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第二次作業題目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第二次作業題目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第二次作業題目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老師 吳昌政

【題目】

三. 這兩場講座當中,講者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經典」的概念,就你目前的認識以及 體會,你認為有所謂「經典」的存在嗎?若無,請說明原因;若有,請再舉例說明「經 典」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所謂經典,是世人所下的定義,那麼何謂經典呢?是指在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暢 銷書?亦或是真正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呢?那麼,又衍生出一個問題了,什麼是文 學價值呢?那就端看於它對當代社會產生的影響、以及一個人對於文學共鳴的程 度了。我想,經典是有的,但每個人因其生命經驗及感觸的不同,心目中都可以 有他個人所謂的經典,而世人所公認的「經典」一辭,就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在 文學史上得以留存的名著,且最重要的,是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精神與步伐。我 認為,經典應該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吟詠,也應有其應有的文學性和技巧,它 絕對不會因為時間的差異而消失,時間的差異只會使得經典在遞嬗,絕不是消 失,因為它所呈現的,是一種民族與大時代的面貌與風格。

大體來講,世界上凡有文字的民族,都有其傳世的經典,人們從一些經典中找 到生命的知識與智慧,也獲得心靈的共同默契。而中國,舉個經典的例子,就是 四書了;四書可以說是代表中國儒家思想的典籍,同時也代表著中國人對於人生 及生命的一種基本心念與信念。它所存在的意義,不單單是教育人的心性,更代 表著中國人代代流傳的理念,這,就是經典。不但反映時代的精神,更代表了一 個民族對於生命及人生的正面肯定,我們可以說:「經典」價值所聯繫的,是一 個民族的體系,是一種思想的傳承,與共鳴。

四. 蔡瑜老師認為「內容與形式合一」、「韻律化」、「意象化」是「詩」的三大要素。請 問:

(1) 你對這樣的說法有什麼意見嗎?你認為「詩」的特質或要素是什麼呢?

一首詩的完成,以上三種要素是缺一不可的,但我認為如果題目改成:一首

「好詩」的三大要素,我個人以為,還尚缺了一種足以令人感動的要素,我 稱之為「磁場化」,的確,一首詩有韻律是能令人感受到美感,但這就有如一 場音樂會,台下聽眾如果只知道音樂很美,往往這種美無法在他腦海中持久

─因為缺乏感動與感觸。相對的,如果一首詩能貼近社會、貼近自身、貼近 人類,就能產生一種磁場,振動著人心,而有共鳴,就有思考、賞析的充分 能力;畢竟詩是文字最精純的表現,一首好詩,就是懂得用最少的文字,表 達出美的境界與最強的磁場,如此才能令人印象深刻,使詩韻味繚繞不絕,

否則一旦成為矯情做作的作品,乍看之下的確令人有美的感受,內容、形式、

韻律、意象等等都似乎達到了詩的境界,但其實缺乏的是那分貼近人類心靈 的真誠與引起的共鳴,簡單的說─找不到交集,因此,一首詩的特質所要具

(2)

備的要素,其實有一部分,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2) 請你舉出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古典、現代均可),說出自己喜歡她的理由,並且試著 賞析這首詩。

《再別康橋》。我剛看到這個題目,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毫無疑問的,是徐志 摩的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種很美的境界,也為當時文學價值體系很混亂的時 代,立下了一個典範,他的詩等於告訴了所有人,現代詩也可以達到如此美 的境界,所以後來才有很多人陸續仿效;而《再別康橋》我個人以為是他相 當具代表性的作品,充滿了瀟灑自在的氣息;首段使用三個「輕輕的」,表達 出了優美的意境,接著,畫面從天空轉移到了河畔上,從新娘跟蕩漾兩辭,

不難看出徐志摩使用譬喻的能力,相當生動且不失美感;接著,鏡頭慢慢往 下拉到了水中,在這段可以發覺出他對康河的摯愛─『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柔柔的波動,表達出了康河的靈性。第四、五、六三節,情感是一氣呵成的,

彼此之間語氣的轉折,透過了問號及頂真的技巧來呈現,而三段之間情感的 轉折,正表達出了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從清潭浮藻間那「彩虹似的夢」,到 第五段更澎湃的心情,在星輝斑斕的康河之中,以致於作者激動得想高聲放 歌,但他卻以「悄悄」與「沉默」表達出了離別的感傷;承接了抑鬱的心情 走入末段,作者以「悄悄」一辭搭配首段的類句,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 走一片雲彩」作結,餘韻繚繞不絕,使人低迴不已,整首詩充滿了瀟灑、無 奈、與深愛著康橋的情感,輕柔的風格之中,淡淡的飄逸出了沉鬱的氣息,

旋律柔和之中,更夾雜了作者依依不捨的情感,這,就是徐志摩的詩。

五. (請你針對「文學」這項主題或者是兩位老師上課所談及的內容,自己問自己一個「重 要的問題」,並且寫出自己對於該項問題的思索。)

如果要讓我問自己一個令我疑惑已久的問題,我會問:文學在社會上到底占

有什麼樣的地位、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這真的相當令我困惑。近幾十年來,從 出版商的資料中不難發覺,書本在台灣的市場已可以說是近乎消失殆盡,台灣民 眾讀書的風氣可以說是相當的低迷,這當然有一部份的誘因是因為外在刺激娛樂 增多所造成的,社會大眾已很難真正定下心去好好讀一篇文學作品,那麼,文學 的地位到哪裡去了呢?她所扮演的角色已經變成了什麼樣子?是一位散播知識 的天使?是一種作家拿來賺錢的工具?是一種拿來洗淨人心的清潔劑?我不知 道,相信很多文學博士也有疑惑;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接觸了相當多元的文學種 類,都對我們的思想多少產生了影響,我想,不管文學在今天的角色定位在哪裡,

她毫無疑問地,都對我們有深刻的影響─不管她在何方。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典,是一個前人智慧的累積,是一個永恆時代的象徵,經典能觸動我們對 生命中的共感,令往後的人都能體悟生命的共同的價值,如李後主一詞:

我想了很久,我覺得應該是台灣未來政治應該何去何從吧!我今天湊巧讀了

原因之ㄧ,我想作者已預先留了伏筆─就是日本的戰敗,大江健三郎雖未

並且去找人詩人、技工等,他認為自己比較高明。這樣的追根究底,造成樹敵無

不同的學科的實踐方法到底有什麼不同?不論他們研究的題材是什麼,在對

不存在輿論,也不存在常識性的觀點。社會學則不同,構成社會學知識的材

作者以「迷宮中望見星空」來比喻哲學。哲學,就如同迷惘在迷宮之中,無

作者並強調,科技與人文是相輔相成的,ㄧ個國家要「富」且「興」 ,當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