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質化研究方 法;第二節為研究參與者;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程序;第五節為研 究倫理;第六節為研究者之省思。

第一節 質化研究方法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致分為計量與計質兩種研究途徑,各有其背景與研究設 計。量化研究者視世界為一有秩序、有法則,且極其穩定的「事實」;質化研究 者則認為世界是一個複雜,且不斷變動的「現象」,由多層面的意義與想法組合 而成(程秋梅,民 89;簡春安、鄒平儀,民 87)。就方法而言,兩者並無高下之 別,僅有是否合適研究目的之評斷(Neuman,1997/民 89;胡幼慧,民 85)。

質性研究者之目標是對人類行為和經驗更加的理解,他們尋求掌握人們建構 意義的歷程,並描述這些意義。他們使用經驗的觀察,因為探究者從人類行為的 具體事件產生對人類的狀況更清楚地、更深層地思考。質性研究研究的問題並非 以操作型的變項來形成,而是在脈絡中建構出研究的主題。質性研究關注的是研 究歷程(process),而不僅僅是結果;強調從研究對象自己的參照架構來理解他 的行為。換言之,研究者關心所謂的「參與者觀點」(participant perspectives),對 於各式各樣的人如何使其生活有意義深感興趣。研究資料的收集往往是透過在場 域中持續地與研究對象接觸(Bogdan & Biklen,1998/民 93)。

一般而言,質化研究的特性有:透過研究對象的眼睛看世界、對場景描述、

以事件的整體背景來解釋事件與對行動者的意義、重視變遷過程、研究過程充滿 因應研究對象不同而具有的彈性、資料處理採分析歸納的方式等(劉仲冬,民 85)。本研究擬採取質性研究方法探究癲癇發作與青少年校園人際適應歷程,其 理由詳述如下:

一、研究主題具備深入探索特質

目前國內尚未有關於癲癇發作與青少年人際適應歷程為主體之研究。在校園 生活的了解上,也僅有黃淳霞、于漱與尹祚芊(民 91)從事「校園癲癇學童健 康照護之相關研究」是從校園個案輔導需求出發,唯其內容仍侷限於健康照護問 題。對癲癇青少年的校園社會心理適應問題及校園輔導實務工作的關照顯然不

(2)

足。為協助癲癇青少年的適應與成長,有必要深入瞭解癲癇青少年在人際關係的 發展歷程、遭遇的問題、與相關影響因素,以預防癲癇青少年人際關係產生惡化,

進而得以幫助癲癇青少年積極營造正向的人際關係。故本研究擬採用質化研究方 法,深入探究癲癇發作與青少年人際適應歷程之相關問題。

二、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個人適應及其與環境互動歷程

基於「人在情境中」之考量,青少年的人際適應受到個人與環境互動之影響,

為多重面向交織的動態歷程,本研究的目的便是了解其與同儕及師長的互動及其 發作後的人際適應情形。由於,質化研究方法強調人在社會網絡中的整體性,從 事件的整體背景去解釋事件、了解事件對行動者的意義,認為社會生活是連續且 相互影響之活動(劉仲冬,民 85)。因此,本研究之目的適合以質化研究方法為 之。

三、研究內容涉及受訪者之主觀感受及態度

若缺乏適應主體-即青少年的主觀詮釋,僅有研究者提出的評估指標,我們 將無法進一步了解青少年的整體適應歷程。因為單從學習狀況、人際困擾等簡單 的指標,無從去評判這個青少年的實際社會心理狀態。我們應該去聽他對自己所 處世界的看法,及他所賦予這些經驗的意義。不透過與這些青少年的對話,我們 無從得知這些青少年的感受與實際需求。研究者重視的是受訪者主觀的概念、感 受及對這些經驗「意義」的詮釋,而非僅止於結果。因此,本研究採用脈絡下的 主觀詮釋來探究有癲癇發作經驗的青少年的人際適應,透過一對一的訪談,探索 青少年發作前後的心理歷程、與學校師生的互動關係、及目前的適應狀況。此方 法也讓受訪者在過程中有解釋的機會,使研究者能蒐集到更深入豐富的資料。

(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所指為受訪者,研究者本身及協同分析員視為研究工 具,陳述於下一節。

一、邀請研究參與者的標準

質性研究是一動態發展過程,研究者以資料的充足性考量為主,並保持選樣 的彈性,視研究需要及狀況決定選樣的數量,以避免資料重複,同時符合研究進 度。選樣方式則採取立意抽樣法,Patton(1990)表示:立意抽樣是選擇資料豐 富的個案(information-rich cases)進行深度研究,亦即樣本可提供大量與研究目 的相關重要問題之資訊。本研究依據質性研究之理論性抽樣原則選擇樣本,透過 實際互動、私人聯繫、及與專業人員評估等方式,取得合適並有意願參與研究之 對象,完成資料收集的工作,進而分析與呈現結果。

本研究以符合研究目的、具備言語表達能力、同時願意參與研究訪談之對 象,進行資料蒐集之工作。在研究選樣方面,首先列出本研究議題的研究對象與 限定標準,包括:就讀於一般公私立國民中學普通班、在學校情境中有癲癇發作 經驗、無心智遲滯或精神異常等三項標準。研究開始時,研究者未限定在普通班 學生,但訪問後發現與研究者欲了解的方向有差異,因此進一步限定在普通班學 生。

另研究者原先設定要經醫師診斷為癲癇之學生為選樣標準,但邀請過程中發 現符合這項標準的學生只有兩位,加上研究者從受訪者的經驗中發現:發作經驗 的影響大於醫師診斷結果,因此,研究者決定要將範圍調整為:有發作經驗者,

盼望能收集更豐富的資料以了解不同癲癇狀況的學生適應狀況。

二、研究參與者的邀請過程

研究者透過輔導界同行、學校健康中心人員或是研究參與者推薦符合研究需 要及合適的參與者。提供書面邀請函(附錄一)徵得受訪者同意後,由研究者主 動聯繫,正式邀請其參與研究,進一步取得經研究參與者及家長簽名之研究同意 書(附錄二)後,確認為研究參與者,安排時間進行正式訪談。

邀請過程中,研究者曾經歷一段找不到研究參與者的窘境,開始時是輔導室

(4)

的老師未直接介入輔導,所以不一定清楚哪些人有癲癇而無法推薦;洽詢健康中 心時,又面臨護理師認為要有公文才能配合、或是有的護理師願意協助但學生又 不願意參與的困境。

後來經過研究者持續電話聯繫四十二所國中(全台北市為五十九所,有十七 所因一直無法聯繫上所以放棄)的健康中心之後,發現十三位類似符合之學生,

其中四位表示拒絕或已經轉學;四位是資源班學生,研究者曾嘗試訪問其中兩 位,但因其資料分析後,發現其適應問題主要與資源班生活有關,且與研究者希 望研究的一般學生生活經驗有差異,因此放棄之,但研究者仍認為此部分的資料 有其價值,有待其他研究深入探討。

最後有五位學生的老師表示可以聯絡訪問,其中ㄧ位是國中畢業生,研究者 曾嘗試訪問,分析後決定不列入分析,因為其資料顯示可以回憶的資料有限,且 參與研究意願不高。最後符合調整後之條件,且實際接受訪問的研究參與者共計 四位(見表 3.1)。

表 3.1 研究參與者之基本資料

性別 級別 發作型態 備 註 小崴 女 國三 國小開始,每天都會在睡眠中

發作

*輔導老師介紹

*前導研究 小英 女 國三 國二為第一次大發作,之後有

未被發現之小發作

*輔導老師介紹

子安 男 國三 小學起一段時間會有一次大 發作,目前為止共三次

*健康中心轉介

*輔導老師介紹 達維 男 國三 在以前的學校常常發作,現在

有改善,最近有一次大發作

*健康中心轉介

*輔導老師介紹

由上表可知,受訪者皆為國三學生,二男二女。受訪者中有兩位是健康中心 提供資訊,但請輔導老師聯繫確認意願,因此,四位受訪者均是透過其輔導老師 介紹給研究者。受訪者的發作型態均不相同,研究者以為有助於豐富研究資料,

(5)

也可了解不同發作型態對其人際適應之影響。研究者以第一位受邀者(小崴)之 訪問作為本研究之前導研究,由於前導研究之資料堪稱完整且作為其他訪談之依 據,因此一併納入分析。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為蒐集資料的主要方 法。重視個人在歷程中的情感、認知、行為等經驗的各層面,尊重每個人的獨特 經驗。本研究為能使受訪者有較多自由空間描述其內在經驗,並在有限時間內做 最好的利用,研究者運用訪談指南,以半結構式(semi-structural)訪談方法,深 入瞭解受訪者與本研究相關的主觀經驗。訪談過程中注意營造安全、被理解及自 在的氣氛;以傾聽及同理的方式及逐漸深入的訪談,引發受訪者回顧其個人經驗。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協同資料分析者、研究邀請函、參與 研究同意書、訪談大綱、訪談札記、檢核說明表以及錄音和謄寫逐字稿工具。

一、研究者

質性研究以實際場域(actual settings)作為直接資料來源,而研究者本身則 是關鍵的工具。質性研究歷程之特性正是研究者和他們對象之間的對話或是互動

(Bogdan & Biklen,1998/民 93)。「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即是工具(the researcher is the instrument)。質的研究之效度,大部分的關鍵在於進行實地工作者之技巧、能 力和嚴謹地執行其工作」(Patton,1990)。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擔任訪談者、資料分 析者及報告撰寫者三種角色。以下就上述三種角色說明之。

(一)身為訪談者

研究者研究進行過程中的第一個角色是訪談者。因為訪談進行時,訪 談者(研究者)與接受訪談者(研究參與者)兩人皆是敘說的主體,因此 有必要先瞭解研究者對癲癇青少年的態度。研究者對癲癇青少年的態度 是:癲癇是不可選擇的,癲癇青少年被迫需要去適應疾病,並重新整合自 己的世界。大部分的適應需要靠癲癇青少年的力量,而適應是一種可選擇 的過程,但也受環境影響。適應會隨著年齡及人生境遇而有不同,資源的 運用將有助於癲癇青少年適應。

(6)

研究者秉持真誠而開放的態度,進入受訪者的主觀世界。為翔實反應 受訪者的主觀經驗,研究者努力做到:對受訪者的想法與感受保持高度興 趣、讓自己的口語表達流暢、真誠的同理、保持敏銳及彈性、注意覺察自 我的偏見、並做好先前的準備與練習。

1、研究者的相關訓練與經驗:研究者大學時期就讀於國立中興大學社會 工作系,學習助人之專業並曾在兒童福利機構及學校輔導室實習,了 解青少年文化及特色。就學期間曾擔任研究助理協助訪談及資料整 理,具備初級的訪談技巧。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 研究所之研究生,具有十年之國中輔導經驗。就讀研究所期間,修習 諮商理論、個別諮商、團體諮商、研究方法等相關課程,熟悉訪談所 運用的發問、同理、具體、澄清、摘要等技術。工作期間,每星期至 少與四位以上同學個別談話,具有足夠的訪談能力。在訪談中,研究 者以本身的觀察力、感受力、以及與受訪者建立起信任的關係來進行 訪談。而在訪談的同時,研究者除了須具備訪問問題的能力之外,更 期許自己要以一種同理的中立來與受訪者互動、了解受訪者的主觀世 界。

2、研究者先前的準備與練習:進行前導性訪談前,研究者先閱讀相關文 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研究主題,定下訪談大綱,並自行模擬訪談以 熟練題綱。研究者在進行正式訪談前,研究者先尋求預試者一位,作 為本研究之前導研究,以期更熟練自身訪談技巧,並嘗試瞭解受訪者 的感受,作為正式訪談時的參考。訪談內容均謄為逐字槁,反覆閱讀 並嘗試作初步分析與整理,以作為修改訪談大綱之參考。

(二)身為資料分析與報告撰寫者

資料分析時,研究者以本身的經驗、所受的訓練,以及對受訪者經驗 的理解來進行理論性的分析。研究者在研究所曾修習研究方法課程,瞭解 質性方法的內涵,對訪談時可能出現的研究倫理議題有過思索。這些思索 包括:在研究同意書上有平行權力的書寫方式、訪談地點選擇應注意對研 究參與者的保護與舒適、開放式的引導方式、敏覺研究者的觀念與權力如 何影響資料收集、資料的隱私與保密等。在分析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省 思,並持續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力求持平及客觀。

(7)

二、資料分析之協同研究員

本研究共邀請輔導實務工作者三位,協助檢核研究進行方式、故事撰寫及對 其實務工作的幫助。其中兩位為碩士班研究生,另一位為社工系碩士畢業,三位 目前均為國民中學教師,有多年之國中生輔導經驗。其中有兩位協同研究員之論 文撰寫以質性研究法為方向,一位則以實務工作經驗協助檢核及建議。

每次訪談後,研究者會與協同研究員討論訪問過程,協同研究員會針對研究 者的訪談方向與方法提供建議。此外,協同研究員也協助在看過轉錄稿、研究參 與者的故事及研究分析文件後,回饋其對整份文本的印象並提出實務需求,作為 研究者分析時的參考。

三、研究邀請函(附錄一)

研究者請推薦人以研究邀請函邀請有意願參與研究者。其中簡要解釋本研究 之主要目的及進行方式。並在聯絡時,以口頭說明方式再次確認其意願。

四、參與研究同意書(附錄二)

受訪者同意參與後,填寫參與研究同意書。同意書中載明受訪者同意於接受 訪談時進行錄音,以利資料分析。若訪談中有涉及過於隱私或受訪者不便回答之 問題,受訪者可拒絕回答或停止錄音。研究進行期間,若受訪者希望終止其參與 時,研究者亦同意終止其參與行為。此外,因研究參與者均為未成年之青少年,

為求尊重,需經家長同意後才會正式成為研究參與者。

五、訪談大綱(附錄三)

訪談大綱是本研究蒐集資料之重要工具,提供訪談的重心檢核參考,目的在 於提醒研究者訪談時的要點與重心。訪談大綱的編擬係由研究者參閱相關文獻 後,依據所欲探討的研究主題初步擬定,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擬而成。並經由 前導性研究之後,再經修訂確立。其內容主要在探討癲癇青少年的人及關係歷程 影響與相關因素、想法與感受。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個體在其所處的社會脈絡下如何覺 知與詮釋自己的生活經驗。由於研究者是第一次從事質性研究,對質性研究大量

(8)

資料的篩選能力有限,為了有助對敘說結構的敘說分析,因此採取半結構式的深 度訪談方式蒐集資料。在資料分析時,訪談大綱的結構則是形成初步分析架構的 依據。

在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設計初步訪談大綱。及結 構來自三個面向:過去的經驗、發病後的人際關係以及個體對環境的期待。經過 前導研究之後,重點未變,但調整發問方式,以青少年更能了解的辭彙及經驗來 發問,讓研究參與者能更清楚了解研究者所提出的問題。訪談當時,研究者會視 研究參與者的狀況隨時調整前後順序。本研究之訪談重點如下:

(一)建立關係—基本資料瞭解。

(二)疾病狀況--如何發現生病?治療情形為何?

(三)人際關係適應—發病後與他人關係是否有不同?

(三)需求與期待—朋友及自己的態度與看法為何?期待的人際關係或協助?

(四)學校提供的協助及其效能—曾接受哪些協助?幫助如何?

(五)未來展望與訪談結束。

六、訪談札記

每次訪談後,研究者會儘可能立即撰寫訪談札記,記錄訪談過程中的重要事 件及研究者的訪談心得。目的在幫助研究者記錄過程中的觀察與心得,包括:對 受訪者的印象、受訪者所呈現的非口語訊息、雙方互動的感受、訪談後的檢討與 省思等。並可協助研究者補充、澄清及檢核錄音的內容,作為自我檢視修正及分 析資料時的參考。

七、檢核說明表(附錄四)

在研究者完成資料整理與分析(以受訪者的故事呈現)後,與逐字稿一併郵 寄或面交給研究參與者檢核,請研究參與者在閱讀後給予回饋,並為其完整性及 真實性作一評量分數。檢核表回收後,研究者發現研究參與者在填寫時,無法很 詳細且有些不清楚,因此,研究者在收到檢核表之後,曾針對其中的敘述與疑慮 再做一次簡短的訪問及了解。

(9)

八、錄音及謄寫訪談逐字稿工具

研究者以錄音設備(包括錄音機、空白帶、及電池)將訪談過程保留,在錄 音前作錄音的測試,以確保能完成錄音的工作。並由研究者或工讀生謄寫逐字 稿,工讀生參與研究前需簽署保密同意書(附錄五)。除了語言之外,研究者盡 可能保留訪談過程中除聲音以外的其他表達,如表情、停頓等,以利分析時的解 讀。另為顧及對受訪者的尊重及研究倫理,錄音資料蒐集的相關作法,已於參與 研究同意書中載明,在研究參與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第四節 研究程序

圖 3.1 研究程序

一、研究準備

研究者由本身的輔導經驗出發,在參閱相關文獻之後,形成初步的研究概 念,並擬出重點,發展訪談大綱。同時與指導教授討論,並於持續的文獻閱讀及 討論過程中,視需要調整研究設計。

研究準備:閱讀文獻、形成研究設計、擬定訪談大綱

研究報告撰寫

前導研究:邀請前導研究參與者、進行前導研究

資料收集:訪談、謄錄逐字稿、撰寫研究日誌

協同研究 員檢核 資料分析

研究參與 者檢核

(10)

二、前導研究(pilot study)

(一)邀請研究參與者

將研究邀請函發給輔導界同行及癲癇相關機構,第一位回復確認的個 案為前導研究之研究參與者。其他研究參與者的邀請過程見第二節。訪談 前,研究者將告知研究主題及可能進行的訪談次數及時間。並詢問研究參 與者是否有建議的訪談地點。目的在於使研究參與者能安心接受採訪,以 及試圖進入研究參與者的場域,更瞭解研究參與者。

(二)進行前導研究

訪談前,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先確認簽署參與研究同意書,而後進行 訪問。本研究之前導研究訪談地點在研究參與者就讀學校之團輔室,教室 內僅有研究者及研究參與者,共進行兩次的訪談,期間間隔一個月。

(三)修改訪談大綱

研究者將訪談完的逐字稿與指導教授討論,針對實際狀況進行修改,

主要是調整問話方式及順序,讓訪談較為順暢。後面研究過程中,仍持續 依訪談狀況持續調整發問方式,讓問題可以更具體極貼近每位研究參與者 的經驗,以確保蒐集正確、符合研究所需的資料。

三、資料收集

(一)進行訪談

訪談是一個有目的的會話(a purposeful conversation)經常是兩個人之 間進行,或更多人一起,由一個人引導以便從另一方獲得資訊。在質性研 究中,訪談是用以蒐集描述性資料,依照受訪者的陳述,研究者才能發展 出受訪者詮釋其世界的觀點。一開始研究者會簡短地為受訪者說明研究的 目的,並保證在研究訪談中所說的一切會受到保密。對於陌生的受訪者要 先建立關係,從簡單輕鬆的談話開始。在訪談中使用錄音機時,要經過受 訪者同意,受訪者也可以隨時改變心意(Neuman,1997/民 89)。

本研究在確定正式訪談大綱後,邀請研究參與者,開始進行正式訪 談。訪談過程中為完整記錄受訪者所提供的訊息,研究者有需要使用錄音 設備協助紀錄,以使訪問者能更專注傾聽受訪者談話。在正式訪談前會正

(11)

式向受訪者說明錄音的目的,並討論受訪者對此方式的感受及可能影響。

訪談過程中則由研究者進行錄音工作,並儘量減少錄音的影響。

訪談時間、地點以配合研究參與者為主。本研究之訪談地點均在其就 讀學校之輔導室,因學校老師全力協助,因此在訪談時均能順利進行,也 不會影響研究參與者之學習生活。訪談過程中,以訪談大綱為主軸,但開 放彈性空間讓受訪者能就其生活經驗完整敘說。研究者持續採取傾聽及同 理的態度,尊重受訪者之敘說,並於必要時進行摘要與澄清。

此外,四位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均是第一次見面,訪談所獲得的資料 可能因為陌生而使研究者對資料的解讀較為客觀,或是因為陌生而使研究 參與者不放心談太多。此可能對研究造成的影響,將以故事檢核時的故事 完整性評分試圖加以探討。

訪談過程中,四位研究參與者均是透過輔導老師介紹,對研究參與者 而言,「研究者」與「輔導老師」的角色接近,其中子安曾經問過研究者 他的資料有什麼意義,小英則是想知道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研究。研究者會 在訪談過程中會提醒自己注意角色的影響,並在訪談前後詢問參與者是否 有任何對研究的疑問。

(二)謄錄訪談逐字稿

研究者在訪談每位研究參與者後,便開始謄寫逐字稿,發現訪談不足 的部分,在第二次訪談時請研究參與者協助加以補充。訪談錄音在結束後 之後立即謄寫的好處是可完整的轉錄訪談過程,加深研究者對訪談時的印 象,更易於理解研究參與者的敘說經驗,增加資料分析時的可信度與效度。

研究者謄寫逐字稿時,一併將訪談內容做逐句編碼,表 3.2 為研究者 使用之編碼方式。其中,(A1.1)表示受訪者 A 第一次訪問所說之第一句 話;(Y1)表示研究者第一句話;【】則列出語助詞、停頓…等詳細狀態。

逐字稿示例如表 3.3。

(三)研究者訪談札記

研究者於於每次訪談後撰寫訪談札記,針對研究過程進行記錄、反思 與發現,以作為資料處理、分析的參考。

(12)

表 3.2 逐字稿編碼方式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含義 研究參與者編號 訪談次數 談話段落序號 代碼 大寫英文字母

A、B…(研究參與者)

Y(研究者)

阿拉伯數字ㄧ碼 1-?

阿拉伯數字?碼 1-?

表 3.3 逐字稿示例

Y:他多大了?(Y8)

B:他現在是五年級。(B2.8)

Y:國小五年級?(Y9)

B:對。(B2.9)

Y:嗯【停頓】所以他其實這段期間她【停頓】她就是一直有面對這樣 的狀況?(Y10)

四、資料分析

質性研究研究者依據自己的風格決定資料整理分析的方式,有些研究者清想 於較客觀、標準化的統計分析風格;有些則偏好主觀、詮釋性的分析,整體而言,

質研究方法具有彈性及創造的特質,其資料整理可分成三個步驟:ㄧ、濃縮資料 重點(data reduction),二、呈現另類主題(data display),三、導出結論與引證

(conclusion drawing);主要是將蒐集到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再以新的方法將 資料重新放在一起的過程;資料整理期間,登錄的方式雖似有優先順序存在,實 則為交互循環的過程,研究者經由不同角度的分析比較,從低層次的分類架構發 展至高層次的抽象概念(程秋梅,民 89;鄭夙芬,民 77)。

本研究所採取的資料分析方式,以 Miller 及 Crabtree 的樣本分析法(templatr analysis style)為主,研究者採用一分析大綱,以開放的方式進行編碼與譯碼的工 作,過程中不斷回到文本去檢視、修訂。在本研究中主要依循三個脈絡進行分類:

(13)

ㄧ是依時間軸探討青少年癲癇發作前後之人際關係;二是從環境系統探討老師及 同學對其適應之影響;三是從受訪者本身出發,了解發作前後其對自我及外在環 境(特指學校人際)的覺知。

研究者在三個基本架構下逐句檢視資料內容,進行開放編碼,將相似概念歸 為一類,透過持續比較的過程,找出所涵蓋的主題與類型。待全部資料編碼結束 之後,從資料反覆出現的規律性中,尋找特有的組型與類型,以譬喻與類比的方 式(以小標呈現)來傳達受訪者經歷的的事件及主觀態度,最後並以研究者的理 解與感受為受訪者的適應歷程做命名(Patton,1990/民 84;程秋梅,民 89)。

資料分析的同時,研究者也會持續與相關文獻做內容對照或印證,並藉由與 指導教授的討論,反覆修正分析架構與內容,讓思考更具深度與廣度,以完整呈 現受訪者之人際適應歷程,待資料不再出現新的訊息、類屬之間的關聯亦已建 立,至此結束整個分析過程

五、報告撰寫

研究者首先呈現受訪者的適應歷程並做歷程分析,並透過跨研究對象的方式 分析其經驗中的相似與相異,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受訪者的適應經驗。接 著,回顧文獻資料,從本研究結果再與其他文獻作對照,進行討論並完整陳述研 究方法及省思。最後,以客觀、寫實的方式完成報告撰寫,交由指導教授批改。

第五節 研究倫理

關於以人類為對向的研究倫理,傳統上有兩個議題:「知情的同意」(informed consent)和「保護對象免於遭受傷害」(the protection of subjects from harm)。這 些規範目的在確保下列事項(Bogdan & Biklen,1998/民 93):

一、研究對象是自願地接受研究,理解這項研究的性質以及所包含的危險和義務。

二、研究對象不能暴露於那些比研究收穫更大的風險中。

因此,研究者遵循以下原則以確保研究倫理。

(14)

一、簽訂參與研究同意書:告知、資料保密、中途撤銷

在進行研究之前,研究雙方訂立參與研究同意書(附錄二),一方面確保與 尊重受訪者進行研究之意願、以及中途抽身及中斷研究進行之權益;另一方面則 是研究者同意於資料處裡的過程(包括逐字稿騰寫及協同研究員討論)以及結果 呈現時保障受訪者的隱私權,以避免產生欺騙與傷害行為。

二、確保受訪者的安全與穩定

因為癲癇患者的發作域可能因遭受某些刺激而變得敏感。因此,研究者除了 注意訪談過程的氣氛拿捏,也會在訪談過程中留心受訪者的身心狀況。在訪談場 地的規劃也以受訪者熟悉、安靜的環境為考量。

三、提供相關資訊與服務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受訪者有其他資源之需求,或是需要專業人員之協 助,研究者會適時提供或是幫助尋求資源與服務。像是研究參與者小英表示有癲 癇朋友想知道更多相關資訊時,研究者會進行關注並提供相關資訊。

第六節 省思-本研究對研究者的啟發與學習

後面這段撰寫論文的日子,研究者工作之餘,全力專心投入癲癇學生的世界 中摸索,學習放掉一些工作,學習放掉一些不切實際的憂慮,研究者真正開始跟 受訪者在一起成長。這與之前訪談時的純然感動是不同的,一旦開始去看他們的 困頓與突破,研究者相較之下似乎是最有選擇權的人了,再次體會到原來「發現 自己是幸福的」會這樣有力量。

在這一節中,研究者將提出個人在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讓讀者可以了解研究 是在怎樣的狀況中完成的,對研究有更多的理解與屬於自己的詮釋。

(15)

ㄧ、與故事對話

跳開輔導人員的角色,不需要負擔輔導的責任,研究者的責任變成:要說出 受訪者的故事,研究者開始體會到受訪者的故事還真複雜,當時一陣擔憂從心底 竄出,因為自己是一個理性的人(開始研究後再次確認這一點)或可說是習慣線 性思考的人,這理性幫助自己渡過多年的生活,有他的歷史價值,ㄧ時也難以拋 棄。在分析資料的歷程中,研究者一直在想:有人看過這樣理性的故事嗎?會不 會太無趣、太沒有故事性了。但是轉念想說:就像是研究參與者一樣,這也是另 一種故事吧!

口試之後,研究者對自己有個新的理解是:我還不夠資格去做說書人,充其 量我還只是個分析理解的角色。原先希望自己用敘事的方式來呈現,但是那「詩 ㄧ般」的說法對我來說仍有ㄧ段距離,這確實牽涉到個人功力問題,我想我還是 必須暫且退回ㄧ般的質化研究方法上來看待這些經驗,希望至少我能完整呈現這 段寶貴的記憶。

研究者確實發現寫作時,其實牽涉很多研究者的選擇,因為是研究者決定要 放入哪些東西,也是研究者決定要這樣編排,這都是研究者對受訪者故事的理 解,好在最後有檢核的部分,可以幫助自己接近他的故事,也接近真實。故事撰 寫時我也發現雖然是照時間規劃,但是其實無法完全區隔,有些是會重疊的,像 小英的適應是在很短的時間就做了很多事的,而每位受訪者的適應時間長短不 同,發生事件多寡也不同,所以每個故事其實都是獨立的。

在將第二個受訪者的故事做排序及篩選時,研究者本來覺得他只有發作一 次,似乎看不出歷程,後來發現中間還是可以看出一些歷程,只是時間很短暫。

研究者思考後會想這也是正常的,因為總要回到正軌呀!而且他也很急,再者,

比較輕微的受訪者都會有歷程,想必嚴重者更是。反觀第一位受訪者的歷程更 短,研究者認為是因為第二個受訪者是第一次發作所以有比較長的歷程,第一個 受訪者因為不是第一次所以適應比較快。因此研究者決定撰寫故事時要談談以前 的經驗。這件事也讓我看到故事的詮釋是這樣的多元化,他可以看起來沒什麼,

也可以找出一顆一顆的珍珠,美不勝收。

因為要聯繫一些訪問的事,研究者有機會與受訪者的家長談話,家長提到這 個疾病最大的擔憂是不知道何時會發作,也不知道會怎麼樣發作,及發作多久,

所以雖然想告訴別人如何幫忙,其實也很難說清楚可以怎麼作,因為每一次發作

(16)

都不一樣。再者,醫生也不能說的很清楚可以怎麼辦,所以一切都在不明中是最 大的困擾,希望研究者有新資訊時也可以告訴他。這經驗跟受訪者經驗相似,他 們都需要更多資訊來了解自己。這大概可以寫另外ㄧ個故事~要如何接納這個疾 病?

二、與自己對話

研究者常帶著故事(分析結果)去給協同研究員看,想知道他喜歡這個故事 嗎?他懂嗎?對他的工作有幫助嗎?可以再做些什麼?研究者很享受這樣的分 享,也體會到要說自己的故事有多大的困難,協同研究員跟研究者算是舊識,自 己的心裡還是有許多的擔心,怕被批評、怕被指責。想到這些,研究者真心覺得 怎能不感謝受訪者願意接受邀請,讓研究者進入他的世界呢!

訪問時,研究者發現受訪者常會說:他沒問題,對此研究者感到很疑惑,因 為與自己原先的認知不同。當時,指導老師問研究者:會不會是對象不對?或是 概念不對?研究者覺得自己以前認識的學生都是比較嚴重的,所以自己有一些既 定的想法,顯然不是概念不對,而是對象不同,此事提醒了研究者需要多注意個 體的獨特性。研究者發現也有可能是我們之間不夠熟悉與信任,所以研究者有可 能必須多訪問幾次,增進熟悉度,同時調整問題再去聽,也必須常問自己為何得 不到需要的資料,以隨時調整。

再者,研究者個人跟受訪者的關係都是第一次建立,但有的受訪者可以談很 多,有的則需要很多引導,從研究者的身上來看,似乎跟雙方的性別差異、及研 究者的介入角色有關。我需要常常回想我現在在做什麼事情,否則就會被自己的 想法控制了。

三、與專業對話

過去的自己一直以為輔導就是要改變些什麼,因此,幫助個案去改變生活是 很重要的,目標確立是很必要的。但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其實這何嘗不是 一種主觀。就像受訪者常告訴研究者的是:他不一定需要去改變,他要的是被了 解、被信任、有人陪,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做事、有希望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信 任勝於介入,研究者現在的想法是有效協助不代表要改變,如何貼心的陪伴也是 一門功課。這個體認讓我重新思考輔導老師的角色與意義。

(17)

與健康中心聯繫時,有些很熱心,有些很防衛,開始時,研究者覺得很緊張,

因為會一直被質問,還被要求要有公文。後來,研究者覺得有這樣幫學生保密的 老師也算是一種幸福,他們會注意專業倫理也是一件好事,因此,研究者學會從 保密的角度去協商與說明,發現真正拒絕的人就變少了。所以,尊重專業讓我得 到釋放,發現專業也讓我得到快樂。

四、與研究對象對話

研究者確定研究方法後,最大的困境是不知道如何去找到適合的受訪者,因 為研究者先設定在學校輔導室去尋找,但所有發出的邀請都石沉大海,從此研究 者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只想在學校找?研究者去過醫院見習,醫生告訴我要在診 間外面碰運氣,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來回診,我覺得這沒什麼問題。只是回到研 究者想了解的對象來看,研究者其實是想針對學校實務工作去研究,在學校也是 碰運氣的,因此還是希望以學校現況為主。

最後,研究者還是回到學校尋找受訪者。幸運的是,轉個方向從輔導室到健 康中心後,研究者發現了新的研究對象,研究開始有了進展。這件事也讓研究者 發現學校裡面各單位的聯繫其實不很緊密,對於癲癇學生的輔導很模糊,所幸大 家對於助人都很有熱誠,所以還是有掌握名單,可以加以關心及了解。過程中,

我一度很懷疑我的方法眞的可行嗎,後來再回頭去看我寫的動機與研究方法,我 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繼續做,會不一樣的,因為路本來就已經很清楚了,只是 慌亂中容易被忽略罷了。

數據

表 3.2  逐字稿編碼方式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含義 研究參與者編號  訪談次數  談話段落序號  代碼 大寫英文字母  A、B…(研究參與者) Y(研究者)  阿拉伯數字ㄧ碼1-?  阿拉伯數字?碼1-?  表 3.3  逐字稿示例 Y:他多大了?(Y8)  B:他現在是五年級。 (B2.8)  Y:國小五年級?(Y9)  B:對。(B2.9)  Y:嗯【停頓】所以他其實這段期間她【停頓】她就是一直有面對這樣 的狀況?(Y10)  四、資料分析  質性研究研究者依據自己的風格決定資料整理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此為一項針對轉移性或復發性乳癌患者比較 NK105 與 Paclitaxel 的多國第 III 期臨床詴驗研究。此次修 正主要原因為根據 2016 年 1 月 23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要讀書,就是提醒我們要了解和重視前人研究的成果。要有心得,則

基於 TWSE 與 OTC 公司之特性,本研究推論前者相對於後者採取更穩定之股利政 策 (Leary and Michaely, 2011; Michaely and

張愛玲說:「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這句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