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 論 課程」第九次作業題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 論 課程」第九次作業題目"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第九次作業題目

12413 陳篆軒

【題目】

◎ 請閱讀〈在迷宮中仰望星斗〉一文之後,依序回答下列問題:

一. 作者寫作本文(或者說作這場演講)的動機是什麼?

此場演講的對象為台大法學院的學生,在台灣,許多政治人物都出自法學 院,這些學生在多年後可能成為政壇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作者見解嚴後的台灣社 會變成由政治以掩蓋一切,心生擔憂,便來對這些未來的政治人物,共同思索一 些問題,何謂「人為素養」?怎麼做出「價值判斷」?

二. 根據作者的意見,「政治人」與「政治人物」的差別何在?

「政治人物」已進入社會,在政壇中已有一些聲望,年紀稍長,之於社會老 練精細,掌握權力,決定一個社會的走向,與「政治人」不盡相同;在文章中的

「政治人」即指演講的對象─法學院的學生,他們可能為 25 年後的「政治人物」, 往後極可能影響社會,故作者說:「今天的政治人,未來的政治人物。」他們可 能是未來於政壇中發光發熱的人物。

三. 作者分別用了什麼比喻來說明他對於「文學」、「哲學」、「歷史」的理解?並 且請你用自己的話解釋作者的意思。

作者以「白楊樹的倒影」來比喻文學。文學給予了我們在實際的世界外,有 另外一個看似存在的世界,文學使人看見現實背後的縱深,透過作家的眼光,使 讀者進入描寫事物下深沉的境界,始讀書深感其受、如臨其境,更進一步走入作 者的心湖,引領出一段藝術的響宴。如果不經由這樣的過程,我們的價值判斷可 能只是表象而片面的。

作者以「迷宮中望見星空」來比喻哲學。哲學,就如同迷惘在迷宮之中,無 法動彈時,望見星斗,藉著對星斗的認識,而撥雲見日,走出出路;權力總使人 痴惘,財慾總使人瘋狂,人陷其中,往往無法自拔、愈陷愈深;為官之人,為權 勢所惑,迷失方向,失去在自己心海的迷宮之中,看不見自我定位的明燈、轉不 動自我立場的羅盤,則何以引領群眾?星圖在天聽之上,未發覺因而憂患於其 中。哲學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步出迷宮。

作者以「沙漠玫瑰的開放」來比喻史學。一件事情、甚至一件物品,由我們 所見的現象,是定在一個孤立的時刻。但其背後的發展,可成為一部史,眼前所 見之現象與現象背後的點滴,了解這事況的前因後果,繼以推知以遠,透過這樣 的過程,心湖中對此才得以有深刻的體悟,進而無限延伸其中的美善、與抵除其 中的詬病。作為一個人文學習者,見事物只見表面,而不深入討論,不去理解,

難以推之未來,是一大過患啊!作為領導者,又怎麼引領國家進入新視界?

四. 根據作者之意,「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人文知識,不是屬於自己的,在是外在的一種記憶,是一種可以利用的材 料、工具,無法沁入人心進而形成一種生命的共感、對自我的生命做更深刻的思

(2)

維,難以充擴出對生命的關懷,並未進入人的認知本體,猶如未知。當知識感染 了一整個人的心扉,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不會違背已人為本的終極關懷,以「真 誠惻怛」之心,才能稱為素養。

五. 請你也模仿本文作者,運用比喻的方式,分別替「文學」、「哲學」、「歷史」

下定義,並且加以說明。

文學,如森林默境,森林中寧靜的表象,其中暗藏玄機,在樹根之下,可能 有群熱絡勤奮的螞蟻,在葉片背後,可能有著待發的蛹,假如我們只見森林的表 面,不去其中深入探索,見其中華美的生命力,得不到值得思索的概念,是令人 婉惜的。文學,是看見物質的「空」的那面,在實體的背後,精采的一面。

哲學,猶若汪洋中的羅盤,茫茫大海中,若無羅盤,則失去方向;人得了權、

得了勢,進入權勢的海洋,沒有方向的引領群眾,就如同汪洋中失羅盤,哲學,

就是引領我們使用那羅盤。

史學,像茂盛的叢林。叢林,茂盛的生命力在其中大鳴大放,但,或許他曾 經只是荒廢的裸地,慢慢的從地衣、苔蘚開始生長,直到有一顆矮小的枝幹,成 為一小片草地,經由消長的過程,形成一大片灌木林,時空是延展的,他可能繼 續生長,表象與表象背後的過往,進而推之以往,這是叢林帶給我的史學觀點。

六. 作者討論的順序依次是「文學」、「哲學」、「歷史」,你覺得這樣的排序是有 意義的嗎?你覺得「文學」、「哲學」、「歷史」三者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嗎?

作者有意圖的貫串「文、哲、史」三門學問,並以不同於一般人的排列處理,

與其自身對學科的體悟有很大的關連,文學使人進入實體的另一面,思考的另一 境界,做出多層面的價值判斷,藉由如此,引發了哲學對多項事物的思索,在迷 途中知曉方向,在眾多價值中取得正確的判斷,進而有著走出迷惘的可能。這樣 的思索,引發出史學中對於一件事物多層面的探討,讓我們尋找最初的原點,用 比較成熟的、更寬闊的眼光去看事物,了解現在,判斷未來的價值。「文學」、「哲 學」、「史學」是兼容並蓄的,三者中不泛共通之處,得以互相溝通,「人史哲不 分家」不正是如此說?這三門學問,文學是美麗的,哲學是理性的,史學是嚴謹 的,交織成一種微妙的關係,這其中奧秘,難以言說,就待自我去挖掘了。

七. 請你再瀏覽一遍文章,並且摘錄文章中你喜歡的句子或者段落(句數、字數 不限)。

1.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裡,

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認識。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 一種現實。

2. 對於任何東西、現象、問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 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 不認識 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你又有什麼資格來領導我們?

3. 一切價值都必須重估。這個任務真是非常非常的巨大。而這種任務必須是一 個成熟的社會,或者說,社會裡頭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價值判斷,

才有可能完成這個任務,這個任務非常困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楊儒賓老師在演講中,談及「怎麼進入文學」這個問題時,強調: 「先讀令你感動的

所謂經典,是世人所下的定義,那麼何謂經典呢?是指在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暢

經典,是一個前人智慧的累積,是一個永恆時代的象徵,經典能觸動我們對 生命中的共感,令往後的人都能體悟生命的共同的價值,如李後主一詞:

原因之ㄧ,我想作者已預先留了伏筆─就是日本的戰敗,大江健三郎雖未

並且去找人詩人、技工等,他認為自己比較高明。這樣的追根究底,造成樹敵無

不同的學科的實踐方法到底有什麼不同?不論他們研究的題材是什麼,在對

不存在輿論,也不存在常識性的觀點。社會學則不同,構成社會學知識的材

作者並強調,科技與人文是相輔相成的,ㄧ個國家要「富」且「興」 ,當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