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回顧反思與繼續前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回顧反思與繼續前行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回顧反思與繼續前行

研究進行到尾聲!在這個論文的最後一個章節,我暫停腳步,回 顧這幾個月來的經驗,試著重回概念脈絡和研究的本質,反省和思 考經驗帶來的意義和啟示,因此寫下了「我的回顧與反思」一節。

此外,自從我在 93 年 9 月開始參進入研究現場,小豪、阿輝和我的 生活便彼此交織,但同時又各自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前進,我想以

「繼續前行」做為論文留下的最後一步印記,記錄研究結束後的小 豪和阿輝,也意味這一趟瞭解陪伴的旅程仍將繼續前行。

第一節 我的回顧與反思

我帶著對學生的熱情,開始了研究的旅程。一路探索,對學生們 生活的關心仍然熱切,也因為嘗試了「做研究」這件事,產生了新 的關注!在小豪和阿輝的生活中,我看到了工作對智能障礙者過「社 會人的生活」的重要性,注意到媽媽的關愛與保護形成融入社會的 推力和阻力,也發現「智能障礙」這個標籤往往成為工作、交友的 隱形柵欄,透過這些人際的互動的經驗自我概念逐漸形成,此外,

若是有更多機會和支持,智能障礙青年可以更融入這個社會。這些 都是我所看到的生活樣貌!這一節裡,我想先回到從概念脈絡中建 立的信念,重新思索我所看到的生活樣貌,接著再回到研究者的角 色,省視自己的不能和未來的可能。

壹、 觀想他們的生活

雖然在概念脈絡當中,我分別從融合、社會人與人際關係和生活 品質等三個角度來思考,但統整來說,探討這些議題的背後,更核 心的關切是「他們到底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帶著始終如一的關心,

我重回概念脈絡,觀想所見到的整體生活樣貌,內心深處有一些問 號,餘音迴盪!如果有一條路通往理想,我們走到哪裡?又該如何 前行?

(2)

一、 讓他們能有更多成為「社會人」的機會?

回到概念脈絡,AAMR(2002)提出的理論模式中,特別強調要將 參與、互動和社會角色納入思考;融合的精神也強調他們有權受到 重視和歡迎,不只住在社區裡,也與人發生真正的關係,成為社會 的一員;關心智能障礙者的生活品質,人際互動和社區融合也被認 為是需要正視的重要議題。可見,我們都認為智能障礙者應該過著

「社會人」的生活,他們要與人發生關係、有所互動、從事各種活 動、扮演各種社會角色。

就如同 Kuh (1990)所說的,智障青年在建立社會認同時,有 三個主要的發展目標,它們分別是:獲得並維持工作、學習從家庭 中獨立、發展屬於他們自己的社交網絡。但是,當我們認為智能障 礙青年應該過著「社會人」的生活,當我們關心他們是否擁有工作、

是否與一般人發生連結之餘,或許更需要檢視和深思的是:他們擁 有多少機會?讓我們回頭看看阿輝的生活!他多麼希望得到工作,

但他只能被動地等待別人願意收容、等待媽媽考量各方條件後「say yes」—阿輝缺少成為一名員工和同事的機會。再看看小豪,他開始 試著要發展屬於自己的社交網絡,但是加油站的哥哥姊姊很少想過 他也可以成為朋友,站長也認為「這不是寶寶該做的事」,使得小豪 缺少了與人為友的機會。媽媽們的擔心和照顧,一定程度也限制了 小豪和阿輝學習從家庭中獨立的機會。就我所看到的,憑心而論,

智能障礙者要成為「社會人」的機會是有限的!

雖然,我看到了有限的機會,但我也看到了支持的發生。在加油 站裡,哥哥姊姊願意傾聽、鼓勵、協助,對小豪提供了情緒上的支 持,讓他更樂於分享,喜歡工作了。有了我的陪伴和支持,阿輝學 會了搭車,讓他更有自信,更喜歡自己了。因此,在研究過程當中,

我有個越來越深刻的體認:或許「機會」和「支持」是一體的兩面!

當有人願意給與智能障礙者工作、獨立和建立網絡的機會,就是願 意支持他們,讓他們發揮出功能,願意讓他們成為一個社會人;當 人們願意在智能障礙青年的工作、獨立和社交上給予支持和協助,

他成為一個社會人的機會也同時產生。又如 AAMR(2002)提出的,

支持是影響個人功能表現的重要中介因素,可見「支持」對於智障

(3)

者來說,關乎著他們能否融入社會的關鍵!真正融合的社會,不就 是一個人可以得到各種自然支持的社會嗎?一個真正的社會人,就 是能在社會裡與其他社會人互依共存的人。

經驗讓我知道,智能障礙者要成為一個社會人,需要更多的機會 和支持。但是,從研究當中,我也看到,有沒有支持、願不願給機 會,關鍵的問題在於「想法和態度」!因此,若是要讓他們擁有更 多成為社會人的機會,我想,很重要的是,所有與他們互動的人,

必須先開放自己!放下對障礙的想像,放下擔心和拒絕,用更尊重 和欣賞的眼光,除了看他們的到障礙,也見到他的長處,看到只要 給予機會,他們就有成為社會人的可能!或許,你我都能夠讓智能 障礙青年有更多成為「社會人」的機會,他們的機會就是更多的支 持!只要我們願意用開放溫暖的心,給予支持!

二、 讓他們能從挫折中成長?

雖然「融合」一直是近年來特殊教育和福利政策一直努力的方 向,但是在閱讀文獻的時候,我也看到少數文章對融合抱持保留的 態度,原因是融合也有可能讓智能障礙者受傷。在研究的過程當中,

我也遇到這樣的疑惑,到底尊嚴重要?還是融入社會重要?到底跟

「正常人」建立友誼是否一定必要?當我聽到阿輝在嘗試扮演工作 者的角色,卻被同事作弄和欺負,當我看到了小豪熱切想與人相處,

卻換來一些疑慮和敷衍,我便在想,是不是在融入社會的過程裡,

被拒絕、受挫折都是必然的?如果會有挫折,那麼,還要不要融入?

阿輝媽媽心疼阿輝不被尊重、擔心他在融入的過程受傷,所以在 他有新的工作機會時格外小心、怯步,卻也錯失了融入社會的機會。

我瞭解阿輝媽媽的擔心,但也憂慮阿輝會因此一直沒有工作,於是 跟媽媽分享了我的疑惑和矛盾,媽媽說:「沒辦法,他所遇到的就是 現實啊!這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啊!」。至於哥哥姊姊與小豪之 間表面、不深入的關係,我詢問了小豪爸爸和弟弟的看法,他們說「如

果你跟小豪說這個人對你不夠好,你就不要投入去交這個朋友、就不要跟他講 話,這樣反而太殘酷了,因為這樣子等於把他渲洩的管道已經剝削了,這樣子不 是更不好嗎?」(94.04.22-A 弟-FI)「就我的觀點來講,我只關心他不要被傷害」

(94.04.29-A 爸-FI)!回頭省視加油站裡的站長和工讀生,雖然不見得

(4)

完全給予機會,雖然仍對「寶寶」有些預設的想法,但其實他們基 本上是以尊重的態度面對小豪,願意試著把他當成一般人,願意聽 他說話,並給予回應。這對小豪來說,已經是一種愉快的感覺。在 思考過後,我在「受挫」和「融合」的矛盾當中,找到了新的平衡 和出路!我想,雖然阿輝在求職的過程當中,不被尊重、也沒有被 給予機會,但是多少非智能障礙也可能在謀職的過程中接受被拒絕 的挫折?經營人際關係,應該不獨是小豪要面對個課題,大家也必 須從不斷地試練當中摸索、適應,學習不同類型的人相處。對每一 個社會人來說,成長就是要學習在現實當中找到自己的應對方式。

如果思考融合的意義,是每個人都不被排拒在外,那麼智能障礙 者也有權利成長!我想如果要真正平等的看待他們,他們或許應該 也要跟所有的人一樣,從挫折和錯誤中學習。只是,挫折如何成為 成長的階梯,而不是讓人退縮、隱隱作痛的傷口?很重要的,是需 要有真正關心的人陪伴!就我的觀察,在學校裡,智能障礙學生有 瞭解他們的老師可以陪伴、引導和帶領,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夠有 人幫忙將它轉換成有助成長的經驗。但是,離開學校,少了這樣陪 伴和引導的老師,如果沒有再遇到真正關愛他們的人,智能障礙青 年除了家人的支持之外,他們幾乎必須自己去面對所有的挫折、受 傷和困惑。

阿輝媽媽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她說「像我們一般人是哪邊跌倒,哪邊 站起來,還能重新整理自己。但是他們呢?是不是受得了那種傷害?至於可不可 以再重新站起來,那就又是另外一種考量了」(94.03.30-B 媽-FI)如果你我是 一次次從現實的挑戰和挫折中學習、成長,如果這些成長是因為有 真正關愛我們的人在旁陪伴、給予力量,那麼,當我們尊重智能障 礙青年也應該擁有成長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關注在他們生活中,

是否也有人提供成長的能量,並引導他靠自己的力量成長!如果答 案是肯定的,我想,即使融入的過程可能受傷,他們也能夠面對挫 折,然後成長。你我都可以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導師,只要我們願 意用真誠的心,尊重、關懷和陪伴。

三、 讓他們能過更多采多姿的生活?

在研究的過程裡,我發現小豪和阿輝是很容易覺得滿足的。只要

(5)

被小萍姊姊問候了幾句,只要被站長誇獎了一下,只要用自己的錢 買了螢光筆、修手錶,做了一些突破自己的事情,就可以感覺到小 豪一天都開心快樂了。阿輝也是!有朋友關心,可以出門拜訪朋友,

嘗試一些平常沒有做過的新鮮事,就滿足快樂地瞇著眼睛笑了起 來。就我看來,只要多一點點融入這個社會,多一點點與人互動,

就足以讓小豪和阿輝得到小小的滿足了。

我想像自己過著小豪的生活—每天往返於工作和住家之間;想像 自己過著阿輝的生活—每天在家裡看電視、睡覺、等待不知道什麼 時候可以成真的工作機會。不知道是因為自己擁有太多?習慣了可 以自主安排地從事各種活動、扮演各種角色,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可 以如小豪和阿輝一樣容易滿足,在我看來,這樣的生活是單調平淡 的啊!但是,或許因為容易滿足,所以小豪和阿輝可能比我更容易 從每天的生活裡得到小小的快樂,這或許是一種幸福。

我有點困惑:「小小的滿足」和「單調平淡的生活」,到底哪一個 才是他們對於生活的感受?我試著回到概念脈絡,從生活品質來觀 想小豪和阿輝的生活。生活品質有兩種內涵,一為主觀的感受,另 一為客觀的標準。如果,小豪和阿輝真的滿意他們的生活,每天從 中得到小小的滿足和愉悅,我想,對他們來說,有了這種主觀的感 受,生活就已經可以算是快樂美好的了。但是,如果我們用客觀的 標準來衡量,就會發現,或許美好的生活可以有更精彩的過法!

雖然,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單調平淡或多采多姿的生活,

並沒有好與壞、高尚與卑賤之分。但是,我在想,小豪和阿輝的生 活之所以單調,會不會是因為他們沒有其他選擇?或許,是因為他 們交通能力受限,加上媽媽的擔心,所以生活範圍只限於住家附近?

或許,是因為他們認識的人有限、朋友有限,所以扮演的角色、從 事的活動也顯得侷限?或許,是因為他們少有做選擇和做決定的機 會,所以只能週而復始地過一樣的生活?想想你我的生活!我們的 生活廣度,不僅在住家附近,甚至已經到了國外!我們的朋友來自 各行、各業、各地,我們可以一起聊不一樣的話題、做不一樣的事 情!我們的生活是獨立自主的,可以依照自己的選擇,一個人獨處,

或者與別人相聚。

(6)

容易滿足的人,是幸福的人。我羨慕小豪和阿輝的知足常樂!但 是,我也思考,是不是在單調平淡的生活方式之外,我們也能讓他 有別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或許我們應該幫忙他們拓展生活的廣度、

人際網絡的廣度,並給予更多自我決定的機會,讓他們的生活也有 多采多姿的可能。

四、 讓他們不再是「長不大的小孩」?

「智能障礙」是一種特質,表示一個人在智力和適應行為有所限 制(AAMR, 2002)。以「社會模式」的觀點來思考障礙的學者也主 張:是因為負向的社會建構,或社會結構的限制,智能障礙者才會 經歷負向的生活經驗,而且通常喪失了建立社交網絡、獲得受敬重 的工作以及參與重要生命事件(如離家、結婚、生子)的機會(Chappell, 1998; Chappell, Goodley, & Lawthom, 2001)。智能障礙者常因為在 社會、適應行為上有所限制的這個「特質」,而被邊緣化,甚至被貼 上標籤,否定了他身而為人的價值(the person is dehumanized)。過 去,就有不少研究在探討標記對智能障礙者的影響(如:Dagnan 1999; Finlay & Lyons 2000; Jahoda, Cattermole & Markova 1998)。 Bogdan 和 Taylor (1976)是第一個以局內人的觀點凸顯「智能障 礙」不只是一種特質,也是一個為智能障礙者帶來痛苦、疑惑和不 平等對待的標記!

但是,智能障礙者不應該因為先天擁有的特質,而被標記化約為 單一的形象,甚至因此被貶低存在的價值,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從 Nirje(1969)年的正常化原則開始,強調智能障礙者的個別性和公 民權,就是要讓智能障礙者回歸與非智能障礙者享有平等權利的地 位。他們應該在正向的社會態度和社會期望下,擁有社會參與的機 會,並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Wolfensberger(1983)提出了 SRV(social role valorization)的理論,主張應該協助常被社會貶低價值的智能障 礙者,藉由讓他們享有社會角色,打破「智能障礙」這個標記帶來 的歧視及隨之而來的惡性循環,更帶給他們更多的尊重、機會和美 好的生活。

一直到距離 Bogdan 和 Taylor 研究三十年後的最近,Jahoda 和 Markova (2004)訪談 28 位成年智能障礙者,發現「智能障礙」的標

(7)

記問題仍然存在!接受訪問的智能障礙者分享到:因為「智能障礙」

這個標記,別人覺得他們是容易受傷、被欺負的,他們不但被過度 保護,也喪失做決定的機會。他們不希望家長把他們當成小孩子,

但家長普遍拒絕相信他們有能力。看來,標記讓智能障礙者的價值 和能力都被低估了!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我也確實發現這兩名智能障礙青年扮演了被 低估價值的卑微角色。不論是阿輝在工作和里民活動中心裡被惡意 地作弄和不尊重、加油站的「哥哥、姊姊」基於善意對小豪的容忍 和照顧、或者媽媽們因為關愛和保護而不自覺地幫他們做了很多事 情和決定,小豪和阿輝在生活中似乎經常扮演「長不大的小孩」這 個角色!甚至,他們自己似乎也很習慣這樣定位自己了!Dagnan 和 Waring(2004)的研究就強調社會過程的重要,因為感覺到自己不一 樣及被標記,會使智障者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小豪雖然年紀比 加油站的工讀生大,卻尋求「哥哥姊姊」的肯定和認同。當我問到 他對於生活的看法,他說「你去問我媽啦!我什麼都不知道啊!」

(94.03.10-A-FI)。另一方面,阿輝覺得自己應該是個大人,但是又明白 生活裡有很多事情不是他能決定的,都是媽媽在做決定。連他們自 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我不禁在想:他們是否真的被尊重並認 為是一個成年的社會青年?還是,多年來,他們一直默默地接受自 己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家長也是無助的!雖然有時不知不覺當中,家長也會低估了子女 的能力,忽略了他們不論在工作或生活其他層面都需要更多參與、

決定和選擇的機會,可是我直忘不了小豪爸爸的一句話,他說「對 於我們來講,他是一個個案,我們無從比較」(94.04.29-A 爸-FI)!不管 家長已經持續付出了多少愛,陪伴了孩子多少年,對他們而言,孩 子每一個人生階段需要面對的課題,也都是他們必須面對的新課 題!家長在放手和不放手之間矛盾、徬徨、觀望、猶豫,且看且走。

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和一對「不知道小孩會不會長大」的家 長,他們都卑微無助、被動地等待著。在這社會中,他們有多少能 量可以爭取應該擁有的權利?有多少心力可以勾勒充滿希望的生 活?如果融合他們應該有的權利,那麼在他們被賦予權利、扮演有

(8)

價值的社會角色之前,我想,或許先要有人幫他們發聲!需要有人 為他們倡議!需要有一群關心他們的人,告訴他們智能障礙者可以 扮演的角色遠比「長不大的小孩」更多、他們有能力做更多成人社 會人可以作的事情,並且帶領他們往更美好的願景前去。要不再是

「長不大的小孩」,需要有人為智能障礙者及他們的家長倡議。

貳、 省視我的研究

往者已矣!研究的過程裡,或者因為自己的疏失,或者因為客觀 難以克服的條件,讓研究有些限制存在,這些是力有未逮之處。至 於一些在研究期間浮現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力不從心而無法繼續 深入,我想日後行有餘力,仍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發現的路徑。

一、力有未逮—研究的限制

由於在研究的過程裡,我有時會害怕打擾小豪和阿輝的家庭生 活,或擔心自己的某些問話或舉動會過份「侵入」他們的生活,使 他們有不舒服的感受,所以採取儘量不打擾的方式進行研究。因此,

研究觀察的時間並沒有涵蓋所有生活的時段,大多集中在早上九點 以後到下午六點之前,所以小豪和阿輝和家人互動的情形,我直接 觀察到的較少,主要從談話中得知為多。至於訪談,有時也因為顧 慮受訪者的感受,而讓某些問題擱淺在心中,沒有進一步追問。我 對進行研究所採取的態度,也可能影響一些我對小豪和阿輝生活的 瞭解。

雖然企圖比對多元資料,但是,很遺憾地,在這個研究中,我無 法說服阿輝媽媽,讓阿輝爸爸和阿輝弟弟接受我的訪談,也沒能在 幾次嘗試之後,邀請到阿輝里長的和鄰居參與我的研究。因此,對 於阿輝的生活,我僅能從阿輝、媽媽以及老師的口中拼湊出阿輝的 生活樣貌。我想缺乏不同的受訪者從多元的角度和觀點提供訊息,

一定程度也限制了我用更貼近事實的眼光和視角去瞭解和詮釋。

二、行有餘力—值得繼續探究的問題

身為兩位青年的高中老師,這次有機會在他們畢業之後參與了他 們的生活,對我自己而言,有點像在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在研究

(9)

的過程當中,我發現阿輝和小豪缺乏了一些融入社區的一些重要的 能力,例如搭乘公車和捷運的能力、購物、點餐…等。反省當初在 學校的課程裡,這些技能都涵蓋在教學當中,但是,為什麼當他們 真正進入社區,卻沒有辦法充分地應用和表現?學校的課程和教學 真的發揮功能,讓他們實在地具備生活每日所需的能力嗎?未來或 許可以從課程和教學的角度來省視:學校學習如何幫忙智障學生成 為一個社會人?

此外,在阿輝和小豪的談話當中,「老婆」是他們常常聊到的話 題,「婚姻」這個議題我並未在這次的研究中探究。就我的觀察,在 智障青年的心中,有許多對於「老婆」的期待,看到漂亮的衣服,

會想要買給未來的老婆穿,努力工作是因為要賺錢養老婆,「老婆」

在他們的心目中,似乎是對於未來的一個美好期待!但是,站在家 長的角度,媽媽說「現在不敢想這個問題,等到他年紀大一點的時候再來煩 惱吧」(94.03.23-A 媽-FI)!到底智能障礙青年對於「婚姻」有什麼樣的 期待和想法?家長們對於他們的期待抱持什麼態度?家長本身又如 何看待「婚姻」這件事情?這些是未來研究可以探究的。

再者,我覺得值得繼續探究的是,一般人對於智能障礙青年的態 度和看法。在研究中我看到的一個重要的現象是,別人看待參與者 的態度會影響到他們所採取的行動。如果可以找到一個願意將智能 障礙者看做是好朋友,或者願意在同事關係之外,另外建立起深厚 的友誼關係的人,進而去瞭解是什麼動機、什麼因素讓他願意與智 能障礙為友,並深入的描述兩人的友誼,或許對智能障礙者的人際 交往有所啟發。

第二節 繼續前行

研究暫告一段落之後,我和小豪、阿輝的生命交織並沒有斷然分 離。小豪仍然維持在每個月初打電話跟我報告上班、休假的日期。

父親節的前夕,我開玩笑地糗他說:「你好偏心喔!小萍姊姊生日你 都想到要送她禮物,爸爸過父親節,卻一點表示都沒有!」,目的是 要鼓勵他主動對爸爸表達一份心意,繼續扮演我在研究中「牽線者」

的角色。隔天,小豪打電話來:「老師喔!買了耶!我買金莎巧克力

(10)

喔!就放在桌上,不要跟爸爸說,讓他自己發現,給他一個驚喜!」。 很高興小豪接受我的鼓勵,也跟我分享這一件溫馨的事情。

至於阿輝,在論文口試之前,我連續兩週每天打電話到家裡去,

家裡都沒有人接,怎麼聯絡都聯絡不上,讓我非常掛心。終於按奈 不住心中的擔憂,抽了空到家裡探望。還好!只是電話壞了!阿輝 看到我去非常高興,又再一次提醒我,九月十五號要記得我答應要 帶他到捷運站辦理悠遊卡展期一事。前陣子準備搬離宿舍,我從衣 櫥裡整理出一具電話,我想,拿去給阿輝他們家用吧!還有,等到 我把新家安頓好了!邀請小豪和阿輝來參觀我的新家吧!

我想,這就是小豪、阿輝和我在研究過後的相處模式。雖然沒有 辦法如同研究期間一樣頻繁的拜訪、陪伴,雖然終究生活的關係不 再那樣緊密,但是我們仍然會各自按照各自的步伐繼續前行,過屬 於自己的生活,但我們的友誼,也繼續前行,生命之線,因為師生 緣份一場、研究因緣一場,繼續交織……。

Wagner(2000)在千禧年的時候,發表 AAMR 組織的未來願景,

他說,「沒有行動的願景是個白日夢,沒有願景的行動是場夢魘」

(Vision without action is a daydream, action without vision is a nightmare.)。自我決策、穩定就業、獨立自主的生活、賦權和自我倡 議、美好的生活品質、以及扮演被社會高度重視的角色,這些都是 關心智能障礙者生活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信仰這些方向,也試著在 研究過程當中,帶領小豪和阿輝循著這些方向,往更美好的地方去。

但是,更期待的是,他們未來的生命中,會有更多人出現、更多人 開放自己,讓彼此的生命交織、互相豐厚,大夥都能過著更多采多 姿、充實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重視身心障礙者福利及人權,已是當前全球的普世價值觀,各國政府無不將之視為施

七、

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由於在施測時比一般民眾有較多的考量,經常會有常模參 照適切性的考量(Berven, 2004; Parker, Hansmann & Schaller,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 2 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3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 2 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3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並藉由適當工具與資訊,去描述、模擬、解釋與 預測各種現象,發揮數學思維方式的特長,做出

一、 勞動部(以下簡稱本部)為鼓勵公、私立單位關注身心障礙者就