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 "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

一 研究背景

2002 年 10 月 3 日,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James A. Kelly)向平壤表達對大 規模破壞性武器及導彈研發的憂慮。10 月 16 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北 韓當局與凱利在平壤會面時曾表示正秘密發展核武。其後北韓正式承認核武開發 計畫仍在進行,並拆除監測系統、驅逐查核人員出境、恢復原子爐的運作、退出

《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PT),逐步升高危機並拒絕 放棄核武。美國當時雖正忙於伊拉克問題,然其態度強硬,不但斷絕重油運輸,

還聲稱有能力應兩場戰爭,致使緊張情勢螺旋攀高,引起國際社會關注。此即 2002 年朝鮮半島核武危機的開端。

早在 1993 年初,北韓領導人金日成生前外界就曾懷疑北韓已石墨式核子反 應爐作為掩護準備發展核武。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國際組織,曾以強 硬手段要求北韓停止反應爐運作。北韓遂於該年 3 月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 嚴重衝擊其威信,釀成首次朝核危機。1 美國總統柯林頓(William J. Clinton)

採取談判手段,特遣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為使,取得與金日成(Kim Il-Sung)

合作的承諾。雖然金日成於 1994 年 7 月悴逝,但最後兩國還是在 1994 年 10 月 24 日於日內瓦簽訂《框架協議》(Agreed Framework),在此協定下北韓必須放棄 核 武, 但同 時從 「 朝 鮮 半 島能 源開 發 組織」( The Korean Peninsula Energy

1 關於第一次北韓核武危機的經過,請參閱:朱松柏,〈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問題與 研究》,第 33 卷,第 7 期,1994 年,頁 1-5;黃鴻博,〈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共 黨問題研究》,第 22 卷,第 2 期,1996 年,頁 36-38。

(2)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KEDO)獲得極為豐富的利益。2 該協議雖暫時解決了 危機,但由於協議本身的缺陷及北韓的經濟、安全困境未獲徹底解決,最終導致 2002 年朝核危機的爆發。

為妥善解決此次朝核危機,已於 2003 年 4 月召開美國、中共、北韓的「三 方會談」,並分別於 2003 年 8 月、2004 年 2 月、2004 年 6 月、2005 年 7 月、2005 年 11 月舉行五輪的「六方會談」,參加者包括中共、美國、日本、俄國、南韓、

北韓等六國。3 雖然第四輪「六方會談」各方已簽署《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 但目前各方的爭執在於,究竟要以「利比亞模式」(Libya Model)還是「烏克蘭 模式」(Ukrainian Model)解決北韓核武問題。美國方面主張「利比亞模式」,其 實力與地位使得各方難以改變其政策,未來「六方會談」若無法超越道德價值判 斷以及尊重北韓安全與發展的現實,內部衝突將會持續,勢必難有一番作為。4

2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 147 期,2003 年,頁 6-9。關於 框架協議的簽訂,請參閱:朱松柏,〈美國與北韓簽訂核子協議及其影響〉《問題與研 究》,第 34 卷,第 1 期,1995 年,頁 13-14。關於「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的發展,

請參閱:李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KEDO)之運作和限制〉《國際關係學報》 第 16 期,2001 年,頁 95-105。

3 第四輪「六方會談」於 2005 年 7 月 28 日召開,因會議陷入僵局而於 8 月 7 日結束,經 各方穿梭斡旋後於 8 月 19 日復會。

4 美國方面主張「利比亞模式」,也就是以經濟制裁孤立手段,迫使某國放棄大規模武器 計畫,再談經濟援助,利比亞在格達費的高壓統治下,一波波的難民潮造成鄰近國家如 義大利的困擾,加上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發現 近年利比亞正在製造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更讓西方國家瞭解利比亞問題之嚴重性,故以 經濟制裁迫使利比亞與西方世界合作,然而美國在 2003 年出兵伊拉克的行動才是催化 利比亞合作的關鍵,格達費之所以願意採取配合的態度,主因國內對於其統治漸表不 滿 ,而格達費為轉移國內焦點,轉而耕耘對外關係;中共及其他國家則較傾向「烏克 蘭模式」,烏克蘭接收前蘇聯核武成為核武國家。開始時因鄰國俄羅斯的核武國家身分,

烏克蘭並不願意銷毀核武,1994 年,由美、俄、英與烏克蘭簽署備忘錄,承諾提供安全 保證,烏克蘭才同意參與《核不擴散條約》。相關組織並在監督其銷毀核武器的過程進 行嚴格的檢查。John S Park, “Inside Multilateralism: The Six-Party Talks,” The Washington

(3)

迄今為止,第二次朝核危機仍在發展中,中共憑藉其特殊的地位穿梭斡旋,

幾種角色或單獨出現,或兼而有之,對此地區產生不等的影響。中共在核武問題 上雖非當事者,但卻居於關鍵地位,任何想要探究朝鮮半島安全問題的研究者,

都不能忽視中共所發揮的作用。北韓必須放棄發展核武,朝核問題才能和平解 決,若該區域發生戰事,將嚴重衝擊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因此中共傾全力促成

「六方會談」的舉行,以防國家利益將受到嚴重的損害。5 一般認為,2002 年朝 核危機的關鍵在於北韓的安全保障及美國與北韓的互不信任,解決的途徑以對話 為宜;中國一方面支持北韓政權,另一方面,則必須與美國、南韓合作,雖然其 地位特殊,但無法獨立作用,仍有賴各國在不同領域對北韓及美國影響力的發 揮,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此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中共與各國在「六方會談」中的利益競合情況。除 朝鮮半島上的南北韓外,一直以來,美、日、俄同時也是對朝鮮半島具有影響的 外在勢力。在討論到朝鮮半島安全之時,亦難以想像排除其他外力因素的討論。

是故,在探討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的同時,也必須就其他國家之政策進行比較。

1997 年起中共領導人開始在公開場合宣揚「新安全觀」理念,6 時至今日,

中共仍不斷強調「新安全觀」的重要性。7 其產生背景主要來自於於對冷戰後國 際環境的認知。在戰爭發生可能性降低的認知下,為因應內部發展需求、全球化 之挑戰,以及植基於「中國威脅論」的圍堵態勢,中共必須調整其國家安全戰略,

強調經濟利益的優位性,以及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世界應有的貢獻。因此,重視雙 邊及多邊外交,以建構便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就成為推動「新安全觀」的主要

Quarterly, vol. 28, no. 4, 2005, p. 85.

5 文日鉉,〈北朝鮮の核で岐路に立つ中国外交〉《世界週報》,2004 年 2 月 10 日,頁 26。

6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戰略思想的發展〉《世紀經濟與政治》,第 9 期,1999 年,頁 11-15。

7 〈美日再渲染中國軍力威脅,中方闡述新安全觀〉,中國新聞網,2005 年 6 月 5 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6-05/26/582662.shtml>

(4)

方向。

冷戰後雖未有大戰的爆發,但各區域熱點衝突不斷,在圍繞朝鮮核問題的外 交互動中,除了兩個主要當事國外,冷戰格局殘存的影響依稀可見。美日、美韓 軍事同盟,不斷進行政策協調,加強相互配合;日本、南韓與美國在對北韓政策 上小有出入,但基本上同美國保持一致。中共、俄國在冷戰後對外政策雖有重大 調整,但與北韓之間仍保持著傳統的密切關係。8 朝鮮半島在地緣關係上是距離 中共政治中心最近的熱點,中國大陸學界也已觀察到中共「新安全觀」在建構朝 鮮半島安全機制的初步落實。9 因此,中共的朝鮮半島外交在「新安全觀」的指 導下的基本政策為何?在「六方會談」的具體外交作為為何?「新安全觀」在其 中的實踐成效與挑戰為何?可能的政策取向為何?皆為本論文所關切之問題。

二 研究動機及目的

本論文假設「新安全觀」在中共對外政策上具有核心地位,並據此概念在週 邊區域實踐其外交政策,以推進中共的國家利益。根據前述的背景分析,本文的 研究動機有二:(一)由於中共是解決核武危機的關鍵角色,其作為在「六方會 談」進行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重要性,故選擇中共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二)中 共「新安全觀」藉由外交政策實踐,「六方會談」是近年來解決朝核問題的主要 安全合作場域,相關各國之間的利益交錯,中共在此展開外交作為,因此選擇此 一個案進行研究,除可對中共近期朝鮮半島政策有接近全貌的了解外,應也有助

8 孫承,〈朝核六方會談有助于改變東北亞冷戰格局〉《環球時報》,20005 年 8 月 26 日,

版 11。

9 如沈驥如、高敬洙等學者皆表示中共正試圖在朝鮮半島推行「新安全觀」。請參閱:〈僅 通過一兩次會議不能縮小朝美之間的差異〉,《中國新聞網》,2004 年 6 月 23 日。

<http://news.sina.com.cn/w/2004-06-23/23322889330s.shtml> ;〈六 方 會 談 背 後的 中 國利 益〉《青年參考》,2004 年 6 月 29 日。<http://news.sina.com.cn/c/2004-06-29/13473555440.

shtml>

(5)

於探究「新安全觀」在朝鮮半島的實踐與挑戰。

本論文冀望能回答以下問題:(一)「新安全觀」在 1990 年代中末逐漸成為 中共主倡的安全觀念,其動機、內涵為何?實踐情形如何?(二)中共在朝鮮半 島角色重要性的提升,對於朝鮮半島緊張情勢的作用如何?其政策取向為何?

(三)中共面對朝核危機的具體外交作為是什麼?「新安全觀」如何被體現在這 些作為之中?具體實踐如何?挑戰為何?

是故,筆者希望透過此次的研究達到以下目的:(一)詮釋中共「新安全觀」

的動機與意涵;(二)具體呈現中共與各國在朝核危機的互動作為;(三)闡述「新 安全觀」指導下中共外交在「六方會談」中的實踐與挑戰,以及朝鮮半島政策的 可能取向。後文將依據中共在朝鮮半島「六方會談」的具體作為,就「新安全觀」

有別於傳統安全思維的意涵,考察中共對「新安全觀」體現與挑戰,以認識中共 的朝鮮半島外交政策的發展方向。

第二節 文獻檢閱

一 中共「新安全觀」

(一)中共「新安全觀」的意涵與動機

普遍來說,對於中共「新安全觀」的意涵分析,多數是從官方文書及對外 政策宣示著手。最重要者即 2002 年中共在「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所發表的《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內容闡述中共「新安 全觀」的提出背景、核心概念及具體實踐。10 其中強調的是中共「新安全觀」

與冷戰安全觀在安全思維上的差異。中國大陸學者閻學通認為中共「新安全觀」

10 其他重要文件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 的聯合聲明》、歷年國防白皮書、《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等。

(6)

與冷戰安全觀在威脅界定、安全基礎、維安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威脅界定上,

前者重視威脅的動機,後者重視威脅的力量;在安全基礎上,前者重視互賴、共 同利益,後者重視絕對實力;在維安方式上,前者強調共同利益的擴大,後者強 調實力優勢。11

王逸舟進一步闡述兩者在安全範圍上的差異:前者主張「綜合安全」,涵蓋 軍事與非軍事領域(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環境生態、資訊網路、

跨國犯罪、恐怖主義等),擴及「非傳統安全」;後者僅以軍事、外交等高階政治 議題為核心,安全主要涉及對他國使用武力,以維持領土完整、政治獨立的目標。

12 其他學者在討論到「新安全觀」與冷戰安全觀的比較,或是「新安全觀」的 具體內容之時,幾乎不脫以上威脅界定、安全基礎、維安方式,以及安全範圍四 類的分析。13 由於此四面向的探討約可概括「新安全觀」的內涵,且已有相關 研究採納,本研究日後關於「新安全觀」內涵的分析將以此模式進行。

對於新安全觀的提出動機,從客觀國際環境變遷角度來看,冷戰後蘇聯解 體,鄰國增多,中共必須找尋新的方式妥善處理與鄰國之關係;在全球化相互依

11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頁 101-103;閻學 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年),頁 23。

12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政治》,第 4 期,1998 年,頁 23-26;王逸舟編,《全 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3 例如,邱坤玄曾以安全的威脅、威脅的來源、國際安全的基礎與方法等三面向分析「新 安全觀」的內涵;朱蓓蕾從威脅的界定、安全的基礎、安全的內容、實現安全的途徑分 析新舊安全觀之差異;叢鵬認為「新安全觀」的內涵包括重視霸權威脅、關切綜合安全 問題、相互依存的安全基礎、擴大安全利益的實踐方法;請參閱:邱坤玄,〈中共對冷 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 35 卷,第 2 期,2004 年,頁 1-32;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新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 46 卷,第 6 期,2003 年,頁 75-108;叢鵬編,《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4 年),頁 271-277。

(7)

存關係下,整合相關新型安全理論,融入國際社會更是其必然的選擇;14 另外,

高木誠一郎(Takaki Seiichiro)也曾提出經濟成長造成中共自信心提升,為爭取 區域主導權,故企圖創造更有利國際環境的動機。15

此外,還可從安全戰略的角度觀察中共提出「新安全觀」的動機。沈大偉

(David Shambaugh)指出這是對北約東擴及美國強化盟邦安全,尤其是美日安 保的回應,雖然內容指向國際和平與合作,但其實是有系統地表現出中共官方對 世界秩序及安全安排的觀點。16 饒義(Denny Roy)則強調反圍堵,尚未成為真 正強權的中共必須防止在單極世界中被孤立。17 塞爾(Carlyle Thayer)認為中 共的動機在於推動多極化,並希望削弱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以取得區域主導權。

18 浅野亮(Asano Akira)則主張消除「中國威脅論」,沖淡「中國崛起」之疑慮

14 新自由主義打破現實主義的假設,認為國家可基於互利、互賴,建立國際制度、互信機 制以實現良性互動,達成國際合作。冷戰後新型安全理論蓬勃發展,與新自由制度主義 的興起極有關聯,「綜合安全」強調的是,由於互賴關係的加深,國家安全利益的範圍 也隨之擴大,除軍事安全外,社會、經濟、生態等因國際互動影響彼此利益的問題皆屬 於安全問題。「合作安全」重視實踐安全的途徑與基礎,包容觀點不同的國家或非國家 行為體,有步驟地以合作的方式達成安全的目標,從溝通、 資訊交流與透明化建立互 信機制。「共同安全」反對嚇阻戰略,認為他國不安全亦構成本國的威脅,軍備競賽更 無法保證長久安全,應相互保證共同生存,承認他人的合法安全關切。蘇浩,《從啞鈴 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頁 58;叢鵬編,《大 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年),頁 15-17;〈「総合安全保障研究グルー プ」報告書〉,田中明彦研究室。<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

15 高木誠一郎,〈中国の「新安全保障観」〉,《防衛研究所紀要》,第 5 卷,第 2 期,2003 年,頁 68-89。

16 David Shambaugh, “China’s Military Views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 3, 1999, pp. 52-79.

17 Denny Roy, “China’s Reaction to American Predominance,” Survival, vol.45, no.3, 2003, pp.

57-78

18 Carlyle Thayer,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Southeast Asia,” David Lovell, eds., Asia-Pacific Security: Policy Challeng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pp. 89-107.

(8)

才是真正動機。19 中共提倡「新安全觀」的動機除來自於客觀環境變化外,更 有基於安全戰略之考量,在研究相關問題時,必須採納各家看法,才能獲得事實 的全貌。

(二)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

在對「新安全觀」實踐的研究上,有學者探究其實踐策略,亦有學者就其面 臨挑戰分析之。中國大陸方面甚為關心「新安全觀」推進其安全利益的實踐策略,

例如:閻學通具體指出中共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必須重視各種安全合作、

穩定大國關係、擴大共同利益、實現國防現代化;20 門洪華主張中共的戰略佈 局應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尋求國際合作,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並維持海 洋與陸地的戰略通道的暢通,以拓展其戰略利益;21 楚樹龍提出建立信任措施 的「新型安全模式」,並重視「合作安全」、「經濟安全」的實踐;22 潘光認為中 共正面對傳統與非傳統的威脅,「新安全觀」正是其理論基礎,在國際反恐戰略 的合作上,「共同安全」與「合作安全」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反恐戰略 也將愈具全球意義。23

中國大陸以外的研究更關心的是「新安全觀」所面臨的挑戰。邱坤玄認為「新 安全觀」須透過實踐檢驗是否真有新意,中共提倡動機論,希望沖淡崛起的疑慮,

19 浅野亮,〈中国の安全保障政策に内在する論理と変化〉《国際問題》,第 1 期,2003 年,

頁 17-34。

20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年),頁 18-24;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 11 期,1997 年,頁 28-32。

21 門洪華,〈新安全觀・利害共同體・戰略通道:關於中國安全利益的一種解決〉,《教學 與研究》,第 8 期,2004 年,頁 68-72。

22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戰略思想的發展〉《世紀經濟與政治》,第 9 期,1999 年,頁 11-15。

23 潘光,〈新安全觀與中國的反恐戰略〉《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 4 期,2004 年,頁 3-8。

(9)

以合理化軍事現代化,並不利於國際互信的鞏固,反而提供動武合理化之藉口。

24 于有慧也主張應對「新安全觀」所宣稱理想之實踐作長期觀察,因為中共對 外武器採購的動作由於美國安全威脅升高而加大,中俄關係日益密切,似有走向

「新冷戰」之勢。25 朱蓓蕾主張全球化對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行策略有所影 響,一方面外部世界充滿機會,必須及早融入國際社會;另一方面,強調綜合國 力,對內深化改革。26 高原明生(Takahara Akio)指出,由於東亞諸國,包括中 國大陸都須倚賴美國市場的反應,中共無法將美國排除在區域安全及經濟的安排 之外,「新安全觀」在推動區域合作的同時,尚須考慮美國的利益。27 施子中認 為中共在主客觀條件未臻成熟時提出「新安全觀」,被視為挑戰美國霸權之對手,

美國 911 後藉由反恐進入中亞、東亞,抵相中共過去的努力,並使中共外部環境 受到圍堵。28 廖文義則觀察到中共的國家安全戰略,仍存在包括地緣政治、中 美關係、主權爭議及能源問題種種不安定因素。29 關於目前研究中共「新安全 觀」在各區域實踐的著作,以東協區域論壇及上海合作組織為主,兩者分別代表

「新安全觀」在東南亞及中亞的實踐。30 然而,對「新安全觀」在東北亞區域

24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 35 卷,第 2 期,2004 年,頁 1-32。

25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共大陸研究》,第 44 卷,第 2 期,2001 年,頁 54-75。

26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新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 46 卷,第 6 期,

2003 年,頁 75-108;朱蓓蕾,〈全球化下中共安全觀之探討〉《警學叢刊》,第 34 卷,

第 4 期,2004 年,頁 125-146。

27 高原明生,〈中国の多角外交:新安全保障観の唱道と周辺外交の新展開〉《国際問題》,

第 2 期,2004 年,頁 17-30。

28 施子中,〈911 事件後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2002 年,

頁 1-41。

29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第 1 卷,第 2 期,2003 年,

頁 52-68。

30 研究「新安全觀」的著作大都兼有探討「新安全觀」在上海合作組織、東協區域論壇這 兩個重要實踐場域,但亦有對單一案例進行深入研究的著作。例如塞爾就專論「新安全

(10)

實踐的研究並不多,本研究即冀望能在此部分有所貢獻。31

二 2002 年朝核危機與「六方會談」

(一)對危機及會談過程的分析

對於事件的發展,本論文將整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 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朝鮮日報》(Chosun Ilbo)、《人民日報》(The People’s Daily)等媒體對朝核危機及「六方會談」重要事件的報導,以此作為主 幹呈現各方互動的過程。此外,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與北韓相關的系列報告也能提供筆者對核武危機流變的認識。32 關於 2002 年朝核危機的背景因素,一般不脫美國的敵視政策、北韓的經濟、

安全問題、前次危機的殘留問題幾項。33 美國與北韓兩方的立場與互動左右的

觀」與東協區域論壇的關係。請參閱:Carlyle Thayer,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Southeast Asia,” David Lovell, eds., Asia-Pacific Security: Policy Challeng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pp. 89-107. 而專論「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 織關係的研究頗多,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所著的《上海合作 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最為完整。請參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 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31 專論「新安全觀」與東北亞安全關係的著作不多,黃仁偉、高原明生曾在相關著作中與 東協區域論壇並提。請參閱:黃仁偉,〈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世界經濟研 究》,增刊,2002 年,頁 24-29;高原明生,〈中国の多角外交:新安全保障観の唱道と 周辺外交の新展開〉,《国際問題》,第 2 期,2004 年,頁 17-30。

32 Dick K. Nanto, “The North Korean Economy: Background and Policy Analysi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February 9, 2005; Mark E. Manyin, “North Korea: A Chronology of Events, October 2002-December 2004,”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anuary 24, 2005; Larry A. Niksch,

“North Korea’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CRS Issue Brief for Congress, January 17, 2006.

33 金碩熙(Kim Suk-Hi,譯音)、安仁海(Ahn Yin-Hay)等人研究北韓現況,對於北韓的 生存困境有深入的分析。請參閱:Suk-Hi Kim, North Korea: At a Crossroads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acfarland & Company, Inc, 2003); Yin-Hay Ahn, “North Korea in 2002: A Survival Game,” Asian Survey, vol.43, no.1, 2003, pp. 49-63.

(11)

發展,雙方雖然立場堅定,互不相讓,但並不真正希望走向戰爭,還是試圖透過 談判解決危機。其次,中共介入的作為及「三方會談」的召開也是一個研究重點。

中共的介入主要是受到美國方面的壓力,且為樹立公正立場而對北韓採取迥異於 以往的強硬作為。34 但中共基本上還是希望兩方能直接談判,讓北韓獲得安全。

35

關於「六方會談」,在官方文書方面以各輪閉幕的《主席聲明》及《第四輪 六方會談共同宣言》為要,其次是各國對於會談內容的透露及立場的表態。36 一 般的研究以過程的陳述為基礎,分析各國在各議題的立場,據以探究「六方會談」

的成效、限制及展望。37

(二)各國政策與作為

在分析各國政策時,將以官方文書或公開場合的政策宣示為主,其次是學界 對於政策意涵及政策走向的分析。希望能從中探究各國的基本立場及可能發展。

對於美國布希政府的朝核政策,一般著重在布希與柯林頓政府的比較、布希 兩任政策之比較。在分析危機爆發背景時,會特別探討布希政府對北韓政策轉趨

34 Paul Rexton Kan, “The Perfect Storm: Explaining China’s Slow Reaction to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 Korea Observer, vol. 35, no. 2, 2004, pp. 299-310; 服部健司,〈北朝鮮に厳 しい目向ける中国〉,《世界週報》,2003 年 4 月 15 日,頁 27。

35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與三邊會談〉《海峽評論》,第 150 期,2003 年 6 月 1 日,頁 14。

36 各輪《主席聲明》《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宣言》及相關文件,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部網站中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mfa.gov.cn/>

37 Jong-Chul Park, “North Korea Crisis and the Six-Party Talks: Issue and Pro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orean Unification Studies, vol. 13, no. 1, 2004, pp. 85-112;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eds., Infrastructur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Current Status and Tasks (Seoul: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2005);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eds., Implementing the Six-Party Joint Statement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Seoul: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2005).

(12)

強硬的過程。38 在危機爆發後,布希政府因伊拉克戰爭、內部意見分歧導致對 北韓政策缺乏具體行動,僅流於宣傳嚇阻,但基本立場保持不變:要求北韓棄核、

不以援助作為交換條件、不放棄動武。39 其政策立場強硬,但偶有軟化且重視 與中共及盟國的協調。40 此外,學者們還關心進入「六方會談」階段布希政府 的政策立場變化。「六方會談」於第三輪至第四輪間的停滯,與美國進行總統大 選有關,因為這讓北韓觀望、美方不願有所作為,布希連任以後美方政策的發展 遂成為各方關注焦點。41 普遍認為,布希採取的是對話與壓力並重的政策。

關 於 北韓的政 策方 面, 北韓 官方 的立場 聲 明大 都能 在朝鮮中 央通訊 社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KCNA)取得。42 北韓強調為求自衛才研發核武,

平壤並無意擁有核武。各方對此意見不一。對於北韓研發核武的動機可歸納為:

經濟因素、安全因素兩項。北韓對於談判的基本立場是與美國直接對話,但由於

38 李錫遇,〈朝鮮核開發的重新啟動與朝美矛盾的加劇〉《國際政治研究》,第 3 期,2003 年,頁 36-43;王慶宇等,〈美國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在朝核危機中的映射〉《中共銀川市 委黨校學報》,第 6 卷,第 2 期,2004 年,頁 45-48。

39 朱峰,〈布什的半島政策與朝鮮核危機〉《現代國際關係》,第 2 期,2003 年,頁 1-7;

張業亮,〈布什對朝政策與朝核危機〉《美國研究》,第 1 期,2004 年,頁 33-54;朱峰,

〈伊拉克戰爭後布希的朝核政策:變化與調整〉《國際政治研究》,第 3 期,2003 年,

頁 23-35。

40 甘鋒等,〈新一輪朝核危機與日、韓、美三國協調機制〉《東北亞論壇》,第 3 期,2003 年,頁 65-69。關於美國與盟國關係的調整還可參閱: Michael H. Armacost and Daniel I.

Okimoto, eds., The Future of America’s Alliances in Nor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

41 Peter M. Beck and Meredith J. Sumpter, “Washington and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

From Muddling Multilateralism to San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orean Unification

Studies, vol. 14, no. 1, pp.31-54; 石斌,〈從強制外交到多邊協調:析美國對朝核問題的政

策〉《國際觀察》,第 2 期,2004 年;倪峰,〈美國的朝核政策及其困局〉《中國審計》,

第 16 期,2003 年,頁 92-94;黃慶華等,〈影響美國對朝政策的因素分析〉《國際關係 學院學報》,第 4 期,2004 年,頁 11-45。

42 Korea Central News Agency. <http://www.kcna.co.jp/index-e.htm>

(13)

美國堅持在多邊框架下解決問題,因此北韓只能拉攏中共、俄國進入會談中平衡 對話地位,但實際上北韓亦透過多邊會談達到與美國直接對話的目的。基本上,

北韓採取的是威脅與和解並行的策略。北韓在進入「六方會談」後主動提出「以 凍結換補償」(compensetion-for-freze)為核心的分階段解決方案,並主張「同步 行動」(simultaneous action)原則,強調只要美國釋出善意,放棄敵視政策就能 啟動這些方案。這讓許多分析家認為「六方會談」是很有前景的。但同時北韓也 在會談發展過程中施以威脅手段,宣告擁有核武或無限期推延會談,以延宕「六 方會談」的召開,造成局勢的緊張,使得問題的解決蒙上一層陰影。

在探討中共朝核政策時,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表現出相當高的同質性。他們 大都認為中共在朝核危機中扮演公正的協調角色,以穿梭外交力促「三方會談」、

「六方會談」的召開,實踐多邊外交的理想,成功塑造大國形象,而中共也責無 旁貸必須擔負起這樣的角色。43 在「六方會談」的過程中,中共既是東道主,

又是調人,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雖無整體方案的提出,但其實際作為的確有益 於會談的延續及成果的拓展,獲得各方的好評。但在對北韓關係上,雖然中共官 方並不願強調彼此關係的弱化,但中國大陸內部已有人指出關係不比以往,而且 必須要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44 在對美關係上,中共與美國在朝鮮半島上的合 作會因朝核危機而有更多空間,但其中也有許多矛盾待協調。45 西方學界也因

43 時殷弘,〈北京六方會談與中國的外交作為〉《教學與研究》,第 10 期,2003 年,頁 21-23;

楊紅梅,〈朝核危機與中國在東北亞地區安全中的作用〉《世界經濟研究》,第 2 期,2004 年,頁 38-43;李永田,〈從朝核危機一角看中國的國際地位〉,《蘭州學刊》,第 2 期,

2004 年,頁 36-38;王俊奇,〈中國在朝核問題上應當有所作為〉《黨史文苑》,第 2 期,

2004 年,頁 100-101;楊士忠,〈中國外交機遇:朝核問題政治解決前景〉《同濟大學 學報》,第 15 卷,第 5 期,頁 23-28。

44 沈驥如,〈維護東北亞安全的當務之急:制止朝核問題上的危險博弈〉,《世界經濟與政 治》,第 9 期,2003 年,頁 53-58。

45 Fei-Ling Wang, “A Regional Play of the Global Game: China’s Korea Policy and the Sino-American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orean Unification Studies, vol. 14,

(14)

此對中共角色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質疑中共對北韓所能發揮的作用,無須過 度期待;或認為中共基於自身利害的考量,必須讓中共了解其利益,才會有更積 極的介入作為。46

由於南韓與北韓間的特殊關係,使得南韓希望能在危機中扮演主導角色。相 關研究也指出,南韓的確利用兩韓會談推進危機的解決進程,並積極提出問題解 決的配套方案,但也有觀察者認為兩韓間的合作進展對危機的解決並無直接影 響,且南韓畢竟不是當事國,從中僅能發揮協調作用。南韓還必須思考美韓同盟 的發展未來。儘管國內反美聲浪不停,但在安全的考量下,南韓並無與美國斷絕 同盟的利益。作為調停者,南韓或許與中共具有合作空間,但在解決朝核問題上,

南韓還是不能忽視與美國的配合。47

日本的朝核政策深受幾項因素影響,一是美日同盟,二是綁架問題,三是與 北韓的關係正常化。48 日本在朝核危機爆發後配合美方政策,除發射間諜衛星 外,還同意參與飛彈防禦系統、擴大自衛隊角色,過度積極從事軍事整備,外界 懷疑其將朝核問題與其成為正常國家的目標相結合,欲藉以一舉突破過去對其軍

no. 2, pp. 141-170; 陳揚,〈在利益與協調之間:朝核問題與中美關係〉《國際觀察》,第 1 期,2005 年,頁 53-59。

46 Andrew Scobell, “China and North Korea: The Limits of Influence,” Current History, vol. 102, no. 665, 2003, pp. 274-278; David Sambaugh,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Playing for the Long Term,”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6, no. 2, 2003, pp. 43-56.

47 林秋山,〈盧武鉉執政後的南韓〉《展望與探索》,第 1 卷,第 1 期,2003 年,頁 1-4;

楊紅梅,〈核危機下的朝韓交流與合作〉《社會觀察》,第 1 期,2004 年,頁 23; Scott Snyder, “South Korea’s Squeeze Pla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8, no. 4, 2005, pp.

93-106; Young-Ho Park, “Building a Solid Partnership: The ROK-U.S. Policy Coordination on North Korea,” 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eds., Implementing the Six-Party Joint Statement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Seoul: 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2005), pp.104-108.

48 關於美日同盟問題,請參閱:金強一,〈美日東北亞區域戰略與朝鮮半島問題〉,《當代 亞太》,第 9 期,2004 年,頁 20-24。

(15)

事活動的限制。49 在經濟制裁上,由於日本與北韓貿易量不多,且北韓多從地 下經濟獲得外匯來源,加上中共、南韓、俄國不願配合,單獨進行制裁的效果有 限。50 日本所能做的僅是立場的宣示,恐怕無法循此途徑解決危機。其次,日 本參與多邊會談的目的之一希望連帶解決綁架問題、與北韓關係正常化,但這樣 的考慮並不被各界認同,「六方會談」還是以朝核問題為重,美國也不贊成在核 武問題未解決的情況下進行建交。以經濟合作、能源提供作為配套措施誘使放棄 核武、導彈研發,或許是日本解決綁架問題及達成關係正常化的較佳方向。因此,

相關研究都指出日本朝核政策緊隨美國的對話與壓力並重政策,在棄核立場及解 決方案上都無太大差異,未來可能扮演輔助的角色,提供經濟援助等配套措施來 解決朝核問題。51

冷戰後俄國在朝鮮半島並無直接影響力,但由於地緣因素及聯合國常任理事 國的身分,又在朝核危機中頻對北韓釋出善意,加上北韓希望藉拉攏俄國牽制中 共,使其得到參與機會。研究俄國對朝核危機的政策必須先從《新戰略構想》理 解其國家對外政策目標,其次分析近年來的朝鮮半島南北平衡政策。根據學界分 析,俄國在朝核危機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與日本同屬第三級的參與者,在危機 初期雖然積極參與,提出不少建議,但未獲接納,近期作為較為保守低調,以維 持半島事務發言權及避免俄國遠東地區利益受損為政策標的。長期來看,俄國仍 有更深入參與多邊對話的可能。在安全方面,俄國和中共都保證將提供給北韓額 外的安全保障;在經濟方面,俄國的油管、鐵路計畫都必須與朝鮮半島相關國家

49 巴殿君等,〈日朝關係與朝核問題〉《東北亞論壇》,第 14 卷,第 2 期,2005 年,頁 42。

50 伊豆見元,〈北朝鮮への真の圧力は何か:国際的制裁の道を閉ざすな〉,《中央公論》,

第 2 期,2005 年,頁 148-153。

51 添谷芳秀,〈東アジア安全保障システムのなかの日本〉,添谷芳秀、田所昌幸編,《日 本の東アジア構想》(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4 年);岡本篤尚,〈自衛の論理 と安全の暴走〉,《法学セミナー》,第 7 期,2002 年,頁 72。

(16)

進行合作,若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的議題範圍擴大,合作關係將更為深化。

第三節 預計研究途徑、方法及架構

一 研究途徑

本論文將採用「系統分析途徑」(system approach)進行研究,以下就該途 徑的基本概念與在本論文中的應用方式作一簡述。伊斯頓(David Easton)的政 治系統論推出已久,但其理論實用、周延,在進行政治學研究之時,其架構仍是 經常使用的途徑。基本模型假定「系統」在特定時空範圍中,於系統內外產生輸 出與輸入的互動作用。架構可分為「環境」(environment)、「輸入」(input)、「系 統」(system),「輸出」(output)及「反饋」(feedback)各部分,並形成一流程

(流程請參見下頁圖 3-1:David Easton 的政治系統流程圖)。「系統」即是將「社 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視為一互動體系,政治事務經由系統內部互動被處理,研 究者觀察結構中的各種政治角色因「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而衝突或妥協的行 為。具備政治性質的是「系統」部分,不具備者則是「環境」。「環境」作為系統 的能量因素;「系統」的「輸入」部分又可區分為「支持」(support)與「要求」

(demand);經過系統決定的具體政策即是「系統」的「產出」(output),包括 政策與執行;政策對「環境」產生影響後,會反饋成為新的「輸入」,新一輪的

「支持」與「要求」又將與政治系統互動,系統的發展與生存,端視其能否與環 境互相供給所需,其關鍵在於兩者之間的反饋功能是否健全。

「系統分析途徑」除用在國內政治外,也可用於對外政策研究。羅森諾(James N. Rosenau)根據此模型,認為外交政策,循「輸入-決策-輸出」的過程持續 運行,外交政策就是政治系統面對國內或國外環境挑戰下的反應。52

52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2002 年),頁 202。

(17)

圖 1-1:David Easton 的政治系統流程圖

資料來源:David Easton,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London: Prentice-Hall, 1965), p.112.

除此之外,本論文還試圖導入「國家利益」概念。在中共外交研究中,閻學 通具體將中共的「國家利益」加以分類,並在其中詳述各種利益的內容,而「國 家利益」的效用是由利益的「重要性」及「緊迫性」為依據,並強調理論研究應 與中共外交實踐相結合。53 筆者同意閻氏的觀點,在分析中共外交取向的同時,

也會探討各類國家利益在其中的影響,並與其具體實踐加以結合分析。

53 閻學通,《中共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年),頁 20-33。

(policy and implement)

需求(demand)

支持(Support)

政策與執行

輸入項(input) 輸出項(output)

政治系統

(political system)

反饋(feedback)

環境(environment) 環境(environment)

(18)

圖 1-2:「系統途徑」與外交政策分析

資料來源:K. 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 N. J.:

Prentice-Hall Inc., 1992), p. 360.

承前所述,「系統分析途徑」可包容各種政治理論與方法論。由於國際政治 研究的對象是國家對外行為,理論、概念與模的交替使用情況極為普遍,因此,

在國際關係的研究過程中,「系統分析途徑」經常被採用作為分析國家在國際體 系中的行為及制定的外交政策。本論文將以「系統分析途徑」作為中共朝鮮半島 安全政策分析之主幹,並輔以「國家利益」之概念分析朝鮮半島安全問題的發展。

中共的國家利益在「新安全觀」下透過其政治系統的決斷,產生外交的取向與實 踐,本文將以此為對象就「新安全觀」的意涵進行檢視。

二 研究方法

(一)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method)

本論文將以歷史研究法闡述第二次核武危機的發生經過、「六方會談」的歷 程。歷史研究法精確地蒐集過去的史實,嚴謹地尋求其因果關係,而求得一種合

外交政策的輸入項(input)

權力變數

認知的主觀變數

國際環境 國內環境

外在客觀變數 內在客觀變數

外交政策輸出(output):政策宣示與執行

系統過程(system process):決策當局的綜合判斷 反饋(feedback)

(19)

理的指示或原理,以作為人類活動的指導與資鑑。54 透過歷史事件的回顧,從 中總結經驗,以此解釋現實的國際關係。依據對歷史文獻的分析,總結國際關係 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以及對未來發展有所啟示,亦即所謂的「以史為鑒」。55

(二)文獻分析法(documents analysis method)

文獻分析法即是從蒐集既存的資料,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括證明 的方法,以確認並總結過去事件。文獻資料的來源可分三大類:一是私人的書信、

日記、傳記或回憶錄;二、是正式的文件如政府機關的文件;三是發表於媒體或 學術刊物的文章或論述。56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藉由閱讀大量的官方文獻、

專書論著、期刊、雜誌、報紙、網路等,從中整理歸納,再行演繹分析特定事件。

本研究收集的資料包括由中外相關資料、報紙、文獻、高層以及相關行政部門發 言、專書以及期刊等等,期能運用此一方法,找出研究所須之參考資料,而有更 周延的歸納。其目的在於辨別真偽、推敲其歷史淵源及對後世之影響。57

(三)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method)

本論文將就各國在「六方會談」中對不同議題的立場及運作策略進行比較,

藉以了解中共朝鮮半島多邊外交的特點。比較研究法的研究策略有三種,包括比 較眾多國家、比較若干國家,以及單一國家之研究。本研究採用若干國家之比較 研究,此一研究法乃是採用抽象程度中等的概念來分析,並據此謹慎地選取國 家,進而能有效地控制研究。採用此一方法進行之研究,較側重深度而非廣度,

因為此種比較涵蓋各國具體而微的情形。通常這種方式被視為具有「型塑全貌」

54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 年),頁 165。

55 閻學通等,《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頁 143、144。

56 余炳輝編,《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頁 151。

57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7 年),頁 76。

(20)

的作用,重視的是國家之間存在的異同,而非變項之間所具有的分析關係。58

(四)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本論文採取個案研究法,從「六方會談」的過程中,檢視中共外交政策與行 為是否符合其「新安全觀」的意涵。個案研究是指研究者詳細地探討單一或數個 個案,檢視其中事件的過程或行為者的言行是否符合理論所推測。59 本論文選 擇「六方會談」作為分析個案,此為近期朝鮮半島走向安全合作最具代表性的事 件,中共在其中有許多外交作為,適合分析「新安全觀」的實踐成效及限制、挑 戰。

三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論文預定的研究範圍,在時間上,為 2002 年朝核危機至 2006 年 5 月,約 三年餘的時間;在地理上,以朝鮮半島為主要研究空間,以各國朝鮮半島政策為 限;在事件上,以「六方會談」為中共在 2002 年朝核危機中進行外交實踐的場 域。

在研究限制上,首先,許多高層會議的內容難以探查,僅能透過媒體的事後 專訪或相關研究者的分析來了解內情;其次,研究中共外交政策最大的困難在於 官方資料的難以取得,尤其在極為敏感對北韓政策上,其決策的資訊與透明化程 度嚴重不足。本論文將盡力蒐集中共官方的聲明、高層領導人的談話、政策白皮 書、報章資料、以及各類專書與期刊,並加以彙整、分析。此外,受限於語文能 力,韓、俄文資料不足之處,將盡量從中、英、日文資料彌補這方面缺陷。

58 蘭曼(Todd Lanman),周志傑譯,《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臺北:韋伯,2003 年),

頁 39-41。

59 Stephen Van Evera,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Ithaca, N. Y.: Cornell University, 1997), p. 29.

(21)

四 研究架構

本論文分為六章,第壹章為「緒論」,介紹研究背景及動機、目的,進行文 獻檢閱,並說明研究途徑、方法及架構。

第貳章為「中共『新安全觀』」,簡述「新安全觀」的緣起發展,就其理論核 心界定其意涵,其後闡述「新安全觀」與中共雙邊、多邊外交政策之關係。

第参章為「中共與 2002 年朝核危機」:描述背景與發生經過,探討中共政策 與外交作為,後就朝鮮半島及其週邊國家政策與外交作為加以比較,以呈現中共 在朝核危機的政策作為。

第肆章為「『六方會談』:歷程、折衝及成效」,回顧「六方會談」發展歷程,

探究「六方會談」中各國立場與折衝,進一步評估「六方會談」之成效與前景。

第伍章為「中共『新安全觀』下之朝鮮半島外交政策」,將從中分析中共的 國家利益、中共與各國互動關係,最末,將就筆者對「新安全觀」之界定,評估 中共外交的實踐成效及挑戰。

第陸章為「結論」,將總結研究成果及研究策進。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The Colonial State and Rural Protests in

(A) South Korea sends the second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to America.. (B) India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 Singapore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Interna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Northern India Regional Council of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s of India Terrance S. Demczu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對照加拿大學人麥基概括的東南亞大都市地區 Desakota 區的特徵,中國 20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