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於本章節中僅就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研究目的 與待答問題、研究假說、研究的重要性、名詞釋義與研究的範圍與限 制,分別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海事高職學校任教多年,學生來源大多為國中學習成就 較低者、甚至有部分學生之四育成績僅勉強及格,且對讀書不感興 趣,因家長強制要求才進入本校就讀。研究者在任教過程中發現,學 生學習物理的動機及學習成就均不高,上焉者利用強記題庫之方式學 習物理、下焉者則完全放棄學習,考試時全憑運氣猜測,成績自然不 佳,幾乎沒有學習效果。研究者若使用一般「傳統講述式」之教學方 法,則發現學生興的趣缺缺,雖多次在教學時改變教材教法及評量方 式,但仍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動機,學生學習效果亦不甚理 想,且學習成就偏低。研究者在各次研習進修中,經多方蒐集資料、

整理分析之後,試圖將「建構教學」理論及「STS 教學模式」之架構 落實於物理課程的教學中,冀圖能幫助低成就學生學習物理的知識,

提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進而增進學生 學習物理的成效。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學深受行為教學理論的影響,大部分中學的 教學只著重結果,不重視教學的過程。只要學生成績優良,那麼教學 就可以不擇手段,教師儘量灌輸,造成學生壓力大,視讀書成為一件

(2)

痛苦的事。教師在全部的教學歷程中,很少注意到如何訓練學生獨立 思考、主動學習和參與,以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等。目前發現大部分 中學的科學教學是基於一個客觀主義者認知和學習的觀點(Tobin &

Gallagher,1987) 這裡客觀主義主張所有在這個自然世界中知識或真理是 絕對的、永恆的,它是先天存在與個體的經驗分離;它可以用實證的方 法測試出來,科學乃是提供我們一些方法可以允許我們去超越個人主 觀的限制,去測試這些理論並且以這些方法去確定真理。換句話說,

知識或真理可以用「客觀的」方式觀察得到,也可以經由傳輸的管道 給學生,學生只需被動地接受或記憶即可。傳統的科學教法著重在直 接的傳輸這些真理,為讓這個傳輸有效,所以大部分老師對整班使用 不互動的教學方式,因為課程包含了許多的內容,因此,在許多科學 的教室中,最通常出現乃是老師對全班解釋和計算文字問題的概念和 過程,小合作團體或分組的活動不常發生,大部分僅在侷限在資料蒐 集的實驗室活動中(張世忠,民 89) 。如此之教學方式使學習成為一種 枯燥的過程,難以提高學生之學習興趣。同時只以學習成果為主之評 量,亦未顧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之學習態度,如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 學,或有疑難產生,亦無時間加以討論研究,常導致放棄學習。

近年來為因應社會、科學的急遽發展,知識及資訊的的爆增,於 教育方面亦有許多專家學者在研究更新更適合的教學策略及教學方 式,其中建構教學法即為主流之一。建構主義提供另外一種不同的教 學與學習觀點,即是當人們要去認知一個實體,而這個實體是獨立存 在於認知個體本身,因此人們要去建構個人的知識,就必須直接與此 實體接觸,若在提供有具體經驗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容易建構他們的

(3)

知識。然而當他們無法描述或理解學習主題時,知識就不容易被建構 出來。(張世忠,民 89)

建構主義是一種教學與學習理念的革新,亦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理 論與策略。它所主張的意涵是把教學過程的核心由知識傳授者轉移到 知識學習者本身,它強調下列三方面意義:(1)知識乃學習者主動建構,

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2)知識是學習者經驗的合理化或實用化,不是 記憶事實或真理;(3)知識是學習者與別人互動與磋商而形成共識。(張世 忠,民 89)

在建構教學的主張下,使得傳統教師的角色由知識傳授者一變而 為知識協助者。在教與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及 學生與情境的互動關係,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主動學習 及參與,藉著學習歷程獲得新事物的經驗,並透過同化和調適獲得新 知識的建構。因此,建構式的教學非常強調學習的過程,不同於傳統 教學只注重結果(張世忠,民 89)。這樣的教學方式,給教師及學生對

「教」與「學」有新的認識,教師提供學習之情境及引導,以提高學 習之興趣及將學生導入學習之主題。而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由被動轉為 主動,經由與同儕及環境的互動找出解決問題之方法,從而建構自己 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 一 項 近 年 來 興 起 的 教 學 理 念 是 結 合 科 學 (Science) 、 技 術 (Technology)與社會(Society)的 STS 教學理念,蘇育任(民 90)在「九年 一貫自然與生活融入 STS 理念的研究」中提出,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

(4)

訊爆炸、科技發達、社會快速變遷的新時代,生活在這樣的高科技社 會中的人們,必需得瞭解、使用和管理這些科技,進而發展這些科 技,而教育須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未來的生活,如結合科學教育,

讓學生經由察覺自然和試探科技、以便具備科學素養,能善用各種科 技,以應付現在和未來生活所必須的「實用」目的;另一方面培養學 習科技的興趣,應用與增強從科技所學得的知能,瞭解和科技有關的 生涯發展,奠定進一步「升學」研習科技知識的目標。

STS 教學是 一種將 科學 、技 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互相結合統整在一起的科學教育方式(NSTA,1982;Yager,

1996),其兼重科學性、技能性、社會性的教學模式是以生活上或社 會上關切的問題為主題,使學生產生興趣,而主動運用科學性的探究 活動、從事探討及解決問題,並由教學過程中獲得正確的概念認知、

科學態度及解決問題之能力。以此教學模式可達到以認知心理學觀點 而言,界定學習是「個人認知結構體的改變」。也可達到「教學」的 目的在於促進「學習」的發生之作用,即所謂教學是「促進學生知識 表徵(或稱認知結構體)發展的一種活動」。(陳華傑、陳文典,民 90)。

在 STS 模式的教學中,教師將課程設計為與生活環境相關之問題 為主題,並提供合適的訊息,引起學生對原有知識體系的衝擊,同時 提高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而學生則是為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以自主及 主動學習態度來進行學習活動。並於學習過程中達到「新訊息進入後 引發認知結構體的改變」,也就是達到「教」與「學」的目的。

(5)

由近年來的教育發展趨勢來看,「教」的意義己不再是「知識的 傳輸」,而是在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而「學」則是以學生為 主,所設計的課程需能使學生提高學習動機及興趣,從而自動的去與 他人討論及研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學習 的過程中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知識概念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即 是一成功的教學。研究者依據建構教學及 STS 教學之理論與參考相關 著作與先進研究之成果,設計此教學模組,該教學模組是以學生為主 體,讓學生為解決自己問題而自主及主動來進行學習,期能引發學生 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機,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並能達成協助低成 就學生提高學習成就之教學目標。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試圖以研究者依據建構教學理論為基礎,設計生活化課程 之 STS 教學模組運用在物理學的力矩概念教學上,希望低成就學生能 藉由此教學模組增進其力矩概念的瞭解,及對學習物理之態度與興趣 有正向之作用,基於上述的理由,本研究主要的目的為:

(一) 檢驗採用研究者所研發之「力矩教學模組」影響高職低成就 學生在「力矩」單元學習成就改變的差異情形。

(二) 比較研究者所研發之「力矩教學模組」與一般「傳統講述教 學法」影響高職低成就學生之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

(三) 檢驗採用研究者所研發之「力矩教學模組」影響高職低成就 學生在學習態度改變的差異情形。

(四) 比較研究者所研發之「力矩教學模組」與一般「傳統講述教 學法」影響高職低成就學生之學習態度的差異情形。

(五) 歸納研究結果,希能作為現今高職低成就學生物理課程「教 學模組」研發設計之參考,期望發展更有效的教學模組,以 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待答問題

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歸納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 此「力矩教學模組」對高職低成就學生之學習成就是否有顯 著之提昇?

(二) 高職低成就學生在力矩單元之學習成就是否因採「力矩教學 模組」或「傳統講述教學」而有顯著差異?

(7)

(三) 此「力矩教學模組」對高職低成就學生之學習態度是否有顯 著之正向作用

(四) 高職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因採「力矩教學模組」或

「傳統講述教學」而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本研究的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es)如 下:

一、 「力矩教學模組」對高職低成就學生在「力矩概念測驗」前後測 之學習成就並無顯著差異。

二、 高職低成就學生採用「力矩教學模組」或採用「傳統講述教學」

在力矩單元之學習成就並無顯著差異。

三、 此「力矩教學模組」對高職低成就學生在「物理學習態度量表」

前後測之學習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四、 高職低成就學生採用「力矩教學模組」與採用「傳統講述教學」

之學習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的重要性如下:

一、 本研究試圖以建構教學理論為基礎,以 STS 教學模式為架構,設 計生活化之物理力矩教學模組,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及學習科學 之能力,這些能力是在現代高科技社會中生活所必需具備的。

(8)

二、 找出於進行此教學模組時所產生之問題及困難,提供高職教師作 為未來教學時更進一步改進之參考。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涉及一些重要的名詞,必須加以界定,以資 明確。

一、 低成就學生

在本研究中所謂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學生係指個人之學業成 就顯著的低於其潛在的學習能力或智力者(郭為藩,民 72)。亦即其成 就水準顯著地低於能力水準,這些學生本身能力與一般同年齡者相 近,但因個人、家庭、社會與學校等原因,在學業上只發揮了部份能 力,未能達到預期之成就(吳武典,民 72)。由以上可知低成就學生是 指實際成就顯然低於根據其能力所預測之成就者,也就是比較學業成 就與學習能力,其學業成績顯著低於其能力所應達到之水準的學生。

( 引自洪清一,民 79)

本研究中之研究對象指宜蘭地區某高職同一科中九十學年度入學 之二年級兩個班學生,共計 69 名學生。

二、 學習行為

學習是一種經由練習而使個體在行為上產生持久改變的歷程,凡 與學習有關的行為均可稱為學習行為,例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 習動機及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與學習困擾等。其中學習態度包括有對 學校教學、學校環境、學習課程、對學校教師、對同學的態度、及對 學生自己的態度等(林淑理,民 89)。本研究中所指之學習行為著重於 學生之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及學習態度方面。

(10)

三、 學習成就

本研究中之學習成就指學生在高職物理中力矩單元之「力矩概念 測驗」之測試成績。

四、 學習態度量表

本研究中之學習態度量表指研究時所使用之「物理學習態度量 表 」, 其中 包括 檢 測「 對物 理的 態度 」 、「 對學 習物 理所 持 的態 度」、以及「對參與物理探究活動的態度」三部分。

五、 教學模組

本研究中之教學模組為研究者以建構教學理論為基礎,以 STS 教 學模式為架構,設計生活化之物理「力矩教學模組」。

六、 建構主義教學

符 合 建 構 主 義 (constructivism) 理 論 的 教 學 模 式 稱 之 為 建 構 教 學 (constructivist teaching),建構主義主張知識是由個體主動地建構,重視 學習的過程甚於結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學習者知識建 構的協助者,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學習者透過和教學環境中的同 儕、教師、情境的互動,以同化(assimilation)和調適(accommodation)達 成學習的行為(林淑靜,民 90)。其主要教學技巧如下:(一)激發學生主 動求知的慾望。(二)提供學生各種學習驗的機會。(三)教學採用互動學 習方式。(四)多元化的評量方式。(張世忠,民 89)

(11)

七、 STS 教學模式(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Mode)

利用社會及生活上所關切的問題為議題,經由學生自行察覺,並 主動的對問題從事探討,藉由對問題的瞭解,對問題本身的重要性與 價值的評估以及對處理問題過程中之設計、安排、操作等各種技術的 運作。即學生經由這些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學識的增進及能力的增強。

此種教學的模式同時考量科學、技能、社會三方面,並以 S(Science)、

T(Technology)、S(Society)代號表示之,稱之為 STS 教學模式(陳文典,

1998a)。

八、 生活化課程教學模組

以生活裡或社會上所關切的問題為議題(或探討的主題),經由學生 自行察覺並主動地對問題從事探究。藉由對問題的瞭解、對問題本身 的重要性與價值的評估,以及對處理問題過程中之設計、安排、操作 與各種技術的運作,經由這些探究過程,獲得知識的增進和能力的增 強。此種以科學性的探討、注重實做的、關切生活及社會上應用價值 的 教 學 活 動 模 式 , 因 其 教 學 同 時 考 量 科 學 / 技 能 / 社 會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三方面,而稱為 STS 教學模式(陳文典,民 86b)。若是整個「學習」由一系列 STS 的教學模式構成,則稱為 STS 課程(陳文典,民 86a),由於它是立足於「對生活事件的科學性探 討」,故是一種生活化的課程。

生活化課程「教學模組」是一個主題式教學的教案,由探討「主 議 題」 時, 可找 到 許多 相關 的「 子問 題 」, 而欲 探討 那些 「 子問 題」,探討層次之深淺及探討規模之大小,則由教師和學生去決定,

(12)

以形成教學活動,可依教學過程(學習活動)將模組的發展流程規劃如 下:(陳文典,民 91)

(一)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二)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三)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四)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五) 綜合評鑑、推廣應用。

第六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由於研究者受到人力、經費、時間、研究對象等種種因素的影 響,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時間、經費及班級編制、教學進度等因素,

研究對象只限於宜蘭地區某職校同一科中二年級兩個班的 69 名學 生,研究結果恐難推論至其他群體。

二、 本研究選擇高職物理中力矩單元之內容為概念領域,因此研究結 果不宜推論至其他單元之物理概念領域。

三、 因時間及人力的不足、本研究並未對研究對象學生之原就讀國中 教學方式、學習成就及學生之家庭背景作探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轉學生或重考生參加比賽者,以具有就讀學校 1 年以上之學籍者(108 學年度

我來到台中就讀大學後,積極的尋覓台中市有制度且招生團隊完善的補習班擔任招生工讀,以期讓自

•1.三分之一的學生放得開,且能 即興動作表演,但也有四分之一 的學生不好意思做動作,需要再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3.師培生修習教育課程期間,學期成績不及 格學分達該學期修習學分數 1/2、操行成績 未達 80 分或記 2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