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10/31) 12417 黃建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10/31) 12417 黃建實"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10/31)

12417 黃建實

一. 林從一老師上課時不斷強調,「哲學」的思考方式敎我們學會「質疑」,敎我 們學會問「為什麼」。請你閱讀完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文之 後,回答以下三項問題:

(1) 作者在孩童時候,曾有不去學校上課的打算,為什麼他會有那樣的想法?

因為他在學校中沒有可以討論的人,也沒有人可以和他一起欣賞樹木的美麗, 沒有人能了解他的一些想法,使得他對學校學習和討論的功能失去了信任,進而 產生了質疑。

因為戰後的日本,注重於生活上的技能,致使國民便於在物資缺乏的社會中謀 生,然而,學校敎的東西並不一定能完全的運用於生活之中,沒有學習到,也不見 得會使得生活,頓時失去經濟上的收入,在那個當下,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賺 到錢,就可以生活啦!

因此,作者很直接的就認為,他自己何必生活在那個,他認為無趣而且不實用 的環境呢?

(2) 文章末尾,作者肯定了「孩子們應該要去上學」。請你綜合全文,說明作者 為什麼這麼認為。

其一為,因為他生病時聽到了她媽媽的一段話,這段話應該是指我們要到學校 學習,是為了繼承過去的人的經驗,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並讓自己和生活的社會 有所聯結,最後使自己變成一個嶄新的個體,基於上述的原因,和她本生的經驗, 他認為我們應該去學校學習。

另一個為,他面對到自己小孩的窘境(我覺得和作者一樣的情形),爾後又看到, 與自身經驗相反的結局,於是也找到了到學校學習的〝光明面〞,所以,在最後贊 成應該上學去讀書。

(3)請你思考「為什麼我要上學」這個問題;把你的想法寫下來。(當然,你也可 以質疑這個問題的預設。)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我會問,為什麼我們不上學?

或許是因為不在學校學習會有比較多的自由,可以學習自己要學的東西;也可 能是因為與人相處上有某些障礙,所以不想要和人相處,只想靜靜的學習,用自己 的天賦去思考出一些問題;當然學校教的東西太膚淺,不符合功利主義,也會是不 去學校的因素。

如果仔細的思索一下,便會發現,學校敎的東西是比較有系統的東西,比自己 去涉獵的知識較易完整的吸收,而且也是經由過去人的經驗編撰的,品質上自然 有所差別,加以有老師的敎授和學生間互動的探討,會使得學習的效率提高,也會 省去不少的工夫,少走一些冤枉的路,此外,學校的設備也比較完備,可以使得每 位學生學得更加的充實。當然,這樣的說法大家都聽過不少遍了,他的大前提都是

(2)

預設在學校是完美的存在於世界之中,老師都是有耐心,而且擁有龐大的客觀知 識體系,同學的本性和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美好的象徵,然而,你我現存的學校是 這樣子的嗎?

實際的生活之中,絕對不可能是這樣的,學校不見得好,老師不見得能給我們 最客觀的知識,而要交一個知心朋友,更是困難重重,大家都只埋頭於眼前的利益, 互相暗自較勁,大家都不肯坦誠相見,又如何談及,藉由討論來增進學習效益的學 校基本功能呢?或許是我過於悲觀,或許我的悲慘經驗,迫使我的言論看不見一絲 深淵中的光明。學校,是學習什麼的場所阿!大家好像都模糊了他的真正意涵。

教材的編訂,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他的品質真的就一定是相對好的嗎?而 他出現的時機,真的適合我們學習嗎?,我不敢妄下定論,一改再改的制度,迫使每 個學習的人,都要繃緊神筋去關注,因為走錯了方向,下一秒的你,便會被無情的 淘汰於外,學習不到那些“好的東西",我的天阿!我到底該不該去上學阿!

我為什麼要上學,在這個問題之中,17 年的學校生活讓我十分迷惘,在這省思 中,我找到一點點肯定的答案,也發掘出一點點否定的證據。

二. 請你看完林從一老師準備的哲學課參考資料之後,從裡頭挑出一個使你感到 興趣或疑惑的問題,並說明「它」為什麼使你感到興趣或疑惑。

我感興趣的地方是“做一隻蝙蝠感覺起來像什麼樣子"

別人和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一定會有所不同,我常常想,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樣, 和我有什麼差異,我想我可能是基於一種窺視的心態吧!我想知道,別人和我到底 有什麼不同,在我的意識之中,我才不管什麼主觀認定還是認知錯覺,物理研究它 幹嘛,我單純的想要把別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比較,但不知道未來的科技辦不辦 得到。我想那會是一種多麼有趣的冒險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那個穿藍衣的男孩是 John,那個站在門口的 男孩是 John,但「那個穿藍衣的男孩」≠「那個站在門口的男孩」﹞ ,而兩個關於不同對 象的詞意義必不相同。..

二: 「為考試」是學不好英文的。因為英文程度與能力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功夫上的,請

首先, 數學是思維的工具, 通過數學活動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 第二, 數學活動過程是一種再 創 造、 重新發現過程, 通過觀察、 實驗、 歸納、 類比、 猜想、 驗證等活動,

本文是我 們網路數學素材課程的一篇報告, 在撰寫過程中, 交通大學應數系黃大原老師, 給 我很 多寶貴的意見與指導, 尤其是最後完整的證明與表格, 黃老師將它呈現得更加完美, 使我們 的

我會記得你們是 -- 我在嘉大附 小教導資素課第一屆的學生。.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在中學時期, 求方程式是代數學上面的重要課題。 在一元方程式方面, 我們學會了利用公 式求一元一次、 二次方程式的解, 也知道它們的圖形是直線或拋物線。 在圖形是曲線的一元三次 以上的方

筆者於碩一時旁聽數學史與數學社會史的課程,老師和學長們會在課堂上分享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