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卷目次

1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690 梵網經疏上

法銑 撰 將釋此文即是隨智之戒能破無明喻之於日隨心之戒清凉適神比之於月隨戒之嚴身可觀 故如瓔珞次約人辨勝者三世菩薩由戒道成以此彰戒威力也是謂指前無勞妄改。

次彰益勸修文中分四初有九句勅聽勸持次有五句舉益勸信三有六句舉益勸受後有二句 結成敬聽初文四義初有二句結前正誦初句指前舍那下句彰己同誦次有二句誡令受持舊 學之人無勞復誡但云新學頂戴身業珍敬受持意業存誡領納為受蘊守曰持三有二句訓令 轉授初句明前受持下句教令轉受復有三句勑令審聽既欲受持事須審聽聽若不審則有謬 聞之失錯傳之過故令諦聽靜察為諦尋聲曰聽此句正令諦聽下之二句出所聽法戒者所詮 之行藏者能詮之教即戒之藏故如開宗斛木叉同前第二勸信中三義初之一句教令諦信次 有二句出所信境自信作佛決定無疑即是唯識論中希望之信信佛是已成之佛決定無疑即 是唯識論中樂欲之信信者心淨為性即十一善中信所為體後有兩句結信之益由淨信故清 心心所惡法不生即名具戒故涅槃云戒者但是遮惡法若不作惡是名持戒第三勸受有其二 義初有二句勸令受戒下有四句彰受之益初勸受中以凡有心皆有佛性有佛性故必定成佛 故堪受此大乘之戒攝者受也無煩輙改下明益中言入佛位者以未受時名為外道令創受戒 與佛齊功名入佛位以其戒善量同法界窮盡未來與佛身中所有戒行其體齊等約此為言云 入佛位非證理同名入佛位也故下結云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從佛戒生名為佛子若證是 同應名佛也第四二句結成敬聽者以前文中勅令諦聽時眾承命虔恭頂受此結時會敬聽之 相非勸聽也。

自下第三對機正說文中分二初經家序列次告諸菩薩下對機正誦初文分四一序說戒時處 二序所結戒相三序口光表瑞四序大眾敬聽初中爾時者是此化佛從報佛所領戒却還至此 之時故云爾時也初坐菩提樹下者舉時處也初即時樹下舉處唯上偈中成佛已後方接塵眾 詣報佛聽戒復還道場方誦本戒今言初者以成佛竟未法餘處未說餘經此經在初於樹下說 第二七日方說華嚴此舉誦戒之時意不在成佛也。

次序戒相於中有二初辨結戒次會異名以此戒中定其犯目位列防非故名為結以初誦出名 為初結非是初制名初結也兼異聲聞持犯藉請然後制戒五年已後方結木叉過十二年方說 廣教問所以不同者答菩薩是本三世同行聲聞戒末諸佛或異又復菩薩之戒經生不失聲聞 之戒唯盡一形又復菩薩利根聞即能受聲聞根鈍預制謗生以斯三義初復不等波羅提木叉 如前所解此示戒名孝順等者教其起行念思敬養名之為孝受遵教命名之為順父母等者出 孝順境父母謂是生育恩也師僧有訓導恩也三寶即是救護恩也不知恩德無異畜生豈名大 乘菩薩也父母有二一現生父母二過去父母故下文云一切眾生皆是父母於現父母竭誠供

(5)

養勸發大心當成佛道故曾參云言孝者謂喻父母以道參但養也於過去父母為講大乘經律 以救冥途又救一切眾生離苦獲安修行成佛皆名孝順過去父母師僧二類孝順亦然又復聞 教奉行為報恩德三寶恩者若無其佛法起無由若無其法無所生解若無僧傳聞則無所故知 三寶於我恩深四分律云若人因我得聞佛法僧名此恩難報非是衣食臥具醫藥所能報恩三 者是數寶者是喻帶數從喻為名依寶性論寶有六義頌云真實世希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 間最上不變等佛如上解法有二義一持自性義如色等法常守質礙等性二軌生物解義如無 常等法生人無常等解僧伽此翻為眾和合即是僧家義用故四分律云僧者四人若過和合者 一羯磨一說戒攝體從用直翻和合故涅槃云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名聲聞僧二者 第一義和合名菩薩僧又攝用從體但翻為眾此經下云孝順父母師眾若體用合翻於僧即智 論云秦言眾多比丘和合一處是名僧伽孝順即是辨孝功能眾行之先故名至道次會異名者 由孝順故能滅諸惡順教無違即名持戒故云孝順名為戒又能禁勤身心制御諸惡復名制止 制即止故故云制止。

三放光表瑞者令生信也又戒能破惡如光滅暗故先放光將說戒故次文云是故戒光從口 出。

四序眾敬聽有云由前放光令眾集者今現文意先集也如其未集前與誰說教令孝順今解此 中大眾即是前接往舍那所之徒眾也未接往前應有集眾文中略無文中分二初先舉眾次合 掌下正明敬聽前中四眾一菩薩眾二色天眾三欲天眾四人王眾初可知下三須釋十八梵者 初禪三天一梵眾二梵輔三大梵正理釋云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梵即大故名為大梵由彼獲得 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威德勝故故名為大大梵所領故名梵眾於大梵前所列侍衛故 名梵輔今解十八皆離欲故名之為梵二禪三天一少光二無量光三極光淨正理云自地天內 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光明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三禪三天一 少淨二無量淨三遍淨意地樂受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此淨轉增量難測故 名無量淨此淨周普故名遍淨四禪九天一無雲天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名有雲此 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曰無雲二福生天更無異生勝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三廣果 天異生果中此最勝故故名廣果此天多是異生所居四無想天已上五淨居天言淨居者離欲 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 居此釋通名次別名者一者無繁天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又繁廣中此最劣 故故名無繁二者無熱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三者善現

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四者善見雜修靜慮除其定障餘品至微見極清徹故

名善見五色究竟天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故 名色究竟六欲天者一四大王眾天四王是主眾是所部即是須彌諸層級上及七金山日月星 等諸天類也二三十三天在妙高山頂帝釋居中四面各有八臣總成三十三梵云忉利三夜摩 天此經云燄此云時分受五欲境有時分故(晝夜八時)四都史多舊云兜率此云知足於五欲境 生知足故五樂變化天謂彼天中樂變號境於中受用六他化自在天所受號境餘天為化得自 在故十六國者如長阿含說一央伽國二摩竭國三迦尸國四居薩羅國五䟦祇國六未羅國七

(6)

支提國八䟦沙國九居樓國十槃闍羅國十一阿濕波國十二婆蹉國十三薩羅婆國十四乾陀 羅國十五歛設沙國十六阿梨提國問上偈文中各接微塵眾此中少者今解前據報佛境界徒 眾實多此據化佛境界所以故少如花嚴中菩薩雲集聲聞不覩問所以無有比丘等四答以初 成道未度比丘及尼眾故在家二眾攝在第一菩薩眾中故智論云若菩薩必在四眾中有四眾 不入菩薩眾中何以故是人不發菩薩心言我當作佛故今聽此戒皆是大心是故攝在菩薩眾 中又復多是地前菩薩化佛機故又復三界無色天以無緣故仁王具有故彼文云佛放大光照 三界中復頂上出千寶蓮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復爾時無色界雨無量變大香花香如車 輪花如須彌山王如雲而下問既其無色如何得雨香花諸論解云無業果色有定果色於理無 違今尋大法皷經云佛告迦葉無色天是有為數無色天有色迦葉白佛無色天有色是佛境界 非我等境界涅槃經亦同准此望於凡夫及以二乘名為無色非彼見故約佛所觀而實有色又 約五趣而無地獄陀羅尼經有神呪拔苦故彼經有修大乘心必須容預故使此無又無八部無 緣故也。

上來列眾以下敬聽合掌身恭至心誠篤聽佛誦等正明聽也聽謂能聽佛誦等者出所聽也一 切佛大乘戒者以此戒諸佛同說簡異小乘故曰大乘故智論云戒為大乘能致重寶至涅槃城 此能至大處名為大乘上文亦云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亦是諸佛大人乘是戒故名為大乘 亦是觀音彌勒諸大士等之所乘故名為大乘又復接機寬故名為大乘以有心者皆許受故。

自下第二對機正誦文中分四一明自誦兼勸他誦二是故戒光下辨戒深勝勸令修學三佛子 諦聽下勸令受戒辨機寬廣四佛告下廣陳犯相結勸奉持初文又二先明自誦次勸他誦初文 每至半月佛自誦戒猶如小乘略教之法月有黑白重言半月又復但至半月即自誦戒誦非一 時故重言也此戒即是諸佛之法故云諸佛法戒自下勸他以十信初創求大道名為發心故仁 王經言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以信初心超於後九而舉十住文云乃至十住是三 賢之初入位之始堪成當果故云發超十行轉勝增益善根故云長養十迴向轉更堅固名曰金 剛十地能生一切德行故名為地此釋通名次釋別名言十信者瓔珞經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 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佛子修行是十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 增修百法明門所謂十信心心有十故修百法明門問仁王起信經十千劫方入十住何故瓔珞 唯至三劫答劫有大小根有利鈍行有勤惰不可一准准瓔珞經若一劫等明知不定起信仁王 舉其極遠於中若進若退故經十千又十住婆沙有現師不退故彼問云若佛所說有易行道疾 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願為說之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至幹之言也 若必欲聞此方便者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亦爾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說十佛名執持稱名號并懺 悔等如常所行既有此文幸同行者早求不退無棄時日十發趣者一者捨心國土城邑田宅金 銀明珠男女己身有為諸物一切皆捨無為無相我人知見假令成故二者戒心戒非戒無受者 一切性離一道清淨故三者忍心有無相慧體性一切空空忍一切處忍名無生行忍四者進心 若四威儀一切時行伏空假會法性蹬無生山五者定心寂滅無相無量行無量心三昧六者慧 心空慧非無緣智體名心分別一切法假名主者與道通洞七者願心以無量妙行願求菩提無

(7)

量功德以求為本八者護心護三寶護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惡邪見不嬈九者喜心見他人 得樂常生喜悅也十者頂心是人最上智如人頂滅我見見等文云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入賢 法忍中十長養心向果一者慈心使一切眾生得慈樂果二者悲心救一切眾生無量苦故三者 喜心悅喜無生使諸眾生入佛法家常起歡喜四者捨心無造無相空法中於善惡二中平等一 照五者施心財施法施皆如如相六者好語心謂入愛語三昧以聖法語教諸眾生發起善根七 者利益心入利益三昧現一切身口意於六道中受無量苦不以為患但益人為利八者同心以 無我智同生無二無量身入諸六道一切事同九者空心復從定心觀慧證空心心靜緣而不動 轉十者慧心觀諸邪見結患等縛無決定性順忍空同故諸佛當知從是長養入堅修忍中十金 剛心一者信心一切法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不起邪見信信寂滅二者念心常修六念及第一 義三者深心於二諦中深深入空無去來幻化受果而無受者四者達心達一切法空如如想不 可得五者直心入無生智直行於空三界主者結縛而不受六者不退心不入一切凡夫地不退 一道照七者大乘心解脫一空載一切眾生度三界河入佛海故八者無想心妄想解脫照般若 波羅蜜無二三世行如如一諦而行一切佛一切賢聖皆同無生空故九者慧心無量法界無作 無受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光明照性入一切法十者不壞心入聖地起智八魔不 壞諸佛當知從十金剛入賢聖忍中十地一體性平等地出生佛家坐佛性地凡夫因果畢竟不 受大樂歡喜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信忍空慧常現前故二體性善慧地清淨明達一切善根 從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見諸眾生無非苦諦觀四諦法度眾生苦三體性光明地以三明解 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門十二分教等四體性爾涅槃地謂此地修七覺品入善權方便化一切 眾使見佛體常樂我淨經文又云爾真燄俗不斷不常梵云爾燄此云智母即真俗境能生智故 名為智母五體性慧照地有十種力品生起一切功德以一慧方便知善惡二業六體性華嚴地 能於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眾生種種變化天眼智知微塵細色成大色天耳智 知十方三世六道音聲天身智於一念中知一切色非色非男非女形天他心智知眾生心天人 智知眾生宿世苦樂等天解脫智知眾生解脫天定智知眾生心定不定等天覺智知一切眾生

已成佛未成佛天念智知眾生受命久近天行智知賢聖行願七體性滿足地謂十八不共聖人

智品下地所不共於一切國土中示現作佛八體性佛乳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知佛乳三昧故 為大法師破壞四魔入佛境界九體性佛華嚴地以佛威儀如來三昧自在王定出入無時於十 方三千世界一時成佛十體性佛境界地其大慧空空復空如虗空平等智神虗體一法同法性 故名如來爾時坐寶蓮華一切佛與授記手摩其頂瑜伽云應知此中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 為地唯識云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問何故三 賢十聖名義不同答三賢十地位歷三祇時既久長行願非一故諸聖教各舉一行立名不同義 亦有異然位無別故此經中前之三地皆云略開如毛頭許即此義也又位位中名有重者以名 雖重行深淺義不重也。

自下第二辨戒深勝勸令修學文中分二初嘆深勝次諸佛子應受下勸令修學初文又二初明 戒深次諸佛之本下辨其戒勝初文是故戒光從口出者此一句結前生後言是故者是前自誦 兼勸他故由斯口出說戒之光又解我所以勸汝誦者前口放無量光故故勸汝誦以我從初至

(8)

今成佛常誦此戒是以今誦口出光明如智論中有一年少三藏比丘於迦葉佛時在大眾中演 說迦葉無量法門自是以來口出妙香世世不絕恒如今日而說偈言草木諸華香此香氣超絕 能悅一切心世世常不滅類同此也又能滅惡如光破暗從喻名光戒即光故名為戒光准次釋 中多約後義下正嘆深有緣非無因者出深所由故光光下正顯深也初文有解云有緣者謂此 戒法三無數劫修習圓滿因所生故遮無因論又有緣者佛大慈悲本願因力有情感佛增上緣 力如是戒光必有因緣此即釋前光出因緣令所解者欲顯戒光甚深所以由從因緣即無自性 無自性故畢竟是空故非青等此與下文而張本也文通兩勢後為正義若不爾者如何以解非 青黃等以光即是青黃相故光即戒戒不孤起必託因緣若以教為戒即佛悲願為因眾生機感 為緣若以身中所受之戒即菩提心為因師受為緣因緣生故所以無性由無性故非青黃等下 正顯深故光光等者由前從緣以如是義故故云故也若作前解則云非無因故光今不同之光 光等者光即戒也戒相眾多故重言也於中四句一非青等二非色心三非有無四非因果由從 緣生空空無自性故十二門論云眾因緣生法是則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以即空故 非青黃等五次非色心者若約戒教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故非色心若約所受亦即空故而非色 心又解無表戒體依思種立無質礙故非色無緣慮故非心故涅槃云雖無形色而可護持雖無 觸對善脩方便可得具足三離有無者從緣無性即緣非戒離緣無戒非即非離中間亦無故非 有也然則有此離相之戒故云非無故天親般若論云以無物故名無法相空無我理非無故無 非法相又無相故非有緣起故非無四離因果者以無自性因果俱空故非因果故中論云若法 因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又約戒教以佛悲願為因故非因能成眾菩薩之 果故非果也若約所受以菩薩心而為因故故非因以能成就菩薩故果故非果也雖有二義文 中戒光從於口出又次下文勸令應誦以教為戒也次彰戒勝於中三句初句戒雖非果而能剋 果故云諸佛之本原此句約果以顯勝次句戒雖非因而能作因故云行菩薩之根本第三通為 大眾之本前約位高此約初位故為兩句此二約因以顯勝也自下結勸修學是大眾等舉所學 受持如前背文為誦尋義進脩並名為學。

自下第三辨機勸受佛子諦聽警眾勅聽若欲受戒者辨情所為國王以下明受之機文列十八 變化人者即龍鬼等而能變形本形惟得恐變不得故別舉之但解法師語辨得之由以法師語 是增上慢緣雖有受心無緣不發即是牛羊等類中邊不同皆不發戒亦猶有種無雨而不生牙 皆名第一清淨者辨得之益以其三聚戒具兼防意惡以對聲聞皆名第一清淨者准此亦是勸 受之言。

自下第四廣陳犯相結勸奉持大文分二初廣陳犯相次諸佛子聽是十重四十八下總結勸修 前文又二先明重戒次辨輕垢前文有三一舉數勸持二列名辨相三總結勸持初文有五一告 所為人二略舉其名數三舉失勸誦四舉例勸學五結說勸持初文合是經家提舉次段有十種 者舉數波羅提木义者出名第三段中初明不誦之失故云若受等次彰佛自誦故云我亦如是 誦作此言者擊令誦也前舉失中非菩薩者失其位非佛種子者失其因也前失現行之行後失 如來之種由不誦戒不識持犯戒行不存故非菩薩又復不熏以成佛種二俱失也又解此乃過 分擊令誦戒不誦能持計不應失也第四段舉三世學勸令學義及修行也第五結勸中已略說

(9)

等此結前也應當學等此勸持也。

自下第二列名辨相先解其義十門分別第一彰其犯因第二彰其犯具第三配於業道第四定 其三時第五明其次第第六辨其遮性第七明其犯境第八明其輕重第九彰其來報第十諸部 相攝。

初門犯因者犯此十重三毒為因若論究竟者殺毀及瞋由瞋究竟盜妄說過三報究竟婬慳酤 酒自讚由貪究竟謗之一戒由癡究竟殺三起者優婆塞戒經云若為貪故害命是名從貪若殺 怨家是名從嗔殺老父母是名從癡皆起害心由瞋究竟盜三起者自為己身妻子眷屬貪他財 物與往劫奪是名從貪盜怨家物是名從嗔劫奪下姓是名從癡三究竟者情有所期名貪究竟 燒埋成犯由瞋究竟互用成犯由癡究竟此約違教不同瑜伽婬三起者若人自樂行非梵行是 名從瞋於所生母作非梵行是名從貪婬怨眷屬是名從癡境悅暢思由貪究竟妄三起者若為 財利自受快樂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若畏他怨是名從癡結成究竟亦由貪等故四分 律云有三種妄語得波羅夷貪恚癡酒三起者義云為貪直故是名從貪酤與怨家令醉亂故是 名從瞋不信有罪而酤酒者是名從癡以財悅心無瞋究竟說三起者貪名利故兩說他過是名 從貪說怨家過是名從瞋說師父過是名從癡三毒現前可得成犯三報究竟讚毀三起者經文 唯說毀三起也為財利罵詈婦兒是名從貪向怨家說他所惡事是名從瞋說他往昔先人之過 是名從癡皆暢忿情由瞋究竟自讚三起今義解云規求名利是名從貪為勝怨故是名從瞋無 德謂德自讚名癡為暢愚情瞋非究竟慳三起者屬貪瑜伽云於非怨有情財物資具起如是心 願當屬我名貪所生貪欲業道若於財物不計為好但九慳事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當屬我 名瞋所生若作是計諸有欲生釋梵世主妙世界中獲大福祐多癡所生義解慳三若恡財物擬 死自恣是從貪起瞋他不施是從瞋生謂施無福是從癡生並暢貪情由貪究竟瞋三起者若為 財利稱譽安樂起損害心名貪所生從怨對想起損害心名瞋所生住外道法於正沙門增惡他 見及壞彼見兼疑害人名癡所生然約究竟皆瞋現前故瞋究竟謗即邪見從三起者若作是心 撥無與彼於王等獲大供養即以此義起於邪見名貪所生邪見業道若作是心若言有施違害 於我彼由增恚起於邪見言無有施名瞋所生由不如理觀察由此方便所引尋伺發起邪見名 癡所生依於瑜伽由癡究竟若依四分諸戒皆有癡心究竟以彼文中有愚癡五犯又更一義若 約位齊起心即犯十戒皆以三報究竟。

次約犯具所謂三業此十戒中初三及五皆亦依身犯語有犯義所謂教人殺兼道意如仙人起 瞋然屬身業妄說毀謗此四語犯然妄三業現相即身說戒默妄即屬意業然屬語業業性異故 不究竟故慳瞋二戒是意業犯瞋通身業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方成犯故若位稍高獨意成犯。

三配業道者將此十戒配十業道初四如次配前四業酒戒配貪及以邪見以酒生癡助邪見故 若望貪利屬貪業道說配兩舌若直說過則非兩舌離間心說則成兩舌毀配惡口自讚非十慳 屬於貪瞋正相當謗屬邪見。

四定三時者優婆塞戒經云十惡道皆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以成己斷他命根若動

(10)

身作相或口說殺是名根本求刀毒等是名方便殺已自食若與人食歡喜受樂無悔恨心是名 後起若自盜取若教人取是名根本若壞垣墻入舍求索乃至手觸是名方便若得物已任意施 與賣用句遺心不悔恨是名成已若屬他婦女作非梵行是名根本若遣使往若與信物若以手 觸是名方便若事已訖共器飲食歡喜受樂心無悔恨是名成已若於大眾捨離本想虗妄說之 是名根本若受他語起往彼說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取財物任意施與受樂無悔是名成已經 無酤酒義解酤已得直名為根本醞釀方便得直已後恣意受用無悔恨心名為後起說當兩舌 能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說他過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離壞者必有好事是名方便既離壞已受 財物等同前妄語若變容色惡口罵詈是名根本起去到彼欲說是惡是名方便若罵詈已還受 財物等同前自讚經無對人自譽是名根本起往欲讚是名方便讚已得財隨意受用是名後起 慳屬於貪於他財物生貪欲得是名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財任意施與不生悔心是 名成已若打罵人是名根本(准此嗔戒惡打方犯)若捉杖石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財物等同前 謗善因果真諦賢聖是名根本信受邪書讚嘆稱譽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別演說增其邪見受 取財物等同前瞋之與貪未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五次第者然聲聞戒待犯方制婬戒居 先大妄居後以依制戒為先後故此中先後者一以菩薩慈濟為懷殺戒若首二順本業道以殺 為初乃至第十謗戒居後以不待犯即為制故故智論云一切寶中人命第一人為命故求財不 為財故求命是故佛說十不善道中殺最在初五戒中亦在初若人種種修福德而無不殺生戒 則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樂家生勢力豪族而無壽命誰受富樂以是故知諸罪中殺罪最重諸 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惜命為第一下制意中六須此意今解十惡身三業中重先輕後以為次 第殺重盜次婬最輕也口四過中約就稀數以明次第妄語最數乃至第四惡口最稀意三亦然 貪數瞋次邪見最稀故先後也今十戒中前四後四依本業道以為次第中間二戒別為俗制優 婆塞戒經中於俗人制於六重而此前六第五一戒為護前四故在第五第六一戒令護佛法故 次制之。

六遮性者酒戒為遮餘皆是性由佛禁故名之為遮體是不善名之為性又世界中王等共禁名 為本戒佛教獨禁名為容名戒。

七明犯境於十戒中位分為二前八局性後二通二以瞋戒中云於眾生中乃至非眾生中皆成 犯也以謗戒中佛僧有情法是非情文就情中說謗局人餘通異趣又就人中在家出家謗局出 家餘通二位又有情中有凡有聖酤酒唯凡謗境唯聖餘之八戒境通凡聖。

八輕重者可為五門一約事明二約心說三約三時四約稀數第五約戒初約事者如殺發菩薩 心人及羅漢等是名為重反上為輕盜佛物常住物等名之為重餘則稍輕人望餘趣復有輕重 前殺亦然婬母汙尼菩薩心人是則為重餘境漸輕稱過人法夷罪謗是則為重餘妄便輕酤與 出家菩薩心人是則為重除此應輕說於菩薩出家則重在家小乘是則便輕毀他為重自讚應 輕又毀他中聖境持戒是則為重非聖破戒是則為輕於父母師長及賢聖所起恡應重餘則便 輕嗔戒於賢聖父母師長是則為重餘則便輕又嗔有情為重無情則輕三寶之中謗法最重是 佛次僧輕二約心者貪心為下嗔心為次癡心最重故優婆塞戒經云貪心殺生輕嗔心次癡心

(11)

重餘戒准同又善心不善及無記心不善為重無記為次善心便輕戒獲功德如瑜伽說又瑜伽 論有三品纏如前所引三約三時如優婆塞戒經云或方便重根本成已輕或根本重方便成已 輕或成已重方便根本輕(此一時重也)或方便根本重成已輕或方便成已重根本輕或根本成已 重方便輕(此二時重也)或方便根本成已重(三時俱重也)或方便根本成已輕(三時俱輕)事雖是一 由心力故得輕重果四稀數者十住婆沙云事雖是輕以數習故則成重也准此事重稀則為輕 五約戒者謗戒最重殺戒為次嗔為第三盜為第四婬為第五毀他第六說過第七妄語第八慳 為第九酒及自讚最居後也讚又輕也。

九感報者准下文云一切皆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明知十戒皆三受以由犯時有輕重故二劫 三劫時節不同又約十惡根本業道明感報者如善生經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 鬼或有畜生餘果則得人中短命(殺果)貧窮乏財(盜果)婦不貞廉(邪行果)有所言說人不信受

(妄果)無有親厚(兩舌果)常被誹謗(惡口果)耳不聞善好之聲(綺語果也上等流果也)能令外物四大 衰微無有真實惡風暴雨臭穢敗壞土地不平無有七寶多有石沙味不具定(此增上果)然經不 明意三報也婆沙云諸有貪欲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貪欲猛利是等流果所感外物多分損減是 增上果諸有嗔恚來生人中嗔恚猛利是等流果所感外物多分枯悴是增上果諸有邪見來生 人中愚癡猛利是等流果所感外物多分零落乏少花菓或全無果是增上果。

十諸部相攝者依菩薩善戒經出家菩薩有八重戒即此十中初四及後四是也以出家菩薩先 受聲聞戒具前四重後受菩薩戒更加後四故有八也二依善生經在家菩薩有六重戒即此中 初六是也三依瑜伽地持有四重戒即此後四此中十戒通攝道俗統該諸部也。

自下釋文此十重戒即為十段頌曰。

教盜婬妄洒 說毀慳嗔謗

▲初明殺戒。

先作六門第一制意第二釋名第三具緣成犯第四闕緣之義第五對治第六通塞。

初制意者一通二別通中又二初明總制輕重戒意二明通制十重戒意前教起所因多是前意 次通意有四一者為順十業道故二者為成如來種故三者為成菩薩位故故上文云若不誦此 戒非佛種子下文復云若犯此戒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等四者與輕戒而為本故 若無根本支條不存以斯四義制茲十戒次別制意菩薩理應念彼宿恩存斯孝行觀群生之佛 性起常住之悲心廣拔有緣普施無畏今斷物命反結深怨現退勝心當招極苦以斯損故制不 聽為。

次釋名者亦有通別通即是戒能防之行別即殺生所防之過能所通舉故云殺戒所言生者即 出入息故涅槃云夫眾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為殺戒等諸佛亦隨俗說說名為殺又五 陰和合假名眾生若壞五陰名為殺生亦涅槃云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

(12)

眾生即墮惡道善生經云若有說言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云何名殺一念不殺微塵不 壞若一念不殺多亦不殺云何言殺是義不然何以故雖復現在一念不殺能遮未來故得名殺 若有說言色是無記命亦無記云何殺已而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身命是善惡心器若 壞是器遮於善惡心故是故得罪若有垂終其命餘殘有一念在若下刀者是得殺罪四分亦云 從初識至後識而斷其命律攝之中必死而殺不得夷罪違經律也加水之露斯之謂矣經文又 云或有說言若心在善不善無記悉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非惡心殺不得殺罪若使他殺受 使之人到已更以苦毒而殺口勅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兼得二罪作以無作問殺既從緣則無 自性無自性故應無有罪答罪雖性空迷情執有故有罪根若證空理悲心行殺如仙預王則無 有罪二十唯識問曰若彼三界唯是內心無有身口外境界者以何義故屠獦師等故害猪羊得 殺生罪是故應有外色等境答曰死依他心亦有依自心依種種因緣破失自心識此偈明何義 如人依鬼毗舍闍等是故失心或依自心是故失自心或有憶念愛不愛事是故失心或有聖人 神通轉變前人心識如大迦旃延令婆羅已見惡夢等又毗尼中有一比丘夜踏苽皮謂殺蝦蟇 死入惡道是故偈言依種種因緣破失自心識故死依他心亦有依自心以依仙人嗔毗摩質多 羅阿修羅王故殺餘眾生此依他心死問五陰生滅此不至彼云何受報答善生經云是義不妨 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是受(現報)異作異受(後生報也人作天受)無作無受(約第一義無自性故也)汝意 若謂異陰異受云何復言相續不斷是義不然何以故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若言 是業何處住者住過去中待時待器得受保報如人服藥藥雖消滅時到則發又如小兒初所學 事雖念念滅無有住處然至百年亦不忘失過去之業亦復如是雖無住處時至則受若能了了 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無上果。

三具緣者亦有通別通緣有三一是受菩薩戒人以不受戒人則無犯故經云有犯名菩薩無犯 名外道文云若佛子故二是住自性謂非犯等以無犯故三無開緣謂即救生無間苦等此三遍 該一切諸戒故名通緣次別緣者依十地論五緣一是他身簡自身故二是眾生簡杭等故三有 眾生想簡迷心故四起害心簡無心故五正加害簡方便故依對法論亦具五緣一事謂有情數 二意樂謂有此想及必害意三方便謂為害故加刀杖等四煩惱謂貪瞋癡五究竟謂彼有情由 此方便故或無間死或後時死合此二論想具七緣一他身二眾生三眾生想四殺心五有三毒 六興方便七斷命通別合論十緣成犯。

四闕緣者先闕通緣若闕初緣無違教夷有業道罪故善生經云但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 二不受戒受戒者罪重不受戒者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闕第二緣若未狂前已興方便合有輕 垢若始末皆狂則都不犯故律云癡狂心亂痛惱所纏闕第三緣若為救生反成持戒故清淨毗 尼經云問頗有犯戒名尸波羅蜜耶答言有若菩薩多益一切眾生不自觀戒如是毀戒是尸波 羅蜜次闕別緣若闕初緣以瞋恨故而自殺者合得輕垢若以善心燒身供養及施眾生翻成福 也闕第二緣非情來替作有情想及起疑心各一輕垢若闕第三緣實是有情作無情想本迷無 犯轉想輕垢生疑二義闕第四緣誤錯無犯若以瞋故而作打心犯第九戒闕第五緣內無煩惱 作利物心反生功德如瑜伽論闕第六緣但起單心唯犯輕垢若位稍高能自禁心而不制止單 心亦重闕第七緣初興方便即止犯輕垢若斫未死而便止者犯重輕垢然方便罪有其二種一

(13)

者進趣二者不成言進趣者心觀前事造境求成業有自他心分尅漫步步輕垢名進趣罪及前 事諧覽因成果不成罪者又分七種一者闕緣方便違教成保言必假菩薩病捨等生罪非究竟 若約菩薩無捨戒法唯病救生二緣辨闕二境強方便懷毒造境希望事成前境既強殺等不遂 三緣若方便造境成犯要藉眾緣緣既差違殺等非遂四境差方便將欲起作事藉前境非情差 本謬暢思心五善心息方便壞毒之造前事未成忽生善心惡息非重六想心方便前是有情想 次須當境迷情謂杌轉想為怪七疑心方便犯因心成事須竅徹猶預不決心劣成輕此有二義 若其通境疑生制而不得事成非重若預疑生懷疑故殺還成重罪五分無疑應約後義今將此 七闕前十緣闕緣方便闕前通緣境差方便闕初二緣想疑二種闕第三緣境強緣差心息苦闕 殺心方便斷命心息又闕第五三毒或不應具七至下別明疑一不定如瞋非情及謗佛法則無 境強。

五對治者文云應起常住慈悲心即是對治今隨義別可為二門一通二別通對治者善生經云 有智之人既受戒已常觀三事不作惡行一者自為謂自證知此是惡事我今云何而自欺誑二 者為世有得清淨天眼天耳及得他心我若作惡必當見我我當云何而不慚愧而作惡耶三者 為法觀如來法清淨無染得現在利度於彼岸我為是法受持禁戒次別對治略申四意一起慈 悲戒文自說二觀佛性如常不輕悉記一切當得作佛以是義故應生禮敬豈容有殺三念勝緣 如智論云或可蟻子在前成佛此事難知若斷彼命與彼無緣不蒙彼化四念難事所謂念苦難 行苦行如薩埵王子捨身救虎如尸毗王割肉代鴿又如比丘不飲虫水渴而死又如比丘護鵝 命故自受鞭撻又如鹿王代母鹿命又如船板比丘海水讓板又如菩薩商主入海採寶海中船 壞以劒自害身載五百人得到海岸如王夫人以割乳房救飢產婦如此等誠規足為龜鏡觀之 自勵寧容有殺。

六通局者通有二一通諸戒如清淨毗尼經為益眾生不自觀戒如是毀戒名尸波羅蜜二通此 戒如瑜伽云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教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 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當墮地獄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 當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思已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 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次局者上不應起一念害心 何況殺命是故閇也。

次釋文中分四一舉能犯戒人二出所防過三而菩薩下教修對治四而反下明違結犯初中若 者善見論云若者總名不屬一人隨有佛法具戒之徒皆持犯法言佛子者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名為佛子今此文中以受佛戒名入佛位即是戒從佛生名為佛子故上文云眾生受 佛戒即入諸佛位等即此義也四分亦云從佛戒所生爾乃是真生此即小乘戒生名佛子依寶 性論信從佛生名為佛子彼文云大乘信為子般若以為父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約佛地 論聖名佛子故彼文云由佛教力彼聖生名為佛子准此以慧為子若約法華二乘迴心名真佛 子如舍利弗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由聞法華知得成佛乃悟以前亦名真子依瓔珞經十住不 退菩薩之心名為佛子依寶性論初地名為佛子依楞伽經八地菩薩名最勝子今此文中正約

(14)

初義傍兼餘義理亦無傷以初發心乃至十地皆誦此戒故知通也。

次所防過文中分三一明殺業二明殺因三明殺境初殺業中文舉六種一者自殺二教他殺三 方便殺者聞他欲死方便與刀繩索藥等四讚歎殺者如律所云汝生便受苦死則受樂用語而 死者夷五見作隨喜者或見殺怨家或心規由肉分而心生喜皆得重罪六呪殺者以誦呪呪他 令使死也殺相眾多如律廣列其中更有魔禱藥殺坑穽機撥咒殺最希超舉最希故云乃至如 呪龍令入管等次舉殺因前舉殺業無因不成故次舉因此四何別三毒殺心以之為因刀杖為 緣巧施計䇿為法身口進趣為業又有解殺法云謂依先師法而行殺生此有二種一有外道經 云殺羊祠天得生天上二有外道經說諸苦行者必得生天如莊嚴論說有老婆羅門說外道婆 羅門書令國王信之投火死者得生天上後時王問師比丘知已語王言先遣伊入火坑彼即不 去如是等書名為殺法亦有本中殺業為初皆得無妨三所殺境越其勝境但使有命皆得殺罪 故云乃至瑜伽云與壽和合現存活故名為命者誤落開緣故云不得故殺。

三教起對治文中有二一起慈孝心二作救護事初文先舉修行人故云是菩薩也應起三心謂 於卑境起慈悲心若尊境所起孝順心前文常住有其二義一制常起暫勿令息故云常住二起 離相平等之慈故云常住前約世諦次約勝義於樂眾生而起慈心於其苦境而起悲心起孝可 知又於一切眾生通起三心以皆曾為父母等故次作救事言方便者攝化有軌名方可為權巧 稱便言救護者有其五義一於卑境作救拔事順前慈悲於尊境所作護持事順前孝意二於已 在苦者救命得脫未入苦者護令不入三在苦者救之受樂者護之四以救故不受苦果以護故 不種苦因五救護但是拔濟異名由前三心生救護事也。

違而結犯中有二句初違制起犯次結示罪名違前慈救故云而反言自恣者不犯對治縱其貪 瞋故云自恣兼生慶躍故云快樂意言殺生者正彰其過是菩薩者指出犯人波羅夷者彰其犯 因斯即梵音此云他勝處釋有二義一煩惱魔等名之為他聖道為自若犯此戒退失墮落令魔 得勝名地勝處二望同類名之為他若犯此戒為他持者之所勝也又翻為墮故僧祇云非唯失 道不入二種僧中亦乃捨身便入阿鼻地獄生報不久甚可怖畏。

▲第二盜戒。

六門同前。

初制意者凡是資財形命之本稟識之類保重是同菩薩理應常行給濟以身血肉惠施於人速 具三檀早圓四攝反行盜竊損物非輕違慈寔深制之不許次釋名者非理損財名之為盜舉其 所防以別能持故名盜戒問盜有多名公向強取名之為劫私竊往取稱之曰偷主不捨故名不 與取何故今者獨標盜稱答劫偷名狹攝損不周不與取名又濫非盜可為四句一與取非盜可 知二與取是盜如多論云行三番餅錯得四是三不與取是盜可知四不與取非盜如親友意及 暫取等盜名既寬又無非濫故獨標也三具緣者通緣如前別緣同上亦具七緣一非己物諸無 主物雖非己有亦不成重故次第二須明有主物雖有主轉想則輕故次第三作有主想想雖當

(15)

境無心不成故次第四明有盜心心雖念盜不與三毒但為救生亦無有犯故次第五須有煩惱 煩惱雖行不與方便不成損主是故第六須有方便方便雖興若未離處未成屬己是以第七舉 離本處。

四闕緣者若闕初緣取於己衣作他物想盜得輕垢罪闕第二緣作有主想疑各一輕垢闕第三 緣作無主想本迷無犯轉想獲輕疑則成重不同於殺制不得故又菩薩戒本制於心疑分當本 故成重也闕第四緣暫取等想全不犯故闕第五緣但為救苦反成功德闕第六緣有盜心故得 輕垢罪闕七亦同。

五對治者略申四意一孝順心一切眾生曾為父母寧容盜損二慈悲心愍傷貧苦三惠施心財 物身肉無所恡惜念須達長者尸毗王如前所引尚應惠施寧容盜損四少欲行故莊嚴論偈云 若人展手施是手為嚴勝受者能縮手嚴勝復過彼。

六通局者通有三義一約親友二約救苦三約密意初義者四分律中具七法者名為親厚一難 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報五互相䨱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 人能行者是親善友即開取物不犯盜罪次救苦者瑜伽戒云又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 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之 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物若僧伽 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生若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 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惟彼意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 力所能癈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三密意者如梁攝論云何菩薩行奪 非他所與謂菩薩教化眾生不從王主及父母等之所得故次塞者乃至起念則便成犯故文殊 問經云若起盜想犯波羅夷。

次釋文中同前四段初句同前。

次所防過中亦有三義一明盜業次出盜因三明主物初業有四讚盜隨喜理亦應犯文中略無 自教可知方便盜者或託王官或假名聞而取他物言呪盜者如呪物過開餘本在後准前殺戒 及義次第理合在前依四分律盜心有五盜業亦五初五者一黑暗心癡心犯也如僧祇中互用 成重二邪心謂貪心犯也心規利養詐現善相即邪命也三曲戾心謂嗔心犯示瞋怒相求財是 也四不善心謂具前三心名不善也五常有盜他物心謂垣壞侵奪必得不疑次五者一決定取 謂方便已成決得為限二恐怯取謂恃形勝勢令他畏也三寄物取或今抵拒或復少還四見取 伺他慢藏得便而取也五倚託取或假名聞威德或託最勢是也盜因者盜心三毒以之為因鍬 钁及伴以之為緣巧知計䇿以之為法身口進趣方便名業三取盜主物者鬼神有主明物主也 一針一草出所盜物上從三寶次及人天鬼神劫賊皆得為主超舉最下故云乃至然小乘中則 分輕重大乘之中唯除北州餘皆犯重又不同小乘滿五方重故云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 盜若無故心不在犯限故云不得故盜。

(16)

三教起對治於中有二初教起對治心次教與利樂事初中應起四心一佛性心二孝順心三慈 四悲以上生字道及於下初二上位下二下位各為一合應觀一切皆有佛性當得作佛不可侵 損又一切眾生曾為父母故須孝順寧容盜損緣下位時應起慈悲況當盜損又解依於佛性起 下三心由佛性故當得成佛故須孝順由有佛性現可救護故起慈悲又解由此佛性有二義故 起後三心一常住義經云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二隨緣義經云隨其流處有種種味約 初義故生孝順心如常不輕敬四眾等約後義故起慈悲心如常慘菩薩愍四眾等又佛性有三 約引出佛性及至得果佛性可尊敬故生孝順心約自性住佛性在纏可愍起慈悲心又一切眾 生昔為父母今則疎隔望昔生孝順望今生慈悲次教與利樂者謂依前心而起此行言常助者 無休息也生福者使種樂因生樂者令得樂果又解福者富也與其財富令生安樂故云生福生 樂准瑜伽論但生現樂而無福利或二俱無菩薩不作但生福利或二俱生菩薩皆作此文具二 說令作也。

四違而結犯謂違前對治之行故云而反更盜等且出喜心犯故云人物然盜佛物涅槃犯蘭僧 祇重約聲聞結佛在得夷滅後蘭罪今此戒文但言有主佛既成主理結夷愆然善生經守塔人 邊得罪者以佛滅後人所守護故從人結俱舍兩說一云若有盜取窣堵波物彼於如來得偷蘭 瑜伽盜罪以佛欲入涅槃時哀愍世間總受所施有餘師說望守護者正理亦同然以前釋於理 為正故論云則彼自盜應無有罪是則前說於理為勝今詳經論經據有主論約無主及主自盜 故不同也若盜法物唯望護主以法非情無心受施不同佛也盜佛及經亦望護主盜僧物者常 住現前皆結夷罪不同小乘論滿不滿次示罪名可知成論問云一切外物皆共業所生劫盜何 得罪答曰雖從共業因生因有強弱若人業因緣強又加功力此物則屬婆沙云財主於財攝受 守護餘則不然是故唯於財主得罪非餘復次財主於財作己有想盜者於彼作財主想是故唯 於財主得罪非餘二論少異成論釋出得罪之意婆沙釋從財主結意也。

▲第三婬戒。

智論云戒律為今世取涅槃故婬欲在初白衣不爾殺戒在初為求福德故菩薩不爾無量世中 往返生死修諸福德十善為舊戒餘戒為客。

六門同前。

初制意者菩薩理應常修梵行慈心愍物淨法與人絕生死之輪迴出愛獄之枷鏁超陰界入荷 負眾生今乃縱彼邪心躭茲穢迹自掛魔網何能益他故智論云婬欲雖不惱眾生以繫縛心故 為大罪由斯損故制不聽為。

次釋名者文但舉婬不標邪稱今詳此戒通於道俗文不可以並彰約道以制但言婬也故善生 經六重之中言邪婬也躭滯欲穢是名婬也此即所防戒即能防能所合彰故名婬戒律中名不 淨行戒及非梵行所為穢汙名不淨行乖離奇行名非梵行言邪婬者瑜伽云若行不應行戒於 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皆欲邪行若於母等所護名不應行除產門外皆名非支若穢下時胎

(17)

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或有病時所謂有病不宜習欲是名非時若諸尊重所集會處或靈 廟中或大眾前或堅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穩說名非處過量而行名為非量量者極至於五過 名非量不依世禮故名非理自行媒他皆名邪行智論問曰人守人瞋守法破法應名邪婬自妻 何以為邪答既聽受一日戒墮於法中本雖是妻今不自在過受戒時則非法守有身婬婦人以 身重故厭本所習又為傷身乳兒時婬其母乳則竭又復心着婬欲不復讚兒非道之道非女根 故女心不樂強以非理故邪婬問曰若夫主不知不見不惱他有何罪答曰以其邪故是故有罪 復次此有種種罪過未妻之情異身同體奪他所愛破其本心是名為賊復有重罪惡名醜聲為 人所憎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懷妄語聖人所呵罪中之罪。

三具緣者別緣亦七一是有情死屍未壞亦同犯也長尾弱背自婬成犯不同前二有簡自身二 是正境謂女三男二以餘身分不犯重故三起彼想若約邪婬以於他妻生自妻想本迷不犯轉 想獲輕若出家人以本迷正道為非道想或獲輕垢轉想獲夷律文成重應據此說四有婬心以 睡眠等一切無有婬意不犯五有三毒以在家菩薩方便化生開不犯故六興方便單心但輕七 與境合入侵毛分則成犯限若為怨逼但具六緣一是有情二是正境三起彼想四為怨逼五向 與境合六受樂犯。

四闕緣者若闕初緣則闕第二但犯輕垢若闕第二未必闕初闕第三緣如具緣中說起疑全犯 闕第四緣全是無犯闕第五緣反獲功德闕第六緣單心輕垢闕第七緣亦輕垢也義分輕重次 前亦然怨逼闕緣比而可解通別合論但六方便謂除疑也。

五對治者略申四意一起不淨觀以此正治貪欲病故二觀欲多過律云如毒蛇領如輪力轉如 履鋒刃等三滅除惡覺以惡覺觀能生欲心當以正智止其思想如有頌云。

欲欲知汝本 但從思想生 我今不思汝 汝還不得生 四護世間如 正法念經云 世間果得苦 皆由於女婦 非少非中年 莫不由此因 女人壞世間 令善悉滅盡 天中大繫縛 莫過於女色 女人縛諸天 將至三惡道

六通局者通中謂入位菩薩在家之者為化眾生有開不犯如瑜伽戒本云又如菩薩處在居家 見有世色現無繫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是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 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 之法而無所犯生多功德出家菩薩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二局者如 涅槃云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身合嘲調談笑於壁障外遙聞女人瓔珞環釧種種 諸聲心生愛着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汙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復有菩 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見男女相隨心生染着及為生天受五欲 樂而持禁戒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汙辱梵行令戒雜汙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18)

次釋文中同前四段次所防過中亦有三段初婬業中略標過境者欲明故犯言次須陳有人云 此執筆家著准前文中不合有者理不然也自教可知言一切者如律文中舉二十種越男黃門 二形等類唯舉女人故云乃至下舉境中但明餘趣亦不重舉若無此文収境不盡不得故者簡 怨逼等無故心也有云簡悞准於此文及集論等明有境想此謂故婬於女非謂本心擬婬外色 悞婬女人成本迷也三舉婬因婬心毒以之為因傍人引致及梯蹬等以之為緣巧施計䇿令事 成辦名之為法身口進趣名之為業三出犯境舉三趣境及以非道超畜生及黃門等故云乃至 此之乃至通及諸天及以鬼神神則善惡雜報威力勝鬼然鬼趣攝言非道者下部及口三而菩 薩下教起對治初起勝心次起勝行前中曾為父母故起孝心現為下位應起慈悲夫寄在後次 起勝行中初教救護義同上解次教與淨行謂以梵行教示於人名之為與四而反下明違結犯 違前對治故云而反此中二意一教他故云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下明自作又有二意一婬欲熾 盛不擇畜生二不識羞慚汙及母等越神人天中庸之境故云乃至無慈悲心彰其過也惡法與 他令沉苦海失禪定等及三乘樂名無慈悲下示罪名可知。

▲第四故妄語戒。

六門同前。

初別制意者誠諦之語菩薩所宜實相薰心真言導物不顧身命何況財榮今乃違見背心欺誑 前境䨱澡盤而棄水曳曲木於稠林賢聖所呵天神不護失利處重故須制之。

次釋名者有心起犯為故言不稱實為妄陳彰在口為語能防業本為戒智論妄語者不淨心欲 誑他䨱隱實出異語出口業是名妄語又云四種口業中妄語最重故。

三具緣者別緣亦七一對眾生二起彼想三起誑心四具三毒五䨱實事六言辨了七他領解。

四闕緣者若闕初緣無情來替迷為有情得輕垢罪疑亦同然知是無情獨語無犯闕第二緣實 是有情作非情想本迷無罪轉想輕垢疑有二義同前殺戒闕第三緣戲笑無犯闕第四緣無罪 獲福闕第五緣不䨱實事失口無犯故律開云欲說此錯說彼不犯闕六七緣皆輕垢也。

五對治者略舉四種一實語行十地經云離於妄語常作實語諦語時語是菩薩(二地菩薩)乃至 夢中不起覆見無心誑他何况故妄語二者觀過如智論云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以實 為虗以虗為實虗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心無慚愧閇塞天道涅槃之門 應觀此罪勿令復作三觀實利亦智論云復次觀知實語其利甚廣實語之自從已出甚為易得 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四觀果報智論云呵多比丘雖行法施以妄語故死 入地獄。

六通局者通者如瑜伽云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割耳剜眼等 難雖諸菩薩為身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 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局者謂若自

(19)

為起念便犯如文殊問經云但起一念妄語想犯波羅夷資糧論偈云雖由實語死退失轉輪王 及以諸天王唯應作實語以性重故殞命不開。

次釋文中次所防過先明妄業文舉三種自教可知方便妄語假說異事令他得解如云我今日 不入初禪等又設置方便如作書等次舉妄因誑心三毒為因身口為緣計䇿及所稱為法發動 身口為業三不見下明妄差別謂三業異不見言見等口業妄也身意可知越於稱聖重罪謗他

但舉小妄故云乃至八種境中但舉其二聞觸知三略不明耳前不見等以無為境如直不見答

言我見成於妄語若實聞知答言我見亦成妄語後四見等以有為境若實眼見而言不見及聞 觸知皆成妄語舉初例後但有二句身妄語者謂即現相如有問言是阿羅漢者起即便起立成 妄語也心妄語者謂說戒時默妄者是三教起對治中二句初起自行故云常生正語亦利他行 正語可知令他不生倒解名為正見四明違結罪中邪語邪見反前可知言邪業者依邪見起行 名為邪業又解語業起妄名為邪語意業起妄名為邪見身業起妄名為邪業自起尚輕教他至 重故偏牒之而結罪也。

菩薩戒疏上(終)

(20)

CBETA 贊助資訊 (http://www.cbeta.org/donation/index.php)

自 2001 年 2 月 1 日起,CBETA 帳務由「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承辦,並成立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專戶,所有捐款至 CBETA 專戶皆為專款專 用,歡迎各界捐款贊助。

您的捐款本協會皆會開立收據,此收據可在年度中申報個人或企業的綜合所得稅減 免。感恩諸位大德的善心善行,以及您為佛典電子化所做的一切貢獻。

信用卡線上捐款

本線上捐款與聯合信用卡中心合作,資料傳送採用 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傳輸 加密,讓您能夠安全安心地進行線上捐款動作。

前往捐款

信用卡 (單次 / 定期定額) 捐款

本授權書可提供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捐款之用途。

請於下載並填妥捐款授權書後,請傳真至 02-2383-0649 ,並請來電 02-2383-2182 確認。

或掛號寄至 10044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77 號 8 樓 R812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 基金會收。

請在此下載 授權書 (MS Word 格式)

劃撥捐款

郵政劃撥帳號:19538811 戶名: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欲指定特殊用途者,請特別註明,我們會專款專用。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捐款

PayPal 是一個跨國線上付款機制的公司,CBETA 引用其服務,提供網友能在線上使用 信用卡或 PayPal 帳戶贊助 CBETA 。

(21)

PayPal is an online system of a global payment solution.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project.

相關收據開立事宜,由於付款幣別為美元,我們除了會依您所贊助之美元金額開立收 據外,另我們會依捐款當日公告匯率開立台幣收據,此收據為國內正式合法報稅憑 證。

Since the donation made is in US currency, hence all the receipts will be issued in the US dollars consequently. However for the domestic donators, a Chinese official receipt will also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for the purpose of tax deduction.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贊助

支票捐款

支票抬頭請填寫「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is part of Seel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any donation (ex- cheques, remittance, etc.,) please entitle to "The Seel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招式一:堅持拒絕法  招式五:友誼勸服法 招式二:告知理由法  招式六:轉移話題法

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矣。妻問安在?持卵示 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乃就。因與妻計

注意本文引用的語句典實及其內容。所有典實,不但須說明其意義 來歷,而且須說明其用法之巧拙…

敦煌寫本〈禪門十二時〉,歌詠勸凡人的計有:S.427,北京 8440(鳥 10)等二件。全 套十二首。體制為「三 韻 、七 韻 、七、七 韻 、七、七 韻 、七、七

間接問句:Do you know your favorite color can also tell people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are.. 句中有兩個間接問句:第一個間接問句 your favorite color can also tell people

周鍾: 【八字句二黃慢板下句】..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 〈御人之妻〉中妻子對御人的勸諫方法 跟鄒忌在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勸諫齊 王的方法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