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六章 組織績效與行為外在面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 六章 組織績效與行為外在面之分析 "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六章 組織績效與行為外在面之分析

6.1 組織績效行為外在面衡量

DEA 評 估 模 式 的 應 用 , 則 透 過 Frontier Analysts Professional Edition 的功能,分析評估各 DMU 在固定規模報酬 (CRS)下的相對整體效率以及各 DMU 的資源配置情形 ,以了解其 資源配置之空間並輔以衡量在變動規模報酬 (VRS)下的純技術效 率,以了解無效率形成的原因。而 DEA 之結果分析主要以效率分 析、參考集合分析與差額變數分析為探討面向。

而 DEA 模式的應用選取部份,其分析模式的選取,需依研究 的分析目的、 需求 、投入與產出項的屬性等而予以決定 ,DEA 基 本模式可分為 CCR 與 BCC 模式 ,CCR 模式的先決假設為固定規模 報酬,其所求出之效率值代表整體技術效率,而 BCC 模式則為變 動規模報酬的假設,其所求出之效率值代表純技術效率;由此二 者效率值得比值可得規模效率。一般而言,為求兼顧受評單位的 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通常都將二種模式合併使用。另外, 要考 慮的是導向模式之選擇,投入導向模式為在現有的產出量下,計 算所需投入最少的量。而產出導向模式則是以現有固定的投入量

,來計算可獲得最大產出的量。

由於目前我國教育資源不足,財政緊縮的狀況下,學 校資源 如何有效運用與配置深受國人與經營者的重視,所以如何以最少 的成本投入維持現有學校的經營規模,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 本研究以投入導向模式作為效率評估模式,以探討投入資源可調

(2)

整幅度的分析。 另外, 學校無效率產生的原因, 除了技術效率因 素之外,部分原因一有可能是由規模效率所引起,因此本研究以 CCR 模式為主,進行評估相對效率、 參考集合分析與差額變數分 析,並輔以 BCC 模式的分析,以探討無效率產生的原因。

一、相關分析

本研究經由相關文獻與問卷分析,初步所採用的評估項目為 投入項共五項:教職員人數 、 圖書與博物決算金額、 平 均年 資、

平均年齡、專任博士。產出項共三項 :畢業人數 、獲取證照人數

、教師研究計劃數。

二、DEA 模式分析面向

(一)效率分析:以 CCR 模式評估各 DMU 之相對效率,效率值為 1 者,為相對有效率,若小於 1 者,則為相對無效率。而以 BCC 模式分析 DMU 之純技術效率,並由此二者的比值求得規 模效率,以了解 DMU 無效率的原因。

(二)參考集合分析:當一個 DMU 的效率值為 1 時,代表此 DMU 落 在效率前緣上 ,因而成為其他相對無效率 DMU 的參考對象

,藉以分析其效率值以及其投入與產出的改善空間 , 由於 CCR 模式未能針對相對有效的 DMU 進一步區分其效率強度

,因此 ,依 照 Doyle & Green【152】的做法, 以相對有效 率的 DMU 被參考次數的多寡, 作為進一步從這些相對有效 率的 DMU 區分出真正有效率的 DMU。

(三)差額變數分析:目的在求資源的投入與產出之適當配置,針

(3)

對相對無效率之學校,進行主要評估指標之管理的調整。

本研究以 CCR 模式的投入導向模式進行差額變數分析 ,針 對相對無效率之 DMU,進一步分析其投入與產出改善效率之 空間值。經由上述對投入與產出項目的初步選取之後,關 於私立技術學院管理效率的評估則透過 DEA 模式的實證分 析, 分別由效率分析、參 考 集合分析與差額變數分析等面 向而與以討論,並進一步分析比較有效率學校與運用集群 分析及羅吉斯模型分析之重視績效群學校關係 ,以提供學 校高階管理者的建議。

三、投入與產出項目的確立

黃旭男【 60】指 出,組織活動是將投入之各項資源轉換成產 出,投入是產出具有貢獻之各種資源,而產出項達成組織目標之 具體化衡量項目,因而只要確立組織目標即能建構評估準則,而 選定投入產出項。

我國大學教育的目標,根據大學法之規定, 是以研究學術、

培養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由此可 知,大學的基本目標有三 :教 學、研究及社會服務。以下將依據 此三項目標,選取適合評估大學校院經營績效之投入及產出項目

本文所選用之投入及產出項目,即根據大學校院效率評估之 相關文獻與問卷分析,依投入產出面分別列示。由於本文探討私 立技術學院之組織績效,因此投入產出項目之挑選以適宜做校際

(4)

評比之指標為主。此外,由於教育投入及產出項目的量化指標具 有相當的爭議性且必須取決於資料的可取得性,本文再選取投入 產出項目時,變數資料是否可取得亦是主要的考量因素。以下針 對產出及投入項目之變數分別敘述如下:

(一)產出項目

茲分為教學、研究及社會服務三方面加以說明:

1.教學方面

學生是學校最主要的產品,學生的數量及品質可表現學校在 教學方面的成效 。 蓋浙生【100】 指出 , 教育產出量的估算 ,最 顯著的方法,畢業生人數的多寡來表示。這項產出量的先決條件

,是假設學生入學後, 完成規定的修業年限,通過各項考試測驗 才獲準畢業,取得文憑學位,這樣至少表示教育的訓練已達某一 標準, 因此以畢業生人數作為教育產出之估計數是相當合理的。

其次,王保進【2】與師大教育研究中心(1998)提出可以畢 業生參加各類考試及格率、畢業生就業率、畢業生升學率等指標 衡量教育成果。本文以學生取得證照數作為學校在教學方面的產 出項目。

2.研究方面

Ahn and Seiford 【116】認 為 ,研究的產出應包括新知識 (new knowledge) 的創造或是對現有知識的確認及修正 。 但一 個直接且完整衡量只是增加的指標是幾乎不可能取得的。因此一 般衡量研究產出的代理變數包含各項可量化的研究產出,如出版

(5)

品、 學術論文、 專 利、 政府補助及委託研究合約等。 王保進 【2

】與師大教育研究中心(1998) 歸納有關學術研究之指標包括教 師參與各項研究計畫數、 獲得補助之研究經費數 、學術論文數、

出席研討會數等項目。本文擬採用教師參與各項研究計畫數做為 研究方面之產出。

3.社會服務方面

依據定義,推廣教育是指依大學教育目標,針對社會大眾所 辦理學士以上程度之教學及提昇大眾學識水準之各項教育活動。

由此可知,學校辦理推廣教育之收入 、學生人數 、課程時數等,

可做為在社會服務方面之產出指標。不過由於是項資料難以取得

,加上各校提供推廣教育之性質差異頗大,因此本文不擬討論社 會服務方面之產出。

(二)投入項目

投入是指對產出具有貢獻之各種因子 ,楊景堯【96】指 出,

經費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原動力,若無經費,教育事業便無力推動

,教育活動也無法執行。一般而言, 學校之運作經費分為兩大部 分,一為經常支出,一為資本支出。 經常支出為學校經營所需之 費用,依用途大致可分為人事費、業務費 、維護費等 ,其中以人 事費所佔比例最高, 教職員之學歷、位 階、經驗及年資等皆表現 於薪資中,而人事費以外之經常支出則可代表學校為提供教學服 務所投入之各項經常性費用。但由於私立大學校院支出明細科目 無法取得,因此本文擬以經常支出總額做為投入項目之一。

(6)

以 DEA 模式進行評估時, 其投入與產出項目之間必須符合

”isotonicity” 的特性 , 亦即投入數量增加時, 產出數量亦會 增加。因此本研究選取的投入與產出項為:

1.投入項共五項 input1:平均年資 input2:平均年齡

input3:圖書博物決算金額 input4:教職員數

input5:專任博士 2.產出項共三項:

Output1:畢業人數 Output2:證照數 Output3:研究計劃數 6.2 實證模型之設定

一、投入產出變數及其衡量 (一)投入項

在教學方面, 採用各校九十學年度之 平均年資、 教職員數、

平均年齡、圖書、博物決算金額及專任博士等五變項。

(二)產出項

在教學方面,採用九十學年度各校之畢業生人數、學生取得 證照之人數。

在研究方面,採用教師取得研究計畫數。

(7)

表 6.1 投入與產出變項統計概況

變項名稱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年資(年) 35 8.161143 4.629124 15 1

平均年齡(年) 35 31.79371 15.58791 44 1

圖 書 及 博 物 費 ( 千 元 )

35 8159.417 10279.11 49094 1385

教職員數(人) 35 274.2571 157.4809 549 1

專任博士(人) 35 51.74286 19.98048 103 19

畢業人數(人) 35 2576.229 922.3188 4421 439

證照數(人) 35 2062.8 2124.515 7828 215

研究計畫數(件) 35 56.25714 44.44023 161 8

根據經驗法則,以 DEA 模式作相對效率分析時,變項與決 策單位 (DMU)之間的關係為:參與分析之決策單位至少為投入項 與產出項個數和的二倍以上;如此為避免分析結果之大部分決策 單位其效率值均為 1,而失去比較意義。因此若決策單位之個數 少於該法則時,則應考慮增加決策單位 (DMU)個數或審慎評估以 減少投入產出項。本研究採用 35 個決策單位(DMU),符合此法 則之要求。

二、選擇模型導向

技術效率衡量模式的設定有投入面導向和產出面導向兩種 模式,雖都可用來衡量效率, 但在意義上並不相同。當投入要素 為決策單位(DMU)所能控制時,多數情況下選用「投入導向」

(Input orientation)模式,也就是在產出固定下,進而求算無效率 的決策單位(DMU)在投入要素可以減少的部分;若產出要素是 DMU 所能控制時,則可選用「產出導向」(Output orientation)模 式,即在投入值固定下,進而求算產出可以增加的部分【7】。

(8)

私立技術學院經營者可依學校發展目標,決定那一項投入變 項的重要性,進一步決定應該投入多少的資源,適度的控制投入 要項,使產出結果達到最大之效益。本研究依投入產出變項之特 性,選用投入要項為各技術學院所能自行控制與調整之「投入導 向」模式進行 DEA 之效率分析。

三、實證模型之設立

(一)整體效率(CCR 模型)

整體效率係衡量任一技術學院在最大產出之下,最小要素的 投入,觀察其在生產面的作業及生產規模是否最適,以下列之實 證模型來求得各校之整體效率值 ,其衡量是在投入導向模式下,

各技術學院在投入要素上是否形成浪費。若整體效率 Wk<1 時

,則須按 1- Wk 的比例,將要素投入量予以遞減。

Max Wk=ψk+ε(

∑ ∑

= +

=

+

s

r rk m

i

ik

S

S

1 1

)

Subject to:ψkYrk+

=

+

n rk

j

S jYrj

1

λ

=0

=

+

n ik

j

S jXij

1

λ

=Xik

λj,S+rk,Sil

0 式中:i=4,j=1,2,… … ,37,r=4

Wk:為第 k 所技術學院之整體效率值;

(9)

Xik:為 第 k 所受評估技術學院的投入 i, 投入共五項, 分別 為平均年資 、 平均年齡、 圖書博物決算金額、教職員數

、專任博士;

Xij:第 j 所技術學院的第 i 種投入量;

Yrk:第 k 所受評估技術學院的產出量 r,產出共三項, 分別 為畢業生人數、學生取得證照人數、教師研究計劃數;

Yrj:第 j 所技術學院的 r 種產出量;

Slk:投入項的差額變數;

S+rk:產出項的差額變數;

λ :權數;

ε :極小的正數(非阿基米德數,non-archimedean quantity) 在技術面的考慮下,此可分為二個部分討論,其一為純粹考 慮技術上資源配合是否恰當,此部分的衡量指標稱為技術效率;

其二考慮生產規模,以規模效率作為衡量的相對指標。若整體效 率值為 1,表示無論是純粹技術面或是生產規模面皆已達最具效 率;若整體效率值小於 1,則無效率可能是由於技術無效率或生 產未達最適規模所產生,抑或者是二者兼備。

(二)技術效率(BCC 模型)

Min hk=θk-ε

 

 ∑ + ∑

= =

+ m

i

s

r rk

ik

S

S

1 1

(10)

Subject to: +

=

n rk

j rj

j

Y S

1

λ

=Yrk

∑ −

= n

j

ij j

X

1

λ

θkXik+

S

ik =0

= n

j

j

1

λ

=1

λj

S

rk+

S

ik

0

式中,i=4,j=1,2,… … .,37,r=4;

hk:為第 k 所技術學院之技術效率值;

Xik:為 第 k 所 受評估技術學院的投入 i, 投入共五項, 分別 為平均年資 、 平均年齡、 圖書博決算金額 、 教職員數、

專任博士;

Xij:第 j 所技術學院的第 I 種投入量;

Yrk:第 k 所受評估技術學院的產出量 r,產出共三項, 分別 為畢業生人數、學生取得證照人數、教師研究計劃數;

Yrj:第 j 所技術學院的 r 種產出量;

Slk:投入項的差額變數;

S+rk:產出項的差額變數;

λ :權數;

ε :極小的正數(非阿基米德數,non-archimedean quantity) 於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DEA)中 , 以 CCR 模 式 之 固 定 規 模 報 酬

(11)

(CRS)來衡量決策單位 (DMU)的 整 體 效 率, 即是將所有的決策單 位(DMU)作相互間的比較;而以 BCC 模式之變動規模報酬(VRS) 來衡量技術效率,即是將條件相當的決策單位分別作比較,但 其 中 存 在 著 各 決 策 單 位 間 是 否 處 於 適 當 的 生 產 規 模 下 生 產 的 差 異

。因此在此二者的合併使用之下, 才能計算出 : 整體效率 ÷技 術 效率=規模效率。

因此造成整體無效率的原因,一為管理不佳所造成之資源上 的浪費;二為該決策單位非處於最適規模報酬下,造成生產規模上 的無效率。

6.3 效率估 計之結果分析

本研究依研究分析的目的,以結合 CCR 與 BCC 的投入導向 模式進行 DEA 之實證分析, 以下就效率分析的結果進行說明,

若該校的效率值為 1,則視為相對有效率, 若其效率值未達 1,

則視為相對無效率,而相對無效率之學校可藉由差額變數分析求 其目標之改善;再以參考集合分析,針對相對有效率的技術學院

,進一步區辨其何者為真正有效率。

一、整體效率

DEA 分析中,首先透過效率分析求出各校的效率值,將投入 與產出項代入 CCR 模式中,即可得出 35 所技術學院之整體效率

,其結果如表 6.2 所示。

以 CCR 模式評估相對效率,得知在投入項為圖書及博物金 額、平均年資、平均年齡、教職員數、專任教師中博士人數、產

(12)

出項為 畢業生人數、學生取得證照人數、教師研究計畫數的分析 之下,共有 13 所私立技術學院的整體效率值為 1,達相對有效率

,佔全體技術學院的 37.14%,35 所私立技術學院的整體效率平 均值為 0.858103;效率值介於 1 至 0.9 之間的技術學院有 5 所,

佔 14.29%,效率值介於 0.9 至 0.8 之間的技術學院有 7 所, 佔 20%,效率值在 0.8 以下的技術學院則有 10 所,佔 14.29%,而 效 率值最低者僅為 0.275098。

表 6.2 整體效率值之次數分配百分比

效率值 技術學院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1 15 37.14 37.14

0.9~0.99 7 14.29 51.43

0.8~0.89 9 20.00 71.43

0.7~0.79 2 14.29 85.72

0.6~0.69 1 5.71 91.43

0.5~0.59 1 2.86 94.29

0.4~0.49 2 2.86 97.15

0.2~0.39 1 2.86 100

合 計 35

平均值 0.858103

(13)

表 6.3 私立技術學院整體效率、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 No.

決策單位 (DMU)

整體效率 (CCR)

技術效率 (BCC)

規模效率 (SE)

規模報酬 (RTS)

1 TA1 1 1 1 CRS

2 TA2 0.963539 1 0.963539 DRS

3 TA3 0.892676 0.941062 0.892676 CRS 4 TA4 0.92366 0.937478 0.9852604 CRS

5 TA5 1 1 1 CRS

6 AT6 1 1 1 CRS

7 TA7 0.850454 0.890481 0.9550501 CRS

8 TA8 1 1 1 CRS

9 TA9 0.65163 0.714433 0.9120939 CRS 10 TA10 0.709007 0.719591 0.9852916 CRS 11 TA11 0.930487 0.971354 0.9579277 DRS

12 TA12 1 1 1 CRS

13 TA13 0.849079 0.863827 0.9829271 DRS 14 TA14 0.740906 0.928261 0.7981656 DRS

15 TA15 0.877541 1 0.877541 DRS

16 TA16 1 1 1 CRS

17 TA17 0.69004 0.740495 0.9318631 CRS 18 TA18 0.599508 0.733877 0.8169052 DRS 19 TA19 0.275098 0.747967 0.3677943 CRS

20 TA20 1 1 1 CRS

21 TA21 0.820101 0.878055 0.9339973 CRS

22 TA22 1 1 1 CRS

23 TA23 1 1 1 CRS

24 TA24 0.786388 0.865549 0.9085424 DRS

25 TA25 1 1 1 CRS

26 TA26 0.410809 0.793812 0.5175142 CRS 27 TA27 0.737152 0.800708 0.9206137 DRS

28 TA28 0.868201 1 0.868201 DRS

29 TA29 0.945862 1 0.945862 DRS

30 TA30 1 1 1 CRS

31 TA31 0.734038 1 0.734038 CRS

32 TA32 1 1 1 CRS

33 TA33 0.919289 0.995441 0.9234992 CRS

34 TA34 1 1 1 CRS

35 TA35 0.858132 0.964578 0.889649 CRS 註:規模報酬欄之 CRS 表固定規模報酬,IRS 表遞增規模報酬,DRS 表遞減

規模報酬

(14)

二、技術效率

由 BCC 模式所分析的效率為技術效率,而由整體效率與技術 效率的比值可求得規模效率。在以圖書及博物金額、教職員數、

專任教師中博士人數比、以畢業生人數、 學生取得證照人數、 為 產出項的分析之下,私立技術學院中其技術效率值為 1 之相對有 效率者共 18 所, 佔全體技術學院之 51.4%, 35 所私立技術學院 的技術效率平均值為 0.928199;效率值介於 1 至 0.9 之間的技術 學院有 6 所 , 佔 17.4%, 效率值介於 0.9 至 0.8 之間的技術學 院 有 5 所,佔 14.29%,而效率值最低者為 0.71433。

表 6.4 技術效率值之次數分配百分比

效率值 技術學院

百分比 累積百分

1 18 51.43 51.43

0.9~0.99 6 17.14 68.57

0.8~0.89 5 14.29 82.88

0.7-0.79 6 17.14 100

合計 35 100.0 100.0

平均值 0.928199 三、規模效率

在 BCC 模式中 hk所衡量的為技術效率,其中較 CCR 模式多 出的唯一新變數 UK,則可代表規模報酬。當 UK> 0 時 ,屬 於規 模報酬遞減; UK< 0, 屬於規模報酬遞增 ;至 於 UK= 0,則代表 固定規模報酬。所謂規模報酬係指在生產前緣線上,每單位投入 的平均產量。在固定規模之下,每單位投入的平均產量最大;若 投入量越多,所得到的每單位投入的平均產量越少,此時的生產

(15)

規模是處於「 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若投入量越多,所得到的每 單位投入的平均產量也越多,此時的生產規模是處於「 規模報酬 遞增」階段。

當規模效率等於 1 時,則顯示該決策單位(DMU)處於固定規 模報酬的狀態,若規模效率不等於 1 時,則代表該決策單位(DMU) 屬於規模報酬遞減或遞增的無效率階段。 在 35 所受評估之技術 學院中 ,整體效率的平均值為 0.858103, 表示 35 所技術學院中 約有 11.4%(1-0.858103)的投入未能有效的達成最適產出量;技 術 效率的平均值為 0.928199 大於規模效率的平均值 0.9244817, 因 此 私 立 技 術 學 院 的 整 體 無 效 率 有 比 較 多 的 因 素 來 自 規 模 無 效 率

,少部分來自技術無效率。

在規模效率方面,有 13 所私立技術學院具有相對有效率,

佔全體技術學院之 37.14%,35 所私立技術學院的規模效率平均 值為 0.9244817; 效率值介於 1 至 0.9 之間的技術學院有 13 所

,佔 37.14%,效率值 介於 0.9 至 0.8 之間的技術學院有 5 所,

佔 14.29%,效率值介於 0.8 至 0.7 之間的技術學院有 2 所 ,佔 5.71%,效率值介於 0.7 至 0.6 之間的技術學院有 0 所, 佔 0%

,效率值介於 0.6 至 0.5 之間的技術學院有 1 所,佔 2.86%,效 率值介於 0.4 至 0.3 之間的技術學院有 1 所,佔 2.86%。

(16)

表 6.5 規模效率值之次數分配百分比

效率值 技術學院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1 13 37.14 37.14

0.9~0.99 13 37.14 74.28

0.8~0.89 5 14.29 88.57

0.7~0.79 2 5.71 94.28

0.6~0.69 0 0 94.28

0.5~0.59 1 2.86 97.14

0.4~0.49 0 0 97.14

0.3~0.39 1 2.86 100

合 計 35 100.00 100.00

平均值 0.9244817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有技術效率的 18 所私立技術學院中,

有 5 所技術學院未達整體效率,其代表這些技術學院不具整體 效率的原因, 是由於規模效率所引起 ,也就是說, 這些技術學 院目前投入資源的配置是具有技術效率的最佳組合狀態, 但導 致該技術學院無效率的原因, 是因為其不具規模效率,亦即獲 得產量與所投入資源的量無法成等比例增加, 或呈規模報酬遞 減或遞增 ,因 此 ,該技術學院則必須調整學校的規模,也就是 當規模報酬遞增時須增加 ,當規模報酬遞減時須減少其資源投 入總量的多寡,才能使其達到整體效率的表現。

在此 35 所技術學院中,並未見達規模效率卻不具整體效率 之學校產生, 即代表在私立技術學院中, 並無投入資源的配置 組合並非為最佳組合的情形發生,故現有之私立技術學院皆無 須重新調整其投入資源的配置組合, 以使其達到整體效率之表 現。

(17)

四、參考集合分析

當一個決策單位(DMU)效率值為 1,是為相對有效率 ,即代 表此一決策單位(DMU)落在效率前緣上,成為其他相對無效率的 決策單位所比較及參考對象,因此,真正具有效率的私立技術學 院會成為其他技術學院的參考對象。 Doyle & Green【 121】 則依 據相對有效率之技術學院被參考次數的多寡,進一步區分出其中 的差異 ,以解釋效率值為 1 的各技術學院間其實質效率的表現。

當一個有效率的技術學院被參考的次數越多時,即代表其越具有 真正效率,亦即成為其他多數技術學院所參考的依據,因此其效 率表現將優於其他被參考次數較低的技術學院。

表 6.6 私立技術學院參考集合次數統計表 No.

學校名稱

參考次

代碼

學校名稱

參考次

1 TA1 5 8 TA22 3

2 TA5 2 9 TA23 3

3 TA6 0 10 TA25 2

4 TA8 17 11 TA30 0

5 TA12 11 12 TA32 14

6 TA16 5 13 TA34 0

7 TA20 1

在技術效率上相對有效率的技術學院中,以 TA8 被其他相對 無效率之技術學院參考的次數 17 次最多,其次為 TA32 及 TA12 各為 11 次,TA6、TA30 及 TA34 的被參考值為 0,可見被參考次 數越少的技術學院 ,其在相對有效率技術學院中較不具競爭力。

五、差額變數分析

(18)

差額變數分析係顯示受評估單位資源配置運用情形,並提供 效率值較差的單位應改善之方向及幅度。當一個決策單位(DMU) 達到整體效率時,則現有的投入與產出均達最適配置,表示該決 策單位(DMU)位於效率前緣上,且其差額變數皆為 0;若一個決策 單位(DMU)之整體效率值小於 1,則差額變數必至少有一不為 0;

也即是在決策單位(DMU)其效率值等於 1,且其所有差額變數均為 0 的條件同時成立之下,才是有效率。

以 CCR 模式而言,為達到目前之產量,所需投入最少投入量 之整體效率目標值,所運算出之差額變數分析代表長期努力的方 向;而 BCC 模式是為達到技術效率目標值,所運算出之差額變數 分析代表短期應檢討改善的標的。在差額變數分析中,出現在各 投入項的變數即為應予減少的投入入量,而顯現在各產出項的變 數, 則是應增加的產出量,經由減少投入項成本與增加產出項的 產出達到最佳效率。

本研究分別以 CCR 與 BCC 之投入導向模式進行差額變數分析

,針對各相對無效率之技術學院,求其投入與產出項應改善之目 標值,表 6.7、 表 6.8、 表 6.9 及表 6.10 所列之 數據分別為各無 效率技術學院若要達到整體效率與技術效率時,其投入項所須減 少的投入值與產出項所須增加的產出值所應達到的目標值,而由 其 目 標 值 與 實 際 投 入 值 可 得 知 各 相 對 無 效 率 之 學 校 的 投 入 與 產 出項目可以改善的空間。

無效率的私立技術學院要達整體效率(CCR 模式),須改善的

(19)

項 目 以 減 少 圖 書 及 博 物 決 算 金 額 為 主 , 佔 了 所 有 須 改 善 項 目 的 72.7%,其次為增加學生獲得證照數佔 22.4%。因此若無效率之私 立技術學院欲改善學校整體效率時,應特別重減少圖書及博物決 算費、增加學生獲得證照數及畢業生人數等變項的改善。

而在技術效率的改善部分 (BCC 模式 ),無效率的技術學院亦 以減少圖書及博物決算費佔所有需改善項目的 87.3%,其次則為 增加學生獲得證照人數佔 8.6%,再者則為增加畢業生 2%人 數。

可見,私立技術學院教師在研究部分的產出狀況並未能達到一個 有效率的狀態,一方面可能在研究計畫的獲得比例上較公私立大 學為低, 因此限制了教師的研究環境。 再者,在圖書及博物決算 金額的支用上也需再做修減,同時,技職教育是為培養學生的專 業技能,因此以現階段學生在證照的獲得人數上,實有在加強的 必要。

總體來說,在差額變數的分析上,顯示相對無效率的私立技 術學院,應以改善 圖書及博物決算金額、畢業生人數及學生獲得 證照人數為其重點。

(20)

表 6.7 以 CCR 模式評估私立技術學院投入項之差額變數

Excess Excess Excess Excess Excess

No DMU Score 平均年資 平均年齡 圖書及博物 教職員數 專任博士

S-( 1) S-( 2) S-( 3) S-( 4) S-( 5)

1 TA1 1 0 0 0 0 0

2 TA2 0.9635389 0 0 0 71.18163 13.949044

3 TA3 0.892676 8.6622631 36.335218 4358.9698 4.8931868 0

4 TA4 0.9236604 8.4025116 33.542654 0 0 0

5 TA5 1 0 0 0 0 0

6 AT6 1 0 0 0 0 0

7 TA7 0.8504535 8.5269255 34.890985 0 102.96351 0

8 TA8 1 0 0 0 0 0

9 TA9 0.6516297 2.7394495 13.617549 0 133.623 0

10 TA10 0.7090072 6.0478351 28.027059 27863.133 0 0 11 TA11 0.9304871 4.123875 21.97879 0 78.644292 0

12 TA12 1 0 0 0 0 0

13 TA13 0.8490788 6.4849489 0 0 0 10.767635

14 TA14 0.7409059 2.2815164 13.495687 0 83.365023 0 15 TA15 0.8775412 0.2042553 33.770205 1894.218 261.05337 0

16 TA16 1 0 0 0 0 0

17 TA17 0.6900397 4.808329 18.828499 28621.371 0.7277469 0 18 TA18 0.5995078 4.789714 22.175441 1354.1363 0 0 19 TA19 0.2750984 1.5559013 10.33154 0 3.489179 0

20 TA20 1 0 0 0 0 0

21 TA21 0.8201006 2.3340051 16.874416 0 23.518368 0

22 TA22 1 0 0 0 0 0

23 TA23 1 0 0 0 0 0

24 TA24 0.7863884 8.271553 29.50404 2666.0814 0 0

25 TA25 1 0 0 0 0 0

26 TA26 0.4108094 3.4318591 14.766759 0 0 0

27 TA27 0.7371519 0 9.3368141 0 113.24388 0

28 TA28 0.8682008 6.2039171 0 0 0 10.012013

29 TA29 0.9458619 0 3.5238034 0 126.85804 0

30 TA30 1 0 0 0 0 0

31 TA31 0.7340378 0 0 12.155278 0 3.1177778

32 TA32 1 0 0 0 0 0

33 TA33 0.9192887 12.958884 32.263947 0 84.770914 0

34 TA34 1 0 0 0 0 0

35 TA35 0.8581324 0 3.1151999 0 0 14.433671

(21)

表 6.8 以 CCR 模式評估私立技術學院產出項之差額變數

Shortage Shortage Shortage

No. DMU Score 畢業人數 證照數 研究計畫數

S+( 1) S+( 2) S+( 3)

1 TA1 1 0 0 0

2 TA2 0.9635389 0 1833.8578 0

3 TA3 0.892676 0 1619.3073 49.473597

4 TA4 0.9236604 0 2299.5296 0

5 TA5 1 0 0 0

6 AT6 1 0 0 0

7 TA7 0.8504535 0 1361.2728 3.9539312

8 TA8 1 0 0 0

9 TA9 0.6516297 0 1298.6834 6.8575951

10 TA10 0.7090072 0 1115.389 55.390652

11 TA11 0.9304871 0 0 0

12 TA12 1 0 0 0

13 TA13 0.8490788 0 252.17648 0

14 TA14 0.7409059 0 0 0.8603076

15 TA15 0.8775412 1378.418 0 4.6288356

16 TA16 1 0 0 0

17 TA17 0.6900397 0 0 0

18 TA18 0.5995078 0 1253.9157 6.763155

19 TA19 0.2750984 0 407.63851 2.6682479

20 TA20 1 0 0 0

21 TA21 0.8201006 0 743.0715 0

22 TA22 1 0 0 0

23 TA23 1 0 0 0

24 TA24 0.7863884 0 168.80313 24.483077

25 TA25 1 0 0 0

26 TA26 0.4108094 0 828.48641 0

27 TA27 0.7371519 0 1609.7682 0

28 TA28 0.8682008 0 0 0

29 TA29 0.9458619 0 1615.6265 0

30 TA30 1 0 0 0

31 TA31 0.7340378 0 1434.6866 0

32 TA32 1 0 0 0

33 TA33 0.9192887 0 1210.2886 34.733684

34 TA34 1 0 0 0

35 TA35 0.8581324 0 696.71763 16.68025

(22)

表 6.9 以 BCC 模式評估私立技術學院投入項之差額變數

No. DMU Score V( 1) V( 2) V( 3) V( 4) V( 5)

1 TA1 1 1 0 0 0 0

2 TA2 1 1.67E-03 1.07E-02 1.33E-04 0 0

3 TA3 0.9410621 0 0 0 0 2.86E-02

4 TA4 0.9374782 0 0 0 1.13E-03 1.61E-02

5 TA5 1 2.59E-02 0 1.23E-04 1.64E-03 0

6 AT6 1 7.40E-03 0 1.12E-04 0 1.57E-02

7 TA7 0.8904808 0 0 4.54E-05 5.30E-04 2.00E-02

8 TA8 1 1 0 0 0 0

9 TA9 0.714433 1.45E-02 0 8.60E-05 1.43E-05 1.07E-02

10 TA10 0.7195909 0 0 0 0 2.33E-02

11 TA11 0.9713538 0 0 3.61E-05 0 2.18E-02

12 TA12 1 0.02081276 0 5.06E-04 0 0

13 TA13 0.8638265 0 0 7.22E-05 1.20E-03 0

14 TA14 0.9282611 0 0 0 0 0.015625

15 TA15 1 3.92E-03 0 0 0 2.26E-02

16 TA16 1 0.89532729 0 9.12E-06 0 0

17 TA17 0.7404953 0 0 0 8.17E-04 1.36E-02

18 TA18 0.7338769 0 0 0 0 1.67E-02

19 TA19 0.7479671 0 0 5.26E-05 0 1.93E-02

20 TA20 1 0 0 5.21E-05 0 1.26E-02

21 TA21 0.8780547 0 0 5.70E-05 0 2.29E-02

22 TA22 1 0 0 0 0 3.45E-02

23 TA23 1 6.09E-02 0 4.28E-04 0 0

24 TA24 0.8655489 0 0 0 0 0.02439024

25 TA25 1 0 0 0 0 2.63E-02

26 TA26 0.7938115 0 0 1.97E-04 1.49E-03 3.16E-03

27 TA27 0.8007185 1.56E-03 0 2.50E-04 0 0

28 TA28 1 0 9.50E-03 7.39E-05 0 0

29 TA29 1 2.25E-02 0 1.92E-04 0 0

30 TA30 1 1 0 0 0 0

31 TA31 1 1 0 0 0 0

32 TA32 1 0.28523909 0 0 0 2.65E-02

33 TA33 0.995441 0 0 6.37E-05 0 2.61E-02

34 TA34 1 0 0 0 0.18487734 4.29E-02

35 TA35 0.9645781 0.01456365 0 2.87E-04 1.27E-03 0

(23)

表 6.10 以 BCC 模式評估私立技術學院產出項之差額變數

No. DMU U(0) U( 1) U( 2) U( 3)

1 TA1 0 2.80E-04 0 4.96E-04

2 TA2 -7.56E-02 1.28E-04 0 5.40E-03

3 TA3 -0.3078534 4.49E-04 0 0

4 TA4 -0.67726234 3.66E-04 0 7.28E-03

5 TA5 0 0 0 9.17E-03

6 AT6 0 2.27E-04 1.17E-04 0

7 TA7 0.550224085 1.41E-04 0 0

8 TA8 0 2.82E-04 0 0

9 TA9 0.538951833 6.86E-05 0 0

10 TA10 -0.25057835 3.65E-04 0 0

11 TA11 -1.03784208 5.41E-04 5.98E-05 5.38E-03

12 TA12 0 3.92E-04 0 0

13 TA13 -0.73621446 2.54E-04 0 5.20E-03

14 TA14 -3.9590943 1.19E-03 1.76E-04 0

15 TA15 -0.37189077 0 2.17E-04 0

16 TA16 0 2.23E-04 5.52E-05 0

17 TA17 -0.24401633 1.81E-04 6.62E-05 3.85E-03

18 TA18 -0.74968859 4.11E-04 0 2.90E-03

19 TA19 0.747967052 0 0 0

20 TA20 0 1.40E-04 7.55E-05 0

21 TA21 0.861406661 0 0 2.52E-04

22 TA22 0 2.05E-04 1.51E-04 0

23 TA23 0 3.58E-04 4.05E-05 7.68E-03

24 TA24 -1.29290009 6.25E-04 4.08E-05 5.20E-03

25 TA25 0 2.59E-04 5.21E-05 0

26 TA26 0.793811509 0 0 0

27 TA27 -0.82871127 4.66E-04 0 0

28 TA28 -0.31276885 1.32E-04 1.54E-05 4.37E-03

29 TA29 -0.20314691 2.29E-04 0 3.31E-03

30 TA30 0 2.60E-04 3.14E-05 0

31 TA31 1 0 0 0

32 TA32 0 4.16E-04 0 0

33 TA33 0.965195002 1.33E-05 0 0

34 TA34 0 4.67E-04 1.06E-04 1.45E-02

35 TA35 0.964578092 0 0 0

(24)

6.4 行為內外在面衡量結果比較

本研究以行為內在面將私立技術學院之組織績效分為兩群

。在 35 所技術學院中「 重視績效群 」學校占有 16 所 ,如 表 6.11 表 6.11 高績效群學校一覽表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1 TA25 7 TA1 13 TA20

2 TA8 8 TA2 14 TA13

3 TA5 9 TA7 15 TA18

4 TA28 10 TA12 16 TA16

5 TA27 11 TA21

6 TA24 12 TA19

其次,本研究以行為外在面之觀點衡量私立技術學院組織之 效率,因為一個組織經營若無效率,即代表著組織對資源運用之 程度與能力不足,不僅在資源上造成浪費,所得到之產出亦無法 達成理想與最適合之結果,導致產出結果與預期達目標之程度差 距增加,使得組織效能不佳。準此,本研究以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來衡量組織之相對效率, 經衡量結果 發現,重視整體效率之學院數有 13 所,示如表 6-12

表 6.12 重視整體效率學校一覽表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1 TA1 7 TA20 13 TA34

2 TA5 8 TA22

3 TA6 9 TA23

4 TA8 10 TA25

5 TA12 11 TA30

6 TA16 12 TA32

(25)

綜上所述,經由內外在層面之衡量結果,茲分述如下:

一、內在層面佳 (重視績效群 ), 外在層面不佳(不重視績效群 ),

共計有九所,示如表 6.13

二、 外在層面佳(重視績效群),內在層面不佳(不重視績效群 ):

計有六所,示如表 6.14

三、內外層面均佳(重視績效群):計七所,示如表 6.15 表 6.13 內在面佳與外在面不佳學校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1 TA28 4 TA2 7 TA13

2 TA27 5 TA7 8 TA18

3 TA24 6 TA19 9 TA21

以上表 6.13 為內在面佳而外在面不佳之學校,經由表 6.7 以 CCR 模式評估差額變數有下列情況須加以改正:

一、圖書及博物決算金額太多。

二、畢業生人數太少。

三、證照數之取得太少。

表 6.14 外在面佳而內在面不佳學校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1 TA6 3 TA23 5 TA32

2 TA22 4 TA30 6 TA34

以上表 6.14 為外在面佳而內在面不佳之學校,經 由 DEA 分 析結果 ,其整體效率與技術效率均為 1。再者可由表 6.6 發現參 考集合次數平均數為 3.6 次。

(26)

6.15 內、外在均佳之學校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編號 學校

1 TA8 4 TA12 7 TA16

2 TA5 5 TA25

3 TA1 6 TA20

由表 6.15 顯示內外在面均佳之學校,計有七所,經內在面之 衡量,將其構面得分順序、得分平均呈現如表 6.16。

表 6.16 內、外在面佳之學校衡量表

順序

構面 得分順序 平均

管理才能

1. 動機特質 2. 領導技能 3. 人際技能

21.8 21.7 21.5

領導行為 1. 型塑願景

2. 主動介入 3. 魅力影響

22.6 22.5 21.5

組織文化 1. 組織認同

2. 嚴格監督

17.4 17.8 競爭策略

(競爭優勢)

1. 品質導向 1.(品質優勢)

18.1 (7.8)

組織運作 1. 行政專業

2. 企業經營 3. 有機體運作

15.6 13.36

11.1

組織績效 1. 目標達成

2. 行政效率 3. 教師滿意

29.6 25.9 22.2

再者,經由表 6.16 得知,內在面佳之學校具有下列特徵:

一、管理才能方面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高階主管較重視「 人際 技能」、「領導技能 」及「動機特質」等三項 ,其平均得分為 21.6。

二、領導行為方面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校長重視轉型領導之「

(27)

型塑願景」與交易式領導之「主動介入」,其平均得分為 22.2

三、組織文化方面:根據調查研究發現, 高階主管均較重視組織 文化之「組織認同」與「嚴格監督」,其平均得分為 16.0 四、競爭優勢與策略方面: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 中高階主管均較

重視競 爭優勢與策略之「 品質導向」與「 品質優勢」其平均 得分為 12.9。

五、組織運作方面:根據調查研究發現, 高階主管均較重視組織 運作之「行政專業」、「企業化經營」、「有機體運作」其平均 得分為 13.335。

六、組織績效方面:根據調查研究發現, 高階主管均較重視組織 績效之「相標達成」、「行政效率」、「教師滿意」, 其平均得 分為 25.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則巢式 Logit 模型可簡化為多項 Logit 模型。在分析時,巢式 Logit 模型及 多項 Logit 模型皆可以分析多方案指標之聯合選擇,唯巢式 Logit

譚志忠 (1999)利用 DEA 模式研究投資組合效率指數-應用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第二章 產品與服務內容 : 一、產品與服務內容 二、創業團隊簡介與 任務執掌 三、營收模式.. 第三章 市場與競爭分析 :

儀器附屬分析 FL Solutions 軟體進行 3-D 圖譜之繪製,爾後將其數據 輸出轉成 Excel.csv 檔,原本 Excel.csv 矩陣型之數據,經轉檔後變為 直列型式數據並匯入 Surfer

個變量上有顯著性的差異。由各變量的平均數亦可看出重視績效 群在各變量上均高於不重視績效群。至「年資輩份」未達顯著性

DEA 是 Farrel【 158】 首 先 提 出 的 概 念 , Charnes, Cooper, Rhodes 【 140】於 1978 年整理並命名, 故稱為 CCR 模式, 廣泛

體開挖與支撐圍束之互制行為。並分別就隧道開挖前進效應、岩體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