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術貿易與國家競爭力---動態一般化雙鑽石評估模式之建構與關聯性實證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技術貿易與國家競爭力---動態一般化雙鑽石評估模式之建構與關聯性實證分析"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技術貿易與國家競爭力:動態一般化雙鑽石評估模式之建 構與關聯性實證分析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7-2410-H-011-003-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8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劉代洋

共 同 主 持 人 : 曾國安、顏思偉、許馨方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7 年 12 月 31 日

(2)

97 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題目:技術貿易與國家競爭力技術貿易與國家競爭力技術貿易與國家競爭力技術貿易與國家競爭力::::動態一般化雙鑽石評估模式之建構動態一般化雙鑽石評估模式之建構動態一般化雙鑽石評估模式之建構動態一般化雙鑽石評估模式之建構

與與與關聯性與關聯性關聯性關聯性實證實證實證分析實證分析分析分析

在「競爭力」這個議題上,早期學者專家主要是以企業或公司層面作為研 究重點居多。而探討產業競爭力或國家競爭力主要係以Michael E. Porter(1991)

所創的「鑽石模型」為基礎架構。Porter(1990)將「產業經濟理論」與「策略 管理理論」結合為「策略競爭理論」,並進一步提出「鑽石模型」,以研究各國 及各產業成功模式,並分析其建立優勢的過程。此模型對各國政府影響甚為深 遠,同時在學術界也引起相當廣泛的討論與重視。

儘管如此,該模式依然有研究尚待修正的空間,包括該模型是由結果反推 原因的模式,缺乏演繹上的假設性(Cartwright, 1993);此外僅有十個國家的觀 察,外部效度受到質疑等等。Hodgetts(1993)則批評鑽石模型中政府構面未能 清楚地建構出來,政府對產業和企業的影響力究竟為正向或負向,以及對開發 中國家的解釋力不夠等缺點;此外,鑽石模型未考慮產業間貿易活動與跨國企 業的投資活動等。於是有學者提出對鑽石模型的修正,或增加影響國家競爭力 的構念,如 Rugman and D’Cruz(1993)所提出的雙鑽石模型,用來解釋美國與 加拿大兩國的國家競爭力之共生關係。另;陳正男與譚大純(1997)則認為後 續探討的諸多文獻雖對鑽石模型有正反兩面評價,但已有實證證明此一模型的 必要性,只是這些文獻大多為描述性的探討,僅少有實證性研究,即使有也屬 極小樣本的個案研究。Moon, Rugman and Verbeke(1995)不僅對原始鑽石模型 加以修正,更由雙鑽石模式的再修正擴展到一般化,使「一般化雙鑽石模型」

的應用可適用到所有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在實證上,如 Moon, Rugman and Verbeke(1998)利用一般化雙鑽石模型比較韓國與新加坡的全球競爭力,Moon and Lee(2004)利用一般化雙鑽石模型分析 Sony 與 Samsung 的企業競爭力,

Liu and Hsu(2007)則利用一般化雙鑽石模型,對台灣與南韓進行競爭力之比較分 析。但整體而言,「一般化雙鑽石模型」相關的實證性研究仍非常稀少,且大都 屬個案式的研究,缺乏大樣本跨國性實證分析。

(3)

故為填補文獻上所提出之問題,本計畫的研究目的如下:1.在考量跨產業擴 散效果下建構一個「動態一般化雙鑽石模型」之實證模式,以更精確衡量出在跨 期國際經貿條件變動下產業與國家競爭力變動的程度。2.結合全球化趨勢下跨國 直接投資所誘發的「國際技術貿易」議題,進行大樣本系統性實證以檢測「一般 化雙鑽石模型」理論的內涵。藉以進一步探討國際技術貿易、產業技術升級、國 家競爭力三者之間的關聯度。3.以台灣及主要貿易對手國家的科技產業為例進行 跨國實證,據以補強「一般化雙鑽石模型」理論相關實證文獻的不足。

二、文獻回顧

2.1 波特的鑽石模型

一個國家為何能在某種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展露頭角?波特認為須從生產因 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援產業、和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四項關鍵 因素所形成的「鑽石體系」來探討。「鑽石體系」攸關一個國家產業或產業環節 能否成功。但並不表示只要是屬於該國的企業都能成功。事實上,即使在最有活 力的國家環境中,資源和技術也不是平均分配使用,部份企業的失敗是必然的。

相反地一旦能夠在一國之內脫穎而出,必然也會成為國際競爭中的贏家。鑽石體 系也是一個雙向強化的系統。其中任何一項因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到另一向的狀 態。當企業獲得鑽石體系中任何一項因素的優勢時,也會幫助它創造或提升其他 因素上的優勢。

在國家環境與企業競爭力的關係上,還有「機會」和「政府」等兩個變數。

「機會」通常非企業、甚至政府所能控制的。「政府」最容易可見的就是政策對 鑽石體系造成的作用。

(1). 生產因素

要了解競爭優勢中生產因素所占的重要性,必須先將生產因素分門別類。生 產因素基本上有兩種分類方式。第一種分類方式是將它們分為初級生產因素

(basic factor)和高級生產因素(advanced factor);初級生產因素包括:天然資 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勞工與半技術勞工、融資等;高級生產因素則包括:

現代數位化通信的基礎建設、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學研究所等。第二種分類 方式是根據它們的專業程度。一般型生產條件(generalized factor)包括:公路

(4)

系統,融資、受過大專教育而且企圖心強的員工,它們可以被應用在任何一種產 業上。而專業型生產因素(specialized factor)則限制在技術人力、先進的基礎建 設、專業知識領域、及其他定義更明確且針對單一產業的因素。一個國家想要經 由生產因素建立起產業強大又持久的競爭優勢,則必須發展高級生產因素與專業 型生產因素,這兩類生產因素的可及性與精緻程度也決定了競爭優勢的品質,以 及競爭優勢將繼續昇級或被趕上的命運。也較初級和一般生產要素為之重要。

(2). 需求條件

國內需求市場是產業競爭優勢的第二個關鍵要素。內需市場藉由它對規模經 濟的影響力而提高了效率,不過,內需市場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產業發展的動 力,它會刺激企業改善和創新。這可從以下三點看出:(1)國內市場的性質,如 客戶的需求形態;(2)國內市場的大小與成長速度,大型國內市場會鼓勵企業大 量投資大規模的生產設備、發展技術、和提高生產力,進而成為產業國際競爭力 的一大優勢; (3)從國內市場需求轉換為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

國內市場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提供企業發展、持續投資與創新的動力,並在 日趨複雜的產業環節中建立企業的競爭力,例如挑剔型的當地客戶、可以帶動其 他國家的需求、快速成長的市場以及提前飽和的市場等。

(3). 相關與支援產業

是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第三個關鍵要素,當這個國家和其他國際競爭對手比 較時,能提供更健全的相關和支援產業。本國供應商是產業創新和升級過程中不 可缺少的一環,也是它最大的優點所在。因為產業若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 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彼此之間也必須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一方面供 應商會協助企業認知新方法、新機會和新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企業則提供供 應商新點子、新資訊和市場視野,帶動供應商自我創新,努力發展新技術,並培 養新產品的研發環境。當供應商成為各下游企業之間資訊傳遞的導體時,整個產 業的創新步伐也會更迅速,當供應商是同屬一國企業時,這種正向效應最大。

(4). 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

在國家競爭優勢對產業的關係中,第四個關鍵要素就是企業,這包括該如何 創立、組織、管理公司,以及競爭對手的條件如何等。企業的目標、策略和組織 結構往往隨著產業和國情的差異而不同。國家競爭優勢也就是指各種差異條件的 最佳組合。本國競爭者的形態,更在企業創新過程和國際競爭優勢上扮演重要的

(5)

角色。

(5). 政府

政府與其他關鍵要素之間的關係既非正面,也非負面。透過政府的補貼、教 育和資金市場等政策會影響到生產因素。一方面,訂定本地產品規格標準之後,

必然會影響到客戶的需求狀態;稅制或金融市場的規範等,又會以影響企業的結 構、策略和競爭者的型態。這種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政府的角色到底是正面還 是負面,要看它對鑽石體系的影響,必須參照其他關鍵要素的狀態加以考量,而 非絕對的。

(6). 機會

一般與產業所處的國家環境無關,也並非企業內部的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 能影響。機會可能提供新的競爭優勢,也可能使原先的競爭優勢頓失。但國家的 角色並非完全消極被動,國家鑽石如果健全,往往能化危機為轉機,而因是環境 本身具有尋找資源、產生新優勢的能力。

2.2 鑽石模型的批評

(1) Rugman and D’Cruz, (1993)

波特的模型對於小型開放貿易經濟並不適用,Rugman and D’Cruz 在 1991 年已證明加拿大的國際競爭力無法以波特的母國鑽石所解釋。認為波特的架構在 分析加拿大的外資企業特質與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時,像是北美自由貿易協 定,必須作重大的修正。加拿大的鑽石必須一起考慮美國;換言之,加國的管理 者須在一個”雙鑽石”的架構下運作。而提出一個北美鑽石模型,可以讓加國管理 者與政策制定者在回答如何改善加拿大國際競爭力時,提供有用的答案。

(2) Bellak, and Weiss, (1993)

在奧地利的研究強調其他要素應列入波特模型的「機會」加以考慮:如對內 投資的重要角色、服務業的角色,特別是旅遊業,並無法以波特的方法捕捉、強 調奧地利的中心地區與維也納,以波特的觀點,這可能具有「機會」的特徵,對 於東歐可以升級與密集經濟活動、高出口率,如同小型經濟市場強調外國需求,

可把它當成是主要的市場力量,與牽動國內供應的指標。另外,波特並未考慮現 代貿易理論,貿易與國際要素移動間互補性的關係並未被波特提及。

鑽石要素間相互的關係,缺乏現代理論的參考文獻。

(6)

國家的發展是經過許多階段,但發展過程並不明確,部分是因為波特對技術 的概念。從小型國家的觀點,倚賴大部的外國市場與外國政策,但波特的觀點主 要是大國,所以無法滿足對小國的分析。對小型國家,如奧地利;群聚的觀念必 須擴展成「超國家水準」【supranational level】。

波特只考慮競爭力的一項構面,缺乏其他構面資料的考慮,造成一般化有限 的問題。關於波特模型的主要問題是不合當的處理外國投資、技術、與服務產業。

在其實證研究中,一個特定產業群聚的重要性被廣泛補捉成國家的競爭力, 是 有問題的。

(3) Narula , (1993)

認為波特忽視國際企業活動的角色,且以一種動態和逐步的過程,並未充分 強調技術的重要性。建議不只是將技術當成一個重要的內生變數,它也會與其他 內生變數相互影響。認為最主要的缺點就是模型是靜態的。波特的經濟發展模型 並未根據潛在的經濟成長或實質成長,提供國家間差異化的基礎;也沒有對忽視 所得水準與各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提出判斷標準。

(4) Rugman, and Verbeke, (1993)

認為來自小型國家的MNEs,像是加拿大和紐西蘭,這些公司可能會較依賴 某一個大型的主要國家,或是一組主要國家。以這種方式時,在母國基礎與主要 國家間區分全球競爭優勢的來源時,可能會變得難以辨認。所以波特的理論必須 考慮多國籍企業目前的特質,而有兩項主要修正:(1)對小型、開放與貿易經濟 的,如加拿大,紐西蘭使用單鑽石會誤導MNE 的管理者,因此建議用雙鑽石。

(2)對外資擁有的公司不當的處理也產生誤述。

(5) Cartwright, (1993)

認為以出口比例作為產業別的選擇,會使選擇產生偏誤。因為對自母國出口 的產業,和完全在境外生產的,或是自母國出口到境外關係企業從事有附加價 值,並未被鑽石模型所考慮。建議只有研究母國基礎與境外產業結構和行為,才 可洞悉競爭力的決定要素。在其對紐西蘭乳製品產業的研究中,雙鑽石具有強烈 的互補性,因為只有參考雙鑽石及之間的連結才可了解國際競爭優勢的來源。

(6) Daly , (1993)

在其對日、美、德、義、瑞典與英國的實證結果,這六國在每單位勞工成本 與贏得的市佔比率和失去的市佔比率間的相關係數是0.869。所以認為波特對工

(7)

資率與匯率並不會影響競爭產業的範圍與世界市場的佔有率的說法是不正確。

另外在小國的研究下,當外銷是占總銷售大部分時,匯率變動可能對總利潤 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Rugman 指出對一個公司或國家可利用雙鑽石的觀 點而非母國觀點來檢視策略性選擇(Rugman and D’Cruz 1991, 1992)。然而波特 卻是以單鑽石對加拿大的個案研究的重述是薄弱的,他並沒有提及在小國製造產 品以重要的規模經濟,達到低成本。(Porter 1992, Porter and Armstrong, 1992)

波特模型因忽視在不同通貨膨脹與實質匯率升值和貶值的總體變數而無法 具體化。考慮加入有關競爭力的總體變數,如此將個體與總體變數的組合將會較 佳。

(7) Hodgetts, (1993)

政府在影響一個母國競爭力上有相當的重要性,但問題是政府的行動,像是 關稅、補貼,這些卻可能事與願違,因為替當地產業所創造的保護,可能使它無 法在全球市場上競爭。(Rugman and Verbeke, 1990)而機會對國際企業策略是一 項重要的影響要素,但很難去預測與保護。加上波特主張只有對外(outward)

的外人直接投資(FDI)對創造競爭優勢是有價值的,對內(inward)的外人直接投 資(FDI)決不會是解決國家競爭問題的答案。除此,外國關係企業也不是競爭優 勢的來源,以及廣泛的外國投資通常意味著競爭升級的過程,是處在一個不健全 的經濟中,因為在許多產業的當地公司缺乏防禦外國公司進入他們市場定位的能 力。但許多學者提出質疑:Safarian 1968, Rugman 1980 and Crookell 1990 也皆證 明由外資所擁有的公司,其研究發展的執行,和加國公司並無顯著差異。所以波 特模型並沒有適切地說明MNEs 的角色。在分析不同國家時,不同的鑽石需要 被建構,而且這些鑽石通常需要和其他較強經濟國家的鑽石整合和連結,因此創 造出一種雙鑽石的範例。

(8) Dunning, (1993)

波特的鑽石模型低估全球生產與市場對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性。國家的鑽石 必須被「超國家」的鑽石所取代。侷限注意在當地資源與能力,作為國家競爭力 的決定要素,將是會誤導的。建議世界經濟的全球性,在波特鑽石模型的競爭優 勢中,是需要一個跨國家的主要成分,除本國政府外,別國政府也應列入考慮。

某一個公司的策略必須考慮另一國家公司的策略,所以他國政府的策略也應列入 考慮。多國籍企業(MNEs)在全球經濟因為發覺使用創造資產可以增加價值而

(8)

變得更重要。

(9) Rugman and Verbeke, (1995)

波特的群聚研究是在一個單一母國基礎的產業或公司下,研究組織間的網路 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群聚是透過在一個國家中,鑽石要素的競爭優勢連結經濟 actors,雖然這種群聚的產生大部分是不自願的,這種結果稱作 system nature of diamond,也就是在一個國家鑽石的各種決定要素間相互影響。波特主要著重這 些群聚的好處而非成本。例如降低公司的自主性。但在1993 年,D’Crz and Rugman 發展出企業網路的概念,認為企業網路是由一組在全球競爭的公司和非企業機構 所構成,且透過資源的相互依存連結在一起。包括五夥伴:flagship firm、key suppliers、 key customers、competitors、and non-business infrastructure,所以並 非侷限在一個單一母國基礎下。

(10) Daniel Van Den Bulcke, (1995)

分析國際競爭優勢時,認為波特並未充分區分FDI 與出口。誇大多國籍公 司(MNCs)母國基礎的重要性,在 triadic 的世界經濟,FDI 被視為是用來取得 已經創造的資產和定位,以改善整體競爭力,與採用跨邊界的efficiency-enhancing 投資之策略。為說明這些MNCs 的競爭定位,像是 IBM、Philips、雀巢等公司,

只依賴這些母國鑽石的競爭優勢是可笑的;藉由策略聯盟的協議連結海外公司以 增加效率,同樣指出國家構面的限制。亦未能精確地評估政府的角色,對政府受 到外國競爭力的壓力的影響與處理也未有明確說明,所以國家鑽石必須被超級國 家鑽石所取代(Dunning, 1993),這也就是為何 Rugman and D’Cruz(1993)和 Rugman and Verbeke(1993)及 Narula(1993)都偏好建立 triadic diamond 來分 析競爭優勢,甚至對不是triad 部分的較小國際導向國家。

(11) Moon, Rugman, and Verbeke, (1995)

指出波特評估新加坡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是來自基礎要素,像是地點、沒有 技術和半技術的勞工與debt Capital。且根據波特,這些基礎要素對國家競爭優 勢是不重要,或是他們所提供的優勢對一個國家的公司是不持續的。然而,新加 坡是在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NICs】中最成功的。主要是因為波特對於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的觀點,認為這不會是國家競爭問題的答案,所以並沒 有適切地評估新加坡的潛力。除此,新加坡的外國多國籍企業對新加坡的成功有 很大的貢獻【Wu, 1991】,也未被波特充分考慮。再加上波特專注於母國需求的

(9)

觀點,在許多小型、開放、經濟的產業,像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NICs】通 常忽視他們當地的小市場,直接鎖定目標在國際或是全球市場,即使當這些產業 主要都是小型或中型的公司。波特認為公司或國家追求一個全球策略是從一個單 一母國基礎,在那裡所有的相關與支援產業都是當地的。但今天的全球經濟,產 業價值鏈的國際整合,受惠於特定地區優勢或資產累積優勢,這些可被以中介性 產出的形式,跨越邊界移轉。另外,波特對於在某產業,活躍的當地對手創造與 維持競爭優勢表達一種強烈的偏好。事實上,是否活躍的當地對手對國際成功必 須有正向影響,並不明確。激烈的當地的競爭,特別是在小型經濟的早期發展階 段,可能通常不是樂見的,對韓國一直以來產業成功是重要的說法,是毫無疑問 的誤解。因為直到1980 年代早期,韓國政府仍對防止競爭進行干預。

(12) Liu and Song, (1997)

大陸目前國際競爭優勢的整合,主要由它的國家鑽石與MBA 和亞洲新興工 業國家,特別是香港和台灣的互動所決定。而波特模型並未適切地討論多國籍公 司與國家鑽石間的關係。

(13) Chen and Tam, (1997)

鑽石模型的後續探討多為敘述性的探討,即使有有實證性研究卻大多數於極 小樣本的個案研究(Rugman and D’Cruz, 1993; Rugman and Verbeke, 1993),其研 究在coding 上也稍嫌主觀,所以有必要將鑽石模型以較大樣本的調查性研究來 驗證其模型的有效性。而且鑽石模型缺乏學術性建構的模式(Cartwright, 1993),

因此鑽石模型是否具有量表化、操作化的可行性,攸關著是否可作為國家競爭力 的解釋工具。

(14) Moon, Rugman, Verbeke,(1998)

關於鑽石模型各變數間的關係,與模型的預測能力,仍有很多的矛盾(Grant, 1991)。主要是因為波特並未把多國籍的活動包括在模型中,為了解決此問題,

Dunning(1992),將多國籍的活動當成一個外生變數。再則因為Porter 鑽石模型 的研究專注在”home base”的觀點,且在加拿大的個案中並未適當地考慮多國籍 活動(Rugman, 1991),紐西蘭的個案中無法解釋出口導向與資源基礎產業的成 功(Cartwright, 1993);因此由Rugman and D’Cruz(1993)所提出的雙鑽石模型,

建議管理者建立以國內與外國的鑽石,才可變成具有生存、獲利與成長的國際競 爭力。Rugman and D’Cruz 所提出的北美鑽石架構可適用於加拿大與紐西蘭;但

(10)

未適用到所有其他的小型國家,因此Moon, Rugman and Verbeke(1995)利用雙 鑽石模型將它一般化,使其可適用於分析所有的小型經濟。

(15) Tam, and Chen, (2000)

認為缺乏妥適的衡量工具為鑽石模型後續研究的根本問題。

(16) Clancy, Paula, O’Malley, Eoin, O’Connel, Larry, Van Egeraat, Chris, (2001)

對於小型開放經濟,如愛爾蘭,當地需求情況的重要性及當地競爭的對手引 起特別不同的看法。其他如Rugman & D’Cruz,1993,Bellak & weiss,1993,

O’Donnellan, 1994; O’Donnell, 1997,亦認為波特模型對較小型開放經濟如加拿 大、芬蘭、澳洲、紐西蘭及愛爾蘭,並不十分適合。因當地市場可能太小,以致 無法成為主要或是重要的市場,因此批評在這些小國,當地需求相對於相關外國 需求的影響通常是較小的,而且降低被當成是競爭優勢決定要素的影響。故當地 需求情況並不總是一種主要的影響,有時可能被國際需求所取代,強大的當地競 爭對手也不是主要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而對於當地相關支援產業的研究結果顯 示,在軟體產業、乳品業、音樂產業當地供應商的重要性對這三種產業是有限的。

另在考慮群聚時,愛爾蘭的外資MNEs 而非本地產業,對相關與支援產業或身 為顧客總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2.3 雙鑽石模型

根據上述學者的許多評論,了解波特模型強調一個全球性公司必須成功利用 其母國鑽石的各項要素,才可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的說法並不適當。因為對於小 型開放貿易經濟,波特模型並不適用。Rugman and D’Cruz(1993),在對加拿大 的研究中已證明加拿大的國際競爭力並無法被波特的母國鑽石所解釋。研究認為 波特的架構在分析加拿大的外資企業特質與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時,像是北 美自由貿易協定,必須作重大的修正。加拿大的鑽石必須一起考慮美國;換言之,

加國的管理者須在一個”雙鑽石”的架構下運作,而提出一個北美鑽石模型,可以 讓加國管理者與政策制定者在回答如何改善加拿大國際競爭力時,提供有用的答 案。所以加國企業所面對的鑽石是如下圖1 所示。

其他如Hodgetts, 1993,Cartwright, 1993,Rugman, and Verbeke, 1993 之研究 皆為應用雙鑽石模型,分別對墨西哥、紐西蘭、與加拿大的國際競爭優勢加以探 討。

(11)

圖1:The North American Diamond helps Canadian Business to Become Globally competitive

Source: Rugman and D’Cruz,1993

然而Rugman and D’Cruz 所提出的北美鑽石架構可適用於加拿大與紐西蘭;

但無法適用到所有其他的小型國家,因為來自小型國家的公司或MNEs 的運作,

是以國際競爭為目標,不是在一個當地資源與市場的背景,而是在一個全球的背 景。他們較注重關於全球產業結構而非當地的產業結構。這些小型國家的公司或 MNEs 其所訂定的國際目標對達成效率、風險降低、與 learning in the spirit of Ghoshal 是不可避免。本國鑽石可能受到其他國家鑽石的牽連而有所影響,基本 上應具有多重鑽石的特性,所以Moon, Rugman and Verbeke(1995,1998)利用雙 鑽石模型將它一般化,使其可適用於分析所有的小型經濟。

2.4 鑽石模型基本概念對產業競爭力效果之文獻

2.4.1 生產因素素質生產因素素質生產因素素質:係指產業所需的人力資源之素質、技術之水準,及物料之生產因素素質 品質。

文獻大多認為提升要素素質可以促進產業的競爭力,所以普遍主張要素素質與競 爭力成正向關係。此構念是由人力資源(高等教育、技術、know-how 等知識)

與生產資源的素質所組成,Porter(1990)認為發展高級生產因素與專業型生產 因素才可建立持久又強大的競爭優勢,且Liu and Song(1997)利用 Porter-Dunning 的架構分析中國大陸的競爭力之研究,亦驗證要維持進而更要升級其競爭力,是

(12)

以先進要素,像是a stock of advanced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arket knowledge 為 基礎。其他在擁有高科技水準的歐美國家科技研究,也表示若干生產成本已難再 降低,只有透過有效率地發展和散播產品技術和製造的know-how,才可擁有國 際競爭力,所以長期在科學、技術發展與擴散、與在教育的投資將可維持(Niefer, 1990; Cohen &Zysman, 1988; Dufour & Gingras, 1988; Calori & Noel, 1986)。

亦有多篇文獻強調重教育改革,要從大學前的教育至高等教育,改善教育系統的 缺失,增加訓練的機會,提升人員素質,進而使該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優 勢(Gardener, 1990;Stata, 1988;Bloch, 1988;Press, 1990;Grayson, 1989;Duffey, 1988;Vice, 1987)。另外透過研發與科技上的合作亦是文獻提及增進要素的方 法,如Sappienza(1989),說明美國商業性生物科技與製藥產業聯合提升其產業 競爭力之實例。Moon, Rugman & Verbeke (1998)對南韓與新加坡的國際競爭 力之研究,亦認為科學與技術人員對於競爭力是有影響,而以此為其變數選擇。

我國學者洪毓甡(1997)和許碧書(1997)亦認為一國若有充沛且素質佳的人力 資源,有助於提升國家的競爭能力,Tam(1998)亦支持此看法。吳榮義與林秀 英(2000)利用科技創提升要素素質,而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因此 文獻傾向強調生產因素之素質對於競爭力是有正向的效果。

2.4.2 生產因素成本生產因素成本生產因素成本生產因素成本:係指產業所需人力資源之薪資、技術及原物料之成本水準。

此構念是由人力資源成本與生產資源成本所組成。Porter(1990)雖然提到生產 因素成本的重要性,但認為其重要性不如要素素質。儘管如此,對開發中國家而 言,其與歐美先進國家的領先技術間,仍有差距;故在追捕過程中,除了藉由提 升要素素質,加速縮短差距之外,仍須再利用既有薪資水準的差異與之抗衡,所 以生產因素成本仍具有重要性(Murray,1986;Kurth,1990)。Crookell(1987)與 Freemantle(1996)分別強調藉由專業化分工來降低成本,進而提升加拿大與英 國的競爭優勢。另Tassey(1990)建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須學習日本垂直整合的 程度,不只是單一市場的考慮,應以內部多角化、合併、和合資企業的形式來完 成垂直整合,進而降低產品成本,提升該產業在國際的競爭力。因此文獻傾向強 調生產因素成本與國際競爭力有負向關係。

2.4.2 需求需求需求需求 市場規模市場規模

市場規模市場規模:係指該產業目前及未來的市場需求量。波特(1990)強調藉由內需市 場中客戶的需求形態、規模的大小與成長速度,會刺激企業改善和創新,進而成

(13)

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一大優勢。D’Cruz & Rugman(1993)的五夥伴模型,強調 市場規模。Scoot(1989)的研究建議美國政府欲強化其國際競爭力,要先提升 其國民所得,並從擴充內需市場開始。Tyson(1989),對此看法亦類似。Rugman

(1987)亦表示許多多國籍企業仰賴的是其行銷優勢而非依據生產管理與技術,

並以此為其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決定要素。史美強(1993)在美國國際競爭力決定 因素的專論中指出,內需市場規模大與國民所得較高,是其競爭優勢來源之一。

左俊德(1997),對一國經濟發展與競爭力之關聯之研究,亦發現國內市場規模 是影響該國產業競爭力的因素。

需求情況複雜性 需求情況複雜性 需求情況複雜性

需求情況複雜性:係指市場上顧客的需求,各有其獨特性需求的程度。波特(1990)

主張客戶的需求越挑剔、需求情況越複雜,會刺激企業改善和創新。D’Cruz &

Rugman(1993)的五夥伴模型,強調廠商應鼓勵與保持和下游客戶的非一致性。

Edmondson & Wheelwright(1989)強調對供應商與消費者會有更大的相互依賴 程度,並藉由跨功能的協調與整合,能快速回應市場變動,以滿足對全球的競爭。

因此根據文獻推論,市場上客戶需求的差異性將對國際競爭力有正向之影響。

2.4.3 相關與支援產業相關與支援產業相關與支援產業:係指上、下游廠商與相關產業,以及如金融、能源、交相關與支援產業 通、通訊等支援性產業。

本研究延續Moon, Rugman and Verbeke(1998)的分類,將原先 Porter(1990)

所定義的高級生產因素中的現代實質的基礎建設歸類為相關性支援產業。許多文 獻均強調基礎建設的正面貢獻,Liu and Song(1997),指出中國大陸強化 Infrastructure,將提供一個經濟成長重要的支持,Freemantle(1996),指出英國 應加強發展科技產業之基礎建設,Roessnger et al.(1996),所歸納的四大類國家 競爭力指標中,便有兩類屬於基礎建設(社經與技術基礎建設),Tyson(1989)

指出因為有「連結的外部性」,構成偏好提升交通與溝通網路基礎建設的理由,

另外王家興(1996)亦以基礎建設為名,探討如何以基礎建設提升競爭力排名。

Tam(1998)實證結果亦支持此看法。因此文獻傾向強調基礎建設對國際競爭力 有正向的影響。

Porter(1990)提及日本工具機產業能夠在世界上稱雄,是因為日本的數值控制 器、馬達、相關零組件也是世界一流;另外在D’Cruz & Rugman(1993)的五夥 伴模型,強調廠商與主要供應商間密切合作,是發展競爭優勢的關鍵之一。Tyson

(1989)指出利用產業間擴散新技術,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Edmondson &

(14)

Wheelwright(1989)支持與供應商相互依賴進而滿足內外環境的需求。Fransman

& Tanaka(1995)與 Lex(1995)在日本與英國生物科技強盛的原因,是因為相 關生物反應器產業齊備所致。Niefer(1990)指出設立與大學其他公司和政府機 構密切合作的研發單位,去整合與串聯知識,才可在今日與明日的世界競爭下存 活。也都傾向強調相關支援性產業設對國際競爭力有正向的影響。

2.4.4 企業策略企業策略企業策略、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係指在國家競爭優勢對產業的關係中,

企業該如何創立、組織、管理公司,以及競爭對手的條件如何等。企業的目標、

策略和組織結構往往隨著產業和國情的差異而不同,所以一國所採的策略,應是 在考慮國情、文化、結構差異等多項因素所決定。

故本研究僅就策略面來說明此構面,策略面係綜合波特(1980)的三種策略形態

(低成本策略、差異化策略、集中化策略)、Miles & Snow(1978)四種策略形 態(Defender, Analyzer, Prospector and Reactor)及製造策略(Manufacturing Strategy)研究中常用的三種策略形態(成本控制、研發者、行銷者)。最後加上 競爭激烈程度。將其概分為短期追求低成本策略與長期創新競爭策略。對於低成 本策略,許多學者強調成本驅動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如波特(1980; 1985),強 調成本導向係建構廠商競爭力的來源之一,Roth et al.(1991),發現專業化與正 式化與跨國經營屬正相關,Pavitt & Patel(1991),強調國際大企業均以專業分工 為其優勢強化與因地調整化(Adaptation)的主要工具,及 Crookell(1987)主 張專業分工對控制成本的重要性,Tummala, Lee & Yam(2000),亦認為追求低 成本策略為短期的競爭策略,Tam(1998)實證結果亦支持此看法。所以成本驅 動傾向對國際競爭力是具有影響力,但影響層面是較短期的。

至於長期、可以持續的競爭策略,Tassey(1990)建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須學習 日本整合研發策略,提升該產業在國際的競爭力。Niefer(1990)認為強化創新 競賽最重要的結果,是使國際技術與know-how 逐漸轉移;結果使工業化國家相 對於先進新興工業國家,正快速喪失相關的創新優勢。在Tummala, Lee & Yam

(2000), 認為在國內與海外 透過技術創新、取得當地 的先進技術與管理 know-how,持續升級內部能力,對發展長期競爭策略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創新 競爭驅動對國際競爭力是具有影響力,而且是長期、可以持續的競爭策略。

(15)

表 1鑽石模型基本概念對產業競爭力效果之文獻彙整 鑽 石 模 型

概念 相關文獻及實證結果

生 產 因 素 素質

Porter(1990):+

Niefer(1990):+

Cohen & Zysman(1988):+

Defour & Gingras(1988):+

Caloril & Noel(1986):+

Vice(1987):+

洪毓甡(1997):+

Moon, Rugman & Verbeke

(1998):+

Wu & Lin(2000):+

Gardener(1990):+

Stata(1988):+

Bloch(1988):+

Press(1990):+

Grayson(1989):+

Duffey(1988):+

Sappienza(1989):+

許碧書(1997):+

Liu and Song(1997):+

Tam(1998):+

生 產 因 素 成本

Porter(1990):- Murary(1986):- Kurth(1990):-

Crookell(1987):- Freemantle(1996):- Tassey(1990):- 市場規模 Porter(1990):+

D’Cruz & Rugman(1993):+

Rugman(1987):+

史美強(1993):+

Scoot(1989):+

Tyson(1989):+

左峻德(1997):+

複雜性 Porter(1990):+

Edmondson & Wheelwright

(1989):+

D’Cruz & Rugman(1993):+

基礎建設 Porter(1990):+

Freemantle(1996):+

Rossenberg et al.(1996):+

Tyson(1989):+

王家興(1996):+

Liu and Song(1997):+

Tam(1998):+

相關產業 Porter(1990):+

D’Cruz & Rugman(1993):+

Fransman & Tanaka(1995):+

Tyson(1989):+

Lex(1995):+

Edmondson & Wheelwright

(1989):+

Niefer(1990):+

成本驅動 Porter(1990):+

Roth et al.(1991):+

Crookell(1987):+

Pavitt & Patel(1991):+

Tam(1998):+

Tummala, Lee & Yam(2000):+

創 新 競 爭 驅動

Porter(1990):+

Niefer(1990):+

Tassey(1990):+

Tummala, Lee & Yam(2000):+

資料來源:以Tam(1998)加以彙整。+表示該構念對產業競爭力屬正相關;

-表示屬負相關。

(16)

三、一般化雙鑽石模型之變數與資料 3.1 依變數

在一般化雙鑽石模型中的依變數為國家競爭力,波特(1990)是以出口和對外投 資當成是衡量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但Moon, Rugman, Verbeke (1998),則認為 這兩個變數應被視為是解釋變數而非依變數。本研究認同此看法,故擬以 IMD2005 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國家排名與 WE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5-2006 的成長競爭力指標來評估台灣與南韓的競爭力。根據下表的排名資 料,台灣在 IMD2005 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國家排名為 11,南韓排名為 29;而在 WE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5-2006 的成長競爭力指標台灣排名為 5,

南韓排名為17,皆顯示台灣是較有競爭力的。

表 2:一般化雙鑽石模型的依變數

台灣 南韓 IMD 的 2005 年世界競爭力報告 11 29 WEF 的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5-2006 5 17 3.2 自變數

在一般化雙鑽石模型中,生產因素、需求情況、相關與支援產業與企業策略、企 業結 構及 同業 競 爭分 成當地 鑽石(Domestic Diamond)的變數與國際鑽石

(International Diamond)的變數,these variable do not constitute a full set of all relevant parameters but represent acceptable proxies to illustrate the ‘value added’ of incorporating international elements in the diamond,說明如下:

3.2.1 生產因素生產因素生產因素生產因素::: 3.2.1.1 當地生產因素當地生產因素當地生產因素當地生產因素

波特(1990)認為要了解競爭優勢中生產因素所占的重要性,必須先將生產因素 分門別類。生產因素基本上有兩種分類方式。第一種分類方式是將它們分為初級 生產因素(basic factor)和高級生產因素(advanced factor);初級生產因素包括:

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勞工與半技術勞工、融資等;高級生產因素 則包括:現代數位化通信的基礎建設、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學研究所等。因 為台灣和南韓並未完全邁入已開發國家,所以基礎生產因素仍對其競爭力有很大

(17)

的影響。Murray, 1986; Kurth,1990; Crookell, 1987; Freemantle, 1996,仍強調要素 成本對開發中國家為一個重要的構念。所以本研究選擇IMD 在衡量國家競爭力 的Business efficiency 構面下,productivity & efficiency 中的製造業每一美元薪資 產 出 的 GDP, 與 labor market 中的勞 動參與 率,分 別調整 為 五年 平均數

(2000~2004),來衡量國內基礎生產要素情況;吳榮義與林秀英(2000)表示新 經濟時代的來臨,科技創新取代土地、勞動力、甚至於資本,而成為帶動經濟成 長的主要驅動力。因為一國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高低,往往決定了其國際市場的競 爭地位,而研發投入的多寡則是決定創新能力的最基本要素(Niefer, 1990;

Cohen &Zysman, 1988; Defour & Gingras, 1988; Calori & Noel, 1986)。故本研 究選擇以IMD 在衡量國家競爭力的 Infrastructure 構面下,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中Total R&D personnel nationwide 與研究發展經費總支出占 GDP%,分別調整為 每千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三年平均(2001~2003)與研究發展經費總支出(不含 國防)占GDP%之四年平均(2000~2003),來衡量國內高級生產要素情況。

3.2.1.2 國際生產因素國際生產因素國際生產因素國際生產因素

然而薪資水準逐漸提高,已使台灣和南韓轉向其他勞動成本偏低的國家投資,如 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國。但台灣和南韓兩國仍積極吸引先進國家的國外廠商至其 當地設廠投資或技術合作,希冀透過與國外廠商的合作,進而提升國內的技術水 準。所以both inbound and outbound FDI are important in enhancing these countries’

factor condition,加上如 Sappienza(1989),說明美國商業性生物科技與製藥產 業聯合提升其產業競爭力之實例,Liu and Song(1997),表示FDI 是散播與受益 知識的重要來源,可以減低時間的浪費與昂貴發明與創新的期間,並加速升級的 過程。故本研究就國際鑽石部分選擇以 IMD 在衡量國家競爭力的 Economic Performance 構面下,International Trade 中出口金額調整為五年平均出口金額

(2000~2004),與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中對外投資金額調整為五年平均每人 對外投資金額(2000~2004),來衡量國際基礎生產要素情況;另以 Infrastructure 構面下,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中,securing patent abroad 調整為 2000~2004 在 美國核准專利數(不含新式樣);與在Economic Performance 構面下,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中對內投資金額調整為四年平均每人核准對內投資金額(Investment form abroad per capital)(2000~2003)當成國際高級生產要素衡量變數。

(18)

表 3:Descriptive Data for Factor Conditions

Variable Proxy 台灣 南韓

Domestic

基礎生產要素 2000-2004 勞動力參與率五年平均

(2000-2004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Avg.)

57.45 61.52

2000-2004 製造業每一美元薪資產出的 GDP1之平

2.054 1.694

高級生產要素 2001-2003 每千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

(2001-2003 Researcher per 1000 employment Avg.)

6.75 6.53

2000-2003 研究發展經費(不含國防)占 GDP%之 四 年 平 均 (2000-2003 Estimated Civil R&D Expenditure as a Percentage of GDP Avg.)

2.1 2.42

International

基礎生產要素 2000-2004 五年平均出口金額(百萬美元) 143991 186568

2000-2004 平均每人對外投資金額 180.14 97.44

高級生產要素 2000-2004 在美國核准專利數(不含新式樣) 26705 19010

2000-2003 每人核准對內投資金額 219.15 218.54

資料來源:1.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2. Korean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http://www.nso.go.kr/eng/index.html

3.2.2 需求情況需求情況需求情況需求情況::: 3.2.2.1 當地需求情況當地需求情況當地需求情況當地需求情況

波特(1990)認為國內需求市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產業發展的動力,它會刺激 企業改善和創新。因為如能了解並滿足國內市場客戶需求形態的性質,將可轉換 成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另外,大型國內市場會鼓勵企業大量投資大規模 的生產設備、發展技術、和提高生產力,進而成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一大優勢。

所以波特認為國內需求市場的客戶如果是挑剔且要求嚴格的,則本地市場的優勢 將引發其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對此 D’Cruz & Rugman,1993 及 Edmondson &

Wheelwright,1989 看法相似。根據 Cho and Moon(2000),可假設有較高教育水 準的消費者會增加要求的複雜度。故以 IMD 在衡量國家競爭力的 Infrastructure 構面下,Education 中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率三年平均(2000~2002 Higher

1每一美元薪資產出之 GDP=製造業每一工時產出之 GDP÷製造業員工每小時折合美元之名目薪資。

製造業每一工時產出之 GDP=製造業之 GDP÷(製造業平均每人年工時×製造業就業人數)

(19)

education achievement)為國內需求情況複雜性之衡量變數。

另外Scoot, 1989; Tyson, 1989 與 Rugman,1987 對於欲強化其國際競爭力,要先提 升其國民所得,並從擴充內需市場開始看法類似。史美強(1993)指出內需市場 規模大與國民所得較高,是其競爭優勢來源之一。左俊德(1997),對一國經濟 發展與競爭力之關聯之研究,亦發現國內市場規模是影響該國產業競爭力的因 素,所以本研究以 IMD 在衡量國家競爭力的 Economic Performance 構面下,

Domestic Economy 中之 real GDP per capita 調整為 real GDP per capita 的五年平均

(2000~2004)為國內市場規模的衡量變數。

3.2.2.2 國際需求情況國際需求情況國際需求情況國際需求情況

對於國際需求情況,因為台灣和韓國皆屬小型、開放、經濟體系,本國當地市場 有限,需積極對外擴展其海外市場,以達成經濟規模,必須考慮多國籍企業目前 的特質,本研究以 IMD 在衡量國家競爭力的 Economic Performance 構面下,

International Trade 中出口依存度調整為出口依存度五年平均(2000~2004),來 衡 量 一 國 經 濟 對 國 際 市 場 依 賴 程 度 的 高 低 並 作為國際市場規模之衡量變 數。另以Moon, Rugman, Verbeke (1998)利用一般化雙鑽石模型對韓國與新加 坡國際競爭力進行比較時,複雜性的代理變數,即以出口市場的分散程度,代表 一國企業所面臨的國際需求的複雜性,並作為國際需求情況複雜性之衡量變數。

表 4:Descriptive Data for Demand Conditions

Variable Proxy 台灣 南韓

Domestic

市場規模 2000-2004 real GDP per capita 的五年平均 13674.6 11880.4

複雜性 2000-2002 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率平均 5.27 6.46

International

市場規模 2000-2004 五年平均出口依存度(占 GDP%) 56.8% 39.18%

複雜性 2000-2004 出口分散性(% of Exp., without top 3) 50.41 54.39 資料來源:1.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2.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 Key Indicators 2005 (www.adb.org/statistics) 3. 連文榮,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之評析,全球台商 e 焦點,第 27 期,2005 年 5

31 日

3.2.3 相關與支援產業相關與支援產業相關與支援產業相關與支援產業::: : 3.2.3.1 當地相關與支援產業當地相關與支援產業當地相關與支援產業當地相關與支援產業

(20)

波特(1990)認為健全的相關和支援產業是產業創新和升級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 環。包括上、下游的廠商與相關產業,以及如金融、能源、交通、通訊等支援性 產業。Liu and Song(1997)指出中國大陸強化 Infrastructure,將支持經濟成長,

Freemantle(1996)指出英國應加強發展科技產業之基礎建設,Roessnger et al.

(1996),所歸納的四大類國家競爭力指標中,便有兩類屬於基礎建設(社經與 技術基礎建設),另外王家興(1996)探討如何以基礎建設提升競爭力排名。而 IMD 在衡量國家競爭力的 Infrastructure 構面下,Basic Infrastructure 中有以能源 生產力,以及Technologic Infrastructure 中也有以 Investment in Telecommunications, Fixed telephone lines, mobile telephone subscribers, computers in use, and broadband subscribers 等變數來衡量,所以本研究以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根據 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所編製之「台閩地區電腦 應用報告」的國家通訊技術基礎建設概況(ICT),包括室內電話、行動電話、

個人電腦、上網人口比率, 2000-2002 能源生產力與電信投資支出占 GDP 之四 年平均比率(2000~2003)為國內相關與支援產業的衡量變數。

3.2.3.2 國際相關與支援產業國際相關與支援產業國際相關與支援產業國際相關與支援產業

因為產業若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彼此之間也必須維 持緊密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一方面供應商會協助企業認知新方法、新機會和新 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企業則提供供應商新點子、新資訊和市場視野,帶動供 應商自我創新,努力發展新技術,並培養新產品的研發環境。相關研究如D’Cruz

& Rugman,1993; Edmondson & Wheelwright,1989; Tyson, 1989; Fransman &

Tanaka, 1995, Lex, 1995 及 Niefer, 1990。

對於台灣和南韓,小型開放經濟體系,面對著是與國際的競爭,而非只依賴母國 為基礎的相關與支援性產業,所以強調技術上的綜效與擴張,本研究以學術上的 競爭力,2000~2004 五年內國際學術期刊每千萬人發表數(SCI、SSCI、EI),為 其相關與支援性產業的國際衡量變數。

表 5:Descriptive Data for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Variable Proxy 台灣 南韓

Domestic

(21)

2000-2002 能源生產力 4.49 3.48

國家通訊技術基礎建設概況(ICT)2 83.13 86.44

× 2000-2003 平均電信投資支出占 GDP 之比率 1.0925 1.4875

International

2000-2004 五年內國際學術期刊每千萬人發表數

(SCI、SSCI、EI)

4132 2610

資料來源:1.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2.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 Key Indicators 2005 (www.adb.org/statistics),

加以計算

表 6:國家通訊技術基礎建設概況(ICT),係以室內電話、行動電話、個人電腦及上網人口等 指標進行觀察。

室內電話(戶/百人) 行動電話(戶/百人) 個人電腦(戶/百人 上網人口比率(%)

台灣 韓國 台灣 韓國 台灣 韓國 台灣 韓國

2001

2003 平均 58.15 47.9 103.7 65.75 34.45 51.6 36.95 56.2 資料來源: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 資料中心「台閩地區電腦應用概況報告」。

3.2.4 企業策略企業策略企業策略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 3.2.4.1 當地企業策略當地企業策略當地企業策略當地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 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

波特(1990)認為是指在國家競爭優勢對產業的關係中的企業該如何創立、組織、

管理公司,以及競爭對手的條件如何等。企業的目標、策略和組織結構往往隨著 產業和國情的差異而不同。本國競爭者的形態,更在企業創新過程和國際競爭優 勢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一個國家所採取的策略,應是多方考慮在國內、外 所受的競爭形態與國情、文化、結構差異而決定的,故本研究擬以策略面來說明 此構面。對於低成本策略,許多學者強調成本驅動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如波 特,1980, 1985; Roth et al., 1991; Pavitt & Patel,1991 與 Crookell,1987 均強調成本

2台灣與南韓國家通訊技術基礎建設概況(ICT)之值,係以表 5 的室內電話、行動電話、個人電

腦及上網人口等指標計算得知。For each variable, a maximum value ‘100’ is given to the country which has the higher value and a relative ratio in terms of percentage is given to the other country which has the lower value. If a variable is measured by two or more element, impartial weight is given to each element.例如,台灣在室內電話與行動電話相較於南韓之值較高,so that maximum value

‘100’ is given to two of the four factors condition of Taiwan,而台灣個人電腦值為 34.45 which represents 66.75 percent of that (51.6) of Korea’s, 及上網人口值為 36.95 which represents 65.75 percent of that (56.2) of Korea’s,,因此台灣的 ICT 綜合指標值為

100/4+100/4+66.76/4+65.75/4=83.13

(22)

導向與控制成本對產業經營的重要性,Tummala, Lee & Yam(2000)亦認為追求 低成本策略為短期的競爭策略,所以成本驅動傾向對國際競爭力是具有影響力,

但影響層面是較短期的,故本研究以IMD 在衡量國家競爭力的 Business efficiency 構面下,labor market 中的製造業員工每小時名目薪資為國內企業策略的衡量變 數。

3.2.4.2 國際企業策略國際企業策略國際企業策略國際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 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

至於長期、可以持續的競爭策略,在 Tassey,1990 與 Niefer,1990 表示為維持 其國際競爭力,必須強化創新競賽與整合研發策略。Tummala, Lee & Yam, 2000 認為在國內與海外透過技術創新、取得當地的先進技術與管理know-how,持續 升級內部能力,對發展長期競爭策略是相當重要的。故本研究擬以國家技術貿易 額收支比為其為國際企業策略的衡量變數。

表 7:Descriptive Data for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Variable Proxy 台灣 南韓

Domestic

2000-2004 製造業員工每小時名目薪資五年平均 6.18 7.69 International

2002-2003 平均國家技術貿易額收支比 0.21 0.24

資料來源:1. Industrial Statistical Survey Report, MOEA, ROC.

2.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3.2.5 政府與機會政府與機會政府與機會政府與機會

波特(1990)所定義的機會一般與產業所處的國家環境無關,也並非企業內部的 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能影響。至於政府,對國家競爭力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如政府的補貼、教育和資金市場等政策會影響到生產因素,進一步影響國內、外 市場;另一方面,透過訂定產品規格標準影響到客戶的需求狀態、金融政策的規 範、稅制或反托拉斯法,進而影響企業的結構策略和競爭者形態;獎勵學術研究 機構與企業創造科學園區事業可能對相關與支援產業產生影響。隱含政府因素已 存在於鑽石體系的四大要素,由這四項關鍵要素所形成的鑽石體系反映出一個國 家的競爭優勢,所以本研究擬針對台灣與南韓在生產因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

(23)

援產業、和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這四項關鍵因素加以分析。

而兩國比較時,資料以五年平均為原則,但因資料取得不易,所以有些自 變數的資料會以三年,或四年,甚至兩年相比較。此為本研究時的限制。彙整自 變數及資料現況說明如下表8 及表 9。

表 8:國內自變數及資料現況

國內自變數 資料現狀 資料來源

基 礎 生 產 要素

 勞 動 力 參 與 率 五年平均

 製造業 每一 美 元 薪 資 產 出 的 GDP 五年平均

 (2000~2004)

 (2000~2004)

高 級 生 產 要素

 每 千 就 業 人 口 研 究 人 員 數 三 年平均

 研 究 發 展 經 費

(不含國防)占 GDP% 之 四 年 平均

 (2001~2003)

 (2000~2003)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Korean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http://www.nso.go.kr/eng/index.html

市場規模

複雜性

 real GDP per capita 的五年平

 高 等 教 育 學 生 占 總 人 口 率 三 年平均

 (2000~2004)

 (2000~2002)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 Key Indicators 2005 (www.adb.org/statistics)

 連文榮,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之 評析,全球台商e 焦點,第 27 期,

2005 年 5 月 31 日 相關、支援

產業

 能 源 生 產 力 三 年平均

 國 家 通 訊 技 術 基 礎 建 設 概 況

(ICT)

 電 信 投 資 支 出 GDP 之比率 之四年平均

 (2000~2002)

 (2001, 2003)

 (2000~ 2003)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 Key Indicators 2005 (www.adb.org/statistics),加以計算

策略、結構 與 競 爭 對

 製 造 業 員 工 每 小 時 名 目 薪 資

 (2000~2004)  Industrial Statistical Survey Report, MOEA, ROC.

(24)

五年平均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表 9:國際自變數及資料現況

國際自變數 資料現狀 資料來源

基 礎 生 產 要素

 五 年 平 均 出 口 金額

 五 年 平 均 每 人 對外投資金額

 (2000~2004)

 (2000~2004)

高 級 生 產 要素

 五 年 內 在 美 國 核准專利數(不 含新式樣)

 五 年 平 均 每 人 核 准 對 內 投 資 金額

 (2000~2004)

 (2000~2003)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Korean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http://www.nso.go.kr/eng/index.html

市場規模

複雜性

 五 年 平 均 出 口 依 存 度 ( 占 GDP%)

 出口分散性(%

of Exp., without top 3 )

 (2000~2004)

 (2000~2004)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 Key Indicators 2005 (www.adb.org/statistics)

 連文榮,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之評 析,全球台商e 焦點,第 27 期,2005 5 月 31 日

相關、支援 產業

 五 年 內 國 際 學 術 期 刊 發 表 數

(SCI、SSCI、

EI)發表數

 (2001~ 2004)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 Key Indicators 2005 (www.adb.org/statistics),加以計算 策略、結構

與 競 爭 對

 國 家 技 術 貿 易 額 收 支 比 兩 年 平均

 (2002~2003)  Industrial Statistical Survey Report, MOEA, ROC.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aiwan, 2006.

四、研究結果

本研究計畫建構一個「動態一般化雙鑽石模型」之實證模式,以更精確衡 量出在跨期國際經貿條件變動下產業與國家競爭力變動的程度。此外,在考量

(25)

跨國技術貿易下,進行系統性實證以檢測「一般化雙鑽石模型」理論的實質內 涵。並藉以進一步探討國際技術貿易、產業技術升級、國家競爭力三者之間的 關聯度。本計畫並以台灣及主要貿易對手國家的科技產業為例進行跨國實證。

同時將依本計畫研究結果對促進科技產業競爭力提出產業政策建議。

以台灣與南韓為例,計算兩國競爭力指數最大值為100,並給每一個衡量變 數不同的權數,結果如表三。在表三中,衡量本地基礎生產要素的兩個變數中,

台灣的製造業每一美元薪資產出的GDP 之平均與衡量本地高級生產要素的兩個 變數中,台灣的每千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比南韓有較高的值,而另一個衡量本地 基礎生產要素的變數,勞動力參與率,在國內基本指標的部分台灣值為57.45 代 表為南韓(61.5)的 93.38%,另外衡量本地高級生產要素的另一個變數,研究 發展經費(不含國防)占GDP%,台灣值為 2.1 代表為南韓(2.42)的 86.78% 故 台灣相對本國要素的競爭力指數為

100/4+100/4+93.38/4+86.78/4=95.04 台灣與南韓比較之相關的結果彙整如表10。

依本計畫研究結果對促進科技產業競爭力提出產業政策建議,同時可供新 興工業國家及小型開放經濟體國家作為經建規劃參考。

表 10:Competitiveness index of the diamond model

台灣 南韓

Factor conditions

Domestic variables 95.04 94.8

International variables 94.30 81.25

International diamond 94.67 88.03

Demand conditions

Domestic variables 90.79 93.44

International variables 96.34 84.49

International diamond 93.57 88.97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conditions

Domestic variables 98.09 87.64

International variables 100 63.17

International diamond 99.05 75.41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conditions

(26)

Domestic variables 100 75.57

International variables 87.5 100

International diamond 93.75 87.79

The domestic diamond of Taiwan and Koera

100

95.04

98.09

90.79 94.8

87.64

93.44 75.57

0 20 40 60 80 100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conditions

Demand conditions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conditions

Factor conditions

Taiwan Domestic Korea Domestic

(27)

The international diamond of Taiwan and Koera

93.565

99.045 94.67

93.75

87.79

88.97

75.41 88.03

0 20 40 60 80 100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conditions

Demand conditions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conditions Factor conditions

Taiwan International Korea International

(2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家興, 1996, 基礎建設與國家競爭力, Taiwan Economic Research Monthly, Vol. 19(12), p.17-20.

2. 史美強, 1993, 美國競爭力之決定因素:理論探討, 中國行政評論, Vol. 2(4), p.73-118.

3. 左俊德, 1997, 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率之互動關係, Taiwan Economic Research Monthly, Vol. 20(4), p. 15-21.

4. 洪毓甡, 1997, 從人力資源看我國國家競爭力, Taiwan Economic Research Monthly, Vol. 20(4), p.53-60.

5. 許碧書, 1997, 加強工業技術人才培訓,提升產業競爭力, Taiwan Economic Research Monthly, Vol. 20(3), p.25-28.

6. 連文榮2005, 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之評析,全球台商 e 焦點,Vol.27

7. 譚大純. 1998, “產業國際競爭力之衡量-以 Porter 鑽石模式為基礎之量表建構 與跨國實證,” 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

英文部分

1. Bellak, C. J. & Weiss, A., 1993, A note on the Austrian “Diamo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33, p.109-118.

2. Bloch, E., 1988, Basic research: the key to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3(4), p. 393-404

3. Calori R. & Noel, R., 1986, Successful Strategies in French High Technology Companie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19, No. 6, p.54-65.

4. Cartwright, W. R., 1993, Multiple Linked “Diamo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xport-Dependent Industries: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33, p.55-70.

5. Chen, C. N. & Tam, D. D.C. 1997 , Measuring Porter’s Diamond: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 管理評論, Vol.

16(2), p.21-48.

6. Cho, D. S., & Moon, H. C., 2000, From Adam Smith to Michael Porter,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數據

圖 1:The North American Diamond helps Canadian Business to Become  Globally competitive
表  1 : 鑽石模型基本概念對產業競爭力效果之文獻彙整  鑽 石 模 型 概念  相關文獻及實證結果  生 產 因 素 素質  Porter(1990):+  Niefer(1990):+
表  2:一般化雙鑽石模型的依變數
表  3:Descriptive Data for Factor Conditions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商業競爭力:2020 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 爭力排名(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將比利時列為 63 個受評比經濟體中之第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1996),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Grayson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在軟體的使用方面,使用 Simulink 來進行。Simulink 是一種分析與模擬動態

(1998), “The Cabral-Dahab Science Park Management Paradigm: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2004), “The Cabral-Dahab Science Park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short-term cash management systems, school financial

Based on the different recreational choices of tourists, we obtain that under different fame effects the benefits of firms and tourists are different that result from the

康書嫚 (2005) 從供給面的可行性探討 DRTS 之營運模式,並根據 DRTS 服務特性與 一般公車運輸成本項目,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