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最早的研發與實施是以台北市的高中為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最早的研發與實施是以台北市的高中為主"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面對知識和科技快速成長,環境不斷變遷,經濟競爭異常嚴峻的二十 一世紀,臺灣要保持全球的競爭能力,最大的資產是高素質的國民,如何 提升國民的素質,關鍵在於教育是否成功。自一九八○年底以來,許多國 家皆大力推動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已成為各國提升國家競爭力,邁向新世 紀的重要施政方向。例如,英國一九八八年的教育改革法案,紐西蘭一九 八九年根據皮康特委員會(Picot Committee)報告書所實施的教育改革,

美國一九九四年立法通過的「目標 2000:教育美國法案」(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這些國家均揭櫫了以教育改革來提升國家競爭力 的目標(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近五十年來,臺灣教育的 普及,使不同階層、背景的人,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能夠憑著個人的努 力得到社會的肯定,但多年的因循累積,也使臺灣的教育問題錯綜複雜,

尤以中學教育智育掛帥、考試領導教學、教學內容與教學品質不符合教育 目標等現象最為社會各界所詬病,教育改革的呼聲日高,在教育部召開第 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之後,於八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該委員會歷經兩年的研議,於八十五年十二月二日提出「教 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改革五大方向:一、教育鬆綁;二、帶 好每位學生;三、暢通升學管道;四、提升教育品質;五、建立終身學習 社會(行政院,1998)。其中,推動「多元入學方案」即為暢通升學管道 中的一項提議。教育部也在八十四年二月提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揭示高中教育遠景為:改進高中入學制度,建立多元入學管道,導引國中 教學正常發展(教育部,1995c)。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最早的研發與實施是以台北市的高中為主。台北市 教育局在八十四年成立「多元入學研究小組」,於八十六學年率先推動「推 薦甄選入學」方案,翌年再開辦「申請入學」方案,台灣省各縣市也於八 十四學年度陸續試辦推薦甄選入學及申請入學,因此加上原有的完全中學 直升入學、資賦優異及特殊學生保送入學、自願就學輔導方案的分發入學 及聯招考試的分發入學,當時共有六種入學方式,由於相關配套措施未臻 完善,社會大眾對多元入學實施的目的及入學的公平性產生極大的質疑,

並因推甄及申請入學要參考國中學習成績,且一人可參加多次的入學方 式,一時之間「多錢入學」、「多煩惱、多挫折」等疑慮甚囂塵上,但教 育部為落實「多元入學方案」的提議,在八十七年提出的「教育改革行動 方案」中公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其目標有四:

(2)

一、抒解國民中學學生升學壓力,多元評量學生學習成就,使學生適性 發展,以培養五育並重的國民。

二、輔導高級中學進行入學制度之改革,以建立符合時代及學校需要的 多元入學方式。

三、鼓勵高級中學發展特色,吸引國民中學畢業生升學當地高級中學,

以發展高水準高級中學。

四、結合社區資源及特色,提升多元入學測驗試題品質,以發展學生及 家長社區意識。(教育部,2000)

為達成上述目標,並降低之前社會大眾對多元入學的疑慮,在九十學 年正式取消聯招制度的「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具備下列幾項特色:

一、 簡化六項升學管道為三項。

二、 為幫助國中學生快樂學習,避免在校成績排序所造成的競爭現象,

「甄選入學」將由國中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提出申請,不再有限額推 薦之情形。

三、 為減輕國中學生考試壓力,「甄選入學」 採計在校成績部分,由

「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取代,並不得加考學科紙筆測驗。

四、 為維持多元入學制度之公平性及公信力,以「標準化測驗」取代傳 統聯招命題,並規定「登記分發入學」之比例高於 50%。

五、 為發展各高中學校特色,各校得自行選擇多元入學管道、訂甄選條 件、標準、項目及計分之加權….等。

六、 為維護特殊身分學生之權益,其入學之各項優待,將以維持現行制 度為原則。

七、 為尊重私立學校之自主權,各私立高中可自行決定採單獨招生方式 或參加各考區聯合辦理;惟其辦理之基本原則,比照其他公立學校。

八、 為減少學生及家長負擔,並節省教育資源,每一學生限向單一學校 提出「申請入學」或報名參加「甄選入學」。(教育部,2000)

教育當局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雖在技術上解決公平性等問題,但推 動多元入學的基本方向仍未改變,主要是因為教育當局認為面對多元化的 社會,一元的聯招制度無法評鑑學生多元的智能,而高中若繼續處於被動 的接受分發的學生亦無法發展出多元的特色,因此希望藉由入學方式的改 變,進而引導國中教學正常化,讓學生能在正常化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 潛能,再以多元的評量方式評量學生多元的學習能力,高中也可甄選出適 合學校發展特色的學生,繼續達成「培養健全公民、促進生涯發展,奠定 研究學術及學習專門之基礎」的高中教育目標。因此該方案若能成功的達 成其既定目標,為高級中學招收到符合學校發展方向且多才多藝的學生,

那麼這些以不同入學管道升學的學生,其學習成就表現有何特性?而多元 入學方案實施後,高中教育應該如何調整與改進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以 因應時代潮流的變革及學生學習多元化的需求?

(3)

我國中學的地理課程標準,對於教學方式的規定與提示,不但相當完 備,而且亦能反映當代教育潮流的特色(施添福,1993b)。地理科之所以 能夠一直保持高中必修課程的科目,原因是地理學家及教育決策當局,咸 以為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助於高中教育的達成。即透過地理知識的學習過 程,不僅可以達成培養「健全公民」的教育目的,同時也可以將各種學科 領域的知識系統相互結合,彼此聯繫,以發展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為未 來進一步高深研究作準備(施添福等,2000)。中學地理的教材教法在許 多學者的努力下,已有一套相當合理且完整的系統,施添福設計的地理科 整合教學模式,即是一套整合教育目標、教學活動與教學評量,以及整合 認知、情意、技能三大學習領域,能達成地理教育目標,發揮地理科教育 功能的教學模式。羅美娥的研究證實在教學過程中,接受整合教學活動的 學生,比接受傳統教學活動的學生,表現出更為主動、積極、活潑、勇敢、

熱情的學習態度;在教學目標方面,接受整合教學活動的學生在認知教學 目標的理解、應用層次,技能教學目標的繪畫、發言、口頭報告、搜集資 料等方面的成績,及情意教學目標的單元情意成績、分組工作態度等,均 顯著優於接受傳統教學活動的學生。在學習成就評量上,學者們依照整合 的教學模式建構了一套命題模式,分析其測驗結果,可作為檢討單元教學 目標之適切性、教學活動之有效性、以及學生學習方向之正確性和學習成 就的依據(施添福等,1993c)。

筆者自民國八十四年擔任教職以來,即面對著大幅變遷的教育環境,

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及高度的學習興趣,已累積不少地理科的整合 教學活動經驗,為督促自己在教學技巧上能持續進步,並且在「教師即研 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的理念影響下,筆者擬以多元入學方案實施 後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施整合教學活動,並以各種教學活動評量分析 不同方式入學的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三大學習領域中的表現,以驗證 多元入學方案是否成功達成其所設定的目標。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為澄清本研究的觀念及確立研究的方向,本節分別以地理教育及多元 入學方案為主題蒐集和整理相關的文獻如下:

(一)國內地理教育學者的相關研究及著作如下:

1. 施添福,研究著重於地理教育理論與地理教學法,研究著作如下:

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1986《地理教學:一 個整合的模式》;1989,《中學地理教育:理論與實踐》;1993,與陳 國川、吳進喜、吳育臻、許心寶、劉玲秀合著《高級中學地理科的 整合教學與命題模式》;1984,〈從地理課程的性質論地理教學的改 善方向〉,《國民教育輔導叢論》;及 1991,〈國中社會科分科與合科 的論述〉,《地理教育》等。

(4)

2. 翁國盈,1992,《八十學年度國中地理科段考試題分析研究報告》 1991,與陳國川、吳進喜合著《七十九學年度國中地理科段考試題 分析研究報告》;1993,與陳國川、吳進喜合著《八十一學年度國中 地理科段考試題分析研究報告》等。

3. 陳國川,1995,《地理科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1987,與石再添 合著〈地理教育與社會問題〉《當前社會問題與教育》;1988,與施 添福合著〈地理教學中田野調查的功能與實施〉,《國民中學教學評 量理論與參考實例》;1988,與姚翰玲合著〈國中本國區域地理的整 合式教學〉《師大學報》;1993,與翁國盈合著〈高中高職聯考地理 科試題的品質及其對國中教學正常化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

以上有關地理教育問題的探究,主要集中於四方面:一,地理教育史 及其理論基礎;二,地理課程設計;三,地理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四,

地理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踐(盧秀美,2001)。本研究參考這些研究的理 論架構及操作方式來設計教學模式及評量方法,以利教學活動的推動及評 量的分析。

(二)以地理科整合教學模式為研究主題的論文研究有:

1. 羅美娥,1985,《地理科整合教學模式的應用與評估》,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林文惠,1993,《地理科環境教育角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盧秀美,2001,《國中地理教學情意目標成就及其相關變項之分析—

一個個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教學班碩士論 文。

以上論文的研究者皆是以中學教師的身份,利用整合教學模式設計教 學活動及教學評量,以教學實驗方式達成其研究目的,研究結果皆顯示,

地理科的整合教學模式是一套可行且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及樂趣的教學 方法,對於本教學研究的設計及進行提供許多思考方向,其中僅有林文惠 以高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之一,研究重點主要從中學地理科環境教材的內 容分析、地理教師環境教育態度和教學、地理科的環境教育實施等三方面 來探討地理科的環境教育角色,本研究則著重於分析不同方式入學的高中 學生在地理學科認知、技能及情意學習領域的表現。

(三)以高中地理教育為研究主題的論文:

1.李明燕,2000,《台灣地區高中地圖教育之理論探究:地形圖之教與 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薛家圓,2001,《中等學校地理科地形單元電腦網路教學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楊慧鉑,2001,《建構論地理環境資源教學研究:一個高中教師的行

(5)

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以上的論文皆是以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建構 高中地理科部分單元主題的教材教法,和本研究僅有研究對象類似,而研 究目的及教學方法及評量方式則有很大的差異。

(四)以多元入學方案為研究主題的論文

教育為百年大計,任何教育政策皆須經過專家學者的討論研擬、實驗 再修正等程序,確定該政策的實施是有助於提供莘莘學子更好的教育環境 並對國家社會發展有正面影響時,方可推行。在民國八十七年公布「高級 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前,有關多元入學方案的研究如下:

1. 梁恆正、陳雅美、楊宗仁、陳淑真,1992,《高中聯招制度之改進 民意調查報告》,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中心。

2. 黃政傑、劉永永、吳明清、何英奇、周慶星、黃光明、游家政、王 明富、方志華,1992,《推薦甄選國中畢業生入學高中及高職方案 之規劃研究》,臺灣省教育廳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3. 黃政傑、程為山、王明富、方志華、呂源德、吳明清、林安訓、黃 光明,1994,《推薦甄選入學高中及高職方案之規劃研究(二)》,

臺灣省教育廳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4. 林海清,1994,〈臺灣省現行高級中學入學制度改進之探討〉,《教 育與心理研究》。

5. 丁亞雯等,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聯招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可行性 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6. 吳武雄,1995,《臺北市國中畢業生甄選升入完全中學高中部可行 性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7. 黃炳煌、曹亮吉、丁亞雯、吳武雄、余霖、李繼來、何耀彰、陳世 昌、張碧娟、蘇明宗,1996,《臺北區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研究報告》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8. 臺北市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研究小組,1997,《臺北區八十六學 年度推薦甄選入學高中實施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9. 臺北市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研究小組,1997,《推薦甄選入學高 中高職合併辦理可行性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10. 臺北市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研究小組,1997,《臺北區八十六學 年度推薦甄選入學高中實施意見問卷調查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 局。

11. 教育部臺灣省立彰化高級中學,1997,《彰化縣八十五學年度試辦 推薦國中學生甄選入學高中方案成果報告》,臺灣省立彰化高級中 學。

12. 臺北市高級中學多元入學研究小組,1998,《臺北區八十七學年度

(6)

申請入學高中實施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13. 羅文基,1998,《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之入學制度規劃研究》,高雄 市政府教育局。

14. 教育部,1998,《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問卷調查報告書》, 教育 部。

以上相關研究主題涵蓋了高中入學方案的規劃、法令的規定、高中入 學方式的評估及執行狀況報告。研究方法多以討論、座談以及問卷調查法 呈現專家學者、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及家長對各種政策的看法和意 見。這些研究有以下幾項重點:

1. 多元入學的實施,是教改方案的重要政策,目的在推動教育的自由 化,賦予學校及學生更多的自由與選擇,使學生適性發展,充分發 揮潛能。

2. 社會大眾多數肯定聯招是公平的選才制度,但也期待聯招有適度的 改革。

3. 理想高中入學方式應符合下列十五項規準:尊重高中招生之自主 性;促進各高中的均衡發展;有助於各高中發展特色;有助於達成 國中五育均衡發展;能維持國中適當的教學品質;能紓緩過度的升 學競爭壓力;能顧及學習歷程;能評量出學生不同的能力;能顧及 學生的性向;能刺激學生向學的動機;能正確評量出學生的學習成 就;讓學生有多種的入學途徑;尊重家長及學生的教育選擇權;符 合公平、公正、公開的精神;具體可行。

4. 高中在選取學生時,應可參酌或採計學生其他的資料,例如:國中 在校成績、各項能力的表現等,使入學依據不僅採取總結性評量,

也考量到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評量。

在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以此方案為研究主題的學術論文甚多,

研究主題及內容簡述如下:

1. 李振賢,1998,《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 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該研究以台北市 十所公立高中高一 1408 位學生為調查對象,以問卷調查法探究多元 式入學之高中學生生活適應情形,分就適應問題、因應方式及適應 狀況比較其差異,並藉學業成績資料蒐集以分析多元方式入學之高 中學生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

2. 劉秀滿,2000,《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該研究主要是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國 民中學教育人員、學生及其家長對高級中學多元入學的認知、支持、

達成教育目標的看法和選擇意願。

3. 國立台中文華高中,2000,《國立台中文華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招生制 度與學生整體表現之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年行動研究專案,該研究

(7)

採用問卷調查法,了解該校聯招區內各國中教師對本校推薦甄選制 度的認知與期待,並以八十九年入學的高一學生依學生入學方式的 不同,分成推薦甄選、申請入學、高中聯考三群,分析智育及德育 成績。研究結果顯示申請入學學生智育成績顯著高於推薦入學及高 中聯考學生,而推薦入學與高中聯考學生間並無差異。

4. 馬向青,2001,《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該研究係針對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 度做一回顧、介紹、分析、討論和展望,並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相 關人士對於改革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的相關配套措施之看 法。

5. 林怡青,2001,《國中生選擇甄選入學之決策歷程分析》,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該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了解國三學 生決定甄選入學的決策歷程及影響因素,並探討學生的性別、學業 能力、社經背景與甄選入學決策歷程及影響因素的相關性。

6. 蘇祥德,2002,《高中多元入學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 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採文獻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探討高級中 學多元入學政策決定及修正的變遷過程,了解推動多元入學方案的 意旨在建立人人均可就近升學的學區制,與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選 才理念不同,而政策決定過程顯示與臺灣政治民主化及社會多元化 的變遷密切相關。

7. 陳淑丹,2002,《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 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對台北 縣國三學生施以問卷調查,並訪談教育相關人員,結果在多元入學 方案目標的達成度方面,以「升學當地高中」最高, 「紓解升學壓 力」最低。國三學生選擇理想高中意願強烈,選校主要考慮的因素 是「公立或私立學校」、「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交通問題」。

8. 林全義,2002,《臺灣地區高級中學入學方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該研究先就歐美等國家的入學制度作 文獻探討,再將我國高中入學方式作一歷史回顧,最後以研究者的 教務行政工作經驗提出結論及建議。

9. 柯智焰,2002,《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問題之調查研究—以 高雄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該研究旨在 對我國高中入學方式實施之背景、發展現況作評析介紹,並以問卷 調查法了解高雄區相關人員對多元入學方案的意見,以發掘該方案 所呈現及隱藏的問題。

10.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 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該研 究以臺灣中部地區公立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做抽樣調查,發現經由不

(8)

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並無顯著 差異。

由以上的學術論文可了解有關多元入學方案的研究,有以下三項特 徵:

1. 著重於對我國高級中學入學方式的沿革、多元入學方案的決策過程 以及歐美等先進國家入學方式的介紹與分析。

2. 以問卷調查或訪談方式了解相關教育學者、教師、行政工作者和學 生對入學方案的意見。

3. 以比較研究法分析以不同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在智育方面的學習成 就或生活適應上的差異,但研究的結論因研究樣本的差異而無一致 的結論。

以上文獻回顧對本研究釐清多元入學方案實施的精神與目的有許多 助益,但綜觀這些研究,並無法顯示多元入學方案實施的成效,未有研究 者以多元方式入學的學生為對象,實踐合適的教學方式,並分析學生各面 向的學習成就表現,以檢視該入學方式是否成功的達成多元評鑑學生能 力,使學生適性發展、發揮潛力的目標。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由第二節的文獻探討,筆者了解地理科在中學教育的功能中,最能勝 任的教育重點為:(1)陶融公民道德;(2)培育民族文化;(3)充實生活 知能。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依照整合教學模式的操作方式設計合 宜的教學活動並忠實的實施,不僅可讓學生學習到各種不同的經驗及發展 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還可充實學生的生活知能與增進現代環境的適應能 力,並奠定研究高深學問的基礎,更可培養學生客觀的態度與科學的精 神,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陳國川,1995:150)。

多元入學方案的基本信念建立在承認「人之不同亦如其面」的多元智 慧觀,目的是為了提升教學內涵,發揮教育本質,讓每個受教者在價值引 導與創造的過程與活動中,其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實現自我(丁亞雯,

2000)。地理學科的教育目標不僅與此精神呼應,經由具有充分認知基礎,

並以技能活動貫穿其間之情意指向的教學活動,更能達成培養正確學習態 度及方法,具備以供將來發展的基本能力與終身學習基礎的教育目標。

因此本研究擬先釐清多元入學方案實施的目的及登記分發、甄選入學 及申請入學三種入學方式的精神與意義,以八十四年修訂發佈的高級中學 地理課程標準及適當的教科書為基礎,九十年依新制入學的高一新生為教 學對象,親身實踐整合的教學活動並做觀察與研究,了解高中地理課程推 行時所遭遇的問題,以檢討及修正未來的教學策略,並評鑑以不同方式入 學的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三大學習領域上的特性,以了解多元入學方 案是否達成其所設定的目標。

(9)

基於上述研究重點,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分析甄選入學、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三種入學方式的精神與意 義。

(二)驗證地理整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三)分析不同方式入學的學生學習成就的特性。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如下:

(一)研究方法:

1. 文獻分析:參考教育單位所發布的與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相關的配套 措施及宣導資料,及教育學者、專家發表的相關研究,分析甄選入 學、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三種入學方式的精神與意義。

2. 實驗研究:親身實踐整合的教學模式,隨時記錄教學過程中的啟發 或遭遇的問題,以作為設計下次教學活動的參考。並依認知、技能、

情意三大學習領域實施適合的評量。

3. 比較分析:由各種教學評量得到分數,依照入學方式的不同,分析 推薦入學、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入學的學生學習成就的特性。

(二)研究步驟:

1. 根據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相關配套措施及教育學者、專家發表的相 關研究,分析甄選入學、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三種入學方式的精神 與意義。

2. 九十學年度已完全廢除聯招制度,且已將入學方式整併為甄選入 學、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三種入學方式,因此本研究選擇以筆者任 教的國立台中文華高中九十學年度入學之高一學生作為研究對 象,共計三個班級 125 位學生,基本資料如表 1-1。

表 1-1 文華高中九十學年度 101.112.113 班學生入學基本資料表

入學方式

班級

甄選入學人數

(人)

申請入學人數

(人)

登記分發入學人 數(人)

學生總人數

101 10 5 29 44

112 14 8 16 38

113 15 2 26 43

總計 39 15 71 125

百分比 31.2﹡ 12.0 56.8 100

﹡39÷125×100﹪=31.2﹪

(10)

表 1-2 文華高中九十學年度入學學生基本資料表

入學方式 文華高中

甄選入學人數

(人)

申請入學人數

(人)

登記分發入學 人數(人)

總計

文華高中 325 125 450 900

百分比 36.1 13.9 50.0 100

若和九十年度文華高中各招生方式錄取名額及比率相比(如 表 1-2),筆者任教的班級,甄選入學及申請入學的比例相差不到 5﹪的差距,登計分發入學的比例稍高,但應不影響其代表性。

男生及女生的學習差異不在本研究的討論範圍。

3. 選定九十學年第一學期高中地理第一冊的課程單元作為本研究的 教學材料。

4. 分析單元教材內容,指出各單元教材的內容重點,以及教材重點 中所蘊含的重要地理概念與技能,根據單元教材分析的結果,撰 寫單元教學目標及具體教學目標,並依此設計地理教學活動與學 習評量。

5. 實施教學活動:以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為研究期間。

6. 評量學生學習成就:本研究中學習成就評量分為三個部分

(1) 認知目標評量方面:按照學生學習的進度並依照符合整合教 學模式精神的命題模式,以三次期中考題目,評鑑學生認知 目標達成的效果。

(2) 技能目標評量方面:依照各課所設計的技能活動,分組評量 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

(3) 情意目標評量方面:隨時觀察同學上課的態度與反應,並以 分組參與技能活動時所表現的學習情緒、參與程度及學習興 趣等設計評定量表,評量情意目標的達成程度。

7. 分析學生學習成就特性,探究以不同方式入學的學生在認知、情 意、技能三大學習領域上的學習成就特性。

8. 歸納結論。

(三)研究流程(見圖 1-1)

(11)

分析多元入學的基本精神與方法

選擇研究對象 確定教學範疇

設計教學活動及學習評量

實踐教學活動

評量學生學習成就

分析學生學習成就特性

圖 1-1 研究流程圖

數據

表 1-2  文華高中九十學年度入學學生基本資料表              入學方式    文華高中 甄選入學人數(人)  申請入學人數(人) 登記分發入學 人數 (人) 總計  文華高中  325 125 450  900  百分比  36.1 13.9 50.0  100  若和九十年度文華高中各招生方式錄取名額及比率相比(如 表 1-2) ,筆者任教的班級,甄選入學及申請入學的比例相差不到 5﹪的差距,登計分發入學的比例稍高,但應不影響其代表性。 男生及女生的學習差異不在本研究的討論範圍。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科技融入教學社群 PLC 老師持續研討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而在今年 學校基於此良好基礎,爭取參與教育部「行動學習專案」與信望愛基金會 所提供之「Flyer

一、 動機與目的 二、 問題分析 三、 相關文獻 四、 行動設計 五、 實施程序 六、 結果與討論 七、 結論與建議 八、 檢討與省思.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 題。A. A3規劃執行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