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also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policies regard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train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also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policies regard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train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前教師特教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 影響機制:學歷、年資與專業訓練的作用

摘 要

本研究建立一個理論模式,以探究臺灣地區學前教師的學歷、年資與 專業訓練,對其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程度與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及其影 響途徑。分析資料為「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96學年度學前教師調查 中,有任教特殊幼兒的普通班與特教班學前教師,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進 行分析。研究發現: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時,工作勝任感並不算高,不 過其工作滿意度則頗高。進一步分析顯示:特殊幼兒教導能力,與對身心 障礙教育的正面看法,有助於提升學前教師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幼 教與特教的年資與所接受相關專業訓練越多,會提高學前教師對特殊幼兒 進行適性教導的專業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會越強,或對身心障礙教育有越 正面的看法,都會使學前教師的工作勝任感或工作滿意度提高。至於教師 取得越高學歷,並無助於教導特殊幼兒專業能力之提升,也與其教導特殊 幼兒工作勝任感、工作滿意度沒有顯著關聯。依上述結果,本研究對當前 學前幼教師資培育之特殊教育專業訓練政策與措施提出檢討與建議。

關鍵詞: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特殊教育、專業訓練、學前教師、

學歷、年資 林俊瑩

林玟秀 陳佑任

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林俊瑩電子郵件:aying@mail.ndhu.edu.tw

(2)

Abstract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study proposes a theoretic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degree, seniority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on job compet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 providing special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the database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SNELS, 1,351 preschool teachers who taught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 or in special education classroom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of 2007 were extracted as object of this stud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did not feel a strong sense of job competence when providing education to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but most of them had a high level of job satisfaction. In further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ose preschool teachers equipped with better competencies for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special education, earn a higher sense of job compet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According to preschool teachers who had both the more seniority of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have shown higher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providing adaptive instructions, better class management, and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special education.. However,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degree wa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in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sense of job competence, job competence, or job satisfact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also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policies regard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train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degree, job compet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pre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special education, seniority

Chunn-Ying Li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Dong-Hwa University

Wen-Hsiu 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Dong-Hwa University

Yu-Jen Chen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Dong-Hwa University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Job Compet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 Providing Special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Degree, Seniority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Chunn-Ying Lin E-mail: aying@mail.ndhu.edu.tw

(3)

壹、緒論

學前特殊教育對身心障礙幼兒發展有很重要的功能,因此當今世界 各國對於學前階段特殊幼兒的教育都相當重視,並積極對學習上處於弱勢 的特殊學生,提供相關的立法保障與積極的教育處遇。舉凡各項就學政策 保障障礙幼兒的受教權,或訂定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目標、建立特殊幼兒 服務模式、安置方式等,甚至為每一位障礙幼兒制定和發展個別化教育計 畫、個別化家庭支持計畫等各項支援作為,同時近年我國更積極藉由培育 師資與拓展早期介入人力資源(教育部,2009),以提供學習上處於弱勢 的特殊學生,能透過接受專業的特殊教育教學介入,將各種障礙的影響程 度減低,以有更好的發展。

其中,「融合教育」的型態目前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對特殊孩童進行教 育的主要處遇措施(胡永崇,2001)。例如,在美國大部分的特殊幼兒就 處於融合教育的環境中學習(Odom, 2000)。我國《特殊教育法》更明確 揭示學前階段之特殊教育學生以安置在普通班為原則(教育部,2009),

目前在臺灣學前階段的特殊幼兒也有超過一半(57%)是在普通班接受特 教服務(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11),學前融合教育已成為臺灣地 區教導特殊幼兒一種主要的教育安置方式,當然也具體地反映了學前特殊 教育政策推動的方向。

因此,就目前臺灣地區的學前教育教學現場而言,學前教師所要照 顧及教育的孩子不只包括一般學生,班上有許多不同特殊需要的身心障礙 幼兒,也成為教師班級教學中的常態,學前教師非但責任加重,教學困難 度也加深了不少。若教師僅有教導一般幼兒的教育知能,可能也就無法滿 足特殊幼兒許多的個別差異,尚需具備更多特教專業的知識以及訓練,方 能在教學的過程提供特殊孩童所需,以及解決他們的問題(黃麗娟、王振 德,2003)。

而融合型態的特殊教育是否能順利進行,教師教導特殊生及解決個別 問題的專業能力,及正確開放的教學態度,更是其中的關鍵因素,這正也 反映出師資培育及專業訓練的重要性(Fullerton, Ruben, Mcbride, & Bert, 2011; Kavale, 2000)。然而,蔡昆瀛(2002)指出目前國內師資培育及養

(4)

成的歷程中,仍主要以普通幼兒教育學程為主,學前特教的教學及訓練雖 然多元,卻不是培育的重點。教師若是沒有受過特教專業訓練或經歷,可 能對教學現場的工作無法適任,而面臨高度挑戰(何華國,2006),更遑 論學前教師在班級中需要同時進行特殊幼兒及一般幼兒的教學,尚須其他 專業能力、專業知能與態度的提升與配合,才能夠勝任教學工作。

不過,上述許多研究者雖然指出教師培育與專業訓練、教學經歷可能 是影響學前教師能否勝任教導特殊學生工作的主因,但仍沒有充分的實證 發現來支持這樣的說法;加以,這些相關訓練與學經歷到底對學前教師面 對特殊幼兒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態度帶來什麼影響,導致某些教師們在融合 班級中較能勝任教導特教幼兒的工作,而某些教師卻無法勝任?及會不會 進一步對其工作滿意度帶來影響?這些一連串的問題都很重要,卻沒有多 少研究可以回答這些問題,本研究所欲探究的正是這些重要問題。特別是 一旦學前教師對其工作不滿意,很可能會選擇離開融合教育班級,造成學 前特教專業人員的流失,及後續培育新進教師的巨大資源耗費。因此,本 研究的結果將高度涉及國內特教師資培育政策與課程設計、在職進修的實 施效果,分析結果對未來國內學前特殊師資的訓練和培育的制度、相關特 教政策的實施與成效具有重要導引作用,更加彰顯本研究的重要性。

貳、文獻探討

一、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意涵

工作勝任感(job competence)係指工作者的個人能力,能夠符合或 超越所從事工作的難度及專業性之感受,顯示員工在工作上的能力、技 術、知識及達到組織所需要和期望的匹配程度。而一旦工作者越是能夠 正確的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意識到工作環境的特性,就越能產生勝任 工作的表現;相反的,員工對於自身的能力沒有充份自信或對工作環境 性質不熟悉,則會造成工作的勝任感受低落(Phillips, Christopher-Sisk, &

Gravino, 2001)。

另外,所謂工作滿意(job satisfaction)係為工作者於心理及生理兩方 面,對工作環境因素的滿意感受,也代表對其所處工作環境抱持的態度。

(5)

工作者會對工作經驗有愉快且正向的滿足狀態,此狀態為工作者的主觀反 應(Shimizu, Feng, & Nagata, 2005)。而工作者會避免待在一個不滿意的 環境,並傾向於待在令其情感反應良好及感覺滿意的工作環境中。因此,

工作團體和機關組織如能提供符合工作者內在及外在期望的工作內容,便 可使員工保有正向的工作態度,並提升工作滿意度,進而促使工作品質達 到良好標準,更願意為組織付出,工作績效及表現呈現高效能(林俊瑩,

2010;Castle, Engberg, & Anderson, 2007)。

至於,特殊幼兒教育之主要目的在於減輕幼兒的障礙程度,並促使 其良好發展。其中,學前教師對於特殊孩子的教導尤其重要,是孩子啟蒙 的重要推手。在面對特殊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所需的引導及協助有別於一 般孩子,惟有提高教師對學生問題的處理能力,及精進特教專業知能、技 術,及更積極正面的接納態度,才可減輕教師在融合教育現場的工作壓 力,並使其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進而提升工作勝任感(林育毅、王 明泉,2008;林穎昭,2010;周俊良、李新民、許籃憶,2005;黃麗娟、

王振德,2003)。Power與Hyde(2002)也指出學前教師惟有在特殊教育 上經驗豐富、專業能力足夠,才能有助於特殊幼兒的適性發展,提高工作 上的勝任感受,並可維持特殊教育品質。

另一方面,學前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可能也是另一個影響教學成效的關 鍵因素,當個體的工作滿意度越高時,即會產生更良好的工作表現(林俊 瑩,2010;Lo & Aryee, 2003),而特殊教師的專業訓練不夠,在融合教育 工作上便可能無法有更好的貢獻,工作壓力自然提高。一旦工作壓力大,

特教品質更沒有辦法維持一定水準,工作勝任感降低,可能會促使其對工 作更不滿意(邱上真,2004;Forlin, 2001)。

二、理論詮釋:人力資本論、文化資本論與內部勞力市場

在探討工作者能力與表現相關研究中,學歷一直是諸多研究者所關注 的。然而,學歷代表的究竟是什麼?學界各有不同的見解。首先,人力資 本論(human capital theory)主張接受教育等於是一種良好的投資,特別 是接受更多與職業相關的教育,可以增進與工作相關的學術及專業技巧,

更提高工作效率(紀金山、黃毅志,2009)。而教師主要透過整個教育體

(6)

系的養成,其擁有特定領域的技巧及知識更代表著一種專業性,例如教師 證書就是專業能力的具體證明及展現(Brown, 2001)。另外,接受與專業 有關的教育年數越長,也就代表其專業技能、學識及人力資本越高,則工 作上的勝任度也就更高。工作者的專業訓練以及經驗越豐富,工作報酬會 越多,表現愈佳,自然也會對其工作更滿意(林俊瑩,2010)。在此觀點 下,培育師資體制的專業教育即可當作一種人力資本的表徵。以此推之,

當學前特教教師學歷越高,正代表著專業能力越強,預期工作表現會越 好、勝任度提高;而工作報酬好,能更勝任工作,工作滿意因而也可能會 跟著提升。

相對於人力資本論,文化資本論(cultural capital theory)則對於學歷 所代表的意義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所謂文化資本,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較 高階層的文化(例如品味、審美觀、價值、舉止、服飾、學歷等)所能夠 學習把握的程度。在此主張下,教育即成為增加文化資本的一種方法,在 越高的教育階段所學到的階層文化則越高,文化資本便更加提升,有助 於未來職業以及名望的高度。因此,進一步在學校受教育的年數越長以 取得更高的學歷,主要是越熟悉高階層文化,越能夠與較高階層人士接 近,進而對於未來職業地位有所幫助 (Dumais, 2002; Monkman, Ronald, &

Theramene, 2005; Moore, 2004),晉升也更容易(Waters, 2006)。因此,

學歷越高並非代表其工作所需專業知能越高,也就不見得能幫助工作更勝 任。不過,學歷越高,仍可能越有利於取得高職位,有更高的收入。特別 是教師體系中,高學歷者也有比較高的收入,可能仍有助於工作滿意度之 提升(林俊瑩,2010)。

上述人力資本論與文化資本論,對於在學校所受的專業相關教育年 數越長,是否代表專業能力越強,而貢獻大,對工作更勝任、更滿意度,

其主張可謂南轅北轍。不同於這兩種理論觀點,Collins(1971)則認為工 作上所需的專業技巧,主要來自於往後的職場專業訓練,及長年的工作 經驗,這些都不是學校教育所能給予,這項說法相當貼近於內部勞力市 場(internal labor market)理論觀點。內部勞力市場並不屬於一個真正的 勞動市場,其代表在一個組織中用於評估訓練或配置人力資源的一套行政 制度,並與外部勞動市場有所區隔。內部勞力市場鼓勵在職培訓,受過專

(7)

門訓練的員工將成為組織中的重要資產。其中,員工藉由年資與工作經 驗的增長,或接受更多的專業訓練,來增加經歷及提升其專業技能、成 就,不僅可使工作能力正面提高,工作態度也會更正面,更認同於所屬工 作,這都可能導致工作勝任度良好(Nalbantian, Guzzo, Kieffer, & Doherty, 2004),不但有助於升遷及提高工作所得,更享有長期的工作保障(蔡瑞 明、林大森,2002),工作滿意也可能進而提高。

由上述可預期,學前教師在融合教育領域的現場中,透過特教的專 業訓練、在職培訓,及教學與工作資歷之累積,很可能會促使其提升專業 教學能力和教學態度,遇到特殊學生的教學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並且更 勝任教學,滿意度自然提高。不過,除了經歷(經驗)與專業訓練之外,

學前教師的學歷代表的究竟是人力資本?亦或是文化資本,是否可以會進 一步影響其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進而提升工作滿意度?這是一個 很重要的問題,但目前卻仍少見較清楚的解答,還有待本研究的深究與探 析。

三、影響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的重要 因素-學歷、年資與專業訓練

師資培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著教師素質的好壞。現今臺灣地區 特殊教育的師資以及教育專業人員之培育,係由師範大學或教育大學,及 一般大專院校設有的特殊教育系所、特殊教育學分班、特殊教育學程來實 施,而當前臺灣地區之特教師資由於廣開培育管道,因此來源各自不同,

相當多元(陳清溪,2005)。其中,對於學前特教師資的養成教育,主要 包括基礎的學術教育與教學方法、技巧的專業訓練養成,大都由幼教系開 設學前特教學分,或由特教系開設幼教學程的方式來進行,目前這些職前 師資都需要修畢相關專業學分,及完成教育實習。

學前教師的教學經歷(包括學校學習與職場經驗),及受過什麼專業 訓練都可能對於學前教師是否可以勝任特殊幼兒的教學工作,與進一步的 工作滿意度有重要的影響。首先,Liu與 Ramsey(2008)發現學前教師的 年資越高,所受過幼教專業訓練愈多,越能勝任自身工作,同時會正面影 響其工作滿意度的提升。而黃馨慧、王文伶與花敬凱(2006)更發現資源

(8)

班資深教師由於經年累月在教學現場上的實戰經驗,較能夠勝任特殊學生 的教學工作,並且掌握整個班級的課程內容,課程設計也較能落實在教育 現場。Villa與Calvete(2001)也有類似的發現。不過,林穎昭(2010)的 研究卻發現資深的學前教師,可能以前在師培階段過程中未修習過特教學 分,而且也較少參加特教相關研習或活動,對於融合教育的理念及輔導方 法較為不了解,因此對於融合教育態度較為消極,而有可能降低工作勝任 感或工作滿意度。

另外,Brouck(2005)發現,當特殊教師職前所受專業訓練越多,及 特教知識越充足時,將正面影響其教學滿意度;而其它研究也發現特教師 接受更多的專業設計訓練,在課程安排的成效會更良好,並能解決不同孩 子的需求,促使教學之勝任度顯著提高(Fullerton et al., 2011)。由以上 可看出,學前教師的教學經驗,以及專業訓練(如幼教與特教訓練)對於 教導特殊學生的勝任度及滿意感可能存在相當重要的影響。

此外,學歷的高低是否也會對教師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造成影 響呢?雖然趙曼寧、王明泉與程鈺雄(2008)的研究發現特殊教師的學 歷越高,會正面影響其工作的成就感、滿意度及熱忱;但黃馨慧等人

(2006)、劉秀枝(2011)卻發現特教師學歷的高低,在其教學知能、工 作表現,及工作滿意度上卻無顯著差異。然而,教師學經歷等之不同也可 能造成其特殊教育看法的差異,如趙曼寧等人(2008)即發現特殊教師的 特教專業背景及學歷越高,會正面影響其在面對特教工作的心理持續狀態 和積極度。徐瓊珠、詹士宜(2008)的研究也發現有受過特殊教育訓練,

或專業學歷背景越高之教師,對於身心障礙的教育態度較持正面看法。而 一旦教師對融合教育擁有正面接受態度,也就更能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以 滿足學生的需要(Wertheim & Leyser, 2002)。

由上述實證研究可知,幼教與特教的相關學經歷和專業訓練對於學前 教師在融合教育教學工作的勝任感、滿意度或特殊教育的態度與看法之影 響密不可分。學前教師的幼教專業資歷越高,或者特教訓練越足夠,可能 表示其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教導特殊學生理應更能得心應手,滿意度 也相對提高。另外,教師專業訓練和經驗較多,代表可能接受的特教資訊 較廣且新,進而真正了解及認同融合教育的意義,使教師對特教擁有良好 的正向態度和看法。

(9)

參、研究方法

一、理論架構與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所探討的相關理論和研究發現,可建立理論架構,如圖1。

本研究以學前教師的學經歷與專業訓練(包括最高學歷、幼教年資、特教 年資、幼教訓練、特教訓練)為主要變項,而以教導特殊幼兒的能力、對 身心障礙教育看法為中介變項,並探討這些變項對於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 兒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以下提出研究假設:

(一)學前教師的經驗愈豐富(如幼教年資、特教年資)、專業訓練

(幼教訓練、特教訓練)越多,則教師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會更加良 好,進而提高其工作滿意度。

(二)學前教師之教導特殊幼兒的能力越好,促使其教導特殊幼兒工 作勝任感及工作滿意度提高;學前教師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越正面,對於 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及工作滿意度會更加提升。

另外,本研究預期不同經歷、專業訓練的學前教師對於教導特殊幼兒 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會有所差異,可導因於其教導特殊幼兒的 能力、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這兩項中介之間接影響。因此,進一步所提出 的假設為:學前教師的幼教年資、特教年資越高、專業訓練越佳,教導特 殊幼兒的能力會越強,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越正面,則教師越能夠勝任教 導特殊幼兒的工作,也會進而提高其工作滿意度。

除了上述假設之外,教師的學歷對其教導特殊幼兒的能力、對身心障 礙教育看法,及進一步的工作勝任感、工作滿意度有何影響,基於人力資 本論與文化資本觀點的不同主張,在此並無法明確地作出方向性假定,尚 待本研究做進一步的檢證與分析。

(10)

二、資料來源

本研究運用的資料來源為「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Special Needs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SNELS),此資料庫為國科會所贊助及 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支持推動,由王天苗教授負責策劃與執行,主要是收 集「身心障礙」教育資料,資賦優異教育資料並不包括在內。此資料庫收 集包括縣市特教承辦人員、學校行政人員、身心障礙學生及其家長、教師 等五個來源的資料(王天苗,2009)。自2007年1月起,研究小組正式展 開第一階段為期三年半的資料庫建置計畫。第一年進行正式調查前置作業 的準備工作,第二年(96學年度下學期)則完成學前和國小階段身心障礙 學生資料第一波調查及全國25縣市特殊教育行政概況的調查資料收集,第 三年(97學年度)進行國中階段第一波調查;此資料庫收集對象包括縣市 特教承辦人員、學校行政人員、身心障礙學生及其家長、教師等五個來源 的資料。資料庫之資料蒐集採「隨機抽樣」法,以學生為本並以身心障礙 類別為抽樣考量因素,抽樣之母群為教育部「全國特殊教育通報網」之匿 名學生名單。本研究經申請核准後,取得96學年下學期學前幼兒特殊教育 階段的資料,並以普通班、特教班與特殊學校教師的問卷為主,依研究需 要共納入分析的學前教師樣本為1,351份,這些學前教師在調查進行時都有 任教特殊幼兒。

1 研究的理論架構圖

(11)

三、變項測量

本研究所分析變項詳如附錄。其中對於中介變項(教導特殊幼兒的能 力、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與依變項(工作勝任感、工作滿意)的各觀察 指標之測量,主要都採四點尺度,分數越高,代表越符合該題項所描述的 特質、態度或主觀感受。至於本研究做為中介變項的各項測量,在後續的 內在品質分析中,發現因素負荷量普遍不低,潛在變項的組成信度都高於 .87,平均抽取變異量都高於 .57,顯示信效度不差,而具有良好的內在品 質,更詳細的分析結果請參見表2。

四、分析方法

本研究採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來檢證相關理論假設。在對模型做參 數估計時,均以 .05做為統計考驗的顯著水準。基於本研究分析變項中有 部分是類別變項,不符合常態性的假定,因此參數估計方法採用不受常態 分配假設限制的漸進自由分配法(asymptotically distribution-free, ADF)

(黃芳銘,2003)。有關模式適合度的評鑑,主要可從基本的適配標準

(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體模式適配度(overall model fit)及模式內 在結構適配度(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del)等幾個方面來加以檢視

(黃芳銘,2003;Bagozzi & Yi , 1988)。另外使用的分析方法還包括百分 比次數、平均數與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藉以說明臺灣地區學前教師在教 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整體概況。

肆、結果與討論

一、各變項的描述性統計量

在本研究所納入分析的1351位學前教師中,平均教育年數為15.23 年,幼教或幼保教學年資平均8.67年,特教教學年資平均2.60年,平均接 受過3.38項幼教訓練及1.87項特教訓練。另外,62.7%教師任教於普通班,

37.3%則是任教於特教班與特殊學校。男性教師僅占2.7%,女教師則高達 97.33%,而每位教師平均需教導14.10位學生。

(12)

其次,在教導特殊幼兒的能力上,可分為兩方面來說明。教師的適 性教導能力平均值為2.59,班級管理能力平均值為2.92,在四點尺度測量 上,並不是很高,顯示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的能力還不是很充足。再者,

教師對於身心障礙教育的看法上,平均值為3.27,在四點量表下,則不算 低,而顯現教師對此看法還算正面。

最後,要分析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的勝任感與整體工作滿意度的評價,

一樣由表1來進行說明。分析結果發現:教師以回答「還算能勝任」的比 率最高,達 77.3%,而回答「很能勝任」的比率有 14.5%,不過回答無法 勝任(不能勝任與不太能勝任)的比率合計也有 8.2%,已近乎一成,有 近一成的學前教師正在任教特殊幼兒,但卻無法勝任,問題仍算是頗為嚴 重。在四點量表下,平均值為 3.06,顯示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時的工作 勝任感並不算高。另外,在「工作滿意度」方面的看法,結果發現:比率 最高的是「還算滿意」(達 66.6%),認為很滿意的看法約有三成多(達 31.3%),兩者合計達 97.9%,持負面評價(不滿意與很不滿意)的比率

表1 各變項的描述統計值表

(13)

合計只占約 2%,在四點量表下,平均值為 3.29,顯示有教導特殊幼兒的 學前教師對其教學工作的評價算是頗為滿意。

二、學歷、年資與專業訓練對臺灣地區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 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機制

(一)研究模型的適配度檢定

在對模型各變項的關係做探討之前,先要對模型的基本適配度做檢 定。Bagozzi和Yi(1988)認為較重要的模型基本適合標準有以下幾項:

1.不能有負的誤差變異;2.誤差變異必須達.05之顯著水準;3.估計參數間 相關的絕對值不能太接近1;4.因素負荷量不能太低(低於 .50)或太高

(高於 .95)。依據上述的規準,首先發現研究模型在進行參數估計後,

都沒有負的誤差變異,誤差變異也都達到 .05之顯著水準。其次,模型估 計參數之間相關的絕對值大都沒有太接近1,表示模型之界定並沒有太大 的問題。另外,在模型的估計參數與所屬潛在變項之間的因素負荷量方 面,請參見表2,因素負荷量最低為 .59,最高為 .93,並沒有高於 .95,或 低於 .50。再對模型的內在結構適配度進行檢定(見表2),發現研究模 型潛在變項的組成信度,都符合「需達 .60以上」的評鑑標準。在變異抽 取量方面,所有潛在變項的變異抽取量也都高於 .50的評鑑標準。以上來 看,本模型測量品質已頗為理想。

2 觀察變項之內在測量品質檢定摘要表

(14)

表3為整體適配度檢定結果,理論模型與觀察資料整體適配度卡方檢 定 χ2194)= 853.80,N = 1351,p< .001,達顯著水準,表示觀察所得 之共變數矩陣與理論上的共變數矩陣均等的假設被拒絕,亦即模型與觀察 資料並不適配。不過,本研究所分析的觀察資料樣本人數達1,351人,樣 本人數多,卡方檢定也就相當容易達到顯著(Hu & Bentler, 1999)。在其 他適配性指標的檢定結果方面,經進一步檢視發現, GFI為 .97,AGFI為 .95,CFI值仍達到 .89,在本研究模型複雜的情形下,仍高於或非常接近 .90的理想標準,已是可接受的模型,且在殘差分析結果方面,RMSEA 為 .05, SRMR為 .06,都在理想標準之內,也顯示殘差問題並不嚴重,因此 整體來看,本研究所建構的研究模型之整體適配度應屬理想而可接受。

(二)研究模型變項之間的關聯性

各變項間結構關係,這可參見表4與圖2。首先,在控制其他背景變項 與中介變項的影響後,發現教師學歷、特教年資、幼教訓練與特教訓練對

「工作勝任感」都沒有影響,而幼教年資越多,則越能勝任教導特殊幼兒 的工作,這是直接影響;至於,中介變項中,適性教導能力,班級管理能 力與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等均對工作勝任感也有顯著正影響。

另外,對「工作滿意度」方面,在控制其他背景變項與中介變項的影 響後,發現教師學歷、幼教年資、幼教訓練與特教訓練都沒有影響;特教 年資越多,則對自己的工作越滿意,這也是直接影響;而中介變項中,身 心障礙教育看法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正影響。進一步,本研究更發現學前 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越高,對自己的工作也會越滿意。

表2 觀察變項之內在測量品質檢定摘要表(續)

3 模型之適配度檢定指數摘要表

(15)

而依表4對適性教導能力、班級管理能力、身心障礙教育看法等中介 變項的分析結果可發現:幼教年資越高,班級管理能力越強;特教年資越 高,適性教導能力與班級管理能力都越強,但對身心障礙教育的看法越負 面;最後,所接受特教訓練越多,適性教導能力與班級管理能力都越強,

同時對身心障礙教育越有正面的看法。

另一方面,要說明學經歷、專業訓練等,透過中介變項對學前教師 工作勝任感,以及工作滿意度的間接影響。首先,幼教年資越高,班級管 理能力越強,會提高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更進而提高其工作滿意 度。其次,特教年資越高,適性教導能力越強,班級管理能力也越強,都 會提高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更進而提高工作滿意度;不過,特教 年資越高,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反而越負面,會不利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 勝任感,並降低其工作滿意度。再者,所接受的幼教訓練越多,也會增強 其適性教導能力,而提高工作勝任感,及進一步的工作滿意度。最後,特 教訓練接受越多,適性教導能力越強,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越正面,有助 於提高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進而讓其工作滿意度越高;同時,特 教訓練接受越多,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越正面,也有助於提高其工作滿意 度,這就不需透過工作勝任感的間接作用。

上述的結構關係,更清楚地呈現於圖二。圖二省略了做為統計控制 的其他背景變項,及對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的中介變項 之分析結果,讓研究結果更容易判讀。整體來看,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模 型,有頗為理想的適配度,至於本模式各預測變項,透過直接影響與間接 影響,而對工作勝任感的解釋變異量為 .36,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的解釋變 異量則為 .21,影響力也不算低。

(16)

表4 學經歷、專業訓練與中介變項對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與 工作滿意度影響的路徑係數摘要表

2 學歷、年資與專業訓練對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 意度影響之結構關係

註:圖2省略做為統計控制用的其他背景變項(如任教班級屬性、教師性別與生師比)的分析結果,以簡化圖 示,增加可讀性。

教師學歷

幼教年資

特教年資

幼教訓練

特教訓練

工作勝 任程度

工作 滿意度 適性教

導能力

班級管

理能力 身心障礙

教育看法

(17)

(三)討論

融合教育是目前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此教育取向主張對於學齡 前身心障礙的幼兒,可以透過學前特殊教育為其提供適當的學習環境、學 習內容,及採用合宜的教學方法幫助幼兒從事有效的學習活動(何華國,

2006),並可藉此減輕幼兒障礙程度,使其能降低家庭壓力,進而在未來 有更良善的發展,一位稱職的學前教師更在促進特殊幼兒未來的良好發展 居於關鍵角色。

就本研究所發現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及工作滿意度的 現況分析而言,顯示臺灣地區的學前教師在教導特殊孩子的這項工作上,

仍約有將近一成的教師認為無法勝任,即十位教師中就有一位無法勝任教 導特殊幼兒的工作,由此可看出目前融合教育的學前特殊教育師資之工作 素質尚未達到穩定的水準,這會造成部分的特殊幼兒無法經由教師提供適 當的教學而有較好的發展,並使其障礙的程度獲得改善。而學前教師教導 特殊兒童普遍感到不能稱職的問題,在國內、外研究(黃麗娟、王振德,

2003; Brouck, 2005)中也都有類似的發現,而顯示此一問題有跨文化的一 致性。教師無法勝任教導身心障礙學生的工作,因而可能產生力不從心等 問題(邱上真,2004;Forlin, 2001),這應是當前學前特殊教育主管單位 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另外, 本研究發現幼教及特教的年資和專業訓練越多,會有助於提 升學前教師適性教導或班級管理能力,以及對身心障礙教育的態度保持正 面看法,這可提升工作勝任感,或進而使工作滿意度提高。這樣的研究結 果也說明學前教師接受與職業有關的教育訓練越多,可有效增進與工作相 關的知能、專業技巧,而且當教師的人力資本有所提高時,更有足夠的專 業知能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使學前教師不僅能將特教專長發揮在教學中,

有效提升工作表現,還能夠促使在特殊教育上的勝任度提高,進一步提升 工作滿意度。

上述結果也反映出資深教師任職較久,對於教學流程熟稔,遇到問題 可用過往經驗做更有效的處理,因此在教學內容、教育方式及班級經營皆 能得心應手,工作當然勝任良好,而與許多研究結果相當一致(劉秀枝,

2011;Liu & Ramsey, 2008; Villa, 2001)。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發現相關幼

(18)

教與特教專業訓練很重要,然而國內在師資培育過程中,特教專業訓練往 往較為不足(蔡昆瀛,2002)。本研究所顯示在職時期的實務訓練培養和 教學技巧充實相當重要,可以補足師培專業訓練的不足,這正符合內部勞 力市場理論的論點(蔡瑞明、林大森,2002;Nalbantian et al, 2004),更 彰顯日後對於學前教師執行融合教育的在職專業知能訓練之實施與加強,

應是教育決策與管理的首要任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發現學前教師學歷愈高,對教導特殊 幼兒時所需具備的各項專業知能,身心障礙教育態度大都沒有顯著影響,

也就更無法提升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這樣相當重要的發現,顯然不 支持人力資本論所持「學歷越高,正代表著專業能力越強,工作表現會越 好、勝任度提高、工作報酬好、工作滿意因而也會跟著提升」的觀點。而 學前教師取得更高學歷,學到更多的高階層文化,文化資本也提高了,也 更有名望,理應有助於取得較高的職位而獲得高薪,進而提高工作滿意 度,應較符合文化資本論的說法(林俊瑩,2010;Dumais, 2002; Monkman et al., 2005; Moore, 2004; Waters, 2006)。不過,在臺灣地區,影響教師工 作滿意與行為表現的因素,往往是其他如工作自主性、專業性、是否受到 尊崇、組織氣氛等工作特質,學歷高低所影響的收入不同,反而沒有什麼 太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發現學歷對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的專業知 能、態度,及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俱無顯著影響的結果,也不全然符 合文化資本論的說法。因此,本研究依理論基礎與諸多實證研究所提出教 師學歷愈高,而知能強,對身心障礙教育態度更加正向,進而提高工作勝 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理論模式,看來也就需要進行調整。

另外,學前教師的特教年資越高,卻會對身心障礙教育的態度越負 面。進一步,在間接影響方面更發現特教年資越高,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 反而趨於負面,不但降低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更會使其工作滿意 度不佳。或許有可能是因為學前教師的特教年資越高,愈資深,反而可能 對於融合教育的理念、輔導成效較為悲觀,造成對特殊教學工作的態度較 消極,看法更負面(林穎昭,2010),因而有可能降低工作勝任感及工作 滿意度。

(19)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臺灣地區學前教師對於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不算高,但滿 意度頗高

本研究發現臺灣地區學前教師大致上對於教導特殊生的工作還算能 夠勝任,大約有九成的教師認為很能勝任及還算適任此項工作,但尚有約 十分之一的教師則認為沒辦法對教育特殊孩童的工作稱職,這仍算是嚴重 且必需立即正視的問題;另外,學前教師則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普遍感到滿 意,持正面看法的比率將近98%。

(二)臺灣地區學前教師對於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工作滿意度 的影響機制

臺灣地區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工作勝任感,及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機 制,可從直接影響及間接影響來說明,分述如下:

1.直接影響方面:首先,學前教師的幼教年資越高,則越能勝任教導 班上特殊幼兒的工作;另外,學前教師的適性教導能力越好、班級管理能 力越強,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越正面,也會提高工作勝任感。其次,學前 教師的特教年資越長,會促使工作滿意度越高;學前教師對身心障礙教育 看法越正面,也會使得工作滿意度更高。最後,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的 工作勝任感越高,對自己的工作也會越滿意。

2.間接影響方面:幼教年資越高,班級管理能力越強,會提高教導特 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更進而提高工作滿意度。其次,特教年資越高,適 性教導能力與班級管理能力也都越強,都會提高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 任感,更進而提高工作滿意度。再者,所接受的幼教訓練越多,也會增強 其適性教導能力,而提高工作勝任感,及進一步的工作滿意度。最後,特 教訓練接受越多,適性教導能力越強,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越正面,有助 於提高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進而讓其工作滿意度越高;同時,特 教訓練接受越多,對身心障礙教育看法越正面,也有助於提高其工作滿意 度,這不需透過工作勝任感的間接作用。

(20)

(三)其他特殊研究發現

學前教師的學歷愈高,對其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並沒有顯著關 聯,也與工作滿不滿意無關,而學歷也都與教師的適性教導能力、班級管 理能力、身心障礙教育看法沒有顯著的關聯性。另外,學前教師的特教年 資越高,卻會對身心障礙教育的態度越負面,不但降低教導特殊幼兒的工 作勝任感,更會使其工作滿意度不佳。

二、建議

(一)對臺灣地區學前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與在職訓練政策的建言 本研究發現臺灣地區學前教師大致上對於教導特殊生的工作還算能 夠勝任,但尚有約十分之一的教師則認為沒辦法對教育特殊孩童的工作稱 職,是很嚴重且必需立即正視的問題。而本研究發現學前教師在幼教與特 教方面所擁有的經歷和專業訓練越多,往往有助其在適性教導特殊幼兒能 力、班級管理的能力或對身心障礙教育正面態度的提升,不僅使工作能夠 感到勝任,也讓工作滿意度提高不少。基於上述,除了學前教師年資所累 積的經驗很重要之外,教師在相關在職教育專業訓練,這包括幼教與特殊 教育訓練,都有其重要性。因此,要使特殊孩子得到長足的發展和提高教 育水準,在政策的擬定勢必要著重教師的專業訓練,增加其學前教學實務 的經驗,並特別積極培養特教專業的知能,使教師對教導特殊生能夠遊刃 有餘,不會感到無所適從,當為目前教育管理者最重要的課題。至於提高 學前教師的學歷(如碩士學歷),或許仍有其必要性,但這可能會增加政 府的教育支出,但對增進特殊教育知能與正向態度,及後續執行融合教育 的成效影響不大,在考量政府經費困窘下,及絕大部分教師均具有大學高 學歷的情形下,或可不必列為首要的改進工作。

不過,由於臺灣目前普通幼教學程培育出的教師在特教課程的學習上 略顯不足(蔡昆瀛,2002),因此日後在學前師資培育系統中,教育機關 不但需要加強奠定教師學前教育相關知能,更應針對學前融合班級中各項 特殊需求教學,納入職前師資培育的規劃,同時加強在職訓練上有關於特 殊教育實務的研習。例如針對學前融合班級中常見的語言遲緩、聽語障礙 或認知遲緩及自閉症幼兒等等,加強學前教師對其之觀察,以期能提供鑑

(21)

定及安置之相關參考外,還要培訓其教學輔導的初階處遇技巧和方法,讓 教師有能力參與特殊幼兒的早期療癒計畫,與專業團隊合作,共同致力於 特殊幼兒的良好發展,進而提升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與工作 滿意度。

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的勝任度,也建議在各項 政策或方案中,應多加援引地方相關特殊教育資源,整合地方教育機關、

早療機構與醫療院所,以專業整合模式提供學前教師各種專業支援服務,

幫助學前教師建立特殊教育良好支持系統,增進對特殊幼兒的全面照顧,

提供各項有關特殊教育的諮詢或專業團隊支援融合班、學前特教班早期療 癒的直接服務,使教師能從中尋求協助與建議,提供或增進問題處理能力 及班級經營,增進學前教師工作勝任度。同時,相關單位也可提供更多的 行政支援與宣導,特別是針對特教經驗資深學前教師,以減輕教師融合教 育的壓力,及對學前特教實施的無力感,促使其能以正面態度去看待特殊 幼兒的教學工作,提升工作勝任感與滿意度。

(二)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結果對於影響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之工作勝任感及工作滿 意度之原因與影響途徑作出相當精緻且清楚的解釋,也證實了學前教師的 年資經歷及專業訓練會透過適性教導能力、班級管理能力、身心障礙教育 看法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到工作勝任感,及整體工作滿意度。不過,本 研究所分析的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等重要變項,相對應的測量題目較 少,仍無法避免有代表性不足的問題,這都是本研究取用既成調查資料較 無法避免的限制,後續研究者也可嘗試建構更適切、且具代表性的調查工 具。

其次,本研究主要聚焦於學前特殊教師此一個別教育階段分析,事實 上,不同任教階段之教師,所接受相關職業與特殊教育知能,及其職場環 境都可能有所不同,所需面對的特殊學生問題也會有不同年齡層的差異,

進而可能導致其工作勝任感受與工作滿意度也有所差異,這樣跨教育領域 的研究對相關特殊教育管理與融合教育政策方向之修正具有很重要的價 值。但目前尚缺乏收集各個教育階段教師資料進行比較的研究,當也是日 後研究者可以深入著墨之處。

(22)

最後,本研究所建立理論模型的解釋力雖然不低,也有不錯的適配 性,但臺灣地區學前教師經歷與專業訓練,對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 與整體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機制,還是有部分關係無法完全藉由納入的中介 變項來加以解釋,後續研究可再納入其他可能有影響的重要變項,例如:

園所環境、教師職位升遷、人際溝通、組織氣氛,及其他工作特質等因素

(林俊瑩,2010;黃馨慧等,2006;趙曼寧等,2008),擴大或修正研究 模式再做更深入的探討。或甚至進行追蹤調查,並做貫時性分析,以對學 前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的工作勝任感與整體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做更精確 的關聯性確認。

參考文獻

王天苗(2009)。「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簡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

(3),108-116。

何華國(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臺北市:五南。

周俊良、李新民、許籃憶(2005)。學前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 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 21,79-102。

林育毅、王明泉(2008)。從美國「IDEA2004高合格教師」看我國特教師資的 培育。研習資訊, 25(2),107-113。

林俊瑩(2010)。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 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 23(1),1-30。

林穎昭(2010)。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中等教 育,61(2),46-67。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再版二刷)。臺北市:心 理。

紀金山、黃毅志(2009)。教育勞力市場化的初期情況和影響機制:以七所師 資培育中心的合格中等師資初職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20(2),137- 166。

胡永崇(2001)。融合教育:意義、爭議與配合措施,載於陳政見(主編),融 合教育論文集(頁21-40)。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 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19,25-49。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臺北市:作者。

(23)

教育部(2011)。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contact/

100%E4%B8%8A%E9%A0%81%E9%9D%A2.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11)。100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 部。

陳清溪(2005)。淺談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4),41-48。

黃芳銘(2003)。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麗娟、王振德(2003)。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指標之研究-以北區七縣市為 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5,27-41。

黃馨慧、王文伶、花敬凱(2006)。國民中小學資源班資深與新手教師課程設計 知能調查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8,215-235。

趙曼寧、王明泉、程鈺雄(2008)。國民小學特教教師教學熱忱之研究。東臺灣 特殊教育學報, 10,121-149。

劉秀枝(2011)。私立幼兒園教師職場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幼兒教 保研究期刊, 6,87-115。

蔡昆瀛(2002)。從現況與需求析論北市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方向。載於中華民 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舉辦之「第三屆全國早療相關服務成果」大 會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1-37),臺北市。

蔡瑞明、林大森(2002)。滾石不生苔?臺灣勞力市場中的工作經歷對薪資的影 響。臺灣社會學刊, 29,57-95。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6-94.

Brouck, E. C. (2005).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ors: Perspectives of pre-service preparation and satisfactio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8(2), 125-139.

Brown, D. K. (2001). The social sources of educational credentialism: Status cultures, labor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 19-34.

Castle, N. G., Engberg, J., & Anderson, R. A. (2007). Job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home administrators and turnover. Med Care Res Rev, 64(2), 191-211.

Collins, R. (1971). 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6, 1002-109.

Dumais, S. (2002).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1), 44-68.

Forlin, C. (2001). Inclusion: Identifying potential stressors for regular class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43(3), 235-245.

Fullerton, A., Ruben, B. J., Mcbride, S., & Bert, S. (2011).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a merged secondary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38(2), 27-44.

(24)

Hu, L.,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 1–55.

Kavale, K. A. (2000). History, rhetoric, and reality: Analysis of the inclusion debate.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1(5), 279-297.

Liu, X. S., & Ramsey, J. (2008).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Analyses of the teacher follow- up survey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2000-2001.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24(5), 1173-1184.

Lo, S., & Aryee, S. (2003).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in a Chinese context: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0(4), 1005-1020.

Monkman, K., Ronald, M., & Theramene, F. D. (2005).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an urban Latino school community. Urban Education, 40(1), 4-33.

Moore, R. (2004). Cultural capital: Objective probability and the cultural arbitrar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5, 445-456.

Nalbantian, H. R., Guzzo, R. A., Kieffer, D., & Doherty, J. (2004). Play to Your Strengths:

Managing Internal Labor Markets for Las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Odom, S. L. (2000). Preschool inclusion: What we know and where go from here.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1), 20-27.

Phillips, S. D., Christopher-Sisk, E. K., & Gravino, K. L. (2001). Making career decisions in a relational context.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9, 193-213.

Power, D., & Hyde, M. (2002).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t of participation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students in regular class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7(4), 302-311.

Shimizu, T., Feng, Q. L., & Nagata, S. (2005). Relationship between turnover and burnout among Japanese hospital nurs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47(4), 334-336.

Villa, A., & Calvete, E. (2001).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self-concept evaluation scale and its relation to burnout.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7(3), 239-255.

Waters, J. L. (2006). Geographies of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family strategi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Canada.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1(2), 179-192.

Wertheim, C., & Leyser, Y. (2002). Efficacy belief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of Israeli prospective teacher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1), 54- 63.

(25)

附錄 本研究的變項測量表

(26)

附錄 本研究的變項測量表(續)

1有關教導特殊幼兒的能力,SNLES原有十題測量,第10題為「尋求人力、設備、經費或社

區等資源」,該題與其他九題的相關很低,不太可能歸入其他兩個潛在因素,且初步分析 結果,顯示該題目對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也很小,納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卻 會讓既有的估計模式更為複雜,因此本研究也就不納入此題測量在分析模型之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tudy derives five parameters as background factors, personality trait, community trait, and aggression behavior for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tudies to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In view of this, based on the results gain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and the visits of construction sites, this study designs a check list for scaffolds of small-scale building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rface chemistry and nano-structured surface of materials on the adhesion and growth of E. PMMA and e-PTFE were used as the subst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