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興聖寺本〉、 3.〈大乘寺本〉、 4.〈天寧寺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興聖寺本〉、 3.〈大乘寺本〉、 4.〈天寧寺本〉"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1

《六祖壇經》的版本和 不同經名的演變略探

/林崇安

一、前言

由於《六祖壇經》的演變複雜,版本 也多,《大藏經》上不同時期的許多 序、跋常被編集在一起,容易造成版 本的混淆,編者也常被誤植,這些都 有待鑑別。現存的《六祖壇經》有敦 煌系、惠昕系和契嵩系的不同版本,

經名也有所不同。敦煌系的版本有 1.〈英博本〉、2.〈敦博本〉、3.〈旅博 本〉;惠昕系的版本有 1. 〈真福寺本〉

、2. 〈興聖寺本〉、 3.〈大乘寺本〉、 4.〈天寧寺本〉。研究惠昕系版本的 重要文獻有:一、宋惠昕的〈韶州曹 溪山六祖壇經序〉(967);二、宋周 希古的〈後敘〉(1012);三、宋晁子 健的〈再刊記〉(1153);四、宋比丘 存中的〈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序〉

(1116)。契嵩系的版本,屬於長本 的有:〈德異本〉、〈宗寶本〉,以及再 刊的〈曹溪原本〉、〈真樸本〉,另有 一短本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收 於《明版北藏》、《明版南藏》、《房山 石經》中,可稱為〈契嵩短本〉,內 容從惠能在大梵寺傳法到在曹溪山 傳戒的結束,而長本的內容接著還有 參請機緣、晚年開示、唐朝徵詔和咐 囑等。研究契嵩系版本的重要文獻有:

一、郎簡的〈六祖法寶記敘〉(1056); 二、德異的〈六祖法寶壇經序〉(1290); 三、釋宗寶的〈跋〉(1291);四、王 起隆的〈重鋟曹溪原本法寶壇經緣起〉

(1652);五、真樸的〈重刻法寶壇 經凡例〉(1676),以上相關的文獻大 都收錄在柳田聖山主編的《六祖壇經 諸本集成》(1976)一書中。本文利 用這些資料釐清這些版本出現的因 緣,解析文獻中的重要訊息,並檢視 各版本的集者、編校者,作一初步而 全面的整理。

二、六祖時期法海的紀錄

六祖惠能大師生於 638 年,卒於 713 年。約 41 歲時(678),刺史韋璩邀 請他到大梵寺說法結緣,於首日講說 般若法,次日午齋後解惑,接著回到 曹溪山。其後於曹溪山講說定慧、坐 禪,並於另一日傳授無相戒。惠能進 行這一重要的說法和傳戒的過程,法 海都跟隨著聽講並作紀錄;〈旅博本〉

說:「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

〈真福寺本〉說:「刺史韋璩令門人 法海抄錄。」法海這一初期抄錄本是 所有《壇經》的祖本,經名是《六祖 法寶記》。其證據如下:〈真福寺本〉

保留有六祖晚年的開示:「吾於大梵 寺說法,直至今日,抄錄流行,名《法 寶記》,汝等守護,度諸群生。」另 外,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藝文志》

卷 59 錄有:「僧法海《六祖法寶記》

一卷」。郎簡(968-1056)寫的《六祖 法寶記敘》說:「《法寶記》蓋六祖之 所說其法也。」以上表示早期曾有《六 祖法寶記》一卷的抄傳。

六祖晚年於曹溪山的開示和付囑,以 及入滅(713)的過程,仍由法海繼續 紀錄。法海的後期抄本,一方面調整 前期抄本的次第,使傳戒在先,說法 在後,一方面增列四弟子的參請機緣 以及晚年對十弟子的開示等。六祖入 滅後不久,法海後期抄本的名稱有了 變化,改成《六祖法寶記壇經》,加上

《壇經》二字是六祖十弟子的共識,

目的在於強調「經」的地位。總之,

法海的抄本有初期和後期的不同。

三、道際和志道下傳的抄本

六祖入滅前後,十弟子開始各自抄寫 法海的後期抄本,下傳而保留有二系 的《壇經》:(1)法海傳同學道際(漈), 道際傳悟真,悟真傳法興寺弟子,如 此下傳後,形成敦煌系的傳承。(2)

法海傳志道,志道傳彼岸,彼岸傳悟 真,悟真傳圓會,如此下傳後,形成 成惠昕系的傳承。法海、道際、志道 都是同學,都親近六祖,只是道際和 志道對法海的後期抄本各有編補,因 而他們的抄本一開始就有小差異,這 二抄本經過悟真分別傳給法興寺弟 子及圓會,再下傳後有敦煌系和惠昕 系抄本的小差異。715 年頃,道際抄 本的經名是《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 梵寺施法壇經》一卷;而志道抄本的 經名仍是《六祖法寶記壇經》。732 年時,神會(684-758)進行「滑台之 會」,確立南宗宗旨後,影響所及,《壇 經》的經名有所增改:

(1)740 年頃,由道際下傳的抄本的 經名增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 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 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授無相戒》,

(2)

02 此抄本再下傳形成敦煌系諸本:〈英 博本〉、〈敦博本〉和〈旅博本〉(抄 寫時間是 959 年頃),卷末標示著《南 宗頓教冣上大乗壇經一卷》。

(2)740 年頃,由志道下傳的抄本的 經名保留《六祖法寶記壇經》一詞,

但增為《曹溪山第六祖惠能大師‧說 見性頓教直了無疑決定成佛‧法寶記 壇經》。日本圓仁(794-864)曾記錄 此經名於《入唐新求聖教目錄》中

(T.55,p.1083b)。〈高麗古刊本〉卷 首題:「法寶記壇經一卷,曹溪山第 六代祖師慧能大師‧説見性頓教直了 成佛決定無疑法,釋沙門法海集」, 寶曆二年(826)雕出,也是這一本。

後來這一〈高麗古刊本〉曾再刊行數 次,於高麗傳本〈德異本〉所附錄的 諸跋中,有三跋是屬於《法寶記壇經》, 其跋者或書寫者為:(1)海東曹溪山 修禪社沙門知訥跋,內容是 1207 年 湛默得到《法寶記壇經》並重刻。(2)

柔兆執徐病月清明二日晦堂安其書,

內容是(1256 頃)永淑印行普照(知 訥)祖翁的《法寶記壇經》:曹溪六 祖說見性成佛決定無疑法。(3)康熙 四十二年癸未(1703)八月日曹溪後 學中華子太憲誌,內容是普淨得到成 化十五年(1479)開版之《法寶記壇 經》並重刻。由上三跋可知《法寶記 壇經》曾再刻於 1207、1256 頃、1479、

1703。

四、惠昕系諸本的出現

志道的《曹溪山第六祖惠能大師‧說 見性頓教直了無疑決定成佛‧法寶記 壇經》一卷在漢地下傳後,惠昕於宋 乾德五年(967)重編為二卷十一門。

從惠昕的〈韶州曹溪山六祖壇經序〉, 可知其經名為《韶州曹溪山六祖壇 經》,簡稱《六祖壇經》,經名略去「法 寶記」三字,此即〈惠昕本〉。惠昕 本的上卷有六門,下卷有五門。惠昕 本的十一門:一、韶州刺史韋璩等眾 請說法門,二、大師自說悟法傳衣門,

三、為時眾說定慧門,四、教授坐禪 門,五、說傳香懺悔發願門,六、說 一體三身佛相門,七、說摩訶般若波 羅蜜門,八、現西方相狀門(武帝問 功德附),九、諸宗難問門,十、南 北二宗見性門,十一、教示十僧門(示 寂年月附)。漢地的惠昕本今雖已佚,

但有四本傳抄到日本:1. 〈真福寺 本〉(1012):附有惠昕的〈韶州曹溪 山六祖壇經序〉,以及宋周希古的〈後 敘〉。周希古將此本作為弘法的「教 材」。2. 〈興聖寺本〉(1031 晁迴題 字,1153 晁子健刊刻):附有晁子健 的〈再刊記〉。這本是來自晁迴時期 的抄本,「用其句讀,鏤版刊行」,文 句有所更動而略異於他本。 3.〈大

乘寺本〉(1116)和 4.〈天寧寺本〉

(1116) :附有比丘存中的〈韶州 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序〉。另有一〈慶 元本〉(1195-1200),於日本寬永八年

(1631)、貞享五年(1688)再刊,

又稱〈寬永本〉;內容幾乎同於〈興 聖寺本〉而不具獨特性。

〈真福寺本〉是〈惠昕本〉的直接抄 本,經名就是《韶州曹溪山六祖壇經》。

〈興聖寺本〉的經名是《六祖壇經》, 惠昕的《序》略為《六祖壇經序》, 此本增改較多。〈大乘寺本〉和〈大 乘寺本〉的經名是《韶州曹溪山六祖 師壇經》,抄自存中的刊本。

五、〈契嵩本〉的出現

宋 朝 郎 簡 ( 968-1056 ) 於 至 和 三 年

(1056)寫《六祖法寶記敘》,敘述

〈契嵩本〉出現的因緣如下:

「然六祖之說余素敬之,患其為俗所 增損,而文字鄙俚繁雜,殆不可考。

會沙門契嵩作《壇經贊》,因謂嵩師 曰:『若能正之,吾為出財,模印以 廣其傳。』更二載,嵩果得『曹溪古 本』校之,勒成三卷,粲然皆六祖之 言,不復謬妄,乃命工鏤板以集其勝 事。」

此處的「增損」、「鄙俚繁雜」,表示 歷代下傳的《壇經》長短不同,並有 錯字、俗字等,郎簡希望契嵩大師

(1007-1072)能給予修正。契嵩的《壇 經贊》是寫於 1054 年,此時所依據 的《壇經》是〈惠昕本〉二卷。經過 二年的尋找,1056 年契嵩果然找到了

『曹溪古本』。此處的『曹溪古本』

就是《六祖法寶記》,而不是《曹溪 大師別傳》,因為郎簡已經標明他寫 的是《六祖法寶記》的《敘》。為何

《法寶記》被稱做『曹溪古本』?因 為是六祖中年說法時傳抄出來的法 海初期抄本。編輯時,契嵩以《六祖 法寶記》配合〈惠昕本〉二卷,編出 不分品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三卷,

由郎簡出資印行,此本可稱作〈契嵩 長本〉。契嵩手頭的〈惠昕本〉二卷 是類似於晁迴時(1031)的抄本,這 一抄本接近於今日日本保留的〈興聖 寺本〉,因為〈契嵩長本〉(由〈德異 本〉推知)的許多句子只相同於〈興 聖寺本〉,例如:

(1)「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 自除疑。」「直言:坐不動,妄不起 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 無情,却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 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 流。」「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2)「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

(3)

03 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語,一 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

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 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 不復起。」

(3)「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 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此 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 幻如化,如露如電。」「譬如雨水,

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小根 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 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 悟?」「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 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4)「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 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

有何功德?」「離體說法,名為相說,

自性常迷。」「離諸法相,一無所得,

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

(5)「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 識是也。」「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 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

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契嵩本〉三卷比〈惠昕本〉二卷多 出一卷的份量,主要是將「參請機緣」

的四人(志誠、法達、智常、神會)

增至十六人(無盡藏尼、法海、法達、

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懷讓、永 嘉、智隍、一僧、方辯、評臥輪、志 誠、志徹、神會)以及增加了「唐朝 徵詔」。宋景德元年(1004),道原撰 出《景德傳燈錄》。五十二年後,契 嵩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三卷時,

增補所用的資料大都直接摘自《景德 傳燈錄》卷五,例如:

(1)尼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也。

常讀《涅槃經》。師暫聽之即為解說 其義。尼遂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 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 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 驚異之。告鄉里耆艾云:能是有道之 人宜請供養。

(2)韶州法海禪師者曲江人也。初 見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喻。祖 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 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 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 是正。法海信受。以偈贊曰:即心元 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 修離諸物。

(3)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本州安城 人也。姓劉氏幼歲出家。每群居論道 師唯默然。後聞曹谿法席乃往參禮。

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

汝曾作什麼。師曰:聖諦亦不為。祖 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 階級之有。祖深器之。

(4)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

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 提日日長。六祖大師聞之曰:此偈未 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

示一偈曰: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此外,洪州法達禪師、壽州智通禪師、

信州智常禪師、廣州志道禪師、吉州 行思禪師、南嶽懷讓禪師、溫州永嘉 禪師、婺州玄策禪師、吉州志誠禪師、

江西志徹禪師等的參請機緣,都被契 嵩引用。

「唐朝徵詔」也是摘自《景德傳燈錄》

卷五,例如,「簡曰:如何是大乘見 解。師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 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

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 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 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

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生 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 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 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 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 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 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 語。」

契嵩也引用了《景德傳燈錄》卷十三:

「時門人道悟問:曹谿意旨誰人得。

師曰:會佛法人得。曰:師還得否。

師曰:我不會佛法。」

以上《景德傳燈錄》的文句被引用到

〈契嵩長本〉後,保留在現存的〈德 異本〉、〈宗寶本〉中。〈契嵩長本〉

的 名 稱 是 《 六 祖 大 師 法 寶 壇 經 》

(1056),這是契嵩斟酌當時手頭的

《六祖法寶記》和惠昕的《六祖壇經》

的經名而取名,保留了「法寶」二字。

以上是〈契嵩長本〉的增編情形。至 於〈契嵩短本〉的出現情形如下。

1056 年郎簡去逝後,到了 1060 年頃,

契嵩大師將長本的一些文句略作「學 術」上的修正,另外編出〈契嵩短本〉, 以符合一般大乘的經文,例如:

(1)長本是「使君善聽!惠能與說。

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 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 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 遠。」修正為「史君善聽!惠能與說。

釋迦世尊在王舍城說《觀經》有云阿 彌陀佛,去此不遠,經文分明。若論 相說,十萬億剎,即人身中十惡等障。」

由於「去此不遠」一詞是出自《觀無 量壽佛經》的記載:「佛在王舍城耆 闍崛山中…,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 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而《阿 彌陀經》的記載是:「佛在舍衛國祇 樹給孤獨園…,佛告長老舍利弗:從 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 極樂」,並無「去此不遠」一詞,所

(4)

04 以〈契嵩短本〉將之修正為釋迦世尊 在王舍城所說的《觀經》。

(2)長本是「於自色身,歸依清淨 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 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

調整為「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

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 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3)短本又將「何名圓滿報身?譬 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 愚。…」移到「何名千百億化身?若 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 為變化…」之前。

由於一般大乘經典中的三身,都是依 法身、報身、化身的次第敘述,所以

〈契嵩短本〉作了調整。〈契嵩短本〉

的經名也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同樣是不分品。〈契嵩短本〉還保留 在現存的三種藏經:《明版洪武南藏》、

《明版永樂北藏》、《房山石經》中。

此中,〈明版洪武南藏本〉標為「風 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 編,僧錄司右闡教兼鍾山靈谷禪寺住 持淨戒重校」,〈明版永樂北藏本〉標 為「法海等集」,〈房山石經本〉標為

「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 宗寶編,比丘圓載、西吴學人真程同 校」,這些都應標為「法海集,契嵩 編」,因為〈契嵩短本〉不少的字句 異於〈宗寶本〉而與宗寶無關。〈契 嵩短本〉和契嵩著的〈壇經贊〉,常 是刊刻在一起,也意味著都是契嵩所 編著。

六、〈德異本〉的出現

契嵩之後二百多年,德異比丘的〈六 祖大師法寶壇經序〉說:

「…惜乎《壇經》為後人節略太多。

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古 本。自後遍求三十餘載。近得通上人 尋到全文。遂刊于吳中休休禪庵。與 諸勝士同一受用。惟願開卷舉目直入 大圓覺海。續佛祖慧命無窮。斯余志 願滿矣。至元二十七年(1290)庚寅 歲中春日敘」

此處所說的節略太多的《壇經》,是 指惠昕的《六祖壇經》,參請機緣只 有四人,是契嵩增編以前的《壇經》。 六祖大全之本是指〈契嵩長本〉。德 異依據〈契嵩長本〉刊行出〈德異本〉, 刊刻為一卷十品,十品是:悟法傳衣 第一、釋功德淨土第二、定慧一體第 三、教授坐禪第四、傳香懺悔第五、

參請機緣第六、南頓北漸第七、唐朝 徵詔第八、法門對示第九、付囑流通 第十。

至於〈德異本〉的傳入高麗,元大德 四年(1300)高麗〈德異本〉的〈跋〉

說:

「中吳休休蒙山異老,具向上宗

眼,嗣烈祖正脈,籠羅古今,衡鑒邪 正,不濫絲毫,人所敬信者也。尋得 大全之古本,既板而壽其傳,使域外 之乳,普霑衆口,又欲廣其法施也。

越大德二年春,附商寄來,囑以流通 法施之願。 予亦不淺得慶幸,遂 乃重鏤,庶流布于無窮也。所期參玄 之士,但向未開卷前著得活眼,續佛 慧命。慎莫泥句沉言,滅胡種族。刊 行之志,其有茲乎? 四年庚子七 夕,住花山禪源萬恒謹題。」

可知高麗〈德異本〉比漢地晚了十年 刊出,刊本同樣來自德異比丘。現存 高麗〈德異本〉所附錄的諸跋中,有 四跋屬於《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跋 者或書寫者為:(1)所南翁跋,內容 是讚嘆秋古長老刊印《壇經》。(2)

瑞光景瞻拜書,內容是秋古長老刊印

《法寶壇經》於 1316 年。(3)萬曆 二年甲戌(1574)仲秋曹溪後學知幻 唐無住子行思稽首謹跋,內容是重雕 秋古長老刊本。(4)信海門人龍濱沙 彌鳳機稽首謹書,內容是 1883 年茵 峰西公重修刊行此《壇經》。由上四 跋的資訊,可知高麗《六祖大師法寶 壇經》曾再刻於 1316、1574、1883。

七、〈宗寶本〉的出現

德異比丘將〈契嵩長本〉重刊為〈德 異本〉後,隔年(1291)另有宗寶比 丘於他處編校出〈宗寳本〉,並附一

〈跋〉說:

「…余初入道,有感於斯。續見三本 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 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

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 曹溪之旨。按察使雲公從龍,深造此 道。一日過山房睹余所編,謂得《壇 經》之大全,慨然命工鋟梓,顓為流 通。」

此中有三個信息:(1)宗寶見到三本 不同的《壇經》,各有優缺點,由於 板刻的文字模糊,所以要三本相互校 正。(2)宗寶校正時增入弟子請益機 緣,成為長的一經。(3)雲從龍看到 宗寶所編校的《壇經》,認為完整,

因而出資唱印,使之流通。〈德異本〉

早於〈宗寶本〉一年,同樣有「弟子 請益機緣」,內容與〈宗寶本〉幾乎 相同,此處為何宗寶卻說:「復增入 弟子請益機緣」?從版本來看,德異 在一年前(1290)重刻的版本應很清 晰,不會是「其板亦已漫滅」,另外 受限於當時交通因素,可知宗寶沒有 看到〈德異本〉。所以,宗寶手頭的 三本《壇經》,從長到短,依次應是〈契 嵩長本〉、〈惠昕本〉、〈契嵩短本〉。 其中的〈契嵩長本〉前半字跡模糊不 清,因而進行編校時,前半以較清晰 的〈契嵩短本〉、〈惠昕本〉為底本來

(5)

05 校讎,後半補入〈契嵩長本〉的「弟 子請益機緣」的十六人以及唐朝徵詔,

這是由於〈契嵩短本〉沒有弟子請益 機緣,而〈惠昕本〉只有四人,所以 宗寳的〈跋〉才說「復增入弟子請益 機緣」。他還參考〈惠昕本〉的分門,

標列出新的十品,如此形成了〈宗寶 本〉。〈宗寶本〉的十品的名稱是:行 由第一、般若第二、疑問第三、定惠 第四、坐禪第五、懺悔第六、機緣第 七、頓漸第八、宣詔第九、付囑第十。

此中特別分出「般若品」,這是受到

〈惠昕本〉的「說摩訶般若波羅蜜門」

的影響,〈德異本〉並沒有分出這一 品。後來,〈宗寶本〉被收錄於《大 藏經》中,於漢地廣為流傳。

八、〈曹溪原本〉的出現

1652 年,王起隆將萬曆卅七年(1609)

刊行的〈宗寶本〉(收錄於《嘉興藏》), 和家傳的萬曆元年(1573)重刻的「曹 溪法寶壇經原本」仔細檢驗比對,發 現所分的品目和一些關鍵的文字,以 家傳的〈曹溪原本〉為善,〈宗寶本〉

為劣,因而寫了〈重鋟曹溪原本法寶 壇經緣起〉來批判,並將家傳的《壇 經》印行,名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曹溪原本〉,此本可上溯到成化七 年(1471)的〈曹溪原本〉的再刊本,

後者又是〈德異本〉的再刊本。王起 隆對〈宗寶本〉的重點批評如下:

(1)「大藏壇經不載品目,曹溪原本 則分:悟法傳衣第一、釋功德淨土第 二、定慧一體第三、教授坐禪第四、

傳香懺悔第五。、參請機緣第六、南 頓北漸第七、唐朝征詔第八、法門對 示第九、付囑流通第十。此十目中,

目各四字。按之全文,字字具有原委 著落。…今宗寶之改本標目,則盡改 四字為二字:行由第一、般若第二、

疑問第三、定慧第四、坐禪第五、懺 悔第六、機緣第七、頓漸第八、宣詔 第九、付囑第十。按于全文,便不賅 不括而無原委,不彰不明而無著落。」

(2)「如悟法傳衣第一:大師一日所 說也。宗寶妄嫌繁長,割截上半行由 得法事意為行由第一;于原文末增出

『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十字以結 之,是無尾生尾也。割截下半說摩訶 般若波羅蜜法為般若第二,于原文上 增出『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 眾曰』十四字以始之,是無頭安頭也。

夫一日所說法,可截為兩日乎。」

以上指出,〈曹溪原本〉(或〈德異本〉) 中,悟法傳衣品(內含講說行由和講 說般若法)是惠能第一日的傳法內容,

第二日齋後回答刺史韋璩的疑問,但 是〈宗寶本〉第一日的傳法內容只是 講說行由,第二日講說般若法,又於 另一日齋後回答刺史韋璩的疑問。以

上是〈曹溪原本〉和〈宗寶本〉的主 要差別處,另一差別則是品名,一為 四字,一為二字。由於刺史韋璩的邀 請,是講說般若法,惠能不可能拖到 第二天才講這主題。惠能先講說行由,

是介紹傳承,目的是使聽眾對他生起 信心,生起信心後接著就進入般若主 題,如此一氣呵成是有智慧而合理的。

王起隆認為宗寶將講說行由和講說 般若分割成二日是嚴重的錯誤。

至於王起隆說:「原本有『我亦要誦此 結來生緣同生佛地』十三字,改作細 註,去『同生佛地』四字。」「又原本 有『五祖歸數日不上堂』至『眾乃知 焉』四十三字,亦改作細註。」「又原 本有『明回至嶺下』至『咸以為然』

二十八字,亦改作細註。『咸以為然』

下,有『惠明後改道明避師上字』十 字,原本特作細註。又原本中細註更 有四處,共長短五段。則知細註乃後 人增益,不得以細註混失正文,甚明 也。」以上這些正文和細註的混淆,

是許多《壇經》抄本和刻本常常出現 的共通現象,如何取捨,其實見仁見 智。一般而言,後期刊本常將細註納 入正文中,因而正文變長了。

九、〈真樸本〉的出現

1676 年,真樸將宗寶本(稱之為舊本)

和王起隆的曹溪原本(稱之為新刻)

比較後,仍以宗寶本為準,重新校正 文字(例如,「能」與「惠能」的差 異)和品名(例如,改為「自序」、「妙 行」等),並特別將神會一人移到機 緣品中的智隍之後,重新刊刻,因而 有〈真樸重梓本〉或〈真樸本〉的出 現。真樸〈重刻法寶壇經凡例〉的要 點如下:

(1)且若初品乃是大師最初出世,

對衆自序行腳始末來源,每於自稱處 必曰惠能,蓋謙辭也。後人不知,去 其惠字,但言能曰,如此則是作文者 之稱,全失其旨矣,今從舊本(指宗 寶本)改正。

(2)此經元無品目,乃集者以類相 從,分為十品,即其所立名,亦就經 義。舊本(指〈宗寶本〉)般若第二,

新刻(指〈曹溪原本〉)沒在初品;

其新刻法門對示品第九,乃行舊刻付 囑品第十中開出及詳法門對示品中,

正是付囑之法,使諸弟子依教奉行者 不必離之,故今從舊本。

(3)大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 溪頓教,是乃曹溪的骨子,何得列於 誠徹之後,而墮闡提之類哉?是乃編 者無謂而後人竟無察識者,今特改正,

提向機緣品中,列於智隍之後。

(4)其舊本立名頗符經旨,但失於 野,于義欠馴。今依義命名,次第沿 緣,貴在一貫,故略為更訂,增其品

(6)

06 字,如經之式,猶為鄭重,十品之目 具列于左:自序品第一、般若品第二、

決疑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妙行品第 五、懺悔品第六、機緣品第七、頓漸 品第八、護法品第九、付囑品第十。

此處真樸的品名有「自序」、「妙行」、

「護法」,這是〈真樸本〉的特色;

1929 年,金陵刻經處的版本屬此。〈真 樸本〉雖參考〈曹溪原本〉作了一些 文字改正,但是分品仍是採用宗寶的

「第一日的傳法內容只是講說行由,

第二日講說般若法,又於另一日齋後 回答刺史」,故可歸屬〈宗寶本〉的 新刊本。

十、結語

本文依據現有《壇經》的相關資料,

針對不同版本的出現和經名的演變,

作一全面的整理。歸結出不同版本的 經名、出現時期和集者、編者如下:

【一】初期抄本

1.法海前期抄本:《六祖法寶記》(678 頃)。法海集。

2.法海後期抄本:《六祖法寶記壇經》

(714 頃)。法海集。

3.道際下傳抄本:《南宗頓教最上大 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 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授無 相戒》(750 頃)。法海集,道際編。

4.志道下傳抄本:《曹溪山第六祖惠 能大師‧說見性頓教直了無疑決定成 佛‧法寶記壇經》一卷(750 頃)。 法海集,志道編。另有〈高麗古刊本〉

(826)同此。

【二】敦煌系諸本

1.〈英博本〉、2.〈敦博本〉和 3.〈旅 博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 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 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授無相戒》

(抄於 959 頃)。法海集,道際編。

【三】惠昕系諸本

1.〈惠昕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壇經》

二卷十一門(967)。法海集,志道 編,惠昕校。

2.〈真福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壇 經》(1012)。法海集,志道編,惠 昕校。

3.〈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師 壇經》(1116)。法海集,志道編,

惠昕校。

4.〈天寧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師 壇經》(1116)。法海集,志道編,

惠昕校。

5.〈興聖寺本〉:《六祖壇經》(1031 晁迴題字,1153 晁子健刊刻)。法 海集,志道編,惠昕校。另有相近 的〈慶元本〉(1195-1200)。〈慶元 本〉的再刊本:〈寬永本〉(1631、

1688)。

【四】契嵩系諸本

契嵩系諸本的經名都是《六祖大師法 寶壇經》,以下不另標出。

1.〈契嵩長本〉三卷不分品(1056)。 法海集,契嵩編。

2.〈契嵩短本〉一卷不分品(1060 頃)。 法海集,契嵩編。

〈契嵩短本〉的再刊本:1.〈明版洪 武南藏本〉(1417)、2.〈明版永樂 北藏本〉(1440)、3.〈房山石經本〉

(1620)。

3.〈德異本〉一卷十品(1290)。法海 集,契嵩編,德異校。

高麗〈德異本〉一卷的刊本:1300、

1316、1574、1883 等。

〈 德 異 本 〉 的 再 刊 本 :〈 正 統 本 〉

(1439)、〈曹溪原本〉(1471)等。

4.〈宗寶本〉一卷十品(1291)。法海 集,契嵩編,宗寶校。

〈宗寶本〉的再刊本:1584、1609 等。

5.〈曹溪原本〉一卷十品(1652)。法 海集,契嵩編,德異、王起隆校。

6.〈真樸本〉一卷十品(1676)。法海 集,契嵩編,宗寶、真樸校。

〈真樸本〉的再刊本:〈金陵刻經處 本〉(19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成田山新勝寺位於千葉縣成田市,是真言宗智山派的 大本山寺廟。建於 940 年。本尊為不動明王,作為日本 不動尊信仰的總府,吸引了很多信眾前來參拜。成田山 新勝寺建設近

  爾時佛告觀自在不空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觀自在。汝等自從無始以來。於大劫中

如果純從佛法的立場觀察。在《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聖經》卷十九〈阿闍 世王問答品〉中說:

爾時世尊答言。阿難。修福者是明。不修福者是盲。阿難復白佛 言。世尊。修福者不見由何。世尊告阿難。修福不見我身。障閉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是時目連。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

現在大家要學習的是安住 先跟阿彌陀佛說 我這三天要用功持戒 念阿彌陀佛 釋悟因 簡樸生活與念佛|精進佛三開示︵一︶...

大乘崛起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佛經出世的新浪潮。這些宣稱為佛 陀所開示的經典,原本都收藏於人間以外的其他五趣。大乘以菩薩取

故知報佛有化父母。此亦未爽。觀世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