最後形成只跟治療師互動的模式。
上述以治療師為主要互動對象,以治療師為依賴對象的論述,不 同於 Bion 的觀點。從 Bion 的觀點則認為只要是團體必然存在三個基 本假設 (Basic assumptions),來指涉團體中的情緒力量,其中依賴基 本假設團體(the basic assumption dependency group),指出團體成員傾 向於從領導者或是賦予領導功能的成員身上去得到安全感及保護的 感覺。而爭鬥--逃走基本假設團體(the basic assumption fight--flight group)團體成員對團體生存的知覺反映在爭鬥,以主動的攻擊或是逃 避,如團體討論時以開玩笑、離題等方式出現,團體行為的特徵是退 縮、被動、逃避、反芻過去的歷史等。參與本研究之治療師並不是從 這個向度思考團體 d何會形成只跟治療師互動及面對自我及人際議 題的退縮逃避現象。一來是治療師雖在精神分析理論背景訓練之下,
但除了以自體心理學理論來思考治療及理解成員之外,也有著存在主 義及人際歷程取向的思考向度。治療師對治療的思考會回到自體本身 跟外在現實及人際的關係來論述以及來看團體動力,雖然每個人所表 現的問題不同,但尋求治療的成員都有共同的困難,就是有困難跟人 建立以及維持親密而且滿意的關係,精神疾病多半關聯於人際互動的 困難,患者經常在人際互動過程經驗著許多的恐懼及焦慮。為了不要 受到來自人際關係的傷害,因而可能會選擇孤立,或是活在自己的世 界中,而不敢真正面對別人、面對關係中的困難。
依據研究結果,治療僵局也出現在成員經常使用分裂防衛機轉,
分裂現象包含團體成員對團體治療理想化,貶抑病房其他團體;對團 體治療師理想化,而貶抑病房個案管理人員;在團體內則治療師被看 成是好人,而其他成員被幻想成是迫害者;依據客體關係發展理論之 論述,人 d了存活下來,為了保存好的,留住所愛,以免被恨所侵略,
而使用分裂防衛機轉。在團體心理治療經驗中,成員的分裂,好與壞,
愛與恨的分裂力量是很強烈的,反映的是病患本身的內在投射,整合 的困難。重要在透過治療師這個過渡性客體,帶領成員一起經驗自 己,團體治療工作不只是在意識上理解成員,也需要試圖走進投射認 同的潛意識溝通中。本研究之治療師的工作經驗是以連結為方向,在 無意義感中認出成員的投射認同,並語言化成員豐富的情緒經驗及隱 含潛在意義的行動,治療師試圖以語言來理解及詮釋團體中的議題。
治療師一時無法處理分裂僵局,就先涵容僵局,仍讓自己保持可 以思考的心智,治療師先涵容自己的經驗,仍灌注團體,治療師對團 體治療的觀點及做法歸納為重視連結、重視語言化、先照顧好治療師 自己的意義感之外,也看到治療師對成員的了解從人的經驗出發,而 非以病人來看待,試圖從強調症狀的醫療模式轉變成強調適應的模 式;從視治療師和成員間的治療關係為一種不平等的歷程,轉變為視 治療為一種互相在彼此內心深處的相互冒險,以同為人的觀點,強調 一起學習並分享彼此所累積的經驗和認識。工作方式是先理解成員再
詮釋,並先求團體安全---步驟比較慢的、不鼓勵在團體中成員的嚴 重退化、不處理個人太深入的議題、不鼓勵在團體做太赤裸裸的情緒 宣洩,背後的考慮是安全性。穩定、安全、保護是團體存在的基礎,
先讓穩定力量出來,有許多東西涵容(contain)在治療師這邊,雖然 日間留院的治療團體無可避免有著其治療的僵局存在,但治療師仍肯 定團體治療對精神病患的價值及其可為性。
第二節 治療師面對治療僵局的討論
本節研究者將以精神分析的視野對研究結果提出討論,針對治療 師面對治療僵局的經驗及歷程提出研究者的詮釋及觀點,最後對於治 療僵局的重新觀看(reframing)進行論述。
一、治療師的涵容功能轉變僵局
分裂、無意義、行動化這三種僵局形式,反應的是病患內在心理 結構無法忍受及理解自己的混亂思考及感覺,也反應治療師跟病患心 理結構的彼此差異太大,無力理解病患的情形。回到精神分析的思考 架構之下,將這些僵局形式看做病患試圖溝通的企圖,治療師的涵容
(contain)功能,將病患無法忍受的混亂想法及感受能夠被理解與涵 容,分裂、無意義、行動化得到適當的涵容,當情緒、需求、以及行 動可以透過治療師的詮釋,將病患的感覺化作語言;當片片段段的經 驗得到詮釋,得到意義,得到某部分的整合,讓病患自己跟內在有所 連結或自己的現在跟過去有所連結;當病患也開始思考以前覺得無意 義或感到恐懼的經驗時,僵局就有轉變的空間。總之,治療師的涵容 能力是治療僵局轉變的關鍵因子,涵容能力展現在對成員人際困難及 人生難題的理解及接納,這基於治療師對人性之見解、對人之內在精 神(intrapsychi)以及心理結構之理解。
二、面對治療僵局反應治療師對反移情感受的涵容
所謂精神病患是指用更原始之防衛機轉來處理其人生的人,其自 體是碎裂的,碎裂到不能回復的狀態,與之工作,困難是必然的,治 療師沉浸在充斥著成員投射認同的團體工作中,這必然會引起治療師 多種反移情感受。治療僵局反應治療師的反移情經驗的處理及回應智 慧,也反應治療師對自己的生命經驗的整合程度。
在治療師對病患的理解之前,最先需要的是對自己的理解,對自 己內在情感的理解,以及對自己在關係中反移情感受的理解,簡言 之,對病患、對成員的涵容與理解來自於治療師對自己的涵容與理 解,因為透過對人、對自己的理解,一定可以擴展到對精神病患之理 解。
三、治療僵局中看見治療師的限制及需要
有關結果中萃取出治療師的人格特質、維持自我成長歷程、自我 分析經驗這三個支持治療師面對治療僵局的因素,其中關鍵是治療師 對自己內在經驗及情感的誠實,這包括需要看見自己的限制、跟團體 工作的挫折及自己的無意義感。內心的挫折感有時是非常難以忍受 的,治療師有時沒有意識地在內心處理自己的挫折,以分裂、投射出 去,或藉由 ego-ideal 的運作,嚴厲地對待自己的挫折感。在這背後真 正的痛苦在於治療師面對挫折感會跟自戀傷害放在一起,那是對全知 全能自戀的傷害。看見自己的限制及需要,是誠實面對自己的開端。
研究者提出下列來論述本研究之治療師的限制及需要。
(一)與成員心理結構差異之限制:有時治療師是無力理解我們的成 員的,來自彼此心理結構相差太大,在這當下治療師擺盪在正 視自己的反移情感受,還是把無力理解的挫折用「他生病了,
把他當成病人」的想法給丟掉,分裂出去。與精神病患工作需 要治療師擁有涵容無力、無意義感的能力,可以在此情境下仍 不被打敗,仍保有思考的心智空間,這是對治療師很大的挑戰。
(二)治療師投入情感的意願:治療是彼此靠近的過程,治療師要捲 入病患的情感及內心世界的準備及意願是一個需要尊重的限 制,我們很難勉強治療師要多靠近病患。其中團體情境可以處 理的深度、安全性以及可運用的時間都構成治療師要做多深入 的限制。
(三)人格特質的限制:投降或不認輸,放棄或堅持,這些人生的選 擇向度其實都需要勇氣及智慧的。治療師人格特質中不認輸、
強調自體(self)力量的基調是治療工作上的助力及特色,但 有時它也會變成限制,治療師面對人生、面對治療,在基本信 念---對生命的尊重之下,投降與不認輸,放棄與堅持,這些面 向都有可能是必要的選擇或可能的思考,都可以是人生的一種 可能。
(四)人格修通過程是漫長的:人格的發展、成熟及修通需要經歷漫 長的治療過程之浸泡互動,以及長期的涵容歷程,治療師需要 有耐心及尊重看待人的發展及成熟,這漫長的過程是挑戰也是 限制。
(五)治療師自體客體(selfobject)的需要:治療師自體需要安全感、
安慰及讚許,如同自體心理學認為的---人終其一生都有自體客 體的需求。治療師也需要好客體的滋養性互動,需要被看到,
需要被他人神入及讚美。治療師照顧好自己,對自己好、愛自 己,肯定自己對客體的需要,雖然害怕受傷害怕被拒絕,但就 是去相信,跟人去親近,去愛、去被愛,肯定自己愛人的能力,
正視自己被愛的需要。而其中精神分析也是治療師的自體客 體,是治療師的理想以及企圖心的展現。
(六)治療師自戀的需要:一種感到全知全能的需要,亦即治療師想 把事情做好,或想藉著病患帶給自己工作上的滿足,並藉此肯 定自己的治療能力。治療師的慾望、期待或企圖有時會干擾治 療過程,但不因此否認治療者自己的「自戀慾望(narcissistic desire)」, 而是看見它是自己的一部份,讓它成為意識的一部 份。
四、治療師與無意義感的關係反應了治療師與個案的關係
團體中成員投射出來的無力感、對自己的沒希望、對人生的沒意 義,治療師認同沒意義。不僅如此,而且日間留院病房的其他工作人 員對病房其他形式的團體也經常經驗著無意義感,這現象回應的是整 個社會文化對於精神病患復健的無力感,精神疾病病人在家庭、在社 會、在文化中經驗到的一種深切的痛苦及邊緣化的感覺,工作人員在 投射認同中,更理解我們的病人在自己生病之後對自己的深切無力 感、失望及無意義。對治療師來說這是一種真實被情感捲入的理解。
每次治療師經驗團體,治療師總是被無意義感摧毀,每次從零開始的 感覺是很強烈的。
一個人面對虛無以及無意義如何走下去呢?治療師選擇在關係 中不斷對話,也在自我分析的書寫中與想像的客體對話,展現著存在 主義的色彩,如同面對死亡就在面前,死亡前一刻,仍堅定活在此時 此地,不斷面對及選擇。
治療師因應無意義感、體驗無意義感之後,回到治療室,比較知 道跟一直有無意義感的成員一起經驗、一起分享、一起思考可以如何 走下去或有機會理解成員在人生走到沒有什麼好失落的境地時,人生 如何繼續下去的困境。當治療師了解個案的無意義感,這份理解讓人 與人的連結有可能,這種被理解後的連結感,讓成員擁有對世界的一 絲渴望。治療師與無意義感的關係,其實反應了治療師與個案的關 係,治療師感覺無解,反應出治療師的功能被癱瘓掉了,治療師也接 受其投射認同,治療師感到無意義感反應了團體成員的無意義感。如 果治療師可以更理解身上的無意義及發展出面對的關係,他就能夠與 無意義感的個案有更深的連結及理解。
五、面對僵局的歷程反應治療師獨特人格特質
治療師在團體中面對僵局的態度傳遞給成員,是一種示範也在告 訴對方我沒有被打敗、被破壞。看見到治療師的工作形式中,重視自 體(self)的力量,經常展現「你可以為你自己做些什麼?」的思考,
這信念展現一個治療師獨特的人格特質、個人的治療哲學、個人如何 看待自己做為一個人、以及如何看待在周遭網絡裡的自己,又如何使 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著讓自己能夠從根思考、判斷與選擇的態 度。這獨特特質來自治療師過去的和現在的生命事件、經驗和歷程、
這些都是治療師的重要背景脈絡,其實獨特人格特質往往是跟治療師 自己生命受苦的經驗有關。
治療師意識到作為一個主體,當客體環境不能改變,堅持自體仍 可以做一些的想法,是治療師從小到大誇大自體(grandiose self)、
不放棄的特質支撐著。每個治療師有他獨特的工作方式,屬於他自己 的語言以及獨特人生經驗,獨特生命特質,這也是在治療情境,治療 者所能給個案最珍貴的生命禮物。而治療師身上一股不離不棄的特 質,在容易放棄自己的精神病患經驗中,這對他們是多麼珍貴的見證 及禮物。治療在某意義上是一種互相靠近的人際過程,更是一種互相 交換生命經驗的歷程,而這也是心理治療可貴的地方,在這獨特空間 中,透過治療師與成員的互動及關係,一些生命中最真實、最傷痛的 時刻,就發生在這個痛苦、衝突、害怕與瑰麗的團體,治療原是一種 治療師與成員在其內心處的相互冒險。
六、小結
綜合上述對治療僵局的討論及反思,整理出對治療僵局的重新觀 看(reframing),有關治療僵局是:
治療僵局是需要被涵容理解的、面對治療僵局反應治療師對反移 情感受的涵容、治療僵局中看見自己的限制及需要、治療師與僵局的
關係反應了治療師與個案的關係、面對僵局的歷程反應治療師獨特人 格特質。
治療僵局是材料,是觀看自己的材料,是理解自己的材料,是將 潛意識意識化的歷程。僵局再度讓人省思限制及可為之處,這次的走 過並不保證不會再度遭逢,心理治療過程是漫長而艱辛,堅持或放棄 不斷考驗著治療師,每一次的堅持都是對治療師身分的再一次認同與 確認,心理治療師的成熟與專業自體(self)也不斷在僵局的修通中 確立。
第三節 研究者的學習及反思
在走完這一段後會出現一個點---一個人從一段旅行回來,人生 的一個階段如今已成過去─這時,當艱辛的努力已經過去而得以放 鬆,並允許我們的注意力從已經完成的任務細節中轉移開來,我們可 以再次回顧我們的所有經驗,以整體地理解並從中萃取更廣闊的意義
(許豪沖譯,民 92,Kohut,1977)。
質性探究要呈現的,不只是受訪者在其生活現場發生的故事,也 要說說研究者自己及在田野現場所發生的故事。研究裡面不只是有參 與研究者的故事,更有研究者的故事,與兩者互動所建構出來的故 事。總之,質性探究的歷程,也提供了研究者反思的空間,研究的歷 程也是自我反思的歷程。本節將分對心理治療工作的反思、個人生命 經驗的反思等兩部份來論述。
一、對心理治療工作的反思
在書寫過程,研究者有機會沉澱自己的經驗,有機會停下來反思 自己、及面對自己的研究歷程。質性研究提供一種親近的途徑,研究 關係本身也是一彼此靠近的過程。一年多的研究歷程,在靠近治療師 及觀察治療師跟團體成員的互動歷程中,經驗跟精神病患工作的臨床 經驗,啟發研究者對心理治療的反思。
(一) 以治療師的生命經驗及內在情感來理解並詮釋個案
觀察治療師在團體心理治療情境與病患連結接觸的方式,研究者 看到對自己而言非常有幫助的方式來接觸個案,就是從自己出發,運 用治療師自己的生命經驗及內在情感。
進入治療室的每個當下,治療師的反應、情感、態度,反映的是 治療師在治療室外人格的整合程度及平時一點一滴的練習及反思。能 不能夠碰觸神入到個案,真的取決於我們平時的準備與練習。真心在 自己的真實人生中操練學習,經驗自己的受傷、動盪、愛與恨、懷疑、
被動、被依賴、依賴、挫折、不信任、憂傷、瘋狂、及隔離的心情等 等生命體驗,體認個案身上的一部分,也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
研究者覺得所有可能對成員的安慰及理解需要回到治療師本身 對心智及人心理結構的認識之外,更需要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及對客體 自體關係的體驗出發,回到自己是如何走過自己的困難,或經驗這些 困難的心情,因為理解及經驗過,就多一些涵容的力量。
治療師運用內在情感工作之經驗,就是治療師對自己反移情的覺 知,而治療師誠實及開放地面對自己內在情感的騷動是最重要的。做 為心理治療師最後是把自己當作工具,經常需要運用自己的感受,將 它們當成精密的儀器,治療師感覺不耐煩、挫折、無趣、困惑、氣餒、
忿怒、恐懼、哀傷、羞愧和自我懷疑等人類種種感受,可以學習將它 們視為有價值的材料,而加以適當地運用。身為治療師,通常會透過 我們自己的感覺,而先察覺到個案的感覺。反移情感受讓我們可以掌 握個案捨棄的感情或自我層面,治療師藉以了解個案早期和目前在關 係中的實際狀況,從治療關係裡的互動與情感,獲取對個案重要的理 解。但這需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與體驗,才能發揮良好的治療功 能。因此需要保持與自己有良好的接觸,需要對自己身上的部分有興 趣看的清楚,以獲得對人的觀照能力,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我們才 能有效的幫助病患,也才能開放地接納他們。對生命深處的洞識來自 與個案及與自己深度相處的結果,而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目標,延續 在整個專業生涯。
(二)學習長期心理治療的視框
研究者不只是研究訪談也在參與觀察中與治療師一起經驗團體 一年多。這較長期的治療體驗,打開研究者的眼界,使研究者能以一 種不同的方式來了解心理治療,而這體驗也修正了研究者的專業視 框。研究者的體驗是:長期浸泡、長期治療的經驗比較可以觀察關係 的變化,人格的演變,經驗關係傳遞出來的種種材料。慢慢地治療師 會需要有一個自己喜歡以及熟悉的理論角度來幫助自己可以有一個 明確的方向,以長期的觀點用來觀察人的人格成熟與整合度,也作為 治療師自己內省反思的指引。
因為長期,影響研究者對接案以及對自己承諾願意捲入多少的評 估。因為長期,從原本視治療師和個案間的心理治療為一種權力不平 等的歷程,改變為視治療為一種雙方在其內心深處的相互冒險歷程。
長期在一個關係中的浸泡,最後治療師是用自己的生命影響另一個 人,試圖打通與另一個生命的對話。在這過程,治療師面對的是要如 何地付出自己,用自己來工作。願意持續見個案,真的願意成為他的 重要他人,希望個案在跟自己的互動經驗中,吸納治療師人格中比較 健康的部分。
而這長期靠近的關係必定形成一定程度的轉移關係,這是心理治 療的主戰場。當轉移關係形成,面對的是人格中原我的情感,這過程 挑戰治療師願意承諾捲入跟個案較深的關係中,願意當個案的自體客 體,願意當個案的過渡性客體,滿足他的自戀需求,這樣的捲入過程,
也會喚醒治療師的過往生命經驗中未修通的創傷,經驗投入情感的害 怕,治療師重溫親密關係中的創傷經驗。相對地,治療師也長期經驗 一個關係,長期有一個關係去看自己,有一個關係可以去自由聯想,
去跟一個客體相處,去經驗與客體相處之種種困難,對自己的不信 任,對對方的不信任,經驗衝突,經驗在親近中的種種,經驗關係中 必然的挫折,有機會看到比較完整有關自己的關係議題。
因為長期,經驗到人內在世界的複雜,研究者慢慢經驗到治療需 要等待,以精神分析的視野來看,很多治療歷程是個案與個案自己內 在某一部份的對話,因此治療師要很小心介入,一個動作、一個建議 是 否 讓 個 案 更 分 裂 , 如 果 治 療 師 回 應 出 去 的 , 是 一 分 裂 形 勢
(position),潛意識裡 治療師 可能處在偏執— 類精神分裂的形勢
(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 治 療 師 不 必 然 知 道 自 己 在 分 裂
(splitting),但分裂讓彼此之間無法溝通。當治療師意識到自己的分 裂,也才經驗到分裂要整合的困難,而治療本身也是在分裂、整合之 間不斷擺盪的過程。 可工作團體(working group ),是互相涵容
(contain),涵容就是可以思考,將被潛抑的材料變成可想像的材料。
治療師尊重自己在治療室及週遭的經驗,長期沉浸,從理解自己的經 驗中來學習,治療師的主體性慢慢建立,逐漸建構出自己對現象的理 解。如何使個案在歷程裏學到新的方式來對待潛意識裡對自己及對別 人的看法與感受?有關於心理治療,研究者正學習著在模糊裡,仍能 繼續往前走。
二、個人生命經驗的反思
隨著深度訪談,那深入、親密的研究特質進入治療師的經驗現 場,研究者深入地訪談,把自己放在裡面,跟著治療師感同身受團體 治療情境的種種僵局及他走過的歷程,經驗著質性研究的辛苦及種種 樂趣,觀察、紀錄、訪談、轉譯稿、再觀察、訪談的過程。研究者對 治療師的灌注投入,治療師的開放及親密的分享,彼此建立親密且互 相負責的研究關係。
因著參與研究,在一年多的研究歷程,研究者跟治療師之間彼此 成為彼此重要的客體。在研究關係之下,治療師對研究者敘說自己這 幾年來的心路歷程,這是一種靠近、親近與信任。
在與治療師的關係中,研究者發現自己逐漸將卓越、神入、不離 不棄、勝任等正向特質貢獻投射給治療師。治療師在某程度上被研究 者理想化,這歷程象徵著研究者想要融合或接近會讓自己覺得安全、
舒適、平靜的人的一種需求,希望跟自體客體親近的需要。因著對治 療師的重視經驗,以及打開的真實自體本身的脆弱性,治療師這外在 客體在研究者個人生命中的份量與衝擊日漸增加。
對他的重視,想要親近的渴望,落在現實的架構下,現實不斷提 醒著渴望的不滿足事實,理想化本身的高度的期待原本也注定無法被 滿足,失望及憤怒是必然的結果。現實中對方有許多重要他人,而當 時研究者眼中只有治療師,重視程度的不對等以及落差,讓研究者經 驗著一種深深的失落及挫折。人一旦親近,灌注感情,對對方的需要 是很多的,希望深入相處、希望彼此多說自己、希望有許多互動,然 而現實是有一些規則要遵守的,因而現實中彼此維持一種節制及較遠 的關係。然而在這關係中研究者經常受苦於湧上來幽微的嫉妒感,彼 此灌注投入不對等下隱隱的自戀受傷感。當彼此之間情感建立連結之 後,看到治療師,研究者浮現的感受是充滿情感性的、容易受傷的、
脆弱的、感受到太親近反而是受苦的,研究者的防衛就是想離開。
因著研究者一直以來自己的自我治療及曾經有過的個別心理治 療經驗,很快意識到與治療師的關係已經慢慢喚醒研究者在過往關係 上的創傷經驗。研究者一方面覺察到對治療師的情感轉變,一方面提 醒著自己研究者本身的客觀位置。一開始這讓研究者有種分裂的感 覺,但試著涵容這種感受,隨著研究訪談及團體觀察的結束,逐漸拉 開了關係中的張力,讓研究者逐漸沉澱下來自己,以比較客觀、遠一 點的視野及空間來思考、組織、理解研究及過程中發生的事情。
研究者一邊讓自己直接跟文本對話,讓自己對研究維持可以思考 的狀況,一邊對自己的情緒,透過不斷書寫的過程沉澱下來,思考著 並試著理解在跟治療師的關係中逐漸帶出來的個人生命經驗,這是有 關自己身上未修通的某些議題,裡面有研究者受苦的經驗。
研究者意識到的是跟治療師的關係中喚醒過往跟幾個重要客體 的關係經驗。現在來看過往經驗比較覺得是自己內在渴望與外在現實 的衝突,原我衝擊著自我,自我的強度無力回應,那是挫折的。雖然 試圖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更多對自己困境的理解,但是當時的挫折,
自我的力量不足以面對,因而有一部分的原我情感及渴望是被壓抑下 來的。
繼續思考下去,看見研究者對治療師灌注的情感內容裡面,其中 隱含著對過往真實人生中一些重要客體的情感,看到當年對重要客體 的渴望,渴望被客體看到,是被對方珍愛的,渴望客體的主動關心;
渴望自己對客體的愛及灌注是被了解的;再度去感受當年在對方面前 自己是容易感到貶抑的、不夠好的、沒有信心的經驗。這過程也喚醒 研究者生命中的另一個議題,這也是研究者這幾年來對自己的一個觀 察及思考。一直以來生命中有一經驗是熟悉的,那是不管在人生的哪 一個階段,總會因為對方的特質或所做所為剛好符合研究者的幻想,
習慣於對對方投以羨慕、理想化,將自己喜歡的、一直感到不夠不足 的,投射給對方,相對地不太承認自己身上的亮光,總習以理想化對 方,投射心中的理想到對方身上去。然後,以對方的眼光及對待來看 待自己,一種沒有界限的融合感,本質上研究者心中一直幻想需要一 個拯救者,不太敢相信自己身上的力量。
這種領悟讓研究者聯想起早年生命經驗中跟家人及跟母親的分 離記憶,記憶中研究者的分離經驗,總在一種沒有被準備好之下發 生,離開重要他人的瞬間,對一個小女孩來說是受傷的、害怕的、無 助的、憤怒的經驗。在這種經驗中研究者對自己感到無助,內心哭喊 著拯救者。雖然成長過程研究者有許多不錯且豐富的客體關係經驗,
但內心深處仍幻想有個有力量的人,自己可以被懂及被理解,想像擁 有他時,自己內心中的小女孩瞬間被聖靈充滿,片刻神蹟一般,人生 變得無所懼。這也讓研究者慢慢清楚為何一直期待關係是坦誠以對 的,是彼此親近的。本質上研究者是不太相信自己擁有的特質、成就 與能力,在自己看重的人身上慣於理想化對方,自己內心的分裂,理 想化及貶抑是清楚的,會渴望在重要客體身上找自己以為失落的,好 像只要他們在,自己心中的一部分缺憾、不夠好就得到修補。
在與治療師的關係中,讓研究者某程度暴露於過去的情緒情境 中。但這一次研究者可以有不同於過往生命的選擇,研究者意識到自 己需要有一個關係來幫助自己了解自己,而如何安頓;如何平衡內在 的渴望及外在的現實是課題。現實的存在,那原我的觸動是無法完全 被滿足的,如何在原我慾望及現實中找到平衡點,真正願意節制,但 也不放棄原我的真實存在,而試圖在現實中找到出口及昇華的方式,
找到新的、較成熟的防衛之可能,把分裂的自體找回,讓它所包含的 能量與領域可以重新成為自體的一部份,自體可以得到更大的整合。
當研究者涵容憂傷及在關係中的不夠滿足,某種意義上就是可以 思考在情境中發生的種種歷程及動力。願意繼續涵容挫折,思考自
己,照顧好自己內在真實的感情,尋找對自己的理解或是對於原我的 需要找到現實之下的出口,一來象徵著研究者本身比較有心理能力去 接住自己的創傷感,更因為治療師這個外在客體的不同於過往生命中 遇到的客體,他比較神入,帶來的創傷性比較少,在不夠滿足之下仍 願意透過這個關係來觀察自己,二來標誌著個人心理結構的比較穩 固,有能力選擇不同於過往自體對挫折的回應,不同於過往只要一不 滿意及經驗挫折就撤退壓抑,不再感受自己的真實自體需要。因為研 究者心中逐漸明白,那需要的聲音只是壓抑,在人生的其他階段,仍 然會再度被喚醒,不想要一直如此重複出現從以前到現在的人生劇 本,一直沒有得到處理或修通,慢慢知道被喚醒的感覺中,知道那裡 面有自己要學習的功課。
這過程也修通一部分自我認同的議題。感受到自己的真實,比較 有勇氣走在對自己誠實的路上,感受到自己對自己的愛。更自信於自 己對人、對世界的知覺及感受,更自信於對自己這個人的覺察及認 識,更堅定自己走心理治療的專業認同。研究者心裏對自己承諾,用 一生真正在自己的真實人生、真實關係中去努力,不再太快放棄,照 顧好那被喚醒的傷痛及失望,哀悼那失落的,也試著去滿足內在部份 渴望,或在現實中找到出口及昇華的方式。研究者慢慢地看到自己這 一生對客體的愛及重視之後,也找回對自己的愛及重視,自體(self)
可以在滋養中長大,可以慢慢長出來,一點一滴。
第四節 研究歷程對治療師的影響
在互為主體的質性研究過程,在治療師參與研究過程中對治療師 面對治療僵局有什麼樣的影響?治療師指出:
你的陪伴很重要,有人一起工作,不是一個人撐。(FI3931018N11)
我在自己的變動中,而你剛好是一 support。(FI3931018N14)
你是最重要促進的因子,至少在團體上。(FI4931101N14)
治療師讓研究者的支持進來,展現治療師對客體的重視。與研究 者合作,自己也經驗跟一個人相處,經驗自己慢慢可以釋放多一些自 己的生命材料,可以多說一些,多一些感情表達,生命中可以多進來 一些別人的聲音等等。
治療師在一年的研究對話中,面對帶領團體的挫折感,因為研究 者的陪伴及回應,讓治療師有多一些力量。同時理解到團體治療工作 的無意義感是來自認同了精神病患投射出來的無意義感。這樣的領悟 之後就比較有力量面對挫折感。也就是在研究關係中的對話及敘說,
讓治療師更有力量去思考無意義之僵局。
治療師敘說過程,治療師也整理出這一年來對自己的觀察及詮 釋,治療師覺得這一年來情感性表達多一些,治療師說:以前我比較 硬梆梆,我現在對人比較會去表達感情,書寫文字上也比較多一點情 感。治療師又說:覺得這樣溝通比較容易,我加上一些感情比較可以 被了解,我對客體有需要,我需要被客體了解,我之前比較沒有去處 理跟別人的關係,現在我更自信,不會丟出去想跟對方表達親近,對 方沒有回應,就感到崩潰,比較可以接受別人之拒絕。(FI5931122N03)
治療師也展現跟客體靠近的信任。治療師說:我在外在人際關係 有做部分轉變,對身邊的客體,這一兩年慢慢學到,學到更不怕我身
邊的這些客體,要不以我自己的個性,通常我就自己來。過去我不敢 尋求客體,怕受傷,我是很容易受傷的。(FI6931206N06)
研究者一年來對團體的支持及灌注,引發治療師有多一些力量願 意認真帶團體。而這支持讓治療師更有力量思考無意義感本身,也讓 一向對客體需要不多的治療師,再度感到是可以重視客體的。
經由研究者跟治療師的不斷研究對話、思考團體歷程,治療師對 團體的感情有所變化,治療師越來越覺得團體工作是有意義的,願意 灌注心力的。治療師曾說:團體是可以做的,病房團體有其功能在。
每個禮拜在團體可以跟個案保持連結。治療師又說:很多人的心情來 這裡還是在避免受傷的階段,很提防,怕得罪人,彼此信賴感還是很 淺的,因為這關係,治療師很難在這樣團體得到治療的滿足,每次是 新的開始,信任感總再來一次,但眼光放長遠一點,自己的包容度越 來越大,自己 contain 焦慮的程度越來越好。藉你的幫助我覺得我帶 團體還帶得不錯。團體與個別不一樣。沒有辦法像個別那麼過癮,不 能只注意當下之客體,思考更重要,attention 要更開闊一點。
治療師在與研究者的互動中的自我揭露深度及材料上也有所改 變。治療師曾說:我在跟你的關係中修通某些議題,透過你的訪談及 我的敘說,我自己整理某些經驗,整理這幾年的一些心路歷程,及這 幾年來自己做了些什麼。某些議題仍在修通的過程中,但看到在我身 上的誇大自體是我心理結構的基調。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在研究的限制及相關建議方面的討論如 下:
一、 研究的限制
質性研究歷程中,當研究者要貼近質性研究資料,意圖如實展現 出治療師的經驗內涵時,研究者面對著趨近研究資料時經驗到的困境 而形成的研究限制論述如下。
(一) 對治療師治療理論理解不足的限制
研究者因著對臨床工作的興趣,在學習了一些相關的課程及理論 之後,希望更理解臨床實務工作而進入精神科病房實習,也因為對治 療工作及治療師的經驗感到好奇而引發研究主題的產生。然而由於之 前研究者以心理諮商的訓練為主,理論取向上以客體關係理論的閱讀 經驗較為豐富,對於精神病患的工作及有關治療師的自體心理學理論 語言則是較為陌生的。因此研究者在進入研究場域,對於治療師的工 作對象,對於治療師的理論語言及治療的視框是感到陌生的。研究者 可以意識到研究歷程的發問中經常是帶著研究者傾向客體關係理論 的視框來發問的,因為這個覺察,因而研究者選擇經驗更多及更長的 團體治療觀察經驗,並參加治療師在病房內對專業人員開設的自體心 理學讀書會,試圖經由更長時間的浸泡及閱讀治療者熟悉的理論,增 加跟治療師的對話,希望能彌補研究者對治療師治療理論理解上的不 足,而這其實有助於對治療師理論及治療介入的一些理解,但研究者 其實仍然感到對治療師治療建構的陌生,研究者試圖暫時放下研究者 所習慣的理論視框,真正去認識治療者的視框,研究者創造跟治療師 更多對話的機會,不時將自己內在的困惑及不了解提出討論,這多少 幫助研究者理解及詮釋治療師的敘說資料內容,但是整個過程不能不
正視來自研究者對治療師治療理論理解上的不足,在訪談互動歷程,
研究者因為專業視框的不同,對於治療師的文本的理解及詮釋跟治療 師經驗可能有所距離的現實,而這形成本研究的限制之一。
(二) 研究者有困難維持客觀性之限制
研究者經歷長期的觀察及深入的訪談,研究關係的深化是必然的 結果,研究者在研究過程經驗融入與抽離的歷程,在研究歷程研究者 對治療師的灌注及融入,也因為有融入也才能真正有所理解,但研究 者面對之後的抽離,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較困難客觀地以獨立研究者的 眼光來詮釋治療師的文本及限制。研究者的作法是研究訪談建立時間 結構,彼此都遵守研究的架構及研究的約定,當研究者離開訪談及觀 察歷程,拉遠跟治療師的距離,只保持跟文本對話。另外以書寫方式 將對治療師的感受整理及釋放,以覺察的方式跟自己的情感在一起,
以保持跟文本對話時某程度的客觀性。
另外由於研究者與治療師同時存在實習期間督導與被督導的關 係,因此不可避免在研究關係中存在著權威及權力的議題。雖然研究 過程治療師以平等的方式與研究者互動,不過在整個研究過程仍需要 面對督導與被督導關係這個無可避免的影響之存在,在研究歷程研究 者也會覺察到這關係的影響,一剛開始研究者對現象場的經驗及對治 療師的觀察有所疑問會有不敢提出的猶豫,暫時出現失去研究者自由 發問空間的情形,研究者覺察到的是因為研究者害怕質疑將影響研究 關係,擔心過多疑問引發治療師對研究者的貶抑,一開始的研究關係 存在著不信任的因子,一方面理解到研究者與治療師的關係,象徵著 一個進入田野觀察及訪談的研究者需要被接納的焦慮,並且也表現出 在精神科病房一個資淺治療師面對資深治療師時,因著不同位階而產 生的焦慮不安,同時也呈現出一個實習研究生在被督導與督導的關係 下面對權威的焦慮。
研究者面對此困境的作法是先覺察問題的存在,並適時跟治療師 進行困難的分享及討論,試著語言化研究者經驗到的情緒及困難。研 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靠著提高自己受到此關係影響的覺察,同時在有所 影響之下開放跟治療師就困難進行討論,以 維持在彼此一定程度的信 任關係的基礎下有覺察地進行研究上必要的自由發問及對話。
二、 建議
根據研究的發現,本研究在團體治療師訓練、未來研究等方面提 出的建議如下:
(一)對團體治療師訓練的建議
本研究針對團體治療僵局中有關支持治療師面對的因素中提出 人格特質因素、持續閱讀精神分析,維持思考的活水源泉、創造跟好 客體的對話以及治療師不斷的自我分析等。建議精神病患的團體治療 師在容易被引發反移情的治療情境中,如何理解自己的內在感受進而 將反移情有能力當成理解病人的工具,這將是治療師的自我訓練及專 業學習方向。帶領團體遇到困難時,需要治療師堅持的力量,找支持 或有人可以討論及對話,先照顧好自己,尤其是強烈反移情時,把這 情感當成理解自己及成員的材料,僵局的形成是互動而來,試著理解 成員要溝通的內容,治療師需要一個自己熟悉的理論作為自己神入及 內省的指引。同時建議團體治療師最主要的訓練經驗應包括觀察有經 驗的臨床工作者、參與團體治療的督導、參與體驗性團體及經驗個人 之個別分析或治療。然而治療師本身不斷自我分析及自我省察仍是一 條不變的道路。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長期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方式進行研究,研究者認為理 解僵局本身就是轉變僵局的出發點,根據過往文獻的發現,相信不同 理論背景的治療師對於治療僵局的主觀體驗及面對僵局的歷程是不 同的,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從不同理論背景取向治療師進行研究治療僵 局的建構。透過不同理論背景及不同工作方式的治療師所分享出來的 治療僵局經驗,來累積台灣心理治療師的治療僵局及轉化歷程建構。
另外僵局來自個案跟治療師的互相影響,因此建議除了訪談治療 師之外,可增加個案或團體成員對僵局的經驗訪談與敘說,理解個案 及成員是如何經驗他們的僵局經驗,個案及治療師之間可做比較辯 證。最後,本研究指涉的團體是採開放形式,建議未來可以探究封閉 式團體的僵局經驗。
由於研究者與本研究的治療者在研究關係之外,同時有督導與被 督導的關係,因此不可避免會影響研究歷程,影響研究上必要的自由 的發問及對話。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先結束實習期間之督導關係再進行 研究,將實習階段跟研究階段分開,雖仍難避免之前關係的影響,但 階段分開儘量將影響降到最低。
在研究對象上,尋找願意參與研究的心理治療師是困難的,尤其 有關自我揭露心理治療過程個人內在經驗及情感的材料,未來研究者 在邀請治療師參與研究時,彼此有基本的信任是必須的,並且需要去 理解治療師接受訪談面對自我揭露心路歷程的不安,會 擔心自己所說 出來的材料是如何被對待的,研究者需要在研究倫理上有更周詳的思 考,最重要的是研究者對研究主題及對人的態度,讓治療師相信你懂 得尊重他的材料。最後會發現到研究關係的發展過程也如同人與人相 處的人際歷程一樣,讓彼此經驗著人與人之間從不信任走到信任的過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