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業學習?休閒玩樂?以尖點劇變模型探討國中生生活型態選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課業學習?休閒玩樂?以尖點劇變模型探討國中生生活型態選擇"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休閒事業經營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童桂馨. 博士. 課業學習?休閒玩樂? 以尖點劇變模型探討國中生生活型態選擇 Academic Studying or Fun and Recreation? Using the Cusp Model of Catastrophe Theory to Explo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style Choices. 研 究 生 : 丁綉慧撰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5 月.

(2)

(3) 誌謝 二年的努力以赴,點滴積累,終於滙集成七十頁的白紙黑字,很感謝休閒系所用 心教導的老師與熱心提點的助教、包容的同學、情義相挺的同事與默默支持的家人。 推甄面試的場景仿若昨日,時光荏苒,瞬眼即逝, Alumi 老師課堂的震撼教育、 主任三小時不間斷的創意發想、美存老師的深入淺出述說、蔡老師俯拾即是的餐旅職 場見聞與多元的校外參訪、Kelly 老師亦師亦友的鼓勵關懷、麗娟老師嚴謹的教學與 熱血阿朗壹、副校長信手拈來引喻取譬的談笑風生…,謝謝老師們願意包容我的遲到 早退與在職生修課的難處;其中,何其幸運,遇見童老師,研究方法的紮實教學,讓 人如進大觀園,得以一窺堂奧,而後,對我毫無頭緒的拙篇劣章不厭其煩,一再的文 稿修潤與方向指引,遇到瓶頸時,也連繫惠娟學姐傾力相助,著實讓人感動莫名!感 謝鄭育仁老師、陳啟仁老師二位口試委員細心指點,亦補足本文諸多缺口與不足處。 一起上課的同學:胤瑋、怡婷、雅蘋、宛宸、博寧、岳錡,很感動大家能包涵我 工作上的諸多難處,彈性的修課時段調整與不時的課業提醒和貼心安排,使課程與休 閒皆能一路順遂、滿載而歸,也祝福諸位的未來:陽光燦爛、心想事成! 情義相挺的學校同事們:皓雲、錦璁、惠婷、育芳、燕齡、玫穎、國禎,感謝你 們在我撞牆期時期的安慰與經驗談,在我公假進修時對工作的分擔與承擔,在我情緒 傾瀉時的溫暖擁抱;謝謝大同彬彬、雅靖,明正美玲、中正淑萍、鶴聲淑芬、公正行 志、至正素櫻在蒐集問卷時的鼎力相助,讓本文具備了實證資料的力度與真實。 謝謝大同陳校長允許擔任行政職務的綉慧能公假進修,也在心中默默祝禱:洪校 長,感謝您在綉慧半夢半醒間的鼓勵,快一年了,願放下一切的您,能福樂滿盈。 感謝最親愛的父母,總以開朗笑容、熱飯湯菜與生活關懷,不斷的行動支持,包 容女兒的晚歸和無理取鬧,使我能擁有比離家在外的遊子們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傾力 完成自己的理想;最後,僅以此論文獻給所有幫助過我的人。 丁綉慧 謹誌於屏東巿 中華民國 104 年 5 月 31 日 I.

(4) 摘要 台灣的教育改革運動原先期望學生能快樂學習成長,然而處於統合危機關鍵期的 國中生,身心面臨繁重的課業壓力衝擊之際,在因應調適的過程中,常表現出令人無 法預期的反應與行為,不僅讓家長無所適從,身處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想方設 法,試圖了解其思維歷程與行為模式,期能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多所助益。 過往研究多著墨於青少年在面臨課業學習壓力時,選擇因應的方式不外是積極面 對功課壓力,努力於課業學習,或是消極的以休閒玩樂的生活方式應對,研究多呈現 單一線性結果;本研究擬從非線性觀點出發,嘗試運用法國數學家 Thom 於 1972 年 所發展的劇變理論(catastrophe theory)分析與探討國中生之生活型態選擇行為,並 輔以課業學習壓力、涉入程度與移轉成本的影響,進而了解國中生對於生活型態的選 擇行為是否產生不連續的變化現象。 研究結果發現,國中生對於課業學習、休閒玩樂二種生活型態的選擇行為出現尖 點劇變理論中五種劇變特徵,分別為: (1)發散性:國中生對於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起初並未產生特定喜好,隨著移轉成本 的改變,導致國中生明顯的選擇偏好。 (2)突變性:國中生對某一種生活型態原有特定偏好,但因課業學習壓力諸多因素的 影響,導致其突然改變原本的選擇狀態。 (3)滯後性:國中生突然改變原本的選擇後,最終沒有回到原來的生活型態。 (4)不可接近性:無法測知國中生對於二種生活型態的選擇現況。 (5)雙重性:國中生對於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二種生活型態選擇皆可接受。 當國中生對於舊有生活型態產生較高的移轉成本,亦即想念的原有生活型態的朋 友圈與成就感,或是因為改變生活型態而引發焦慮與壓力的感受時,其選擇行為將產 生不連續變化,若持續增加其課業學習的壓力,未必能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 生活中存在的諸多課題與現象皆是非線性特質的展現,本研究試圖藉由劇變理論 II.

(5) 所顯現的五種特點出發,期能了解國中生在面臨課業學習壓力時,所表現出複雜行為 後的動態思考歷程,俾利後續適性輔導奠基,據以提供相關單位未來參考之依據。. 【關鍵字】劇變理論、生活型態、課業壓力、涉入、移轉成本. III.

(6) ABSTRACT The initial intention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movement in Taiwan was to give students a happy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at a crucial phase of identity crisis and under the impact of heavy academic stress whether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often show unexpected reactions and behaviors in the adjustment process. Other than parents who are left at a loss about what to do, frontline educators have strived to understand students’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so as to help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Most studies on adolescents under academic stress present single and linear results, and indicate that they choose to respond to academic stress either in a positive manner or with negative sloth and leisure. This study adopts a non-linear perspective, and uses the catastrophe theory developed by the French mathematician Rene Thom in 1972 to analyze and examin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style choices. It uses the impacts of academic stress, the level of involvement, and switching costs to understand whether discontinuous changes appear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s of lifestyle choic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behaviors of choosing between the two lifestyles: academic studying or fun and recreation appear to show the following five features of catastrophe theory: (1)Divergenc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no particular preferences for academic studying or fun and recreation. Changes in switching costs result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apparent preferred choices. (2)Threshol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particular preferences for a lifestyle. However, the impacts of academic stress and other numerous factors result in students’ suddenly changed choices. (3)Hysteresis: After changing the initial choice suddenl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ventually do not get the original lifestyle back. (4)Inaccessibility: The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ices between the two lifestyles is unknown. (5)Bimodal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sider both academic studying and fun and recreation acceptable lifestyles. In addition, wh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 an old lifestyle’s higher switching costs, i.e. feel reminiscent of friends or a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the old IV.

(7) lifestyle or feel anxious and stressed due to the changed lifestyle, their behaviors of choices would experience discontinuous changes. Continuing to increase academic stress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ay not necessarily achieve expected education results. Non-linear features are present at numerous issues and phenomena in everyday life. This study used the five features in catastrophe theory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inking 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lex behaviors when they experience academic stress. The findings lay a foundation for adaptive tutoring and counseling afterward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organization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atastrophe theory, lifestyle, academic stress, involvement, switching cost. V.

(8) 目錄 誌謝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V 目錄 ..........................................................................................................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6 第一節 國中生的生活型態 ................................................................................. 6 第二節 課業學習壓力 ......................................................................................... 8 第三節 移轉成本 ............................................................................................... 11 第四節 涉入程度 ............................................................................................... 14 第五節 文獻評析 ............................................................................................... 20. 第三章 劇變模型理論 ............................................................................ 22 第一節 劇變模型理論基礎 ............................................................................... 22 第二節 尖點劇變模型函數 ............................................................................... 23 第三節 尖點劇變模型特徵 ............................................................................... 24 第四節 參數校估方法 ....................................................................................... 26 第五節 模型分析流程 ....................................................................................... 28 VI.

(9) 第四章 問卷設計與結果分析 ................................................................ 30 第一節 問卷設計 ............................................................................................... 30 第二節 資料蒐集 ............................................................................................... 31 第三節 樣本描述 ............................................................................................... 32 第四節 量表信、效度分析 ............................................................................... 32 第五節 尖點劇變模型參數校估 ....................................................................... 34 第六節 模型狀態描述 ....................................................................................... 35 第七節 劇變特徵分析 ....................................................................................... 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2 第一節 結論 ....................................................................................................... 42 第二節 休閒教育意涵 ....................................................................................... 44 第三節 後續研究 ............................................................................................... 47. 參考文獻 .................................................................................................. 48. VII.

(10) 表目錄 表 2-1 生活型態的定義............................................................................. 6 表 2-2 國中生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 7 表 2-3 課業學習壓力的來源 .................................................................... 9 表 2-4 移轉成本相關研究的主題、方法與構面 .................................. 13 表 2-5 涉入在休閒遊憩的相關研究 ...................................................... 18 表 4-1 變數之操作定義........................................................................... 31 表 4-2 樣本描述....................................................................................... 32 表 4-3 信效度分析................................................................................... 33. VIII.

(11)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 劇變理論模型 .................................................................................. 26 圖 3 劇變模型分析流程 .......................................................................... 29 圖 4 尖點劇變模型區域圖 ...................................................................... 36 圖 5 區域樣本比例分布圖 ...................................................................... 37 圖 6 尖點劇變模型各區比例分布圖 ...................................................... 38 圖 7 尖點劇變模型定性分析 .................................................................. 41.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的教育改革運動自 1994 年展開,多元入學、九年一貫課程、師資培育 多元化、廣設高中大學、校園民主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等,一連串 教育改革措施的實行,旨在紓解學生壓力,強調適性發展與成就每個孩子,並期 望學生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然而根據《天下雜誌》536 期(2013 年)針對全 國各縣市七至九年級國中生,進行「十二年國教國中現場大調查」顯示,現今仍 有高達 43.1%的學生,感到高度壓力。 Erikson (1968)認為國中學生處於從「依賴孩童」轉化為「獨立成人」的過 渡階段,要面對人生諸多的關鍵轉變,例如:自我的身心統合、課業學習、考試 成敗壓力及如何與同儕、家人保有良好互動關係…等。凡此種種,皆比小學教育 階段需要更多的調適,在複雜且多元的問題衝擊下,國中生常常處於自我統合 1. (self identity)與角色混亂(role confusion)兩極之間 ,身心均遭受到相當的挑戰, 而在抉擇判斷時,時有徬徨無措之感 (張春興,1994)。在儒家思想興盛的亞洲 國家中,青少年普遍被家長、師長與本身的期待所框限,課業學習上必須表現優 異,因而容易形成壓力來源(Shirley & Joyce, 2011);羅婉麗(2001)指出國中 生因課業學習壓力過大易產生對學校生活適應不良的情況,根據《天下雜誌》536 期(2013 年)針對全國各縣市七至九年級國中生進行的調查顯示,考試壓力 (40.2%) 、父母期待(26.9%) 、自我要求(17.5%) 、跟同學競爭 (8.5%)及老師 要求(6.9%)是為學生的五大課業壓力來源。由於國中生對於自我認知有限,壓 力的因應技巧和理性思考、尋求支持、情緒調適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尚未如成人般 成熟,在面對壓力時,多會展現不適切的因應方式,所從事的休閒活動不見得對 其身心皆有正向之發展(王蓁蓁,2001;張少熙,2004),如果青少年時常沈溺 1. 自我統合是個體嘗試把自己有關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覺得協調一致的自我整體。 統合形成是一種挑戰,若無法化解此發展危機,將難免傾向角色混亂的一端,以致阻礙以後發展。. 1.

(13) 於網路、線上遊戲等較無結構性的休閒活動中,對於人際關係、課業學習態度、 學習興趣、課後複習與求知慾望易有負面影響,甚而導致上課分心、學習效率低、 情感疏離等生活問題(Marsh, 1992; Yang, 2000; Young, 1998;林以正、王澄華、 吳佳輝,2005;林淑萍、蔡明春、鄭青展,2008;謝龍卿、黃德祥,2004)。 Iwasaki、Mannell 與 Butcher(2000)提出休閒調適策略的概念,指出休閒 有居中調節負面壓力並產生正向調適的功能,且能維持身心健康,並認為人們面 對生活的多方壓力而產生休閒調適和認知,將藉由參與休閒活動以因應壓力;再 以休閒調適抒解工作壓力改善身心健康的效果已獲得證實(許義忠、余緒德,2005; Iwasaki, 2001, 2003)。Bobby(1995)認為,休閒涉入程度越高,對於心理、生 理與情緒舒緩都具有較高的滿意。Durkin 與 Barber(2002)的研究指出玩遊戲 的時間和課業表現呈現正向的線性相關;Driver(1989)認為,休閒有助於精力 回復與減輕壓力的功能,並指出壓力與休閒需求呈顯著相關;王琦瑜、張少熙、 張良漢(2007)針對臺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究亦發現,課業 壓力與休閒需求間具有正相關。 綜上所述,關於國中生的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的生活型態,以往研究多採用 線性方式分析其選擇行為,但已有文獻指出選擇行為是一種非連續且會突然產生 變化的現象,無論是消費者購買產品(Childely, Lewis, &Walker, 1978;Oliva, Oliver,& MacMillan, 1992; 黃昱凱,2012) 、員工離職與否(Sheridan, 1985)與工 作時所感受的心流體驗(Ceja & Navarro, 2012)以及運輸交通工具的選擇(郭奕 妏,2012),甚或是近27年美國的股票市場變化(Baruník & Kukacka , 2014)與 組織決策的運用(Yingluk & Tienan, 2011;Butner, Dyer, Malloy, & Kranz, 2014), 選擇行為會呈現非線性的變化現象。再者,國外教育相關文獻則已應用劇變模型 於特殊教育、學習障礙與校園霸凌現象的輔導論述(Parker, Schaller, & Hansmann, 2003; Sideridis, Antoniou, Stamovlasis, & Morgan, 2013),較之國內,迄今未有 以非線性選擇行為討論教育現象與運用於青少年的生活型態選擇之相關文獻。 2.

(14) 本研究觀察,國中生起初對於課業學習或休閒玩樂的生活型態或無特別偏好, 隨著移轉成本(認為另一種生活型態將會花費很多時間重新適應、會失去原有熟 悉的朋友…等)的增加,會傾向停留在已選擇的生活型態(發散性,divergence); 但是當課業學習壓力大到某一程度時,可能會突然改變原有課業學習的生活,而 轉為偏好休閒玩樂的生活型態(突變性,catastrophe) ;或者突變之後,因為高度 移轉成本的持續影響,致使國中生不願意失去原來熟悉的朋友與休閒玩樂時所得 到的成就感,而繼續選擇停留在休閒玩樂的生活(滯後性,hysteresis);國中生 的移轉成本是否與其涉入程度成正向關係?或是無法得知國中生的最終選擇行 為,對於二種生活型態皆可以接受(雙重性,bimodality) 。所以,本研究初步判 斷國中生對於生活型態選擇行為應有劇變模型中發散性、突變性、滯後性與雙重 性的特徵,而尖點劇變模型在社會科學的運用上,經常探討非線性的不連續現象, 因此,本研究嘗試應用尖點劇變模型,探討國中生在面臨課業學習的壓力時,對 於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二種生活型態的抉擇,再輔以移轉成本與涉入程度的動態 歷程下,國中生可能產生的選擇行為。. 第二節研究目的 依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屏東市六所八、九年級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 目的如下:(一)建構國中生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二種生活型態的尖點劇變模型及 模型參數校估;(二)瞭解國中生面臨課業學習壓力時,其生活型態可能存在非線 性選擇行為之現象;(三)提供給教育相關人員與家長適性輔導之參考。. 第三節研究流程 本研究共分成五個部分,將各章節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提出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國中生面臨諸多教育變革,再以處於身心 統合關鍵時期與因應諸多課業壓力來源,表現出對生活型態的非線型選擇模式, 本節也說明運用劇變模型理論之原因;第二節說明本研究欲探討之研究目的,建 3.

(15) 構劇變模型並瞭解國中生可能產生的非線性選擇行為;第三節為本研究之研究流 程圖,如圖 1 所示。.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文獻探討. 國中生生活型態類型. 移轉成本之定義. 國中生課業學習壓力來源. 第二章. 涉入程度之定義. 劇變模型理論. 第三章. 研究架構 問卷設計與分析.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圖 1 研究流程圖 4.

(16)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一節說明國中生的生活型態定義;第二節探討課業學習壓力的定義與來源; 第三節至第四節探討移轉成本與涉入程度各變數之定義,並回顧其相關研究,第 五節評析文獻並簡述本研究觀點。 第三章劇變模型理論 第一節簡介劇變模型理論源起與發展;第二節說明尖點劇變理論之模型函數; 第三節介紹尖點劇變模型之特徵;第四節簡介參數校估之方法;第五節描述尖點 劇變模型理論之分析流程。 第四章問卷設計與結果分析 第一節說明本研究問卷設計之內容,並參考過往文獻研究設定本研究之正則 因子、分裂因子與狀態變數;第二節描述本研究發放問卷時間及份數;第三節說 明本研究樣本描述與發放比例,第四節至第七節為量表信效度分析、尖點劇變模 型的參數校估、狀態描述與特徵分析及相關說明。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說明研究發現;第二節根據劇變特徵定性分析休閒教育的意涵,據以 顯示國中生生活型態選擇行為之變化,可提供給家長以及相關的教育人員作為適 性輔導之依據,第三節提出未來研究建議,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5.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國中生的生活型態 本節旨在探討國中生的生活型態的定義及其相關研究。以下分為二部分介紹: 一、生活型態的定義;二、國中生的生活型態。 一、生活型態(Lifestyle)的定義 生活型態的概念源於心理學與社會學領域的相關研究。Weber(1958)認為 階級是影響生活型態的基礎條件。Lazer(1963)從系統性的觀點出發,藉由文 化、價值觀、資源、信仰和法律等力量的影響,呈現社會中某群體所具有的特徵 與異質性,並具體顯現在一個動態的模式中,乃為生活型態的表徵。Andreason (1976)認為生活型態可反映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不同類型的人如何分配時 間與活動。別蓮蒂(2000)融入了文化、信仰、價值觀與個人特質等觀念,將生 活型態定義為「個人或團體因資源有限,需分配其時間、精力與金錢,展現於社 會的活動、興趣、意見、使用產品的生活與行為模式。」 ,Hawkins、Best 與 Coney (1998)認為「生活型態」是自我觀念的具體表現建構而成的生活方式,會藉過 往的經驗、內心的特徵和當時情境交錯形塑,經由時間、精力與金錢、社會環境 與人格特質的影響,進而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關於生活型態的定義,詳如下表。 表 2-1 生活型態的定義 作者. 年份. 定義. Weber. 1958. 生活型態奠基於個人所處地位,不同階級團體據以展現異 質性特色和地位。. Lazer. 1963. 整個社會或某一群體在生活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徵。. Wells & Tigert Plummer. 1971. Andreason. 1976.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各種事物實際的活動(Activites) 、興 趣(Interests)與意見(Opinions)。 以活動(Activity)、興趣(Interest)、意見(Opinion)三構面衡量 生活型態,稱為 AIO(Activities, Interest and Opinion)量表。 個人或團體的行為組合,反映出有限資源下,不同類型的 人如何分配時間與活動,據以歸納出不同的個人或團體。 (續下頁). 1974. 6.

(18) 作者. 年份. Engel et al. 1982. Hawkins、 1998 Best & Coney 別蓮蒂 2000. 定義 個人價值觀與人格特質不斷整合所產生,個人分配時間與 運用金錢的模式,反映其所從事的活動、有興趣的事物以 及對不同議題的意見等。 個人或團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行為模式,因時 間、精力與金錢、社會環境與人格特質的差異,進而產生 不同的行為模式。 個人或團體因限於時間、精力與金錢而分配其資源,展現 於社會的活動、興趣、意見、使用產品與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論之,本研究擬將生活型態定義為在社會中的個人或團體因其價值觀、人 格特質與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興趣及意見上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參與,進而 形塑成不同的行為模式。 二、國中生的生活型態 關於國中生的生活型態,過往文獻多以課業壓力、休閒調適與生活型態量表 等面向探討其選擇行為(王琦瑜,2007;池青玫,2006;陳冠惠,2003;劉冠伶, 2014;劉紀瑄,2002;劉穎暉,2010;蕭雅之,2011;詳如表2-2),本研究據以 觀察國中生於日常生活中對人事物所表現的具體行動、關注興趣與評估意見,擬 將國中生的生活區分為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二種生活型態,期以此區隔二型態下 的國中生所具備的特徵,並了解國中生對二種生活型態的選擇行為與因應歷程。 表 2-2 國中生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份. 摘要. 劉紀瑄 2002. 質化取向深入瞭解國中生休閒覺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現象。. 陳冠惠 2003. 自編「青少年休閒生活之調查問卷」瞭解雲林縣斗六市五所公. 池青玫 王琦瑜 劉穎暉 蕭雅之. 2006 2007 2010 2011. 劉冠伶 2014. 立國、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 自編生活型態量表了解高雄巿國中生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 問卷調查台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情形。 問卷調查瞭解新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現況。 自編量表探討高雄市國中學生課業壓力、休閒因應與自覺身心 健康間的關係。 問卷調查探討南投市國中學生課業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7.

(19) 第二節 課業學習壓力 本節旨在探討課業學習壓力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以下分為三部分介紹:一、 課業學習壓力的意義;二、課業學習壓力的來源;三、課業學習壓力的因應。 一、課業學習壓力的意義 壓力(stress)一詞源自科學領域,係指施予外力於個體表面。Cannon(1929) 將壓力運用於生物學,提出具有壓力的生活事件在身心的病因上扮演至為關鍵角 色,並指出個體情緒將影響生理狀態。Selye(1950)首將壓力擴及社會科學領 域,認為壓力是個體對任何的外在要求所引發非預期的反應或狀態。Lazarus (1991)則從另一角度闡釋壓力,當個體評估與環境中人、事、物的互動關係超 越其所能擔負甚而危害心理健康與整體福利者,就被視作壓力。 課業學習壓力是指學生對於其課業表現或成就的覺察感知(Helm, 1996)。 蔡素美(2004)認為課業學習壓力是在學習時,知覺阻礙課業表現的干擾因子, 經其主觀評估自身能力後,自覺無法排除的事件。吳明隆(1996,2006)指出課 業學習壓力是指學生在課業學習時,足以讓其感覺憂愁、焦躁、懊惱與不安的事。 此外,許嘉容(2006)以學校壓力取代課業學習壓力,將學校壓力定義為學生知 覺到學校中可能對他造成威脅的事件或情境。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課業學習壓力定義為:學生在課業學習時,覺察到來自 個人與外在環境對課業學習表現的要求,再評估自身能力與可運用資源後,足以 讓其產生憂慮、懊惱、焦躁的感覺,進而引發身體、情緒與外在行為的連鎖反應。 二、課業學習壓力的來源 江承曉(1991)測量台中市國中生的壓力源,並將國中生壓力分為家庭事件、 學校事件、異性交往、生長發育四構面。Byrne、Davenport 與 Mazanov 為了解 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壓力之關係,在 1998 年與 2001 年的研究中,匯集澳洲 13 至 17 歲的青少年樣本,再經由驗證性因素分析,確定造成其壓力的七構面量表: 1.家庭生活、2.學校、3.異性、4.同儕、5.師長、6.未來目標、7.金錢,而後此量 8.

(20) 表陸續應用於美國、挪威及中國的學生(Byrne, Davenport, & Mazanov, 2007)。 從國內外探討有關青少年課業學習壓力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壓力主要源自於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問題,如:課業、考試、成績、升學與同儕因素。關於課業學 習壓力的來源,以下將國內外各研究者不同的看法依年代予以分述如下表: 表 2-3 課業學習壓力的來源 研究者/時間 江承曉(1991) Jones、Hattie &Zeidner(1991). 研究對象 台中公立國中 英國中學生. Copeland(1995) 美國青少年 王蓁蓁(2001) 蔡婉莉(2002) 王淑卿(2004) 施雅薇(2004) 崔珮玲(2004) 黃琪媚(2004). 陳昭蓉(2007) Byrne、 Daveport& Mazanov(2007) Huan、See、Ang & Har(2008) 王素慧(2008). 課業學習壓力來源 1.家庭事件、2.學校事件、3.異性交往、 4.生長發育 1.同儕、2.父母、3.學校、4.害怕失敗 1.學校、2 同儕競爭、3.家庭壓力、. 4.朋友相處、5.社會壓力 1.學業、2.家庭、3.異性交往、4.同儕關係、 台北縣國中生 5.個人因素 高雄市公私立高一 1.自我目標、2.情感依賴、3.學校文化、 新生 4.家庭管教、5.青春期 台中縣市、彰化縣、1.自我目標、2.師長期望、3.同儕競爭、 南投縣國中生. 4.升學發展、5.父母期望. 台灣北、中、南、東 1.未來目標、2.學校生活、3.同儕關係 地區國中生 新竹縣市公立國中 1.自我目標、2.自我表現、3.課業與溝通 台北市、台中縣、彰 1.同儕取笑、2.考試焦慮、3.強迫學習、 化縣和台南縣國三 4.課業 學生 嘉義縣國三學生 升學壓力:1.自我、2.父母、3.時間、 4.教師、5.考試、6.前途 美國、挪威、 1.家庭生活、2.學校、3.異性、4.同儕、 中國青少年 5.師長、6.未來目標、7.金錢 新加坡青少年. 1.家庭、 2.個人、3.同儕、4.學校. 高雄縣市國小高年 1.同儕壓力、2.考試壓力、3.課業壓力、 級學生 4.強迫壓力、5.目標壓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21) 本研究主要為瞭解國中生課業學習壓力的現況,在分析上述文獻後,將課業 學習壓力分為七個面向來探討:1.同學競爭;2.父母關心;3.未來升學;4.自我目 標;5.自信心;6.學業成績;7.學校考試。 三、課業學習壓力的因應 Lazarus(1976)認為壓力的產生是源於個體主觀意識到與周遭環境的平衡 (homeostasis)受到破壞,進而努力去處理環境和內在需求的衝突,藉以取得雙方 面的平衡,稱作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它是思想和行為在因應過程中漸次 形成的動力狀態(dynamic constellation),目的在降低壓力、解決問題及避免負向 結果。Lazarus 與 Folkman(1984)將壓力的因應(coping)界定為: 「處於壓力 狀態時,個體評估其身、心需求超過自身能力所能擔負時,不斷在行為與認知改 變上所做的努力。」Terry(1991)則認為因應是個體在認知與行為上的努力, 目的為減低壓力所形成的效應。上述定義皆已明確地指出,因應與壓力是個體與 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綜言之,個體對壓力因應行為可分成積極的因應(positive coping)與消極 的因應(negative coping)兩類。積極的因應即指能有效處理壓力感受的方式, 如:解決問題或抒發情緒等;消極的因應則是指無效的策略,如:置之不理和投 射等方式,此類方式可能會引起個體的情緒困擾(Lazarus & Folkman, 1984)。 國內針對國中生的因應行為所進行的研究結果如下: 黃淑馨(1992)所自編 之「國中生升學壓力因應量表」將國中生面臨升學壓力時所採取的因應方式分成 五種,分別為:面對問題、紓解情緒、置之不理、投射與情緒困擾;王蓁蓁(2001) 的研究中指出,國中生最常採取的因應方式為「聽天由命」 ,其次為「逃避現實」、 「尋求社會支持」 、 「解決問題與正向闡釋」 ,而最少使用「邏輯思考與自我控制」 ; 江承曉(1991)的研究中則指出,青少年因應行為的類型依序為:轉移注意力、 主動解決與正向情緒處理、逃避延宕與負向情緒處理及使用菸酒藥物。 承上述,因應即個體在評估其與日常生活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壓力後,所從事 10.

(22) 之行為與認知上用以抵抗壓力的行動。而根據以往的研究得知,因應方式主要可 分成情緒導向與問題導向,而因應的態度則可分為積極(正向)的因應與消極(負 向)的因應,為探究國中學生在面對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二種生活型態的非線性 選擇行為,本研究將壓力因應文獻(如上所述)分成積極與消極的因應。積極的因 應是指面對課業壓力,努力學習課業;消極因應則是指放棄學業轉而傾向休閒玩 樂,然而處於兩極端間,是否有另有它種可能的選擇?本研究擬以移轉成本的概 念與涉入的角度切入,試圖提供多元的思考方向。. 第三節 移轉成本 本節旨在探討移轉成本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以下分為二部分介紹:一、移 轉成本的意義;二、移轉成本的類型與構面。 一、移轉成本(switching costs)的意義 Porter(1980)認為移轉成本是指買方(buyer)轉換供應商時所發生的一次 成本(one-time cost);一次成本並未擴及已經移轉後的持續性使用成本;再者, 移轉成本涵蓋整個移轉的過程與程序,且包含實際轉換瞬間所衍生的成本,從資 訊搜尋、策略評估,乃至於交易、學習、適應…等,在期間所產生心理或實體成 本,皆被歸納在移轉成本範疇中。若移轉成本偏高,則新加入的競爭者必須致力 降低成本或大幅提昇績效,才有可能使買方從舊有廠商移轉至新的供應商;當移 轉成本偏低時,新的競爭廠商進入市場將產生利基,也會提昇顧客與買方的議價 能力。Dick 與 Basu(1994)提出移轉成本的範圍包含貨幣支出(monetary expenses) 與非貨幣的成本(non-monetary costs)(即時間上花費與精神上的努力)。 Klemperer(1995)則主張移轉成本同時存在於廠商與消費者層面,且消費 者層面的移轉成本更重於廠商,並指出: 1.消費者移轉成本是建構廠商品牌忠誠度的關鍵,將可藉此形塑消費者再次購買 的市場力量,只要其中具有消費者移轉成本的意涵,該廠商當前的市場占有率 將是未來獲利的基礎。 11.

(23) 2.多種類型的移轉成本(例如實質的、搜尋資訊、人為造就以及心理方面)亦能 在諸多產業形成,例如醫師、顧問以及會計師等行業。 3.移轉成本不僅從首次購買後企圖轉換供應商時才出現,消費者從未有購買經驗 到啟動首購行為期間所生成的啟動成本(start-up costs)亦可稱為移轉成本。 Heide 與 Weiss(1995)指出,移轉成本的增加可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 Lee et al.(2001)則將移轉成本分成交易成本及搜尋成本二種,前者為消費者轉 換供應商所必須付出的時間及努力,後者則為消費者在搜尋價格、利益及服務等 資訊的過程中所需付出的成本。Lee也指出,若廠商掌握獨佔市場,移轉成本就 會不存在,因為消費者無他種選擇。Chen 與 Hitt(2002)指出,移轉成本包含 所有心理上的成本、搜尋與評估資訊的實際成本、執行交易的成本以及研究並熟 悉新產品或服務的成本…等。Lam et al.(2004)認為,消費者的滿意度強烈地影 響其忠誠度,特別在消費者展現低度的移轉成本比具有高度的移轉成本時更加顯 著。當消費者針對個別事件顯現出低度移轉成本時,廠商就必須持續的關切以滿 足消費者的需求。若移轉成本程度較高時,即使顧客覺得不滿意,依然會保持原 來的選擇,因此顧客忠誠度也會相對提高(Colgate, & Lang, 2001 ; Jones et al., 2000;Lam, Shankar, Erramilli, & Murthy, 2004 ; Lee et al., 2001;陳明賢、陳世智、 林義昇,2012)。 Burnham et al.(2003)將移轉成本歸納三種型態: 1.程序性移轉成本(procedural switching costs)主要與時間和效果有關; (1)經濟風險成本(economic risk costs):當消費者處於不完全資訊下移轉至新 的廠商時,必須負擔潛藏負面性結果的不確定成本。 (2)評估成本(evaluation costs):當消費者蒐羅分析資訊以決定移轉策略時, 所須付出的時間與精神。 (3)學習成本(learning costs):當消費者使用新的產品或服務時,需要重新學 習適應所支付的成本。 12.

(24) (4)建構成本(set-up costs):當消費者轉換新的廠商以建立新關係時,所需付 出的精神與努力。 2.財務性移轉成本(financial switching costs)與財金及利益有關; (1)利潤損失成本(benefit-loss costs):消費者移轉至新供應商時,損失與舊廠 商所累積的折扣或利益。 (2)金融損失成本(monetary loss costs):消費者移轉至新廠商時,產生採購新 品的成本及之前給予舊廠商的沉沒成本,例如會員費或是轉換的違約金。 3.關係移轉成本(relational switching costs)則與情感因素有關; (1)個人關係損失成本(personal relationship loss costs):當消費者轉換新供應 商時,與舊廠商關係遭破壞所形成的成本。 (2)品牌關係損失成本(brand relationship loss costs):當消費者放棄與現有品牌 廠商所建立的關係時,在情感上所遭受的損失。 二、移轉成本的類型與構面 關於移轉成本的研究,過往以結構方程式為研究方法的相關文獻已積累相當 成果,惟近來能架構移轉成本面向的調查研究漸趨多元,研究對象亦遍及各產業, 今將歷年研究移轉成本之成果匯整如下表: 表 2-4 移轉成本相關研究的主題、方法與構面 作者 Samuelson & Zeckhause (1988) Murray (1991). Lee et al. (2001).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行銷技術 (Marketing. 無. techniques). 網際網路. 問卷 調查. 法國行動 電話. 面訪 問卷. 構面 1.經濟風險成本(Economic risk costs) 2.評估成本(Evaluation costs) 3.建置成本(Set-up costs) 4.利潤損失成本(Benefit loss costs) 1.財務成本(Financial costs) 2.績效成本(Performance-related costs) 3.社會成本(Social costs) 4.心理成本(Psychological costs) 1.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 2.搜尋成本(Search costs) (續下頁) 13.

(25) 研究 對象. 作者. 研究 方法. Burnham、Frels 信用卡公司. 結構方 程式. 快遞業. 結構方 程式. 旅館產業. 結構方 程式. Huang、Hsieh. 電子書. 結構方. (2012). 使用者. 程式. &Mahajan (2003) Lam、 Shankar、 Erramilli & Murthy (2004) Han、Kim & Hyun (2011). 構面 1.程序移轉成本(Procedural switching costs) 2.財務移轉成本(Financial switching costs) 2.財務移轉成本(Financial switching 3.關係移轉成本(Relational switchingcosts) costs) 1.金錢(Money) 2.成就(Effort) 3.時間(Time) 4.新科技(New technological) 5.不確定(uncertain) 1.金錢(Money) 2.成就(Effort) 3.時間(Time) 1.程序移轉成本(Procedural switching costs) 2.財務移轉成本(Financial switching costs) 3.關係移轉成本(Relational switching costs).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而論之,本研究將移轉成本歸納為可計量的客觀衡量與顧客主觀的知覺感 受兩類,並著重於顧客的主觀知覺感受,今試圖將移轉成本運用於國中生在因應 課業學習壓力之際,對於休閒玩樂與課業學習二種生活型態的抉擇時,轉換生活 型態所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程序性移轉成本,Burnham et al., 2003)、焦慮與 壓力(心理成本,Murray, 1991)、與舊朋友疏離(關係移轉成本,Huang & Hsieh, 2012)和成就感(Han、Kim &Hyun , 2011)四個構面,期能釐清選擇行為後的 複雜動態歷程與思考脈絡。. 第四節 涉入 本節旨在探討涉入(involvement)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以下分為四部分介 紹:一、涉入的定義;二、涉入的分類;三、涉入於休閒遊憩領域的運用;四、 涉入程度的衡量。 一、涉入的定義 Sherif 與 Cantril(1947)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為了衡量個人的態度, 依據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SJT)提出「涉入」的概念用以衡量 14.

(26) 個體面對社會事件的態度,當個體從社會環境互動過程中所學習而來的行為,乃 逐漸形成一個樣態,個體對某種事物「自我涉入」(ego involvement)越深,其 對相關事物的定見亦越深。Festinger(1957)定義涉入為「對於事情本身的關注」。 Antil(1984)認為涉入是「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經由某一個刺激引發,所知覺 到個人的重要性及興趣的程度」。Zaichkowsky(1985)指出,涉入是「個人基 於自身之需求、興趣及價值觀,對一事或物所認知之攸關程度」。Laurent 和 Kapferer(1985)認為「涉入」的概念由不同的觀點形成,運用的層面與時機也 不盡相同。 Bloch 與 Bruce(1984)指出,從休閒涉入的概念切入,可更瞭解休閒行為, 而且不同涉入程度的人,所延伸出的行為結果也會不同。涉入程度愈高的人,表 現的行為也趨於多元化,其結果正負向兼具,正向的結果可能會使參與者產生高 度的參與、獲得回報、社交利益與專業知識的增加…等,負向的結果將可能產生 費時耗財的壓力。 Selin 與 Howard(1988)整合自我涉入與休閒相關研究後,認為自我涉入建 構了個體與休閒之間的認同型態,並可藉由其活動達到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 和正向情緒的歡悅感(enjoyment),而 Havitz 與 Dimanche(1990)則認為自我涉 入是藉由特定的情境或刺激,喚起個人與休閒活動、地點、相關設備及產品間的 一種感知或興趣的心理狀態,進而生成驅動行為的特質。此定義提供了一個較為 完整的衡量涉入的概念,也被廣泛地應用在休閒遊憩的領域中。 張春興(1991)認為涉入或稱投入是指個體對事物所感受到重要的程度。個 體的自我投入意指個人知覺某事與己有關而自願參與其事的心理傾向。Engel 與 Blackwell(1993)認為在特定情境下,個體經由刺激而知覺到的重要性或興趣水 準愈高則涉入程度愈高,反之則涉入程度愈低。當消費者涉入程度有差異時,所 產生的消費行為、態度和決策過程均不相同。 綜合上述文獻的觀點可得知,涉入的概念可分為偏向行為的涉入以及偏向心 15.

(27) 理的涉入,再藉由行為與心理間彼此的交互作用,進而產生不同的涉入類型。 二、涉入的分類 涉入的觀念廣泛的被運用於各個領域當中,且探討的重點不盡相同。一般而 言,涉入通常以對象和本質作為分類的方式。 (一)以對象來分類 強調個人處理涉入對象的行為表現,可分為三大類:產品涉入(involvement with product)、廣告涉入(involvement with advertisement)、購買決策涉入 (involvement with purchase)(Zaichkowsky, 1986)。 1.產品涉入:個人對於產品的重視或個人意識(Bloch & Richins, 1983) 。產品涉 入被認為是一種較為恆久而不易受外在情境因素影響的涉入(Bloch & Richins, 1983) 。產品涉入反應產品與消費者需求和價值的關係,產品的屬性與消費者 特質的交互作用則是形成產品涉入的主要因素。 2.廣告涉入:又稱為訊息涉入(messages involvement),是消費者對於廣告訊息 的認知反應與處理程度(Greenwald & Leavitt, 1984) ,個體對於廣告訊息所塑 造的刺激一定會有所回應,可能是冷漠地無動於衷,或者是熱切地極度關注, 亦或是產生某種特定的關心狀態。 3.購買決策涉入:消費者對於某項購買活動的關切程度(Slama & Tashchian, 1985) 。其範圍包括消費者對購買決策的關心程度與選擇產品時可以反映出個 人價值的程度(Beatty & Simth, 1987)。Engel 與 Blackwell(1993)認為,購 買決策涉入與產品涉入關係密切,但與產品涉入並不一致。 (二)以本質來分類 Houston 與 Rothschild(1980)在探討民眾對於不同選舉類型的涉入時(總 統、眾議院、州代表) ,將涉入的類型區分成「情境涉入」(situational involvement) 、 「持續性涉入」(enduring involvement)、「反應涉入」(response involvement) 三類,用以分析涉入的本質與來源: 16.

(28) 1.情境涉入:Belk(1975)認為足以造成個體在特定情況內產生特定表現者稱為 情境涉入,而造成情境涉入的因素通常是外在的。當面對某種情境或議題時, 一旦多數人會表現某種相同關心程度的傾向,此情境或議題都會對個體的行為 或學習產生至為關鍵性的影響(Houston & Rothschild, 1980)。 2.持續性涉入:Houston 與 Rothschild(1980)指出持續性涉入是個體對於某一議 題或產品所顯現的持續性關心,當個體過往與此議題有相關或類似的經驗,或 是此議題與個人獨特的價值觀念相契合的情況下,持續性涉入的程度就可能呈 現偏高態勢。Tyebjee(1979)則認為持續性涉入是奠基於產品的中心性與個人 的價值、需求及自我觀念間的互動關係,進而產生個人對產品的長期而持久的 關注與興趣。 3.反應涉入:情境涉入與持續性涉入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心理狀態。情境涉入解釋 了大部分消費者所經歷的反應涉入的平均水準,而持續性涉入則是反應涉入的 變異來源(Houston & Rothschild, 1980)。 藉由上述對涉入的分類及說明可了解,涉入程度是一種關心的程度,其來源 是由個人、刺激與情境架構形塑,此三項特質也就是影響個體涉入程度高低的主 要因素。 三、涉入於休閒遊憩領域的運用 涉入的觀念於 1980 年代逐漸運用於休閒遊憩領域的研究中。休閒涉入是指 個體參與休閒活動時對於行動與意識的感受程度,當人們投入所喜好的休閒活動 時,會感覺到興奮、熱切、不易受擾亂、自由與專注等心理狀態(Ellis & Witt, 1989)。 Havitz 與 Dimanche(1990)則認為涉入是藉由某種特定的刺激或情境所喚起, 為個體與休閒活動、遊憩環境及相關遊憩設施與產品間無法知覺到的覺醒或是感 興趣的心理狀態,可藉由重要性、愉悅價值、象徵意義、風險可能性與對風險結 果的認知程度來描述。今將不同涉入程度參與者的遊憩行為與涉入在休閒遊憩的 相關運用研究匯整如下表。 17.

(29) 表 2-5 涉入在休閒遊憩的相關研究 研究主題. 研究者(年代). 鮭魚釣客行為 旅遊興趣與涉入程度. Bryan (1977) Manfredo & Michael(1989) Backman & Crompton(1989). 旅遊活動參與程度與行為表現 露營與風險性活動持久涉入. Dimanche, Havitz & Howard(1991). 網球活動涉入程度與承諾. Siegenthaler & Lam (1992). 旅遊決策涉入. Clements & Josiam(1995). 自然旅遊參與和相關資訊涉入. Jamrozy, Backman & Backman(1996). 賞鳥旅遊與涉入、承諾與意圖 賭博與持久涉入-科羅拉多州. SeongSeop, Scott & Crompton(1997) Jang, Lee, Park & Stokowski(2000). McIntyre & Pigram (1992). 電視購物主持人涉入、感知價 Chen & Tsai (2008) 值、滿意度與忠誠度的互動關係 游泳涉入和忠誠度-希臘. Kontogianni, Kouthouris, Barlas & Voutselas (2011). 動機、涉入與旅遊體驗價值. Prebensen, Woo, Chen & Uysal (201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休閒、遊憩領域的研究中也發現,不同涉入程度的休閒活動參與者在遊憩 行為、消費行為及滿意度上均有所不同。當參與者涉入程度有差異時,其所產生 的行為、態度及決策過程均有所不同,因此利用涉入程度觀察、研究休閒活動參 與者,不但可瞭解休閒活動本身的獨特性,亦可探索不同涉入程度參與者之間的 差異性。 四、涉入程度的衡量 休閒遊憩領域中關於遊憩涉入的衡量主要以CIP(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及PII(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兩種量表來測量遊憩者的涉入程 度。其中Laurent 與 Kapferer(1985)提出消費者涉入剖面量表CIP,認為應該 以重要性、誤購風險、風險可能性、愉悅性及象徵性等五個變項作為衡量「涉入 剖面」 (involvement profile)的構面,才能全面地描述消費者與產品之間關係的 18.

(30) 本質;而Zaichkowsky(1985)所提出的個人涉入量表PII,指出無單一測量變項 可個別而充分的量度涉入的概念;McIntyre(1989)衡量持久涉入EI(Enduring involvement)以重要性、愉悅性、自我表現及中心性為構面;上述衡量方式均立 基於社會心理涉入的觀點來衡量遊客的遊憩涉入程度。另外有部分文獻則以行為 涉入的觀點來衡量遊客的涉入程度;Engel 與 Blackwell(1993)指出,從費時 耗財、經驗、替代方案與決策過程可以用來衡量涉入程度。Kim、Scott 與 Crompton(1997)則認為重要性、愉悅價值、象徵價值及風險可衡量社會心理涉 入,而以參與活動的天數及次數、擁有工具、參考書籍、夥伴人數及旅遊哩數來 衡量行為涉入。 Kyle等人(2007)運用修正涉入評量(Modified involvement scale, MIS)將 休閒涉入以驗證因素分析,區分出五個構面如下: (一)吸引力(attraction):此休閒活動在各種休閒中是具有樂趣的。 (二)中心性(centrality):參與者的生活幾乎都與此活動有關聯。 (三)社會連結(social bonding):這項休閒活動提供參與者交友的機會或參與 者很享受和朋友討論這項休閒活動。 (四)認同肯定(identity affirmation):此休閒活動使參與者能感受自我存在。 (五)認同表達(identity expression):參與者透過這項休閒活動以達自我陳述 及展現自我程度。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遊憩涉入為個體參與休閒遊憩活動關心程度的整體表 現,並可作為瞭解個體參與休閒遊憩行為的重要變項。本研究擬運用Laurent 與 Kapferer(1985)CIP 量表中的三個衡量變項,包含「重要性」、「愉悅價值」及 「象徵意義」與McIntyre(1989)衡量持久涉入程度之「中心性」構面,再參酌 Kyle等人(2007)MIS量表所組成。今將本研究衡量涉入程度構面說明如下: 1.中心性(centrality) :活動對參與者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在其社會網絡中的攸關程 度(Havitz, Dimanche & Bogle, 1994)。 19.

(31) 2.重要性(importance) :在特定情境下,經刺激而使個體知覺重要性或興趣水準 愈高者,則涉入程度愈高,反之則愈低。(Engel & Blackwell, 1993)。 3.愉悅價值(hedonic value):活動若具有滿足個體追求愉快悅樂的功能或價值, 則有助於個體恆久維持參與此活動的興趣(Gunter & Gunter, 1980)。 4.象徵意義(sign value):個人所選擇的活動常代表其能力、風格及與他人互動 的方式,具有個人特性的意義及所屬團體的象徵。對某項活動高投入者,表示 此項活動愈能代表個人的象徵意義。. 第五節文獻評析 如同壓力文獻所論述,壓力會造成人的憂慮與不安,進而做出「戰或逃」之 反應。Lazarus 與 Folkman(1984)認為個人的壓力因應有積極與消極的因應兩 類,積極的因應即指能有效處理壓力感受的因應方式,如:問題解決或情緒抒解; 消極的因應則是指無效的因應策略,此類因應策略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 會引起個體的情緒困擾,如:置之不理和投射等方式。國中生面對課業學習壓力 時,表現樣態或有將課業學習作為生活重心,時與朋友討論課業內容、享受課業 學習的快樂,進而感受到真實的自我等較具積極面向因應者;或有以休閒玩樂態 度表現的消極反應者。然而,二者兼具的樣態呈現亦所在多有,然而過往對於國 中生生活型態的選擇行為多著墨於課業與休閒之間的線性關係探討(丁明潔, 2003;王蓁蓁,2000;王琦瑜、張少熙、張良漢,2007;吳常榮,2010;林續琴, 2003;凃鈺芬,2006;紀怡如,2002;曾郁喬,2008;楊環華,2010;蔡素美, 2004;蕭雅之,2011),並以結構方程式、單因子變異數、獨立樣本 T 檢定等統 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多半指出休閒活動有益於因應課業壓力,進而影響國中生 涉入程度與生活型態的選擇,變數間呈現線性狀態,然而,有研究指出選擇行為 具有非線性現象(Oliva, Oliver & MacMillan, 1992;Sethi & King, 1998;Sheridan, 1985;馮正民、黃昱凱,2006,2012;郭奕妏,2012),意旨國中生即使不滿意 20.

(32) 現況,藉由移轉成本的影響,仍會維持原先的選擇(Colgate & Lang, 2001; Jones et al., 2000; Lee et al., 2001; Patterson & Smith, 2003)。 許多研究運用法國數學家 Thom 所發展的劇變模型理論探討非線性選擇行 為,其尖點劇變模型可藉由簡潔明瞭的數學公式解釋選擇行為的非線性現象,且 可適切地應用於社會科學中,而國內目前尚未有研究運用尖點劇變模型於國中生 的生活型態,並藉以探討其選擇行為;因此,本研究試圖運用尖點劇變模型,從 非線性的觀點探究國中生的選擇行為,同時以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方法,闡釋國中 生在課業壓力與移轉成本的影響下,可能產生的非線性變化現象,其分析視野將 會有別於一般傳統線性方法的觀點。. 21.

(33) 第三章劇變模型理論 第一節劇變模型理論基礎 生活週遭存在多數的劇變現象,如狗在恐懼轉向憤怒的緊張狀態下所出現的 無預兆攻擊性、政府面臨敵國威脅時,宣戰或求和的決策方針等,多跳脫線性系 統呈現不連續變化的特質,對於自然界中連續性的現象或行為,已往在物理學領 域多運用微積分加以定量分析,然而社會科學的展現卻迥異於物理科學,社會科 學時常面對不連續的非線性現象,例如:人類聚落因為土壤、氣候與生產技術的 緩慢變化,居民為尋求最大經濟效益而突然變遷;藝術作品的審查取締(色情) 與容許出版(美學)等,若以應用數學中的模型分析或闡釋其中現象與發展時, 由於非線性系統並非全然連續可微分的,因此若以微積分處理不連續的突變現象 時,往往產生相當的侷限性,劇變論(catastrophe theory)便以拓樸學的角度適 時提供一個定性分析的方向(蕭欣忠、呂素齡,1988)。 劇變論是由法國數學家 Thom 於 1972 年發想建構,就數學理論而言,劇變 論主要探討系統如何存在多重穩態(steady state)間的過程,持續出現的穩態系 統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擾性,並不會因參數的些微變化而偏離穩定樣態,是種處理 平滑(smooth)函數族之奇異性(singularities)的幾何分析理論,此函數之奇異 點可展現諸多的類型,其模型樣態描繪各種不連續的現象,使這些現象得以特定 型態出現,所以劇變論適用於闡釋社會科學中產生的不連續現象。Thom 針對不 同的狀態變數(狀態變數不多於 2)與控制變數(控制變數不多於 4)歸結出不 超 過 七種的非線性 現 象, 並據以 提出七種 基本劇變模型 : 褶點 劇變 (fold catastrophe) 、尖點劇變(cusp catastrophe) 、燕尾點劇變(swallowtail catastrophe)、 蝴蝶點劇變(butterfly catastrophe) 、抛物臍點(parabolic catastrophe) 、橢圓臍點 (elliptic catastrophe)與雙曲臍點劇變(hyperbolic catastrophe)(蕭欣忠、呂素 齡,1988) 。在劇變理論的七種基本模型中,諸多特質皆可於尖點劇變模型發現, 22.

(34) 再以其易懂且適用性佳,因此是最常被運用的模型(Kauffman & Oliva, 1994)。. 第二節尖點劇變模型函數 尖點劇變模型(Cusp Catastrophe Model, CCM)系統中的狀態變數(𝒳)可 由二個控制變數:分裂因子(splitting factor)𝒰與正則因子(normal factor)𝒱來 描述。𝒰, 𝒱所組成的參數空間稱之為控制空間(control space)。 尖點劇變模型的勢函數(potential functin)以式(1)表述: 1. 1. Ϝ(𝒰, 𝒱, 𝒳) = 4 𝒳 4 − 2 𝒰𝒳 2 − 𝒱𝒳…………………………………………………(1) 因為不同控制參數的數值組合將會形成結構不同的勢函數,若對式(1)微分, 即可求得勢函數的穩定解,得到穩定曲面ℳℱ(equilibrium surface) ,詳如(2)式所 示: ∂ℱ = 𝒳 3 − 𝒰𝒳 − 𝒱 = 0 ∂𝓍 ℳℱ : {(𝒰, 𝒱, 𝒳)|𝒳 3 − 𝒰𝒳 − 𝒱 = 0}………………………………………………(2) 為判別系統的穩定性,對式(2)求算赫斯判別式(Hessian discriminate) ,並令 其為零,可得奇異點集(singularity set),詳如式(3): 3𝒳 2 − 𝒰 = 0………………………………………………………………………(3) 由式(2)及式(3)消去狀態變數,可得到分歧點集(bifurcation set),分歧點集 是指當方程式出現多重穩定解時,所有控制變數的集合,又稱之 Cardan 判別式 (以△表示),詳如式(4)表示: 4𝒰3 = 27𝒱 2 →△= 27𝒱 2 − 4𝒰3 …………………………………………………(4). 23.

(35) 由於 Cardan 判別式的解並非總是等於 0,因此根據 Cardan 判別式之定義, 若 Cardan 判別式大於 0,意旨系統存有一個穩定解;當 Cardan 判別式小於 0 時, 則表示系統存在兩個穩定解與一個不穩定解;若 Cardan 判別式等於 0 時,表示 系統有兩個穩定解。當系統的穩定解出現一個以上時,單就所得的系統參數,便 無法判別系統其所處的落點與位置,因此,在分析尖點劇變模型時,建議可對於 Cardan 判別式小於 0 之分歧點集進行後續的質性分析與深入探究。. 第三節尖點劇變模型特徵 透過不同控制變數的參數組合,可了解尖點劇變模型所展現複雜行為的五個 重要特徵,今以圖 2 為例,詳述如下: 一、發散性(divergence) 原先對應在狀態空間中相當接近的兩個狀態變數 A、C 兩點(二者僅存在微 小距離),會隨著控制變數𝒰的平滑移動,分別沿著路徑 1 與路徑 2 產生歧異的 現象,最後停留在 B、D 兩點完全不同的位置上,而與之相對應的控制空間,則 是由 a 點移至 b 點,c 點移動至 d 點,此現象稱之為發散性。 二、突變性(catastrophe) 當控制變數𝒰 > 0,且控制變數𝒱通過分歧點集時,將會造成狀態變數𝒳產 生不連續的變化,因為此時狀態變數𝒳正好處於模型中的轉折邊緣,所以控制變 數𝒱微小的變化將使狀態變數𝒳產生突然且不連續的跳動現象。例如:控制空間 的 e 點,若將控制變數𝒰固定,移動正則因子𝒱,則 e 點將經由 f 點移至 g 點, 最後到達 h 點;以此對照狀態空間即可發現,當控制空間的連續變化卻會使狀態 空間中的狀態變數𝒳從原先的穩定平衡突然跳升至另一種穩定平衡,產生非線性 的改變現象(如狀態空間經由 E 點到 F 點至 G 點,跳動至 G’點最後到達 H 點), 此即是突變性。 24.

(36) 三、滯後性(hysteresis) 當分裂因子𝒰 > 0時,正則因子𝒱平滑的變化將會造成狀態變數𝒳不連續的 變化,這種不連續的變化在控制變數𝒱落入分歧點集時會有不對稱發生的現象。 例如:狀態空間的突變現象(G 點跳動至 G’點) ,假若控制變數於控制空間再次 由 h 點經由 g 點至 f 點時,固定分裂因子𝒰,移動正則因子𝒱,此時並未再次發 生突變行為,必須等到正則因子𝒱持續移動到超過 f 點時,狀態空間才會出現由 F’點突然變化到 F 點的情況,此現象稱之為滯後性。 四、雙重性(bimodality) 當系統的 Cardan 判別式小於 0 或等於 0 的時候,同樣的控制空間參數會對 應二組(或三組)狀態空間,此時系統中會同時存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穩定 樣態,此特性將無法依據所獲得資料明確定義系統的狀態;例如:控制空間中的 b 點與狀態空間中 B 點、B’點相互對應的現象。易言之,劇變理論僅能說明不同 的變數組合會產生哪些穩定狀態,至於系統位於何種穩定樣態,需視系統所採行 何種慣用法則而定。 五、不可接近性(inaccessibility) 當尖點劇變模型的控制變數處於分歧點集時,狀態變數會有兩個穩定解與一 個不穩定解,在所觀察系統中是不易出現的;例如:位於狀態空間中的 K 點便 是此系統的不穩定解,在實證結果中常易退化成 B 點或 B’點。因此,系統處於 分歧點集時,產生不穩定的解之特徵稱為不可接近性。. 25.

(37) 圖 2 劇變理論模型. 第四節參數校估方法 自從 Thom 建構劇變論的數學論述後,早期研究多運用在定性分析,為了更 廣泛且深入的運用,勢必解決實證資料的劇變模型參數校估的問題。由於劇變 模型具不連續變化的特質,因此模型校估參數是劇變模型分析過程中較困難且 最重要的階段,本研究利用 Oliva、Desarbo、Day 與 Jedidi (1987)所提出的 GEMCAT(A general multivariate methodology for estimating catastrophe models) 進行實證結果分析,並使用 GEMCATII 應用軟體進行參數校估。GEMCAT 演 算法允許研究者在所架構的劇變模型中逕行定義由多重變數所指定的狀態變數 26.

(38) 與控制變數,以藉此進一步了解與控制所觀察的系統;綜論之,GEMCAT 校估 方式不僅適用於尖點劇變模型,亦可突破橫斷面資料的分析與研究的侷限性。 GEMCAT 的基本理念是假設狀態變數𝒳及控制變數𝒰、𝒱,可以藉由其他變 數的線性組合而成的一個潛在變數,變數定義詳如下述: 𝓍𝒾𝓉 :第𝓉個觀測項的第𝒾種獨立變數的值-狀態變數 𝓊𝒿𝓉 :第𝓉個觀測項的第𝒿種控制變數的值-分裂因子 𝓋𝓀𝓉 :第𝓉個觀測項的第𝓀種控制變數的值-正則因子 𝔦 = 1, … , I:狀態變數的個數; 𝔧 = 1, … , J:分裂因子的個數; κ = 1, … , K:正則因子的個數; t = 1, … , T:觀察樣本的個數; 根據上述變數定義,Oliva et al.(1987)將尖點劇變模型中的狀態變數𝒳, 控制變數𝒰、𝒱進行多重變數組合並重新定義如下式(5)、(6)、(7): 𝓍𝓉∗ ∑I𝒾=1 α𝒾 𝓍𝒾𝓉 ………………………………………………………………(5) 𝓊∗𝓉 ∑Jj=1 β𝒿 𝓊𝒿𝓉 ………………………………………………………………(6) 𝓋𝓉∗ ∑Kk=1 γκ νκ𝓉 ………………………………………………………………(7) 式(5)中變數α𝒾 為狀態變數的校估係數,而式(6)、(7)中,β𝒿 、γκ 則分屬於控 制變數-分裂因子與正則因子的校估係數。根據式(5)~(7),從潛在變數的觀點出 發,可將尖點劇變模型之勢函數改寫為式(8): 1. 4. 1. 2. ℱ(𝓍𝓉∗ , 𝓊∗𝓉 , 𝓋𝓉∗ ) = 4 𝓍𝓉∗ − 𝓋𝓉∗ 𝓍𝓉∗ − 2 𝓊∗𝓉 𝓍𝓉∗ …………………………………(8) Oliva et al.(1987)主張尖點劇變模型所關注的焦點是發生在不同參數組合 中,該勢函數穩定解的改變行為與現象,則應以勢函數的一階微分方程組為校估 的對象,如式(9)所示: 27.

(39) ∂f(𝓍𝓉∗ ,𝓊∗𝓉 ,𝓋𝓉∗ ) ∂𝓍𝓉∗. 3. = 𝓍𝓉∗ − 𝓋𝓉∗ − 𝓊∗𝓉 𝓍𝓉∗ = 0……………………………………………(9). GEMCAT 演算法針對式(9)以最小平方法的概念求解,如(10)所示: 3. Minα𝒾 ,β𝒿. γ𝓀 Φ‖e2𝓉 ‖ = ∑T𝓉=1[𝓍𝓉∗ −𝓋𝓉∗ − 𝓊∗𝓉 𝓍𝓉∗ ]2 …………………………………(10) 由上述式(10)可知,e𝓉 表示誤差項,當給定一組實際資料時,接著從中挑選 適切的狀態變數以及控制變數,藉由 GEMCAT 演算法便可校估出一組參數 (α𝒾 , β𝒿 , γ𝓀 ),使Φ產生最小值,並採用修正後之 CRR (Controlled random research) 搜尋法解決式(10)的問題。. 第五節模型分析流程 劇變理論的應用可區分為物理的自然定律應用(physical application)與抽象 的自然定律應用(metaphysical application)二個方向。當我們試圖探究某個體或 群體的行為徵象,理論上可以根據某些自然定律先行寫下一組方程式來述說規範, 再依偱劇變理論分析其方程式的解,並深入思考諸多有趣的行為為何會產生;實 務運作上,則恰好相反,首先,應先觀察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是否具備某些可辨認 的劇變特徵,如突變性、滯後性、發散性、雙重性或不可接近性,若能觀察到所 欲研究的系統出現任一個劇變的特質,就可以假設劇變理論模型與此系統產生一 定程度的適配性,便可選用相符應的控制變數、狀態變數與劇變模型,最後藉由 實證結果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蕭欣忠、呂素齡,1988)。 本研究初步判斷國中生感受課業學習壓力之際,面對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兩 種生活型態選擇時,其行為應產生劇變模型中發散性、突變性、滯後性與雙重性 等特徵;再者,尖點劇變模型是經常被運用的劇變模型,適於解釋社會科學中非 線性現象的多元樣態,所以,本研究擬應用尖點劇變模型,輔以移轉成本、課業 壓力以及涉入程度探討國中生生活型態的選擇行為,當其感知移轉成本的變化之 下,如習慣於原有生活型態中的成就感、朋友圈…等,了解國中生會因何種課業 28.

(40) 學習壓力與移轉成本的影響而改變其選擇,抑或是認為兩種生活型態都是可接受 的模式。此外,本研究採用 GEMCAT 多元變數法進行分析,其校估方法比起其 他方法的限制較少,且可運用 GEMCATII 套裝軟體進行劇變模型分析,讓研究 者不需要每次都要重新撰寫程式進行後續分析。今將分析流程以下圖 3 表述之:. 國中生生活型態選擇行為符合突變性、. 尖點劇變模型特徵辨識. 滯後性、雙重性、發散性的特徵. 依文獻探討確立相關變數. 控制變數 正則因子 課業學習壓力. 問卷設計調查: 國中生的生活型態選擇行為. 定量分析: 尖點劇變模型-GEMCAT 校估法. 定性分析: 尖點劇變模型特徵 圖 3 劇變模型分析流程 29. 控制變數 分裂因子 移轉成本. 狀態變數 涉入程度.

(41) 第四章問卷設計與結果分析 第一節問卷設計 本研究將國中生的生活型態分為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二種行為模式,符合劇 變特徵之一雙重性的特質,期能透過尖點劇變模型探討國中生選擇生活型態之非 線性現象。為建構其尖點劇變模型,則須選擇適當的控制變數及狀態變數,在控 制變數方面,因為分裂因子是形成狀態變數呈現連續或不連續變化的關鍵因素, 再以 Oliva et al.,(1992) 、Sethi 與 King(1998) 、馮正民與黃昱凱(2006)等劇 變研究結果,顯示移轉成本是個體改變選擇行為的主要衡量因素,因此將移轉成 本設定為控制變數中的分裂因子,以了解國中生對於課業與休閒二種生活型態的 選擇行為。再者,參考 Sideridis et al.,(2013)對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表現研究 與 Wagner(2010)對護士的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造成離職現象的劇變研究指出, 持續的壓力將造成個體選擇行為產生多樣態的變化,因此將課業學習壓力設定為 正則因子,另外,涉入程度則可看出國中生對於課業學習與休閒玩樂二種生活型 態選擇的行為與樣態,因此,本研究將涉入程度作為狀態變數。 在課業學習壓力構面,本研究參考 Byrne、Davenport 與 Mazanov(2007) 研究之量表;移轉成本則依據 Burnham et al.(2003)的程序性移轉成本、心理 成本(Murray, 1991)、成就感(Han、Kim &Hyun , 2011)與關係移轉成本(Huang & Hsieh, 2012)之量表修改為本研究量表;涉入程度根據 Laurent 與 Kapferer (1985)與 McIntyre(1989)之量表修改為本研究量表。本研究各構面操作型定 義詳如表 4-1 所示:. 30.

(42) 表 4-1 變數之操作定義 變數 名稱. 分. 校估 變數 參數 符號 α. 𝖇. β1. 𝒰1. β2. 𝒰2. 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會感到焦慮與壓力,不知如何是好。. β3. 𝒰3. 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將會花費我很多時間與精力。. β4. 𝒰4. 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將會與原有熟悉的朋友疏離。. γ1. 𝒱1. 同學之間競爭激烈,帶給我很多課業壓力。. γ2. 𝒱2. 父母太關心我的成績,讓我備感壓力。. γ3. 𝒱3. 課業成績對我的未來很重要,甚至決定我的整個人生。. γ4. 𝒱4. 當未達到自己的目標時,我覺得有壓力。. γ5. 𝒱5. 對於課業成績,我總是缺乏自信。. γ6. 𝒱6. 對於課業成績,我非常不滿意。. γ7. 𝒱7. 我認為學校考試太多。. α1. χ1. 選擇此生活型態是我最享受的事情。. α2. χ2. 選擇此生活型態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α3. χ3. 選擇此生活型態是我的生活重心。. α4. χ4. 我享受與朋友一起討論此生活型態方面的問題。. α5. χ5. 當我參與此生活型態時,我可以感受到真實的自我。. 移 裂 轉 因 成 子 𝓤. 則 業 因 學 子 習 壓 力. 狀 涉 態 入 變 程 數 𝛘. 改變原有生活型態,我會想念原有生活型態中所獲得的成 就感。. 本. 正 課. 𝓥. 操作定義. 度. 第二節資料蒐集 本研究以問卷方式獲得資料,針對屏東巿六所公立國中八、九年級學生進行 調查,採用李克特五等第尺度,分別為 1「非常不同意」 、2「不同意」 、3「普通」、 31.

(43) 4「同意」 、5「非常同意」 ,問卷內容包含課業學習壓力、移轉成本、涉入程度及 國中生個人基本資料。 問卷調查採取擇基抽樣(choice-based sampling)的方式,本研究問卷施測 期間為 2014 年的 7-8 月,共發放 105 份前測(pre-testing)問卷,650 份正式問 卷,剔除回答不完整或回答單一答案之無效問卷,實得有效問卷 626 份,有效問 卷回收率為 96%。. 第三節樣本描述 本研究樣本描述如下表所示,受訪者男(49.4%)、女(50.6%)比例差距不 多;八年級(49.1%)、九年級(50.9%)比例約相等。 表 4-2 樣本描述 2014 年度 學校. 各校八、九年級 總人數. 人數佔有率(%). 發放問卷 實際發放比例 的份數 (%). 大同高中國中部. 819. 14.52%. 103. 16.45%. 中正國中. 1353. 23.99%. 154. 24.60%. 至正國中. 708. 12.55%. 99. 15.81%. 公正國中. 333. 5.90%. 33. 5.27%. 明正國中. 1804. 31.99%. 166. 26.52%. 鶴聲國中. 623. 11.05%. 71. 11.34%. 總計. 5640. 100.00%. 626. 100.00%. 第四節量表信、效度分析 若測驗可以真實反映個人狀況,則表示具有信度,信度是指測驗或量表所測 得結果的一致性(consistency)與穩定性(stability),量表的信度越大,表示其 誤差越小,代表測量結果的可靠性(吳明隆,2007)。 本 研 究 採 用 Cronbach α 係 數 判 斷 此 問 卷 是 否 具 信 度 , 其 各 構 面 信 度 32.

數據

圖 6  尖點劇變模型各區比例分布圖
圖 7  尖點劇變模型定性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and risk behavior of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Survey durati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