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中,第一節將以音樂與歌曲的意義與效能為主題,探討 歌曲教學中的實體意義問題。第二節進入到音樂對於大腦反應以及跟音樂 在對於語言學習相關的人體心理、生理反應的助益。第三節進入到與音樂 與第二語言習得的關係,切入語言習得中音樂能帶來的正面增強。第四節 是音樂與歌曲在實際面與語言教學、語言學習的牽連關係,包括了教學法 的採用以及音樂在語言學習的各方面能力的輔助。第五節先探討課程設計 的理論基礎,進而發掘歌曲教學活動中的設計問題。第六節為結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音樂的本質與作用 音樂的本質與作用 音樂的本質與作用 音樂的本質與作用

雖然音樂(music)已經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與媒介,但是音樂的「定 義」始終難解。王沛綸(1963)說明音樂是「以音為材料,由人生或樂器 直接傳達吾人感情之藝術,是謂音樂。」之後王沛綸(1979)又說明「根 據律動與調和的原理,以音的高低、強弱、音色之旋律而成的一種藝術。」

事實上關於音樂的說明很難有一個面面俱到的完美解釋,但是基於一般對 音樂的最基本的基本要素,也就是節奏(rhythm)與旋律(melody)的理 解與延伸,音樂可以說是一種以藝術性存在、會令人感到愉快的、經過審 慎思考過後的排列起來的聲音,從學理的角度來說,音樂於聲波上分析介 於噪聲和頻率不變的純音之間的聲波。而事實上不管如何用語言去描述音 樂,都不如直接用耳朵去體驗,正如曾瀚沛(1997)說的,我們難以在「音 樂」的定義當中找到滿力或是理想的答案,得自己去體驗音樂!

音樂為藝術的一種形式,音樂表達了人的所思所想,隱含了作者的生 活經驗;音樂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 受和表達人的情感。音樂作為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透過音樂,人們可以 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這在歌曲中這種作用表現得最為突出。奧地利 音樂評論家 Hanslick(1982)表示,任何藝術毫無意外都有影響情感的能 力,但音樂比其他藝術更強烈地影響我們的心情。

(2)

一 一 一

一、 、 、 、歌曲的定義與分類 歌曲的定義與分類 歌曲的定義與分類 歌曲的定義與分類

歌曲(song)就是加了歌詞(lyrics)的音樂,通常也有人聲演唱,也 就是一種歌唱音樂(vocal music)。曾瀚沛(1997)表示,歌唱音樂在本質 上是語言文字與音樂的結合,或者說是詩與樂的結合。詩是語言的一種表 現形式,把它用音樂化的節奏和旋律透過人聲特有的音色表現出來,就是 歌唱音樂。

歌曲的種類一般說來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歌曲,是所謂的藝術歌曲

(art songs)。藝術歌曲的曲調通常是音樂家所做,而歌詞是詩人的詩搭配 而成,比方說西方的歌劇。有些藝術歌曲的曲調是由民間制訂而成,而詩 人根據民間流傳的曲牌填上詩詞吟唱,例如中國古代的宋詞、元曲。藝術 歌曲的特色通常是以浪漫的詩為主軸,而曲調則是用來伴奏氣氛,這種音 樂的手法將詩的主觀情境與客觀環境結合,所以對於氣氛營造的強調識別 的歌曲所沒有的(曾瀚沛,1997)。

第二種歌曲類型是民謠歌曲(folk songs),或稱民歌。民歌是民間廣 為流傳的歌曲,作者通常失佚不可考,歌詞通俗,曲式也很簡單儉樸。民 歌主要為抒發感受或是身邊發生的事,也能反映社會某一階層與族群的現 況。

第三種歌曲是現代歌曲(popular songs),或者稱流行歌曲6,和民歌一 樣都是廣泛流通的通俗歌曲。現代歌曲可以說是現在歌曲的主流,也最為 一般聽眾所接受,而流行歌曲通常具有一定的生命週期,汰舊換新後不斷 有歌曲出現與消失。

流行歌曲與民歌雖然都是通俗歌曲,但是在本質有所差異。曾瀚沛說 明,民歌不是為了市場而存在,而是一種自然傳播現象,雖然生命力不一 定很強,但是存在的時間可能較長,而流行歌曲是以商業做為考量,在利 益需求下強力宣傳以獲得聽眾的青睞。

由於流行歌曲的廣泛流行與,本文所提到的「歌曲」教學,也多為這

6 關於流行音樂的定義曾經有過不同的見解。Middleton(1990)以較全面的觀點來說明

「流行音樂可以視之為在具積極傾向的音樂整體。它的內部關係是持續活動著的。」

(3)

類音樂。一般來說,一首流行歌曲包含的主要元素有:

圖二-1 流行歌曲的元素

至於一般流行歌曲的內容結構,或是指歌曲的旋律進行方式則多半 為:主歌(verse)一至兩段、副歌(chorus;refrain)、主歌、副歌、橋段

(bridge)、副歌,這樣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下,主要會有三段以上的旋律 組成,然後依不同需要重複,以及搭配不同的歌詞。

和其他藝術一樣,音樂同樣可以給人帶來美的感受,並且提升心靈層 次,但是音樂比起其他藝術的效果要顯得更為直接、迅速,而且音樂的取 得來源也非常簡便,音樂的普遍性更是其他藝術難以達到的範圍。

音樂的要素是旋律與節奏,只要是能夠發聲的物體,都有可能可以製 造出音樂,而藉由人的發聲與旋律、節奏的配合,歌曲的雛型也能在不經 意的哼唱中形成。嬰兒時期嬰兒的發聲與接收聲音的資訊內容,是一種不 分語言與音樂的資訊體,音樂與語言的關係更是筆者相當關心的話題。

演唱 演唱 演唱 演唱 編曲 編曲 編曲 編曲 歌詞 歌詞 歌詞 歌詞 曲調 曲調 曲調 曲調

歌曲

音樂的旋律起伏、節奏、音域 高低

歌曲的語言表現、歌曲中心思 想、具體意象傳達

樂器的編制、歌曲的樂風、樂 曲的效果

歌手的音色、音量、表現力

(4)

二 二 二

二、 、 、 、音樂與語言的關係 音樂與語言的關係 音樂與語言的關係 音樂與語言的關係

Chen-Hafteck(1996)聲稱,音樂和語言是人類利用聲音溝通的兩種 管道。從出生開始,嬰兒就開始聆聽而且製造聲響,而且他們根本不會區 分哪些是音樂、語言、歌唱或是口說。Loewy(1995)也說,在人類語言 發展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在嬰孩哭泣、兒語(babbling)時期以至後來需 求與理解語言的出現,這些聲響同時也提供不同時期心理、生理與情感的 發展。如果把這些聲響都看作是音樂在口語層面上的表達,那我們可以 說,在前語言時期,音樂即是溝通的載體了。

音樂與語言對嬰兒時期的嬰兒都是相同的傳遞訊息的媒介,即使到了 後來語言與音樂看似在功能與形式上漸漸被區分開來,事實上我們說的語 言裡面還是帶有音樂的基本元素,我們說話有聲調、有重音,有高低音與 快慢,這些都是成就音樂的韻律與節奏的一部份,如果沒有韻律、重音和 語調,我們根本不可能成功傳達意義(Graham,1992)。Loewy(1995)

甚至建議,語言不應該只是一種認知文本,也是一種音樂性的表現。

三 三 三

三、 、 、 、音樂對於生理與心理的提升 音樂對於生理與心理的提升 音樂對於生理與心理的提升 音樂對於生理與心理的提升

人從音樂裡面獲得美的感受與提升對藝術的美感認知,這當然是音樂 能給我們的藝術功能,但是在這之前,音樂帶給人的心理、生理的力量是 更為明顯而且是每個人都體驗過的:在身心疲累的時候,放一些自己喜歡 的音樂,身體與精神似乎就能獲得解放,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有過共同的經 驗,因為音樂的作用在於鎮靜與撫慰、提升與激勵(Bancroft,1985)。

音樂對於人的生理具有直接而顯著的功能與影響。在生理層面部份,

音樂能刺激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而其主要功能是調節人體的心跳、呼吸 速率、神經傳導、血壓和內分泌(Bancroft,1985)。因此科學家們發現輕 柔的音樂會使人體腦中的血液循環減慢;而活潑的音樂則會增加人體的血 液流速。另外,高音或節奏快的音樂會使人體肌肉緊張,而低音或慢板音 樂則會讓人感覺放鬆。

(5)

除了生理方面的功能,音樂也同時在人的心理產生效果。在心理層次 部份,音樂會引起主管人類情緒和感覺的大腦之自主反應,而使得情緒發 生改變。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平靜或快樂的音樂可以減輕人的焦慮感與緊 張感。

音樂有助於人們的情緒放鬆研究資料很多,由 Salcedo(2002)整理出 來,早在 1950 年代 Pickrell、Metzger、Wilde、Broadbent 與 Edwards 就發 現音樂有助於減輕手術房人員的緊張氣氛;Lozanov(1978)、Botha & Puhl

(1988)都認為巴洛克時代的古典音樂讓人放鬆與專心並產生最好的的功 能。Botha & Puhl(1988)說明古典音樂讓學生放鬆,大腦的作用區也從 單一範圍隨之擴大,這樣學生就能接收更多的輸入了,因為他們利用整個 大腦來吸收資訊量,而不是只靠認知能力來學習(p.2)。

研究也指出音樂能夠有效地減輕人的焦慮感,並提升人的正面情緒。

McGrew(1953)的研究針對在銀行裡面使用音樂對於客戶排隊的情緒影 響具有正面效果,在銀行裡播放音樂,客戶一邊排隊等候時也就不那麼緊 張、不安與焦慮;Devereux(1969)則研究了如果在日常工作裡加入音樂,

可以減少緊張與無聊感。正因為音樂對於生理的作用,包括了調節人體的 心跳、呼吸速率等都能夠直接移轉到心理層次,讓人感到放鬆與消除緊張。

音樂在人的生理、心理都有顯著的正面效果,在教學上常常也被當作 是一種課室教材來使用,特別是在語言教學使用歌曲來教學,可以借重於 音樂與語言的親近關係,讓學生可以暫時跳脫語言教學過於著重的口語教 材,利用歌曲中的音樂與文字同時達到放鬆與語言教學的目的。

傅由(2002)說明歌曲完全不同於「說話」的語音形式,從心理學的 角度來看,只有一種形式的刺激容易讓人感到麻木與疲憊;而歌曲教學則 提供另一種形式的的刺激,打開大腦的新的興奮區域,歌曲中優美的旋律 更可以消除疲勞、提高效率。Jourdain(1997:P.293)說,「音樂正面積極 地影響了語言的語調、記憶還有文法,同時也提升了語言學習的興致樂趣 和動機。任何一個人經由音樂媒體來溝通都是相當有幫助的。」

(6)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 、大腦與語言學習 、 大腦與語言學習 大腦與語言學習 大腦與語言學習

在前一小節,筆者討論了語言與音樂的性質相互有本質上類似的部 分,音樂也因為具有它的獨特的功能,能在語言教學上提供一般口語教學 不能達到的支援。但是,事實上,在我們的大腦當中,處理語言跟處理音 樂並不是在同一腦半球運作的7。在我們的右腦有一塊區域是專門來處理音 樂訊息的,像是音樂中的韻律、音高等都是由右腦的這塊區域去處理;而 左腦則是有處理語言能力的一個主控區塊。在語言學習當中,我們的左腦 語言區掌握了文法、閱讀認知等能力,但這不代表我們就用不到右腦思考。

一 一 一

一、 、 、 、音樂活化左右 音樂活化左右 音樂活化左右 音樂活化左右腦的溝通 腦的溝通 腦的溝通 腦的溝通

Anton(1990)說,當一種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的左右腦同時動作,

這是最理想的,也是最具成效的學習活動。一個理想的教學活動應該要促 進學生靈活的思考,並幫助學生找到新的途徑去表現他們的想法。雖然語 言能力主要由左腦來處理,但是能在教學中用到「右腦的能力」,舉凡動 作、音樂與個人情感等來增進學生的記憶、創造力與模仿力,被認為是最 有效的教學策略。

成功的語言學習絕對不單單只是接收單調的聽覺口語資訊,如果獲得 豐富而多元的輸入,讓左右腦相互支援幫助,語言學習將會更有效率。因 為聽覺神經不只是從耳朵獲得聲音訊息,它們也從其他的感官輸入一起獲 得聲音的來源;所以我們對於環境的經驗是一種綜合體,有時候語言、音 樂、觸覺、視覺與動覺都有互相影響的關係,從生理接收的豐富的輸入可 以讓語言學習充滿敏銳度、活力與氣質(Stansell,2005)。音樂、韻律與 動作也創造出一個連結,讓左腦運作音樂與韻律的部分和處理語言資訊的 部分可以連接在一起 Richards(1993)。

7 在大腦的分區理論之下,左腦負責主要完成語言、分析、邏輯、代數的思考、認識和 行為;而右腦具有接受音樂的中樞,負責可視的、綜合的、幾何的、繪畫的思考行為。

觀賞繪畫、欣賞音樂、憑直覺觀察事物、綜覽全局等,這都是右腦的功能。

(7)

Gardner(1985)曾說:「所有的人(只要是腦部未受損的)都能夠處 理音樂訊息。」幾乎每個人都能接收音樂、感受音樂、評斷音樂,就是這 種普遍的通則能把音樂拿來解決某些語言教學問題的一個重要例證。人體 與音樂最先產生連結的是我們的大腦。人類的左腦處理語言,右腦控制記 憶、動作與情感。左腦與右腦似乎都各司其職,但是歌曲卻將大腦的左右 半球巧妙地連結起來;而且我們大腦裡面對於語言與音樂的可以同步處 理,而不相互干擾(Maess & Koelsch,2001)。

在語言課堂上,語言教師把音樂拿來當成是上課的教材之一,或是配 合音樂與其他教學方法一起使用,往往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 精通語言能力的目的。於是音樂能夠成為一種教學材料,能夠訓練聽說讀 寫能力,並且作為一種真實教材的運用。

當音樂或歌曲運用在教學的時候,大多數的學習者靠右腦來處理音樂 訊息,而同時很多指示也必須仰賴左腦來操作。正如 Guglielmino(1986)

所說的,歌曲建立了左右腦之間的連結,因為當學習者學習歌曲時,右腦 處理旋律而左腦處理文字,這就像是一種加強與互補的效應。

Borchgrevink(1982)表示,對一個右撇子來說,唱歌的時候左腦處 理個人的口語能力(包括方言與音調)與歌唱,然而右腦控制了歌唱中的 音高與音色。可以說音樂中的元素是同時需要左右腦提供可操作的功能,

不管是歌唱或是任何音樂表現都能夠讓左右腦相互合作與整合。

也正因為人類大腦左右兩半球處理的項目不一樣,對於語言學習來 說,如果能夠讓學習者左右半球互相支援與合作,就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 能力,同時銜接已知與未知的知識;相對的,對語言教師來說,他們最重 要的目的就是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輸入,使學生發揮最佳的語言能力。

二 二 二

二、 、 、 、音樂與記憶力 音樂與記憶力 音樂與記憶力 音樂與記憶力

語言學習過程當中,教師的語言輸入都必須經過學生的大腦來處理,

但是這些資訊量是不是都能讓學習者記住,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音樂 對於人類大腦的幫助不但可以協助促進左右腦的協調之外,對於人的記憶

(8)

力也具有顯著的效果,課室中使用音樂可以增進學生的記憶力。因為比起 一般口語(speech),人們更能記得韻腳(rhyme)、韻律與旋律(Falioni,

1993)。Newham(1995)表示他曾在自己工作室進行歌曲對於增加記憶力 的實驗,結果發現無論是成人或是兒童,他們接受歌曲的刺激後存在的記 憶力,比起接受單調的口頭發音展現顯著的記憶效果。

Wallace(1994)曾比較過幾種語言形式的可回憶性,他發現一般口說 語言最難回憶,其次是加了韻腳的文本,而加入了旋律性的文本最不容易 忘記;如果同樣的文本配上重複的、簡單的、易學的旋律表現,會比未配 上旋律的文本更容易學習與記憶。這是因為音樂的旋律提供了連續的訊 息,音節與單句化的資訊、還有段落意義的連結、押韻的使用等,都正面 地而有效地幫助回憶文本的內容,特別是加了歌詞的歌曲,不論是音節、

段落都是固定的;甚至歌詞中的情節描述都是相當統一的,這種文本內容 的限制,反而更容易讓人藉由音樂去回想文本的內容。

Wallace(1994)針對記憶的處理與結構提出他的看法,他表示,如果 文本材料的結構性特色越明顯,就越容易觀察與取得,而這些特色將會在 組織性、限制性與可記憶性產生莫大的助益,音樂就有這樣的特色同時完 成這三方面的使命, 所以利用音樂本身的特色就能夠幫助人們回憶文本 內容(P.1483)。

音樂在結構上具有連續的特色,而且音樂元素像是重音、音節段落等 都加強結構性的特色,本來文本較複雜難懂的內容只要跟音樂結合,人就 可以順著這種連續性去回想內容。不單單是因為文字文本加上了旋律而變 得容易記憶而受惠,Serafine(1984)、McElhinney & Annett(1996)也一 致認為音樂旋律配合了文字後也變得更有組織,也更具辨別性,都能提升 人的記憶力。Serafine(1986)隨後又說,文字與旋律共同出現的時候,是 以歌曲形式表現,這時文字與旋律都改變了彼此,文字反映了旋律的心理 變化,旋律則增加了文字的物理效果。用音樂去記憶原來口語或書面的文 本能夠增進文本的可記憶性,而歌曲是直接將歌詞配合文字的情境嵌入適 當的旋律當中,整體性更為一致;搭配旋律、與分段清楚的歌詞內容也將 保有更強的限制性,當然也更容易記憶了。

(9)

Salcedo(2002)引用了 Morrongiello & Roes 在 1990 年做的一個實驗,

說明音樂對於文本回憶的效果。他們找來小孩(平均年齡 5.6 歲)與成人

(平均年齡 23.4 歲)各二十人,主要是測試受試者對於新舊旋律與文字的 搭配後的記憶反應。受試者接收了五種不同的歌曲形式:全新創作的歌 曲、新近流行的歌曲、詞曲錯搭的歌曲(把另一首歌的歌詞搭到不同歌曲 的旋律上)、舊歌的歌詞配上新的旋律、舊歌旋律配上新的歌詞。受試者 在聽過內容不同的歌曲之後被問及對歌曲的印象,他們必須回答這些歌曲 是完全一樣、有點類似抑或是不一樣。

這次實驗的目的要看出受測者是不是能夠記得原本的旋律與歌詞的 搭配,在詞曲錯誤搭配或是加入新元素後還能回憶並區分兩者的差異。實 驗結果發現,對孩童的記憶來說,他們對於文字的變化有較顯著的敏感 度,小孩子對於歌曲的區別是根據文字變化的判別;而對成人則對於旋律 與文字的整合能力要高於孩童,成人是將文字與旋律高度結合的。然而不 管是成人還是孩童,他們都對一開始接收的,或是已經聽過的歌曲具有高 度的辨別與記憶力。

McElhinney & Annett(1996)做了另一次用歌曲來測試記憶效果的實 驗,比較不同的是他們特別選擇了受試者都不熟悉的歌曲來進行測試,因 為每個人也許都聽過某些歌曲,但是每個人對那些歌的記憶卻都不一樣,

這個實驗目即是要撇除使用受試者熟悉的歌曲會有個體記憶保存的差異 疑慮。

他們選定了二十個成人受試者(平均年齡 21 歲),男女各半。實驗的 內容是將歌詞文本內容用兩種形式表現並加以分組,一種是歌曲吟唱,另 一種是把歌詞改寫成散文形式朗讀。受試者重複聽了三次文本內容後,他 們被要求寫下他們能夠記得的文本內容,再比對他們寫下的回憶內容與實 際的內容正確字數的多寡來評比效果。

實驗結果發現,以歌曲來記憶的那一組整體獲得較高的分數,他們答 對的字數比起用朗讀領說方式吸收的那一組要來的多;同時也發現歌曲組 他們寫下的內容在詞義連結上也較出色。這個實驗可以用來說明,即使人 接收的是全新的歌曲旋律與歌詞內容,在接收重複的輸入後,仍然可以表 現高度的對文本內容的記憶力。Chazin & Neuschatz(1990)也認為歌曲提

(10)

升記憶力的功能不一定只針對熟悉的訊息(旋律或文字)有效,只要是訊 息和音樂連結,幫助記憶的效果一定都比一般口語的訊息來得更好。

除了歌曲結構上的連續性提供記憶力的增強之外,歌曲內容的重複性 也提供學習者重要的記憶原點。Mora(2000)表示,重複是大腦用來記憶 的一種基本的方式,更是學習的基礎。只要同一件事情、同一種聲音不斷 出現、不停灌輸,大腦也就越容易記住。歌曲最基本的特色是重複性與一 致性(陳金蓮、陳建平,2005),一首歌曲裡面的副歌(chorus)通常旋律 與歌詞都一再重複,除了能夠表現作者的重點思想外,結構上更是能加深 聽者的印象。

Palmer & Kelly(1992)表示很多歌曲都是以四拍為主,如果配合上歌 詞來進行,通常可以跟語言的二元交替系統產生良好的配合作用,重音與 非重音的音節可以利用音樂性來做區分;所以當學習者演唱的時候就可以 配合這種音調與語言搭配的特性記住歌詞或段落。

從以上的報告與實驗中,我們可以確定歌曲對於記憶力的提升有明顯 的幫助,旋律讓文字具有連續性,而文字讓歌曲系統化,相互增益之下,

讓文本內容更有組織,相對也更容易被記住;而且不管是舊的訊息或是全 新的內容,經由文字與文字的搭配,歌曲依然可以有效達到幫助記憶的目 的。歌曲本身的結構特性是不斷重複的,這種增強也有助於記憶力的增進。

三 三 三

三、 、 、 、接收歌曲後的低迴作用 接收歌曲後的低迴作用 接收歌曲後的低迴作用 接收歌曲後的低迴作用

有一個成語故事是這樣的: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 歌唱好手,聞名全國。有一年,韓國突然發起狂風豪雨,洪水決堤,巨浪 沖天,把田園、房屋都沖毀了,百姓紛紛逃命。韓娥在鄉親幫助下倖免於 難,投奔齊國。但是在途中,她已經把她的錢都用完了,只有靠著賣唱為 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聲的美妙動人,可謂登峰造極。她人走了,大家 還是覺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聲仍舊迴旋在屋樑之間,久久不散。「餘音 繞樑,三日不絕」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這個成語故事說明了一個常見 的,大家都有過的經驗。人在接收音樂之後,通常會出現一種音樂還在心

(11)

理不斷迴盪作用,而且會不自覺地跟著吟唱,這種心理作用其中包括了非 自主的心理演練(Involuntary Mental Rehearsal)、低迴作用8(din)與歌曲 釘牢現象(Song Stuck In My Head Phenomenon;SSIMHP)。

Involuntary Mental Rehearsal 是一個常見的心理學名詞,表示人不自覺 地在腦裡重複演練某種元素,心理學家 De Guererro(1987)相信心理的反 覆練習是一種有意識的記憶策略,他認為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重複都 可以達到學習的效果(p.538)。

低迴作用的原文 din 的意思指的是無法避免的噪音, Krashen(1983)

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中將 din 定義為「不自覺地練習字詞、聲音與段落」,

他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的對語言的反應形式。語言學者 Barber(1980)在她 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實際體會到了低迴作用的影響力。她回憶起一次去俄 羅斯的旅行中,「(在俄羅斯)第三天,我的心裡住著的那一位語言學家注 意到了我腦袋裡的俄語的雜音(din)正不斷高昂:俄國語文、音響、段落 在跟我對話的人的聲音中不斷遊走,這種噪音隔絕了本來存在我腦袋裡的 其他語言。」Krashen 將這種不斷在腦海裡出現的噪音 din,視之為一種語 言習得的機制,當習得者聽到重複聽到某種不熟悉的聲音,他會在心裡不 斷地去演練,最後達到加強習得的效果,於是低迴作用可以被定義為一種 自然習得語言的心理機制。

在很多研究(Krasehn,1983;Bedford,1985;Parr & Krashen,1986;

De Guererro,1987;McQuillan & Rodrigo,1995;Salcedo & Harrison,2002)

都指出低迴作用在第二語言學習者中是很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在接收與聽 力訓練有關的活動後,學習者往往會不自覺地在心裡練習接收的聲音內 容。Murphey(1990)相信低迴作用與音樂直接相關,Salcedo & Harrison

(2002)也認為低迴作用現象在聽過歌曲後相當普遍。他們認為,音樂、

歌曲或是閱讀都是很重要的基本輸入,它們都可以增加輸入的材料在心理 層面的延伸時間,這都有助於第二語言習得的效果。

Krashen(1983)說明低迴作用也是一種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這種刺激只會發生在可理解的輸入之後,如果

8 din在本文譯為低迴作用,為取其聲音在人心裡暗暗來回出現的樣態。

(12)

沒有輸入,根本不可能會有低迴作用現象,而且低迴作用現象也不會發生 在句構操練與文法練習之後,純粹是學習者不自覺的心理機制。Krashen 推論 LAD 有兩個必要條件:必須是可理解的輸入,而且輸入的量是稍稍 超過學習者已知的量的(i+19)。Krashen 認為低迴作用為 LAD 的一部份,

din 可能是學習找尚未學習到的部分,但是他們可能在不久之後就可能習 得。

Postovsky(1974)、Kadota(1987)的研究指出,在聽力刺激期間配 合朗讀,是最有效的語言學習法。Kadota(1987)再詳細解釋說明,在有 效的 din 的輸入之下,學生先安靜地閱讀或是做單字練習,學生會在心裡 先自動默讀,這會幫助之後的實際操練,因為學習者已經對自己先唸過文 本內容了。但是 Murphey(1990)提出這種學生先自我默讀也可能會發生 問題,因為如果自我默讀在輸入尚未充分的時候就先心裡演練,會對學生 的口音造成影響。就像是很多成人學生的口音始終帶有外國腔調,也有可 能是因為他們在還沒有接收足夠的輸入就太快做心理默讀演練,所以怎麼 聽到的都是自己原本的腔調。Murphey(1990)認為這種學生自我發展的 朗讀最好不要太快。

關於低迴作用現象發生的時間幾位學者也有不同的意見,Krashen 推 論低迴作用的機制通常在輸入後的一至兩小時後出現。Salcedo & Harrison

(2002)認為 din 現象會在輸入後立即發生,McQuillan & Rodrigo(1995)

的研究則指出可能立即在輸入後發生,也可能在一兩個小時後才發生作 用。

雖然說 din 現象在經過聽覺輸入後就有可能在學習者身上產生,而 Murphey(1990)特別強調低迴作用現象與音樂的關係,他認為由音樂產 生的低迴作用現象效果最好,他稱之為歌曲釘牢現象(Song Stuck In My Head Phenomenon;SSIMHP)。Murphey(1990)指出低迴作用與歌曲釘牢

9 Krashen 主張一般語言課程採用階梯式設計,根據詞彙量、詞頻、語法難易度等要素 排定內容順序,每個都以上一課的、已學的(i)為基礎,在新的課堂中加入少量的生 詞或語法點,讓學生如爬樓梯一般,循序漸進的達到設定的語言程度。而他這個主張被 廣泛運用在語言教學的概念中,有些學者認為,若是給學習者剛剛好能吸收的學習量,

會讓整個學習過程失去挑戰性,學習者也易流於怠惰。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在學生能負荷 的量上(i),再加入一些較困難、較新鮮的輸入刺激學習,也正是「i+1」的實踐。

(13)

現象都是語言習得的機制,但是兩者又有些不同,他認為由音樂造成的心 理演練不需要很大量的輸入就可以觸動心理演練,而且演練者不一定瞭解 輸入的內容。心理演練持續的時間也有所不同,Krashen(1983)說明低迴 作用現象可以持續幾天,而習得歌曲釘牢現象的提倡者堅持效果可以持續 好幾年。McChesney(1985)舉出眾所皆知的事實:成人都還能唱出他們 還能唱出他們小孩子的時候學習的歌曲。

以下表舉出 Krashen(1983)的低迴作用與 Murphey(1990)的歌曲 釘牢現象的比較:

DIN SSIMHP

1. 心理演練發生是因為接收了可理 解的輸入,而非輸出

1. 接收了容易學習且重複播放的歌 曲就能產生心理演練

2. 在語言環境越深入越長久,演練 現象越明顯

2. 吟唱歌曲次數越多,演練現象越 明顯

3. 輸入必須是i+1 3. 不一定是要已經學習過的歌曲,

只要是有學習價值的歌曲都可以拿 來當作輸入

4. 很少出現在高級學習者 4. 初級高級學習者都適用 5. 作用發生在輸入後的一至兩個小

5. 輸入後馬上發生作用

6. 可以持續幾天 6. 有時可以持續幾年 表二-1 低迴作用與歌曲釘牢作用的比較

(筆者譯自 Claudia Smith Salcedo (2002). THE EFFECTS OF SONG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ON TEXT RECALL AND INVOLUNTARY MENTAL REHEARSAL. (p.72))

音樂提供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後續反應效果。即使是在歌曲已經停止 播放了,但是旋律與音樂仍然會不斷地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刺激(Wilcox,

1996)。語言學習不需要反覆的演練,如果由學習者自己不自覺地在心裡

(14)

反覆演練,更具有效果;音樂帶來的後續反應不但是繼續了外在的語言輸 入更製造一種內部心理的練習,而那是學習者自己都無法避免的。

低迴作用現象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一種心理機制,只要接受夠多的輸入幾 乎都會產生,而歌曲釘牢現的從其中現象發起的另一個項目,本質上也沒 有改變,只是輸入的內容換成了歌曲而已,限制變得更小,卻在效果與實 施方便性方面提升許多。由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斷,低迴作用現象發 生的,在心理不斷演練的現象對於第二語言習得有絕對正面的幫助,而最 好的實施方法,就是用歌曲來當成材料輸入。

四 四 四 四、 、 、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本節以音樂與大腦作用的生理、心理關係探討音樂與語言、音樂與語 言教學的關係。音樂為藝術的一類,對於放鬆心情、提升專心程度有明顯 而直接的效果,對於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生透過音樂來抒解他們學習的緊張 感是有幫助的。而歌曲裡面同時具有語言與音樂的元素,可以讓大腦的左 腦與右腦相互連結與支援,促進多元智能的發展;也因為音樂劇有連續 性、歌詞的鑲嵌讓歌曲的整體性更為一致,這樣的限制性讓學習者容易去 記憶歌曲的旋律與歌詞的對應。

而歌曲也是最容易觸動心理反覆練習機制的材料,只要再輸入歌曲之 後,學習者通常在很快的時間內不自覺地練習歌曲的內容,這種心理機制 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的助益非常大。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音樂與第二語言習得 音樂與第二語言習得 音樂與第二語言習得 音樂與第二語言習得

一 一 一

一、 、 、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Krashen(1983)比較過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與語言習得

(language acquisition)的差異,他說明語言習得是個體在自然的情境中獲 得語言能力的方法,這種情況比較類似嬰幼兒學會語言的過程;而語言學 習是客體在刻意製造的情境中,經由規劃過的課程與教師的指導,有目的

(15)

地、有系統地學會語言。語言習得的過程比較自然,而且因為語言習得是 類似以潛意識的形式存在於人的認知當中,學習者習得來的知識可以被包 含並且潛入到「習得語言」之系統中,漸漸地學習者能接收新語言所傳遞 的訊息或用新語言表達其個人的思想。

Krashen 的習得理論中,認為語言是獲得的,不是學習到的。為了「獲 得」語言,必須有「輸入」(input),才能有「輸進」(intake),最後再變成

「輸出」(output)(Krashen,1987),只要有了能理解的,有意義的和充足 的「輸入」,學習者自然而然就會吸收語言。

另外還有第二種是 McLaughlin(1990)的理論。他從心理角度來分析和 解釋學習語言的過程,指出人腦是容量有限的信息處理機制(capacity limited mechanism),人腦在同一時間不能同時處理不同的信息,所以在 新的信息或任務沒有完全處理之前需要較多的時間和集中的精力;一旦一 項新的任務熟練以後,處理過程就全自動化了。在新的信息和技能沒有熟 練掌握以前,大腦處理的方式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 processing),

當信息和技能熟練之後,大腦的處理是「自動化的」(automatic

processing)。用學開車來舉例,在剛學開車的時候,人往往不能隨心所欲 控制車子,注意了方向盤就忘記了踩煞車,轉彎時顧了打方向盤卻忘了打 轉向信號燈,於是必須全力去控制每一個細節。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這 些動作都協調得很好,全部自動化了。坐上車以後要考慮的只是開到哪 裡,走哪一條路,其他的動作都無須再思考。因此學開汽車的時候先一個 動作一個動作慢慢地練習,反覆練習,直到一切都自動化為止。

以上兩種理論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有基本對於語言習得的概念是很 接近的,首先,即為了要獲得一種語言,要有大量接觸的語言活動,要不 斷進行練習,必須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去提供學習者良好的與語言材料。

語言的輸入資料一向是研究習得的學者從不忽略的重點,只有給學習 者有效的輸入材料,他們才可以獲得有意義的文本資訊。Krashen(1985)

表示,語言學習者必須置身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並獲得適當的語言輸 入,而且他也強調這些語言的輸入:

1)輸入必須是可以理解的。

(16)

2)輸入必須是有趣的、跟學習者密切相關的。

3)輸入必須不是以語法為大綱的。

4)語言輸入必須是大量的。

二 二 二

二、 、 、 、歌曲能提供真實的可理解文本 歌曲能提供真實的可理解文本 歌曲能提供真實的可理解文本 歌曲能提供真實的可理解文本

歌曲裡面的歌詞是組成歌曲的條件之一,歌詞是一段以音符譜成的旋 律具體化的文字。歌詞的組成元素是文字,而且是有意義的文字,因為它 可以表現作者的情意,這樣的文字系統可以建構出一個情境、一種思想,

學生可以透過歌詞去學習作者創作出來的具意義的文本。以歌曲為教材文 本的歌曲教學符合了以上 Krashen(1985)提出的所有條件,歌曲具有意 義、以貼近一般人的心態書寫而具有可親近性並得到學習者的認同;而且 以一般流行歌曲教學,不以語法教學角度書寫,又提供大量、重複的口語 材料。

歌曲不但是良好的輸入材料之外,利用歌曲教學也提供適當的輸出環 境,讓學習者可以展現接收的語言輸入。Swain(1985)提出語言的輸出 理論(the Output Hypothesis),他認為語言學習者必須要實地去「使用語 言」才能達到母語者的語言水平。當學習者實際使用語言,進行語言輸出,

語言輸出具有三個作用:

1) 為了要表達自己的意思,學習者必須學習相關語法與字彙。學 習者被迫投入語境當中,被語境化(contextualized),所以要被 迫使用目標語說話。

2) 只有使用語言才能提供第二語言學習者驗證他的語言學習成 果。

3) 因為對語言的理解程度不同,學習者從語義層面進階到句法操 作,會讓學習者注意到語言表達的形式。

這三種語言輸出的作用當中,尤其以第一點最為重要,因為語言學習 者學習語言終究要在語境中表達意義。歌曲教學活動當中,當學生進行歌 曲演唱時,學習者不得不跟著歌曲裡面的旋律升降與歌詞中的句型文法演

(17)

練,他們一邊演唱時不知不覺就進入了歌詞中的語境,比起一般口語的強 迫演練,用歌曲來讓學習者進行語言輸出要自然、流利得多。

就第二語言習得而言,理解(comprehension)是語言學習的首要條件,

為促進理解,教師也必須致力於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利用不同的教學材 料來提供教學。Gardner(1983)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10(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強調教師應該多加開發學生在不同面向的智能,語言教學不 是教師只靠一般的文法演示就能收到真正的習得效果;即使學生彼此都存 在個別差異,但是課程活動設計上如果可以用多元化的方法來提供學生輸 入,不但可以開發學生的智能,也提供學生良好的習得環境,這都是習得 過程中相當重要的。

歌曲裡面也有歌詞來提供文字的文本,但是這些文本跟其他課文上的 東西部一樣是因為歌詞還以音樂來展現。歌曲教學提供了一種多元輸入的 範例,讓學生同時接收音樂與語言的刺激。對於以音樂來當作多元性的材 料對學生學習的影響,Medina(1990)曾經利用歌曲與圖畫做了一次小實 驗:她把學生分成四組,一組二十人。第一組學生讓他們熟悉歌詞,並聆 聽歌曲的演唱,第二組只是講解歌詞讓學生熟悉;第三組讓學生聆聽歌曲 之外,還配合歌曲的情節演示劇情的圖片,第四組是講解歌詞的故事內容 並演示圖片,最後讓學生接受考試,測驗他們在這次實驗中的學習到的詞 彙。在這次實驗當中,不管學生學習的文本是歌詞還是歌詞的故事,四組 學生都接收了相近的詞彙量。最後實驗結果發現,詞彙測驗上四組學生都 明顯地得到不錯的分數,不管學生是學歌詞或是歌詞的故事,而其中整體 得分最高的是同時聽歌與看圖片的那一組學生。

雖然 Medina 的實驗只是單純進行了成果測驗來檢視學生的單字習得 量,沒有前測或後測來檢視實驗本身真正的效果,但是單就這個實驗本身 都可以看出來音樂與圖片對於詞彙習得上都有很明顯的效果,而且實施起

10 他提出七種智能為語文 (Verbal/Linguistic)、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空間

(Visual/Spatial)、肢體運作 (Bodily/Kinesthetic)、音樂 (Musical/Rhythmic)、人際 (Inter-personal/Social)、內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等七種智能。1995 年時他又 多加了自然探索 (Naturalist)為第八種智能。

(18)

來能讓學生感到有趣。

Schunk(1999)在幾年之後也做了類似的實驗。她同樣將學生分成了 四組,而且先給學生做了前測檢視他們在未接受其他教學活動前的詞彙理 解量。四組學生分別接受了不同的教學訓練活動,第一組只接受口頭的文 本講解,第二組是聆聽演唱出來的歌曲文本,第三組先接受歌詞口頭講解 接著聆聽歌曲,最後一組是聆聽歌曲並觀賞圖片。實驗結果發現,學生的 單字理解能力都較前測時期進步,而最後一組同時接受歌曲與圖片教學的 學生平均習得的詞彙量比其他組要多出四個詞彙之多。從這些實驗的結果 看來,用音樂與其他語言外部輸入來強化教學與習得已經不是一種選擇,

而是一種可以信服的效果。

語言學習不僅僅只是應該閱讀文字或是觀看圖片而已,最好的方法應 該是有一個提供音樂、服裝、舞蹈與歌曲的符號化的場所與環境,這種可 浸入式的學習環境對語言學習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Stansell,2005)。歌 曲除了提供有意義的文字語言輸入外,音樂的旋律性都可以增強學生的多 元智能發揮,提升語言習得的效果。

三 三 三

三、 、 、 、 歌曲能消除情意濾網的阻礙 歌曲能消除情意濾網的阻礙 歌曲能消除情意濾網的阻礙 歌曲能消除情意濾網的阻礙

根據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Krashen(1982)表示「習得」只有在一種 情形下才會發生:就是當人們瞭解所要表達的訊息時,習得才有可能發 生;也就是說,難以理解的訊息,像是聽不懂的語言、沒有意義的訊息內 容等,都無法幫助語言的習得,也就進一步說明語言的輸入必須是有意義 的。

語言習得一定需要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但是光是 外部進入的語言輸入內容還不夠,學生本身的情意因素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程度。情意濾網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就是提出某些情意 因素跟語言習得有密切關係。通常來說,有較高動機與良好自我形象的學 習者會有較好表現。

情意因素與習得有直接關係是有原因的。Krashen(1981)在考學生的 交談能力時,在測驗自然狀態下的習得成果,而非傳統教室中的學習,他

(19)

發現情意因素扮演重要角色。依照Dully & Burt(1977)的看法,學習態度 較好的學生其情意濾網較薄,阻力較少,如此一來學習者必定更能吸收輸 入,當然也就更利於學習。關於情意濾網的作用與架構,可以用下圖來表 示與說明:

圖二-2 情意濾網的阻礙說明

情意濾網會阻礙語言輸入阻礙學習者,如果學習者本身的情意濾網越 厚,越不利於習得,學習態度良好、動機較高的學生他的情意濾網越薄,

越利於輸入的滲透,較能幫助學習。語言學習者缺乏動力及對語言學習、

目標語及其文化缺少積極的態度是他們外語學習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情感因素是一組複雜的心理因素的合體,Ellis(1994)認為,

情感因素的易變性和個體性使人們不易系統地研究它在第二語言習得當 中的作用。所以在多年來的研究當中,通常都是論斷多於論證,雖然有理 論性卻缺乏操作性。一般通常認為,情感因素對於學習結果有很大的影 響,甚至可以說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至少和知識因素一樣大,而且 往往更大(Stern,1983)。

Krashen(1983)認為某些態度因素跟語言習得有密切關係,而在語言 習得的體現上有兩個結論可以說明:(一)有良好動機,或有積極自我形 象的學習者,都善於尋求並獲取更多的輸入;(二)良好的學習態度可以 減低情意阻力。Krashen(1983)即是在他的自然教學法主張教學時除了要 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給學生之外,還要隨時創造降低情意阻力的學習環 境。

學習態度好壞、動機強弱與焦慮感高低都是影響學習者情意濾網的重 要因素,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上盡量減低學生情意濾網的作用,就可能有 效地將輸入讓學生吸收,順利達成語言習得的目的。

語言習得配備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輸入

濾網

習得的能力

(20)

而音樂在這方面就具有功能可以消除情意濾網的阻礙。音樂可以減輕 焦慮感並提升學習動機(Aida,1994; Horowitz,1986; Jolly,1975;

Trapp,1991)。因為學習第二語言對學生來說是一項陌生的任務,容易出 現焦慮感,而音樂能放鬆學生壓力的功能,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焦慮感:

另一方面,因為音樂的普遍性與廣泛的接受性,幾乎每個人都喜愛音樂,

能夠用音樂歌曲來進行語言教學,讓學生感到新鮮,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 積極學習的心理,進而提升學習興趣。以下再詳細介紹學習動機與焦慮感 在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以及歌曲教學的助益。

(一 一 一 一) ) ) )音樂提升學習動機 音樂提升學習動機 音樂提升學習動機 音樂提升學習動機

動機是人為了自己的願望而做的努力程度高低。Lambert & Gardner

(1972)指出語言習得有兩種動機(motivation)。第一種稱為整體型動機

(integrative motivation),結合型動機指學習者在學習時有與目標語文化 群體結合的願望,學習者有意與目標與及其文化產生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 動機;另一種稱之為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是一種學習 者的功能性目標,像是為了要通過某項考試或是找工作,有這種動機的學 生,常把外語的學習當成是一種工具或手段。Lambert & Gardner認為有整 體型動機的學生最後整體評鑑會學得比較出色,而有工具型動機的學生常 常可以在短期內有優異表現(引自Arnold,1999)。

Ellis(1994)對動機研究做了一番較全面性的歸納。他認為除了上列 的兩類之外,還有結果型動機(resultative motivation)、任務型動機(intrinsic goal motivation)、控制他欲動機(machiavellian motivation)。結果型動機 是一種對於成功學習結果產生的動機,任務型動機是學習者在執行不同任 務時體會到的樂趣,控制他欲動機則是源自對於學習語言後可以對付和控 制目標與的本族語者的願望。

Arnold & Brown(1999)也對動機做了一個較簡單的區分,他們只把 動機分成外在動機(extrinsic)和內在動機(intrinsic)。外在動機是從希望 得到獎賞、避免懲罰等外在條件形成的,內在動機則是學習者自我在學習 時產生的樂趣,對於有內在動機的學習者來說,學習經歷本身就是獎賞。

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都對學習者學習第二外語有很大的助益,但是內在動

(21)

機的促進效果要來的更大,特別是有助於長期記憶。

學習語言動機往往是造成是否能達到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Gardner

(1960)在實驗過後,提出態度因素對於交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具有特別的 重要性;而且整體學習動機也會影響學生是否能堅持第二語言習得的過 程。直接表現在課堂上的反應是:學習動機較高的學生會較常主動回答問 題、答出正確答案,也會從教師那邊獲得較多正面的強化效果。不僅是口 語能力,Bialystock & Fröhlich(1977)也發現具有高度動機的學生對於閱 讀認知上也表現也跟動機程度有高度相關(引自 Arnold,1999)。

動機是一組激發行為、指明方向的因素,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顯得尤 其重要。音樂的普及性與可接受性是讓學生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減少不 確定感與緊張的一個可行材料。Albenberger(1999)表示,如果學生能在 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音樂,那麼他們學習的動機就會增強,因為他們被教 師強加的某種障礙就會減到最低。

(二 二 二 二) ) ) )音樂提高學習興趣 音樂提高學習興趣 音樂提高學習興趣 音樂提高學習興趣

在第二語言的教室中放入了音樂讓學生可以更專心,也讓他們能更積 極學習(Falioni,1993)。歌曲教學活動提示了教師另一種教學的方法:教 學的內容不再只是死板的課文,而是更貼近目標語文化的歌詞;聽力的教 材不再只是教師的單調口說,而是帶有韻律和不同音高的旋律,這種教學 形式的改變能讓學生感到新鮮,也讓學生自然地提升他們學習的興趣,增 強他們學習的動機。

Gardner & Lambert(1959)說明,對目標語當地文化越有興趣,越想 融入當地的學習者(整體型動機)學習的成效一定比只為了照應學校要 求、對目標語文化不感興趣的學習者高得多,但是並不是每個學習者當能 夠到目標語當地去學習語言,而歌曲裡面的文化意義就可以提供學習者認 識當地文化的機會。

歌曲的種類很多,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也都不盡相同,能夠吸引的族群 也就不一樣;而歌曲為流行文化中的一種元素,隨著流行文化的普及,甚

(22)

至可以跨越國界而傳播,自然也可以吸引非本國的族群。Nambiar(1993)

建議用新近的流行歌曲來吸引年輕的族群,因為歌曲處理的是人類整體的 情感,即使學生不明白歌詞全部的意義,他們通常還是很願意去認識與演 唱。而且歌曲也可以讓較害羞的學生在歌曲的背後表達情感與抒解壓力。

Murphey(1987)說,人們普遍對音樂都感到興趣,於是在第二語言 教學中加入音樂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動機。他也建議第二語言課程應該有一 個明確而具體的教學主題刺激溝通活動的進行,他認為既然音樂可以刺激 第二語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其實施其他以音樂為主的教學課程,

不如就直接拿歌曲來當作教材使用。一來學生可實際操作較為自然的學習 方式,教師也同時能夠融入與學生同樣的學習氣氛。Murphey(1987)又 補充說明,當學生學習歌曲歌詞的訊息的時候,他們就像是處在他們的母 語的環境當中。歌曲教學活動裡面,學生是在玩一種遊戲,這種遊戲叫做

「溝通」。

有效而自然的溝通不可能在沒有相關的訊息交流下存在,歌曲用在語 言教學課堂中,加強培養了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需要的自然音韻反應

(Jolly,1975)。歌曲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形式,音樂可以是很個人的,也 可以是象徵文化的,重要的是大家都喜歡音樂。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

如何培養與增強高度的動機將會是能否成功習得語言的關鍵,當學習者學 習動機不強、時時刻刻感到焦慮時,語言習得是不可能成功的。

歌曲可以提升學習者自我潛在的情感因素,內容又具有文化的意義,

讓學習者加強整體型動機,也對自我與目標語文化產生高度肯定,降低了 情意濾網阻礙,第二語言習得就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 三 三 三) ) ) )音樂減輕焦慮感 音樂減輕焦慮感 音樂減輕焦慮感 音樂減輕焦慮感

焦慮(anxiety)也是妨礙學習的一個重要情感因素,焦慮跟不安、失 意、自我懷疑、緊張等心理現象有關(Arnold,1999)。學習者在第二語言 課堂上擔心自己是否能被他人接受、跟上進度、完成學習任務等心理疑慮 都會造成焦慮。Ellis(1994)將焦慮區分成三種類型:特徵型焦慮(trait)、

狀態型焦慮(state anxiety)與情境型焦慮(situational anxiety)。特徵型焦 慮是一種持久的焦慮傾向,跟個人的個性有關;狀態型焦慮是在某一刻產

(23)

生出來的焦慮心情,是特徵型焦慮與情境型焦慮相互作用下的產物;情境 型焦慮是具體的情景下,像是考試或是被提問時被激發出來的感覺。一般 來說,學生學習第二語言因為接觸新的事物,這樣的不熟悉感會讓學生感 到不適應,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焦慮感,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焦慮,如果程 度過度都會影響到語言課堂的反應與成效。

Salcedo(2002)舉出 Gardner、Smythe、Clement、Glicksman(1976)

在他們的報告中提出課堂焦慮感跟學生的口語能力高度相關,學生的口語 程度與焦慮程度的高低比起與學生年級層級高低來得關係更為密切,也就 是即使學生的年級不高,他的焦慮程度越口語表現都可能比高年級的學生 來得強。Naimon、Fröhlich、Stern、Todesco (1978)也發現學生在課室 產生的焦慮,包括被害怕被拒絕或其他讓他們產生不安的事物都會導致失 敗。不過 Chastain(1975)也舉出,因考試壓力而產生的輕度焦慮反而會 在語言學習上帶來更大的成功。Krashen(1983)更進一步下結論,程度越 低的焦慮感對語言習得越有好處,但是適當的低度焦慮感也會對學習有幫 助。

音樂對於人的生理具有消除緊張、降低不安感的功能,能如果把音樂 當作課堂上的材料使用,就能夠發揮它的作用,讓學生的焦慮感降低,進 而吸收語言知識,加強習得。教育學家也都證明利用音樂來當作課室中讓 學生精神放鬆的工具與寫作的靈感來源都收得成功效果(Eken,1996)。

Puhl 在 1989 年針對南非成人學生學習英語的課室中進行的實驗也顯示,

音樂對高度緊張的課堂氣氛中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

Griffee(1992)表示,歌曲與音樂可以讓學生感到放鬆,而且可以給 予學生外部的保護,讓他們具有安全感,同時也提供內部的支援,讓他們 可以繼續完成任務。美妙動聽的音樂旋律以及富含哲理與情思的歌詞畫 面,都能夠刺激人的中樞神經,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相對也降低學 習者在學習外語時因為新語言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消極感,而產生的焦慮程 度(anxiety level)。

聽到演唱的聲音除了對於要求真實溝通的工具有所幫助外,在課堂內 使用音樂的最大好處,就是它給學生帶來的歡樂(Graham,1992)。這種 歡樂是音樂給人的魔力,也是跳脫語言學習得陌生感、放鬆之後的舒緩愉

(24)

悅,這種歡樂讓學生感覺自在,不再焦慮,進而成功習得。

四 四 四

四、 、 、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讓學生自然地、無意識投入地接收語言知識,這樣的語言習得是每個 教師都應該追求的目標。語言習得除了要提供有意義的、可理解的輸入之 外,還必須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歌曲的歌詞具有絕對的與真實的意義提 供輸入,也給學生不同於一般口語對話,是建立在音樂旋律迴盪的環境當 中。

第二語言習得當中的情意濾網往往是影響學生習得能力的重要關 鍵,如何去減低情意濾網的影響是語言教師的重要任務。動機的強弱是情 意濾網中的重要一環,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如何培養與增強高度的動 機將會是能否成功習得語言的關鍵;因為音樂的普及性與高接受度,幾乎 人人都喜歡音樂,在語言課堂中使用歌曲可以讓學生自然親近教材、不自 覺地受到吸引。

焦慮感也是情意濾網的一個元素,音樂與歌曲對人的生理功能上有減 輕壓力與不安的效果,在緊張的語言課室中使用音樂,可以帶來調劑,讓 學生接觸熟悉的生活元素,自然讓學生們感到舒服、自在。

歌曲與音樂提升了學習動機、降低焦慮感,自然削薄了情意濾網的作 用,也就讓學生更能順利地習得語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歌曲與第二語言教學關係 歌曲與第二語言教學關係 歌曲與第二語言教學關係 歌曲與第二語言教學關係

在前面的章節中,筆者將重心放在音樂的特性與對於人的生、心理 作用,並接著把歌曲的影響力引介到語第二語言習得的層面,從基礎的第 二語言習得層面中去討論歌曲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這一節裡面,筆者 將歌曲擺放到了與第二語言教學的直接相關層面來探討。

一 一 一

一、 、 、 、 歌曲在第二語言教學的增益 歌曲在第二語言教學的增益 歌曲在第二語言教學的增益 歌曲在第二語言教學的增益

(25)

在前一節筆者介紹了音樂與第二語言習得的架構上的關係,很多研究 學者都進而推薦過在課堂上使用音樂作為教學的教材或是拿來當成教材 的一部份。Salcedo(2002;p62-63)將這些學者的意見整理之後分成以下 六大類:

1. 音樂可以減輕焦慮感並提升學習動機(Aida,1994; Horowitz,1986;

Jolly,1975; Trapp,1991)。

2. 提供生理上的好處(Bancroft,1985;Hanser、Larson& Connel,1983;

Hodges,1980; Lozanov,1978;Zimny & Weidenfeller,1963)。

3. 引導課程計畫與課室練習(Bartle,1962; Dejuán,1997;García-Sáez,

1984;Gatti-Taylor,1980; Leith,1979;Lowe,1995;McCarth,1985;

McKenna,1977;Moussoulides,1986;Nambiar,1993;Nuessel &

Cicogna,1991;Purcell,1992;Richards,1975;Willis & Mason,1994;

Zola & Sandvoss,1976)。

4. 增進發音能力(Eterno,1961;Leith,1979;Poliquin,1988;Purcell,

1992;Techmeier,1969)。

5. 增強文化認知(brate,1998;Deliére & Lafayette,1985; Falioni,1993;

Gatti-Taylor,1980;;Griffen,1977;Hamblin,1991;Martínez,1994;

Purcell,1992;Salcedo,1996)。

6. 建立整體的藝術觀感(Abeles、Hoffer & Klotman,1994;Claerr &

Gargan,,1984;Falioni,1993;Foster,1993;García-Sáez,1984;Giauque,

1985;Jolly,1975;Zola & Sandvoss,1976)。

下面再以一些明確的實驗或案例來顯示歌曲在第二語言習得的益處:

Salcedo(2002)整理出許多語言學者(Fiske,1993;Heller & Campbell,

1981;Sloboda,1985;Swain,1986)都認為心理層面處理音樂與語言的 時候,跟語言習得的基本原則有一種類似共生的關係。研究顯示,嬰兒習 得第一語言的時候,都是從聽覺訊息來獲得認知與意義,所以利用類似的 方法來達成第二語言習得是相當合理的(Jackendoff,1994)。因為音樂也 是需要聽覺來達成的,所以音樂也被推論在語言習得方面具有助益。

(26)

從以前到現在,有很多學者都實驗過在語言課堂上加入音樂的效果,

而且幾乎每一個實驗都顯示音樂對於第二語言習得有很大的幫助。Lowe

(1995)在他的任教的加拿大法語學校實驗中找來五十三名學生,學生分 為兩組,一組是教授一般的法語專門課程,另一組是在一般的法語課程中 又另外融入十五分鐘的音樂課程,兩組教授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實驗 組加入了音樂而已。實驗八週後的成果測驗中,加入音樂作為教學材料的 那一組,不但在音樂知識上勝過純以語言教學為主的對照組,就連閱讀測 驗、口語表達的語言能力都明顯突出。Lowe(1995)由他的實驗中下了結 論,他認為音樂與外語教學是相互幫助的。

Cormier(1985)的實驗裡,他依音樂與語言的各個面向來測驗彼此影 響的關係。他在實驗了七十九名以法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在六天內的時 間裡舉行以語言和以音樂為主題的測驗。以語言為主題的測驗主題包括了 聽覺記憶、閱讀能力、單字量、發音、語言朗讀與模仿;音樂為主題的測 驗項目包括音調聯想、韻律聯想、音節分段、音樂朗讀與音高辨別測驗。

實驗的成績結果發現,音樂測驗的成績可以推斷學生的語言表現,特別是 口語方面的能力跟他們的音樂測驗成績有高度的相關,音樂成績表現越好 的,在聽力、口語能力上也相對出色。Lowe(1985)推斷人接收音樂的過 程跟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類似。他的論點也受到之前研究的支持,學習效 果的轉移只發生在相近的元素與主題中(Bruner,1960;Gagné,1977),

語言習得與音樂接收過程所運作的心理元素有關係,所以學習效果可以相 互轉移、影響與幫助。

另一個利用音樂來增進語言習得的實驗是 1990 年由 Medina 用了音樂 與圖片來測試它們對第二語言習得字彙能力的影響。他用了音樂與圖片來 當作語言習得的額外教材變項。Medina(1990)音樂是另一種可實行的媒 介去表現了一個故事,而歌曲也不應該只被認為是在一般課程之外的東 西。而帶故事性的歌曲帶有更高的價值,因為歌詞裡的採用了不同的詞彙 與句型結構,跟一般的口說內容不同,而且也因為情節的鋪陳讓這些詞彙 與句型更能夠被學習者理解。她也發現,比起學習一般的故事,學習者更 能欣賞歌曲裡的故事。

音樂作為教學上的輔助材料提供輔助型的支援,如果單單把歌曲當成

(27)

是單一的教材來使用,是不是也能提供了一個完整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直接以歌曲為教材的歌曲教學也是一種具內容的教學活動。Krashen(1983)

將這裡所謂的內容延伸解釋為學科內容,就是使用外國語言來學習專門的 學科,例如:數學、科學、音樂等,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科內容教學的語言 課程的一種。內容活動最重要的特性是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供可 理解的輸入。

內容活動在語言教學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在這些活動裡面教師可 以用另一種型態、另一種主題或是另一種模式來達成語言學習的目的。

Krashen(1983)認為內容教學活動在語言教學上有三個重要性:

(1) 教學活動它們並非只是偶爾用用的娛樂消遣而已,它們在正規的 教學進度當中也佔有相當的份量。

(2) 這些活動都以目標語進行。

(3) 它們可以提早應用於課堂當中,不會因學生程度不夠而不能使用。

教學活動不僅僅將語言教學的本質以多樣性的形式或主題呈現與使 用,讓學生可以跳脫正規教學模式之外,獲得語言的輸入,而且教學活動 也沒有特定的使用時程限制,教師可以自己斟酌在適合的時間下靈活運 用。另外,教學活動也可以提供學生語言輸出的機會,在活動的進程當中,

學生不是一味練習句法形式,而是在與教師互動與完成任務當中去接收有 意義的語言訊息輸入。

歌曲裡面的語言元素相當豐富,尤其音樂與文字之間的搭配提升了語 言認知的可親近性。Gfeller(1986)觀察到了很多小孩子在他們年紀大到 可以了解意義之前,就能哼唱電視上的廣告歌曲,這也支持了他認為音樂 可以促進語言的認知。音樂也不只能幫助詞彙的習得,也可以幫助促進語 言相關能力的掌握。Macarthur & Trojer(1985)指出,因為音樂和語言都 具有基本的共同特質,包括了韻律、音高、音質與力度變化,對於音樂與 語言的教學法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借用音樂的效用,歌曲一方面可以解放學生的心理重壓,產生對學習 課程的親近感;另一方面則可因勢利用,用現成的構造形式解析抽象的詞

(28)

法、句法。其效果就是學生既輕鬆接受並消化了我們所關心的知識點,又 可獲得「欣賞」、「娛樂」、「演示」、「滿足」等副產品,利於刺激學習慾望,

進一步取得更佳的成績與效果(孫博,2004)。

Wilcox(1995)在自身的社區大學教授英語為第二外語的經驗中,她 注意到在歌曲活動課當中,學生都很樂在其中,即使是下了課後,學生還 是意猶未盡地持續練習。她認為只要學生的個性不是太害羞或太過保守,

只要學生樂意參加歌曲教學活動,成果都相當成功。

歌曲的音樂特性也在教學上具有效果,特別是重音下的強調功能。歌 曲往往誇大了重要的文本重點與某些元素的持續,也放大了口語中聲音的 輪廓(Palmer & Kelly,1992)。在一首歌曲裡面,往往會因為配合旋律的 音調或歌者自我的演示方法,會加重某些字句的語調或是延長詞句的表現 時間,達到了語言強化的目的,更可以增加聽者的理解,而這樣的重讀與 延長在一般口語中是很少出現的。Palmer & Kelly(1992)更進一步解釋,

音樂就像是保母或母親在跟小孩子說話一樣,不斷地重複,就是希望能夠 增加小孩子的理解程度並習得語言。

當然歌曲的歌詞內容也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文本,每一首歌詞就是在講 一個故事,故事是最原始的教材,無論什麼新的教學方法或技巧出現,簡 單的故事絕對是語言教育的基石(Pederson,1993)。

相較於內容、思想較為繁複與完整的語言文本如小說或劇本,必須花 很長的時間來學習,或是針對的學生程度相對也必須較高,其他歌曲、口 說與詩也都承載了語言文字,但是篇幅小,可以當成課室活動之一。歌曲、

口說與詩這三種語言形式相同點是它們都透過文字表達思想,在語言學習 的目的上都能夠展現功能,但它們的彼此的特性不盡相同。Griffee(1992)

分析,歌曲和演說都要發聲來完成,而且具有旋律;而歌曲也和詩一樣必 須用文字去表達思想,而且也都可以入樂以及聆聽。Moi(1994)也提到 流行歌曲帶有另一項的優點是,流行歌曲的歌詞意義是流動的,可以改變 的,所以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即使歌曲、演說與詩都帶有文字的元素,但 Griffee(1992:3-4)也 指出歌曲比起其他文字的形式,具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29)

1. 歌曲比起詩傳達較少量的訊息,雖然詩也可以用聲音形式表現,但 是詩通常是以閱讀形式呈現,而且也允許承載難懂的資訊。

2. 歌曲常常會有重複的詞句出現。這些詞句可能是從其他歌曲的段落 引入來的或是使用熟語、押韻、與老生常談。這種大量的重複效果 與可預期性讓歌曲在短暫的播放時間裡面很容易理解。

3. 歌曲可以讓閱聽人自行演唱的過程中投入歌曲的情意當中。

Murphey(1992)也分析出利用流行歌曲教學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帶來 的效果:

1. 流行歌曲包含了很多常用短語,還有人稱(有 94%的流行歌曲都是以 第一人稱角度書寫,而且內容程度約在五年級11)。

2. 語言帶有對話性(歌曲裡面約有 25%的祈使句和問句)。

3. 時間與地點通常是不嚴謹精確的。

4. 歌詞演唱的速度大致上來說比一般口語來得慢,而且有更多的停頓與詞 彙的重複。

這些因素都可以讓學習者瞭解歌詞含意,並且貼近歌曲的意涵,相對 增進他們對語言的掌握。學習歌曲不但同時提供語言學習內容與語言學習 過程,也同時提供主題式學習與語言的演練(Candlin,1992),每一首歌 曲都有一個主題,藉由對主題的控制與掌握,讓學生可以專注與延伸。

歌曲教學也同時能改變語言課堂的權力關係,吳雪花(2003)說明歌 曲教學也改變了傳統語言教學以老師佔統治地位的模式,反而是以學生為 主。當老師和學生共同欣賞及演唱歌曲,拉近了關係,使師生關係融洽。

以往語言課程的教授是以教師為主的,教師口說的內容是遵循的歸依;但 是歌曲教學當中,主要的內容是歌曲,當歌曲播放時,教師也同樣在聆賞,

本來教師的權威地位轉變成介紹者、解說者、輔導者的角色。用歌曲來教 學也對教師的時間調配有益,歌曲容易控制時間,一首歌大約三到五分 鐘,教師可以容易視情況調配時間,增減練習的次數(傅由,2002)。

11 這裡指的五年級是指美國學制的五年級語文程度。

(30)

陳金蓮、陳建平(2005)用三個層面來看歌曲教學,可以說是對歌曲 教學效用的整體評論:

1.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背景。

3. 提高學生的整體語言技能。

用來進行課堂活動在形式結構、內容文本與進行方式上對學習者都有 整體的提升效果。

二 二 二

二、 、 、 、結合 結合 結合 結合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的語言 的語言 的語言教學法 的語言 教學法 教學法 教學法

隨著語言教學法的演進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法都開始注意到了語 言教學不應該只是一味地由老師來帶動課堂、照課本宣科形式的單調輸 入,應該給予學生更多元的輸入是第二外語教學不斷追求的方向,尤其是 利用歌曲於外語教學也越來越普遍。

這一節要先來介紹幾個把音樂當成是教學工具的教學法,這些教學法 雖然沒有明特別地把音樂拿來當作單一教學活動研究,但是它們都一致認 為音樂在外語教學活動中具有明顯的增益效果。

(一 一 一 一) ) ) )啟示頓悟法 啟示頓悟法 啟示頓悟法 啟示頓悟法

1978 年,由保加利亞籍精神科醫師與教育家 Georgi Lozanov 發明的教 學法 Suggestopedia(以下譯做啟示頓悟法)將語言教育的課室活動進行了 一場革命。Lozanov(1978)說明啟示頓悟法是一種人類會不斷去回應的,

「有系統的研究、非系統的及非意識影響的科學」。而啟示頓悟法試著去 控制這些影響,並重導它們來利用在學習上。

啟示頓悟法教學上最顯目的特徵是課室環境的設計,不管是教室中的 裝飾、家具的排列、音樂的運用、教師的權威及其命令式的行為都跳脫了 以往語言學習課室環境的單調印象,因為啟示頓悟法學習的要求就是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探討: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類別二:一般的資訊素養能力 識別和定義對資訊的需求.. VLE Platform – Discussion 討論列表 Discussion

(1989), ”Recycling of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s,”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Synthesis of Highway Practice No.15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8 年 2 月,XML 建議標準提出,是目前通用的 XML1.0 版 本標準,XML 的規格便是由 W3C XML 工作群維護並負責增修 跟調整的工作。基本上 SGML、HTML

才能 」( Competency) 的概念受到廣泛討論, 以才能為基礎的訓 練計畫更是受到高度重視。「 才能 」 譯詞眾說紛紜, 有稱為 「職 能」 、 「 知能」 、 「才 能」 、

岩爆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及機具損失,致影響隧道施工之安

[r]

(Publical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 PAS),命名為 PAS 2050,一份可由 公眾無償取得、使用於評估產品生命週期排放之規格文件;以及另一份 溫室氣體排放與減量主張之守則(The Code

6.Patching and reconstruction Granular soils SC, SA, LF, MB C: Compaction CSS: Cement Stabilization Soil CL: Chlorides CS: Chemical Solidifiers CW: Chemical Waterproof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