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隋代至明代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隋代至明代"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輯 隋代至明代——參考文章 (頁 1)

隋代至明代

蕭國健教授 甲•唐代及五代時期屯門在軍事及中外交通上的重要性

唐代(618-907)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廣州為南方最大商港,南洋諸 國及阿拉伯商人皆在廣州之「蕃坊」聚居,朝廷於廣州設巿舶司,管 理海外貿易;為保護海上貿易,於 736 年,置屯門軍鎮,以守捉使一 員,率二千兵駐守。該軍鎮隸安南都護府,其轄管地域包括今東莞、

香港及深圳沿岸一帶,指揮部位於今深圳南頭城。

屯門亦稱團門,又稱段門,位香港新界西部,其位置扼廣東珠江 口外交通要衝,故凡波斯、阿剌伯、印度、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等地 人士,欲由海路到中國貿易者,必先集屯門,然後北上廣州貿易。其 時文士對屯門交通重要亦有耳聞,故時有酬詠詩歌,著者有韓愈之《贈 別元十八協律第六首》及劉禹錫之《踏潮歌》。

屯門境內之主山名屯門山,又名青山,古稱杯渡山,因杯渡禪師 曾駐錫而得名,英人稱之為堡壘山(Castle Peak),因其巔峰形如堡壘之 故。其東為屯門灣,又名青山灣,古名屯門濱,惜為了填海發展,建 築屋邨,舊貌全失。灣南為大嶼山,又名大濠島,古稱屯門島。

唐初,香港地區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757 年,寶安縣改為東 莞縣,香港地區遂亦轉隸廣州府東莞縣。

其時,區內居民仍多土著,以輋、傜及越為主,濱海地域則多蜑 民。北方中原大族亦有南徙,建村定居,與原住民同化。近年,於屯 門、赤臘角、大嶼山、馬灣、南丫島、長洲及香港島沿岸發現窰址頗 多,經研究證明,其用途多為燒灰、煮鹽,或製造陶瓷食具。

五代十國時,香港地區屬南漢國範圍。其時,政府仍於屯門駐軍,

營寨位杯渡山麓,惜位置難考。此外,政府於大步海(今大埔吐露港)

設媚川都,派兵二千駐守,並招募本地水上人士於該處採取珍珠;由 於珠役頻繁,人民大受其苦。

(2)

第二輯 隋代至明代——參考文章 (頁 2)

其時,朝野人士大多信奉佛教,故有雕製佛像供養及敕封聖山之 風氣。955 年,關翊衛副指揮、同知屯門鎮檢點、防遏石靖海都巡陳 延,曾命工鐫杯渡禪師像,立於杯渡山杯渡巗內供養,該像至今仍存。

969 年,南漢主劉鋹敕封杯渡山為瑞應山,並勒碑紀其事;惜流碑今 已不存。

參考資料:

號 著者 書名 出版機構 (1) 蕭國健 香港古代史 中華書局

(2) 蕭國健 東涌、屯門 現代教育研究社 (3) 蕭國健 香港歷史與文物 明報出版社 (4) 羅香林 1842 年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 中國學社 (5) 梁廣漢 香港前代古蹟述略 學津書店 (6) 白德 香港文物志 香港巿政局

乙•宋王台與南宋的滅亡

趙宋期間,香港及鄰近地區合稱大奚山,隸廣州府東莞縣。其時,

朝廷除仍於境內置屯門砦,派兵駐守,保衛區內之經濟及交通發展。

時居民多務農為主,亦有從事捕魚及燒灰行業。沿海地域則盛產海 鹽,為主要之經濟作業。其時,社會安定,故自外地移居香港地區之 人士大增。錦田鄧氏於北宋開寶年間(968-975)遷入。北宋末年,金人 南侵,鄧氏族人鄧元亮於戰亂中救獲宋室皇姬,其後以之許配其子惟 汲。惟汲後被追封稅院郡馬,其子孫散居錦田、龍躍頭、屏山、廈村 及大埔頭各地。其時,侯氏亦已遷入上水,後移居河上鄉。

南宋初年,朝廷於香港沿岸設置官富鹽場,差官專管。南宋紹興 及淳熙年間,境內居民販賣私鹽,觸犯政府禁令,惟不久被平定。1197 年,大奚山萬登及徐紹聚眾為盜,且欲攻打廣州,但為官軍所敗。

事平,留摧鋒軍三百戍守。1200 年時,戍卒減半,移屯官富場。

1254 年,李昴英被封番禺開國男,賜食邑三百戶,大嶼山為其 食邑之一部分。

(3)

第二輯 隋代至明代——參考文章 (頁 3)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侵,1276 年,元軍陷臨安,宋駙馬都尉 楊鎮及提舉官楊亮節奉益王昰及廣王昺南退閩粵;1277 年 4 月,帝昰 行朝進駐官富場,9 月西移淺灣(今荃灣);翌年 4 月駕崩。帝昺繼 位,移駐厓山。1279 年,元軍襲厓山,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昺投 海殉國,南宋亡。

帝昺在位期間,駐蹕於今九龍城以南一帶,為時六月,其南遷此 地之由,或因大嶼山一帶居民頗眾,且富漁鹽之利,加以其地有百餘 摧鋒軍駐守;惜該處孤處濱海,不易與內陸聯絡,故終為元軍所敗。

行朝西遷後,部分散兵及軍眷未能隨行,遂定居香港境內,其後 開村立業。 據民間故老傳云:提舉官楊亮節護駕抵港後,因病未能 隨駕前往厓山,遂隱居香港境內,行醫濟世,殁後,居民為紀其忠節,

於大嶼山大澳、瀝源及九龍城等地,立廟祀奉。

至清代間,人為紀念宋末二帝南遷,駐蹕九龍城海濱,遂於濱海 小山上,建宋王台,並刻石誌其事。今台已毀,惟「宋王台」摩崖刻 石仍存。

參考資料:

號 著者 書名 出版機構 (1) 蕭國健 香港古代史 中華書局 (2) 蕭國健 九龍城史論集 顯朝書室 (3) 羅香林 1842 年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 中國學社 (4) 高添強 香港今昔 香港三聯書局 (5) 梁廣漢 香港前代古蹟述略 學津書店 (6) 白德 香港文物志 香港巿政局

丙•中原之亂與各大姓族之南移

元代,香港地區仍屬廣州府東莞縣管理,因區內盛產海鹽與珍 珠,故仍設屯門巡檢司,以巡檢一員,率寨兵一百五十名駐守。

其時,中土已為蒙古人所有,中原人士遂多南遷避亂,於深圳及

(4)

香港地區建村立業,與原居土著同化,其著者有鄧氏、廖氏、文氏、

侯氏、彭氏、陶氏及吳氏等。

第二輯 隋代至明代——參考文章 (頁 4)

元末,中土群雄並起,香港及鄰近地區亦不乏抗元志士。其時,

香港新界之黎洞、林村及岑田(今錦田)等地之覆元勢力,皆隸東莞 何真。明初,何真以東莞地域降明,香港地區遂歸明朝統治。

明初,香港地區屬廣州府東莞縣,區內民政歸官富巡檢司管治,

地方治安隸東莞及大鵬兩守禦千戶所。因社會安定,故經濟日漸發 達,除內陸農業豐盛外,沿岸出產海鹽亦多,加以中原經歷多次變亂,

南遷者日眾,使區內人口日增;除宋元定居之大族開始分遷外,新遷 入者有胡氏、徐氏、袁氏、陳氏、黎氏、謝氏、溫氏及朱氏等姓族。

他們多聚居沿岸地域及新界之谷地,以漁農為業。

十六世紀初,葡人東來,於屯門鄰近島嶼設刑場,抗課稅,肆意 掠奪。1521 年,廣東巡海道汪鋐屯軍屯門,並於大嶼山北岸之茜草 灣及稍洲,大敗葡人。翌年,葡人敗逃浪白滘,香港沿岸始獲太平。

其時,沿海寇盜為患,時有登岸擄掠沿海村莊,朝廷為易於防守 計,遂於東莞縣東部地域,改置新安縣,以東莞縣守禦千戶所城為縣 城,並增強區內防務,香港地區遂歸新安縣轄管。

其時,因感兩千戶所之兵力不足以守禦沿海之地,故於沿海地 域,增設水寨,以船艇巡邏防衛。香港地區位南頭寨水師巡守內,該 寨水師下轄六汛(即今之戰船駐泊港口),位香港境內者有佛堂門汛

(位今東龍島)、龍船灣汛(位今粮船灣洲,前時有水道名官門水道,

今已為萬宜水庫),及大澳汛(位大嶼山北岸,今仍稱大澳)。每汛 有船八艘,以一長官(把總)率兵二百一十名駐守。該寨最高長官為 參將,其府第建新安縣城內。自南頭寨設立後,至明代末年,香港地 區之寇患略減。

明末,新安縣多次大旱,引致米貴,但香港地區內氣候溫和,雨 水充足,土地肥沃,故粮產豐富,除能自供自給外,且可助賑饑。岑 田地區鄧氏 1587 年捐穀二千石賑饑,備受官方褒獎,該地因田疇如 錦,故獲官方增易新名,曰錦田。

其時,境內民生較為安定,居民除種香木、農耕、捕魚及晒鹽外,

亦有從事陶器製作,出產食具及日用品,供本地居民使用,其多餘產 品運銷外地,大埔碗窰出產之陶器,時亦負盛名。

(5)

第二輯 隋代至明代——參考文章 (頁 5)

境內人士甚重科第,各姓族亦多於其祠堂、書室等建築內,教育 子弟。明代,屏山、錦田及龍躍頭三地,皆有學子及第。

濱海漁民多信奉南海神洪聖及天妃,蓋此等居民多以漁撈及航海 為生,其對二海神奉祀,以其必會默佑,於危險中能較鎮定地應付,

意外遂能減少,各廟對聯語句所顯示廟神之功能,可作印證。

內陸居民多信奉文昌及關公,因以其為文教及商業之神。境內農 民於農暇間亦多勤讀,希能考獲功名,得達仕途,故對文昌供奉甚殷,

亦有於村內建魁星閣,歲時祈祀。又因關公為忠義之神,故商人多有 供奉,除建廟祀奉外,一般居民於居所神樓上亦有供奉。

參考資料:

號 著者 書名 出版機構 (1) 蕭國健 香港古代史 中華書局 (2) 蕭國健、

蕭國鈞

寶安歷史研究論集 顯朝書室 (3) 蕭國健 香港新界家族發展 顯朝書室

(4) 蕭國健 香港的歷史與文物 明報出版社 (5) 蕭國健 香港歷史與社會 現代教育研究社 (6) 蕭國健、

林天蔚

香港前代史論集 台灣商務印書館 岫廬文庫

(7) 蕭國健 清初遷海前後香港之社會 變遷

台灣商務印書館 岫廬文庫

(8) 梁廣漢 香港前代古蹟述略 學津書店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青松侯寶垣中學 陳志成老師丶蕭偉權老師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陳偉倫老師丶陳國基老師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黄棣珊紀念中學 徐崑玉老師丶梁浩權老師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

3 月,香港考試局舉辦「普通話高級水平測試」 。香港考試局舉辦 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及「普通話高級水平測試」 ,是為香港各界人士

還非講得精彩不可。上課其實很費氣力,很多人無法理解 那種消耗元氣的狀態……

How War Came: The Immediate Origins of the Second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

Cummings) 、麥克列許(Archibald MacLeish) 、克萊恩(Hart Crane) 、休斯(Langston Hughes) 、龐德(Ezra Pound)、比什(Sylvia Beach)、查拉(Tristan Tzara)、布荷萊(Andre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