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的 幾個類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的 幾個類型∗"

Copied!
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幾個類型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退休 楊惠南

提要

明清時期的台灣僧人,所留下的詩作,少如鳳毛麟角。本 文所謂「台灣佛寺詩詞」,以清廷派駐台灣的官員和一般文人 所作詩詞為主。為什麼要研究明清時期台灣佛寺的詩詞呢?首 先,這些詩詞乃台灣歷史,特別是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一頁,而 且從這些詩詞當中,可以看出當時台灣佛教僧人活動的情形。

其次,過去台灣 (佛教)史的研究者,往往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方 志、碑銘或筆記等史料之上,忽略了這一時期所留(佛寺)詩詞 的重要性,這應該是運用史料不周全的憾事。

∗ 本文為特約稿。

(2)

一、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的意義

為了確立本文的研究範圍,在尚未進入本文主題之前,筆 者必須先為「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這一詞,做一說明。本 文 所 謂 「 明 清 時 期 」, 包 括 : 明 鄭 至 民 國 前 的 日 據 時 期 (1661-1911),共 250 年。至於民國後的台灣佛寺詩詞,則有待 另文再作討論了。

其次,什麼是「台灣佛寺詩詞」呢?那是指與台灣佛寺有 關的所有詩詞。這些詩詞,有些是台灣僧人所作,有些是派駐 台灣的清朝官員所作,有些則是一般文人所作。儘管作者的身 分不同,但都以台灣佛寺(硬體)或寺中僧人的活動(軟體)為吟詠 對象。因此,「台灣佛寺詩詞」這一詞,並不專指台灣僧人所 作詩詞,而是涵括所有與台灣佛寺有關的詩詞。

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台灣僧人,所留下的詩作,少如鳳毛 麟角。

1

筆者曾搜尋各種文獻,僅得知下面幾則相關記載:首先 是開元寺第一代住持──志中,曾募款鑄鐘,由代住持福宗(第 二任住持),於康熙 34 年(1695)鑄造。志中閉關三年,出關後 作有七言詩一首,由康熙 29 年任鳯山縣知縣的閔達,記於〈鐘 銘〉之中。

2

其次,乾隆 6 年(1741)來台巡視的張湄

3

,曾留有兩

1 原因可能有下面幾個:首先,僧人原本就不是文人,所作詩詞的專業程度 自然不夠,因此被後人收錄的機會相對減少。其次,來台僧人素質甚低,

依《安平雜記‧僧侶並道士》,「臺之僧侶,多來自內地,持齋守戒律者甚 少。其人有在出家者,半係遊手好閑,窮極無聊之輩,為三餐計,非真有 心出家也」。因此,這些素質甚低的僧人,其詩作相對減少。

2 全詩是:「獨坐釘關給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界,同種功

(3)

首題為〈勸農歸,路經海會寺次韻〉的五言律詩,其中第一首 的「鉢為投詩滿」一句的夾註,曾說:「僧石峰能詩。」

4

石峰 應是乾隆初年間,海會寺(台南開元寺)的僧人。另外,刊行於 乾隆 17 年(1752)的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也曾說到海會寺 的住持釋澄聲「好咏吟」

5

,但似乎並未留下詩作。同書卷 14

〈藝文志(二)•詩〉,也收有由「僧喝能」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鯽潭霽月〉。

6

而刊行於嘉慶 12 年(1807)的謝金鑾《續修 臺灣縣志》,除了收錄僧喝能的〈鯽潭霽月〉之外,還收錄同 一作者的一首題為〈雁門烟雨〉的七言律詩。

7

另外,謝金鑾《續

德億萬年。」

3 張湄,字鷺洲,號南漪,又號柳漁,浙江錢域人。清雍正 11 年(1733)進士,

由詞垣御御史。乾隆 6 年(1741)巡視台灣。著有《瀛壖百詠》、《柳漁詩鈔》

等詩集。

4 全詩為:「山郭雨初霽,招提忽入來;寒雲流梵韻,濕翠上蓮臺。鉢為投 詩滿(原註:僧石峰能詩),扉緣憩客開;催耕餘好鳥,人靜語林隈。(其一) 野趣自清曠,豊年情不同;泉香茶椀碧,火宿石鑪紅。眺海三層閣,裁花 半畆宮;舊時歌舞處,名磬散烟空。(其二)」〔張湄〈勸農歸,路經海會 寺次韻〉,收錄於:六十七《使署閒情(卷 1)•詩(1)》,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3(原發行於:乾隆 15 年[1750])。〕

5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 11)‧人物志‧方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3(原發行於:乾隆 17 年[1752])。

6 全詩是:「野逈天空水淼漫,銀蟾瀉影出雲端;聚星亭落群峰碧,釣月船 迴一棹寒。籟寂波光拖玉練,更闌斗轉盪珠盤;清池曾照禪心現,爭似東 湖說大觀。」〔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 14)‧藝文志(2)‧詩》。〕

7 全詩是:「濛濛雨氣近黃昏,過客分明說雁門;鴻雁幾時來此地?烟雲終 日閉孤村。盤空路作驚蛇去,入險山如渴鹿奔;遙望前頭深峽裏,微茫殘

(4)

修臺灣縣志》 ,也說到住持三官堂

8

的釋蓮芳「好吟詩」 ,並有詩 集《浣花吟詩》行世

9

,可惜該詩集已經散佚。謝金鑾也僅收錄 了他(她?)的一首五言律詩──〈五妃墓〉。

10

因此,本文所謂

「台灣佛寺詩詞」,以清廷派駐台灣的官員和一般文人所作詩 詞為主。

為什麼要研究明清時期台灣佛寺的詩詞呢?這除了因為 這些詩詞乃台灣歷史,特別是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一頁之外,還 因為從這些詩詞當中,可以看出當時佛教僧人活動的情形。拙 作〈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11

,曾引鳳山邑附貢生─

─黃文儀,所撰十二首〈紀許逆滋事五古〉中的第八首──〈袈 娑賊〉為例

12

,說明大岡山僧人(可能是舊超峰寺僧人),曾參與

靄數聲猿。」〔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 8)•藝文(3)•詩》,南投:台灣 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刊行於:嘉慶 12 年[1807])。〕

8 三官堂,供奉三官大帝的廟堂。三官大帝,又稱三界公,即上元賜福天官 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靖虛大帝,以及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另外也 有說是:天官一品、地官二品、水官三品之總稱。或以為:三官大帝指堯 帝、舜帝和禹帝。

9 該詩集由陳廷瑜所記錄。詳見: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 5)‧外編‧方 伎》。

10 全詩是:「豈顧傾城色,應知大運歸;情同垓下慘,事與馬嵬非。塚草留 青黛,山花舞繡衣;一坏香玉地,寂寂對鈄暉。」〔謝金鑾《續修臺灣縣 志(卷 8)•藝文(3)•詩》。〕

11 刊於:《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學報》3 期,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 研究中心,1998,頁 281-290。

12 該詩為:「禿奴敢作賊,樹幟岡上殿;一陣袈娑兵,箇箇羅漢面。背負金 觀音,漫云佛助戰;菩薩如有知,汝曹豈得免!」(引見:盧德嘉《鳳山

(5)

發生在道光 12 年(1832)9 月的「張丙事件」

13

另外,拙作〈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還引了陳 夢林八首〈鹿耳門即事〉當中的第三首

14

,來說明當時的僧人,

曾參與發生在康熙 60 年(1721)的「朱一貴事件」。

15

縣采訪冊(癸部)‧藝文(二)‧兵事(下)‧勦平許逆紀事‧附:紀許逆滋事五 古十二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13 張丙(?-1833),嘉義人。道光 12 年(1832 年)夏,大旱,缺米糧,被誣私 通盜匪,劫取米糧,因而入獄。出獄後,結合陳辨、詹通、許成、黃成等 人起來造反,自稱開國大元帥,建號天運。道光 13 年(1833 年)冬平定,

張丙、陳辨、詹通等 人,皆就刑於北京。(參見:連橫《臺灣通史(卷 32)‧

烈傳四‧張丙傳》。)

14 陳夢林〈鹿耳門即事〉的第三首是:「地震民訛桐不華,處堂燕雀自喧嘩。

無端半夜風塵起,幾處平明旌旆遮。牧豎橫篙穿赤甲,將軍戰血漫黃沙。

傳聞最是游公壯,登岸漂然不顧家。」詩中似乎和佛教完全無關;但在第 一句下,郤有下面的夾註:「庚子春,有高永壽者詣帥府自首云:至瑯蟜,

一人乘筏,引入山後大澳中,船隻甲仗甚盛,中渠帥一人名朱一貴云云。

鎮道以為妖言,杖枷於市,辛丑,群賊陷郡治,議所立,因以朱祖冒一貴 名。賊平,遣人入瑯蟜,玕覓並無其處,亦異事也。是年冬十一月,地大 震。臺多莿桐,辛丑春闔郡無一華者。有妖僧異服,倡言大難將至,門書

『帝令』二字則免。僧即賊黨也。賊平,僧伏誅。」(黃叔璥《臺海使槎 錄(卷 4)•赤嵌筆談•朱逆附略》,收錄於:高賢治主編《臺灣方志集成•

清代篇•第一輯》33,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夾註中說到「妖僧異 服」、「僧即賊黨」、「僧伏誅」等,足見僧人確參與朱一貴事件。

15 陳夢林,福建漳浦人,康熙 55 年(1716),應聘來臺纂修《諸羅縣志》。康 熙 60 年(1721),朱一貴反,陳夢林目睹整個事件的始末。詩作〈鹿耳門即 事〉,陳漢光曾有下面的評語:「此詩詠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之反,自庚 子(五十九)至壬寅(六十一)前後三年,實乃史詩也」。[陳漢光《臺灣詩錄》

(6)

其次,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曾收錄下面這兩首五言 律詩;從這兩首詩作,可以看出當時台灣僧人「務雜務」的情 形:

何必遠城郭,已空車馬塵,因心川共逝,觸指明如輪。客 愧乘槎使,僧兼賣卜人,他時期再訪,幽夢或通津。

16

馬首從東轉,禪扉一逕荒;柳陰垂古井,花氣近迴廊。擘 荔頻傾碧,烹茶淺泛黃;山僧無俗韻,盡日檢醫方。

17

這兩首都和台南彌陀寺有關,其中第一首是巡台御史張湄 所作,而第二首則是彰化縣令費應豫所作。第一首中的「僧兼 賣卜人」 ,告訴我們:當時 (1750 左右)的彌陀寺僧人,曾有替人 卜卦、相命,以做為收入的行為。而第二首的最後兩句──「山 僧無俗韻,盡日檢醫方」,則告訴我們:當時的彌陀寺僧也有 替人看病的行為。而不管是卜卦、相命,或是替人看病,在明 末高僧袾宏(1532-1612)的眼裏,都屬遠離佛法,而應批判的「雜 務」;他說:

夫剃削者,應離世絕僧,奈何接踵於長途廣行募化者,罕 遇道流,而恒見緇輩也。有手持緣簿,如土地神前之判官 者;有魚擊相應、高歌唱和,而談說因緣,如瞽師者;有 扛撎菩薩像、神像,而鼓樂喧填,贊勸捨施,如歌郎者;

(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再版),頁 198。]

16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 6)‧祠宇志(附寺宇)‧彌陀寺‧巡臺御史張湄 詩》。

17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 6)‧祠宇志(附寺宇)‧彌陀寺‧彰化令費應豫 詩》。

(7)

有持半片銅鐃,而鼓以竹箸,如小兒戲者;有拖鐵索,重 數十百斤,如罪人者;有舉石自擊其身,如飲恨訴冤者;

有整衣執香,沿途禮拜,挨家逐戶,如里甲抄排門冊者。

18

事實上, 《大般涅槃經》卷 11 有關禁止佛教徒占卜之類的

「息世譏嫌戒」

19

,在中國佛教的僧人當中,並沒有受到嚴格 的遵守。與袾宏同被尊為「明末四大師」的蕅益智旭(1599-1655),

即是一位喜歡占卜的高僧。智旭《四書蕅益解•序》,即這樣 說明智旭之所以選擇天台宗,做為終生修習法門的經過:

蕅益子,年十二,談理學而不知理。年二十,習玄門而不 知玄。年二十三,參禪而不知禪。年二十七,習律而不知 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幾絕,歸臥九華,

腐滓以為饌,糠粃以為糧。忘形骸,斷世故。萬慮盡灰,

一心無寄。然後知儒也、玄也、佛也、禪也、律也、教也,

無非楊葉與空拳也,隨嬰孩所欲而誘之。誘得其宜,則啞 啞而笑;不得其宜,則呱呱泣。泣、笑自在嬰孩,與父母 奚加損焉!……爰至誠請命於佛,卜以數鬮,須藉《四書》 ,

18 袾宏〈道譏釋〉(一),收錄於:《蓮池大師全集(四)‧竹窗三筆》,台北:

中華佛教文化館,1973,頁 54a-b。

19 《大般涅槃經》卷 11,將戒律分為性戒和息世譏嫌戒兩種,性戒即殺盜 淫妄等四重罪;而息世譏嫌戒則包括:「不作販賣輕秤小斗欺誑於人」,乃 至「終不瞻相手腳面目,不以抓鏡芝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亦不仰觀 虛空星宿」等多種。(《大正藏》卷 12,頁 433a。)

(8)

助顯第一義諦。遂力疾為拈大旨,筆而置諸笥中。

20

引文明白說到:智旭徬徨於所學當中,最後則是在佛前「卜 以數鬮」,乃至「為拈大旨,筆而置諸笥中」;也就是以占卜的 方式,而決定其後一生所學之命運。一代高僧如此,地處邊陲 的台灣佛教,「僧兼賣卜人」,也就值得同情了。至於也是屬於

「雜務」的「盡日檢醫方」 ,也許反而成為救度眾生的美談了!

而從下面這首詩作,則可看出佛寺中其他神明的引進,往 往與清廷派駐台灣的官員有關:

路轉幽篁裏,逶迤匝淺苔;莿桐將合抱,香檨未成胎。樓 聳懸鐘鼓,庭荒闢草來;燒檀飄戶外,啼鳥傍林隈。離德

21

昭金殿(原註:前殿祀火神,匾曰「離德昭明」)

22

,禪心 悟劫灰;雖多收敗葉,漸欲變枯荄。觀射亭

23

猶在,息機 人

24

未回(原註:宋澄菴明府

25

結茅亭校射,扁曰「息機」,

蓋射畢停驂處也);無心溪水去,有意野雲來。殘蘂風輕

20 明•智旭《四書蕅益解•序》,台北:佛教出版社,1980(再版),頁 1。

21 離,《易經》六十四卦之一。《易經•離卦》:「象曰:離,麗也,日月麗乎 天,百榖草木麗乎土。」而宋•程頤,《易程傳》則說:「離,麗也,明也。……

離為火,火體虛,麗於物而明者也。又為日,亦以虛明之象。」又說:「離,

麗也。萬物莫不皆有所麗,有形則有麗矣!……既附麗於正,必能順於正 道。」因此,離德即火德,喻如日月之光明。

22 宋永清所建。

23 即息機亭。

24 指宋永清。

25 宋澄菴,鳳山知縣宋永清。明府,對太守、牧尹的稱呼。

(9)

剪,寒爐火欲煤;村煙空處渡,野色望中開。誰展揮亳手 (原註:鼓山

26

遊僧摹「藏空」兩字,絕佳)?同傾瀹茗杯;

猶遲辭丈室,相顧兩無猜。

27

這是一首吟詠台南法華寺的詩作。在這首詩作中,提到了 法華寺「前殿祀火神,匾曰『離德昭明』」,而且,寺中還建有

「觀射亭」 。事實上,在法華寺中引進火神,並建有「觀射亭」,

都是宋永清所為。宋永清,第五任鳳山縣知縣,康熙 43 年(1704) 上任。陳文達《臺灣縣志》,曾詳細記載宋永清引進火神,並 建「觀射亭」(即息機亭)的原委:

法華寺,偽時漳人李茂春搆茅亭以居,名「夢蝶處」。後 僧人鳩眾易以瓦,供準提佛於中,改名「法華寺」。康熙 四十七年

28

,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匾 曰「離德昭明」。殿後左右,建鐘鼓樓二座。……又建茅 亭於鼓樓之後,匾曰「息機」 。自公退食之暇,時憇息焉。

29

清廷官員在佛寺中隨意引進佛教外的神祇,乃台灣佛教神 佛不分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

30

26 鼓山,應指福建福州之(石)鼓山。

27 曾源昌〈法華寺〉,收錄於:陳文達《臺灣縣志(卷 10)‧藝文志‧詩》,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發行於:康熙 59 年[1720])。

28 1708 年。

29 陳文達《臺灣縣志(卷 9)‧雜記志‧寺廟》。

30 拙作〈明清時期台灣佛教的神佛不分與三教同源〉(收錄於:鄭阿才、汪 娟編《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法光出版社,2003。),曾分析

(10)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明清時期的台灣佛寺詩詞,是 研究明清台灣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過去,台灣(佛教)史 的研究者,往往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方志、碑銘或筆記等史料之 上,忽略了這一時期所留(佛寺)詩詞的重要性;這應該是運用 史料不周全的憾事。

事實上,不但明清時期的佛寺詩詞,內含豊富的史料;而 且,日據時期的台灣佛寺詩詞,也同樣保存了不少珍貴的史料。

例如,下面這首林朝崧(1875-1915)

31

的詩作,就清楚地告訴我 們,台南法華寺在清末民初時期破舊、沒落的情形:

破寺無僧住,我來尋斷碑;荒園蝶影少,古樹鳥聲悲。大 夢前人覺,禪宗此日衰,如聞龍象泣,雨漏壞龕帷。

32

另外,同一時期,許南英(1855-1917)

33

也留下這首吟詠「閑

台灣佛教神佛不分現象的原因,共有下面幾個:(1)中國佛教神佛不分的 特質延伸;(2)台灣寺廟僧人的邊陲角色;(3)官員與民眾對佛教與神教的 混同認知;(4)「三教同源」的思想模式;(5)清廷宗教政策和信仰取向的 影響。其中第(2)、(3)點都指出,清廷派駐台灣之官員,有明顯介入台灣 佛教活動的情形。

31 林朝崧,字俊堂,號癡仙,台中阿罩霧(霧峰)人。1895 年逃至福建晉江,

晚歸故居。1902 年,與賴紹堯、蔡啟運等人創櫟社。無悶草堂乃其所居 之處。(參見: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省文獻會出版]。)

32 林朝崧〈法華寺〉,收錄於: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卷 3,1931,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歷史文獻叢刊》。

33 許南英,號蘊白、允白、窺園主人、留髪頭陀、龍馬書生、毘舍耶客等。

台南安平人。1895 年,率民兵抵抗日軍。兵敗逃亡中國,後至新加坡、

曼谷等地。1911 年,武昌起義後,赴漳州為革命政府民事局長。1916 年

(11)

散石虎之墓」的詩作;從詩作中,可以看出法華寺北畔,有一 座古墓:

臺南南城外,有法華寺,即明末李正青夢蝶園故址也。

其北畔一古墓,題曰「閑散石虎之墓」。考志乘,臺灣流 寓並無其名,意亦正青之派亞歟?正青先生名茂春。「夢 蝶園邊一坏土,殘碑班駁勒石虎。墓中虎骨化灰塵,頭 銜獨以閑散取。不知年代何許人,是清是明難判剖。臺 灣自鼎革而還,鄭氏開荒為初祖。其時亦有濟時賢,文 武衣冠難僕數。王、辜、盧、沈、張、郁、俞(原註:王 忠孝、辜朝薦、盧若騰、沈佺期、沈光文、張士㮋、張 灝、張瀛、郁永河、俞荔。此十人皆臺灣流寓),刺桐花 下詩壇聚。正青先生別一號,好佛自作蝶園主。之數人 者我俱知,理亂不聞謝簪組。吁嗟乎!生才亂世總不祥,

不如閑散之為愈!斯人不聞與虎群,虎亦不與斯人伍。

賸水殘山一虎墳,春草秋花薦牧豎。短歌當虎墓誌銘,

嗚呼石虎足千古!

34

有關閑散石虎之墓,連雅堂也作有一首詩,說到該墓原本 不在法華寺(夢蝶園)中,但由於有被毀掘的疑慮,因此有心人 士將它移葬寺園當中:

法華寺畔有閒散石虎之墓,余以為明之遺民也,將遭毀掘,

乃移塟夢蝶園中,為文祭之,復繫一詩:「草長鵑啼事渺

回台省親。不久再赴蘇門答臘,至死未回。著有《窺園留草》。

34 許南英《窺園留草•丁亥•閑散石虎墓》,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 發行於 1921 年)。其中,丁亥是光緒 13 年(1887),也是該詩所作年代。

(12)

茫,殘山剩水更悲傷;姓名未入遺民傳,碑碣空留古寺旁。

夢蝶客歸園月冷,騎鯨人

35

去海波荒;南無

36

樹下優曇

37

畔,

寸土猶能發異香。(原註:園中有南無十數株,又有優鉢 曇花,則塟於此。)」

38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看出,台灣佛寺的詩詞,確實蘊藏著豊 富的史實,乃研究台灣佛教史,甚至研究台灣史的學者,所不 容輕忽的珍貴史料。

35 指鄭成功。《小腆紀年》:「先數夕,風潮驟振,聲震雲霄。揆一王率諸酋 登城望海,見一人襆頭紅衣,騎長鯨,從鹿耳門游漾汙回,繞赤嵌城而沒。」

其中,揆一王(Federik Coyett),乃佔據台灣之荷蘭領導。

36 南無,即蓮霧,果樹名。王凱泰《臺灣雜詠三十二首》第 24 首:「南無 知否是菩提(原註:《府志》:『菩提果,其色白,其實中空,狀如蠟丸,與 南無相似,俗名染霧。』),一例稱名佛在西(原註:臺中果名多用梵語),

不染雲霞偏染霚,慈航欲渡世人迷。」(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雜詠 合刻》)

37 優曇,即(優)曇花。《采風圖》:「(優曇)即優鉢羅花草。西域有紫白二種,

青葉十叢生。或一年數花,或數年不花。懸莖包裹,狀若荷蕋。中攅十八 朵,每一日開一朵。梵剎多植之,取十八羅漢之義也。」(王必昌《重修 臺灣縣志(卷 12)•風土志•土產》)另,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卷 18)•物產 (2)•草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發行於:乾隆 29 年(1764)])],

也說:「曇花……外紫內白,頗似蓮花……法華寺有數本,僧家言是西方 小種。孫元衡有詩云:『一叢優鉢曇花好,移得西天小本來;曰色烟光浮 紫氣,凌空誰為築瑤臺。(原註:《使槎錄》。)』」

38 連雅堂《劍花室詩集‧寧南詩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頁 39-40。

(13)

二、台灣佛寺詩詞的三種類型

台灣佛寺詩詞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明鄭至清朝初年 (1661-1700)、日據前的清朝(1700-1894),以及民國前的日據時 期(1895-1911)。其中,第一階段的台灣佛寺詩詞,除了以諷頌 頹亡之鄭成功王朝的詠史詩為主流之外, 「逃禪」

39

的性格也相 當濃厚。第二階段,由於政局已經安定,對於明鄭王朝和唐山 故國已無眷戀之情形,因此相關詩詞多屬詠景或抒發一己之情 的純粹文學作品。而第三階段,台灣淪為異國殖民地,再加上 由日本間接輸入的西方思潮,以及「祖國」(清國)維新運動、

辛亥革命等等的隔岸呼喚之下,台灣佛寺詩詞又恢復了詠史的 特色,同時也含有「逃禪」的意味。與第一階段不同的是,第 三階段的的「逃禪」詩,作者少有「逃禪」者;而是對明鄭時 期「逃禪」者(例如法華寺創建者李茂春等人)的悲憐。因此,

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從其吟詠的內容來做區分,大體共有 三種類型: (1)「逃禪」類;(2)詠史類;(3)純文學類。下文將 以這三種類型的台灣佛寺詩詞,來加以討論:

(一)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的「逃禪」性格

具有逃禪性格的台灣佛寺詩詞,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沈光 文(1612-1688)的詩詞。沈光文,浙江鄞縣人,1646 年參與南明 軍務,晉升為工部侍郎。是年秋,福建唐王兵敗,遂投肇慶(廣

39 「逃禪」一詞出現相當早,唐•杜甫〈飲中八仙歌〉即有「蘇晉長齋繡佛 前,醉中往往愛逃禪」句。原來的意思是學佛而已,《西廂記》中崔鶯鶯 曾說:「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禪也懶去參。」但後來則轉為含有逃避世俗,

遁入佛門的負面意義。

(14)

東)桂王,升至太僕寺少卿。1649 年抵金門,並計劃泛海回泉 州,郤遇颱風,因而飄流到台灣來。1661 年,鄭成功歿,鄭經 改換體制,沈氏撰《台灣賦》諷刺,因而得罪鄭經,「幾罹不 測」,只好「變服為僧入山」,隱於羅漢門。其詩作極富逃禪性 格,拙作〈明清時期台灣佛教的神佛不分與三教同源〉

40

已有 詳細討論,現僅以下面兩首詩作為例:

生平未了志,每每託逃禪;不遂清時適,聊耽野趣偏。遠 鐘留夜月,寒雨靜江天;拯渙方乘木,才弘利涉川。

41

只說暫來爾,淹留可奈何?驅羊勞化石,返舍擬揮戈。我 恥周旋倦,人言厭惡多;旅途宜自惜,慨以當長歌。

42

第一首明文用到「逃禪」一詞。而第二首,雖不曾用到「逃 禪」一詞,郤用到與這一詞同義的「暫來」、「淹留」。江寶釵

《臺灣古典詩面面觀》,曾將這二詞合為「暫留」,並對沈氏的 若干詩詞,做了下面的評論:

明鄭時期儘管事實上建立臺灣成為「移民國」 (settler state),

郤從夷狄之辨的取徑以臺灣代表中國,他們只有「暫留」

意識,臺灣不過是復國的根據地,鄭經〈痛孝陵淪陷〉的

「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 ,寧靖王〈絕命詞〉所說: 「艱 辛避海外,祇為數莖髮」,或是沈光文的若干詩,都是此

40 刊於:《臺灣文獻》53 卷 3 期,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2 年 9 月,

頁 1-38。

41 引見: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頁 122。

42 引見: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頁 122。。

(15)

一意識的代表。

43

沈光文的「暫留」意識,即是現今所謂的「過客」心態,

不是真心的愛這塊土地,也不是法喜充滿地出家。拙作〈明清 時期台灣佛教的神佛不分與三教同源〉,曾對沈氏其人,做了 這樣的評論:「沈光文豈只是在土地的認同上,只有『暫留』

意識;他對佛教的認同,又何嘗不是『暫留』意識。……沈光 文也許是『台灣佛教始祖』

44

,但注定不會是對台灣佛教有貢 獻的高僧。」

抱著「逃禪」心態而信佛者,在明鄭王朝並不少見;李茂 春即為一例。李茂春是夢蝶園的主人,夢蝶園即後來的台南法 華寺。高拱乾《臺灣府志》,曾這樣記載夢蝶園的建造過程:

夢蝶園,在府治社稷壇

45

南數百步。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

築茅齋以寄放浪之情,扁曰: 「夢蝶」 。後易以陶瓦,清流 修築,日增勝槩,改為準提庵。

46

而高拱乾則對李氏其人,則做了底下的描述:

李茂春,字正青,漳之龍溪人也。登明隆武丙戌

47

鄉榜。

43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頁 31。

44 這是龔顯宗〈沈光文的生平事蹟與文教貢獻〉一文(刊於:《歷史月刊》, 1999 年 10 月號,頁 34-38),對沈光文的讚譽。

45 祭土神和榖神之壇,分別稱為社壇和稷壇,或合為一壇。

46 高拱乾《臺灣府志(卷 9)‧外志‧寺觀(附宮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3(原刊行於:康熙 33 年[1693])。

47 明隆武丙戌,即明朝唐王隆武 2 年,清順治 3 年,1646 年。1645 年,唐 王聿鍵稱帝於福州。

(16)

遯跡至臺,好吟咏,喜著述。仙風道骨,性生然也。日放 浪山水間,跣足岸幘,旁若無人。搆一禪亭,名曰「夢蝶 處」 。與住僧誦經自娛,人號李菩薩。尋卒,因葬於臺。

48

這樣看來,李茂春的佛教信仰,似乎雜有道家色彩。這還 可以由他的好友陳永華

49

,所寫的〈夢蝶園記〉看出來:

昔莊周為漆吏,夢而化為蝴蝶,栩栩然蝶也。……吾友正 青,善寐而喜莊氏書,晚年能自解脫……余慕其景而未能 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為文記 之。

50

從上引各種文獻看來,李茂春應該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只 是對莊、老之學仍抱持著喜好的心理;而其對莊、老的喜好與 了解程度,恐怕都在佛典、佛理之上。李茂春的「逃禪」,似 乎與政治無關,郤和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群為了「避秦 時亂」 ,而隱居桃花源,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秦人相似。

所不同的是,李氏所要逃避的不是暴政秦朝,而是異族所建立 的清朝。這是沈光文這一典型之外的另一「逃禪」的典型。

事實上,在明鄭亂世當中,像李茂春這樣的例子並非孤例;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即對萬福庵有這樣的記載:

48 高拱乾《臺灣府志(卷 8)‧人物志‧流寓》。

49 陳永華(?-1680),福建同安人。1644 年進士,鄭成功謀士。成功歿,扶持 鄭經,官拜東寧總制使,1665 年晉升勇衛,加為監軍御史。

50 陳永華〈夢蝶園記〉,收錄於: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 15)•雜記•古 蹟•宅(附)•夢蝶園》,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刊行於:乾隆 17 年[1752])。

(17)

萬福庵,在鎮北坊,建始未詳。內祀觀音菩薩

51

,旁有明 英義伯阮公季友牌位,俗稱阮夫人寺。嘉慶十一年

52

,里 人蕭元錕鳩眾修。

53

從萬福庵「俗稱阮夫人寺」,以及立有「明英義伯阮公季 友牌位」看來,該庵應屬「家廟」,創建的目的是提供給失去 丈夫的阮夫人孀居之用。從引文我們甚至無法判斷,阮夫人到 底是不是佛教徒?其信仰虔信佛教的程度又如何?

信仰不純的李茂春,也許依然真心奉佛;但後人對他的信 佛仍有疑慮。林述三〈李茂春〉

54

,即以「尋得桃源好避秦」,

來描寫李茂春的「逃禪」:

家國淪亡一舊民,海天片壞寄吟身;魂弔啼鵑共愴神。有

51 依瞿海源《重臺灣省通志(第1冊.卷 3).住民志.宗教篇.第三章.第 三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現供三寶佛。

52 1806 年。

53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 5)‧外編‧寺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3(原刊行於:嘉慶 12 年[1807])。

54 原詩作前,附有李茂春小傳:「李茂春,字正青,龍溪人,隆武二年舉孝 廉,性恬淡,善屬文,時往來廈門,與諸名士遊。永曆十八年,從鄭經東 渡,卜居永康里,築草廬曰『夢蝶園』,咨議參軍陳永華為文記之。手植 梅竹,日誦佛經自娛,人稱「李菩薩」。卒葬新昌里。」(林述三〈李茂春〉,

收錄於:《臺灣詠史詩》。)其中,「隆武」乃明•唐王(1645 稱帝於福州)年 號,隆武 2 年,順治 3 年,1646 年。「永曆」,明•桂王(順治 4 年[1647]

奔桂林稱帝)年號。永曆 18 年,1664 年。但 18 年應有誤,因為:永曆 15(順 治 18 年,1661),桂王為緬人所執,獻吳三桂。次年(永曆 16 年,1662),

吳三桂殺桂王於雲南。(同年鄭成功卒。)

(18)

粟絕勝稱義士,無芝不愧隱商人;先生俏作謝枋得

55

,尋 得桃源好避秦。

而林景仁也有〈李茂春〉詩作一首,描述李茂春的「逃禪」

心理:

渡江人物首王裴,末路逃禪百念灰;不信卿真圖作佛,郤 憐天竟枉生才。秋風夢蝶遺廬渺,斜日新昌墜碣衰;絕妙 參軍

56

黃絹句

57

,深下酒杯一低徊。

58

55 謝枋得(1226-1289),宋末人。元統一後,隱閩中,至元 26 年(1289)強之 北行,至京不食而逝。

56 參軍,指陳永華。

57 《書言故事•文章類》:「絕妙之文,曰黃娟色絲。」另,《世說新語•捷語》:

「魏武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題『黃娟幼婦外孫蒱(音ㄗ,盛榖類 之器具,或榖類總稱)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曰:『吾已得。』令修 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

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齍臼,受辛也;於字為辤。所謂絕妙好辭也。』

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58 林景仁〈李茂春〉;收錄於:《臺南市志稿文教志.藝文.近代藝文》,台 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1959,頁 263-264。值得一提的是,原詩末句作

「深下酒一低徊」,現依盧嘉興〈蔣允焄擴建法華寺〉((原刊於:《古今談》

26 期,1967 年 4 月,頁 329。另收錄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頁 329-362),修改如文。另外,「絕 妙參軍黃絹句」一句,指的是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為夢蝶園所作的文 記。上引林述三的詩作-〈李茂春〉,曾在詩前說明:「李茂春…永曆十八 年,從鄭經東渡,卜居永康里,築草廬曰『夢蝶園』,咨議參軍陳永華為 文記之。」引文中的「永曆」,是明末遺臣桂王的年號。明亡後(清.順治

(19)

另外,唐維卿〈夢蝶園〉,則以「孝廉涕淚園林冷,經卷 生涯海國荒」,乃至「誰從窮島尋仙蛻,赤嵌城南弔佛場」等 句,來述說李茂春的亡國之恨和「逃禪」心理:

劫運河山畢鳳陽

59

,朱家

60

一夢醒蒙莊

61

;孝廉

62

涕淚園林 冷,經卷生涯海國荒。殘粉近鄰妃子墓

63

,化身猶傍法王 堂;誰從窮島尋仙蛻,赤嵌城南

64

弔佛場。

65

這三首描寫李茂春「逃禪」的詩作,作者都不是李茂春本 人,而是前文所說第三階段──民國前之日據時期(1895-1911) 的詩人。他們與其說是贊成「逃禪」,不如說是對「逃禪」者 李茂春的悲憐。這一時期的台灣詩人,一方面受到日本異族的 殖民統治,二方面則受到海峽對岸「祖國」的召喚,對於像李 茂春這種因為亡國而「逃禪」的典型,似乎抱持著感同身受的

4 年,1647 年),奔桂林稱帝,因此史稱桂王。另外,引文中的「永曆十 八年」可能是「永曆十五年」或「順治十八年」之誤,因為永曆 15 年(清.

順治 18 年,1661 年),桂王為緬人所執,獻於吳三桂。次年,吳三桂殺桂 王於雲南。

59 安徽鳳陽,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起事地。

60 指朱成功。明朝皇室賜鄭成功皇姓,因此又名朱成功。

61 蒙莊,莊子為蒙人。故稱莊子為蒙莊。而這裏則指喜好研讀《莊子》的 李茂春。

62 孝廉,指李茂春。隆武 2 年(1646)舉為孝廉。

63 指五妃墓。鄭氏王朝覆亡,寧靖王朱術桂殉國難,五妃陪葬。

64 法華寺位於赤嵌城南數百步。

65 唐維卿(唐景崧)〈夢蝶園〉,收錄於:連雅堂《臺灣詩乘》第 2 冊,卷 5,

頁 209。

(20)

情懷,悲憐「逃禪」的詩作,也就比起其他階段來得多。這還 可以從下面這三首許南英的詩作,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窺園留草〉 (原註:六月二十四日與社友

66

往竹溪寺參謁 關聖辛亥):少年喜結討文會,勝日同盟香火緣;忠義千 秋懸日月,滄桑一瞥化雲烟。登堂禮樂從先進,人堂依冠 盡後賢;一夕權當清酒薦,潢汙行潦在山泉。(其一)佛光 神道兩虛無,淘汰將歸造化爐;獨有綱常留正氣,能令崇 拜起吾儒。漫云唇齒同文國,忍看河山易色圖;父老凋零 多白髮,猶聞倉葛

67

大聲呼。(其二)南郊健步免扶笻,芳 草迷離舊徑封;寺外新分一脈水,門前不見十圍松。山僧 已死空禪室,遠客重來動午鐘;且息塵緣謀在此,溪山是 否肯相容?(其三)

68

其中第一首描述作者與其他詩友聚會於竹溪寺的情景。第 二首則是感嘆「唇齒同文國」的對岸「祖國」,已經「河山易 色」;因此,「佛光」和「神道」,亦即佛、道二教,都是無用 之物,終將在「造化爐」中遭到「淘汱」 ,只有儒家的倫理「綱 常」,才能「留正氣」,也才能救國救民。而第三首則感嘆對於 世局和國家大事的無力感,以致興起了「且息塵緣謀在此」的

「逃禪」心理,但郤又懷疑「溪山是否肯相容」?

許南英 (1855-1917),字子蘊,號蘊白、允白,窺園主人、

66 本詩作者許南英,與施士洁、汪春源等,於鼓浪嶼結菽莊吟社。

67 倉葛,周•陽樊人。(參見:清•阮元校刊,《左氏傳•僖 25》)

68 許南英〈窺園留草〉,收錄於: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卷 3).法華寺》,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發行於:民國 20 年[1931])。

(21)

留髪頭陀、龍馬書生、毘舍耶客等。1895 年,任台南籌防局統 領,率民兵抵抗日軍。兵敗逃往中國,後至新加坡、曼谷等地。

1897 年回中國後,歷任陽春、陽江知縣。1911 年,武昌起義,

赴漳州作革命政府民事局長。 1916 年回台省親,旋赴蘇門答臘。

這三首詩作,作者自己註明寫於「辛亥」年,亦即 1911 年。

從「漫云唇齒同文國,忍看河山易色圖」兩句,可能推測作於 辛亥革命成功前。從詩文看來,許南英並非虔誠的佛教徒,甚 至有排佛的傾向;作者對於儒家「綱常」的熱愛程度,顯然超 過對於佛教的信仰。因此詩作中「且息塵緣謀在此,溪山是否 肯相容?」兩句,所顯示出來的「逃禪」意圖,也只能視為對 於世局的無奈,不能當真。

(二)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的詠史特色

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的另一特色是吟詠歷史,它們是前 文所說三類台灣佛寺詩詞當中,所佔比例最大的一類。這一類 的詠史詩,又可細分為兩種:

(1)以嘲笑、譏諷的語氣詠史:

這種詠史詩,主要是針對朱一貴(?-1722)

69

事件等兵亂。在

69 朱一貴,福建漳州長泰人。來台後,在羅漢門(高雄大崗山一帶)以養鴨為 生。知府王珍,縱容其子暴虐鄉民,1721 年 3 月,朱自稱明朝後裔,結 合鄉民攻打岡山汛,潮州人杜君英率客家人響應。5 月,攻佔台灣府,稱

「中興王」。不久,閩客雙方失和,杜氏走虎尾溪,據貓兒干,後退入羅 漢門。施琅之子施世驃及南澳總兵藍廷珍,攻陷府城,朱逃至大穆降(今 新化)、茄苳(今後壁)一帶。藍廷珍弟藍鼎元發表〈檄台灣人民〉書,號召 人民當大清良民和「義民」,台南人以及下淡水人的客家人,因而追殺起

(22)

三個階段當中,每個階段都有;包括第三階段──民國前的日 據時期。前兩階段(日據以前),由於鄭氏王朝已經滅亡,清廷 已經完全掌控台灣版圖,派駐台灣的官員,以及一般文人,已 經認同清廷的治台。因此,對於鄭氏王朝人與事,大體抱持著 嘲笑的心態,嘲笑、譏諷朱一貴等「叛賊」的詠史詩,也就大 量出現。至於第三階段也出現這種嘲諷式的詠史詩,意味這一 階段的台灣詩人,雖然(經由日本殖民教育而)受到了西方文化 的洗禮,有些甚至還熱衷於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但由於長 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對於像朱一貴這類的反政府革命,仍 然抱持著疑懼的心理。

(2)以平實或同情、悲憫的語氣詠史:

這種詠史詩,大體出現在第三階段──民國前之日據時期 (1895-1911)。也偶而出現在前兩階段的詠史詩當中,不過作者 大體以一般文人為主,很少有清廷派駐台灣的官員。而第三階 段之所以出現大量這種類型的詠史詩,大體是因為這一階段的 台灣本土詩人,受到對岸「祖國」的呼喚,感同身受地將自己 類比為明鄭王朝的亡國之民;因此所吟詠出來的詠史詩,自然 表現出同情、悲憫的語氣。

下文將依照這兩種詠史詩的分類,各舉數例說明。首先是 第(1)類的詠史詩:

(1)嘲笑、譏諷的台灣佛寺詠史詩

義軍。朱一貴等人在諸羅溝仔尾被「義民」所擒。

(23)

首先是一首嘲諷朱一貴和林爽文(?-1788)

70

叛亂的詩作。作 者施澐舫(施士洁,1853-1920)

71

,屬第三階段詩人:

吠堯

72

無復肆狂尨,伏莽朱、林馘獻雙(原註:朱一貴、林 爽文兩次倡亂);草澤閒談鏖戰地,榕陰小制

73

讀書窗(原 註:海東書院古榕一株,額曰「榕壇」)。布衣夢蝶人何 處(原註:明遺老李茂春有園曰「夢蝶處」)?石鼓游龍氣 未降(原註:宋•朱文公

74

登石鼓山

75

,占地脈曰:「龍渡東 海

76

,五百年後

77

海外當有百萬人之郡邑。」

78

);信有山

70 林爽文,福建漳州平和人,自幼隨父來台,定居於大里杙(今台中大里),

以趕牛車為業,也當過捕役。1784 年,加入天地會。1786 年 7 月開始,

彰化官府嚴緝天地會;11 月,台灣知府孫景燧進駐彰化,捕役下鄉濫抓 無辜。林爽文遂起義,率三千人攻陷彰化城,殺孫景燧等人,自稱「盟主 大元帥」,建元「順天」。至 1789 年初,陸續攻占諸羅(嘉義)、斗六門、

南投、貓霧捒(霧峰)、竹塹(新竹)、鳳山、台南等地。乾隆皇帝下令黃仕 簡任承恩等渡台平定,時已 1788 年 2 月。

71 施士洁,子雲舫,台南人。1877 年進士,為內閣中書。先後擔任白沙、

海東、崇文書院山長。1895 年逃至福建,歿於鼓浪嶼。著有《後蘇弇詩 集》。

72 吠堯,桀犬吠堯。喻壞人爪牙攻擊好人,又喻各為其主。《漢書(51)•獄中 上書》:「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則桀之犬可使吠堯,而 跖之客可使刺由。」

73 制,制多(caitya,又譯支提)之略,原為佛塔,這裏則泛指佛寺也。

74 朱文公,朱熹(1130-1200)。

75 (石)鼓山,位於福建福州。

76 東海,原文為滄海。

77 鄭成功領臺為 1661 年,朱熹則逝世於 1200 年。

(24)

川妙鐘毓,至今五馬說奔江(原註:成功高祖葬處

79

,形家

80

號為「五馬奔江」

81

)。

82

這首詩作並不是以台灣佛寺為吟詠對象,但詩中郤提到了

「榕陰小制」 ,也提到了李茂春的夢蝶園(法華寺);因此本文也 將它視為台灣佛寺詩之一。詩中除了以「吠堯無復肆狂尨,伏 莽朱、林馘獻雙」等句,嘲諷朱一貴和林爽文之外,還說到了 另外的幾件史實:(1)植有古榕一株,並額曰「榕壇」的海東書 院。(2)朱文公(朱熹)有關台灣「當有百萬人之郡邑」的讖語。

(3)鄭成功高祖葬處形家號為「五馬奔江」的傳說。

其中, (2)與(3)也許只是無稽的傳言,但(1)中的海東書院,

郤值得注意。它在台灣儒學史上,應該佔有一席之地。謝金鑾

《續修臺灣縣志》曾在另一所書院(崇文書院)的記載當中,說 到了海東書院:

78 典出《赤嵌筆談》。

79 位於福建南安石井。

80 風水師。

81 五馬奔江,即五馬渡江。晉時有童謠:「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五 馬指司馬睿(琅玡王)、司馬繹(彭城王)、司馬羕(西陽王)、司馬祐(汝南王)、

司馬宗(南頓王)。五王南奔過江,而睿王登帝位。馬指晉帝,姓司馬之故。

宋•王安石,《臨川集(18)•答張奉議詩》:「五馬渡江開國處,一牛吼地作 菴(圓形草屋)人。」另,以五馬奔江比喻鄭成功高祖一事,則可參見:江 日昇,《臺灣外記》卷 1。

82 施澐舫〈臺灣雜感和王蔀畇孝廉韻〉,收錄於:施士浩(施澐舫)著,黃典 權編《後蘇龕合集》卷 2,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25)

崇文書院,府義學也。舊在東安坊,康熙四十三年

83

知府 衛臺揆建……(乾隆)十五年

84

,徏於寧南坊府學宮之西(原 註:即海東書院舊處……。)(乾隆)二十四年

85

,知府覺羅 四明乃擇地於府署東偏,捐俸……共成之……。

86

引文的夾註中,提到了海東書院,該書院乃康熙 59 年 (1720),由巡道梁文瑄所創建。引文說到,海東書院後來改名 崇文書院。它們都是台灣府的「義學」

87

。後來又在法華寺左,

創建南湖書院。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也對南湖書院的興 廢,做了下面的記錄:

南湖書院,,在小南門外。乾隆三十年

88

,郡守蔣允焄以崇 文書院狹且近市,復建書院於此,闢齋舍、設講堂於法華 寺之左,即舊夢蝶園處也。……後以院長居此者多弗康,

遂廢。

89

而創建南湖書院的蔣允焄,則在其〈新建南湖書院碑記〉

當中,對創建南湖書院的緣起,做了這樣的說明:

83 1704 年。

84 1759 年。

85 1759 年。

86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3)•學志•書院》。

87 義學,由地方官紳捐助建立的私校,提供給六至十七歲清寒子弟唸書,

授予四書、五經及八股文等。

88 1765 年。

89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 1)‧山水(勝蹟附)》。

(26)

讀書宜得湖山之助……郡署東偏,學舍一區,前義學

90

址,

今額崇文書院。列檻數椽,雜闤闠中,市井囂塵與弦誦之 聲相間發,甚非所以一耳目而肅心志也。予自癸未

91

,量 移戡郡,即有志乎斯舉。……既抵任後二年,得南湖數畝,

睹山迴抱,林木參差。……爰捐廉俸,廓而新之。而吳誠、

許居、王賞實踴躍趨事。傍湖溝學舍數座,別建講堂於法 華寺左畔。隨方位置,不綴續也。

92

另一首嘲諷朱一貴的詩作,是范九池〈再叠臺江雜詠〉當 中的第 3 首。范九池也是第三階段的台灣詩人,詩中提到了「小 西天寺」,也提到了改為佛寺的「故鄭園亭」:

西天小寺禮彌陀(原註:府治有小西天寺),故鄭園亭日漸 蹉(原註:悉改為寺);銅礮風雷金甲動(原註: 《鄭氏逸事》:

「龍碩者,大銅礮也。成功見水底有光上騰,使善水者出 之。」),鯨魚冠帶海門過(原註:成功攻臺時,紅毛先望 見一人冠帶騎鯨從鹿耳門而入)。虎鯊夜集貪牽罟(原註:

虎鯊,鯊之大者),鸚鵡朝游寄負螺(原註:鸚鵡螺常脫殼 朝游,寄居蟲入其中);堪笑揭竿稱鴨母

93

,空嗤海外夜郎

90 指海東書院。

91 乾隆 28 年(1763)。

92 蔣允焄〈新建南湖書院碑記〉,收錄於: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 7)‧藝 文(2)‧記》。

93 連橫,《臺灣通史(卷 30)•列傳(2)•朱一貴》:「朱一貴,名少祖,漳之長泰 人,或言鄭氏部將也。明亡後,居羅漢內門,飼鴨為生。……性任俠,所 往來多故國遺民、草澤壯士,以至奇僧劍客。留宿其家,宰鴨煮酒,痛譚 亡國事,每至悲歔不已。……康熙六十年春(起事)……。」

(27)

94

多(原註:朱一貴飼鴨,人稱鴨母王)。

95

詩作一開始即提到「府治有小西天寺」,盧嘉興〈臺灣的 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96

,曾依據這首詩作,推測小西天寺即 是竹溪寺,並佐以其他史料,進而論斷竹溪寺是台灣第一座佛 寺。拙作〈竹溪寺創建年代的再商榷〉,則質疑盧氏的這一觀 點,以為小西天寺可以是法華寺,也可能是彌陀寺,不必然是 竹溪寺;因此,竹溪寺也未必是台灣第一座佛寺。

詩作還在夾註當中,提到鄭成功擊退荷蘭人(紅毛)的一則 有名傳說:荷蘭人看見一人冠帶,騎巨鯨,鹿耳門入港。

97

94 夜郎,漢時古國名,今貴州西北附近。《史記(116)•西南夷傳》:「滇王與 漢使者言:『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 主,不知漢廣大。」夜郎自大,喻人妄自尊大。

95 范九池〈再叠臺江雜詠〉第 3 首,收錄於:連雅堂《臺灣詩乘》。

96 盧 嘉興 〈臺 灣的第 一座寺 院-竹 溪寺 〉,原刊 於:《 古今談 》9 期 ,1965 年 11 月,頁 32-37;另收錄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7).中 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頁 233-254。另外,盧嘉興的相關研究,請 見:盧嘉興〈臺南古剎彌陀寺〉,原刊於:《古今談》29 期,1967 年 7 月,

頁 255;另收錄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7).中國佛教史論 集(臺灣佛教篇)》,頁 255-267。

97 徐鼒《小腆紀年》第 5 冊卷 20(台北:臺灣銀行,1962,頁 947):「先數夕,

風潮驟振,聲震雲霄。揆一王率諸酋登城望海,見一人襆頭紅衣,騎長鯨,

從鹿耳門游漾汙回,繞赤嵌城而沒。」其中,揆一王(Federik Coyett),乃 佔據台灣之荷蘭領導。而襆頭紅衣、騎長鯨者,即指鄭成功。另外,謝金 鑾《續修臺灣縣志(卷 5)•外編•叢談》,也說:「鄭成功起兵猖獗,有僧 識其前因,語人曰:『此東海大鯨也』。問何時而滅?僧曰:『歸東即滅矣』。

凡成功兵到處,海水皆暴漲。順治辛丑攻臺灣,紅毛先夢見一人冠帶騎鯨,

(28)

「虎鯊夜集貪牽罟,鸚鵡朝游寄負螺」兩句,可以是嘲諷鄭成 功,也可以是嘲諷朱一貴。至於詩作的最後兩句,則顯然是嘲 諷「鴨母(王)」──朱一貴,把他嘲笑為不自量力、 「夜郎自大」

者。

(2)平實或同情、悲憫語氣的台灣佛寺詠史詩

這類台灣佛寺詠史詩的數量相當中,它們大體是第三階段 的台灣詩人所作。下面僅舉幾例說明,首先是施士洁的〈浴佛 前一日,唐維卿廉訪

98

招同倪耘敂大令、楊穉香孝廉、張漪菉 廣文、熊瑞卿上舍、施幼笙茂才遊竹溪寺,次

99

廉訪韻〉第 1 首,這是一首平實語氣的詠史詩:

擬敂

100

僧寮訪貫休

101

,肩輿帶雨出城遊;歷千百劫園林古,

剩兩三分水竹幽。境隔經塵諸佛笑,香埋青塚五妃愁(原 註:明寧靖王五妃塚在寺後);草鷄漫話前朝事(原註:鄭 成功有草鷄之讖)

102

,半日茶禪品趙州

103

104

從鹿耳門入;未幾,成功突至,紅毛遂遁。明年五月,其轄下人復夢一鯨 魚冠帶乘馬由鯤身出海外,而成功遽卒;正應『歸東即滅』之語。異哉!」

98 廉訪(肅政廉訪),以及下面的大令、孝廉、廣文、上舍、茂才,皆清代官 吏名。

99 次,緊接。

100 敂,古「叩」字。

101 貫休(832-913),唐人,七歲出家,善詩畫,尤善佛像(羅漢像)。其書稱 姜休(俗姓姜),號禪月大師。有「一瓶一鉢垂垂老,萬山千水得得來」句,

人稱「得得來和尚」。目前則泛指竹溪寺中的僧人。

102 草鷄,指鄭成功。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 5)•外編•叢談》,曾引《池 北偶談》說:「明崇禛庚辰,閩僧貫一居鷺門(原註:即今廈門);夜坐見

(29)

詩中提到了明寧靖王殉國後,五妃殉葬的五妃墓;也以「草 鷄漫話前朝事」,亦即談論明鄭王朝歷史事跡,來述說作者與 唐維卿、倪耘敂、楊穉香、張漪菉、熊瑞卿、施幼笙等友人在 竹溪寺裏品茗、談笑的情景。

另外一首台灣佛寺詠史詩,也是由施士洁所作,名為〈弔

籬外陂陀,有光連三夕,怪之。因掘地得古磚,背印兩圓花突起,面刻古 隸四行。其文曰:『草鷄夜鳴,長耳大尾。干頭銜鼠,拍水而起。殺人如 麻,血成海水。起年滅年,六甲更始。庚小熙皡,太和千紀』。凡四十字。

閩縣陳衎盤,生明末,著《槎上老舌》一書,備記其事。至國朝癸亥,四 十四年矣。識者曰:鷄,酉字也;加草頭大尾、長耳,鄭字也。干頭,甲 字;鼠,子字也。謂鄭芝龍以天啟甲子起海中為群盜也。明年甲子,距前 甲子六十年矣。庚小熙皡,寓年號也。前年萬正色克復金門、廈門,今年 施琅克澎湖,鄭克塽上表乞降,臺灣悉平。六十年海氛,一朝盪滌。此固 國家靈長之福,而天數已預定矣。異哉!」

103 趙州茶,清•瞿汝稷,《指月錄(卷 11)•趙州觀音院真際從諗禪師》,曾說:

「(趙州從諗禪)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喫 茶去!』又問僧:『不曾到。』師曰:『喫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 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喫茶 去!』」另,清•聶先,《續指月錄(卷 2)•臨安靈隱石鼓希夷禪師》:「上堂,

舉南泉曰:『文殊、普賢昨夜三更起佛見、法見,每人與三十棒,趁出院 也。』趙州曰:『和尚棒教誰喫?』南泉曰:『且道王老師(南泉自稱)過在 甚麼處?』趙州禮拜而出。頌曰:『春風吹落碧桃華,一片流經十萬家;

誰在畫樓沽酒處?相邀來喫趙州茶!』」

104 施士洁〈浴佛前一日,唐維卿廉訪招同倪耘敂大令、楊穉香孝廉、張漪 菉廣文、熊瑞卿上舍、施幼笙茂才遊竹溪寺,次廉訪韻〉第 1 首,收錄於: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卷 9,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再版)。。

(30)

沈斯菴遺老〉;沈斯菴,即前文提到的沈光文:

罡風謫墜草鷄窠(原註:鄭氏入臺時有「草鷄」之讖),絕 命天球喚奈何(原註:寧靖王字天球,有「絕命詞」)

105

; 勝國衣冠前太僕(原註:官明太僕少卿)

106

,荒山草木老頭 陀(原註:入山為僧,著有《草木雜記》)。騎鯨霸業空憑 弔(原註:有人夢鄭氏騎鯨入鹿耳門),夢蝶游踪亦剎那(原 註:遺老李正青題所居亭曰「夢蝶」 );剩有龍宮方術在,

仙人島上活人多(原註:平日好施藥)。

107

詩作頭兩句,一句詠鄭成功,一句詠象徵大明皇朝的明寧 靖王朱術桂。兩句合起來,則合詠明鄭王朝。三、四兩句詠沈 光文,第五句再詠明鄭王朝的興衰,第六句則詠李茂春(李正青) 的夢蝶園(法華寺)。末兩句再詠沈光文行醫度眾,隱居羅漢門。

這是一首帶著感懷、悲憫語調的台灣佛寺詩,乃第三階段詠史

105 明•寧靖王朱術桂(1617-1683),字天球,號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孫,第 十五皇子朱植(遼王)之後。官拜太寧靖王則是唐王所封。崇禎 17 年(1644),

李自成陷京師,帝崩於煤山。多爾袞入京迎清帝,明•福王即位南京。朱 術桂入閩,不久入臺依鄭經,居竹滬(今高雄路竹鄉)。永曆 37(康熙 21 年,

1683 年),施琅入臺,鄭克塽降。朱術桂自縊而逝,五妾殉葬(今一級古蹟 五妃廟)。自縊前作有〈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髪;於今 事畢矣!祖宗應容納。」(見:高拱乾,《臺灣府志》。詞中末句有作:「不 復采薇蕨。」)舊居一元子園亭,改建為寺,後又改為天后宮,即今台南 市一級古蹟大天后宮。

106 沈光文(斯菴),明末遺老,官拜太僕少卿。

107 施澐舫〈弔沈斯菴遺老〉,收錄於:施士浩(施澐舫)著,黃典權編《後蘇 龕合集.後蘇龕詩鈔(卷 8)》。

(31)

詩的典型之作。

而下面也是一首帶著感懷悲憫之心,而寫的詩作;詩中同 樣說到了鄭成功、夢蝶園、明寧靖王、五妃墓等鄭氏王朝的人 與事:

岩穴曾棲宋客星(原註:土番有宋時零丁洋之敗

108

遁亡至 此者,見沈文開

109

《雜記》),勝朝事勢等零丁;騎鯨人 去天難問(原註:鄭延平攻臺灣時,紅夷望見一人騎鯨從 鹿耳門入),夢蝶園荒酒易醒(原註:明舉人李茂春隱處)。

滿樹花開三友白(原註:番茉莉一名三友之花)

110

,孤墳草 為五妃

111

青;哀蟬似訴王孫恨,暮雨蕭蕭不忍聽(原註:

明甯靖王術桂浮海依鄭氏,王師克臺,王殉國難,五妃從 焉)。

112

另外,下面這首作於 1860 左右的陳肇興

113

〈赤嵌竹枝詞〉

108 1279 年宋亡,遺臣文天祥敗於子元軍,被執,過零丁洋(又作伶丁洋,

廣東珠江口),留有詩作如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 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9 即:沈光文。

110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12)•風土志•土產•花之屬》:「(三友花)一枝必三 四朵,若相友云。俗稱番茉莉,又稱番梔子,或稱葉上花。」

111 五妃,明寧靖王朱術桂殉國,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等五妃自 殺,葬於寧靖王(與元妃)之墓三十里外。

112 馬清樞《臺陽雜興》第 15 首,收錄於:周憲文編《臺灣雜詠合刻》,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113 陳肇興,彰化人,生卒年未詳。1859 年中舉,1862 年戴潮春反,遂率家 人逃入武西堡牛牯嶺,招募村民助清兵鎮壓亂軍。事平後回鄉教書以終。

(32)

第 11 首,也是一首吟詠鄭氏王朝「霸業」興衰的詩作,但也 說到了北園──台南開元寺的前身:

紅毛樓下草昏昏,訪古人爭說北園;

霸業銷沉歌舞歇,空留初地在沙門。

114

詩中的紅毛樓,指荷蘭人所建的赤嵌樓。北園,又名洲仔 尾園亭、承天府行臺、鄭氏別舘、鄭氏舊宅等,乃鄭經命李景 所監造。鄭氏王朝覆亡後,北園改為佛寺。寺名則多次更改:

最先名為海會寺、開元寺(1690 年,王化行、王效宗命名),後 來改名為榴環寺、榴禪寺(1749 年,書成改名),有一段時間又 恢復海會寺的舊名,然後又改為為海靖寺(1796 年,哈當阿改 名)。最後則恢復開元寺的舊名,直至今日。

115

(三)明清時期台灣佛寺詩詞的純文學作品

本文最後要選出幾首具代表性的純文學詩作,這些詩作有 些是第一、二階段的駐台官員和文人所作,另一些則是第三階 段的台灣本土詩人所作。其排列前後次序,大體依詩作的年代;

未詳年代者,則置於最後。由於這些詩作不涉及台灣歷史,也 很少論及台灣佛教的人與事,因此本文僅對少數難解字詞,做 必要的註解,以方便讀者閱讀:

〈登小西天最高頂〉(原註:拈得五微):「春來梅柳鬥芳

著有《陶村詩集》。

114 陳肇興〈赤嵌竹枝詞〉第 11;收錄於:陳肇興《陶村詩稿(卷 4).巳未》,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發行於:約同治元年[1862])。

115 詳:楊惠南〈明鄭時期臺灣「名士佛教」的特質分析〉。

(33)

菲,散步清溪到翠微;怪石枯藤迷野徑,殘枝敗葉擁禪扉。

踏開覺路香生履,振落天花色染衣

116

;更上一層迴首處,

故山遙望寸心違。

117

野寺鐘初起,香臺竹半遮;松陰堪繫馬,徑曲不容車。吠 客穿籬犬,窺人隱樹鴉;老僧談妙諦,古佛坐蓮花。何處 尋夢蝶(原註:舊名「夢蝶園」),還來問法華;樓高雲未 散,山靜日將斜。園木生佳果,齋廚煮素茶;徘徊憐景色,

歸路繞煙霞。

118

參差搖竹影,勝地造香林;不覺塵方淨,能生興轉深。佛 壇著妙相,午磬響清音;佳境終難得,還同坐夕陰。

119

聯步禪林眼欲迷,枝頭簇簇繞東西;遊人隊裏探花信,社 燕飛來蹴絮泥。到處中和饒好景,誰家紅紫不成蹊?彌陀 散出天香滿,喚醒流鶯百囀啼。

120

116 參見《維摩詰經•觀眾生品》「天女散花」一節。

117 宋永清〈登小西天最高頂〉,收錄於: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卷 10)‧藝 文志‧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刊行於:康熙 51 年[1712])。

本詩作於 1704 左右。

118 王名標〈法華寺〉,收錄於:陳文達《臺灣縣志(卷 10)‧藝文志‧詩》,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刊行於:康熙 59 年[1720])。本詩作於 1720 前。

119 張駥〈彌陀寺〉,收錄於:陳文達《臺灣縣志‧藝文志十‧詩》。本詩作 於 1720 前。

120 黃廷光〈花朝遊彌陀寺〉,收錄於:陳文達《臺灣縣志(卷 10)‧藝文志‧

詩》。本詩作於 1720 前。

(34)

宦跡重溟外,遊情半日閒;妙香禪室靜,灌木鳥音蠻。種 葉常書偈,留雲早掩關;稍聞烹水法,容我坐苔斑。(其 一)

何必遠城郭,已空車馬塵;因心川共逝,觸指明如輪。客 愧乘槎使,僧兼賣卜人;他時期再訪,幽夢或通津。(其 二)

121

秀色園林夕照明,浮嵐卷盡竹煙清;去來小蝶花間舞,斷 續秋蟬葉底鳴。幾處平臺涼影淡,數層敞榭翠濤傾;躭幽 衲子

122

應閒坐,讀罷《楞嚴》

123

詩又成。

124

海會寺(原註:舊為榴環寺),臺灣府學生員盧九圍:「月 戶雲扉半草萊,猶誇當日起樓臺;寒枝莫辨金環處,貝闕

125

誰留玉帶

126

來?織水真機魚活潑,縈花幻夢蝶徘徊;高 僧自證無生訣,懶向他年論劫灰。」

127

121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 6)‧祠宇志(附寺宇)‧彌陀寺‧巡臺御史張湄 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原刊行於:乾隆 17 年[1752])。本詩 作於 1740 左右。

122 衲子,出家僧人。

123 《楞嚴》,即《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此經乃 明、清佛教徒,所最喜愛的佛經之一。

124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 6)‧祠宇志‧祠(附寺宇)‧彌陀寺‧巡臺御史 書山詩》。本詩作於 1752 前。

125 闕,城樓也;又皇帝所居也。

126 玉帶,玉製之帶。唐制,文武官三品以上帶金玉帶。

127 苑咸《重修臺灣府志(卷 25)‧藝文(6)‧詩(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3(原刊行於:乾隆 10 年[1745 年])。本詩作於 1745 前。

(35)

野竹迷離翠作垣,微茫山色古雲門;烟侵晚岫

128

通幽徑,

水隔寒隄接遠村。曲檻留陰閒睡鹿,疎星倚月冷啼猿;昔 年曾得遊中趣,依舊沽光瀲灔

129

存。

130

沿竹尋僧院,傍溪叩佛堂;溪迴水自曲,竹密山亦涼。供 客三杯酒

131

,參禪一炷香;聽談心未倦,溪竹已蒼茫。

132

誰攜饌廚紡煙蘿,一路薰風颺綺羅;遺老昔曾稱菩薩

133

, 名園今已屬頭陀

134

。夢中蝴蝶迷人慣,世外鶯花奉佛多;

日暮歸來鐘罄寂,榕陰竹影共婆娑。

135

128 岫,音ㄒㄧㄡˋ,山巒或山谷。

129 瀲,音ㄌㄧㄢˋ。瀲灔,水波盪漾。

130 陳輝〈龍湖巖〉,收錄於: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卷 25)‧藝文(6)‧詩(3)》。

本詩作於 1745 年前。

131 這是一首吟詠竹溪寺的詩作,「供客三杯酒」一句,似乎說明寺中僧人以 酒來招待來訪的香客。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132 林青蓮〈竹溪寺〉,收錄於:王瑛曾《重修風山縣志》,南投:台灣省文 獻委員會,1993(原刊行於:乾隆 29 年[1764])。本詩作於 1764 前。

133 李茂春被稱為李菩薩。

134 頭陀(dhūta),原義為奮起、抖落(煩惱)、毀壞(煩惱)。在這裏則指苦行僧。

《十二頭陀經》曾列舉苦行僧所必須修習的十二種苦行,稱為十二頭陀行:

在阿蘭若處(araṇyaka)、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中後不 得飲漿、著弊納衣、但三衣、塚間住、樹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其中,

阿蘭若(araṇya)譯為無諍、空寂等。阿蘭若處,則指離城鎮不遠的郊區林 間。(參見:《大正藏》卷 17,頁 720 下)

135 陳肇興〈法華寺〉,收錄於:陳漢光編《臺灣詩錄》卷 8。本詩作於 1860 左右。

(36)

招提古蹟蝶園中,物化都從佛化空;池水何緣含舊綠,岸 風猶自落殘紅。茫茫湖海寰中客,栩栩江山夢裏翁;吾輩 尋春談往事,曇花坐對冷廉櫳。

136

八景

137

居其一,詩人論沸騰;開心方見佛,無髮豈真僧?

竹榻經多蛀,苔碑字有稜;劍沉

138

龍已杳,空對碧波澄。

136 陳廷珪〈法華寺懷古〉,收錄於:陳漢光《臺灣詩錄》卷 7。詩作年代不 詳。

137 指「淡北內八景」中之「劍潭夜光」,或指「全淡(水廳)八景」中的「劍 潭幻影」。「全淡八景」是:指峰凌霄、香山觀海、鷄嶼晴雪、鳳崎晚霞、

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影、關渡劃流。其中,鳳崎(山)在今桃園,

隙(仔)溪在今香山北。[參見:《淡水廳志(卷 2)•志(1)•封域志•形勝•全 淡八景》]

138 相傳荷蘭人曾插劍於劍潭之中,因而得名。連雅堂,《臺灣通史(卷 22)‧

宗教志‧臺灣廟宇表‧臺北府》,即引尹士俍的《臺灣志略》說:「劍潭寺,

在芝蘭一堡劍潭之畔。《臺灣志略》謂:『潭有樹,大可數抱。相傳荷人插 劍於樹,故名。』鄭氏之時,華人之居此者,結茅祀佛。至乾隆三十八年,

僧榮華募資新建。」其中,榮華,《淡水廳志》作華榮。另外,陳培桂,《淡 水廳志(卷 13)‧考三‧古蹟考》,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劍潭,在廳(指 淡水廳)治北一百三十里,深數十丈,澄澈可鑑。潮長則南畔東流,而北 畔西;退則南畔西流,而北畔東。每黑夜或風雨時,輒有紅光燭天。相傳 有荷蘭古劍,故氣上騰也。或云樹名茄冬,高聳障天,大可數抱,峙於潭 岸,荷蘭人插劍於樹,生皮合劍在其內,因名。」至於劍潭寺的創建經過,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 13)•考(3)•古蹟考•寺觀(附))》,則有更詳細的記 載:「劍潭寺,即《府志》云觀音亭,在劍潭山麓。乾隆三十八年吳延詰 等捐建。寺有〈碑〉記述:僧華榮至此,有紅蛇當路,以筊卜之,得建塔 地。大士復示夢有八舟,自滬之籠,可募金,果驗,寺遂成。道光二十四

(37)

139

〈劍潭曲〉(原註:在淡水八芝蘭保。「劍潭夜光」,為郡 邑八景

140

之一):「打漿泛清波,孤寺烟際出;榜人

141

為余 言,有劍水中沒。潭因劍得名,地志尚堪述;異哉何人鑄 青萍

142

,長臥潭底無留名!天生神物不忍棄,中夜時見光 芒生。即今四海無荊棘,高臥遐陬意亦得;薛燭

143

已逝茂 先遙,真實何人為拂拭。會待雷雨作龍鳴,斫盡鯨鯢增氣 色;奇寶隱現自有時,劍兮鋒鋩還自惜!

144

三、結語

由於明清時期台灣僧人少有詩作留世,因此,本文所討論的 三個階段、三大類型的台灣佛寺詩詞,作者大體是清廷派駐台灣 的官員和一般文人,其中雖有佛教僧人(如沈光文),但大都對佛法 沒有深入的了解,也沒有虔誠的信仰。因此,這些台灣佛寺詩詞,

大體無法以佛教的角度來吟詠台灣佛寺中的人與事。

年,泉(泉州)郊紳商重建。」其中,自滬之籠,意義不明。滬,可能指滬 尾,即淡水;籠,則可能指鷄籠,即基隆。自滬之籠,從淡水到基隆。

138 泉,應指福建泉州

139 陳維菁〈同程守山司馬泛舟遊劍潭寺〉,收錄於:陳漢光《臺灣詩錄》卷 7。詩作年代不詳。

140 即「淡北內八景」。

141 榜人,船工。

142 青萍,劍名。《抱朴子•博喻》:「青萍、豪曹,剡鋒之棈絕也。」

143 薛燭,春秋越國人,善寶劍。

144 林豪〈劍潭曲〉,收錄於:陳漢光《臺灣詩錄》卷 8。詩作年代不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6- 被訪旅客對購物服務的評價 17- 被訪旅客對公共交通服務的評價 18- 被訪旅客對環境衛生的評價 19- 被訪旅客對觀光點的評價. 20-

16- 被訪旅客對購物服務的評價 17- 被訪旅客對公共交通服務的評價 18- 被訪旅客對環境衛生的評價 19- 被訪旅客對觀光點的評價. 20-

一輪圓滿十方周 (陳謝畢)

16- 被訪旅客對購物服務的評價 17- 被訪旅客對公共交通服務的評價 18- 被訪旅客對環境衛生的評價 19- 被訪旅客對觀光點的評價. 20-

破:若車輪車軸等積聚使車完「成時」,其輪等支分「別有異」於未積聚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07-6561921 轉 1291、1292 傳真:07-6565774

※概略說明與被保險人開始縮減工資工時之實施日期,及其所採取

「萬里」寫空間 的遼遠,暗示遠 離故鄉,「常作 客」寫長期在外 飄泊,晚年淪落 他鄉。. 自然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