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以美國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以美國為例"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

以美國為例

釋滿具 佛光山叢林學院碩士

中文摘要

  背景與目的:筆者在佛光山澳洲與美國分別院服務近二十年後,深感人 間佛教法義殊勝,然而當地人士接受佛陀教法速度遠不如預期。因此,隱藏 於授與受兩者之「鴻溝」,是值得進一步探討議題。

  研究方法:其一:以電子檔案問卷調查表,電郵到佛光山美國各分別 院,請當地出家僧眾填寫 (76%)。其二:以紙本問卷調查表發給曾服務於過 美國寺院,但現今人住台灣出家僧眾填寫 (24%)。將所得資料數據進行統 計、分析,並逐步歸納影響佛教本土化因素。

  研究結果:接受佛法西方人士近五年來有成長;中華文化活動與禪修是 吸引本土人士走入寺院最佳方便法;外語能力是弘法人員最需要加強弘法技 能;中西文化差異是佛教本土化最大困難之一。

  結論與建議:為加速佛教本土化,加強弘法人員外語能力外,可透過與 當地美國文化專家學者交流,進一步全面解讀美國文化,藉以降低或消除

「文化衝突」。

關鍵字:人間佛教 文化適應應激 文化衝擊

(2)

Challenges Confronted by Humanistic Buddhism in its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n America

Shih Man Chu

M.A., Fo Guang Shan Tsung-lin University

Abstract

Having served at Fo Guang Shan branch temples in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 close to twenty year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Humanistic Buddhism, although bearing significance, is not spreading at the expected rate. One reason is attributed to the“gap"between the culture of origin and the culture of settle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ause of such gaps by analyzing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a questionnaire filled in by Fo Guang Shan's monastics who have served at overseas branch temples.

Keywords: Humanistic Buddhism, acculturative stress

(3)

前言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藍圖〉明白點出,「佛教也一定要與時代配 合,要能給人歡喜,給人幸福,要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如此才有存在的價 值」又說:「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誼。可以說以人為本、以家為基點,平等 性、普遍性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無私的救度眾生,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就是人間佛教。」此為放之四海皆準真理。

佛光山從早期星雲大師落腳台灣,深耕台灣佛教之外,同時也積極向海 外發展,體現佛光山有「國際的共尊性格」。也藉由拓建海外分別院,弘化 世界五大洲豐富多元文化的經驗,展現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從地區的佛教 到國際的佛教」。星雲大師特別重點提出「國際交流,同體共生」為佛光山 的宗風之一。

例如:最早於1988年美國西來寺海外據點啟航開始,在25年間,美洲各 地陸續成立佛教講堂、寺院。例如:洛杉磯西來寺、紐約道場、夏威夷禪淨 中心、邁阿密佛光山等,將人間佛教推向國際舞台,至今佛光山在全球成功 建立近 300所寺院。

但如依據吳亦清所譯Mozilla Internationalization & Localization Guidelines 中提出 「國際化基本意涵,必須包括『全球通用的』(globally enabled)在 內,而此特質必能支持一個大範圍的語言,文化習俗,字體,和別的特徵,

而讓它非常有用,不只在一國或一個地區,而是全世界。」

然而,在單一文化(中華文化)教育體制下成長思想背景的人間佛教弘 法者,面對各國截然不同之文化、語言、時空及環境下,並針對各國不同面 向之社會問題,以慈悲為出發點,以利佛教各地本土化,必須將弘揚佛法之 技巧與方法,作相對性的調整時,是否有無可避免地面臨「文化衝擊」,

(4)

「思想鴻溝」及「價值觀」等差異性所衍生困頓處境?如果有,充滿弘法熱 情的現代弘法者,如何提出因應之道?

筆者想要藉由問卷調查,研究佛光山派駐在美國各寺院法師如何以佛光 山四大宗旨為出發點,直接透過法會或活動,跳開因文化差異而產生阻礙 力,並仿效「以全球為架構思考,以在地為關懷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展現人間佛教以人為本之「慈悲」性格。

一、本土思想與外來文化

古代印度社會主要以婆羅門教為主,強調「婆羅門至上」、「吠陀天 啟」,也是由婆羅門教傳教者以種姓、吠陀神權統治其他種姓。在充滿強烈 階級思想社會主流意識下,佛陀主張四姓平等。對當時被婆羅門教統治幾十 世紀印度社會中下階級者來說,「眾生平等」觀念對其精神思想上有重大意 義。

佛教四姓平等思想可在諸多佛教典籍中發現,例如:《摩登伽經度性女 品》表現佛教僧侶對待旃陀羅種姓(不可接觸者)與最高婆羅門種姓心是一 樣平等,相同尊重。佛陀在女性地位極低古印度,在阿難三請之後允許女性 可出家修道。佛陀主張「人人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思想,對當時印 度六師外道及九十六外道,造成無可言喻巨大思想衝擊。也可說,佛陀透過 本身開悟經驗,以他大智慧、慈悲功德力,直接挑戰兩千五百年前印度本有 文化(種姓制度)、思想(大梵)及風俗習慣(不允許女性修道等)在當時 全印度掀起驚濤駭浪文化思潮衝擊。

佛教在西漢永平十年傳入中國。在前幾世紀內,佛教諸多思想和作為對 以儒家為精神主流的中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行為。例如:落髮、出 家是違反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的思惟觀

(5)

念,對當時社會所引發思想衝擊不小。

二、佛法西傳利器

再回到現代20世紀,佛光山在星雲大師大慈悲與大智慧引導下,已在全 世界建立近三百座佛教寺院。在美國就有19座寺院道場及61位佛教僧侶,在 當地精進及努力不懈地弘揚佛陀正法。對佛法西傳所可能面臨文化問題而深 入研究,筆者共發出70份美國弘法問卷調查表,回收42份。

所發問卷對象:一、現服務於佛光山美國各道場出家僧眾(50份)。對 象二:曾服務於美國寺院多年,但目前人居住美國以外國家之出家僧眾(20 份)。問卷回收率為:現任職於美國 76%(32份);曾任職美國24%(10 份)。服務美國寺院十年以上弘法者佔45%(見圖一)

21-25年

3 16-20年 7%

7 17%

1-5年 11 26%

6-10年 7 17%

11-15年 9 21%

美國 服務年資

(圖表一)

(6)

其學歷大專以上占78%(見圖表二)

加入僧團年資十五年以上者占59% (見圖表三)

中學 教育程度 3 7%

研究所 9 21%

高中 3 7%

大專 24 57%

(圖表二)

出家年資

1-5年, 4 , 35-45, 1, 2% 10%

25-35年, 7, 17%

6-15年, 10, 24%

16-25年, 17, 40%

(圖表三)

(7)

語言是文化一種外顯符號,身分認同標籤,錯用符號或標籤,可能引起 彼此間誤解,提高內隱式威脅感。筆者十幾年前曾親身經歷一次「語言歷險 記」。當時在澳洲寺院服務,有一位佛弟子,在一次佛教儀式後,在近三百 位當地人士面前,講述佛教教義,例舉不少精彩故事。與會人士聚精會神專 心聆聽。典禮結束前,話鋒一轉她以帶有強烈批判、貶低意味的用詞(英 文),表達她對某國國家人民看法,引起一連串後續連鎖反彈,驚濤巨浪不 足以描述。此經驗讓筆者對語言與在當地弘法之密切關聯有更深體驗。因此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有幾個問題與語言有相關聯。結果也顯示,運用當地語 言在弘揚佛法過程中,對佛教能否快速傳播及在當地生根有深遠關聯。

當被問到:我的外語能力足以到當地社團或學校教授基礎佛學或禪修?

有29%(見圖表四)表示毫無問題可以流利英文教授。

被問到:您認為海外弘法有無困境?有60%表示語言是需克服困難之一

(見圖五)

; 13;

31%

12; 29%

14; 33%

無 法

勉強可以

毫無問題

(圖表四)

(8)

(圖表五)

海外弘法困境(複選題) 人數 百分比

習慣與文化差異 40 95%

語言 25 60%

當地政策 17 40%

種族問題 11 26%

氣候 9 23%

在回答:您認為佛教本土化有困難嗎?語言項目也不能豁免佔了36%

(見圖表六)。

(圖表六)

佛教本土化困境(複選題) 人數 百分比

觀念與文化差異 41 98%

語言 15 36%

弘法方法 16 38%

人才缺乏 16 38%

對於要加速讓當地人接受佛教進而讓佛教在當地生根,語言(67%)絕 對是要加強項目之一(圖表七)

(圖表七)

佛教本土須加強項目 人數 百分比

禪修班 31 74%

禪修中心 21 50%

語言訓練 28 67%

多與本土團體往來 31 74%

英文佛學班 30 71%

(9)

從上列百分比數據中透露一些訊息,使用外語能力與弘揚人間佛教教 義,對佛教本土化有著絕對性的關聯。佛教教義對大部分從未接觸佛教的西 方人士來說,是充滿神秘、玄疑及高度不確定性思惟。當兩種截然不同思惟 剛開始接觸時,必有短暫摩擦現象,互相產生對立、衝撞或可稱為語言文化 衝突。然而透過正確使用語言文字,除了縮短此暫時性混亂現象,更可以降 低彼此排他性、增加兩者透明度、相容度及參透度。代表佛陀教法繼承人的 佛弟子,被派到世界各地弘化佛陀教法,推動淨化人心活動,相信心中充滿 對弘化度眾無量願心與慈悲心。

因此,在使用當地語言時,有必要也是一種文化責任與使命,將佛陀教 法以較正確、到位語言傳送到在地人心中,藉以增加當地人士對佛法的認 同。語言誤用可以是引起此戰亂的源頭,反之,善用語言可以消弭文化衝 突,加速佛法本土化、傳播佛陀教法之方便法,更是修補兩者文化落差利 器。

三、文化差異

西方所謂的文化(Culture),係從拉丁文(Cutura)轉化而來,本義為 耕種,並進而被引申為對人類心靈、知識、情操、風尚的化育。1954年由 Kalervo Oberg 教授首先提出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是指個人或某一社 團處在異域或不同國度的文化中,在不同的語言、風俗、民情等,經歷一連 串困惑、焦慮的情緒反應。不同國度的文化,常會在個人價值觀、日常行為 規範、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展現極大的差別,更甚者可能產生對立。不同 的族群文化促長各自的心理和精神表徵,處於不同族群的團體及個人有著特 定的價值觀念。在固有文化的理解與價值觀念為準則下,去判斷或解讀異文 化表現群體的行為,必定產生對他文化的偏見,將導致文化衝突。

(10)

帶著深植的中國文化,習慣、語言、風俗、價值觀為背景的佛教沙門,

到西方國家勢必也不可避免要面對「文化適應期」。根據此次問卷調查發 現,高達95%表示(見圖八)「文化差異」、「生活習慣」是造成在海外弘 法主要困境之一。

(圖表八)

海外弘法困境(複選題) 人數 百分比

習慣與文化差異 40 95%

語言 25 60%

當地政策 17 40%

種族問題 11 26%

氣候 9 23%

1993年美國美國哈佛大學亨廷頓教授在他《文明的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 建》一書所中表示,他認為文明衝突有下列幾個內容:

(1) 亞洲局勢不穩,但其軍事和經濟影響力持續上揚。

(2)「現代化」不等於「西化」。

(3)各國文化意識將愈來愈強。

(4)西方國家深信的民主政治,適合全球。

這種一廂情願想法將會使西方和中國發生不可避免文明衝突,然而馬 克.克黑朋(Marc. Cr. Pon)不同意亨廷頓文明衝突論點,尤其是對亨廷頓 之理論背後培養出來的恐懼、宿命論和悲觀主義。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文化 間差異性,確實存在人與人往來、國與國之間互動中。如果中西文化差異 是弘揚佛陀教法西傳旅程中,一座不易跨越且高聳入雲望不到頂峰的「須彌

(11)

山」, 而中美文化差異到底以何種形式出現?又在生活中哪些行為中表現 呢?筆者試以本身在佛光山西方國家寺院服務近二十年經驗,將中西文化不 同處,略表如下:

類別 美國觀念 中國觀念

儲蓄

美 國 人 較 注 重 消 費 , 根 據 美 國 總 統 經 濟 顧 問 委 員 會 (C o u n c i l o f Economic Advisers)發表的報告,過 25年,個人儲蓄率由佔個人收入 10%下降至負1.6%。

中 國 傳 統 經 濟 觀 念 中 , 強 調 節 約 儲 蓄。

朋友

美國人有不少「朋友」,但隨著外 在 大 環 境 的 變 動 , 承 諾 的 力 量 有 限。

中國人較頃向擁有少數終生好友,有 困難時,會盡力幫助對方。

社會關係

美國人注重平行對等關係。所謂水 平型關係。例如:父母與子女關係 較像朋友可以直呼其名,如果一起 吃飯, 帳單各付各。

中國人的社會關係較習慣於上下分明 的結構,可說是一種垂直型關係。例 如:父母永遠是對;子女必須遵從長 輩。也就是說較不允許挑戰權威。

個人團體

在美國非常強調個人主義且重視個 別獨立性。

中國文化中強調團體合作,注重集體 主義,個人保持謙虛且有弱化自我本 位趨勢。

工作與和平

美國人將完成任務或工作為主要重 點,維護彼此關係放較次要地位。

在 團 體 中 , 華 人 較 看 重 「 關 係 」 層 面。將以不破壞彼此「和平」關係,

比達成工作目標為優先考量。

直接與間接

美國人比較會針對問題本身直接或 當面提出批評、建議,針對事件或 任務本身為主。

中國人通常盡量避免任何形式直接衝 突或當面批評,但可能在會後、事後 或私下提出看法與建議。

繼承人

美國有不少企業家並沒有將家族企 業交給下一代,而是交與專業人士 經營。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家族事業大部 分以「傳家不傳外」模式交予下一代 繼承者。

(12)

在 「海外弘法」與 「佛教本土化」的困難中,「文化差異」以最高比例 成為首要因素(見圖表五、六) 似乎局部印證捷克總統哈維爾說過:「 今 天,文化衝突愈演愈烈,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危險」

從上文看來,文化差異似乎對不同族群展現不少影響力。然而以弘揚佛 陀教法為使命的現代宗教宣揚者,可站在不同制高點,以智慧力全面深入了 解西方文化,綜觀全面性後以寬容、尊重、體諒來理解之。並將此瞭解緊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做出令本土人士反感之行為。例如:有些華人走路 喜歡鑽空子,有空隙的地方可能就直接穿過去,往往會忽略是否打擾到正在 交談者,或給他人造成不便,有時手一伸撥開他人就大剌剌穿過去了。這可 能會導致美國人認為中國人沒有禮貌。本土人士對首次接觸佛法充滿好奇,

也希望透過與弘法人員頻繁往來中,漸漸對佛教有更深入的了解、認識與 接受。在此次問卷中顯現,本土人士來寺院的理由與原因有高達69%是出於

「好奇」(見圖八)。弘法者也應謹慎、小心避免一些日常生活行為與其文 化、風俗、習慣相牴觸,而造成本土人士的反感。而此反感累積一段時日之 後,可能將壓倒最初的「好奇心」,而帶來「疏離」或演變成弘法者最不願 見到的「分離」之結果。

圖表八

本土人士來寺院原因 人數 百分比

好奇 29 69%

不滿本土宗教 9 21%

健康 11 26%

四、互動與隔閡

從資料中清楚顯示,佛光山在美國各寺院道場長期耕耘並與當地團體保 持良好互動(見附圖九)。這也說明只有透過密切對話、互動、交流、理解

(13)

對方,是消融未來可能因文化差異所引起誤解、或對立,更是一股促進各不 同文化族群融和並激發社會中的潛力和團結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環。

圖表九(複選題)

與當地有互動往來團體 人數 百分比

學校 33 79%

耶教 回教 29 69%

慈善團體 38 90%

老人會 19 45%

美國是以移民為主的國家,主要美國人的祖先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而義大利裔和西班牙裔及愛爾蘭裔、德裔的白人占主要大部分,而黑人在 美國比例已高達13%,近幾年來亞洲裔移民數量劇增。2010年每五名美國人 中,已出現一位西語裔、一名非裔或亞裔、三名歐洲裔的局面。而到 2050年 預估將演變成2比1比2人口組合。與今天比較顯現差距更大,其國內文化隔閡 將無法想像地複雜。

波士頓大學研究美國歷史的學者彼得.羅格(Peter Ludwig Berger)認 為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歐洲裔社會由於經濟生產力與知識水平較高,對白 人以外有色人種族裔的歧視,主要是對落後社會和不同文化價值的排斥,現 今美國社會依然存在種族歧視的力量。美國聯邦調查局2005年10月發表報告 稱,2004年,美國有9528人成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有53.8%與種族偏 見有關。落腳美國多年佛教弘法者,「種族歧視」將是不可避免且要面對的 課題與難處。在此次調查中有36%(見圖表十之A)的人受到種族歧視。發 生在公共場合如:大眾運輸工具、地鐵、超市、街上,甚至在寺院舉辦活動 當中。如:浴佛法會、寺院所在地等(見圖表十之B)。值得注意的是,其

(14)

中有兩個特案回答表示有過「十次」及「無數次」種族歧視經驗。

圖表十之A

遭遇種族歧視 人數 百分比

沒有 23 55%

15 36%

圖表十之B

發生種族歧視地點 人數

街上 巴士 8

餐廳 超市 4

寺院及其所辦活動 3

其他 8

也許種族歧視在現今美國社會中,在短期內是一座暗藏在一些優越感作 祟西方人心中無法消除的思想鐵山,但以弘揚佛陀慈悲教法為使命的佛子 們,是否應從另一角度來思考此議題,例如:以星雲大師說「唯有慈悲能化 干戈為玉帛,唯有慈悲能轉暴戾為祥和,佛光會員應以古德為師,以無緣大 慈的精神布施歡喜,以同體大悲的胸懷濟助苦難,以怨親平等的雅量包容異 己,以人我一如的精神關懷萬物,為我們的社會留下可貴的慈悲。」藉此理 念撫平內心的風浪;以富樓那度西方兇惡弊暴輸盧那人之願力,激勵自己勇 往直前,以佛陀教法「人人有佛性」、「因緣觀」、「因果業力」等思想,

慢慢消融本土人士的種族遍見與歧視。

個人主義一詞(Individualism)也被用以描述「個人的進取性」和「個 人的自由」—或許更明白的說便是法語裡的「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一

(15)

詞,這一詞代表的是「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個人主義可說是美國社 會主要意識形態之一,簡約地說就是:「個體比社會團體重要」美國《獨立 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 包括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政府的最終責任就是「為了保 障這些權利」。

個人主義可從早期移民新大陸的清教徒,還有後來開拓西部的美國人身 上,看見其奮鬥、努力的精神。然而由於物質豐裕、科技發達、多元媒體大 環境劇變因素下,此早期努力的精神發生強烈變化。

貝克(Beck)已看出個人主義缺點,他說「經由個人主義的世俗趨勢,

社會凝聚力有了漏洞,社會失去他的集體意識。」德洛斯(Jacques Delors)

也認為:「美國的社會模式將因個人主義『社會殘酷性』的競爭而向外爆 炸」 此次問卷資料中有57%(見圖表十一)認為本土人士相當重視個人主 義。

圖表十一(複選題)

當地習慣與佛教教義有差異處 人數 百分比

享樂主義 12 29%

重視個人主義 24 57%

頹廢主義 2 5%

其他 4 10%

毫無疑問如果極端發展個人主義,將直接動搖社會凝聚力。而受影響將 深及家庭、社會、國家以及全球。但是,如果源此個人主義思想而激發本 土人士來學習禪修,「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藉此善因將佛陀「無 我」、「菩薩道 」、「利他」 等大乘思想,融入禪修中,也回應星雲大師

「人要將對己的私愛,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不可不說是個人主義光

(16)

明面之一。近年來西方人士對禪修熱潮有增無減,從資料中顯現有79%(見 圖表十二)表示西方人最熱衷寺院活動是禪修。

圖表十二(複選題)

本土人士最熱衷佛教活動 人數 百分比

禪修 33 79%

佛學班 27 64%

中華文化活動 17 40%

法會 10 24%

許多學者也指出(Austin, 1999;Davidson, 2001;Begley,2007 ) 對於非精 神病的心理治療來說,東方神祕主義比西方傳統基督教理論或者由其衍生出 來的對治心理或精神方法,更具有醫療功能 從上列資料看來,強烈顯現出禪 修功能,除了幫助人類提升身心靈健康之外,更是推廣人間佛教西傳最有效 捷徑之一,也是加速推動佛教本土化最不可或缺之利器。

五、結語

在美國談本土化應該是強調美國優先的價值取向,但以中華文化為生為 根的佛教弘法者,如對美國文化採取排他性或批判性的價值取向,勢必造成 中西文化更大的摩擦與衝突,更不利佛教在美國社會的融和及長遠的發展。

身為佛陀教法繼承人,要在自信開放的基礎上,吸納不同的文化精華以 「互 利」、「寬容」,「慈悲」,最重要以「人本」為基石的模式與範例,將兩 種文化相互學習.截長補短,最終消融衝突,並增進社會和諧。

星雲大師在〈怎樣做個佛光人〉十二講提到:「信徒為何要信仰佛教?

因為他們希望擁有淨化的人生。信徒為何要來寺禮佛?因為他們希望在佛陀 加持下,福慧雙全。 信徒為何要護持佛教?因為他們希望正法永存。信徒

(17)

為何要研習佛法?因為他們希望證悟真理,規劃美好未來。信徒為何要親近 出家人?因為他們希望能得到鼓勵指點,增加福慧安樂。」可以作為佛法西 傳,佛教立足美國最重要理念標竿與方向。

參考文獻

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何處尋》 ,台北市:天下, 2012年。

2、林本炫編譯:《宗教與社會變遷》 ,台北市:巨流圖書,1999年。

3、L. Bryan, D. Farrell著,汪仲譯:《無疆界市場》,台北市:時報, 1997年。

4、J.H. Austin著,朱迺欣譯:《禪與腦》,台北市:遠流, 2007年。

5、傅偉勳編:《從傳統到現代》,台北市:東大, 1990年。

6、陳迺臣:《宗教的教育價值》,台北市:文景出版,1988年。

7、E.Liu著,尹萍譯:《偶然生為亞裔人》,台北市:天下, 2000年。

8、赫華德.庫虛諾著,孟汶靜譯:《美國人與自殺》,台北市:東大, 1997年。

9、傅偉勳著:《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市:東大, 1995年。

10、S. Begley. Train Your Mind Change Your Brain. Ballantine Books, New York, 2007.

(18)

以平等觀來化解冤家,以慈悲觀來消除怨尤,

以因緣觀來淨化人我,以定慧觀來發展潛力。

~《佛光菜根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 end, observations are includ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 Guang Shan’s monastics in Hong Kong, Fo Guang Shan’s various branch temples (or centers) in Hong Kong, and

In the 5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Fo Guang Sha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brought Humanistic Buddhism through an important religious milestone in human civilizati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mphasis on adapting Buddhism to local cultural practices is crucial to Fo Guang Shan's success in spreading the Dharma overseas.. In this paper,

Long-haul visitor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creased year-on-year. Visitor arrivals totalled 2,678,447, up by

Long-haul visitor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registered year-on-year increase; on the contrary, those from Australia,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marked decline. Visitor

Long-haul visitor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registered year-on-year decline. Visitor arrivals increased by 15% year-on-year to

and 11% respectively; besides, long-haul visitor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posted year-on- year increase; however, those from Canada and

Long-haul visitors from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creased year-on-year, while thos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decreased. Visitor arrivals totalled 2,794,855,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