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6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釋道宣序一 序

歸正篇目錄 1 歸正篇

之一

1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一) 2 子書中佛為老師(一) 3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傳(一) 4 後漢書郊祀志(一)

5 吳主孫權論敘佛道三宗(一) 6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一)

7 元魏孝明召佛道門人論前後(一) 之二

8 魏書釋老志(二) 9 齊書述佛志(二) 之三

10 遂古篇(江淹)(三)

11 家訓歸心篇(顏之推)(三) 12 七錄序(阮孝籍)(三)

古今書最 阮孝緒小傳 之四

13 捨事李老道法詔(梁武帝)(四) 14 廢李老道法詔(齊文宣帝)(四) 15 通極論(彥琮)(四)

辯惑篇目錄 2 辯惑篇

之一

1 辯道論(曹植)(五)

(3)

4 均聖論(沈約)(五) 華陽先生難鎮軍均聖論 之二

5 列代王臣滯惑解(六-七) 上

1 (後魏世祖)(六) 2 (周武帝)(六) 3 (宋世祖)(六) 4 (唐高祖)(六)

5 (後趙中書太原王度)(六) 6 (蔡謨)(六)

7 (顏延之)(六) 8 (蕭摹之)(六) 9 (周朗)(六) 10 (虞愿)(六) 11 (張普濟)(六) 12 (李瑒)(六) 13 (劉晝)(六) 14 (陽衒之)(六) 之三

敘列代王臣滯惑解 下

15 (荀濟)(七) 16 (章仇子陀)(七) 17 (衛元嵩)(七) 18 (劉慧琳)(七) 19 (范縝)(七) 20 (顧歡)(七) 21 (邢子才)(七) 22 (高道讓)(七) 23 (李公緒)(七) 24 (盧思道)(七) 25 (傅奕)(七) 之四

6 擊像焚經坑僧詔(魏太武帝)(八) 7 周滅佛法集道俗議事(周武帝)(八) 8 二教論(道安)(八)

(4)

2 儒道昇降 3 君為教主 4 詰驗形神 5 仙異涅槃 6 道仙優劣 7 孔老非佛 8 釋異道流 9 服法非老 10 明典真偽 11 教旨通局 12 依法除疑 之五

9 笑道論(甄鸞)(九) 1 造立天地

2 年號差舛者 3 元為天人者 4 四結土為人者 5 明五佛並興者 6 五練生尸者 7 觀音侍道者 8 佛生西陰者 9 日月周徑者 10 崑崙飛浮者 11 法道天置官者 12 稱南無佛者 13 鳥跡前文者 14 張騫取經者 15 日月普集者 16 大上尊貴者

17 五穀為刳命之鑿者 18 老子作佛者

19 勅瞿曇遣使者 20 以酒脯事邪求道者 21 佛邪亂政者

22 樹木聞誡枯死者 23 起禮北方為始者

(5)

26 椿與劫齊者 27 隨劫生死者 28 服丹成金色者 29 偷改佛經為道經者 30 偷佛經因果者 31 道經未出言出者 32 五億重天者 33 道士出入儀式 34 道士奉佛者 35 道士合氣法 36 諸子為道書者 之六

10 周祖癈二教已更立通道觀詔(周文帝宇文邕)(一〇) 11 周祖平齊召僧敘癈立抗拒事(惠遠)(一〇)

12 周高祖巡鄴除殄佛法有前僧任道林上表請開法事(道 林)(一〇)

13 周天元立有上事者對衛元嵩(王明廣)(一〇) 之七

14 太史令朝散大夫臣傅奕上減省寺塔廢僧尼事(傅奕)(一 一)

15 (唐廢省佛僧箴)(法琳)(一一) 16 (唐破邪論)(法琳)(一一) 之八

17 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并表(明槩)(一二) 之九

18 辯正論十喻九箴篇(法琳)(一三) 十喻篇上

外一異曰 內一喻曰 外二異曰 內二喻曰 外三異曰 內三喻曰 外四異曰 內四喻曰 外五異曰 內五喻曰

(6)

內六喻曰 外七異曰 內七喻曰 外八異曰 內八喻曰 外九異曰 內九喻曰 外十異曰 內十喻曰

內十喻答外十異 1 外從生左右異 內從生有勝劣 2 外教門生滅異 內立教有淺深 3 外方位東西異 3 內德位有高卑 4 外適化華夷異 內化緣有廣狹 5 外稟生夭壽異 5 內壽夭有延促 6 外從生前後異 內化迹有先後 7 外遷神返寂異 內遷謝有顯晦 8 外賢聖相好異 內相好有多少 9 外中表威儀異 內威儀有同異 10 外設規逆順異 內法門有漸頓 九箴篇下

1 內周世無機指 2 內建造像塔指 3 內威儀器服指 4 內棄耕分衛指 5 內教為治本指

(7)

8 內異方同制 9 內老身非佛指 之十

19 內德論(李師政)(一四) 1 辯惑篇

2 通命篇 3 空有篇 序

佛德篇目錄 3 佛德篇

之初

1 (佛釋迦文菩薩等像讚)(支道林)(一五) 釋迦文佛像讚

阿彌陀佛像讚 諸菩薩讚十一首

文殊師利讚 彌勒讚 維摩詰讚 善思菩薩讚 不二入菩薩讚 法作菩薩讚 首閈菩薩讚 不眴菩薩讚 善宿菩薩讚 善多菩薩讚 首立菩薩讚 月光童子讚

2 佛影銘(慧遠)(一五) 晉襄陽丈六金像讚序 文殊像讚

文殊像讚

3 佛影銘(謝靈運)(一五) 佛讚

范特進書

答范特進書送佛讚 和范特進祇洹像讚 佛讚

(8)

緣覺聲聞合讚 無量壽頌

維摩詰經中十譬讚八首 聚沫泡合

焰 芭蕉 幻 夢 影響合 浮雲 電

4 佛記序(沈約)(一五)

5 略列大唐育王古塔歷并佛像經法神瑞迹(道宣)(一五) 6 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詔(梁武帝)(一五)

7 菩提樹頌(蕭綱)(一五) 上菩提樹頌啟

菩提樹頌并序

8 唱導文(蕭綱)(一五)

9 禮佛發願文(王僧儒)(一五) 懺悔禮佛文

初夜文 之二

10 謝述佛法事書啟(梁簡文帝)(一六) 奉阿育王寺錢啟

謝勅苦行像并佛跡等啟 謝勅參迎佛啟

答勅聽從舍利入殿禮拜啟 謝勅賚銅供造善覺寺塔露盤啟 謝勅使入光嚴殿禮拜啟

謝勅使監善覺寺起剎啟 謝御幸善覺寺看剎啟并答 謝勅賚錢并白檀香充法會啟 謝勅賚柏剎柱并銅萬斤啟 千佛願文

為人造丈八夾紵金薄像疏 與僧正教

(9)

答湘東王書

11 寺剎佛塔諸銘頌(沈約等)(一六) 南齊僕射王奐枳園寺剎下石記 齊竟陵王題佛光文

彌陀佛銘 瑞石像銘 釋迦文佛像銘 千佛頌

彌勒贊 繡像題贊

光宅寺剎下銘并序 栖禪精舍銘

之三

12 (隋國立舍利塔詔)(隋高祖)(一七) 13 舍利感應記(王邵)(一七)

14 慶舍利感應表并答(一七) 序

法義篇目錄 4 法義篇

之一

1 釋疑論(戴安)(一八) 2 與遠法師書(戴安)(一八)

與遠法師書 遠法師答

3 難釋疑論(道祖)(一八) 4 重與遠法師書(戴安)(一八)

重與遠法師書 釋疑論答周居士難 周居士書

遠法師書 答遠法師書

5 報應問(何承天)(一八) 報應問

答何承天

6 (辯宗論)(謝靈運)(一八) 辯宗論諸道人王衛軍問答 慧驎演僧維問

(10)

答綱公難 答琳公難 王衛軍問

王弘敬謂答王衛軍問 王衛軍重答書

竺道生答王衛軍書

7 (述佛法諸深義)(姚興)(一八) 與安成侯嵩書

通三世論 什法師答

通聖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通三世

通一切諸法空 安成侯姚嵩表

難上通聖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難通一切諸法皆空

姚興答

安成侯嵩重表

8 析疑論(慧淨)(一八) 之二

9 內典序(沈約)(一九)

10 南齊皇太子解講疏(沈約)(一九) 11 齊竟陵王發講疏(沈約)(一九) 12 竟陵王解講疏(沈約)(一九)

竟陵王解講疏 又竟陵王解講疏

13 與荊州隱士劉虬書(竟陵王)(一九)

14 (請梁祖講金宇波若啟)(梁皇子綱)(一九) 請御講啟

重啟請御講 又啟請御講 謝上降為開講啟 啟奉請上開講 啟謝上降為開講

15 御講波若經序一(陸雲)(一九) 16 (敘御講般若義)(蕭子顯)(一九)

(11)

17 (謝御講波若竟啟)(梁皇太子)(一九) 主上垂為開講日參承

答謝開講般若啟敕 之三

18 (上大法頌)(梁皇太子)(二〇) 上大法頌表

大法頌

19 (上太子玄圃講頌)(晉安王綱)(二〇) 上皇太子玄圃講頌啟

皇太子令答 玄圃園講頌

20 為亮法師製涅槃經疏序(梁武帝)(二〇) 21 梁簡文帝法寶聯璧序(湘東王繹)(二〇)

22 莊嚴旻法師成實論義疏序(梁皇太子綱)(二〇) 23 內典碑銘集序(梁元帝)(二〇)

24 (禪林妙記集序)(玄則)(二〇) 敘佛緣起

禪林妙記前集序 禪林妙記後集序

25 法苑珠林序(李儼)(二〇) 之四

26 答雲法師請開講書(二一) 釋法雲啟

答雲法師書

27 謝勅齎水犀如意啟(二一) 28 令旨解二諦義(二一)

29 (南㵎寺釋慧超論諮二諦義)(二一) 30 (晉安王蕭綱諮二諦義旨)(二一) 31 (招提寺釋慧琰諮二諦義)(二一) 32 (栖玄寺釋雲宗諮二諦義)(二一) 33 (中郎王規諮二諦義旨)(二一) 34 (靈根寺釋僧遷諮二諦義)(二一) 35 (羅平侯蕭正立諮二諦義旨)(二一) 36 (衡山侯蕭恭諮二諦義旨)(二一) 37 (中興寺僧懷諮二諦義)(二一)

38 (始興王第四男蕭映諮二諦義旨)(二一) 39 (吳平王世子蕭勵諮二諦義旨)(二一)

(12)

41 (始興王第五男蕭曄諮二諦義旨)(二一) 42 (興皇寺釋法宣諮二諦義)(二一)

43 (程鄉侯蕭祇諮二諦義旨)(二一) 44 (光宅寺釋法雲諮二諦義)(二一) 45 (靈根寺釋慧令諮二諦義)(二一) 46 (湘宮寺釋慧興諮二諦義)(二一) 47 (莊嚴寺釋僧旻諮二諦義)(二一) 48 (宣武寺釋法寵諮二諦義)(二一) 49 (建業寺釋僧愍諮二諦義)(二一) 50 (光宅寺釋敬脫諮二諦義)(二一) 51 令旨解法身義(二一)

52 (招提寺釋慧琰諮法身義)(二一) 53 (光宅寺釋法雲諮法身義)(二一) 54 (莊嚴寺釋僧旻諮法身義)(二一) 55 (宣武寺釋法寵諮法身義)(二一) 56 (靈根寺釋慧令諮法身義)(二一) 57 (靈味寺釋靜安諮法身義)(二一) 58 謝勅賚看講啟(梁昭明太子)(二一) 59 謝勅參解講啟(二一)

60 謝勅賚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啟(二一) 61 謝勅賚制旨大集經講疏啟(二一) 62 答廣信侯書(二一)

63 與廣信侯書(二一)

64 (廣信侯蕭映答王心要)(二一) 之五

65 佛知不異眾生知義(沈約)(二二) 66 六道相續作佛義(沈約)(二二) 67 因緣義(沈約)(二二)

68 論形神(沈約)(二二) 69 神不滅論(沈約)(二二) 70 難范縝神滅論(沈約)(二二) 71-72 因緣無性論 性法自然論

因緣無性論序

72 性法自然論(朱世卿)(二二) 71 因緣無性論(真觀)(二二) 73 齊三部一切經願文(魏收)(二二)

(13)

請御制經序表 勅答玄奘法師前表

76 三藏聖教序(唐太宗)(二二) 謝勅齎經序啟

勅答謝啟

77 皇太子臣治述聖記三藏經序(皇太子治)(二二) 皇太子答沙門玄奘謝聖教序書

78 金剛般若經注序(褚亮)(二二) 79 金剛般若經集註序(李儼)(二二) 80 與翻經大德等書(柳宣)(二二)

答博士柳宣 重請三藏聖教序啟 謝皇太子聖教序述啟 序

僧行篇目錄 5 僧行篇

之初

(一)諸僧誄行狀

1 道士支曇諦誄(丘道護)(二三) 2 鳩摩羅什法師誄(僧肇)(二三) 3 武丘法綱法師誄(慧琳)(二三) 4 龍光寺竺道生法師誄(慧琳)(二三) 5 曇隆法師誄(謝靈運)(二三)

6 廬山慧遠法師誄(謝靈運)(二三) 7 若邪山敬法師誄(張暢)(二三) 8 新安寺釋玄運法師誄(慧林)(二三) 9 南齊安樂寺律師智稱法師行狀(二三) 10 廬山香鑪峯寺景法師行狀(虞羲)(二三) 11 南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沈淨)(二三) 之二

二之一

12 沙汰僧徒詔(宋武帝)(二四) 13 褒揚僧德詔(元魏孝文帝)(二四)

帝以僧顯為沙門都統詔 帝立僧尼制詔

帝聽諸法師一月三入殿詔 帝令諸州眾僧安居講說詔

(14)

歲施道人應統帛詔

帝為慧紀法師亡施帛設齋詔 14 述僧中食論(沈約)(二四) 15 述僧設會論(沈約)(二四)

16 議沙汰釋李詔并啟(北齊文宣帝)(二四) 臣樊孝謙謹奉詔

17 弔道澄法師亡書(梁簡文帝)(二四) 18 與東陽盛法師書(王筠)(二四) 19 與汝南周顒書(智林)(二四) 20 與舉法師書(劉孝標)(二四) 21 與皎法師書并答(王曼穎)(二四)

晈法師答

22 弔震法師亡書(劉之遴)(二四) 23 與震兄李敬朏書(劉之遴)(二四) 24 弔僧正京法師亡書(劉之遴)(二四) 25 東陽金華山栖志(劉孝標)(二四) 26 與徐僕射領軍述役僧書(真觀)(二四) 27 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徐陵)(二四) 28 諫周祖沙汰僧表(曇積)(二四)

29 戴逵貽書與仙城禪師命禪師座下(二四) 30 幽林沙門釋惠命詶書濟北戴先生(二四) 31 弔延法師亡書(薛道衡)(二四)

之三 二之二

32 福田論(彥琮)(二五)

33 問出家損益詔并答(唐高祖)(二五) 34 出沙汰佛道詔(唐高祖)(二五)

35 令道士在僧前詔并表(唐太宗)(二五) 36 (議沙門敬三大詔)(唐高宗)(二五)

今上制沙門等致拜君親勅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沙門不合拜俗表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論沙門不應拜俗啟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論沙門不合拜俗 啟

西明寺僧道宣等序佛教隆替事簡諸宰輔等狀 中臺司禮太常伯隴西王博叉大夫孔志約等議

(15)

司刑太常伯劉祥道 議沙門兼拜狀合三首

左威衛長史崔安都錄事沈玄明等議狀 右清道衛長史李洽等議狀

長安縣令張松壽議狀

中臺司禮太常伯隴西王博叉執議狀奏 今上停沙門拜君詔

京邑老人程士顆等上請表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論拜事啟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請表

玉華宮寺譯經沙門靜邁等上拜父母有損表

襄州禪居寺僧崇拔上請父母同君上不令出家人致拜 表

沙門不應拜俗總論 序

6 慈濟篇

1 究竟慈悲論(沈約)(二六) 2 與何胤書(周顒)(二六)

3 斷殺絕宗廟犧牲詔(梁武帝)(二六) 4 齊光祿顏之推誡殺訓(顏之推)(二六) 5 斷酒肉文(梁武帝)(二六)

7 誡功篇

1 與隱士劉遺民等書(二七) 2 與蕭諮議等書(二七) 3 答湘東王書(二七) 4 與梁朝士書(二七) 5 與瑗律師書(二七)

瑗律師答

7 隋煬帝於天台山顗禪師所受菩薩戒文(二七) 8 天台智者禪師與煬帝書(二七)

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序 9 淨住子淨行法(二七)

1 皇覺辨德門 辨德門頌 2 開物歸信門

歸信門頌

(16)

懺悔三業門頌 4 修理六根門

清淨六根門頌 5 生老病死門

生老病死門頌 6 剋責身心門

剋責心行門頌 7 檢覆三業門

檢校行業門頌 8 訶詰四大門

呵詰四大門頌 9 出家順善門

出家生善門頌 10 在家從惡門

在家男女惡門頌 11 沈冥地獄門

地獄門頌 12 出家懷道門

出家懷惡門頌 13 在家懷善門

在家勸善門頌 14 三界內苦門

三界內苦門頌 15 出三界外樂門

三界外樂門頌 16 斷絕疑惑門

斷疑惑門頌 17 十種慚愧門

慚愧門頌 18 極大慚愧門

極大慚愧門頌 19 善友勸獎門

善友勸獎門頌 20 戒法攝生門

戒門頌

21 自慶畢故止新門

(17)

大忍門頌 23 緣境無礙門

無礙門頌 24 一志努力門

努力門頌

25 禮舍利寶塔門 禮舍利像塔門頌 26 敬重正法門

法門頌

27 奉養僧田門 僧門頌

28 勸請僧進門 勸請門頌 29 隨喜萬善門

隨喜門頌 30 迴向佛道門

迴向門頌 31 發願莊嚴門

發願門頌 序

8 啟福篇

1 (北代南晉前秦前燕後秦帝與太山朗法師書)(二八) 北代魏天子招拔珪書

晉天子司馬昌明書 秦天子符堅書 燕天子慕容垂書 南燕天子慕容德書 秦天子姚興書

2 與林法師書(王洽)(二八)

3 南齊皇太子禮佛願疏(沈約)(二八) 4 捨身願疏(沈約)(二八)

5 南齊南郡王捨身疏(沈約)(二八)

6 (依諸經中行懺悔願文)(梁高祖)(二八) 7 千僧會願文(沈約)(二八)

8 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梁簡文)(二八) 9 八關齋制序(梁簡文)(二八)

10 為人作造寺疏(梁簡文)(二八)

(18)

謝勅賚納袈裟 謝賚袈裟啟 謝勅賚袈裟啟

12 請為諸寺檀越疏(梁簡文)(二八) 13 設無礙福會教(蕭綸)(二八) 14 答湘東王書(梁簡文)(二八) 15 與琰法師書(梁簡文)(二八) 16 與劉智藏書(梁元帝)(二八) 17 與約法師書(沈約)(二八) 18 與印闍梨書(劉之遴)(二八) 19 與雲僧正書(王筠)(二八) 20 與長沙王別書(王筠)(二八) 21 答雲法師書(劉孝綽)(二八) 22 遼陽山寺願文(盧思道)(二八)

23 北齊武成帝以三臺宮為大興聖寺詔(魏收)(二八) 24 後周明帝修起寺詔(二八)

25 隋文帝為太祖武元皇帝行幸四處立寺建碑詔(李德林)(二 八)

26 隋高祖於相州戰場立寺詔(二八) 27 隋煬帝行道度人天下勅(二八) 28 唐太宗於行陣所立七寺詔(二八) 29 唐太宗為戰亡人設齋行道詔(二八) 30 唐太宗度僧於天下詔(二八)

32 唐太宗斷賣佛像勅(二八) 33 與暹律師等書(褚亮)(二八) 34 造興聖寺詔(二八)

35 為太穆皇后追福願文(二八) 36 大周二教鍾銘(二八)

37 大唐興善寺鍾銘(二八) 38 京師西明寺鍾銘(二八) 序

9 悔罪篇

1 謝勅為建涅槃懺啟(梁簡文)(二八) 2 六根懺文(梁簡文)(二八)

3 悔高慢文(梁簡文)(二八) 4 懺悔文(沈約)(二八)

(19)

摩訶波若懺文 金剛波若懺文 勝天王般若懺文 妙法蓮華經懺文 金光明懺文 大通方廣懺文 虛空藏菩薩懺文 方等陀羅尼齋懺文 藥師齋懺文

娑羅齋懺文 無礙會捨身懺文 序

10 歸統篇 上

1 淨業賦(二九) 2 孝思賦(二九) 3 遊七山寺賦(二九) 4 宿山寺賦(二九) 5 鹿苑賦(二九) 6 大乘賦(二九) 7 詳玄賦(二九) 8 玄圃園講賦(二九) 9 夢賦(真觀)(二九) 10 傷愛子賦(二九) 11 無為論(二九)

12 (伐魔詔井書檄文)(懿法師)(二九) 伐魔詔并序

序 伐魔詔 慰勞魔書 檄魔文 魔主報檄 破魔露布文 平魔赦文

13 平心露布文(二九) 下

14 四月八日讚佛詩(三〇)

(20)

詠八日詩三首 五月長齋詩 八關齋詩序 八關齋詩三首 詠懷詩五首 述懷詩二首 詠大德詩 詠禪思道人 詠山居

16 念佛三昧詩集序(三〇) 17 念佛三昧四言(三〇)

薩陀波倫讚

薩陀波倫入山求法讚

薩陀波倫始悟欲供養大師讚 曇無竭菩薩讚

諸佛讚

18 法樂辭十二章(三〇)

栖玄寺聽講畢遊邸園共七韻應司徒教 19 述三教詩(三〇)

20 梁昭明太子開善寺法會(三〇) 21 簡文望同泰寺浮圖(三〇)

王訓奉和 王臺卿奉和 庾信奉和

簡文夜望浮圖上相輪

22 簡文賦詠五陰識支(三〇) 23 劉綽賦詠百論捨罪福(三〇) 24 簡文蒙華林戒(三〇)

25 簡文蒙預懺直疏并和五首(三〇) 梁武帝和

王筠應詔并序

26 昭明太子講席將訖賦三十韻(三〇) 27 簡文旦出興業寺講(三〇)

28 梁元帝和劉尚書侍五明集(三〇) 29 昭明太子鍾山解講(三〇)

蕭子顯奉和

(21)

30 八關齋夜賦四城門更作四首(三〇) 庾集五

第一賦韻 東城門病 南城門老 西城門死 北城門沙門 第二賦韻

東城門病 南城門老 西城門死 北城門沙門 第三賦韻

東城門病 南城門老 西城門死 北城門沙門 第四賦韻

東城門病 南城門老 西城門死 北城門沙門 正月八日然燈

31 簡文遊光宅(三〇)

32 梁簡文帝被幽述志詩(三〇) 梁簡文自序

又為連珠三首 又為詩曰

33 宋謝靈運臨終詩(三〇) 34 沈隱侯臨終表(三〇)

35 陳沙門釋智愷臨終詩(三〇)

37 (陳尚書令江總遊攝山寺詩)(三〇) 陳江總入攝山栖霞寺一首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界德施山齋三宿決定罪福懺悔 五言攝山栖霞寺山房夜坐簡徐祭酒周尚書并同遊群彥江 令公

徐孝克仰同令君攝山栖霞寺山房夜坐六韻

(22)

遊攝山棲霞寺

38 (陳江令遊武屈山寺詩)(三〇) 靜臥栖霞寺房望徐祭酒

徐祭酒孝克仰和令君

庚寅年二月十二日遊虎丘山精舍 陳江令往虎窟山寺

治中王冏奉和

記室參軍陸[冗-几+卓]奉和 前臣刑獄參軍孔燾

州民前史刑獄參軍王臺卿 西曹書佐鮑至從駕虎窟山寺

36 (陳何處士遊山寺并雜詩)(三〇) 陳從事何處士春日從將軍遊山寺 別才法師於湘還郢北三首

敬詶解法師所贈 通士人篇

陳沈炯從遊天中天寺

同庾中庶肩吾周處士弘讓遊明慶寺 39 從駕經大慈照寺詩序(三〇)

40 五苦詩(三〇)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離 五盛陰附

41 遊明慶寺詩(三〇)

42 (陳張君祖雜詩)(三〇) 詠懷詩

贈沙門竺法頵 道樹經讚 三昧經讚 詩序 張君祖 庾僧淵答

43 煬帝謁方山靈巖寺(三〇)

(23)

奉和通衢建燈應教

捨舟登陸示慧日道場玉清玄壇德眾 45 隋著作王胄臥疾閩越述淨名意(三〇) 46 薛道衡展敬上鳳林寺(三〇)

47 梁開善寺藏法師奉和武帝三教詩(三〇) 48 太宗文皇帝謁并州興國寺二首(三〇)

文帝詠佛殿前幡

49 常州弘善寺宣法師三首 (三〇) 竺佛圖澄

釋僧肇

50 秋日遊東山寺尋殊曇二法師(三〇) 51 帝謁大慈恩寺一首并和(三〇)

大慈恩寺沙門和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贊助資訊

(25)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2.Q3」為資料 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 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 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26)

No. 2103

廣弘明集卷第一

唐麟德元年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自大夏化行布流東漸。懷信開道代有澆淳。斯由情混三堅智昏四 照。故使澆薄之黨。輕舉邪風。淳正之徒。時遭佞辯。所以教移震 旦六百餘年。獨夫震虐三被殘屏禍不旋踵。畢顧前良殃咎己形。取 笑天下。且夫信為德母智寔聖因肇祖道元終期正果。據斯論理。則 內傾八慢之惑。覈此求情。則外蕩六塵之蔽。蕭然累表。非小道之 登臨。廓爾高昇。乃上仁之翔集。然以時經三代。弊五滓之沈淪。

識蒙邪正。銓人法之天網。是以內教經緯。立法依以攝機。外俗賢 明。垂文論以弘範。昔梁鍾山之上定林寺僧祐律師。學統九流義包 十諦。情敦慈救志存住法。詳括梁晉列辟群英。留心佛理構敘篇 什。撰弘明集一部一十四卷。討顏謝之風規。總周張之門律。辯駮 通議。極情理之幽求。窮較性靈。誠智者之高致。備于祕閣廣露塵 心。然智者不迷迷者非智。故智士興言。舉旨而通標領。迷夫取 悟。繁詞而啟神襟。若夫信解之來諒資神用。契必精爽事襲玄模。

故信有三焉。一知。二見。三謂愚也。知謂生知。佩三堅而入正 聚。愚謂愚叟。滯四惑而溺欲塵。化不可遷下愚之與上智。中庸見 信從善。其若流哉。是以法湮三代。並惟寡學所纏。故得師心獨斷 禍集其計向若披圖八藏綜文義之成明尋繹九識達情智之迷解者則正 信如皎日。五翳雖掩而逾光矣。余博訪前敘廣綜弘明。以為江表五 代三寶載興。君臣士俗情無異。奉是稱文國。智籍文開。中原周魏 政襲昏明。重老輕佛。信毀交貿。致使工言既申佞倖斯及。時不乏 賢。剖心特達脫頴拔萃。亦有人焉。然則昏明互顯邪正相師。據像 則雲泥兩分。論情則倚伏交養。是以六術揚於佛代。三張冐於法 流。皆大士之權謀。至人之適化也。斯則滿願行三毒之邪見。淨名

(27)

決滯胥徒。喻達蒙泉疎通性海。至如寇謙之搆崔浩。禍福皎然。鄭 藹之抗周君。成敗俄頃。姚安著論。抑道在於儒流。陳琳綴篇。揚 釋越於朝典。此之諷議涅而不緇。墜在諸條差難綜緝。又梁周二 武。咸分顯晦之儀。宋魏兩明同乘弘誘之略。沈休文之慈濟。顏之 推之歸心。詞釆卓然迥張物表。嘗以餘景試為舉之弊於庸朽綜集牢 落有漢陰博觀沙門繼贊成紀顧惟直筆即而述之。命族題篇披圖藻 鏡。至若尋條揣義有悟賢明。孤文片記撮而附列。名曰廣弘明集。

一部三十卷。有梁所撰。或未討尋。略隨條例銓目歷舉。庶得程諸 未覩廣信釋紛擬人以倫。固非虛託。如有隱括。覽者詳焉。

歸正篇第一(明佛為大聖凡俗攸歸二儀三五不足師敬)

辯惑篇第二(明正邪互舉狂哲相陵較而考定不勞龜鏡)

佛德篇第三(皇覺睠命開濟在緣從其化者言行攸別)

法義篇第四(寶乘獨運攝度迷津得其趣者心照遐舉)

僧行篇第五(紹蹤聖種人斯弘道名霑三寶實副一歸)

慈惻篇第六(在生所重厚身寶命恕己則憐慈為覺本)

誡功篇第七(情寄懲約縱則憍陵欲階聖撿匪斯不振)

啟福篇第八(福號樂門日用斯貴准酌乘時行而不著)

滅罪篇第九(罪為摧折起必快心覆水難收悔往相習)

統歸篇第十(奉正閑邪據道成德神解既暢陳詞詠歌)

序曰。夫邪正糺紛愚智繁雜。自非極聖焉能兩開。所以欲主天魔猶 能變為佛相。況餘色有孰可言哉。固知一洲萬國一化千王。互興廢 立不足論評。是以九十六部。宗上界之天根。二十五諦。討極計之 冥本。皆陳正朔。號三寶於人中。咸稱大濟。敷四等於天下。又有 魯邦孔氏。導禮樂於九州。楚國李公。開虛玄於五岳。匪稱教主。

皆述作於先王。贊時體國。各臣吏於機務。斯並衢分限域(謂流沙以 東孔老之化及葱河以西異部之所統也)辯御乖張理路天殊。居然自別。何以 明其然耶。故西宇大夏。眾計立於我神。東華儒道。大略存於身 國。孰解妄想流愛纏綿於九居。倒情徙滯。祛除於七識。致令惑網 覆心莫知投向。昏波漾目寧辯歸依。不可効尤。務須反本。原夫小

(28)

雷同體附相從奔競。故有剋念作聖狂哲互稱。即斯為論未契端極。

昔皇覺之居舍衛。二十五年。九億編戶逆從太半。素王之在赤縣。

門學三千。子夏蔑而致疑。顏回獨言莫測。以斯論道。又可惑焉。

夫以會正名聖。無所不通。根塵無礙於有空。陶冶莫滯於性欲。形 不可以相得。挺金姿之四八。心不可以智求。垂不共之二九。斯止 一人名佛聖也。故能道濟諸有。幽顯咸所歸依。自餘鴻漸。天衢之 所未陟。且自方域位殊義非叨僭。若夫天無二日國無二王。惟佛稱 為大聖。光有萬億天下。故今門學日盛。無國不仰其風。教義聿 修。有識皆參其席。彼孔老者名位同俗不異常人。祖述先王自無教 訓。何得比佛以相抗乎。且據陰陽八殺之略。山川望祑之祠。七眾 委之若遺。五戒捐而不顧。觀此一途。高尚自足投誠。況有聖種賢 蹤。則為天人師表矣。是知天上天下惟佛為尊。六道四生無非苦 者。身心常苦義畢驅馳。不思此懷妄存高大。大而可大則不陷於有 為。既履非常固可歸於正覺。有斯事類。故敢序之云爾。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 梁弘明集歸正目錄

明僧紹正二教論 謝鎮之折夷夏論 朱昭之難夷夏論 朱廣之諮夷夏論 釋慧通駮夷夏論 釋僧敏戎華論 何尚之答宋文佛教 譙王論孔釋教(并張答) 唐廣弘明集歸正篇總目

子書商太宰問孔子以佛為聖人 老子符子明以佛為師

漢顯宗開佛化立本傳 後漢書郊祀志

(29)

元魏孝明召釋老門人述宗 元魏書釋老志

南齊江淹遂古篇 北齊顏之推歸心篇 梁阮孝緒七錄序 北齊王邵齊志明佛教 梁高祖捨事道詔 北齊宣帝廢道詔 隋釋彥琮通極論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之一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

出列子 子書中以佛為師

出老子符子 漢法本內傳

未詳作者 後漢郊祀本志

出范曄後漢書 吳主孫權論佛化三宗

出吳書 宋文集朝宰敘佛教(前集略)

出高僧傳 元魏孝明述佛先後

(30)

出魏書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一

列禦寇(一云吳太宰) 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對曰。丘也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 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 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 曰。三皇善用時。聖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 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 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

時緣未升故默而識之。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子書中佛為老師二

老子西昇經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 文。

余尋終古三五帝皇有事西奔罕聞東逝。故軒轅遊華胥之國。王劭 云。即天竺也。又陟崑崙之墟。即香山也。老子迹沈扶風。史述於 流沙。而道家諸記。皆西升崑丘而上天矣。以事詳之。並從於佛國 也。故伯益述山海申毒之國。偎人而愛人。郭璞博古者曰。申毒即 天毒也。浮圖所興。今聞之說曰。地殷土中物壤琛麗。民博仁智俗 高理學。立德厚生何負諸夏。古稱愛人之國。世挺賢聖之人。豈虛 搆哉。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傳三

未詳作者

(31)

傳云。明帝永平三年。上夢神人。金身丈六項有日光。寤已問諸臣 下。傅毅對詔。有佛出於天竺。乃遣使往求。備獲經像及僧二人。

帝乃為立佛寺畫壁。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 上顯節陵。所圖佛立像并四十二章經。緘於蘭臺石室。廣如前集牟 子所顯。

傳云。時有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位行難測。志存開化。蔡愔使達 請滕東行。不守區域隨至雒陽。曉喻物情崇明信本。帝問滕曰。佛 法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毘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 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者皆生於 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佛雖不 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一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 聲教而化導之。廣說教義文廣故略也。

傳云。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 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

五岳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聞 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尊 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義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 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

臣等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群錄太 虛符祝。無不綜練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或吞霞飲氣。或入火不 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方術無所不能。

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辯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 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虛妄。勅遣 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 壇。壇別開二十四門。南岳道士褚善信。華岳道士劉正念。恒岳道 士桓文度。岱岳道士焦得心。嵩岳道士呂惠通霍。山天目五臺白鹿 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各齎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錄等五百九

(32)

卷。置於西壇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二百三十五 卷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帝御行殿在寺南門。佛舍利 經像置於道西。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沈香為炬。遶經泣 曰。臣等上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

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蒙心得辯 真偽。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 懼。將欲昇天隱形者。無力可能。禁劾鬼神者。呼策不應各懷愧 恧。南岳道士費叔才自憾而死。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 即是虛妄。宜就西來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尊是 也。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 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信默然。時佛舍利光明五色。

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滕法師踊身高飛。坐臥 空中廣現神變。于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 咸悅歎未曾有。皆遶法蘭聽說法要。并吐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眾 稱揚三寶。說善惡業皆有果報。六道三乘諸相不一。又說出家功德 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陽城侯劉峻。與諸官人士庶等 千餘人出家。四岳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陰夫人王 婕妤等。與諸宮人婦女二百三十人出家。便立十寺。七所城外安 僧。三所城內安尼。自斯已後廣矣。傳有五卷。略不備載。有人疑 此傳近出。本無角力之事。案吳書。明費叔才憾死。故傳為實錄 矣。

後漢書郊祀志四

出范曄漢書 志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也。統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

不殺生類專務清淨精進者為沙門。漢言息心剔髮去家絕情洗慾。而

(33)

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常。無所不入。故能 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也。有經書數千卷。以虛無為宗。包羅精粗無 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表。

歸依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無不懅然 自失也。魏書云。其佛經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 當今未來三世也。其修道階次等級非一。皆緣淺以及深。藉微以為 著。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慾。習虛靜而成通照也。云云。

吳主孫權論敘佛道三宗五

出吳書 孫權赤烏四年。有康居國大丞相長子。棄俗出家為沙門。厥名僧 會。姓康氏。神儀剛正遊化為任。時三國鼎峙。各擅威權。佛法久 被中原。未達江表。會欲道被未聞。化行南國。初達建鄴營立茅 茨。設像行道。吳人初見謂為妖異。有司奏聞。吳主曰。佛有何靈 驗耶。會曰。佛晦靈迹垂餘千載。遺骨舍利應現無方。吳主曰。若 得舍利當為立塔。經三七日遂獲舍利。五色耀天。剖之逾堅。燒之 不然。光明出火。作大蓮花。照曜宮殿臣主驚嗟希有瑞也。信情大 發。因為造塔。度人立寺。以其所住為佛陀里。又以教法初興。故 名建初寺焉。下勅問尚書令闞澤曰。漢明已來凡有幾年。佛教入漢 既久。何緣始至江東。澤曰。自漢明永平十年佛法初來至今赤烏四 年。則一百七十年矣。初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與摩滕角力之時。

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費叔才等。在會自憾而死。門徒弟子歸 葬南岳。不預出家無人流布。後遭漢政陵遲兵戎不息。經今多載始 得興行。又曰。孔丘李老得與佛比對不。澤曰。臣聞魯孔君者英才 誕秀聖德不群。世號素王。制述經典。訓獎周道。教化來葉。師儒 之風澤閏今古。亦有逸民知許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家子書。皆 修身自翫。放暢山谷縱佚其心。學歸澹泊事乖人倫。長幼之節亦非

(34)

學。勅令朝野悉諷誦之。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 然者。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 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今見章醮似俗酒脯碁琴行之)吳主大悅。以 澤為太子太傅。云云。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六

出高僧等傳 文帝。即宋高祖第三子也。聰睿英博雅稱令達。在位三十年。嘗以 暇日從容而顧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來讀經不多。比日 彌復無暇。三世因果未辯措懷。而復不敢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 所敬信也。茫泰謝靈運常言。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政。必求性靈真 奧。豈得不以佛理為指南耶。近見顏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白黑 論。明佛法汪汪。尤為名理。並足開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敦此 化。則朕坐致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對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弊更荷褒拂。非所敢當。至如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詔矣。中 朝已遠。難復盡知。渡江已來。則王導周顗庾亮王濛謝尚郗超王坦 王恭王謐郭文舉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范汪孫綽 張玄殷覬等。或宰輔之冠蓋。或人倫之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 抗迹烟霞之表。並稟志歸依措心崇信。其間比對。則蘭護開潛深遁 崇邃。皆亞迹黃中。或不測之人也。慧遠法師嘗云。釋氏之化無所 不可適道固自教源。濟俗亦為要務。竊尋此說有契理要。若使家家 奉戒。則罪息刑清。陛下所謂坐致太平。誠如聖旨。羊玄保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際。豈臣所宜預。竊謂秦楚論強兵之事。孫吳盡吞併 之術。將無取於此也。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對 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吳為志。苟在吞 噬亦無取堯舜之道。豈惟釋教而已哉。帝曰。釋門有卿。亦猶孔門

(35)

秀出群品英義獨拔。帝重之。嘗述生頓悟義。僧等皆設巨難。帝 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時願延之著離識論。帝命嚴法 師辯其同異。往返終日。笑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之談也。云云。

元魏孝明召佛道門人論前後七

出魏書 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宗門人殿前。齋訖。侍 中劉騰宣勅。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時清通觀道士 姜斌與融覺寺僧曇謨最對論。帝曰。佛與老子同時不。斌曰。老子 西入化胡。佛時以充侍者。明是同時。最曰。何以知之。斌曰。案 老子開天經。是以得知。最曰。老子當周何王幾年而生。周何王幾 年西入。斌曰。當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歲。於楚國陳郡苦縣厲鄉 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至周簡王四年丁丑歲。事周為守藏 吏。簡王十三年遷為太史。至敬王元年庚辰歲。年八十五見周德陵 遲。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胡。斯足明矣。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 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後經三百 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 年。凡經四百二十五年。始與尹喜西遁。據此年載懸殊。無乃謬 乎。斌曰。若佛生周昭之時。有何文記。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 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既是制法聖人。當時於佛逈無文記何 耶。最曰。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遠。案孔子有三備卜經。謂天地人 也。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早自披究。不有此迷斌曰。孔子聖 人。不言而知。何假卜乎。最曰。惟佛是眾聖之王。四生之首。達 一切含靈前後二際吉凶終始。不假卜觀。自餘小聖。雖曉未然之 理。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侍中尚書令元乂宣勅語。道士姜斌論無 宗旨。宜下席。又問。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所說。即遣中書侍郎 魏収尚書郎祖瑩等。就觀取經。帝令議之。太尉丹陽王蕭綜太傅李

(36)

云。老子止著五千文。更無言說。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眾。帝加 斌極刑。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諫乃止。配徙馬邑。

廣弘明集卷第一

(37)

廣弘明集卷第二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之二

元魏書釋老志

齊著作魏收 高齊書述佛志

隋著作王邵 魏書釋老志

齊著作魏收 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紀。羲軒已還至於三代。墳典 之迹為秦所焚。漢採遺籍復若山丘。固使六家七略班馬區異。釋氏 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帝以 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 域。遣張騫使大夏。還云。身毒天竺國有浮圖之教。哀帝元壽中景 憲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圖經。

後漢明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 愔博士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圖遺範。仍與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還 雒陽。又得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帝令畫工圖之。置清涼臺及顯 節陵上。緘經於蘭臺石室浮圖。或言佛陀。聲相轉也。譯云淨覺。

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也。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 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也。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漸積勝業陶冶麁鄙。經無數劫藻練神明。乃致無生而得佛道也。其

(38)

間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緣淺以至深。藉微而為著。率在於積仁順 蠲嗜慾。習虛靜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

若君子之三異也。又有五戒。去殺盜婬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信 智同。云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墜鬼畜諸苦。又善惡生處凡 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 修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也。其根業各 差。謂之三乘。聲聞緣覺及以大乘。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也。上 根者修六度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登覺境而號為佛也。本號 釋迦文。此譯能仁。謂德充道備戡濟萬物也。降於天竺迦維羅衛國 王之子。生於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脇而出。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之。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此云滅度。或 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又云。諸佛有二義。一者真 實。謂至極之體妙絕拘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 應。體常湛然。二權應者。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隨時脩短應 物。形由感生體非實有。權形雖謝真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莫得 常見耳。斯則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佛既謝往。香木焚屍靈骨 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燋。而有光明神驗。謂之舍 利。弟子收奉竭香花致敬慕建宮宇。謂之為塔。猶宗廟也。故時稱 為塔廟者是矣。於後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 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雒陽彭城姑臧臨淄。

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迹焉。而影迹爪齒留於天竺。中途來往 者。咸言見之。初說教法後皆著錄。綜覈深致無所漏失。故三藏十 二部經。如九流之異。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後有羅漢菩薩。相 繼著論贊明經義。以破外道。皆傍諸藏部大義。假立外問而以內法 釋之。傳於中國漸流廣矣。漢初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色。至 於微言隱義。未之詳究。有沙門常山衛道安。性聰敏。日誦萬餘言

(39)

研求幽旨。慨無師匠。獨坐靜室十有二年。覃思搆精神悟妙賾。以 前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爾後沙門傳法大著中原。

魏先建國出於玄朔。風俗淳一與西域殊絕。故浮圖聲教未之得聞。

及神元與魏晉通聘。文帝在洛陽。昭成在襄國。備究南夏佛法之 事。太祖平中山。經郡國見沙門皆致敬。禁軍旅無有所犯。有沙門 僧朗。與其徒隱于泰山。帝致書以繒素氈罽鉢錫為禮。今猶號朗公 谷焉。天興元年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 沒。神蹤遺法信可依憑。其勅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舍。令 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歲作五級佛圖耆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 飾別搆講堂禪房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

太宗踐位。亦遵先業。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皇 始中趙郡沙門法果。戒行精至開演法籍。太祖詔徵以為沙門統綰攝 僧徒。言多允愜供施甚厚。太宗崇敬彌加於前。永興中前後授以輔 國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號。皆固辭。帝常親幸其居。以門狹小不 容輿輦。更廣大之。年八十餘。太常中卒。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壽 將軍趙胡靈公。初果年四十始為沙門。有子曰猛。詔令襲果所加爵

(云云所述沙門等文多不載)

世祖燾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四月八 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世祖平赫連 昌。得沙門惠始。本張氏。清河人。聞羅什出經。詣長安見之觀習 禪定。於白渠北。晝則入城聽講。夕還處靜三輔。有識者多宗之。

劉裕滅姚泓。留子義真鎮長安。真及僚佐皆敬重焉。後義真之去長 安也。赫連屈局追敗之。道俗少長咸見坑戮。惠始身被白刃而體不 傷。屈局大怒召始於前。以所佩寶劍自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 罪。後至京都多所訓導。人莫測其迹。世祖重之。每加禮敬。自初 習禪至於沒世。五十餘年。未嘗寢臥。跣行泥塵初不污足。色愈鮮

(40)

屍十日。容色如一。死十餘年開殯改葬。初不傾壞。舉世異之。送 葬者六千餘人。莫不感慟。中書監高允為傳頌其德迹。冢上立石精 舍。圖像存焉。

世祖雅好莊老。諷味晨夕。而富於春秋。銳志武功。雖歸宗佛法敬 重沙門。而未覽經教深求緣報之旨。及得寇謙之道以清靜無為有仙 化之證。遂信行其術。司徒崔浩奉謙之道。尤不信佛。與帝言數加 誹毀。謂虛誕為世費。帝以其辯博頗信之。會蓋吳反於杏城。關中 騷擾。帝西伐至長安入寺中觀焉。沙門飲從官酒。入其便室見有財 產弓矢及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帝先忿沙門非法。浩時從 行。因進其說下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勅留臺下。四方一依長 安行事。又詔曰。彼沙門者假西戎虛誕妄生妖㜸。非所以齊一政化 布淳德於天下也。自王公已下有私養沙門者。皆送過期不出沙門。

身死容者誅一門。時恭宗為太子監國。素敬佛道。頻表陳刑殺之濫 又非圖像之罪。再三帝不許。乃下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偽妄 假睡夢。信胡妖鬼以亂天常。自古九州無此也。誇誕大言不本人 情。叔季之世。闇君亂主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禮義大壞。鬼 道熾盛。視王者之法蔑如也。自此已來繼代禍亂天罰極行生民死 盡。五服之內鞠為丘墟。千里蕭條不見人跡。皆由於此。朕承天緒 屬。當窮運之弊。欲除偽定真。復羲農之政其一切蕩除胡神滅其蹤 迹。庶無謝於風氏矣。自今已後敢有事胡神。及造其形像泥人銅人 者門誅。雖言胡神問今胡人若有若無皆是前代漢人無賴子弟劉元真 呂伯強之徒接乞胡之誕言。用老莊之虛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實。

至使王法廢而不行。蓋大姦之魁也。世有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 事。非朕孰能去此歷代之偽物。有司宣告。在所諸有佛圖形像及胡 經皆擊破焚除。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是歲真君七年三月也。恭宗言 雖不用。然猶緩宣詔書。遠近豫知各得為計。京邑四方沙門多亡匿 而免者。其金銀寶像經論。大得祕藏。至於土木寺塔聲教所及。皆

(41)

集論者曰。帝本戎馬之鄉。素絕文義之迹。既參軍事所往誅殄。惟 斯為政餘無涉言。故殺史官恥述過也。屬崔浩密構莫識佞辯。遂行 誅除。時以為一代之快意也。不久癘及。追悔無由。視崔浩若仇 讎。淫刑酷毒為天下同笑也。

初浩與寇謙同從。苦與浩爭浩不從。謙曰。卿今促年壽滅門戶矣。

至真君十一年。浩誅備五刑。時年七十。帝頗悔之。然業已行難中 修復。恭宗潛欲興之。未敢言也。時法令寬弛。存信之家奉事沙 門。竊法服講誦者殷矣。至十三年二月因癘而崩。子晃讒死。而孫 立焉。

檢別傳。浩非毀佛法。宗尚天師寇謙之。學仙道也。妻郭氏敬信釋 典。誦金剛般若。浩取焚之。捐灰於廁。及幽執檻車送于城南。使 衛士十人行溲其上。呼聲嗷嗷聞于行路。浩曰。斯吾投經之現報 也。初浩得肆其佞。誅夷釋門。深文加謗昌言下詔。以為妖鬼之大 魁也。帝未委之。可謂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信矣。浩門既 誅。清河崔氏無遠近。及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親 姻也。盡夷其族。詩云。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驗矣。集論者曰。

自古三公之加刑者。斯最酷也。豈非恨其飾詐邪佞濫毒仁祠致癘及 躬無由自免顯戮讒構密悔前愆。剋己復禮固難則矣。不自責於闇 惑。方乃作虐尤人。終非靜過。畢為噬臍者所及。昔龍逢之遭夏 桀。比于之剖殷辛。炮烙以樹嚴刑。酒池以悅臣妾。時人豈謂為正 化也。縱而飾非褒而唱善。及後南巢被放白旗懸首。無有代者身自 當之。國除身喪無所追收。禍不旋踵自貽伊戚。㳂斯已後。代代率 然禪讓之道。魏文開其實錄。覈於終古。堯舜其猶病諸。故佛經 曰。二儀尚殞。國有何常。斯至言也。世祖若能撫躬反問本隷幽都 禮義之所不行慈濟。由來莫識。不知昔乘何業奄有中原。如何恣此 昏凶。行茲傲虐。事不可也。用此自勵追悔絕乎。

(42)

時有沙門玄高者。空門之秀傑也。通靈感眾。道王河西涼平。東歸 太武信重。為太子晃之師也。晃孝敬自天崇仰佛法。崔寇得倖於 帝。恐晃攝政或見危逐。密讒於帝謂有異圖可不先慮。帝乃信之。

便幽太子於深宮。帝夢其祖父執劍怒曰。太子仁孝忠誠允著。如何 信讒。帝寤集朝臣以述之。諸雄伯曰。太子無事。枉見幽辱。帝又 信之。以真君五年正月。下詔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鴻業恢 隆萬代。武功雖昭而文教未暢。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域內安逸 百姓富昌。宜定制度為萬世之法。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序。授 子任賢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勞式固長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可 令皇太子嗣理萬機總統百揆。更舉賢良以備列職。擇人授任而黜陟 之。其朝士庶民。皆稱臣於太子。云云。崔浩又譖云。太子前事實 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迹難明。若不 早除必為巨害。帝又納之。即幽太子死之。又收高於平城南縊之。

即宋元嘉二十一年也。爾夜門人莫知其死。忽有光明繞塔入房。有 聲曰。吾已逝矣。弟子等奔赴屍所。請告遺訣。高蹷然起坐曰。大 法應化隨緣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復當如我耳。

汝等死後法當復興。善自修心無令後悔。言已便臥而絕。崔浩讒辭 既深。能令父猜其子。乃至幽死。況沙門乎。

太武以真君十三年二月五日崩。太子先已幽死。吳王以九日即位。

改元永平。十月一日吳王又崩。帝孫諱濬即位。改元興安。是為文 成帝也。廟號高宗。然佛教遠大光明四海。此洲萬國無王不奉。魏 北雖除南宋彌盛。稱為真君明主。不亦惑乎。猜子而信賊臣。孰可 悼乎。感癘而自嬰禍。斯酷甚乎。民思返政。存立非一。

興安元年高宗踐極。下詔曰。夫為帝王者。必祇奉明靈顯彰仁道。

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者。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嘉崇明 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

(43)

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

世祖太武皇帝。開廣邊荒德澤遐被。沙門道士善行純誠。如惠始之 倫無遠不至。風義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姦婬之儔 得容假託。諸寺之中致有兇黨。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有司 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每為慨然。值軍國多事。未遑修復。朕承 鴻緒君臨萬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諸州城郡縣。於眾居之 所。各聽建佛圖一區。任其財用不制會限。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 門。不問長幼。出於良家性行素篤。鄉里所明者聽出家。率大州五 十。小州三十人。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也。於即天下承風朝不及 夕往時所毀圖寺。並還修復。佛像經論皆得顯出。于時罽賓王種沙 門師賢者。東遊涼城。又遊京下。值罷佛法。權假醫術而守道不 改。於修復日即為沙門。同輩五人。帝親為下髮。賢為僧統。云 云。

興光元年勅有司。於五級大寺。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文像五 軀。各長一丈六尺。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沙門曇曜帝禮為師。請帝於京西武州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佛像各 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飾奇偉冠於萬代。今時見者傳云。

谷深三十里。東為僧寺。名曰靈巖。西頭尼寺。各鑿石為龕。容千 人。已還者相次櫛比。石崖中七里極高峻。佛龕相連餘處。時有斷 續。佛像數量孰測其計。有一道人。年八十。禮像為業。一像一拜 至于中龕而死。尸殭伏地。以石封之。今見存焉。莫測時代。在朔 州東三百里恒安鎮西二十餘里。往往來者述之。誠不思議之福事 也。

皇興元年高祖孝文誕載。於恒安北臺起永寧寺七級佛圖。高三百餘 尺。基架博敝。為天下第一。又於天宮寺。造釋迦文像。高四十三 尺。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又搆三級石佛圖高十丈。榱棟楣楹

(44)

延興元年顯祖獻文禪位於太子僧蓋一名宏。即孝文也。年五歲聰聖 玄覽。窮神知幾。既初踐位。顯祖移御北苑崇光宮統習玄籍。建鹿 野佛圖於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巖房禪室。禪僧居之。

承明元年顯祖大上皇崩。造建明寺。爾後建福度僧立寺非一。

太和十六年下詔。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人為僧 尼。中州五十下州二十人。著令以為常准。太和十九年常幸徐州白 塔寺。顧諸王侍臣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者。受成實論於羅什。

後授淵法師。淵又授登紀二法師。朕每翫成實。可以釋人深情。故 至此寺。道登雅有義業。高祖眷賞恒侍講論於禁內。及卒帝悼惜。

施帛千匹。說一切僧齋京城七日行道。下詔曰。朕師登法師奄至 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已。已比藥治。慎喪未容即赴。便准師義哭諸 門外。緇素榮之。西域沙門跋陀者。有深道業。帝所敬重。詔於少 室山陰立少林寺。以居之。公給衣供。

二十一年五月詔曰。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 寺猶有遺蹤。欽悅循跡情深遐邇。可於舊堂所為建三級佛圖。又見 逼昏虐為道珍軀。既暫同俗禮。應有子胤。可推訪以聞當加敘接。

先是立監福曹。又改為昭玄。備有官屬以斷僧務。即如今同文寺崇 玄署是也。高祖時知名沙門有道順慧覺僧意慧紀僧範道辯慧度智誕 僧顯僧義僧利。並以義行重焉。

有魏孝文聖天子也。五歲受禪十歲服冕。太和十八年遷都於洛。二 十年改姓為元氏。文章百篇冠絕終古。初登詔誥假手有司。太和已 後並自運筆。前後諸帝不能及之。如僧行篇所下詔也。

世宗即位。下詔曰。緇素既殊法律亦異。故道教彰於互顯。禁勸各 有所宜。其僧犯殺人已上罪者。依俗格斷。餘犯悉付昭玄。以內律

(45)

熙平元年詔遣沙門慧生。使西域採經律涉七載。正光三年冬還。所 獲經論一百七十部。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准代京靈巖寺石窟。

於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去地三百一十尺。後 以斬山太高費功難就。奏移就下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 尺。永平中為世宗造石窟一凡三所。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二十四 載方成。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

肅宗熙平中於城內起永寧寺。靈太后親率百僚。表基立剎。塔有九 層。高四十餘丈。費用不可勝計。景明寺塔亦其亞也。爾後官私寺 塔其數甚眾。神龜元年司空尚書令任城王澄。奏寺塔漸多妨民居 事。略云。如來闡教多約山林。今此僧徒戀眷城市。豈湫隘是經行 所宜。浮諠是栖禪之地。當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且住者既失其 真。造者或損其福。乃釋氏之糟糠。法門之社鼠。內戒所不容。王 典所宜棄矣。奏可。未幾天下喪亂。加以河陰之禍。朝士死者復捨 其家為寺。禁令不復行焉。興和二年詔以鄴城舊宮為天平寺。世宗 已來至武定末。沙門知名者有慧猛慧辯慧深僧暹道銀僧獻道睎僧深 慧光慧顒法榮道長。並見重道俗。自魏有天下至於禪讓。佛經流通 大集中國。凡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已後天下 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戶相從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 濫之極。自中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計僧尼。二百餘萬。其寺三 萬有餘。流弊不歸一至於此。識者所以太息矣。

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 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迹 無常。授軒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德。大禹聞長生之決。尹喜受道 德之旨。至於丹書紫字。昇玄飛步之經玉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說。

不可勝紀。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

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是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勞心竭事所在追 求。終莫之致。退恨於後。故有欒大徐氏之誅。然其道惑人効學非

(46)

一。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 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有成法。於是 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又稱劫數頗竊佛經。及其 劫終。稱天地俱壞。其書多有禁祕。非其徒不得輒觀。至於化金銷 玉行符勅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故 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賓於晉。從者云。登仙伊闕。太祖 好老子之言。誦詠不倦。天興中儀曹郎董謐。上服食仙經數十篇。

乃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練百藥。封西山以供其薪蒸。令死罪者服 之。多死無驗。太祖猶特修焉。太醫周澹苦其煎採之役。欲廢其 事。陰令妻貨仙人博士張曜妾得曜隱罪。曜懼死。因請自辟穀。太 祖許之。給曜資用。為造靜堂於苑中。給洒掃民二家。而練藥之官 仍為不息。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刺史讚之弟也。早好仙道修張魯 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効。有仙人成公興。傭作謙家。後謙之算七 曜。惘然不了。興曰。何為不釋。謙之曰。我學算累年。延算周體 不合。興令依言布之。俄爾便決。謙歎伏欲師事。興固辭求為謙之 弟子。未幾興入華山居石室。興採藥與謙服。不復飢。又共入嵩高 山石室曰當有人將藥來。得但食莫疑。尋有人將藥至。皆是毒蠱臭 物。謙之懼走。興還具問。便歎息曰。先生未仙。止可為帝王師 耳。興事謙七年。便曰。不得久留。明中應去。至期果卒。見兩童 子一持法服一持錫杖及鉢至興屍所。興欻然而起。著衣持鉢執杖而 去。

謙之守志嵩岳。以神瑞二年十月。遇大神乘雲駕龍導從百靈集於山 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地上曠職。上 谷寇謙之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師之位。賜汝雲中新科二十卷。自 開闢已來不傳於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

(47)

練。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謙導引口訣。遂得辟穀氣盛。顏色鮮麗。

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

太常八年十月有牧土上師李普文。來嵩岳云。老君之玄孫也。昔居 代郡桑乾。漢武時得道為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 十八萬里。其中為方萬里者。有三百六十方。遣弟子云。嵩岳所統 廣漢方萬里以授謙之。作誥云云。

錄圖六十卷。真經付汝。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能興 造克就則超登真仙矣。

又云。地上生民末劫垂及。行教甚難。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云云。

又云。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天別三十六宮。宮有一主。其赤松王 喬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近世仙者。並為翼從。命謙之與群仙為 友。

又云。佛者昔於西胡得道。在三十二天為延真宮主。勇猛苦教。故 其弟子皆髠形染衣。斷絕人道。天上衣服悉然。始光年中初奉其 書。獻之世祖。乃令謙之止於張曜辟穀之所供其食物。朝野聞之若 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上疏贊 明其事曰。臣聞聖王受命則有天應。而河洛圖書。寄言於蟲獸之 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此。昔漢高英 聖。四皓猶或恥之。不為屈節。今清德隱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 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

世祖欣然(時年九歲)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餘弟子在山 中者。於是崇奉天師。立道壇顯揚新法。布告天下道業大行。浩事 天師甚謹拜禮。人或譏之。

于時中岳道士三十餘人。至起天師道場京之東南。重壇五層。依新

(48)

謙之奏曰。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靜輪天宮。開古未有。應登受符書 以彰聖德。世祖從之。至道壇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家 之色也。自後諸帝即位皆如之。恭宗見謙之奏造靜輪天宮必令高不 聞雞犬聲與上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經年不成。乃言於世祖曰。人天 道殊卑高定分。今謙之欲要以無成之期說不然之事。財力費損百姓 疲勞。無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東山萬仞之崖為功差易。帝 深然之。但為崔浩贊成難違其意。沈吟久之曰。吾亦知其無成事。

既爾何惜五三百功。真君九年謙之卒。葬以道士之禮。諸弟子以為 屍解變化而去。靜輪天宮竟不成便止。

時京兆韋文秀隱中岳。世祖徵問方士金丹事。對曰。神通幽昧變化 難測。可以闇遇。難以預期。臣昔受於先師。未之為也。世祖重其 豪族溫雅。遣與尚書崔賾詣王屋山。合丹竟不成。

時方士至者。前後數十人。歷出名行。河東祁纖好相人。世祖賢 之。拜纖上大夫。

頴陽絳略聞喜吳劭導引養精。年百餘歲神氣不衰。恒農閻平仙博覽 百家不能達意。然辭對可錄。帝授官固辭。扶風魯祈遭赫連虐。避 地寒山教授數百人。好方術少嗜慾。

河東羅崇之餌松脂不食五穀。云受道中條山。有穴通崑崙蓬萊。得 見仙人往來。帝令還鄉立壇祈請。詔河東給所須。崇入穴百步。遂 窮召還。有司以誣罔不道。奏罪之。世祖赦之。以開待賢之意。

東萊王道翼隱韓信山四十餘年。斷粟食麥通經章符錄不交時俗。顯 祖令青州刺史召赴都。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給衣食終身。太和十五 年。詔曰。夫至道無形虛寂為主。自有漢已後置立壇祠。先朝以其 至順可歸。為立寺宇。昔京城之內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櫛比人神猥

(49)

置其所給戶五十。以供齋祀之用。仍名為崇虛寺。可召諸州隱士。

員滿九十人。遷洛移鄴。踵如故事。其道壇在南郊。方二百步。以 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壇主道士歌人一百六十人以行拜祠之 禮。諸道士罕能精至。又無才術可高。武定六年有司執罷之。河東 張遠遊河間趙靜通等齊文襄王。別置館京師。重其道術而禮接焉。

余檢天師寇謙之敘陳太上老君所言。同夫蓬萊之居海下。崑崙之飛 浮天上也。

又云。三十六土萬里。為方三百六十等。何異張角之三十六方乎。

案後漢皇甫嵩傳云。鉅鹿張角自稱大賢郎。師奉事黃老。行張陵之 術。用符水呪法。以治百病。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行化道法。轉相 誑惑。十餘年間眾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民莫不必 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之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千人。

訛言蒼天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書京邑寺門。

作甲子字。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內外俱起。皆著道士黃服戴黃巾。或 殺人祠天。于時賊徒數十萬眾。初起穎川作亂天下。並為皇甫嵩討 滅。餘熸不滅。今猶服之。

齊書述佛志

著作王劭 劭曰。釋氏非管窺所及。率爾妄言之。又引列御寇書。述商太宰問 孔子聖人事。又黃帝夢遊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佛神遊而 已。此之所言髣髴於佛。石符姚世經譯遂廣。蓋欲柔伏人心。故多 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怪浩蕩之甚乎。其說人身善惡世事因緣。

以慈悲喜捨常樂我淨。書辯至精明如日月。非正覺孰能證之。凡在 順首莫不歸命。達人則慎其身口修其慧定。平等解脫究竟菩提。及

(50)

僻者為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財力功利煩濁。猶六經皆有所失。未 之深也已矣。

廣弘明集卷第二

(51)

廣弘明集卷第三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之三

遂古篇 梁侍中江淹 歸心篇 北齊光錄顏之推 七錄序 梁處士阮孝緒

遂古篇

梁侍中江淹 僕嘗為造化篇。以學古制今。觸類而廣之。復有此文。兼象天問。

以遊思云爾。

聞之遂古大火然兮。水亦溟涬無涯邊兮。女媧練石補蒼天兮。共工 所觸不周山兮。河洛交戰寧深淵兮。黃炎共鬪涿鹿。川兮女妓九子 為民先兮。蚩尤鑄兵幾千年兮十日並出堯之間兮。羿廼斃日事豈然 兮。常蛾奔月誰所傳兮。豐隆騎雲為靈仙兮。夏開乘龍何因緣兮。

傅說託星安得宣兮。夸父鄧林義亦艱兮。尋木千里烏易論兮。穆王 周流往復旋兮。河宗王母可與言兮。青鳥所解露誠亶兮。五色玉石 出西偏兮。崑崙之墟海北間兮。去彼宗周萬二千兮。山經古書亂編 篇兮。郭釋有兩未精堅兮。上有剛氣道家言兮。日月五星皆虛懸 兮。倒景去地出雲煙兮。九地之下如有天兮。土伯九約寧若先兮。

西方蓐收司金門兮。北極禺強為常存兮。帝之二女遊湘沅兮。霄明 燭光尚焜煌兮。太一司命鬼之元兮。山鬼國殤為遊魂兮。迦維羅衛 道最尊兮。黃金之身誰能原兮。恒星不見頗可論兮。其說彬炳多聖 言兮。六合之內理常渾兮。幽明詭怪令智惛兮。河圖洛書為信然 兮。孔甲豢龍古共傳兮。禹時防風處隅山兮。春秋長狄生何邊兮。

(52)

臨洮所見又何緣兮。蓬萊之水淺於前兮。東海之波為桑田兮。山崩 邑淪寧幾千兮。石生土長必積年兮。漢鑿昆明灰炭全兮。魏開濟渠 螺蚌堅兮。白日再中誰使然兮。北斗不見藏何間兮。建章鳳闕神光 連兮。未央鍾虡生花鮮兮。銅為兵器秦之前。兮丈夫衣綵六國先。

兮周時女子出世間。兮班君絲履遊太山。兮人鬼之際有隱淪兮。四 海之外孰方圓兮。沃沮肅慎東北邊兮。長臂兩面亦乘船兮。東南倭 國皆文身兮。其外黑齒次裸民兮。侏儒三尺並為隣兮。西北丁零又 烏孫兮。車師月支種類繁兮。馬蹄之國。若騰奔兮。西南烏弋及罽 賓兮。天竺于闐。皆胡人兮。條支安息西海漘兮。人跡所極至大秦 兮。珊瑚明珠銅金銀兮。琉璃馬腦來雜陳兮。車渠水精莫非真兮。

雄黃雌石出山垠兮。青白蓮花被水濱兮。宮殿樓觀並七珍兮。窮陸 溟海又有民兮。長股深目豈君臣兮。丈夫女子及三身兮。結胸反舌 一臂人兮。跂踵交脛與羽民兮。不死之國皆何因兮。茫茫造化理難 循兮。聖者不測況庸倫兮。筆墨之暇為此文兮。薄暮雷電聊以忘 憂。又示君兮。

梁典云。江淹位登金紫。初淹年六歲。能屬文為詩。最長有遠識愛 奇尚。年二十以五經授宋諸王。待以客禮。初年十三而孤貧。採薪 養母以孝聞。及梁朝六遷侍中。夢郭璞索五色筆淹與之。自是為文 不工。人謂其才盡。然以不得志故也。有集十卷。深信天竺緣果之 文。余檢其行事與傳同焉。綴述佛理。不多錄其別篇。知明賢之雅 志耳。

家訓歸心篇

北齊光祿顏之推 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業歸心勿輕慢也。其間妙旨具諸經論。不復 於此少能讚述。但懼汝曹猶未牢固。略重勸誘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02)《W1》-《W10》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當於一切有情

由此可知,在家或出家行者所要走的菩薩道是相同的,都是鎖定「無

簡報裡展現一枚以拉斐爾的名畫一角做成的郵 票。 請搜尋這幅畫的全貌,並模仿美術館導覽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欲過

Life history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

在佛家經典中,觀音菩薩尚有其他流通的名號:「施無畏者」、「施無畏菩薩」是以力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說是事已。寶日光明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蓮華尊佛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