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Foucault (1819-1868) 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Foucault (1819-1868) 和"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Foucault (1819-1868) 和

Levi-Civita(1873-1941)

[註一]

張海潮

先介紹佛科 (Foucault), 他是法國人, 本來學醫, 後來做實驗物理。 早先他與菲索 (Fizeau) 一起測光速。 他們用一個多面鏡, 鏡子一直轉, 從定點射出的光束, 碰到鏡子的 時候, 如果碰到的這一面剛好是四十五度, 光 就會成直角反射到另一個接收點。 如果多面 鏡轉得不夠快, 一束光射過去看得到, 過一下 就看不到了。 一直要到這個鏡子轉得非常快 的時候, 才會連續地看到這束光。 所以由多面 鏡的轉速和鏡子的面數, 就可以測光速。 佛科 和菲索利用這個辦法可以測光速精準到百分 之一。 (測速是每秒 298000公里)

1851 年, 佛科在巴黎一間大教堂的屋頂 掛了一個 (佛科) 擺, 擺長 67 公尺, 用鋼繩懸 一個 28 公斤的鐵球, 以擺動方向的改變來證 明地球自轉。 如果佛科擺掛在北極, 由於地球 就在擺的下面由西向東轉, 因此擺動的方向 會順時鐘一直改變, 剛好 24 小時轉一圈。 若 是在北緯 λ 度的佛科擺, 24小時只能轉 sin λ 圈。 例如在台北的佛科擺, 如果近似北緯二十 五度的話, 一天只會轉0.4圈。 這個比值 sin λ 並不難求, 比方說 Goldstein 的古典力學教 本就把它擺在第 142頁的習題裡。

再說到 Levi-Civita, 他是義大利的猶 太人, 後來在羅馬大學當教授。 大家都知道

有名的幾何學家 Ricci, Ricci 就是 Levi- Civita 的老師。 由於是猶太人的關係, Levi- Civita 在1938年被羅馬大學開除。 他最有名 的工作叫“Levi-Civita 平移”, 如果我們沿 北緯 λ 度做平移的話, 經一圈以後照 Levi- Civita 計算角度會差360

sin λ, 和前段所談 到的佛科擺一天的方向差值是一樣的。 為什 麼會有這樣的巧合?

我們不準備做物理上的計算, 它牽涉到 地球的自轉, 和自轉的角速度, 利用柯里歐力 (Coriolis force) 可以計算出 sin λ 這個比 值。[註二]

至於 Levi-Civita 在曲面上所定義的 平移, 它的定義方法是先談沿一條 (曲面上 的) 曲線如何對一個向量場做共變微分 (co- variant differentiation)。 原來這個向量場 躺在曲面的切平面上, 如果對它做一般的微 分, 結果可能不再躺在切平面上, 所謂共變微 分是指微分之後再進一步將結果投影回切平 面。 如果共變微分是零, 就定為 「平行」。 如果 沿曲線的單位切向量互相平行, 就稱曲線是 一條測地線。 球面上的測地線是大圓; 至於一 般的緯圓, 它的單位切向量經過微分之後, 指 向緯圓的圓心, 因此並不與球面垂直, 所以共

3

(2)

4

數學傳播

23

4

期 民

88

12

變微分並不為零。 更進一步說, 一個向量場沿 一條曲線就三度空間看來若是變化率始終保 持在曲面的法向量方向的話, 就是平行的。 所 謂平移一個向量就是將此向量沿曲線做平行 移動 [註三]。

現在我們要在北緯 λ 度沿緯圓來做 (Levi-Civita) 平移, 由於緯圓不是測地線 (大圓), 因此平移一圈以後回來, 會有一個方 向差。 這個方向差究竟是多少呢? 因為地球 不是平面因此直接計算有點困難。 不過, 因為 球的特殊形狀, 我們可以在球面上沿這個緯 圓套上一個錐面 (圖一) 讓錐和球沿緯圓相 切。 因為沿這個緯圓, 就球面或錐面來看它們 有相同的切平面, 因此沿著緯圓在球面上做 平移和沿著緯圓在錐面上做平移結果是一樣 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一)

cot 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圖(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δ

2π cos λ

cot 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δ

P ............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四)

在錐面上看平移就很簡單了, 為什麼呢?

因為錐面攤開就是一個平面, 在錐上的平移 就等同於在平面上的平移。 原因有二: 第一, 錐面攤平時, 沒有拉扯, 因此是所謂保距的 對應 (Isometric)。 第二, 更重要的是 Levi- Civita 所定義的平移或更基本的共變微分是 在保距之下的內稟 (Intrinsic) 性質, 因此可 以將錐面攤成平面後來進行平移。[註四]

攤平之後是一個扇形 (圖三), 半徑是 cot λ 而扇形弧長是2π cos λ, 因此扇形角 δ 是 2π sin λ。 現在在扇形上從左邊的箭頭開 始沿圓弧平移到右邊的虛箭頭 ( 圖四), 虛實 兩個箭頭是平行的, 再把攤開的扇形疊回原 來的錐面, 注意 P 和 Q 是同一點, 因此虛 實兩箭頭的方向差 δ 就是平移一圈以後的方 向差, 它等於 2π sin λ。

這跟佛科擺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假設擺 動的方向是向量場 V 。 它在擺的時候地球移 了一點點, 所以它就從 V (t) 變成了 V (t +

(3)

Foucault (1819-1868)

Levi-Civita(1873-1941) 5

∆t), 但是在這一瞬間原來的切平面也移動 了, 重力及擺的裝置要求 V (t) 重回到新的 切平面上, 這就是 V (t + ∆t), 所以 V (t) 到新的切平面的投影是 V (t + ∆t)。 今以 N(t + ∆t) 表新的切平面的法向變, 因此得 到 V (t) = V (t + ∆t) + εN(t + ∆t) (ε 是 一個很小的量, V (t + ∆t) 與 N(t + ∆t) 垂 直)。

如果我們同意佛科擺的裝置顯示 V (t +

∆t) − V (t) 與切平面垂直, 求微分以後 lim

∆t→0 ∆t 1

(V (t + ∆t) − V (t)) 也仍然如 此, 這就說明了 V (t) 的共變微分是零。 亦即 佛科擺的擺方向 V (t) 是沿緯圓的一個平移, 因此它經過 24 小時後的方向差 (根據前段的 計算) 是 360

0

× sin λ。

可 以 這 麼 說, 從 佛 科 擺 的 裝 置 透 過 Levi-Civita 式的計算, 我們可以以數學 「預 測」 在北緯 λ 處的擺動方向每 24 小時轉動 360

× sin λ。 Levi-Civita 的平移理論是微 分幾何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從這個概念出 發而有了所謂的 「連絡」(connection), 更進 一步, 再求 「連絡」 的微分就是曲率; 平移可 說是從極微小的幾何到大域幾何的橋樑。

佛科擺亦是如此, 在每一分每一秒的擺 動中它不得不一再的回到 (地面的) 切平面 上, 正是這樣微小變化的積累, 而得到 24 小 時以後的方向差 360

× sin λ。

但是很奇怪的, 早先我的同事王藹農告 訴我 Levi-Civita 和佛科擺的關聯, 但是 在文獻上卻一直看不到。 在力學的書中不提 Levi-Civita, 而在微分幾何的書裡, 也不提 佛科。 親愛的讀者, 你想, Levi-Civita會受到 佛科擺的啟發嗎?

註一: 八十七學年度下學期在東吳大學數學 週對學生的演講整理。

註二: 詳細的計算可以看 Arnold 「古典力學 的數學方法」 第 132頁。

註三: 也可以參考拙文 「球面上的測地線和 一個平面幾何的問題」 (數學傳播, 23 卷 2 期, 88 年 6 月)。

註四: 這件事可以直接證明如下: 假設平面 不經拉扯而映至三度空間, 其坐標函數 設為 X(u, v) = (x, y, z), 則有

X

u

· X

u

= 1, (1) X

u

· X

v

= 0 (2) X

v

· X

v

= 1 (3) 將此三式分別對 u 和 v 偏微後

X

uu

· X

u

= 0 X

uv

· X

u

= 0 X

uu

· X

v

+ X

u

· X

vu

= 0 X

uv

· X

v

+ X

u

· X

vv

= 0 X

vu

· X

v

= 0 X

vv

· X

v

= 0 由此可得 X

uu

, X

uv

, X

vv

和 X

u

, 及 X

v

垂 直, 因此和法向量平行; 考慮

dX

u

= X

uu

du+ X

uv

dv dX

v

= X

vu

du+ X

vv

dv

因為 X

uu

, X

uv

和 X

vv

都和法向量平行, 表 示 X

u

, X

v

這兩組向量的共變微分為零, 因 此是平行的。

回到原來的平面, 這表示 (1, 0) 和 (0, 1) 這兩組向量是平行的, 亦即平面本身的 平移和 Levi-Civita 平移一致的。

—本文作者任教於台灣大學數學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接下來是光的反射,會讓孩子去玩接光遊戲,體 驗光的反射,並融入簡易萬花筒、潛望鏡、雙面 ( 多面

一開始,老師先教我們認識 器材,後來就讓我們自己拍 照。我覺得拍蚜蟲的照片很 好玩,因為蚜蟲本來只有一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佛 科 (Foucault) 曾作了一個佛科 擺 的力學實驗, 計算其擺動方向的改變 值, 來證明地球的自轉。 Levi-Civita 則曾在曲面上定義 “Levi-Civita 平 移”。 張海潮教授在 「Foucault 和

(01)我的許多朋友來與我修習佛法,後來我看到他們生起了一些問 題。有些人擔心如果他們不在我身邊時他們不能正確地修習佛

回國後他用單色 X 射線和布喇格晶體光譜儀作實驗,通過從不同角度在靶周圍

首先第一個是堅強 ,每當自己想放 棄做一件事時,我會想起孤兒們的 情況,我們也要學像他們一樣堅強 起來。第二個是 笑

在使用光敏電阻前,我們先要簡單的測試一下他的電阻對光的反應。光源就利用一個紅 光LED,串聯一個精密1kΩ電阻,如圖1.5之光源部分,測量V 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