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光山未來展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光山未來展望"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光山未來展望

星雲大師

五十年前,剛創建佛光山時,我構思了佛光山未來的整體樣貌,

請中油工程師謝潤德居士協助繪製了一張草圖,西邊有佛教叢林學 院、大悲殿、大慈庵;中間山脈從不二門、朝山會舘到大雄寶殿,

為信徒的信仰中心;東山有大佛城、文殊殿、男眾部等建築群,與 西山高處的峨嵋普賢殿遙相對應。

那個時候的佛光山這塊土地還是滿山麻竹,到處溝渠縱橫,都 有二、三百尺深。我曾經有心把這塊地送給有緣人,但沒有人願意 接受,不得已只好自己來開山了,哪裡會想得到,五十年後,佛光 山果真如草圖上的構思,都一一的建設完成了。如今,佛光山是僧 團所在地,代表僧寶;2011 年落成的佛陀紀念館代表佛寶,今年

(2016)代表法寶的藏經樓也即將完成。佛光山開山五十年,人間 佛國的淨土建設,算是圓滿了。

訪美眼界寬 誓發展佛教

還記得1976 年,經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會議決議,派我代表佛 教前往美國參加慶祝建國兩百週年活動,我帶了二百多個團員到美 國參訪,忽然眼界變得寬廣,覺得自己應該要為佛教的發展轟轟烈 烈做一番事業。從此,我就立定志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

星雲大師全集

(2)

五大洲」,不管成功與 否,不為個己求安樂,

要把佛法弘揚滿人間。

感謝十方大眾的護 持,佛光山從無到有,

逐步實現了弘法五大洲 的志願,目前在全世界 有三百個左右的寺院道 場,所謂「眾志成城」,

在大眾僧信合力之下,

我們對於佛陀終於有了 一些交代。

如今我九十歲了,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清、說話不標準、兩 次中風、手腳也不方便,原本五音不全,現在更是一個「六根不具」

的殘障老人,再也無法等待佛光山下一個五十年的榮景。我掛念徒 眾是否能接好衣缽,團結一致,集體創作,光大佛教,續佛慧命,

繼續把人間佛教發揚於全球。因此我在此對未來佛光山的發展表達 一些心意,佛光山未來要靠有心的四眾弟子來發揚。希望大家都能 謹記在心,繼續推動人間佛教。

千餘出家眾 在世界弘法

我從小在寺院叢林裡成長,明白教育的重要,因此佛光山蓋的 第一棟建築不是殿堂,而是佛教學院。唯有培養僧才,紹隆佛種,

佛教才能弘揚,得以發展。佛光山今日有一千三百餘位出家眾在世 界各地弘法,可以說都是畢業於叢林學院。

佛光山開山時設計的藍圖,由苗栗謝潤德先生所 繪。(佛光山宗史館提供)

(3)

大家要知道,佛教學院是弘法僧才的搖籃,需要大家共同守護。

現在更要重視人間佛教研究院,在此之下有僧伽教育、信眾教育、

青年教育、兒童教育等各種教育,未來佛光山的負責人要知道,唯 有重視教育,佛光山才有未來。我們要培養全方位的弘法人才,配 合時代需求,重視國際弘法,接引當地人士學佛,讓佛法本土化,

讓當地人去弘揚佛法。

我一生有很多缺點,尤其不擅長語言,自學幾次英語和日文都 不成功,但我並沒有因此而被打倒,放棄國際弘法的想法,我積極 培養國際弘法人才。當有了人才,也擴大了弘法的功能;視野提高 之後,弘法的腳步也就快了。唯有菩提種子遍滿全世界,才能真正 實踐「佛光普照,法水長流」。

不該只清修 要關懷人間

我自許是一個地球人,奉行天下一家的理念。地球村裡,人與 人之間的距離不再遙不可及,國際局勢、地球暖化、貧富差距、環 境保育、人道關懷等議題,佛教徒應有所認識,積極參與,勇敢表 達,關心世界有我一分。佛陀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我們出家人能捨 棄人間嗎?因此,佛教徒不該只想到自己清修,而不關懷現世人間。

大家要知道,世間萬物互為緣起、互相關連,今天我們佛教徒 不關心社會,明天未來社會就不要我們佛教。而所謂的出世思想,

不是躲在深山叢林,而是在五欲六塵的世間,過著「佛說的、人要 的、淨化的、善美的」解脫、自在的人間生活,這才是出世和入世 的融和,也是佛陀傳播人間佛教的心願。一味執著在山林水邊的自 我修行,就算因此得到別人的尊敬,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又 有什麼貢獻呢?

(4)

大學五校合一 開創歷史

培養僧才之外,社會教育也是未來努力的重點。過去佛教大多 避處山林,使得信仰人口減少,甚為可惜,為了接引社會各階層人 士,我在許多地方舉辦都市佛學院,但只辦佛學院、都市佛學院是 不夠的,六十年前我就想要為佛教辦一所大學,我認為在台灣,天 主教有大學,基督教也有大學,為什麼與中華傳統文化相即相融,

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佛教,不能創辦一所大學呢?

早年台灣戒嚴,政府不准私人設校。為此,我曾當面向蔣經國 先生訴請,希望能准許佛教辦一所大學。儘管我已經請願了,但當 時我在國內設立大學的條件還不成熟,因而我念頭一轉到了美國。

1982 年,佛光山在海外第一所別院西來寺開始建設,人間佛教國際

台灣佛光大學、南華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美國西來大學,在 西來寺及西來大學舉辦佛光山系統大學五校聯盟會議,展開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吳秀玲/ 攝)

(5)

化的同時,我就在洛杉磯申辦一所大學。

1988 年,西來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在美國加州成立,

2006 年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是美國第一所由中 國佛教徒創辦並且獲得該項認證榮譽的大學。這也是華人創辦的學 校中,唯一讓美國政府及世界認定以中、英文共同為教學語言的一 所大學。

後來,嘉義南華大學、宜蘭佛光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 光明大學等相繼成立,五所大學共同組成「佛光山聯合系統大學」,

五校合一也開創了歷史。

除了高等教育之外,在宜蘭創辦慈愛幼稚園、高雄市普門幼兒 園、台南慧慈、慈航、小天星幼兒園;台北智光高職、高雄普門中學、

南投均頭國中小學、台東均一國中小學,也陸續完成;建構了從幼 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研究所的完整教育體系。

佛教興隆 最要重視教育

教育,是興隆佛教的根本。如果佛教沒有教育,沒有辦學,今 天的佛教很難提升。唯有重視教育,佛教才有前途,才有希望,眾 生才有可度的因緣。正如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表示:「佛 教當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第一是教育,第二也是教育,第三還是 教育。」我與他惺惺相惜,有志一同,因此我就響應他的號召,在 目前大陸還沒有辦大學的情況下,我成立了數所書院,希望能對社 會人心的淨化與安定有所幫助。

佛光山可以窮困、貧乏,但教育不能不辦。未來,佛光弟子不 僅要全力護持五所大學和其他社會教育系統、文教機構,還要更全 面的發展。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現在百年大業才剛剛開

(6)

始發芽,要讓大學的基石更加穩固,讓百萬人興學的發心得以永續。

大學和其他教育系統本身也要爭氣,提升教學品質,落實品德 教育,積極參與各項比賽,經常舉辦各種論壇活動等,走向國際。

現在雖然面臨少子化以及人口老化問題,招生愈顯困難,學校的永 續經營也受到考驗。然而世界總人口並沒有減少,反而不斷的增加,

大學要廣開方便大門,向世界招生,才有活水源頭。

公益基金 在兩岸都成立

1998 年,我推動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近年來更大力推動「三好實踐校園」,已經有近五百所學校透過閱 讀《人間福報》學習三好,還有五十部雲水書車,把書籍送到偏鄉 學校,讓偏鄉孩童也能享受閱讀的快樂。佛光山也要重視,未來「三 好實踐校園」不只要在台灣發展,也應該推廣到中國大陸,使大陸 各省各地,讓偏遠地區的貧困兒童,都能受到雲水書車、三好校園 的影響,讓三好的觀念從小扎根。

對於真善美媒體貢獻獎、對全球華文文學奬的獎勵,也要繼續 維護,因為唯有正派的、教育的媒體才能救社會;唯有重視人文,

才能提升中華文化,所以我在兩岸都成立了公益基金,未來佛光弟 子要繼續發心護持。

我一生沒有上過正式學校,沒拿過一張畢業證書,但不代表我 沒有讀書,我重視自覺、自學的教育,如果我不讀書、不識字,不 能想像自己今天會是什麼情形。我體會到教育對貧困兒童的重要,

因此我提倡「好苗子計畫」,希望照顧這些貧困的孩子,讓他們的才 能得以發揮。此外,雲水書車的推動已看出了成果,今後佛光山的徒 眾不可以吝惜金錢,我們自己空無、貧乏沒有關係,但要把信施的淨

(7)

財,用在培養貧苦的青年,促進教育的發展,佛教的慧命才能延續。

以出世思想 做入世事業

過去佛教給人的印象是山林的佛教、寺院的佛教、出家人的佛 教、老人的佛教、經懺的佛教、消極的佛教、出世的佛教……;今 後我們要從山林走向都市,從寺廟推動到家庭,從僧侶擴大到信眾,

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也是佛陀的 本懷。未來佛教的前途在哪裡?在我們的發心裡。佛教的前途在哪 裡?在我們的人才裡。佛教的前途在哪裡?在我們團結裡。大家要 有佛教靠我的精神,不要想我靠佛教,不要做一個吃教的僧侶。

2015 年 8 月由覺培法師發起的「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於 三峽金光明寺成立,當天有佛光山、福智、靈鷲山、香光尼、靈巖山、

佛陀教育基金會、中華居士會等團體,教界寺院住持及社會賢達、

教授學者、文官武將等佛教徒,如吳伯雄、趙麗雲、王力行、辜懷 箴等在家居士近五百人參與。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要有新的精神、新的風格,能適合 社會家庭,以生活化、人間化,甚至本土化,為佛教帶來希望。佛 光山的弟子不必去主導「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但是要給予助 緣。不論個人或團體,只要自私必定會走向毀滅,造福人間必定能 永遠存在,我們幫助佛陀把人間佛教還給人間,因為人間佛教是普 世的、是共有的,是真正平等的,是當初佛陀的本懷。

未來「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要多和大陸佛教界交流,相互 學習交流,將來能夠共同為中華傳統的佛教盡一分心力。佛教的社 會主義注重共享共有的思想,也能帶給大陸的人民幸福與安樂,佛 教未來就有前途了。

(8)

制度會變 民族血統不變

與大陸的往來方面,佛光山在大陸目前有宜興祖庭大覺寺、揚 州鑑真圖書館等,其他文教機構在政府指導之下配合發展,也藉由 素食博覽會、學術研討會、佛教論壇、清貧補助、文教推廣,如一 筆字書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院展出,《獻給旅行者365 日—中華文 化與佛教寶典》在人民出版社出版,都有助於當今社會世道人心的 改善,可以說,我們文教的推動在各地的領導支持之下,都有長足 發展。

今年我護送一尊在海外流浪二十年的千年北齊佛首返回河北,

現在佛首金身合璧,象徵著兩岸和平的希望。

我們本山認同中國的歷史,在任何的情況之下,我們都是中國 人,當然,佛光弟子也有來自其他的國家,我們也尊重不同國家的 人,大家可以互相移民,但是不要彼此敵對,要友善、友愛對方。

什麼制度都能改變,歷史文化、民族血統不能改變。

佛教也是一樣的,未來不要因為空間距離而有所隔閡,全球佛 光弟子人人都要關心佛光祖庭大覺寺的發展。現在人間佛教在國家 宗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學誠法師等倡導下努力發展,我們也要幫忙 推動弘傳。信眾的信仰教育也是重要一環,要提倡淨化的信仰,引 導信眾走向正信之道。

跨宗教對話 盼和平友好

1998 年,由西藏貢噶多傑仁波切,經過十六位法王證明的世界 第三顆佛牙舍利贈予佛光山,供奉在佛陀紀念館。之後佛館連續四 年舉辦五次世界宗教聯誼會,因為神道教大多數的信徒,也承認他

(9)

們的神明都是佛陀的弟子。我認為,宗教之間可以和而不流,體現 佛陀的「慈悲與尊重」。

因此,仗著佛陀的加持,實踐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

八道等,促進宗教融合、社會和諧的功能,因緣成熟下,2014 年籌 組成立「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得到諸多宮廟支持,共有四百多位 宮廟代表參與。同時,我們也與天主教梵蒂崗、回教馬來西亞的領 袖對話,最終是希望世界能夠和平、友好。

人間佛教的正信佛教徒不依鬼神,不為迷信左右,不去妄想快 速成就,應該要明白因緣果報的真理,重視現實人生,落實人間佛 教的生活。希望藉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的組織,讓人間佛教能 夠普遍性的傳播,大家不要排斥神道教的信徒,應該要互相往來,

讓每一個人的信仰昇華到「正信」,那就是對真理的崇敬了。

長遠來看,唯有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之中,提升自己的心靈,實 踐於做人處世,超越、安心、解脫,所謂「人成即佛成」才是究竟 之道。

佛教民主 建立制度領導

1985 年時,我五十八歲在佛光山退位之後,現在佛光山住持已 經到了第九任,我們根據傳統佛教加以更新,佛光山要能成就一番 事業必須建立在「制度領導,集體創作」上。我在開山之初,即設 立宗務委員會,由僧團大眾學士二級資格以上者選出九位宗務委員。

宗長的選舉,必定要公開、民主,由宗務委員、長老、修士以上者,

共同選舉宗長,各分別院的住持,由宗委會任命。

不在宗委會的那許多修士、長老都有投票權來選舉宗長,這樣 才能客觀,才能從各種方面發掘人才。所以,宗委會的宗長是由宗

(10)

務委員、長老、修士推選出來的,不是只由宗務委員投票而已,但 是人選要由宗務委員裡面產生。宗長是四年一任,得連任一次,經 全體宗委、長老同意,可再連任第三次。

選宗長是選他的道德人格,是選賢與能,選人品高尚、不私置 產業、不私蓄金錢、內修外弘者,要選有見解思想,領導團隊要公 正、公平、公開,對大眾要有包容心,要有供養心,對後輩要提攜,

對自己要不斷的刻苦修為,能為常住大公無私的人,才是佛光山的 領導者。

誰能當選?是龍天推出,得人心者才能當選。宗長的交替是法 脈的傳承,要像流水一樣世代交替,才有一股清流。唯有讓人才不 斷地發揮潛能,拔擢年輕後輩,才能與時俱進,讓教團生生不息。

大小事務 宗委會擬計畫

佛光山僧團要鞏固宗務委員會的領導中心,以制度領導僧團,

健全宗務委員會的各項職能。宗長和宗委們可以視社會各種的資源,

要定期規劃擬定佛光山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計畫,

讓四眾弟子皆能安心在道上修行,不在名利上計較,尤其大家要團

(11)

結、和諧,有「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 第一,自己第二;事業第一,自己第二」的共識。若有徒眾對於三年、

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計畫提出建議者,經宗務委員會通過,

對佛光山發展有遠見及突破性的佛光弟子應給予獎勵、重視。

未來,本山大小事務,先由宗委會決定,如果遇到重大問題,

則要全山大眾會議,再交由宗務堂和院會執行。每一任宗長可以對

《佛光山清規》進行一次檢討,經三分之二宗務委員同意,可以修 訂。它跟戒律一樣,可以修改。修改後由宗委會交給長老院簽署同 意,再由宗務堂執行。

對於徒眾的外參,要開放、要重視、要訂立規章,大約幾年可 以一次外參若干時日,讓他們能吸取其他善知識之長,補己之短。

對於徒眾道業、事業、學業,傳燈會要積極協助關心。

教團限縮 提高素質為要

叢林有謂「鐵打常住流水僧」,來的給他來,去的給他走,不 要太重視人事的定性。但是不經過本山同意,私自外參者,不可回 來,除非全山大眾全體通過,才可給予方便。常住門規之一「不私 建道場」,若徒眾有緣擔任友寺住持,認同本山宗風者,將來可以 成為本山的友寺或派下。凡在外面行事怪異,並與本山門風牴觸者,

不予以承認,也不來往。

社會很多民間團體發展太大,彼此之間或有相互疑忌、相互 打擊、相互排擠的問題,本山以清貧、簡樸為宗風,行事要低調、

謙和,才能光大佛法,讓佛教長存。今後不要發展過大,祖庭、寺 院、分別院派下等最好在百間之內。教團不要超過佛陀時代教團 千二百五十人,人數最好在五百到一千人之間,以提高徒眾教育素

(12)

質為要。凡發心不夠,與眾不合,信心不足者,可以輔導他們回到 社會,不要在僧團裡濫竽充數,有辱門規。

對於徒眾的升級,每年要有一次會議檢討,以示公平。徒眾的 獎懲就是在這一年檢討中,予以規定升級不升級,凡常住四眾弟子 都可以參加。

凡是今後在本山受法的法子,也應以本山的家風為重,不可以 私自募化,不可以合夥經營商業,這是販賣如來家業,皆屬不當,

會失去信徒的信心。若不能奉行者,本山可以宣布解除法系關係。

如果正派奉行佛法,推動佛教事業有重大發展建設的人,可以向本 山申請,本山量力補助。

佛光山、佛光會 如鳥雙翼

對於傳教的工作,各個鄉鎮縣市可以由佛光會信眾成立地區委 員會,在一師一道的傳承下,讓這許多在家的檀講師、檀教師也來 承擔,佛光山的教團偶爾可以去協助輔導、參與講座。其中優秀的 在家信眾可以在本山或國內外道場擔任當家、知客、財務、總務等 職,然而僧團人事必須採取僧事僧決,在家信眾不能參與干涉,彼 此才能安住在佛道上。

人間佛教是服務的、奉獻的信仰,實踐弘法利生的菩薩道。佛 光山、佛光會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在家眾與出家眾共同為常住 發展效命,佛光山僧團弘揚佛法,國際佛光會護法為教。本山傳承 太虛大師問政不干治,秉持非佛不作、四眾平等的原則,從事各項 社會公益活動,為大眾服務,唯有如此,佛教才不會被社會邊緣化,

才會給人接受,受人尊敬。

對於財務,也須嚴守清規,個人名義都不能登記分取常住的利

(13)

益,即使用個人名義登記的常住利益也不能視為個人所有,佛光弟 子要謹記於心,出家人憂道不憂貧,不要貪取十方信施,只要廣結 善緣,為教為人,因果不會辜負我們。

本山的教育機構,如各個大學,如果我們沒有人才力量辦學,

可以交給國家社會有力量的人繼續辦學,但不可以買賣。佛光山要 養成一個習慣,不是只有信徒布施,僧伽只有接受,僧侶也是信徒 之一,也應該要參與施捨。

凡是對佛教有功的長者、有緣人,將來可以在寺院所設立的居 所頤養天年,但不可以居住在寺院,因為寺院是安僧辦道弘法的地 方,不是養老院。

回憶開山 展望未來方向

未來佛光山要重視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音樂、學術、資

(14)

訊的發展,擴大佛教人事的參與。注重本土化、國際化、公益化、

藝文化等發展。佛光山未來努力方向為:

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

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

回憶開山,篳路藍縷,歷經多少艱難困苦,佛光山的弟子,要 記住前人的辛勤耕耘,在道業、學業、事業上,要精進,要自覺、

要反省,不要放逸,不可以傲慢,僧信四眾弟子都要能秉持「光榮 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盡形 壽,獻身命,無私、無我,饒益一切有情,為人間佛教的傳播盡心 盡力。人間佛教必能傳燈萬方,光照大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五股觀音山上有兩 座寺院,凌雲寺與凌雲 禪寺,一前一後。乾隆 四 年( 1739), 有 閩 人 來山建寺,名曰凌雲寺,.

我曾經去過大陸的雲南、昆明、大里、麗江、黃山、九寨溝,和日本大阪、東京,這些 都是我寶貴的旅遊經驗,有汗有淚,尤其是去黃山和九寨溝時,各個狀況都皆浮現出來,行 李箱不見、高山症、氧氣不足…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人 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 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 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 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 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

但把中道解釋為佛性,則是中觀派幾乎沒有提到的 [註 9] 。所以人們把吉藏帶有如來藏佛性思

 一切萬物皆無常  恨不以身餧師子   嗚呼奈何罪厄身  貪惜軀命無功死 

曾任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執行長、佛光山叢 林學院院長,致力於僧伽教育以培養佛教 人才,授課領域有天台宗思想、大乘佛教 思想、人間佛教等。與人間佛教研究院主

專長於中國哲學研究,著有《北 宋儒學》、《南宋儒學》、《哲學概 論》、《中國哲學方法論》、《莊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