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經營績效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經營績效之影響"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

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經營績效之影響 ※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89-2416-H-006-075

執行期間:

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耿伯文

共同主持人: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所)

90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撰寫格式說明

Pr epar ation of NSC Pr oject Repor ts

計畫編號:NSC 89-2416-H-006-075

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耿伯文 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系

共同主持人:xxxxxx 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

計畫參與人員:xxxxxx 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

一、中文摘要 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產品的供 應速度已成為企業決戰全球的關鍵因素之 一。企業間形成供應鏈通路型態的原因有 很多,但均可匯集成一個主因,也就是提 高參與供應鏈企業的競爭力。因此本計劃 建構一個落實供應鏈管理、製造目標達成 程度、物流能力以及企業經營績效之整體 關係模式,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研究對 象,利用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方法,探討 此模式之因果關係,以瞭解供應鏈管理能 否為企業帶來利益與提昇企業競爭優勢, 進而推論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經營與競爭優 勢的重要性。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線性結構關係模式 Abstract

In the intensive competition of global market, the speed of product suppl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for corporation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forming supply chain channel among enterprise, but all of them can contribute one main factor, which is to promote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ability. Accordingly,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construct an entire relationship model for realiz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gree of attaining manu-facturing goals, logistical ability and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Information Electrical Industry in Taiwan and employs questionnaire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cause and effect while utilizing the proposed model.

This research will utilize the proposed model to analyze the benefit and importance for corporation 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while running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Key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near

relationship model 二、緣由與目的 現 今 的企業組織面臨相當嚴酷的壓 力,一方面為了滿足顧客對產品與服務的 多樣需求,使得標準化的大量生產方式受 到考驗,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彈性、低成本、 高品質以及有效率的大量客製化生產策 略,如此才能快速地設計生產出符合顧客 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由於產品的供應速 度為企業決戰全球的關鍵因素,因而如何 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 正確無誤的送達顧客所指定的地點,正考 驗著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這些挑戰使得 企業分工漸漸朝水平分工發展,專注於核 心能力上,並運用供應鏈管理將企業內各 相關部門以及企業外各協力廠商結合為一 體,協調配合、快速機動,以集體因應市 場的快速變化,徹底做到顧客導向,且可 使物流順暢,適時適地、迅速有效達成供 補的目的。 供應鏈包含生產規劃與存貨控制、配 送與物流兩個基本程序(Beamon, 1998), 其中生產規劃與存貨控制程序著重在製造 績效的提昇,強調彈性、低成本、交期準 以及高品質的製造目標,而配送與物流程 序著重在物流績效的提昇,強調產品的供 應速度與回應顧客需求的能力,透過這兩

(3)

個程序的整合,才能快速地設計生產出符 合顧客需求的產品,並將產品迅速正確無 誤的送達顧客所指定的地點,所以供應鏈 管理與製造、物流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此本計劃之目的,希望藉由相關文獻的 探討,建構一個有關供應鏈管理、製造目 標達成程度、物流能力以及企業經營績效 的模式,並藉由問卷的實證研究,探討此 模式之因果關係,進而瞭解供應鏈管理對 企業經營與競爭優勢的重要性。期望本計 劃對供應鏈管理之理論與實務有所貢獻, 且能據此成果對供應鏈管理作進一步研 究。 三、研究報告 針對本計劃對供應鏈管理、製造目標 達成程度、物流能力以及企業經營績效間 關係之探討,其結論如下: 一、 供應鏈管理與製造目標達成程度之 關係 藉由協調與控制、供應鏈策略、生產 規劃系統、資訊科技、合作夥伴等供應鏈 管理活動的落實,可以協助企業在彈性、 品質與交期等製造目標之達成程度有較滿 意之結果,此點與 Burton(1988)、Dion et al.(1990)認為利用供應鏈管理策略可以 獲得包括彈性、成本、可靠性以及品質等 競 爭 上 的 優 勢 以 及 Lascelles & Dale (1990)、Schonberger & Ansari(1984)、 Waller(1993)認為供應商能力的評估與管 理會影響成本、品質以及可靠性的觀點相 同;而且供應鏈管理落實程度的差異對製 造目標達成程度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企 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落實程度愈高,則 其製造目標的達成程度也就愈高。 二、 供應鏈管理與物流能力之關係 藉由供應鏈管理活動的落實,可以增 強企業準時交貨給顧客、迅速交貨、處理 顧客要求、迅速調整交貨錯誤、售後服務 等物流能力,此點與 Armistead & Mapes (1993)認為供應鏈的整合,必須將焦點 放在能否快速、可靠的運送、對顧客需求 改變作迅速的回應以及王裕仁(民 88 年) 認為透過供應鏈管理可以迅速因應顧客需 求、提昇準時交貨的能力,使顧客能迅速 取得產品的觀點相同;而且企業在落實供 應鏈管理方面必須朝著高度落實的方向前 進,才能使其物流能力有較突出的表現。 三、 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關係 藉由供應鏈管理活動的落實,對於企 業績效目標並無直接之關係存在,此點與 Tan et al.(1998a)研究發現品質管理與供 應基礎管理的實施能為企業績效帶來正面 助益、Tan et al.(1998b)研究發現企業在 面對顧客關係與採購方面的能力會影響供 應鏈管理策略的有效性與企業財務績效的 結果不一致;而供應鏈管理落實程度之高 低對企業經營績效之目標幫助不大,其原 因可能在於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很多,供 應鏈管理只是其中之一,但並非主要因 素。然而落實供應鏈管理仍可透過對製造 目標達成程度與物流能力之提昇,而間接 為企業績效帶來正面的助益。 四、 製造目標達成程度與物流能力之關 係 組織中透過彈性、品質與交期等製造 目標達成程度之提昇,可以增強企業之物 流能力,此點與 Narasimhan & Jayaram (1998b)研究發現製造目標達成程度對承 諾交期以及從訂單到出貨時間的最小化有 正 面 的 影 響 、 Narasimhan & Jayaram (1998a)研究發現製造能力對訂單延遲時 間的最小化以及產品設計時間的減少有顯 著影響的結果相同。所以供應鏈的整合可 以藉著彈性、高品質與交期準等製造目標 之達成,來提昇迅速回應顧客的物流能力。 五、 製造目標達成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關 係 製造目標達成程度對企業績效目標並 無 顯 著 影 響 , 此 點 與 Narasimhan & Jayaram(1998a)研究發現製造目標達成程 度對企業績效有正向的影響、柴康偉(民 87 年)研究發現企業在品質、成本、彈性、 交期以及服務等競爭因素構面上與組織績 效具有互動的關係以及蘇高田(民 84 年) 研究發現製造競爭力與企業績效有顯著相 關的結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在於企業為

(4)

了達到彈性、高品質與交期準等目標,必 須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因而造成其對企業 獲利目標的影響有限。但是透過製造目標 達成程度之提昇,可以增強企業之物流能 力,而間接影響企業經營績效。 六、 物流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關係 藉由物流能力的提昇,可以達成較佳 的企業績效目標,此點與廖森貴(民 87 年) 研究發現物流能力與企業績效無顯著相關 的 結 果 不 一 致 , 但 是 與 Morash et al. (1996b)研究發現物流能力與企業績效有 顯著的正相關、Fawcett et al.(1997a)研 究發現較佳的物流能力(顧客服務、交期、 反應力、成本、服務創新)將產生良好的 企業績效、Narasimhan & Jayaram(1998a) 研究發現企業能否迅速回應顧客需求對企 業績效有顯著影響的結果一致。 綜合上述,落實供應鏈管理除了可以 透過製造目標達成程度之提昇,間接增強 物流能力外,亦會直接對物流能力產生影 響,藉此提昇企業之競爭優勢,進而在市 場上獲利,這也反應了國內電子資訊產業 的現況。 四、計劃成果自評 現 今 的企 業組織面臨相當嚴酷的壓 力,一方面為了滿足顧客對產品與服務的 多樣需求,另一方面產品的供應速度已成 為企業決戰全球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些挑 戰使得企業分工漸漸朝水平分工發展,專 注於核心能力上,而市場變化日益快速, 企業必須保持機敏,才能因應瞬息萬變的 外在環境,只有運用供應鏈管理將企業內 各相關部門以及企業外各協力廠商結合為 一體,協調配合、快速機動,以集體因應 市場的快速變化,徹底做到顧客導向,且 可使物流順暢,適時適地、迅速有效達成 供補的目的。 傳統通路管理所強調的重點在於如何 使產業上下游間的單一企業達成個別之效 率化以及降低企業自身的經營成本,因此 各企業皆視其上下游為競爭者,導致供應 鏈成員間彼此的不信任與短視近利的合夥 關係,而供應鏈管理可以說是企業合作的 典範,它試圖連結企業內部與外部結盟企 業夥伴之集體生產能耐與資源,使其成為 一具高競爭力及使顧客豐富化的供應系 統。本計劃證實供應鏈管理可以透過製造 目標達成程度之提昇,間接增強物流能 力,而且會直接對物流能力產生影響,藉 此提昇企業之競爭優勢,進而在市場上獲 利。這正說明了,對供應鏈所進行的有效 管理,能以較佳的製造與物流能力提昇競 爭力,是供應鏈競爭力遠高於傳統通路管 理的主要原因,有效的供應鏈管理配合供 應鏈策略,可以使供應鏈每一成員,包括 顧客、零售商、製造商以及原物料供應商 均共蒙其利。因此如何將供應鏈管理轉變 為創造競爭力與確保領導地位的契機,而 非被同業淘汰的終結武器,是企業組織最 重要的課題。以個人電腦廠商為例,個人 電腦廠商將具有規模特性的作業活動,包 括主機板生產、零組件採購等,是以集中 處理的方式進行,而對於訂單處理、系統 組裝方面則靠近市場運作,同時經由資訊 的共享,將企業內部與上下游間產銷規 劃、存貨控制等作業流程相互連結,配合 結盟性的合作關係,達成成本降低、新產 品與技術創新、產能彈性提高、準時交貨、 迅速回應顧客要求等競爭優勢的提昇。 在數位網路時代,供應鏈管理是製造 業經營的重要管理工具,我國是製造業外 銷導向的國家,業界能否善用供應鏈管 理,為其企業創造更多的競爭優勢,將是 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 因此, 本計劃實際以國內電子電器、 資訊產品製造業等相關產業為研究範圍, 根據民國 87、88 年中華徵信所出版的“台 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一書中分類為資訊 業、電子電器業之廠商為研究對象,進行 實證研究,並藉由相關文獻的探討,已建 構一個有關供應鏈管理、製造目標達成程 度、物流能力以及企業經營績效的初步模 式,並藉由問卷的實證研究並應用統計方 法,探討此模式之因果關係,進而瞭解供 應鏈管理對企業經營與競爭優勢的重要 性,因此,本計劃對供應鏈管理之理論與 實務確實有所貢獻,且能依所發展之模式 提供成果,以對供應鏈管理作進一步研究。

(5)

五、參考文獻

[1]「全球運籌對企業提昇競爭優勢之研 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 版博士論文,民國 88 年。

[2] Armistead, C. G., and J. Mapes,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ol. 6, No. 4,

1993, pp. 9-14.

[3] Beamon, B. 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 55, 1998, pp. 281-294.

[4] Burton, T., “JIT/repetitive sourcing strategies: ‘Tying the knot’ with your suppliers,”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9, No. 4,

1988, pp. 38-42.

[5] Dion, P. A., P. M. Banting, and L. M. Hasey, “The impact of JIT on industrial marketer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19, No. 1, 1990, pp.

41-46.

[6] Fawcett, S. E., L. L. Stanley, and S. R. Smith, “Developing a logistics capabilit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18, No. 2,

1997a, pp. 101-127.

[7] Lascelles, D. M., and B. G. Dale, “Examining the barriers to suppli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Management,

Vol. 33, No. 3, 1990, pp. 46-56.

[8] Morash, E. A., C. Droge, and S. K. Vickery, “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suc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17, No. 1, 1996b, pp. 1-22.

[9] Narasimhan, R., and J. Jayara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nufacturing goal achievement in North American, European and Pan Pacific firm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 16, No. 2-3, 1998a,

pp. 159-176.

[10] Narasimhan, R., and J. Jayaram, “Causal linkag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North Ame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

Decision Sciences, Vol. 29, No. 3,

1998b, pp. 579-605.

[11] Schonberger, R. G., and A. Ansari, “Just in time purchasing can improve quality,”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Vol. 20, No. 2,

1984, pp. 2-7.

[12] Tan, K. C., R. B. Handfield, and D. R. Krause, “Enhancing the firm’s performance through quality and supply base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Vol. 36, No. 10, 1998a, pp.

2813-2837.

[13] Tan, K. C., R. B. Handfield, and V. R. Kanna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ier perform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arasimhan, Ram, and Anand Nair (2005), “The Antecedent Role of Quality,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upply Chain Proximity on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and Varble, D.L, “Purchasing’s performance as seen by its internal customes: a study in a service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33(3),

This research first analyzed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industry, and then studied the literature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Li,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 strategy for procu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 Towill and D.R., “Time compression and supply chain

and Liu, S.J., “Quantifying Benefi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 Case Study of a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Firm,”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and

A., “Linking the Supply Chain Using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Logistical Applications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Inventory/Buffer Management,. “

and J Van Welle, A., “Strategic Direction through Purchas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pring Special Issue, 2002, pp.30-37.. E.,

Wilson (1996),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Market Structure, Firm Structure, Strateg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Culture on Dimensions of Small-Firm Performanc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