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建構 "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先生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建構

研究生:廖淵豪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2)
(3)
(4)

謝誌

在這兩年裡,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梁忠銘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及愛護,因為老 師的督促及關心,本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而老師對學術的執著與熱愛、身為領 導者的風範與胸襟,及平時的待人處事之道等學生皆景仰不已。老師的這份教導 之恩,學生銘感在內,永生難忘。

感謝口試委員鄭耀男老師、何俊青老師、張志明老師在百忙之中撥冗給我指 導,在論文計畫以及口試時所惠予的寶貴意見,使學生獲益良多,使本論文更臻 完善。尤其是何老師從以前的師資班、教師甄試、研究所等求學過程中,給予知 識上的啟迪與引導;並謝謝新生國小的黃校長、毛主任、李主任、林老師的關心 與協助。而對於論文中接受訪問的專家學者,在此也一並致上萬分的謝意。

感謝現在的女朋友也是未來的妻子燕怡,細心協助以及生活上的照應。恩重 紙短,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謹以本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鼓勵我的師長、摰友、

家人,謝謝您們!

廖淵豪於台東教研所

(5)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1)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效能的主要內涵。(2) 建構適切的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效能指標。(3)根據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國 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之參考。

為完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以文獻探討與德懷術為主要研究方法。透過探討相 關文獻及瞭解國民小學班級經營的現況,並依此研究建構「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 能之初步指標」 。為具體驗証「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項目,本研究採德 懷術調查法,針對 21 位專家學者,包含以下 3 類成員:(1)國民小學教育學者 6 位;(2)國民小學校長 6 位;(3)國民小學主任、資深教師 9 位。而德懷術問卷調 查總共實施三次,建構出「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 。此指標共有 49 個項目,

分為班級常規經營、班級氣氛營造、班級環境規畫、親師溝通情形、學生學習效 果、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偏差行為處理等 7 個指標構面。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及教師、

與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班級經營、班級經營效能、指標

(6)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firstly, to explore the main cont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lassroom-management efficiency; secondly, to build appropriate efficiency indicator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lassroom-management;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o advanc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classroom-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For accomplishing these purposes, this study utilizes documentary research and the Delphi technique as main approaches. First of all,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related documents and investigates current condi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management; furthermore, through these study results, the researcher builds up “The primary efficiency indicator of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management.” In order to test indicator items concretely,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Delphi technique. Twenty one experts are included, they are, firstly, six educato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secondly, six principl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irdly, nine chiefs and senior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thus, builds up “The primary efficiency indicator of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management.” This indicator consists forty-nine items, seven components: classroom-management routines, cultivating of classroom ambiance, resolving of classroom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circumstances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deviational behaviors management.

Eventually, basing on the study results, the researcher brings up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eachers for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lassroom-management, classroom-management efficiency, indicator

(7)

目 次

謝誌...一 摘要...二 Abstract ...三 目 次... I 表 次...III 圖 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班級經營效能之內涵分析... 11

第二節 班級經營效能指標建構之分析...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及實施...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56

第四節 實施程序...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63

第一節 第一回合問卷調查結果與修正...63

第二節 第二回合問卷調查結果與修正...80

第三節 第三回合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96

第四節 三次研究結果比較...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5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建議...132

參考文獻...135

中文部份...135

外文部份...139

附錄...141

附錄一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調查問卷第一回合………141

(8)

附錄二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調查問卷第二回合………147

附錄三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調查問卷第三回合………153

附錄四 第一回合意見彙整表………159

附錄五 第二回合意見彙整表………164

附錄六 第三回合意見彙整表………166

(9)

表 次

表 2-1-1 班級經營的意義……….…14

表 2-1-2 專家學者班級經營功能彙整……….19

表 2-1-3 專家學者班級經營效能意義彙整……….22

表 2-1-4 國外學者對有效班級經營的看法…………..……….………..25

表 2-1-5 高效能與低效能班級經營之比較……….….……...26

表 2-2-1 專家學者班級經營指標分析………….………30

表 2-2-2 國內碩博士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31

表 2-2-3 國外班級經營效能相關研究……….39

表 2-2-4 有效能教室管理評鑑規準清單……….………41

表 2-2-5 班級經營評鑑指標……….………42

表 2-2-6 教師管理能力指標系統……….44

表 2-2-7 優質教師應備的班級經營指標……….45

表 2-2-8 班級經營效能指標分析……….46

表 2-2-9 班級經營效能指標順序比較……….48

表 2-2-10 班級經營效能指標構面定義……….50

表 2-2-11 初擬班級經營效能指標參考文獻表……….51

表 3-2-1 參與德懷術之名單……….55

表 3-4-1 德懷術調查實施進度表……….60

表 4-1-1 第一回合問卷中班級常規管理之指標分析……….64

表 4-1-2 第一回合問卷中班級氣氛營造之指標分析……….66

(10)

表 4-1-3 第一回合問卷中班級環境規畫之指標分析……….68

表 4-1-4 第一回合問卷中親師溝通情形之指標分析……….70

表 4-1-5 第一回合問卷中學生學習效果之指標分析……….72

表 4-1-6 第一回合問卷中教師教學品質之指標分析……….74

表 4-1-7 第一回合問卷中學生偏差行為處理之指標分析……..….…………..76

表 4-1-8 第一回合問卷回收後針對題項修正情形………..…..….78

表 4-2-1 第二回合問卷中班級常規管理之指標分析……….81

表 4-2-2 第二回合問卷中班級氣氛營造之指標分析………...83

表 4-2-3 第二回合問卷中班級環境規畫之指標分析……….85

表 4-2-4 第二回合問卷中親師溝通情形之指標分析……….87

表 4-2-5 第二回合問卷中學生學習效果之指標分析………...89

表 4-2-6 第二回合問卷中教師教學品質之指標分析……….91

表 4-2-7 第二回合問卷中學生偏差行為處理之指標分析………...93

表 4-2-8 第二回合問卷回收後針對題項修正情形………...95

表 4-3-1 第三回合問卷中班級常規管理之指標分析………...97

表 4-3-2 第三回合問卷中班級氣氛營造之指標分析……….99

表 4-3-3 第三回合問卷中班級環境規畫之指標分析………...101

表 4-3-4 第三回合問卷中親師溝通情形之指標分析……….……..103

表 4-3-5 第三回合問卷中學生學習效果之指標分析……….…..105

表 4-3-6 第三回合問卷中教師教學品質之指標分析……….…..107

表 4-3-7 第三回合問卷中學生偏差行為處理之指標分析……….…………..109

表 4-3-8 第三回合問卷回收後針對題項修正情形………….…..………110

(11)

表 4-4-1 班級常規管理指標項目在三次問卷中的改變情形...………112

表 4-4-2 班級氣氛營造指標項目在三次問卷中的改變情形...………..112

表 4-4-3 班級環境規畫指標項目在三次問卷中的改變情形...………113

表 4-4-4 親師溝通情形指標項目在三次問卷中的改變情形...………114

表 4-4-5 學生學習效果指標項目在三次問卷中的改變情形...………115

表 4-4-6 教師教學品質指標項目在三次問卷中的改變情形...………116

表 4-4-7 學生偏差行為處理指標項目在三次問卷中的改變情形...…116

表 4-4-8 班級常規管理指標項目的適合度考驗………..…….118

表 4-4-9 班級氣氛營造指標項目的適合度考驗………..….118

表 4-4-10 班級環境規畫指標項目的適合度考驗………...119

表 4-4-11 親師溝通情形指標項目的適合度考...119

表 4-4-12 學生學習效果指標項目的適合度考驗...120

表 4-4-13 教師教學品質指標項目的適合度考驗...121

表 4-4-14 學生偏差行為處理指標項目的適合度考驗...121

表 4-4-15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重要性排序整理………...122

(12)

圖 次

圖 1-3-1 研究步驟…...……….……7

圖 2-2-1 班級經營內容結構………..49

圖 3-1-1 研究架構………...53

圖 3-3-1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58

圖 4-3-1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彙整………131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進行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的建構。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重要名詞釋義,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為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的變遷,學生家庭背景日愈複雜,級務工作日益繁重,

教師想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實在是艱鉅的挑戰。班級經營是有經驗教師及 初任教師最感到無力和沮喪的一環。但透過班級經營幫助學生成為有自律、有良 好學習和工作習慣的人,以便將來可以順利進入各種教育歷程。所以良善的班級 經營是成為一位有效能教師的必備條件;一位有效能的教師,必是一位良好的班 級經營與管理者。1996 年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五大建議中提到「帶好 每位學生、提升教育品質」(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其影響最大為 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帶班的做法。 「班級」更是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處所,

學生從班級中,獲得所需資訊、習得專業技能、與人相處之道;使得態度、品性、

人格獲得改變;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利用彼此互動的機會,實際經驗並反思自己在 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位教師要順利的轉變成一位有效能的教師,就必須具備班 級經營的知能、策略,因而如何經營班級,使學生常規易於管理,教學更具效率 與效能,是身為教育工作者所不能忽視的。王財印(1992)研究認為學生雖然不一 定喜歡他們的導師,但是無論在生活及學習上均會受到導師的影響,導師和學生 的互動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甚至可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

教育根本目的在幫助「人」 ,每個人只有生活在充滿人權的文化環境中得以

快樂的成長。而班級是學生所組成的學校教育基本單位,也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

的場所。所以提高國民小學的班級管理水準,使每一個班級都是「學習團體」 ;

每一個兒童都是「學習主體」 ,創造良好的教室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朱

文雄(1980)指出做好班級經營是使教學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使兒童人格獲得

良好發展的前提,在教學生涯中,教師的任務不再是知識的傳真機,而是要扮演

良師益友的角色,達成知識、情意、技能的教學。所以班級經營處理得當,其教

(14)

學必然得心應手,師生有默契,老師教得有成就感,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教育革新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尊重學生個別差異,提供適性教育機會、強調自 我導向學習、改善班級師生互動關係、促發學生全人格的正常發展,以達「有效 率、具效能、高效果」的教育目的。班級經營是教師專業知能具體展現的指標行 為,班級經營的良窳,與學生學習效能密不可分。而國內近十年來的教育改革運 動,教師素質的提升及教師評鑑是改革的重點,但我們發現國內對並沒有一套完 整的指標體系來評量教師的班級經營。吳明隆(2003)指出教師在班級經營中,不 論是自身的人格特質、形象操守、教學方法、行為輔導、常規管理、教學評量、

作業批改、親師溝通等,皆要透明、公平、開放,經得起他人檢視與批評,從批 評中改進、從實際經驗中反思自己。教師能反省自己的班級經營行為,才能所有 突破、創新、使家長、學生獲取最高的教育滿意度。當我們日趨重視班級經營的 重要性,並要求教師提升班級經營能力以使教室成為適合學習的環境,但缺乏一 套客觀的標準供教師參考,可想而知,想要評鑑教師班級經營能力成效必定不 大。面對此一缺失,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效能的主要內涵,此即為本研究 的動機之一。

教育部全國教育發展議會提出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 教學品質。教育部於 2005 年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教師專業評鑑內 容包括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精神及態度等。

然而各縣市小學對於教師之評鑑指標不一,產生了極大的差異。透過班級經營效 能指標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反應出教師班經營與輔導實際的狀況,作為班級經 營表現優劣的監控與評估機制,更可以透過指標資料的內容,做為協助學校從事 教師專業評鑑的依據。因此,探討國內外班級經營效能指標內涵與相關研究,結 合各縣市國民小學班級經營實況,建構一套符合全國之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 標體系,此乃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二。

陳嘉陽(2004)指出:「班級經營是以整個班級為經營對象,際此追求突破、

創新、超越,以及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精緻教育時代,教育工作者理應配合時代教 育走向,把任教的班級學生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充分照顧到班級中每一位,

使每一位學生人格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所以欲求教學成功,應先從班 級經營著手。而國內有關班級經營偏重於教師個人領導特質又偏重於班級經營策 略性研究,但相較於班級經營效能的實施作法,缺乏具體的指標作為指引。因此,

研究者希望建構班級經營效能指標,提供教師在實施班級經營時具體明確的方向

與作法以作為評鑑教師班級經營之依據,此為本研究動機三。

(15)

本研究旨在用德懷術(Delphi)研究方法探討班級經營效能評鑑指標之規準,

以作為教育行政人員及教師專業評鑑之依據與標準,更為有關教師班級經營評鑑 的研究架構及制定參考。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目地如下:

一、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效能的主要內涵。

二、建構適切的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效能指標。

三、根據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之參考。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

本研究相關主要名詞有「班級經營」 、 「班級經營效能」 、 「指標」三項,茲分 別闡釋如下:

一、班級經營

一般而言,班級經營是教師為達成有效教學,促進學生學習,透過與學生共 同規劃、協商、執行,所從事的有關班級事務之一切活動。本研究將班級經營定 義為:是教師和學生互動,進而創造與維持一個學習環境,有效地經營班級中的 人、地、時、事、物,使教學能夠順暢地進行,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班級經營效能

班級經營效能係指在教師在班級經營各方面的表現,所能達成教學目標的程 度。本研究將「班級經營效能」分為下列 7 個指標構面:班級常規經營;班級氣 氛營造;班級環境規畫;親師溝通情形;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偏 差行為處理。

三、指標

本研究中所稱之「指標」 ,係指所有在評鑑歷程中可資作為評鑑參考或依據

的指引性標準。藉由其量化的呈現,能作為分析、實施狀況、並導引出未來發展

趨勢之方向。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小班級經營效能指標,本研究將採德懷術(Delphi)進行研 究。

一、研究方法

(一)、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

德懷術早在 1950 年代,即由赫爾默與達爾基(Olaf Helmer and Norman Dalkey) 在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倡用。該技術之運用,系針對某一主題,交由一組 專家表達意見,然後予以蒐集、組織,務期獲致團體一致的看法(王文科,2000)。

因此德懷術可說是一種允許成員不必面對面對質或辯論,運用「問卷調查」來獲 得成員對問題之共識的技術,藉由成員間對問題共同的觀點,做為解決問題或決 策之參考(王雅玄,1998;蔡炳坤,1992)。也就是一種經由一連串特定的程序和 步驟,整合群體專家的專長和意見,而獲得共識的方法。所以德懷術()

(二)、德懷術的應用

德懷術用在澄清未來不明情境,以便於人類對未來的控制(黃政傑,1987)。

也可以使用德懷術來蒐集個別成員的意見和判斷,澄清不同團體的觀點和價值取 向,以確認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林振春,1993)。1960 年德懷術逐漸被用在其 它的研究上,分別可以用在商業、工業、政治、教育、醫藥、區域計畫,運用的 情境包括未來預測、目標評量、課程規畫、建立優先預算、生活品質評估、政策 形成、問題確認或是解決方案。

(三)、德懷術的目的

德懷術的目的有二:1.徵詢有關人員對所研究的問題提出意見。2.由多數人 的意見比較異同,並歸納其未來趨勢作為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蔡保田,1987)。

(四)、德懷術的實施過程

1、選定一組專家或對問題熟悉的專家組成德懷術小組。

2、第一回問卷:採開放式結構,請成員表示意見,然後彙集編成第一回問 卷的內容。

3、第二回問卷:係將第一份蒐集而得的資料,予以處理後。問卷寄給受訪

(17)

者表示評 判意見,並允許受訪者增補新預測事件。

4、第三回問卷:分析第二份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就每一題選項之等級平均 數、中數,或就每題 5 點量表各選項加權平均數,整題的加權平均數和標準差列 在第三份問卷中,以顯示初步調查結果,再分寄予原調查對象。要求受訪者參照 問卷內各題的相關統計資料,再度作審慎的評判。受訪者此 次的評判意見,如 果遠離多數人意見(即是落在中間四分位數區間之外),則須被要求寫出理由(王文 科,2000、張紹勳,2000)。

5、比較受訪者在第二回和第三回問卷的反應,如果發現某一題的前後兩次 專家意見趨於穩定一致,此就不必再問下去。而那些未達意見一致的題目,則繼 續編成第四回的問卷內容,並附上第三回合該題之統計結果,寄給受訪者填答及 評判。

6、重覆 4、5 步驟,直至所有題目之前後兩次反應意見達到一致為止。

7、當問卷題目的反應達到一致時,是以最後一回意見之統計結果為依據,

進行預測工作。

雖然德懷術已被廣泛運用,但要發揮其功效,仍需符合三項要件:1.是要具 有足夠的時間,因為進行德懷術時,需至少兩輪的問卷調查,至少 45 天的時間。

不過現在使用網路信件及傳真便捷,因此可將原本耗時的工作時間縮短十幾天。

2.是參與者要具有文字表達的能力,他們必須看得懂問題且針對問題以書寫方式 來回答。3.是要有高度的參與動機,才能夠認真作答並全程參與(李隆盛,1998;

林振春,1992;黃政傑,1998)。

本研究採德懷術來建構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與班級經營專家學者、

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代表共同組成德懷術小組,共 25 人,透過連續的問卷調查,

藉以凝聚共識及觀點並蒐集不同意見,使本研究之班級經營效能指標更具體更可 行。此方法以班級經營領域學者專家為研究對象,目的在瞭解學者專家之意見看 法,綜合彙整,並對未來班級經營評鑑指標之推行提出具體建議。步驟上首先針 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文獻,進行資料收集及結果分析,再將結果提供相關領域的 學者專家,進行德懷術,以期達到資料的最終彙整。

此方法採用的理由乃蒐集個別成員的意見和判斷,澄清因不同的觀點和價值 取向。因為一開始制度的推行,相關人士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制度之真正決策,

常集中於少數專家之手。各縣市小學對於教師之專業評鑑指標不一,產生了極大

(18)

的差異,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仍在推行階段,大多數教師對學校之班級經營評鑑認 知仍顯不足,未來學校對教師採行班級經營評鑑制度之推動,此領域中之專家學 者與有經驗的評鑑教師的觀點,自然具備了關鍵性的影響力,故他們之看法,為 本研究最終之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實施分為 7 個步驟進行:

(一)、文獻探討與分析

就班級經營效能和評鑑指標的理論基礎與內涵做文獻初步探討並詳加分 析,希望從中獲取一些研究資訊。

(二)、詢問學者專家

在文獻探討與分析後,向二位有研究班級經營之教授詢問並請益研究方向與 架構。

(三)、初步建構指標

將二位教授之建議與所蒐集之相關文獻中,將指標初步建構出來。

(四)、學者專家樣本之選任

選任國內教育界人士來作為本研究之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

(五)、編製德懷術專家問卷

把初步建構之指標編製成調查問卷,以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為對象進行問卷 調查,直到達成一致性共識。

(六)、指標建構完成

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達成一致性共識後,即是本指標建構完成。

(七)、根據完成建構指標之體系與權重撰寫研究報告。

(19)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架構及德懷術研究步驟,研訂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如圖 1-3-1 所示。

圖 1-3-1 研究步驟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建構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如 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藉由德懷術建構班級經營效能指標 ,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有:

(一)教育學者專家。

(二)學校行政人員。

(三)教師代表。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依據文獻研究,探討班級經營效能的意涵、重要性、以及教師實 施班級經營作為,進而蒐集分析班級經營的學者專家與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對班 級經營效能指標之看法,建構適合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以作為班級經營效能評鑑 之標準。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建構班級經營效能指標,其所受到之限制,分為研究對象、研究 內容,研究方法與研究推論等方面,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德懷術方面,由於樣本人數有限,以立意取樣與方便性為主,

二、研究方法

就德懷術方面,小組成員意見均可受到重視,不需面對面溝通為其優點,但 卻可能產生意見相左情形,不容易整合。德懷術的最終目的在建立共識,但專家 的共識不一定就是最佳判斷,所以研究結果能待實證研究加以驗證 。

(21)

三、研究推論

本研究所建構之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係針對國民小學,無法類推至國中、高 中、高中、大學階段。

四、表格格式

表格格式因限於軟體及功能限制,在表格跨頁處理方面,主要表格按照 APA 格式編排,有些表格因排版功能限制,導致無法以續表方式編排。

(22)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相關文獻,共分二節予以分析,第一節為 班級經營效能之內涵分析,第二節為班級經營效能指標建構之分析 。

第一節 班級經營效能之內涵分析

壹、班級經營之意義

「班級經營」(class management)一詞,早期多以「班級管理」或「教室管理」

稱呼。但自 1970 年代以後,由於開放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 ,學生學習的空間和 環境都廣大了,不再只限於教室,例如操場、校外教學場所等學習場地,都需要 教師有效的處理,俾使學生學習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所以,「班級經營」一詞逐 漸為大家所接受和通用(吳清山,1990)。

所謂「班級經營」,意指教學者在班級中,以有效的方式或技巧,給學生適 當的管理、指導、協助、控制或處置,以增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呈現良好的行為 , 以達成教育目標。呂孟真(2005)研究中亦指出「班級經營」就是有效處理班級中 所發生的事情,以達成教學目標。有關中、外學者班級經營的論述,列舉如下:

一、國內學者

方炳林(1979)指出班級管理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地處理教室中人 、事、物 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 ,以易於達成教學目的的活動。

朱文雄(1989)提出班級管理的意義,應指教師管理教學情境,掌握並指導學 生學習行為,控制教學過程,以達成教學目標的技術或藝術 。

李園會(1989)將班級經營界定為:班級經營是遵循學校教育目標,根據班級 計畫,制定具體內容,並透過教學環境進行學習指導、對學生輔導、以及和家、

地區的聯繫所展開一連串的班級教學 。

吳清山、李鍚津、莊貞銀、盧美貴(1990)則將班級經營定義為:班級經營,

乃是教師或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

(24)

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張春興(1994)認為班級經營,是指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學 習行為的一切處理方式;包括消極地避免學生違規行為的發生與積極地培養學生 遵守團體規範的習慣,藉此以形成良好的教學環境。

單文經(1994)認為班級經營是由教師和學生所組成的一種團體 ;教師必須掌 握班級之中的人、時、事、地、物等因素,妥善加以經營,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 互作用,並且有效地達成教育目標。

鄭玉疊、郭慶發(1994)認為班級經營乃是教師為了班級上各種人 、事、物活 動的順利推展和互動,所執行的措施,以求良好教學效果和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楊士賢(1997)將班級經定義為:班級經營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班級事物 ,共 同遵循一定準則,有效處理班級情境中人、事、物各項業務,以營造良好的班級 情境,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顏火龍、李新民、蔡明富(1998)認為班級經營乃師生共同建構班級生活意 義,經由理論與實務的科際整合,一起努力完成班級各項教務、訓導、總務、輔 導有關級與教學活動,達成教育目標與班級目標。

張秀敏(1998)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有計畫、有組織、有效率、有創意的經營 一個班級的過程。在這個班級中,學生能很快樂的、有效的學習,並有好的行為 表現,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也能發揮專業理想並得到工作上的滿 足,教室是個師生都喜愛的地方。

陳木金(1999)認為班級經營的意義是教師透過一些方法或技巧 ,如安排教室 環境策略、建立和諧溝通策略、監督學生活動策略、建立教室規則策略、善用獎 懲增強策略、處理不良行為策略等向度,進而能夠維持一個有效率的學習環境 , 營造良好師生關係,促進教師有效教學與學生成功學習 。

黃政傑、李隆盛(2000)指出班級是師生互動的情境,也是進行教學、學習及 共同生活和成長之所在,並能以經濟有效的達成教育的目標 。

張新仁(2001)指出班級經營乃是:為了使班級單位裡各種人、事、物活動得 以順利推展和互動,由教師為中心,以科學化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理念,配合社會 的需求、學校目標、家長的期望及學生的身心,來規劃、推展適當的措施,以求 良好的教學效果和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

(25)

郭明德(2001)將班級經營定義為:班級經營,乃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室社會體 系中,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 成教育目標之歷程。

熊智銳(2001)將班級經營界定為:班級是一個有機體,教師為了達成教育目 標,運用適當的方式和過程,使班級中各個元素產生良性的互動,使教學活動在 愉快的氣氛中順利進行,這種方式和過程,即是班級經營。

劉郁梅(2001)指出班級經營是在師生的合作下 ,教師能藉由良好的經營策 略,來建立學生的良好行為,營造支持性的學習情境,維持有效率的教學活動,

且維持良好的師生關係,提昇學生的學習品質,以達成教育目標的一切活動。

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2002)指出班級經營有五個定義模式:「班級是學 校系統中的一個基本單位」、「班級是一個有意義的團體,一個教育性團體」、「班 級是一個小社會、一個複雜的小社會體系」、「班級是一種情境、一個經營的情 境」、「班級是一種場所、一種師生共同學習與成長的場所 」。

陳志勇(2002)將班級經營定義為:班級經營乃是教師或學生遵循學校教育的 原則,妥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事務,使教師得以發揮教學效果、學生得以正 常學習,進而開展潛能,獲致最大效益,並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吳明隆(2003)指出班級經營,乃是教師或師生在教室社會體系中 ,遵循一定 的準則規範,在師生互動情境下,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人、事、時、地、

物等各項業務,以建構良善的班級氣氛、發揮有效的教學效果,達成全人教育目 標的歷程。

戴文琪(2003)指出班級經營的目標由早期秩序與紀律的管理 ,轉移至促進有 效教學達成;其主體則由教師轉向師生共同協商;其方法講求系統化、組織化,

符合客觀、人性的精神與原則。

秦夢群等人(2004)指出:班級經營是指教師採取相關的策略和方法 ,適當有 效地安排或處理班級中相關的人、事、時、地、物等要素,以使班級產生最大的 效能,達成教學與學習的目標。

李國勝(2004)將班級經營定義為:教師遵循學校教育的原則,擬定計畫,運 用組織,妥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事務,使教師得以發揮專業理想並得到工作 上的滿足;學生得以正常快樂的學習,充分開展師生彼此的潛能,達成目標的歷

(26)

程。

陳嘉陽(2004)指出班級經營:是為了使班級單位裡各種人、事、物活動得以 順利推展和互動,師生共同建構班級生活的意義,以科學化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理 念,一起規畫、推展適當的措施,努力完成班級各項教務、訓導、總務、輔導有 關級務與教學活動,以達成教育目標與班級目標。

呂孟真(2005)研究中將班級經營定義為:班級經營是以教學為中心而開展的 一種教學歷程。其中,教師與學生、家長、學校行政人員共同合作,以合乎教育 原理的方法、技巧,統籌規劃與班級相關的人、事、物等要素,以達成有效教學 與教育目標的歷程。

吳肇賢(2005)研究中將班級經營定義為:班級經營是教師透過良好的策略以 發揮教學效果,從而建立學生良好的行為,營造完善的情境與氣氛,建構有效率 的學習活動,維持和諧的師生關係,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進而開展潛能,獲致 最大效益,最終並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鄭耀男、陳怡靖(2006)則指出:班級經營是教師為營造積極學習活動與環境 所從事的各種規畫。

以下茲將學者認為班級經營的意義歸納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班級經營的意義

學者姓名 班級經營的意義

方炳林(1979) 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地處理教室中人 、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 合學生學習的環境

朱文雄(1989) 教師管理教學情境,掌握並指導學生學習行為,控制教學過程

李園會(1989) 根據班級計畫,制定具體內容,並透過教學環境進行學習指導 、學生輔

吳清山(1990) 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 、事、物等各項業

張春興(1994) 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一切處理方式 單文經(1994) 教師掌握班級的人、時、事、地、物,促進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 鄭玉疊等人(1994) 教師對班級上的人、事、物活動的順利推展和互動 ,以求良好教學效果

和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楊士賢(1997)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班級事物,共同遵循一定準則,有效處理班級情境中

(27)

人、事、物各項業務

顏火龍等人(1998) 師生共同建構班級,一起努力完成班級各項教務、訓導、總務、輔導有 關班級與教學活動

張秀敏(1998) 教師有計畫、有組織、有效率、有創意的經營一個班級的過程

陳木金(1999) 教師透過一些方法或技巧,進而能夠維持一個有效率的學習環境 ,促進 教師有效教學與學生成功學習

黃政傑等人(2000) 師生互動的情境,也是進行教學、學習,並能以經濟有效的達成教育的 目標

張新仁(2001) 班級裡各種人、事、物活動得以順利推展和互動

郭明德(2001) 教師與學生在教室社會體系中 ,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 、事、物 等各項業務

熊智銳(2001) 班級是一個有機體,教師為了達成教育目標,運用適當的方式和過程,

使班級中各個元素產生良性的互動

劉郁梅(2001) 師生的合作下,教師能藉由良好的經營策略 ,來建立學生的良好行為,

營造支持性的學習情境

張鐸嚴等人(2002) 班級是一種場所、一種師生共同學習與成長的場所

陳志勇(2002) 教師或學生遵循學校教育的原則 ,妥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事務 吳明隆(2003) 師生在教室社會體系中,遵循一定的準則規範,在師生互動情境下,適

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人 、事、時、地、物等各項業務

戴文琪(2003) 師生共同協商,講求系統化、組織化,符合客觀、人性的精神與原則 秦夢群等人(2004) 有效地安排或處理班級中相關的人 、事、時、地、物等要素

李國勝(2004) 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事務,使教師得以發揮專業理想並得到工作上的滿 足;學生得以正常快樂的學習

陳嘉陽(2004) 班級單位裡各種人、事、物活動得以順利推展和互動 呂孟真(2005) 班級經營是以教學為中心而開展的一種教 學歷程

吳肇賢(2005) 教師透過良好的策略以發揮教學效果 ,從而建立學生良好的行為 ,營造 完善的情境與氣氛,建構有效率的學習活動

鄭耀男等人(2006) 班級經營是教師為營造積極學習活動與環境所從事的各種規畫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表 2-1-1 對於班級經營可歸納幾項特質:1.班級經營是含蓋了班級相關的 人、事、時、地、物等要素,從這些的相關的事物中,營造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 與教學歷程,以求達到教育目標及學生學習效果。2.班級是師生共同經營與成長 的場所。3.教師實施班級經營策略,要遵循學校的教育原則。

(28)

二、國外學者

Johnson 和 Bany 認為:班級經營是建立和維持班級團體達成教育目標的歷 程(引自朱文雄,1989)。

Anderson, Evertson 和 Emmer(1980)也認為,儘管紀律是經營的一部分,但經 營的定義所包含的不只是紀律,經營活動是任何教師所作來組織學生、空間、時 間及教材,使教學在內容與學習活動中得以產生的事 。

Doyle(1986)指出班級經營是,教師在教室中,為解決秩序問題所使用的行動 與策略。

Good 則將班級經營定義為,處理指導班級活動所特別涉及到的問題 ,如紀 律、民主方式、補統和參考資料的使用與保管、教室的物理特色、一般班務處理 及學生社會關係(引自李園會,1998)。

Brophy(1988)指出,班級經營意指創造與維持一個學習環境以傳導 、達到教 學目標所採取的行動,包含安排教室的物理環境、建立規則與程序、維持對學業 活動的注意力與專注。

Emmer(1987)指出:「班級經營是教師建立和維持有秩序的行為,預防干擾學 習的手段和方法」。

Edwards 認為班級經營係指教師在班級裡運用的技能 ,如教室環境的安排、

班規的建立維持、不當行為的處置、督導學生活動、酬賞增強的使用、良好師生 關係的營造及有效教學的方法 (引自郭明德,2001)。

Burden(1995)認為班級經營是在建立與維持可使教室群體可運作的系統 ,並 非在處罰學生的錯誤行為,處理學生脫序行為,而是要求學生在限制規範的範圍 內表現可接受的行為(引自吳明隆,2003)。

Duke(1979)指出班級經營的最終目標是在於教學,建立與維持一個教學及學 習的環境,並能適時的準備與精確掌控程序。

楊士賢(1997)提出班級經營的定義有四個意涵 :1.就對象而言:涵蓋了班級 中的人、事、物。2.就過程而言:能不斷修正,導引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3.就 方法而言:建立合理的規則及程序,使學生投入學習活動。4.就目地而言:班級 經營策略均需符合教育規準。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研究者將「班級經營」定 義為:「班級經營是教師和學生互動,進而創造與維持一個學習環境,有效地經

(29)

營班級中的人、地、時、事、物,使教學能夠順暢地進行,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貳、班級經營之功能

探討班級經營的功能,在於瞭解班級經營能達成何種目的。並從學生、教師、

環境等三方面來彙整。

一、國內學者

朱文雄(1989)認為班級經營的內容:1.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2.處理班級教 學和行政事務、3.充實班級設備,佈置班級環境、4.營造人、事、物等三方面交 織而成的良好班級氣氛。

吳清山等人(1990)研究中指出,班級經營的功能有 6 大方面:1.維持良好班 級秩序、2.提供良好學習環境、3.提高學生學習效果、4.培養學生自治能力、5.

增進師生情感交流、6.協助學生人格成長。

單文經(1994)指出,班級經營的功能在於實現教育目標 ,在進行有意識、有 計劃和連續的管理的同時,也將班級塑造成一個具有學習與生活的團體。所以班 級經營的具體內容應包涵:1.學生的教學指導、2 學生的讀書指導、3.生活指導、

4.學生健康指導、5.對問題學生的輔導、6.個別諮商輔導、7.團體輔導、8.班級事 務處理、9 家庭的聯繫。

黃德祥(1996)的研究認為,班級經營功能包含以下 11 點:1.經濟有效的處理 班級事務、2.安排或改善班級的學習氣氛、3.規劃與運用班級的時間、4 激發班 級的合作氣氛、5.維持班級秩序以利教學與學習 、6.改正或矯治學生不良或偏差 行為、7.有效施教、8 激發良好的師生學生相互間的互動 、9.學生偶發事件的有 效處理、10.適宜的常規訓練,協助學生正常社會化、11.配合教育措施使學生成 長與發展。

張新仁(2001)提出,班級有下列主要功能:1.讓學生有較多的學習時間及較 好的學習內容:教師安排有價值及適當的學習活動 ,來啟發學生主動的學習興 趣,使學生能在時間內做有效的使用 。2.提供學習和師生互動的機會、3.讓學生 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

邱錦堂(2002)把班級經營的功能歸納成教育性功能 、社會化功能、民主化功

(30)

能、合作性功能、評鑑性功能。

吳明隆(2003)認為班級經營的功能有以下幾點 :1.建構優質的學習環境,使 學生樂於學習、2.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使學習更有效率、3.促進團體規範的形 成,使學生靜動得宜、4.達成全人教育的目標,使學生均衡發展、5.增進親師生 情感交流,使學生樂群善群、6.提昇學校行政的效益,使學生更有動力、7.促發 教師教學的效能,使學習目標達成。

陳嘉陽(2004)指出班級經營的功能是去維持或提供一個積極而有效的學習 環境,進而達成預定的教學效果及教學目標 。班級經營有下列幾項主要功能:1.

較多的學習時間及較好的學習內容 、2.提供學習和師生互動的機會、3.培養自我 管理的能力。

潘慧玲(2004)等人研究中指出班級經營功能應包括 :1.營造良好互動的班級 氣氛、2.營造安全且有助於學習的情境 、3 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 。

二、國外學者

Rinne 認為班級經營的功能有:1.維持學生上課的專注能力、2.提高學生課 堂的學習動機、3.促發學生行為自我控制力(引自吳明隆 2003)。

Jones 和 Jones 指出班級經營的內容包括 :了解學生需求、建立正向的師生 與同儕間的關係、營造良好的親師關係、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有效提升學生學習 興趣、妥善進行班級時空管理、訂定有效班規與發展學生正向行為、導正學生偏 差行為、訂定學生行為公約、發展全校性紀律訓練計劃等十項 (引自張淑芬,

2003)。

Smith 和 Laslett 指出班級經營的主題包括:班級經營的規則、班級組織的分 析、衝突來源的減少、偏差行為學生的諮商與檢討、學生問題的處理、教師策略 的執行、師生互動、獎懲措施、教師感受與壓力、協助同事面對問題等十項(引 自張淑芬,2003)。

依據各學者對於班級經營的功能歸納如表 2-1-2。

(31)

表 2-1-2 專家學者班級經營功能彙整

面向 班級經營功能

學生方面 *學生能彼此合作、學習

*學生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學生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

*學生能遵守生活常規,重視團體規範

*學生能自發性的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方面 *協助學生人格成長

*對問題學生的輔導

*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動機

*處理班級教學和行政事務

*師生情感交流,使學生樂群善群

*提昇教師教學的效能,使學生學習目標達成

*教師安排有價值及適當的學習活動 ,來啟發學生主動的學習興趣 教學環境方面 *.提供良好學習環境

*充實班級設備,佈置班級環境

*營造安全且有助於學習的情境

*提供一個積極而有效的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本研究依據上述專家意見,提出班級經營的功能分成 3 個面向:1.學生方面 是在於了解學生需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機、訂定學生行為公 約。2.教師方面是在於加強親師生情感交流、提升教師教學的效能,執行適宜的 教師策略。3.環境方面能提供良好學習環境、充實班級設備、達成安全且有助於 學習的情境。

參、班級經營效能之內涵

一、班級經營效能的意義

「效能」係為達成特定目標的程度(吳清山,1997),當目標所完成的程度愈 高,亦即效能愈高;反之當目標差距愈大;則效能愈低。所以「效能」就是目標

(32)

導向的特性。一位良好的班級經營者,亦需能顯示具有自我效能,相信自己有能 力去掌握班級事物,能成功的帶領班級學生朝向教育目標前進 (陳奎憙、王淑俐、

單文經、黃德祥,1999)。

黃德祥(1996)指出班級經營效能有四項特性:1.效率:能經濟有效地處理班 級事務、進行常規訓練和教學活動、2.效果:學生的學習行為能有良好的結果 、 3.績效:教師教學有績效、學生成就佳並能達到教師期望 、4.自我效能:教師能 掌握班級的各種事務,能成功的引導班級學生,往教育目標邁進。

楊士賢(1997)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指一個班級在學生的 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品質、班級的常規表現、班級環境的經營、班級氣氛、親 師溝通等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 ,因而能夠達成班級經營所預訂的目標 。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9)指出班級經營效能係指教師於班級 情境中,以有效的策略,對學生施以適當的處置、指示、指導、處理、協助、監 督、控制或管理,藉以激發學生有效的學習、表現良好的行為、提高學業成就與 開展潛能,以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措施 。

劉郁梅(2001)研究指出班級經營效能是指教師對於班級經營能一方面發揮 效率,一方面要發揮效能。將班級的人、事、物、做最完善的安排與分配,以達 成教育的目標。

郭明德(2001)指出:組織管理的目標在於追求效能、卓越,一個具有管理經 營技巧的領導者,才能產生一個高效率的組織;而班級本身即是一個組織,教師 應把班級視為一個組織來經營、管理。以提供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並促進 學生學習,以創造高效能的班級。而班級經營的成效是指級任教師在班級努力的 成果,班級經營成效的評鑑分為學生學業成就與班級氣氛 。

邱錦堂(2002)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導師在從事班級經營上所努力的成 果,而這些成果包含班級氣氛營造、教師教學品質、班級情境規劃、生活常規表 現等四項成果,並進達成班級教學的目標。

鄭玉疊(2003)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是指教師對自己經營的班級事先做好 周詳規劃,有組織、有效率、有創意的推展班級行政,佈置與規劃溫馨的班級環 境及資源利用,透過充分的親師溝通,做好班級常規管理,減少班級學生問題的 產生及有效輔導,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與師生關係,以提升班級教學品質與學生 學習效果,達成班級經營的教育目標。

(33)

張淑芬(2003)所界定的班級經營效能係指教師在班級事務處理 、學生學習與 行為、教學績效等方面良好。

李國勝(2004)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導師班級經營所努力的成果。其中包 含班級行政經營、班級教學經營、常規輔導經營、班級環境經營、人際關係經營 等 5 層面的經營,且具有良好的成效,並進而達成班級經營所預定的目標 。

陳嘉陽(2004)提出一位成功而有效能的教師,在避免學生不良行為的產生 外,更要增進學生學生學習效果。成為有效的班級經營者,從下列 6 項著手:1.

了解影響班級行為的因素、2.教學的自我肯定、3.班級學習環境的安排、4.激發 班級和諧氣氛、5.善用賞罰,維持班規,矯正學生的偏差行為、6.適當地處理問 題。

吳肇賢(2005)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國小教師過運用良好的班級經營策略 在班級經營上所努力獲得的成果 ,這些成包括教師的教學品質、班級的情境規 劃、班級的氣氛營造、學生的生活常規等四項層面,並從而達成班級的教學目標。

廖英昭(2005)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教師為達成教育目標,且使教學活動 能順利進行,有效處理班級中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使教師在班級事務處理與 教學品質上有好的績效,學生的學習成就與行為表現有較佳的成果 。

Evertson, Emmer, Celement, Sanford 和 Worshan 指出小學教師的有效能班級 經營在於:學生工作投入率、學生違規行為、學生的合作態度與作業完成的多少 (引自廖英昭,2004)。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在參考文獻後,將班級經營效能之意義歸納如下表 2-1-3:

(34)

表 2-1-3 專家學者班級經營效能意義彙整

研究者 班級經營效能的意義

楊士賢(1997) 班級在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品質、班級的常規表現、班級環境的經營、

班級氣氛、親師溝通等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因而能夠達成班級經營所預訂 的目標。

陳奎憙(1999) 有效的策略,對學生施以適當的處置、指示、指導、處理、協助、監督、控制 或管理,藉以激發學生有效的學習、表現良好的行為、提高學業成就與開展潛 能,以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措施 。

劉郁梅(2001) 班級經營能一方面發揮效率,一方面要發揮效能。將班級的人、事、物、做最 完善的安排與分配,以達成教育的目標。

郭明德(2001) 班級經營的成效是指級任教師在班級努力的成果 。

邱錦堂(2002) 導師在從事班級經營上所努力的成果 ,而這些成果包含班級氣氛營造、教師教 學品質、班級情境規劃、生活常規表現等四項成果,並進達成班級教學的目標。

鄭玉疊(2003) 教師對自己經營的班級事先做好周詳規劃 ,有組織、有效率、有創意的推展班 級行政,減少班級學生問題的產生及有效輔導,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與師生關 係,以提升班級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效果 ,達成班級經營的教育目標。

張淑芬(2003) 教師在班級事務處理、學生學習與行為、教學績效等方面良好。

李國勝(2004) 導師班級經營所努力的成果。其中包含班級行政經營、班級教學經營、常規輔 導經營、班級環境經營、人際關係經營等 5層面的經營,且具有良好的成效,

並進而達成班級經營所預定的目標 。

陳嘉陽(2004) 一位成功而有效能的教師,在避免學生不良行為的產生外,更要增進學生學生 學習效果。

吳肇賢(2005) 國小教師過運用良好的班級經營策略在班級經營上所努力獲得的成果 ,這些成 包括教師的教學品質、班級的情境規劃、班級的氣氛營造、學生的生活常規等 四項層面,並從而達成班級的教學目標。

廖英昭(2005) 教師為達成教育目標,且使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有效處理班級中人、事、物 等各項業務,使教師在班級事務處理與教學品質上有好的績效 ,學生的學習成 就與行為表現有較佳的成果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定義的觀點,有效能的班級亦即是管理有績效的班級;並能有效的 處理教室中的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學習的環境、創造良好的教 室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研究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 :「教師班級經營 所努力的成果。其中包含班級常規經營;班級氣氛營造;班級環境規畫;親師溝 通情形;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偏差行為處理等 7 個指標構面,且

(35)

具有良好的成效,並進而達成班級經營所預定的目標 。」

二、班級經營效能的特質

陳志勇(2002)歸納學者對班級經營效能的研究,並指出班級經營具有幾項特 質:1.班級經營效能是一種能力:班級經營效能高低是代表教師的專業能力能否 發揮的關鍵,班級經營效能愈高則代表教師的專業能力愈強 。2.班級經營效能具 有多面向性:班級經營的內容繁多且具複雜性,因此教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必須 考量許多問題並針對問題去思考解題的對策 。3.班級經營效能具複雜性:班級情 境頗為複雜,教師必須兼顧許多層面的問題。4.班級經營效能是教育成效的彰 顯:班級經營效能的高低與學校教育的成敗有關,與國家教育政策的走向息息相 關。

楊士賢(1997)將班級經營效能的特質歸納,並指出班級經營效能的特質 具 有:1.班級經營效能是一種能力:班級經營效能愈高,代表教師專業能力愈強,

因此班級經營效能一向被視為教師能力的展現 。2.班級經營效能具有複雜性:班 級情境頗為複雜,教師必須兼顧許多層面的問題,因此,評鑑班級經營效能不能 僅以學生在標準化成就測驗上的成績,來論斷教師班級經營的成敗,其它如師生 關係、班級常規、班級環境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綜合二位學者所述,班級經營效能是一種能力,也具有複雜性。所以班級經 營效能的能力是一種內隱的知識,深植在教師個人、經驗、判斷、創意、聯想等,

其中更包含了認知的內隱與技能的內隱 。認知的內隱:儲存在教師的心智模式 內。技能的內隱:從班級現場中學習累積的經驗而獲得的技能。所以教師將班級 經營效能能力外顯化,對於教師的專業能力將大有提升 。

三、有效能班級經營者之特徵

吳清山(1992)指出,有效能班級經營包括:學生違規行為少、師生互動關係 好,同學相處爭端少、班級環境品質優、班級時間管理佳、班級處理效率高、學 生學習表現好。

鄭玉疊、郭慶發(1994)指出有效能的班級經營,不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也 提高教學效果,對班級氣氛、班級凝聚力、士氣和兒童人格的陶冶都有很大的幫 助,更可使教師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 。1.良好的班級經營計劃與明確目標 、2.級 務處理條理化、效率化、3.能掌控全局與同時處理學生問題的能力 、4.班級氣氛

(36)

與師生關係良好、5.學生常規與行為問題少、6.有良好的親師互動關係、7.良好 的教學技巧,有效掌握注意力,學習效率佳、7 能佈置溫馨的教室與學習情境。

陳師榕(1998)認為有效的班級經營有:1.善於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2.能建 立良好的師生關係、3.能帶領學生共同參與班級事務討論 、4.能有效維持良好的 教室秩序、5.能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6.良好的教學技巧與準備、7.能和家長維 持良好關係。

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2002)指出良好的班級經營成效,教師同時必須嫻 熟各種專業知能及不斷接受專業成長的訓練。在班級經營的實務運作中,能有好 的良好的解決策略,及加強專知能及訓練。有效能的班級經營會有三高五好,「三 高」是指:學習動機高、班務處理效率高以及常規自律程度高 ;「五好」是指:

師生關係好、同儕關係好、環境品質好、學習表現好、團體榮譽好。

吳明隆(2003)指出有效能的班級經營在促發學生 IQ(智能)潛能的開展,人格 EQ(情緒智能)的健全的發展、具備 SQ(快樂智能)的學習生活,使其知、情、意、

行均衡發展。其目的有四:1.良善班級氣氛的營造、2.優良班級文化的建立、3.

全人教育目標的達成、4.十項關鍵能力的培養。

張淑芬(2003)指出有效能班級經營具備的特徵主要分為 7 項:善於營造良好 的班級氣氛、師生關係良好、師生共同參與班級事務、有效維持教室秩序、營造 良好的學習情境、優良的教學技巧與準備、親師關係良好。

Kounin(1970)認為有效能的班級經營都具有以下能力 :1.具有掌握全局及同 時處理的能力、2.活動轉換流暢、3.能集中團體注意力、4.能擬定具體可行的計 畫。

Emmer(1981)指出有效的班級經營在於 :1.學生在上課中的干擾行為很少 、 2.上課中斷以及不良行為的出現率很少 、3.大多數學生均能專心上課、4 學習成 就測驗之平均分數很高。

Laselett 和 Smith 之研究,則認為綜合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有:1.班級經營的 程序力求簡單明瞭、2.經營的步驟講求確實有效、3.厲行時間管理、4.充分的瞭 解學生、5.建立生活常規、6.輔導學生實踐班規、7.激發學生學習興趣、8.評量學 生的學習進展、9.建立績效觀念(引自郭明德,2001)。

根據學者對有效能的班級經營特徵如表 2-1-4:

(37)

表 2-1-4 國外學者對有效班級經營的看法

研究者 有效能班級經營的特徵

Kounin 1.具有掌握全局及同時處理 。 2.活動轉換流暢。

3.能集中團體注意力。

4.能擬訂具體可行的計畫。

Moskowitz &

Hayman

1.使用積極的作法支持學生好的行為 。 2.給予有利的建議和口語增強 。 3.教室充滿積極的氣氛。

Brophy 1.接納與尊重每一位學生。

2.能有效及彈性的改變班級經營技巧 。 3.能對學生有適宜的班級規則 。

Jones & Jones 1.教師能掌握班級經營技巧與瞭解學生個別需求 。 2.有良善的師生關係。

3.能運用教學方法,滿足個別學生或團體學習的需求 。 4.使用組織和團體管理的方法 ,強化學生專注學習的行為 。

5.能廣泛使用諮商與行為管理方法 ,使學生能參與檢討及改正不良的行 為。

Larrivee 1.主動對學生表達關心。

2.擔負管理的職責。

3.經常且清楚的與學生及家長溝通 。 4.保持一致的態度。

5.建立並執行具有強制力的規則。

6.積極且有效的處理不良行為 。

7.以沉著冷靜,實事求是的態度影響學生 。 8.僅對行為提出批評,對事不對人。

9.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行為作判斷 。 10.教育學生抉擇適當的行為 。 11.塑造良好行為的楷模,以身作則。

12.對學生保持高度期望。

13.期待學生專注於對教與學有益的積極行為 。 14.妥善安排學習活動,避免學生厭煩及浪費時間 。 15.提供學生成功經驗與接受認同的機會 。

Jacobses,Eggen

&Kauchak

1.教師能有積極工作取向的特質 。 2.避免班級成為競爭型的組織 。 3.物理環境組織。

資料來源:楊士賢(1996)。

(38)

Emmer, Evertson 和 Anderson 觀察 8 所小學的 27 個班級教師,結果發現有效 能與低效能的班級經營時,有 5 種效能指標不同。1.行為管理上:一位有效能的 教師能清楚且有效的將班級規則教導給學生並隨時注意學生行為,而低效能的教 師就無法區別及有效處理學生良好或不當行為 ,常以威嚇警告學生。2.教學管 理:一位有效能的教師能妥善規劃教學活動,教學時間掌控得宜,而低效能的教 師就對作業說明不清,上課中學生常會離開座位,教學時常無法連貫。3.滿足學 生心理需求:一位有效能的教師上課能符合學生興趣,教學活動能多樣化,並重 視學生對班級的感受,低效能的教師就未注意學生、心理需求,常使用不適當得 語言來刺激學生。4.教室環境的規劃與佈置:一位有效能的教師能妥善的更動桌 椅利用空間,不讓外在的不良因素來影響學生,低效能的教師就沒有因環境的方 法,無法解決外在的環境問題。5.教師個人特質:一位有效能的教師能表達出對 學生的溫暖及關心學生,能與學生互相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低效能的教師就不 願聆聽學生的意見,不與學生溝通。

茲將其研究之結果詳列於表 2-1-5(引自楊士賢,1996)。

表 2-1-5 高效能與低效能班級經營之比較

效能指標 有效能的教師 低效能的教師

1.行為管理 *清楚且有效的將班級規則教導給學生 。

*隨時注意學生行為

*迅速有效的制止學生違規行為

*具有明確的行為判斷標準

*無法使學生完全清楚班級規則

*無法區別及有效處理學生良好或不當 行為

*常以威嚇警告學生

*對學生行為好壞之標準充滿不確定性

*學生不信任教師 2.教學管理 *妥善規畫教學活動

*時間掌控得宜

*活動轉換順暢

*充分掌握教學目標

*事先準備教材

*使用教具

*注重個別學生的學習

*對作業說明不清

*學生常離開座位

*常花時間處理違規行為

*教學常中斷

*不注重個別學生的反應

3.滿足學生心理 需求

*愉快的班級氣氛

*活動多樣化

*教材符合學生興趣

*讓大多數學生都可體驗成功

*前三週均未注意學生,心理需求

*常使用尖銳的言語

*隨時有發生危險的可能;例如以大頭針 別名牌

(39)

*重視學生對班級的感受 4.教室環境的規

劃與佈置

*能有效因應環境的不良影響

*給予轉入生有關班級生活清楚的訊息

*妥善的更動桌椅利用空間

*不讓外在環境限制影響學生

*沒有因應環境的方法

*無法給予轉入生所需的訊息

*若遇到教室環境問題傾向離開,欲選擇 別的教室

5.教師個人特質 *溫暖、熱情、鎮定及關心學生

*能傾聽及表達情感

*能與學生溝通教師期望

*態度冷漠

*不願傾聽學生意見

*不與學生溝通

資料來源:引自楊士賢 (1996)。

如表 2-1-5 所述,有效能班級經營的特徵在學生方面 :違規行為少、相處爭 端少、學習效率高。教師方面:師生關係良好、班務處理效率化、良好的教學技 巧、 親師互動佳、同儕關係好 。教學環境方面:環境品質好、營造良好的學習 情境等三個方面。所以有效能的班級經營特徵能同時 掌握學生表現、教師專業、

教學環境經營。

(40)

第二節 班級經營效能指標建構之分析

本節將先就學者對班級經營指標做一探討,分析各學者對班級經營作為看法 後,提出有效能班級經營效能時應有之作為,並依據班級經營效能相關研究來建 構班級經營效能具體指標。

壹、班級經營指標探討

學者對班級經營的定義可知班級經營的範圍廣泛。因此,學者們對班級經營 之指標也有不同的見解,本研究歸納如下:

葉興華(1985)認為班級經營的指標有:1.行政管理、2.教學經營、3.常規管理、

4.人際管理。

吳清山、李鍚津、莊貞銀、盧美貴(1990)指出班級經營指可分為:1.行政經 營、2.教學經營、3.自治活動、4.常規輔導、5.班級環境、6.班級氣氛。

吳武典(1988)認為教室管理的項目包括 1.行政管理、2.課程管理、3.常規管 理。

朱文雄(1989)指出班級經營的指標有:1.行政管理、2.課程與教學管理、3.

常規管理、4.教室環境管理、5.人際關係管理、6.其他教育活動管理。

單文經(1994)指出班級經營的指標有:1.學習環境的經營、2.多元文化的經 營、3.班級活動的經營、4.班級常規的經營。

楊士賢(1997)認為班級經營的指標包括班級的行政經營、班級教學經營、班 級常規經營、班級環境經營、班級氣氛經營、親師關係經營六項。

張秀敏(1998)指出班級經營的要務分為 12 項 1.開學前的準備、2.開學初的活 動或工作事項、3.班級氣氛的營造、4.教室環境的安排、5.班規的建立、6.例行活 動程序的建立、7.教學管理、8.行為管理、9.特殊兒童的管理、10.親師關係的增 進、11.級務處理、12.老師的時間管理。

黃政傑、李隆盛(2000)指出班級經營指標可分為:1.行政經營、2.環境管理、

3.時間管理、4.課程與教學管理、5.學生違規及暴力行為的防範與處理、6.獎賞與 懲罰的運用、7.班級人際關係的經營、8.班級的常規管理、9.教室管理。

數據

圖 1-3-1 研究步驟
表 2-1-2 專家學者班級經營功能彙整 面向 班級經營功能 學生方面 *學生能彼此合作、學習 *學生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學生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 *學生能遵守生活常規,重視團體規範 *學生能自發性的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方面 *協助學生人格成長 *對問題學生的輔導 *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動機 *處理班級教學和行政事務 *師生情感交流,使學生樂群善群 *提昇教師教學的效能,使學生學習目標達成 *教師安排有價值及適當的學習活動 ,來啟發學生主動的學習興趣 教學環境方面 *.提供良好學習環境 *充實班級設備,佈
表 2-1-4 國外學者對有效班級經營的看法 研究者 有效能班級經營的特徵 Kounin 1.具有掌握全局及同時處理 。 2.活動轉換流暢。 3.能集中團體注意力。 4.能擬訂具體可行的計畫。 Moskowitz & Hayman 1.使用積極的作法支持學生好的行為 。2.給予有利的建議和口語增強 。 3.教室充滿積極的氣氛。 Brophy 1.接納與尊重每一位學生。 2.能有效及彈性的改變班級經營技巧 。 3.能對學生有適宜的班級規則 。
表 2-2-3 國外班級經營效能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的重點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重要發現 Kounin 教室中的訓 練與團體經 營 教師 實地觀察 有效能的班經營者具有以下能力 : 1.具有掌握全局及同時處理的能力 。2.活動轉換流暢。 3.能集中團體注意力。 4.能擬定具體可行的計畫。 Emmer, Evertson , Anderson 學期初有效之班級經營 小學教師 實地觀察 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評鑑指標為 :行為管理、偏差行為的處理、教學管理、滿足學生需求、教師個人特質與學生投入工作率等 。 Emme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 developing coherent short-term and long-term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that aligns the school aims, the needs,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of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ing the initial ideas as the base of the composition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The quantity of landscape planting in campus was evaluated and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divide the campus into different landscape zones where the air anions

The first stage of the Delphi Method expert questionnaire to confirm the initial structure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o calculate the overall

Furthermore, to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indicator to the manager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priority of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Lee and Chen (2009) integrated Kano theory with Q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