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社區學習體系的基本架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社區學習體系的基本架構 "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新竹玻璃產業文化化的社區學習體系 之討論與分析

本論文的第五章探討了新竹玻璃產業文化化的社區學習體系,發現其運作存 在一些問題,必須加以克服,方能有助益於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依據研 究目的,就各體系存在的問題,擬訂討論題綱,召開焦點團體座談,希望透過與 會者的高見,進一步釐清相關的課題,重新建構有利於地方文化產業推動的社區 學習體系。

本章乃在於就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座談的意見進行分析、整理與歸納,以下 謹依序就社區學習體系的基本架構、現有的社區學習體系資源以及其它發展方向 的建議深入討論與分析。

第一節 社區學習體系的基本架構

本研究從文獻探討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推展社區學習體系的經驗,發 現其社區學習體系的運作,主要在型塑社區的共同願景,激發民眾及組織自主學 習;同時並有社區學習中心的設置,研擬共同的學習課程。其次,從紐西蘭但尼 丁的藝術就業計畫、日本黑壁玻璃廣場及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等成功的案例探 討,發現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在於建立共同的願景,做為社區學習的啟動器。

並以社群組織為推動的主體、發展議題式的學習、系統性的規劃學習課程。

因此,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在基本架構上,首先要建立共 同的願景,並且設置社區學習中心,同時以文化產業組織做為推動的主體。而願 景的建立,應該從激發業者自主學習,及凝聚居民的共識著手,以下就這 4 個課 題討論分析。

一、業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激發

文化中心開始推展產業文化化時,體認到業者是產業的主要作用者,只有提 昇他們的創作能力,生產具有品質的作品,產業才會有前景。而從玻璃產業的發 展歷史觀察,因為業者普遍都是學徒出身,技術很好,可是完全沒有美學概念。

而且早期都是接單生產,業者只要根據買者的需求製作產品,缺乏設計與品牌,

在文化產業來臨的時代,消費者講求美學和品味,傳統的產業便失去了競爭力。

要恢復產業的榮景,允宜朝藝術化的方向發展,提昇產品的品質與文化內 涵,帶來價值和美感。因此,文化中心首先和新竹師院(現在的新竹教育大學)

的美教系合作,開設美學的課程,包括素描、結構學等,可是,業者上課的意願 並不高。激發業者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建立共同願景的重要議題。

(一)深度訪談結果

(2)

在進行深度訪談時,受訪者提出激發業者自主學習的做法有二,第一是成立 玻璃街,提供長期的展售之地(B2,B3) ;第二是研訂技術分級與檢定制度(B3) 。 1、成立玻璃街

受訪者認為,人們來到新竹,卻找不到買玻璃的地方,它如何產業化?這 整個就違反藝術行銷的概念(A1,訪談紀錄)。如果有一條玻璃街,提供給業者 展售商品,那麼他們便有動力進行學習,也就是以商品的銷售,帶動業者參與學 習的動機。他們說:

人家來到新竹會有一點困擾,不知道要去那裡買玻璃,因為看過博物館之 後,發現新竹的玻璃是這樣美,可是卻不知道要去那裡買。每次都是玻璃藝術節 的時候有一條玻璃藝術街,可是每次活動完之後,也就拜拜了(B2,訪談紀錄)。

我們一直建議成立一條玻璃藝術街,不管是我們從業人員進去,至少是產業 的產品會在這邊,讓外縣市的人來參觀分享、購買禮品。像鶯歌的陶瓷老街,大 量的人口進入,從業人員、商店街、觀光、住宿等多熱鬧(B3,訪談紀錄)。

2、研訂技術分級與檢定制度

受訪者認為,研訂技術分級與檢定制度,一方面使業者的技術層次得到定 位,如甲級、乙級或是丙級的證照這種資格,便會督促業者去做學習,提昇自己 的能力。另一方面,業者的技術提升,智慧財產權得到保障,可以避免抄襲與模 仿。受訪者說:

教育制度的鑑定,第一個要教育部,第二個要有公信力的推展單位,讓人家 肯定說,這張證書發出去是公正的。而學員學習後拿到證書,他進入每一個階段,

都會得到適度的保障,變成共同追求的一個遊戲規則的目標(B3,訪談紀錄)。

(二)焦點團體結果

針對深度訪談的結果,在焦點團體座談時,成立玻璃街獲得具體回應,有 人贊成,也有人反對。研訂技術分級與檢定制度方面則持反對意見;另外並有學 者提出鼓勵第二代加入,及進行拜訪等非正規的學習。

1、成立玻璃街

對於成立玻璃街,新竹市文化局林榮洲副局長以參與推動者的立場,做了 具體的回應,並建議應成立藝術園區,他說:

有些人到新竹,可能還看不到,他就會問說,我要到那裡買玻璃的紀念品

去送給人家?這可能是我們在整個行銷上面的學習是不夠的,是要加強的。另外

就是說,我們曾經建議,將整個新竹公園,做為我們的玻璃藝術園區,可以完整

讓整個社區的學習,包括企業、產業、觀光、產官學研在此交流,大家來這裡做

(3)

相關的研究和學習,成為學習型組織(林榮洲,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他並且表示,以目前來講,只有玻工館、工坊、空軍十一村,這樣小型態 的學習型區域是不夠的,必須要去突破,才能進一步的發展。也即是,要有一個 大的聚集的學習型區域的設置,提供充分的參與學習互動,以激發業者自主學習。

然而,郭曜棻則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每一個鄉鎮都有一條一模一樣的老街,

賣一模一樣的東西,有什麼意思呢?最重要的是氛圍的建立。

張鐸嚴回應上述的討論,基本上同意設立玻璃街,讓業者的產品有一定的 銷售場域,獲得利潤,可以生存下來,才會產生學習的動機。可是,前提是玻璃 街的設置需要不斷加入新的形象和元素,創造新的感動,否則如果只是不斷的複 製,消費者去了一次以後,不會想再去,便失去意義,無法有助於產業的發展。

2、研訂技術分級與檢定制度

對於研訂技術分級與檢定制度,聯合大學王本壯教授以參與推動三義木雕 的經驗提出反對的意見,他說:

有關研訂技術分級與檢定制度,也曾經跟木雕業談過這個事情,假如它是 一個能力跟學習動力的來源的話,三義木雕在 84 年開始講這件事情到現在,好 像看起來有機會,卻不願意去做,可以想見其困難度。

這部分假如要做的話,也只能針對技術性的部分,創意性跟藝術性的部分,

是沒有辦法分的。假如只是針對技術性的部分,現在遇到的困難是沒有人敢去訂 這個分級,因為訂了之後,你就會發覺,大陸的技術性更高、更棒,他賣得更便 宜,訂了之後,不是擺明了幫人家銷售嗎?所以就做不下去了(王本壯,焦點團 體座談紀錄)。

因此,他的結論是標章認證不能指明去做分級,只能做材料認證,例如這 是黃楊木,或者這是非常高級的一千度的琉璃,八百度以上的軟玻璃,只能做這 些,沒有辦法做其它的,甚至技術層面比較好壞的分級都不可能。

3、鼓勵第二代加入

黃世輝教授以其輔導竹山竹工業區的經驗,提出如果要激發業者自主學 習,最好鼓勵第二代加入,他說:

如果這個產業他們自己的人習慣他們自己的成長方式,不太想學新的東 西,我們也不太有辦法,但是我有看到有些業者願意學習,比如說竹山的竹工業 區,那一部分市場逐漸在減少,有好幾家都應該要轉型,可是大部分都不太想轉,

只有一家叫「德豐木業」願意轉,那是因為有第二代加入的關係,第二代加進去

經營的關係,所以願意轉型學習。所以怎麼樣激發業者自主學習,可能第一個辦

法就是請他們的第二代加入(黃世輝,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4)

針對此點,王本壯則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這個產業如果無法吸引後繼者,

到那裡去找第二代?而依當前產業的發展形式,可以是走向生活的和藝術的,或 許,可以思考產業的經營方向,設定目標導向的學習,也即是去導引往體驗經濟 的方向發展,再根據此方向去設計學習的課程。

4、應用非正規的學習方式

針對王本壯所提出的發展生活的和藝術的觀光產業的部分,黃世輝提到,

要把產業跟生活情趣結合在一起,轉變成可以觀光、可以欣賞的東西,形成所謂 的「創意生活產業」 ,必須要去學習如何汲取新知識,將創意重新整合,使產業 具有高品質的美感,並能提供深度的體驗,這其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學習和克 服。他舉出本身經驗的例子,他說:

為了協助業者轉型發展觀光工廠,會規劃辦理一些創造力的課程,但是發現 說他們都不太想來上,他們自己要改變的動力沒有的話,就不太想來上,只好「山 不就我,我就山」 ,他不來上,我就去他那裡,但是去他們那裡不是上課的方式,

是討論、訪談的方式,在談話裡面,帶有一些新的設計的想法給他們參考(黃世 輝,焦點團體座談記錄)。

他所說的,以喝茶、聊天的方式,在自然互動的過程中,有目的的傳達一些 觀念與想法,促使學習者產生觀念的改變,是正式學習場域以外的活動,也即是 所謂的非正規學習(Heimlich,1996)。

(三)綜合分析

綜合上述意見,激發業者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可行的方式包括設立玻 璃街,提供業者生存的條件,引發學習的動機;同時做為廠商彼此互動的學習型 區域。但是,要使玻璃街發揮功能,需要不斷創新,持續加入新的元素,創造新 的感動。因此,業者持續不斷的學習更為重要。

其次,可以採行非正規的學習方式,如登門造訪、喝茶聊天,在自然的情境 中提供觀點,在和諧平等的互動中帶來可能的改變。依據我國「終身學習法」的 定義,非正規教育係在正規教育體制外,針對特定目的或對象而設計之有組織之 教育活動。其除了是「正式系統以外的架構」外,教/學過程還必須是「組織的,

系統的」 (Coombs & Ahmed,1974)。所以,要登門造訪以前,宜準備好有組織、

有系統的教材,持續不斷的進行,才能帶來學習的效果。同時,應加強運用對話 與批判反思,嘗試去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建構學習者的願景與自我導向的學 習能力(蔣玉嬋,2005:237-239)。

有關鼓勵第二代加入的策略,依據易展管理顧問公司的輔導經驗,它確實可

以帶來學習的成效(C1,電話訪談) ,然而,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提供年輕學

子參與學習的機會,培養新血加入,應該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5)

研訂技術分級與檢定制度方面,目前客觀環境上有困難。研究者以為,將來 如果要訂定,亦應由社區文化組織研擬,而非由政府涉入。業者間可以多溝通、

討論,以產生共識,訂出大家都樂意遵守的遊戲規則。只有共同的願景建立了以 後,才能集合眾人之力,朝共同的目標邁進。

二、居民共識的凝聚與參與

發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目標,主要在於地方文化意象的塑造,居民的認同與參 與是成功與否的因素。玻璃文化產業要成為新竹市的意象,先決條件是居民要認 同此一產業,同意玻璃是新竹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並且以此文化資源為榮,願 意去使用、學習與創造,願意去珍視與發揚。

可是在進行研究時,發現在新竹市似乎只有在玻璃工藝博物館才能欣賞到玻 璃,要不然就是玻璃藝術節的時候,平常時間就看不到。市民對於玻璃藝術文化 活動的參與,好像也只是多了一項休閒,去參與 DIY、親子活動等,與日常生活 的關聯不大。如何獲得市民的認同,凝聚共識,也是建立共同願景的課題。

(一)深度訪談結果

在深度訪談中,受訪者提到對於居民的參與應該多加著力,他們才會瞭解認 同此一產業,也才有可能型塑玻璃是新竹市地方文化產業的意象,建議的做法包 括舉辦玻璃日、以玻璃塑造城市特色、進行社區美化(A1,訪談紀錄)。

1、辦理玻璃日活動

可以是玻璃資源的回收再利用,一個月中選定一天,做為玻璃日,推動全 市玻璃資源回收再利用活動,運用回收的玻璃資源,進行藝術創作。例如讓學生 做彩繪,或者是做創作,或者是鼓勵家家戶戶都利用回收的玻璃來創造作品。

2、以玻璃塑造城市的特色

將新竹的公共設施,結合玻璃的特色,讓藝術家帶著民眾一起來做,比如 公園裡的某些鋪面,某一個區域,就像做很多的馬賽克或者陶瓷、磁磚一樣,將 新竹市的路標、門牌、公園的座椅、垃圾筒等街道傢俱及公園鋪面都以玻璃設計。

3、以玻璃進行社區的美化

由社區發起、啟動,邀請藝術家進駐,由藝術家帶領民眾去設計他們社區 的玻璃門牌,或者是以玻璃裝飾的玻璃景觀、鑲嵌人行道等,讓玻璃成為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

(二)焦點團體結果

在焦點團體座談中,洪惠冠提出,現在居民都只是當一個觀眾而已,就是

展覽的時候會去參加,參加 DIY 體驗的活動、彩繪啊!比較容易,不需要技術

(6)

層次太高的活動,所以他們並沒有太大的認同感。而地方文化產業推動的目標應 該是一進到新竹市就有很強烈的玻璃意象,包括路燈、路牌、門牌、房子的建築,

都會有玻璃的特色,這其實可以透過社區營造來做。

在非正規教育的部分,她建議社區的意象跟玻璃結合,包括吃飯用玻璃碗,

居家的部分透過類似「金巷獎」的活動。花草巷弄,新竹的巷子,結合玻璃做一 些公共藝術,或者是街道的裝置,或者是家家戶戶的圍牆,它有各種的可能,沒 有一個固定的型式。

對於這一點,王本壯提出他的憂慮,他說:

記得東門之心有一系列強化玻璃的看板,每個人經過都敲它兩下,過沒多 久就被敲碎了,後來改做鋼板(王本壯,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即使如此,他仍然認同玻璃產業的發展,有必要增加其在生活上的使用。

因此他提醒,應該加強文化產品在生活中使用的學習,也即是要教導民眾正確的 使用觀念與行為。

黃世輝則認為,玻璃容易碎,陶瓷也容易碎,可是吃飯用陶碗跟用鋼碗的 感覺是不同的,所以陶瓷跟玻璃還是要多多用。而要使民眾以後碰到玻璃的牆 壁,不會再想要去敲一敲的行動,其實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經由社區學習,去改 變大家的觀念與行為(黃世輝,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三)綜合分析

綜合上述的討論,為了凝聚居民共識,建立共同願景,對於玻璃日的舉辦,

以玻璃塑造城市特色,以及以玻璃進行社區美化等,讓民眾參與玻璃的製作與裝 飾,去親近玻璃,讓玻璃與生活結合,獲得與會者的共識。

然而,觀之世界各國對於終身習的推展,莫不致力於學習週的辦理。有的 國家稱之為學習節、終身學習節、終身學習週、成人教育週或繼續教育週等,希 望以之讚揚學習的角色,學習能帶來改變;激勵兩性在各種學習型態中的參與;

促進資訊、學習諮商與輔導的獲得(吳明烈,2004)。

而各國在舉辦學習節時,每年都會有一個主題,如瑞士 1999 年的主題為「一 天一小時」 ,強調學習應在每天的生活中發生,在學習節期間,瑞士的博物館與 教堂等機構,亦積極響應(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1999)。再如挪威在 2002 年舉辦的第五次成人學習週,以「學習、承諾、參與」為主題,進而促進 民眾發現學習的可能性,並與瑞典、丹麥、芬蘭與冰島等北歐各國,共同合作舉 辦(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2004)。

因此,建議玻璃日的舉辦,不只是玻璃資源的回收再利用而已,應該規劃

為城市的學習日。每年選訂一個主題,結合市內的讀書會、學習機構,大家一起

(7)

學習、分享;日期或許可以訂在國際玻璃藝術節舉辦的期間,延伸藝術節的活動 到各個社區,產生加乘的效果。

玻璃藝術的裝置、社區的美化,可以在「城市的學習日」舉行,大家一起 討論、動手做;或是平時社區營造已經有共識的,可以辦一個小型的成果展或比 賽,慢慢的累積一些玻璃的知識、使用的常識。在社區的玻璃藝術的裝置,居民 一起來維護,敘說創作的歷程與社區的故事。玻璃成為社區獨特的文化資源,居 民成為玻璃藝術的專家,玻璃便真正成為地方的文化產業。

三、設置社區學習中心

社區學習中心的設置,主要是做為提供社區學習的整合平台。如美國 1983 年推動的社區科技中心,是由社區組織申請設置,目的在為都會、鄉村及弱勢不 利的社區民眾提供電子科技的學習資源及服務;英國也設置有小型、標準、大型、

虛擬等不同的學習中心,提供民眾充分的學習機會;而日本的「終生學習中心」

亦遍及全國各個社區,提供民眾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環境。

另一方面,社區學習中心的設置,可以統合規劃系統性的學習課程。從 3 個推動地方文化產業成功的案例觀察,它們都提供了大量與產業有關的學習活 動,包含了專業、體驗學習、交流、鑑賞等不同層次的課程,乃得以發展出產業 的特色。因此,推動玻璃文化產業,允宜有一社區學習中心,規劃系統性的課程,

提供有關玻璃知識與技藝的學習,使產業有所創新與突破。

觀之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的設立,目的在於成為玻璃的資源與資訊中心

(蒲公英文化工作室,1998),並且要結合文化與觀光資源,協助新竹玻璃產業 升級,讓民眾及業者參與並瞭解新竹玻璃產業的開發與應用(文建會,2004)。

其最適宜做為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中心。

(一)深度訪談結果

人才的養成是產業成功的要素,要養成人才必須有系統的課程設計和學習 的場域。受訪者提到美國西雅圖有一個皮爾查克玻璃學校(Pilchuck school) ,是 在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裡面有很多的玻璃工房和教室,也有很多的駐村藝術 家、開設一系列的課程,有興趣的人就到那裡一起學玻璃(A1,訪談記錄) 。而 且此一學校的教學,不是明年要教什麼,今年才規劃,是 5 年前就規劃好了(B1,

訪談記錄;Oldknow ,1996)。

受訪者說,他當然希望有像皮爾查克這樣一個玻璃學校,但是台灣的環境 比較差,私人不可能投資;而正規教育系統可能還要一段時間,所以他寄望於玻 工館能發揮教育學習的功能。他說:

玻工館是台灣的龍頭老大,工坊的部分,應該開放給民眾來學習,他可以

做培訓啦!做教學方面的工作。然後再做交流,國際性的交流、個人交流以及異

(8)

業的交流,對於產業的提昇可能比較快(B1,訪談紀錄)

另一位受訪者提到,希望玻璃工房好好經營,扮演下列 3 個角色的功能

(B3,訪談紀錄):

1、提供專業人員在職訓練場地,能和國外交流;

2、做為培訓社會大眾第二專長的場地;

3、提供學校沒有的設備,排定時間,讓學生來此授課,教育可以扎根。

另一位受訪者並提出,玻工館應該扮演玻璃研究和玻璃資訊的角色,裡面 應該要有一區是屬於玻璃主題的圖書區或者研究區,並且應該有一些獎助的計 畫,去獎助大家進行玻璃的相關的研究(A1,訪談紀錄)。

從上所述,受訪者多深切期待玻工館可以扮演推展玻璃文化產業的社區學 習中心的角色,做為玻璃研究和玻璃資訊的提供者,並且開放玻璃工房做為學習 的環境、空間與技術交流的園地,加速人才培育,帶動產業升級。

(二)焦點團體結果

王淑宜以其組織推動藍染文化產業的經驗,提出 3 種人才培育的機制,最 重要的是種子教師的培訓,有了教師才能進行後續的培訓工作;另一是維持一整 年的系列學習課程,使學習者由生手入門,漸漸的可以進入專業;第三是體驗學 習,提供有興趣的民眾休閒娛樂的學習。

同時,他們也致力於學習環境的塑造,由三峽鎮公所提供的一個閒置的空 間,整理為藍染教室、藍染展示館及一間賣場,形成一個園區,讓民眾可以參觀、

體驗與購買,產業得以在此生根、茁壯。

從三峽藍染的經驗發現,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在於產品的展示、學習與 體驗。從這三者看來,玻工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完美、現成的場域,它的展示 空間經過詳細的規劃設計;其工房設有拉絲編織、空心吹製、實心雕塑及窯爐吹 製等現場製作體驗教室,設備齊全,實具有社區學習中心的充分條件,以其為基 地,規劃完整的學習課程,培養人才;同時作為藝術家進駐之地,提供居民體驗 學習,以及藝術家彼此觀摩競技的場域,提昇產業品質,應是它責無旁貸的責任。

(三)綜合分析

從上面的討論,大家都深切期待於玻工館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以博物館 的角色而言,它具有文物保存、維護、展示、研究及教育推廣的功能,並負有全 民、終身、啟發、誘導、寓教於樂…的社區教育的責任,博物館是知識寶庫及學 習中心,不僅反應社會需要,並且要促進產業及社會的發展(黃淑芳:1997)。

然而,根據蔣玉嬋(2006a)的研究,因為首長重視度的差異,玻工館的人

員及經費均不足,造成營運上的困境。阿明和史瑞福特(Amin & Thrift,1995)

(9)

提出,制度厚實是自我組織、學習和創新的程序。為了玻工館的永續發展,應該 趕快建立一套制度性的架構,以為運作的依循,使充分發揮功能,達到原初設立 的目標,建議玻工館趕快進行下列體質的改造工作:

1、研擬短、中、長期的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建構具體的發展願景。

2、強化內部的組織與人力,以組織學習建立專業服務的核心價值觀,培養員工 的核心職能,達到專才專用,提昇營運績效。

3、加強與產業界及藝術家的合作,研訂玻璃工房的營運準則,規劃初、中、高 等不同階段的課程,系統性的培養人才;並邀請藝術家進駐,營造產業的學 習環境。

4、與市內機關、學校、社團、周邊文化設施、企業團體等,建立社區學習的夥 伴關係,有效整合學習資源,提供完善的服務。

5、研訂與國外博物館的交流機制,一方面藉由國外作品的借展,豐富博物館的 展示內容;一方面也可以將本國的作品推介到國外的博物館,鼓舞藝術工作 者的信心與光榮感。

四、文化產業組織做為推動的主體

依據制度與調節理論,作用者是在行動的階段與過程中積極參與和投入,

並影響和成就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Thompson,1984) 。作用者包括政府、

企業與社群部門。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依賴於作用者間的協力與互動,政府做 為政策的領航者,社群組織便為主要的推動者。從文獻探討的 3 個推動地方文化 產業成功的案例,它們都以社群組織做為推動的主體;而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

的推動,亦是在輔導社群組織成立,以之從事社區營造的工作。

社群主要定義為當地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團體,其之所以凝聚集結的主要動 力來自於共同的價值與意識(周志龍,1999:2-11),包含地方文化藝術工作者、

地方文史工作室、地方耆老、地方產業協會等(林柔妤,2006:106)。新竹市文 化中心在開始推動玻璃文化產業時,為了凝聚業者的共識,於 1994 年輔導業者 成立「新竹市竹塹玻璃協會」 ,後來部分藝術家又於 1997 年成立「新竹市風城藝 術玻璃作家協進會」 ;同時有一些玻璃藝術家(或業者)成立了個人工作室,他 們都是地方的社群部門,與地方文化產業的關係最為密切,是否能成為推動的主 體,是社區學習體系的課題。

(一)深度訪談結果

根據受訪者,當初之所以輔導業者成立「竹塹玻璃協會」 ,是因為新竹的玻

璃業者間,原來並無任何組織,由於大部份業者係以從事代工為主,沒有研發創

新的能力,相互抄襲模仿的情形十分嚴重,造成同行相忌,惡性競爭。所以在

1994 年時就藉由籌辦第一屆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名義,整合業者,輔導成立

組織,希望將原來一盤散沙的玻璃業者組織起來,透過團體的制約改善過去惡性

(10)

競爭的現象(A1,訪談紀錄)。

1997 年部分業者又自行籌組設立「新竹市風城藝術玻璃作家協進會」 ,看似 兩個組織分立。但是,就兩個協會的宗旨看來,都是要發揚竹塹玻璃產業、充實 玻璃工藝研究發展、增進國際玻璃交流。為達組織設立的目的,其必然要提供會 員充足的產業資訊,並安排相關的學習,以提昇會員的創作水準;同時要提供廣 泛的社區學習,一方面吸引新血加入,另一方面,獲得居民認同,以達推廣的目 標,扮演推展玻璃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的角色。

受訪者提到,就藝術家(或業者)而言,他已經在做玻璃的推廣,或是產 業的生意,應該提供出一些資源,去招收一些學生,或是對他的員工去做培訓。

把資源開放出來,讓有興趣的人去學習,這樣的話,就可以吸引很多民間有興趣 的人去學習。學習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就會創作,就會造成玻璃藝術的風氣,對整 個台灣玻璃藝術的發展都會有正面的影響(A2,訪談紀錄)。

所以,就提供居民參與學習而言,藝術家(或業者)必然也是社區學習體 系之一。誠如受訪者所提到的,到日本黑壁玻璃廣場參觀的時候,發現很多玻璃 藝術家在社區裡開設玻璃教室,有很多的家庭主婦,買完菜,就直接去玻璃教室 上課,上完課才回家做菜(A1,訪談紀錄) 。就此一社區學習體系而言,新竹應 該鼓勵藝術工作者在社區成立更多的玻璃教室。

受訪者也提到,在居民的興趣養成方面,新竹已經成為一個培訓中心。好 幾個老師、好幾個匠師都各自在不同的社團,進行培訓的工作。例如有老師把玻 璃跟陶瓷結合在一起,在幼稚園教小朋友利用微波爐去製做玻璃藝品。但是他並 沒有真正的去把它普及,因為那個東西是可以被複製的,當它被複製的時候就會 喪失它的市場。

再如另一位老師,也培養很多的學生,只是他們都很保守,都不願意去廣 為宣傳,就像表演的老師傅一樣,都會偷藏一手,但是這樣在後面的發展會有很 大的瓶頸(B5,訪談紀錄) 。所以地方社群部門應該把其學習資源開放出來,成 為社區學習體系的要員。

(二)焦點團體結果

文化產業組織與藝術工作者,成為社區學習體系的成員,為產業的發展與 提昇帶來貢獻,在焦點團體座談時得到認同。蔡松平提到,例如在美國,玻璃產 業在早期也是傳統產業,在 1960 年代萎縮,關掉很多大廠。後來有一些教授,

一些藝術工作者,一起推動所謂的「玻璃工房」運動,從 1960 年到現在,從事 玻璃的創作者,達到 3、4 千位,他們組織成為玻璃藝術學會,會員有三千多個,

每一年召開年會,彼此交流、學習,成功的帶來玻璃藝術的重生與發展(蔡松平,

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11)

而三峽藍染文化產業的推動是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著手,進行種子教師人 才的培訓、規劃相關的推動工作(王淑宜,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無疑的,社群 組織為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擔負了社區學習體系的責任,並發揮了相當的功能。

再如日本的家庭主婦為了怡情養性,提著菜籃去學習玻璃。在日本,個人 工作室是社區學習的教室(洪惠冠,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而黃世輝進一步提出

「消費者的學習體系」與「生產者的學習體系」的概念,文化產業組織與藝術工 作者,他們提供社區居民、藝術愛好者的學習,是屬於消費者的學習體系;做為 生產者本身,更需要學習,沒有一個企業不學習還可以維持得下去,所以,為了 後續的生存,生產者必須建立本身的學習體系(黃世輝,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因此,做為地方的社群部門,其在社區學習體系擔任的角色有二,一是提 供給消費者的學習體系,藉由此體系提供給居民大量的學習機會;另一則是生產 者的學習體系,也即是社群本身,為了藝術價值的提昇,必須去建構本身的學習 體系。

(三)綜合分析

從上所述,文化產業組織與藝術工作者(或業者) ,應具有社區學習體系的 角色與功能,如 1972 年「日本玻璃工藝協會」成立,加快日本玻璃藝術的發展,

目前玻璃工作室總數在一千家以上(黃台生,1999:63) 。而觀之「新竹市竹塹玻 璃協會」 ,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有一套很好的做法,去推廣、去做國際交流(A2,

訪談紀錄) ,受訪者說:

那時候我們算是卯足勁在做,常常帶著大家去外面開疆闢土,只要有活動,

需要我們配合,我們都很樂意的去。由於大家同心協力,我們的成員是那麼合作,

機動力都那麼強,獲得大家的稱讚(B2,訪談紀錄)。

但是,後來因為內部會員間意見不合,1997 年另成立「新竹市風城藝術玻 璃作家協進會」 ,社群間如果是良性競爭,可以帶來彼此的進步(A2,訪談紀錄) 。 但是,目前兩個協會並不和諧,整體的共識與向心力仍嫌不足;舉辦的活動多半 與政府一起合辦,獨立作業的玻璃工藝相關活動與策略較少(林柔妤,2006),

未能為提昇會員能力,獲取居民認同而提供服務(A1,訪談紀錄)。

而藝術工作者(或業者)間,都將社區學習侷限於本身提供的教學,大部 分都是自顧自的(B1,訪談紀錄) ,彼此間缺少學習互動,甚至互不往來,無法 形成和諧的作用者網絡關係,彼此的資源無法連結、整合、運用,不能發展成為 有助於產業發展的學習型區域,殊為可惜。

為了使此一社區學習體系能發揮功能,文化產業組織及玻璃業者(藝術工 作者)應朝下列方向努力:

1、文化產業組織應推動組織學習,成為學習型組織

(12)

知識社會就是組織社會,知識唯有透過組織的運作,才能有效傳承並發揮 力量,知識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個人學習,也需要組織學習(Drucker,1995)。

組織學習是成員的合作行動,起於應付外在環境變遷的需要,成員在群體 中分享經驗、知識、資訊、規範、價值等,進而產生組織行為的改變。因此,組 織學習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個人的行動導致組織和環境的互動,環 境會據此反應(Sinkula,Baker & Noordewier,1997) ,環境的反應會再被個人解釋。

在這個組織學習的循環過程中,組織的成員分享資訊,並且以共同信念、假定、

規範等方式創造組織的記憶(Argyris & Schön,1978),再進一步指導個人和組織 的行動。透過組織學習,成員間建立共識與瞭解,產生明晰的期望水準,全力的 投入,進而產生組織行為的改變,獲得競爭優勢。

為了進行有效的學習,組織必須轉型為學習型組織,以系統思考、建立共 享願景、轉變心智模式、自我精進及團隊學習等 5 項修練為核心理念,鼓勵成員 不斷的發展能力以實現真正的願望,同時在組織中培育出新穎具影響力的思考模 式,聚集熱望,繼續不斷的在團體中從事學習(Senge,1990:2)。

觀之目前推動玻璃文化產業的兩個組織,彼此分立,內部成員不和諧、展 覽作品水準無法提昇(A2,訪談紀錄) ,社群的薄弱與依賴性(林柔妤,2006:103) , 都是亟待改善的問題,解決之道,應儘快進行組織學習,建立共享的願景,透過 對話、對未來計畫之分析、過程再造等,克服成員間功能的近視,以開放的心胸 關注組織的目標,為地方文化產業的振興貢獻心力。

2、藝術工作者間摒除心結,共同營造創新的學習型區域

「學習型區域」最早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觀念之一,晚近以來,產業 群聚的發展,更強調因應產業的創新,必須集體學習。在區域中建構學習體系的 機制與運作的環境,藉由區域內不同作用者的相互學習,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產 生互動、經驗交流和知識分享,進一步帶來創新能量,提昇產業體質,其概念乃 格外的受到重視。

在學習型區域內,藝術家(或業者)彼此互動學習,除了分享資訊、技術 交流,最重要的是在互動的過程中,建構了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核心元素 是「信任」 、 「合作」 、「網絡」和「規範」,它促進參與者有效率的結合,追求共 同分享的目標,更容易解決集體的問題,使社區運作順利,擴增人的視野,改變 人的命運(Putnam,1993;1995) 。並有助於經濟與社會發展之制度、關係、態度 和價值(Grootaert and van Bastelaer,2002:2)的建立。

也許是早期生產環境的影響,目前的藝術家(或業者)大半都是學徒出身,

他們早期的經驗是「老闆不讓員工聚在一起,他怕你會耍花招」 、 「那時候的產業

大家都是替國外客戶量身製作,大都把門關起來做,不讓外人接近,連師傅在打

新樣品他都不會給你看,因為他怕一些技術性外漏。」 、 「都是透過貿易商去接單,

(13)

如果同質性太高,不要說一樣,相似就好,競爭都會出現,所以那時產業的競爭 很大,彼此之間沒有信任。」(B3,訪談紀錄)。因此,造成他們各自孤軍奮鬥 的生產型態。

然而,閉門造車的生產環境已經改變了,那樣的心態對於產業的提昇是最 大的阻礙,他們的眼光必須能夠放開、放寬,才可以去突破瓶頸(B5,訪談紀 錄) 。同時,地方文化產業講求集體的利益,它不是零和、你存我亡的,它更需 要大家彼此的互助合作,以帶來共享、雙贏、互利、互惠。

或許有一些個人獨創的東西,擔心被別人剽取。此一部分,除了法律已經 有智慧財產權的規範,大家必須遵守,也可以藉由學習,彼此勉勵,進行道德的 感染(黃明月,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以同儕的自律與約束,彼此尊重,努力創 造,使地方文化產業能永續發展。

以上分析討論了社區學習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業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與激發、居民共識的凝聚與參與、設置社區學習中心、以文化產業組織做為推動

的主體等,前兩者關聯於共同願景的建立,目前的運作是不足的;玻璃工藝博物

館可以規劃為社區學習中心,但是人力、經費不足;文化產業組織維繫著產業的

發展,可是目前的組織尚無法發揮主動積極的力量,它們的困境,均有待運用上

述專家學者提出的策略調整改善

(14)

第二節 現有的社區學習體系資源

除了上述所討論的社區學習體系的基本架構,美、英、日等國家在推動時,

都建立了社區學習的夥伴關係;3 個推展地方文化產業成功的案例,也都結合政 府、企業部門的資源一起推動。而體系本身就是一個整合的概念,推展地方文化 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允宜整合社區的學習資源一起推動,因此有必要就相關的 社區學習體系資源進行瞭解與討論。

本研究的第四章第三節,探討了新竹玻璃產業文化化的社區學習體系,包 括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正規教育系統及社區大學;而我國的社區學習體系資 源,尚有電子媒體、社教館及社教站。另外,企業也可以是社區的學習資源,以 下就此 5 項資源的運作及改進方向深入討論分析。

一、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

舉辦大型的文化藝術活動,以吸引觀光客,促進地方繁榮與發展,是晚近以 來西歐國家都市重建的重要發展策略(Zukin,1995) 。我國亦於 1994 年起在「社 區總體營造」政策下,大力輔導地方辦理文藝季及國際小型藝術展演活動,希望 以之建立地方的文化形象,為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活力,並帶來經濟產值效益,振 興地方文化產業。

大型藝文活動必須透過組織動員的方式呈現主題,整個過程包括文化行政人 才的協調、訓練;結合地方藝文人士合力策劃,共同執行而建立合作關係;人民 在參與活動時,藉由對地方文化的尋根和巡禮,建立自信和驕傲,產生認同與藝 文品味的提昇;並累積發掘地方的藝文資源,成為地方的財富等(文化環境工作 室,1999:145-148),是一連串的學習過程。因此,文化藝術活動的辦理應為重 要的社區學習體系。

為了玻璃文化產業的推展,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在中央輔助、地方政府著力 下,從 1995 年開始辦理,至今已 6 屆,其是否達到社區學習體系的功能?是值 得討論的議題。

(一)深度訪談結果

對於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舉辦,是否具有社區學習體系的功能,受訪者 有正反兩方面的意見。贊成者認為那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確實可以帶來改 變;反對者則認為熱鬧的活動只是表象,無助於學習。贊成者說:

每次辦理玻璃藝術節的時候,邀請很多國外藝術家來展覽,業者看到國外

比較先進的技法,或是一些蠻不錯的作品,就會跳脫他們原來想像的模式,帶來

很大的啟發,所以藝術節是很好的觀摩和學習的機會,透過活動的親身參與,給

予他們一些改變(A1,訪談紀錄)。

(15)

另一受訪者並表示,藝術節開始辦理的時候,實際上宣導作用大於實質,

因為那時候業者基本上都還停留在傳統技術。不過,因為引進了歐洲的玻璃技 術,大家看到各種不同的技法,經過交流,發現了玻璃的前途(B5,訪談記錄)。

也因此帶給新竹玻璃業者很大的信心,後來在籌辦第二屆玻璃藝術節,或其它活 動時,他們都很願意配合(A1,訪談紀錄)。

然而,因為政府經費預算的限制,以及政策的考量,藝術節逐漸朝產業的 行銷為主(A2,訪談記錄) ,只在滿足業者的需求(A1,訪談紀錄) 。尤其是 2006 年這一屆,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童話故事為主軸,整個空間朝業者駐廠賣東西的 方向設計,吸引了大批人潮,但是展出的作品都非常商品化,藝術性減低,來參 觀的也是外縣市多於本地人,無助於產業品質的提昇(B5,訪談紀錄)。

反對者則認為 2 個月的玻璃藝術節,辦完以後就撤展,這種蜻蜓點水的方 式去辦活動,其實是最耗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勞民傷財。但是它最容易呈現,

拍一些照片,寫一些報告,很熱絡,很多人來,有具體成果,但是深度意義都不 夠,沒有辦法扎根。而所謂的表演,雖然是一種推廣,但對於產業的所謂的教育、

學習、觀摩,並沒有很深層的意義在裡面(B3,訪談紀錄)。

(二)焦點團體結果

焦點團體座談對於國際玻璃藝術節是否擔負起社區學習體系的功能,基本 上都持肯定,認為它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社區學習的方式,它的學習不只在新竹 市的市民、新竹市的團體或者是社團、產業本身,甚至可以讓整個臺灣各縣市的 民眾都來此學習玻璃的藝術(林榮洲,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然而,張鐸嚴提出「文化」和「產業」融合的問題,他認為大家希望產業 文化化,於是整合地方的學習資源、社區資源、民間社團等,辦理大型的文化藝 術活動。可是活動辦完之後,還是產業歸產業,文化歸文化。如何可以成功的將 產業與文化融合在一起,轉換成新的元素、新的力量,才是問題的關鍵。他說:

文化沒有生機,文化工作者沒有利潤,文化產業缺乏生存的條件,最終還 是要萎縮;同樣的產業沒有利潤,產業一樣要萎縮的嘛!不管文化界也好,產業 界也好,都得先生存下來。有了生存下來的基礎之後,才有可能進行所謂相互的 整合、融合、擴張或提昇。不管是「產業文化化」或「文化產業化」,整個的關 鍵在於如何使產業與文化成功的融合,成為新的元素與力量(張鐸嚴,焦點團體 座談紀錄)。

因此,訪談者所擔心的商業化,其實不是問題,如何將「文化」與「商業」

融合,使藝術節活動有助於產業品質提升與振興才是活動的意義所在。所以,藝

術節不要怕業者賺錢,而是要讓他們明白,商機是來自於文化元素注入所產生的

創意。只有維持創意的品質提升,才是產業永續經營之道。

(16)

(三)綜合分析

從上述的討論,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辦理,不管是活動的設計理念,或 是實際的執行操作,都具有「社區學習」的功能與意涵。從摩里森(Morrison,1996)

節慶活動行銷的 8p 組合(轉引自陳家苓,2001:72) ,可看出其學習的重點所在:

1、產品(products) :提供給遊客的活動是否具有獨特性?主題和節目是否吸引 他們?

2、地點(place) :地點是否便利民眾參觀?使否具有容量與舒適度?

3、價格(price) :當地民眾及觀光客是否滿意票價?

4、群眾(people) :居民是否支持此項活動?有沒有幫忙的義工或專業的活動負 責人?

5、表演節目(programming) :表演的節目是否具真實性、娛樂性且兼具高品質?

6、包裝(packaging) :可藉包裝提高活動的附加價值嗎?

7、宣傳(promotion) :應傳達給觀眾什麼樣的訊息?

8、合作關係(partnership) :什麼樣的合作關係可以加強節慶的發展,吸引更多 的觀光客?

以上 8p 純就一個活動的環節考量,而做為一個地方文化產業的活動,更需要 關注於產業的提昇,以及社區發展的效益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昇。從辦理 6 屆的 藝術節看來,每年的參觀人數都有成長。尤其是 2006 年這一屆,受訪者表示,

業者都很開心,他們都賺到錢了(B5,訪談紀錄)。

可是,讓業者賺錢不是政府舉辦藝術節的唯一的目標,更重要的目標是地區 形象的塑造,產業和居民生活的連結。為了有效擔負起社區學習體系的功能,辦 理方式宜朝下列方式改進:

1、時間要固定

藝術節辦理 6 屆以來,舉辦的時間、長度都不固定,如果能夠把時間固定 下來,則民眾和業者都知道什麼時候該準備了,該要一起討論、學習去規劃生動 的節目;外地的民眾也知道什麼時候該來參觀藝術節了,藉由豐富節目的學習體 驗,達到文化內涵的提升與精神生活的滿足。

2、結合社區一起辦理

目前藝術節的場地都在新竹市公園,民眾都認為那是政府或是業者在辦的 活動(B5,訪談紀錄) ,居民都只當一個觀眾而已(洪惠冠,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應該設計一些活動,動員居民一起參與,例如讓社區接待國外的藝術家,有一些 展覽、體驗活動或講座在社區舉行。如此,居民會為了藝術節的到來而努力學習,

包括語言、接待的禮節、環境的清潔美化等,居民在節慶活動中學習如何表現出

最好的一面,並產生驕傲與歸屬感。

(17)

3、採國際徵件的方式,廣邀藝術家參展

林柔妤(2006,98-99)指出,藝術節展覽的國外作品占了一半以上,讓參 觀者無法對本地的玻璃產業有所了解,更容易誤解為國外的作品才較佳的印象。

也有受訪者認為政府獨厚於國外的藝術家(B3,訪談紀錄) 。然而,觀摩、交流 實為最有效的學習,日本的作法可以提供作為參考。

日本的作法是透過企業、報紙支持一年舉辦國際性的比賽、展覽約 30 次,

先邀請組成國際評審團,然後向世界各國發函邀請參加,將各國藝術家寄來的作 品幻燈片初評後,稍有名氣的列入特別貴賓;無名者和日本新一代藝術家一起評 比。評審後往往前三名裡一定有日本人,既抬高日本新藝術家身價,並直接推進 國際舞臺核心(黃台生,1999:68)。

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已經辦理了 6 屆,對於國外資訊的掌握以及活動辦理 的方式,必然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也打響了一些知名度,應該具有能力對國際徵 件,一方面廣徵國內外優秀的作品,更有助於藝術節效益的提昇;另一方面,做 為藝術家觀摩競技的舞臺,當能激發國內業者新的學習動力。

4、延伸藝術節的效益

一直以來,藝術節受到質疑與詬病的,是花了大量資源與經費投注在活動 上,活動結束以後卻少有繼續維持後續的發展推動,無疑的是對資源與金錢的另 一種浪費與本末倒置(林柔妤,2006:99;B3,訪談紀錄) 。要改進此種現象,則 必須要規劃後續的活動,以延伸藝術節的效益。

有關活動效益的延伸,法國有值得參考的作法。例如諾耶市(Noyers)音 樂文化產業的推動,是在音樂節後,規劃辦理音樂營,邀請參加音樂節的音樂家 們留下來,為音樂營講授課程。學員則居住於農民的家,夏令營結束後,在當地 教堂舉辦成果發表會。此時,學員的親友、當地的居民都會來參加,發表會結束 後,大家一起品嘗勃根地的美酒(蔣玉嬋,2006b:261) 。不只延伸了音樂的學習 與推廣,也助益了地方的觀光產業,帶來民宿與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因此,在國際玻璃藝術節舉辦時,可以邀請國內外參展的藝術家,或國際 徵件得獎的作者到新竹來,請他們到社區去,辦理短期的研習,或與居民一起進 行一些裝置藝術的創作活動;或與業者切磋技藝,讓藝術節的效益延伸擴展,真 正有助於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展。

二、正規教育系統

從美、英、日等國家推展社區學習體系的經驗,它們都極注意於建立學校與

社區的夥伴關係,例如美國主要的觀點是將學校視為社區中心、將社區視為課程

以及學校為基礎的企業體(林振春,1998);英國鼓勵朝「學校社區化、社區學

校化」發展,希望運用社區、學校及其他不同主體間夥伴關係的建立等策略,資

(18)

源共享,達到學校與社區的共存共榮與雙贏互惠(DfEE,2001;王政彥,2002);

日本名古屋大學以「學習公共圈」計畫,將課程對社區民眾開放,並協助商店街 的復甦(牧野篤,2004)。

我國亦倡導「學校社區化」 ,陳其南在教改會第 20 次委員會議的報告提出,

學校擁有最多的社會公共資源,包括人才、經費和空間,應根據各自的條件,設 計出一套機制將學校對所在地的社區社會開放,透過社區學習計畫和外界社會產 生交流互動,讓學校成為社區社會所擁有的學校,成為帶動文化和社會學習的中 心,提昇地方的形象與實質的建設,也為學校本身帶來活力和生機(陳其南,

2006) 。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展,正規教育系統,是否成為社區學習體系,是值得 探討的議題。

(一)深度訪談結果

在深度訪談中,對於正規教育系統,受訪者描述新竹市已經有過的做法,

以及他們的想法。

在小學方面,始於 1991 年,陳滿玉擔任新竹縣照門國小的校長,夥同玻璃 藝術家,以技藝班的形式推動,並結合社區產業辦理展覽,可惜在她離開以後,

此一課程便告終止。

1994 年她到了富禮國中,在教育部技職司的經費贊助下,設立技藝教育中 心,招收新竹市各國中後段班的學生,希望藉由技藝學習,給這些不愛念書的小 孩安定心性的機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有好的表現,曾經應邀參加教育部在 元智大學、福華飯店舉辦的 APEC 展覽。1999 年並應邀到北京參展。然而,因為 家長反對,認為太早標籤化,同時也因為升學管道沒有辦法暢通,推動的範圍便 逐漸縮小。

1998 年陳校長到了香山高中,將學校改制為綜合高中,在職業類科中開設 美工學程,同時爭取「高中職社區化學校特色發展計畫」的經費,改善玻璃教學 環境,希望藉由教學環境品質的提昇,改變傳統認為手工藝的製作是勞工的觀念

(B3、E1,訪談紀錄),對於工藝產業,有新的眼光和視野。

對於國小、國中的做法,有部分受訪者並不贊成,認為國中、小的學生心 性未定,只是依照老師的方法製作,沒有玻璃的知識,對於化工、化學也都不認 識,不是很適宜,最好是在大學裡廣設玻璃科系,受訪者說:

據我所知,全美國 60 幾家大學裡頭都有玻璃科系,他們不只吸收傳統,還 開發出新的東西出來,因為他們學有專精啊!也有研究,所以每一個玻璃工作者 的作品都不一樣,不抄襲別人,都是自創的。他們有獨特的系統,還有獨特的配 方,都自己研發出來,所以美國強在這裡(B1,訪談紀錄)。

而觀之新竹市大學對於玻璃產業文化化的參與,是文化中心開始推動時,

(19)

結合新竹師院(現在的新竹教育大學)的美教系開設了玻璃相關的美學課程,受 訪者說:

在剛開始推動的時候,覺得人才培育真的很重要,一直希望在新竹能有一 個玻璃學校,公部門也好,或者是有私人願意去投資,做人才的培育。可是,那 時候還沒有辦法做到那樣,所以只好去找幾個既有的學校體系,請他們開設相關 的玻璃課程(A1,訪談紀錄)。

另外,大華技術學院自 2003 年起,每年暑假招收中學至大專院校學生辦理

「玻璃創新營」 ,學生結合不同的媒材進行創作,有很好的創新表現。

(二)焦點團體結果

焦點團體時,洪惠冠提出,為了讓新竹市的市民和玻璃有更密切的關係,

在正規的教育體系裡頭,應該在國中小開設鄉土教育的課程,介紹玻璃在新竹發 展的背景、過程,以及目前的玻璃藝術家作品的介紹、創作的的心路歷程等,讓 學生認識在地的玻璃文化產業特色。然後,國中開始,可以有一些技藝的課程。

她也提到,其實上述的做法原本就有,有很多學校,包括國中、高中,甚 至大學,都有少部分的幾個比較熱心的老師在推動,只是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

沒有辦法延續,也沒有系統的連結,學生沒有強烈的願景或目標,甚至政府沒有 一些鼓勵的措施,所以,學生不會覺得在求學過程中,可以選擇玻璃的創作當作 主修的科目,這個部分是政府可以再努力的(洪惠冠,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三)綜合分析

從上所述,新竹市玻璃產業文化化的推動,正規教育系統方面,曾經有國 小、國中的參與,卻因為人事異動、家長不認同、升學主義的壓力等,未能延續。

高中方面,目前香山高中職業類科中開設的玻璃美工學程仍在進行;大學方面,

早期新竹教育大學曾經和文化中心合辦玻璃藝術的美學課程,可是並未持續;大 華技術學院接受教育部委託,每年辦理「玻璃創新營」 ,已近入第 4 屆。

以「學校社區化」的意涵而言,必須學校的設備、師資、場地等,開放成 為社區的學習資源,才是社區學習體系。上述國小、國中的課程,是為後段班的 學生開設,並無社區學習的精神;香山高中的美工學程亦是以學生為主的選修課 程,所以也不是社區學習。

大華技術學院在辦理「玻璃創新營」時,實作課程運用富禮國中和香山高 中的場地和設備,但是,創新營是以中學以上的學生為對象,仍然無法稱為社區 學習。倒是新竹教育大學曾經和文化中心合辦的美學課程,以業者和居民為對 象,是社區學習,只可惜它不能形成系統化的課程長期發展。

深度訪談時,問及學校是否可以對社區開放,為居民辦理玻璃相關的學習

(20)

課程。受訪者表示,學校設有社區大學,曾經開設玻璃藝術課程,但是附近家長 本身就是玻璃行業,他們不可能來學,又因為地點比較遠,並不熱絡。學校的進 修部是社區學習的管道,也想過在進修部開,但是到目前為止,因為師資的問題,

一直無法開設(E1,訪談紀錄)。

從上所述,正規學校要成為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似乎有其 困難度。誠如王政彥(2002:107)所說的,「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呼籲多 年,具體的作法及成效仍屬有限。如果正規學校要成為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社區 學習體系,師資和設備是首先要克服的問題,可以採行下列的方式予以增強:

1、在中小學部分,可以進行玻璃藝術的鄉土教學,讓家長一起參與課程的講授;

或利用懇親會、校慶的時候,辦理有關玻璃的講座、展覽,請家長一起參加;

或者組成讀書會,讓他們在吸取新的玻璃知識時,去除外銷時代工的刻板印 象,產生對於玻璃藝術的欣賞與認同。

2、在綜合高中或大學部分,可以嘗試以社區為本位的教學。例如紐西蘭但尼丁 藝術就業計畫的做法是在藝術職訓博覽會中帶領高中生到職業藝術家的工作 室,並舉辦一系列的討論會,由藝術家親自講述其實際工作情況與職涯發展。

同時舉辦工作體驗營,讓學生與藝術家一起工作。因此,建議玻璃業者或藝 術工作者,提供讓學生實習的機會,一方面培養新血,另一方面,學生也可 以將他們在學校所學的創意,帶入工作場中,以收教學相長之效。

3、大學設有玻璃教學設備者,可以開放提供社區進行學習,一種是業者專業度 提昇的課程;一種是給有興趣的民眾學習的入門課程,它可以有階段性的,

由初階、中階而高階。

三、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是回應「社區總體營造」與「四一 0」教改運動而興起的學校,設 立宗旨有別於一般傳統大學,旨在提供社區民眾終身學習的機會,以「活化社區,

解放社會力」 (黃武雄,1995)、「深入民主、發展社區新文化」(蔡傳暉,1999)

為目標,具有推動學習型社區教育指標的行動者、規劃社區行動學習的促進者的 關鍵角色(張莞珍,2004) ,是國內學者公認的社區學習體系之一(黃富順,2004;

劉奕權,2006),是否成為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值得加以探討。

(一)深度訪談結果

新竹市的社區大學,目前開設玻璃相關課程的有青草湖、風城、科學城等 社區大學,可是僅限於琉璃珠的教學。受訪者認同於此一體系,因為學習者都是 自願來學,而且琉璃珠又是最容易上手的玻璃技術,比較容易看到結果,他說:

我一直強調,早期在這邊教學我就一直建議要從玻璃珠下去著手,他們剛

開始教都是教動物啦,那裡有兩三天就可以學得好的?我那時就反對他們教動

物,後來才改變(B1,訪談記錄)。

(21)

另外一位受訪者也認為在社區大學教學是很好的學習管道,因為有從各地 來的學生,學習以後就會再推廣,深入到各社區裡去(B4,訪談記錄)。

而目前參與社區大學琉璃珠教學的學員其實有一些成果表現,例如他們隨 同老師到日本參展,也在玻工館舉行師生聯展。

(二)焦點團體結果

在焦點團體座談時,與會者對於社區大學是不寄予厚望的。例如洪惠冠認 為恐怕不是社區大學可以扮演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角色,還是得公部門多付出心 力(洪惠冠,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郭曜棻也認為光靠社區大學是不夠的,應該先把地方的氛圍營造出來,創 造地方的壟斷地租,再去建構社區學習體系,才會有效果,她說:

透過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來推展地方文化產業,光靠社區大學是不夠的,如 果能夠把一個城市裡面的氛圍營造出來,比如說新竹的玻璃,它象徵的意義到底 是什麼?賦予它一個象徵的意義,有了氛圍,就會產生認同,可以讓所有新竹的 民眾來認同。如果怕別人模仿,就去註冊,去創造壟斷地租,把這個意象壟斷下 來,給他一個名稱,之後,整個城市有這樣的氛圍,再去建構學習體系,效果才 會出來(郭曜棻,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黃世輝則認為,城市氛圍的建立,需要靠生活者和生產者的學習體系,當 生活者和生產者都有自覺的時候,才會去感覺到周遭環境需要怎樣去做改變。如 果行政單位缺少遠見,民間會提出很多想法去刺激政府應該要怎麼做(黃世輝,

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激發居民對於社區生活環境產生自覺的,正是社區大學成立宗旨之所在,

以其定位來說,社區大學對於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展,實應擔負起社區學習體系的 角色。

(三)綜合分析

從上所述,社區大學成為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有人贊成,

有人反對。贊成者認為它是很好的社區學習的管道;反對者則認為當前社區大學 的經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類似生活藝能補習班,已經失去當初的辦學理想,

流於市場化的危機(林振春,2004:10),根本不能寄予厚望。

然而,依據社區大學的使命,其課程規劃的原則強調「以社團課程培育民

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以學術課程培養批判思考能力;以生活藝能的學習引領

民眾對私領域生活價值觀的重建」 (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2002) ,地方文化產業

的推動,牽涉到產業價值觀的重整,因此,社區大學應發展成為地方文化產業的

教育中心(張莞珍,2004),建議採行下列策略:

(22)

1、與文化產業組織定期聚會討論,瞭解藝術家(或業者)的需求,為他們安排 相關的學習課程,並進行學習的追蹤檢討。

在深度訪談時,受訪者一再提到,業者因為是學徒出身,缺少設計與美學 素養,這部分是產業提昇必須要加強改善的。而黃台生(1999:41)在進行新竹 地區玻璃工藝發展現況與面臨轉型之困境探討的研究時,進行了問卷調查,業者 亦表示對於產品設計、材料研究、市場開拓、品牌建立、在職訓練與包裝運輸等 的學習需求。

易展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為了進行新竹市竹塹玻璃產業聚落輔導計畫,進行 問卷調查,業者希望接受輔導的項目包括市場通路建立(16%)、商品研究開發

(15%) 、整體營運規劃(12%) 、參與產品展售活動(12%) 、異業結盟推廣(11

%)…等(易展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06b:11)。

上述的研究,顯示了業者有相當多的學習需求,有待社區學習予以滿足。

以但尼丁藝術就業計畫為例,其為了解決藝術就業問題,在社區裡為藝術家作品 宣傳,提供藝術家專業訓練、商業技巧、經濟人組織、充足的資訊和代言倡議等 服務(羅秀芝,2003b) ,所以,社區大學應與文化產業組織進行討論,設計適合 業者學習需求的課程,以助於業者的能力提昇。

2、發展凝聚居民共識,形塑玻璃城市意象的系列課程

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居民的認同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例如黑壁玻璃廣場 的成功,是當地居民體認到該地吸引人潮的魅力,在於日本傳統家屋的景觀保 存,以及世紀末歐洲玻璃及現代玻璃之組合。因此,組成「町眾之會」簽署景觀 協定,大家一起付出心力維護景觀的協調所致(根本昭,2000)。

再如日本三島町,以「願嫁三島町運動」為共同的願景,致力於生活工藝 運動,從發現社區的工藝資源開始,呼籲居民重新重視自己所擁有的工藝技術及 自然資源。居民在無法從事農耕的冬季裡,在家中著手生活器物的製作,每年春 天舉辦生活工藝展,相互交流;5、6 月時在森林中舉辦「工人祭」 (工藝人祭),

讓全日本各地的工藝製作者都可以過來三島町展覽與銷售。並且於 1985 年設立 生活工藝館,做為生活工藝傳承與推廣的基地。同時推行地區自豪運動,喚醒人 們重新認識過去「故鄉」的優缺點,展開適應現代社會的「鄉村建設」 (陳文標,

1995;黃世輝,2003) 。

社區大學以「拓展公領域,發展民脈」 、 「重塑生活型態,引領社會價值」 (黃 武雄,1999)為理念,應為居民開設願景工作坊、美學鑑賞、地區產業發展史、

玻璃工藝的欣賞與體驗等相關課程,期以建構城市的願景,提昇市民的生活文化 內涵,共同為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展而努力。

四、電子媒體、社教館及社教站

(23)

國內學者將我國的社區學習體系分為社區大學、社區總體營造、社教館及 社教站、電子媒體、民間組織 5 種,前面討論了玻璃工藝博物館、竹塹國際玻璃 藝術節,它們是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下建置的社區學習體系,同時也討論了社區大 學及文化產業組織,尚未討論的是電子媒體、社教館及社教站,以下就這二者是 否為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加以討論。

(一)深度訪談結果

電子媒體包括有線電視頻道及電臺,根據我國有線電視法的規定,其必須 免費提供 1/10 以上的頻道,作為公益性、藝文性及社教節目之用;終身學習法 對於電視、廣播、網際網路、平面等相關媒體,製播、製作或提供時段予終身學 習節目者,亦有獎勵的規定。目前臺灣有線電視台已有 100 臺以上,加上網際網 路的盛行,如果能善加規劃,將形成弗遠弗界、廣大的學習管道。

但是,觀之新竹市玻璃文化產業的推動,電子媒體的運用似乎並未普及,

僅一名受訪者提到,他已錄製了 6 集錄影帶,在地方電視台下午 2 點半、晚上 7 點和 10 點,一天播出 3 次,每次半小時。他希望錄影帶達到下列 3 種功能(B3,

訪談記錄) :

1、讓觀眾了解地方的產業史。

2、是一個工具書,讓觀眾了解玻璃製成的技巧、物性的變化、美學觀念等。

3、作品賞析,介紹作品的藝術呈現,創意發想。

另外,社教館與社教站是綜合性的社教機構,臺灣目前有 4 所國立社教館,

新竹市是其中之一;每個社教館下成立社教站。它們的成員都來自社區,而且大 都是志工,與社區結合辦理學習活動,是臺灣社區學習上的一大特色,但是從新 竹市玻璃文化產業的推動上,它似乎並未參與其中。

(二)焦點團體結果

焦點團體時洪惠冠提及,社教館或社教站也許是社區學習體系中的一部 分,但恐怕不是可以扮演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角色, (洪惠冠,焦點團體座談記 錄) 。

在電子媒體方面,黃明月以成人學習的角度,提出教學的形式,有網路教 學、遠距教學及面對面教學等,她說:

在成人教育裡面,常把學習機制分為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 習…,每一類都還可以分成 virture、distance,網路學習,或是空中學習,看 畫面的啊!或電視啊!公共電視有很多節目啦!一系列的,有 virture 的。但有 透過另一種方式,face-to-face,比如說情感的、欣賞的,提昇他的鑑賞知能,

也許 virture 可以透過聲音,認同、愛、spiritual 來提昇。但是在技藝的學習,

或是在創發的技巧上面,可能需要 face-to-face(黃明月,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

(24)

以上述的學習方式來看,玻璃文化產業的推展涉及技藝的學習,需要工具,

也需要現場操作,應該比較適合面對面的教學。如果是作品賞析、藝術家闡述他 們的創作歷程、產業史、世界玻璃藝術的介紹或概念性的課程等,可能可以以廣 播、電視教學的方式為之。

(三)綜合分析

從上所述,社教館及社教站並未在新竹市玻璃文化產業的推展上發揮功 能,其是否能扮演社區學習體系的角色亦受到質疑。然而,它是一個既存的社會 教育機構,專責社區學習的提供,忽視了它們,亦等於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地方文產業的精神,強調地方傳統文化精神與居民互動,應著力於文化之 深根與教育。這些社教機構或許有一些現存的困境,如領導者的理念待形塑、志 工的訓練待加強(黃富順,2004),但是,應該把它們整合進入體系中,藉由它 們的學習課程,凝聚居民認同,塑造共同願景,發揮社區學習的功能。

有關電子媒體方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確實可以達到迅速傳播的效 果,應該可以嘗試開發。如日本電視媒體大力推動玻璃藝術,其 NHK 電視台委 託著名玻璃藝術史家由水常雄製作一系列玻璃藝術節目,使得玻璃藝術在日本的 生活環境中尋常可見(黃台生,1999:63),其做法值得參考。

五、企業部門

周志龍(2000)在地方文化產業建構與發展之研究中論及,政府、企業、

社群等主要作用者的資源能夠整合與互動,進而連結與運用所形成的作用者網 絡,是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制度形成的重要基礎。政府提供的是對地方資源形成支 配和調整的影響力;社群凸顯的是內生於社會系統中的權力組成或集體意識的象 徵;企業的進入,是地方經濟得以維繫與持續的基礎,它的表現在於尋求合作與 聯盟的關係,透過對地方事務的參與、回饋和協調,與地方形成共生的關係,並 促使地方產業競爭能力提升,因此,策略聯盟是很重要的發展策略。

有關「策略聯盟」原是指企業與企業間,為達到某一策略性目標,所形成 之連結(Forrest,1990)。也即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透過合資、技術交流、共同 研發、生產或行銷、產能互換、相互技術支援或以上活動的組合而達成互利互惠 的合作關係(黃孝寬,1993) 。包括生產、研發、行銷/銷售、人事、服務、技術、

產品/品牌、資訊、財務不同方式的聯盟(陳金帶、袁建中,1992)。

然而,當前「策略聯盟」的做法,已擴大為跨領域、跨機構的聯盟,例如

政府與企業、企業與社群、不同型態企業之聯盟等。以社區學習而言,各機構擁

有各自的專業人力、學習資源及學習方式,機構間若能發展良好的夥伴關係,形

成策略聯盟,整合彼此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發展多向互動的學習網絡,當能提昇

學習的質量(吳明烈,2004) ,這也是本研究企圖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之意義所在。

數據

表 6.3-1  推展新竹玻璃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之討論與分析一覽表  討論議題  深度訪談結果 焦點團體結果  綜合分析與改進方向  業者自主 學習能力 的培養與 激發  1.成立玻璃街。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時間 108/9/24 10:00-13:00 地點 林業文化園區 低年級音樂教室 講師簡介 外聘徐佳伶老師. 參與人員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在重工業方面,由於國家經濟的巨幅變化,亞 塞拜然的工業發展在 1995 至 2008 年之間取得重大 成就,1994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主持人: C 工藝 0304 您的產業是工藝產業,是採學徒制,C 工藝 0305 您也提到進入 你們這份產業的人員,不僅是創意和知識而已,也有包含對生活的態度,對 文化學習的謙卑。請問 C 設計

一律採通訊報名方式。意者請於期限前將相關表件以掛號郵寄至桃竹苗分署新 竹就業中心 楊小姐收(地址:新竹市北區光華東街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