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祖綱目凡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祖綱目凡例"

Copied!
4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5, No. 159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1594-A佛祖綱目序

  余不佞。浮沉史局。垂五十年。而知古今事。無更難於史者。無論正史難。即偏 記小錄亦難。無論稗史難。即璅語雜簿亦難。若更進而史天史地。又進而史仙史佛。

自非以山河為法身。以人天為手眼者。未有能撮其要而薈其成者也。心空居士。以三 十年精力。彚為佛祖綱目一書。於是梵網有總持。法門有紀載。宗教有源流。廢興有 考覈。而合之則曰。此七佛以來。一部大史也。宋元徽中。王儉為七志。僅以佛書。

附圖譜之末。梁初。命任昉等。於文德殿。列藏眾書。於華林園。另集釋典。其後阮 孝緒。愽采經籍。獨尊佛錄。於七錄之外。然亦不過資愽覧示瑰異而已。唐宋以來。

宗學熾盛。枝葉各分。自景德傳燈錄出。續之者至。合為五燈。於是曹溪之後。思讓 再分。馬祖以來。五宗各顯。至宋僧法槃。別立教宗。以法華為經。天台為統。止觀 為門。此佛祖統記所繇作也。迨元僧智常。復作統載。名依統記。而立例則殊。始用 史家編年之法。其意以宗為主。以教為輔。凡淨行神足。性相義觀。無所不備。而識 者摘其漏誤。至不可寘辨。葢史之難如此。居士宿身了了。自謂明教嵩再來。故於定 祖正宗大義凜凜。巨綱細目標識精詳。至其略化跡而重機緣。合宗乘而歸淨土。則又 善誘曲導。無非融和水乳。吹亮薪傳。俾見性成佛之旨。人人開卷。直下領會。將居 士顯化。報恩之願。於是焉畢矣。何至如小師諍士。橫分正閏。妄劃南北。始以病史 而究。為宗教戈矛哉。嗟乎。韋昭仗正書落窖坑。崔浩觸諱族冤駢覆。至使貞臣節士

。默標張儼之文。私存孫盛之本。木天金馬穽廁盈途。豈如旃檀林邊。可以逍遙撰述

。大圓海畔。從無意外風波。人鬼天龍俱供筆削。闥城鹿苑倚作直廬。如居士之肩史 責。誰謂極樂國中。珥毫簪筆。無其位。無其人也。

  皇明崇禎歲在甲戌仲秋吉旦 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 士掌詹事府事 實錄副總裁董其昌撰

No. 1594-B佛祖綱目序

  余輯是書。竊有深願。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 他者。如來應世。曰發心正以求其自覺。曰應世正以滿其初心。心之未形。杳杳冥冥

。不見一物。無佛無祖無綱無目者。此性之纖塵不立也。心之已形。浩浩蕩蕩。不遺 一物。有佛有祖有綱有目者。此性之萬法朗然也。故曰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

。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離四句。絕百非。如空裏栽花。如波心踏月。無汝 湊泊處。無汝擬議處。畢竟如何。以佛祖遣佛祖。以綱目奪綱目。神而明之。存乎其 人而已。是書草創於萬曆三十八年之庚戌。卒業於崇禎四年之辛未。嘔心枯鬚者。歷

(2)

P. 2

二十有一年。遂成佛祖綱目四十一卷。一時蓮社行人。相與謀付剞劂。作人天眼目。

余乃歡喜踴躍。而說偈言。偈曰。

 我述此書  不為名聞  事理俱備  權實雙行   庶幾觀者  了如鏡明  開卷展讀  發無上心   不願佛子  躭著句味  但願反求  直下便是   剪葛藤根  伐無明樹  不願佛子  瞥生知解   但願窮源  掃開奇怪  赤手歸家  塵塵出礙   不願佛子  貢高我慢  但願知非  靈光顯現   佛不柰何  魔軍自散  不願佛子  輕忽毗尼   但願性戒  無犯無持  赤肉團上  出摩尼珠   不願佛子  沉空枯坐  但願明心  了無退墮   管甚蒲團  破與不破  不願佛子  虗度光陰   但願精進  拳拳服膺  萬年一念  大地平沉   不願佛子  儱侗顢頇  但願悟徹  擊碎疑團   竿頭進步  桶底踢穿  不願佛子  浮飾外護   但願實心  圓修六度  法海無邊  剎那涉過   我作此偈  諸佛證明  滄海可竭  須彌可崩   而此願力  與佛長存

No. 1594-C附刻原疏

  伏念。時恩博地凡夫。渺無福慧。四十餘載。虗度光陰。幼承父母教育。竊佩孔 聖遺言。既而母氏先亡。遂慕佛門教典。當其步趨乎儒也。幾欲效顰而攻乎佛。及其 歸依乎佛也。又因甞鼎而薄乎儒。皆緣不滙大聖之淵源。遂致下同流俗之軌轍。往歲 萬曆丁未。正當四十四歲。發無上心。勤求妙道。晨夕參叩。不敢怠遑。夢寐之間。

默蒙印可。始信千古法道。匪從人得。河沙妙用。總在心源。度生為急。僧俗何拘。

愚者自迷。妄分儒釋。原夫  世尊說十二部經。而人天瞻仰。孔子作春秋。而亂臣 賊子懼。苟可開世間眼目。豈復愛一己髮膚。今恩竊不自揣。思報佛恩。照依歷代年 號。編輯佛祖綱目。意倣乎孔子。名同乎紫陽。須以十年。或可卒業。顧孔子聖人也

。春秋猶世諦也。當時且冒罪我之嫌。況恩何人。斯所編年而載者。皆天中天。聖中 聖。非古佛現身。即菩薩救世。上自天魔外道。下至拘儒曲士。能無惱亂。或多謗毀

。用是投誠懇求 三世諸佛十方諸大菩薩天龍八部護法善神。被無量之神力。多方護 持。假莫大之靈通。曲垂方便。苦心思索。智慧脉脉自流。殫力挍讐。精神奕奕長旺

。或奇書古帙。或斷簡殘編。奚所求而弗獲。或助以刻貲。或牖以知識。將善士之必 逢。數年彚集。無異剎那。千葉詞章。如出一氣。帙成。而鷲嶺芳規。儼若未散。展

(3)

畢。而龍華勝會。預掇目前。無論後有作者。相續不斷。化為無盡之燈。即今有志禪 那。一覽無遺。觸目菩提之路。 明主收入藏中流通。竝天長地久。鬼神不忘遺囑呵 護。同玉策金函。天魔外道拱手歸降。曲士拘儒回心嚮道。自非大慈大力。何以成始 成終。謹當發心纂集之。初不勝祈禱欵誠之至。時萬曆庚戌四月八日。弟子朱時恩謹 疏。

  時恩既於如來像前。發弘願已。屢獲瑞夢。不一而足。或夢三教後聖人。私感之

。私服之。或夢明教嵩禪師再來。後聖者以是書所載。乃先聖化跡。讀是書而興起者

。皆三教後聖人也。私者。非佛非祖。以一俗士。而編輯佛祖綱目。即孔子所謂。其 義則丘竊取之者。雖公而亦私也。感之者。因是書而明心見性。自應銘感之不忘也。

服之者。因是書而惑斷執空。自應佩服之無斁也。明教再來者。昔以比丘而著傳法正 宗記。今以居士而著佛祖綱目。前後若出一人也。自是而知。佛祖加被我矣。雖蒐羅 未盡。而千聖不傳之奧旨。超出語言文字之外者。已若含若吐於是書。古德云。將此 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佛祖綱目凡例

佛祖 福慧兩足。正覺無上。故名為佛。明佛心宗。行解相應。故名為祖。現在賢劫 第四尊佛。號曰釋迦。王此五濁大千世界。釋迦傳迦葉。二十八傳至達磨。是謂西天 二十八祖。達磨傳慧可。六傳至惠能。是謂東土六祖。嗣後五宗繼興。法法相傳。無 忝祖位 教門則有瑜伽宗南山宗天台宗慈恩宗賢首宗。

綱目 綱者大綱。目者細目。儒書綱目。為世間法。善惡俱陳。以備法戒。故有褒有 貶。佛祖綱目。為出世間法專為託彼已成之佛祖。顯我自性之佛祖。故無褒無貶。

卷帙 如來示生印度。大教漸被支那。則此方著述。斷以釋迦為主。今不論篇數多寡

。以一甲子。週為一卷。起周康王二年甲子。止洪武十六年癸亥。總計四十一甲子。

成四十一卷。仍編字號以便查考。

年號 西土東土。不同世法。道法亦異。今每卷綱目前。先將此土年號。注入甲子內

。然後專書佛祖機緣化跡。庶不混雜。

五時 如來示現有五時。一降生。二出家。三成道。四說法。五涅槃。如來說法亦有 五時。一華嚴。二塵苑。三方等。四般若。五法華。

機緣 教外別傳。纔出母胎。便已漏逗。何待拈花綱目。於涅槃後。純錄機緣者。良 有深意。上流之士。若於此處覷得破時。一千七百則公案。不消一揑。

化跡 神通變化。雖佛祖。亦時藉以折伏魔外。實則正法不係乎此。如溈山雲門。道 滿天下。未聞以三世國王失通之故。而少貶其宗風。故綱目雖不削化跡。亦不滯化跡

(4)

P. 4

宗教 教是佛語。宗是佛心。但愁心不作佛。不愁佛不解語。然通宗不通教。開口便 亂道。故是書以傳法正宗。為主而教。尤不可不看。

淨土 佛開淨土一門。實救世之良方。亦參禪之捷徑。達磨未來。遠公始創蓮社。教 人一心念佛。要其歸極與直指單傳。毫髮無異。近世雲棲宏師。古佛再來。儼然德山 臨濟而不用棒喝。單提念佛話頭。可謂善學柳下惠。不師其跡。讀綱目者。直須識得 此意。

宗派 調字號第三十一卷。馬祖石頭會下有二道悟。不可不辨。一道悟嗣石頭。東陽 張氏子。初參國一。後謁石頭。頓悟。住荊州城東天皇寺。弟子三人。一慧真。一文 賁。一幽閑。恊律即符載撰碑。一道悟嗣馬祖。渚宮崔氏子。初謁石頭不契。次謁忠 國師。後謁馬祖。言下大悟。授記返荊門。節使以天王嗔責。造天王寺於府西供師。

弟子一人龍潭崇信。荊南節度使丘玄素撰碑。據此則龍潭嗣天王。天王嗣馬祖無疑。

傳燈乃誤列於石頭法派。而宋景濂護法後記。亦因之。何也。況唐聞人歸登南嶽碑。

圭峰答裴相國宗趣。權德輿馬祖塔銘。皆以天王嗣法馬祖。而佛國白達觀頴呂夏卿張 無盡。亦皆著辨證傳燈之誤。綱目查明。一一改正。

辨訛 騰字號第三十四卷。乾祐庚戌。吳越王以誕辰飯僧。王問永明。今有真僧降否

。曰長耳和尚。乃定光佛應身也。王趨駕參禮。稱為定光出世。長耳但云。永明饒舌

。遂跏趺而化。令參號。永明與長耳。同嗣雪峰。初住翠巖天福。丁酉王請住龍冊。

即所問之永明也。顯德甲寅。王始建永明寺。請道潛居之。宋建隆辛酉。道潛化王。

乃請延壽住永明。自辛酉遡至庚戌。凡十有一年。此時壽未出世。永明寺亦未建。安 得謂王所問之永明乃延壽之永明哉。佛書中如此類者頗多。而遺漏處亦不少。姑俟博 雅詳訂再續。

序文 綱目卷首。除自述願文及原疏外。止錄宋景濂序傳法正宗記及護教編後記二首

。更不敢乞文名公以相粉飾。

  (此書業已鐫成於癸酉。乃甲戌秋。思翁 予告南還。一見欣然。願序洪愽典要。遂為此書冠

冕)。

  佛祖綱目凡例(終)

佛祖綱目總次

  全部綱目內所載。雖西方聖人為大千教主。實遵東土帝王花甲。編年紀號。自序 文起至末卷助貲姓氏。止分列四十一卷。共成十二策開後。

   第一策 董序 (黃引許跋) 自序 凡例 宋序   七佛偈 首卷至十八卷

 第二策 十九卷至二十八卷  第三策 二十九卷至三十一卷

(5)

 第四策 三十二卷  第五策 三十三卷  第六策 三十四卷  第七策 三十五卷  第八策 三十六卷  第九策 三十七卷之上  第十策 三十七卷之下

 第十一策 三十八卷至三十九卷

 第十二策 四十卷至四十一卷 自跋 善信   助貲數目

  佛祖綱目總次(終)

No. 1594-D佛祖綱目緣引

  刻分燈錄既竣。則諸善信夙生種子已蘇蘇發動矣。然心空氏弘願深慈。增進無已

。且其一生精力。注之佛祖綱目一書。蓋蒐輯全藏纂要鉤玄。而用編年法詮次焉。以 迦文為教主。以西竺東土諸祖一花五葉為正宗。以經教義觀淨行神足為旁翼。洎宰官 長者諸善知識。靡不賅攝。雖倣通載之例。而盡刊七誤之短。採擷參訂。功兼勞倍。

洵可謂貝笈之巨筏。法印之金鎞。令學人薰習。其中不待遍閱三乘十二分教。而心知 眼孔一時洞開。如渴飲天漿。如饑餐王膳。又如東海狂。且忽游眾香之國。負茲孱子 扶筇百藥之肆。其踴躍歡喜。又詎可量哉。卷凡四十。而嬴彚為十二策。將託重十二 大法力人。流通演化。業有獨任之者。不佞則謂。末法凌夷。盡大地人。迷却向上一 著。與其獨為君子。寧若善與人同。於是廼有分募之脫。悉照徑山規式。各刻姓名卷 後。庶幾財法二施。一雨普潤。即半滿功德。不且平等無二乎。莫道心空居士特特漫 天頓網打鳳羅龍也。

  崇禎五年壬申四月 佛示生日黃廷鵠澹志甫題

No. 1594-E傳法正宗記序

宋 濂

  表大法之真傳。起群生之正信。宜莫如書。然而真丹身毒。相去絕遠。梵言華言

。重譯或殊。況屢遭滅斥之禍。生乎其後者。必蒐羅墜逸。徧觀會通。然後能定是非 之真諛。聞之士苟獲窺其一偏。遂執為確然之論。斯亦過矣。嗚呼闢邪說之謬。固伸 正議於千載之下。不有先覺學者。將何所從哉。昔者濂讀涅槃經。及智度論。頗知釋 迦文佛以正法授迦葉。世世相傳。具有明證。故自前魏支彊梁樓至洛邑。譯續法傳。

自七佛至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而止。東晉佛馱跋陀羅至廬山。所譯禪經。自迦葉至二十 八祖達摩多羅而止。逮夫後魏之時。崇道屏釋。而沙門曇曜蒼黃逃竄。單錄諸祖之名

(6)

P. 6

。匿巖穴間。僅及二十四祖師子尊者而止。佛運重啟。曇曜進為僧統。吉迦夜等遂因 之。為付法藏傳。其去前魏已一百九十餘年。東晉亦六十二年矣。東魏那連耶舍至鄴

。復備譯西域諸所傳授事跡。其次第與禪經不差毫髮。則全闕之分。有不待辨而自明 矣。唐興曹溪。大弘達磨之道。傳布益盛。義學者忌之。而神清為甚。乃據法藏傳所 列。謂師子遭難。絕嗣不傳。猶以為未足。誣迦葉為小智。不足承佛心印。指禪經實

。後來傳會。難以取徵。而好議論之徒。紛紛而起矣。宋明教大師契嵩。讀而病之。

博采出三藏記。洎諸家紀載。釋迦為表。三十三祖為傳。持法一千三百四人。為分家 略傳。而旁出宗證繼焉。名曰傳法正宗記。復畵佛祖相承之像。明其世系。名曰定祖 圖。申述禪經。及西域諸師為證。以闢義學者之妄。名曰正宗論。共十二卷。其衛道 之嚴。凜凜乎不可犯也。濂竊聞之。太平真君之七年。魏太武用崔浩言。宣告征鎮佛 像胡書皆擊破焚燒。當是時諸種經論。多煨燼之末。屋壁之深藏。蓋至於久而後出。

以此觀之。曇曜之流。固未必能見禪經。至於諸師之論義。學者亦未必能盡聞之。顧 執一時單錄不全之文。而相為詬病。猶將十指而掩日月之光。一口而吸滄溟之水。多 見其不知量也。大師之辨析。夫豈得已者哉。甬東祖杲禪師以誠篤契道汲汲焉。惟恐 法輪不運。合眾緣重刻以傳。嗚呼。書不流通。與無書等。大師固有功於宗乘。而杲 公之為。則又有功於大師者也。皆不可以不記。因追序其作者之意於首簡云。

No. 1594-F釋氏護教編後記

宋 濂

  西方聖人。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自從鹿野苑中。直至於跋提河。演說苦空 無我無量妙義。隨機鈍利。分為頓漸。無小無大。盡皆攝入薩婆若海。既滅度後。其 弟子阿難陀。多聞總持。有大智慧。結集為修多羅藏。而諸尊者或後或先。各闡化源

。優波離集四部律。謂之毗尼。金剛薩埵。於毗盧遮那前。親受瑜伽五部。謂之秘密 章句。無著天親頻升知足天宮。咨參慈氏。相與造論。發明大乘。謂之唯識宗旨。西 竺龍勝。以所得毗羅之法。弘其經要。謂之中觀論。燉煌杜法順。深入華嚴不思議境

。大宣玄旨。謂之華嚴法界觀。毗尼之法。魏嘉平初。曇柯羅始持僧祇戒本。至洛陽

。而曇無德曇諦等。繼之立羯磨法。唐南山澄照律師道宣。作疏明之。四分律遂大行

。是為行事防非止惡之宗。薩埵以瑜伽授龍猛。猛授龍智。智授金剛智。唐開元中。

智始來中國。大建曼茶羅法事。大智道氤。大慧一行及不空三藏。咸師尊之。是為瑜 伽微妙祕密之宗。唐貞觀三年。三藏玄奘往西域諸國。會戒賢於那蘭陀寺。因受唯識 宗旨以歸。授慈恩窺基。基乃網羅舊說。廣制疏論。是為三乘法相顯理之宗。梁陳之 間。北齊惠聞。因讀中觀論。悟旨。遂遙禮龍勝為師。開空假中三觀止觀法門。以法 華宗旨。授慧思。思授天台國師智覬。覬授灌頂。頂授智威。智威授惠威。惠威授玄 朗。朗授湛然。是為四教法性觀行之宗。隋末順以法界觀授智儼。儼授賢首法藏。至

(7)

清凉大統國師澄觀。追宗其學。著華嚴疏論數百萬言。圭峰宗密繼之。而其化廣被西 方。是為一念圓融具德之宗。瑜伽久亡。南山亦僅存。其盛行於今者。唯天台慈恩賢 首而已。此則世之所謂教者也。世尊大法。自迦葉二十八傳。至菩提達摩。達摩悲學 佛者纏蔽於竹帛間。乃弘教外別傳之旨。不立文字而見性成佛。達摩傳慧可。可傳僧 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曹溪大鑑禪師惠能。而其法特盛。能之二弟子。懷讓 行思。皆深入其閫奧。讓傳道一。一之學。江西宗之。其傳為懷海。海傳希運。運傳 臨濟慧照大師義玄。玄立三玄門。策厲學徒。是為臨濟之宗。海之旁出。為溈山大圓 禪師靈祐。祐傳仰山智通大師慧寂。父唱子和。微妙玄機。不可湊泊。是為溈仰之宗

。思傳希遷。遷之學。湖南宗之。其傳為道悟。悟傳崇信。信傳宣鑑。鑑傳義存。存 傳雲門匡真大師文偃。偃之氣宇如王。三句之設。如青天震雷。聞者掩耳。是為雲門 之宗。玄沙師備。偃之同門友也。其傳為桂琛。琛傳法眼大師文益。益雖依華嚴六相 唱明宗旨。迥然獨立。不涉凡情。是為法眼之宗。遷之旁出。為藥山惟儼。儼以寶鏡 三昧五位。顯三種滲漏。傳曇晟。晟傳洞山悟本大師良价。价傳曹山元證大師本寂。

而復大震。是為曹洞之宗。法眼再傳。至延壽。流入高句驪。仰山三傳之芭蕉徹。當 石晉開運中。遂亡弗繼。雲門曹洞僅不絕如綫。唯臨濟一宗。大用大機。震盪無際。

若聖若凡。無不宗仰。此則世之所謂禪者也。嗚呼。教之與禪。本無二門。依教修行

。蓋不出於六度梵行。而禪定特居其一。繇眾生根有不齊。故先佛示化。亦不免其異 耳。柰何後世各建門庭。互相盾矛。教則譏禪。滯乎空寂。禪則譏教。泥乎名相。籍 籍紛紛。莫克有定。是果何為者耶。此則教禪異塗。猶可說也。自禪一宗言之。佛大 勝多。與達摩同學禪觀。達摩則遠契真宗。勝多所見一差。遂分為有相無相定慧戒行 無得寂靜六門。非達摩闢之。安能至今廓如也。慧能與神秀。同受法於弘忍。能則為 頓宗。秀則別為漸宗。荊吳秦洛各行其教。道一神會又同出於能者也。道一則密受心 印。神會則復流於知解。一去弗返。而其末流若大珠明教慈受輩。尚何以議為哉。自 教一宗言之。慈恩立三教。天台則分四教。賢首則又分五教。麁妙各見。漸圓互指。

終不能歸之一致。可勝嘆哉。此雖通名為教。各自立宗。猶可說也。自夫本教之內言 之。律學均以南山為宗。真悟智圓律師允堪著會正記等文。識者謂其超出六十家釋義 之外。何不可者。至大智律師元照。復別以法華開顯圓意。作資持記。又與會正之師 殊指矣。不特此也。四明法智尊者知禮。孤山法慧大師智圓。同祖天台。同學心觀。

真妄之異觀。三諦之異說。既已抵牾之甚。霅川仁岳。以禮之弟子。又操戈入室。略 不相容。諫書辨謗之作。逮今猶使人凜然也。其他尚可以一二數之哉。嗚呼。毗盧華 藏圓滿廣大。徧河沙界無欠無餘。非相而相。非緣而緣。非同而同。非別而別。苟涉 思惟。即非聖諦。又何在分教與禪之異哉。又何在互相盾矛業擅專門哉。又何在操戈 相攻遽背其師說哉。雖然適長安者。南北異塗。東西殊轍。及其所至。未甞不同。要 在善學者慎夫所趨而已。比丘永壽。甞以閩僧一源所著護教編示予。自大迦葉至於近

(8)

P. 8

代諸師。皆有傳贊。文辭簡古。誠奇作也。壽獨惜其不著教禪承傳同異之詳。請予為 記。以補其闕略。予因以所聞。疏之如右。文繁而不殺者。欲其事之著明。蓋不得不 然也。

  王忠文公褘叢錄中。載佛學一篇。與此文同。末一段云。佛之為道。本無二門。

自去聖既邈。源遠而流益分。於是師異指殊。各建戶庭。互相矛盾。禪則譏教。為滯 於名相。教則譏禪。為溺於空寂。若律之為用。雖禪教所共持。而取舍各不同。至於 為教禪之學者。又各立異以取勝。一彼一此。不相出入。自教宗言之。慈恩立三教。

天台則分四教。賢首則又為五教。自禪宗言之。慧能與神秀。同受法於弘忍。能則為 頓宗。秀則為漸宗。道一神會同出於能。道一則密契心印。神會則復流於知解。其不 同如此。至若天台教宗之一也。而四明知禮。孤山智圓。性善性惡之說。如氷炭之不 相投。臨濟禪宗之一也。而或以棒或以喝。至橫川珙。則復以聲偈。其示人之要。如 枘鑿之不相合。支派乖錯。論說紛紜。殆不得而悉數也。忠文與文憲。同里同門。故 其問學之相合如此。

No. 1594-G敘七佛

  傳燈錄云。古佛應世。綿歷無窮。難以悉數。現在賢劫。有千如來。暨於釋迦。

但紀七佛。案長阿含經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樹下。於中成正覺。又 曼殊室利。為七佛祖師。金華善慧大士。登松山嵿行道。感七佛引前。維摩接後。今 之撰述。斷自七佛而下。

毗婆尸佛

(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

  長阿含云。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盤頭。母盤頭婆提

。居盤頭婆提城。坐波波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三十四萬八千人。神足二。一騫茶。

二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 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 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棄佛

(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

  長阿含云。人壽七萬歲時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

。坐芬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阿毗浮。二婆婆。侍者忍行

。子無量 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 實性。

毗舍浮佛

(莊嚴劫第一千尊)

  長阿含云。人壽□萬歲時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踰城

。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萬。神足二。一扶遊。二鬱多摩。侍者寂滅。

子妙覺 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 滅。

(9)

拘留孫佛

(現在賢劫第一賢)

  長阿含云。人壽四萬歲時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得。母善枝。居安和城

。坐尸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侍者善覺。子上 勝 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

(賢劫第二尊)

  長阿含云。人壽三萬歲時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淨城

。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鬱多樓。侍者安 和。子導師 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 於生死。

迦葉佛

(賢劫第三尊)

  長阿含云。人壽二萬歲時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柰 城。坐尼拘律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友。

子集軍 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 福。

釋迦牟尼佛

(賢劫第四尊)

  長阿含云。人壽一百歲時出世。本在一萬歲時。為觀眾生。無機可度。至百歲。

劫末苦逼。故出乎世。種剎利。姓瞿曇。父淨飯。母大清淨。居舍衛城。坐菩提樹下

。說法一會。度人無數。神足二。一舍利弗。二目犍連。侍者阿難。子羅睺羅 偈曰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幻寄居士瞿汝稷曰。始予錄指月錄。七佛第書其偈。阿含化跡皆削焉。既見世之 人。麁聞即心即佛者。率多撥無報化乃悟。昔人載此之妙密。蓋偈闡法身之極致。阿 含示化跡之大略。可謂斷常俱遣。事理兩融者矣。傳燈成於道原。而裁定於楊大年。

其旨不苟也。因具錄之。此錄稍錄神通亦以此。

  佛祖綱目敘七佛卷(終)

No. 1594

佛祖綱目卷第一(天字號)

甲子

(周康王二年起)

己丑

(周昭王元年)

癸亥

(周昭王三十五年止)

  周姬姓。起武王己卯。止赧王乙巳。三十七主。合八百六十七年。世尊乃第四主 昭王二十六年示生。故今斷自昭王甲寅起 世尊生時。此方江河泛漲。泉井溢出。大

(10)

P. 10

地震動。有五色光。貫太微宮。王問群臣。是何祥瑞。太史蘇繇奏曰。西方有聖人生

。王曰。於此何如。繇曰。此時無他。一千年後。聲教被及。王令刻石。埋於南郊。

誌之云。

(甲寅)

釋迦牟尼佛示現受生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佛也。然燈佛所為善慧仙人。甞買蓮花供佛。又見地濕。

脫衣布地解髮覆之。佛記善慧。汝過阿僧祗劫。於五濁惡世。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賢劫第三尊。迦葉佛時。為護明菩薩。命終往生兜率陀天。為諸天主。說補處行。

亦於十方國土。現種種身。為諸眾生。隨宜說法。乃至作佛期運將至。即觀今閻浮提 諸眾生。皆我初發心來。所成熟者。堪受玅法。餘國邊地。皆不應生此世界。迦毗羅 國。最為處中。往古諸佛出興。皆生於此。諸族種姓。剎帝利第一。瞿曇苗裔。聖王 之後。淨飯王過去因緣。具足清淨性行。夫妻真正。堪為父母。既作此觀。遂集諸天 子。告言。我今不久。捨此天宮。生閻浮提。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設大法會。廣 利人天。汝等亦當同受法食。諸天子歡喜踊躍。各心念言。菩薩不久。當成正覺。時 菩薩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降神母胎。淨飯王夫人摩耶。於寤寐間。見菩薩騰空來

。從右脇入。影現於外。如處琉璃顧。見自身。如日月照。菩薩在胎。晨朝為色界諸 天說法。日中為欲界諸天說法。晡時為諸鬼神說法。夜三時亦復如是。成熟無量眾生

。甲寅四月八日。日初出時。摩耶手攀無憂樹枝。菩薩從右脇出。時樹下生七莖七寶 蓮花。菩薩墮蓮花上。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言。天上天下。惟我獨尊。無量生死。

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天人。說是言已。四天王接置寶几。龍王吐清淨水。灌太子 身。王以太子生時諸瑞吉祥。遂名薩婆悉達。(此言頓吉)時香山有一梵仙。名阿私陀。

具足五通。能斷疑惑。以神通力。騰空而來。相太子已。忽然悲泣。王驚問故。仙人 答曰。太子具三十二相。年十九為轉輪聖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種智。然王太子決定 成一切種智。轉無上法輪。我今年已百二十。不久命終。生無想天。不覩佛興。不聞 經法。故自悲耳。太子生七日。摩耶命終。生忉利天。王囑姨母波闍波提養育 太子 初生。口稱獨尊。言已便默。如諸嬰孩。七歲王令學書。訪國中第一聰明婆羅門。名 曰選友。為太子師。婆羅門授以梵書佉留書。太子問。閻浮提中有幾種書。師默然。

又問。阿字何義。師又默然。即從座起。問曰。太子初生時。自言天人之中最尊最勝

。此言不虗。惟願為說閻浮提凡有幾種。太子曰。閻浮提中。梵書。佉留書。護眾書

。疾堅書。龍鬼書。捷沓和書。阿須倫書。鹿輪書。天腹書。轉數書。轉眼書觀空書

。攝取書。具有天地八部四洲鳥獸等音聲諸書。有如是等六十四種。又阿字是梵音聲

。此字義是不可壞。亦是無上真正之道義。凡如此義。無量無邊。婆羅門白王。太子 是天人第一之師。云何欲令我教耶。復令忍天教兵法。太子自能通達。忍天反禮太子

(11)

佛祖綱目卷第一

(12)

P. 12

佛祖綱目卷第二(地字號)

甲子

(周昭王三十六年起)

庚辰

(周穆王元年)

癸亥

(周穆王四十四年止) (壬申)

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

  佛年十七。王娶婆羅門女耶輸陀羅。為太子妃復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

太子雖有三妃於靜夜中。但修禪觀。一日白王游觀。初出東門。淨居天化作老人。頭 白背傴。拄杖羸步。太子乃念。日月流邁。時變歲移。老至如電。身安足恃。我雖富 貴。豈獨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復游南門。淨居天化作病人。兩人扶掖。在於路 側太子又曰。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云何世人不知覺悟。王聞切責諸臣。有婆羅門子

。名優陀夷。聰辯絕倫。王令與太子友。具說世間樂事。令其心動。太子復出城西門

。淨居天心念先現老病。舉眾皆見。令王嗔責。我今現死。惟令太子及優陀夷見耳。

即化死人。四人轝之。室家大小號哭共送。太子與優陀夷二人。獨見太子。問此為何 人。優陀夷先受王敕。默然不答。如是三問。淨居天威神之力。不覺答言。是死人也

。何謂為死。答曰。死者刀風解形。神識去矣。四體諸根。無復所知。此人在世。貪 著五欲。不識無常。一旦捨之而死。又為父母親戚愛念。命終之後。恩情好惡。不復 相關。誠可哀也。問惟此人死。餘亦當然。答曰。一切世人。皆應如是。無有貴賤得 免者。太子曰。世間乃復有此苦。云何於中而行放逸。又出北門。到彼園所。止息樹 下。除去侍衛。端坐思惟。時淨居天化作比丘。法服持鉢。手執錫杖。視地徐行。太 子前問。汝是何人。答曰沙門。何謂沙門。答曰。三界兮擾擾。六趣兮昏昏。識心達 本源。故名為沙門。又曰。一切皆無常。惟我所修聖道。永得無為。到解脫岸。言訖

。騰空而去。太子喜曰。天人之中。惟此為勝。我當決定修學是道。太子年十九。自 知出家時至。詣王言曰。父王恩愛集會。必有別離。惟願聽我出家學道。一切眾生愛 別離苦。皆使解脫。王流淚曰。汝今宜息此意。國未有嗣。而便委我。曾不懷顧。太 子遂還。時有相師白王。太子今不出家。過七日已。必得轉輪王位。王即往告太子。

我聞阿私陀說。汝必不樂處世。惟願為我生一子。然後不復相違。太子答曰。如勅。

即以左手指其妃腹。耶輸陀羅便覺有娠。二月七日。淨居天人。白太子曰。無量劫來 修行。今正成熟。太子曰。如汝等語。但內外嚴衛。欲去無從。諸天白言。我等自設 方便。即以神力。悉令熟臥。至於後夜。諸天充滿虗空。同聲白言。今者正是出家時

。太子往至車匿所。語之曰。汝為我牽揵陟來。犍陟太子所乘馬名。車匿泣曰。後夜 之中。欲何所之。太子曰。我今欲為一切眾生。降伏煩惱。汝不應違我。車匿號哭。

(13)

欲令王宮覺知。以天神力。昏臥如故。於是諸天捧馬四足。并接車匿。帝釋執蓋。從 北門出。其門無聲自開。太子又曰。我若不斷八苦。終不還宮。我若不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不轉法輪。終不還與父王相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波闍波提及 耶輸陀羅。行至天曉。已三繇旬。諸天便沒不現。太子至閑靜林。即便下馬。撫犍陟 背而言。所難為事。汝作已畢。又語車匿。世人富貴。競隨奉事。我捨國來。惟汝一 人。獨能隨我。甚為希有。我今既至。汝與犍陟。俱可還宮。車匿悲不自勝。犍陟屈 膝舐足。淚落如雨。太子即就車匿。取七寶劍。自剃鬚髮。而發願言。願共一切。斷 除煩惱。及諸習障。淨居天又化獵師。身服袈裟。太子喜曰。汝所著衣。是寂靜服。

我今以此寶衣與汝。貿易吾服。此衣為欲攝救一切眾生。斷其煩惱。答言善哉。遂脫 寶衣貿之。太子前行。車匿即還。太子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羅邏迦藍處三年。復至 鬱頭藍弗處三年。又至象頭山。於尼連河側。靜坐思惟。宜六年苦行。以度眾生。天 獻麻米。淨心守戒。或日一食。或七日一食。不避風雨。不起經行。鵲巢糞污。亦不 棄去。

(癸未)

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

  佛示六年苦行。自念。非正解脫。我當受食而後成佛。即沐浴於尼連河。天為偃 樹。挽之而出。時彼林外。有二牧牛女。一名難陀。二名波羅。見地中生千葉蓮花。

上有乳糜。取奉菩薩。即便受食。復念過去諸佛。以草為座。成無上道。帝釋因化凡 人。執淨軟草。菩薩問。汝何名。答名吉祥。菩薩喜曰。我破不吉。以成吉祥。即便 受草。向菩提樹下。而取正覺。菩薩坐閻浮樹下。四十八日。觀察思惟。眉間白毫。

光蔽魔宮。魔王波旬恐懼。召會諸魔。及道未成。當往亂之。長子商主泣諫。不聽。

乃率眾作難。悉現可怖可欲諸境。時菩薩身心寂然不動。以指按地。地大震。魔聞怖 懼。還歸本宮。乃於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

成正等覺。嘆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佛示現說法

  佛自二月八日成道。九日至二十九日。為寂場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 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有無量無邊法身大士。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及宿世根 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雲籠月。爾時世尊現毗盧遮那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

三七日滿。二月三十日。從菩提場座起。詣波羅柰國。行至阿闍波羅水側。日暮止宿

。入定。風雨大至。有大龍王。名目真隣陀。以其大身。七重圍繞。龍有七頭。羅覆 佛上。以為障蔽。至三月六日。四七日滿。雨止出定。龍王化作年少婆羅門。稽首問 訊。受三歸五戒。諸旁生中。最先見佛。三月七日。受提謂長者食。三月八日。至鹿 野苑。初世尊成道。觀樹思惟。一切眾生。處五濁世。三毒所覆。薄福鈍根。無有智

(14)

P. 14

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轉法輪。彼必不信。生誹謗心。當墮惡道。受無量苦

。我寧不說。入於涅槃。時大梵天王。心懷憂惱。眾生長夜。沉沒生死。今當往請轉 大法輪。欲界六天亦同勸請。世尊默然受之。遂以五時設教。第一華嚴時。第二鹿苑 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時○世尊至鹿野苑。憍陳如摩訶那摩跋 波阿捨婆闍跋陀羅闍五人。見佛心大歡喜。求佛出家。佛為說法。成阿羅漢。於是世 間始有三寶。如來是佛寶。四諦是法寶。阿羅漢是僧寶○有長者子。名曰耶舍。中夜 睡覺。見諸妓女不淨。生厭離心。於不淨中生淨想。忽見空中光明。尋光而去。趣鹿 野苑。佛為說法。成阿羅漢。天明耶舍父為尋子故跡。至佛所。佛受三歸。為最初優 婆塞。又耶舍朋類五十人。共詣佛所。俱成沙門○迦毗羅國。有婆羅門子。名富樓那

。具解韋陀等論。與佛同日生。本性厭離世間。見佛出家。即與朋友三十人。往雪山 專心學道。獲四禪五通。以天眼。遙見世尊在鹿野苑說法。遂共三十人。來到佛所。

求佛度脫。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南天竺有婆羅門。姓大迦旃延。第二子名那羅陀。

其父令習韋陀諸論。不久通解。長兄忌之。欲害其命。父令往阿私陀仙人處。洞解諸 論。得四禪五通。仙人命終。那羅陀貪世利養。不信三寶。有伊羅鉢龍王商佉龍王。

為夜叉金齊言。彼城先有一偈云。在於何自在。染著名為染。彼云何清淨。云何得癡 名。癡人何故迷。云何名智人。何會別離已。名曰盡因緣。龍王至那羅陀仙所。問此 偈義。不能解了。那羅陀乃詣佛。佛為開解。說種種法。生大歡喜。遂求出家。因其 種族本姓。名大迦旃延。論議第一○摩竭提國。有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學古仙 道。王臣歸信。佛詣彼住處。現諸神通。種種調伏。先度優樓頻螺迦葉。及五百弟子

。又度那提迦葉迦闍迦葉。各有二百五十弟子。俱證阿羅漢。有一外甥。螺髻梵志。

名優波斯那。在阿修羅山。共二百五十弟子。修學仙道。亦投佛出家。成阿羅漢。王 舍城頻婆娑羅王。見三迦葉為佛弟子。嘆曰。嗚呼。如來有大神力。智慧深遠。不可 思議。乃能伏如此之人。以為弟子。佛為說法。得法眼淨。王勅諸臣。於竹園起諸堂 舍。請佛及僧。住彼竹園。諸王見佛。頻婆娑羅為首。諸僧伽藍竹園為始○王舍城有 二婆羅門。具大智慧。一名舍利弗。一名目揵連。各有一百弟子。往詣竹園。佛為說 法。成阿羅漢。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摩竭提國。有婆羅門。名曰迦葉

。具大智慧。誦四韋陀論。日夜勤求無上道法。旋復出家。修杜多行。會空中有神。

告曰。佛已出世。請往師之。迦葉便趣竹園。佛知其當來。躬自往迎。到多子塔前相 逢。迦葉合掌言曰。世尊實是一切種智。實是慈悲濟眾生。實是一切所歸依。即五體 投地。而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師。我是弟子。如是三說。佛言如是。迦葉。我是汝 師。汝我弟子。若人實非一切種智。而欲受汝為弟子者。頭裂為七分。復為說法。成 阿羅漢。以此迦葉有大威德。天人所重。故名大迦葉○淨飯王聞佛得道。已經六年。

思欲一見。令梵志優陀夷。請佛還國。優陀夷見佛。為諸天釋梵歸化。亦願為沙門。

佛為說法。得羅漢道。即遣優陀夷。先現神變。發起道心。於是神足飛行。經遊虗空

(15)

。往到本國。現十八變。報言。却後七日。佛當來降。王出四十里。迎佛。見佛大喜

。選宗族五百人為沙門。侍佛左右。斛飯王二子。一名摩訶男。一名阿那律。摩訶男 言。諸釋多出家。而我一門獨無。當一人營家。一人出家。那律以家事煩碎。遂與釋 種跋提。各白其母。懇求出家。過七日。釋子等八人。出迦毗羅城。脫其寶衣象馬。

付所使優波離令還。優波離思惟。人身難得。佛法難值。諸尊貴者。皆棄世榮。我身 卑賤。何所貪樂。即以寶衣等。懸著樹上。遂便共至佛所。白言。我父母已許。願聽 出家。乞先度優波離。以除我等憍慢心故。於是世尊。先度優波離。次度那律等○世 尊從弟阿難。以成道日生。故名阿難。(此云歡喜)舉國欣慶。又名慶喜。八歲出家。弟 子中多聞第一。年三十一。佛命給侍左右。阿難言。願如來與我三願。一者不受如來 故衣。二者不隨如來受別請。三者聽我出入無時。佛言善哉。具足智慧。預見譏嫌。

何以故。若有人言汝為衣食。奉給如來。是故不受故衣。不隨別請。出入有時。則不 能廣利諸部。故求出入無時。我為阿難。開是三事○佛子羅睺羅。年已九歲。佛遣目 連。往迦毗羅城。白父及耶輸陀羅。放羅睺羅出家。修習聖道。目連受命到彼。以種 種方便曉輸。耶輸不聽。時佛起化人。空中告言。耶輸陀羅。汝頗憶念往古世時。誓 願事不。我當爾時為菩薩道。以五百銀錢。從汝買得五莖蓮花。上定光佛。時汝求我

。世世所生。共為夫妻。我不欲受。即語汝言。我為菩薩。累劫行願一切布施。不逆 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身。隨君施與。

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不令出家學聖道也。耶輸聞已。霍然還識宿業因緣。

事事明了。知昨所見。愛子之情。自然消歇。時淨飯王。即集國中豪族。各遣一子。

有五十人。隨從出家。佛使阿難剃頭。舍利弗為其和尚。目連為阿闍梨。授十戒法。

便為沙彌○舍衛國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須達多。家巨富。賑貧乏。時號孤給獨。

因欲為兒娶婦。躬往王舍城中大臣護彌家。既到已。見其家內。大張供具。須達多問 故。答言。請佛及僧。問云何名佛。云何名僧。護彌具告所以。須達多聞之。毛髮俱 竦。尋到佛所。見佛相好。過於護彌所說。心大歡喜。佛為說法。成須陀洹。須達多 願起精舍。請佛降舍衛國。度彼眾生。佛許之。辭佛還家。佛命舍利弗。與俱至舍衛 國。案行諸地。惟王太子祇陀有園。正得處所。須達多乃白太子。太子不肯。須達多 慇懃再三。太子曰。若能以黃金布地。令無空者。便當相與。答曰諾。乃使人象負黃 金。八十頃中。須臾欲滿。略欠少地。太子念言。佛必大德。能使斯人輕寶乃爾。遂 令止勿更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共立精舍。須達多共舍利弗。經地已竟。起立 精舍。啟知國王。請佛及僧。佛言。須達買園。樹木祇陀所有。可名祇樹給孤獨園

○佛再還迦毗羅衛國。王問。云何修行。當得諸佛之道。佛言。一切眾生皆即是佛。

父王當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常勤精進。當得佛道。王言。一切眾生云何是佛。佛言

。一切法無生。無動搖。無取捨。無相貌。無自性。王當於此佛法中。安住其心。勿 信於他。王與七萬釋種。聞說是法。信解歡喜。悟無生忍○初佛還國。姨母大愛道

(16)

P. 16

波闍波提)白佛出家。三請不許。及佛再還國。如前重請。佛亦不許。佛既出國。大愛

道與諸老母等。追佛頓止河上。復求出家。又亦不許。退住門外。歔欷而啼。阿難自 外回。問故。答曰。我以女人故。不得出家。自悲傷耳。阿難乃白佛。大愛道以至心

。欲受法律。願佛聽之。佛言止止。若聽女人出家者。令正法不得久住。阿難復曰。

過去諸佛。具四部眾。如來獨不具耶。佛言。若大愛道修八敬法。盡壽行之。可入法 律。阿難出告大愛道。便受大戒。為比丘尼。遂得應真○樓至菩薩。請立戒壇。為比 丘結戒受戒。於是創立三壇。佛院門東。名佛為比丘結戒壇。佛院門西佛為比丘尼結 戒壇。外院東門南。置僧為比丘受戒壇。戒壇從地而立。三重為相。以表三空。為入 佛法初門。時天帝施以覆釜。置於壇上。大梵王施無價寶珠。置覆釜上。供養舍利。

是為五重。表立分法身壇時。十方諸佛。無量菩薩。天龍八部。悉皆雲集。諸佛登之

。共議結戒輕重持犯等相。及度尼。滅正法相。諸佛通議曰。古有四部。今何獨無。

初雖正法減半。今尼行八敬。還住千年。故此二壇。惟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戒壇

。乃僧為四眾受戒壇也。

佛祖綱目卷第二

(17)

佛祖綱目卷第三(玄字號)

甲子

(周穆王四十五年起)

乙亥

(共王元年)

丁亥

(懿王元年)

壬子

(孝王元年)

癸亥

(周孝王十二年止)

  佛滅時。此方暴風忽起。損舍折樹。地動木陰。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

連夜不滅。穆王怪問群臣。太史扈多對曰。西方聖人。入滅之相耳。

(辛未)

釋迦牟尼佛傳法大迦葉

  佛說法華經。凡二處三會。始在靈山。次升虗空。後復還靈山。有大梵王。以金 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迦葉。

破顏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汝。汝 當護持流通。毋令斷絕。聽吾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 曾法。說偈已。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與汝。轉授補處慈氏。勿令朽壞

。并敕阿難。副貳傳化。迦葉禮足。白佛言。善哉善哉。我當依勅恭順佛故。

(壬申)

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

  辛未十一月既望。佛念四眾懈怠。不將侍者。如屈伸臂頃。獨至忉利天歡喜園。

三月安居。佛告文殊。汝詣母所。道我在此。摩耶既至。佛言。身所經歷。與苦樂俱

。當修涅槃。永離苦樂。摩耶聞法。得須陀洹果。是時人間久不見佛。優填王等。至 阿難所。問佛所在。阿難報曰。我亦不知。時優填王。渴仰如來。遂勅奇巧工匠。作 如來形像。毗首羯磨天。化身為匠。不日而成。三月將盡。佛令鳩摩羅。告閻浮提。

如來將下。欲入涅槃。於是佛化寶階。從天而下。優填王載像來迎。為佛作禮。佛三 喚三應。乃云。無為真佛。實在我身。又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佛姨母大愛 道。將欲滅度。告眾曰。吾不忍見世尊泥洹。遂與五百比丘尼。白佛。佛默可之。大 愛道便還精舍。各現神足。同時滅度○舍利弗目犍連。不忍見佛泥洹。遂先入滅。七 萬阿羅漢亦同時入滅。四眾惶亂。佛以神力。化二弟子。在佛左右。四眾稍定○壬申 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臨涅槃時。說涅槃經

。告大眾言。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虗空相。一無所有

。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時諸比丘勸請如來。惟願

(18)

P. 18

久住。不入涅槃。佛言。汝等不應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

。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猶如如來。復告文殊。阿難給侍我來。二十餘年

。聞法受持。如瀉水置器。我今欲令受持是涅槃經。為諸魔所惱。汝可持是大陀羅尼

。救護阿難。文殊受已。至阿難所。魔王聞呪。即放阿難。歸至佛所。佛於是三入禪 定。三出三告。乃云。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乃於寶床。右脇而 臥。於其中夜。寂然無聲。便般涅槃。迦葉遠來奔訃。金棺自開。即現雙足。出於棺 外。眾禮足已。還自入棺。爾時棺從座舉。高七多羅樹。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須臾 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諸王爭取。有婆羅門。以石瓶塗蜜。即共三分。一分諸天。

一分龍王。一分八國○天上四塔。忉利城東照明園。佛髮塔。城南麤澁園。佛衣塔。

城西歡喜園。佛鉢塔。城北駕御園。佛牙塔。人中四塔。生處塔。在迦毗羅衛國林微 園中。成道塔。在摩竭提國元吉樹下。轉法輪塔。在波羅柰國鹿野苑中。涅槃塔在。

拘夷那竭國力士生地秀林雙樹間。

○阿難尊者結集三藏

  佛滅度後。諸天王等。請迦葉言。法城欲頹。法幢欲倒。當以大悲建立佛法。迦 葉受請。往須彌頂。擊大楗槌。諸聖弟子。得神通者。皆來集會。迦葉告言。佛法欲 滅。眾生可愍。待結集竟。隨汝入滅。諸來聖眾。受教而住畢鉢羅窟。迦葉以天眼觀

。惟有阿難煩惱未盡。遂於大眾中。牽出阿難言。汝結未盡。不應住此。阿難悲泣。

告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為侍佛。以阿羅漢者。不能給侍。故留殘結。不 盡斷爾。迦葉復告阿難。汝有六種罪。應於僧中悔過。是時阿難。長跪合掌。依六種 罪懺悔懺悔已。迦葉牽阿難出。語言。汝漏盡可來。言訖身閉窟門。阿難涕淚悲泣。

求斷結惑。靡不精誠。至於後夜。疲極偃息。頭未至枕。朗然得悟。三明六通。作大 阿羅漢。却至窟擊門曰。我漏已盡。迦葉言。汝若漏盡。可縱神通。於戶鑰孔中入。

阿難騰身入來。禮拜僧足。迦葉手摩阿難頂。而告之言。我欲為汝令汝得道。汝勿嫌 恨。時大眾請阿難陞座。結集法藏。阿難既陞座已。未發言間。感得自身相好如佛。

是時大眾疑佛重起。或疑他方佛來。或疑阿難成佛。及發聲唱言。如是我聞。一時佛 住某處。與某眾俱。三疑俱遣。

○釋迦牟尼佛機緣

  世尊初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他。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惟我獨 尊○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一日陞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云。會中有二比丘。犯 律行。故我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復默然。阿難又白。

適來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云。吾誓不為二乘聲聞人 說法。便下座○世尊一日陞座。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便下座○世尊示隨色摩尼珠

(19)

。問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藏珠。復擡手曰。此珠作 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 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悉自悟道○世尊因黑氏梵 志獻合歡梧桐花。佛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吾今兩手俱空。更教放下箇 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捨其花。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却。無 可捨處。是汝放身命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 見。乃至三度入定。徧觀三千大千世界。覔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靜 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於是普眼纔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五通仙 人問。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仙人應諾佛曰。那一 通。你問我○世尊一日勅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鉢。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 持鉢。須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何是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難應諾。世 尊曰。持鉢去○世尊因比丘問。我於世尊法中。見處即有。證處未是。世尊當何所示

。世尊曰。比丘某甲。當何所示。是汝此問○世尊因耆婆善別音響。至一塚間見五髑 髏。乃敲一髑髏問耆婆。此生何處。曰此生人道。又敲一曰。此生何處曰此生天道。

又別敲一問耆婆。此生何處。耆婆罔知生處○世尊因七賢女遊尸陀林。一女指屍曰。

尸在這裏。人在甚處去。一女曰。作麼作麼。諸姊諦觀。各各契悟。感帝釋散花曰。

惟願聖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具足。惟要三般物。一 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三要呌不響山谷一所。帝釋曰。一切所須。我 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實無有。女曰。汝若無此。爭解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

。佛曰。憍尸迦。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惟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世尊 因地布髮掩泥。獻花於然燈佛。然燈見布髮處。遂約退眾。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 建一梵剎。時眾中有一賢于長者。持標於指處插曰。建梵剎竟。時諸天散花相讚○世 尊甞與阿難行次。見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禮。阿難曰。此是甚麼人塔。世尊曰。過去 諸佛塔。阿難曰。過去諸佛是甚麼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難曰。應當如是○世 尊因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纔拈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迦葉盡 其神力。椎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那箇文殊。迦葉無對○城東有一老母。與 佛同生。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迴避。雖然如此。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 掩面。乃至十指掌中。總皆是佛○世尊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惟有一 女人。近於佛座。而入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而我不得。佛告文殊。

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 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恒河 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世尊勅罔 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於是從定而出○殃崛摩羅。因持鉢至一長者

(20)

P. 20

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長者曰。瞿曇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產難。殃 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不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却來相報。及返具事白佛。佛告 殃崛。汝速去報言。我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

當時分娩○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門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文殊曰。我不 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無邊身菩薩。將竹杖量世尊頂。丈六了又丈六。量到 梵天。不見世尊頂。乃擲下竹杖。合掌說偈云。虗空無有邊。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 者。窮劫不可盡○世尊因乾闥婆王獻樂。其時山河大地。皆作琴聲。迦葉起作舞。王 問迦葉。豈不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何更有餘習。佛曰實無餘習。莫謗法也。王又撫琴 三徧。迦葉亦三度作舞。王曰。迦葉作舞。豈不是習。佛曰。實不曾作舞。王曰。世 尊。何得妄語。佛曰。不妄語。汝撫琴。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豈不是。王曰是。

佛曰。迦葉亦復如是。所以實不曾作舞。王乃信受○世尊在第六天。說大集經。勅他 方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悉皆輯會。受佛付囑。擁護正法。設有不赴者。四天 門王。飛熱鐵輪追之令集。既集會已。無有不順佛勅者。各發弘誓。擁護正法。惟有 一魔王。謂世尊曰。瞿曇。我待一切眾生成佛。盡眾生界空。無有眾生名字。我乃發 菩提心○世尊因調達謗佛。生身入地獄。遂令阿難問。你在地獄中安否。曰我雖在地 獄。如三禪天樂。佛又令問。你還求出否。曰我待世尊來。便出。阿難曰。佛是三界 導師。豈有入地獄分。調達曰。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世尊因文殊忽起 法見。佛見被世尊威神攝向二鐵圍山○世尊因靈山會上五千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 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見殺父害母。及諸重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

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於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劍。持逼如來。世尊乃謂文殊曰

。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為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已來。無有我 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即名為害。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 心。如夢如幻。於夢幻中。無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於是五百比丘。同讚嘆曰

。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持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

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嘆 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 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

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云何。佛言。大王。汝於過 去龍光佛時。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為一義二義○世尊因外 道問。昨日說何法。世尊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 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世尊因有異學問。諸法是 常耶。世尊不對。又問。諸法是無常耶。世尊亦不對。異學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 對我。世尊曰。汝之所問。皆為戲論○世尊甞在尼俱律樹下坐次。因二商人問。世尊 還見車過否。曰不見。還聞否。曰不聞。莫禪定否。曰不禪定。莫睡眠否。曰不睡眠

(21)

。商人乃嘆曰。善哉善哉。世尊乃覺而不見○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 若墮。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汝義以何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世尊曰。是 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嘆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麤

。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不知我義墮處。惟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 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 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世尊一日坐次。見二人舁 猪過。乃問。這箇是甚麼。曰佛具一切智。猪子也不識。世尊曰。也須問過○世尊臨 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

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耶○世尊於涅槃會上。以手摩胸。告眾曰。汝等善觀 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 非吾弟子○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諸大眾。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娑羅雙樹下。泊 然示寂。復從棺起。為母說法。并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 滅為樂。時諸弟子即以香薪。競茶毗之。燼後金棺如故。大眾即於佛前。以偈讚曰。

凡俗諸猛熾。何能致火爇。請尊三昧火。闍維金色身。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樹

。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須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

○諸菩薩羅漢機緣

  文殊菩薩。一日令善財採藥曰。不是藥者。採將來。善財徧觀大地。無不是藥。

却來白曰。無不是藥者。殊曰。是藥者採將來。善財遂於地上。拈一莖草。度與文殊

。殊接得。示眾曰。此藥亦能殺人亦能活人○文殊問菴提遮女曰。生以何為義。女曰

。生以不生生為生義。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

未甞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曰死以何為義。女曰。死以不死死 為死義。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甞自得有所 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菴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却被 生死之所流轉。殊曰。其力未充○文殊甞謂善住意天子曰。汝今若能違背諸佛。毀謗 法僧。吾即將同汝如是梵行。天子曰。大士。今何故復如是語。殊曰。天子。如汝意 者。以何為佛。天子曰。如如法界。我言是佛。殊曰。天子。於汝意云何。如如法界 可染著乎。曰弗也。殊曰。以是義故。我如是說。汝今若能背毀佛法僧。吾將同汝如 是梵行○善住天子白文殊。可共俱往如來之所。咨受未聞。亦同此時如法問難。殊曰

。爾莫分別取著如來。天子曰。如來今在何所。令我莫著。殊曰。祇在目前。天子曰

。若如是者。我何不見。殊曰。爾若一切不見。是名真見如來。天子曰。若見在前。

云何戒我莫取著如來。殊曰。爾今見前何有。天子曰。有虗空界。殊曰。如來者虗空 界。是故虗空界者。即是如來。此中無有一物可分別者○維摩會上三十二菩薩。各說 不二法門。文殊曰。我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

(22)

P. 22

法門。於是文殊又問維摩。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文殊讚曰

。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菩薩真入不二法門○善財參五十三員善知識。末後到彌勒閣 前。見樓閣門閉。瞻仰讚歎。見彌勒從別處來。善財作禮曰。願樓閣門開。令我得入

。彌勒尋至善財前。彈指一聲。樓閣門開。善財已入閣。門即閉。見百千萬億樓閣。

一一樓閣有一彌勒。領諸眷屬。并一善財而立其前○須菩提尊者。在巖中宴坐。諸天 雨花讚嘆。者曰。空中雨花讚嘆。復是何人。云何讚嘆。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 善說般若。者曰。我於般若。未甞說一字。云何讚嘆。天曰。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 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須菩提一日說法次。帝釋雨花。提問。此花從天得耶。從 地得耶。從人得耶。釋曰弗也提曰。從何得耶。釋乃舉手。提曰。如是如是○無厭足 王入大寂定。乃勅有情無情。皆順於王。若有一物不順於王。即入大寂定不得○舍利 弗因入城。遙見月上女出城。舍利弗心口思惟。此姊見佛否。知得忍不得忍否。我當 問之。纔近便問。大姊往甚麼處去。女曰。如舍利弗與麼去。弗曰。我方入城汝方出 城。何言如我恁麼去。女曰。諸佛弟子。當依何住。弗曰。諸佛弟子。依大涅槃而住

。女曰。諸佛弟子。既依大涅槃而住。我亦如舍利弗與麼去○舍利弗問須菩提。夢中 說。六波羅蜜。與覺時同異。提曰。此義深遠。吾不能說。會中有彌勒大士。汝往彼 問。舍利弗問彌勒。彌勒曰。誰是彌勒。誰名彌勒。○舍利弗問天女曰。何以不轉女 身。女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 舍利弗。令如天女。女自化身。如舍利弗。乃問言。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 而答言。我今不知云何轉面。而變為女身○鴦崛魔羅尊者。未出家時。外道受教。為 憍尸迦。欲登王位。用千人拇指為花冠。已得九百九十九。惟欠一指。遂欲殺母取指

。時佛在靈山。以天眼觀之。乃作沙門。在鴦崛前。鴦崛遂釋母。欲殺佛。佛徐行。

鴦崛急行。追之不及。乃喚曰。瞿曇住住。佛告曰。我住久矣。是汝不住。鴦崛聞之

。心忽開悟。遂棄刃。投佛出家○障蔽魔王。領諸眷屬一千年。隨金剛齊菩薩。覔起 處不得。忽一日得見。乃問曰。汝當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覔汝起處不得。齊曰。我 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而住。如是而住○那叱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然後現 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廣額屠兒。於涅槃會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云

。是賢劫千佛一數。

(丙辰)

初祖大迦葉傳法阿難

  摩訶迦葉。摩竭陀國人。姓婆羅門。父號飲澤。母號香至。過去世。為鍛金師。

善明金性。使其柔伏。甞於久遠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後。四眾起塔。塔中像面上金 色。有少缺壞。時有貧女。將金珠往金師所。請飾佛面。既而因共發願。願我二人世 世為無姻夫妻。繇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及此世與紫金光尼。復為夫婦。梵語

(23)

迦葉波。此云飲光勝尊。蓋以金色為號。然夫婦皆清淨自居。無世間想。旋復出家。

冀度諸有。佛於眾中。稱嘆第一。後因拈花因緣付法。有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迦葉 曰。覔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箇是我我。師我何在。迦葉曰。汝問我覔。一日踏泥 次。有一沙彌。問尊者。何得自為。迦葉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佛涅槃時。迦葉 告眾曰。佛已茶毗。金剛舍利非吾等事。宜結集法藏。無令斷絕。結集既畢。迦葉自 念衰老。宜入定於雞足山。以待彌勒。乃召阿難言。我今不久世間。今將正法。付囑 於汝。汝當護持。聽吾偈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偈已。阿難作禮奉命。迦葉念。如來舍利皆在諸天。凌虗徧至塔廟。禮已而還。復以 夙約。往辭阿闍世王。遂杳然入雞足山。席草而坐。自念。今我被糞掃服。持僧伽黎

。必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至於彌勒出世。終不致壞。乃語山曰。若阿闍世王。

及阿難來。汝當為開。去已復合。阿闍世王。知迦葉已入雞足山。乃請阿難同往。山 果為開。見迦葉入定儼然。王禮拜訖。欲以香薪茶毗。阿難曰。未可燔也。大迦葉方 以禪定持身。俟慈氏下生。乃般涅槃。王聞驚嘆。與阿難禮辭。山合如故。當此土周 孝王五年丙辰也。

佛祖綱目卷第三

(24)

P. 24

佛祖綱目卷第四(黃字號)

甲子

(周孝王十三年起)

丁卯

(夷王元年)

癸未

(厲王元年)

庚申

(周共和元年)

癸亥

(周共和四年止) (癸巳)

二祖阿難傳法商那和修

  阿難。王舍城人。姓剎帝利。父斛飰王。實佛之從弟也。多聞博達。智慧無礙。

世尊以為總持第一。甞所讚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乃命為侍 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佛曰。見何奇特事。阿難曰。入城見一攢 樂人作舞。出城總見無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見一奇特事。阿難曰。未審見何奇 特事。佛曰。我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阿難一日問迦葉曰

。師兄。世尊傳金縷袈裟外。別傳箇甚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却門 前剎竿著。阿難一日入竹林。聞比丘誦偈曰。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

。而得覩見之。阿難因為正之曰。不然。佛云。若人生百歲。不解諸佛機。不如生一 日。而得解了之。於是比丘以聞其師。其師曰。阿難老昏矣。吾語是也。異日阿難復 經竹林。見比丘誦偈如前。阿難詰知其故。因念愚癡難化。入三昧。求尊聖為之證。

於是地為之動。光明遽發。俄有一聖宿大士示現。而為之說偈曰。彼者念諷偈。實非 諸佛意。今遇歡喜尊。而可依了之。彼師弟子竦敬。尋得二果。後阿闍世王白言。如 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覩。仁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阿難 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長久。又念。阿闍世王與吾 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故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阿難曰

。俟王覺時。當為我說。時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 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具白上事。王 聞語已。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毗舍離城。見阿難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 作禮。而說偈言。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時毗舍離王 亦在河側。復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爾時阿 難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淨。而無諸有 故。復念。我若向一國而般涅槃。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 河中流。將入寂滅。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中有五百仙人。覩茲瑞應。飛空

(25)

而至。禮阿難足。胡跪白言。我當於長老而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阿難默然 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

。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受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 和修。二名末田底迦。阿難知是法器。乃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 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復付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說偈已。復以正法眼。囑累商那和修。而謂末田底迦曰

。昔佛記云。佛滅度後。後五百歲中。汝當於罽賓國。敷宣大法。言已。踊身虗空。

現十八變。入風輪奮迅三昧。而分身四分。一分惠忉利天。一分惠娑竭羅龍宮。一分 惠阿闍世王。一分惠毗舍離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當此土周厲王十二年癸巳也。

佛祖綱目卷第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是五難有自然之法也。凡人於佛。而有反復之心。以施少善者。皆得大福。不唐棄

 具大名稱大勝慧  得大無畏大牟尼   已度生死險難中  稽首出過煩惱岸 

煬帝居藩邸稱晉王從吾祖受戒師謂王曰大王迂遵聖禁宜號總持王云師傳佛燈宜稱智 者

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相較於傳統燈泡,LED具有省電、環保等優點,所以也 有人稱

傳聖人之道者,其要在乎明教觀而已。上尊龍樹,下逮荊溪,九世而祖之,宜矣。至 於邃 (道邃) 、修 (廣修) 二師,相繼講演,不墜素業。會昌之厄,教卷散亡,外 (物外) 、

鋼絲軌道: (鋼絲型線燈)利用 金屬線的導電性取代傳統 電線。線燈多採用多面反 射燈泡。.. 特殊燈.

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 《北史》 (3)唐武宗皇帝:會昌五年(AD845) ,大毀佛寺,復僧尼為民。 《新 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