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方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過程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進行,採用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法來深入了解研究 對象-豐樂實驗學校從發起到立案將近五年的學校發展與變化,本章就研究方 法、研究架構、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者的角色、研究倫理、研究限制等方面 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者為了長時間追蹤豐樂實驗學校的發展軌跡,探討過程中這個「有界限 的系統」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如何」(how)和「為什麼」(what)等問 題,著重在當時的事件上,因此採用質性取向的個案研究(林佩璇,2000;邱憶 惠,1999;尚榮安譯,2001;潘慧玲,2003),以瞭解該系統的複雜性與過程特 性。其次,「豐樂實驗學校」辦學團隊選擇成為一所獨特的華德福學校,這樣的 努力過程只有透過在個殊情境中的質性研究才有辦法進行探討,所謂「不入虎 穴,焉得虎子」

由於研究者選擇「豐樂實驗學校」的誕生歷程為研究焦點,採取單一個案嵌 入式的設計(尚榮安譯,2001:81)。透過個案研究,可以展現本研究的整體性、

獨特性、描述性、詮釋性、歸納性和啟發性等特色(林佩璇,2000;邱憶惠,1999;

尚榮安譯,2001;潘慧玲,2003)。

研究者採用單一個案研究的原因之一是:運用該個案研究作為理論測試的關 鍵性個案。因為華德福學校的三元組織係根據 Steiner 的「三元社會秩序」理念 而來,研究者企想透過此個案研究,了解台灣的華德福學校能否根據此理念來進 行組織經營與發展。其次,採用單一個案的原因之二是:該個案代表一種獨特的 個案。因為華德福教育理念與學校型態近年來才在台灣地區發展開來,屬於罕見

(2)

的另類學校,值得記錄並分析。另外,本研究採用單一個案的原因之三是:該個 案為揭露式個案(revelatory case)(尚榮安譯,2001:82-85)。由於國內對於另 類學校、或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學的相關研究仍少,由家長參與興學的角度切 入研究個案者,更為稀少,因此本研究的觀察和洞悉就相當重要。

研究者針對「豐樂實驗學校」進行個案研究,並由文獻探討、配合觀察、訪 談與文件分析,除了考量學校整體發展脈絡,也選擇嵌入式的分析單位進行研 究,因此本研究為嵌入式的個案研究(尚榮安譯,2001:85-89)。為避免嵌入式 個案研究「見樹不見林」的缺點,研究者必須留意子單元層級分析與學校整體性 分析之間的平衡觀點。

為蒐集充分多元的個案研究資料,研究者採用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 法,以獲得足夠的個案研究證據。

壹、觀察

研究者觀察個案的時間自 2000 年 12 月起,至 2005 年 4 月告一個段落。研 究者進入研究現場,是在 2000 年 7 月,以家長身份出現,與若干家長和老師相 處數月建立不錯的人際關係後,決定展開本研究,私下曾個別告知主要辦學的家 長和教師,並取得同意。取得同意以進入研究場域,是質性研究中參與觀察非常 重要的第一個步驟,其後則要開始與關鍵的資料提供者建立良好關係(王昭正、

朱瑞淵譯,1999:29-30;胡幼慧,1996:203-210)。

研究者視研究情境不同選擇採用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或參與觀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潘慧玲,2003:216-217)。當研究者需要了解過程、

事件、關係、社會環境的背景脈絡時,就選擇參與觀察(胡幼慧,1996:202);

若無需要,則採用直接觀察。進行直接觀察時,研究者要做到如壁紙般不引人注 意。進行參與觀察時,研究者不再是被動的觀察者,可能會在觀察情境中扮演某 種角色,成為實際的參與者。

(3)

研究者主要觀察重點在豐樂實驗學校的整體「學校發展」脈絡、「學校組織 與經營」「學校相關成員的行動與互動」「學校社群生活」「學校教育實踐」等 情形,每次觀察研究場域中的各項活動或會議,現場快速筆記,事後儘快完成觀 察札記,記錄學校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面向,包括研究者在當下的所見所聞,參與 者的言行、反應、決定、人際互動等,作為描述關鍵事件的重要依據。觀察札記 也包含研究者個人的反思部分。附錄一為「研究者觀察札記的格式」

研究者與研究場域中的對象人際關係的良好與否,嚴重影響到研究者是否能 蒐集到正確且真實的資料。研究者與豐樂實驗學校主要的辦學家長和老師的關係 長達四年五個月以上的時間,參與相關活動非常多元,也盡力與相關人員保持良 好的關係與溝通,研究者主要參與和觀察的重點為和「豐樂實驗學校」辦學家長 和教師的相關聚會,例如:校務會議、家長委員會會議、家長會會員大會、學會 理監事會議、新校籌設小組會議、家長聚會、學校慶典、結業式、親師座談會、

父母成長課程、親師約談、班親聯誼等,地點則是在各種會議與聚會場所。透過 研究者長期而多元的觀察與參與,期能深入了解整個學校發展的過程,並釐清辦 學過程中主要辦學家長和教師所採取的行動與看法。

研究者在進行個案觀察時,儘可能適時的調整參與的程度,以獲得有意義的 資料。觀察時,儘量不妨礙會議或聚會的進行,以多聽少說為原則;面對其他的 研究參與者,如:家長或老師,採取誠懇且開放的態度與其相處;避免預設立場,

儘量開放的掌握不同觀點和現象;常常自我反省,同時也適時自我表達(林佩璇,

2000:252-253)

貳、訪談

本研究以觀察為主,配合訪談相關家長與教師、以及文件蒐集與分析。研究 者訪談主要辦學的家長和老師,採用立意抽樣,進行非正式訪談與正式訪談。訪 談的目的在透過研究參與者的口頭說明提供個人的經驗,協助研究者了解參與者

(4)

的經驗和觀點,並補充觀察不及和文件缺乏的資料(林佩璇,2000:253)。

本研究初期,研究者在參與與觀察過程中,隨時記錄與關鍵資料提的教師和 家長的非正式談話內容,另外輔以電話訪談。使用非正式訪談的方式,研究者可 以進行系統性的資料蒐集,特別適合用來找出研究參與者的不同觀點(王昭正、

朱瑞淵譯,1999:128-129)。進行非正式訪談,詢問的方式是非正式的,和平常 的交談相似,自由發展,不受討論話題和討論方式的預設立場阻礙。研究者會使 用紙筆記錄或在徵求對方同意後錄音,以努力完整記錄交談內容。研究者非正式 訪談的對象除了有豐樂實驗學校的老師、行政人員、和家長外,另外也前往宜蘭 分別訪談心心小學(化名)的梅校長(化名)、柳老師(化名)和數位家長等人,

請教心心小學的華德福學校辦學過程與經驗。其他的非正式訪談還包括與明明學 園(化名)張校長、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張主任等人。

為獲得更詳盡的資料,到了本研究將結束觀察之後期(約 6 個月),研究者 特別安排正式訪談參與「豐樂實驗學校」創辦的家長 6 位、老師 4 位,前後正式 訪談並錄音有 12 次,事後謄寫為訪談逐字稿。正式訪談和非正式訪談不同,研 究者使用一套結構性安排的預定問題,對不同的研究參與者,用完全相同的方 式,提出相同的問題。正式訪談的前提是研究者要和研究參與者建立良好一致的 關係,因而能夠要求他們接受正式訪談,因此,正式訪談最適合用在質性研究的 後期(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129)。研究者先取得受訪者同意,訪談過程中 全程錄音,然後將之轉譯為逐字稿加以分析。正式訪談時採用半結構的開放式問 題,事先提供訪談大綱給受訪者,並告知研究相關事項;訪談過程中隨時注意並 尊重受訪者的感受,兼顧研究倫理。

有關訪談技巧的訓練,研究者在碩士論文(張淑芳,1993)研究過程中亦曾 採用訪談法,故熟悉訪談技巧;加上研究者以家長身份參與辦學,和本研究之受 訪者均為熟識,因此,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應能充分表達意見,有助於訪談資料 的蒐集。

表 3-1 為本研究「正式訪談的對象與時間一覽表」,另外,附錄二為「參與

(5)

華德福學校辦學之家長與教師訪談大綱」,附錄三為「邀請受訪說明書」,附錄四 為「訪談逐字稿的格式」

表 3-1 正式訪談的對象與時間一覽表

編號 訪談對象 年/月/日/時間 地點 記錄方式 備註 T1-1 劉老師 2005/3/1-17:00-17:46 教室 錄音、逐字稿 2001/9 起帶班 T1-2 劉老師 2005/3/4-17:43-17:57 教室 錄音、逐字稿 2001/9 起帶班 T2-1 黃老師 2005/1/28-15:00-16:16 教室 錄音、逐字稿 2002/9 起帶班 T3-1 洪老師 2005/3/2-17:00-18:28 教室 錄音、逐字稿 2003/9 起帶班 T4-1 麥老師 2005/3/8-17:10-18:22 教室 錄音、逐字稿 2004/9 起帶班 P1-1 黃先生 2005/1/17-10:00-11:20 學校 錄音、逐字稿 創校家長 P2-1 張女士 2004/11/8-10:00-11:02 錄音、逐字稿 創校家長 P2-2 張女士 2005/3/4-16:20-17:19 錄音、逐字稿 創校家長 P3-1 林女士 2005/1/19-12:23-13:23 錄音、逐字稿 創校家長 P4-1 許女士 2005/1/24-17:20-18:17 診所 錄音、逐字稿 創校家長 P5-1 李女士 2005/1/25-17:00-18:38 辦公室 錄音、逐字稿 創校家長 P6-1 林先生 2005/3/7-17:10-17:57 學校 錄音、逐字稿 創校家長

編號說明:第一碼代表受訪者的身分類別,T 為教師,P 為家長。第二碼代表該位受訪 者是受訪類別的第幾位,共有 4 位教師,6 位家長接受正式訪談。第三碼代 表該位受訪者受訪的次數順序,除第 1 位教師(T1)和第 2 位家長(P2)受 訪 2 次外,其餘皆受訪 1 次。

參、文件分析

要了解一個現象或個案,研究者必須了解其歷史、社會及環境的脈絡。文件 就有助於研究者這方面的了解,和觀察及訪談的資料相互印證或補充;並有助於

(6)

探索一個現象的過程、時間背景、以及爭議的問題(林佩璇,2000:253)。對個 案研究而言,文件的重要之處在於確認與增強由其他途徑獲得的證據(潘慧玲,

2003:215)

豐樂實驗學校自 2000 年 12 月由家長發起至 2005 年 4 月止,歷時 4 年又 5 個月。相關的文件有很多形式,研究者儘可能的蒐集。在本研究過程中蒐集的各 類文件,包括家長發起華德福學校辦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各式文件和檔案記錄,如 公文、信件、通知單、小冊子、各種會議記錄、入學說明、募款說明書、義工時 間分配表、計畫書、申請書、陳情書、申訴書、學校月刊、通訊錄、租賃契約、

財務報表、新聞稿、報紙、學校簡介、學生自製課本、手工與各式藝術作品等;

另外,也蒐集相關老師與家長所寫的信件或電子郵件。

研究者以家長身份參與各項活動、出席各項會議或場合,亦儘量蒐集各種靜 態、動態影像,如照片、簡報,或錄音、錄影資料,以真實呈現研究現場當時的 情境。因相關老師和家長亦於各項活動中照相或錄影,論文中若引用,將註明資 料提供者。

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與文件分析,整理成附錄五「豐樂實驗學校 2000-2005 年學校發展大事記」。另外,研究者亦整理出家長參與的內容,附錄六為「華德 福學校家長自 2001 至 2003 年參與校務之回顧」。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所華德福學校-「豐樂實驗學校」的誕生歷程,為深入了 解這所學校從無到有的辦學過程、與目前辦學現況與內涵,以下就概念架構和論 文架構說明如下:

(7)

壹、概念架構

首先,在時間的向度上,自 1919 年 Steiner 在德國創立了全球第一所華德福 學校之後,世界各地陸續也創辦以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為藍本的「華德福學校」 台灣地區也在 2000 年出現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心心小學(化名),而 2001 年 出現的「華華小學」(化名)和 2005 年誕生的「豐樂實驗學校」,實則由研究者 所觀察的主要辦學家長與教師先後興辦。

研究者經由本論文第二章的文獻探討,將華德福教育的理論基礎與華德福學 校經營與發展之關係,繪製成圖 3-1「華德福教育理論基礎與華德福學校經營與 發展之關係圖」

由圖 3-1 可以看出,1919 年全球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乃是根據 Steiner 所提出 的「人智學」作為學校教育的哲學基礎,揭櫫華德福學校教育目的在孩童全人的 發展;其中,由「人智學」衍生而來的「人的七年發展週期觀」則主要作為華德 福學校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幫助教師在教育(課程)上掌握不同階段兒童的身心 發展特質;另外,Steiner 人智學也由於對人的研究,擴及對人類社會群體的探討,

因而 Steiner 也提出「三元社會秩序」說,作為華德福學校行政(組織)的運作 原則。

從時間點上來看,經過了 80 多年,台灣終於在 2000 年出現了第一所華德福 學校,而研究者所觀察的辦學團隊則緊接著在 2001 年創辦「華華小學」,2005 年又再創辦「豐樂實驗學校」,在短短的數年間,台灣有了三所華德福學校,到 底是為什麼?研究者選定 2000 年至 2005 年為研究範圍,即是想要透過本個案研 究回答:台灣的華德福學校「如何」誕生?「為什麼」誕生?現況「如何」?

(8)

圖 3-1 華德福教育理論基礎與華德福學校經營與發展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繪製。

人 社會

Steiner 人智學

人的七年發展週期觀 三元社會秩序說

全球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德國)

行政(組織)

教育(課程)

台灣華德福學校

心心小學(化名)

豐樂實驗學校 華華小學(化名)

2000年

2005年 2001年 1919年

(9)

其次,在空間的向度上,「豐樂實驗學校」誕生之初,「她」所擁有的生命樣 貌、所展現的獨特風格,即是研究者想要探索與了解的部分。研究者透過文獻探 討,了解空間中的人事物與華德福學校之關係,提出圖 3-2 作為「本研究概念架 構圖」

由圖 3-2,可以看出,以華德福學校模式為辦學藍圖的豐樂實驗學校,整體 社群是由學生、教師、家長所組成。在課程方面,豐樂實驗學校也設計出華德福 學校特有的「主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下,教育目的 主要在平衡發展學生的思考、感受和意志,以成為「全人」。在組織方面,豐樂 實驗學校由教師和家長組成學校經營的三元組織,是華德福學校社群的三大支 柱:第一,由教師組成教師團,負責學校教育相關事務,目的在實現自由的教育 文化,讓社群中的每個人都能自由自在的悠遊於精神文化領域之中,充分發揮個 人的潛能與創意;第二,由教師和家長組成校務委員會,負責學校權利相關事務,

追求平等的會議文化,期使社群中的每個人都能在政治權利領域中獲得尊重與公 平的對待;第三,由家長組成家長會,負責學校財務相關事務,期望形塑博愛的 服務文化,讓整體社群在經濟財務領域中都能感受關懷與互助。

基於圖 3-1 與圖 3-2 的分析,本研究在時間向度上,研究者將運用觀察、訪 談和文件分析,來呈現豐樂實驗學校在 2000 年至 2005 年間的學校誕生與發展歷 程;在空間向度上,研究者一樣透過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來探討豐樂實驗學 校社群三大支柱-教師團、校務委員會與家長會在教育文化、會議文化和服務文 化三方面的實踐成果,並了解豐樂實驗學校社群中的人-學生、教師、家長在這 段時間內所進行的活動與發生的事件,在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引導下,其真 實的樣貌。

(10)

豐 樂 實驗學校社群

組織 課程

教師團

校務委員會

家長會 主課程

其他學科課程

教育文化→自由

會議文化→平等

服務文化→博愛 思考 感受 意志

老師

家長

學生 平衡發展

圖 3-2 本研究概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11)

貳、論文架構

本論文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論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 義、研究對象與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針對華德福教育的源起、理論基礎、

組織與發展、課程與教學、全球發展概況等進行探究。第三章研究設計與過程,

闡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者的角色、研究倫 理、研究限制等。第四章為一所台灣華德福學校的誕生歷程,敘述「豐樂實驗學 校」經歷前奏期、孕育期、轉折期、陣痛期、新生期等五個時期的創始過程。第 五章「豐樂」親師一起工作:華德福學校組織經營與發展,分述「豐樂實驗學校」

三元組織與其運作、經費、場地與設備,以及家長和教師在一起工作的合作過程 中如何尋求共識與解決衝突的經驗。第六章探討「豐樂」學校社群的整體圖像-

華德福教育的實踐,從學校社群生活、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老師教學、家長 參與的各個面向,嘗試勾勒「豐樂實驗學校」當前的樣貌,突顯其實踐華德福教 育的努力與實際情形。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提出研究「豐樂實驗學校」誕生過 程的重要發現,描述當前「豐樂」初步的辦學成果,並提出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作為參考。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係在豐樂實驗學校社群內進行,在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上有其利弊。在 資料蒐集方面,因為研究者即家長,容易為家長團體所接納,成為「圈內人」 研究者不僅被推選為家長會副會長、校務代表,也當選為人人學會第一屆監事、

第二屆理事,後來又於新創另一個華德福學校之時,擔任新校籌設小組委員。因 此,不論在學校書面文件、校務會議或家長會或學會等各種會議記錄、訪談資料 等,取得並不困難;但也因為是家長身份,並非時刻處在學校現場脈絡之中,對 於學校內部實際情況與教師真實反應,並不完全了解。為提高研究者對於資料內

(12)

容真實與完整的解讀與分析,研究者將輔以觀察資料,並擴大蒐集家長參與的相 關資料,加上主要教師與家長訪談逐字稿,作比對、補充,同時進行資料的三角 檢正(triangulation)。

壹、資料的蒐集

宥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研究者要選擇類似個案進行試探性研究有所困難,

因而並未進行先導的試探性個案研究,因為在 2000 年成立的華德福學校-心心 小學,遠在宜蘭,研究者曾於 2001 年 2 月 1 日至 2 月 3 日,前往拜訪並整理成 訪談結果,提出建議(張淑芳,2001)。

研究者對於本個案研究的資料蒐集時間,自 2000 年 12 月起,至 2005 年 4 月止。期間運用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各類不同的個案研究資料。

有關個案研究資料的蒐集要掌握三項原則(邱憶惠,1999;尚榮安譯,2001:

157-170):使用多元的證據、建立個案研究資料庫、保存與發展一系列的證據。

第一,在使用多元的證據方面,研究者將蒐集來的資料整理成三大部分:第 一部分為觀察札記,於每次參與各項會議與活動時,當場或儘快於事後記錄所觀 察到的重要事項與反省;第二部分為訪談逐字稿與會議錄音逐字稿,研究者在每 次訪談或會議時徵求受訪者或與會者同意後,均會使用數位錄音筆進行錄音,而 後再經電腦處理成訪談逐字稿,標明受訪者、訪談日期、訪談地點、或會議時間 與地點,事後整理好的訪談逐字稿初稿親送受訪者鑑定有無遺漏或完全表達受訪 者的原意,請受訪者直接於逐字稿上修改,有利於研究者進行增刪訪談資料,以 儘量符合受訪者的意見。第三部分為文件與檔案記錄資料,分類整理,寫明各項 文件日期與類別,作成文件資料清單,以備分析時隨時查證。

表 3-2 為本論文「研究資料編號系統說明表」。

(13)

表 3-2 研究資料編號系統說明表

資料來源/說明 代號 舉例

資料蒐集日期 以西元年月日表示 20050115 表示西元 2005 年 1 月 15 日。

訪談逐字稿 教師:T 家長:P

(其後加上數字表示 不同訪談對象)

(訪談 T1-1-3,20050115)表示引用西 元 2005 年 1 月 15 日對教師 T1 第 1 次訪 談逐字稿第 3 頁之內容。

研究者省思札記 (札記)

觀察資料 (觀察)

文件檔案 (文件)

數位影像、照片 (照片)或(影片)

會議記錄等 (會議)

會議現場札記 (會札)

學校月刊 (月刊)

信件、電子郵件 (信件)

(代號、年月日)

例:

(札記 20050121)表示在西元 2005 年 1 月 21 日撰寫之札記。

(觀察 20050121)表示在西元 2005 年 1 月 21 日之觀察。

其他編號,以此類推。

註:研究者依資料性質不同予以編號。有關文件資料等清單請參考附錄七。

研究者在蒐集資料時,將採用三角檢正法,從兩種以上或更多不同管道來蒐 集與研究問題相關的資料,以使研究發現或結論更具正確性與說服力。

第二,在建立個案研究資料庫方面,研究者將組織和記錄個案研究所蒐集到 之資料,成立研究者個人的「華德福學校個案研究資料庫」,不僅可以顯著地增 加整個研究的信度,也可以供日後其他研究者原則上可以直接查閱這些證據(尚 榮安譯,163-167;潘慧玲,2003:219)。本研究之個案研究資料庫包含:一是

(14)

個案研究記錄,如:研究者所撰寫的觀察札記、訪談逐字稿、會議錄音逐字稿、

文件分析結果等;一是個案研究文件,研究者將依文件性質或研究主題,建立文 件索引與資料夾,有利於保存和查閱;三是表格資料,由研究場域中蒐集而來,

或由研究者自行整理出來,包含觀察計數、調查或統計等量化之資料。有關本個 案研究資料庫文件清單,請參見附錄七「本個案研究資料庫文件資料等清單」

第三,在保存與發展一系列的證據方面,為增加證據的信度,研究者需要保 存並發展一系列互相鏈結的證據,以便能夠從一開始的研究問題,跟隨著相關證 據的引導,一直追蹤到最後的研究結論。

貳、資料的分析

至於資料分析方面,因為研究者長期與整個家長團體進行互動、溝通,彼此 相當熟識,對於整個研究的情境脈絡也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有助於資料的詮釋、

分析與組織;但也必須注意的是,因為太過熟悉而產生先入為主的看法、或不夠 謹慎的處理方式,而流於主觀,這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必須反覆自我提醒、覺 察的部分。

個案研究資料分析的一般性策略有兩種:一是依據理論的命題進行分析,另 一是發展個案的描述結構(邱憶惠,1999;尚榮安譯,2001;潘慧玲,2003)。

前者是較常使用的策略,因為個案研究的最初研究目的與設計即依據理論而來的 命題為基礎,這些命題反映研究問題、文獻分析與新的觀點。後者則是發展一個 描述架構,來組織個案研究。本研究採取前者,依據華德福學校辦學的理論基礎 與原則,研究者提出前述研究概念架構,作為本研究的分析策略。

依據本研究之概念架構,本個案研究之主要分析之單位有:「學校整體」「學 校組織」「學校成員」和「學校課程」,其中有更小的中間單元和個體單元,採

(15)

用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詳如表 3-3「研究資料分析單元與蒐集方法一覽表」。

表 3-3 研究資料分析單元與資料蒐集方法一覽表

描述的單元 整個系統 中間單元 個體 資料蒐集方法 以學校整體為單位 發展脈絡 不同的發展時期 辦學的家長和

教師

觀察、訪談、

文件分析 以學校組織為單位 三元組織

的理念

教師團、校務委 員會、家長會

分別參與的教 師、行政人員、

或家長

觀察、訪談、

文件分析

以學校成員為單位 整體學校 社群

(無) 學生、教師、家

觀察、訪談

以學校課程為單位 整體、一貫 課程設計

主課程、其他學 科課程

學生、教師 訪談、文件分

註:研究者經由文獻和理論探討後,所發展出的個案研究分析單元和資料蒐集方法。

研究者採用的資料分析策略如下(邱憶惠,1999;尚榮安譯,2001;潘慧玲,

2003)

一、類型比對(pattern-matching)分析:將分析豐樂實驗學校整體發展脈 絡、不同時期的組織模式與學校成員的角色,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是否擁有華德 福學校特有類型之特色,以及其變化。

二、時間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記錄並分析個案在 2000 至 2005 年間學校發展的情形。附錄五、附錄六即為研究者所整理的相關事件編年 表。

三、程序邏輯模式(program logic models):分析個案在 2000 至 2005 年 間發生的一連串複雜事件,所出現的順序及其間的連結為何。

四、分析嵌入式子單位(analyzing embedded units):分析本個案研究中 的子單位,如表 3-3 所示,以瞭解這些子單位與個案的關聯性,焦點仍置於整體 個案層次的分析。

(16)

不論採取何種分析策略,研究者都必須儘可能的確保分析結果達到最高品質 的要求(尚榮安譯,2001:207-209):研究者在進行資料分析時,要能以個案所 有相關證據為基礎,包含所有重要的對立解釋,並且能夠處理個案研究中最重要 的、最主要的議題面向,最後,研究者要能將自己先前的及專家的知識帶入個案 分析之中,有助於個案研究的深度分析與理解。

參、研究效度

質的個案研究標準不同於科學研究典範的判斷。質性研究的品質判斷標準在 於研究的確信性(trustworthiness),學者提出四種平行於科學研究典範的規準,

即:可信性(credibility)、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

和一致性(conformability)。本研究將採取以下方式提高本研究之品質(Guba, 1981;引自蔡美華譯,2003:114-7;Lincoln & Guba, 1985;引自林佩璇,2000)

一、在可信性方面:為能在研究中呈現所有的複雜性,以及處理不容易被解 說的類型,研究者的整個研究過程長達四年又五個月,經由長期投入,研究者與 整個「豐樂實驗學校」社群相處,持續觀察與參與社群活動,研究過程中不時與 參與研究之家長和教師訪談,並透過各類資料蒐集、建檔與分析,執行三角檢正。

二、在可遷移性方面:本研究強調蒐集詳細的描述性資料,並發展詳細的脈 絡性描述。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將豐樂實驗學校社群中所發生的事件、處理過 程與結果等,作豐富而詳盡的記錄與描述。

三、在可靠性方面:涉及資料的穩定性,因此,研究者在關鍵事件上將採用 重疊法,使用兩種或以上的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再者,研究者將建立本研 究的檢驗途徑,邀請參與研究者(受訪者)等來檢驗資料之蒐集、分析、與詮釋 的過程,檢驗內容包括論文初稿或各類原始資料。

四、在可確認性方面:要確保所蒐集到的資料是中立而客觀的,因此研究者 將執行三角檢正法,比較各種資料來源與不同方法,以作交叉檢核。另外也請研

(17)

究參與者一起查核,以確定事件記錄無誤。此外,研究者要時時反省,透過研究 觀察札記與日誌省思自己的態度與看法。

第四節 研究者的角色

本節嘗試由研究者本身的經歷、角色扮演、個人特質與期望等三方面說明來 澄清並顯示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

壹、研究者的經歷

研究者本身為現職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專任講師,在職進修博士學位。由 師專(民國 69 年至 74 年)、至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英語系(民國 75 年至 79 年) 再考上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並取得碩士學位(民國 80 年至 82 年),畢業後 至師範學院1服務至今。期間擔任國小教師六年,帶過普通班、資優班及體育班;

研究所期間留職停薪兩年,曾至私立高中短暫擔任夜間部英文教師半年。目前在 教育大學任教「教育實習」「課程發展與設計」「班級經營」等教育專業科目。

十餘年來,研究者一直努力提升本身之教育專業能力與素養,不斷學習與進修,

並嘗試在教育現場中實踐個人教育理念。

研究所期間,研究者主修「課程與教學」,除了必修「教育研究法」「教育 學方法論」之外,另外也選修多門有關「教育行政」與「教育政策」等相關課程,

碩士論文即以「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為題,以問卷調查為主、

訪談為輔進行研究,除了分析問卷結果,亦訪談二十五位課程標準修訂委員,過 程均錄音並整理為逐字稿,一併進行結果分析與討論。任教師院後,曾兼辦四年 行政工作,對於行政領導、溝通與決定等頗感興趣。這些經驗有助於研究者從事 本研究,並於過程中與他人保持較佳的互動與溝通。

(18)

另外,研究者對於研究主題之關注起源甚早,因為研究者第一年進入師院所 擔任的課程之一即為「親職教育」,開始留意家長參與的相關訊息;接著,研究 者擔任「班級經營」課程教學,也探討「親師溝通與合作」「家校關係」等主題。

近年來參與「另類數學課程統整之模式──華德福學校數學課程與教學之研究」

(游自達、張淑芳,2003)、「華德福學校學生整數概念發展之研究」(游自達、

張淑芳,2004)等國科會專題研究,對於華德福教育實務與質性研究方法之運用 更為了解。民國八十八年底起參與中區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之輔導 工作,主要輔導對象為台中縣與彰化縣四所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國小,有機會對 於國小現場之學校生態、課程改革、行動研究等有更深入之接觸與體會。研究者 個人亦因接觸華德福教育,而於民國八十九年底加入人人學會,2先後兩屆分別 擔任監事、理事,參與學會各項活動,也以學員身分修習人人學會第一屆華德福 初等教育師資培訓課程、年會、研習會、及國內其他地區所舉辦的華德福教育相 關研習活動等,3另外參與人人學會內部教育研究小組會議、讀書會、人智哲學 教室,前後四次拜訪心心小學華德福教育團隊,私下也研讀華德福教育相關著 作,對於華德福教育之理論與實務,有更多認識與了解。

貳、研究者的角色扮演

在整個研究「豐樂實驗學校」的誕生過程中,研究者主要以「家長」的身分 參與所有事務與活動,又因為被推舉為「家長會副會長」「校務代表」,得以有

2 人人學會(化名),屬於台中市政府立案之民間團體,旨在推廣 Steiner 之人智學與華德福教育 理念。

3 研究者參與過的活動包括:台中師院主辦「華德福教育工作坊」(2001 年 10 月 22-23、25-26

日台中師院);人人學會主辦「黃金童年:0 到 14 歲的華德福教育研習會暨第一屆人人學會年會」

(2001 年 11 月 2-4 日飛牛牧場)「身體的奧秘:第二屆人人學會年會暨華德福教育研習會」(2002 年 12 月 20-22 日飛牛牧場);桃園縣政府教育局主辦「華德福藝術教育工作坊」(2002 年 1 月 30-31 日林森國小);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主辦「優律思美工作坊」(2002 年 7 月 26 日萬 芳國小)、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三年師訓之預修課程(2002 年 8 月 20-23 日萬芳國小)等。

(19)

機會更深入了解整個學校發起與校務運作,期間加入人人學會,前後兩屆又分別 以「監事」「理事」身分出席學會理監事會議,旋被推舉為「教育研究小組召集 人」,協助各項創校籌備等工作,更可以經驗不同面向與思維。因此,研究者在 整個豐樂實驗學校前後不同時期的創校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難免會受到個人教育專業背景與主觀意識的影響,涉 入較深。針對研究者的觀察、感想與反省,研究者撰寫個人觀察札記,作為研究 的另一佐證資料。

參、研究者個人特質與期望

研究者因為本身的教育工作背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老師及其他家 長對研究者的尊重與期望,因為多數教師和家長並不熟知一般學校相關教育與行 政事務,因此,研究者必須提供相關訊息與經驗,有時感覺責無旁貸,相對的壓 力即伴隨而來。更由於研究者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有時難免將主流教育觀點帶入 現場,對於華德福教育的實踐仍需要更清楚的圖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另一方面,由於研究者本身個性坦白直率,遇事直言無諱,即使困難當前,

也依舊勇往直前,毫不退縮,優點在於時時保有敏銳的覺察與行動,缺點則是有 時太過於衝動與尖銳,欠缺圓融周密的思慮。這樣的個人特質與期望有時在整個 團體中需要適度調整與修正,透過與研究參與者的訪談,有機會多傾聽他人的意 見與心聲,,讓研究者可以了解事情有另外的解讀與作法,協助研究者在資料分 析與詮釋的過程中保持清明與客觀。

第五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以「豐樂實驗學校」為研究個案對象,因為研究涉及實驗教育計畫中 相關的學校、團體、教師與家長,為保障研究對象的隱私,並避免可能造成的傷

(20)

害,本研究採取以下措施:

一、本研究為避免某些特定對象被指認出來,將部分涉及的團體名稱及人員 姓名,以化名或以姓氏稱呼之,若以虛擬姓氏稱呼,原則均以「木」字為部首之 姓氏表示,以保護相關當事者。相關化名與身份背景對照表請參考表 3-4。

二、研究者將事先徵求受訪者同意並充分告知相關事項,承諾對於相關訊 息、個人資料與研究資料盡到保密的責任,信守約定。

三、為避免造成教師或家長困擾,本研究引述內容若涉及帶有爭議之言論,

均請當事人審閱、同意後才列出。

四、有關論文發表、相關人員之文字、言論、照片、作品等,經相關人員認 可與授權同意後引用。

表 3-4 本研究相關學校、團體、人物等化名與身份背景對照一覽表

學校、團體、人物(化名) 說明

心心小學 台灣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位於宜蘭 心心托兒所 華德福幼稚園,位於宜蘭

華華小學 豐樂實驗學校前身,位於台中 華華托兒所 華德福幼稚園,位於台中

天主教會 出租教會用地給華華小學辦學之教會團體 人人學會 申請華華小學實驗教育計畫之辦學團體

梅校長 心心小學校長 柳老師 心心小學老師 楊主任 心心小學主任

松老師 人人學會理事長、華華小學校長、計畫主持人 柏老師 人人學會第一任總幹事

柯老師 人人學會藝術總監、第二任總幹事 權理事 人人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桂理事 人人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桑老師 華華小學老師

樊老師 華華小學老師 梁老師 華華小學老師

註:另有眾多與豐樂實驗學校相關的老師與家長均以姓氏簡稱,未列入本表中。

(21)

質的個案研究因常涉及人的活動,因此研究倫理議題的處理也更加敏感。

Eisner 和 Peshkin 指出質的研究目的有四(引自林佩璇,2000:257):描述、評 鑑、介入、和評論。研究者在進行個案描述時,牽涉的倫理議題為隱私(privacy)

和機密(confidentiality)的問題,前者指研究者介入研究對象的私人生活領域;

而後者指研究者可能會見證到一些不宜向外人說出、甚至是非法的行動。評鑑個 案時,所涉及的倫理議題為公正、研究者的偏見、利益衝突、以及結果的應用。

介入是指研究者企圖改變教育中的人或行動的結果;評論在於探索政治或教育意 識型態等價值問題。研究者在介入和評論時,會牽涉到善意、尊重、和正義的判 斷。個案研究過程中會涉及上述所提及的各種倫理問題。不同研究階段所涉及的 問題層次可能有不同的偏重(林佩璇,2000:257)。

由於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直接接觸,研究的倫理和衝突在所難免,例如:什 麼可以記錄?如何處理特殊資料?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的關係是否恰當?發生 價值衝突時怎麼處理?這些都是研究過程中很容易發生的研究倫理困惑(胡幼 慧,1996:214)。因此,研究者進入本個案研究場域,取得正式同意以進行研究,

是研究的第一任務。其次,在資料蒐集階段,進行觀察、訪談和文件收集時,研 究者主要的倫理議題在於與研究參與者建立互信的關係。再者,在資料分析和詮 釋階段,則注重公正地反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最後,在研究報告撰寫時,要能 公開及公正地呈現利益衝突的議題,並保護個人的隱私。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另類學校「豐樂實驗學校」的成立過程,在研究中可能會產 生若干限制,茲針對研究方法、研究主題與研究者本身三方面,分述如下:

(22)

壹、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各種資料。

在文件檔案的蒐集方面,研究者以家長身份積極參與相關會議與活動,留存相關 記錄與文件。因為研究者即是家長,在資料方面易蒐集來自家長的真實反應;不 過,研究者雖亦擔任家長會副會長及校務代表,但因每週一次的校內教師會議並 不對外公開,研究者唯有透過每月一次的校務會議報告才得知教師會議決議,無 法參與觀察教師會議情形,對於事後決議的解讀,恐有限制,此部分則佐以教師 訪談,以補足缺憾。另一方面,因本研究長達四年五個月,研究者囿於時間和精 力,無法參與所有事件並訪談所有人物,有關資料蒐集的全面性與客觀性自然會 受到影響。這方面,研究者運用三角檢正,期使資料解讀能客觀而公正。

貳、在研究主題方面

由於本研究重點在探討「豐樂實驗學校」的創辦過程,內容涉及相關人員的 內心感受、人際關係、家庭狀況、價值判斷等,研究者把握每次參與活動與出席 會議的機會,以蒐集完整與足夠的資料進行分析,但是仍可能受到限制,為得到 真實而客觀的資料,研究者將請參與研究的家長與老師共同檢驗,並進行三角檢 正,以排除上述因素之影響。

參、在研究者本身方面

研究者參與「豐樂實驗學校」的發起與辦學,可能會因為個人先前的教育背 景或教學經驗影響相關研究資料的分析,為了避免因為研究者本身角色影響所產 生的主觀判斷,研究者在觀察、訪談與資料蒐集分析過程中,將隨時反省與檢討 自己,保持開放與接納的態度,並活用檢正方法,相互檢驗,以降低個人主觀意 見對研究的影響。

數據

圖 3-1  華德福教育理論基礎與華德福學校經營與發展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繪製。 人  社會 Steiner  人智學 人的七年發展週期觀  三元社會秩序說全球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德國)  行政(組織) 教育(課程) 台灣華德福學校 心心小學(化名)豐樂實驗學校華華小學(化名)2000年 2005年 2001年 1919年
表 3-2  研究資料編號系統說明表  資料來源/說明  代號  舉例  資料蒐集日期  以西元年月日表示 20050115 表示西元 2005 年 1 月 15 日。 訪談逐字稿  教師:T  家長:P  (其後加上數字表示 不同訪談對象)  (訪談 T1-1-3,20050115)表示引用西 元 2005 年 1 月 15 日對教師 T1 第 1 次訪談逐字稿第 3 頁之內容。  研究者省思札記  (札記)  觀察資料  (觀察)  文件檔案  (文件)  數位影像、照片  (照片)或(影片) 會議記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15 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50505497 號 令修正發布第 5、7 條.. 第一條 本辦法依信託法

由學校逕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不受大學法第二十條第一項及專科學校法第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健行學校財團法人健行科技大學 清雲科技大學 台灣首府學校財團法人台灣首府大學 致遠管理學院 大華學校財團法人大華科技大學 大華技術學院 醒吾學校財團法人醒吾科技大學

當時德蘭已經是當地一間貴族學校的校長,她沒有對學校圍 牆外面的痛苦置若罔聞,就手旁觀。她發現街上垂死的病人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幼稚園 吳少明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福幼第二幼稚園 謝秀貞校長 大埔循道衛理幼稚園 李心妹主任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